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梦散文范文

2024-05-17

人生有梦散文范文(精选14篇)

人生有梦散文 第1篇

人生有梦散文

一日,与远在广州实习的儿子通话,儿子忽然问我:“妈妈,你的人生梦想是什么?”我愣住了。我的梦想是什么?我反复的问自己,对于我这个中年人来说“梦想”是那样的陌生?真的是遥不可及的吗?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那时的我青春飞扬,意气风发,总喜欢将马丁。路德的那句“我有一个梦想”挂在嘴边,动不动就豪迈的抒一下情。“我的梦想有一天……”谁年轻时不是那样啊!激情四射,豪情万丈,心中的梦想臌胀着,仿佛为身体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我想飞得更高,在蓝天上遨游……”这句话酣畅淋漓地表达了青春的张扬与精彩。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青春越走越远,心中燃烧的火焰渐渐变弱,只留下星星点点的余光,在时光中摇曳。五彩缤纷的梦想也慢慢归于平淡。每天在生活、工作中往来穿梭,各种压力接踵而至,压得人无力抬头,更无意留恋过往的时光。转眼之间,绚烂多梦的青春已消失的无意无踪,我们面对的是波澜不惊一般的中年。

青春时追逐梦想,我们走的并不畅快,有苦、有乐、也有笑。在摸爬滚打中前行,心中的“梦想”像一盏指路的明灯,引领者我们在梦想的道路上艰难跋涉。尽管当初那些梦想依旧遥不可及,但追梦的过程中,我们的思想变得成熟理智,一颗躁动的心也渐渐沉稳下来。走过岁月的千山万水,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如今的我早已是“百舸争流千帆过,心如潮水万事休”,终于懂得,人生没有那么多波澜壮阔的图景需要我们去描绘。属于我们的不过是“春花秋月年年有,柴米油盐酱醋茶”般平静的日子。过着过着,没了梦想,没有了激情,生活就如白开水一样变得无味,失去了生气和活力。

儿子的话,让我的内心不再平静。难道说,人过了中年,就不能有梦想了吗?人生有梦不觉寒。即使青春已被掠去,可梦想始终要留在心里的。

中年有梦,岁月如诗。人到中年,事业和家庭都处于稳定,最适合追逐自己的梦想。中年人的梦想与青春的梦想完全不一样,更加能看清自己,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应当如何做。此时的梦想务实而不再遥不可及。

我的一个闺蜜,有一天对我说,她要成为一个画家。我曾经学过国画,知道其中学画的艰辛。看到已是中年的她踌躇满志的样子,我半信半疑。从那天起,她每天躲在房间里临摹大师的画作,外出时也是相机不离手,拍了许多风景作为画画的素材。仅仅一年的时间,她的画无论是山水还是花鸟都有了很大的长进,既有大师的神韵,又有自己的风格,得到了许多画家的肯定。

看到她,我顿觉惭愧。我也有梦想,这个梦想一直在我心中缠绕,让我难以割舍,如今,是时候该付诸行动了。我的梦想就是写出更多更好的文字,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分享给朋友和读者。

人生有梦,时光留香。一切都不会晚,只要梦想在,前行的路就会亮起一盏光明的灯。

人生有梦散文 第2篇

生命就是一个经历的过程,渴望与向往有时就是一种距离的美丽。

蓦然回首,看看自己走过的路,风雨无数,爱怨无数,新朋老友,挚爱亲人或走或留,鲜活的生命徒留几分精彩和伤痛?

我们都在乐此不疲的渴望这个盼望那个都属于自己,殊不知华年的悲凉离去。

一路的渴望和向往,就这样,我们被心中所有的牵绊无情的抛洒在似水年华的末端。

试问?渴望有什么错?

当我们被一个个渴望的梦想填满了生命,那么,那些经年的伤痕斑斑是否还要忘却?

当我们背负着一个个梦想拼搏前行之时,有谁?曾看见过那欢笑背后的泪水和辛酸?

当我们的.生命承载了太多的经历和风霜,又是谁?在和我们一起欢畅分享。

渴望与梦想丰盈了我们的生命,带给我们无限的生机。

路漫漫,其求远兮。

渴望,便是人生一个又一个起航。

花开的时候,只是矜持地低眉不语,任你无助地走过春天,年轻的时候,不知道珍惜与呵护,让心在岁月的风雨中逐渐磨蚀掉了温柔。

往事如纷繁的花瓣一点点飘落,那记忆中残留的一星半点的芬芳,曾是被我在心底呼唤过千万遍的你的名字吗?

多年以后,频频回首,浮萍般的往事,随时间的流水一起滑向遥远的地方,而我的手再也握不住那一脉淡淡的馨香,漫长的岁月里,无数次地花开花谢,潮涨潮落,却终究没有你的一点音信,落在我想你的心里,青春便也似空空的酒杯,醇香与苦涩便也了无痕迹,欢笑与泪水也恍若一梦。

现代散文中的人生况味 第3篇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传奇人物, 也是一位被“流言”所笼罩的神秘才女。张爱玲以小说闻名, 与同时代许多作家一样, 她也是一位散文家。她第一篇正式发表的作品是英文散文“What a life, what a girl’s life”, 刊登在1938年的《大美晚报》上, 里面写的是自己的一点惊险的经验。有学者认为, 张爱玲的散文成熟作品要早于她的小说, 她的散文可与林语堂、周作人、郁达夫、鲁迅等作家的散文相提并论, 自成一格。我之所以选择《童言无忌》, 一方面是因为它的题材是大家非常熟悉的, 也是散文家笔下最常见的, 借此可以对比和思考;另一方面是可以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经历, 特别是她对自己所经历事件的态度、情感;也想由此对现代散文的基本特征和功能稍作讨论。

散文究竟是为谁而写?写作者心中有没有假想的读者?张爱玲说, 用“童言无忌”这个题目并不是要说犯忌讳的话, 也没有一吐为快之意, “不过打算说说自己的事罢了”。“说说自己的事”有两个连带的问题:一是有没有人愿意听。有人愿意听, 或许还有些回应, 自然是一件乐事;无人愿意听, 或者碍于情面装着听, 在说者这里就会产生不安, 在听者那里或许会有嫌烦。二是倘若没人愿意听, 自说自话, 就有自我炫耀以引起他人兴趣的嫌疑。但作者还是决定要“随时随地把自己的事写点出来”, 她虽然以“免得压抑过甚”到年老“一发不可复制”来调侃自己, 不过很显然, 对散文来说, 写比听更重要。

