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雷锋日记后的感想

2024-05-27

读雷锋日记后的感想(精选13篇)

读雷锋日记后的感想 第1篇

“宣扬那最美丽的思想?”雷锋日记中的一段话深深的打动了我。雷锋同志就像那钉子一样,牢牢地守在他生活的岗位上。雷锋同志提倡“钉子”精神。只要愿挤,时间总会是有的!”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耳畔。惭愧的说,每次当我听到这句话是,他就像风一样,从我左耳进,右耳出。一直到我看了雷锋日记,雷锋深深的打动了我我终于明白了学习雷锋的意义。

我读了雷锋日记以后,我不禁到处查资料了解雷锋。雷锋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共产主义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助人无数,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1963年3月5日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学习日志”,并把3与5日为位雷锋纪念日;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锋日记》令读者无不为之动容。“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就像钉子,靠他的钻劲和挤劲,使自己善于钻也善于挤。 “世界上最光荣的事----劳动。世界上最体面的人----劳动者这句名言雷锋一直挂在嘴边。在雷峰心里劳动就是最光荣的事,世界上最体面的人是劳动者。这无不体现了,雷锋对劳动的热爱吗?劳动在我眼里又脏又累,而雷锋确认为,最体面的人是劳动者,这难道不是我最应该学习的事吗? 我认为,要向雷锋学习的事还有很多很多,这些是我以前从未有过的优点。啊,“向雷锋同志学习!”。

读雷锋日记后的感想 第2篇

阳春三月,是一个属于雷锋的日子。当雷锋离开我们五十年后,我们又该用什样的方式留住雷锋?留住他那助人为乐的情怀,留住那无限的感动和温暖?在五十年前的那个细雨霏霏的早晨,雷锋倒下了,可是他却永远的活在我们心中,是他倒下的同时,也驮起了人民心中的一座永远的丰碑。

雷锋,一个在平凡中折射出伟大的人,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生本平凡,但每一次瞬间光芒的积累,却可使人生放出无限的光芒。雷锋的一生固然短暂,可他却比任何人活的都要长,他以自己的行动,完成了从平凡到伟大的转折,从平民到英雄的嬗变,他用行动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用宽广的仁爱之心和朴素的情感,默默的奉献着社会,不求索取,不图回报;他用行动,给他人提供着方便,他在助人为乐中寻找着快乐,当今社会很多人因为名利而忽略大爱、仁爱、兼爱,是他用行动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不乏大爱的闪光。在雷锋的眼里伟大是与平凡紧紧相连的,只要把平凡的事做好了就是不平凡,做好平凡事就是创造伟大。

雷锋一生中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可他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给我们留下的又岂是一份回忆,更多的是无声的感动和无限的温暖,那无声的感动让人刻骨铭心,那无限的温暖让人与人之间更多了一份真诚。

社会的和谐、文明与进步,都离不开雷锋这样的人,社会需要真爱、真意。一双温暖的手,可以抹去一个人心头的阴霾,一颗火热的心,可以为他们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雷锋离开我们五十年了,可这五十年中,他却从来没有离开过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 “雷锋传人”郭明义。1994年以来,他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学生。时间里,他捐给特困学生和贫困家庭的钱数超过了12万元。这笔钱,比他参加工作以来所有工资的一半还要多。是他让我们看到了善的人性,必将带动善的民风,让善心延续,让全体公民见贤思齐,让整个社会文明之花得以竞相开放。

