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作文:父亲节是不能忘记的

2024-05-16

父亲节作文:父亲节是不能忘记的(精选18篇)

父亲节作文:父亲节是不能忘记的 第1篇

十几个春秋从身边像流星般划过,从记事开始,看着父亲为家庭奔波,那时知道那是一份责任,一个西方的节日随着高考拉开了帷幕。父亲节。

小时的我们被大人打时骂时总想:“要是我今后长大为人父,我将怎样对待我的子女。”现在想来是多么的`无知。

记得父亲那句鼓励,可以让我喝水也觉干甜;记得父亲的那句鼓励,让我一夜未眠;记得父亲那鼓励,让我笑着走到现在。一句简单的话,回响脑底,无法忘却。

而岁月匆匆的流逝,它给予我充实的同时也苍老了父亲的容颜。这不禁让我感觉我的成长是以父亲的苍老作为牺牲品的。

而对我,不求有朱自清《背影》里的父亲,因为我们的背景不同,但我相信,父亲所给予我的决不比朱老少,只是作为父亲,有些时候不知道怎样来表达而已…

一年一度的过着,父亲所承担的不仅是家人的经济责任,也是家人的精神之柱。无时无刻父亲不牵挂着整个家庭…

尽管岁月苍老了他,而他,却无怨无悔的为我们默默付出,这样的苍老反而让他觉得踏实。这就是父亲。

有人说父亲是山,我说父亲是整个大陆,剩下的水就是母亲。大陆和水组成了整个世界。

我无法用语言道出父亲生活的点滴,但能悉心的感到父亲所付出的所有。

虽然我一再让父亲别为我担心,可我知道他根本做不到,只因为他是父亲。

不只是那养育恩,更重的是那浓厚的父子情……

踏着时间这艘帆船,播动前进的帆,吹响幸福的音符,祝愿所有的父亲父亲节快乐!将来会有别般风彩。

父亲节作文:父亲节是不能忘记的 第2篇

我们的祖国中华人民国,如今是很发达的,这些否是全国人民的劳动成果,因为大家都有一颗爱国的心,把祖国建设的这么繁荣富强。爱国是光荣的,我们应该永怀爱国之心,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在生活中,我们做的事情都有可能是爱国的,比如你节约用电用水等等也都是爱国,当你行走在校园里,看见了一张纸屑,把它捡进了垃圾桶里;拾到一枚硬币交公了,这也是爱国。在学习中考试取得了好成绩,读书很努力,这些是爱国。在公路上行走,遵守交通规则,在公共场所不喧哗,不拥挤,遵守公共秩序,这更是爱国,我们只要没做坏事,做的是好事,这都是爱国。当你看有人破坏公物就及时阻止,当你看到有违反法律的事,就见义勇为,拔刀相助,这也是爱国。

有一个人,以前他家里很穷,后来他长大了就去参军了,由于在战场上屡次立功,后来当上了的军官,那是由于日本侵略者疯狂进攻他的军队,他的军队一到战场就散了,各逃各的,后来他被敌人捉住了,侵略者就威胁他,他当上了叛徒,像这样的卖国是可耻的。他的下场可以看到,所以我们应该爱国。一个国家是有千千万万的家庭组成的,我们爱自己的家庭也就是爱国,为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现在必须好好读书,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好好读书,读好书,专心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去回报我们的祖国,将来更好的为祖国做贡献,为祖国添砖加瓦,我们的祖国建设的繁荣昌盛。

父亲节作文:父亲节是不能忘记的 第3篇

张洁是这样一种人, 她对理想爱情追求不得的痛苦比别人更加强烈和深刻, 由此她想要超越这种痛苦的要求也就更加迫切。通过作品, 她力图表现和摆脱这种痛苦, 这种痛苦虽然被外界看来只不过是一种寻觅爱情寄托不得实现的苦恼, 但在张洁的内心世界中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琐屑的烦恼, 而是一种关于人生的终极价值、终极归宿的痛苦, 是一种即使得到了金钱、地位、爱情和家庭温暖后依然弥漫心头的痛苦, 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痛苦, 正是这种痛苦迫使她无休无止地想要弄清楚人生的真谛到底是什么。

《爱, 是不能忘记的》描写的是男女主人公虽倾心相爱, 无奈既成婚姻和道义的约束使他们的爱情无法结合的故事。“呼唤人的和被呼唤的很少能互相答应。这个爱情故事,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爱情观呢?通过对钟雨不幸婚姻和老干部以道义为基础的婚姻的否定, 表现了作者所追求的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基础的观念。她不断地在提醒人们一定要去追求真爱的结合, 强调一种比法律和道德更牢固的基础来维系婚姻。在如何看待婚姻价值的问题上, 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给了张洁很深的影响, “如果婚姻不是建立在强烈的爱情基础上, 那不是一个大笑话, 就是一个大悲剧!”在这篇以爱情和婚姻为主题的小说中, 作者向我们提出了维系婚姻的基础到底是什么这样一个严肃的话题。作品通过两个相爱而未能结合的人物的悲剧命运, 展现出了人们灵魂深处对爱情的追求和迷惘, 指出了社会现实中确实存在着婚姻与爱情分离的不合理的现象。故事的结局以男女主人公双双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蕴涵了作者的深切愤怒和无奈的屈从, 反映了“建立在妇女不能使感情和现实相一致的妇女文学中的矛盾。”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没有生命、没有血肉的文字, 而是一颗灼人、充满爱情和痛苦的心, 我还看见那颗心怎样在这爱情和痛苦里挣扎、熬煎。”“她那迷恋他, 却又得不到他的心情有多么苦呀!”“她一定死死地挣扎过, 可是想要拔掉这生了根的东西实在太难了, ”随着老干部的故去, 钟雨灵性中的一部分也随之而去。作者对这段感情的评价极为复杂, “那简直不是爱, 是一种疾痛, 或是比死亡更强大的一种力量。假如世界上真有所谓不朽的爱, 这也就是极限了。她分明至死都感到幸福:她真正地爱过, 她没有半点遗憾。”她对他的爱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 尽管这份爱被封闭、被隔绝、被禁锢, 可是这并不妨碍她固守自己那颗灼热、痛苦、不断受熬煎的心;尽管这段无法冲破封锁的感情掩盖不住刻骨铭心的凄凉和悲哀, 仍不足以妨碍她甘心情愿将自己终生禁锢在这用爱构造的囚笼中。钟雨那种强烈的爱情感觉已经强烈到足以奉献一切的地步, 由此产生了一个“痛苦的理想主义者”为爱追逐一生而终无法实现的爱情悲剧。

