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导入艺术

2024-05-29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艺术(精选12篇)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艺术 第1篇

一、用情景优美的画面导入

语文教师可运用电视机、幻灯片、录音机、电脑等电教设备,通过欣赏图片,观看电视、录像、 电影等方式,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毛泽东《沁园春·雪》,放映毛泽东同志在各个历史阶段图片,感受一代伟人的风采。这样艺术地导入课题,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习《安塞腰鼓》一文,教师选择播放一段豪放痛快的“安塞腰鼓”画面,让学生跟着西北汉子的安塞腰鼓,体会它那恢弘的气势,铿锵的节奏。 学习《邓稼先》一文,教师在音乐中放映百年前中国被帝国主义列强任人宰割的实况,很自然引出中国人站起来了,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很多人就有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邓稼先。

二、用充满激情的话语导入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没有情感的教学就等于没有明媚的春光,或如荒漠戈壁一样,孤寂,没有生气。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学者动情,学习者方能动心。

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开场白:花儿是美丽的,雅素淡紫的春兰,千姿百态的秋菊,国色天香的牡丹,热烈如火的山茶……曾经使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之倾倒。我们要学会用诗人的眼睛去欣赏花儿的美丽,陶冶自己美好的情操。但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用科学家的眼睛去认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有一篇文章告诉我们, 用科学家的眼睛去看美丽的花儿,将会发现一个多么丰富的世界,它也许比诗人所描绘的那个想象的世界更加使人流连忘返……

不难想象,当学生听了这一生动的情感丰富的启发性语言后,就会急切地想知道:用科学家的眼睛去看美丽的花儿,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五彩缤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很快进入到课堂教学中。

三、用悠扬悦耳的歌曲导入

歌曲的旋律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拨动学生心弦,又能活跃课堂气氛,预设情境。所以在语文课堂导入中能够把歌曲结合起来,又何乐而不为呢?

学习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教师可以先播放流行歌曲《明月几时有》,让学生很快能唱能背, 那么在此基础上欣赏这首词就会轻松许多。学习 《愚公移山》一文时,播放背景音乐———《愚公移山》的歌曲,让学生感受愚公的英雄气概,从而树立起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愚公精神。

这种借助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歌曲导入新课,方法灵活多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克服学生学习的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

四、用和谐优美的对联导入

中国人常以事物的两两搭配、对称和谐为美,追求对称美,更表现在语言当中。学习鲁迅先生的《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时,引用这样的对联导入: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恕,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将;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嬉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一文时,采用的对联是: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 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五、用富于想象的诗文导入

中华五千年,诗词之多,浩如烟海,诗词名句是浓缩的精华,其内在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质,更能培养一种审美情趣,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展。

教学《蒹葭》,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入:古往今来,爱情的诗歌被文人墨客吟唱过,那么爱情是什么呢?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的海誓山盟,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朝思暮想,也许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怨无悔,也许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也许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无限惆怅……

通过这样的诗文导入,创造了一种课堂气氛,为整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调。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艺术 第2篇

一、谈话导入,引起共鸣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相关的一些谈话,引起学生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也可以让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质疑。比如义务教育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课文《海上日出》,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日出吗?”学生可能会回答看过;接着问“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就很容易回答出刚升起的太阳的颜色、形状等;教师继续问“你们在海上看日出吗?”大部分学生会说没有看过;于是教师就可以很自然地把话题转到“我们今天跟着巴金爷爷去海上看看日出好吗?”学生当然会欣然同意,那么一节快乐的语文课便开始了。

二、实物导入,亲身体验

用实物导入,可以将教学内容直观化,具体化,学生更容易接受和体验。比如义务教育s版教材四年级上册课文《绿叶的梦》,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采集一些课文里描述过的“椭圆形的”、“针形的”、“蛋形的”等树叶,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事先让学生去搜集一些漂亮的叶子,在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它们的样子,真切体会课文中作者对绿叶的感情,从而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再比如同册书的课文《一只贝》,教师可以拿一些贝壳让学生放到耳边听听大海的声音,观察贝壳的花纹,想想这只贝壳是否曾经孕育过珍珠,想象它在海边沙滩上的情景,这样很自然地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学习中了。

三、图片导入,视觉冲击

比如五年级上册课文《金奖章》,教师可以自己画一个金奖章,出示并问:“如果要你们把这一个金奖章发给地球上的一种鸟儿,你们会发给谁呢?”这时学生肯定会被这个奖章吸引,然后在头脑里马上思考该颁发给哪种鸟儿,也许有的会说出自己喜欢的那种鸟儿的名称,那么教师就可以导入新课:“今天鸟国里就有一只鸟儿获得了这枚金奖章,到底是谁呢?为什么颁发给它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找到答案”。再如三年级上册《七颗钻石》,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课件,先出示夜晚星空图,吸引学生观察图片,找到大熊星座,并问学生:“你们知道关于大熊星座的传说吗?”学生会特别感兴趣,很想知道这个传说。于是教师便说:“它可是七颗钻石变成的呢!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这样就导入到课文学习中,学生会带着很浓的兴趣主动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

还有一些美丽的写景课文,比如四年级下册的《桂林山水》、《走进丽江》等课文,可以用幻灯片展示一些照片,让学生领略美景的同时思考如何用语言描述这些美景,这样导入新课,学生的感受会更深。

四、音乐导入,激发情感

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同时也能激发人的情感,所以用合适的音乐导入语文课堂,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比如义务教育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唐玄奘西行取经》,课前播放《西游记》的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歌词“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能让学生体会唐僧师徒取经的艰难,而唐僧的人物原型就是唐朝的玄奘,所以以此导入新课,能让学生对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产生浓浓的兴趣,也能让学生更深地体会玄奘取经遇到的重重险阻。再如五年级下册的《冬不拉》,可以在学生看到插图“冬不拉”样子的基础上播放一段由冬不拉乐器弹奏的音乐,让学生体会这种音乐的节奏特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游戏导入,寓乐于学

语文课堂中能用游戏导入的教学内容不是很多,这需要教师细心琢磨,精心设计。比如义务教育s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吹泡泡》,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肥皂水,让学生自带吸管,利用上课前的休息时间提前到教室,和学生一起玩吹泡泡的游戏,让学生观察自己吹出来的泡泡,观察泡泡的颜色变化等,待上课铃响后,可以收拾好东西,教师便可对学生的观察情况提问。这样既不会影响上课秩序,又能恰到好处地引入新课。再如二年级上册的《天鹅、大虾和梭鱼》,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天鹅”、“大虾”、“梭鱼”的头饰,把一张课桌放到教室前面,请三个学生戴上头饰,分别从不同的方向拖动桌子,看看是否能移动;再请他们从同一个方向拖动,再看看结果怎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悟出道理,这个时候回归教材,就能轻易把握课文内容了。

除了上述的导入方法,其实很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常用的譬如:复习导入法,即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引出新的知识;故事导入法,通过简短的小故事导入到新课等等。

3)、语文课堂导入的形式

开门见山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比较旧知导入法;成语导入法;介绍作者导入法; 趣味导入法;联想导入法等等

初高中的语文课堂导入 1.叙述故事导入法

故事本身具有情节,青少年学生比较爱听故事。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本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对于那些故事性强或有典故可引的作品,教师可以先讲述课文中的一些情节或与、作品有关的故事,然后引入本课。如《谋攻》一文,可以讲述“孙子练女兵”的故事引入本课:

战国时期,有个著名的军事家叫孙子,避乱来到吴国。吴王为了考验他的才能,派三千宫女叫她训练。孙子命吴王左右二妃为队长,击鼓号令,二妃不听。孙子命令按军法斩首。三千女兵无不惊惧,都听从号令,经过训练,一可当十。他写的《孙子兵法》一书,是我国杰出的军事著作,《谋攻》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论述谋划进攻的。