一位年逾九旬的病弱老翁,一辆破烂不堪的旧三轮车一个老人无私奉献的感人情怀,一个二十年助学的惊人神话。他用破旧的三轮车踏出了中国人的善良与无私,他用瘦弱的脊梁挑起了莘莘学子的希望。他就是感动中国的平凡老人,白芳礼,白手离去,芳香余留,礼动天下。白方礼老人就是这样,节衣缩食把自己蹬三轮车的所得全部捐出去。这些年来,白方礼捐款金额高达35万元。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车收5角钱计算,老人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劳累。白方礼从没想过要得到回报。就这样,一辆三轮车穿梭过的风霜雨雪,嶙峋的瘦骨扛起了贫困学子的费用。雪白的须发感染了华夏儿女的心灵。他没有一分钱的存款,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 ,但他捐出去的每一枚硬币落下时的铿锵之声都让我们震撼 ,每一张纸钞飘落时的轻柔之影都让我们感动 ,一笔笔的捐款敲打着每个中国人的良知。他就是感动中国人物--白芳礼。

他们都是当代的雷锋,他们用最微不足道的事情铺设着社会道德的基石,他们越发平凡,越发不平凡。他们用平凡的事创造出伟大,很多事情看上去是一件小事,但体现的了雷锋精神。有多少人能像雷锋一样,永远那么富有爱心,永远那么真诚善良,像一颗小小的螺丝钉,虽不起眼,却必不可少。雷锋的名字激励了几代人的成长,然而,我们却和雷锋渐行渐远。雷锋精神往往是“三月来,四月走”.我们的物质生活充裕了,精神上反而空虚了。相比之下,在世界上更多的地方,雷锋被不同肤色的人们所景仰。西方人说:“雷锋精神与上帝共存”.可见,雷锋精神以超越时空的力量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精神目标。我们应把雷锋精神弘扬到全世界,要学习雷锋对待事业的态度,学习雷锋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学习雷锋关心人、爱护人、支持人、理解人的品质“.让雷锋精神永放光芒,永远发光。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用雷锋”钉子"精神,刻苦钻研,在学习上,我们需要雷锋精神,雷锋身上扎实、认真、积极进取的一面应该成为我们的导航灯,引导学海中的我们找到成功的捷径,用自己的汗水浇灌成功的果实,凭借自己的努力迈向胜利的巅峰。在漫长的学习道路上,不浪费一分一秒,把握自己的青春。因为真正的青春只属于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谦虚的人,永不放弃的人。同时,也应该像雷锋那样与同学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一朵鲜花装扮不出娇艳的春天,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

在生活中,我们要像雷锋那样,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与人为善,我们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的尊重。一滴水只有放入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时才能最有力量。一个人若是只顾及个人利益,是很难体会生活的快乐的,放弃了眼前的一粒沙,才会得到整个天空的壮阔。

读雷锋日记后的感想 第3篇

荣庆——字华卿, 号实夫, 归属蒙古正黄旗, 生于1859年, 在1917年 (民国六年) 去世, 享年五十八岁。荣庆幼年生活多磨难, 他的青少年时期是在四川度过的, 由其祖母抚养长大, 家境非常的贫寒, 但他天资聪慧, 读书时特别的用功, 深受私塾先生的赞许!譬如日记中形容他少年读书时“潜溪书院课, 亦间列前茅”。他在二十一岁时就考中举人了。在光绪二十年从翰林院开始做官起步, 从此一路青云直上。此后, 历任山东学政军机大臣、刑部尚书等显赫官职。在清廷推行“新政”时, 荣庆担任了京师大学堂 (今北京大学的前身) 的首任管学大臣, 几年后, 又升任礼部尚书和刑部尚书, 宣统帝时, 任德宗实录馆总纂。辛亥革命爆发后, 由于北京政局混乱以及清廷独木难支!荣庆不得已迁居到天津英租界居住, 此后逐渐退出政坛, 过着半归隐的生活, 直至去世!

