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质量的策略论文

2024-05-14

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质量的策略论文(精选14篇)

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质量的策略论文 第1篇

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质量的策略论文

一、从初中语文教师的角度提升课堂提问方法的策略及意义

1.通过巧妙地设置导入语创设问题场景,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在提问中给学生制造想象回忆的空间如,讲《我的四季》这篇课文时,可以创设引导语“人的一生如同四季一样,必然要经历从稚嫩到成熟的蜕变过程。不同的是,属于我们人生的四季只有一次,自然界四季却循环不息、轮回往复。我们该如何去度过属于自己的人生四季呢?”在讲导入语的过程中可以配合相应的图片背景或适应场景的音乐文字等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中,进而加深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欲望。

2.根据提问的作用和目的提前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

以加强学生对旧知识的记忆或为新课程学习做铺垫为目的可以提认知型的问题,如“文章的作者叫什么?他的作品有哪些?我们之前学过他的哪篇文章?……”以既要求记忆又要求理解变通的可以提理解性问题,如“如何理解《骆驼赋》这篇课文中的范介民‘跪倒在地‘’失声痛哭’,并且义无反顾地踏上寻找骆驼的行动?”等类型的问题;以学生通过自己的观点、认知、思想对各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对照才能回答的问题可以提评价型问题,如“是什么让《热爱生命》中的.主人公在非常态下仍然活了下来?”等;还有一类是探讨性问题,它是以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感知、共同合作探讨,让学生从书本和书外去思考为目的的问题,如“《安妮日记》中的安妮在特殊环境下为什么会有超越年龄般渴望自由的苦闷心理?”等。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对旧知识的记忆,对新知识的理解应用,对各类知识方法进行综合、汇总、分析,并能高效地评价它们、运用它们。对学生长久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动力,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

二、从初中语文学生的立场去提升课堂提问方法的策略及意义

1.在学生基础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提问

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基础知识,不同类型的问题应该运用在不同的课堂情境和学生个体身上,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访谈、跟踪等方式将提问方式有效地落实下去,如认知类的问题相对简单,可以对学习基础不是很扎实、有待加强的学生进行提问,理解性、评价性的问题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要求较高,可以让认知、学习基础扎实、思维活跃的学生去回答。这样就不会出现学生对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课堂中所设问题的不屑一顾的态度,也不会出现题目太难,学生对问题敬而远之的消极课堂状态。

2.在了解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提问

对于初中生而言,在语文课堂上,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在这个年龄阶段,大多数学生对老师的提问都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干扰。这些心理因素包括畏惧、叛逆、从众心理。对于涉世不深的学生,他们都有保护自己自尊心的本能,出于对自尊心理解的不成熟,学生对教师的提问抱有谨慎、不轻易判断的心理。所以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对学生加强班集体荣誉感的培养,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和了解提问的真正目的和用途。对于不能回答或答错的问题采取正确的态度去鼓励他们发现和寻找正确答案。叛逆心理的产生,是由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不和谐造成的,教师可以通过尊重、信赖、公正的方式对待学生,以积极的提问方式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和谐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思考水平和培养健康的学习心态。对于学生的从众心理,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创新型探讨类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发挥创新思维去解决问题、探讨问题,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等。只有从排除学生回答问题的心理障碍出发,合理地设置问题,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通过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进行交流互动,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特定的、有限的课堂学习上。总之,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质量能更好地促进课堂民主,师生和谐,使课堂知识得到高效的扩充,教师得到更高的肯定,学生得到更长远的发展,学校能更宽、更广、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质量的策略论文 第2篇

初中学生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更擅长直观具体的形象思维,逻辑推理的本领处于发展阶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思维特征,通过一些开启学生思维闸门、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问题,不断引领学生思维走向纵深。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准备好细绳、剪刀,我首先给学生演示用剪刀剪细绳:第一次,将绳子对折,找到中点将其剪断,绳子成为2根;第二次再将2根细绳一起对折,再次找出中点并将其剪断,绳子成为4根,依此类推,并将剪的次数与细绳的根数记录下来。此时,我提出下列问题:1.如果剪5次,能够得到多少根细绳?2.通过刚才的实验,你能发现什么样的规律?如果总共剪n次,可以得到多少根细绳?怎么写出表达式?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伴随着提问,不仅引导学生感悟了乘方的含义,更深化了对乘方知识的理解,促进他们深入思考乘方的数学内涵。

二、提问要面向全体,更要考虑个体的差异

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我们切忌走极端,要么泛泛提问,让学生泛而广之地回答;要么紧盯着几个优秀学生,忽视其他班级个体。精彩高效的课堂提问,必然是能触发每一个个体的思维意识,促进他们深入地思考问题,教师在提问时,即使是面对个别学生,也要力求让全班同学都能进入思考的境地,真正使课堂提问成为一种有效调节课堂的手段。如在让小刚同学回答时,教师可以说:“现在小刚同学先回答,其他同学看他回答有没有不妥当的地方,然后再说说你的看法。”这就无形中照顾了其他同学,使正在回答的以及旁听的同学都进入到对问题思考的状态中,积极思维,开动脑筋。在课堂上要尽量避免学生齐答的现象,因为齐答虽然表面上气氛热烈,但必然存在部分同学不经大脑思考,人云亦云的现象,犹如南郭先生一样,随声附和。此外,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还要考虑个体的差异性,要契合学生学习实际,设计贴近学生思维水平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从而既不伤害学生的自信心,也让他们感受思维的价值,体会思维成功的快乐,尤其是对那些基础较好,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更要给他们量身定做一些凸显他们思维水平的问题,引导他们感受深层思维带来的乐趣。

三、提问要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耳目一新

课堂提问,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切忌一成不变,让学生感觉缺乏新意。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通过精心预设,选取新颖别致,能让学生耳目一新的问题,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开启思维,积极思考。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时,我出示如下问题:小明在打扫卫生时,不小心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了(出示图),现在需要划同样大小的一块玻璃,他应该怎么办?这样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学生耳目一新,在对实际问题的思考中,产生了对全等三角形判定条件的探究欲望。