2.设置悬念导入法

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其奥妙就在于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非听完不能满足心愿这个要害处。说穿了,就是善于设置悬念,紧紧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而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这种导入法,也很适用于通讯报道、报告文学、小说、戏曲等课文。总的来说,设置的悬念要做到三个字,即“精”、“新”、“奇”,一下击中学生的兴奋点,促使构成学习掌握知识的意图。具体而言,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可以浓缩全文,也要以从中截取片断;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留有无穷余味,能引人入胜。

一位教师在讲授《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这篇说明文时,说道:“据说,德国柏林图书馆大门口,写着这样一句话(板书):„这里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如果你掌握它的钥匙的话,那么全部知识都是你的。‟这里所说的„钥匙‟是一个比喻,人们把书目看成„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板书标题)。那么,什么是书目?现代书目有哪几种?为什么书目能够像钥匙一样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呢?请仔细阅读课文。”

这一连串的设问,造成一个个悬念,从而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细心钻研课文。

3.比较旧知导入法

也叫同中求异法。运用于讲读教学之中,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把它运用于新课导入的时候,在比较上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是把两种或几种作明确的比较,后者则只需联系已学的旧知识作比较提醒(即暂不作具体比较)。提醒学生带着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再通过自己比较,体会而摸索出带普遍性的知识规律。这就是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比较提醒时,不能贪多求全,根据所学新知识的重点难点确定一点即可。

有一位教师在讲授《西湖漫笔》时,采用了这样的导语:‟我们已学过朱自清的《绿》,全文重写„绿‟,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今天学习宗璞的散文《西湖漫笔》(板书标题),全文也通过写„绿‟来抒情达意。然而,同样写„绿‟,他们在写法上却不相同;第一,朱自清只写„点‟,全文写了那么多绿,但都是集中写梅雨潭的水。宗璞则不但写„点‟,而且还写„面‟,„点‟也不是只写一个。第二,朱自清和宗璞都把不同的绿作比较,但比较的内容和方法不同:朱自清以梅雨潭的绿和外地的风景名胜的绿作比较,贬抑其他地方的绿,从而肯定梅雨潭的绿恰到好处;宗璞则把西湖内几个地方的绿放在一起,从不同角度作比,不仅意在写出西湖到处是绿,无处不绿的普遍性,而且意在写出西湖有各种各样的绿,它们具有各不相同的个性,却又有共性。第三,朱自清写梅雨潭的绿,抒发了主观的强烈的感情,表现了大胆而奇妙的想象;宗璞写西湖的绿,有抒情,有联想,把实景当作象征,但总的来说,是偏于客观的细致的描写。以上三点,请同学们在阅读课文时,作具体的比较分析。”

这样的导语,运用了比较分析法,联系旧课,提示新课。这种比较,有利于学生明白两课知识相同之所在,从“温故”出发,激起学生对新知的探求的好奇心。而教师所选的比较的各个侧面,揭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阅读课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4,激发情绪导入法

对于抒情味极浓的课文,特别是诗歌、散文、杂文,通过朗读,读出作品的情来,也会产生强烈的熏陶感染力量。“以情动人”,去激发学生的情绪,即用的情去熏陶学生的情,使之感受到学习课文是一种美的享受,犹如欣赏一件艺术珍品,从而怀着与相同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即使是比较长的文章,也必须尽可能地做到这一点,如果教学时间不允许,选取其中最富于情意的一段也可以,总之是不应忽视这一环节的。在朗读手段上,最好是由教师示范,因为教师范读,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活生生的形象,除了语言刺激外,还有神情、动作等的影响,刺激情感要直观强烈些,必要的时候还需要表情教读,直接感染,培养情绪;逐渐向学生转化,由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进行;朗读唱片磁带只宜放在辅助的位置上,或课文很短,或教师朗读素质差,但也不要代替师生的范读。如何激发学生的情绪呢?例如教学李瑛的《一月的哀思》,把表情朗读的重点放在对话的感情处理上,抓住“车队像一条河,缓缓地流在深冬的风里……”四次反复的感情上,即由“哀”向“敬”,由“低沉”向“高昂”的情绪发展,如对炼字“任、碾、扑、献、想”以及一些比较特殊的修饰词和句式的感情因素的变化,教师要能读出泪来,学生也能听出泪来,那么于泪水中获得的体验、知识等是教师单纯靠讲解所不能比拟的。显然,学生越接近的感情基准,叠映成一个人,这种感情合拍所产生的共鸣作用,无疑对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作品的思想内容、探究写作奥妙、挖掘社会意义都是大有裨益的。

5.绘映图示导入法

又叫直观导入法,语文挂图,尤其是电化教育手段的输入,这为导入新课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和前景。比如幻灯片、录像片等的运用,形、声、色的感官刺激,形式的新颖形象,会使课堂教学的气氛轻松愉快,增强学习知识的吸引力。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学生特别喜闻乐见的形式。虽然现成片子还不可能系统会齐。但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设法自制、自录一些,还是可行的。

在讲授《三峡》时,一位老师在挂出绘有三峡地图、贴有三峡彩色照片的小黑板后,指着地图说:“三峡是我们祖国万里长江中游的一段,它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县的南津关,全长203公里;„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又指着三峡的照片:“大家看这一幅由高空拍摄的三峡照片,两山相夹,一流穿过,可真是山高峡窄,水深流急,好一派„万山磅礴一水通,惊涛轰鸣气势雄‟的壮丽景气,好一幅优美雄奇的山水画卷。读一读《三峡》,可领略三峡壮丽的自然风光,得到„江山如此多娇‟的美的享受。”(板书标题)

教师所用的图片,属模象直观手段;教师对图片所作的形象化描述,属语言直观手段。运用多种直观手段,即可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给学生留下清晰的表象,为学生感知、理解知识创造了条件,又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6.提示异议导入法

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知识,包括语言文字、篇章结构、认识方法、思想感情等等。因而它必须涉及到读者(教师和学生)对课文知识的主观理解,也就可能出现理解上的差异性。不少教参、专业杂志对其中问题的争论即说明了这种情况。既然这种情况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师是不应回避的,正确的作法是把各种理解都摆出来,让学生学了课文过后自己去分析比较,深入思考,或赞成,或不同意,或有新的见解,从而转化成真正属于自己的看法(记忆也就加深了)。这种作法,虽然可以放在新课讲授后,在总结时进行,但放在开讲前则更具有其优越性,因为要辨别正误,必先学懂课文,这就造成了一种紧迫感,促使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学习,打破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然而要注意,提示的异议(可以收集,也可以自行设计)要从文章的主要方面着手,比如主人公、性格特征、中心思想、段落划分等,不要纠缠于诸如这个句子该怎样分析、那个词应如何解释等一些基础知识上,否则难以使学生进入那种紧迫的学习氛围中。造成的紧迫感强烈,这种导入法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就越好。讲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对于孔乙己的“偷”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偷”属于坏品行,是值得批判的,二是觉得迫于生计而“偷”,是值得同情的,那么你的看法呢?一个“偷”的异议,就会加深对小说主题和(或者说学生)对主人公态度的理解。对争议的问题,教师不必强求认识理解上的深度,有一点或有所认识也就可以了。因为这能活跃学生思维,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它比单纯让学生记一个现成结论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这也是教学适应现代化所要努力达到的。

7.审题试作导入法

审题,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阅读教学中对课文题目上的审题,二是指作文教学中对作文题目的审题,前者是研究题目与已完内容的关系,后者则是研究题目与应写内容的关系。如果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即直接叫学生试写课文的题目,以此来吸引学生注意力,迅速进入思考,通过审题,提出自己的写作构想。这种写作构思不同于写作提纲,不求全面求其点,更注重单一性,因而教师要作出明确规定,让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集中主要问题思考出一个肯定的结果。

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可先提示:鲁迅是什么人,毛泽东同志曾如何评价鲁迅(毛泽东同志赞扬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然后再问伯父鲁迅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文章回忆了日常生活中印象最深的哪几件往事,引导学生紧扣课题去阅读全文。