二、荣庆的忠君情怀和政治立场

光绪二十一年, 荣庆渊博的才识和稳健的办事风格逐渐引起光绪皇帝的注意, 并在六月十三日受到皇帝的召见, 获得赏识。由于此时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刚刚战败, 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荣庆对该条约的苛刻条件异常痛心, 对日本的贪婪十分的愤怒!譬如一八九六年九月初十时日记中记载:“今则赔款二万万矣, 并割有金复海盖矣, 愈战愈坏, 为之奈何。”这表明深受儒家精神熏陶的荣庆对自己国家怀有着深深的忧国忧民情怀!对清廷战败, 被迫割地赔款的举动充满痛心和无奈之情。还有十月二十八日记载:“闻旅顺不守, 军士良死多, 伤哉”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初九日:“闻和约已用御宝, 夷情险凶, 事变离奇, 主弱权分, 将骄兵肆, 二三忠义, 实难挽回。”这些记载内容体现了荣庆对清军战斗力低下, 不能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失望之情, 以及对光绪皇帝深受保守派的牵制却难以施展抱负的处境怀有同情之心。但荣庆毕竟是慈禧太后的心腹, 在政治上却是比较保守的, 作为封建守旧派中的一员, 仇视任何政治上的改革, 对戊戌变法和立宪自然也就没什么好感, 从他日记记载中我们能看出他的立场, 比如, 日记中记载“严拿康有为不获”“上以惩逆布告天下”这样的记载。“若不察中外国势之异, 而徒徇立宪之美名, 势必至执政者无权, 而神奸巨蠹, 得以栖息其间, 日引月长, 为祸非小。”从此可以看出, 荣庆是害怕因改革政治令满清贵族们失去既得的统治利益。

在世界民族运动风起云涌之时, 荣庆是坚决站在清王朝一边的, 努力维护风云漂泊中的清朝政权。他憎恶人民革命, 1911年10月10, 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 在次日 (11日) 记云:“闻鄂变, 甚恶。”但历史的前进步伐和时代的潮流巨大力量, 最终摧毁了清王朝的统治!在中国大地上建立了民国。之后, 为了暂时忘却政治上的巨大失意, 荣庆不得已移居天津英租界过着诗书自娱的生活, 但内心的深处也满怀着对清室的眷恋, 写诗说:“海泗侨居蜃气蒸, 连朝不见日东升。几回旧梦仍泡影, 惟有随缘是上乘。”并且感叹“河山非故国”。可见荣庆对清室的愚忠和眷恋有多么的深!

政治上虽然荣庆趋向保守, 排斥西方的新事物。但不可否认, 荣庆的品行和官德在当时贪污成风的清朝官员中可以说得上“清廉”, 他厌恶贪污行贿, 并且能够以身作则, 在当时的官场上享有较高的清誉。任军机大臣时, 受贿者非常多甚至影响到日常的办公!面对这种情况, 他发布规定“大员不准到私宅禀谢, 既省奔走之劳, 兼杜应酬之渐, 有事到公所晋谒, 隧到随见, 以励人才, 而挽陋习。”从中我们看出荣庆在当时的官场中保持清廉实属难得!也成为向来以孔孟之道自诩的中国官僚的一个缩影, “独善其身”也是封建士大夫们的传统。

三、荣庆与袁世凯的关系

在《荣庆日记》中, 也出现了很多当时名震一时的人物名字, 像李鸿章、袁世凯、那桐等等, 其中荣庆与袁世凯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 不得不提!因为在清朝末年, 袁世凯在政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荣庆的迅速崛起也得益于袁世凯的大力推荐!在晚清的政坛上两人相互扶持, 因此在日记中荣庆很多次提到袁项城。在荣庆任山东学政半年后, 山东的义和团逐渐发展壮大, 朝廷为镇压山东义和团, 派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此时两人的关系逐渐密切, 这也可以说是两人在政治上的联合开端。其实, 哪怕是在日常的生活中, 两人之间的关系也非常的亲密。如十月二十五日记载“西访慰亭兄于贤良寺。夜宿公所。”冬月三十日记载“午后到与宝臣同饭, 慰庭在座, 归宿公所用印。”荣庆此后由于得到慈禧太后的器重, 步步高升, 官居正二品, 此时与袁的政治联合更是达到高潮, 可以说, 以后没有袁世凯在政治上的提携和帮助, 荣庆不可能在晚清政坛上迅速崛起, 但另一方面, 袁世凯此后逐渐掌管北洋, 权倾朝野却受到慈禧的信任, 也有荣庆在其中运作的一份功劳!

