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名著导读之我见

2024-05-29

中学名著导读之我见(精选6篇)

中学名著导读之我见 第1篇

中学名著导读之我见

摘要:

中外名著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倡导中学生阅读名著,开展有益的读书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是无可替代的,也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顺应了新课程的要求。本文对新课程下中学名著导读教学的研究就是帮助学生消除与名著之间的隔膜,为学生阅读提高审美能力、辨别判断能力,获得精神营养,对其成长发展起到导航的作用。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为准绳,准确把握住中学生阅读心理特征,探究初中名著阅读与高中名著阅读的内在关系,本着务实的态度,真正把名著导读教学落实并贯穿教学始终。关键词:新课程,中学,名著导读,名著导读教学

一、文学名著作品阅读现状解析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立体的多感官的享受。人们已经习惯坐在电脑、电视机等媒体面前,大都不太情愿静下心来度满是密密麻麻文字的书了。大多数人的阅读是一种快餐式的阅读,是为了获得特定的信息或者是为了获得感官的一时轻松和享乐。这种快餐式的阅读带给读者的直接影响就是少度名著或者不读名著。一些学生可以如数家珍的道出某大腕明星、歌星的生肖爱好,但是对《红与黑》、《战争与和平》等作品的了解微乎其微,在忽略文学名著作品阅读的情况下,许多学生课外阅读都以娱乐消遣为目的。这种大范围的平庸阅读,没有产生、引发学生对自我和外部世界思考的动力,不能给学生带来社会和人生严肃而深刻的思考。阅读教学“立人”的功能便在这种平庸化阅读活动中退化甚至消解了。总之,目前阅读教学平庸化的危机是严重的,不少一线教师及教育研究者对此开出的药方,就是加强文学名著的阅读和指导。

二、名著导读教学

(一)新课程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目标的教学理念。语文课改的指导思想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注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教材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丰富的人文内涵,熏陶感染学生,使他们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最佳途径是进行名著阅读。因此,不仅《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具体规定了“初中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而且要求每学年阅读二三部名著。”而且在教材中,创造性地设置了“名著导读”一栏,以期通过教师对名著的“导”,达成学生“读”的目的。“名著导读”教学课就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而设置的。

(二)、初中名著阅读与高中名著阅读的内在关系

1、初中名著导读教学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对初中生的课外阅读量做出了规定,而且对课外阅读的目标有,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还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四大文学样式的一些特点。第二是欣赏文学名著的时候能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还有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也能够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都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阅读教学中个性化的体验和感悟。不过,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并不是让教师袖手旁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可见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学生、文本都是独立的主体,注重教师、文本间的多元沟通交流与互动。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能够唤起学生的审美注意,出发阅读动因。阅读动因作为一种阅读情感活动的内在动力,能够唤起学生自觉阅读的行动,使阅读变为有意识、有目的、有审美价值的活动,从而表现出对文本意义的积极探究和自主审美,推动阅读成为有生趣的情感活动。

教师自身要树立开放阅读的教学观,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解读视角。学习关注人类的情感,历史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相互作用等,才能探寻到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随着学生身心的成长,时代的变迁,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一定会有不同的诠释,个性化阅读的实质就是尊重学生立足当下的对名著的不同解读与认识。

2、高中语文必修课中名著导读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目标。感受•鉴赏:在阅读中,体味大四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的美,提高审美境界。思考•领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中的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发现•创新:学习多层次多角度的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时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一切目标的综合就是培养有个性、有理想、有丰富心灵的人。“新课标”加强了对语文课程人文性内涵的重视,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侧重引导对经典名著的阅读。

3、初高中名著阅读的衔接

初中名著导读的第一个板块是简介名著。其内容包括介绍名著的主要内容、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写作特点以及社会意义。通过这样的介绍,学生就对该部名著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也从中体会到阅读该部名著的必要性就可以了。如《繁星•春水》中就抓住诗人产生“在梦幻中感受真实”的特点来评论,通俗又扼要精到。

名著导读的第二个板块是阅读建议。当学生对该部名著有一定兴趣时,我们的编者们又精心安排了阅读建议这一板块。通过阅读建议,学生们掌握了阅读该部名著的方法。例如《骆驼祥子》的阅读建议这样写道:老舍说:“《祥子》可以朗读,它的语言是活的。”那就试试选一些精彩段落朗读一下,力求读出感情和韵味来。生动的平民形象,传神、流畅、通俗的语言,富于魅力的老北京风情,这一切,你都会感受到的。

名著导读的第三个板块是精彩片段。精彩片段的展示是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奠基石,每一篇名著导读中都会列举该部名著的精彩片段,并对其进行点评。通过精彩片段的展示与点评,学生们从中了解到了该部名著中的语言精髓以及精彩的故事情节,从而更加激发学生阅读该部小说的兴趣,也了解到了阅读该部小说的必要性。

名著导读的第四个板块是探究思考。探究思考是学生阅读名著的回想曲,在学生阅读名著之后,为了加深学生对该部名著的印象,我们的编者们设计了这一板块,让学生通过思考这一板块所列举的问题,加深了对这部小说的了解,从而获得能力的提高。通过对内容的回顾以及对人物的评价,学生们既加深了对该部小说的了解,也训练了学生读写说的能力。如《骆驼祥子》的探究思考是这样的:(1)你身边有祥子这样的人吗?试着和他交朋友,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所思所想。(2)你有过与祥子渴望拥有自己的车相类似的经历吗?

如果有,试把你当时的心里和精力写出来。

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名著导读的第一板块是背景介绍。涉及到作家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创作的背景以及外国著作的中文翻译版本等,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如《论语》是孔子言论的辑录,就从作者的经历及思想角度评论作品。《红楼梦》是在作者亲身经历和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切的生活素材的基础上创作的,所以对作者的身世介绍就特别详细。

第二板块是作品导读,如《大卫•科波菲尔》的思考探究二是这样设计的:在世界各国文学中,拥有众多读者的通俗小说家很多,为什么只有少数可以成为经得起历史选择的经典作家?试以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家的艺术成就加以说明。

通过初高中名著导读的内容及结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初中名著导读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简便易行的阅读方法,因为初中生在阅读一些文学作品时难免会出现盲目的无序的阅读状态,这些方法是必要的。初中名著导读在介绍作品时都有一个非常贴近作品内容的题目,这些题目不仅是对作品主题的概括,也是编者对作品的一种评价,是对学生阅读前的提示,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起到一定的作用。如《伊索寓言》的标题是“生活的智慧和想象的魅力”;《名人传》的标题是“痛苦和磨难早就伟人”;《傅雷家书》的标题是“苦心孤诣的教子篇”等。而高中名著导读没有标题,直接进入作品的背景介绍等内容,这样编排是给升入高中的学生更多的阅读想象空间,而不是先入为主的评论。

初中名著导读中安排了阅读建议,语言是循循善诱式的,非常贴近初中生的阅读心理。精彩段落的节选和简短切中的评价更是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从不同角度去欣赏、评价文学作品。高中名著导读的作品导读中梳理了作品的大致情节,更侧重于作品的人物性格及艺术风格的介绍。

