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2024-05-28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精选11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第1篇

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内容摘要:真正提高课堂的实效,课堂提问是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必须善于启迪,巧妙提问,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提问质量的高低,成为决定一堂课成败的关键。

正文: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一石能击千层浪,巧妙的课堂提问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愉快地走进文本,积极思索,积极探索,寻求知识的奥秘,从而使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同时还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把握所学文章的重点难点,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提问质量的高低,成为决定一堂课成败的关键。

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呢?笔者就语文教学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一、把握最佳时机提问

要使提问收到最佳效果,就必须把握最佳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提问的时机,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从教学的进程来说,在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时要及时提问,通过提问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产生偏差,或受到思维定势干扰时,要及时提问,以便及时排除故障,使课堂教学按计划顺利进行;当讲授时间较长,学生产生麻痹,倦怠心理时,也应及时提问,以便重新振作精神。这些时候,就是提问的最佳时机,绝不能错过。例如我在讲授鲁迅小说《药》一文时,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语文内容后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⑴刑场一节的环境描写,揭示了哪一个时代的特征?

⑵夏瑜的“血”没有治好华小栓的病,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⑶小说明写华家,暗写夏家,构成小说明暗两条线索,最后在坟场交汇,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⑷文章的主题该如何归纳?

⑸有人认为小说中写的最多的人就是主人公。《药》这篇小说华老栓写的最多,他是否就是主人公。你同意吗 ?为什么?

⑹《药》的坟场一节中,写到华大妈看到的夏瑜的坟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块的黄土,煞是难看。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圆的坟顶。”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自称:“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那么,“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它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这样的提问,环环相扣,适时地出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很便于师生互动讨论,既激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又让学生抓住了重点,课堂气氛积极热烈。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回答,可以使学生对《药》的内容、结构、主题,形成全面深刻的理解。

二、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问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把思维分为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两种类型。传统教学以获取知识为主要目的,因而注重求同思维。现代社会的发展,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新课标理念的渗透,我们要更加注意求异思维,特别是语文课堂,我们更要给学生创设求异的环境,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如在教《诗经•伐檀》时,为了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这样的提问:“我们刚才的思想内容分析,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说法,反映了奴隶对奴隶主不劳而获的一种反抗,谁还能根据诗中的美景,劳动所获的丰硕等,说出一种新的解释?”,“《诗经》中的‘国风’大多是爱情诗,你能根据这首诗,从爱情诗的角度去解释吗?”,“《诗经》中的“国风”大

用心

爱心

专心

多是以爱情为题材的爱情诗,难道仅这一首反映奴隶们的反抗情绪的怨愤诗吗?你有什么不同看法?”等问句,以引导学生作求异性思考。再 比如在教学庄子的《故事两则》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庄子和惠子这两个人,同学们更欣赏谁?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在讨论时自然分成两派,其实这正是教学的难点之处,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明白了一个朴素的辩证法原理,对于庄子、惠子,是不能简单的给予肯定与否定,事物总有它的多面性,我们认识事物也应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又不知不觉的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多向互动的提问,能体现合作性原则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提问是单向流动即老师向学生提问,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笔者认为提问应是多向互动的,除传统问法外更应该提倡学生向老师提问,也应该提倡学生相互提问。通过这样的多向互动,我们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而且也能培养合作的理念。比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让学生根据题目设计问题,有的学生认为题目应理解为‘邹忌劝告齐王听取意见’;而有的同学提出题目应分两部分理解,一部分是‘邹忌讽齐王’,一部分是‘齐王纳谏’。在这堂课中,通过师生相互提问,设疑探讨,最终达成共识。

四、课堂提问要有价值。

有些教师由于对新课改在认识上不到位,对课堂教学也产生了片面的理解,认为问题步步紧逼,环环相扣,就是好课。熟不知问题不分轻重巨细,一问到底,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这也同样不符合课改精神。当问则问,不当问是不问,更要避免那种“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这种毫无价值的发问,这只会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拓展思维,反而容易让学生养成思想懒隋,不善动脑的坏习惯。问题设置要以教学目的为依据,紧扣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的问题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也是教学必需的。高明的教师能巧妙地设计问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在此,需特别强调,教师要把语文真正上成语文课,问题设计也要符合语文课的要求,课堂提问要侧重于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语文素养的培养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切记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历史课、生物课。我听过一节安徒生的《丑小鸭》,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小鸭渴望游泳?我想,这决非是我们语文课上所要解决的问题。

五、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考兴趣

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创造一个新的形象,或引发出新的观点,使教学内容得以加深或拓宽。它可以对课文中人物、情节、场景进行再创作,或增添插叙,或续补情节,或改写人物等等。如下提问:(1)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当玛蒂尔德得知当年丢失的是一串假项链,十年辛劳白费时,她该怎么办?(2)《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焦仲卿,如果没有“举身赴清池”和“自挂东南枝”那么他们俩可能还有什么结局?

