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观潮教案范文

2024-05-18

6观潮教案范文(精选9篇)

6观潮教案 第1篇

观潮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真读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不同景象及特点,从而认识到钱塘江大潮是汹涌澎湃的天下奇观。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潮汐”的成因及相关知识。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比热爱。

技能目标:引导学生能深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小节。学着按时间写作的办法仿写片段《雷雨》。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爱旅游吗?哪些地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大家能用平时积累的语句来描绘这些令自己难忘的景象,真不错,老师也积累了一段与大家一起分享。老师深情背诵课文

3、段。

3、出示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悟:

1、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诵读,对钱塘江大潮留下了什么印象?

2、请同学们也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读读,推荐给同桌。

3、师按学生回答归纳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4、交流学生喜欢的语句,及时纠正读音。并让学生说喜欢的理由。

三、精读课文:

1、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被称为“天下奇观”。(并板书)我们一起去看看。

2、指名读课文第2节,你读懂了些什么?师归纳板书:江面平静,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3、“望”字在课文里除了看,还有一层意思——等着、盼着。该怎样读读人们的这种心情?出示图片“江面平静”,配上音乐,学生自己读读。

4、交流读,引导学生抓住“横卧、笼罩、屹立”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注意及时请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

5、师生对读,请学生体会朗读成功的原因,总结学法。

理解重点词句。

读出人们的心情。

选择合适的音乐。

6、自由读读3、4小节,在学习小组中按学习方法自学课文。

7、交流理解的词语,并读读该句句子。

8、师归纳板书:闷雷滚动,出现一条白线,人声鼎沸、沸腾。

9、重点交流“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的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抓住比喻,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

10、体会人们的心情。板书。配乐诵读,学生自由选择音乐,组成小组读读。

11、集体学习课文最后一节师生对读。

四、拓展、探究

1、关于钱塘江大潮,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引导学生网上学习。并试着向外国游客介绍一下“你眼中的钱塘江大潮”,并把自己的观点介绍具体。

说话练习:“钱塘江有着()的大潮。()。

2、仿写《雷雨》

出示媒体“雷电交加”的景象。

出示要求:运用恰当的语句写出雷雨的气势。

五、回家作业:

1、想象雷雨前、雷雨后的景象,把短文写完整。

2、收集世界奇特景观的资料、图片。

6观潮教案 第2篇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教学

要求

.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积累词语。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重点

难点

.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

2.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①这句话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哪两个特点?]

第一部分:概括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农历❶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句导读:这两句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地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❷在眼前。[句导读:这句中“横卧”一词形象地写出了钱塘江的姿态和气势。]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❷雾。[②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潮水”,而写此刻“江面上很平静”?]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③“早已人山人海”说明了什么?]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第二部分:写出了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象和观潮人的心情。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❹雷滚动。[句导读:未见其形,先闻其声,该句用先声夺人的描写手法,用“闷雷滚动”暗示了钱塘江浪潮的气势磅礴,为后文的描写埋下伏笔。]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④此处“一条白线”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潮水会是“一条白线”呢?]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句导读:写出了“白线”的变化,用“横贯”一词比上文的“横卧”更有气势。][⑤“白线”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⑥这几个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第三部分:描绘了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依旧风号[háo]浪吼。[句导读:这一句写了潮头虽然西去,可是余波依旧气势宏大,更能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过了很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六七米高了。[⑦从哪儿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

第四部分:描写了潮头过后,江水涨了六七米高的景象。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初步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

请学生课前查找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一 导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是什么样的。

学生甲:海水涨潮时,浪头特别大。

学生乙:海水涨潮时,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与众不同?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6课就写了一次观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 检查预习情况

.自读课文,根据生字表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交流: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

3.反馈学习情况。

指名读生字,随时纠正读音。

盐 据 卧 塔 沸 震 吼 涨

多种形式认读:带读、比读、分组读,结合生活理解词语。

盐官镇——盐

你知道生活中“盐”的作用吗?

据说——据

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用自己的话解释“据说”的意思。

横卧——卧

卧就是躺着、趴伏的意思,你能做一做这个动作吗?

人声鼎沸——沸

你感觉到人的声音怎么样?

书写指导。

①塔:注意别忘了写右边口字上的小“横”。②沸:右边不是两“竖”,是一竖撇和一竖。

三 理清叙述顺序

.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3.课文可以分几部分。

指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一个内容?