辛亥革命爆发后, 袁世凯已经有取代清政府自立的想法和行动, 而荣庆在其日记中却记载, “记慰兄略话别来, 忠义之气犹见眉宇。”而此时的袁世凯有取代清廷和南方革命政府的野心。但荣庆却还赞他“忠义之气见眉宇”, 不得不说这是荣庆政治迂腐的一面, 并没有看清袁世凯的真实面目。将个人关系的好坏与民族利益混为一谈!总体来说, 荣庆与袁世凯的私交甚好, 但在国家利益的大是大非面前, 荣庆并没有看到袁氏的真实目的。

四、结语

荣庆严于律己, 这一点难能可贵!但不得不说他也是时代的一个悲剧性人物!如果他出生在清朝前期, 遇见像康乾那样的英主, 受孔孟思想熏陶、洁身自好的荣庆也许能成为一个中兴之臣, 但十九世纪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资本主义获得飞速的发展, 封建制度在腐朽不堪!但清政府盲目排外, 闭关锁国导致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而像荣庆这些封建士大夫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及其国际关系缺乏准确的判断, 荣庆抱残守缺, 固守那一套曾经给清朝带来荣耀的治国理论, 仇视一切的政治改革, 始终坚信祖宗之法尽善尽美!譬如荣庆对日本的了解也仅仅是读《谈瀛录》, 并且自认为“言倭事甚详”。当然这也是那个时代官僚阶层的悲哀。拒绝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 抱残守缺, 自认为泱泱中华文化能够解决所有问题, 那种自恃清高的习性在这些士大夫的身上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不切合实际的理论, 注定要被历史淘汰的, 这也给我们现代从政者一个警示:当变不变, 终究会酿成大错!我们要时刻根据国内外的形势作出必要的改革!否则, 只会落伍于世界的潮流之中。所幸的是, 邓小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就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高明举措!在对待国家的治理上, 我们也不必完全遵守前人的法则。我们只有走出国门, 放眼全球, 才能学到别国的长处!广泛吸收别国的先进科技和理念!

参考文献

[1]谢兴尧.荣庆日记[M].西北大学出版社, 1986.

面对雷锋标兵落选后的感想 第4篇

今天晨会课,张老师进行了“雷锋标兵”的竞选活动,入围了9位同学,而我就是其中的一位!

9位同学中选5位,也就是说4位将要淘汰了。。虽然自己心里不希望自己被淘汰,但这个时候也是证明自己在同学们心里是怎样的。

竞选结果出来了,我被淘汰了。说实话,自己当时是有一点难过,但还是自己的问题啊。如果我做的更好,同学们也自然会认可我。

后来自己想了想,觉得这件事没什么可伤心的,毕竟全班44个同学,有22个同学是认可我的,再说了,“雷锋标兵”我入围了啊!我是9个其中的一个啊!还有20位同学(去掉我还有韩勇)他们不去选我,肯定是我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啊!他们不可能无缘无故的跟我有仇吧。说到底,还是自己做的不够好,不够细心,我应该向王锦楷学习,向王心怡、徐洋……学习!我相信自己也可以做好!

读《中国兵学文化》后的感想 第5篇

前几天,整理自己的书柜,偶然翻出了自己中专时候读过的一本书,――《中国兵学文化》。这本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是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国学研究丛刊之十一。

中国兵学,贯及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像儒学、易学及其他几种主要演说一样,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工作,应当读一些此类书籍,读什么“兵”的书籍呢?我觉得,这关系到一个怎样对待中国兵学文化的问题。如果就兵学言兵学,把兵学仅仅看成是谈论兵戈剑戟、攻占杀伐,或者扩展为战略学、战术学以及与之相关的军事建设等一类的学科,那么,这本书确实与我们无干。然而,如果突破具体的兵学内容,透过兵学本身,着重发扬其文化意识内涵、思维特色与人文睿智,虽然也会看到体现兵学特点的“雕弓宝剑”和“残钺折戟”,但看到更多的东西却是藏在其背后的中华民族的人文意识及它所代表的文化底蕴。这本书正是沿着这一条思路研究的,它研究的不是纯粹的兵不理论,而是兵学文化意识。