这类提问必须以课文为本,再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如上面的两个教例的答问必须符合小说的背景、人物性格、特征,如游离了这两点,再创造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如在教学李煜的《虞美人》一课时,课前我先为学生播放由此词改编一首歌曲《春花秋月何时了》,通过时而低沉舒缓,时而激越高亢的旋律和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语气,为课堂创设一种特定的情感氛围,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然后,设置词中体现一个亡国之君情感的相关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

课堂提问包藏许多玄机,它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教师要潜心研究,不断探索,注意提问的多样性、艺术性,把握提问的时机,给学生留有积极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用心

爱心

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3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第2篇

摘 要: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对于绝大多数中学语文篇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保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明确,是离不开教师的提问的。课堂提问方法很重要,课堂上教师提问的方法正确得当,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对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艺术

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对于绝大多数中学语文篇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保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明确,是离不开教师的提问的。

课堂提问方法很重要,课堂上教师提问的方法正确得当,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对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提问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现在选取几种最重要的也是最常见的方法介绍一下:

一、抓住关键提问突破法

能否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提问突破,决定了教师这堂课教学成功与否。教师要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决口,让知识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真正地吃透教材,这样才能找到关键问题的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叫“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在讲解《祝福》这一课时,有教师为抓住关键问题这样提问:“如果我们把祥林嫂的悲惨遭遇画成十幅图,你能否给十幅图各起一个标题?”我认为这样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因为这样一下就把祥林嫂的一生整理了一次,为后面分析作了一个充分的准备。

二、蚕食鲸吞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大了难以回答,这时就要化整为零,提出一个个小问题,然后各个突破,进行蚕食鲸吞。如《纪念刘和珍君》第七部分第二段中心意思较难理解,可以这样设计提问:此段有几个句子?每一句表达了什么内容?关键句是什么?然后再问:全段中心思想是什么?这种方法在那些特别复杂的问题中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三、循序渐进提问法

教师在进行提问时,有些问题不可一步到位,就如登山一样,要拾阶而上,于峰顶领略无限风光。如在教《灯》一课时,可以这样提问:联系了有关灯的哪些事?突出了灯的哪些特点?灯象征了什么?赞美灯蕴含着什么样的深意?步步提高,逐步推进设计提问,这样必然达到一种很好的提问效果。

四、多方位辐射法

教师提一问题要求学生多角度求答,海阔天空,发散思维,以拓宽学生思路。如让学生以《流水》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我认为为启发学生的思路可以这样设计提问:可以从哪些角度立意?流水具体对我们有哪些启示?显然流水可以看作是百折不回、一往无前的代表;可以看作是百川归海,目标要一致;也可看作“逝者如斯夫”,要珍惜光阴。这样的问题不会圈住学生的思维,而且学生的思维可以射向四面八方。

五、暂时搁置法

这种方法对于解决难以回答的问题尤其有效,明知问题学生很难回答,还偏要提出,暂时搁置,留待酝酿,不要求立刻回答,而是以后作答,如同打一个灯谜,暂时不揭谜底,让猜谜之人煞费苦心地反复琢磨,给学生充分思索的回旋余地。这样,一旦以后揭开谜底,学生印象会非常深刻,很长时间都不会忘记此问题。

六、步步紧逼法

步步紧逼法要求教师提出问题后迫使学生立即作答,而且问题如连珠炮似的接连提出。如《边城》的第二自然段,对于翠翠胡思乱想,教参中是这样设计教师提问的:翠翠胡思乱想了些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继而提问:为什么她会有这种想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追问:如果你是翠翠,你会不会有这种想法?你不这样想你会怎么样?这种提问方式很合理,可以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制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七、疏导式提问法

有的问题教师提出后学生答不上来,形成僵局,教师可以改变角度,提出与之有关的其他问题,诱发引导,点拨提示。如教《黄鹂》一课时,教师提问:描写黄鹂的全部美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学生极可能找不出思路,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说说当时的背景,这样问题就趋于简单化了。

八、深挖激趣法

学生如果觉得教师提的问题过于简单,那么就提不起兴趣,但教师若深挖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就如投了一块石头于平静的湖水之中,会激起层层波浪。有的课文看起来很平实很简单,其实却独具匠心,那么这种提问法就能显示出它的独到之处。

以上各种提问法并不是分割开来的,许多课文可以综合运用以上的多种方法,教师要视情况而定,灵活运用之。

初中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第3篇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提问没有新意,雷同的提问过多;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后进生,挫伤后进生的积极性。这些提问方式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教师还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下面我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尝试。

一、创设轻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大胆提问。

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影响学生提问动机的原因主要有:1.紧张、自卑的心理,害怕提问不当或提出的问题不得要领而受到老师、同学的讥笑。2.满足于一知半解,认为对知识已经完全掌握,缺乏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品质,不愿质疑。3.受知识年龄限制,难于掌握知识要点,难于质疑。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首先,教师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并且都能学好。其次,教师的态度要亲切自然,尊重学生的意见,积极鼓励、启发引导学生,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多给学生以微笑,多些鼓励学生的语言,防止学生产生紧张、急促不安的心态,让他们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学生提问题的信心源于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的反应是决定学生能否继续提问的关键。如果你对提问的学生不给予鼓励,或对学生的问题不加理睬,或你在学生提问题时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那么,你给学生传递的信息就是问题不好,不该问。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学生失去提问的信心,进而排斥学习。再者,教师应当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发言,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地学习。

