语文高考满分作文

2024-06-21

语文高考满分作文(精选11篇)

语文高考满分作文 第1篇

语文这个名词翻译一下就是语言的文化,语文一般都是老师站在讲台上,学生坐在下面听课,但课并不一定要这么上。生活处处有语文,在自己的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也上了一节语文课。

有一次,老师让我们交换语言的魅力,老师并没有带我们上课,但是我们已经上了一节语文课。那节课,我们讨论的内容如下:

在人类科技快速发展中,我们的语文知识的总量,也在迅速发展。在电视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许多有意思的广告语,那一条又一条的广告语,就是我们人类智慧的结晶,有的广告商为了自己的产品销量更高,绞尽脑汁的想让广告语更有吸引力;比如:蚊香广告——默默无“蚊”,淋浴头广告——随心所“浴”,电动车广告——“骑”乐无穷……这些广告语是通过把成语中的字换成那个字的谐音字形成的,有的人认为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这玷污了祖国的文化,还会误导孩子;但有的人认为这样做没关系,还能做反面教材。其实无论是哪一种,都没有关系,因为这都体现了语言的魅力所在。

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的地方方言,那些方言,体现了那个地域的文化色彩,我的家乡在宣城,这里的方言十分有趣,例如:昨个儿——昨天,更照——今天,明个儿——明天,不犯足——不可能……有的人反对我们有的时候用方言,其实我们是说着玩;有的人甚至写出这样的广告词:外语是可贵,方言价更高;学了普通话,两者皆可抛。其实他们不必这样做,每个地域的方言体现了每个地域的文化色彩,而这些美妙的色彩为语文这张图画添加了精彩的一笔。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只是在于我们是否善于发现它们。

语文高考满分作文 第2篇

少年之时习句读,或观古今之言,有字之书为师为友。以文字为媒介,书籍带着我们走向新的世界,教会我们许多知识,前人的经验与智慧,虚幻的欢笑与泪水,令我们沉醉、助我们成长。“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的古训仍在耳边。正是有字之书告诉了我们“老鱼跳波瘦蛟舞”的诗意,正是有字之书让我们体味出“天荒地老无人识”的苦涩,有字之书塑造着最初的`我们,正如加缪评卡夫卡,“他书中的每一页都强迫我去读它”,有字之书,有益之书的每一页也都“强迫”着我们去阅读。

年龄稍长,阅历增加,经历了若干人若干事,无字之书的书页也渐渐增加,其中内容悲喜自知。无字之书,是阅历,是经验的积累、情感的积淀,是人生路上经过的一个个路牌。它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前进的方向,开启一扇扇不同的门。我们自己牵着自己,跟着无字之书的指引。

有字之书,无字之书,说到底其传授之物均源于外,你化而用之,或上坦途,或坠深渊。心灵之书,却是由你而发,由你守候。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你的心灵之书,只须本然,你要去读懂。何谓读懂?群居不倚,独立不惧,问心无愧,即为读懂。孔子困于陈蔡,问弟子是否行道真的不可为,或说不可为,或说应与世推移,颜回却说:“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不容何病?读懂自己的心灵之书,遵循本心,遵循良心,那么从心所向,从欲而行,致力于其中,岂不是人人都是“匠人”?也正是心灵之书,才能让人舍生取义,因为它就是我们的“我”!

有字之书以为梯,学山为顶峰为己。无字之书以为舟,破江渡海见真力。心灵之书以为己,遵之循之莫为逆。三者缺一而不可,人生漫漫需砥砺!

语文高考满分作文 第3篇

我在长期的教学中, 始终围绕高中语文教材, 即使是作文教学, 也将高中语文教材作为写作的素材进行教学, 拟题也不例外。同时, 在总结历年高考满分作文后, 发现这些作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题目具有创新性, 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

基于以上原因, 结合自己的实践总结出了几种行之有效地的拟题方法:

一、妙用修辞手法, 提升内涵

在作文教学中, 运用修辞手法进行拟题是很常见的一种方法, 它不仅使作文显得生动、活泼, 它也可以提升作文的内涵。例如《捉不住的鼬鼠———时间片论》 (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 , 把时间比喻成鼬鼠, 使得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 (必修四) , 把人比喻成苇草, 突出了人本身是很脆弱的, 唯有思想才是让人惊叹的东西, 如此题目既简单又深邃。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 不仅仅可以运用比喻进行拟题, 同时, 还可以运用拟人, 排比等等其他修辞手法。例如《哭泣的母语》 (2007年湖北卷作文) , 《古镇的梦》 (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 , 《善待母语、再造辉煌》 (2007年湖北卷作文) , 这些题目形象生动, 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因此,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要引导学生会用修辞手法, 巧用修辞手法, 这不仅仅是个人写作能力的一个体现, 也是综合能力的体现, 让学生赢在写作的起点。

二、巧用特殊符号, 增加活力

如果说修辞手法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 那特殊符号的运用则是一个人创新思维的体现。它不仅可以使作文显得生动活泼, 同时, 它也可以造成一定的悬念, 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欲望。

1.运用一些运算符合。这种方法就是运用一些数学运算进行表示, 主要特点就是新颖, 留有悬念, 这种方法经常出现在高考满分作文中, 例如:《××+××=快乐》《10减1等于》 (2000年高考) ;《1:6的启示》 (2001年高考) ;《1>100》 (2002年高考) ;《情≠真》 (2003年高考) 。

