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艺术

2024-06-05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艺术(精选9篇)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艺术 第1篇

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内容摘要:真正提高课堂的实效,课堂提问是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必须善于启迪,巧妙提问,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提问质量的高低,成为决定一堂课成败的关键。

正文: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一石能击千层浪,巧妙的课堂提问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愉快地走进文本,积极思索,积极探索,寻求知识的奥秘,从而使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同时还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把握所学文章的重点难点,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提问质量的高低,成为决定一堂课成败的关键。

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呢?笔者就语文教学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一、把握最佳时机提问

要使提问收到最佳效果,就必须把握最佳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提问的时机,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从教学的进程来说,在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时要及时提问,通过提问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产生偏差,或受到思维定势干扰时,要及时提问,以便及时排除故障,使课堂教学按计划顺利进行;当讲授时间较长,学生产生麻痹,倦怠心理时,也应及时提问,以便重新振作精神。这些时候,就是提问的最佳时机,绝不能错过。例如我在讲授鲁迅小说《药》一文时,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语文内容后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⑴刑场一节的环境描写,揭示了哪一个时代的特征?

⑵夏瑜的“血”没有治好华小栓的病,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⑶小说明写华家,暗写夏家,构成小说明暗两条线索,最后在坟场交汇,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⑷文章的主题该如何归纳?

⑸有人认为小说中写的最多的人就是主人公。《药》这篇小说华老栓写的最多,他是否就是主人公。你同意吗 ?为什么?

⑹《药》的坟场一节中,写到华大妈看到的夏瑜的坟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块的黄土,煞是难看。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圆的坟顶。”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自称:“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那么,“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它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这样的提问,环环相扣,适时地出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很便于师生互动讨论,既激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又让学生抓住了重点,课堂气氛积极热烈。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回答,可以使学生对《药》的内容、结构、主题,形成全面深刻的理解。

二、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问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把思维分为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两种类型。传统教学以获取知识为主要目的,因而注重求同思维。现代社会的发展,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新课标理念的渗透,我们要更加注意求异思维,特别是语文课堂,我们更要给学生创设求异的环境,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如在教《诗经•伐檀》时,为了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这样的提问:“我们刚才的思想内容分析,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说法,反映了奴隶对奴隶主不劳而获的一种反抗,谁还能根据诗中的美景,劳动所获的丰硕等,说出一种新的解释?”,“《诗经》中的‘国风’大多是爱情诗,你能根据这首诗,从爱情诗的角度去解释吗?”,“《诗经》中的“国风”大

用心

爱心

专心

多是以爱情为题材的爱情诗,难道仅这一首反映奴隶们的反抗情绪的怨愤诗吗?你有什么不同看法?”等问句,以引导学生作求异性思考。再 比如在教学庄子的《故事两则》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庄子和惠子这两个人,同学们更欣赏谁?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在讨论时自然分成两派,其实这正是教学的难点之处,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明白了一个朴素的辩证法原理,对于庄子、惠子,是不能简单的给予肯定与否定,事物总有它的多面性,我们认识事物也应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又不知不觉的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多向互动的提问,能体现合作性原则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提问是单向流动即老师向学生提问,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笔者认为提问应是多向互动的,除传统问法外更应该提倡学生向老师提问,也应该提倡学生相互提问。通过这样的多向互动,我们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而且也能培养合作的理念。比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让学生根据题目设计问题,有的学生认为题目应理解为‘邹忌劝告齐王听取意见’;而有的同学提出题目应分两部分理解,一部分是‘邹忌讽齐王’,一部分是‘齐王纳谏’。在这堂课中,通过师生相互提问,设疑探讨,最终达成共识。