8.利用思考导入法

这里所说的思考,指一篇课文后面的“思考”题。从编者的意图看,是作为配合教与学,解决课文的基本要求而安排的,或作预习提示,或作课后练习。但它的价值还不仅如此,借助思考题的提示设计出新课导入的一种方法也是能够的,它可以提高思考题的利用率。举一个实际例子来说吧,讲莫泊桑的《项链》,利用“思考和练习”题中“文章最后才说出项链是假的,这样的布局有什么好处”,可以设计:路瓦栽夫人为了体面,去参加宴会,丢了一挂从朋友那里借来的镶着宝石的金十字架项链,结果这只项链是假的,给夫人带来了十年苦难的生活,这个“假”安排在哪里,最能揭示资产阶级虚荣心的严重危害呢”这可是这篇小说在构思上的奥妙(也可以明确提示:放在借时,放在还时,或安排在另外什么地方)。不少课文的思考题,只要我们设计精要,有一种新鲜感(切忌只提出这个问题),也会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选择思考题的时候,应首先考虑课文的重点难点,主要涉及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法,让学生带着求索的问题去学习课文,增强学习的意识性,从而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这些问题,一般不要求马上解答,只作为引入新课的一种方式,提出来即可。但如果学生自学能力强,预习工作做得好,即使回答,也不必讨论,就此完善,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出新的问题,如不全面、不准确、甚至理解有错误,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去学习,而后辨正确定之,加深印象。

9.针对文病导入法

阅读教学,除了学习语言知识外,另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把课文作为范例,从中学习写作知识。反过来,把学生的作文通病有目的地放在阅读教学中来加以解决,即根据作文通病确定阅读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的针对性强了,学生就会感到课文讲析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是医治自己文病的良方。学有收获,就会乐意学习,这就是心理因素。为此,导入新课时要注意下面三点:一是要明确,即作文通病是什么,让学生心中有数,做到有的放矢;二是要单一,即一课解决一种文病,让学生全力以赴,做到重点突破;三是要适宜,即根据学生接受理解的实际,让学生不觉太难,做到易于模仿。学生在练习写景写物散文的时候,往往出现只停留在事物表面的描写上,立意肤浅而不深、陈旧而不新的毛病。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掌握挖掘主题,即揭示事物寓意的方法,因而我们教学有关课文就采用这种导入法例如杨朔的《荔枝蜜》,抓蜜蜂的生活特征,茅盾的《白杨礼赞》,抓白杨树的形象特征,通过联想类比揭示出寓意,从而使学生掌握了揭示寓意的两种基本方法,提高了写作散文的质量。当然,有的作文通病也并非通过一课就能解决问题,要配合作文练习,但至少课文能起到传授写作技巧、具有辅导作文的性质。总之,针对学生作文通病,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学学医治病的作法对症下药,药量因人而异。

10.即兴应变法

讲授《卖炭翁》,时值雪止天晴,教师走上讲台便道:“同学们,断断续续、飞舞了近一周的雪花停下了。阳光照耀,天气暖和,是我们盼望多日的好天气。但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穿得十分单薄的老人,却不喜欢这样的天气,总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他,就是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板书课题)。卖炭翁老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常心理呢?

课前,如出现有利于设计导语的事件或情景,应充分利用、即兴应变,以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1.欲扬先抑法

在讲授《七根火柴》时,一位老师这样开头:“小小的火柴,我们生活中天天用到,再平凡不过了,几分钱一盒,七根火柴,更不足挂齿。然而,你们可曾想到:在艰苦的革命年代里,在红军行经荒无人烟的草地时,就是这七根火柴,散发了多少热,放出了多少光,具有何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紧紧扣住火柴,描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赞歌!”

这样的导语,通过先抑后扬,形成鲜明的对比,既能诱发学生去思考问题,又能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处的主体地位。

12.成语导入法

在讲授《黔之驴》时,教师说道:“现在,请同学们先拿出词典,查一个成语,看谁最早答出(板书:黔驴之技)。”很快,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答道:“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教师又问:“那么,这个成语出自何处呢?”教师于是说:“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60页(板书:《黔之驴》,这里面便讲了它的出处!”

使成语导入法,既可促使学生动手、动口、动心,又培养学生的诸多能力。

13.引文直入法

在讲解《我歌唱延安》时,教师这样开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何其芳在1938年6月写的一篇散文《我歌唱延安》,为什么要歌唱延安呢?请听听他在《一个平常的故事》结尾的一段说明(挂出已抄写好的小黑板):

我是想经过它到华北战场去。我还不知道我自己需要从它受教育。我那时是那样狂妄,当我坐着川陕公路上的汽车向这个年轻人的圣城进发,我意想到信纳·萧离开苏维埃联邦时的一句话:“请你们容许我仍然保留批评的自由。”但到了这里,我却充满了感动,充满了印象。我想到应该接受批评的是我自己,而不是这个进行着艰苦伟大的改革的地方。我举起我的手致敬。我写了《我歌唱延安》。

这样的的导语,单刀真入,使学生尽快明确写作缘由。也较巧妙地介绍了有关写作背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讲授的知识信息。14.点明中心法

讲授《药》时,在板书标题后,教师首先让学生注意“预习提示”,接着,教师边念边让他们在下列文字上作上标记:“作品通过描写与华、夏两字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统治阶段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启示人们:只有发动群众,革命才能胜利,中国才能得救”等等。这种导语借助“预习提示”,点明中心,有利于学生去理解小说所描写的内容、揭示了矛盾和塑造的人物等。同时,此种导语也突出了讲授的重点和难点。讲授现行教材中理解难度较大的课文,这种导语尤为重要。

15.启迪心灵法

讲授《火刑》时,有位教师这样开头:“同学们,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中世纪后期,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以他的„日心说‟,勇敢地向宗教神权挑战,被人骂为„疯子‟。而处在被反动势力包围乃至吞噬的逆境中的布鲁诺,仍坚持继承并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为维护科学的真理不屈不挠地与反科学的神权进行斗争,最后被„火刑‟活活烧死。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的幸福时代,我们应该学习他为维护科学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披荆斩棘,昂首阔步,为实现祖国的„四化‟大业而贡献一切。现在,我们学习《火刑》(板书课题)。”

这种导语,可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受到感染,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讲授思想性较强、并能直接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课文,可使用此种导语。

16.介绍导入法

教师在讲解那些比较著名的的作品之前,可以先从介绍入手导入本课,这样的导言,由到作品,顺理成章,引入自然,如《狂人日记》一课可以这样导入本课: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这块星空里,有一颗光彩夺目的巨星,他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他所写的《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的白话小说。要知是怎样抨击的,让我们来学习这篇小说。

17.点出人物导入法

对于教材中具有形象鲜明的典型人物的课文,教师要以先点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再通过与人物有关的问题的设问,给学生造成悬念。这样既能自然地引出课文,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急于从课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可以这样导入:

提起林冲,大家都知道他是梁山的好汉。他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是被逼上梁山的。那么,是谁把他带上梁山的?他是怎样被逼上梁山的?他为什么要上梁山?我们通过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就可以找到答案了。

18.趣味导入法

抓住课文要点,用富于趣味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兴趣,使之注意力集中,如《唐打虎》一课的导言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都知道武松打虎的故事吧?武松是梁山泊的一位好汉,力大无穷,打死了一只斑斓猛虎。可是,今天我们要讲的却是一个驮背老人和一个不满十岁的孩子也打死一只猛虎,他们又是怎样打死的呢?请大家看课文。

19.辅垫导入法

因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对部分课文(包括外国作品)的背景不甚了解,若直接进入课文就会影响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所以有必要先做些简要的介绍。如《给颜黎民的信》这课,可结合以下几点导入课文:

1.鲁迅先生生平简介。2.写信当时的情况:白色恐怖严重。

3.鲁迅先生的危险处境以及他的坚定立场。

4.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的真诚关怀。

这样做,能使学生对当时当地的情况有个初步认识,就为讲读课文扫清了障碍。

20.剖析中心词导入法

有的课文题目简洁明快,只要抓住对中心词的挖掘,就能诱发学生对题目的透彻理解,尽快把握重点。如《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教师抓住“珍贵”一词启发:珍贵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课文要用“珍贵”一词来形容教科书?

