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授分类范文

2024-07-01

大学教授分类范文(精选8篇)

大学教授分类 第1篇

教授

在大学或社区学院中执教的资深教师与研究员。教授为大学教师职务的最高级别。英文是Professor,中文的教授两字则源于‘传教授业’的字义,是中国古代就已使用的学官名称,在中国汉代、唐代的大学中都设有此职。与英文没有关联。日语中则与中文同用‘教授’一字来称呼大学中的的老师。

职责

教授的工作是在大学里针对他们所擅长的领域开课、或授与学生专业训练,如科学和文学等领域。另外教授也必须深耕自己专精的学科,以发表论文的方式来获得商业上的合作机会(包括了政府在科学上的顾问、或是商业发明等),同时训练自己的学生将来有足够的能力与他们交棒。在授课、训练、提交论文与寻求商业合作这四个方向里,要取得平衡则端看学校、地点(国家)和时间额外因素。例如在欧美的顶尖大学中,学校相当重视在独一领域中专精的教授,而且常常将他们做为该校的宣传重点。

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的私立学院,基本不从事学术研究,因此其教授只要求能搞好教学即可,并无从事学术研究、发表论文的压力。一所研究型大学,教学与学术研究并重,教授的主要工作是从事学术研究,教学反而是次要的(教学任务由讲师和助教分担了)。事实上,研究型大学是从事学术研究的主要场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有研究生可以当廉价劳动力。公布自己的学术成果的规范渠道是在经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如果不做研究不发论文,就没法申请课题获得研究资助,就招不来研究生,也没法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相当于脱离了学术界,会被认为已丧失研究能力而受到同行的鄙视。经济上也会受影响。当然,更重要的是,学术研究是作为研究型大学教授的兴趣和职责。

大学教授除了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当然还可以有别的活动。例如,应该鼓励大学教授参与社会事务,从事普及性工作。但是教授首先应该做好本职工作,不然就是本末倒置了。如果一名大学教授因为其社会活动而成为媒体明星,有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再也静不下心从事学术研究,那还不如让出教授岗位,全职去做社会活动家。

做学术研究应是其教授的最重要工作

大学教授分类

目前的教授品种大致有如下类别:正常教授(或曰一般教授)、兼职教授、顾问教授、名誉教授、讲座教授(讲席教授)、客座教授、特聘教授、双栖教授。

据询问多位大学人事干部,大学开发出如此之多的教授品种,盖有如下原因: 其一,学习国外,比如名誉教授、荣誉教授,国外大学也经常设立,用以表彰对社会有贡献之人。类似的,还有荣誉博士头衔。

其二,共享资源,中国大学师资队伍质量并不高,优秀人才为一个单位所有,但可为多个单位所用,聘请兼职教授、双栖教授,此人事制度创新,可壮大教师队伍,共同开展学术研究、培养青年学子,发挥教授更大作用;设立讲座教授(讲席教授),则可吸引海外学者,假学术休假之机来做讲座,每年为学校工作几个月。

其三,尊重人才,在社会各界都流行“首席”时,大学设立特聘教授,对教授“特别聘任”,特别对待,突出对优秀教授的重视。

其四,发展人脉,授予企业老总、明星大腕“客座教授”,让老总、明星有教授感觉。客座教授,听上去是教授,可实质上并不执行学术标准,不要求对方达到教授水平,也不要求对方履行教授职责,每年来学校做客,给学生做一次报告、讲座就可以了。

一所高等学府里,最具学术地位的教授是讲座教授(Chair Professor),其次是正教授(Professor),在再次是副教授,再到助理教授、讲师、助教。

一、客座教授

与荣誉教授、名誉教授性质一样,是一个荣誉称号,但不同的是,荣誉教授只有名誉没有义务,只需要“授予”称号就行了,一所大学授予某人这一称号以后,这个人可以永生不再去那所大学,客座教授是有义务的,要为对方做事,通常是做报告,或者是合作研究,因此需要资格审批。

目前国家对客座教授的资格并无统一规定,但各校自己有规定,严肃的大学,要求对方首先要有教授职称,因此周星驰这样的名人不能被聘请,对方仅仅是副教授,或者讲师,也不能聘,还要有二人以上的本校正式教授推荐等等。最后,要签订合同,签订合同以后发给证书。不严肃的大学,明星一类人都是可以请的。

二、讲座教授

是法定大学颁授予全职教学人员中拥有崇高学术地位或重大研究成就的教席名衔。虽然在各大学规定不同,但作为荣誉性质的名衔,讲座教授常可不受一般教授授课时数,以及退休年龄的限制,是一所高等大学具有最高学术地位的学者。

在一所高等学府里,很少有讲座教授,主要是真正的“牛人”没有。如果大学里的某个专业或学院拥有一位讲座教授,就是最令人羡慕的专业了,这专业和学院在学校的地位一定是赫赫有名的。

三、特聘教授

特聘教授应聘条件

1.一般具有博士学位,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自然科学类原则上45周岁以下,人文社会科学类原则上50周岁以下,特别突出和紧缺的人才,年龄可适当放宽。

2.国外应聘者一般应担任高水平大学助理教授及以上职位或其他相应职位,国内应聘者应担任教授或相应职位。

3.胜任核心课程讲授任务。

4.学术造诣高深,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突出成就。

5.具有发展潜力,对本学科建设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性思维,具有带领本学科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

6.具有较强的团结协作、拼搏奉献精神和相应的组织、管理、领导能力,善于培养青年人才,注重学术梯队建设,能带领一支创新团队协同攻关。

7.特聘教授保证聘期内每年在我校工作9个月以上。

四、兼职教授

兼职教授就是在自己学校是专职教授,接受其他学校的聘请,业余时间兼职做其他学校的教授,跟社会兼职工作一个概念。

但是与客座教授、荣誉教授等不同,客座教授有责任有义务为其被聘用的学校进行教学及科研活动,同时也收取酬劳。

五、重要程度分级

1、讲座教授

2、特聘教授

3、教授

4、客座教授

兼职教授

顾问教授

5、名誉教授

荣誉教授

大学教授分类 第2篇

为加强与校外各界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规范聘任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的工作,充分发挥校外知名专家、学者和杰出人才对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促进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结合学校实际,制订本办法。

一、聘任条件

(一)兼职教授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学术水平高,有较高知名度,在某一学科或领域取得显著成绩,能对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水平提高起到实质性促进作用的国内外有影响的专家学者,且每年能亲身来校进行讲学、讲座、学术交流或与学校开展业务合作。