讨论明确分几部分,说明理由。

第一部分:概括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部分:写出了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象和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部分:描绘了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描写了潮头过后,江水涨了六七米高的景象。

4.分段读课文。

四 小结

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1.结构复杂、容易出错的生字应给出适当的提示。如:“蒙”中间的短横不能丢,在文中读méng,并点明另两个读音:mēng和měng;“恢”中“忄”与“火”的书写原则是先两边后中间;“昂”下左部不能多点或撇。

2.课文语言生动优美,读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宜多读,还要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字词的含义。如:“天下奇观”中的“奇”,“横卧”中的“卧”。

3.抓住时间词,引导学生理清写作顺序,把握全文。

.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文中重点句子,钱塘潮的视频资料。

一 导入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你了解到了什么?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张开你想象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吧。

二 学习课文

.讲读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谈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你知道什么是“天下奇观”吗?这个“观”与“观潮”的“观”有什么不同?

师生对读。

师: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生:所以吸引了无数的人前来观看。

2.讲读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学习潮来前钱塘江江面的景象,体会观潮人的心情。

①读中找:边读边在书上画出描写“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②读中听。

指名读课文第2自然段。

重点句一:“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引导学生感受潮来前江面上的平静。

重点句二:“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从这句中可以体会观潮人的急切心情。

③小结:此时的江面如此平静,人们翘首盼望,让我们共同观望潮来时的景象吧!

3.讲读第三部分。

感受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①看录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

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群中,心情会怎样?潮来时,哪两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②进一步体会潮的声大、浪高这两点。指导学生自读第3、4自然段。找出三处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四处写潮的样子的语句。

③知潮声。在学生找出后,指导学生用书中的词语概括其声的方法,声音像什么?响声怎样?

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④知潮形。用上述方法,准确地概括出潮形,并板书: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同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

⑤明其序。观察黑板上板书的词语,说说从潮的声和形的变化可以看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潮的。

还能找出表示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吗?

⑥把潮来时的声、形,有条理地说一说。先让全班同学按板书自己练说,再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语。

作者写得特别好,那么他是怎么写的呢?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举例说明。

激发情感。

提示:想象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钱塘江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请同学们体会这种感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第3、4自然段,评读。

4.讲读第四部分。

还能从课文中哪儿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

抓住要点,适时点拨:“霎时”表示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恢复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

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让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三 总结

.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江大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游客介绍它呢?

2.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

1.结合课本上的两幅图画,理解“平静”“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想象潮水的变化和声势。

2.第3、4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应以读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读中体悟,并及时评议。

3.录像的运用要恰到好处,不能随意、过多地播放,使学生沉溺其中,这样反而会冲淡对课文的兴趣。

.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2.不改变句子的意思,把加点的词语换一个说法。

他凝视着墙上的那幅国画。

我依照妈妈的话又重新做了一遍。

下雨了,警察叔叔仍旧指挥着来来往往的车辆。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

3.请你结合文中的语句简单描述钱塘江大潮的变化过程。

4.除去文中直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语句,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它的“奇特”?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顿时人声鼎沸”“人群又沸腾起来”这些地方,从观潮的人数之多和人们高涨的热情中也可看出大潮的“奇特”。

钱塘江涌潮的成因

6《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3篇

刘台子小学

朱春媚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全文共5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刻画了钱塘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和与人交流。但本节课的《观潮》所表达的壮观景象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是很难感受的到的,因此在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手段利用图片、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2、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语言,引导学生感受大潮的神奇壮观。

难点: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五、教法分析

基于对文本的把握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将自己想象成观潮人群中的一个,身临其境地融入学习活动中。

同时我还采用了“朗读法”,“背诵法”和“表演法”来辅助完成这节课。因为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实现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的目的。

六、学法分析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为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预热

嗨!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来自刘台子小学的小朱老师,今天很高兴认识大家,认识我你们开心吗?那大家和我打个招呼吧!老师听说啊咱们实验小学的学生上课积极又认真,是这样的吗?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节课大家有信心展示出你们的风采吗?

好,上课!

一、仔细聆听,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中潮水来的声音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个声音吗?

没错,这就是钱塘江大潮观潮的声音,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也知道了,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这么壮观的景色大家想不想去参观一下?(挥舞手中的导游旗)

这节课就请大家和导游朱老师一起走进这天下奇观。(板书课题)

二、品读课文,感悟理解

出示学习要求

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到课文中描写钱塘江大潮具体景象的部分,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的?

(3—5自然段

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1.学习潮来前(教:师生共同完成)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品析:

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闷雷发出的声音是什么样的?)人声鼎沸(什么意思?哪里会“人声鼎沸”?全班模仿一下。造个句子。)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为什么用“踮”和“望” ?好在哪里?)

