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英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4-06-04

王立英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选5篇)

王立英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第1篇

王立英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我们党将召开十八大。当前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纷繁复杂,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党的反腐倡廉建设和组织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挑战,抓好组织保障和纪律保障显得尤为重要。

一、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推进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建设

加强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建设,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领导对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批示达322件。2011年11月7日至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同志到5所高校考察调研,出席部分高校反腐倡廉建设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了教育改革发展巨大成就,充分肯定了教育系统反腐倡廉成效,我们深受鼓舞和鞭策。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广大干部和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推进的背景下进行的,各方面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各种腐朽思想影响仍然存在,腐败现象产生的土壤一时难以消除,党风廉政建设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意识还不强;一些学校办学行为不规范,乱办班、乱收费,个别学校工程项目、科研经费管理不规范;个别教师学风不正,弄虚作假、诚信缺失等问题时有发生;一些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违纪违法案件易发多发;人民群众反映的一些突出问题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我们要科学判断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形势,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决心,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1.强化监督检查。重点抓好四项检查。一要抓好政治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政治纪律教育,引导和督促广大党员干部坚定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大风大浪面前立场坚定、关键时刻经得起考验,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严格执行组织人事纪律,做好组织人事工作。二要抓好对教育改革发展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围绕教育规划纲要实施和教育方针政策落实,重点检查改革试点项目实施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制定重大项目资金使用监督检查办法,成立重大项目监督检查组,推进学校财务信息公开。三要抓好对中央教育惠民政策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认真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完善监管制度,建立责任制,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孩子身上。四是抓好高校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情况监督检查。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完善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规范决策行为,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教育部将组织开展“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执行情况督查。

2.深化专项治理。着力在四个方面取得突出成效。一是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要有新突破。认真落实《关于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的八条措施》,完善制度,加强监督,坚决制止以办升学培训班、跨区域招生、招收特长生、公办学校以民办名义等方式的乱收费行为。二是治理中小学教辅材料散滥、减轻学生负担要有新成效。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制定本地区教辅材料使用管理规定,整合各方力量,确保中小学教辅材料散滥和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三是积极推进清理规范改制学校工作。对尚未完成改制任务的32所义务教育改制学校,要限期完成。扎实有效地推进普通高中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四是治理义务教育阶段各种办班补课收费问题有新进展。组织力量深入调研,摸清情况,找准症结,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加强综合治理,规范办学行为。要加强对学前教育政策落实和校车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3.大力推进阳光治校。深化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严把招生录取、基建项目、物资采购、财务管理、科研经费、校办企业、学术诚信等“关口”。着重强化四方面监管工作。一是强化科研经费使用监管。严格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文件要求,健全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机制。教育部将开展对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专项检查。二是强化校办企业监管。进一步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规范校办企业重大经济行为决策程序,加强对重大投资、企业改制、兼并重组、产权交易等关键环节的监管。教育部将制定高等学校校办企业规范管理意见、校办企业领导人廉洁从业规定,适时对直属高校校办企业管理情况和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情况进行检查。三是强化高校物资采购监管。继续稳步推进直属高校政府采购工作,开展阳光采购,严防商业贿赂问题发生。探索建立高校“网上竞价”采购管理系统和进口仪器设备、图书采购联盟。四是强化学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加强学风建设的体制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减少、杜绝学术不端问题。

4.深入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坚持把惩防体系建设与教育体制改革相融合,有针对性地健全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各项制度和措施。着力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科学谋划下一个五年规划。在全面总结教育系统惩防体系建设工作基础上,研究制定2013—2017年工作规划,谋划好下一个五年教育系统惩防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二是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教育部将制定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的措施。各地各高校要落实《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廉政风险防范。三是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认真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等制度,加强巡视监督。积极配合中央巡视办开展对直属高校的巡视工作。

5.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继续深入开展好“四项教育”。在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党性教育,加强世界观、事业观、权力观教育,加强党性修养、理想信念、优良作风和廉洁从政教育,强化领导干部党性意识、廉政意识。在重要岗位工作人员中深入开展廉洁从业教育,强化权力部门工作人员的廉洁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在教师中深入开展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弘扬高尚师德。在学生中深入开展廉洁修身教育,积极推动廉洁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扎实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积极推进廉政理论研究工作,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重点,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为推进新形势下反腐倡廉的有效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保证。

二、以更加创新的思路推进教育系统干部人事工作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不能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能不能实现伟大复兴,要看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更要看能不能让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当前,国际人才竞争更加激烈,国内人才需求更加旺盛,各国都在努力改善人才环境,抢抓人才发展先机。这对教育系统干部人事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我们必须增强靠人才强国、建人才强国的责任感紧迫感,广开进贤选能之路,在把握规律、深化改革上下功夫,在统筹规划、优化结构上下功夫,在开拓创新、提高能力上下功夫,在深入调研、提高科学化水平上下功夫,不断创新干部人事工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着力加强“三大建设”、深化“两项改革”。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领导班子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大计。一要抓好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学习,特别是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入学习,引导领导干部真正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定信心,增强抵御西化分化的能力。着力加强机关、直属单位领导班子建设,选好一把手,配齐领导班子,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切实做好直属高校领导班子调整换届工作,选好干部,优化结构,提高素质,以调整换届提升整体素质。二要抓好领导班子能力建设。强化能力培训和实践锻炼,引导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着力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握正确方向的能力,统筹协调、科学管理的能力,谋篇布局、提升教育质量的能力,攻艰克难、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求真务实、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知人善任、选人用人的能力。要完善管理制度,强化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管理意识,把主要精力用在学校和单位的建设管理上。三要抓好领导班子作风建设。教育引导干部弘扬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引导领导干部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树立群众观点,增进群众感情,站稳群众立场,提高为群众服务的本领。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干部群众的所想、所急、所盼,听民意、解难题。