因此, 散文是出于自我表达的需要, 是为自己而写, 是为满足自我倾诉的欲望。就像作者在《私语》开篇所说:“‘夜深闻私语, 月落如金盆。’那时候所说的, 不是心腹话也是心腹话了罢?……所写的都是不必去想它, 永远在那里的, 可以说是下意识的一部分背景。就当它是在一个‘月落如金盆’的夜晚, 有人嘁嘁切切絮絮叨叨告诉你听的罢!”为自己而写的散文, 就是夜深人静时说的心腹话, 不必去想就可以娓娓道来。也因此, 散文的假想读者首先是自己。现代人特别重视自我, 强调个性, 每一个自我既相同又不同, 人人都会有倾诉自我的欲望, 人人也都会有倾听跟自我相同或不相同的人诉说的愿望, 写作者其实不必为是否有人倾听而操心———一开始就决意为他人、为心中臆想的读者所写的散文, 往往给人以指手画脚、盛气凌人之感, 反遭人排斥;而那些抱定是为自己而写, 写的也不过是自己的琐事与感悟的写作者, 他们的作品会“自动”寻找情投意合的读者, 并在他们心中引起回应。

“童言无忌”这个题目, 表明作者要写“无忌”的散文;童言之所以无忌, 因为它往往是一种真言, 虽不免使人难堪, 却极可能道出了某种真实的存在。在本体意义上, 散文正是一种童言, 一种真言;或者说, 是我们成年之后试图返回童言即真言状态的一种努力, 散文这时就是最恰当的一种文体形式。“无忌”的散文意味着作者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但是, 只有那些真实发生的、未经伪饰的、刻骨铭心的事物, 才可以进入到散文的言说中去。它们是你生命中的一段历程, 一个插曲;它们可能使你在一瞬间, 恍然觉察到当年没有觉察到的意味, 并帮助你看清现在的你为什么会成为这样一个你。所以人们常说, 散文最能见出作者的本我、真我。所谓散文不能虚构, 也应当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

在张爱玲这里, 散文本质上不是为说而说, 并且首先不是为别人而说。散文要与之对话与交流的第一对象是自我, 是与写作者所描述的事件、场景中的“我” (过去的“我”) 已然不同, 或者依然相同的另一个“我” (现在的“我”) 的对话与交流。因此, 散文具有审视或反思自我的功能。而读者会跟随写作者的叙述作出相似的反应, 他们在作者笔下看到或与自己相似, 或与自己完全异样的人生, 因此而亲切, 而讶异, 而慨叹。在这个意义上, 与其说写作者是为了呈现一个自我, 不如说是为了追寻那个谜一般的自我;或者说, 散文写作是为了求证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或者:“你看, 从前的我是那个样子, 现在的我为什么连我自己都感到陌生了呢?”散文的文学性也在这里表现出来:它与其他文学文体固然有很大的不同, 但依然是以探索人与世界的本质存在, 追问人与世界的生存状态为己任的。

张爱玲的这篇散文, 确证自我与探寻迷失的自我这两种意图同时存在, 有时是交替推进, 用她的话说, “就是这样充满了矛盾”———优秀的散文所表现的几乎都是充满矛盾的个体, 生活在一个同样充满矛盾的世界上。比如《钱》, 从“抓周”写到时下上街买菜, 作者坦诚自己是“拜金主义者”, 也不再为“小市民”的称呼而局促。这固然是因为“从前我没吃过钱的苦……不知道钱的坏处, 只知道钱的好处”, 更重要的是一种因现时的自食其力而从内心涌出的愉悦。可是, 作者又从苏青的一切靠自己的“至理名言”中品味到了“苍凉”, 那是一种在自食其力中才能感受到的生活的磨折和艰辛。这是以前从未体会到的。文中提到囤货的事, 也见出她在生活中的精打细算, 有着小市民一般的精明。当时正值上海沦陷, 纸币不值钱, 家家户户都囤积物品。除了乔琪绒衣料, 张爱玲还囤积过白报纸, 她的第一部散文集《流言》就是用这些纸印制的。据她自己说, 那段日子, 晚上睡觉她就睡在白报纸上, 感觉有一种空前的实在。《钱》的结尾写买菜和拎网袋绊子的细节, 尤为生动:

我拎着那湿濡的绊子, 并没有什么异样的感觉。自己发现与前不同的地方, 心里很高兴———好像是一点踏实的进步, 也说不出是为什么。

从富家娇女到“落难公子”, 世事难料, 作者的身份、处境大为不同, 她也忽而发现自己的心性、脾气有了“一点踏实的进步”, 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不过, 她不会因此在钱的面前像母亲一样自视清高, 或者像昂然挺胸的女子以能养活自己而负气, 她依然会喜欢钱, 依然会斤斤计较, 不改自己“拜金主义者”、“小市民”的“本色”。在日常生活中, 张爱玲哪怕是与最要好的朋友一起吃饭, 也是AA制, 财钱清爽。她的姑姑当初为了搭救她, 曾经被她的父亲、也就是自己兄长打伤住院;张爱玲避乱来到上海, 姑姑又把她接到自己家住。即便这样, 张爱玲与姑姑也是“亲兄弟, 明算账”, 以至姑姑说她是“财迷”。但张爱玲毫不介意, 还笑着到处学给别人听。张爱玲不喜欢sentimental, 从不悲天悯人, 而是实实在在地享用自己的所得, 从不顾忌他人的评说, 我行我素。如果说我们从散文中看到了一个真我, 那也是一个充满矛盾而又极具个性的真我。

再比如《穿》中, 我们似乎看到了另一个“我”, 同样是率性的“真我”:“八岁我要梳爱司头, 十岁我要穿高跟鞋, 十六岁我可以吃粽子汤团, 吃一切难于消化的东西。”张爱玲对服饰的喜爱和考究, 因学过绘画而对颜色搭配的精到见解, 是构成她的传奇性的重要部分。当然, 这篇短章的主旨是在由此引出“衣服是一种言语, 随身带着的一种袖珍戏剧”的观点, 进而过渡到谈论生活与生活的戏剧化之间的难解难分。因此, 最引人注意的是收尾两段场景、语言描写。这两个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件, 作者现在回想起来都带有浓厚的戏剧化色彩, 却又不是戏剧。在两处场景中, “我”都说了真话, 并无曲意逢迎之意, 是童言也是真言, 但为何一个令他人感动也令自己感动, 一个却让现在的“我”“想起来更觉耿耿于心了”呢?这里面是否可以用道德是非来评判呢?作者不知道, 我们也无从得知, 甚至无法替她作出判断。但是, 我们却能从中深切感受到“真我”的存在:一个矛盾的、困惑的, 连自己也无法说清楚的“我”, 伫立在我们的眼前。