四、提问要瞄准时机,把握好火候

课堂提问的时机,对课堂提问尤为重要。时机选择得当,学生思维正处于对疑惑的渴求阶段,教师抛出问题,效果明显,事半功倍。当然,不同时期的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也不同。新课伊始,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及时提问,可以锁定学生的注意力;授课过程中,当学生思维遭遇障碍,产生偏差,或思维偏离方向,此时的及时提问,可以帮助学生纠正方向,扫除思维障碍,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此时上课时间已经较长,学生容易产生麻痹和倦怠心理,教师展示问题,能够让学生重振精神,集中注意力。从教学的整体来看,课堂提问可谓贯穿始终,无论是教学的哪一环节,教师都要恰当展示问题,通过反问或追问,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不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在数学课堂上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五、提问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虽然教师在课前经过精心预设,但课堂中各种预设之外的生成是千变万化的。学生在回答中往往会出现超出我们预设之外的结果,如答非所问,或直接回答不出等。因而我们在提问时不仅要全身心投入,灵活运用教育机智,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妥善解决课堂问题,还需要多疏导、多启发、多铺垫,从而将学生引入正确的思维轨道上来。如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学生把公式中(a+b)2展开式中的2ab这一项漏掉了,此时,我没有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再次让学生发现完全平方式的特征,从而加深他们对公式的认识,发现其内在的规律。总之,数学课堂是思维的世界,问题犹如点燃思维的火苗。一节优秀的数学课离不开精彩的提问,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有不断优化提问的策略,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才能真正让课堂提问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因提问而不断闪耀出迷人的光彩。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的策略 第3篇

一、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的基本原则

课堂提问的目的就是要不断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快乐、轻松和有效。

(一)切合实际,激发兴趣。

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综合分析,理顺本节知识点与其它知识点的联系,紧扣教学目标和具体教材内容,切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知识水平,让设计的问题变直为曲,引人入胜。若课堂提问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会感到嚼之无味、思之无趣。课堂提问若能做到曲问、巧问,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促进学生开动脑筋,活跃思维,有效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培养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二)循循善诱,富于启发。

教师在设计问题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将设问的过程当作启发学生思路的过程,通过问题的循循善诱、旁敲侧击,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性;在学生思路梗塞、思维梗阻时,教师要巧言启发,帮助学生站在新的角度,理顺思路,通过对立或矛盾的启发语言,诱发学生的思维,不断在新的层面上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拓展,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三)分层设计,依序渐进。

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语文课,需要站高一点、看远一点、想深一点,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科学地将大问题分解为几个小问题,将难问题分解成几个易问题。做到分层设计、依序渐进、步步诱导,让问题设计得更科学,让学生解决问题更快乐,使学生回答问题时既可望又可及,“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既不因为问题过难而使学生望而却步,甚至挫伤学生思考和回答题的积极性,又不因为问题过简单而使学生骄傲自满。

(四)恰时切入,适时而问。

语文教师设问的目的在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力,从而解决具体问题,并不是要将学生问倒、问蔫,更不是当作一种形式或花絮来点缀课堂。提问要恰时切入,适时而问,否则会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因为,过早发问, 学生的知识点还没有掌握,容易造成气氛紧张, 让学生内心恐慌,造成课堂冷场;过晚发问,学生已一目了然,无需思考就能对答如流,这时的问题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毫无所值。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问题的难度和具体提问的内容,教师从而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知识要点、训练重点和教学难点。

二、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的基本方式

(一)抓住关键词语。

课堂提高要抓住关键词,把学生的思维触觉引到问题的焦点,有效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言语作深入细致的品味、分析。例如在教授《紫藤萝瀑布》这一课时,笔者就抓住“那时”设计相关问题:“课文中的‘那时’是指什么时候?”进而,让学生明白“那时”指的就是十年浩劫,那时紫藤萝“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就是暗喻当时整个国家命运。由此可见,抓住“那时”这一关键词,就是抓住了文章的文眼,打通了全文的脉络。

(二)抓住关键角度。

就是要抓住关键角度迂回设问,不直接从正面设问,鼓励学生在更高层面、更深角度、更宽的视角上去想问题、求解答。例如在学习《孔乙己》这一课时,笔者就抓住具体情节,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悲剧命运的自身原因和社会原因。笔者就设计了这么两个问题:“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孔乙己的悲剧是孔乙己自己造成的吗?”这样就让学生更加关注课文的情节,引起兴趣,通过对作品的表象本质的分析,最终解决核心问题。

(三)抓住关键因素。

语文教学中的关键因素就是互相之间的比较,例如:阅读教学中就会涉及作者的比较,内容的比较,文体的比较,主题和立意的比较,写作手法、构思、技巧的比较,等等。一样描写送别场景的,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抒发的离别之情、告别之意大不相同。由此可见,教师抓住关键因素,强化比较,可以有效建立起信息之间的紧密联系,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释疑的基本渠道

(一)在详读中释疑。

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一般、正常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反复详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依据。比如:教学《明天不封阳台》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详细阅读文本,让学生在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以后,对“封阳台这一态度的变化过程及变化的原因”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在启发中释疑。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若涉及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词句,且有效启发和引导学生去释疑,就能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授《国宝—大熊猫》这一课时,初读课文,学生可能会感到这篇课文内容繁杂,让人摸不着头绪。这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安排顺序,给课文画一个结构示意图,借此理清文章思路,从而明白作者观察、研究动物的举动给人什么启示。这样就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在借鉴中释疑。

在课堂提问中,若遇到涉及面广、内涵相对比较丰富的问题,仅靠语文教材学生是无法解答的。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课外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来自行解决,当然,教师必须从中作方向性的引导。比如引导学生可以采取哪些途径,查阅哪类书籍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教学《幽径悲剧》,教师可以设问:“为什么古藤枯干作者不敢望呢?”教师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搜集种种由于不重视自然保护,破坏生态平衡,而导致生物灭亡、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的材料,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解答明确这一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最常规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活动。本文阐述了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的基本原则、基本方式、基本渠道, 对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提问的实效作出了具体回答。

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质量的策略论文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问题场景;课堂教学

初中语文作为一门教会学生了解情感、知会情感、抒发情感的母语启蒙教学课程。理想的课堂环境应该是能促进师生产生心灵互动,帮助拉近师生心灵距离,让师生能够相互走进彼此内心世界的理想环境。这个理想的环境需要通过师生互问互答,学生语言实践去共同实现。纵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提问并没有理想般那样在语文课堂上发挥有效积极的作用,如提问质量、数量唱筹量沙,提问时机上采取机会主义的方式,提问内容上空穴来风、偏离主题等,拉大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了知识理解偏差,降低了教学质量和上课效率,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如何有效地改进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方法和策略呢?以下将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加以介绍。

