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安与安全发展

2024-05-20

科技兴安与安全发展(精选7篇)

科技兴安与安全发展 第1篇

一、做好安全科技工作,对促进安全生产,推动安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工作。今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要把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能够突破的技术群作为优先主题,加快突破瓶颈制约,掌握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解决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提高国家安全保障能力。会议动员全党全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下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安全科技是宏观意义上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安全生产的各行业和领域,代表安全生产的发展水平,反映了安全生产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内在要求。坚持科技兴安战略,重视和加强安全科技工作,加快科技成果的创新和推广应用,对促进安全生产,推动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第一,加强安全科技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之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要求,共同构成了科学发展的基本内容,作为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展现在全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领域,涉及安全生产的方方面面。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具有鲜明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引导性。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必须把科学技术作为检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始终坚持和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各行业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必须从思想认识和工作理念上拓宽视野、胸怀全局、超前思考,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社会责任感,以此促进安全科技工作的不断加强。

第二,加强安全科技工作是实现安全发展的强大推进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把安全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理念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是我们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深化。安全发展是指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各行业和领域、各类生产经营单位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必须以安全为前提和保障,把发展建立在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安全生产状况持续改善、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切实保证的基础之上。实践证明,凡是安全生产水平高、职工生命安全健康得到保证的行业和企业,必定具备生产技术水平高、装备设施先进的优势。在今后的安全生产工作中,必须把加强安全科技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健全科技创新体系,集中专业技术力量,搞好安全科技成果的研发和推广,提高安全生产技术水平,加快安全发展的进程,缩短事故“易发期”,实现安全生产稳步健康发展。

第三,加强安全科技工作是安全生产的重要支撑。安全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以安全科技作有力支撑。安全科技工作所研究的领域,包括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技术两个主要方面。二者的关联性很强。任何一个方面和环节缺失,都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要制定和落实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加快安全学科建设;修订完善行业安全技术规范,提高技术水准。要深入分析,针对工业领域共性、关键性安全管理和技术难题,积极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积极开展重大科技攻关,争取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要加大淘汰危及安全的落后工艺和设备的力度,广泛采用安全性能可靠、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切实提高安全生产的保障能力。

第四,加强安全科技工作是建立本质安全企业的基本要求。8月10日,总局和煤监局召开了建立本质安全型矿井座谈会。大家的普遍共识是,当前一些行业和企业的重特大事故多发,其中十分重要的原因是,有关影响安全生产的重大和关键性技术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开展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安全科技工作要先行一步,把工作做到位,使本质安全具备可靠的基础。就煤矿来讲,重点要在矿井重大灾害危险源辨识、监控技术,矿井瓦斯、突水、动力性灾害防控技术,低透气性高瓦斯松软煤层瓦斯抽放成套技术,矿井深部开采技术,煤尘爆炸自动抑爆技术,重大防灾救灾技术,以及冲击地压灾害综合监测预报系统技术和“三下”开采技术等方面集中进行深入地研究开发,尽快应用于实践,努力建设一批高科技示范矿井。其它行业和领域也要瞄准主攻方向,积极推进科技进步,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二、近年来安全生产科技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最近几年来,我国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较快,具备了一定规模的科研队伍,科技研发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取得了一批创新型的安全科技成果,安全科技工作有了新的进步和发展。一是创新型安全生产科研体制逐步形成。组建了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及一批依托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中国矿业大学等专业科研院所的安全生产技术支撑机构,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研发基地。一些大型企业建立了技术研究中心,有75所高等院校设立了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正在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中坚力量,社会中介机构积极参与,国内外广泛合作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安全科技工作体制和机制。

二是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取得新进展。在重大工业事故预防预警与应急救援、重大危险源监控、安全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型科研成果,并通过这些成果的示范应用,提高了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重大工业事故与大城市火灾防范及应急技术”顺利通过验收;取得了“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与应急预案编制及其关键技术”和“矿山重大瓦斯煤尘爆炸预防与监控技术”等多项重大科研成果;“煤矿生产安全科技行动”专题项目顺利启动;初步建立了以淮南矿业(集团)为依托的瓦斯灾害防治技术示范工程。“煤矿瓦斯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和“预防煤矿瓦斯动力灾害的基础研究”项目分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有638项科技项目列入总局2005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计划;2006年将有896项列入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计划。

三是安全生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取得新突破。“煤矿安全数字化监测监控网络”、“危化品道路运输车辆运行安全监控管理应用系统”等项目已列入国家重点推广计划,“煤矿安全气相色谱仪器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和监控、HAN隔阻防爆等技术在各地得到广泛推广。安全防护用品和装备的推广应用,对保护职工的安全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带动了安全防护产业的发展;“公益技术与行业共性技术转化平台建设”项目被列入2005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