在这本书里,给我启发最深的要算是第七章《兵学与中华文化》中的第三节《兵学文化与现代意识》。

应变意识

“应变是依据事物本身的性质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而适时变换行为方式。”

“应变意识同其余几种兵学文化意识一样,是体现兵学特点的特殊文化意识,它培养人们机智聪慧的心理和快速反应能力,调动人们的全部机敏与智慧,对所处的困境能通达权变。” 孙子说过:作战的计划是必要的,但已有的计划即使天衣无缝,也难以预见战争中的意外情况。为此,必须启动人的应变能力,这叫做“为不可测”、“巧能成事”。这人“为”和“巧”就包含了善于应变的意思。

读《历史的选择》后的感想 第6篇

东疏镇中心小学六一班张晓航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听到这首歌,使我想起了前几天看的《历史的选择》这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中国改革三十年来所经历的艰难与困苦。就像梅花在暴风雪面前毫不畏惧、不肯低头的骨气。

鸟儿选择了天空,是因为它有一双

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是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

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选择了“粉身碎骨全不怕”。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他——东方的雄狮。

九十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候,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下,人民苦难深重,社会一片黑暗。从鸦片战争到五

四运动这近八十年的时间里,人民在苦苦寻找,但是无一例外,这些运动都以失败而告终。

历史选择了中国,人类也选择了中

国,帝国主义被打跑了三座大山推到了,新中国成立了,“两弹一星”成功发射,香港澳门相继回归。土地三十年不变,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教育,零八奥运成功召开,嫦娥一号圆满飞天。

读老人与海后的感想 第7篇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题记

老人,海。

这本书的内容和它的主人公一样,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老人圣地亚哥由于84天没有捕获鱼,在第85天下定决心扬帆起航。经过三天三夜的奋战,老人终于将比船大的大马林鱼捕获,就在他满载而归时,成群结队的.鲨鱼却他眼前将战利品撕碎。最终老人精疲力竭地回家了,带回的除了一艘破旧的小船外,还有一具闪着寒光的鱼骨……

可以说,从我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从头至尾,我都对老人充满了怜悯之心,从生活的清贫,艰苦地捕鱼,流血的战斗,直到最后一无所获的归来,无不体现出老人内心的孤寂与可怜。可老人却用与我不同的心情去看待他的生活,因为他知道——

他天生就是个渔夫,那就要像渔夫那样活着!

是的,老人是个真正的渔夫。当他知道那一刻咬上勾的是一条麻烦,甚至会让他丧失生命的大鱼时,他却下定决心,抱着“我奉陪到底”的信念,与强大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尽管背脊被钓索绷到麻木疼痛,双手都拽出了血来,头脑因为饥饿与难受几乎停止了工作。但他却抱着视死如归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品质同大鱼作斗争。这时,我觉得老人就像他梦中的那头狮子孤独而又威猛,静静地伏在草丛中为了猎物而战,不,应该是为了荣耀而战,为了“渔夫”这个名称而战。终于,这头技艺娴熟,思维缜密的狮子找准了时机,,纵身一跃,成功扑到了猎物。

他终于成功了!我在心底默默为老人呐喊,庆贺。正当我以为这是圆满结局时,却突然蹿出了几条鲨鱼,它们无情地撕碎别人的战利品,我为老人愤愤不平,可老人却十分平和地想:谁说得准呢?也许结果是好的。我十分惊讶他为何能如此平静,但后来我便知道了。

老人出海的目的只有一个——捕鱼。是的,他已经做到了,他别无他求了。因为他知道失败远比毁灭痛心地多,既然他已捕获,获得了他心中想要的战利品,获得了精神上的胜利,其它还去奢求什么呢?从老人从容的脸上,我又看到了他身上的乐观豁达,谦逊崇高的品格。看到了一头真正的威风凛凛,傲视大海的狮子!