2.运用引号。引号的作用一般有两个, 一个是强调的作用, 另一个是反语, 也就是正话反, 我们在题目中运用这种方法也是具有如此的作用。例如:《别了, “不列颠尼亚”》 (必修一) , 《“拍买”诚信》 (2001年全国卷满分作文题) 等, 阅卷者自然会对这个引号的标题感到耳目一新。

三、运用特殊句式, 增强气势

特殊句式的运用会产生特殊的语气, 从而增强作文的感染力。例如:《科学素养, 你具备吗?》 (选修) , 《觅渡, 觅渡, 渡何处?》 (选修) , 《拿什么拯救你, 我的母语?》 (2007年湖北卷作文) , 《天堂里有电话吗?》 (2007年山东卷作文) , 《我要怎么办?》 (2006年全国卷Ⅱ作文) , 此类题目易强调情感, 引起读者的思考。故在议论文的写作中经常使用。

四、使用特殊结构, 回味无穷

此种结构主要是抓住内容的关键词, 并将关键词组成一定的关系, 或者是线索, 或者是话题, 或者是某种逻辑, 并且用这种间隔号隔开, 形成一种递进的关系、并列关系等, 只有读者经过阅读后才能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例如: 《贝壳·划痕·记忆》 (2007年山东卷作文) ,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2006年全国卷Ⅱ作文) , 《茶·书·人生》 (2006年安徽卷作文) 《, 墙·血液·爱国心》 (2007年湖北卷作文) 。这样的作为题目具有经过排列之后, 就会产生回味无穷的效果。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 让学生掌握拟题技巧的同时, 还应该提醒学生在拟题过程中注意题目的形式美, 让读者看了给人的是一种美的享受, 只有如此, 才能引起读者的期待。

总之, 学生在拟题的过程中, 可以运用以上几种方法, 究竟使用哪种方法, 一定要考虑作文的内容, 看作文的内容适合哪种方法, 同时还有其它的一些方法, 比如, 以仿写的名句作为作文的题目, 《昨夜西风凋碧树》 (2008年浙江高考作文范文) ,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006年福建卷作文) , 《此时无声胜有声》 (2007年北京卷作文) ,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2007年全国卷Ⅲ作文) 。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总结和摸索, 不管是运用哪种方法, 只要能够把握住一个总的原则, 这个原则就是创新, 突破常规, 只有这样的题目才能在考试中得到高分。

摘要:作文占据着整个语文的“半壁江山”, 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 但它也是一个重点, 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决不能忽视作文教学。而在作文教学中, 题目的拟定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是一篇作文的眼睛, 是一篇作文的缩影, 笔者在长时间的实践教学中, 以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范例, 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拟题方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拟题方法,对策

参考文献

[1]郑洪根.高考作文要有一个好标题[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0年10期

[2]何勇涛.闪亮的标题展现的是智慧才情——2009年高考广东作文点睛妙题赏析[J].广东教育 (高中版) , 2009年09期

[3]蒋文.从阅卷教师心态看如何在高考作文中避免丢分[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教育研究版) , 2008年04期

高考满分作文必备 第4篇

一篇耐人寻味的文章,其语言必具隽永的意境美、生动的情趣美和诗意的哲理美,用词生动、句式整齐、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著名作家贾平凹在《丑石》中写科学家观察丑石时“拉直了目光……”。“拉直”一词,生动传神、新鲜蕴藉,把无形的视线具体化,科学家观察丑石的神态活灵活现。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中“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等句式整齐,语言富有哲理,有极大的震撼力。2011北京高考满分作文《竞争是发展的步伐》中“鲜花,因有了绿叶的依偎,才显得清纯、鲜润;天空,因有了白云的飘逸,才显得静穆、安详”等句子也同样整齐而富有变化,语言灵动优美。

利用各种修辞方法润饰语言,是文坛高手的惯用技法。无论是白居易的《琵琶行》,还是李贺的《箜篌引》中,描写美妙的乐声皆因比喻而使诗歌形象可感,如闻其声。现代散文大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亭亭的舞女的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又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那荷花、那月光仿佛就在眼前含苞待放,就在眼前洁白无瑕。作者运用通感手法而臻语言之佳境,尽显文章之风采,从而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2011年高考山东作文题目“这世界需要你”,一考生写的是“文字——这世界需要你”。他在文中写道:“当你被刻在竹简,或是被写在绵帛,构成一册册史书的时候,总是很诚恳地记录下不争的史实;当你被马克思用羽毛笔管书写出来的时候,你就是一种伟大的思想;当你被李白、雪莱吟咏成一段段诗句的时候,你就是一种超脱的情怀和理想。”文中用排比,极富文采。最后质检组专家钦点59分。2011高考四川满分作文《总有一种期待》结尾“以勇于挑战的勇气为桨,驾起人生的巨轮,向着成功的彼岸前行”“勇于探索是人们发挥潜能的金钥匙”等语句都以优美的比喻引人入胜。而“那障碍,可能是罗马宗教裁判所前的熊熊烈火,可能是哥伦布远航中的连天暴风雨,可能是红军长征途中的绵绵雪山、无边的草地”等句子有比喻,有排比,文采飞扬,气势磅礴,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拍案叫绝。