四是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得到强化。国务院将“推动安全科技进步”纳入安全生产工作的十二项治本之策。在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将“公共安全”列入重点领域;把“重大生产事故预警与救援——重点研究开发矿井瓦斯、突水、动力性灾害预警与防控技术,开发燃烧、爆炸、毒物泄漏等重大工业事故防控与救援技术及相关设备列为优先研发课题;“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确定为重大专项。这些都将对我国安全生产科技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看到安全科技工作已取得成绩的同时,必须对存在的问题保持清醒的认识。比较突出的:一是安全生产的法规和技术标准不健全,对安全科技的指导性不强;整体上还没有形成能够指导安全生产工作的理论体系,对安全生产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属性及其规律、方法等,研究不足。二是安全生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弱,安全技术落后于生产技术,安全科技整体水平偏低、成果数量、质量和转化率不能满足安全生产发展的需要。三是重大灾害基础理论研究滞后,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和领域长期制约安全生产的一些共性、关键性科技问题尚未有重大突破。四是安全生产科技学术带头人缺乏,安全生产科技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另一方面,企业的科技投入不足,以企业为主体的安全科技投入机制尚未形成等。这些都对安全科技工作的深入开展带来影响。

加强安全科技工作,必须重视解决上述面临的实际问题,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作为解决当前和未来安全生产重大问题的根本手段之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各与安全科技工作相关的部门和单位,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学技术发展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安全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积极创新安全科技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要加大人才、资金方面的投入,加强与有关科研机构和专业院校的联合与配合,健全安全科技工作机制,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争取在安全生产科技领域要有更多的发明创造,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在安全学科前沿和高技术领域争取占有一席之地,不断把安全科技工作推向新阶段。

三、适应安全生产需要,明晰安全科技工作思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提出了 “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的奋斗目标,并将重要安全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又分行业和领域对安全目标进行了细化分解,并将安全科技作为重点保障措施和工程作出了安排部署,即将由国务院办公厅予以转发实施。

新时期安全生产科技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 “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的科技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大力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整合安全生产科技资源,构建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体系,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科技水平,为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发展思路上,要树立创新观念,以增强安全生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以安全生产理论研究为基础,开展共性、关键性重大安全科技攻关;以企业为主体,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实施安全科技创新与技术示范工程,推进安全理论创新、安全技术创新、安全监管监察技术手段创新,以科技引领和支撑安全发展。到2010年,要初步完善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保障体系,形成有利于安全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安全科技人才的培养机制,全面提升安全生产及其监管监察的科技水平,为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提供科技保障。主要包含的内容有:

(1)初步形成安全生产理论体系框架,在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灾害发生机理等方面有所突破;

(2)开展重大安全生产科技攻关,在煤矿等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灾害与事故防治、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应急救援、事故调查分析技术、安全管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成果;(3)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建立安全技术示范工程,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技术水平;(4)促进安全生产科技产业化的发展,安全技术装备和安全防护用品产业基本满足国内安全生产的需要;

(5)初步建成6类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部门联动的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体系;

(6)基本形成较完整的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在安全技术标准的种类、数量、技术水平等方面取得重大的进步。

以上几个方面,是今后一个时期,安全科技工作的基本要求。安全生产科技规划和专项安全生产规划,对有关具体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科技工作都有比较翔实的安排部署,通过审议后,即将发布实施。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四、认真做好安全科技成果评选工作

开展安全生产科技优秀成果表彰和奖励工作,是我们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实施“科技兴安”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评审,使一批对安全生产工作产生重大影响的优秀成果脱颖而出,让全社会了解和认可这些成果的价值与用途,能够大大推动安全生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进一步促进我国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2002、2004年,国家安监总局分别对83项和143项安全生产科技优秀成果进行了表彰和奖励。通过前两届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的评选及推广应用表明,成果奖的设立对在安全生产领域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我国安全生产科技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届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共收到上报项目379项,其中煤矿安全类269项,非煤安全类110项,上报项目总数比上一届增加了40多项。

从完成的单位看,总计有145个,主要集中在企业。具体比例是:企业占73.87%、科研院所占10.67%、高校占8.53%、其他单位6.93%。上报项目超过20项的单位有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36项)、兖州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31项)、中石化集团公司(26项)、淄博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项)。中国矿业大学以12个项目位居高校系列首位。

从推荐单位看,约计40个,主要集中在山东煤矿安全监察局、山西煤矿安全监察局、河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中石化集团等单位。