21.迁移导入法

结合以前学过的、内容相关的课文导入新课,能使学生将知识系统起来,加深理解,增加记忆。如学《登山》一课时,可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诚实的孩子》和《“绿色的办公室”》的内容,使学生带着想进一步了解列宁的迫切心理,激起学习《登山》的兴趣。

22.联想导入法

即提出与新课有关的事情、有关的知识,引起学生回忆,加以联想,来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方法。如讲《海底世界》之始用这样一段导语:“提到大海,同学们都会联想到蔚蓝色的海水,一望无际的海面,还有那点点白帆、群群海鸥。然而说到海底,同学们了解的并不是很多。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海底世界》一文,将会获得更加鲜明、更加深刻的了解。”这样用人们对海面熟悉,而对海底较为鲜知的谈话导入新课,使学生先联想到大海,进而激发学生探知海底世界奥秘的兴趣。

23.直接导入法 即一上讲台就开门见山,直接了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讲《鲸》时,板书课题后就问:“鲸这种动物同学们很可能没亲眼目睹过,但它有多大?分为几大类?怎样呼吸?怎样睡觉?怎样生长?同学们默读课文后就会一目了然。”这样有的放矢,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课文中心的探求,教学效果更好。

24.归纳导入法

通过归纳、总结、分析上节教学的内容、作业、考卷等,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而导入新课。如讲《怎样选择材料》时,这样导入新课:“我们已经读过了《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小木船》两篇课文,总的感觉是很动人。原因就是选取了最有意义的典型材料。同学们,如果要使你的作文生动形象,真实感人,就必须专心学好《怎样选择材料》这一课。”这样既唤起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忆,又传递给学生一个要研究、掌握的写作技巧方面的信息。以引起对要学的新知识的重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25.渲染导入法

这是一种运用形象生动、情感激昂的语言开讲,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引发学生相应的感情、进而吸引学生的方法。在讲《鹿柴》、《寻隐者不遇》、《题西林壁》三首古诗时,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你们随父母或其他亲人,旅游过哪些名山?有什么感想?我们的祖国有许多名山,壁立千仞、层峦叠嶂、景色十分迷人。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赞叹之感就会油然而生:我们的祖国真伟大,中国山河美如画!今天学习三首描写祖国山川的古诗,让我们跟随诗人去这些名山游历一番。”这样使学生神往名山,学习兴趣会倍增。

26.背景导入法

初中语文课堂的导入艺术 第3篇

一、课文导入不妨来点说唱艺术。

习惯上老师都是以一定的感染力的语言导入,其实课文导入不妨来点说唱艺术,它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有效的控制,集中学生注意力,而且还可以调动学生鉴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七年级课本中有一次综合性学习《走进戏曲天地》。戏曲对学生来说没多大兴趣,他们更多地热衷于流行歌曲。因此,在课前为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导入时先唱一支好听的流行歌曲《千古绝唱》:“人间多少绝唱千古颂……千古绝唱千古情,自古红颜多薄命,有情总被无情伤,孟姜女哭长城,千古绝唱谁人听,梁山伯祝英台,千古绝唱唱到今……。”让学生陶醉于优美的旋律中,再概述歌词中提到的相关文学常识。然后唱一段韵味十足的戏剧小曲让学生猜出戏曲名称。这样,通过老师以说唱艺术的形式一步步导入,既使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也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博大精深的戏曲天地。

二、启动原有认知导入

启动原有认知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春夏秋冬,四时更替,我们伟大的祖国四季如春,景色美不胜收。上一课我们领略了《春》的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现在让我们再来观赏一下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的美景吧!”

三、美感导入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要努力培养孩子们热爱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把美变为每个孩子心灵的财富。让孩子学会感受、理解、珍惜美,并且创造美,为美好的未来而奋斗。”在新课导入时,可进行美育渗透,使学生得到美的体验,充满美的情绪。如设计《草原》一课的导入时,教师可先朗诵一首与课题有关的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田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情景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浩瀚无边的大草原,唤起了学生急切想知道老舍笔下的大草原是怎样一番风情的学习欲望。接着教师播放《草原风情》录像,再次将学生带进美丽、辽阔的大草原,让他们在观赏中尽情享受草原的美丽乐趣,领略蒙古人民的人情风俗,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当然,设计美感性导入,除用这种借题发挥之外,更重要的是精心修饰教学语言,或借助投影、音乐等教学手段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能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

四、创设情境导入

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首先让学生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音乐声响起,在激昂的乐曲声中,我介绍道:贝多芬的大部分音乐作品是在他二十余年全是聋疾的时候创造的,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掌声的时候,他仍坚持继续创作,终于谱写出了伟大的《第九交响曲》。所以,贝多芬的伟大,绝不仅仅在于他是一位音乐家,还在于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争中,他是真正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英雄内心的表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么样的形象。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艺术 第4篇

一、问题导入, 诱发学生的主动探究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 智慧的窗口, 是推动学生主动求知、积极探索的强大动力。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关注,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学生进入求知的愤悱状态, 使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主动思考、积极思维, 以顺利地解决问题。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他们对学习的动力往往来自于好奇心的驱使。因此, 我们要充分利用初中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结

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设计一系列富有探索性与启发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如在学习《孔乙己》这一课时, 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人说:‘莎士比亚悲剧中主人公的悲剧是人物性格的悲剧, 易卜生笔下人物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今天, 我们所要学习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 这也是鲁迅先生最喜欢的短篇小说。在文中, 鲁迅先生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孔乙己的悲剧又是什么样的悲剧呢?”通过这样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了起了, 自然就将精力专注到了新课的讲授上来。

二、多媒体导入,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 以不可比拟的教学优势赢得了教育界人士的一致认可。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结合, 亦静亦动, 具有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化无形为有形的特点, 在渲染气氛、创设情境等方面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作用。多媒体具有较强的视听效果, 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采用多媒体来导入新课, 为我们的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新课前, 我们可以播放一些视频或一段音乐, 让课堂上有更多的色彩与声音, 这样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可以为学生营造出语言所不能描述的气氛, 使学生迅速融入到文本氛围中来, 从而更便于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 更便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与作者的情感。

三、温故知新, 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复习与积累的过程。不管哪科的知识都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各知识点间也都有着内在必然的联系, 割裂知识间的联系, 将知识点分裂开来进行学习不仅不符合学习的规律, 还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发现, 要从整体上来把握这些知识, 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以复习旧知来引入新知的学习。这样既可以有效地复习旧知, 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现行教材在编排上有了很大的改进, 各单元在题材、思想内容、体裁与写作方法上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 进行优化整合, 对知识进行重组, 通过联系旧知来导入新知的学习, 从而使学生由已知领域顺利过渡到未知领域。

四、故事导入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 当教师讲到教材以外的内容时, 学生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 这是因为教材以外的内容往往有着幽默的语言、动人的情节与感人的故事。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研究, 收集与作品或作者相关的故事趣闻等内容, 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热情, 进而将学生强大的学习热情转移到新课的讲授上来。有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动机, 我们的教学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直观教具导入,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 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更偏重于感性认识。而理性认识正是建立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为了让学生得到更深刻的见解, 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知识, 我们要充分运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 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形象性, 化解教学的抽象性与枯燥性。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 我们不仅要深入研究教材, 充分发挥教材插图的作用, 同时还要积极收集相关的实物、图片、模型及自制教具等, 以此来改变传统教学中以听为主的教学模式, 刺激学生的视觉,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 给予学生全方位的、更为直接真切的感受,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第5篇