风平浪静(什么意思?曾学过的古诗“湖光秋月两相合,潭面无风镜未磨”)一条白线(什么意思?)

人群又沸腾起来(沸腾原指水开的状态,这里为什么用“沸腾一词”?)试着背诵

2.学习潮来时(扶:生生合作完成)

那条白线很快地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学生朗读课文,做好批注(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4)欣赏图片(5)试着背诵

3.学习潮来后(放:学生独自完成)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很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六七米高了。

(1)大声朗读(2)独自品析(3)交流感受

三、拓展提升,品味升华

1.观看钱塘江大潮观潮视频 2.小小游客有话要说 3.我来当当小导游

古文《观潮》教案设计 第4篇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学情分析】:

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虽然对于写景文章有初步的认识,但他们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上还是存在较大的难度。此外,钱塘江大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较难感受体会其奇特、壮观的景色,这就要创设好情景,设计好句子理解的坡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大潮的奇特、壮观、雄伟。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学习气满声高的读法,读出画面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学会寻找关键词句,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寻找关键词和气满声高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板块一、谈话总结大自然不同的美,视频展示海潮。

1、同学们大家在节假日时出去旅游,都去过哪些地方,说出这些地方的同时你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这个景点给你的感受吗?(生:百脉泉 白云湖 趵突泉 三王峪 大明湖 植物园等景点美丽、幽静,青岛海边、黄河瀑布、黄果树瀑布等景点壮美震撼 。 )

2、我国地域辽阔自然风光风格不一,有的景色优美鸟语花香,有的波澜壮阔惊心动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领略一下我国著名的景观——钱塘江大潮,板书“观潮”。“潮”这个字大家都认识但真正的潮同学们了解的不多,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感受一下海潮的风采。播放海潮的视频。看完视频后让学生说感受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教师点题归结到壮观一词。

板块二、出示四字词语,读出画面感,归纳课文结构。

3、师:同学们刚才看到的是海潮,今天我们学习的潮是江潮。屏幕出示:天下奇观 蒙蒙薄雾 若隐若现 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 闷雷滚动 人声鼎沸 风平浪静 水天相接 横贯江面 白浪翻滚 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4、师:这一课的四字词语特别多,下面找16名学生每人读一个词。其他同学的任务听读的正确与否、有没有画面感?(生读)如何读出画面感呢?教给大家一个办法:边读边想象画面!如“人山人海”,我们一个班算不算,一个学校的人呢?赶集集市上的人算不算?在电视电影里看大型的室外晚会算不算?世界杯足球赛上的观众?集体体会多读几遍“人山人海”这个词,再让16个学生想象画面读一遍各自的词。全体想象画面自由读16个四字词语,体会并读出画面感。

5、师:这16个词中,感觉自己读的那个词最重要最核心的请站着,其他同学请坐下。(读“天下奇观”这个词的同学,站着)。

师:你知道天下奇观的意思吗?(生:奇:神奇,观:景观与观潮的观不同,是景观的意思。)

师:为什么觉得自己读的这个词最重要?(生:课文其他的词都是围绕描写钱塘江大潮是如何神奇的来写的。)

师:请你读“天下奇观”这个词所在的第一自然段,重点读好天下奇观。

6、师:下面的这15个词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江大潮的写清楚的,那么剩下的15个同学请站起来,你们读的词属于潮来前的请站着(读“蒙蒙薄雾、 若隐若现、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的4个人站着)。

7、师:描写潮来时的同学说了:课文写观潮,潮来前有什么用?干脆删掉算了!你们同意吗?(生:“蒙蒙薄雾、若隐若现”写潮来前的静,“人山人海、昂首东望”描写观潮者神态动作从侧面描写大潮的奇。)要求全体学生找到属于潮来前的段落,写上“潮来前”。教师同时板书“潮来前”。

8、师:剩下的学生属于“潮来时”的请起立。 (闷雷滚动、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横贯江面、白浪翻滚、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同学站起)