高中名著导读中设计的思考探究中的问题显然要比初中名著导读中的问题在难度和深度上有所提高。这也是根据学生在身心发展到不同阶段,在思维方式、生活阅历、阅读经验积累的程度制定的。

初中名著导读中的《简•爱》和高中名著导读中的《大卫•科波菲尔》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查尔斯•狄更斯同为英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在阅读指导中可以将两部作品结合起来,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英国十九世纪的风貌,也为学生了解西方社会精神思想提供了范本。

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名著导读设置了《论语》。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了《<论语>十则》,高中的名著导读《论语》无疑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这部儒家经典拓展了领域和空间,以满足学生学习我国古典文学的需求。初中生学习论语要求达到的知识目标是:能读会“愠,罔,殆,矣,诲,弘,凋,恕”等字词,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词语,并且能够准确流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在能力目标上,要求学生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着力培养文言翻译能力;通过对《<论语>十则》的学习感受到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并可以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进入高中阶段学习这部经典,是在此基础上继续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更倾向了解孔子思想核心:“仁”的内在意义以及它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诸多领域做出了阐释,进而了解孔子在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上的巨大影响。同时,在阅读当中让学生认识一位血肉饱满的孔子来亲近这位圣人,在现实生活中以他的思想精华来引导自身的言行,树立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寻找一座航标。

高中学生阅读文化名著重在领会精神,抓住重点对其中的主要内容或观点进行讨论,不必面面俱到。对著作中的疑难问题,应引导学生自行钻研,相互探讨,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讲解。

三、中学名著导读教学可借鉴的方法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

1、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推介名文

学生比较重视名人对一件事物的评价,许多名著都有名人名家或民间俗语做过评价,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名人名家的名言来给学生引荐,可以借卢梭的话“每一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它”来推销《鲁宾逊漂流记》,可以用一句老话“少不读红楼,老不读三国”来刺激学生阅读。

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才可能打动他们的心灵,从而找到阅读的乐趣,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2、用教材课文中的名篇作为“点”来带动相关名著这个“面”

课堂教学内容里,有很多名著的选读,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全部。比如,学习课文《智取生辰纲》就可以联系《水浒》,学习课文《托尔斯泰》,就可以联系《名人传》,学习课文《香菱学诗》可以联系《红楼梦》。因为是课堂学习,学生对这些选读部分有一定的深入了解,同时又不能全面了解其中的情节发展,人物关系,社会背景等。自然有探求的愿望,利用这一点可以让学生走进名著。

(二)、从整体上感知文本,把握全篇

节选的片段再精彩,终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同人站在山脚,很难观其全景一斑。在写作背景不明、情节不完整的情况下阅读,很容易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不能准确的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从整体认识到局部品味的阅读方式,即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了名著的阅读方向,同时又能借选文的品读,具体直观的触摸到主人公的形象,应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三)、整合选文与导读,课内外阅读的有机结合

现行的语文阅读教材,都是编者煞费苦心精选制作,但由于篇目繁多,文本多样,所以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仅停留于单篇文章知识点的掌握上,无法系统化、规律化。如果我们把那些学过的课文,根据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行归类整理,迁移拓展,这不仅使学生对旧有的知识进行了有效的复习,而且也加深了对作品的认识,使思维向纵深的良好势头发展。

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文章几乎每册书中都会出现一两篇,尤其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人教版教材就选用了三篇,分别是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八年级上册:《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

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中选录了《朝花夕拾》,标题为: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循着这一主题,完全可以把这几篇作品与名著导读结合起来阅读。这既是对旧知识的复习,也是对这部名著的重新认识和完整解读。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名著导读教学

好奇,求知是中学生的天性,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相关资料,合理整合利用教学资源,有效激起他们的好奇心,诱导学生走进文本。让他们进行“主动的生动活泼的真实的阅读”。影视、动漫、游戏等的阅读不能替代经典原著的阅读,但影视作品通俗、形象、可感。几部古典名著,尤其是四大名著都拍成了电视剧,并反复在播放,几乎家喻户晓。一些国外根据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有许多都是经典之作,如《简•爱》、《巴黎圣母院》等。留心影视信息,引导学生从看这些影视节目入手,引导学生进入名著阅读的大门,比照原文,同步阅读。一段时间以来,央视《百家讲坛》退出一系列节目,红学家上百家讲坛有效拉近了学生与“红楼”的距离,而刘心武讲“红楼”引发的热烈讨论更是导读不容错过的时机;易中天津津有味“品三国”也是引导学生走进三国风云的契机;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更是一个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去了解历史文化,进行综合学习的资源。

一些报刊、图书、互联网等广泛收集各种文学名著及其作家的介绍文章。故事梗概、人物介绍以及各种名家的研究和批评文章,以宣传栏、免费专题、小册子、图书馆、网页等形式,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组织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的《子午书简》等节目,以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在信息网络时代,有挖掘不尽的阅读资源,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在文学世界里涵养身心。

四、结论

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包含着“两种基本价值:一是促进人的发展,这是教育的内在价值、根本价值;二是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这是教育的外在价值、工具价值”。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教育不仅意味着传授知识,而且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懵懂的中学生而言,还不易理解许多作品的思想内涵。但是,只要有一颗种子,就可以发芽、开花。我们相信:通过阅读名著,可以培养学生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可以培养学生对正统文化的认同,可以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认同,对人性、社会产生深刻的认识。在异彩纷呈的现代文化潮流中,学校语文教育应当坚持一种对产同文化、经典文化的倡导与尊重,让高雅文化占据学生心灵,以提高其文化品位,塑造其高尚的人格,让学生在复杂的文化潮流中不至于迷失自我。

参考文献:

1张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价值转型与目标建设》,《语文建设》【J】,2002年第1期 2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巴丹.阅读改变人生——中国当代文化名人读书启示录【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4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5梅清华.让名著导读走进语文课堂【J】.语文教学与天地:综合天地,2006年5期 6谢银根.新课标下的文学名著课外阅读导读初探【J】.教育导刊,2005年9期

7陈碧青.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小学生图书情报世界,2006年10期 8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9袁振国.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期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中学名著导读之我见 第2篇

楚汉之争,这个千年来为人们老生常谈的政治斗争,在经老师讲授和自己阅读之后,我有了一些个人的见解。

常言道“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铜为镜,可整衣冠;以人为镜,可知得失。”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为人王者,必有其与众不同之处。欲成其事,其时,其地,其人,皆应有之,不可偏废。下面简述一些我的观点。

一、远见卓识

君王正主具有这项技能应是自然,观刘邦、项羽,亦不难看出。只是二者所占高度不同,所处境界不同罢了。相遇往往经别人提醒方能见到,刘邦却不全如此。而我想强调的,不单单只是看领导者,也应将目光转向人民大众。说到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霸王别姬”的女主角——虞姬。她和项羽的诀别演绎千年之久。然而,当时难道就只有着一条路吗?难道不能把虞姬放了吗?难道就不能和她归隐山林,为她写卸甲归田?虞姬之死所反映的现实可以说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我看来,更像是不得已而为之。试问,如果虞姬不是个聪明的女人,她没有附歌霸王,没有自刎,她会有机会活吗?结果应该是否定的,没得选择,即使项羽不杀她,其部下也定不能让她活着离开军营为外人所辱。