四、课堂提问要有价值。

有些教师由于对新课改在认识上不到位,对课堂教学也产生了片面的理解,认为问题步步紧逼,环环相扣,就是好课。熟不知问题不分轻重巨细,一问到底,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这也同样不符合课改精神。当问则问,不当问是不问,更要避免那种“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这种毫无价值的发问,这只会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拓展思维,反而容易让学生养成思想懒隋,不善动脑的坏习惯。问题设置要以教学目的为依据,紧扣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的问题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也是教学必需的。高明的教师能巧妙地设计问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在此,需特别强调,教师要把语文真正上成语文课,问题设计也要符合语文课的要求,课堂提问要侧重于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语文素养的培养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切记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历史课、生物课。我听过一节安徒生的《丑小鸭》,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小鸭渴望游泳?我想,这决非是我们语文课上所要解决的问题。

五、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考兴趣

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创造一个新的形象,或引发出新的观点,使教学内容得以加深或拓宽。它可以对课文中人物、情节、场景进行再创作,或增添插叙,或续补情节,或改写人物等等。如下提问:(1)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当玛蒂尔德得知当年丢失的是一串假项链,十年辛劳白费时,她该怎么办?(2)《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焦仲卿,如果没有“举身赴清池”和“自挂东南枝”那么他们俩可能还有什么结局?

这类提问必须以课文为本,再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如上面的两个教例的答问必须符合小说的背景、人物性格、特征,如游离了这两点,再创造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如在教学李煜的《虞美人》一课时,课前我先为学生播放由此词改编一首歌曲《春花秋月何时了》,通过时而低沉舒缓,时而激越高亢的旋律和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语气,为课堂创设一种特定的情感氛围,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然后,设置词中体现一个亡国之君情感的相关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

课堂提问包藏许多玄机,它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教师要潜心研究,不断探索,注意提问的多样性、艺术性,把握提问的时机,给学生留有积极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用心

爱心

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3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艺术 第2篇

2.轻言拨重法

初中教学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验,有时阻碍学习的往往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学生的畏难心理,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较难知识点的传授时。对此,我们可以借鉴特级教师林伟彤针对学生刚开始学写议论文时存在的畏难情绪,这样辅导学生:“议论文其实并不神秘,我三岁小孙女也会作议论文。有一次小孙女说‘我最喜欢爷爷了。’(论点)‘爷爷喜欢我,不骂我,买冰激凌给我吃,还带我去儿童乐园玩。’(四个论据)‘所以我喜欢爷爷。’”(结论,与开头呼应)讲完这个例子,学生都笑了,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了议论文的基本特征,消除了写议论文的畏难情绪,用“四两拨千斤”的幽默艺术可让学生轻松摆脱思想包袱,走出困境。

3.顺手牵羊法

在进入新的教学内容时,运用学生耳熟能详的东西,在适当的时候点染,可营造浓郁的幽默氛围。好的导入往往事半功倍,教师可引入歌曲、广告语、故事等开篇,尤其是流行歌曲的引入,往往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倍感新鲜,整个课堂也呈现出轻松活跃的气氛。例如在上到第四单元《竹影》这一课时,在课文导入时。我采用了猜谜语导入法,在说出谜面的时候我用《好汉歌》的音调唱出:“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同学们立刻端坐起来,注意力高度集中,由影子引出竹影也是非常的自然、轻松。

4.委婉夸奖法

我所带的班上有一位学生,学习成绩突出,口才流利,但语速过快,以至于回答完问题后,有些同学还没有听清楚,于是我打趣说“真是服了你这张嘴了,像发连珠炮一样,让人最终没有搞清楚你说了些什么?”同学们是哄堂大笑,这样的说法既肯定了她的口才好,也委婉的批评她语速有点快。

5.借事夸大法

在课堂上打哈欠是常有的事,但不能让其滋生蔓延,当看到有同学张着大嘴时,我会说“某某某同学,现在已是隆冬时节,你还想张着大嘴杀生吗?还望你能嘴下留情?”,同学们心领神会(这是要吃苍蝇啊),教室里立刻爆发出同学们的大笑,此同学立刻将嘴闭住,低下头看起书来,睡意在笑声中冲了个一干二净。