从申报成果分类看,5.33%为基础与应用基础类、61.33%为技术开发类、23.47%为技术推广与创新类、9.87%为软科学类。

从报奖等级看,申报一等奖的项目约301项左右,占79.4%;申报二、三等奖的项目78个,占20.6%。

成果审查和评选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增强评审工作的责任心。本次评审聘请的专家层次高、范围广,共邀请到来自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管理机关等不同岗位的专家90人,其中院士7人。不少专家曾参加过前两届的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以及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的评审工作,具有丰富的评审经验。希望各位专家在评审过程中,要以严谨务实、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搞好优秀成果评审工作,为下一步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奠定基础。

二要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科技成果评选每两年一次,蕴涵了广大基层科技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搞好科技成果评审既是促进安全生产科技研究与推广应用、改善安全生产条件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安全科技优秀成果以及为此付出辛勤劳动的科技人员的充分肯定与鼓励。要遵循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把评审质量关,真正把那些对安全生产适用价值高、创新性强和有指导与推动意义的成果评选出来;对于有争议、一时难以决定的成果,要集思广义、充分酝酿,把每一项成果评审好。同时,在评审中,眼界要开阔一些,积极发现新人、激励新人,为安全科技工作培育新生力量。

三是严格按照评审标准和程序进行。由于本届报奖项目数量较多,又新增了“国家安监总局优秀安全科技推广项目”的评选,各专业组工作量较大。希望大家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严格按制定的办法行事,做到程序不减、事项不漏、标准不降。同时,通过评审工作的开展,深入研究、探讨进一步加强安全科技和成果评审工作的方式方法,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利于改进工作。

四是做好评审服务工作。评审工作虽然分专业组进行,但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交叉。规划科技司等有关部门要做好扎实细致的服务工作,加强组织协调,要及时与专家进行沟通,根据审评工作的实际需要,精心策划,周密安排,为大家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保证评审会议的顺利进。

同志们,目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趋于好转,但形势依然严峻,安全生产科技事业任重道远,紧紧依靠科技进步、走“科技兴安”之路是我们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安全生产科技成果评奖工作仅仅是我们实施“科技兴安”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还有更多的科技工作需要广大专家和科技工作者去努力。希望大家要坚持用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和科学理念统领安全科技工作全局,脚踏实地,努力工作,积极推进安全科技创新,不断开创安全科技工作的新局面,为促进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做出积极的贡献!

科技兴安与安全发展 第2篇

一个场所的出入口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场所的安全,杭州门禁系统系统就能非常好的去解决这一系列的安全问题。门禁系统安全是很有代表性的现代化安全管理系统。它集自动识别技术和现代安全管理措施为一体,涉及了电子、机械、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等。

它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门及钥匙管理使用,它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出入管理系统。它在工作环境安全、人事考勤管理等行政管理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公司大门上安装杭州门禁系统可以有效地阻止外来的推销员进入公司扰乱办公秩序,也可以有效地阻止外来闲杂人员进入公司,保证公司及员工财产的安全.可以显示和提高公司的管理档次,提高企业形象.可以有效地追踪员工是否擅离岗位。可以大大降低人事部门的工作强度和工作量.可以有效解决某些员工离职后出于担心不得不更换大门钥匙的问题.可以方便灵活地安排任何人对各个门的权限和开门时间,只需携带一张卡,无需佩戴大量沉甸甸的钥匙,而且安全性要比钥匙更让人放心。

科技兴安与安全发展 第3篇

协议签署之后, 双方将保持联络沟通机制, 交流技术信息和行业信息;强化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合作, 开发更加符合中国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需求的新产品。霍尼韦尔将持续为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相关司局、直属科研机构引介国际先进实用技术和解决方案, 并开展安全生产、职业卫生、应急救援、交通安全等领域的国际交流等。出席签约仪式的领导包括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 (国际合作司) 副主任杨智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际交流合作中心主任陈江及副主任胡予红, 以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际交流合作中心技术交流处处长米建英, 霍尼韦尔亚太区政府事务副总裁孙丹博士、霍尼韦尔工业安全部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童更生等。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际交流合作中心主任陈江指出:“本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将强化双方的务实联动, 为中国安全生产科技工作提供借鉴思路, 为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提供借鉴方向, 共同探索中国安全生产的发展。”

科技兴安与安全发展 第4篇

科学技术既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和技术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安全生产科技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和引领安全发展的作用日趋显著,但安全生产科技还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安全生产科技面临重大挑战和巨大需求。随着矿产资源开发逐步过渡到深部开采,水压、地压、地温、瓦斯压力都相应增加,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等灾害的复杂性和治理的难度将加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重化工产业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生产装置的复杂性与危险性也将不断增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资产和人口的日益集中,城镇生命线工程将日趋复杂,城镇的安全压力将增大,由安全生产问题引发的环境灾害和公共安全事件的风险将增加;经济成份和经营方式的多元化,将使安全生产管理及其监督监察的难度和复杂性加大。所有这些必将对安全生产科技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急需创新安全生产理论和构建技术标准体系,急需加强安全生产的关键共性技术科技攻关,急需壮大安全科研人才队伍,急需开展安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与示范。对此,安全生产科技工作必须主动挑起重担,有所作为。