瑞泉中学

高银利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德国教育家弟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导入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别具匠心,引人入胜的一段新课导入,是教师经验、学识、智慧、创新的结晶。因此,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先声夺人,抓住课堂导入这一环节,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情感体验,引发学生设疑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使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环境中去,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那么,在课堂导入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中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呢?在设计导入时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我就此谈谈自己的浅显的认识。

一、常见的导入方法的运用及功效分析

“导入”,有的也称其为开课(讲),是指在课堂的开头几分钟,教师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向新知识的讲授与学习中,它包括由旧课导入新课,由上节课导入下节课。导入虽然在一堂课中只占很少的时间,但它关系到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俗语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导入”,灵活运用各种技巧,以达到艺术化的课堂开头效果,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作为联系新旧知识的桥梁,从认识理论上看,所有的新知识都必须溶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才能被学生消化,接受,那么,以旧纳新的入口在哪里呢?这就不能不靠教师所选择的导入方法。纵观许多课堂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总结出多种导入方法,常见的如开门见山式的直接导入法,老师一般都用“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什么)”来进入新课,这种导入法直截了当,直奔主题,重点突出,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了学习的主要内容,但由于过于直陈其事,缺乏新意,使得课堂气氛缺乏活力,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不佳,很难说它是一种导入艺术。此外,回顾导入法也是一种常见的导入法,它的使用率也相当高。教师通常都这样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明白了(或知道、懂得了)„„,那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导入法用简单的几句话点明了对前面学习的回忆,起到搭桥铺路的作用,可以造成传授新知识的契机。但由于教师重复话题,学生会稍嫌啰嗦,因此吸引力不强,未能很好引起学生的注意, 很难激活学生的思维,效果亦不理想,也难以称得上是一种导入艺术。我通过学校青年教师的技能培训,并结合自己的实践,认为下面几种导入法较为行之有效。

(一)引用诗句,意境式导入

所谓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志与富有特征的客观景象的有机融合而 成的审美氛围和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学中有些课文,教师可以通过引用与课文有关的诗词,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感情上的共鸣,渲染课堂气氛,有“画龙点晴”之妙。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引述性导入语就是用学生已知的知识激起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在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那么秋天呢?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的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看看作者笔下的秋有什么不同。这样导入,不仅勾起了学生对已学诗词的回忆,而且让同学们窥探到了秋日里不同诗人内心的独特感受,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再现历史场景,背景式导入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万章下》)这也就是我们在教学上常说的“知人论世”。文学作品是作家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特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表达作家那种特定的感情。因此,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就必须使他们了解作家及其特定的创作背景。若对一些反映一定时代内容的文章,进行背景式导入就显得十分必要。

在教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时,我就运用了背景式导入。

1926年,在人民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祺瑞政府摇摇欲坠,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本帝 国主义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16日,日本帝国主义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限48小时内作出答复。18日,北京各界人士在天安门前集会并游行示威,遭到府卫队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在不幸遇难的学生中,其中一人就是鲁迅的学生刘和珍。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二》,他满怀悲愤写下本文,揭露反动派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绝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这一导入,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认清了封建军阀的凶残卑劣,也弄清了作者之所以记念刘和珍的原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设置悬念,疑问式导入

这就是引人入胜法, 即悬念式导入语, 就是利用学生渴望了解事情的真相、结局的心理, 诱导他们集中注意力, 积极思考,能够较快到达教学目的。

在我国古代农民战争中有一位领袖人物, 他骁勇善战, 屡建奇功, 沉重打击了王朝的统治基础, ‘力拔山河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乃若何。’这首《垓下歌》既是他英勇气概的写照, 也是他英雄没落的哀鸣, 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那么, 他是怎样落入穷途末路的呢?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鸿门宴》会告诉你其中的原因。

这样的导入语学生听后会思考: 项羽这么勇猛, 怎么会兵败垓下, 在乌江自刎呢? 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 学生就会情不自禁的进入新课的学习。

(四)运用电教手段,直观式导入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语文教学中,适时运用音响、幻灯片等电教媒体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动机,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使课堂生动活泼,达到“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的目的。美学家王朝闻也指出:“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借助电教手段能更好地使学生产生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触其物的效果。

在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先播放《月光曲》的录音带,再配以柔和、舒缓而又清新的朗诵,在这种情境下,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从而为在下面的学习中,逐步体会文章中柔和而略带惨淡的月光洒在荷塘之上的朦胧之美及蕴含其中的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起了重要的作用。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 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设计课堂导语,贵在灵活自如,不拘一格,做到以“情”入境,以“奇”入境,以“趣”入境。苏霍姆杯斯基就曾说过:“让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导语设计得好,就能在几分钟内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探新览胜的求知欲望,就能将学生带入多彩多姿的语文天地,采撷鲜艳的花朵。因此,我们应注重课堂导入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设计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导入”在一堂课中所占时间不多,但作用不可忽视。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在上课伊始,迅速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创造一种与教学情调相融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姿态步入知识的殿堂;而失误的导入则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引入旁枝末节的问题,造成时间的浪费,以致无法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出行之有效的“导入”呢?我个人认为,除了教师须有丰富的知识,深入挖掘教材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导入要有针对性

教师设计导入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而不能脱离教学内容。所设计的导入方法要具体、简捷,尽可能用少量的语言说明课题要学习的内容、意义和要求。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思路带入一个新的知识情境中。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产生认识上的需要。如果忽略了这点,使导入与内容脱节,尽管导入多么别致、精彩、吸引人,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二)导入要有启发性

导入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以便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通过浅显而简明的事例,使学生得到启发。用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能引起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新教材,启发性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而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又深入问题之中,它始终与问题紧密联系,学生有了问题就会去思考解决,这便为学生顺利地理解新的学习内容创造了前提条件。它能使课堂教学获得好的教学效果。而实际中,有不少语文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往往在新课学习时,都采用“复习导入”,通常设计一些诸如注音、组词、选择、填空等简单化的问题,这样做确实是节省了时间,学生通过率也高,但这些既定的思维问题学生 的学习能动性并不强,也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因此,导入能否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否使学生创造出思维上的矛盾冲突,能否使他们产生“新奇”感,是导入成败 的关键所在。

(二)导入要有趣味性

设计导入要做到引人入胜,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学生去接受新教材,防止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从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强迫学生学习,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不会保留在记忆里。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不会造成心理上沉重的负担,学习效率自然会高。因此,教师精心设计导入使学生处于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以便引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打下良好基础。

(三)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性

要使新课的开始能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象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住,这就需要教师讲究导入的语言艺术,做到确切、精练、有画龙点睛之妙。考虑语言艺术的前提是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还要考虑接受性,不能单纯地为生动而生动,所以设计导入要根据导入方法的不同,考虑采用不同的语言艺术。例如导入是为创造情境的,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富有感染力的。无论讲解是富有激情的科学成就,还是对唯心主义的批判,或饱含轻蔑的讽刺等,教师语言的感情色彩都应该是十分鲜明的。语言要清新流畅,又要娓娓动听,形象感人,使每句话都充满激情的力量。这样的教学语言,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共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进取心。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第6篇

一、语文课堂导入的主要方法

(一)美文朗诵法

老师在课前要适当布置一些任务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将要学习的内容查找一些相关的诗词、美文等,在下一节课前进行朗诵。一般初中生都处在有点羞涩的年龄,所以必须要强调让学生在讲台上大声、有感情的进行朗诵。比如说在讲解《卧看牵牛织女星》时,可以在课前十五分钟左右让学生声情并茂的阅读《天上的街市》,对每一个上台朗读的学生做出一定的评价,并且评出朗读最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不仅可以鼓励那些羞涩以及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认真的做好准备,更重要的是为紧接着的课堂讲解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故事引导法