另外,语言求新还可借助于亲切自然、新鲜活泼的流行歌曲。我布置过一篇以“欣赏”为话题的作文,其中有一个学生写的文章题目是《无与伦比》。内容是周杰伦从初进歌坛的《双节棍》到《十一月的肖邦》《黑色毛衣》《千里之外》《听妈妈的话》《青花瓷》等等。小作者对周杰伦的歌如数家珍,歌词信手拈来恰当而感人,赞美了周杰伦从一个吐字模糊、含混不清的小歌手到一名歌坛实力唱将的成长历程。他的歌是无与伦比的,他在歌坛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由于流行歌曲强烈的社会“轰动效应”,歌词及歌名的“知名度”,容易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况且有的歌词蕴藉丰富,魅力十足如果运用得体,定能妙笔生花。

经典文言文历经百年、千年的考验,语言洗练、意蕴丰富有着极强的说服力。学生作文中经常见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等语句,使文章庄重而大气,严肃而厚重。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蒋昕捷的《赤兔之死》令许多资深语文教师感慨良多。作者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和卓越不俗的古白话运用功底叫人叹为观止。作者以三国故事为基础,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表现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艺术手法独特娴熟,将赤兔马拟人化,使之有了人的情感和特征,文章因而生动、婉丽、有底蕴,把诚信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慷慨激昂。高度浓缩的古白话,散整错综,明白晓畅,文采飞扬,让众多考生无法望其项背,只能感叹书读得太少。可见,文言文无尽宝藏中有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材料。在我们语言越来越时尚的今天,不仅要增加新词外来语,还应在经典古文中寻找我们的营养。只有当语言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它才更有品味。

高考作文除了吸收经典的文言文的精华外,还更要联系现实,关注现实。从现实生活当中撷取有价值、有教育意义的事例,这样文章才能跟具有说服力。而作为中国人每年精神盛宴的非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莫属。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一个个感动的人热泪盈眶的事件诠释着真、善、美;鞭挞着假、丑、恶。而获奖人物的颁奖词写得优美、洗练、凝重、感人肺腑,有些我们可以引用。而最有意义的是,平时学习中让学生去模仿,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尤其是可以锻炼语言运用的能力。下面是2012感动中国张丽莉老师的颁奖词:冰雪为容玉作胎——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这样的语句经常拿来让学生体会、模仿,必然能有效迅速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为高考作文得高分做好充分的准备。

高考优秀作文给我们的启示是:语言是作文的基础要素,语言表现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作文的得分。因此,考场作文语言应力戒俗话套话,尽量运用鲜活且底蕴丰富的语言,从而为文章注入新内涵,创设新意境,使读者产生新感觉,获得新体验,触发新感悟。

俗话说,得作文者得语文。距离2015年高考越来越近了,希望高三学子能够妙笔生花,写出一篇语言流动优美的高考考场作文,从而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

语文高考满分作文 第5篇

2. 未经历坎坷泥泞的艰难,哪能知道阳光大道的可贵;未经历风雪交加的黑夜,哪能体会风和日丽的可爱;未经历挫折和磨难的考验,怎能体会到胜利和成功的喜悦。挫折,想说恨你不容易…… ⑥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个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朵飘浮的淡淡的白云。

3. 希望大海风平浪静,却常常有狂风和恶浪。希望江河一泻千里,却常常有旋涡和急流,希望生活美满幸福,却常常有悲伤和忧愁。人生旅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逆境失意会经常伴随着我们,但人性的光辉往往在不如意中才显示出来,希望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巨大的无形的动力

语文高考满分作文 第6篇

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母语是民族的生存发展之根。如果一个民族不重视他的母语文化,势必会走下坡路,至少经济社会发展潜伏着危机。在行其道的今天,我们疯狂地学英语,却淡漠甚至抛弃了自己的母语:汉语。如今毛笔大概成“稀有之物”了,拿过毛笔的人很少,会写毛笔字的更是寥寥无几。而日本人却规定每周一次毛笔字课,我们不反省一下,就这样看着汉文化衰落,对得起“炎黄子孙”这个称呼吗?

为什么在全球掀起一场汉语热,各国大办汉语学校的今天,我们却不再重视汉语?我们没有看到语言文化的长远意义,至少没有看到眼前所蕴藏的危机。英国、美国每年输出英语所获利润占到了国民GDP的1%多。再看看国内的学生,花这么大力气学外语,若是学好了还可以,可是大学生甚至博士生研究生的英语水平也不过如此。外语没学好,母语也差,有些人的汉语水平甚至不及外国的汉语学习者,前不久上海的一次双语互译活动竞赛中,不少人把“富贵不能淫”这句古训成“Be rich, but not sexy”(富贵,但是不能性感)。中国学生的语言功底,由此可见一斑。

听说前不久申报文化遗产时,端午节被韩国抢先注册。我们在愤慨之余,为什么不冷静地想想:别人为什么轻易就能抢走?汉文化源远流长,先辈珍视,而子孙视之不甚惜,如弃草芥。一些重大的经贸甚至学术交流会全部用英语却不能用翻译,这可是在自己的国土上。为什么不能像法国人一样珍视母语。民族文化要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法国的保守未免偏激,而我们的漠然则更令人担忧。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佳句流传几千后依然鲜活生动,在于其独特的音形相结合。我耳边始终回响着那位韩国网友的疑问:“你们的汉语我认为是世上最优美的语言,为什么亚洲其他国家和欧美重视,你们自己却不重视呢?”