2.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执行力和创造力。教育系统干部资源丰富,但如何实现人力资源效益最大化,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任务艰巨。一要加强干部培训。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机关干部为突破口,以提升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为重点,实施部机关公务员提升计划,建立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相结合、培训情况与干部考核相挂钩的培训工作机制。通过培训提高干部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二要加强交流。完善干部交流制度,建立交流机制,明确交流规程,畅通机关内部、机关与直属单位、教育系统内部、教育部与其他部门和地方干部的交流渠道。制定机关干部交流任职的办法措施,引导干部自愿交流,创造机会推动交流,让干部在不同岗位上锻炼成长。三要加强挂职锻炼。建立健全干部挂职锻炼制度,有计划地安排年轻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重大工作中锻炼成长,培养造就一批能够经受考验、担当重任、熟悉基层、与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优秀年轻干部。制定高校干部挂职锻炼五年计划,选调100名干部到地方挂职。四要加

强管理。要坚持对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加强和改革干部考核工作,充分发挥考核在干部管理工作中的导向、评价和监督任用。对干部工作中出现的苗头性问题早打招呼、早提醒,防患未然。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牢固树立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人才规划纲要为主线,以高层次人才队伍为重点,以实施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为抓手,把教育人才工作的各项任务抓实抓好,把各方面优秀人才会聚到科教兴国事业上来。一要健全机制。进一步完善部党组领导、协调小组统筹、有关部门分工协作的教育人才工作格局,加强组织领导、监督落实和协调推进,做好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各项工作。二要抓好牵头任务落实。人才规划纲要提出12项内容,教育部牵头1项,参与实施9项。我们要紧紧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等,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继续抓好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三要抓好参与项目。积极组织参与教育系统“千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工程,推动落实,为高等学校遴选引进更多高层次人才。

4.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提高服务水平和保障质量。事业单位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关键是从体制机制入手,转变政府管理职能。要完善事业单位公益性服务的功能,坚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积极推动教育系统事业单位改革。教育部现有直属高校75所、直属事业单位33家,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推进改革要在提高服务和保障质量上下功夫。一要深入研究。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围绕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入研究涉及教育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涉及法人治理结构、人事分配与社会保障等相关配套政策的意见建议,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二要整体设计。着眼于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益服务水平、促进事业单位发展,研究建立国家层面的教育事业公共服务体系,科学合理地制定编制标准。三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策,在直属高校、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统筹研究高层次人才特殊待遇政策,推进直属高校薪酬制度创新。

5.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提高科学化水平。要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关键是深化改革,以改革调结构、激活力、促发展。一要深入推进选拔任用机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多种竞争性选拔方式并举,积极探索公开选拔、差额选任和“两推一述”等选拔制度。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敢于担当、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出来。积极探索处级干部竞争性选拔方式,让优秀干部脱颖而出,施展才华。二要改进高校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工作,建立与考核结果挂钩的高校主要领导收入分配协调机制,制定有效的直属高校党委书记、校长绩效工资标准。三要推进干部人事工作公开透明,维护人民群众对干部管理工作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使干部人事工作更好地为教育事业发展服务,为干部的成长成才服务。

我们要按照中央要求和部党组统一部署,以更加创新的思路和更加有力的措施,扎实推进干部人事工作,切实抓好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建设,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作出应有贡献!

《中国教育报》2012年2月22日第2版

王立英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第2篇

在此背景下,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 成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 其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而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好呼应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这一战略主题, 这促使我们更加坚定不移地持续推进和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充分肯定我省课改工作取得的成绩, 在做好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深化课改工作

2001年秋季启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以来, 特别是2004年秋季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以来, 我省一批实验区和样本校激情投入, 理性操作, 创造性地开展实验探索, 创造了诸多富有特色的实践经验, 使我省的课改工作一直受到各省、市、自治区的高度关注。2006年、2007年和2009年, 教育部曾经三次指定我省上报有关课改工作的经验材料或安排我省在教育部有关课改工作的经验交流会上作大会发言, 我省以政府行为保障课改、以科学方法推进课改、以创新精神深化课改等方面的经验, 都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肯定。2010年, 《生态文明教育》地方课程、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模式、依法实施高中新课程等14项实验成果, 分获教育部首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二、三等奖, 获一等奖的数量紧随上海市和北京市之后, 与浙江省并列第三。这些成绩来之不易, 这些成果也值得我们进一步巩固和推广。

早在2008年初, 针对课改工作不平衡的状况, 我就提出我省的课改亮点不能仅仅停留在样本的培育上, 一定要探索和寻找有效措施, 扩大亮点, 突破难点, 全面推进农村课改工作。几年来, 我们欣喜地看到, 从2010年的琼海农村课改经验交流现场会到2011年的琼中思源学校农村课改经验交流现场会, 再到今年保亭推出促进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九大工程”, 课改工作正在经历从城市到农村、从相对发达地区到民族贫困地区、从课程领域到教学领域、从点上突破到区域推进的可喜转变。