作品中的母亲钟雨为一份无法实现的爱折磨终生, 女儿又因找不到真爱一直未嫁。两代女性的婚姻爱情悲剧除了现实客观的原因外, 其根本在于她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和憧憬。仅就爱情本身而言, 它真诚、美好, “是任什么都不能使他们分离的。哪怕千百年过去, 只要有一朵白云追逐着另一朵白云;一棵青草傍依着另一棵青草;一层浪花拍打着另一层浪花;一阵轻风紧跟着另一阵轻风……相信那一定就是他们。”这样的爱情不应该被指责, 更不应该被否定, 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柏拉图式”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种超越一切时空界限将爱人置于圣地的信仰。我们都知道爱情这种特殊的两性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中最美好也是最动人的感情, 爱情不仅是古往今来文学内容的恒读恒新的主题, 也是生命价值存在的明证。

但是“呼唤人的和被呼唤的很少能互相答应”, 英国作家哈代对于人生和爱情的沉痛感言一直深深地困扰着她的思想。既成婚姻和传统道德的约束使他们本来单纯真诚的爱情失去了夺目的光彩, 不仅束缚他们的爱情愿望最终无法得以实现, 而且对于他们美好的爱情呼唤给予严厉的批判。当他们真挚的感情和传统道德并列于人们眼前时, 那种无论多美好多纯洁的激情都不可能得到回应。这不是对爱情本身的怀疑, 而是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伦理规则所不允许的结果。《爱, 是不能忘记的》是张洁思考女性悲剧的起点。它反映了婚姻和爱情分离的社会现象, 再现了这种分离对人造成的感情痛苦和精神摧残。探讨了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 指出了避免这类悲剧需要勇气和斗争。揭示了爱情和婚姻的矛盾, 实质上就是现实和理想的矛盾。

摘要:张洁是新时期文坛上一位以写作具有女性意识和反映女性作品著称的女性。她把创作的焦点放在中国当代女性的生存环境上, 努力探寻当代妇女不幸的多种原因。她在描写女性的悲剧命运时注入了浓烈的情感。她的小说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尤其是知识女性形象。她写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爱情、婚姻和事业, 写出了女性在这一过程中的觉醒、挣扎和抗争, 为女性的自我解放寻找前进的道路。本文以《爱, 是不能忘记的》为代表, 试图探寻出作者爱情观的变化轨迹, 进而从她最具代表的婚恋作品的分析中去理解张洁特殊的心灵历程。

爱,是不能忘记的 第4篇

作文精选:爱是不能忘记的 第5篇

人间离不开爱这个字,这个字并非只需要写,只需要读,她还需要付出,需要学会牺牲。爱是那恋人之间的巧克力,爱是那落入凡间的天使,爱是那家人之间传递的祝福,而我最珍惜,最难忘的就是那份母爱。高尔基曾说过:“世界上的一切光荣与骄傲,都来自母亲!”是啊,我们生于母亲,来自于母亲,是母亲给了我们生命,母亲是何等的伟大,母爱又是何等的纯洁,我们怎能不歌唱母亲,歌唱母爱?

记得那是我6岁的时候,有一次我出去玩,在回来的路上,看到有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孩子在玩四轮车,我也想去玩,就跑了过去,问那个孩子我玩玩行吗,那个孩子理都没理我,骑着车子就跑了,这是我第一次尝到被人忽视的感受,我不服气,我跑过去追起他来,不一会就追上他,一下子把他拉下车,我推着车子刚想骑上时,那个孩子突然哭了出来,这一哭不要紧,我妈妈出来了,看见我抢别人的东西,揪起我来往地上一扔,对我说:“你抢别人东西干什么!”“给我回家去,看我收拾你!”因为刚才妈妈那一扔,确实摔疼我了,可是我心想,苦算什么好汉,我不能哭,但最后还是没忍住,哭了出来。妈妈把我带回家后,竟没有因为我的泪水而免去打我的想法,我哭着对妈妈说:“你不给我买车,你不给我买车!”妈妈听到这话,手劲渐渐清了下来,过了一会竟然也落泪了,说道:“那你也不该抢别人的啊”我听了这话,也内疚了起来,我回想了一下,确实是我先抢的别人的东西啊,那晚,我怀揣着不安与内疚的心理睡下了……

第二天,我起来时,发现我的床边多了一辆崭新的小车,我骑上去,高兴的转起圈来,我刚想去谢谢妈妈时,却发现妈妈在床上还在睡,一定是晚上妈妈给我买的,我从房间退了出来,一股无名的泪水再次涌上我的眼眶……

作文爱是不能忘记的 第6篇

大家都有妈妈,那你们有没有忘记妈妈对我们的爱呢?妈妈对我们的爱就像宇航员叔叔一样,登上一次太空是不容易的,是来之不易的,我们要好好珍惜。

有一次,我过生日,请了好朋友来,她们挨个儿给我送礼物,妈妈呢?也准备了一份生日礼物送给我,

 

爱是不能忘记的800字作文 第7篇

母爱,不可忘却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躲进妈妈的怀抱,幸福少不了,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没了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这首儿歌,还不是的在我脑海中浮现,是啊!难道母爱不是史上最伟大的爱吗?我们出生以来第一句会说的话是“妈妈”,天天不知疲倦日日给我们洗衣做饭的是妈妈,我们上学晚上学习是,陪在我们身边的为我们削水果的是妈妈。是啊!我们身边有何处不装着满满的母爱呢?任何事物都可以忘记,唯独母爱不可以。

陌生人的爱,能忘记吗?

“好人有好报”“好人一生平安”这两句话是我最喜欢用的谚语了,一天我偶然打开电视,看到了轰动多时的“小月月事件”,是一位素未谋面的阿婆就起了这个脆弱的生命,这让我感动的直流眼泪。现在的社会造就了现在的人们,人们为什么不敢出手相救?是因为怕被讹上,怕自找麻烦,也是已经有许多起这样的事情了,路人好心好意服你起来送你上医院,你却因找不到肇事者而冤枉好人,现在的人么不懂得感恩,可越是这样,我们就越要铭记感恩苏伟魔免的人给予的爱。

最纯真的爱有爱,请铭记

“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这说个时常被父亲挂在嘴边,是啊!每个人都有朋友,朋友是在你伤心时坚实的肩膀,朋友是你在荒渺沙漠中一瓶救命的水,朋友是大风大雨中默默陪伴在你身边的人,朋友是快乐一起分享,忧愁一分担的人……朋友的爱我们可能感受不到,可朋友的爱却一直在空气中酝酿,朋友给予的爱是无私的,也同样是最纯真的,所以请记住他。