还有一个例子,在得知垓下之围,项羽被农夫引向绝路时,我不禁在想,那个农夫为何这样做?也许原因很多,但有一个原因应该是——农夫明白眼前的人是项羽(当时他是世界关注的焦点),若让项羽执掌国家大权一定会给人民带来灾难。他性格暴戾不说,还武断专横,个人主义极强。以一己之愿定都;仅因粮草不足或一丝不信任,动则坑杀几十万降军;对于说自己坏话的人更是动之以极刑。要知道,他可是天下头号新闻人物啊,一言一行均会被人民记在心里。由此观之,农夫也具远见卓识。农夫尚且如此,更何况那天下的贤人志士,哪个愿意助他,做那费力不讨好,与天下人为敌的事呢?他的统治风格,又何尝不像是一个听不进忠言的暴君呢?天下人久战疲乏,盼望统一,他却妄图回复战国时期分裂状态下的中国。这更是与民心背道而驰。如果说项羽的做法违背了民心,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那么刘邦却恰恰在为统一天下而不懈努力。刘邦支持开辟北方战场,在楚汉对峙时期,向国人展示的是治国有为的一面。他的“远见”于人民的“卓识”达成共识,因而成为民心所向。自古所谓幸或不幸,有多少不是人民决定的呢?

二、刚柔并包

在项羽披荆斩棘做武装斗争的时候,刘邦却在发动团队的力量,做各种游说劝降。在他的带领下,每张政治牌都打得那样漂亮——拉拢黥布、离间范增等等,在现在看来也是精绝一笔。刘邦在政治斗争的情况下合理地进行军事打击。他的“亲民”与“仁义”为后世所效仿。他的“约法三章”为后人所认可,这些有目共睹的成绩在当时,确实催化了刘氏集团的成长和项氏集团的消亡。

三、王者多元

“勤学多问怎么办”一直以来是刘邦的“座右铭”。他向信陵君等人学到的东西值得他一生受用。他愿意接受众人的劝谏,又逢事不乏自己的见解,这种批判式的学习方式我们至今仍在提倡。他手下有“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有“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不绝粮道”的萧何;有“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在集团的各个领域都有高手把持,不可谓不妙。至于项羽,从小就轻视学习,恃才傲物,目中无人,以为力能扛鼎便可淫威天下,终以自食其果。

四、情商至上

项羽最常见,给人们印象最深的表情是什么?对,是怒。这其实是情商低的显著表现。他不听劝谏,为人嘲讽的时候将谏客活煮便是最有力的证明。再看刘邦,对于最后一役——垓下之围,由于韩信、彭越的失信,导致汉军大败,他从张良之计,非但不责难,还对其封王封地承诺与之公天下,最终完成大计。再向后推一段时间看三国。同项羽很像的一个人物便是张飞,他们都胸无城府,喜怒形于色。在关于温酒斩华雄那一回,一时嘴快将心中所想吐露出来,险些招来横祸,由此观之,刘备之自持、刘邦之自律对于一个政治人物来说是多么重要。

五、海纳百川

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刘邦广纳天下之士,识时务,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不计前嫌;而项王在向北攻齐时,因黥布推脱不往,只派部将率几千人前往,便怨恨之。二者较之,孰优孰劣,可知矣。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更何况一国之君。不仅如此,刘邦虚怀纳谏,潜心学习,在斗争中不断成长。项羽却太过依赖自己的武力,其他方面稍有精进,其远虑之不足,曾不若一十三岁小童,童且之屠城之弊将使往后众城难降,他却没有虑及,可悲乎。再看垓下之围一役,他不愿卷土重来那是因为他无法容忍自己的失败,这也是他乌江自刎的根本原因之一。一个人如果不能面对自己,又何以能君临天下呢?是所谓能成大事者须有三量——容人之量、容事之量和容己之量。

中学生经典名著阅读之我见 第3篇

一、读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形成、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把语言文字包含的文化素养转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然而, 当前的阅读教学正潜伏着危机———人们对阅读, 尤其是经典阅读的重视程度正在急剧下降。国外的母语教育非常重视经典的阅读, 并在课程标准等正式文件中作出了明确规定。在当前的教育中, 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典与创新的关系。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均证明:不管学习何种语言,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都离不开经典阅读,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学生都概莫能外。

经典作品犹如一棵棵大树, 繁盛的枝叶过滤着浮躁、平庸、虚无的沙尘, 深茂的根系汲取着宏大、高尚、开阔的精神营养。让学生认真阅读经典作品, 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情感和道德素质, 丰富他们的文学艺术素养, 让这些作品所展现的崇高境界, 帮助孩子抵抗丑恶与残暴, 改造贫乏和平庸, 远离虚无和轻浮, 同时也获得对于古典美、现代美的认识与理解, 从而更好地去提升自我, 创造世界。

首先, 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诗词。孔子说“不学诗, 无以言”。教师可结合古诗教学, 适时向学生推荐一些与所学古诗有关的诗词, 加以拓展, 这样既能帮助理解, 又扩大了古诗词的阅读量, 可谓两全其美。

其次, 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阅读经典名著无疑成了我们涵养人文的最佳途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朝花夕拾》、《骆驼祥子》、《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语文新课标“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 我们看到一长串书名。每一个被这些经典作品滋养过身心的人都会相信, 这些书名的背后, 是一座座宝藏, 藏在其中的宝物融汇了成百上千年的岁月, 依旧熠熠闪光、璀璨夺目。

引导孩子喜欢阅读经典名著, 不是布置读书任务或者宣传阅读经典名著的好处就能做到的, 需要在日常的师生交往中进行感染与熏陶。一要创设读好书的氛围, 通过和学生的交谈, 让学生介绍自己读了哪些文质兼美的书籍, 并加以鼓励, 让他们有一种自豪感、荣誉感。二要让学生感到读书实实在在的好处, 如发现学生在答问或作文中引用了课外阅读的知识, 就要及时表扬, 还可以对读书已成自觉的同学进行隆重的表彰。

二、为什么要让学生读经典名著

为什么要让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呢?呢?《诗》云:“我思古人, 实获我心。”经典是千百年来先人生活经验和生命智慧的系统总结和理论提升, 解决的是人的生命、生存、生活中最根本、最普遍的问题, 而杂书解决的则是人的生命、生存、生活中细枝末节、具体零散的问题。所以, 读经典可以使人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营养源, 并解决人生根本的、普遍的问题, 帮助人树立信仰理念, 引导人明辨是非, 确立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而杂书则只能给人提供工具性、技艺型的帮助。两相权衡, 孰重孰轻, 判若分明。所以说, 生活之树常青, 经典之树就常青;而经典之树之所以常青, 就在人们愈读经典, 愈能感觉到经典经久不息、历久弥新的魅力。