9、师: 哪个同学的词最能表现潮来时江潮壮观的气势就当这一组词的小组长,(生:白浪翻滚、山崩地裂、横贯江面、齐头并进,都想当小组长并说理由)。

如果是这些千万匹白色战马排成一列逐个通过算不算浩浩荡荡,所以浩浩荡荡包含了齐头并进。

如果说浪潮来时静悄悄的,悄无声息,算不算浩浩荡荡,所以浩浩荡荡包含了天崩地裂。

如果说浪潮一扎多高,算不算浩浩荡荡,所以浩浩荡荡包含了白浪翻滚两丈多高的水墙。

所以“浩浩荡荡”是描写浪潮壮观的小组长。

10、师:找到相关段落(3、4自然段)写上“潮来时”。板书“潮来时”。

11、师:剩下的两个同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不用说就是“潮过后”了,觉得自己是小组长的请站着,不是的请坐下。(生疑惑)

师:你们各是从哪个方面写的?(生:一个写声音声势,一个写形态样子)

师:哪个是小组长还要看课题“观潮”,观,侧重形态,所以,“漫天卷地”是小组长。

让学生找到相关段(第五自然段)写上“潮过后”。板书“潮过后”

12、师: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三部分哪一部分是重点?(生潮来时,因为潮来时着墨最多)。

板块三:学习气满声高的读法,总结写作顺序。

13、师:“浩浩荡荡”把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气势宏大描述了出来。我们来看这个词所在的句子。出示: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4、师:这句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生不知)

15、师:读这样的有气势的句子要做到四个字——“气满声高”。顾名思义在读之前要吸满气,读时声音要洪亮要有跳跃感。师范读,找学生读纠正,全体学生读体会气满声高的读法。

16、师:如果写成千万匹白色骏马,行不行?(说出战马奋勇向前、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气势)再气满声高的齐读这句话体会白色“战马”的气势感。

17、师:如果这里写成犹如千万匹色彩斑斓的战马,行不行?(学生议论花马群既不符合浪潮的颜色也没有一色马匹的壮观气势。)再气满声高的齐读,体会“白色”的气势感。

18、师:如果写成很多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行不行?(分析马匹越多气势越足)再读,体会“千万匹”的气势感。

19、师:如果写成千万匹白色战马三五成群,浩浩荡荡飞奔而来行不行?(分析整齐才有气势)再齐读,体会“齐头并进”的气势感。

20、师:写成浩浩荡荡的溜达过来来行不行?(生分析飞奔而来说明浪潮的速度之快气势之足。)再齐读,体会“飞奔而来”的气势感。

师:找读的好的学生读这句话。要求其他同学听,记,准备背诵。找学生背诵。背出气势。

【评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是全文的文眼,理解好、读好这句话关系到整篇课文的成败。通过五次调换词语,在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用词准确的同时,反复感受学习气满声高的读法,层层渲染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气势。

21、师:在描写浪潮的词语里,除刚读的句子,剩下的词气势上仅次于浩浩荡荡和山崩地裂,那么谁是呢?(生:白浪翻滚)

22、师:请读这个词的学生站起来,问你这个词的气势在哪里?你能读出来吗?要怎么样读?(生气满声高地朗读)

23、师:两丈多高是多少米?(生:7米左右)

大家看我们班最高同学,在她头顶上要站着3个半同学,才能抵得上潮头的高度。

观潮语文教案 第5篇

1 准确认读文中生词、把握结构安排及各种修辞手法。

2 学习写景与叙事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布置预习,辅导。

问答法、讨论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2从民俗风情感受传统文化美的一面。

教学重点

1 生词及文言常用词汇。

2 结构安排、语言组织、白描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1 对钱塘潮形成直观整体的印象。

2 感受自然之美和传统文化美。

课时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传看相关资料,要求学生讲诉自己心目中的钱塘潮。

讨论,描述。

2 要求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和当时的风俗,导入课文。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翻译。

1 指导学生朗读。

(1)放录音带,示读。

(2)自由朗读。

(3)抽取一名学生范读,并加以指正。

(4)学生齐读。

2 指导翻译。

(1)学生参照注释以及工具书自行翻译。

(2)由学生举出难以理解的语句,讨论,教师小结。

(3)抽取部分学生翻译重点语句。

(4)抽取部分学生翻译段落,一学生翻译全文。

(5)齐读课文。

三、梳理文章结构。

1 学生思考文章的行文思路及结构安排。

2 讨论并抽取几名学生回答。

3 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深入学习。

1 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本文所用的一些修辞手法、艺术技巧及有关的民风民俗。

2 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

二、品味修辞。

1 速读一遍文章,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修辞方面的内容。

2 逐段分析讲解修辞的运用,及其对文章内容的表达作用。

三、民风民俗的延伸

1 讲述一些民风民俗的知识。

2 讲述的过程中一起翻译文中的段落。

四、指导完成课后练习题。

1 学生自主完成。

2 讨论交流。

观潮教案 第6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词语。理解文中“若隐若现、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小节。