父亲节作文:父亲节是不能忘记的 第8篇

考察小说文本中的女性意识表达, 有两个切入口是关键点:第一, 是小说中爱情跨越的时间段:三十年代至新中国成立前,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 “文革”中和新时期;第二, 是小说的女主人公身份, 即知识分子, 通俗地讲就是文艺女性。因此, 从以上两个角度入手, 分别考察小说中“我”与“母亲”的婚姻与恋爱, 洞悉张洁在小说中渗透的女性意识。

一、“我”与“我”的爱情———精神上叛逆者与反抗者

“我” 的爱情是小说文本中呈现给读者的第一段情感。对于这一段情感, 可以用“抗拒”形容。

首先从“我”的身份入手分析:“我”有两个身份, 一个身份是文艺女性。 作为作家母亲的女儿;另一个身份是叙事主体。“我”和母亲两个人的爱情故事都是由叙事人“我”来言说的, 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两段感情是站在“被审视”的立场上间接地被“我”表达出来的。 小说开头有这么一句话:

“这引起他们的气恼, 好像我真的干了什么伤天害理的、冒犯了众人的事情。 ”[1]79

“我”站在“审视”的立场来看待被人们“审视”的我。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 1979年正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妇女的经济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 确实, 政府也在倡导妇女解放运动。 但在很大程度上, 女性只是翻“身”了, 却并没有翻“心”。这就使得女性在男权中心文化中依旧处在弱势地位, 她们的行动与处事规范还是受到主流话语中心的制约, 尤以婚姻与爱情为甚。 理解了女性的这种“被言说”/“被审视”地位, 就能够体会出一方面“我”想要逃避、拒绝一段“正确”的婚姻, 另一方面却依旧在犹豫之中的两难处境。 试想, 对一个年近30岁的大龄文艺女性来讲, 如果社会话语的对立模式是平等的, 而不是二元的, 那么“我”还需要同时扮演既定的社会角色同时又在反思与叛逆中挣扎么? 所以, “我”的进退维谷是以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为依托的: 身份上的前卫性与反叛性和社会性别上的弱势性与妥协性, 同时制约与影响着“我”。

其次, 从小说中这段爱情发生的时间入手分析:1979年, 是改革开放的第二年, 是新时期的发轫期。 有些评论上经常将“我”分析为“时代新女性”, 这有点不合适。笔者认为, 对于“时代新女性”的概念界定应着眼于“新”上, 即翻“身”与翻“心”。不可否认, “我”的身上确实有“时代新女性”的影子, 但绝不能将这顶帽子扣在“我”的头上, 这从文末的一个细节可以看出:

“我真想大声疾呼地说:别管人家的闲事吧, 让我… …一种表现! ”[1]92

这段文字是“我”内心的独白。 有两个字很有必要关注, 即“真想”。 如果把“真想”二字替换为“要”/“非要”等词时, 这段文字的语义很明显就发生了变化。“真想”二字表明“我”内心深处是十分渴望这么疾呼的, 这是一个文艺女性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呐喊, 但无法向世人宣告、理直气壮地言说, 她只能将这份“独立宣言”埋藏在心底。 这种种根源就在于主流文化形态不允许她这么说, 话语权的主体地位在男性手中, 所以“我”只能这么想, 这就是性别意识觉醒之后女性心理的自然流露。

且不论“我”的这种“觉醒”是受益于“母亲”还是其他途径, 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我”只会这么想, 却不会这么做, 因为“我”生活在与他者之间的种种互动和关系之中。 然而, 从文字的背后中我们却可以感受到作为一个女性主体, “我”已经有了一种叛逆与反抗精神, 她保留自己的想法, 等待时代与社会的进化与蜕变。 从这个角度来讲, “我”还仅仅把女性深层次的生命体验———婚姻与爱情问题归结为外因———整个“社会文化, 教养等方面进化的表现”, 还没有能够进行自我灵魂的审视与拷问。 通俗地说, “我”已经萌发了女性意识, 也感受到了作为个体的“我”想要的是什么, 但遗憾的是, 受话语中心的制约, “我”在思想上的叛逆只是一种口号, 最终还是妥协于社会, 所以无论是由母亲的笔记本引发的感想, 还是“我”最后的独白, 这些都只是一种口号。

“我”始终是一位处在 “花木兰式”尴尬境遇上的女性, 内心的叛逆终究妥协[2], 只有认清女性“物化”命运的制造者并且从女性自我内心审视与拷问, 这样的女性意识与女性生命体验才是有意义的。 因此, “我”实质上是一个精神上的叛逆者与反抗者。

二、母亲与母亲的爱情———一个痛苦的理想主义者

“母亲”的婚姻与爱情是由叙事人“我”来言说的。 对于“我”口中“母亲”的婚姻与爱情, 我觉得可以用“痛苦”与“理想”来形容。

首先, “母亲”的身份是一个作家、一个知识分子, 文中讲道:

“她准是因为自己也曾追求过那种浅薄而无聊的东西而感到害臊”。[1]80

作为女儿的“我”认为“母亲”的第一段婚姻是“浅薄而无聊”的, 因为“父亲”既不爱“母亲”, “母亲”同样也不爱“父亲”:“母亲”当时因为追求物质利益而嫁给“父亲”, 同样“父亲”只是因为被“母亲”的外表吸引而娶了“母亲”。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文艺女性, 怎么也会追求物质利益呢? 按常理说, 知识分子是精英文化的象征, 是不会这么浅薄的;母亲的这种选择只能说明在四五十年代的社会背景中, 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已经将知识分子“同化”了:当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中做出选择时, “母亲”选择了前者。可以说, 在这段婚姻开始时, “母亲”是没有丝毫主体意识的, 作为女性个体, 物质上的快感就是婚姻中的筹码, 她对男性的依附仅仅是金钱, 外表上的崇拜, 一旦这种依附感消失了, 这种没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就会破裂。

在整个婚姻过程中, “母亲”始终没有得到“父亲”的爱, 如果说有爱的话, 那么只是肉体与肉体之间的情欲。 随着婚姻关系的深入发展, 女性个体的生命意识是会慢慢复苏的, 会由“女人气”向“女人的”角色蜕变, 她们在男性神话中自我丧失的处境有了清醒的认识, 于是, 独立意识便开始滋长、萌芽。 “母亲”是这么讲述的:

“不, 我从没有爱过他。 不, 他也不爱我。 ”[1]80

这是一种决绝与镇定, 她因为结束了这段婚姻而感到自由, 因为斩断了男、女之间金钱依属下的不平等关系而感到痛快, 这种坚定是“母亲”从骨子里爆发出来的。

关于“母亲”的第二段感情, 可以用“失语”二字来概括:“母亲”与老干部之间的感情显然是一段“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 这是一段不被“允许”———“认可”的感情。 老干部有妻室, 主流话语中心不给“母亲”任何言说的权利的, 因此, “母亲” 长期忍受着来自外界与精神两方面的压抑, 这就造成了“母亲”与外界的隔绝、封闭。 长期的封闭必定导致自我的“失语”。 “母亲”在现实世界中的“失语”反而带来了她精神世界的相对自由, 所以她与自己的日记本交流, 通过写日记与读契诃夫小说选集来与老干部进行精神恋爱。 作为一个文艺女性, 她只能通过文学这个舞台表达自己的女性情感, 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农民等, 就不可能这样袒露心声。 可以想象得出, 这种精神上的自由超越了肉体与肉体的结合。