语文高考满分作文 第7篇

若不是带着一颗心听讲,教学就不可能“有效”。从小学到现在,大家已经学习了十多年的语文,语文课也上了两千多节。但是,有的人提起笔来,错别字便一个个翩翩而至;做起文来,简直是在召集各种类型的病句开会;读起书来,只要内容稍有点深意,便如堕入五里雾中,不知书中所云为何。为什么?因为课堂上不用心。因为不用心,虽然已经读了写了十几年,竟然仍看不出“县”和“具”的上半部分并不相同;因为不用心,虽然在课堂上已经修改了无数的病句,自己写起文章来仍不能做到起码的文从字顺;因为不用心,虽然已经听老师分析了近千篇文章,自己拿起一篇文章读起来仍感老虎吃天无从下手。反之,用心于课堂,语言文字之精妙必能有所体悟,读写能力之增强必能得以训练,语文素养之提升亦必日渐长进。

若不是带着一颗心阅读,“大量”就只是量的累积。同样读一部小说,有的人读完,从语言到结构、从人物到主旨、从人生到社会均能产生诸多感悟;有的人读完,除了小说中几个人物的名字和一些零散的故事片段,再不会在头脑中留下任何印记。何也?用心不同。宋儒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用心者读书,会在读的过程不断提出疑问: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个内容?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在不断解决疑问的过程中,他对作品的理解逐渐加深,语文素养不断提高。不用心者读书,不仅不会自我设疑、解疑,即使真有地方看不懂,也是囫囵吞枣,不求解决。如此,读得书再多,也只是量在累积,而不能在语文素养上产生质的提升。

若不是带着一颗心生活,就无以从生活中发现语文。生活是语文的源泉。对于有心人来说,生活中处处是语文:与人交流时,别人诙谐幽默的谈吐;欣赏流行歌曲时,那意境深远的歌词;经过楼道时,墙壁上发人哲思的名言;打开电视时,一句构思精巧的广告语;游览名胜古迹时,嵌在亭阁廊柱上对仗工整含义隽永的楹联……无一不是语文学习的好素材。对他们来说,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生活就是在提升语文素养。无心者则相反,生活中语文学习的素材虽然充斥于眼前、萦绕于耳边,他却视若无睹、听若不闻,如此,要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岂非奢望?

语文高考满分作文 第8篇

先看下面这篇2013年高考满分作文:

在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四川一考生

生活如酒, 过于浓烈则辣喉, 过于浅淡则无味, 唯有平衡的味道才显醇厚;生活如歌, 过于高昂则刺耳, 过于低沉则抑郁, 唯有平衡的曲调才显悦耳;生活如画, 过于繁杂则缭乱, 过于简朴则无韵, 唯有平衡的笔触才显美丽。

荷尔德林说:“人生充满劳绩, 然而人, 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人生漫漫旅途中, 让我们在奋斗的同时学会欣赏沿途的风景, 让我们在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在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我们要在奔跑中学会憩息。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 但我们仍然要在路途中“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遥望两千多年前, 孔子驾车周游列国。游说, 辅君, 讲学, 座下弟子三千, 他为了心中的理想奔走忙碌。然而, 孔子并不是只知道奔走。他懂得在忙碌的奔走中停下来歇一歇, 他能够在奔走中明白停歇的意义。于是我们眼中的孔子, 便是那两袖清风至贤至雅的圣人!反观当下, 多少人在匆忙的奔跑中丧失了心力, 名利正如那绑在驴子脖子上的萝卜, 诱惑着人们不断地奔跑、追求。驴子的结局是力竭而亡, 人又如何呢?人成了奔跑的机器, 没有了灵魂, 没有了精神, 何其可悲!生活需要平衡, 奔跑中需要停歇, 唯此, 我们才能懂得生活的旋律, 诗意地栖居!

在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我们要在追求中学会享受。因为事业固然是我们必须打造的圣殿, 但在这圣殿之后还应有一个花园。

阿尔卑斯山脚下有一块著名的标牌, 上书“慢慢走, 欣赏啊!”是啊, 在你奋力攀登绝顶、追逐胜利的同时, 别忘了享受沿途如画的美景。生命在追求与享受中圆满, 人生因奋斗与欣赏而美妙!鲁迅先生执笔时庄严肃穆, 那支笔可作棍棒, 敲醒百万愚民;又可化为刀枪, 直刺敌人心脏。于这样的冷峻、肃穆中, 先生为自己心中的事业———中华民族的觉醒耗尽了心血。然而, 在萧红笔下, 我看到的鲁迅却是一个温和的、懂得享受生活的老人。那青花瓷瓶中插着的小花, 那袅袅烟雾中轻缓悠闲的神态, 那一本正经探讨服装搭配的话语, 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别样的懂得生活的鲁迅先生。他不是一生伏于案头的作家, 他在追求事业的同时, 享受着生活带来的酸甜苦辣, 他在平衡的生活中酝酿醉人的诗意, 铸就了辉煌而又不失美好平淡的人生。

从儒家的中庸之道一路走来,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都在向你宣告着平衡生活的智慧。让我们且歌且行, 于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这是2013年高考四川省一篇难得的满分作文, 堪称高考满分作文的“标杆”之作。我们可以通过对这篇佳作的剖析, 再通过与其他省份高考满分作文的比对, 探寻获取满分作文的秘诀, 以利于2014年的考生们备战高考, 摘取作文桂冠。细细咀嚼, 这篇文章有以下几个突出的亮点:

1.开篇精彩, 先声夺人———精“炼”凤头。作者起笔不凡, 连续三次设喻, 把生活比作酒, 比作画, 比作歌, 类比得当, 形象地揭示了平衡之妙。三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又构成排比, 语言气势磅礴, 酣畅淋漓。在此基础上, 再引用名言, 水到渠成地引出中心论点, 自然点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从古到今, 人们写文章都十分注重精“炼”“凤头”。大凡传世之作, 无不从“头”精心雕琢。高考作文亦如此。2013年高考全国各地满分作文中, 以开篇取胜的不乏其例:

(1) 当暮霭沉沉时, 我们被劝说要相信楚天辽阔;当草长莺飞时, 我们被劝说要防备前方蜀道之难;当我们成长到某一阶段时, 我们都被提醒着完成那个不合时宜的人物。于是童真就如那风铃声, 渐行渐远。

(2013年高考浙江卷满分作文《遗失的童真》)

本文开篇以排比句式, 铺叙了当下青少年的童心正在泯灭的生活现状, 入题迅捷。少不更事的“我们”总是被人牵着鼻子走, 催得“被成熟”, “被长大”, 变得“大器早成”, 殊不知“我们”丢失了几多童心、童趣, 遗失了宝贵的童真!

(2) 是什么, 让你烦躁时拥有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心境?

是什么, 让你不安时仍拥有一份闲看天际云卷云舒的畅然?

是平衡, 拥有一种平衡的心境, 画会儿画, 下会儿棋……我愿借得平衡一缕魂。

(2013年高考四川卷优秀作文《借得平衡一缕魂》)

这篇佳作使用设问的修辞格, 自问自答, 点明了“平衡”的题旨。两个“疑问”意在引起读者的注意, 有激发阅读兴趣之妙;一个“答案”抖开谜底, 巧妙点题。在设疑解疑中, 使读者得到了满足, 更留下深刻的印象。

(3) 同样是一锅沸水, 同样的时间, 硬邦邦的胡萝卜出来后软了;易碎的鸡蛋出来后硬了;而咖啡豆, 虽然出不来了, 但它让水变成了咖啡。面对同样的环节, 胡萝卜选择了屈服, 软化自己;鸡蛋选择了防守, 保护自己;咖啡豆选择了改变, 成就了咖啡的芳香怡人。

(2013年高考重庆卷优秀作文《改变自己》)

文章开篇亮人眼目, 十分精彩。在沸水中, 胡萝卜因“屈服”而变软, 鸡蛋因“防守”而变硬, 咖啡豆因为顺势而变, “成就了咖啡的芳香怡人”。孰是孰非, 一目了然。在三者的鲜明对比中, 突出了“改变”的重要意义。

2.恰当引用, 富有意蕴———锤“炼”语言。文章开头引用荷尔德林的名言点明题旨;接着引用屈原《离骚》的诗文, 提醒人们, 漫漫人生路, 要学会享受生活;再引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名言, 告诫人们:放慢急匆匆追求的脚步, 欣赏路边美丽的风景。大量名言警句的引用, 使文章意蕴丰厚, 表现出浓重的文化积淀, 文采斐然。

“有文采”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之一。做到“有文采”, 除了修辞格的综合运用、长短句的交错使用、整齐的句式以及和谐的音韵之外, 巧妙引用名言警句也是重要的手段。它既可以反映考生的知识积累, 表现考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又可以使文章熠熠生辉, 增添内涵, 真可谓一箭三雕。聪明的考生总是注重在名言的引用上大做文章, 为自己的文章增添亮点。2013年众多高考满分作文正是凭借名言的引用而吸引了阅卷老师的眼球, 从而一举夺魁。请看2013年福建卷满分作文《不做流云愿为花》中的一段:

钱钟书说, 春天需要放在窗口里看才是美的。是啊, 窗口给春天镶上了俏丽的边儿。王蒙说, 河流是一种被辖制的自由。是啊, 河岸为河流提供了宽厚的臂膀, 并在上面挂满了繁花绿荫。艾青说,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是啊, 唯有爱得深沉, 才会永久扎根, 同呼吸, 共命运, 而不是任由它沉沦。泰戈尔说, 天空不会留下痕迹, 但我已飞过。是啊, 有梦想的人, 心有慧根, 不会在任何一片空荡的天地久留。

这段文字大量借用中外名人的言论, 运用排比的手法, 形象生动地阐释了“无限制的‘自由’必然会造成为所欲为的后果”的主旨, 语言优美, 底蕴深厚, 一气呵成, 显示了作者广博的文化积淀。读来痛快淋漓, 令人拍案叫绝。

再如2013年高考江西卷满分作文《难易相生怕与不怕相生》一文, 作者一开始就引用道家学派的鼻祖老子的名言, 从对立统一的观点出发, 指出“怕与不怕是相依赖而存在的, 没有绝对的畏惧或喜欢”, 既巧妙地切入了所要论述的话题, 又自然地引出对中学生“三怕”的分析。在具体分析“三怕”时, 先引用理查德·怀斯曼的名言, 进而引出第一个层面的分析, 指出“一个人害怕与否, 其能力的高低是关键因素”。之后又化用林徽因的话, 从第二个层面展开论述, 指出“真正的不畏, 不是避开难题, 而是敢于直面难题”。最后又引用徐志摩的话巧妙地结束全篇。这些直接或间接化用的名言, 既可以作为文中的论据巧妙地证明自己的观点, 又可以作为行文的线索衔接起论证的过程, 同时也彰显了考生丰富的文化积淀。

3.例证经典, 以一当十———提“炼”素材。作者选用“孔子”“鲁迅”两个经典例子, 古今结合, 详略恰当, 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孔子能够在奔跑中明白停歇的意义, 然而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在匆忙的奔跑中丧失了心力, 成了奔跑的机器。这一组对比, 突出“生活需要平衡, 奔跑中需要停歇”。“执笔时庄严肃穆”的鲁迅和萧红笔下“温和、懂得享受生活”的鲁迅又是一组对比, 突出“在平衡的生活中酝酿醉人的诗意”。