3、归纳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壮气势。教学重点:

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钱塘江大潮录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情引趣。

1、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海边吗?大江大海怎么样?大江大海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波涛汹涌,有时还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是“潮”。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钱塘江大潮)

2、钱塘江在我国的浙江省,如果说我国的万里长城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板书:天下奇观)

3、把书翻到66页,齐读第一节

“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你能说说吗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按下面的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2、抽读第2、3节,思考:作者在这二节里交代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观潮地点、观潮人的心情、观潮的场面、潮来前江面的景象。

(三)、突破重点,感受壮观。

1、你们见过钱塘江大潮吗,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生看钱塘江大潮录像)

看了以后,你能用一个词语说说感觉吗?

2、课文是怎样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呢,我们来学习第4、5节,分组读2节。四人一组讨论,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交流。形容声音响的词你能再说几个吗?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从远到近)

作者由远及近地描写潮水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使人身临其境。我们再来看一下画面,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朗读这段话。

4、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5、引读第6节

那潮水来得快,去得也快,霎时,潮头西去,可是(),过了好久,(),看看堤下,()

(四)、运用语句,加深了解。

1、下面我们来做个填空练习,在括号中用上课文里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潮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生: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平静)。可潮来时,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声鼎沸),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齐读。

(五)、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观的天下奇景。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还有许多美丽、神奇的自然风光,老师给同学们推荐一本书,《三毛大世界——漫游锦绣中华》。希望同学们课余借阅,开阔自己的眼界。

(六)、布置作业。

《观潮》教案 第7篇

教学重点

学习字词,理清思路,学习描写景物的笔法。

教学难点

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钱塘江大潮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一大奇观,钱塘江观潮的盛事古已有之,南宋时,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潮来之前有水军操练,轰轰烈烈;潮来之时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技艺奇绝。那时从宫廷到民间,万人空巷,观潮者黑压压挤满江头,场面热闹非凡。今天,我们学习南宋作家周密写的《观潮》。题目中的“观潮”,就是观看钱塘江大潮。

简介作者周密及其作品。

观看中央电视台拍摄的钱塘江大潮的景况。

二、诵读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画下生字词。可以采用幻灯片展示课文,需要突出的字词用红字强调。

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准确读出生字的读音。采用多种方式朗读。如个读、全班齐读、小组齐读,轮读。巩固生字读音,熟悉课文内容。

三、理清思路

学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讨论,总结

第一段:写钱塘潮的雄伟景象。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

第三段:写吴儿弄潮的高超技艺。

第四段:写江岸观潮的盛况。

四、串讲

学生串讲课文第一、二段:

结合语言环境解释重点实词、虚词和短语,边解词边翻译句子。

既望、际天、沃、岁、艨艟、乘骑、弄旗、标枪、履、倏尔、略不、舸、逝;

以、而、于、既而、为。

讨论这两个段落的内容和写法。

五、小结

文章结构清晰,紧扣“观”字,突出“潮”字,抓住典型场景,集中描述,从几个侧面把江潮壮阔景象和观潮的热闹场面艺术地再现出来。

第一段起句点题,提挚全文,接着采取居高临下、由远渐近的写法,着眼于色彩、声响、力量、气势几个特点,正面描写江潮,然后以“势极雄豪”一语收结,并引诗印证形象,使读者一开始就对此“天下之伟观”,获得强烈的印象。

第二段聚焦于水军演习。水军演习,虽然仅是每岁一次,但它选择在潮盛之日,作为一项盛大的活动,这一段的描写与对江潮的描写映衬呼应,共同构成雄伟的奇观。

学生进一步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

文章结构单纯,但内容却丰富多彩,原因何在?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本文突出地运用了映衬手法。在第一、二段中,以滔天的江潮映衬出水军操演的从容;水军操练的盛况反过来也衬托了江潮的波澜壮阔。

文章第一、二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学生讨论,老师总结。

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银线”“玉城雪岭”的形象比喻,使大潮自远而近滚滚而来的镜像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吞天沃日”“鲸波万仞”的惊人夸张,令读者感受到江潮的澎湃的气势。

总结:

1观潮 教案 第8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3、4自然段。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语句,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体会并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感受大潮的神奇壮观,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2课时。

一、导入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北宋大诗人苏东坡留下了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当浪潮犹如千万匹白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时,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吧!