经典何以成为经典?名著何以成为名著?那是因为这些文学作品经过了岁月的刷洗, 经过了不断的误读和矫正, 已经具有了闪亮的金属内质和公认的权威性、知名度。无论创作的艺术手法, 作品内容的丰富典型, 作品思想的深刻博大上, 它们都具有无可批驳的地位。因此, 我们不仅要读古典文学名著, 也要读现当代的文学名著;不仅要读中国的文学名著, 也要读国外的名篇佳作。中学生阅读文学名著, 限于兴趣、耐性、接受力, 往往会遇到一种阅读屏障, 越过这一层, 海阔天空;若不能突破, 便觉索然无味, 勉强应付三两页便丢弃一旁。教师的工作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突破这层障碍———主要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上下工夫———从而使学生顺利进入文学殿堂阅读实践。

2004年, 因当代大儒蒋庆选编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而引发的“读经问题大讨论”和“儿童读经运动”曾火热一时。这两年, 因为国学热、国服热、中国传统节日热等话题和运动的火爆, 使得读经问题很少为人注意。

有媒体报道, 北大、清华等二十多所知名高校的学生社团曾经向全国大学生发出倡议, 呼吁晨读中国传统经典:“人文日新, 从青年起!青年日新, 从晨读起。”而且, 这个倡议还得到了汤一介、钱理群、何兆武等九位著名学者的签名支持。这说明, 读经典名著, 已经成为当下教育内容中刻不容缓的文化任务。

依上而言, 中学生读经典名著尤为重要, 因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肩负着传承与振兴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三、怎么读

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重, 升学压力大, 很多老师和家长都要求学生只看与教学和考试有关的内容, 与考试无关的课外阅读, 包括阅读经典名著和古典诗词, 往往会被认为无关紧要, 或者不务正业。即使学校不留作业, 很多家长也想方设法加压。这是一种社会现象, 使得学生只能在教材中转来转去, 鲜有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 学生没有时间去阅读经典名著。

如果说学校是阻碍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外在因素, 那么内在因素则是学生在纷繁芜杂的信息包围下对娱乐的本能追求。现在网络和图书市场上卡通片、漫画书品目繁多, 几乎达到了遍地开花的地步, 不仅国内大量出版, 也从国外大量引进, 每年增幅极大。这些出版物符合孩子的阅读口味, 题材丰富多样, 内容生动有趣, 而古典名著从文字来说相对晦涩, 所叙述的都是比较久远、相对陌生的故事, 学生不感兴趣、不喜欢阅读也不足为奇。

俗话说:萝卜白菜, 各有所爱。和有些人不喜欢国粹京剧, 宁愿看电影电视剧一样, 阅读名著也不应该硬性要求, 那样不仅起不到推动阅读的效果, 反而让学生更加厌烦。学校和家长从素质教育角度提倡、鼓励学生阅读是正确的、应该的, 但关键要让学生自发去阅读, 自己去感悟。只有学生意识到名著中的文字之美、情节之美, 在阅读中获得了快感和独特的审美体验, 不由自主地去分析、去思考名著里的人物和故事, 名著才能发挥出名著的作用。

经典名著阅读教学的成功, 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的阅读体验。对学生而言, 教师的阅读体验有可能比其他各种解说都更能有冲击力, 更有借鉴价值。教师对经典作品的敬重以及阅读感悟, 有可能影响学生的终生阅读。现在许多老师由于各种原因, 对经典名著的理解还不够深、不够透, 以模棱两可的认识去指导学生阅读经典, 结果只能使学生更看不懂名著或者不能准确把握名著的内在含义, 现实中误读名著的现象并非没有。因此, 让老师们自己首先爱上名著, 深刻阅读和感悟名著, 是当前推动经典阅读的重要一环。陶行知、朱自清、钱穆等教育家以其博学多识引领许多学生走上文学之路, 很值得今天的老师学习。而且, 这种积极的引领, 非常有利于学生视野的扩大, 也促进了其品格成长和文化认同。

浏览当下的图书市场, 刨除与经典名著有关的延伸阅读, 仅四大名著就有各种各样的点评本、图说本、缩编本等, 真的可以用眼花缭乱来形容。2003年, 一本《水煮三国》在图书市场呼风唤雨, 据传销量创造了了100万册的神话。最近几年, 对四大名著的各种“解读”蜂拥而起, 《解码西游记》、《唐僧传》、《白晶晶传》、《沙僧日记》、《大话红楼》等持续吸引着读者眼球, 其中不少作品还出自名家名师之手。

此种“解读”是否会对学生造成误导?经典名著到底应该怎样解读?经典是经历史长河的淘洗留存下来的, 承载着人类普遍的审美价值, 具有超时空的永恒性, 但对经典的理解又不是一成不变的, 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 网络时代加快了经典名著的传播速度, 同时网络的多元价值特点又赋予名著不同于传统的新的理解。问题的关键是, 不管是谁去解读, 不管怎样解读, 只要这种解读不是以远离经典、放弃文化思考为代价, 体现了一种正面的、积极的、进取的价值观, 就应该予以肯定。

对于热衷追求新鲜、刺激的青少年来说, 他们喜欢标新立异的东西, 热衷于对名著的另类解读, 这就是为什么《水煮三国》等书受到热烈的欢迎的真实原因。中小学生让古人行现代人之事、说流行语言, 与其说是对传统文化的反叛, 不如说是提供了一种新的鲜活的看待名著的视角, 说明这部分学生在看名著, 而且有自己的理解, 这是值得欣慰、值得鼓励的事情。这样的解读有利于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 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但是,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 学生尚处于未成年阶段, 自我判断能力尚显不足, 不严肃的解读容易造成学生在阅读经典名著的过程中断章取义、让经典屈从我意。解读名著应有个底线, 即趋于审美而不是审丑的, 应从思想上重视经典名著的历史地位, 对经典要有最起码的尊重。这需要教师、家长等进行必要的引导, 特别是关乎价值观方面的内容, 要明确告知学生名著的教育作用、名著所承载的历史和思想价值, 同时也要尽量鼓励学生阅读原著, 尽量维护名著的原貌, 从而把握名著的精髓, 否则会造成以讹传讹, 与真正意义上的名著越来越远。

因此, 在让学生进行经典名著阅读的同时, 家长和教师也一起参与, 带领孩子一起阅读名著, 讲讲各自的阅读心得, 就某个故事、情节乃至某个人物展开探讨交流, 借助名著展开教育, 实际上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过程。一直以来, 如何从文学名著里汲取营养的问题, 困扰着诸多教育者, 实际上, 名著本身固然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但借助名著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更有意义, 更值得推广。此外, 学校是学生阅读的最佳场所, 也理应承担起推动学生阅读经典的责任, 可以多开展一些读书活动, 多借助学术界的力量, 通过专家引导, 启发学生去发现名著内在的美。

摘要:张田若先生有一句话:“阅读教学, 第一是读, 第二是读, 第三还是读。”的确, 阅读教学中的“读”是目的与手段的同一。阅读教学本身应该把发展学生“读”的能力作为自己的目的, 而读又可以当作理解、领悟和吸收阅读客体材的手段。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目的方法之我见 第4篇