一、从初中语文教师的角度提升课堂提问方法的策略及意义

1.通过巧妙地设置导入语创设问题场景,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在提问中给学生制造想象回忆的空间

如,讲《我的四季》这篇课文时,可以创设引导语“人的一生如同四季一样,必然要经历从稚嫩到成熟的蜕变过程。不同的是,属于我们人生的四季只有一次,自然界四季却循环不息、轮回往复。我们该如何去度过属于自己的人生四季呢?”在讲导入语的过程中可以配合相应的图片背景或适应场景的音乐文字等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中,进而加深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欲望。

2.根据提问的作用和目的提前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

以加强学生对旧知识的记忆或为新课程学习做铺垫为目的可以提认知型的问题,如“文章的作者叫什么?他的作品有哪些?我们之前学过他的哪篇文章?……”以既要求记忆又要求理解变通的可以提理解性问题,如“如何理解《骆驼赋》这篇课文中的范介民‘跪倒在地‘失声痛哭,并且义无反顾地踏上寻找骆驼的行动?”等类型的问题;以学生通过自己的观点、认知、思想对各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对照才能回答的问题可以提评价型问题,如“是什么让《热爱生命》中的主人公在非常态下仍然活了下来?”等;还有一类是探讨性问题,它是以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感知、共同合作探讨,让学生从书本和书外去思考为目的的问题,如“《安妮日记》中的安妮在特殊环境下为什么会有超越年龄般渴望自由的苦闷心理?”等。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对旧知识的记忆,对新知识的理解应用,对各类知识方法进行综合、汇总、分析,并能高效地评价它们、运用它们。对学生长久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动力,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

二、从初中语文学生的立场去提升课堂提问方法的策略及意义

1.在学生基础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提问

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基础知识,不同类型的问题应该运用在不同的课堂情境和学生个体身上,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访谈、跟踪等方式将提问方式有效地落实下去,如认知类的问题相对简单,

可以对学习基础不是很扎实、有待加强的学生进行提问,理解性、评价性的问题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要求较高,可以让认知、学习基础扎实、思维活跃的学生去回答。这样就不会出现学生对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课堂中所设问题的不屑一顾的态度,也不会出现题目太难,学生对问题敬而远之的消极课堂状态。

2.在了解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提问

对于初中生而言,在语文课堂上,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在这个年龄阶段,大多数学生对老师的提问都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干扰。这些心理因素包括畏惧、叛逆、从众心理。对于涉世不深的学生,他们都有保护自己自尊心的本能,出于对自尊心理解的不成熟,学生对教师的提问抱有谨慎、不轻易判断的心理。所以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对学生加强班集体荣誉感的培养,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和了解提问的真正目的和用途。对于不能回答或答错的问题采取正确的态度去鼓励他们发现和寻找正确答案。叛逆心理的产生,是由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不和谐造成的,教师可以通过尊重、信赖、公正的方式对待学生,以积极的提问方式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和谐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思考水平和培养健康的学习心态。对于学生的从众心理,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创新型探讨类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发挥创新思维去解决问题、探讨问题,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等。只有从排除学生回答问题的心理障碍出发,合理地设置问题,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通过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进行交流互动,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特定的、有限的课堂学

习上。

总之,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质量能更好地促进课堂民主,师生和谐,使课堂知识得到高效的扩充,教师得到更高的肯定,学生得到更长远的发展,学校能更宽、更广、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探究论文 第5篇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需要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并获得发展.但学到有价值数学的前提是,数学课堂上要为所有的学生架设思维的桥梁,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提问,让学生获取思维的机会.在提问上,力求做到不仅关注智力发展快的学生,也要关注问题学生,较好地杜绝课堂上部分学生无动于衷的学习状态.为了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必须注意问题的分层性,提问的形式应当注意多样性.

二、力求提问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实践让我们看到兴趣所起的作用,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越浓厚,越能尽快地解决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思想;反之则不然.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是在课堂上也缺乏稳定性,探究中一旦遇到困难,兴趣就会大减,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问时尽可能地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如教学《生活中的不等式》时,一开始,笔者这样提问:体育课赛跑时,两个同学跑的速度有区别吗?平时在家用餐,父母亲的饭量各是多少?平时上学你喜欢坐怎样的交通工具?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从一定意义上初步建立起世间万物都可能存有不相等的概念.让学生初步知道生活中的不等式.如果要让学生探究生活中不等式的相关问题,学生有时会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产生畏难情绪.这就需要运用提问的方式去培养学生的兴趣.要想让学生知道一些事物的不等.必须让学生较准确地运用不等号表示相互之间的不等.

三、力求提问激活思维

朱永新教授是新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先生如是说:“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这里学生应如何创造?从数学教学的角度讲,课堂提问是比较理想的促进环节,通过恰当的提问可以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平时的教学实践看,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问总是新颖巧妙,发人深省的.例如,在教学了《同类项》内容后,在课后小结时,笔者没有按照常规以“今天我们学到什么?你有什么收获”的提问式进行相关的总结,而是比较巧妙地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降幂排列,如果说降幂排列就好比是同学们按照个子高矮去排队,那么今天学习的同类项可以好比什么呢?学生经过思考后有的说好比按照性别来排队,有的说好比水果摊上的水果归类,等等.学生充分发挥着他们的想象力,情趣盎然.这时教师追问:那么同类项的分类应该注意些什么呢?通过这样巧妙地设计问题后再提问,大大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同类项的分类应注意的问题.能激发创造的提问,其提问的时机一定要把握好.所提的问题必须是学生疑惑的,这样的课堂才引人入胜、波澜跌宕、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状态.总之,课堂教学的提问是一门艺术.需要思考的问题很多,更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进行自我意识上的调控和完善,同时也需要我们在教学之余去做比较深刻的反思,积累成功而又理想的提问经验,更好地指导自身的数学教学.

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质量的策略论文 第6篇

内容摘要:真正提高课堂的实效,课堂提问是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必须善于启迪,巧妙提问,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提问质量的高低,成为决定一堂课成败的关键。

正文: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一石能击千层浪,巧妙的课堂提问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愉快地走进文本,积极思索,积极探索,寻求知识的奥秘,从而使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同时还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把握所学文章的重点难点,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提问质量的高低,成为决定一堂课成败的关键。

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呢?笔者就语文教学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一、把握最佳时机提问

要使提问收到最佳效果,就必须把握最佳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提问的时机,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从教学的进程来说,在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时要及时提问,通过提问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产生偏差,或受到思维定势干扰时,要及时提问,以便及时排除故障,使课堂教学按计划顺利进行;当讲授时间较长,学生产生麻痹,倦怠心理时,也应及时提问,以便重新振作精神。这些时候,就是提问的最佳时机,绝不能错过。例如我在讲授鲁迅小说《药》一文时,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语文内容后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⑴刑场一节的环境描写,揭示了哪一个时代的特征?