[板书课题:观潮]

二、初步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2.教师给学生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观潮(cháo)称为(chēnɡ)笼罩(lǒnɡ zhào)盐官(yán)蒙蒙(ménɡ)薄雾(báo)昂首(ánɡ)沸腾(fèi)横贯(ɡuàn)依旧(jiù)恢复(huī)

若隐若现:形容似有似无,不真切,不明朗。人山人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山崩地裂:崩,倒塌。裂,裂开。本课形容声音很响。

漫天卷地:天和地随风浪翻卷。本文形容波涛无边无际地涌来的情景。3.学生默读课文,明确以下内容。(1)题目中的“潮”指的是哪里的潮?

(2)“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意思有什么不同?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梳理文章结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说说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2)按文章的描写顺序,可以将课文分成几段呢?

2.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感情。老师指名朗读,其他学生思考讨论,老师总结明确:

本文通过对钱塘江大潮来之前、来时、去时景象的具体描绘,展现了奇特的自然景观,赞美了“天下奇观”的壮丽,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精读课文,重点探究

同学们,我们刚刚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现在,我们来仔细阅读课文,按作者观察的时间顺序来梳理课文。

1.潮来前的景象。

老师请一位同学朗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1)作者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

(2)潮来前的江面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师:平静的江面、雨后的阳光、蒙蒙的薄雾,还有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以及远处的小山,构成了一幅多么平静美丽的山水画啊!要想把这幅美丽的图画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在读的时候,声音应该——(轻点儿)速度应该——(慢点儿)请同学们一齐来读这几句。(学生齐读,教师指导纠正)(3)“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这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板书:昂首东望]

2.老师总结:这一段写潮来前的景象,人们等着,盼着江潮的到来。

五、布置作业

1.重点预习课文第3、4自然段。2.收集有关描写钱塘潮的诗句。

一、复习导入

学生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回忆作者所描写的潮来前的景象。接下来,我们继续随作者去看看潮来时和潮去时的景象。

二、精读课文第3~5自然段 1.潮来时的景象。

上节课,同学们已明确第3、4自然段描写的是潮来时的景象,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这两段,思考问题。(老师范读)

(1)江潮是什么时候来的?

(2)第3、4自然段各写了潮在什么地方的情景?

(3)第3自然段是写大潮在远处的情景,可以分成两层。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思考如何分层。

(4)大潮在远处时人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①听到了隆隆的响声,像什么?说明了什么? ②这时江面有什么变化吗?[板书:风平浪静] ③当人们听到这声音时,会有怎样的反应? ④过了一会儿又怎样? [板书:一条白线]

⑤思考:白线指什么?在什么地方?如何理解?(5)江潮逼近,这时人群又怎样了? [板书:人群沸腾]

老师总结:第3自然段主要讲了大潮在远处的情景,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把江潮发出的声音、形状和人们的情绪变化写得清清楚楚。[板书:声、形、情]

下面我们就按学习这1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4自然段。学生默读思考。(6)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人们看到了什么?明确:看到了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①两丈多高的水墙写出了什么?

②为什么先看到的是一条白线,现在是两丈多高的水墙?

(7)“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是怎样的景象?从课文中找个词来形容。①“浩浩荡荡”写出了什么?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②这里实际上是指什么浩浩荡荡?(潮水)③浪潮越来越近,此时的声音是—— [板书:山崩地裂]

师:同学们,当我们读到这儿的时候,一定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齐读这1自然段,要读出大潮越来越近的那种气势。(齐读)老师总结:第4自然段写江潮在近处时变化的情景。(8)小结第3、4自然段。

这两段写潮来时的情景,先写潮在远处的情景,再写潮在近处的情景,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的。

2.潮去时的景象。

(1)潮来时的景象是壮观的,那么潮去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找出潮去时总的特点。

(2)这时江面恢复的平静与潮来前的平静相同吗?(3)是很长时间涨了两丈来高吗?从哪儿可以得知?(4)小结:这一段写潮去后江面又恢复了平静。

三、疑难探究

本课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点?