读教学设计后的感想 第8篇

教学设计是一门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它的理论和方法主要设计的是中小学课堂教学的领域。它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研究教学过程,落实素质教育的教学技术,也是设计开发各种教学媒体所应依据的理论和方法。

看完这些,我感觉这是特意为教师准备的。而我是一名师范生,一名未来的教师。所以这些内容对我有很大的帮助。作为一名教师,我想了解这些是最基本的。

文中提到了方方面面的知识。比如,最基本的——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是围绕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教学全过程。那么怎么才能使能力素质发展的更好呢?这就涉及到了教学设计的研究方法——将学习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系统地应用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教学技术。因此,课堂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中学教师提供一种科学的教学技术手段,教学反思《读教学设计后的感想》。这些知识,根据平时的生活观察我们也许能了解到一些。但我想,一定不会这么深入吧!

读了整个章节,我知道了作为一名教师光靠表面上我们看到的那些是不够的。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为学生上一节既生动又易懂的课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首先不说知识水平,因为那是最基本的要求。关键是要使学生听懂,这就要老师的水平够高。

首先老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知识的认知度不同。有的学生了解,有的学生陌生;有的学生喜欢,有的学生讨厌。那么怎么才能在一节课内使大家都听懂呢?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好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的制定必须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这包括方方面面的。比如,学习状态的描述,教学大纲分析等。这些都不是轻松的事。因而,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优秀的教师是不简单的。

考试后的感想日记 第9篇

考试后的感想日记范文

(一)时光流逝,岁月如梭。从我身边悄然而过。不知不觉中期中考试却在同学们的期盼声中赶来了,我将迎来我第一次正规期中考试。

考试的时间很短,仿佛在梦境之中一般,考试过后我还在每一天晚上做着噩梦。天哪,这太可怕了,这是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是我在噩梦中惊醒后最常说的一句话。但是在星期一我接到数学考砸的消息后我反而平静多了,怎样这么奇怪呢?但是管他呢,心里的一块石头最后落地了。噩梦也最后离我远去。

是的,考试过去了,如梦幻般的过去了。那鲜红的89仿佛在告诉我还要努力,那所有一切的对于考试的幻想全部在成绩单发下的那一刻,成为泡影。我后悔啊,我叹息但是这又有什麽用呢

人生从无后悔药可买,既然失败了,就要学会去承受,只着眼于过去又有什麽用呢?只会忽视此刻,当此刻变成过去,所有的明天都变为此刻,当下一次的考验到来之时,你只会悲哀的发现你仍留在过去,不知进取。当你在未来的某一日轻轻翻开那早已成为历史的第一次考验时,你会发现你的一生始终是在叹息声中度过的。碌碌终身。

由此我想,考试过去就过去吧,不能只为这次考试叹息,这只是一次小小期中考试而已,在人生的路途中会经历一个又一个的考试,人不能永远沮丧下去啊!抬起头,仰望天空,明天依旧辉煌。

考试后的感想日记范文

(二)泪花,晶莹的泪花,你尽情的流吧!一个分数,一份悲伤油然而生。这次抽考,大家考的都不怎样样,能够用三个成语来形容:闻者悲哀,见者流泪,惨不忍睹!老天哪,我的语文成绩有了历史性的突破!为什么目标总是离我如此遥远呢?

我看了自我的成绩,十分失望我竟然只考89分。整个人就像木头一样,面无表情,心冰冷冰冷的。这次的抽考我没有考好,心里十分不是滋味儿,回到家里有家人的责备声让我更难受了,我慢慢移动着双脚,好像有不计其数的烦恼都压在我的背上,我好像有点累的感觉,我不明白自我该做些什么,是痛哭流涕地好好宣泄一下对考试成绩的悲伤呢?还是躺在床上好好反省一下自我呢?