⑵夏瑜的“血”没有治好华小栓的病,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⑶小说明写华家,暗写夏家,构成小说明暗两条线索,最后在坟场交汇,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⑷文章的主题该如何归纳?

⑸有人认为小说中写的最多的人就是主人公。《药》这篇小说华老栓写的最多,他是否就是主人公。你同意吗 ?为什么?

⑹《药》的坟场一节中,写到华大妈看到的夏瑜的坟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块的黄土,煞是难看。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圆的坟顶。”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自称:“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那么,“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它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这样的提问,环环相扣,适时地出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很便于师生互动讨论,既激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又让学生抓住了重点,课堂气氛积极热烈。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回答,可以使学生对《药》的内容、结构、主题,形成全面深刻的理解。

二、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问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把思维分为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两种类型。传统教学以获取知识为主要目的,因而注重求同思维。现代社会的发展,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新课标理念的渗透,我们要更加注意求异思维,特别是语文课堂,我们更要给学生创设求异的环境,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如在教《诗经•伐檀》时,为了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这样的提问:“我们刚才的思想内容分析,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说法,反映了奴隶对奴隶主不劳而获的一种反抗,谁还能根据诗中的美景,劳动所获的丰硕等,说出一种新的解释?”,“《诗经》中的‘国风’大多是爱情诗,你能根据这首诗,从爱情诗的角度去解释吗?”,“《诗经》中的“国风”大

用心

爱心

专心

多是以爱情为题材的爱情诗,难道仅这一首反映奴隶们的反抗情绪的怨愤诗吗?你有什么不同看法?”等问句,以引导学生作求异性思考。再 比如在教学庄子的《故事两则》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庄子和惠子这两个人,同学们更欣赏谁?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在讨论时自然分成两派,其实这正是教学的难点之处,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明白了一个朴素的辩证法原理,对于庄子、惠子,是不能简单的给予肯定与否定,事物总有它的多面性,我们认识事物也应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又不知不觉的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多向互动的提问,能体现合作性原则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提问是单向流动即老师向学生提问,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笔者认为提问应是多向互动的,除传统问法外更应该提倡学生向老师提问,也应该提倡学生相互提问。通过这样的多向互动,我们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而且也能培养合作的理念。比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让学生根据题目设计问题,有的学生认为题目应理解为‘邹忌劝告齐王听取意见’;而有的同学提出题目应分两部分理解,一部分是‘邹忌讽齐王’,一部分是‘齐王纳谏’。在这堂课中,通过师生相互提问,设疑探讨,最终达成共识。

四、课堂提问要有价值。

有些教师由于对新课改在认识上不到位,对课堂教学也产生了片面的理解,认为问题步步紧逼,环环相扣,就是好课。熟不知问题不分轻重巨细,一问到底,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这也同样不符合课改精神。当问则问,不当问是不问,更要避免那种“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这种毫无价值的发问,这只会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拓展思维,反而容易让学生养成思想懒隋,不善动脑的坏习惯。问题设置要以教学目的为依据,紧扣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的问题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也是教学必需的。高明的教师能巧妙地设计问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在此,需特别强调,教师要把语文真正上成语文课,问题设计也要符合语文课的要求,课堂提问要侧重于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语文素养的培养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切记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历史课、生物课。我听过一节安徒生的《丑小鸭》,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小鸭渴望游泳?我想,这决非是我们语文课上所要解决的问题。

五、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考兴趣

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创造一个新的形象,或引发出新的观点,使教学内容得以加深或拓宽。它可以对课文中人物、情节、场景进行再创作,或增添插叙,或续补情节,或改写人物等等。如下提问:(1)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当玛蒂尔德得知当年丢失的是一串假项链,十年辛劳白费时,她该怎么办?(2)《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焦仲卿,如果没有“举身赴清池”和“自挂东南枝”那么他们俩可能还有什么结局?

这类提问必须以课文为本,再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如上面的两个教例的答问必须符合小说的背景、人物性格、特征,如游离了这两点,再创造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如在教学李煜的《虞美人》一课时,课前我先为学生播放由此词改编一首歌曲《春花秋月何时了》,通过时而低沉舒缓,时而激越高亢的旋律和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语气,为课堂创设一种特定的情感氛围,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然后,设置词中体现一个亡国之君情感的相关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

课堂提问包藏许多玄机,它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教师要潜心研究,不断探索,注意提问的多样性、艺术性,把握提问的时机,给学生留有积极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用心

爱心

专心

用心

爱心

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质量的策略论文 第7篇

[3]李桂荣。改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研究[J]。读与写杂志,(11)。

[4]刘陶庆。试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J]。综合论坛,2014(01)。

[5]朱亚萍。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11.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 第8篇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它主要是通过师生在课堂上的提问与回答的互动, 让学生获得普遍进步, 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有效的提问能驾驭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 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既能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 又能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身心的愉悦和享受, 从而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一、课堂提问要注重教师的表情

几乎每一位教师都要在教学中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授课氛围。提问时, 教师的表情应当亲切、和蔼, 让学生感到平易近人,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授课时, 注意运用身体语言, 用眼神、手势、微笑, 亲切自然地鼓励学生进行尝试。对待回答问题的学生, 不论他 (她) 回答正确与否, 都不予惩罚。如果学生答对了, 我便用“好, 非常好”等进行表扬。如果答错了, 我便提示再仔细想想, 或者让他们坐下在思考一下。尽力改变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拘谨态度, 排除其畏惧心理, 让学生认识到积极举手是锻炼自己的大好机会, 使他们在课堂上发言时自在踊跃, 形成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

二、课堂提问要循序渐进、突出重点

课堂提问要抓住教材的整体要求和教学的目的, 提问本身要具有一定的思维性和顺序性, 按知识点的难易循序渐进, 把握课文中的难点、重点, 将比较难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 并注意这些问题间的顺序和组合, 体现出一定的坡度。使学生感受到思维的连贯, 很自然的跟上老师的思维, 深入对课文的理解, 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循序渐进地发问, 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会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 而不能一开始就提出一个很难的问题, 把学生难住, 这样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课堂提问要准确把握量和度