就这篇散文而言, 张爱玲眼中的真我或本我是什么样的?她看清楚了吗?她让我们这些有意倾听的读者弄清楚了吗?似乎很鲜明, 但细想之下不免又含混。所以, 真我并非预先存在于写作者的脑海, 然后用语言文字写下来, 让读者一览无余。真我之真的含义, 除了这个“我”是矛盾的、变化的, 还在于写作者希望通过语言文字来追寻和确证自我的复杂性、多面性, 但这依然是困难重重的。“认识你自己”, 这句古老的哲言正好可以用以概括散文的初衷和目的。浅薄的散文与厚重的散文在此分野:前者是为了呈现一个“完美”的自我, “叫人家也来瞪眼看”;后者苦于自我的日渐迷失或弥散, 于是将自我细细解剖, 给自己看的同时, 也给别人看。

书写“我”的散文自然会使用第一人称叙述。不论是在散文还是小说中, 第一人称叙述都是一种回顾性叙述, 区别只在于一个是真实作者, 一个是真实作者虚构的人物。这种叙述通常有两种眼光在交替起作用:一是作为叙述者的“我”追忆往事的眼光, 一是被追忆的“我”当时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这两种眼光形成了第一人称叙述中特有的双重视角, 叙事学分别称为“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双重视角可以体现出同一个“我”在不同时期, 对事件、人物的不同看法或认识。我们来看《钱》中的两段文字:

生平第一次赚钱, 是在中学时代, 画了一张漫画投到英文《大美晚报》上, 报馆里给了我五块钱, 我立刻去买了一支小号的丹琪唇膏。我母亲怪我不把那张钞票留着做个纪念, 可是我不像她那么富于情感。对于我, 钱就是钱, 可以买到各种我所要的东西。

有些东西我觉得是应当为我所有的, 因为我较别人更会享受它, 因为它给我无比的喜悦。眠思梦想地计划着一件衣裳, 临到买的时候还得再三考虑着, 那考虑的工程, 于痛苦中也有着喜悦。钱太多了, 就用不着考虑了;完全没有钱, 也用不着考虑了。我这种拘拘束束的苦乐是属于小资产阶级的。每一次看到“小市民”的字样我就局促地想到自己, 仿佛胸前佩着这样的红绸字条。

第一段文字基本上出自“经验自我”的眼光, 只是最末一句叠合了“经验自我”与“叙述自我”的双重目光;也就是说, 在对待钱的态度上, “现在的我”对“过去的我”是肯定的, 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也正因为如此, 我们在第二段才看到, 当美好岁月一去不复返, “我”为何会为买一件衣裳而再三思量。我们可以感觉到, “现在的我”正饶有兴趣地打量着那个有着小资产阶级“拘拘束束的苦乐”的“我”, 活生生地再现了那时的“我”的“局促”和窘迫, 但却依然不想改变这似乎与生俱来的“财迷”的秉性。

在几篇短章中, 《弟弟》最接近小说笔法, 仿佛一篇精妙的笔记体小说:叙事的简洁, 活灵活现的细节和语言描写, 简笔勾勒的鲜明的人物形象, 一头一尾的强烈反差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同时, 这一篇所写的人和事, 也几乎全部出自“经验自我”的目光, “叙述自我”没有作任何干预。但很显然, 隐身的“叙述自我”讲述这个故事的用意并不在写弟弟的自暴自弃, 破罐子破摔, 而在写“我”从中感到的“寒冷的悲哀”, 以及对于这个家庭的长久仇恨心理的由来;正是这个家庭毁灭了美丽纯真的弟弟, 甚至使他在“我”面前不再有妒忌之心和压迫之感, 形同槁木, 心如死灰。“我”的痛苦不仅为他, 也为自己。“叙述自我”与“经验自我”的双重视角, 使张爱玲的散文充满了小说叙事的张力;而“叙述自我”具有的反思和自省的特征, 又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也更为可信的自我。

散文的自我表达与表达自我, 与语言和结构是分不开的。读者面对的是文本, 是语言及其结构的实体。时间关系, 我们不展开了。

不论散文怎么写, 它最终的目的都不是要呈现生活本身的样貌———那样我们不必看散文———而是表达写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不过, 所谓感悟不是抒几句情、发几点议论或卒章显志、来点升华那样简单。张爱玲的散文至少显示了感悟的两方面含义:第一是新颖。新颖与否取决于两点: (1) 是来自写作者的体验还是鹦鹉学舌、移花接木。这需要眼界, 也依赖慧心, 绝非一日之功可以达成。没有感悟硬充感悟固然不好, 鹦鹉学舌者以他人体悟冒充自我经验, 因此之故往往要竭力掩饰学舌的痕迹, 这样的散文只能让人退避三舍。 (2) 是否能给读者以启迪。写作者出于自身的体验如果与读者并无不同, 自然难以触动读者。这类散文是我们见得最多的。第二是自省。感悟的新颖性和启迪性, 很大程度上来自自省意识;自我的本真与否, 与是否自觉地解剖自己有着密切关联。张爱玲所说的“我我我”的身边文学之所以挨骂, 恐怕不在文学尽写“我”的身边事, 而在于它以此来自鸣得意。她的散文之所以能吸引我们, 打动我们, 与感悟中的自省意识分不开。有自省的感悟不仅让作者感到了“一点踏实的进步”, 而且也会引起阅读者相应的心理活动, 从而与作者形成交流;缺乏自省的感悟, 往往缺乏深度, 并且极易沦为说教或训诫。从一个更高的视野看, 自省意识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