二、抓住契机,拓展渠道,设置矛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我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寻找时传祥》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时传祥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寻找?最后找到了吗?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写人的文章却因为几个简单的问题就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又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我特别注意发问的技巧。我开篇就提问:“孔乙己姓甚名谁?”“他真的姓孔吗?”这样两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诱导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文本的教学难点。但必须注意一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脱离教材,漫无边际地提问,应该根据阅读教学任务完成,要有艺术性。如教学《愚公移山》这课时,有的老师就列了这么几个问题:(1)愚公移山成功主要靠什么?(2)河曲智叟无以应,他真的没话说呢吗?(3)夸父逐日、精卫填海与愚公移山有何不同?(4)如何评价愚公等问题,这些问题细看和教学任务没有多大关系。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地提问,学生会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因为一个问题就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创设学生提问的情景,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教会学生提问题的方法。

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好问题?关键在于引导,教师要给学生各种行之有效的提问方法。教育家波利亚说:“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教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在情景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

1. 从课题入手,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课题犹如文章的“眼睛”,启发学生通过“眼睛”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使阅读带来深厚的趣味性,从而培养学生从课题入手阅读课文的能力。例如,教学《永久的悔》,教师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问:(1)悔什么?(2)为什么悔?(3)悔的表现是什么?引导学生针对上述三个问题边阅读边做标记,然后同桌互议,师生交流。学生的思维活动在释疑解难中开始了,这样借助问题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又现了学生的主导作用。

2. 从关键词句入手,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课文中的关键性的语句在文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而把握了关键,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例如,教学《孔乙己》,第四段里有一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经过前面几段的说明我们知道来酒店喝酒顾客的不同特征:“长衫”和“短衣”、“坐吃”和“站喝”、“房里”和“柜外”,而这句话就体现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教师可以就这句话引导学生思考,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什么?“穿长衫”说明什么?“唯一的”说明什么?学生就会根据前面的介绍说出这句话写出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地位、性格特点。因此,教师应抛砖引玉,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从而提出问题和最终获得问题的解决。

3. 从课文疑点入手,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课文的疑点往往是学生质疑问难的突破口,是将教学引向纵深处的突破口。例如,在教学《一厘米》时,学生可能就会想:(1)陶影为什么为不足一米一的小也买票?(2)为什么不让小也把西瓜皮啃得太苦?(3)在寺院门口,陶影为什么面对查票员的刻薄无礼强压怒火不与他吵?(4)她为什么拒绝赔偿和赠票,只让来人向小也说明“妈妈没错儿”等问题。学生就会带着这些疑点去质疑问难。教师在课文内容的疑点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能通过联系当时情况解决问题,疑点就能迎刃而解,使学生的知识再深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4. 从理解难点入手,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课文的疑难部分,往往文字含蓄,余味无穷,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不宜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该让学生去尝试、探究、解结。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更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与形成。例如,教学《周庄水韵》一文,品味周庄水乡的动人情韵是这课的难点,作者三次游览周庄的所见和感受,重点写第三次游览,就是文章第五段,作者领略到的是水乡周庄怎样的韵味和情趣呢?作者又是怎样描绘的呢?这是难点,作者运用了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来展示节日周庄的韵味和情趣。如:“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多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声辉,光华四射的彩带。”春河上七彩斑斓的礼花,河中摇曳生辉的彩带,从视觉的角度描绘了周庄水乡的绚丽多姿,充满了水乡的韵味和情趣。通过设置问题,学生会顺着教师指导的方向积极思考,并通过自己的分析,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最后豁然开朗,疑团冰释,进而思维结果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质疑。首先,要布置课前预习;其次,要学生确立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根据师生共同确定的目的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目的去学习,学生的兴趣会更浓;最后,要告诉学生“疑”一般“设在何处”,质疑方式如何。

四、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更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我就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我就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水稻之父———袁隆平》中袁隆平甘为人类奉献的精神后,我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浅析初中语文的课堂提问艺术 第4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提问;作用

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受到学生的欢迎,而合作、讨论、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正在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提的问题有启发性,学生就乐于思考、乐于回答,对学习新的知识就会产生一种促进作用,课堂上也就不至于”死水一潭”;反之,如果教师提的问题空洞干瘪,或是哗众取宠,让学生做简单的“问答游戏”,表面上看起来课堂上举手的人很多,其实是简单化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一味地从文字上找答案,根本谈不上发展学生的智力。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体会,对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审时度势,精心设计

听老教师谈及工作经验以及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课堂提问常存在以下几种不足:

1.提问的时机掌握不准。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后,没有给学生独立思索的时间;有的甚至先叫起学生,再问问题,学生答不准就反复追问,浪费了不少时间。

2.提问的质量低而偏。有的教师提问,答案即在问题之中,无须学生回答,缺乏启发性;有的提问零乱无序,没有逻辑层次,缺乏设计;有的问题本身矛盾,脱离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

3.提问的目标不明确,盲目性、随意性较大,经常问“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课堂环节松懈,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差。

久而久之使学生视老师提问为畏途,或兴趣缺乏。教师在没有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去上课,也经常会存在这样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形式,在课前认真备课,吃透教材、精心设计问题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二、以“度”为准,化难为易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把握提问的时机