有些教师误以为课堂上提的问题越多, 回答的学生人数越多, 课堂气氛就会越活跃, 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发挥得越好, 就更好得体现了素质教育。这种想法是绝对错误的。“满堂问”表面上热热闹闹, 实际上很多都是无效或低效提问, 学生毫无收获, 只会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对于思考量不大的问题, 课堂上要限量使用。因为这些问题会让班级里中等成绩以上的学生感觉有些简单, 没什么挑战性, 不利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降低他们学习的兴趣。而过难的问题又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 影响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产生不良的情感体验。根据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为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堂提问要让学生“跳一跳, 摘桃子”, 即在教师的引导、激发下,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 完成相对其现有知识水平而言更高层次的知识水平的学习活动, 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课堂提问要注重问题的价值

有些教师由于对新课改在认识上不到位, 对课堂教学也产生了片面的理解, 认为问题步步紧逼, 环环相扣, 就是好课。熟不知问题不分轻重巨细, 一问到底, 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 这也同样不符合课改精神。当问则问, 不当问是不问, 更要避免那种“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 这种毫无价值的发问, 这只会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 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 拓展思维, 反而容易让学生养成思想懒隋, 不善动脑的坏习惯。问题设置要以教学目的为依据, 紧扣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的问题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 也是教学必需的。

五、课堂提问的要有激励性

激励能使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调动起来, 能使学生的美好心灵激活起来, 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能使学生有美好的成功的喜悦。所以, 教师就应该非常注意课堂提问带有激励性, 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触发学生的正义感、诱发学生的同情心、引发学生的探知欲、架起学生的亲情桥, 借助学生的表现欲, 调动一切有利因素, 去激励学生, 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

教学是师生互相交流的多边活动, 教师的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听取回答, 以求实的态度肯定学生回答中的每一点成绩, 即使对问题的答案作过认真的思索, 也不能拘泥于己见, 用现成的答案去匡正学生。学生积极思考的火花一旦被引爆, 就会表现得异常活跃, 他们能对同一个问题做出几个、几十个不同的答案。这时, 要审时度势, 既不任其发展, 漫无边际, 抓不到根本, 也不要大杀大砍, 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使课堂陷入僵局。

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质量的策略论文 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

语文是对我国流传下来的文化以及新兴文化的一个精华性的整合,其选择的文章都有着一定的代表意义,是人文精神的精华等。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于通过学习语文,感受一定的语言美,感悟其中蕴育的内涵等等,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增强自我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进而全面健康的发展。然而,现如今的初中语文教学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命题式的教学来规范学生的回答,约束学生的思维等等,不利于学生发展,其教学效果是失效的。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的谈一下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情景,体验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有着特殊性,它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多种基础性的技能,诸如:听、说、读、写、欣赏等等,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其中的内涵,潜移默化的受到一定的审美教育、思品教育等等,拓宽学生的思维。然而,初中生本身的能力有限,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力来引其入胜。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初中生需要教师引导其进入到一定的学习情境,进而有助于促使学生产生一定的主动学习欲望。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构建一定的情景,从情感上给予学生渲染,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进行实践体验等等,实施自我情感的转移,深入的感悟阅读文本,进而潜移默化的形成自我素养以及技能的提升。

如:在学习《云南的歌会》教学内容时,笔者运用现代化的设备构建一个“民族歌曲大集合”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感受民族音乐之间的不同,感受民族音乐与通俗音乐的不同等等,产生想要探究的欲望。这样,以情景引导学生去体验、感知阅读文本的,进而带着体验感悟再去学习阅读文本,能够从思维和认知的角度产生一定的冲突和矛盾,便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了解。

二、彰显个性,特色教学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早就明确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无功利地接近文本,自由地接近作者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感情世界。”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学习是学生个体与阅读文本中之间进行的交流和对话。应该是个性的体验。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教学手段是固定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统一式的感悟、体验和总结,诸如:以《孔乙己》教学为例,其体验感悟都统一的规划为: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对封建社会的一种批判等等。促使学生的阅读体验定位在阅读文本写作的社会意义,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启发和发展。对此,笔者在教学中以学生个体为主,开展特色教学,借以来彰显学生的个性。

如:还以《孔乙己》教学为例,笔者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学生主动体验、感悟式的教学策略,即:让学生就孔乙己这篇阅读文本进行改编,将其改编成为剧本,进而表演出来,以生为主释放其思维活力,刺激学生产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让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去分析、总结孔乙己这篇阅读文本传递的信息,表现出来的信息等等,站在现代社会的眼光去分析问题和看待问题。诸如:学生更多的从孔乙己本人的形象做分析,以现代社会的竞争力、现代社会的读书人形象来与其对比,进而更客观的分析阅读文本体验等,彰显了自我的个性,有助于自我综合技能和素养的提升。

三、注重参与,互动教学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初中语文学科本身决定了其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全面参与性以及互动性等等。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单一的教师问、学生回答这样的互动形式,很大程度上不能够真正的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生为主,结合教学内容,实施互动教学,借以来促使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感悟,深化自我对阅读文本的了解,促使自我全面的提升和发展。

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教学内容时,笔者首先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来让学生演绎整个阅读文本,刺激学生的阅读感知情感。其次,让学生就自我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与学生互动,诸如:骗子之所以敢行骗的原因、大臣们的种种虚伪、大臣们的忐忑、百姓的地位、百姓的附和、小孩子对谎言的揭示等等。以新的互动形式来强化学生的主动参与。

总之,新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我们作为教师应结合新课改的变化,调整自我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的探究教学策略,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等等,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凸显自我主体性作用,进而不断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优才教育研究院 主编.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典型问题解决案例[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质量的策略论文 第10篇

摘要: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素质教育要求广大语文教师要向课堂要效益,要想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进行问题的设计呢?这就要求我们扣教学目标,找准提问的时间和机会,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问题成为启迪学生思考的桥梁,促进学生学习的最优化。关键词:初中语文 有效性课堂 提问方法

古代学者和现代教育家一致认为: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无疑则无思。人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设疑和解疑的过程。我们这里所谈的“设疑”就是指课堂教学的提问。课堂提问是溶科学性与艺术性为一炉的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提问摆脱历久以来提问存在数量多而质量低、教师控制问题的答案、师问生答,学生处在应付状态、问题缺乏层次性引导等弊病,使课堂的提问成为一种艺术呢?