高考作文素材的选用, 要力求典型、新颖、鲜活,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只有这样, 才能给阅卷老师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在素材的使用上, 还要注意点面结合, 详略得当, 既保证文章的容量, 又增强论证的力度。2013年高考全国大纲卷优秀作文《爱心暖流带来微幸福》一文, 作者引用了美国的沙利文、三个“最美人物” (“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 、“提灯女神”南丁格尔等人的典型事例, 做到了中西结合, 古今兼备, 感染力、说服力极强。2013年高考全国大纲卷优秀作文《天堂的模样》, 主体部分用天津的哥马志刚、乌鲁木齐的捐款乞丐、汶川地震失去亲人和双腿的女孩廖智三人的事例连点成线, 新颖别致, 有耳目一新之感, 阅卷老师的眼球一下子被紧紧“抓”住了。

再看下例:

反观刘铁男, 一位原本人人敬羡不已的副部长级高官却成了人人唾弃的贪官, 究其原因, 难道不正因他丧失了内心深处的灵魂吗?做人当诚实, 做官当清廉。可是他呢?造假、受贿、骗取国家贷款。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发展迅猛的时代, 有太多的事物让人偏离内心的初衷, 随波逐流, 比如销售假奶粉、毒大米的无良商家, 肆意排放污水的黑心厂家, 还有那些向黄浦江倾倒了成千上万头死猪的养殖户们。是啊, 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内心深处的灵魂, 就会像流星一样, 只能于天际漂浮。

(2013年高考福建卷优秀作文《守住内心的“灵魂”》)

示例通过“点”例———刘铁男和“面”例———销售假奶粉、毒大米的无良商家, 肆意排放污水的黑心厂家, 还有那些向黄浦江倾倒了成千上万头死猪的养殖户们, 以“点面结合”的方式, 从反面阐述“偏离内心的初衷”是极其丑陋、龌龊的。这样“由点到面”安排素材, 既显得内容充实, 说服力强, 又显得行文多变, 详略有致, 足见作者组织材料的娴熟技巧。

4.思路清晰, 结构明朗———巧“炼”结构。作者为论述“在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这一中心论点, 精心拟定两个并列的分论点:在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我们要在奔跑中学会憩息;在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我们要在追求中学会享受。然后分层论证, 清晰地阐明了“诗意地栖居”的内涵, 思路严谨, 条理清晰, 表现出作者缜密的思维品质和高超的论证能力。

议论文要做到思路清晰, 结构明朗, 通常使用并列式、层递式、总—分—总式等结构形式。与例文一样, 2013年高考满分作文不少也是因结构明朗而力压群雄, 脱颖而出的。

(1) 并列式。2013年广东卷满分作文《谢谢你的好意》, 采用并列式结构, 抓住三个家庭都对富翁“表示感谢”这一关键词展开议论, 对三个家庭的不同态度作出肯定的思考, 扣题严密, 说服力强。“谢谢你的好意, 我真心真意地接受”、“谢谢你的好意, 他日我必定奉还”、“谢谢你的好意, 我心领了”三个分论点, 分别照应三个家庭对捐助的不同态度, 使得文章结构整齐, 层次分明。再如2013年高考全国课标Ⅰ卷满分作文《携勇气前行》, 作者拟定三个分论点构成并列:携勇气前行, 便能不畏人生的顺逆交替, 成就事业;携勇气前行, 便能不畏被浓雾遮挡的前路, 开辟新天地;携勇气前行, 便能不畏生死、荣辱, 坚定心中的信念与信仰。全文条分缕析, 与例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2) 层递式。2013年安徽卷优秀作文《追问让梦想更多彩》拟设了三个层次:“我说, 要让梦想更多彩, 重在方向的确立, 重在方法的选择”;“我说, 要让梦想更多彩, 重在对现实的需求, 重在对未来的思索”;“我说, 追问让梦想更多彩, 因为追问让我们鼓足干劲, 让我们离梦想越来越近”。全文分三层论证, 第一层重在论述要有正确的“方向”与“方法”, 第二层论述要有前瞻性、预见性, 具有长远眼光, 第三层论述要付诸行动, 为实现梦想而战。三个部分层层递进, 论述深刻有力。

(3) 总—分—总式。2013年高考江西卷优秀作文《在怕的背后》属于典型的总—分—总式结构:开头紧扣材料中的“三怕”现象, 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这一系列的胆怯, 有我们自己的原因, 也有学校、国家的责任”, 接着从自己 (个人) 、学校 (老师) 、国家 (教育体制) 三个方面, 设定了三个分论点 (“怕”的背后, 有你我的“惰性思维”;“怕”的背后, 有老师的引导不当;“怕”的背后, 有国家教育体制的不健全) , 并逐一展开论证。最后对这三个方面加以总结, 结束全篇, 铿锵有力, 引人深思。总—分—总的结构, 时时处处紧扣材料, 既不旁逸斜出, 也不拖泥带水, 充分挖掘“三怕”背后的原因, 深入思考学校教育的现状, 既显示了考生善于思辨、精于布局的能力, 也表现了现代中学生敢于直面现实、勇于揭露问题的胆略和勇气, 确实是一篇立意深刻、结构严谨的考场佳作。