(二)客座教授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相当于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学术及技术水平,能在学校开展学术讲座或联合完成重大科研项目,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水平提高的专家学者或企业家。

二、岗位职责

聘任的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应履行以下职责:

(一)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提供咨询和指导;

(二)协助、指导教师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或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开展合作研究;

(三)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或联合指导研究生;

(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举办专题学术研讨或学术讲座;

(五)以各种方式扩大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

三、聘期

兼职教授、客座教授聘期一般为2年;期满后,聘请单位需提供聘期工作总结。聘期满后如确因工作需要,须重新申请,经批准可办理续聘手续。

四、聘任程序

(一)推荐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在充分考察、沟通的基础上,提出拟聘人选,填写《江南大学兼职(客座)教授申请表》,提出拟聘意见,并附上受聘人员的个人简历、相关证书复印件及主要业绩等材料;

(二)人事处审核,聘请外籍人士、港澳台同胞需报送国际交流合作处审核;

(三)分管校长审批;

(四)聘请单位与受聘人员签订聘任协议或合同,举行授聘仪式,校领导或相关部门领导颁发聘书、佩戴校徽。

五、受聘者待遇

根据受聘者在学校承担工作任务情况,一事一议确定报酬,费用由相关部门支付。

六、其他事项

(一)聘请的兼职(客座)教授原则上需经拟聘人选所在单位同意。

(二)每个推荐单位需在本单位内确定兼职(客座)教授的具体联系人。由联系人负责与所聘人员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三)学校外聘研究生导师原则上从学校聘任的兼职教授中遴选。

(四)受聘人员的日常管理和相关费用原则上由聘请的相关部门负责。

(五)受聘人员有以下情况之一,学校有权单方解除聘任协议或合同:

1.有违纪违规行为的;

2.损害学校利益的,或做出有损学校声誉事情的; 3.未能履行相应的职责和义务的。

大学教授分类 第3篇

北京工业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发布的《高校教师收入分配与激励机制改革研究》显示, 高校教师整体收入不高, 满意度低。其中, 收入最低的10%的教授2010年年收入为56157元, 而收入最高的10%的教授则为330642元, 最高者为最低者的5.9倍。职称的级别越高, 其内部的收入差别越大。

报告指出, “暴富教授”多是那些巧妙利用过度行政化与畸形市场化, 不犯法也不违规, 善打擦边球的人。比如一些手握行政权力, 同时又可承担一定课题研究的人, 将“科研提成”当作生财之道。一些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向校外, 开公司, 拉项目, 到处兼职, 以获得较高收入。但该部分属于少数, 大多数老师收入一般, 自嘲为“穷教授”。

高校行政化是导致收入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报告显示, 担任或兼任行政职务的教授其年工资收入比不担任行政职务的教授高18%;担任或兼任行政职务的副教授比不担任行政职务的副教授高25%。高校“行政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有教师形象地描述为“三奔一荒”, 即奔钱、奔官、奔项目, 荒学术。

收入差异大

调查数据表明, 如果将教授的年收入 (不含股票、赠予等) 划分为从低到高的10个组别, 每个组中包括10%的人数, 那么, 收入最低的10%的教授2010年年收入仅为56157元, 而收入最高的10%的教授则为330642元, 最高者为最低者的5.9倍。

对副教授做如此的十阶梯划分, 可得出收入最低的10%的人2010年的年收入仅为40935元, 而收入最高的10%的人则为183659元, 最高者为最低者的4.5倍。对讲师做如此的十阶梯划分, 可得出收入最低的10%的人仅为31464元, 而收入最高的10%的人则为123095元, 最高者为最低者的3.9倍。如果不做分组而直接对个人进行比较, 则同一职称者之间的收入差距更大。

这表明即使位于同一个职称等级, 不同人之间的差别甚大。职称的级别越高, 其内部的收入差别越大。对不同职称教师各选取10%的最高收入者与10%的最低收入者分别进行比较, 不同职称的教师中收入最高10%相当于收入最低10%的倍数, 教授为5.9, 副教授为4.5, 讲师为3.9。

民国时期, 露天面食摊儿。吃面人只顾看镜头了另一项数据显示, 在外兼职讲课收入方面, 北京地区高校教授2010年最低者为0元, 最高者为65000元, 副教授2010年最低者也为0元, 最高者为60000元。

在承担课题所得收入方面, 2010年北京地区高校教授最低者为0元, 最高者为560000元。 副教授最低者只有200元, 最高者为80000元, 最高者为最低者的400倍。讲师中最低者只有200元, 最高者为55000元, 最高者为最低者的275倍。即使专业职称相同, 但承担课题所得收入差距甚大。

高校行政化根源

收入差距较大的一个原因是高校的行政化倾向严重。行政化的表现之一就是目前高校的行政管理者不但拥有行政资源, 也日益拥有了学术资源, “双肩挑”者成为大学中最有实力的职业群体。

报告显示, 2010年, 担任或兼任行政职务的教授其年工资收入比不担任行政职务的教授高18%;担任或兼任行政职务的副教授比不担任行政职务的副教授高25%, 此外担任或兼任行政职务的教授、副教授拥有更丰厚的课题经费, 担任行政职务甚至成为获得教授职称的重要捷径之一。

与这种变化相对应的是在许多高校出现了教授、副教授争相竞聘处长、副处长, 甚至科长的奇怪现象, 以变相任命制为主导的人事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高校“唯上”“唯官”的氛围, 污染着大学的“本源”。

高校行政化的表现之二是行政指令配置资源。能否得到科研机会和资源, 很多时候不是根据科研人员的能力、项目本身的学术价值和科学研究的可持续性及规律, 而是依据一些行政指令和规定, “一刀切”地设置种种门槛, 资源和机会的配置随着政策的变化而变化。

行政化的表现之三是学校的行政部门日趋庞大、臃肿, 一些大学的行政后勤人员远超过一线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多家行政部门掌控不同的权力和资源, 且各自为政, 下达各种项目和任务, 要求填写或撰写各种表格和总结, 综合管理一线教师。

高校的“行政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有教师形象地描述为“三奔一荒”, 即奔钱、奔官、奔项目, 荒学术。

学术屈从权力

行政治校的最直接体现是导致了学术对权力的屈从, 教授对官员的屈从。

教师们反映, 高校治理结构的行政化倾向相当浓厚, 而且近些年有增强的趋向。一些行政领导对教师的意见想听就听, 不想听就不听。教师们办事情不得不左申请、右请批, 被“拨来拨去”, 没有尊严、没有身份, 显得卑屈。