众所周知,课堂提问的目的就是要不断调动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强化教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从而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快乐、轻松和有效。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优质教师间的相互探讨,问卷调查分析及反复地揣摩,个人认为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紧扣教材重点,择要提问

紧扣教材重点施问,才能切中肯綮,把握教材要旨。如若巨细不捐,就会隔靴搔痒,抓不住要害而喧宾夺主。因此,上课时教师要将问题集中到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譬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在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后,为突出父爱这一重点,让学生齐读“望父买橘见背影”部分,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并说出其依据。学生读后,浅浅深深得出了一些答案:(1)这是一个臃肿的背影,因为父亲是个胖子;(2)这是一个笨拙的背影,因为父亲爬月台时两手攀在上面,两脚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动作迟钝;(3)这是一个凝聚着父爱的背影,行动如此艰难,还要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橘子,这全是因为爱。

有时文章的重点,同时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就应拣“难”而问。在教学《紫藤萝瀑布》一文时,为了突破难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教学时,抓住第八小节“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中的“那时”发问。“那时指什么时候?”“那时”指的就是十年浩劫,那时紫藤萝“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进而就能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如今的繁花似锦,是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作者回顾花和人的命运,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2、恰时切入,适时而问

语文教师设问的目的在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力,从而解决具体问题,并不是要将学生问倒、问蔫,更不是当作一种形式或花絮来点缀课堂。提问要恰时切入,适时而问,否则会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因为,过早发问,学生的知识点还没有掌握,容易造成气氛紧张,让学生内心恐慌,造成课堂冷场;过晚发问,学生已一目了然,无需思考就能对答如流,这时的问题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毫无所值。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问题的难度和具体提问的内容,教师从而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知识要点,训练重点和教学难点。

3、清楚学生的认知,兼顾各层次的学生

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是公开课时,有些老师图省力、省事、省时,往往提问一些尖子生,或固定的几个学生。这样所有的问题似乎都能迎刃而解,表面上热热闹闹、师生配合默契。其实,真正参与课堂的只是少数学生,而大多数学生只是作为看热闹的看客。这种热闹的场面反衬着对他们的一种冷落,时间长了,经常被漠视的那些群体对老师所有的问题都会无动于衷。长此以往这些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不到发展,甚至严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这种氛围下的课堂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无法被发现,更得不到解决。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设计一些难度适宜的问题,给大家都有发言的机会。尤其是要为所谓的后进生准备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为他们创造回答的机会,从而使他们获得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实,这也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当下大力提倡的教育公平。

4、提倡多元生成,留白提问

“一树梨花千首诗”,教学过程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和不确定性。不同的学生个体,对同一语文教材的感知解读不尽相同,或各抒己见、异彩纷呈,或浓妆淡抹、深浅不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以自己的思维预制学生的思维,教师应像绘画艺术中的画家一样,留出大片“空白”,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能动地去探索、思考和发现,求得多元的“解”。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当引导学生开展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思维,有利于思维成果的多元的动态的生成,问题不宜过细过死。让学生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一方空间。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补全桃源村人与渔人的对话。学生通过想象再现了对话的内容,明白了桃花源是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教师还可提出桃花源存在与不存在这一矛盾性问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围绕留白,矛盾性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再创造热情,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5、统领全文,把握提问的回归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导向的语文教学不可避免采用工具的方法来教,语文教师也更多注重教学的“技术”。提问是一种技术,但更是一门艺术。学者吕叔湘说:“教师提问一定要做到能发能收,运用自如;学生发问离题,教师要能够因势利导,纳入正轨”。如果一堂课中学生的思维过散,教师又不加以适当的控制,那就根本谈不上有效。一位教师在上《塞翁失马》一课时,有学生问:“老师,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于是,这位教师放弃了原先的教学设计,抓住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一节语文课,师生就在这种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的讨论中过去了。课后这位教师说:“我不愿意扼杀学生提问的兴趣,我的斥责、冷漠也许会让学生失去学语文的快乐。”

叶圣陶曾说“教师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又能不断研究和实践,掌握启发学生和引导学生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得到实在的益处。”同时,高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高效的课堂提问,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掌握提问的方法和策略,讲究提问的艺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同进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参考文献:

小学藏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策略论文 第11篇

教学活动不是指单一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积极的开展各种与课堂有关的实践活动,进而加深学生对藏语文的理解,提升教学质量。为了实现当今藏语文教学的目标,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的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并且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也会提高学生对藏语文的应用能力。

1.构建和谐的藏语文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可以直接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将会使学生的听课效率和理解知识的程度都进一步的加强。藏语教学中,想要构建合理的教学环境,就要对教学的外在环境和内在的教学质量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的学习环境较为整洁、安静,以便于学生更好的学习藏语知识。还可以建立平等的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合理的创设,尽可能的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得学生能够全身心的进行藏语的学习,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以激发。通过这种生动的学习情境,可以使藏语文的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升。

2.藏语文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无论是在藏语教学,还是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之中,理论和实践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辅助、相互结合的关系。在藏语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提升藏语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藏语的教师应该合理的设置教学理念,并且及时的更新,使得自身的教学理念能够符合社会的需求,通过先进的理论作为指导,进而完善藏语的教学工作。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藏语的教学必须根据藏区的实际情况进行,通过不断的明确自身的教学目标,尽最大努力进行完善教学体系,保证更加完整的藏语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以应该积极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使得在教学时,能够运用先进的专业知识进行教学。藏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实践部分的教学工作,将自身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合理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而活跃课堂的氛围,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通过将教学理念和实践的结合,会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到改变,更加适应学生的需求,也能够将各种教学资源最大程度的进行利用,使得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能够进行良好的衔接,为学生提供质量更高的课堂教学,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3.藏语文教学中的学生语文思维思考

教学质量包括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只有对这几个方面都进行提升,才会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还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可以根据藏语文内容,结合一些自身的情感,进行情感教育,然后将情感教育与知识的传授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将课堂的教学内容积极的应用到实践中,进行更深层次的扩展思考,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得到锻炼,进而对课堂的教学知识进行更好的理解。教师还应该将生活中的一些趣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从情感方面进入到藏语文的教学情境之中,更加真切的感受到藏语文的魅力和内涵。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能够在课堂上积极的与教师进行互动,使得教学过程更加具有活力。

4.结语

总而言之,藏语文的教学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教师在提升细节的教学时,也要从大局上提高教学的质量。藏语文教学主要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其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藏语文教学之中。根据现今少数民族地区的藏语文教学质量来说,有必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从多个方面同时入手,尽最大努力提升藏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连生.如何有效提高城乡结合地区双语类小学的藏语文教学质量[J].教育革新.(04)