“十一五”时期,安全生产科技工作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执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学技术发展方针,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树立创新观念,以增强安全生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安全生产理论研究为基础,开展共性、关键性安全科技攻关,以企业为主体,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实施安全生产科技示范工程;推进安全理论创新、安全技术创新、安全监管监察手段创新,构建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体系,完善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保障体系,支撑和引领安全发展,形成有利于安全生产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安全生产科技人才的培养体制,全面提升安全生产及其监管监察的科技水平,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研发水平,为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提供科技保障。

科技兴安与安全发展 第5篇

政策保障

为促进兴安盟城乡建设、建筑产业模式转型升级,依据《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自治区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兴安盟在严格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各项激励政策的同时,在科技与节能方面开展大量工作,相继出台了兴安盟的行政公署办公厅《关于印发兴安盟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兴署办发〔2014〕79号)及兴建办发《关于加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管理的实施意见》(〔2013〕53 号)、《兴安盟住建局关于加快发展绿色建筑的通知》(〔2013〕54 号)、《关于成立兴安盟住建局建筑保温与结构一体化技术研发领导小组的通知》(〔2013〕251号)、《兴安盟住建局关于加强外墙外保温施工管理的通知》(〔2013〕55号)、《关于推行光热建筑一体化应用的实施意见》(〔2013〕68 号)、《关于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建筑节能专项审查备案的通知》(〔2014〕65号)、《关于兴安盟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成立“寒冷地区绿色生态民居技术课题组”的通知》(〔2015〕66 号)、《关于在全盟新建民用建筑中全面推广应用模块化同层排水节水技术的通知》(〔2015〕67号)、《关于在新建民用建筑中全面推广卫生间精装修的通知》(〔2015〕146 号)、《兴安盟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关于推动兴安盟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通知》(〔2015〕231 号)等20 多个相关文件,通过这些文件的引导和落实,推动全盟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积极引导城乡转变建设模式和发展方式,推动城镇化向协调、低碳、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为住户打造环保节能、舒适健康、美观的高品质住宅。

科技创新

兴安盟住房和规划建设局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引领行业发展,大力倡导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理念,通过自主研发集成以及引进推广新技术,坚持因地制宜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走适宜本地区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城市特色、经济水平的绿色发展之路。

积极研发新技术新材料、创新技术标准和图集。近几年,兴安盟住房和规划建设局将“建筑保温与结构、建筑设计装修、建筑光热”三个一体化作为工作重点,提高建筑行业及全社会对“三个一体化”的认知度,全方位推进各项工作开展。兴安盟住房和规划建设局在研发新技术新材料的同时,注重成果转化、创新技术标准和图集,为推广应用做好技术支撑。2013 年,兴安盟住房和规划建设局成立了“建筑保温结构一体化”研发小组,加快研究该技术,并编制了《JBY现浇混凝土剪力墙自保温体系应用技术规程》、《JBY现浇混凝土剪力墙自保温体系建筑构造图集》,将图集和标准作为自治区工程建设地方标准,且《JBY混凝土剪力墙自保温系统技术规程》已通过建设部备案,并于2015 年4 月1 日全区开始实施。为了引导行业调结构、转方式、推动绿色建材发展,经过两年努力,兴安盟住房和规划建设局完成了混凝土复合自保温砌块的研发,并通过自治区住建厅组织的专家评审。该技术是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为骨料的新型轻质保温墙体材料,为了推广应用该技术,积极创新技术标准和图集,由兴安盟住房和规划建设局组织编制了《XA砌块建筑构造图集》,并已通过评审,现作为自治区工程建设地方标准2015 年10 月1 日起实施。目前相关机构已研发另一标准块型的复合自保温砌块,已通过各项力学实验及热阻实验,正在编制的图集可作为这一保温产品(“建筑保温与结构一体化”)的研发的配套技术进行推广应用。近期启动《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建筑构造图集》的编制,为了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经兴安盟住房和规划建设局全力支持在产业化基地建成新型节能材料生产企业。

严寒地区绿色民居示范房建设有效推进。为了加快兴安盟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广具有显著节能、节水、节材等性能的适用性建筑产品,提高严寒地区民居舒适度,降低全寿命周期能耗,改善、提升乡村住宅质量和生活品质,有效解决村镇民居建筑节能标准等技术问题,年初成立了“寒冷地区绿色生态民居课题组”,并在乌兰浩特市和突泉县进行示范项目建设,示范项目建设中兴安盟住房和规划建设局因地制宜,推广应用适宜本地区绿色民居的“十项新技术”(包括自主研发的技术),并将对建成后的项目进行能效测评,通过该项目的节能率确定寒冷地区民居的节能标准和设计方案,编制《寒冷地区绿色生态民居》设计标准图集,填补兴安盟建筑节能领域的空白。