教授们觉得最不能接受的是学术事务由行政决定。“学术上的事谁官大谁说了算, 违背了科学。”谁能晋升教授, “领导说你行你就行, 不行也行;说你不行, 你行也不行”。一位教授说:“我们大学有六个正副校长, 每个校长的权都很大, 管一条线、管各个学院的业务。他懂吗?凭什么要他说了算呢, 这没有道理。”

在调查中, 教师们将单位资源分配不公概括为以下8个方面:

01.将大量经费用于政绩工程。修大楼、换设备、搞美化, “领导能看到, 媒体能登报”, 而不提高教师的收入。“有了大楼, 没有大师”, “不培养教授, 去乱挖教授”。

02.自己给自己提高工资等级。行政部门和行政领导人给自己的岗位确定较高的工资等级, 给教师岗位确定较低的工资等级。例如, 确定很高的行政职务津贴。

03.行政人员挤占教师的职称名额。行政人员不具备专业条件也能当教授, 比专职教师的水平低却能抢先当上教授。某些学校的党委书记不搞教学, 没有专业文章发表, 也当上了教授。某些学校的校长新从行政部门调来, 没有学术经历、学术积累和学术成果, 却很快比20年教龄的教师先当上了教授。他们严重挤占了国家控制的十分有限的职称名额。

04.在行政部门担任行政职务, 有教学职称而不从事教学, 却拿着教学系列的较高工资。

05.以行政职务兼教授, 既得到行政职位的好处, 又得到教授职称的好处, 并且对行政职务与教学职务的资源互相串换。

06.行政部门掌握校内科研经费, 自己给自己设置和批准课题, 自己给自己进行成果验收。行政人员手中的课题比教学人员和科研人员还多。

07.在教学经费、科研经费的分拨中搞权钱交易, 从承担者那里得到各种返还。

08.行政人员搞小金库, 用其中的经费吃饭、旅游、住高档宾馆。

调查数据显示, 教师中纯教学人员的工作满意感低于兼任行政职务的人员。以副高级职称的教师为例, 纯教学职务的教师对当前工作感到满意的人数比例为28.8%, 兼任教学和行政职务的教师的相应比例数字为36.7%。纯教学职务的教师对当前工作感到不满意的人数比例为19.7%, 兼任教学和行政职务的教师的相应比例数字仅为9.7%。总体来看, 兼任行政职务的教师满意度高于纯教学人员。

对学校领导与专任教师的公平感进行比较, 学校领导中认为公平 (比较公平、很公平) 的人数比例为75.0%, 专任教师认为公平的仅为37.3%, 学校领导是专任教师的2倍。中层领导中认为公平 (比较公平、很公平) 的人数比例为43.7%, 比专任教师高6个百分点。

究竟哪些人暴富

与教师收入低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一些教师的暴富。究竟是哪些人的暴富引起了高校教师的不满?报告认为, 是那些巧妙地利用过度的行政化与畸形的市场化, 在过度的行政化与畸形的市场化过程中, 既不犯法又不违规、善打擦边球的人。

一是那些较多占有和分配体制内资源, 最大限度地使用手中权力为个人或小团体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人。一位专门研究薪酬和激励机制的教授, 在北京的一所部属高校调研之后感到十分震撼, 说“教师收入悬殊之大让人咋舌”。“富教授开宝马, 穷教授骑飞鸽”并不鲜见。

二是将市场和市场行为泛化, 充分利用畸形的市场化环境, 不择手段谋取个人利益的人。由于校内的资源分配存在诸多不公平、不公正的问题和弊端, 一些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向了校外, 开公司, 拉项目, 到校外兼职, 以获得较高收入。例如, 拼凑“辅导班”“补习班”等, 利用名校名师的优势占据教育市场, 赚取高额讲课费。“考研热”“考证热”“考艺热”等使学费不断提高, 也让一部分教授迅速富起来。

三是在过度的行政化与畸形的市场化环境中左右逢源、游走自如、获取较多个人利益的人。一些手握行政权力, 执掌科研组织分配大权, 同时又可承担一定课题研究的人, 将“科研提成”当做生财之道。一所“985”高校的教授介绍了普遍推行的“科研提成”, 按照通行规定, “纵向课题”, 即政府课题, 包括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部委课题等, 一般提成占课题全部经费的10%左右, 那些和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 提成可以高达40%。这样, 到手一个1000万元的科研项目, 项目承担者的提成可以高达100万, 甚至数百万之巨。几个课题还没有搞下来就可以先变出几个富翁来。

某社会学教授将高校中的“富教授群体”的成员概括为四类:

01.所谓“学霸”, 那些实行“学科点负责人制”的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等都是可能产生“学霸”的温床。学科点负责人基本上都是独断专行, 一个人说了算, 牢牢掌握经费使用权, 命题、判卷、录取权, 以及立项、出国、学术会议等所有事项的审批和决定权。

02.所谓“权威”, 掌握和控制一些国家课题的专家委员会成员, 拥有一定的人脉, 凭借手中的项目资源为个人或小团体谋取利益, 抑或是“权威”们纠集在一起, 在审批分配课题时, 进行暗箱操作。

03.所谓“学官”, 例如集副校长、博导、教授于一身, 行政管理部门的处长、部长兼教授等“亦官亦学”身兼多种角色的人, 利用行政资源和学术资源, 巧妙地将两类资源结合利用, 同样是学校中的富翁。

04.兼职教授, 在各大学之间“走穴”, 相互邀请, 交换资源, 形成网络, 共同发财。另有教授在校外任董事长或直接办公司。“学术掮客”也属于兼职教授, 只是他们没有具体的兼职单位, 他们利用密集的人脉关系网络, 专门为学校或科研部门疏通门路争取建立博士点、硕士点, 争取科研项目等, 跑下来一个大的项目即可获得几十万“奖金”或“提成”。

与少数“富教授”同在一所大学的是一个庞大的“穷教授群体”, “穷教授”一般没有课题, 没有项目, 只靠单纯讲课获取薪酬收入。“穷教授”主要集中于基础学科授课和那些无法实现市场化, 以及得不到社会重视的专业领域。

一位教授说:“社会上流传大学教师的收入高, 其实他们知道的都是那些神话人物, 就像股市上流传的股神一样。股神在广大股民当中属于凤毛麟角。”另一位教授也指出:“大学老师中有相当一部分其实是很惨的, 只靠学校给的仨瓜俩枣。”