有梦的人生 第4篇

人生有梦 第5篇

从小到大我最喜欢的诗人就是李白。在我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妈妈就天天在我耳边念叨着他的诗。“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李白原著三首,这是第一首,作于天宝三年,李白遭受小人谗言被排挤出长安时写的。诗中抒写了他在政治道路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愤懑情绪;但仍盼望有一天会有施展自己抱负的机会,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李白前面有着盘旋的秃鹰背后有着尖酸的耳语,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报效国家的念头,可眼下却没有机会给自己了,于是他双袖一挥,游历去了。他没有发泄些什么,只是月下,拉几个好友一同喝酒泄愤罢了。我很欣赏很喜欢李白这种乐观豁达的精神,无论面前有多大的阻碍,你看到的永远只有他洒脱豁达的一面,他的忧伤惆怅全都留给了自己,把最好的状态展现给世人。即使有雷声在轰不停,即使雨泼进眼里看不清,溅我一身的泥泞也不恐惧也不逃避。只是忽然觉得世事无常,你永远不可能预料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现在每一秒钟的幸福,不自哀自怨,更不怨天尤人,因为生活中,总有一些比你过得更加辛苦,笑容却更加璀璨的人。生活有时掉进黑洞,有时候爬上彩虹没有人晓得在下一秒钟命运会如何转动。

“有时希望无穷有时美梦成空,现实推我下悬崖却我能学会飞行”,这就是我喜欢李白的原因人都应该有梦,有梦就不要怕痛。是道阳光就该暖和,是一颗宝石就该闪烁,淋着雨一直走,不怕前方的黑色童话,一步一步在泥泞的道路上踏出自己的道路。

人生有梦 第6篇

大自然中有许多事情让人无法理解,梦就是其中一项。

梦虚幻而缥缈,使人无法真正的相信。而它却又是真实的,因为那是人们心中真情的吐露,人们的所感所想都藏在梦里。

在梦里,太平小学成立了初中部。而现在已离开乔登美语的同学们都到了那里学习,我喜出望外。

在梦里,我有一双洁白无暇的翅膀。我高飞,我翱翔,我快乐。

在梦里,我成了一位高贵的公主,我翻越城墙;我与小伙伴们戏耍;我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

在梦里,我养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宠物——小狂风。我教它怎样做人(风)——以多做好事为荣,以危害人间为耻。小狂风也很懂事,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在梦里,我曾当上了小偷。师傅教我小偷的基本本领——怎样偷,可我却怎么也学不会,气得师傅直打我头。有一次,我被师傅指示去偷别人东西,而我却学艺欠精,成了阶下囚。几个月后,我竟然成了建筑师。却不知是怎么给放出来了。

在梦里,我完成了我的愿望——当了明星。台上,灯火辉煌,我在舞台中央,激情地唱着我的新专集;台下,来自各国的我的歌迷、影迷们在为我鼓掌,为我骄傲。还不断地为我送花。

在梦里。

为什么我会做这些稀奇古怪的梦,这我也搞不懂。我怎么会是小偷?更离谱的是:我最后变成了建筑师。也许,这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吧!平时我太憎恨小偷了,想把他们都改造成国家有用的人材,这样,世界就太平了。狂风也能当宠物养?真是闻所未闻,也许这几年台风较多,对我们危害较大,我就幻想如何驯服台风要为人类做好事的原故吧。恩——那当世界闻名的明星又是是怎么一回事呢。哈哈,告诉你,这可是我梦寐以求的愿望。

梦给了我快乐,当然也少不了忧愁。既然人生有了梦,那么就要朝着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吧!加油!爱做梦的人们!

人生有梦 第7篇

人生有梦,且行且珍惜,我们首先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梦想,才能不断地追寻梦想。周恩来,在年少时找到了自己的梦想,所以才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目标;陶渊明,不惑之年找到自己的梦想,远离官场,归隐田园,享受平静的快乐,周恩来的人生是成功而伟大的,陶渊明的人生是平凡而平静的,理想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对错之理,有的只是对梦想追求的快乐,有梦并为之追寻的人生便是成功的。

马云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但有了梦想并不是原地等待梦想自己实现,而是去追寻梦想,不断积累,当积累的量变产生质变之时,梦想才会在不经意间实现,这才是马云两句话的内涵。其实看马云的成功轨迹,就是这两句话的真实写照,因为偶然机会,马云接触到互联网,并产生了经商的梦想,因此有人说马云的成功是偶然的,但中间的艰辛过程才是马云成功的关键,不断的积累才有了阿里巴巴看似偶然的成功。因此有梦还不够,还需不断追寻,行走人生旅途,积蓄力量,实现梦想。

花若有香,清风自来,但人若有梦,梦想不会自己实现,需要我们为之努力,为之奋斗,付出汗水与时间,最终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浅窥史铁生散文中的人生元素 第8篇

时至今日, 再翻看史铁生的作品集, 却仍能在其中看到满纸的生命脉动, 这些有韵律的符号, 似有着非凡的魔力, 牵引着笔者去探寻作品本身更加深层次的涵义。

一.命运的追问

细读史铁生的散文, 我们似乎能看到那个坐在轮椅上的“恓惶”的“呆想者”, 就是这个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残废了双腿”的人, 用尽了一生去探索一件事, 便是命运。

史铁生对命运进行了太多的思索, 多到让我们更愿意相信史铁生是一位哲学家胜于作家。在他看来, 既然“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 而“命运”又让自己只能是其中之一, 不可以调换, 那么就只好尽力当好自己的角色了。就如《好运设计》一文中, 史铁生坐在轮椅上, 想象着来生, 他将此世未了的愿望全部付诸于来生, 他希望自己能够活在自己畅想的生命历程中。但却忽地笔锋一转, 将看似圆满无缺的命运填入了波折与插曲, 最终得出了“上帝爱我”这种形而上的终极结论。

命运的两端是生死, 史铁生对生死的的感悟已入至臻之境, 很少有人能将整个生命历程看得如此的透彻。在诸多篇目中都提到的“荒芜的古园”中, 史铁生通过对莺飞草长、四季变幻的观察体味出生命的意义, “一个人, 出生了, 这就不自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通过不断的问自己, 史铁生了解到了生存是为了什么, 活着的目的是什么, 淡漠生死、空灵清秀的语言下面, 隐隐的展现着史铁生对生命的强烈渴望。《我二十一岁那年》以及《我的梦想》中, 史铁生能够和医生拿生死开玩笑, 其实表明了在认清死之后, 在了解了为何而生的时候, 史铁生反而对生有了更加强烈的渴望。面对绝境, 史铁生深刻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 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但, ……除非你看到了目的的绝望你才能找到这审美的救助。”