与此同时,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 随着新课程后高考改革方案和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全面实施, 部分曾经创造了辐射全国的课改经验的区域和学校, 在其经验受到别人的关注、学习和推广的同时, 其自身的改革热情却在逐步消退, 有些改革措施正在逐步减弱, 有些优秀成果被束之高阁, 甚至出现了回潮的苗头, 课改工作整体比较薄弱的状况也没有根本改变。我省几次参加的全国性教学质量监测表明, 与同期参加监测的其他兄弟省市相比, 我省不仅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整体水平较低, 而且教师和学生的付出也较大, 师生的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欠佳, 刚才两个质量分析报告, 也可以看出我们教育质量整体不高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 这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课改工作, 既需要我们保持应有的教育理想情怀, 也需要我们勇于承担起应尽的法定义务和道义责任

当今社会, 诚信缺失, 功利主义盛行, 形形色色的短期行为屡见不鲜。教育领域是整个社会机体的一个细胞, 各种社会现象难免映射到教育领域来。其中表现之一, 就是为了追求升学率, 为了考试学科获得较高的分数, 有些人 (包括法人) 居然不顾国家的长远利益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无视国家关于课程设置的基本规定和要求, 肆意侵害学生学习法定课程、获得全面发展的权益。他们一方面任意增加考试科目的课时, 提高考试科目的教学要求, 哪个学科的考分权重, 哪个学科安排的课时就多;另一方面, 任意减少非考试科目的课时, 降低非考试科目的教学要求, 对那些无法统一进行纸笔考试的科目, 在他们看来可有可无, 甚至干脆取消非考试科目, 有的连相关学科专任教师也不配备, 什么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健康成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国家的未来, 似乎与他们毫不相干, 可以作为而不为之, 完全忘记了自己作为食国家俸禄者所应该履行的法定义务和道义责任。这种考什么就教什么的现象, 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 是应试教育的一种极端表现, 有些甚至走到了教育的反面, 成为彻头彻尾的反教育行为, 受到有识之士的深恶痛绝, 也给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的家长带来了极大的困惑。最近, 在一个教育沙龙上, 有几位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的家长对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现象表现出极大的不满和无奈, 他们对有些教师把精华的教育内容留到补课的时候去教等师德沦丧的现象表示强烈不满。他们质疑如果我们的价值观沦丧, 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什么用?读了那些只能用来应付考试的无用的书 (甚至是垃圾知识) , 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用?如果教育缺乏对孩子的基本尊重 (如让小学生给老师打开水, 训斥挖苦学生, 师生不能平等) , 将给学生的人格形成带来哪些负面影响?面对这种教育现象, 他们对是把孩子送出国、还是把孩子从学校撤回家、或是继续留在他们已经对之失去信心和信任的学校举棋不定, 希望我们的教育专家为他们指点迷津。面对这种教育现象, 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刻反思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有关规定, 依法规范和科学地实施课程, 是每个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职责。而校长作为学校的法定代表人, 应努力保证学校的一切行为符合法律规范, 应领导学校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依法规范和科学地执行国家的课程方案和教育教学标准, 挖掘学校教育教学潜能, 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教育局长, 则应该对一个区域的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规范设置和实施课程, 创造宽松和谐的素质教育环境负责。否则, 如果我们的局长、校长和教师不能正确地履行法律法规赋予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将很难落到实处, 我们的教育也很难回归本真。而省内外大量事实表明, 只要坚持教育理想, 坚持素质教育, 坚持依法治教、科学治教和科学施教, 对师生个人、对学校、对国家完全有可能创造一种多赢的局面, 真正的素质教育和符合规范的课程改革也一定不会以牺牲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代价。

三、坚持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不动摇, 努力为依法规范和科学地实施新课程保驾护航

2010年中央颁发的教育规划纲要, 把“两基本、一进入”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作为战略目标, 把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作为两大战略重点, 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 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在教学改革方面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要求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事实上充分肯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就要坚持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不动摇, 努力为依法规范和科学地实施新课程保驾护航。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各市县要根据省教育厅文件要求并参照省里的做法, 尽快调整健全本市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教育局和学校的一把手要亲自抓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工作, 分管领导要集中精力抓, 确保课改工作有组织、有领导、有专人负责, 并定期研究解决课改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具体规划和指导落实本地基础教育课改工作, 切实把教育工作的重心真正转移到内涵式发展的轨道上来。

(二) 提供条件保障。

一是要确保课程依法科学开设所需的资源条件, 除了基本的校舍条件外, 还有必要的实验室、实验设备、专用教室、实践基地等, 以确保理化生等实验课的开设和音乐、体育、美术、技术、社会实践等课程的规范开设。二是各市县教育局要在切块的教育经费中主动设立课改专项经费, 并逐年加大对课改的经费投入, 确保课改工作的正常运转和有序推进。经费比较困难的市县, 宁可少上一点工程项目, 也要确保推进课改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专项经费。

(三) 抓好三支队伍。

一是要突出抓好校长队伍建设, 强化校长第一责任人的角色意识, 自觉履行依法规范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义务, 努力提高学校课程执行力、领导力和实施能力;二是按照省四部门文件精神, 进一步加强教研队伍建设, 按要求为市县 (区) 教研部门配齐配足配强教研人员, 为乡镇中心学校配足专职教研人员。各高校和教研机构要努力为深化课程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持。今年我们将对教研队伍建设达不到要求的市县, 采取约谈市县领导、给主要领导致函等措施推动落实相关要求;三是要重视在编教师的结构优化, 新增教师要向薄弱学科倾斜, 逐步改善教师的学科结构, 使教师的学科比例渐趋合理。同时要持续开展新课程的培训, 努力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省、市县和学校都要紧紧抓住修订后的课标、教材正式使用之机, 通过基地培训、网络培训、协同研修、校本研训及其他有效方式, 把修订后的课标、教材培训落实到位, 并组织做好课标考试工作。

(四) 经常督促检查。

王立英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第3篇

大家上午好!