大学教授“涉黑”传奇 第4篇

偶然的际遇:我选择了研究黑恶势力

1994年7月,何铭带着20个本科生到四川武胜县进行社会实践,这次活动的主旨是送法下乡,深入乡村,进行普法宣传。

到了武胜县,何铭见到了当地县政法委书记明亮,在他的办公桌上,一份《广安地区政法委转四川省政法委关于注意当前农村恶势力现象的通知》的文件引起何铭的注意。凭借着职业敏感,何铭打算改变社会实践的主题,他觉得研究农村恶势力更有意义。在何铭的一再要求下,明亮同意了他的要求,并给他提供了诸多方便。

学生对何铭研究农村黑恶势力的课题充满了兴趣,既刺激又兴奋,大家分头行动。于是,何铭把学生分成4组,分别到看守所、公安局预审科、检察院等地获取材料。

他本人带着3个学生对一个车霸进行了追踪暗访。他们了解到,车霸其实就是一个车老板,他手下有三个车。别人的车在站里必须排队,依次出车。而他采取威胁、打骂等方式争抢客源,强行先出车,许多群众和车主都敢怒而不敢言。

回到旅舍,何铭的心情是沉重的。尔后,其他的同学都带着各种有关黑恶势力的材料回来了。

这是何铭对黑恶势力现象调查进行的初次尝试。回到学校后,何铭根据调查材料,写了他的第一篇“黑”道论文《对农村地方恶势力的初探》。可是,这篇论文并没有引起重视。虽然没有刊物发表他的论文,但他并不灰心,继续他的研究,并开始收集有关黑恶势力的资料。

1995年中国第一打拐案中的一个主犯让何铭深受震动。那位主犯只有23岁,长得非常漂亮,最后被判处死刑。当中央电视台采访时问她:“你这么年轻漂亮,面对死刑,你有什么想法?”那女子说:“吃也吃了,玩也玩了,死就死吧!”她对生命的漠然让何铭感到吃惊。

一桩桩血腥的罪恶,一个个受伤家庭悲泣的泪水,这一切反复撞击着何铭的心灵,让他继续把这个课题搞下去。

1996年3月,在妻子的协助下,何铭熬了三个通宵,写成研究黑恶势力的论证报告,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年6月,审批部门同意了何铭的申请,并拨2万元的资助费。这如一支强心剂,给何铭莫大的鼓舞。

要研究这个课题,必须有大量的相关资料,手头上的资料都是从报刊、电视中得来的,为了获得更为鲜活的材料,何铭到处跑政法机关,然而,所到的政法部门都没有他需要的黑恶势力犯罪的材料。

何铭看着自己案头整理得非常细致的材料,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他决定深入第一线,获取第一手资料,“那就要和那些黑老大接触!”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开始兴奋起来……

走近黑老大:危险而刺激的“黑道经历”

1997年夏,西南某县破获一起长江沿线系列抢劫案。何铭想,“机会来了”。于是,他带着学生到该县进行社会实践,一方面宣传新《刑法》,一方面打算了解这个犯罪团伙的心态。

何铭找到当地的政法委书记,知道了这是一个很大的抢劫犯罪团伙,一共有七八个人。何铭到看守所见到其中的一个主犯。

主犯显得有些悔恨与无奈,何铭和他进行了对话。何铭问他:“你们搞这种事,怕不怕别人反抗?”主犯回答说:“我们一去就把别人吓倒了。我们也晓得犯抢劫罪判得重,能够不动手就不动手。”

“那你们在作案过程中作了些什么准备?”对方回答说:“如果遇到不懂事的,就只好把他弄翻。”

一个月后,这个头目被判处死刑。何铭以此种方式接触过十多个黑恶势力的主犯,他们走上黑道的原因都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都犯下了累累恶行。他记录了厚厚的几大本笔录,但他总觉得有些黑老大的话有“水分”,不能完全相信。

要想获得第一手材料,那就只有深入黑恶势力内部,和黑老大“亲密接触”才能得知其内幕。何铭便通过各种办法寻找自己的研究对象。

1998年下半年,何铭和一位高中同学聊天,无意中何铭听说他同学的一位初中同学在“吃血饭”,他立即有见见这位黑道人物的想法。

通过高中同学的引荐,何铭见到这位黑老大。他是专门在药材市场收取保护费的,受甲老板委托到乙老板处收账,然后再受乙老板委托到丙老板处收账。收账的办法很简单,不给就动手,每天在刀光剑影中过日子。

刀疤的父亲是南下干部,家里只有他一个儿子,从小养尊处优,长大后又没有什么本事,后来父亲退休后,那种人走茶凉的感觉在他的心里留下了阴影,他在内蒙当过特种兵,复员后在一家企业工作,企业垮了后就无事可干,大有一种生不逢时的感觉,逐渐走上刀口子上讨生活的道路。

一年后,何铭再次见到刀疤,他显得黯然神伤,原来他的老大位置已经被一位年轻人所取代。这种取代是残酷的,他内心的那种“自尊”受到了强烈的伤害,但他仍然忠于后来的取代者。

新来的老大是个文弱的年轻人,二十几岁,大学本科毕业,刀疤对他也是言听计从,恭恭敬敬的。

何铭后来才知道“换位”经过。年轻人本来是新加入的,但他有头脑,几次旧老大遭遇危机时都在他的指点下得到化解,而内部出了事情,年轻人也能不费力地给予解决。平时,年轻人很善于和帮会骨干沟通,慢慢地,大家都对他有了信任感。于是在一次风波后,他顺理成章成了新老大。

何铭随后见识了年轻新老大的“功夫”。年轻人负责恶势力组织后,开始着手进行改组,并“明确分工”:先成立信息员,打听到哪个老板外面有债权,有多少,同时了解债务人是谁,有无偿还能力。然后派出谈判员,凭借巧舌如簧,让其相信不依靠他们,就算法院判下来也无能为力。

对方同意后,就派人出场。和以往不同的是,不是立即强行逼还,而是和债权方达成协议,让雇主出招聘,然后去应聘成为雇主企业的员工,以债权人单位业务员的身份去讨债。因为新老大认为,这样发生事情也是民事纠纷和经济纠纷。接下来是讨债,当然最终凭借的往往还是暴力。

与此同时,新老大还加强内部管理。“他们硬性规定,讨债佣金为债权的百分之多少。如果发现执行员多收钱,那么就进行剁手指等残酷惩罚。”