2.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如:“江潮还没有来”“午后一点左右”“过了一会儿”“再近些”……作者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大潮过后”的时间顺序,非常清楚地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气势。在写作的过程中,重点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四、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通过写作者在观察时所听到的声音、看到的情景,以及人们的情绪变化,把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面展现在我们眼前,使人发自内心地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五、布置作业

观潮教案 第9篇

导入: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翻涌回潮,就像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可能是情绪激动吧,她回来时,奔腾冲激,声撼天地,叹为观止者由来已久。

自宋以来,以浙江观潮为题材的诗文,为数不少。其中《武林旧事》尤能绘声绘色。

我们今天就通过《武林旧事》里面的一篇《观潮》来感受号称“壮观天下无的”浙江大潮。

先看一下大潮成因和作者简介。

钱塘江大潮,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它的形成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 被狭窄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其二,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下,前浪遭阻,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

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文学家。《武林旧事》系南宋灭亡后所做。

一、好了,现在我们可以开始学习这篇课文了。先明确学习目标: A、解决文言障碍,理顺文章。B、解析题目《观潮》,概括说来,周密看到了什么?

1、下面我们着手理顺文章的第一步——疏通文意。(1、从第一段开始,对于第一段的字、词、句,大家有没有不理解的?······嗯,看来这几位同学的预习是开动了脑经的,值得表扬。不知道没有发言的同学是不是完全没问题,为了保险起见下面我们玩个开火车的小游戏,以一纵列为小组,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再蛇字形转到下一排依次解释幻灯片上的红色字体。游戏开始。·从D同学开始,·····好,那下面AA来把这一段连起来翻译一下。······ 本段重点字词:

浙江:钱塘江

既望:农历十六(十五日为望)

方:当······时 其:潮

出:出现、发、起

仅:几乎、将近既而:不一会儿

际天:连接着天

沃:用水淋洗

是也:······是也;就是这样的景象,表判断

者:代指前面的诗句,放在主语后,引出代词

霆:依据《说文解字》,为雷的余声。

本段翻译:

钱塘江大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观啊。从农历十六日到十八日是大潮最盛大的时候。当大潮远远地从海门出现,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不一会海潮渐渐靠近了,就像用玉做的城堡雪做的山岭连接着天空翻涌而来,声音大的像惊雷滚动,震撼大地激荡回射,吞没天空涤荡太阳,气势奇迹雄伟豪装。杨成斋写诗说:“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这样的景象吧。

(2、第一段的内容理顺了,接下来看第二段。关于这一段的字、词、句,大家有什么疑问吗?······恩,大家仔细听啊,这些问题你是不是都懂了自己心里有数,如果懂了要给别人基本的尊重,如果不懂就更要虚心关注。没有人有疑问的话下面我们继续玩开火车,从W同学开始,请解释幻灯片上的红色字体。······好,再请BB同学把整段拉通翻译一遍。······

恩,还不错。大家在理解的时候脑海中也应该发挥想象,设想一下这些语句描绘的而是什么样的画面,感性思维也是非常重要的。我这里搜集了一些图片大家欣赏:······

本段重点字词:

尹:长官

艨艟:战船

既而:然后

骑:马

弄:舞动 标:树立、举

略:一点儿

倏尔:忽然

舸:船

逝:去、往 为······所:被动句式 本段翻译:

每年京都临安府长官来浙江亭校阅水军,战船有数百艘,分别排列在钱塘江两岸;然后演习五阵之势,忽而疾驰,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并且有的人在水面上乘马、舞旗、举枪、舞刀,就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色烟雾四处升起,人物之间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水爆轰隆震响,声音就像大山崩塌一样大。(等到)烟雾消散水波平静,那么江面上连一条船的痕迹都没有了,只有“敌船”被火焚烧,随着水波飘走。

(3、最后两段比较短,放在一起梳理,还是老问题,关于这两段的字、词、句,大家有什么疑问没有?······没有人提问/踏实一点我们重新启动前面的火车,从Q同学生这儿开始,请解释幻灯片上的红色字体。······好,下面请CC翻译第三段。······恩,不错,请DD来完成最后一段的翻译。······ 本段重点字词:

文:用作动词,画着文彩,文身同纹身

幅:布帛长度,一幅为二尺二寸,十幅为二丈二尺,也就是七米多(一丈=十尺=一百寸,一丈=3.33333333米)此处十是实指

溯:逆流而上

韧:八尺

干:岸

穹:高

僦赁:租用

席地:一席之地

间(最后一句中):空间 本段翻译: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都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手上拿着七米多长的大彩旗,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浮沉,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表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江岸连绵十多里地,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车马堵塞了道路,饮食和百货的价格都比平时加倍的高,可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下来。

2、疏通了文意之后我们来理一理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技巧。

老师给每一个自然段都设置了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我们的学习方法基本上是每一段的第一个问题独立思考,下面的问题小组讨论。从第一段开始(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给它加一个小标题“---------图” 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江潮图)