其次, 从小说中“母亲”第二段爱情发生的时间入手分析。 “母亲”与老干部之间的爱情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 在这十七年中, 我们必须承认社会压力与历史痼疾依然存在。[3]处在这个社会转型期, 女性的心理状态是十分矛盾与纠结的:一方面, 她们试图冲破舆论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束缚, 另一方面, 长期的“被言说”/“被审视”状态导致了女性的“失语”, 用“青春期”形容母亲这个阶段的爱情比较稳妥。

女性意识与母性意识的同时复苏, 促使“母亲”结束了第一段婚姻、开始了新的生活。 她在经营与老干部之间的感情过程中, 迫于文明的戒律与世俗的眼光, 只好选择隐忍———扼杀自己的生理情感。 这种在责任与道义、理智与情感的徘徊中, 最终完成了作为文艺女性的“母亲”在“文学世界”/“理想国”中的女性形象塑造。 因此, “隐忍”、“理想”是对“母亲”形象最深刻的诠释。 可以说, 直到“母亲”生命的尽头, 才向“我”真切地流露出一个女人内心深处真正的声音, 这是她冲破“失语”处境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集中表现。

跨越新中国成立前、17年、“文革”与新时期的“母亲”, 她的女性意识经历了苏醒、压抑到释放的三个阶段, 这既可以说是“母亲”的不幸, 又可以说是时代的幸运。

三、结语

法国女权主义批评家埃莱娜·西苏在《美杜莎的笑声》中讲道:

“妇女必须参加写作, 必须写自己, 必须写妇女, 就如同被驱离她们自己的身体那样, 妇女一直被暴虐地驱逐出写作领域。 ”[4]

西苏认为, 女性只有通过自己的写作方式将自己写入文本, 才拥有话语权。正如张洁在《爱, 是不能忘记的》小说文本中塑造的“我”与“母亲”这两个女性形象一样, 女性个体被写进了文本, 女性的“呐喊”表露了出来。但唯一可惜的是, 这种“呐喊”只是一种口号。

笔者认为, “我”是“母亲”的延续, “我”的“独立宣言”也是“母亲”内心深处的呐喊。如果“我”、一个女性个体, 能够进行“自我审视”, 从制度化、体制化的层面将女性个体意识分离出来, 回到内心、摆脱束缚, 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女人私人写作。 但值得肯定的是, 新时期初期的张洁已经从宏观层面上从一个“大写的女性”角度出发, 发出了女性共同的“爱情宣言”, 这非常可贵。

摘要:婚姻与恋爱是女性生命历程中的主旋律, 也是中国当代女性写作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它贯穿着整个女性文学的讨论与研究。可以说, 以婚姻与恋爱为着眼点, 张洁的《爱, 是不能忘记的》无疑是中国新时期女性写作中的“领头雁”。

关键词:女性意识,张洁,《爱, 是不能忘记的》

参考文献

[1]张洁.爱, 是不能忘记的[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7.

[2]赵玉霞.张洁《爱, 是不能忘记的》情爱观解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0) .

[3]刘渝西.浅谈张洁《爱, 是不能忘记的》中的爱情观[J].西昌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9) .

爱,是不能忘记的 第9篇

作者简介:

张洁,1957年生于北京,辽宁抚顺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美国文学艺术院荣誉院士,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获得两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家。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无字》,长篇散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中短篇小说集《方舟》《祖母绿》,小说集《来点儿葱、来点儿蒜、来点儿芝麻盐》,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等。

《爱,是不能忘记的》是当代作家张洁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以委婉的文笔,伤感的色彩,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从主人公的女儿珊珊的角度,讲述了身为作家的母亲钟雨和一位优秀的领导干部之间的刻骨铭心而又无法实现的爱情悲剧。小说主人公钟雨的“痛苦的理想主义者”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对理想的婚恋生活的向往和希冀,在物欲横流、情爱泛滥的当代,尤其显得清新纯白而脱俗高雅。

小说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对人的最高境界的向往。作为母亲的钟雨在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之时对自己的女儿的担心是女儿能不能遇到合适的终身伴侣,而不是能不能嫁出去。“你要吃不准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我看你就独身生活下去,也比稀里糊涂的嫁出去要好得多!”这样的话在现在看来,这位母亲是相当不通情理,甚至有点不可理喻,但是继续看下去便会知道母亲的这番话才是真正作为母亲切身为女儿担心着想的心情。钟雨因年轻时不懂得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更没有体会过深刻的爱是什么,在择偶时仅注重外表的追求,与珊珊的父亲——一个相当漂亮的、公子哥儿似的人结合,终因志趣迥乎而离异,带着女儿过着寡居生活,在后来的漫长岁月中,常为自己曾追求过那种浅薄而无聊的东西感到害臊。而小说的男主人公,也就是那位领导干部,三十年代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一位老工人为掩护他而牺牲,撇下了无依无靠的妻子和女儿,他出于道义、责任、阶级情谊和对死者的感念,毫不犹豫娶了那位姑娘为妻,过着平淡、从容的日子。历经沧桑的他们相逢后,由于她对他的崇拜和他对她的欣赏,彼此之间产生了一种克制与理智的永恒,这种矢志不渝而又充满理智的爱,体现了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人要热爱生活,有事业心,要坚持人的尊严,懂得彼此理解与尊重。

从女儿珊珊的视角来看,“现在回想起来,他准是以他那强大的精神力量引动了母亲的心。那强大的力量来自于他成熟而坚定的政治头脑,他在动荡的革命时代出生入死的经历,他的活跃的思维,工作的魄力,文学艺术上的素养……而且说来也奇怪,他和母亲一样喜欢双簧管。对了,她准是崇拜他。她说过,要是她不崇拜他,那爱情连一天也维持不了。”显然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为了别人的幸福割舍了他们刻骨铭心的爱,然而他们苦苦地相思着,深深的爱恋着,直到生命的尽头。这种爱并非每个人都能拥有,这种境界并非每个人都能达到。主人公钟雨的情缘向我们讲述了爱的真谛:爱情只要得到了呼应,就是“最完美”的。与钟雨高尚的精神境界相比,那种没有爱情基础的、只为婚姻而厮守的家庭生活是多么地暗淡无光,那种只为了填补心灵空虚而俯首可拾的爱情又是多么地肤浅!小说中,主人公钟雨对爱情的追求与克制、希望与痛苦的感情冲突,又似乎说明了“高尚的生活是受爱的激励,并由知识引导的生活。”作者用了委婉细腻的文笔,富有诗意般的感情描写,使读者也能在小说中得到共鸣而为之感动不已。