由于初中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缺乏持久性,课堂上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现象,所以,教师一方面要适时提问,把问题设到学习内容关键处,或学生学习的疑难处。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导入新课时提问

一堂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身的主动探索去洞悉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导入新课时候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知过程中来。

2.在学生疑问处提问

设疑、释疑是人生追求真理、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在学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时及时提问,然后再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势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创新思维处提问

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能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创新。这时教师应善于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如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完成任务,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思维正处于十分活跃状态时,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讨论,并与学生共同归纳结论,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

四、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提问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不只一种划分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白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竺可桢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第5篇

一、从初中语文教师的角度提升课堂提问方法的策略及意义

1.通过巧妙地设置导入语创设问题场景,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在提问中给学生制造想象回忆的空间如,讲《我的四季》这篇课文时,可以创设引导语“人的一生如同四季一样,必然要经历从稚嫩到成熟的蜕变过程。不同的是,属于我们人生的四季只有一次,自然界四季却循环不息、轮回往复。我们该如何去度过属于自己的人生四季呢?”在讲导入语的过程中可以配合相应的图片背景或适应场景的音乐文字等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中,进而加深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欲望。

2.根据提问的作用和目的提前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

以加强学生对旧知识的记忆或为新课程学习做铺垫为目的可以提认知型的问题,如“文章的作者叫什么?他的作品有哪些?我们之前学过他的哪篇文章?……”以既要求记忆又要求理解变通的可以提理解性问题,如“如何理解《骆驼赋》这篇课文中的范介民‘跪倒在地‘’失声痛哭’,并且义无反顾地踏上寻找骆驼的行动?”等类型的问题;以学生通过自己的观点、认知、思想对各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对照才能回答的问题可以提评价型问题,如“是什么让《热爱生命》中的.主人公在非常态下仍然活了下来?”等;还有一类是探讨性问题,它是以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感知、共同合作探讨,让学生从书本和书外去思考为目的的问题,如“《安妮日记》中的安妮在特殊环境下为什么会有超越年龄般渴望自由的苦闷心理?”等。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对旧知识的记忆,对新知识的理解应用,对各类知识方法进行综合、汇总、分析,并能高效地评价它们、运用它们。对学生长久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动力,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

二、从初中语文学生的立场去提升课堂提问方法的策略及意义

1.在学生基础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提问

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基础知识,不同类型的问题应该运用在不同的课堂情境和学生个体身上,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访谈、跟踪等方式将提问方式有效地落实下去,如认知类的问题相对简单,可以对学习基础不是很扎实、有待加强的学生进行提问,理解性、评价性的问题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要求较高,可以让认知、学习基础扎实、思维活跃的学生去回答。这样就不会出现学生对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课堂中所设问题的不屑一顾的态度,也不会出现题目太难,学生对问题敬而远之的消极课堂状态。

2.在了解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提问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第6篇

摘要: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素质教育要求广大语文教师要向课堂要效益,要想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进行问题的设计呢?这就要求我们扣教学目标,找准提问的时间和机会,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问题成为启迪学生思考的桥梁,促进学生学习的最优化。关键词:初中语文 有效性课堂 提问方法

古代学者和现代教育家一致认为: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无疑则无思。人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设疑和解疑的过程。我们这里所谈的“设疑”就是指课堂教学的提问。课堂提问是溶科学性与艺术性为一炉的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提问摆脱历久以来提问存在数量多而质量低、教师控制问题的答案、师问生答,学生处在应付状态、问题缺乏层次性引导等弊病,使课堂的提问成为一种艺术呢?

众所周知,课堂提问的目的就是要不断调动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强化教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从而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快乐、轻松和有效。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优质教师间的相互探讨,问卷调查分析及反复地揣摩,个人认为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紧扣教材重点,择要提问

紧扣教材重点施问,才能切中肯綮,把握教材要旨。如若巨细不捐,就会隔靴搔痒,抓不住要害而喧宾夺主。因此,上课时教师要将问题集中到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譬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在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后,为突出父爱这一重点,让学生齐读“望父买橘见背影”部分,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并说出其依据。学生读后,浅浅深深得出了一些答案:(1)这是一个臃肿的背影,因为父亲是个胖子;(2)这是一个笨拙的背影,因为父亲爬月台时两手攀在上面,两脚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动作迟钝;(3)这是一个凝聚着父爱的背影,行动如此艰难,还要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橘子,这全是因为爱。

有时文章的重点,同时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就应拣“难”而问。在教学《紫藤萝瀑布》一文时,为了突破难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教学时,抓住第八小节“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中的“那时”发问。“那时指什么时候?”“那时”指的就是十年浩劫,那时紫藤萝“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进而就能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如今的繁花似锦,是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作者回顾花和人的命运,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2、恰时切入,适时而问

语文教师设问的目的在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力,从而解决具体问题,并不是要将学生问倒、问蔫,更不是当作一种形式或花絮来点缀课堂。提问要恰时切入,适时而问,否则会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因为,过早发问,学生的知识点还没有掌握,容易造成气氛紧张,让学生内心恐慌,造成课堂冷场;过晚发问,学生已一目了然,无需思考就能对答如流,这时的问题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毫无所值。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问题的难度和具体提问的内容,教师从而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知识要点,训练重点和教学难点。