刚才,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秘书处介绍了2011年工作情况,南京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四川大学等就出版学科建设做了交流发言。大家的发言认真梳理了招生、教学工作,总结和交流了办学经验,对2012年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谈了具体思路,有的单位还对学科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大家讲得都很好。教指委秘书处要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吸纳到2012年工作计划中。

近一年来,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秘书处积极创造条件,服务行业,服务教学,为我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起步和推广,做了大量细致的组织协调工作。各培养单位按照《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积极发挥教育资源优势,结合行业人才实际需要,遵循专业学位教育的办学规律,为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做了大量具体实施工作。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扬帆起航。在此,我代表全国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各位委员、专家长期以来为我国出版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和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借此机会,我谈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家知道,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专门用一个独立的部分,对建设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进行了系统论述。这是党中央在深入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新经验新情况基础上,站在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对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做出的全面部署。构建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和保障,是我们继续解放思想、加快科学发展、深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要求,对于我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党中央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新闻出版改革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对出版专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更紧迫的要求。

近年来,新闻出版人才工作,特别是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紧密围绕新闻出版改革、发展、管理的中心任务,坚持在继承中发展、改革中推进,取得显著成效。这主要体现在:一是行业人才规划体系基本建立,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向纵深推进。二是全面实施包括文化名家工程、“四个一批”人才工程、领军人才工程在内的重大人才工程,大力造就高层次、高素质人才队伍。三是服务发展,大力培养新媒体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外向型人才、少数民族地区骨干人才等行业急需紧缺人才,有效地促进了行业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四是深化改革,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力实施出版职业资格制度;积极与高等院校、大型出版传媒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建设行业人才培养基地。五是夯实基础,促进行业人才工作可持续发展,积极促进并扶持专业学科层次的提升,开展专业教材建设,组织出版了数十种面向大、中专院校的涉及出版、印刷、包装类专业统编教材。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为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大家也要认识到,当前,我国新闻出版工作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任务更加艰巨繁重。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出版战线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尖锐复杂、社会思潮日趋活跃,在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的背景下,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高层次,能够有效引导舆论的出版人才队伍;迫切需要一支继承优良传统、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出版人才队伍;迫切需要一支了解掌握现代出版企业发展规律,懂经营、善管理的出版人才队伍。出版专业硕士培养是选拔造就高层次出版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能够为我国出版业改革发展和实现出版强国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总署经过长期努力及与教育部密切沟通,2010年出版硕士专业学位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2011年开始招生,这是新闻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好事,也是出版学科建设的一大突破,这为出版学科迈向一级学科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出版专业硕士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现了战略性转变:即从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转向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兼顾的方向转变。从出版专业的学科特点来看,专业学位教育对于实现学科建设目标、体现出版专业的实用价值具有重要作用。出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核心知识体系,如编辑策划、外观设计、分销发行等等,是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知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既在理论知识上高于一般职业教育,又在实践应用上优于学术研究生教育,在出版教育体系中非常必要、非常适用。特别是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国出版业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攻坚时期,出版业规模和内涵将不断扩大,迫切需要更多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现代出版人才。开设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走出一条适应现代出版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之路,对于全面提升我国出版从业人员素质、提高我国出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努力培养新时期高层次出版人才队伍

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面向未来、统筹规划、夯实基础、稳步推进,以不断提高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我国高层次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作出贡献。出版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出版专业知识技能,具有较宽知识面,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专业知识解决出版业实际问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出版业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进一步树立“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人人皆可成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等重要人才培养理念,准确把握人才培养和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进一步提高出版专业硕士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结合新闻出版行业发展规律和实际需要,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重点培养以下几个层面的人才。

第一,要致力于培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出版人才。新闻出版业既有产业属性,也有意识形态属性,是核心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服务部门,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和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高层次人才,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要牢牢把握正确出版导向,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有崇高的新闻出版职业道德,这是出版研究生理论教育的首要任务。各院校要在公共课和必修课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教育,要在实践中探索提升理论素质教育新途径,使出版专业研究生真正能够做到自觉传承先进文化,传播科学知识,具有为党服务、为人民立言、为时代放歌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素质。

nlc202309040113

第二,要致力于培养高层次出版科研人才。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体系的范畴,其目标是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还要提升学生的理论积淀、知识素养和科研能力,有较高的起点与标准。在课程教学中,要重视出版概论、出版营销、出版政策法规、出版企业经营管理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在课题研究中,要注重指导学生开展出版工作普遍规律的研究,开展出版产业政策、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的研究,开展数字出版、数字印刷等前瞻性问题的研究,注重和强化专业理论功底的培养,为实践中开展出版科研工作打下牢固基础。