这次抽考怎样会考这么差呢?说到原因嘛,是多方面的。其一也是最首要的,当然是自我还不够努力,没有持之以恒的刻苦精神;其二是平时的基本功不够扎实,做作业马马虎虎吧;其三是课外知识还不够丰富。如果上面几点再改善一下的话,成绩肯定会有所提高的。

考试后的感想日记范文

(三)这次期末考试,的确很失败。我也很难过,很悲哀,很失落。可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我没有认真吧!这或许是对我的一次深刻的教训吧!这或许是对我的一次激励吧!这或许是对我的一次鞭策吧!这或许是对我的一次考验吧!这或许是让我难以忘怀的一次惨痛经历吧!

这是一次让我感到悲哀的考试。想到平常在课上做小动作,不认真听讲,乱说话想来想去,还是要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忘掉失败,等待成功,这一切将重新开始,我也将以一个全新的面貌迎接新的学年的到来,以一种全新的态度学习,毕竟时间不等人,我也只有更加努力学习了。只有在默默无闻的努力中去打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平常考试的时候语文、英语、数学这些主科都不错,副科十分糟糕;可这次我的副科才减了两分,主科考得一塌糊涂,可能到了关键时期只复习副科了忘记复习主科了。争取下次考好,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期望,取得让我感到欣慰的成绩,不再后退。

小小的考试暴露出我内心的那一份自满,那一份狂傲,让我明白自我在众人之中是多么渺小,多么的不堪一击!这也算是对我的一个惩戒吧,为我敲响了警钟,也提前给我打上了预防针。一次失败算不了什么,失败也许是成功的前兆。一次成功也证明不了什么,它终究要成为历史。

读孟子译注后的一点感想 第10篇

10小学教育

黎泳珊

孔孟之道都主张“仁”,孟子也像孔子一样到处游学,并经常为一些君王宣扬仁政,我个人觉得还是很佩服他的耐心和志向的。但是据《史记》记载,由于当时的君王不采纳孟子的政治主张,所以他不再过问世务,以著作的方式,阐发儒家学说,写成了《孟子》一书。这样看来,其实孟子有一腔志向,但是遇到困难了,别人不服他了,他也便就没有了那股冲劲了,显得有点消极。

为什么后世人所称道的孔孟之道在当时为什么都不太受君王青睐呢?我看完了《孟子译注》后,最大的一个感觉就是孟子去到哪里,说什么都会和“仁”扯上关系。确实让我有点审美疲劳了。

在《梁魏王上》这篇译注中,梁魏王问孟子能给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孟子说只有仁义,何必说利。孟子还提到,倘若不顾义而看重利,那不夺取全部是不会满足的。重仁的人从来不会遗弃他的亲族,重义的人从来不会不顾他的君主。那时候,魏国衰落,求强之心比较急切,因此梁魏王一见面就问孟子获利的问题。那时候战国纷攘,根源在于“利”,所以孟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仁义”。其实,我觉得他看问题还是比较透彻的,对于当时的魏国来说,确实有必要以“仁”淡定下来。但是,一来就跟一个求强心切的君主说不必说利,显然也有点太急于宣扬他的主张,而没考虑到被劝说者的心理状态,所以,我在译注中,最终还是没看到梁魏王有明显被说服的依据。所以,启发了我,如果以后遇到比较急躁的学生,我可能不会先急着给他灌输我的主张,而是先顺应他,在深入浅出,慢慢给他讲道理,这样可能会比较容易让人接受。

再者,在我认为,每个国家都需要为自己的国家谋求利益或捍卫利益,而不是一味说“仁”就万事大吉。以我们今天的眼光的看,我们国家外交的最根本依据是国家的根本利益。不能为国家谋求到利益,没有一定的国力,是无法空口说“仁”的。