5.对比论证, 凸显主题———历“炼”论证方法。例文在论证方法上, 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文中对比主要有两组:一组是孔子与当下一些人的对比, 另一组是“执笔时庄严肃穆”的鲁迅和萧红笔下“温和、懂得享受生活”的鲁迅的对比。通过比较, 孰是孰非不言而喻, 凸显了主题, 催人警醒。

除对比论证外, 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还有因果论证法、假设论证法等。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学会因事说理, 不但能有效避免高考作文“观点+材料”式的幼稚病, 更能纵深挖掘, 在深度和广度上纵横驰骋, 获取高分。在2013年高考满分作文中, 因为熟练运用不同论证方法而受到阅卷老师青睐的不在少数。请看以下作文片段:

(1) 面对纷繁嘈杂的社会, 周国平毅然选择坚持自己的精神王国, 面对世人的不解与嘲讽, 他没有退却, 没有犹豫, 而是选择与清风为友, 与天空做伴。心灯在内, 他自斟自饮生命之酒, 别有一番滋味。

……

曾经看过季老的一张图片, 他的目光是那样的清澈, 眼神又是那样的坚定。晚年的季羡林, 一个人, 一只猫, 一前一后, 漫步在燕园中, 成为燕园一道别致的风景。季老抛却浮名, 远离喧嚣, 选择在喧闹的社会保留内心的一片宁静。这样的不浮不躁如一首意味隽永、朗朗上口的诗歌, 如一曲明亮欢快、节奏清晰的交响乐。

……

反观现在的社会, 都市的脚步踏碎了细腻的梦。多少人在钢筋水泥中迷失了自我, 他们感叹良辰美景虚设, 却又有谁肯将浮名换成浅斟低唱, 肯将宝马雕车丢弃, 一蓑烟雨任平生?

(2013年高考江苏卷满分作文《坚守本真》)

周国平在小镇幽居十余年, 晚年的季羡林“选择在喧闹的社会保留内心的一片宁静”, 官场压制下的一群诗人不因浮华、利益而停下追求本真的脚步, 此为正面论证。然后“反观”现实, 概述如今人们迷失自我、心急火燎“熙熙于名利”的事实, 从反面指出坚守本真的难得。正反对比, 有振聋发聩之奇效。

(2) 京剧名旦梅兰芳先生, 在一次演出结束后, 与众人喝彩声中, 听见一老人大喊“不好”。散场后梅先生特意将老人请至后台:“说吾孬者, 是吾师也, 请您指教!”……梅先生不觉得丢脸怨恨, 反而拜老人为师。正是因为感谢挑错, 改进不足, 梅先生才能登上京剧舞台的巅峰, 成为一代传奇。

(2013年高考山东卷优秀作文《感谢挑错》)

作者在列举事例后, 用因果论证法适当展开, 证明了梅兰芳先生因“感谢挑错”而获得成功, 增强了力度, 突出了主题。

(3) 章太炎先生出生于医学世家, 自恃医技高明, 直至有一次自己生病久治不愈, 经名师挑错才知道自己的药方不管用。从此他苦心钻研, 在医学领域也有所建树。假如没有那次生病后挑错, 章太炎恐怕意识不到自己的不足, 发愤学成从何谈起?感谢挑错, 成就大师之学。

(2013年高考山东卷优秀作文《感谢挑错》)

作者先引用章太炎先生“经名师挑错”而“有所建树”的事例, 接着反向假设———如果没有那次“挑错”, 恐怕章太炎也就没有“大师”的美誉了, 从而阐明了“知错就改, 善莫大焉”的道理。

高考满分作文解密 第9篇

一、巧饰凤头,“直”“曲”尽妙

“直”如开门见山,一睹全貌;“曲”似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具体有下列三式:

第一,开门见山,可以快速将阅卷老师带入规定情境和思路中。考生可以用自己对题目的感觉和热情去点燃老师内心的感觉与热情之火。如2008年全国(Ⅰ)卷高考满分作文《生命!生命!!》是这样切入的:

“老师,老师,你快醒醒呀!”孩子们一边抽噎一边摇着关老师。

此时的关老师满脸的水泥沫,两条腿压在水泥板下。

就在5分钟前,8.0级地震袭击了这个偏远的村落,在这个简陋的教室里,关老师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果断地将仅有的8个学生护到了墙角,自己却慢了下一步,被掉下来的水泥板砸到了双腿,疼昏了过去。

文章一开头,作者就用别致的方法塑造出了关老师的形象,关老师的形象一开始便深深烙在读者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这样的开头有先声夺人之妙,非常“抓人”。

第二,讲究悬念和曲折,以引起阅卷老师的关注。“文似看山不喜平”,有时候入题更需要讲究曲折和委婉,尤其要讲究一点悬念,才能引人入胜。因此,有时候,我们不妨多用一点言辞,以悬念抓住读者心理,引起他们的注意和重视。如2008年广东卷满分作文《不要轻易说“不”》就是这样切入的:

流水之畔,红尘滚滚。问生命:成,你能否有朗月照花,深潭微澜的美艳?你能否有不计顺逆、不计成败的超然?你能否有扬鞭策马、登高望远的旷达?败,你能否有滴水穿石、汇入洪流的意志?你能否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傲岸?你能否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倔强?

不要轻易说“不”,因为——你能!