第三,要致力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专业学位教育与学术学位教育的不同之处,就是表现为明显的职业性特征,出版研究生教育要着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着眼于实践能力的培育与训练。因此,无论是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还是从师资体系、评价标准上,都必须紧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与出版的职业需求相结合,大力培养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大力培养能解决出版业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第四,要致力于培养新媒体、数字出版高端人才。近年来,在总署的高度重视与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壮大。我国广义的数字出版产业营销收入增长迅速,从2006年的213亿元,增长到2011年1349亿元,增长速度已连续三年保持50%以上,在全行业中名列前茅,数字出版的优势已经凸显。与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数字出版的开发、应用、管理和研究型人才的匮乏已经越来越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教指委和出版研究生培养相关高校要积极建立和完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互动,注重技术与出版的有机结合,培养一批既熟悉专业出版知识,又掌握现代数字出版技术和善于把握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趋势的数字出版、新媒体领军人才。

第五,要致力于培养成为出版名家、大家的人才。出版名家大家和数以千万计的出版工作者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出版名家大家和优秀出版工作者必然是中坚力量中的核心,他们的数量质量能否适应出版业繁荣发展的现实需要特别是具有国际影响,将关系着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持续提升,关系着新闻出版强国奋斗目标的实现。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单位,都是在出版教育中具有很强实力的学校,希望你们要致力于成为培养出版名家大家的摇篮,下工夫培养有潜质的人才,坚定他们成为出版名家大家的信念和追求,在培养过程中使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全面的知识结构,精准的文化选择能力和自觉的创新能力,为今后在出版实践和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成为出版名家大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把握专业学位教育规律,走出一条科学培养高层次出版人才之路

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遵循专业学位教育规律,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路径,努力提高高层次出版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各院校在学科建设中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要坚持高标准办学原则。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一开始就要把质量作为生命线来抓。确保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需要把好“三关”,即“入学关”、“教学关”和“出口关”。“入学关”,要严格选拔标准,规范入学考试程序,做到宁缺毋滥。“教学关”,要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学手段等方面,学校、教师都要花精力研究,做到科学合理,优质高效。“出口关”,要制定并实施严格的毕业实习制度和论文答辩制度,要保证毕业生实习和论文的质量。坚持高质量办学是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不断提升学科建设影响力的基本条件。要将编写教学大纲与统编教材作为重点举措,密切结合产业实际,对接行业职业标准,编写好教学大纲与统编教材。编写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化的工作,要注重遵循行业发展进程和教材建设规律,需要多个领域的专家参与,科学设置编写环节和流程。对这项工作的难度,教指委要有充分的估计,要尽早开展,加强组织,力争尽早编写出内涵丰富、科学系统、具有较高教学起点的大纲与教材,为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开展教学和学术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二是要推动出版专业学位与出版职业资格紧密衔接。出版专业学位与出版职业资格的有效衔接主要包括:出版专业学位设置与出版相关职业需求的有效衔接,出版专业学位培养内容与出版职业人才评价标准的有效衔接,出版专业学位培养内容与出版职业人才工作实际的有效衔接。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统筹规划,创新模式,把握住出版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衔接的落脚点。管理部门在《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暂行规定》中已规定,取得硕士学位、从事出版专业工作满1年的同志,可以按有关规定报考出版专业中级资格考试。取得出版专业硕士将比照同等对待。教指委要积极宣传这一导向并指导相关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核心课程开发等方面与出版职业资格的要求实现有机结合。

三是要密切加强与行业的沟通合作。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把实际的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这就需要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院校加强与出版行业密切合作,共同建设出版专业硕士的校外实习基地,共同打造产学研互动的交流合作平台,共同构建出版专业硕士毕业生定向式就业的快速通道。专业学位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着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着眼于服务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各院校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效互动,通过高校师资和行业界师资的有机结合,通过对行业发展需求的密切跟踪,动态调整师资结构与课程设置,形成面向实践、服务行业、学以致用、动态创新的教学模式。

四是要形成多样化的办学特色。各院校应当根据各自的学科特长,在统一的指导思想和规范要求下,立足于学科优势,在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上办出特色。比如,以人文学科为优势的高校,可以着力于在培养编辑策划、文稿编校等人才方面形成优势;以理工科为优势的高校,可以着力于在培养新媒体、数字出版等人才方面形成培养优势;以经济、管理为学科优势的高校,可以着力于在培养经营管理、出版物营销、物流配送、财务核算等人才方面下工夫,塑造核心竞争力。要注重吸收国内外办学经验。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看,以应用为主导的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形成了一系列成功的办学经验。国内一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包括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等,经过多年实践,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办学思想、教育机制和培养模式。大家要以教育观念更新为先导,通过学习和交流,逐步形成较为完善、更加科学的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

同志们,虽然我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晚,经验少,但是新闻出版行业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与行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认真做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各项工作,为我国出版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王立英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第4篇

支树平在报告中强调, 一年坚持“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的实践, 使我们深切体会到, 这“十二字方针”抓对了。一年的实践也告诉我们, 这“十二字方针”还要抓, 还需要全系统加倍努力, 继续抓, 坚持抓, 认真抓上几年, 抓出更大成效;要结合新形势, 谋划新思路, 推出新举措, 使质检工作更加贴近发展大局, 更加贴近群众需求, 更加贴近质检实际。

解读之一

“十二字方针”抓对了

2011年年初, 国家质检总局提出了“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十二字方针。一年来, 全国质检系统按照质检总局的部署和要求, 细化措施, 狠抓落实, 提升了工作水平, 服务了科学发展。支树平在报告中指出, 一年来坚持“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的实践, 使质检部门深切体会到“十二字方针”抓对了。