“被动房”建设扎实开展。在住建部和自治区住建厅的支持下,经过多方共同努力,我区第一个“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的绿色建筑项目在突泉县正式启动。德国能源署、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中心与内蒙古鑫泰建筑(集团)安装有限公司三方签署了技术合作合同。德国能源署专家在今年3 月和7月中旬对该项目分别召开了为期4 天的设计和施工培训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现该项目在建设中。

同层排水节水技术全面推广。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和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节水工作的通知》要求,解决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以及传统卫生间排水存在的一系列环境污染、产权不清、维修困难等质量通病问题,提升水环境承载能力,积极引进推广了模块化同层排水节水技术,邀请该技术研发人及图集编制人员对全盟进行了推广应用的技术培训,并下发了《关于在全盟新建民用建筑中全面推广应用模块化同层排水节水技术通知》。从2015 年5 月1 日起,全盟新建居住建筑、宾馆、公寓等民用建筑工程中全面推广应用模块化同层排水节水技术,并做到排水系统与建筑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节约用水约30%。同时,兴安盟住房和规划建设局正与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水科技研发中心及相关单位参与工程建设国家行业标准《模块化户内中水集成系统技术规程》的编制工作。

既有居住建筑改造与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成效明显。兴安盟属于北方寒冷地区,约700 多万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没有节能保温,截止目前已完成改造约410万平方米,仍有许多项目亟待改造,而且都是一些老旧小区或零散楼体,改造难度大、任务艰巨。为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兴安盟住房和规划建设局相继出台多项政策及管理规定,因地制宜、统筹谋划,在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项目中,部分项目与墙体保温同步实施了分户计量改造、街景立面改造、门窗屋面改造、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等。同时将正在实施加固的校安工程也进行了外墙保温的节能改造。经过节能改造的住宅,不仅将室内温度提高3-5℃以上,而且有效的解决了房屋渗水、噪音等问题,改造后的老旧小区焕然一新,综合效益非常明显。

地下综合廊和下沉式集雨绿化带建设率先起步。 为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引导城乡建设以绿色、低碳、生态为理念,兴安盟陆续开展了阿尔山市、扎赉特旗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县(市)示范建设,近期“中芬低碳生态示范城市”在阿尔山正式启动。兴安盟住房和规划建设局先行起步地下综合廊和下沉式集雨绿化带建设,突泉县在市政建设中将原有绿化带改造成为“下沉式自然集雨绿化带”,正在逐步将县城改造成“海绵城市”,路面、人行道等变成“雨水收集器”,通过绿化带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起到涵养水资源、调节水循环的作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2012 年编制了城市综合管廊工程专项规划,管廊分三仓、二仓、单仓,将通讯、电力、供水、中水、污水、供热、有线等管线合理布入管廊,实现一次建设到位,2013 年开始实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的建设。为推进我盟住宅小区综合管沟建设工作,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住宅小区地下空间,在《兴安盟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兴署办发【2004】79 号)中提出,所有新开发建设项目必须建设地下工程管沟(所有管线不允许直埋), 同时兴安盟住房和规划建设局编制了《兴安盟住宅小区地下综合管沟建设技术导则》、《兴安盟住宅小区综合管沟标准设计图集》。

建筑节能75% 的“ 三个一体化”示范项目已启动。为了推动我盟住宅建设向产业化、科技化转型,提高质量、提升品质,兴安盟住房和规划建设局以“科右前旗四季花城”项目为载体,推广应用自主及合作研发的新技术、新材料。该项目无论在设计、施工、材料均有所创新,建筑、结构、暖通、给排水各个专业建筑都有突破,实现了“建筑保温与结构一体化、建筑装修一体化、建筑光热一体化”,将65% 的节能标准提高到75% 的绿色建筑。同时小区建设实施下沉式集雨绿化、工程管沟、人车分流、透水材料铺装及物业管理智能化系统等,通过示范引路、以点带面逐步实现行业的转型升级。

可再生能源城市供热项目已签署合作协议。兴安盟是一个风能和太阳能资源较为充足的区域,如何高效应用可再生能源,突破原有的技术应用瓶颈是关键。风光发电转换成热能直接用于城市供热是一项新的应用途径,我盟已建成一个换热站正在运营。目前兴安盟住房和规划建设局正在做可研,将乌市地区20% 的供热面积规划应用可再生能源供热,近期已与两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