此篇命题作文,开头是讴歌生命和考问灵魂的交响乐,如此气派,有波澜也有悬念,叫读者和阅卷者不能轻易说“不”吧。

第三,用强烈的反差、对比和映衬来引出题旨,在读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如2008年上海春季卷满分作文《细微深处》一文开头:

这个世界真的是“大”千世界。大人物,大环境,大趋势,大事件等等,可以说,一个“大”字,充斥了我们这个日益发达的社会。不论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凡是跟“大”粘上边,就是大新闻,就能吸引无数人的眼球。

可那些细微之处呢?我们能够忽略吗?无论是艺术、科学,还是人生,我们都无法忽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正是细微,才有深度。

作文开头一系列的“大”似有离题之嫌,接着笔锋一转,便进入自己早已拟定的题目了。开始的“大”与“小”形成鲜明对比和反差,巧妙、贴切而又发人深省。这样的开篇,不是做到了“开门见山”和“曲径通幽”的完美统一了吗?

二、辞真意深,点“睛”活“龙”

点睛,即点明主旨。因为考场作文阅卷时间少,所以不提倡内容过于含蓄,句可以有“睛”,段有“睛”,文有“睛”,不时地点题。这些点题的语句,位置不拘一格,可前可后,也可在中间;关键是要有新意,要有底蕴,尽可能做到理性与情趣的融会贯通,给人以隽永、深刻而耐人寻味的印象。

第一,用感情浓烈的语词来点睛,引起共鸣。文章在写景、叙事或对论点进行了论证之后,结尾才运用凝练简洁的抒情、议论性的语句点题,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中心,戛然而止。如2008年上海卷高考佳作《他们》的结尾:

他们是父亲,伟大而坚韧;他们是父亲,这个世上最爱我们的男人。也许,我们走出考场时,该给他们来个拥抱,我想他们一定会尴尬一下,然后直至老去,也铭刻于心。

文末写到回报父爱,等待已久,“千呼万唤始出来”。如果此篇是父亲之歌,那么最强音在篇末。

第二,用点明主旨的警句,以期留下难以磨灭的余响和值得咀嚼的东西。如2008年上海春季卷高考满分作文《细微深处》结尾是这样的:

细小之处,微而不浅,“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微言大义”,古人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了。我们呢?

连用警句,加以疑问作结,激疑促思,启人心志;驻目沉思,浮想联翩,余韵悠长。

第三,艺术地运用俗语民歌等,以期读者受到感染并乐于接受自己的观点。我们对俗语、歌词等能艺术地加以改造和利用,并糅进其他修辞手段加以强化,也有可能赋以新意并铸成自己的“名句”,给人以艺术享受与心灵震动,从而达到王蒙所说的“亏他想得出来”。如2008年辽宁卷高考满分作文《坚守心中的道德律》的结尾:

“不论是黄昏,还是晨曦初露,茉莉花,总是洁白的。”正如希腊诗人乔治·赛福斯的这首小诗所说,我们青少年要想有所成就,就一定要坚守住自己的洁白,坚守住自己的芳香,坚守住自己心中的道德律!

这样就增加了语言的密度、力度。

语文高考满分作文 第10篇

在语文试卷的作文中常会出现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不少考生在写作文时,把试卷的一道阅读题修改一下意思就照抄下来,最后打分当然是只有标题的2分。

虽然高考改卷是一人一题,但改作文的老师是不会一时被蒙混过关,一旦被发现,代价是非常惨重的。因此高考改卷老师提醒:在写作文的时候不要投机取巧,就算水平再差,随便写一些符合题意的内容,一般拿个35分左右是没问题的,这总比得到2分好。

2、时间不够

有不少往届高考的考生,作文的开头写得十分精彩,给改卷老师的印象极高。但把考卷往下看的时候,只写了400字就没有了,这明显是因为时间不够,而没完成作文。

这原因是在做作文的时候就磨磨蹭蹭,平常没有时间限制,所以都能很好地完成,也没发现隐藏的问题。一旦到了高考,问题就出来了———紧赶慢赶,最后还是来不及做完。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要加大时间的把控效率,要做到在高考的时候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答题。

3、主题不明

还有不少考生写作文思路不明确,结构混乱,乱喊口号,结果把文章的主题都掩埋掉了。要知道,高考评卷是一项任务重又辛苦的工作,除了要保证评卷质量,还要保证评卷速度。高考评卷老师往往只能抓关键词,有则得分,无则扣分。

这要求我们不要下笔千言,不切主题,把文章的主题思想都掩盖了。否则,高考改卷老师找不到中心主题思想,会扣掉文章的一大半分数。

语文高考满分作文 第11篇

语文,是从我们呀呀学语时的吐字不清,到课堂齐声朗读,翻译晦涩难懂的文言古文,在到我们步入社会,与人交流、沟通的一种必备的语言!又是古代文人墨客,抒发自己情感节操,记录历史事件的文字!对于我们炎黄子孙来说,语文是我们从小就接触的一种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

从我们踏入课堂,开始我们从课本上所学到的是中外古人,名人的一些经典诗词,文章,以及重要历史事件,在课堂之外通过读一些小说,文献,报纸之类的可以达到充实自己词汇库,这些都是能在课本上,书上能学到的东西。

当我们踏入社会,我们跟人沟通交流,如果你自认为看的书多,按书上的语言来跟人打交道,往往你会发现死效果并不是跟说上所说的不一样,所以在外也要多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怎么与人交流沟通的,这是一门学问。课堂上的学习,课外的积累,现实社会的运用,都是我们学习这些文字,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华文字,博大精深。

上一篇:医疗腐败警示片观后感下一篇:反洗钱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