3、清楚学生的认知,兼顾各层次的学生

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是公开课时,有些老师图省力、省事、省时,往往提问一些尖子生,或固定的几个学生。这样所有的问题似乎都能迎刃而解,表面上热热闹闹、师生配合默契。其实,真正参与课堂的只是少数学生,而大多数学生只是作为看热闹的看客。这种热闹的场面反衬着对他们的一种冷落,时间长了,经常被漠视的那些群体对老师所有的问题都会无动于衷。长此以往这些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不到发展,甚至严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这种氛围下的课堂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无法被发现,更得不到解决。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设计一些难度适宜的问题,给大家都有发言的机会。尤其是要为所谓的后进生准备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为他们创造回答的机会,从而使他们获得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实,这也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当下大力提倡的教育公平。

4、提倡多元生成,留白提问

“一树梨花千首诗”,教学过程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和不确定性。不同的学生个体,对同一语文教材的感知解读不尽相同,或各抒己见、异彩纷呈,或浓妆淡抹、深浅不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以自己的思维预制学生的思维,教师应像绘画艺术中的画家一样,留出大片“空白”,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能动地去探索、思考和发现,求得多元的“解”。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当引导学生开展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思维,有利于思维成果的多元的动态的生成,问题不宜过细过死。让学生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一方空间。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补全桃源村人与渔人的对话。学生通过想象再现了对话的内容,明白了桃花源是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教师还可提出桃花源存在与不存在这一矛盾性问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围绕留白,矛盾性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再创造热情,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5、统领全文,把握提问的回归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导向的语文教学不可避免采用工具的方法来教,语文教师也更多注重教学的“技术”。提问是一种技术,但更是一门艺术。学者吕叔湘说:“教师提问一定要做到能发能收,运用自如;学生发问离题,教师要能够因势利导,纳入正轨”。如果一堂课中学生的思维过散,教师又不加以适当的控制,那就根本谈不上有效。一位教师在上《塞翁失马》一课时,有学生问:“老师,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于是,这位教师放弃了原先的教学设计,抓住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一节语文课,师生就在这种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的讨论中过去了。课后这位教师说:“我不愿意扼杀学生提问的兴趣,我的斥责、冷漠也许会让学生失去学语文的快乐。”

叶圣陶曾说“教师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又能不断研究和实践,掌握启发学生和引导学生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得到实在的益处。”同时,高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高效的课堂提问,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掌握提问的方法和策略,讲究提问的艺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同进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参考文献:

浅谈初中美术课堂提问的艺术论文 第7篇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提问,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更自然生动、更活泼多样。然而,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普通教师,在自己的初中美术课教学实践和多次参与一些教学交流活动之后,我觉得对照新的《美术课程标准》,针对当前初中美术课的课堂教学,还是有必要就课堂提问提出一些问题与同行们商榷。

一、课堂提问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和效果

从表面上看,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发现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但这样的理解毫无疑问是浅层次的,仅仅出于这样的理解而设计的课堂提问必然过于简单而生硬。在认真研究《美术课程标准》之后,我们完全可以让课堂提问实现更深层次的目的,达到原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1、课堂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意识。新奇有趣的提问,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答案的强烈愿望,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意识。如上《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一课时,有位老师按部就班地先提问:商品包装色彩搭配的目的是什么?这一提问没有在学生中产生明显的反响。有几位学生举手,老师选了其中的一位让他回答,其答案大体上是对课本上有关文字的复述。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结局,我在上这一课时,先用白塑料瓶装了一些果汁,然后提问:“我这里的果汁虽然很好喝可很难卖出去,大家帮老师出出点子,给它设计出色彩诱人的包装,行不行?”问题一提出,学生们都感到非常有趣,齐声说:“好!”紧接着我先布置大家讨论:要想果汁的包装色彩诱人,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哪些问题呢?学生们热烈讨论。对于商品包装色彩搭配的目的这一问题我则留到快下课时才提问。结果这节课在这种探究的气氛中轻松展开了。

2、课堂提问应该有助于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美术课堂上,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建立起平等互动的关系,善于从学生角度出发,提炼选择有启发性的问题,创造良好的艺术学习气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所以,课堂提问的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意趣味、层次、灵活。此外,提问应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有信心回答问题,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启发。

3、课堂提问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就要注意提问的时机和提问的语气语调,以及掌握好提问的方式与技巧,在提问后给予适当的评价,通过设疑、激趣、引思,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主动探究。

二、为什么课堂提问有时成了变相的`讲述

《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应注重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我们的一些教师出于对新课标理解的偏差,只是从表面上将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讲述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提问,例如在设计《单色版画》一课的教案时,有一位老师先从印章的原理引入,紧接着就提问:如果我想要印一幅画,可以怎么做?学生在对单色版画还缺少必要的了解的情况下,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要么是感到十分困难,要么就是十分单调地回答:“像印章一样印出来。”其实这位老师倒不在乎学生怎样回答,而只是用提问的形式开了个头,下面便开始了他关于单色版画制作方法的讲述。并且其过程也是以提问开始,如:什么是版画?制作单色版画的工具材料有哪些?单色版画的制作方法如何?等等。这样的课堂提问,既不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又不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它只是为了完成教师既定的教学任务而设计,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讲述,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因而,这样的提问根本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只能导致学生反感。