老师可以在备课的时候搜集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小故事,故事要幽默、典型,能够有助于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也可以让学生自主的去寻找一些有趣的相关故事,在课前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老师自己讲或者让学生来讲,这样的方法一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课堂学习的热情。比如说在讲解《皇帝的新装》时,老师就可以在课前的几分钟里把皇帝的新装作为一个故事来讲解给学生听,达到一种提高课堂气氛的效果,紧接着再引入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学生不仅带着许多的疑问去学习,还带着满满的热情来探究知识。

(三)提问引导法

老师可以把提问作为一种课堂导入艺术,所提的问题要与所学的内容相关,具有典型性、吸引力,最好能够让学生各有不同的观点。观点有了冲突,这样就可以达到一种争论的效果,在活跃了课堂气氛的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说在讲解《愚公移山》这一节内容时,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如果在前行的路上遇到了影响前行的大石头,你们是选择把石头移开还是掉头绕路而行?”,这时学生一定议论纷纷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老师要给学生机会,挑几个学生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语文课本内容的学习中去。

(四)猜谜语法

老师可以提前安排一个与本节内容相关的游戏,比如猜谜语,老师先把学生按照小组进行分组,分别准备一些不同类型的谜语,谜语的范围必须与所学的内容相关,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游戏结束后对表现最好的那个小组进行表扬与奖励,这样可以促使下一次学生充分的去准备课堂内容,在达到活跃课堂效果的时候必须要适当停止游戏,毕竟课堂的时间相当的宝贵,还是要以讲解知识为主。

(五)巧用多媒体法

多媒体教学是语文改革后的一大创新,它包含了图片、音乐、视频等等各方面,能够使课堂达到一种图文并茂的效果。老师可以播放一些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等,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

(六)设置情境法

老师可以适当的进行直观演示法,把抽象、难懂的知识点通过演示变得更加具体、形象,给学生铺垫一条由抽象到形象过渡的道路,为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提供一些感性的或者容易理解的材料,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比如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老师可以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图片一一列在学生的眼前,并逐步的加以介绍,这样学生会被百草园以及三味书屋的艺术风格所吸引,进而对此产生一定的兴趣。

二、语文课堂导入时要注意的问题

(一)语文课堂的导入要典型、新颖、有价值性,时间不宜太长,只要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就要赶紧转入正题,老师在设计导入话题时要做到风格多样,内容新颖。

(二)导入的内容要贴近课本知识点,不能偏离太远,不然不仅没有效果而且还浪费时间,做到让导入为课堂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将导入的方式、内容与所学内容有机的结合到一起。

(三)导入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老师要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以及课本内容的特点采取不同方式的导入,不能生硬的照抄其他的导入方法,要学会变动,不能刻板和过于单一。

(四)导入形式要与后面的教学内容相一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定,不能出现过多的与后续学习无关的内容,更不能仅为了达到娱乐的效果而不顾课堂的学习效率。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艺术 第7篇

一、开门见山法

教师的开场白是直接点题, 用准确精练的语言, 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我采用直截了当的开门见山法:“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这些19世纪文坛上耀眼的巨星, 当他们聚在一起, 会展现怎样独特的魅力, 又将演绎出哪些精彩的故事呢?让我们随着“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描述, 看看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是个怎样的盛况?

二、简笔图形法

用简笔画导入, 对于语文课, 新颖、直观、醒目, 很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我教《我的叔叔于勒》时, 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 问学生是什么?启发学生从数学课, 生活中, 为人等展开形象思维;第二步, 在圆圈里画一个正方形, 问学生这样的图形又像什么东西? (铜钱) 第三步, 在这个铜钱里画一个人, 寓意什么?提示学生“人钻到钱眼里去, 寓意六亲不认”;最后导入: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这样内容的文章, 文章的主人公“已钻到钱眼里, 一心只认得钱, 连自己的亲弟弟也不认!”它的名字叫《我的叔叔于勒》。简笔图形的慢慢画入, 学生兴趣高涨, 兴致勃勃地往下继续学习。

三、设疑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贵知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 解决某个问题开始, 概括地说, 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 新课的导入, 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 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思维。如《统筹方法》一课, 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 我考大家一道数学题。”语文课考数学, 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于是, 我挂出事先已设计好题目的小黑板:星期天, 小明妈妈出门。走时, 交代小明完成三项任务:煮饭、做作业、拖地板。假如每一项任务都须用一小时完成, 请你想想:能否用最短时间完成这三项任务。学生积极思考, 积极发言, 经过讨论之后, 引入新课《统筹方法》。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在讲《苏州园林》时, 我导入新课时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 下游苏杭, 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美在山水, 苏州美在园林, 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下面同学们园读《苏州园林》之后, 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入, 既创设了问题的情景,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四、故事导入法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 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 学生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 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 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 人们赶走了狼。不料, 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 优哉游哉, 不再狂奔快跑了, 体质明显下降, 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 不久鹿群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 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请走进《孟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去寻找答案吧。

五、多媒体课件法

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语文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在教学《愚公移山》时, 我先播放《愚公移山》flash动画, 激发学生兴趣, 这时他们会展开想像将整个身心融入到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之中, 进而产生愉快的情感, 这样渴望学习的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产生愉悦的心情, 陶冶人的情操, 会使学生快乐地进入课文, 接受新知识。如《春》一课, 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导入时采用《春天来了》这首古筝弹奏的名曲, 让学生沉浸于心旷神怡、气象万千的春天美景之中。

六、前后知识联系法

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 并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例如导入新课《范进中举》我这样开头:我们学过了《孔乙己》, 鲁迅以传神的笔调, 塑造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今天, 我们要从范进的喜剧命运的另一个侧面, 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和罪恶。学生的认识是逐步向前发展的, 不可能产生大的跳跃。因此, 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 新的知识用旧的知识作为台阶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由“孔乙己”这一刚学过的人物入手导入新课, 还可以使两个形象形成对照, 形成有机的联系。

七、“演示实验”导入法

实验, 并不只是理化课堂上才有的。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 还应当是一名实验员。用实验导入, 让学生亲眼看到所发生的一切, 所产生的现象, 可以诱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如:学习《万紫千红的花》一课, 根据课文内容, 事先准备一朵喇叭花, 一杯肥皂水、一杯醋。课上, 我这样导入:同学们, 今天我来变魔术。哗!语文教师变魔术, 学生的心儿一下被“吊”起。于是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喇叭花放在肥皂水里, 马上变蓝, 又放进醋里, 又变红, 学生纷纷问为什么会这样, 因此, 对本课就产生了兴趣。实验导入新课不愧是一种“催化剂”。《死海不死》也可采用这种方法。

八、创设情境法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对事物, 事理进行直接描绘, 创设情境, 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这种情境式的导入, 可以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内容, 产生了兴趣.如在导入《国宝——大熊猫》这课时, 我设计了师生间的对话.话题是:你印象中的大熊猫是怎样的当学生积极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后, 我就用简洁的语言过渡:大熊猫憨态可掬, 温厚活泼, 人见人爱, 而且非常珍贵。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国宝——大熊猫》, 去进一步了解它, 认识它。这样, 学生就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带着对知识的渴求, 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 和老师一同走进课文。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艺术 第8篇

1. 创设导入情境, 使学生产生求知欲

语言学习及语言的理解都离不开语言环境, 即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因此, 设计好一个导入情境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何才能设计好导入情境呢?一方面, 我们可以运用传统方法, 如利用学生资源, 将设计好的导入情境事先教学生排练好, 然后在上课时表演。另一方面, 我们还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设计出逼真、动画的导入情境。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一课时, 首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的《林海雪原》的片段, 从听觉、视觉等多角度, 让学生感受茫茫雪海带给人的意境, 从而感知雪。

2. 讲述故事导入, 引起学生好奇

好奇心人皆有之, 学生也不例外。因此, 我们教师在设计导入情境时, 可以选择一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有趣、离奇的故事作为这节课的导入情境。这样可以利用故事的曲折离奇的情节一步一步地将学生引入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课堂中, 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 利用一些有趣的故事来导入课文, 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一些作者写本文的小插曲, 作者自身的一些趣闻逸事, 或者讲一个与课文有关的写作背景的故事,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设置悬念导入, 引发学生探究