【关键词】名著导读;育智;育德;育美;导读方式

一、名著导读、读出方向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高,学生的阅读面越来越宽,这就打破了原来教师和学生都单一围着考试转的死板的教学模式。教育部明确规定: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而“健全个性”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全面展开“育智、育德、育美”。所以,在学好课本必学内容的同时适时开展“名著导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不要“完全放手”让学生放任自流,要指导有法,做到因人而异,因文而异,比如优美的诗文就要提倡诵读法,散文要用寻找线索阅读法,议论文要用提纲挈领法,小说要用评点法。培根说过:“有的书只要阅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精读时可引导学生采用品读、背诵、摘录、写体会、编手册等方法。略读可引导学生通过看目录,读故事梗概和抓其中片段读等方法来人来了解文章的大意,力求在较短时间内获取有用的信息。精读和略读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既能保证有较大的阅读量,又能保证阅读的效果。这样,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去读,读出内涵、读出美句、读出美德、读出智慧、读出人生的方向……

二、美句美言、余香满口

导读学习最表面的东西就是文章的语言美,好文章首先是语言美,吸引眼球,提振精神,让读者读来余香满口,百读不厌。例如:《贝多芬》中“君主与公卿尽可造就教授与机要参赞,尽可赏赐他们头衔与勋章;但他们不可能造就伟大的人物,不能造成超临庸俗社会的心灵……”这种鼓舞人心的句子,老师要引导学生知晓在“伟大”、“渺小”面前没有地位的高低,只有品格的高下和贡献的大小。贝多芬是伟大的,也是一个不幸的人。他出生于贫寒的家庭,又双耳失聪,世界不给他欢乐,但他却创造了欢乐给予世界。所以世人及王公贵族对他也是“亲王与近臣密密层层;太子鲁道尔夫对我脱帽;皇后先对我打招呼”。一个贫穷的音乐人,因为他创造的音乐,激励着世人、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后人。所以,太子、皇后对他施以尊贵的礼节。这就是人格的尊贵、创造的伟大、人格的魅力。以贝多芬为例,引导学生欣赏、领会“创造、拼搏、人格”的魅力,激励学生为造就自己美好的人生去奋斗。

三、大气人生、服务社会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时代,激烈的竞争使略知世事的孩子都参与学习的激烈角逐中,造成有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为“小我”而奋斗。而适时开展“名著导读”,如果老师引导好了,就等于付给学生以“大气人生”。如:罗曼·罗兰的一生就是锲而不舍奋斗的一生、是忘我奋斗的一生。他一生都没有停止过创作和研究,创作研究是他的生命。《约翰。克利斯朵夫》、《巨人三传》(《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哥拉·布勒尼翁》、《母与子》……第一次世界大战来临,他再也坐不住了,从宁静的书斋走出来以实际行动来实现他的博爱、理想。他没有一刻停止过工作和战斗,他号召欧洲的知识分子走上街头保卫文化、保卫文明、保卫和平、反对纳粹,他的目光一直注视着未来。罗曼罗兰是为社会而生的,是世界的儿子,是知识分子的榜样,是追求博爱、平等、自由的楷模!这种为艺术而奋斗的“忘我”精神、这种平等、博爱的思想堪当学生的楷模。

四、理想铸心、夹缝求存

《米开朗基罗传》更是一篇好文章。主人公米开朗基罗,三岁丧母,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十三岁时,他进入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学画,艺术水平不断提高。此后多年受教皇的差遣多年,后又不得不替保罗三世卖命。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教皇、保罗干活,没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但是这些并没有遏制米开朗基罗的艺术进步。1564年2月12日,米开朗基罗站了一整天来创作《哀悼基督》,18日,这位杰出雕刻家、画家、建筑家永远离开了人世。米开朗基罗是一个受制于人的人,他自己没有创作的自由,直到死还在受保罗三世的控制。但是他让我们想到石缝中的柏树,只要自己的生命力旺盛,扎深根于石缝,就能千古垂青。他生前是平凡的,但是他的成就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雕塑艺术的最高峰,其作品《大卫》《摩西》《奴隶》《创世纪》等,到如今都令人仰慕。

老师可指导学生:世事艰难、人生命运多舛,不要埋怨社会不给你机会,不要埋怨自己时运不济,事实证明多舛的命运不能遏制一个人的发展,只要自己志存高远,处处用心打造自己,就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处处都是发展的空间。米开朗基罗说:“睡眠是甜蜜的,成了顽石更是幸福,只要世上还有羞耻与罪恶存在着的时候,不见不闻,无知无觉,便是我最大的幸福,不要来惊醒我!”米开朗基罗一生都在遵循统治者的懿旨去创作,但是画笔、刻刀是掌握在自己手中,不管雕刻还是绘画,他都抛开尘世的干扰,“沉醉”于他的艺术。他的作品其高超的艺术价值是当时无与伦比的。一棵艺术界的奇葩,前无古人后启来者。

总之,贝多芬、罗曼·罗兰、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等世界级大师,他们身上熠熠闪光。从他们身上随处可见理想、智慧、坚韧、不屈。“志当存高远”,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必须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费在任何别的事情上。”海明威也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他创造了打不败的“桑提亚哥”一直激励世人前进……有杰出贡献的人,他们都有成功的心智、毅力。教师如果把这些让学生通过阅读,然后结合实际人物的事迹,使他们汲取这些代代精英人物的智慧精华,我想他们一定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王雁南,吴恺.互动式教学 让课堂真正“动”起来[J].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9

[2]蒋静.公办院校语文教学改革研究[J].天津大学,2011

[3]耿骞.小学语文教师语文课改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2012

作者简介:

中学名著导读之我见 第5篇

Step 1.Greeting and introduction.Nice to see you everyone!Today’s topic.今天的命题呀就是名著导读。说到读名著呀,想必大家都非常喜欢。但有时候又有很多困惑,那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到底怎么读名著才能吸收的最好呢?Firstly,I will shall with you my favorite books.首先给你们分享一下老师非常喜欢的名著——(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Wuthering Heights)《呼啸山庄》、(Jane Eyre)《简-爱》、(Gone With the Wind)《飘》、(Oliver Twist)《雾都孤儿》、(The Call of the Wild)《野性的呼唤》。这些呢,都是老师初中时读的作品。I love them so much.那我们先回到这个题上来。那我们今天呢主要是解决三个问题。(3 min)

Sept2.提问学生,尽量收集学生的回答。——1.为什么要读名著?Why?2.如何读名著?How? 3.读哪些名著?What?Firstly,let’s see some quotes by famous people.那我们先来看看名人名言:Books are the ladder of human progress.__Gorky(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If you want to make progress,please read books.其实我们中国也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其实也揭示了读书的重要性。Knowledge is power.__Bacon.那当然你如何汲取知识,当然是通过阅读。那读哪些书呢?想把英语学好读原著就是非常好的选择。(5min)