除了孟子的主张外,我也从译注中观察着他的为人。觉得他虽然满口仁义道德,但是很明显自己有点自视清高,有点自负的倾向。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夫子神色上似乎有不高兴的样子。前些日子我曾听夫子说:‘君子不埋怨上天,不责怪他人。’” 孟子说:“那时是那时,现在是现在。每五百年必定有称王天下的人兴起,其间必定有著名于世的贤人。周兴起一来已有七百多年,从年数上说已经超过了,以时势而论也该有圣贤出现了。上天大概还不想安抚治理天下,如果想安抚治理天下,当今之世除了问我还会是谁呢?我为什么不高兴呢?”

从这段,看出孟子其实有点言行不一的嫌疑,那时是那时,这样的话显然是被人发现错误了,觉得面子有点过不去了才说出的话。但从中可见孟子志向远大,一心想当个圣贤,所以到处传播他的政治思想,但是无奈没多少君主赏识他,他自己的态度也有点消极了。但是消极之余似乎还是有点心有不甘,还不是彻底地消极了。所以一旦被别人揭穿,自己便有点怨天尤人的感觉。其实,老师作为一个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这种前后矛盾,那时是那时这样的话,真的很忌讳说出口。学生会觉得老师说话不算话,明明自己言行不一,却不肯承认错误反而是理直气壮地说道理,我认为这个说道效果微乎其微,难以服众。

读雷锋的故事心得感想 第11篇

翻开书,几个大字就印入了我的眼帘-----学习雷锋好榜样!可这却在我的心里打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为什么要学习雷锋呢?我怀着好奇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埋藏在我心底的问号消失了。雷锋是一名伟大的共产党员,他仅仅活到22岁,就光荣牺牲了。他曾在日记中写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让自己短暂的生命放射出了无限的光辉。

我读完这本书后,感到了极大的惭愧。雷锋从小就父母双亡,在党的关怀下成长,只要奉献,不图回报。而我在爸爸妈妈关怀着,生活无忧无虑,要什么有什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家中的小皇帝,可我却总不知足,不知帮父母分担家务,不知帮同学讲题解难,不知回报,不知奉献。

读雷锋的故事心得感想 第12篇

雷锋叔叔以短暂的生命为人民做的好事数也数不清,但他做了好事却从不留名,如:援灾区捐款献爱心,为丢了车票的妇女买票,帮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找儿子,冒雨送带着两个孩子的大娘回家……所以人间流传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其实做一件好事并不难,做一辈子好事却没多少人能办到。雷锋叔叔就是从一件平凡的小事做起,编织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生。我们应该学习雷锋叔叔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我们能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是多么幸福!我们要利用每一分一秒来改写自己的一生。正如雷锋叔叔所说: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雷锋叔叔仿佛就是一滴水,滋润了每一寸土地;又像是一缕阳光,照亮了一分黑暗;还像是一粒粮食,哺育了所有的生命;更像是一颗最细微的螺丝钉,却永远守在他生活的岗位上……

再想想我,一点也不珍惜时间,每本书都一目十行的看一遍就完了,并没有细细品味。我最该学习雷锋的还是勤俭,在家里,我总是要这要那,不让我如愿以偿就十分难过。这真是不应该呀!真该为我自己感到惭愧!

日记考试后的感想 400 第13篇

我的分数终于发下来了,语文试卷上鲜红的“87”分深深刺痛了我,我的语文从来没有这么低过,87分,这个分数张大嘴巴,好像在质问我:“你这个学期就掌握了这么点知识?”又好像在严厉地说:“你做的不好,这是最不好的一次!”也好像红灯一样,警告我:“如果你再不好好学习,就会比这个分数还要低。”这个刺眼的分数,是我这一个学期以来的测评,测试我究竟是否在这个学期好好地,扎实的学了,然而,我觉得我并没有。

下一个学期,我不能再不懒懒散散,我必须好好地,扎实的学,为我来年上初中打基础。

上一篇:尊敬父母作文下一篇:黑木耳产业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