[2]钟智芳.寓教于乐提高语文教学质量[J].西部素质教育.(14)

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质量的策略论文 第12篇

小学语文是一门很重要的基础学科, 因为小学生需要通过系统的小学语文学习, 才能够夯实语言理解和组织表达能力。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已经逐渐引入信息化手段, 在教学上效果会更好、效率会更高。但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于电化教育手段的利用并不是很理想, 有些学校在开展语文电教化教学时, 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规律性, 没有对电教化教学进行规划。因此, 探究电教化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能够帮助小学语文教学更加合理、科学地运用电教方式,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从而鼓励更多的学生热爱语文, 最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 通过电教手段提升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吸引力不够强, 仅仅采用板书说教的方法, 学生不容易对语文课程产生学习兴趣。针对当前小学语文课程的发展, 适当地采用电教化手段, 能够让学生对语文课堂学习产生兴趣。小学语文可以让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比如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等抽象的历史概念, 通过电子化教学, 播放视频或者图片等形式, 学生能够产生更为具体详细的认知印象, 从而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 产生学习兴趣是一种能动过程, 通过电教手段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1]。

古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学当中的宝贵的财富, 其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学价值是非常高的。但是古诗是古代的文学家所创作的, 其内容相对不容易被理解, 很多古诗中的平仄、韵律等, 都会给学生在理解上带来一定的困难, 因此, 很多学生也不容易喜欢上古诗的学习。运用电教化手段, 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

学生喜欢唱歌, 用歌声表达内心的种种想法。古诗中很多都是讲究押韵的, 实际上可以让学生通过电教视频等模式, 学习古诗歌唱的方式。很多优美的歌曲都是从古诗或者古词改编而来的,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注重对相关视频的提取, 转变成为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材料, 学生能够更加投入到日常的课堂学习中。这样的课堂学习不会过于枯燥, 通过让学生聆听古诗词歌唱, 并且在语文教师的鼓励下, 逐渐放开自己的声音歌唱等, 可以让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气氛较大程度地调动起来。将古诗词转变成为歌词, 能够让学生减轻背诵的辛苦, 并且能够培养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的爱好。

3 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启发思维与解决问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提取文章中心内容, 并且分析文章中的关键字、词等段落内容, 是学生需要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到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语文技能。但是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如果语文课程不能够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发言的氛围, 那么课堂教学就变成“一言堂”, 很多学生无法真正理解语文课程中的内容, 也无法掌握语文阅读并且提取中心大意的能力。针对这个问题,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运用电教手段进行培训。电教手段中的多媒体技术手段, 能够让现象和事物的空间和时间进行放大或者缩小调整, 其表现力超过纯粹说课。电教手段突破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时间以及空间上的限制, 更多的学生能够对于教学内容进行理解, 最终调动动脑思考的主动性。

比如在教学《赵州桥》时, 很多小学生根本没有办法真正理解赵州桥为什么在中国乃至于世界桥梁建筑史上是一项创举。要解决这个问题, 小学语文教师就需要让学生明白赵州桥的特点和在建筑过程中攻克的难题, 比如赵州桥在建筑上的结构特色。很多学生不容易理解建筑学中的概念, 可是运用电教手段, 能够让学生观看赵州桥的剖面图。学生通过电教中的多媒体呈现方式, 可以发现赵州桥的每一个桥洞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半圆形, 而是形成一个弓形, 这种弓形结构能够支撑桥梁上的结构;如果赵州桥的某一个弓形结构出现问题, 也不会影响到整座桥的结构安全。因此, 赵州桥虽然没有桥墩, 但是其桥身确实非常的牢固, 桥洞发挥了稳固的作用[2]。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运用电教手段, 一边展示赵州桥的结构, 一边讲解, 但是这种旁白讲解不需要非常多, 因为在电教手段的辅助下, 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这座桥梁的特点, 也能够很好地理解赵州桥的`建筑者, 通过对赵州桥的了解, 充分激发出对于中华民族伟大文化的热爱。而且小学语文教师在电教手段的辅助下, 可以展开小组研究讨论, 让学生从集思广益地理解课文内容。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上台进行分析讲解, 让学生指着电教平台上的图片进行说明。学生通过知识的吸收和反馈, 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篇课文当中的内容, 对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进行具象化理解。

4 通过电教手段引发学生对课程的情感共鸣

小学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 学生可以接触到非常多的中国或者外国的经典文学作品, 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能够入选小学语文课本, 本身就具备非常强烈的吸引力。但是学生因为自身的社会和人生阅历并不是十分丰富, 不容易对语文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通过电教手段, 能够让学生对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情感美学, 深化对艺术形象的理解。从文艺审美学的角度考虑, 只有通过心理上的理解, 特别是对情感的理解, 才能够推动个人对于文字的理解。

比如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文章中, 讲述了自己的家庭教师莎莉文老师对自己的影响, 特别用了“再造生命”这样的词汇。一个女作家为什么会认为教育如同再次塑造了自己的生命?关键是因为海伦·凯勒是一个盲人, 她看不到光明, 也分不出眼前的颜色。对于海伦·凯勒而言, 生命本来就是一片黑暗。可是因为莎莉文老师, 海伦·凯勒真正理解了自己的人生原来可以过得不一样。学生要在课堂学习中对于这样的一段感情进行理解, 可能没有海伦·凯勒一样的人生经历, 不容易真正被她的文章打动。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把一些身残志坚人士的视频播放给学生, 运用电教手段, 把海伦·凯勒这种面对身体残障时的痛苦更加具体地表现出来;同时把这些身残志坚的人如何克服困难的场景, 用更为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通过这样的对比展现, 学生对于海伦·凯勒的文章能够有更加具体的理解, 最终真正被这样的一篇文章打动, 产生对课程内容的情感共鸣, 教师在教学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5 结束语

综合上述分析, 小学语文课程中可以广泛采用电教化手段, 实现小学语文课程在教学上的生动化、具体化。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 采用电教手段, 特别是通过视频、音频以及图片等, 能够让文章中的形象和事物更加具体, 最终打动学生, 让学生热爱语文学习, 实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刚.巧用现代电化教育手段优化课堂教学[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8) :305.