三、有些课堂提问过于专业化

由于我们现在的教师大多受过高等院校的专业化技能训练,有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会不知不觉地把老师教自己的一套或多或少地搬到初中美术课堂上来。可是,我们的学生并不是美术专业的学生,现在的《美术课程标准》也一再提醒我们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难度,避免把一些理论和技能讲得过分专业。因而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我们应认识到过分专业化的提问不仅是多余的,而且会使大多数学生忘而却步。

四、你的提问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吗

曾经有一位老师在讲雕塑时为了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列举了三件雕塑,其中一件雕塑在离他们的班级50到60公里的外市,另两件雕塑在本市的偏远乡镇,然后提问:你认为它们美吗?它们有什么特点?结果不少学生说不知道。还有一位老师在讲纸浮雕时,先让学生简单讨论了一下纸张的加工方法,接着提问:如何让纸立体具有一定的美感?学生们对这样的问题普遍感到难以回答,只能保持沉默。试问:如果我们的老师设计的提问都这样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过于宽泛,那久而久之,还有多少学生会喜欢回答问题,还有多少学生会喜欢上美术课呢?

五、在课堂上,学生有向老师提问的习惯吗

长期以来,初中美术课堂上存在着这样的几种情况:教师讲得太多,学生没有时间提问;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学生没有疑问;教学内容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没法提问;课堂教学缺乏民主的氛围,学生不敢提问或还没有养成提问的习惯。其实,只要我们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们的提问,他们是能勇敢地提出问题的。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第8篇

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不少教师的提问没有艺术性, 过于简单或者是机械地解读。诸如“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的提问, 表面上在一定程度上是营造了一定的气氛, 但实质上却是流于形式, 华而不实的, 而且还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和主动性;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的范围, 甚至会出现问题过难的现象,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思维热情和信心;有的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适当引导, 学生思维水平难以提高。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 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把握提问的“度”和时机、对象, 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因材施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初中数学教育和小学生不同, 小学阶段的语文知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跟随老师学习的形式来完成课堂教育的。而初中阶段, 这样的教育方式是明显不足的, 加之初中阶段学生的知识量大、科目多等问题, 语文课的开课时间长, 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显得尤为重要了, 所以课堂中提高提问的艺术对于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 应该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片段入手, 先让学生对这一知识预热, 然后让学生对这一知识产生兴趣, 进而老师通过提出问题, 让学生对问题更明了, 然后给学生解答其中所存在的问题, 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平。

具体来说教师应该首先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 即在某一章节的讲课之前, 教师应从该章节中提炼出其中的精髓, 找出其中的关键点, 然后再以精髓和关键点为出发点设计问题, 以此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同时问题的设计应该精炼扼要, 别致新颖, 难易适中, 既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和学习热情, 又能完成教学任务。其次, 问题提出后老师并不是就完事大吉, 空洞地给学生答案。热情鼓励, 提供线索, 使学生处于兴奋愉快, 思维活跃的状态也是老师需要做的, 当然这也是提问的艺术。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愉快的状态, 他的思维就会有超常的发挥, 他接受外面信号的速度就会非常的快捷。这就是说, 作为一个教师, 课堂上必须注意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 让学生时刻处于一种轻松自如的情绪中, 那么无论是记忆, 还是思维, 都会得到最好的发挥。

然而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最高境界不仅仅是课堂上老师向学生的提问, 还在于学生能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聪明的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发现者的身份进行角色互换活动, 即把学生引入到探究———发现———提问———解疑的过程之中。即首先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 然后对问题产生一定的理解, 对所需要解答的疑问有了一定的思路。这时学生必然就会试图找出这些共鸣的东西或者疑问的答案, 主动向老师提问就会变得容易得很。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真诚、策略、有说服力的去点评这些问题, 并带动其他同学思考、解答。毫无疑问, 这种互动性质的学生提问, 老师和学生一起思考作答的教学方法一定会事半功倍。

鉴于中国的历史传统等等原因, 我们的学生大都碍于面子, 怯于出错, 害怕老师而不善于主动提问, 这就造成老师提问学生作答容易, 学生提问却难于上青天的现象, 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不到培养, 对于作品也不可能有自己的看法, 语文课程只能流于形式。这个问题的解决应循序渐进, 我们可以尝试学生之间进行互动, 然后再过渡到师生之间的互动。以课堂作业的方式先让学生为自己的问题做一个总结, 然后课上让学生轮流进行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小型演讲或者讨论会, 教师尽量做到只起引导作用, 让学生敢于放开, 大胆尝试, 不怕犯错。慢慢培养成习惯后教师就可以参与其中, 真正实现师生平等交流、互动。这不仅对于初中语文课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对于好多课程都应是一个借鉴。

总之, 对于初中语文这门重要的课程, 理所当然地应该多进行一些课堂实践活动, 而提问对于它来说是一种行而有效、简单容易的实现方法。教师能够掌握提问的艺术, 即实现师生互动性的提问过程, 对于教学而言无疑是非常有益的。经过长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 学生就可以实现独立思考, 在面对提问或者压力挑战时保持冷静沉着的心态, 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方案。对于课程的学习则会举重若轻, 游刃有余。举一反三, 其他课程必定会因此而受益。同时, 具备问题意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 对于课堂提问这门艺术, 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摘要:初中语文是一门重要学科, 同时也是一门开发学生智力的科学, 所以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应该做到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 还应该注意学生的兴趣培养。在课堂学习中, 课堂气氛是至关重要的, 提问这门艺术也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所以如何将课堂提问艺术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 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兴趣培养,提问艺术,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李明蔚, 李继宏, 李丽梅.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搞笑教育质量提升[J].民风, 2008, (17) .