好,下面的问题分组讨论 B、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总起全文

C、接下来作者从哪些方面对大潮做了描绘?(学生反映不过来就举例引导)仅如银线 玉城雪岭(形、色)大声如雷霆(声)

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势)D、本段是按什么顺序写潮水的? 由远及近的顺序

(2、问题回答得很好啊,再接再厉,看第二段

A、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给它加一个小标题“-------图” 水军演习的宏伟场面(演习图)

接下来的问题请在小组内讨论

B、水军演习是一个浩大复杂的过程,作者抓住哪些内容来写其场面宏大的? 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演习船只多,阵势非凡)奔腾分和(阵势变化多样)乘弄标舞(作战技艺娴熟)声如崩山(战斗激烈)

烟消波静

一舸无迹(实力强大、撤退迅速)C、“艨艟数百”是静景,“奔腾分合 乘弄标舞

声如崩山”是动景,而“烟消波静 一舸无迹”又归于平静,你觉得这样的动静安排有什么意义? 动静相衬,以静衬动(演戏声势浩大),以动趁静(最后的平静是无声胜有声,令人不禁回忆之前声势浩大的演习场面,同时佩服水军撤退迅速,杀的敌人片甲不留,实力强大。)

(3、唉,不错,趁热打铁我们分析第三段,这儿有两个问题不用小组讨论: A、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加个小标题“------图” 吴中健儿高潮的弄潮本领(弄潮图)B、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吴中健儿弄潮本领高超的?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你们是怎么从这句话中看出弄潮儿本领高超的呢?······也就是通过写他们手里的旗帜来表现其技能高超。这种不直接写对象的特征,而是通过对对象周围的环境、人、事物进行描绘,从侧面表现出对象的特征的方法,从描写事物的角度来看,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运用得好,比正面描写更有艺术效果。侧面描写能衬托主体事物。而与之相对的正面描写就是直接描绘对象的特征。下面举几个经典的例子大家欣赏一下。

①、《陌上桑》写罗敷: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老师带领学生分析:(先翻译)前半段为正面描写,后半段诗中通过长者、少年、耕者、锄者的不同动作、神态、表情,烘托出了罗敷的美丽,是侧面描写。

②《荷花淀》写水生嫂: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老师带领学生分析:作者用优美的环境描写烘托了水生嫂愉悦的心情和高洁的品质。

③《老残游记》中“明湖居听书”写白妞演唱:

黑妞儿唱完之后,旁坐有两人,其一人低声问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了罢?”其一人道:“不是。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他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的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你想,这几年来,好顽耍的谁不学他们的调儿呢?就是窑子里的姑娘,也人人都学,只是顶多有一两句到黑妞的地步。若白妞的好处,从没有一个人能及他十分里的一分的。请学生分析:本节通过听者的谈论与评价,烘托出白妞儿的唱艺水平之高。,(4、好,正侧面描写就先讲到这儿。还剩最后一段,大家要保持积极思考的良好势头啊,请看下列问题。

A、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加个小标题“------图” 观潮的盛大场面(观潮图)

下面的问题小组讨论 B、“盛大场面”表现在哪些方面?

十余里间

车马塞途

倍穹常时

席地不闲

C、作者写观潮盛况只是为了记录当时热闹的场面吗? 还从侧面表现前面三幅图的雄伟壮观,值得一看,“钱塘郭里看潮水,直至白头看不足”。D、推而广之,本文的其他段落里面那些内容是正面描写,那些内容是侧面描写? 第三段“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和最后一段是侧面描写,其余内容都是正面描写。好了,我们把前面的内容总结一下。(出PPT,粉条缕析前面所讲的的内容)

二:在这里我们是用四幅图概括了四个段落,1、现在可以解析题目《观潮》了,请大家思考这个问题:通过文章,周密看到了什么?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内容吗? 作者以观潮为契机,写了南宋社会的热闹繁华。

(第一段是自然景观,雄伟豪壮;后三段是风俗民情,纷繁热闹,合起来可以说是热闹繁华的南宋社会)

2、你从中看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注意,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南宋已经灭亡了往日的繁华已经不在了。对南宋繁华社会的留恋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老师补充一点内容:

周密在《武林旧事·自序》中写道:“及时移物换, 忧患飘零, 追想昔游, 殆如梦寐, 而感慨系之矣。”

清人鲍廷博说:“《自序》一篇,声情绵邈, 凄然有故国旧君之思。”(《〈武林旧事〉跋》

对南宋故国旧君的怀念。

上一篇:它们自由了-500字作文下一篇:一件衣服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