有人说,世间的一切,时机不到时,你是不会体会得到的,而到了能够让你领悟的那一刹那,就是你的缘分。有缘分的人,总是在花好月圆时相遇,在刚好的时间里明白应该明白的事,才能在刚好的时刻里说出刚好的话,结成刚好的姻缘。但是这种有缘有分的事太少,无缘的人,总是要彼此错过了。遗憾的是,在沧桑过后才会明白,人生竟是一场有规则的阴差阳错,一切的落魄惆怅只能在流逝的时光里品味创伤,就像《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遗憾打动了多少有情人的心一样。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心有灵犀二十多年,苦盼相逢相见,却始终没有走到一起。正是这种遗憾,才使那份爱更加刻骨铭心。作者在钟雨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我们曾淡淡地微笑着,像两个没有什么深交的人,为的是尽力掩饰我们心里那刻骨铭心的爱情。那是一个没有一点诗意的初春的夜晚,依然刮着冷峭的风。我们默默地走着,彼此离得很远。你因为常年害着气管炎,微微地喘息着。我心疼你,想要走得慢一点,可不知为什么却不能。我们走得飞快,好像有什么重要事在等着我们去做,我们非得赶快走完这段路不可。我们多么珍惜一年中唯一的一次‘散步’.可我们分明害怕,怕我们把持不住自己,会说出那可怕的,折磨了我们许多年的那三个字:‘我爱你’。除了我们自己,大概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活着的人会相信我们连手也没有握过一次,更不要说到其他。”如果他们没有高尚的人格,如果他们不懂别人的痛苦,只为满足自己的幸福,如果他们想得到的是一份肤浅的浪漫,永恒便再也无从谈及。主人公钟雨在平淡宁静的生活中,在岁月的流逝中,以忧伤的美丽结成高尚的情愫,用理智的情感造就遗憾的永恒之美。他们没有携手人间,看似遗憾,却是一种精神的完美结合。

小说中,主人公钟雨用自己整个的生命和情操守着属于自己内心深处的爱情角落,真正达到了一种执著的境界,“这个世界上不是没有人崇尚执著,而是几乎没有人能达到执著的境界”。因为这种执著与牵挂,她的心总能被那种心灵上的充实填得很满,从未对“任何一个够意思的求婚者”动过心,对那些“说不出是善意的愿望和恶意的闲话”总是能淡淡的付之一笑。在她溘然长逝后,女儿捧着她那本题着“爱,是不能忘记”的笔记本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我真不知道,妈妈,在她行将朽木的那一天,还会爱得那样沉重。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是刻骨铭心的。我觉得那简直不是爱,而是一种疾痛,或是比死亡更强大的一种力量,假如世上真有所谓不朽的爱,这也就是极限了。她分明至死都感到幸福:她真正爱过,她没有遗憾。”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最后一页日记上的文字竟是:“我是一个信仰唯物主义的人,现在却希冀着天国,倘若真有天国,我知道,你一定在那里等待着我。我就要到那里去和你相会,我们将永远在一起,再也不会分离。再也不必怕影响另一个人的生活而割舍我们自己刻骨铭心的爱。亲爱的,等着我,我就要来了——”这样的执著怎不使读者为她黯然泪下?作者从女儿珊珊的视角充分地描绘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执著,成功地让读者相信只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才是对钟雨执著的最贴切的形容。

爱是不能忘记的作文600字 第10篇

我还记得我上一年级时,我十分胆怯,上课也不敢回答问题,下课自己躲在位子上,好像周围都是陌生人一样。直到,有一次老师发现了我的问题,把我叫到老师的办公室,和我谈心。老师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为什么上课不敢说话啊?”“我…·怕··我会说错。”我支支吾吾的说,老师笑了笑:“就因为这个?其实你即使说错了,也没人会笑你啊!再说了,上课发言有什莫不好?既可以增长自己的知识面又可以锻炼自己,你说有什莫不好?”我似懂非懂的点点一头。“你要表现出自己才可以啊!每天对自己说一句加油,今天我会加倍努力,展现出最好的自己!可以吗?”老师冲我笑了笑,“嗯,我会做到的!”我信心十足的说。

也就是那一次谈话,改变了我以后的学习习惯。从那次谈话以后,我渐渐的.变得上课敢回答问题了,并且也变的活泼开朗。我相信以后我会变得更好! 老师我永远记得您对我的教诲,正是您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老师,您是辛勤的园丁,培育了我们这些种子,使我们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您是未来的建筑师,一砖一瓦的辛勤工作!您是点燃的蜡烛,照亮着我,却唯独没有照亮自己。今天,我用真诚的祝福感谢您!

爱是不能忘记的作文600字 第11篇

亲情无价,友爱也就如亲情一般。我在友爱的天地中,顿悟生命的意义与爱的哲学。年幼无知的我,在友情的滋润下愈见成熟……

分是我的好朋友,我们的友情在他人看来似水如茶,但对于与我们相处久的同学来说,一般的都会感叹:“朋友易寻,知己难觅。你们俩竟是如此投缘,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知己啊!”在他们的眼中,我们的感情真是到了如火如也的地步了!

事实也是如此。

分一直成绩很好,是一个相当有实力的对手,我们也正是在这种“战争”环境下储蓄感情的。

我们优势互补,各自的成绩突飞猛进。临近期中考,我却发烧了,因此请假。我对成绩看得很重,所以一直都想着学习的事,精神愈来愈不好,病情也逐渐加重。

那知这天晚上,分来到了我们家,帮助我补习功课。我想,只有分才知道我的心思吧!末了,外面突然下起了雨,我便留分在家里,让她在我家吃完饭等雨停了再走。她却说:“不用了,我的好朋友,你睡吧!我,嗯……我,还有事,再见!”我们挥手告别。

后来,分每天都会来我家,帮助我补习功课,我也每次都留她吃饭,可不知怎的,每次她都找借口推辞。我心里顿生疑惑,但也没多想。

第5天,我的病痊愈了,又照常去上课。同桌见了我便说:“嗨,分的妈妈犯了阑尾炎,住进了医院的事,你知不知道?她每天晚上都去陪她的妈妈,人都憔悴了,你是她的好朋友,陪她说说话吧!”我呆了,原来……

我找到了分,告诉她我同桌说的,分只是笑了笑。操场上,两个女孩子在散步,有说有笑,那两个女孩子便是我和分。我知道了生命因爱而美丽,爱因为用心去播种才显得那么有哲理。这爱,是不能忘记的!