[2]戴少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吉林教育, 2008, (7) .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提问艺术 第9篇

一、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教学,绝不能以生硬灌输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创设问题情境,无疑是一种精妙的教学方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自己的精心导演,创设出灵活多变的问题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求知发展。一个优质的问题情境的设计,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巧设的问题情境与师生教学互动中衔接、延伸、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使语文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把学习语文看成是一种乐趣。

例如:在教学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一封信》时,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生死眷恋,近有穷画家杰克把生的机会让给所爱的贵族女露丝的感人故事。那么,爱情的真谛是什么?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作者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为什么作者会借童话故事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而不直接告诉她答案?今天我们该怎样对待爱情?这样的设疑导入,即创设了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问题设计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学生的认知结构有一个符合逻辑的“序”──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即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所以课堂提问也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循序渐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当学生回答一个小问题成功并得到鼓励时,他们会认真思考,更愿意回答更多更难的问题,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收到意料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林莉《小巷深处》一文时,教师注意到发问的技巧。一开篇就问学生,“大家常在生活中赞美亲妈的伟大母爱,本文中莉儿却在赞颂一个瞎眼的英姨,她有什么值得好赞颂的?”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感情线索,认识养母的伟大母爱之处,从而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可见,抓住契机,由浅入深,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三、问题设计要起到搭桥铺路,化难为易的作用

在实际操作中,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难度过大,不能启动学生的思维,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作降低难度的处理。教学中可将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例如:在教學《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我们可以预设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我们都知道打人是不对的,那鲁提辖为什么还会打人?鲁提辖三次拳打镇关西的时候可用“消遣”来形容,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清楚这种“消遣”?鲁提辖这三次的“消遣”表现他怎样的性格?作者为什么要让鲁提辖慢慢“消遣”镇关西?那就请大家研读课文。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就会按照课文故事发展的情节去研读课文重点难点,充分领会鲁提辖这一小说人物形象的独特性格。

四、问题设计要有变直为曲,激活思维的教学效果

“为人贵直而文贵曲。”语文教学也要尽量避免直来直往地讲析与灌输。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善于将问题拐弯抹角、改头换面地提出,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学会根据作品中事物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去设问,引发学生间的积极讨论,使学生从事物的不同侧面去了解事物,开阔思路,形成多种答案,并在一定程度上增添活动的情趣,激活学生们的情感与思维,使学生有话说,愿意说,有机会说,只有这样才能加强生生互动,使活动气氛更加积极、和谐。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就十分讲究这种曲问艺术。他在教《愚公移山》时,对“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中的“且”字,没有直问其意,而是来了个曲问:寓公九十几岁?学生感到疑惑之余,悟出“且”是“将近”的意思——愚公还没满九十岁呢。这样既使课堂妙趣横生,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有这样的教学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论文 第10篇

一、语文课堂教学导入应注意的几点

1.创设别致的导入环节。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来讲,我们在课堂导入环节要力求新颖、别致。对于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的初中生而言,好奇心是他们最有力的武器。一旦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后,他们的语文成绩自然就会显著提高。要想实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设别致的导入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初中语文的课堂导入上,教师应该做到别致新颖、富有创造性。

2.有针对性的导入。语文学科是一门偏重于理解的学科,因此,对于课堂教学导入,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趣味性,必须着眼于语文课堂。同时,还需要结合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学习特点,采用灵活的导入法,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

3.导入形式的多样化。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在形式上必须采用具有规律的导入方式,既不能千篇 一律,也不能太过标新立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情境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生活案例导入法等,实现语文课堂教学导入形式的多样化。

4.控制导入时间。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不太注意控制导入的时间,往往一个简单的课堂导入会花费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严重影响语文教学的正常进行。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讲,最合适的导入时间是五分钟,不宜太长或者太短。一旦达到导入效果之后,我们的教师要能够及时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二、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策略

1.朗诵导入法

初中语文课文往往都是一些较为美妙的散文、诗歌,对于这样的文章,朗读是学习它们的最佳方法。在开始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朗读课文,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小组朗读等方式,让我们的学生通过在课前朗读文章,提升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一旦学生融入了语文学习的氛围,他们学起语文来就会觉得相对容易。例如,在教学《天上的街市》时,我们可以选取其中的片段,让学生进行情感化的朗读。同时,教师也需要对文章进行合理的分析,帮助学生感受文章中的情境,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导入。