让何铭多少有些欣慰的是,新任负责人逐步把收入投放到合法的产业中。

接着,何铭在北方某市见到了一位在当地能够“呼风唤雨”的黑老大杜枪。在那个城市里,只要提到他的名字人们都会露出尊敬的神色。见到他时,何铭看到他一副墨镜,左右两边是两个身强力壮的马仔,眉宇间自有一股威严。

杜枪见到何铭的第一句话就是:“他敢介绍你认识我,我就敢结识你!”何铭悬着的心才放下来,看来他对介绍何铭来的朋友充满了尊敬。何铭小心地与他交流着。

杜枪以前是某学院的大学生,在社会上工作时,由于种种原因背了两年冤狱,出狱后的他心灰意冷,对社会充满了偏见,不再相信社会,只相信黑社会才能保护他,于是加入黑社会组织。因为他比较有文化,几年过后就坐上了老大的位置。从此,他信奉“有恩报恩,有冤报冤”,还颇受当地人的尊重。

几次见面后,杜枪就与何铭称兄道弟了,杜枪比较欣赏文化人,所以对何铭充满了敬意。何铭从他那里了解到了许多黑社会组织的内幕,为他的研究提供了最为鲜活的材料,也极大地丰富了他的阅历。

尽管和恶势力的头头脑脑关系融洽,但也有危险。“那一次我差点被乱枪击中。”何铭回忆说,那是在四川省的一个小县城。通过朋友介绍,他以法律专家的身份去见当地某恶势力组织的一个头目。头目把何铭领到一家夜总会。一位小姐无意中把茶洒在了头目身上。头目快步上前拉住她,挥手就是一巴掌,随后,他随身带的几个壮汉冲过去,轮起凳子就是一阵毒打。

就在何铭惊魂未定时,夜总会的门忽地被推开,几个彪形大汉冲进来,何铭还没等看清,头目一个虎扑把他按倒在吧台里,只听见乒乒乓乓一阵枪响。不到一分钟,响声消失了,何铭从吧台里探出头来,发现地上躺了四个人,满身是血,冲进来的壮汉已经无影无踪。

通过这些接触,何铭的胆子变大了,到处求熟人给介绍黑道上的人。到了2002年,何铭接触到“老大”级别的人物共十多个。这些“老大”分布于海口、广州、湖北随州、四川、贵州等地。骨干最多达近百人,资产最多者达数千万。社会公开身份分别涉及企业家、县级政协委员、青联委员等。

为黑恶势力画像:深入内幕的惊天之作

何铭研究黑恶势力,与一些黑社会老大成了哥们,别人甚至以为他与黑恶势力有染?这是一件令他哭笑不得的事。

2001年10月初,何铭主编了一本叫《刑法学》的书,召集作者在南山讨论稿件。这时,一位女子跑到南山找到正在开会的何铭:“何老师,你一定要帮帮我!”

原来,别人借了这位女子10万元钱后“人间蒸发”了,她急得不知如何是好,而她丈夫并不知道此事。丈夫近日就要回家,回家如果知道她把钱借出去拿不回来,一定会闹得不可开交。为此,她想找何铭介绍一个黑社会老大,帮她讨回自己的10万元钱。

何铭义正言辞地对她说:“第一,我不是黑道上的人,不能帮你;第二,你不能走这条路,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位好律师。”然后,他给那位女子分析了利害关系,终于说服她用法律来解决这件事。后来,何铭给她介绍了一位律师,正大光明地追回了属于她自己的钱。她对何铭充满了感激,后来她说:“要不是听何教授的劝告,我真的会走上违法的道路。”

这样的事发生多了,何铭就会生出许多感慨来,别人说“与黑社会交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陷进去了”!这让他感到困惑和无奈。

一次,何铭到四川某地作刑法讲座,当地检察院检察长对他说:“何老师,你知道这么多黑社会内幕,你怎么不报案啊?”何铭笑答:“中国没有知情不报罪!”话虽然这么说,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接近黑老大,他是答应了为他保密,而不报案从情理上似乎又说不过去。他希望别人能理解他。

在研究过程中,何铭意识到一个新问题“隐陷性胁迫”,这是指嫌疑人没有使用暴力手段,也没有对受害人进行威胁,但在精神上形成强制,抑制受害人的反抗。何铭分析说,这与以简单的使用暴力打砸抢不同,如今的恶势力往往采用更隐蔽的方式进行敛财,最常见的就是利用“隐陷性胁迫”。

比如,有一家餐馆很出名,黑恶势力上门收保护费,店主不给。对方转身走了。从第二天起,店主每天都会发现有10个左右的“客人”,分成5组坐在桌子旁,一瓶啤酒一盘花生直到打烊。慢慢地,食客也发现这个现象,便再不来就餐,于是生意冷淡下来。最终店主只好无奈地答应对方的无礼要求。

在何铭即将出版的《黑恶势力犯罪研究》一书中,他对黑社会组织犯罪进行了两个层次的划分,一是流氓恶势力,二是新刑法规定的黑社会性质组织,即以暴力威胁或者其它手段,有组织地进行违法犯罪行为,称霸一方,为非作恶,欺压群众,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的违法犯罪组织。

在对黑恶势力的量刑方面,何铭主张累犯应采用危害国家安全罪累犯的认定标准,不适用缓刑和假释。

何铭认为,目前我国应该完善有关黑社会的立法,制定有关黑社会的专项法律,进一步明确黑社会组织犯罪的构成要件。目前有关于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只有《刑法》第294条对此进行了立法,但这个立法不管是从认定犯罪,还是从量刑的角度上看,都是亟需完善的。

大学教授分类 第5篇

1.城市规划与设计 2.环境工程 3.岩土工程 4.机械设计及理论 5.凝聚态物理6.市政工程 7.建筑设计及理论8.声学9.海洋地质10.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11.固体力学12.桥梁与隧道工程 13.结构工程 14.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 15.材料学 16.道路与铁道工程17.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18.车辆工程(汽车)19.测绘科学与技术(空间信息实验技术)2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蛋白质与基因工程)21.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也欢迎应聘符合学校发展规划需要的其它新兴学科、交叉学科。

二、招聘条件及岗位职责

1.年龄原则上在45岁以下(应聘讲座教授不超过55岁),具有博士学位;

2.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胜任本学科核心课程的讲授任务;

3.学术造诣高深、发展潜力大,具有领导本学科学术梯队在学术前沿领域保持领先地位的能力;

4.在本学科相关领域已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要学术成就,并且在聘任期内能在有关学科方向的关键科学问题上有望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