支树平认为, 一是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质量总体水平不够高, 质量安全形势不够好, 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不够强, 把质量安全、服务发展、质检能力建设突出出来, 重点抓, 全力抓, 符合基本国情。二是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转型发展主题, 要求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质检部门集中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 切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主线。三是人们生活不断改善, 对质量安全的需求越来越高, 质检部门作为重要的监管部门, 维护质量安全,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质量需求, 顺应了老百姓的期盼。四是“十二字方针”提出以来, 得到了全国质检系统干部职工的普遍认同, 认为“十二字方针”概括了质检部门长期以来的主要工作、基本职能, 抓质量是基础, 保安全是底线, 促发展是根本, 强质检是保障, 相辅相成, 互通互补。通过贯彻“十二字方针”, 全国质检部门明确了方向, 理清了思路, 统一了步调, 凝聚了力量, 确实提高了质检工作有效性。

解读之二

“十二字方针”如何继续抓四个新目标十二点新要求

“一年的实践也告诉我们, 这‘十二字方针’还要抓。既然抓对了, 就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支树平在报告中着重强调, 贯彻“十二字方针”只是初见成效, 还需要继续抓, 坚持抓, 认真抓上几年, 抓出更大成效。

支树平认为,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更加坚定了质检系统抓好“十二字方针”的决心和信心。中央领导同志也明确要求要充分认识质检工作的复杂性、严峻性和长期性, 进一步把士气鼓舞起来, 把信心提振起来, 按照既定方针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支树平指出, 2012年质检工作的总体考虑是, 按照稳中求进的要求, 继续坚持“十二字方针”不动摇, 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要结合新形势, 谋划新思路, 推出新举措, 使质检工作更加贴近发展大局, 更加贴近群众需求, 更加贴近质检实际。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以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促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 以建设质量强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为目标, 坚持“人民质检、执法为民”宗旨, 坚持“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工作方针, 真抓实干, 开拓创新, 全面提升质检工作水平,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具体的部署是“四个新”、“十二点要求”:抓质量要上新水平, 重点是抓好三个提升, 即提升质量宏观管理水平, 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提升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总体水平;保安全要加新力度, 重点是加大三个力度, 即加大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力度, 加大质量安全问题整治力度, 加大质量安全监管和宣传教育力度;促发展要有新作为, 重点是体现三个作为, 即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主动作为, 在推动节能减排中主动作为, 在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中主动作为;强质检要树立新形象, 重点是树立三个形象, 即树立刚正廉明的依法行政形象, 树立科学权威的技术执法形象, 树立可亲可信的人民质检形象。

解读之三

抓质量怎样上新水平加强质量管理抓好三个提升

抓质量是质检部门的主要职责, 也是质检工作的主攻方向。支树平分析指出, 从国际上看, 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标准、品牌、人才、技术、市场、资源等竞争日益激烈。从国内看, 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需要坚实的质量基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特别是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 需要可靠的质量支撑;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 也需要更强的质量保障能力。从质量现状看, 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还不够高。

支树平要求, 2012年全国质检系统必须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明确要求, 严格质量监管, 狠抓质量水平的提升, 总体上要抓好“三个提升”———提升质量宏观管理水平, 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提升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总体水平。

支树平指出, 提升质量宏观管理水平, 要大力宣贯《质量发展纲要》。《质量发展纲要》经国务院批准印发后, 质检总局将制定实施意见, 各地也要具体抓好细化落实;要强化质量统计分析, 继续抓好产品质量合格率统计调查试点工作, 坚持质量状况分析制度, 健全质量激励和考核机制, 制定并发布品牌价值国家标准, 争取将质量工作纳入地方政府工作目标或绩效考核, 利用质量统计分析结果实施考核;要加强质量诚信建设, 整合质量信用信息, 包括进出口企业质量信用信息, 建立质量失信“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布。

支树平认为, 质量首先是生产出来的, 抓质量必须从企业抓起, 要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 在重点行业试行企业关键岗位质量工程师持证上岗制度;要建立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和发挥质量管理优势企业的引领作用, 选树一批质量管理典型和外贸优秀企业, 在重大产业和关键共性技术领域开展企业联盟标准化试点, 引领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升级和品牌创建。

支树平强调, 抓质量要落到具体产品、工程和服务上, 真正见到实效, 要狠抓产品质量提升、工程质量提升和服务质量提升, 注重用数据和事实体现成效, 重点关注产品质量跟踪抽查合格率、产品认证抽查合格率等一系列指标, 紧扣这些指标抓质量, 就能有的放矢, 提高有效性。

解读之四

保安全如何加新力度严格质量监督加大三个力度

支树平认为, 目前我国质量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质检部门保安全的任务仍很艰巨, 加大质量安全监管力度, 彻底改变安全事件多发的现状, 让老百姓放心消费、安全消费, 真实感到质量安全少忧无忧, 是质检部门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全国质检系统必须牢固树立“保安全就是保民生”的理念, 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 须臾不放松保安全工作, 切实加大保安全的力度。