人工湿地项目正在规划。为了保持和改善原有的生态环境、水系、植被,打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环境,引导城镇建设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共赢的发展之路。在城镇化建设中,兴安盟住房和规划建设局将“MSBR+ 人工湿地”生态治污工艺作为重点科技推广技术,带领各旗县参观调研,完成技术可行性的论证,现在突泉县和扎赉特旗已完成选址,正在进行项目的规划设计。

远景展望

兴安盟住房和规划建设局将抓住国家产业调整这一机遇, 坚持走科技创业科技兴业之路,切实转变城乡建设和行业发展方式,实现转型提质。提高城市综合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强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全过程管理,实现资源节约、能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低能耗发展模式。兴安盟住房和规划建设局将以此为契机,力争在探索“三化一型”新型城乡建设模式上去实现的新发展、新跨越。

一是努力推进城区绿色生态化。强化行业引导,以点带面,大力开展绿色建筑示范引路,实现由绿色建筑单体向生态城区转变,发挥建筑绿色化的“全景式”效益,走出一条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共赢的城市发展之路。

二是努力推进寒区民居节能化。继续深入推广具有显著节能、节水、节材等性能的适用严寒地区民居建筑技术产品,并进行示范项目建设,努力打造集保温与结构一体化低碳、节能、绿色“被动式”生态民居。

三是努力推进建筑产业化。继续坚持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把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转型提质的主攻方向,以整体式厨卫、装配式水平构件作为建筑产业化起步区,加大建筑产业化基地建设规模和推广力度,培养龙头企业,以市场力量推进建筑产业化发展。

四是努力打造“智慧型城市”。通过信息化管理,将城市的公共服务资源信息通过互联网有机连接起来,智能化作出响应,合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镇,智慧地配置城市资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生活品质,最终形成以“智慧型城市”为发展模式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科技兴安与安全发展 第6篇

一、东部发展模式:苏南与温州的奇迹

在苏南模式中,地方政府——主要是指乡镇一级的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出资办企业,这种“集体所有企业”,从法律上讲是个模糊的概念,然而在苏南,地方政府作为企业的创始者,不仅参与市场活动,而且还作为?牛心签约人”的身份与各种要素(包括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的所有者签订合约;并且政府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具有优势。在苏南模式中,出任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往往是村长、乡长等,“经济效益”成了“成员政绩”的显示剂。当这两个目标一致的时候,官员(企业家)追求政绩最大化自然也用激励来使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奇怪的“苏南模式”解决了令人头痛的“激励兼容”问题,多少令某些经济学家大跌眼镜。

但是,温州与苏南并不相同。从制度层面看,温州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市场化以及与市场制度兼容的区域性文化环境。地方政府的功能定位和制度供给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它是服从和服务于市场发展的。温州模式的崛起,政府在初期似乎是一种“积极不干预”策略,在民间资本完成了原始积累后,政府再及时按照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进行规范和整合。这种发展模式与香港当年崛起大有类似之处。

这两种模式都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而在我们内蒙古的东部,在中国加入WTO的今天,在我们兴安大地上是不是适宜和适用,它与兴安盟的底层意识是否切合,能不能具有生机和活力。这也将显示出东部模式对兴安盟开发的意义。

我国的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战略表明,国家领导人已深知必须缩短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否则将损害整个国家的经济前景。现在的问题在于如何找到吸引投资的新途径,因为关税壁垒和减免税收政策的减少使得经济发展已无法再采用过去的模式。随着我国加入WTO,现在正致力于使境内外企业享有同等国民待遇,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必将是取消各项地区性优惠政策。兴安盟地处四面封闭的内陆环境,落后的国有工业已使政府不堪重负。目前我们的关键是如何重组计划经济产生的低效工业和农业经济,如何按照市场规律培育和打造刚刚起步的商服、旅游业。而且必须尽快推进建设完善的公路网络以及开放发展各旗县经济。以不同特色的县域经济为发展竞争单位,既要借鉴苏南模式中政府的主体推动作用,也要参考温州模式中政府的协调、引导作用。同时更要注意按照国际惯例以及人世的要求,摒弃这两种模式中过时的东西,发挥自身的相对优势,努力营造我们的自主经济、品牌经济。

二、兴安盟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县域经济是指在旗县域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牧区为基地,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经济,它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兴安盟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其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整体竞争力较弱

兴安盟旗县经济无论是经济总量、经济集中度,还是财政收入和整体竞争力上,与东部比都存在巨大差距。

(二)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调整依然滞后

一直以来,兴安盟县域经济第一产业占有很高的比重。第二产业优势不够突出,资源性加工企业规模小,能力弱;现代高科技企业起点低,数量少,产业技术的含量仍然较低;第三产业比重虽呈上升趋势,但因起步晚、规模小,与整体经济发展所需合理比例相差甚远。