史铁生探寻生死的过程, 是其作品逐步走向稳定与成熟的过程。如果将史铁生的散文与小说作品对比着看, 我们不难发现史铁生的小说是在追忆过往, 而散文则是在总结人生。从《老屋小记》到《我遥远的清平湾》, 从《我与地坛》到《扶轮问路》, 史铁生一边回忆, 一边总结, 逐渐的将命运赋予的意义捋清, 用文字撰写了历程, 用记忆填充了人生。

二.信仰的阐释

二十一岁以后的史铁生, 是背负着苦难命运的史铁生。通过作品可以看到, 一个热爱生命, 热爱运动, 喜欢健壮身躯的男人, 在突然丧失了最引以为傲的能力时, 从濒临崩溃, 到再获新生, 支撑他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信仰。

信仰是史铁生面对人生困境时的智慧选择, 他认为信仰是在苦弱无助的时候的希望, 或者说是在苦弱无助时候对“神”的求助。在《山顶上的传说》中, 史铁生表达了对“神”的释义, 即“什么是神?其实, 就是人自己的精神。”

史铁生对信仰的感悟是通过长期患病的痛苦体验到的, 在没有明确的信仰支撑前, 史铁生感悟到的人生总是充满苦难, 但是信仰的力量就在于, 在面对同一境遇时, 你可以把它当做苦难, 也可以说它是幸运, 问题是没有更大的苦难作比照, 你就体会不到这种境遇是幸运还是苦难。关于这层意思, 史铁生是这样表述的, 生病是生活体验之一种, 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 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 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 我老想, 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 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 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 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 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 因为在任何灾难的前面都有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想通了上述道理, 史铁生发现, 自己的苦难其实正是上帝赐给自己体会幸福的机会;自己的苦难换个角度看也可以看作是幸运;自己既有苦难的时候也有幸运的时候, 其实人人都是这样。所以, 史铁生说:“抱屈多年, 一朝醒悟:上帝对史铁生和我并没有做错什么。”

在《昼信基督夜信佛》的序中, 史铁生曾经说有人问他到底是基督徒还是佛教徒, 他不好回答, 说他是基督徒会得罪佛教徒, 说他是佛教徒会得罪基督徒, 那么就白天信基督, 夜晚信佛祖吧。这真诚而又略带诙谐的话, 笔者认为其实是向读者阐述一个观点, 那就史铁生真正信仰的, 不是简单的宗教, 而是救赎自己认知与灵魂的过程, 无论是那种精神引导, 只要能从中得到解放自身困境, 都是史铁生认为的信仰。正是这种认识, 让史铁生从残破的身体和思想中走了出来, 重新定位了人生目标, 站在了比身体健全但灵魂残缺的人更高的位置。

三.生命的羁绊

亲人、朋友、医生和邻居, 还有史铁生的地坛。在最困难的日子里, 是身边周围的人给了他最大的帮助, 是地坛包容了处于人生最低谷的史铁生。正是这些情感的羁绊, 让史铁生能在残酷的命运打击面前缓过神来, 继续向前。

母亲是史铁生着墨最重的人, 无论是著名的《我与地坛》, 或者是《秋天的怀念》以及《合欢树》, 都能从中看到史铁生对母亲特殊的情感。在史铁生刚刚残疾的时候, 脾气暴躁, 很难从现实的悲痛中走出来。身为母亲, 她是比儿子更难过的人。结果史铁生在暴怒时没有体会到母亲的感情。多年之后, 当史铁生有了成就的时候, 却没有办法跟母亲一起分享喜悦, 笔者认为, 史铁生在散文中描述的最大遗憾, 莫过于苦命母亲的早早离去。毫无疑问, 母亲离去的痛, 是史铁生生命中最不可承受的痛。妻子陈希米是上帝在史铁生绝境中的一大馈赠, 史铁生对此也是心怀感激。

朋友是史铁生创作的又一大支撑, 上学时候的同学, 一起插队的知青, 同一时代的知青, 都成了史铁生的慰藉。《我二十一岁那年》以及《扶轮问路 (代跋) 》中有过充分的描述。在最初生病的日子里, 史铁生的朋友们几乎整日围绕在他的身边, 打消他对疾病的疑虑;到后来双腿瘫痪后, 朋友们对史铁生的照顾又是无微不至, 在青岛, 为了一起坐硬座火车, 刘树纲愿意将他背着进车站, 史铁生看到背完后他苍白的脸, 心存感激。双肾怠工后, 孙立哲带着史铁生游遍美国, 一边游玩一边闻史铁生的尿观察史铁生的身体状况。各种各样的朋友的关怀, 让史铁生的艰难的人生变的通畅了许多。

医生是史铁生一生中绕不开的一群人。史铁生曾经笑言自己“职业是生病, 业余在写作。”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出, 许多医生与史铁生成为了朋友, 这些人给了史铁生生命的延续, 多年的交往, 医生的留走, 也让史铁生感受到了存在的无常。还有史铁生的邻居们,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 史铁生的邻居们给过史铁生巨大的精神支撑, 《合欢树》中, 邻居们对重返故居的他的热情款待, 让史铁生能够感受到周围人群对他的持续关爱。

还有史铁生的地坛。如果史铁生是一个文化符号, 那么地坛就是印有这个符号的地理坐标。沧桑的古园, 包容了史铁生的颓废与无助, 给予他灵魂淬炼与深邃。地坛与史铁生, 一个荒芜, 一个残破, 但两者的结合却创造出了新生, 史铁生在地坛获得思想的成长, 地坛因史铁生再次显耀。正是地坛,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 多出了一位纯粹的作家, 让读者能够获得不同以往的、清澈的精神体验。

四.结语

史铁生先生已经去世四年了, 未竟集《昼信基督夜信佛》也已出版。留给读者的精神宝藏就此打住。百余篇作品, 是史铁生对其一生的凝练与结晶。在这些作品中, 透露出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对人的思考, 对人的本质的探索。这些充满智慧色彩的思考成为了往后人们在阅读史铁生作品时最在意的地方。

“一段生命之轻, 威胁了生命全面之重, 惶茫往灵魂里渗透。”作品中对生命的意义做出了论述。在了解自己的目标与生命的意义后, 史铁生在文中表现了对命运安排看似的妥协, 他认为智力、相貌、体魄都是天生的, 后天无力给予改变。但笔者觉得, 这种看似的妥协更突出了史铁生不屈的人生品格。在信仰中, 他信神, 更信精神。他将自己内在的不屈隐藏在了看似虚渺的基督与佛陀中。他崇拜卡尔·刘易斯, 也愿意赦免服用禁药的约翰逊;他坐着轮椅打球, 希望和高手过招, 不愿和不如自己的对手一起。他既爱名将们雄伟的体魄, 也希望自己能够更多的参与竞争。这种与史铁生文字淡然的不匹配体现了史铁生残躯下仍然燃烧着的希望竞争的心。

史铁生的散文, 包含了史铁生对人生的思考, 对命运的占卜, 他通过散文的抒发, 表现了一个身残志坚的中国文人在面对困苦时的抉择。其文章蕴含的书卷气息以及人生哲理, 值得当前读者积极品味与思考。

摘要:史铁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 他的散文通过对人生及命运的思考, 留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本文通过对史铁生散文中包含的人生元素进行浅要分析, 初步得出当前读者在阅读史铁生散文时应当领会的侧重点。

关键词:史铁生,散文,生命

参考文献

[1]史铁生.好运设计[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5.