爱是不能忘记的800字作文 第12篇

还记得去年的玉树地震,虽说规模不如汶川地震的大,但也涌现出了许多好人好事。人们都自发组织赈灾活动,为灾民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地震发生后,铁道部立即在铁道部和青藏铁路公司成立调度指挥中心救灾台,24小时负责处理救灾物资装车、卸车和运输事宜,掌控救灾物资运输信息,指导和督导铁路局对救灾物资运输全过程盯控,做到“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指挥有力、运输高效”,确保救灾物资以最快速度运抵灾区。截至4月15日6点,全国铁路从沈阳、北京、郑州、武汉、西安、成都等地组织运送救灾物资18车,运送帐篷750顶、棉大衣50000件、棉被37430床。目前正在组织装运帐篷24250顶、棉被72500床、棉衣35000件、救护车203辆。这些事迹直接说明我们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爱。

不光物资上的体现,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感人事迹也伴随在我们身边。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拥有3000余名学生的玉树县第三完全小学80%房屋倒塌,数十名教师徒手挖掘废墟展开救援。截至14日21时,共有61名孩子被从废墟中挖出,其中34人死亡。据校长江才粗略估计,还有200余名学生被埋在废墟下面。地震中,三完小一名老师在路边被压死了,另有几名老师被压断了腿。据副校长文明讲,几名教师亲属遭遇不幸,但教师们第一时间抢救学生,包括教师本人在内都没有时间回家看看。

爱,是不能忘记的 第13篇

关键词: 语文课堂    爱的教育    教学方法

爱是人类情感的最高形式。爱,全人类共同的追求;爱,全人类共同的期待。勃朗宁说:“将爱拿走,地球就变成一座坟墓。”冰心说:“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人间需要爱,需要爱那伟大的力量,人间的真情,需要爱那崇高的精神。有爱的教育才是真正完美的教育;充满爱的智慧的教育,更应该是教育情感的最高形式。本文从教师自身修养、人文课程资源、教学方式手段等几个方面,论述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进行爱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到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成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不仅是对家庭而且是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一、教师要有仁爱之心,关注学生的人性和个性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育风格可以各显身手,但爱是永恒的主题。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好老师的眼神应该是慈爱、友善、温情的,透着智慧,透着真情。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任的,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要把学生看做是一个渴望与人交流、沟通、得到他人的认同的人,期望与在班级集体中取得应有地位,得到同学和老师的尊重、赞赏的人……这些愿望正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内驱力,学生就是在这些欲望不断得到满足,调节、提升的过程中,通过语文课特有的人文教育方式,使他们真正成为身心健康的健全人。

二、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发现“爱”、体会“爱”

我们发现,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为主要责任的语文教学使用的教材,已把人性中最重要的东西——爱和生命意识放置其中,大量歌咏人世至爱真情的作品进入语文教材,以情感浸润的方式作用于学生心灵。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应充分体现教材的文本价值,引导学生学会体会各种情感,感悟爱的真谛。

在阅读《一碗清汤荞麦面》过程中,身处逆境的母子三人咬紧牙关,互相激励,终于度过艰难岁月迎来成功的故事让学生感动;老板夫妇淳朴仁爱、善解人意的举动让学生感动;小面馆暖暖的人情氛围让学生感动。有的学生说,小说传达出一种坚定不屈的信念和暖暖的温情;有的学生说,心中有绿洲,世界就不尽是沙漠;有的学生说,每个人都应有一颗感恩的心,生命才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有的学生说,每个人都能奉献出一点爱,世界才能变成美好的人间。

在阅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我问学生对“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句诗有什么感受时,学生发言说,这是一种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之爱,已使诗人难以诉诸语言,所以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全诗的学习在这问答中达到高潮,沉重地叩击学生的心房,那炽热、真挚的爱国情怀,留下不尽的余韵,引发学生共鸣。明白了我们要从爱脚下的土地出发,推及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以及建立在这块土地上的国家。

在引导学生阅读《好雪片片》时,看到一个卖奖券的流浪老人,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居无定所,食不果腹,却没有磨灭善良的本性。污秽的外表,遮不住他明净的善意;油腻的双手,挡不住他温情的传递。循着那笨拙的双手,学生仿佛能感受到那美艳的红色塑胶奖券封套,就是一簇跳跃着的火焰,烘烤在我们的心头,让人感受温暖。

三、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释放“爱”、学会“爱”

在讲授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时,当全班集体朗诵最后一段“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时,我发现学生对作者那种内疚而又惋惜不已的哀痛也感同身受地叹着气,还欲言又止时,我及时开展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感恩常在——讲述我与父母的故事”,鼓励心灵,激发情感。有个学生上台后这样述说:“当我们遇到困难,能倾注所有一切来帮助我们的人,是父母。当我们受到委屈,能耐心听我们哭诉的人,是父母。当我们犯错误时,能毫不犹豫地原谅我们的人,是父母。当我们取得成功,会衷心为我们庆祝,与我们分享喜悦的,是父母。而现在我们远在外地学习,依然牵挂着我们还是父母。当我离开父母,来到了学校,母亲问我会不会想家的时候,我很坚定地说:‘不会,肯定不会!’可是来了学校,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孔,我好想哭。正心烦意乱的时候,家里来了电话,母亲恰到好处地问我好吗。我的眼泪很快就下来了,强忍着才没让她发觉。”讲到这里的时候,这位女学生的声音有些哽咽了,很多学生的眼睛也有些发红,最后,大家纷纷表态:虽然我们还是学生,不能用物质报答父母的爱,但要感谢父母给予的一点一滴。五一劳动节就要到了,我们都要跟父母说一声“爸爸妈妈你们辛苦啦”。这样通过情感交流,真正达到使学生深刻体会亲情,感悟到父母的爱,懂得要感恩父母情的教育效果。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语文教师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把爱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达到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用爱塑造生命,奉献他人,实现教育情感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镇西.爱心与教育[M].漓江出版社,2007.

[2]陈文洁.“天高任鸟飞”——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激活中职语文课堂[J].语言文学研究,2010:66-67.

父亲节作文:父亲节是不能忘记的 第14篇

在一条条静静的小路边,在一道道崎岖的山路旁,到处流淌着清澈的流水,没有人打扰它们,它们总是无忧无虑地唱着快乐的歌儿:哗啦啦,走四方,哗啦啦,奔天涯。

当烈日当空的时候,小鸟在它们的`上空飞过,对它们挥挥手说:“歇歇吧,你们走得太急啦!”