2.情境导入法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情境导入法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开始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导入课堂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描述事物、渲染语文教学氛围,引起学生们的呼应,导入课堂教学。例如,在教学《云南的歌会》时,我们可以采用情境导入法,实现有效导入课堂教学。讲课导入伊始,教师可采用欣赏云南民歌、学生对唱等形式,激发学生对《云南的歌会》这篇文章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与课堂教学任务相应的教学情境,在思想层次上帮助学生切身感受,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情境导入法,有利于学生对语文进更深层的学习。

3.设问导入法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我们教师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不妨尝试采用设问的导入法。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要设计合适的问题,帮助学生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设问导入法,教师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设问:如果有一座山摆在你家的门口,你会怎么做呢?此时,学生们一定会七嘴八舌地展开议论。然后教师再引出《愚公移山》的故事,一步步地展开本文的教学。通过这样的设问导入法,学生会对本文内容产生极大的好奇,语文教学的.效果自然就得以提升。

4.多媒体导入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多媒体教学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在初中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上,教师也可以尝试运用多媒体导入。多媒体技术的形象性、趣味性和艺术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的综合运用,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感官,从而很好地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我们可以在课前让学生观看荷塘图片,选取合适的背景音乐,帮助学生体验文章的美。再比如,在对《二泉映月》进行讲解时,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始前,为学生播放一段二胡音乐,让学生对阿炳的作品有一个客观、形象的认识,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艺术导入。

语文教学艺术 论文 提问艺术 第11篇

[摘要] 语文课堂教学要讲究提问艺术, 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实际, 科学而艺术地进行提问, 从提问中进行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开发,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激发其学习兴趣, 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艺术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无疑是培养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推动课堂进程的顺利拓展,协调好教与学的关系,增进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效果。爱因斯坦也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1]因为解决问题, 也许仅是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 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课堂提问, 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随着对发展智能的日益重视, 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成了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设疑新颖, 激发情趣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 激发思维, 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 课堂提问, 要讲究发问方式, 改变提问角度, 提问巧, 发人深思, 要力求新颖, 讲求新意能达到激发情趣。例如《祝福》的教学, 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小说写祥林嫂的悲惨遭遇, 为什么却以“祝福”为题? 这样学生阅读文章就有了强有力的目的性,了解到小说的全篇情节是始终围绕鲁四老爷家的四次年终祝福而展开, 情节集中, 结构紧凑, 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鲜明。

二、提问变直为曲, 引人入胜

课堂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 启发性就不强, 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 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 就能促使学生 开动脑筋, 让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2]。如在《老山界》一文中, 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 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 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 当妈妈煮好早餐后, 他抢了一碗就吃, 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 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 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 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所以说, 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 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三、提问要掌握好时机, 不愤、不徘不能问

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高质量的提问, 只有在关键时刻提出, 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但课堂上要不要提问, 什么时候提问, 这就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性质而定。因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所以在教学中, 那些可以非要想一想、方可求得答案的地方, 就宜用提问, 不用思考就可以知道的地方, 就不应该提问。在准确地把握时机的同时, 还要注意提问后的适当停顿。美国教育研究者认为, 在课堂提问中, 教师应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 即第一等待时和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 要等待足够的时间, 不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学生回答;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问题之后, 教师也要等足够的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提出另一个问题[3]。这样做的优点是, 问题提出后, 留给学生回忆、联想、组织语言等的活动时间。学生回答如果不够顺畅, 教师也要耐心听答, 不宜插进追问, 使学生心情更加紧张;学生如果答不上, 支支吾吾, 或答非所问, 也不能冷淡、皱眉、不耐烦甚至斥责, 否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在此基础上, 再增加问题的内容, 增加学生的发言机会, 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这样, 就会使课堂教学取得好的效果, 并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四、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 化难为易, 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堂语文课, 仅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 它需要教者高屋 建瓴, 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 设计出一组系统化的提问, 这 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 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根据教材特点, 学生的实际水平, 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 一环扣一环地问, 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这样的提问处理, 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 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先提出问题: 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 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 继续问: 他虽变来变去, 但有一点是没变的, 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 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 教者就因势利导, 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 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 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 这样一组从易到难, 环环相扣的设问, 在教者的引导下, 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五、善于运用发散型思维的提问。

通过选择一个发散点,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多角度地思考、分析问题。课堂中的提问, 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 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 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 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假如按其它标准, 又该如何划分呢? 学生通过这些训练, 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 自然会举一反三, 灵活变通。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 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 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

六、给予恰当的评价和引导

提问的艺术不仅仅表现在怎样提出问题,还应该表现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如何给予恰当的评价。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能只是简单的下个断语“ 对了” “ 错了”。语文《新课标》指出,评价要根据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4]。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促进每位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教师要科学地运用“无错原则” 来评价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比如一句口头表扬,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表现的机会,都可以树立起他们的自尊、自信,帮助他们驱逐心灵的阴云,帮助他们获得一种质疑、批判的胆量,异想天开的创意,标新立异的观点。如果学生对问题一时回答不出,教师应该适当点拨、引导。也许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到问题中,在“山穷水尽”之际,因为你的引导而“柳暗花明”。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 创新源于“ 好奇” 与“ 质 疑”, 课堂上适时适度, 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 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的进程, 是发展学生思维, 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使学生始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上一篇:读《大科学家的小故事》有感下一篇:税务党风廉政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