Step3.老师具体来解读为何读名著?1.名著是文学的结晶。2.名著是文化的结晶。3.名著是历史的写照。那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因为还可以帮你做到:4.多读英文名著,可以拓展你的课外知识。比如说你跟同学交流,说我刚读完简爱,对于里面主人翁的遭遇我深表怎么样。如果你根本没有读过,你就根本没有谈资。所以在这里,这本身就是一种课外知识的拓展。5.多读英文名著,可以丰富你的文学素养。中国有一句古话,”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有些人你一看上去就特别有气质,一看就非常有学问,非常儒雅。那不可能来自天生或者是一夜之间使你的谈吐非常儒雅,其实就是通过日常的积累。注意你的素养是逐步提升的。

6.多读英文名著,可以增加你的写作灵感。其实你见到的都是地道表达。比如说当你遇到一个词的时候,你记得我曾经读的一部书里面有一句话描述的特别生动。直接可以拿过来用。包括我们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你就好像特别有灵感一样。火花会时不时的迸发。7.多读英文名著,可以放松你的身体灵魂。你在文字世界里面遨游,哇,it’s amazing!棒极了。你可以尝试,在很冷的冬天,找一个暖和的地方,喝一杯茶,吃一些小饼干,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那种感觉,it’s perfect!Yes, just try it!(5min)

Step4.OK, 为什么有的同学觉得读名著很好,但就是不愿意读呢?因为有痛点:1.没时间。(因为作业太多)2.没意思。(就觉得读《傲慢与偏见》,我怎么就读不出那个趣味,还不如我听一段相声,看一段小品来的有意思)3.读不懂。(3min)

Step5.那我们来解决。看看读名著的误区:1.整块时间。(很多学生都觉得读名著要花费整块的时间才可以,必须要拿出一整天或一整周专门来读,actually is not。其实你可以 把很多零散的时间利用起来,当然也不是说要你做到极致。不是说等公交或者是在公交车上阅读。一是怕小偷,二是对眼睛不好。或是把所有上厕所的时间全都利用起来,it’s not like that。比如说:睡前,你不能马上入睡,枕边放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就可以读几页。再比如说,吃晚饭,不想直接开始学习,就那段时间你可以选择打盹儿也可以选择读几页自己喜欢的书去找感觉。把能利用起来的零散时间利用起来,这样就会更好)2.越难越好。(为什么有些同学觉得没意思。比如:保尔柯查夫斯基,这种类型的,你可能不感兴趣。但你觉得读名著越

难越好。It’s not like that.一定要适合自己的。That’s important.3.彻头彻尾。(有的同学为什么会觉得读不懂啊。他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从头到尾。每句话、每段、每篇我都得知道它在讲什么,什么意。It’s not necessary.完全不必要。就以中文为例。所有的汉字你都认得吗?你只认识高频的。那就不影响我们读名著呀。那会遇到一些生字、生词。It doesn’t matter.Just move on.You try to get main idea.That’s important.所以读英文名著更得是这样。就是注重它的idea,而不要去catch the words.就不要去抓词,这样你永远只是点,抓不到面。你只需要这样,遇到特别精彩的语言,可以把它们摘取出来。That’s important.)(8min)

Step6.为什么要读呢?因为心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中学生课外阅读量必须要达到15万字,而且是课外阅读量,不包括教材或学校里所学的内容。Yeah,that’s for sure.那同时还提出了另外一个要求。就是要求大家要有国际视野,其实两个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把它解读成为——多读名著。(2min)

Step7.如何读名著:一.三大步五小步。哪三大步呢?1.确定起始的难度。(建议大家从简读本开始入手,就比如外研社出版的那种书虫系列。比如你现在初一,就选择上面写适合初一学生阅读的,然后初二的,高中的,逐步在提升,千万不要一上来就读原版。It doesn’t make sense.不建议)二.选择合适话题(what’s your interest in? That’s important.)三.正式开始阅读。那读名著五小步是指的什么呢?一.了解作者背景。二.理清故事情节。(通过看简介,你也可以知道自己喜不喜欢看这本书)三.分析一下人物的性格。(在读的过程中,前两个是读前,这个是读中。老师有个特别好的方法就是自己曾经用的,尝试起来非常有收获,就是准备一个本子,就是专门是积累本,把你读的书里面的主要人物列出来。同时给他关键词,就是他是做什么的,如果后面又出现那个人物你忘了,你可以再看看你自己做的表,你就立刻能联想起来了。这个对你的帮助会特别大。因为我自己曾经非常受用。四.积累精彩的语言。(就是你读的过程中你发现oh I love it.你就可以立刻把它记下来。因为我们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万一你没有记下来,读完了再去找,那就无异于大海捞针。所以边读边积累。那是不是这样就完了呢?不对)五.写读后感巩固。(就表明自己也在思考,而不是只是走马观花,就知道了情节就可以了。It’s not enough.比如这个人物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比如说爱丽丝的正直、善良和勇敢。以及这个红心皇后blabla。就是把这个作品带给你的思考把它写一写。表明你在思考,当你在读下一本书的时候,你会更有感觉。那我们待会儿呢会进入 Alice’s Adventure in Wonderland)

那我们正式开始阅读部分,想必大家已经期待已久了。先来复习一下五小步。firstly,我们首先还是要了解一下作者的背景啊。同时呢,理清故事的脉络。知道它的大概情景,and then,再就是分析它里面的人物性格。读的时候你也会欣赏它的语言。最后呢就是要写读后感,巩固一下。赶快来看看,了解一下作者的背景。“Lewis Carroll,这是作者的名字,这是他的出生年月。英国作家、还是一个数学家、逻辑学家、摄影师。他的儿童摄影尤其出名。他最著名的一系列丛书就是《爱丽丝梦游仙境》、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经典的作品里面都是幻想。以及他在其他一些国家生活的一些经历。Adventure这个词好像很好读,但是好像不好记。你就这样记。Ad/venture,艾迪这个人去了汶川,汶川那里之前发生过地震,所以去那里就是(冒险),这个词就这样记。接下来就是看故事情节。”

二、理清故事情节。《爱丽丝梦游仙境》讲述了小姑娘爱丽丝追赶一只揣着怀表会说话的白兔,掉进了一个兔子洞,由此坠入了神奇的地下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喝一口水就能缩的如同老鼠大小。吃一块蛋糕又会变成巨人。在这个世界里,似乎所有吃的东西都有古怪。她还遇到了一大堆人和动物。兔子洞里还另有乾坤,她在一扇小门后的大花园里。遇到了一整副的扑克牌。牌里粗暴的红桃皇后。老好人红桃国王,和神气活现的红桃杰克(J)等等。在这个奇幻疯狂的世界里,似乎只有爱丽丝是唯一清醒的人,她不断探险,同时又不断认识自我。不断成长。终于成长为一个

大姑娘的时候,猛然惊醒,才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自己的一个梦境。(10min)

Step8.下面我们来把重要角色都看一看(按出场顺序):(这时老师可以在PPT上准备这么些人的图片,老师在介绍这些人物的时候,务必让学生自己能够把刚刚介绍的人物猜一猜,猜出名字的加分)