5.应聘特聘教授岗位者原则上均应全时投入本学科岗位的教学、科研工作;对少数在本学科领域有重大影响的海外知名学者,若每年能保证2个月以上在国内该学科岗位上的工作时间,可以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形式应聘。

三、学校提供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同济大学招聘长江学者岗位的上述学科,均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或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或博士后流动站等做依托,都是国家或上海市重点建设的优势学科,这些学科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多年的工作积累和先进的实验条件,在所述每个攻关方向上目前都承担着国家重大、重点科研攻关项目。学校为长江学者提供充足的科研和办公用房及研究所需的实验设备条件,配备专门的助手和组织梯队。长江学者应聘上岗后,学校提供科研启动及各类配套经费总额达200万元人民币。上岗工作期间,学校提供80平米以上教师公寓,或提供相应住房补贴。

四、申请程序

应聘者可根据上述招聘条件直接来函或通过电子信箱等与我校人事处及申请学科所在学院取得联系。本次申请截止时间为8月15日。

详细信息请登陆同济大学网站:www.tongji.edu.cn hr.tongji.edu.cn/

五、联系方式

地址:中国上海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人事处

联系人:程德理 陆艳 陆大龙

邮政编码:92

电话:86-21-65987069, 65982714

传真:86-21-65987069

E-mail : rcb@mail.tongji.edu.cn或zzl@mail.tongji.edu.cn

六、学校概况

大学教授信 第6篇

您好!

我非常荣幸的为XXX同学出具这份正式的推荐信。自XXXX年至今,XX同学参加我在XX大学教授的XX课程的学习已经将近三年了,所以我对该同学还是相当了解的。最近得知,XX同学准备出国留学深造,并希望我能为他/她写一封推荐信,我感到非常高兴和欣慰。作为一名我秀的学生之一,XX同学应该受到更好的教育和更专业的指导。因此,我很荣幸的向贵校推荐该同学。

XX是一位热情洋溢、充满活力,并且求知欲很强的同学。在我的课堂上,他/她不仅积极提问与回答问题,还很善于在一些课堂小组讨论中组织并带动其他同学一起学习讨论。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她的思维活跃性和团队领导才能。

在课余时间,我曾经带同学们去XX活动。XX同学在原来并没有接触过XX活动的情况下,不仅很快学会了XX,并且经过反复练习后,勇敢的挑战了更难的项目。由此可见,XX同学不仅很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并且非常敢于挑战新鲜事物。

在我认识XX同学的这3年中,我所看到的他/她的进步与成长速度是非常快的。从一开始步入校园担任一个平凡的学生干部,到现在成为XXXX级整个音乐学系的团支部书记,XX同学所取得的成绩是和他/她所付出的努力息息相关的。每次学院有演出活动策划的时候,他/她都虚心的来请教我以及其他老师,并且广泛的询问其他学生们的建议。这样认真与负责的工作态度,也赢得了学院老师与同学的一致好评。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XX的活动策划中,XX担任了活动的总负责人。这对于一名大三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难得的经历,组织者不仅需要具备兼顾全局的经验,更加需要非常强的统筹规划的领导能力。从前期的策划安排到后期邀请嘉宾及活动参加人员,XX都全权跟进与负责,这项活动也在最后获得了全校师生及外来嘉宾的一致称赞。

鉴于XX是一位学习优秀,组织能力强,责任心强,综合素质过硬,待人诚恳大方,严于律己的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我真诚的向贵校推荐他/她,希望他/她能够入选贵校的学习项目。如果您对于XX本人的情况以及这封推荐信有任何疑问,欢迎您按照下面所提供的联系方式联系我。

此致

敬礼!

XXX

大学教授怎么择校 第7篇

我觉得这可能跟我自己的教育经历有关系。我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十六年,读到博士,与其他的家长相比,我对于中国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比较了解和熟悉,也算是受益者。因为在体制里,可以深刻的感受到全球化时代中国教育发生的变化,但同时对中国的教育发展目标和方向还是有一些反思的。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每年接触许多大学生和研究生,年轻朝气富有活力,可以说我每天都在见证他们人生最好的年华。但我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很多大学生在入校前,对自己的专业毫无所知,几乎没有涉猎过,可能连经济学的科普读物和课外活动都没有接触过。他们的专业几乎都是父母选的,对于专业根本谈不上热爱,完全不是出于兴趣而选择了自己的专业,那么专业与他们未来的择业有什么关系,是否能带给他们幸福感,与他未来的人生有什么关系,关于这些他们都很难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至于自己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是否能够改变和推进社会发展就更无从谈起了。而这些思考能力,是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的。

六年前在为女儿择校的时候,我发现国家对基础教育还是需要继续加大投入的力度,尤其是面对教育需求的多样性,我们可以选择的学校其实是非常少的。比如从我自己的教育经历和从业经历来看,我在择校时会思考:应该为孩子选择何种教育方式?什么样的学校可以实现这种教育?

首先,全球化背景下,我们都希望孩子可以成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人,那么英语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沟通工具。双语和多种文化交织会形成一个兼容并包的环境,对于培养一个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的终身思考者,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点,我觉得国际教育,例如IB教学体系,对于孩子思维和性格的培养更全面,相较于过去我们对于简单的知识层面的关注 ,是一种更高水平的培养体系。

第三点,从学科的角度,我希望这样的学习方式不是学科割裂的,而是一种全学科的学习,在学习过程强调自主的探索与探究,形成跨学科思维,当然这意味着对于教育者的要求是非常之高。

以上是我择校的三个出发点。

2很多读国际学校的孩子中文相对较弱,关于这个问题您是如何考虑的?

青苗的中英文的比例我是能接受的,70%英文和30%中文。中文方面,所有的双语学校都会面临这个问题,就是如何平衡双语的学习时间。因为学习时间是既定的,所以中英文的学习难免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青苗的中文教材是人教版,和公立体制所使用的教材相同。在30%的校内中文学习之外,家庭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每个人对“好成绩”的评估标准不一样,对我来说,我不认为试卷的一百分就说明成绩好,反而觉得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对国际文化的认同,以及对于不同文化的包容这方面的培养是更重要的。

其实我觉得中英文所占的比例是三七还是五五并不重要,不同的家庭对孩子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果家长觉得中文学习的时间不够,可以在家庭教育或者课外辅导中去进一步加强。就我女儿来说,她的中文听说读写方面完全没有问题,我也从没请过课外辅导老师,她最爱读的还是中文书(虽然英文书她觉得更有趣)。她也很热爱自己的文化,去年在美国的Camp champions(冠军营地)里,她身穿中式旗袍参加舞会,在cabin里教cabinmates泡茶和中国书法,很多国外的孩子因此开始了解中国文化,她自己也很自豪。

所以我觉得在中文学习中,不局限在追求“好成绩”,而是理解领悟中国文化的内核,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文化,愿意深入研究和传承自己的文化,这才是最重要的。

3哪些科目是中文授课,哪些是英文授课呢?