[2]史铁生.我与地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3]史铁生.史铁生散文 (上) [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6.

[4]史铁生.史铁生散文 (下) [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6.

[5]廖健春.解读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J].芒种, 第449期

[6]张渝生.论史铁生散文的终极追问与世俗情怀[J].江西社会科学, 2007.

[7]张帮俊.史铁生——轮椅上思索人生[J].中国职工教育, 第207期

人生贵有梦 第9篇

2012年5月18日上午,张家界市残联、市人社局和市地税局曾联合举办2012年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其中,张家界惊梦酒业食品有限公司招彩绘工、竹编工、装配工共19名。伍燕在惊梦酒业董事长谷菊秋的帮助下,填好了个人资料表,这意味着她的人生从此改变。

人生惊变,绝望中涅槃

谷菊秋曾是一名军人,令她终身无法释怀的是军旅生涯中的一次训练。这次训练中,发生一场意外车祸,从而改变了她和班长两个人的命运。班长为救她失去了双腿,导致终身残疾,而她也从此告别军旅生活和班长。

那时的谷菊秋便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出一番事业,为终身残疾的班长,也为能帮助更多的残疾人。而正是这样一个决定,决定了她至今二十多年的人生之路。在这条路上无论遇到再多的困难,她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尽力克服,同时成就了许多深感自卑并对生活失去信心的残疾人。

然而,一切并不是一帆风顺。

2008年,惊梦酒业公司成立第11年之际,谷菊秋经历了她人生最为困难的一年。年初,一场百年不遇的冰雪之灾突袭湖南;年中,汶川大地震又接踵而至;还未到年末,经济危机又以人们难以想象的破坏力摧毁了不少人的消费信心。一系列的灾难使公司的经营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导致家中遭遇突变!这一切对于谷菊秋而言不仅仅是雪上加霜,更如晴天霹雳。

谷菊秋懵了,她不知道如何承担这突然的重担。她曾七天七夜不吃不喝,哭哭停停。“这七天七夜的恐惧、思考,可以说几乎耗尽了我后半生对生活中面临困难时的所有恐惧。”谷菊秋说。然而,曾身为军人的谷菊秋还是坚强地站了起来,这种力量来自于终身残疾的老班长,两个女儿,自己的志向,还有许多残疾人的期望。

在众人怀疑和不解的眼光中,她毅然接管了公司,并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制和经营。她告诉那些持怀疑和不解眼光的人,之所以在公司如此困难时接管公司,是出于本能的责任感,她说:“人活着就要有责任,不要遇见困难就想逃跑,要敢于面对,敢于挑战。”

为此,她夜以继日地工作,在短短数月的时间里,迅速建立了一套成熟稳定的销售网络,在全国建立了近20个销售点,开发了一系列独特而畅销的产品,成功扭转了企业经营局面,且只在接管公司后第一年,即2009年一开年便实现了开门红,接到全国各地订单近1600万元。

面对这些,谷菊秋只一句话:“一个人,要做一件事情并不难,难就难在要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坚持做。”而惊梦酒业做到了,谷菊秋做到了。

矢志不移,让残疾人圆梦

成立于1997年的惊梦酒业,2012年资产总额达2994万元,拥有5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外观设计专利;员工98人,其中中层骨干和一线熟练技工中有38位是残疾员工。

近年来,惊梦酒业公司在市、县两级残联的支持下,更是投入培训资金几十万元,举办了多次长达6个月的生产技术(如竹编、电脑雕刻、手动雕刻等)培训,培训残疾人几百人。通过在公司内部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增加了这些残疾人的收入,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增强了他们对生活的信心,使多名残疾人圆了多年未圆的自强梦、致富梦。

“在惊梦所有的残疾人当中,见过大世面的人,要数家住桑植县龙潭坪镇的周光七了。”谷菊秋介绍说,他17岁时在山上砍柴被五步蛇咬伤,因没钱就医,虽然保住了性命,却令他丢失了左手掌。尽管如此,身为家中长子的周光七,依然为了生计曾到广州打工。

在广州,周光七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工作,然而一个月的工资,只有300元钱,这些钱连自己都难以养活,更没有剩余的钱寄给家里。于是,他结束了在外漂泊的生活,回到家乡,后经人介绍来到惊梦。

在惊梦酒业,周光七的工作,是用机器雕刻竹筒酒瓶。刚开始,他扶住竹筒酒瓶的左手腕伤残处被机器震得疼痛难忍,但他咬紧牙关,硬是坚持了过来。凭着他的这种坚持,他很快学会了雕刻技术,后来还想出工作时用毛巾将伤残处包裹住的办法以减轻震动时的疼痛。

“在惊梦工作的第一个月,他领了600多元工资。第二个月,他的工资就达到了近千元。”谷菊秋说。周光七曾表示,自己虽然是一个残疾人,但不会输给健全人,他要用自己的劳动所得,养活自己,供弟弟读书,并把弟弟培养成大学生。

然而,招聘残疾人来公司做事,当初并不被公司所有高管理解。办公室主任曾多次劝说谷菊秋,放弃聘用残疾人为员工的念头。但谷菊秋坚信残疾人同样能做事,并用她那一颗包容的心,与员工近距离交流,帮助他们调整心态,使他们感受到关怀,并对自己充满信心和希望。

“实践证明,大多数残疾员工都会十分珍惜自己的就业机会,工作会更加勤奋、更加专注,用自己加倍的努力来回报企业的关爱,并用他们自强不息、勤奋敬业的精神,影响和感动了身边的健全员工。”谷菊秋说。