 爱丽丝(Alice)(一定要记住人物的英文名,如果你不记得这些英文名,你可能读着读着

就一头雾水,不知道是哪儿了)。故事的主角,一个纯真可爱的小女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她身上体现出了属于儿童的那种纯真。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这种儿童的纯真常常会遭到侵蚀。因而,纯真的爱丽丝对儿童、对成年人都极具魅力,且弥足珍贵。关键词“brave,innocent,honest,那老师最欣赏的就是她的勇敢”。

 兔子(The White Rabbit):一只穿着背心的白兔,在故事的开场去给女王取东西的它喊着“天哪,天哪!要迟到了!”oh my god!跑过爱丽丝面前,引起了她的注意,为了追它,爱丽丝才从兔子洞掉进了那个神秘的世界,后来爱丽丝在它的家里又误喝了一瓶魔药而变成巨人。看来白兔时间观念不够强。

 蜥蜴比尔(Bill the Lizard):爱丽丝在兔子家里误喝魔药变成巨人从而无法离开房屋,兔子以为屋里出现了怪物,派这只小蜥蜴从烟囱进去看看情况,结果不等进去就被爱丽丝踢了出来。

 毛毛虫(The Caterpillar):一只坐在蘑菇上吸烟斗的古怪毛毛虫,态度有点目中无人,不过它教给了爱丽丝自由变大变小的方法。我是毛毛虫

 公爵夫人(The Duchess):一个爱好说教的女人,口头语是“一切事皆能引申出一个教训”。爱丽丝去过她家,正是在那里,她才认识了柴郡猫。

 柴郡猫(The Cheshire Cat):一只总是咧着嘴笑(grin)的猫,来源于英谚“笑得像一只柴郡猫(grin like a Cheshire Cat”。她帮了爱丽丝几次忙。(但其实中途有背叛过爱丽丝,最终还是非常好)

 帽匠(The Hatter):疯狂茶会(Mad Tea-Party)的参加者之一,来源于英谚“疯得像个帽匠(Mad as a hatter).”

 三月兔(The March Hare):疯狂茶会(Mad Tea-party)的参加者之一,来源于英谚“疯得像只三月的野兔(Mad as a March Hare)”。

 睡鼠(The Dormouse):疯狂的茶会(Mad Tea-party)的参加者之一,总是在睡觉。 红心女王(The Queen of Hearts):率领着一群扑克牌士兵的扑克牌女王,很容易生气,动辄要看别人的头,不过其实并没有实行过。

 红心国王(The King of Hearts):扑克牌国王,不像妻子那么爱动怒,相反给人以爱妻子指使的老好人的感觉。

 格里芬(The Gryphon):希腊神话中的狮身鹰首怪兽,在女王的命令下,带爱丽丝去见了假海龟。

 假海龟(The Mock Turtle):女王名利格里芬带爱丽丝去见的角色,它给爱丽丝讲了一个充满文字游戏的莫名其妙的故事。(15min)

Step9.那么我们来看一下梗概,我们把大概的故事来梳理一下。当然真正的原著内容比这个更丰富更精彩。

Chapter1-Down the Rabbit Hole:(掉进兔子洞)riverbank(河岸边)pocket watch(怀表)run past.(快速跑过)She follows it down a rabbit hole when suddenly she falls a long way to a curious hall with many locked doors of all sizes.(有的大有的小,都是门)She finds a small key to a door too small for her to fit through,(她找到那个钥匙但是门太小,她过不去)but through it she sees an attractive garden,(她看到了一个特别有魅力的花园)she then discovers a bottle on a table labeled “DRINK ME”(然后她发现桌子上有一个瓶子上面写的喝掉我,contents of which cause her to shrink too small to the key which she has left on the table.(她就把她喝掉了,然后她就变得很小,她就够不到桌子上面的钥匙了,那怎么办呢)A cake with “EAT ME” on it causes her to grow to such a tremendous size her head hits the ceiling.(然后桌上有块蛋糕上面写着吃掉我,然后她就变得巨大。头都顶到了屋顶)以上是第一章。

Chapter2—The pool of Tears:(讲解同上)里面有句法语“我的猫在哪?”

Chapter3—The Caucus Race and a Long Tale: A Dodo(指的是一只鸟)

Chapter4—The Rabbit Sends a little Bill:Bill the Lizard(他为什么要爱丽丝去那个房子里面呢?)

Chapter5—Advice from a Caterpillar:(毛毛虫),hookah(水烟袋)

Chapter6—Pig and Pepper:Duchess(公爵夫人),Cheshire Cat(柴郡猫),常常露出牙齿嬉笑的猫,March Hare’s(三月兔)

Chapter7—A Mad Tea-party:

Chapter8—The Queen’s Croquet Ground

Chapter9—The Mock Turtle’s Story

Chapter10—Lobster Quadrille

Chapter11—Who Stole the Tarts?

Chapter12—Alice’s Evidence(后面2-12章老师也可以像视频里面的老师一样逐字逐句翻译,也可以自己想些点子引入。或者像我一样准备讲里面的一些生词,让学生自己来翻译,课上老师可以挑一章节来讲,让学生练习一讲。课上时间不多,时间把控在20min)

Step10.那最后就是分析人物性格:

 Alice

 The White Rabbit

The Caterpillar

 The Cheshire Cat

 The Hatter

 The Queen of Hearts

刚开始的时候老师介绍了人物的特点,那人物的性格孩儿们可以自己想想。你们自己是怎么理解这些人物的。(自由发言,老师在这个环节尽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想读这本书)(6min)

Step11.积累精彩语言

1.“Speak English!I don’t know the meaning of half those long words, and I don’t believe you do either.”(说点人话,讲点我们能听懂的)

2.“You’re nothing but a pack of cards.”_Alice(你不就是张扑克牌吗?)

3.“Everything’s got a moral if only you can find it.”_Duchess(任何事都是有道理的)因为他喜欢说教

4.“Well, I never head it before, but it sounds uncommon nonsense.”_The Mock Turtle.(听起来就像废话)

5.“Oh my ears and whiskers how late it’s getting!”—White Rabbit(没有时间观念)

6.“off with her head.” —Queen of Hearts(砍掉她的头)

7.“We are all mad here.”—Cheshire Cat(我们都疯了)

Step12.Grammar Focus

 1.祈使句。2.Speak后面接语言,成绩好的班上可以拓展say/talk/tell四个说的区别。

3.实意动词的否定句,不是直接加not.是要借助助动词do/does。4.短语the meaning of 也可以给班上的孩子做适当的补充。5.Either的用法,否定句中的 “也”(too)

 1.A pack of 的用法。就是量词的用法。可以补充 a glass oftwo pieces of...2.Nothing but的翻译“只有,只不过......”