语文、数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美术、中国武术、京剧等是中文授课,U.O.I探究单元,文学,数学,艺术等全科课程、图书馆课都是英文的,ASA中英文都有。

4您为什么会选择青苗呢?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考虑的呢?

首先,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的教育模式很打动我。其次,我们是中国籍,六年前中国孩子可以选择的国际学校是非常少的,而有一些能够招收接受中国籍孩子的国际学校中,中国孩子和中文学习的比例较低,而选择青苗的话就不会有这方面的顾虑。最后,课程设置中英文比例合理,重视中文教育。

5您觉得青苗学校在家校沟通方面做的怎么样?

青苗比较兼容并包,学校就像一个大家庭,是一个让人感觉特别温暖的community。老师和家长的联系比较紧密,每周有Newsletter,每一个月学完一个主题单元会有一次Field trip,每学期有两次student-led-conference,期末会通过 ManageBac系统来发送Final Assessment Report,日常会通过微信群、邮件沟通,学校还会定期的举办专家讲座。

另外,社群活动、传统文化活动、各种节日、国际日的活动,学校都会举办活动。我印象较深的是,PTA在家校共育和沟通方面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发挥了很大作用。

6您觉得青苗的师资水平如何?

青苗是IB课程体系,对老师和师资的要求是相对比较高的,这几年来在教师培训方面的投入也是比较大的。师资水平和青苗老师的流动性也在我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举个例子,女儿六年级,Home teacher是一位来自美国的小学老师,她涉猎的知识范围非常广,尤其在Science这门学科方面,上学期女儿对于宇宙和生物的认知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每晚都回来查资料做项目。

国际学校的家长们都很了解,IB课程是一个很全面的体系,但是虽有统一框架,对于教育者的要求非常高,每一个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在体现着自己独有的特性。这学期美国老师去德国读书,换了另一位擅长数理的来自澳洲的男老师,近期女儿就经常在感慨,英文数学最近学的很深,反而觉得某些方面的知识点超越了中文数学。

所以,对于国际学校的师资的配备和流动这个问题,我想应该是所有国际学校的运营团队都面临的同样问题。而作为家长,我觉得让孩子在变化中学会接纳和适应,学会发现不同教育者的优势,并从他们身上汲取营养,这才是最重要的。

7青苗国际学校的中国籍孩子比例大概是多少?

我女儿一年级入学的时候,中外籍孩子的比例大概是一半一半吧。这几年中国籍孩子的比例一直在增长,可以看出国际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所关注。

8青苗的风气是什么样的,学生之间有没有攀比和早熟现象?

作为家长的角度来看,也许真的很幸运,我的女儿在青苗六年了,青苗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大的社区一样,在这里有志同道合、互帮互助、令人温暖的家长群体。我们相处的非常融洽,真心像家人一样。青苗也为家长提供了一个非常开放和包容的环境,我认为青苗在国际学校的群体里,也许从硬件上与京西等国际学校有些差距,但青苗确实是比较关注家长感受的一所学校。比如与有机电商沱沱工社一起,共同致力于为孩子们提供有机午餐,为家长提供有机食材和推广有机生活方式。如果家长们想举办烘焙沙龙,学校会提供场地和茶歇,如果家长需要提高英语水平,学校也会帮助你协调老师和教室。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女儿非常喜欢自己的学校,在学校里有自己的小圈子,这个圈子也会发生冲突、妥协、对抗与和解,多年相处下来逐渐也形成了彼此互相欣赏和互相鼓励的氛围。

关于攀比,我觉得这可能应该是整个社会和基础教育阶段都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没有办法把它放在一个小环境里来进行深入探讨,它是一个社会问题。但是我觉得,作为学校和家庭,共同抵制进行积极引导,这是完全可以做的到的。女儿今年十二岁,每晚临睡前我们都会有个心灵鸡汤时间,她会跟我聊聊学校发生一些事情和自己的看法,这是一个很好的引导机会。

另外,说来真的很幸运,我们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彼此给予良好建议并消除阶段性焦虑。所以,我觉得面临一个社会问题,我们也许觉得无力,但是去创造一个小环境来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和树立正确价值观是可以实现的。

9您对孩子的中学学习有什么计划?

我征求过女儿的意见,她决定继续留在青苗。我的孩子在青苗一点点的成长,遇到了很多很好的老师,对她的帮助特别大,尤其是这几年她成长的特别快,所以我对青苗是非常感恩的。另外,青苗在初高中的教学和师资团队方面一直在努力建设。上学期的初高中开放日,学校组织家长参观和学生体验的情况来看,我觉得大部分家长是信赖青苗的,感觉校方比较诚恳,不回避存在的问题,承认有改进和提升的空间。家长们感受到了诚恳的态度,也愿意陪着青苗一起成长。

10我了解到,青苗这两年在大量的扩招,除了在北京开了好几所分校,也在外地开了一些学校,这会不会影响到青苗整体的师资呢?

这个问题好尖锐。我当然是希望青苗的师资是与它的发展相匹配的。只要是发展,就可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但好走的永远是下坡路。我得到的信息来看,校方真的在下大力气在师资配备和学校的建设上,态度也非常诚恳。另外,在青苗这个大家庭中,家长们一直有这样一个传统,就是积极努力并通过自己的资源和渠道去为青苗推荐优秀的老师。

11可以看出您对青苗是非常有感情的,青苗有没有哪些方面是您觉得有些不足或者可以做的更好的呢?