可以说,这些员工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证明了一点,那就是残疾≠残废,残疾人不是家庭的负担,更不是社会的负担,他们一样可以成为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一样可以成为企业的主力軍。

此外,公司也十分注意营造“平等·参与·共享”的企业文化氛围,鼓励残疾员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对企业经营建言献策,真正使残疾员工融入到企业中来,让他们感受到企业的重视和健全工友的尊重,启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真正做到“厂兴我兴,厂衰我耻”,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人生有梦 第10篇

人生有梦,贵在“坚持”这一词。或许在你完成你这个梦的道路上,有一些人会打击你,磨灭你的梦,如果你受不了、放弃了。那么你输了。所谓,贵在“坚持”一词,告诉你人生坚持就算不成功,也不会留下任何的遗憾。

如那艺人,面对那些人心险恶的社会,一步一步的走上人生巅峰,最后成名。而你面对人生中最艰难,最困难的一刻,面对别人对你说:“你不会成功的。”那么这时应该何去何从?让我来告诉你,你首先做的就是对自己说n遍“我行的,我能行”。也许在我认为这是一种自我安慰,但这也是完成“梦”时首先要做的。其次,面对人心不应谁都相信,不要依赖别人,相信自己,“靠山靠水不如考己”。最后,你要树立好自己的信心,这样别人说你不可能完成时,你不会受其影响。

有梦不觉人生寒 第11篇

我喜欢多愁善感,最善于杞人忧天,所以我是一个容易对生活失望的人。人生中的很多寒冷会欺负我,它们看准了我是一个软弱的女孩,于是把很多寒冷抛给我,而我对付它们的唯一武器就是我的那些梦。

我的灵魂经常离家出走,它会丢下我去西藏,去那个我说了一百遍都要去的地方。那里有高远澄净的天空,那里有盛装朝拜的人们,那里有骑马奔驰的康巴汉,那里有雄伟壮阔的布达拉宫,有我向往的梦,有我向往的生活。

我想起了我的那些小说,小说中那些平凡但坚强的女孩,勇敢落拓的男孩,他们都是我来自梦里的爱人,我把自己拥有但渴望拥有的生活全给了他们,他们是另一个我,一个执着自由的自己。在我被寒冷团团包围时,我会闭上眼睛寻找自己的那些梦,像那个在凛冽的寒风中蜷缩在墙角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一根根地擦亮她的梦。我看见穿着漂亮的棉布裙子行走在江南小镇古老的青石板路上的自己,风和日丽的江南,有排山倒海的梧桐树;淫雨霏霏的江南,有铺天盖地的杏花树。我的梦如诗一般在美轮美奂的阁楼长堤上被诗人拓印,我的梦如歌在满城春色的章台路上被词人吟唱。我看见一身“骑装”坐在黄骠马上奔驰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我,碧蓝的天空有几朵白云飘荡,蒙古包像白花一样绽放在一望无垠的草地上,悠扬的牧歌被吹向远方。我看见光着脚丫携着裙角在海边捡拾贝壳的自己,海鸥翔集,锦鳞游泳,海浪亲吻着岸边羞涩的礁石。我沿着海浪寻找我遗失的贝壳,它们是我不小心丢失的梦,我要找到它们,把它们穿起来挂在窗前,让它们吹响我的梦。

人生有梦作文 第12篇

窃思,袁玉冰的这句名言和时下的一句流行语有异曲同工之妙,即“我们成功的速度,要赶得上父母老去的速度”。诚哉斯言,要想人生过得充实,流年有所成就,铸就人生辉煌,给父母增添荣耀,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不负他们的深情厚望,我们应当少年立志,怀揣梦想并为之付诸实际行动。

假如没有梦想,我们就会像大海中失去了方向的航船一样,纵使没有停止划行,也不知道所要到达的“彼岸”,没有了期待的划行,没有了目标的前进,到头来也只能是徒劳无功空费力。

假如没有梦想,我们就会像漂泊的蒲公英一样,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不知何所栖,只能飘零于风中,任风摆布,失去了决定自己人生的主动权。试想,如果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实现梦想的意志品质,人生跟蒲公英有何区别?

假如没有梦想,我们的人生就会像一张白纸那样,随着年华的流逝,纸片慢慢泛黄,然而上面却不曾出现动人的笔画,多姿的图案,斑斓的色彩。相信没有人想把宝贵、短暂而又唯一的一生过得像白纸那样单调乏味,因此,梦想显得尤为重要。

有梦就有远方 第13篇

那个我奉为珍宝、父母却视如草芥的梦, 那个每天激励我的梦, 那个每次想到都会不自觉微笑的梦——周游世界。

我无数次梦到里斯本那蔚蓝却汹涌的大海, 伴随着海风拂面而来, 聆听海浪撞击礁石的声音, 然后忘记疲惫;畅游在梦幻巴黎的紫色海洋, 被薰衣草香包围, 陶醉其中;坐着竹筏漂流在披着神秘面纱的热带雨林中, 感受自由;背上登山包, 跨越白雪皑皑的雄伟珠峰, 超越自我;穿越有着万种风情的漫漫沙漠, 体会人文;驰骋在自由奔放的非洲草原, 与自然共舞;探索西藏的雪山神话, 感悟历史;欣赏希腊神庙, 回顾古人的丰功伟绩。

我多么渴望在旅途中遇到知己分享彼此的故事, 在小火车上用相机记录下沿途的风景, 在小木屋中赏着音乐品着花茶, 在街头伴着咖啡的香气读一本喜爱的书, 头戴山茶花享受泉水的滋润, 不畏险阻勇往直前地将红旗插上珠峰。

总之, 你会发现, 不论你走了多远走到哪里, 你都会被大自然所折服, 总会有鬼斧神工的风景让你难以置信, 总会有吸引你的人文故事令你向往, 还会有留着海藻般长发的美丽姑娘对你回眸一笑, 回味无穷。

那些个无数次出现在我的心里、梦里、日记里的地方是我拼搏的动力, 让我时刻提醒自己, 只要努力, 你手中的世界地图就会踩在脚下, 变成巨大的世界。每每梦到我顶着宽沿帽子走在乡间小路, 抑或是举着相机追逐夕阳畅游在异国他乡, 我就会心潮澎湃。只有在路上, 你才会忘记世俗的纷扰;只有在路上, 才会静下心去感受生活;只有在路上, 才会对得起自己最好的时光。