教学中以悬念作为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手段, 不仅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也会使学生产生探索问题“奥妙”所在的好奇心, 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拿来主义》一课的导入:“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甚浓, 阅读的范围比较广泛。半个学期以来, 据初步统计, 全班看的杂志种类多达六七十种, 作品有二百七十多本, 其中有唐宋诗词、四大名著, 还有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 巴尔扎克的《高老头》, 雨果的《悲惨世界》等, 大家这种读书的积极性是好的, 应该肯定, 应该表扬。”

4. 利用诗词或格言导入, 以营造文学氛围

一些名家的诗词能让人过目不忘, 一方面, 是他们所写的诗词表达的事物贴切且入木三分;另一方面诗词本身带有很浓的文学色彩, 不仅带有浪漫的色彩而且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例如学生熟知的“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名句导入, 能增加课堂教学的文学氛围, 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而使他们愿学、乐学。

5. 用庄重的情感导入抓住学生的心弦

教师在教学中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融为一体, 能打动学生的心, 使其产生情感共鸣, 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例如在导入新课《回忆我的母亲》时, 教师用沉痛凝重的语调:“同学们, 革命家朱德的母亲去世时, 延安各界举行公祭, 挽联很多, 毛泽东、周恩来都写了挽联, 歌颂朱德同志的丰功伟绩, 那是朱德母亲勤劳一生的崇高评价, 也表明伟大的共产党与亿万人民的母亲的血肉联系和鱼水之情。”用沉痛的口气、缓慢的速度、悼念的语调, 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一开始就向作者靠拢。用党中央的挽联导入新课, 为文章结尾部分升华主题埋下伏笔。这样的导入, 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情感, 从而与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

6. 在娓娓动听的叙述中导入新课

声情并茂的叙述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 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学习。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曲折的内涵, 对学生有魔力般的作用。例如《人民的勤务员》一课导入, 可以生动地讲述雷锋小时候的好人好事作为导入。利用故事导入新课不仅吸引学生注意力, 顺利导入新课, 而且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摘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导入是上课的“序幕”。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是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所以, 导入艺术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关键词:导入,情境,新课

参考文献

[1]代玉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10 (2) .

语文课堂导入艺术探究 第9篇

导入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 笔者就自己从事多年语文教学的感受来谈谈艺术导入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联系学生实际, 以时事故事导入, 从课型的需要入手, 要新颖有趣

导语的设计要因课型的不同而不同。新授课要注意温故而知新, 要架桥铺路, 讲授新课要注意前后照应, 承上启下;复习课要注意分析比较归纳总结, 不能用新授课的导语去讲复习课, 也不能用复习课的导语去应付新授课。否则就起不到导语应有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王家新的诗《在山的那一边》时, 由于它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 学生是刚刚步入初中大门的孩子。考虑到这些,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 人生如登山, 它需要我们不停地去攀登, 去跨越, 去领略山那边的美景。首先我要祝贺大家, 你们已经成功地翻过六座山峰, 也领略到了不少的美景, 欣喜之余, 我们发现前方美景依旧, 它仍在召唤着我们继续前行, 前方的美景是什么呢?《在山的那一边》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让我们一起向它冲锋吧!这样的导入, 很快唤起了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欲望, 他们很愉快地跟随笔者进入了诗的境界中。

二、让现代信息技术参与进来, 通过媒体介引, 生动直观地音画视频, 有效导入语文课堂

比如上《木兰诗》时, 笔者知道美国制作的动画大片《花木兰》很受广大中学生的青睐, 于是就截取了动画中花木兰骑马扬鞭、英姿飒爽、驰骋疆场的场面, 用自己的手法制成Flash, 配合立体声电影音响效果, 完全把学生吸引住。当学生看得如痴如醉的时候, 戛然而止, 然后导入课文:中国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已经漂洋过海到了太平洋西岸, 作为中国人是否应该认识花木兰的事迹呢?生动的镜头、精彩的片断、优美的图像、精练的语言吸引着众多的学生, 抓住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 把学生引进课文的学习,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因势利导, 抓住有效时机, 即兴应变、灵活导入、加深印象, 由此激发学习文本的热情

比如一次在《卖油翁》的课堂上, 上课铃响了, 可上一节课数学老师画得圆还在黑板上, 该教师没有发火, 而是问学生:“这圆是老师用圆规画的吗?”学生说:“顺手画的。”该教师也顺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可一点也不圆, 说道:“你们数学老师随便画都很圆, 而我努力画也没有画圆, 这是为什么呢?”“画多了就圆了。”“对, 这就是熟能生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卖油翁》, 看看卖油的老头有什么高超本领。”学生没有做好值日工作, 本该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 如果教师发火批评学生, 可能会影响师生上课情绪, 教学效果就会打折扣。但该教师却顺水推舟, 巧妙地利用这一偶发事件, 化不利影响于无形, 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也同时加深了对于本课学习的内容与重点的印象。

四、通过生活实践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 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比如教师节组织演讲会。学生为了写好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文章, 利用课余、假期时间进行采访。这样, 增进了对老师的感情和理解, 磨练了意志, 锻炼了思维能力, 弘扬了尊师重教精神。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艺术解析 第10篇

一、什么是课堂导入艺术

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那么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则会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中时期的数学已经不再只是基础知识, 需要学生进一步动脑思考, 因此相对于小学数学来说, 难度增加了不少。但是此时的数学学习也正处于奠基时期, 必须奠定好一个好的基础, 才能更好地进行以后的学习。

所谓的课堂导入, 就是在正式开讲内容的时候, 用一些例子也好, 观看视频也好, 总之各种方法来导入本节课所要教授的内容, 当然, 课堂导入得前提是必须与课堂所讲的内容有关。课堂导入不是盲目的导入, 艺术的课堂导入需要既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 兴趣爱好, 与所讲内容的贴合程度。艺术的导入可以说是一节好的数学课堂成功的一半。

二、如何做到课堂导入艺术

1.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前置, 必须首先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老师在课前应该先了解下, 处于这个年纪时期学生的兴趣爱好, 再挑选一些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教学。比如初中时期的学生都喜欢看一些比较科幻的动画片, 像名侦探柯南等等, 老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个兴趣爱好, 挑选其中的一些片段或者经典的语句, 将他们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可以在开始讲内容前, 先给同学们放一小段与此相关的“名侦探柯南”的片段, 吸引学生的兴趣, 他们就会觉得数学都能与自己喜欢看的动画片联系在一起, 真有意思, 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再开始本节内容的教学。

2.尽可能与所讲内容贴近。

一个艺术的课堂导入, 不能盲目的选择一些学生只感兴趣的内容, 要经过仔细的挑选, 尽可能地与所讲的内容贴近, 最好在讲述内容时候也能穿插着导入, 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才会觉得更加的通俗易懂, 学习能力也才会逐步的提升。比如在讲立方体时, 可以提前先做一个立方体, 然后在讲内容之前, 让学生们先猜猜这个立方体是怎么做成的, 可以自己先利用一两分钟试着做一做, 这样能做出来的同学, 就会更有信心, 接下来的听课也能更加的用心起来, 对于没有做出来还在研究的同学, 听起课来就会更加认真, 一举两得, 既能很好地导入所要讲得内容, 又能够很好地锻炼到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艺术的课堂导入的优越性

1.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能力。

课前一个艺术的课堂导入, 能够很好的引起所要讲授的内容, 导入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让学生从心底感兴趣, 真正想去学习, 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长期坚持下去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是一门枯燥难懂的学科, 一个好的课堂导入, 能立马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愿意再听老师讲下去, 课堂导入不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讲, 只需要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数学不再那么对抗, 慢慢从心里开始愿意学习数学。可能在初期导入的成果不太明显, 可是长此以往, 一定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2.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更快投入课堂内容学习。