流水说:“不急,不急,庄稼等着我去浇灌呢。”穿过白马涧,越过天平山,它们奔向前方的稻田。

下雨的时候,小蚂蚁朝它们喊喊:“快来躲躲吧,天晴了再赶路。”

流水说:“不行,不行,工厂等着我去发电呢。”

夕阳西下的时候,野花朝它们摇摇头说:“停一停吧,太阳下山了,该休息了。”

流水说:“不累,不累,小伙伴们刚放学,等着我去洗澡做饭呢!”

可爱的流水啊,你们披星戴月,不停劳碌,就让萤火虫给你们带路,就让星星为你们点灯吧。虽然你们没有坚实的双腿,没有健壮的臂膀,但是你们有着无私奉献的力量和勇气。

甜蜜的果实忘不了树根的默默关爱,远行的孩子忘不了母亲温柔的牵挂,而吸吮甘霖的我们永远忘不了水的那份情谊。

父亲节作文:父亲节是不能忘记的 第15篇

爱是美德的种子,是黑暗中的一缕阳光,是指引我们走向成功的一盏明灯。在生活中,我们处处被爱,当然也会去爱别人。

但爱是不能忘记的,不论是家人对你的爱,还是朋友对你的爱,或是你对家人的爱,对朋友对祖国的爱,这点点滴滴,我们都不能忘记。

记得有一次,我和父母去爬山。一路上欢声笑语,可兴奋啦!这次我们去的可是乐山!说起乐山,想必大家一想到的就是德山大佛吧?答对了!今天我们就有心目睹这一宏伟的乐山大佛啦,游览这一美丽的乐山啦!

我们乘车沿山路盘旋而上,到了目的地,麦海门票就开始啦我的乐山之旅了!

刚进门,就看见啦一座卧佛,大约长70多米。导游给我们介绍说:“乐山共有几千座佛像,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乐山大佛了!”接着又给我们介绍了乐山大佛的大致情况,“乐山整座就像一个人躺在江水之上,有手有脚有鼻子有眼,而乐山大佛就位于人的左手部。”听完导游的一番讲解,我十分激动,迫不及待的想一睹这乐山的风采,迫不及待的想一睹那美丽的乐山大佛!经过艰苦的跋涉,我们终于来到了乐山大佛脚下。在乐山大佛脚下,我们就像一只小蚂蚁,惧导游说,关于乐山大佛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据唐代韦皋《嘉州凌云大佛像记》和明代彭汝实《重修凌云寺记》等书记载,乐山大佛开凿的发起人是海通和尚。海通是贵州人,结茅于凌云山中。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水势相当的凶猛,舟辑至此往往被*。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海通和尚见此立志凭崖开凿弥勒佛大像,欲仰仗无边法力,“易暴浪为安流”,减杀水势,永镇风涛。于是,海通禅师遍行大江南北、江淮两湖一带募化钱财,开凿大佛。佛像动工后,地方官前来索贿营造经费,海通严词拒绝道“自目可剜,佛财难得”,地方官仗势欺人,反而说:“尝试将来”。海通从容“自抉其目,捧盘致之”,“吏因大惊,奔走祈悔”。海通这种专诚忘身之行,激励众心,克诚其志。”

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开始动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后,工程一度中断。大约过了十年的时间,剑南西川节度使 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任户部尚书赴任,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韦皋始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载录了开凿大佛的始末,原碑尚存大佛右侧临江峭壁上。

我真佩服海通,乐山大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真为中国自豪,为我是中国人骄傲!

爱,是不能忘记的 第16篇

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系列耀眼的光环常常使我们这个职业变得神圣而伟大,然而如何真正不辱这一崇高历史使命,其实我觉得除了应拥有丰富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应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

常常目睹或是听说这样一些现实:某某老师歧视、辱骂差生造成他们辍学、某某老师体罚学生造成伤残、某某老师被学生打成重伤……这些现象使得我们迷茫:一边是教师体罚、强制学生,一边是学生反抗、殴打老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竟演译着这样恶劣的关系,不能不让人寒心!

面对这类现象,管理者常以一“师德问题”而蔽之。然而如果我们作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便是:师生之间缺乏爱的桥梁,教师不关爱、呵护自己的学生,学生又怎能喜欢自己的老师。

教育家赞科夫认为,师生之间感情破裂,关系紧张,是造成学生学业下降,厌倦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他极力主张建立一种平等亲密真诚的师生关系。他说,师生之间应用爱来包容。这种爱一方面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他强调,教学活动本来就是师生双方共同参加、互相影响的,师生只有构成互相尊重、相互协作的和谐气氛,才有利于完成既定任务。教师只有以同样的真情实感去爱每一个学生,以不偏不倚的公正态度和负责的精神去关心每一个学生,以良师益友的身份去了解、信任和尊重每一个学生;他才能够真正得到每一个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这样学生就会以加倍的爱来报答教师,以满腔的学习热情、高度自学的主动精神,努力配合教师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根深蒂固的东西很多,从“天地君亲师”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从“严师出高徒”到“不打不成才”,我们习惯于传道士一般的身份,习惯在内心滋养一种不容侵犯的神圣,习惯于以“师长”牌子以威严自居,我们从来都不习惯于以“人”的态度去体验具有平等地位学生的内心,美国教育家罗杰斯认为,学习首先应该是“人”在学习,他极力主张把学生当“人”,实际上,他这种观点,除了体现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更暗示一种人性化、人情味的东西,即教育应充满爱心!

于是,教师如何从高高的讲台走进每一个学生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播洒爱意,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笔者以为:

一、公平是教师平等地关爱每一位学生应把握的准则。

为什么要公平?首先是基于教师和所有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虽然由于遗传的因素等原因造成了学生在体形特征,能力素质,性格品质等各方面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但我们作为教师,则应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学生某方面的生理、心理缺陷就鄙视他们,不能因为一些学生所谓的“不听话”、“成绩差”就歧视他们;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少部分学生某些方面比较突出,就过分地偏爱,甚至溺爱他们。要知道,教师就是学生心中的天平和偶像。当我们的一些不公平做法表现得愈来愈频繁时,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便日趋渐远,于是便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便会觉得,老师是不爱他们的,他们在教师心目中是无足轻重的,老师关爱只是那一小部分“得宠弟子”。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心灵受“伤”的学生哪里还谈得上学习的激情,他们甚至会因为教师抛弃了他