(三)经济自主增长乏力,县级财政运转困境

一是兴安盟旗县投资面临困境。虽然较东部兴安盟县域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但受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限制严重。二是兴安盟旗县工业发展水平低。目前兴安盟县域工业大多是一些传统工业,产品多是资源性源头产品,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所赚的是低利润的辛苦血汗钱;大众产品多,名牌产品少。三是兴安盟旗县消费市场低迷。旗县刚性支出直线上升,目前有多数以上旗县财政入不敷出,运转十分困难。

(四)生产要素大量外流,对外开放程度偏低

一是资金严重短缺。由于旗县级财政拮据,加之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级以下业务,使县域经济发展深受“失血”之痛。二是人才大量外流。兴安盟大中专学生回县率低。80%的人才去了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三是产品科技含量低。四是对外开放度偏低。

三、推动兴安盟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客观地讲,兴安盟旗县经济落后东部地区既有自然方面的因素,又有历史方面的原因,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任何单一的发展思路对兴安盟县域经济发展都是无能为力的。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眼光,要立足自身经济发展阶段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实施整体战略来解决。

(一)以现存优势资源为依托,开展错位竞争,打造特色产业

无数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的竞争优势获得关键在于对自身优势的认识和把握。因此兴安盟在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决策中,应始终注意自身的比较优势,但由于各旗县所处地理环境、自然和资源禀赋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比较优势千差万别。如有的旗县矿产资源储量较大,有的旗县市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有的旗县劳力资源丰富,因此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和方式上不能强求一致,其关键是要站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高度,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独具特色的战略产业和名牌产品。

(二)以区域经济合作为支点,加强东引西联,扩大对外开放

资金是制约兴安盟旗县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兴安盟县域经济要实施跨越式发展,关键是要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紧紧抓住区域经济合作的机遇,加强“东引西联”,扩大民间投资。

所谓“东引”,就是要引进东部地区转移的产业资本,发展民营经济。目前东部地区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土地、人力要素成本大幅上升。东部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了降低成本,开始大量西进寻找商机。我们要尽可能多地引进东部民间投资。同时还要按照各旗县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民资投向。重点发展农牧业产业开发、能源、重要源材料的重点建设项目,以及能够综合利用资源,防治环境污染、节能降耗和提高产品档次的项目,力求走出一条县域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西联”。就是利用西部建设东部大通道的契机,极力争取国家投资,搞好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兴安盟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硬环境。

(三)以转移农村劳动力为突破口

加快城镇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实践证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功转移不仅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稳定农村社会秩序,同时还可以培育一个新的较高层次消费群体。对扩大内需具有积极的意义。要做好县城和中心城镇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城镇综合服务功能。积极引导农民进镇入区,发展餐饮、商贸、旅游、交通运输、房地产开发、科技信息等服务业,完善城镇功能,发挥小城镇地域经济、文化、商贸中心作用。“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只有减少农民。把农民问题解决了,兴安盟县城经济才会健康快速的发展。

(四)以放宽相关政策为基础,在新的历史的时期,应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在政策上释放经济增长的潜力

科技兴安与安全发展 第7篇

近年来, 长江电力受到三峡电站新机组提前投产、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葛洲坝电站设备老化以及冰雪、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等自然条件影响, 但是电力生产和安全形势始终保持良好态势。长江电力倡导的“五项兴安”安全管理理念发挥了重要作用。“五项兴安”包括以人兴安、依法兴安、科技兴安、预防兴安、文化兴安等内容, 涵盖了参与电力安全生产的人员、制度、科技、环境及文化等各个因素。特别是通过推动科技进步, 采取预防性措施, 长江电力努力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

科技兴安事半功倍的安全生产力

在技术更迭日渐加速的电力行业, 合理利用成熟的技术、工艺方法, 规范设备管理, 推动技术进步, 已成为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因素。

并网安评 规范设备管理

长江电力开展“并网机组安全性评价”工作, 提高电站设备的安全技术水平。2004年, 三峡左岸首批机组通过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组织的并网安全性评价, 2007-2010年根据三峡右岸机组投产的情况和电监会的要求分3次对三峡右岸机组进行了并网安全性评价。通过认真落实安评的各项标准, 全面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和安全运行水平。

技术攻关 消除设备缺陷

三峡700MW水轮发电机组是我国首批投产的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投产初期在定子绕组水内冷系统、机组调速系统、机组辅助设备系统、机组励磁调节系统、机组导水系统、电站监控系统和电站厂用电系统等出现了诸多设计和制造缺陷, 员工认真分析原因, 切实采取措施, 使缺陷得到彻底解决;因设计、技术等原因暂未能彻底消除的缺陷, 也都采取了有效的预控措施。通过有效的技术攻关, 提高了700MW水轮发电机组安全稳定水平, 全电站有18台在投产运行后即一次性完成了“首稳百日”的特殊目标。