支树平要求, 2012年首先要加大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力度。全系统都要把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手段, 自觉地运用到监管工作之中, 加强质量风险发生、传播、控制规律的研究, 认真梳理质量安全风险源, 抓好风险监测、研判、预警、处置“四个环节”, 扩大产品伤害监测试点工作, 组织开展风险监测关键技术研究, 加快推进产品质量风险监测协作网建设, 实现全系统各单位、各部门、各领域之间风险信息共通、共享、共用, 增强风险处置的主动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其次, 要加大质量安全问题整治力度。全系统要认真总结质量安全整治工作经验, 狠抓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重点环节、重点区域的整治工作。新的一年要对乳制品、酒类、肉制品、食品添加剂、有机产品等开展全国性综合治理, 力争特种设备万台事故死亡率再下降9%;要借鉴乳制品生产许可重新审查的经验, 再选择1~2个高风险食品, 提高准入标准, 严格准入条件, 坚决淘汰一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对质量问题较多的产品生产集聚区, 组织开展区域集中整治, 坚持“打、治、建”相结合, 规范区域产业健康发展。

最后, 还要加大质量安全监管和宣传教育力度。全系统要着力探索监管规律, 掌握科学监管方法, 不断提高质量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努力构建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要突出监管重点, 对涉及安全的158个重点产品实施严格的国家监督抽查, 对61类重点工业产品实施严格的生产许可审查和证后监督;要认真总结和大力推广出口工业产品企业分类管理的成功经验, 力争用2~3年时间将所有重点企业全部纳入分类监管范围, 推进企业质量安全信用建设。2012年还要在全系统组织开展“质检利剑行动”, 探索建立质检领域“双打”长效机制, 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质量监督和打假工作, 形成打假治劣的整体合力。

解读之五

促发展要有哪些新作为服务发展大局体现三个作为

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 国内外经济形势日趋复杂严峻, 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带来预想不到的困难。支树平指出, 外部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越来越大, 缓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的难度越来越大, 各级党委政府对质检系统发挥职能作用寄予的希望越来越大。质检系统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更加主动作为, 服务发展大局, 为实现稳中求进的总目标做贡献。

支树平要求, 2012年质检部门要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主动作为。全系统要多措并举, 综合用力, 推动经济由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 促进经济运行的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要着力推动农业标准化, 着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着力推动服务业发展, 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着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支树平强调, 质检部门要在推动节能减排中主动作为。质检部门推进节能减排具有不可替代的执法优势、技术优势和质量基础优势, 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国务院部署的任务必须坚决完成;凡能做贡献的必须主动作为, 发挥职能作用, 完善节能减排标准体系, 推动节能产品、环保产品认证和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试点, 研发低碳认证技术, 加快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建设, 引导和推动企业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在公共机构节能减排中必须做好表率, 完善公共机构能耗计量、统计、监测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制度, 建立节能考核奖惩机制。

支树平指出, 质检部门要在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中主动作为。全系统要以促进外经贸发展为己任, 着力推动外贸发展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发展。要积极推动外贸发展方式转变, 积极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 积极促进对外贸易便利化。

解读之六

强质检需树立什么样新形象牢记群众利益树立三个形象

在支树平看来,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质检部门的担子越来越重, 群众的期望越来越高, 质检能力亟待加强, 质检形象亟待提升。强质检既是功在长远的奋斗目标, 更是立足当前的紧迫任务。坚定不移地推进法治质检、科技质检、和谐质检建设, 是强质检的实践路径;树立刚正廉明的依法行政形象、科学权威的技术执法形象、可亲可信的人民质检形象, 是强质检的目标定位。

支树平要求, 2012年全国质检系统要深入推进法治质检建设, 树立刚正廉明的依法行政形象。质检部门是行政执法部门, 人民赋予了手中的权力, 必须心存敬畏, 依法行政, 严格执法, 以刚正廉明的形象赢得群众信任和支持。树立刚正廉明的依法行政形象, 要加快立法、从严执法、主动公开和强化监督。

支树平强调, 全国质检系统要深入推进科技质检建设, 树立科学权威的技术执法形象。质检科技是质检部门履职之基, 也是其鲜明特征。要切实提高质检科技水平, 让社会各界更加认可质检部门的机构, 相信质检部门的数据, 体现质检部门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要建立权威的技术机构, 培养权威的专家人才, 推出权威的科研成果, 出具权威的检测数据和形成权威的信息化系统。

王立英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第5篇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今年工作,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全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开创云南教育现代化的新局面。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优先发展、稳步推进,全省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教育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稳步推进云南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了教育事业“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是教育水平有较大提升。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两基”人口覆盖率实现100%;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普通高中进一步向特色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以建设职教园区和集团化发展为重点,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科研平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

二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规模达到941.33万人,其中高等教育在学人数69.95万人,毛入学率22.68%;高中阶段教育在学人数133.45万人,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在校生比达1∶1.0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68%;义务教育阶段在学人数629.34万人,学前教育在园(班)人数108.59万人,学前3年毛入园率44.26%。

三是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累计开工280.32万平方米,竣工交付使用50.88万平方米;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稳步推进,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高等院校达到66所,呈贡9所高校的新建校舍总竣工面积360万平方米,入住学生11.1万人。

四是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85%、98.84%、96.71%,高等院校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达45.29%,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新的提升。

五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办学力度不断加大,民办学校在校生大幅增加,其中民办高校在校生占高校在校生人数近四分之一。校长公选、教师聘任、绩效分配改革较好推进。改革初中教育評价制度,逐步建立了全省统一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展,拓展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以高等教育为重点的教育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与8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来滇留学生数突破2万人。

六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各级党组织密切结合教育改革发展实际,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向5所民办高校下派党委书记兼督导专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执行学校的重大决策、完成学校的重要工作,以及师德师风、教风学风、服务作风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