爱是不能忘记的(外一首) 第17篇

让我不想你

给我一个理由

让我不爱你……

三生石上

写满了我们的名字

此生

我真的无法忘记你

有位哲人说过

人从出生的第一天起

活着是暂时的

死亡是必然的

既然生命那样脆弱

活着就要活出质量

活着就要有爱

用爱使生命更精彩

忘不了

那次例行体检

我身体有个部位疑似危及生命

你看完体检报告伤心地哭了

我说不会有事我的身体我知道

你悄悄开好复查单

硬是拉着我到医院进行了复查

当权威结果出来 一切没事

你的笑灿烂如花

那甜蜜的笑容里饱含了无尽的爱恋

每次与你合唱刘德华的《爱你一万年》

总是禁不住泪流满面

是啊

地球公转一次是一年

那是代表多爱你一年

恒久的地平线和我的心

永不改变

亲爱的 有些事过去了容易忘记

但真挚的爱

令人一生刻骨铭心

我自豪,我是卫生监督员

头戴国徽闪亮的大檐帽

身穿佩有蓝色盾牌的制式服装

我们既威严庄重又充满活力

在英姿飒爽中

肩负着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重任

我自豪,我是卫生监督员

我自豪,我是卫生监督员

我们担负着七部国家法律

三十多部国务院颁布的条例

一百多个部门规章的执法监督

在行政执法中

确实任务繁重

但能够为人民健康服务

虽苦犹甜

顶烈日,上街摆摊设点

冒风雨,深入厂矿企业……

为的是把国家卫生法律法规

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心中

为的是不断规范卫生市场秩序

医疗卫生、公共场所卫生、传染病防治卫生

饮用水卫生、学校卫生……

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公共场所、医院、学校、厂矿……

有我们监督检查忙碌的身影

我们的足迹遍布了城市和乡村

对管理相对人耐心指导和帮助

管理相对人满意的笑容

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

我自豪,我是卫生监督员

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加大监管力度

严肃查处各种卫生违法行为

用汗水和智慧

给人民带来健康安全

“十点行动”

打出了文山卫生监督的声威

信息宣传走在全省前列……

成绩已经成为过去

我们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我自豪, 我是卫生监督员

不辱使命,扎实工作

我们无愧于大檐帽上庄严的国徽

我们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重托

我们用实际行动大声喊出

我自豪,我是光荣的人民健康卫士

我自豪,我是人民健康“守护神”

读《爱是不能忘记的》有感 第18篇

读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早已淡忘的悸动浮然于心头,初恋的青涩,初恋的幸福雀跃着蹦跳而出。张洁用她简单的文字勾勒了唯美的爱情,初恋的钟雨醒目的站在我们眼前。

钟雨的婚姻是早夭的,没有爱情的支撑,她无力将这段错误持续下去。她后悔自己的虚荣,与一个漂亮的公子哥儿似的男子结合;后悔自己的鲁莽与急躁,不能等待那个能唤醒自己灵魂的人出现。错了便是错了,她无法将这段空白的婚姻抹去。然而,钟雨是个很有趣味的人,她享受生活,憧憬爱情,于是便很睿智地选择放手,早早了解那段不幸的婚姻,释放了两个备受煎熬的灵魂。钟雨明白,婚姻勉强不得,如果硬将两个不相爱的人捆绑在一起,最亏欠的`是自己。不要让灵魂受累,那么就找相爱的人生活。钟雨告诉自己的女儿,“要是遇见合适的,还是应该结婚的”;“要是吃不准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我看你还是独身生活下去,也比糊里糊涂地嫁出去好得多”,这是一个走岔了路的女人对自己的深刻反省,也是一个母亲对女儿最发自肺腑的忠告。

钟雨继续着自己的单身生活,这让很多人费解,也被说尽了闲话。然而,没有人知道钟雨到底是怎么想的。如果没有那本笔记本,这个谜团将随着钟雨的离开埋没于尘世。幸好,姗姗并没有将那本笔记本烧掉,这才有机会让她,让我们体味到钟雨那刻骨铭心的爱恋。

这是钟雨的初恋,也是她一辈子所坚守的唯一爱恋。

就像是十三、四岁情窦初开的少女偷偷地爱着一个男孩却不敢让他知道,钟雨煞费苦心地计算过他上下班可能经过那条马路的时间,只为看一眼他乘的那辆小车,以及从汽车后窗里看一眼他的后脑勺。仅只是后脑勺而已,仅只是眨眼即逝的一瞬间,但对于钟雨来说,已经很满足了。她就是这么毫无奢求地爱着。早早地等待在他必经的路旁,焦急着、紧张着、兴奋着,她的心儿好像要掉出来。她完全沉浸在即将看到他的幸福当中,等到他经过时便显得那么的猝不及防。她的目光尾随着车子的离去,脸蛋上长久地呈现出因兴奋紧张而突显的红色。我想,沉醉在爱情的钟雨便是这样痴痴等待。

多么希望终于可以等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幸福,等到车上那人能停下来温柔地对她说:“钟雨,我们回家吧。”然而,不管我多么殷勤地期望,钟雨的等待也只能是等待,就像蝴蝶飞不过沧海桑田,注定了遥望。

他有一个没有爱情的家庭,然而,他却怎么也抛不下。有一条生命横亘在那里,他履行着30年前自己对自己做下的承诺;有另一个人的快乐,一个家庭的幸福笔直地竖在那里,他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他不能为钟雨抛妻弃子,不能用自己的爱情替换他人的幸福。

有些爱情注定得不到婚姻,不是不再爱了,只为爱的太深不忍对方为自己牺牲,只为相遇的不是时候。

一套契诃夫,一本日记本,钟雨在自己的世界里隐忍地爱着。“火车离北京越来越近的时候,我简直承受不了冲击得使我头晕眼花的心跳,我是怎样急切地站在月台上张望,好像有什么人在等着我似的。”作为一名女人,一个等待的拥抱可以让她疲劳的身心一下子明朗起来、安静起来,让她有依靠的安全感。钟雨不断地期待却又不断地失望。月台的热闹那是她们的戏码,她所拥抱的只有寂寞与凄凉。然而,她沉醉在自己的憧憬中乐此不疲,一个人唱着那没有观众的独角戏。

没有牵手的爱情,钟雨仍然执着地坚守着。她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去享受这份纯洁的感情。他是她的亲人,是她生命不可分割的组成。“我恨不能为你承担那非人间的折磨,而应该让你活下去!”如果不是爱到极致,不是刻入骨髓的爱,谁会舍得用自己的生命做出如此轰烈的宣言?眼睁睁地看着所爱的人受尽磨难含恨离去,只能远远地站在阴暗的角落为他送行,钟雨的心碎成点沫,一点点飘飞。

一次次走着曾经走过的路,一步步寻找着他留下的痕迹,钟雨延续着自己的爱情至死不渝。

看着钟雨的爱情,心为她紧紧纠结。

如果没有爱情,婚姻宁愿不要;即使得不到婚姻,爱情仍然会执着坚守。这便是钟雨,一个享受爱情的女人。

上一篇:关于好朋友的感言下一篇:伤感到心碎的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