艺术的课堂导入的魅力所在就是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 可想而知, 初中时期的学生还是一个对什么都充满好奇的时候, 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有很多, 一个好的课堂导入能自然地吸引他们兴趣的眼睛,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从而能够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久而久之, 他们就会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课前就会进行一些复习和预习的准备, 这对课程的学习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对于一般学生而言, 刚上课的时候都不可能一下子精神高度集中, 倾听老师的讲课, 而艺术的课堂导入能够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 使他们更快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既有一个缓冲的作用, 又能保证在讲课程内容的时候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去听讲, 不至于错过一些重要的难点和重点。

初中的数学课程教学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而艺术的数学课堂导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都有很好的积极作用, 对于老师来说, 课堂导入能够辅助自己更好的教学, 对学生而言, 好的课堂导入则对于学习情况的好坏有很大的影响。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贴近课堂教学的导入是好的导入, 当然课堂导入的艺术性, 还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经验中不断总结, 也需要我们不断去摸索和探究。

摘要:导入新课是数学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也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和关键。教师讲课导入得好, 不仅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而且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 使学生积极思维, 勇于探索, 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艺术解析

参考文献

[1]赵志红.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有效导入的探究[J].2001.1

浅议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第11篇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的主要方法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来设计导入,就此谈谈我对语文教学导人的几种方法。

(一)“丢包袱”法导入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人,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二)“目标展示”法导入

当前教学中很提倡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又称“一课一得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一“得”,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一讲课,就直奔主题,即“目标展示”导入。如:《谈骨气》一课,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上“议论中记叙的作用”几个字。明确告诉学生,这是本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清楚,就真正达到“一得”,本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目标展示导入法醒目,直截了当,直切主题,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法。

(三)“直观教具”法导入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如学习《七根火柴》一课时,就直接拿着七根火柴进课堂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理解红军对党的一片赤诚,一目了然。

(四)“语感传送”法导入

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诵,会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的情境之中。如:学习《纪念白求恩》一课,针对初一学生,我就选用了朱子奇的《白求恩纪念歌》用富有感情的语调朗读:“秋风吹着细雨/延安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把学生引入对白求恩逝世的悲痛和悼念的情境之中。

(五)“动手操作”法导入

青少年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经常动手,可以刺激思维发展,提高智力水平。课堂上采用“动手操作”导入,可以大大活跃课堂的气氛。如:学习诗歌《渔歌子》,事先叫学生准备好画笔、颜料。正课开始,我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比赛画画,请根据诗歌《渔歌子》内容,画一幅画,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一听,可来劲了,勾描的勾描,涂彩的涂彩,忙得不亦乐乎,整个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迎刃而解。让学生动手操作,充分体现导入艺术的“活”和学生的“动”。“活”与“动”工作做得好,就能既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对所学内容理解深化。

(六)“演示实验”法导入

实验,并不只是理化课堂上才有的。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还应当是一名实验员。用实验导入,让学生亲眼看到所发生的一切,所产生的现象,可以诱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如:《同志的信任》这一课,根据“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我采用实验导入。既诱发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明确当时的背景——白色恐怖下采取的秘密革命活动。因此,实验导入新课不愧是一种“催化剂”。

(七)“讲故事”法导入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人民的勤务员》导入就讲述雷锋小时候的故事。通过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不仅顺利导入新课。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八)“音乐感染”法导入

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产生愉悦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用音乐法导入,会使学生快乐地进入课文,接受新知识。如《春》一课,我采用《春天来了》这首古筝弹奏的名曲,让学生沉浸于心旷神怡、气象万千的春天美景之中。用音乐感染法导人能使学生真正“乐”学。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要有针对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如《纪念白求恩》一课,既可用“语感传送”法,又可用图示的直观法,还可用白求恩事迹导入。这就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最佳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既扣“文笔”,又扣“心弦”。

其次,要明确“导人”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亦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不能太长。

再者,对于可供操作的导入,为保证课堂质量,要精心设计,有时还需预演摹拟,做到“万无一失”。

初中英语课堂导入艺术管窥 第12篇

一、复习导入法

这种导入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新课之前, 通过复习与新课有着密切关联的旧知, 使学生能够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从而有效地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法通常运用于同一单元内的课文教学中, 或者是知识点联系比较紧密的单元之间, 这是一种常用又很实用的导入方法。

例如, 我们在教学过去进行时态时, 可以先设计几个现在进行时的句子进行复习, 随后自然而然引出新授内容“过去进行时态”, 通过让学生比较、掌握两种时态be动词和时间的区别, “过去进行时态”这一知识点就可迎刃而解了。又如学习现在完成时态时, 教师可以从复习一般过去时入手, 这样, 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理解, 还能使所学语法知识系统化。

二、设疑导入法

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可以巧妙地设置悬念, 使学生产生疑问、好奇、求知心理, 有意识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 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 在教学九年级Unit8的reading时, 教师可以从题目开始设悬念:Is Lucky lucky to me?从而巧妙导入新课。又如在教学方位介词“in, on, under”时, 教师课前可将几位学生的书本放到其他同学的抽屉中、书包里, 通过教师提问, 全班共同寻找, 学生回答, 巧妙地将方位介词渗透在解疑过程中。采用设疑导入法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学得兴趣盎然。

三、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法就是通过具体的实物、图片、音像等手段导入新课。有道是“耳闻是虚, 眼见为实”, 鲜活生动的形象, 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获得感性认识, 直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导入方法适用于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

例如, 教学七年级上册交通工具的新单词时, 我就利用实物、图片和照片的展示导入新课, 开展教学。又如学习natural disaster这一单元时,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电影片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种导入法的难度系数不高, 大部分学生接受得很好, 课堂效率较高。

四、游戏导入法

喜欢游戏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利用游戏导入新课, 使学生边玩游戏边学习, 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这种导入方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为使游戏导入富有成效, 教师在课前应充分研究教材, 精心设计一些知识性、趣味性强的教学游戏。

例如, 在学习fat和thin这对反义词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玩一个游戏,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看看哪个小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讲出最多以往学过的反义词, 这样既让学生温习了旧单词, 又锻炼了学生的反应能力, 从而为讲授新的反义词奠定了基础。

五、情境导入法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 在情境中进行学习,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 能有效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增强教学效果, 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 教学七年级下册Unit 8 I’d Like Some Noodles一课时, 我戴起帽子, 系上围巾, 把自己打扮成一名服务员, 以服务员的身份和学生进行英语对话交流。在这样的情景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提高了。又如学习I would go to London一课中, 教师设计了一个全班去伦敦旅游的情境, 教师当导游, 学生当游客, 通过导游与游客的对话, 引出Where would you go?等新句型。因为有具体的情境, 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句型的操练变得生动、形象。

六、歌曲导入法

马克思说:“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在初中英语课堂导入中, 教师把英语歌曲与英语教学密切地结合起来, 放松了学生的身心,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 教学七年级英语上Unit 3“This is my sister.”一课时, 教材要求学生掌握家庭成员的词组并学会介绍家人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在上课伊始播放歌曲《My family》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为新课教学作了铺垫。采用歌曲导入法, 所选歌曲应该与本课的主题相吻合, 歌曲的旋律最好是为学生所熟知的, 歌曲所表达的意思应该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的, 否则会适得其反。

当然, 英语课堂导入方法还有很多, 如故事导入法、知识背景导入法、谚语导入法等。无论采用哪种导入方法, 一定要以有效为原则, 要因课、因班级实际而宜, 切忌生搬硬套, 千篇一律, 为导入而导入。同时, 导入的时间也不宜过长。

总之, 导入有法, 但无定法;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关键就是要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为顺利接受新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不断探究导入的艺术, 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加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会学英语, 学好英语, 学以致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初中英语课堂导入艺术进行探究, 总结出复习导入法、设疑导入法、直观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等多种导入方法, 并总结出导入方法的一般规律, 切实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

上一篇:女儿的手风琴下一篇:中期电力负荷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