我一定要实现这个小小的但对于我来说却很大的梦想, 用自己的双手去实现这个梦想, 真正地张开饱满的羽翼去翱翔。

有人说我想到最远的地方, 其实最远的地方叫作远方。

有梦的人生才美丽 第14篇

第一次见到姜艳艳,是在台城望海路西首非凡婚庆礼仪服务有限公司,穿过一道道绢花装饰的拱形门,一间不算很大的店铺,里面整齐摆放着各种礼仪婚庆的道具和音响,一位时尚雅致的女青年正在忙着接电话,她就是这家公司的总经理——姜艳艳女士。见到我们,她连忙搁下电话,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端上花茶,轻声细语地和我们聊了起来。

苦不堪言

也许是受作为幼儿园教师的母亲遗传,姜艳艳从小就特别喜欢文艺,能歌善舞。她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像母亲一样做一名幼儿教师,初中毕业时,她报考了东台中等专业学校的幼师专业。

进校后没过多久,她就被同学们推选为班长。“这是我一生的财富啊!做班长,让我比别的同学经历更多,它磨练了我的意志,增强了我的责任心!”说到这里,姜艳艳感慨万千。那时,因为班上全是漂亮的女孩子,而且大家毕业后可能都要走上教师岗位,所以,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特别严,对大家的要求也特别高。那时候,每天天还没亮,她就要带领全班同学到操场上进行形体训练,踢腿、压腿、下腰……真是苦不堪言。一天早晨,她起床后,发现天气不太好,于是便自作主张,放弃了晨练,但当她去教室路过操场时,发现班主任一个人站在那里,这时,天空已经下起了蒙蒙细雨,老师的头发、衣服都被雨淋得湿漉漉的。她赶紧跑到宿舍,把大家集中到操场,但老师却让其他同学都回教室,独留下她一个人在操场上完成所有的晨练项目,训练结束后,她已经分不清脸上是雨水还是泪水了。后来,经过班主任的促膝长谈,她终于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更明白了“责任、榜样、表率”的深刻含义。

绽放光芒

在以后的日子里,姜艳艳的艺术天分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充分的发挥,1997年,她参加的舞蹈《梁祝》获得东台、盐城市中小学生“三独”比赛一等奖;1998年,她参加的戏曲联唱《女驸马》获得盐城市中小学生文艺汇演一等奖。特别是1998年,她参加的舞蹈《海是金银海》获得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的金奖,这让她在全市都有了一定的小名气,也引来了相关文艺团体的关注。1999年5月份,还没有毕业的她,被东台市锡剧团选中,成为这个剧团的骨干演员,从此,在市内外大大小小的演艺舞台上,便经常活跃着她靓丽的身影。“说实话,我非常怀念在学校的那段时光,也很感激老师对我的培养!是学校给了我太多的机会,才让我更优秀!”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姜艳艳的眼里噙满了泪花。

到了剧团以后,除了艰苦的排练,就是没完没了的到处演出,作为新人,她比别人付出得更多,尽管以前在班上她的专业还是名列前茅的,但真正到了剧团后,她才发现自己只是掌握了一点艺术的皮毛。在团里,她往往是第一个起床,最后一个休息,起床匆匆梳洗后,就是刻苦排练,演出结束后,她总是帮助搬运收拾道具,她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团里的老师们也都喜欢这个新来的小姑娘,大家都乐意在休息时指导她,就这样,她的艺术技能和修养又一次得到锤炼和升华,很快就成了团里的顶梁柱。“不管做什么事请,都要舍得吃苦!鲜花和掌声通常都是与汗水、泪水相伴的!”姜艳艳深有感触的说。

下岗之后

2009年的那个冬天,是她刻骨铭心的一个日子,因为单位改制,团里要精简部分演员,尽管她是团里的业务骨干,但因为其它多种原因,她下岗了!下岗后,已年近三十的她要面临孩子上学、父母赡养等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她一下子陷入了彷徨无助。后来,在同学的帮助下,她到镇上的幼儿园临时做了一名教师。但每天课后,她还是不由自主地怀念起以前的舞台生活。“我喜欢孩子,喜欢孩子们在身边甜甜地喊着、快乐地嬉闹着!但我更喜欢舞台,我渴望回到舞台!”姜艳艳深情地说。

2010年,东台的婚庆礼仪市场特别火爆,以前剧团的同事们纷纷利用工余时间参加各类婚庆礼仪的演出活动,她作为曾经的“剧团之花”,更是经常被邀请。从此,在城乡的各类庆典活动中,人们便又经常看到了她那熟悉的舞姿,听到了她那动听的歌声。再次回到了自己魂牵梦萦的舞台,尽管每天演出要等到很晚,但她的心里却充满了久违的喜悦和感动。到了年底,在和丈夫商量后,她果断辞去了教师的职务,拿出所有的积蓄,购置了音响和礼仪庆典道具,开办了这家非凡婚庆礼仪服务公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梦,有梦的人生才是美丽的人生!”姜艳艳笑着说。

重新生活

公司成立了,但新问题也接踵而至了,自己以前在剧团的时候,只要完成规定的演出任务就行了,别的事情根本不用她去操心。但做老板了,所有的问题都要亲自去做,从业务接洽、活动策划、人员组织,每一个细节都要自己去完成,说是个公司,其实正式员工就是她一个人,她是又做老板又当伙计。而且东台的婚庆礼仪公司有十数家,市场竞争特别激烈,要想站稳脚跟,就必须活动策划有特色、演出效果高品位、价格公道又实惠。特别是婚庆,人家的终生大事交给自己去操办,如何做到经典永恒,让客户终生难忘,为了这些,她费尽了心思,在刚开始的那段日子,真是苦不堪言。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运作,她的公司终于走上了轨道,拥有了一支专业的策划、演出团队,并有一些固定的客户群。目前,她的非凡婚庆礼仪服务有限公司已经成为东台婚庆礼仪市场的一块金字招牌。她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进一步扩大规模,能组建一家演艺公司,把“非凡”这个品牌做大做强。

“梅傲风雪花更艳,酒经窖藏香益浓。”看着姜总甜甜的笑容和忙碌的身影,我衷心地祝愿她的事业蒸蒸日上,祈祷她的心愿能早日实现。更有一个信念在我的心里根植,那就是:她的今天一定会成为我们的明天。

上一篇:苜蓿草产品加工技术下一篇:建章立制阶段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