信息运用 提升管理水平

长江电力成功开发建设了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ePMS) , 该系统集设备管理、安全可靠性管理、物资、文档、计划等为一体, 大大提高了电站生产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公司所属三峡电站和葛洲坝电站均建立了高度自动化的计算机监控系统, 所有生产活动均实现了远方监视与自动控制, 全面自动化运行管理水平为安全生产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项目科研 促进安全生产

长江电力开发完成了基于设备在线监测系统数据与计算机监控系统历史数据库的设备状态趋势分析系统, 开展设备诊断运行, 收集状态分析系统中各设备运行的重要数据, 结合运行管理经验, 准确判断设备运行状态, 通过分析尽早发现设备早期故障征兆并提前采取措施, 将传统的运行工作由“巡检、汇报、隔离”向“分析、诊断、预控”转化。通过分析诊断系统的应用, 发现大量的潜在设备缺陷, 规避重大设备风险。

“三峡机组定子水内冷状态监视及故障诊断专家系统”“三峡电站PSS模型研究、参数整定及应用”“三峡Alstom机组导叶最佳关闭规律及避免关机过程中出现共振现象的研究”“三峡电站厂房现场振动测试及分析研究”“三峡机组在线监测系统研发与应用”等诸多科研项目的成功实施, 不仅提高了三峡700MW机组的稳定运行, 更为国内探索700MW水轮发电机组的运行规律、特性提供了经验。

预防兴安防患于未然的有效途径

长江电力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预防性措施和规范的应急体系建设, 使安全管理工作重心前移, 将各项工作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防范”延伸。

建管结合 实现源头控制

从2003年首批机组投产到2012年右岸地下电站全面完工, 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 三峡电站一直处于边建设、边运行的复杂局面。新投产机组的原发性和隐蔽性缺陷尚未暴露, 已投产机组的运行特性和运行规律也还未摸清。如何解决这些矛盾, 最大限度地保障机组的顺利接管和稳定运行, 是长江电力首先需要面对的挑战。在传统的水电建设管理体制下, 水电工程管理采用“建”“管”分离的方式, 这样往往造成工程接管后设备投运初期容易出现误操作, 技术改造项目多, 难度大, 资金投入较多等问题。为此, 长江电力提出了“建管结合、无缝交接”的新思路, 有效解决了在工程完工后转入运营过程中的管理脱节、投产初期进行再投资技术改造的问题。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 长江电力与安装商、设备供货商以及设计监理等单位形成了紧密的工作伙伴关系, 长江电力参与工程设计、招标与合同执行、设备监造、安装监理、现场调试、竣工验收等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控与管理, 同时将各项生产准备、运行管理与工程建设紧密结合, 直至工程完全交付使用, 做到了“建”“管”紧密配合, 实现了工程项目的“无缝”交接、技术与运行管理的“无缝”交接、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培训的“无缝”交接, 确保了工程综合效益的有效发挥。

诊断运行 强化过程管理

长江电力推行“诊断运行”管理模式, 通过对主设备运行工况的实时在线监测, 了解设备运行状态, 通过趋势分析准确判断潜在设备缺陷, 将设备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通过推行诊断运行管理模式, 运行管理理念实现了由“事后处理”向“事前预控”的突破, 实现了设备的预控管理, 减少设备故障率, 促进设备本质安全。

通过制定诊断技术标准, 建立并完善诊断运行分析技术平台, 按照“五步分析法”认真开展诊断运行分析工作, 诊断运行取得丰硕成果:长江电力共产生400多篇具有相当价值的诊断分析报告, 及时发现如三峡电站4号机组转轮上止漏环异常、22号机组纯水泄漏、7号机组振动摆度超标、部分机组齿盘测速故障等尚未暴露的重要设备潜在隐患, 避免了设备事故, 使设备运行风险始终处于可控、在控状态, 确保了电站设备安全、可靠、稳定运行。

应急体系 确保万无一失

长江电力建立了较完备的应急工作管理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和危险目标监测、预警与事故报告体系。成立了由总经理任总指挥长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部, 指挥部下设应急救援办公室和应急救援24h值班室;根据专业和区域, 组建了7支应急救援队伍;印发了《安全生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和25个专项应急预案, 编制了67个现场处置方案。强化应急管理培训, 定期组织演练, 并根据演练的情况对应急体系和预案进行修订。

上一篇:威风的大象寓言故事下一篇:男女朋友之间的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