[2]郭祖英.反思电化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 (13) :37.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探究 第13篇

一、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

1. 所提的问题过于直接、过于浅显或深奥, 带来种种不利。

例如:问题太直接, 学生只需套用原文;问题太简单, 学生无需思考便可作答;问题太难, 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这些不合理的提问方式都不利于学生保持学习语文的持续兴趣。

2. 频繁的课堂提问会导致课堂上需要回答的问题数量过多。

现在初中的一节语文课, 多数是四十五分钟。在这短短几十分钟的课堂上, 教师的问题求量不求质, 其结果是学生要么保持沉默, 要么胡乱应答, 根本起不到锻炼学生思维的作用。这种“满堂问”的现象, 在很多初中语文课堂上依然存在。

3. 能够有讲究地提问题, 但有关问题的答案却由教师个人提供。

在若干次的校内外听课活动和课堂教学调研中, 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语文教师对于课堂提问很有讲究, 所提的问题恰到好处, 但学生尚未回答, 教师本人就迫不及待地加以讲解, 其结果是学生倍感茫然, 不知道应当深入思考问题, 还是只等老师的答案即可。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在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中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所有这些不仅有碍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也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 为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 有关课堂教学提问的方式和策略必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二、讲究课堂提问策略, 优化课堂提问艺术

1. 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度”。

(1) 正确把握难易度;进行课堂提问时, 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 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 (2) 准确把握时间度;在向学生提出问题之前, 教师必须明确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思考可能需要的时间, 特别是对于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 不仅要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 必要时还应加以启发。例如讲授《往事依依》这篇课文时, 先让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 然后根据这篇课文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精心设计了这个课堂问题来对学生进行提问:在这篇课文里, 作者回忆了自己的哪些往事?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文中的每一件事吗? (思考时间两分钟左右) 。这样设计问题难易得当, 而且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 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本篇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而且培养了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序”。

不管是教师教的过程, 还是学生学的过程, 都是相辅相成的、很系统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 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 也要循序渐进。《多收了三五斗》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相当精彩的一篇课文, 结合上述要求, 我是这样来对学生进行提问的: (1) 我们今天的农民还有旧毡帽朋友一样的遭遇吗?谈谈你的看法。 (2) 旧社会的农民在多重压榨下, 生活痛苦, 举步维艰。在今天的社会中, 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农民仍旧是最辛苦的一个阶层。他们用辛勤的劳动换来了全国十三亿人的粮食供给, 他们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最有意义的贡献。假如我们去村子里走访几位农民朋友, 你最想跟他们说的话是什么?这样的提问系统连贯, 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过程,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深刻把握课堂提问的“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进行课堂提问时, 教师要善于运用设问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重视以下几个“点”:第一个“点”是课文中的题眼;第二个“点”是课文中的反复之处;第三个“点”是课文中的关键之处;第四个“点”是课文中的中心之处;第五个“点”是课文中的矛盾之处。例如苏教版七 (下) 《三个太阳》一文, 这是一篇记叙中国女画家经过执著的努力到达南极的通讯, 根据以上这些“点”的要求, 我是这样进行提问的:女画家争取去南极工作的经过顺利吗?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女画家的什么特点?这样进行提问切中要点, 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往往可以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汪德伟《浅谈新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读与写杂志》2009年第6期。

[2].肖云《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科教文汇》2009年第6期。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 第14篇

但纵观当下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不少“伪问题”“假问题”“琐碎问题”,它们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制约了学生思维发展。因此我们追求高效课堂,要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就一定要避免课堂提问的零碎性、随意性、肤浅性,要提出有益于教学内容深入、有益于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真问题”、“核心问题”。具体来说,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应讲究怎样的策略呢?

一、依据教学内容,设计“主问题”

对于任何一篇文章,教师都应依据教学内容,精心备好课。在备课的过程中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依据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好教学主问题。所谓教学主问题,就是一节课的核心问题,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使学生在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创新的重要提问或问题,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主导、支撑作用的问题。主问题会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表现出一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有着鲜明的整体阅读教学特色,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满、于明晰之中透露出细腻,是有效实现课文内涵的最佳信息。

主问题的设计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琐碎问”。琐碎的问题表面上看课堂热热闹闹的,实际上却致使课堂松松垮垮,导致课堂教学散漫低效。要杜绝不加思考的“随意问”和不分主次的“琐碎问”,这需要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同时对课堂中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进行辨别、分析、整理、归纳,提炼出最切合学生实情,最能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解决学习困难,扫除学习障碍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教学中的“主问题”,才会有牵引力、凝聚力和辐射力。

二、依据学情状态,设计“科学问题”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所具有的现实水平,叫现实水平;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儿童所能达到的水平,是潜在水平。在儿童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课堂问题的设计,应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样的问题才最具探究价值。如果不顾学情,设计出的问题往往会是伪问题,缺乏价值。

如教学《变色龙》时,如果问作者是谁,是哪个国家的,变色龙是种什么样的动物,这样的问题就显得幼稚,对初三学生来说是小儿科,因为书中注释部分都有,也就失去了问题的价值。如果问“从《变色龙》中,你可以看出作者契诃夫怎样的创作风格?”这样的问题对初三的学生来说又显得太深奥,学生难以回答,也失去了问题的价值。因此,不符合学生实际,超越初中生思维发展极限的问题,都属于伪问题,是低效甚至是无效问题,在教学时应该避免。

三、依據问题的难易,设计问题的坡度

一般来说,问题可分以下4种类型:呈现型问题、发现型问题、发散型问题、创造型问题。这4种问题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也是不等价的。我们在上课前要精心备课,对预设的问题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使问题对学生阅读思考有促进作用。要设计好问题的坡度,让思维难度有所增强,答题距离有所增大,学生通过“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这样学生才钻研得有乐趣,才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进一步提升。教师要尽量避免课堂教学中成串的“连问”,即简单易答的“碎问”以及盲目随意的“追问”,而要抓住主要的问题,做到提纲掣领,纲举目张,同时注意问题的层次性,照顾学生的差异性,尽量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

如执教《变色龙》时,我要求学生围绕关键词“变色”,分3个层次进行研讨。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总共描写几次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变色;第二层次,分析奥楚蔑洛夫分别是因为什么而变色;第三层次,从奥楚蔑洛夫的多次变色中,你发现了什么。这样,同学们围绕“变色”二字开展阅读文章、筛选信息、思考分析,一下子就能清楚明了地分析出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特点。3个问题,难度上层层递进,使课堂层次清晰,环环相扣,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上一篇:学习刘琼芳思想汇报下一篇:华师在线科学教育作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