全省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为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在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向长期关心支持我省教育事业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提高认识、把握机遇,不断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教育是国家大计,也是民生之基。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区域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国际看,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全球正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人才培养与储备越来越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复苏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不断上升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教育和科技发展,以人才和科技全力抢占后危机时代的发展制高点。从国内看,我国正进入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国家把改善民生、发展教育等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加以推进。全国各地都在深入实施国家和地区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着力培育竞争新优势。从云南看,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教育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虽然“有学上”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问题依然突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教育需求尚未得到很好满足;二是虽然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但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民办教育、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三是虽然办学条件总体改善,但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差距还比较大;四是虽然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但内在动力和发展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学校、师生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我们还要看到,我省教育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党和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民生为重、教育优先的观念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人心,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进一步形成。二是国家对我省教育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在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十二五”规划、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中,国家制定教育政策措施、设立教育发展项目、安排教育资金都进一步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我省被国务院列为为数不多的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份,获得11个专项改革试点项目。三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上学难问题的基本解决,人民群众通过接受优质教育改变生活状况、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实现好、发展好、保护好各族人民的教育权益,努力满足人人享有良好受教育机会的需要,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努力提高我省教育现代化水平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我省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一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九屆二次全委会精神,立足于实现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抓手,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紧扣教育发展不够快、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的现实省情,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坚持教育资源总量合理增长与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并重,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开创云南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努力扩大教育资源总量。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必须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一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着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办园质量,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二要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和督导机制,扩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三要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资源总量,提高职业教育内涵,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办学机制和灵活的办学模式,搭建城乡一体的终身学习与培训平台。加强职业教育基地化、集团化、多元化、专业化、科学化建设,支持各中专学校和县区职教中心加快发展,高标准建设好一批职教基地,打造富有活力的职教集团。四要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深入实施人才兴校、人才强校战略,推进区域性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开展专业综合改革工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工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引导高校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五要扶持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教育发展,全面放开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实现民办教育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像重视公办教育那样重视民办教育,对民办教育实行同等对待、同样管理、同步发展,实现公办、民办教育平等竞争、平等招生、平等办学、平等待遇。

第二,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必须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缩小不同群体的发展差距,消除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公平的起跑线,让每一个人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一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教育投入,实施好中小学各项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二要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满足留守儿童就学需要。三要建立完善体现规则公平的教育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四要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进一步完善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在学前教育阶段,要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给予资助;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标准,扩大补助面;在普通高中阶段,要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要免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有关费用,并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在高等教育阶段,要建立和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及生源地贷款办法,并逐步提高奖(助)学金标准和覆盖面。

第三,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大力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一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的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加强教育质量评估和监管,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二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拓展思维、去陶冶情操、去创新创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三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理念,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同时,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着力提升教师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培养名师名家,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第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好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所有改革项目,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一要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系统培养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二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正确处理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支持民间资金以多种方式投资捐资办教育,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生机活力迸发的办学体制机制。三要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探索符合各类学校特点的办学方法和管理方式,加快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第五,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必须把教育作为基本的民生工程置于重要地位,努力满足人人享有良好受教育机会的需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要抓好校车安全整治工作。各级政府及教育、公安、安监等部门要开展对中小学生和幼儿往返学校车辆的安全检查,加大对校车和集中接送学生的其他客运车辆行驶路线,特别是乡村道路的巡逻管控力度,依法从严查处车辆超员载客、超速行驶、酒后驾车、疲劳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坚决取缔货车、拖拉机和非法运营客车接送学生。各级教育部门要结合典型交通事故案例教育学生不乘坐“黑校车”,学校和家长不租用“黑校车”。中小学幼儿园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幼儿和低年级学生校车教师跟车值班制度,坚决杜绝将学生遗忘在车内事故的发生。二要稳步推进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以集中办学为方向,将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与城镇化建设结合、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特别是D级危房的改造结合、与农村初中改造工程结合、与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结合、与国门学校建设结合,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整合教育资源。三要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各级各类学校收费、代收费许可和公示制度,清理规范收费项目和标准,坚持和完善校务公开制度,逐步杜绝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继续推进“阳光招生”,使考试招生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四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严格执行国家教材和课程标准,取消违背教育规律、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中小学学科竞赛活动,规范中小学招生中的加分政策,有效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五要建立中小学生营养监测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农村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改善贫困学生营养水平。

第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加快我省教育对外开放步伐。立足于服务桥头堡建设这个大局,发挥我省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坚持开放办学、包容吸纳,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一要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引进和培养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拔尖创新人才。二要加大开办孔子学院、华文学校,互派留学生,加强周边国家小语种教学等国际合作与交流,逐步把云南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人才培养基地及周边国家学生留学中国的重要目的地。三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建立面向外国青年学生的文化交流机制。

第七,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导,落实宏观管理的各项措施,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负总责,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提高教育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各级党委、政府及主要领导抓教育工作的情况、教育经费依法增长情况、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纳入对领导干部考核的指标体系。各级领导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研究解决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问题,扎扎实实为加快发展云南现代教育事业办实事、办好事。

高校党建工作要紧密结合新形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创先争优为民服务为抓手,以迎接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为主题,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干事业、干成事业、干好事业;全面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深入开展“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王立英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相关文章:

王立非商务英语1答案12-15

上一篇:医学与非医学院校大学生口腔保健现状调查下一篇:五彩滩散文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