如果说到不足和发展愿景,我觉得关于双语教育,青苗已经率先探索了很多年,相比较六年前在双语教学上,已经逐渐在IB的框架下把中文体系做了一些改革。但是我还是觉得步子慢了一点,现在中英文的学习方法和教研方式,与真正的中西文化融合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然,现阶段很多的学校都在探索双语模式,尽管不易,但还是有很大努力的空间,都在摸索。现在家长们也逐渐贡献力量,在早期阅读和中文体系的建设中来为校方提供支持。

青苗现在就在推广早期的中文阅读启蒙,每个星期都有课后阅读,家长也会参与进来做义工,定期开展中文阅读的讲座,已经坚持了几年。

大学教授分类 第8篇

一、教授权力涵义及回归的现实意义

伯顿·克拉克认为:“如果我们懂得权力, 我们好像就懂得所有我们需要了解有关国家高教系统整合的一切方面。”

权力是依托一定职位、正式合法的制裁力, 也是组织成员根据组织制度确定的、与担任该职位的个人特性无关的亦即非人格化的制度性权力, 即影响乃至支配他人的一种强制性力量。一般说来, 权力是相对于有能力支配他人的个人或组织而言。而教授所拥有的个性权力主要体现在相应地学术领域, 也就是说教授权力主要表现在学术权力, 教授实现治校之权, 主要在于治学之权, 通过学术地位达到影响他人或组织。

现代大学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系列轰轰烈烈的改革后, 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迅速膨胀的同时却仍然继承了原来的高度集权管理模式, 以致行政权力不断泛化而学术权力日益弱化, 教授的治学, 乃至治校之权不断的缩小, 因而教授权力的回归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蔡元培“教授治校”的制度

1954年4月, 蔡元培发表了著名教育论说《中国现代大学观念及教育趋向》, 对北京大学的“教授治校”制度做出了概括和介绍, 赋之以准确的内涵:“这一改革, 首先是组织了一个由各个教授、讲师联合会组成的更大规模的教授会, 由它负责管理各系。同时, 从各科中各自选出本系的主任;再从这些主任中选出一名负责所有各系工作的教务长, 由教务长召集各系主任一同合作进行教学管理。至于北大的行政事务, 校长有权指定某些教师组成诸如图书委员会、仪器委员会、财政委员会和总务委员会等。每个委员会选出一人任主席, 同时, 与教授、讲师组成教授会的方法相同, 这些主席组成行政会, 该会得执行主席由校长遴选。这样组成一个双重的行政管理体制, 一方面是教授会, 一方面是行政会。但是, 这种组织形式还是不够完善, 因为缺少立法机构。因此又召集所有从事教学的人员选出代表, 组成评议会。”蔡元培的上述改革, 体现了其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思想, 目的是将学校的发展的责任不仅仅是交给教授, 教授的主要权力在于学术, 以及学校事务的参与管理。因而, “教授治校”的实质在于分权, 教授会、行政会、评议会形成三权鼎力的格局, 也使得学术工作、行政工作得以分开, 使大学的权力在各个层面上得到合理地分配。也就是说, 现代大学教授权力的回归, 在于学术权力的得以合理的展现, 使得行政权力的泛化情况得以遏制, 而使教授在学校事务的管理上拥有更多地话语权, 而不仅仅是学术权力的发言权。此番举措也正是现代大学治理之重要所在。

三、教授权力回归的举措

伯顿·克拉克认为:“教授团体确实是高校的关键资源, 他们的学术活动保证着大学的威望, 没有他们的积极工作, 院校行政人员也就没有什么值得管理的了。”因而充分借鉴教授治校的理念, 切实恢复教授权力在现代大学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已经成为解决当前中国大学内部治理危机的必然选择。要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 从法律制度上保障实现教授权力回归。没有制度保障的权力是脆弱的。当大学的行政力量日益强大, “大学变成了官场和市场的双重奴仆。”教授在治校中的权力常常受到忽视, 法律上对教授参与决策的权威地位缺乏明确地表述, 使得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组织的功能十分有限, 这成为需要我们引起重视的现实问题。在此情形下, 现代大学教授权力的回归, 需从法律制度上进一步明晰教授权力的实现, 在其地位、形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做出明确地法律性规定, 使教授对于所拥有的权力能够看的见, 摸得着。并通过法律制度的保障使得高校形成党委、行政和学术委员会之间权力科学分割和有效协同。

第二, 进一步落实现代大学的办学自主权。“自治是高深学问的最悠久的传统之一。”教授权力的回归就是要大学的学术力量在学校事务的管理和决策中享有充分的话语权。很明显, 这个需要一个前提, 便是大学本身必须拥有办学自主权。如若不能落实办学自主权, 便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行为者, 不能独立的确立自己的治理规则, 也缺乏对自己行为的行动话语权, 教授的权力也就无从说起。在此情形下, 政府部门应切实赋予大学自治权, 恢复教授的学术地位, 进一步促进大学回归学术为本。

第三, 构建合理有效的组织与运行机制。现代大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现行的官僚体制不再适合现代大学的发展, 只有多元与传统结合, 民主与效率兼顾的综合治理模式才适合现代大学。而教授权力的回归, 需要缩小行政权力的范围, 把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合理的分离, 把学术权力归还给教授。现行的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教师权力机构应继续发挥作用, 因教授主要是依靠学校底部层级的院、系来完成日常事务, 包括治学、治校权。因而在院系层级恢复教授学术权力尤为重要, 可以建立院系级的教授会, 充分吸收教授群体参与院系管理决策, 包括专业管理, 教师评比, 学术管理等重要事务, 并对行政事务形成有力的监督。

第四, 教授权力的回归需要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现代大学出现很多的困境, 需要一场有效的改革, 并非仅仅是大学校长、大学行政人员、大学教师的责任, 而是整个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教授权力的回归也亦如此。“任何一个局部的手术都可能破坏这种诡异的平衡, 反而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现代大学是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约束教学、研究、管理上的不端行为, 他们使大学各方权力得以平衡, 乃至有效合理运行, 因而教授权力的回归需要他们的力量, 把各方共同的努力促使其学术权力回归于学者。真正的大学便是将越来越多的人包裹其中, 自由的思考、交流、表达、对话, 是一种学术氛围的漫延, 这才能使教授权力能以得到真正的回归。

教授的权力始终是大学治理权力中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而只有教授权力的回归才能繁荣学术领域, 也才能繁荣整个学校, 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界。

参考文献

[1][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4 (7) .

[2]安奉钧, 杨翠华.领导危机:组织内因与有效防治—从权力、职权、权威三者关系视角的分析[J].理论探讨, 2006 (2) .

[3]万斌.权力和政治权力的一般考察[J].浙江社会科学, 1995 (2) .

[4]寇东亮.学术权力:中国语义、价值根据与实现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12) .

[5]眭依凡.教授“治校”:大学校长民主管理学校的理念与意义[J].比较教育研究, 2002, (2) .

[6][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58) .

[7]谢志浩.私立教育的反思:传统与现实[J].同心出版社, 2005.

[8][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31) .

上一篇:总监带徒弟心得体会下一篇:下半年工作计划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