 1.不定代词的用法,不定代词做单数。2.If 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简单讲。3.Only的用法。4.Find/look for的区别

 Sound听起来,感官动词。系动词,后面接形容词

 感叹句,how引导的,程度好可以拓展what引导的(30min)

Step11.写读后感巩固

先自己想一想要怎么写,再看看人家是怎么写的。

Step12.Homework:

中学名著导读之我见 第6篇

《大卫·科波菲尔》练习题

命题人:兰天

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填空题。

1.《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代表作,包含了本人的许多生活事实。这也是一部“半自传体”的小说,不同时代的人谈起这部作品,都会为书中少年主人公坎坷而又富有传奇性的故事所吸引,也由此体会人生的乐趣与艰辛。

2.查尔斯·狄更斯是一位“娱悦大众”的通俗作家,又是一位有艺术独创性的伟大天才。他创造的许多人物,乐善好施的匹克威克、儿童教唆犯费金、吝啬鬼斯克鲁奇、骗子金格尔、伪君子裴斯匿夫、债多不愁的密考伯等等。

3.《大卫·科波菲尔》以大卫的成长史为主线,塑了一批极具个性的人物,如忠心耿耿的佩葛蒂,凶残贪婪的默德斯东,心地善良的佩葛蒂先生等;他还塑造了一个纨绔子弟史蒂尔福斯以及他自私、冷酷的母亲,并将之与劳动人民善良、慷慨、自尊的心相对照,从中体现出民主的精神。本书的高潮是亚摩斯海滨的那场船难,即渔民海姆勇救诱骗自己未婚妻的史蒂尔福斯。

4.《大卫·科波菲尔》中,密考伯要大卫记住的教训是,“如果收入二十镑,花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他就快活;如果花二十镑一先令,他就苦恼。”但密考伯那种“债多不愁、乐天知命”的性格成为文学中的典型,也被称作“密考伯主义”。

5.大卫的姨婆教导大卫“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这可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做人箴言。

6.麦尔先生因史蒂尔福斯揭露他的母亲是靠施舍生活而失去了工作,唯一站出来谴责史蒂尔福斯行为可耻的人是特莱得,而大卫此时还没能对此事持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小说中还有一反面人物希普,他使大卫的姨婆破产,又想占有维克菲律师的产业,但他的罪恶行径最终被“百无一用”的密考伯揭露,体现了狄更斯善恶必报的道德信念。

1、下列是关于名著《大卫·科波菲尔》人物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卫善良,诚挚,聪明,勤奋好学,有自强不息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终

于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

B、大卫的后父默德斯东凶狠贪婪,他把大卫看作累赘,常常责打他。母亲去世后,即把不足10的大卫送去当洗刷酒瓶的童工,让他过着基本能解决温饱的生活。

C、大卫贝西小姐生性怪僻,但心地善良。她收留了大卫,让他上学深造。

D、安妮斯既有外在的美貌,又有内心的美德,她最后与大卫的结合,这种完美的婚姻使小说的结尾洋溢一派幸福和希望的气氛。

参考答案:B让他过着不能温饱的生活。

2、下列是对名著《大卫·科波菲尔》作者、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的说明,找出错误的一项()

A、这部小说是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的一部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的小说。

B、文章通过主人公大卫一生的悲欢离合,多层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突出地表现了金钱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腐蚀作用。

C、小说在艺术上的魅力,不在于它有曲折生动的结构,或者跌宕起伏的情节,而在于它有一种现实的生活气息和抒情的叙事风格。

D、小细节刻划十分生动传神,环境描写也很有功力,尤其是雅茅斯那场海上风暴,写得气势磅礴,生动逼真,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参考答案:A、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3、简答题:下列人物出自名著《大卫·科波菲尔》,请任选两位,对人物形象作简要的分析。

1贝西姨婆 2米考伯先生 3希普 4安妮斯

参考答案:

1贝西姨婆:是个性格古怪却又心地善良的老太婆。她们打扮得体,举止高雅,也是个道地的食利者,她买卖公债,以地产作抵押放债,向国外市场投资,而且脾气怪僻,怀有各种偏见。加上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气,令人望而生畏,其实她却是个“永不卑劣,永不欺骗,永不残酷”的道德家,是个善心菩萨。她同情并且善待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孤苦无告的科波菲尔,受人欺侮的狄克先生,以至她分居多年不走正路,穷愁潦倒的丈夫。家财丰盈时,她不以富贵骄人;一旦丢了财产,也能自甘淡泊。当大卫在孤苦伶仃的时候,毅然决定收留大卫并亲自教育他,“永远不要在任何事情上卑劣,永远不要作假,永远不要残忍” 让他上学深造。后来,希普陷害威克菲尔并导致贝西小姐破产。密考伯是希普的秘书。揭露了希普陷害威克菲尔并导致贝西小姐破产的种种阴谋。贝西小姐为了感谢密考伯,送他一笔资金,使他在澳大利亚发财致富,事业上取得成功。

2米考伯先生:是世界文学中的一个典型形象,密考伯先生替各式各样的商家招揽生意,“收入很少或一无所得”,为了维持人口不断增加的家庭,卖尽当空,颠沛流离,债主经常上门叫骂,随时有被债主控告,和被法警逮捕入狱的危险。密考伯先生一生都在等待“机会”,机会却从来不曾在他面前出现。除了他肖像滑稽可笑之外,更在于他的言行和举止。在语言上,他处处都试图显得文雅,说话中带着上等人屈尊就教以及喜欢卖弄学问的那种迂腐的味道。在行为上,最显著的特点是得乐且乐、梦想有一天会时来运转,一副盲目乐观的样子。他收入不多却又爱慕虚荣、喜欢讲排场,所以常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不得不变卖家当或四处举债。当陷入困境,债主上门逼债时,他会愁眉苦脸,甚至声泪俱下,拿着刮胡刀要往脖子上抹,想一死了之。而债主一走,顷刻之间又把皮鞋擦得锃亮,手舞足蹈,有说有笑。他多次向大卫传授支出不能大于收入的道理,可自己总是陷于债务之中不能自拔。后来,密考伯成了希普的秘书。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揭露了希普陷害威克菲尔并导致贝西小姐破产的种种阴谋。贝西小姐为了感谢密考伯,送他一笔资金,使他在澳大利亚发财致富,事业上取得成功。

3希普:因财丧德的卑鄙小人尤利亚·希普代表着资本主义社会的无耻和虚伪。他的形容举止,言谈笑貌,无处不散发出令人作呕的伪善味道,为了在这世界上“可以行得通”,他谦卑再谦卑,忍让再忍让,在胁肩谄笑,摇尾乞怜的面具下,掩盖着攫取财富和地位的野心。他永远在窥视,永远在寻找损人利己的时机。他善于控听别人的稳私,作为在一定时机要胁、制服他们的把柄,他更善于利用别人的弱点,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他有意促使威克菲尔律师养成酗酒的恶习,趁他酒后昏愦软弱,伪造票据和签字,用各种不法的奸谋从事欺骗掠夺,一直到把威克菲尔“按在他的拇指下面”,他利用密考伯先生的贫困,以极其微薄的薪水,和一笔笔小额借款,把这个好好先生和各种罪恶勾当拴在一起,供他驱使。卑鄙小人希普也是在金钱诱惑下一步步堕落的,最后落得个终身监禁的可耻下场。

上一篇:教师评估下一篇:篮球场上的少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