6.名人效应法

《星光大道》在节目刚开始时主持人有一句套语,“让我们倒数五个数,五、四、三、二、一”。我在刚上课时,为了巩固前面学习过的表达方式、文学样式、小说三要素时,我会这样说:“哦,欢迎步入语文课堂,让我们倒数五个数,五、四、三、二、一”,学生们跟着老师大声的数着,说完以后,老师问:“语文中的五、四、三”分别指的是什么呢?”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五”指的是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四”指的是四大文学样式(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三”指的是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也可指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那“二”和“一”是什么呢?就是上课“一心不可二用,要一心一意的听讲啊”。幽默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引人入胜,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它是建立在教师丰富的知识基础上,用心教学的体现。事实证明,教师的幽默是赢得学生喜爱、信赖和敬佩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教育教学功效的神奇要素。

作者:刘富文单位: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第二中学

包建豪

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艺术 第3篇

一、提问内容

提问内容是提问艺术的重点内容, 提问内容会直接影响提问的艺术性。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的内容不仅能够反映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更能够促进教师对学生的了解, 从而制定更好的教学方案。例如提问内容中的层次问题, 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 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 所以他们在提问过程中就很容易暴露这些。例如, 一个好学生, 在问问题时, 一般不会问基础性的知识, 当然这不代表他们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够好, 他们问的问题一般是一个面;学困生在提问题时, 问题总是停留在基础和提高阶层, 重点是他们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 无法灵活的使用一些形容词或者是其他有关知识, 他们提问的问题主要停留在一个点上, 而这些点是零散的, 不能够系统起来组成一个面[1,2]。教师的教学任务固然重要, 让学生掌握一种好的学习方式更为重要。所以在提问题的内容方面, 教师应该做到循序引导, 努力让学生养成爱思考、爱提问的好习惯。教会学在提问题之前, 先整理好自己的思路, 让逻辑更清晰。这样教师在回答学生问题时, 也会有针对性, 为同学解答问题更准确。这样既节约了学生和老师的时间, 同时提高了效率。同时, 教师在解答同学问题时, 也不是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讲解清楚的。给学生适当留一点悬念, 让他们自己去探索, 会增加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回答问题的最好方式, 是将问题的解决方案, 思考问题的主线给学生整理清楚。初中学生受到年龄的限制, 思维能力是有限的, 更不能很好的将所有知识有逻辑的组织起来。所以, 在提问题的过程中, 其存在的问题会暴露, 教师也会更有针对性的去解决问题。

二、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是很重要的, 因为这直接影响到解答问题的人的状态。例如,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 需要对学生提问题。首先, 学生应该明白老师在讲什么, 其次就是学生应该能够跟上老师的思路。然后老师在提问的过程中, 提问的方式有很多种。提问题的目的是不同的, 例如老师想检测一下学生对课堂内容掌握程度, 这种提问方式是最普遍的。但是学生针对这种提问方式都比较反感和恐惧, 做过学生的人都知道这一点, 因为回答不上问题就可能要面临老师的批评, 甚至是处罚。所以, 老师提问应该尽量避免让学生产生恐慌心理。老师可以把问题在课堂之前提出来, 不要求学生都来回答问题, 而是给他们一个积极推荐和展现自我的机会[3]。老师的语言对于提问形式来说也很重要, 老师可以说:“这个问题我也不太明白, 谁来帮我解释一下, 谢谢”。这种语言表达方式, 明显缓和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学生们都会积极主动的去回答问题。所以一种合理的提问方式,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教师的提问方式对于教学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也是一个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一个合格的教育者, 应该在各个方面都是非常突出的, 因为教师的言行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发展。高素质的教师, 必然会将其品德传输给学生。

三、鼓励学生提问

受到长期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主动和教师交流, 更不愿意向教师咨询问题, 尤其是一些学困生。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畏惧心理考虑。谦虚的学生总是认为自己掌握的知识不够多, 不够好, 甚至还有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成绩不好就对不起教师。所以在这些自卑心理的影响下, 很多学生选择逃避教师的眼光, 他们尽量不引起教师对他们的注意[4]。这在当前初中教学中普遍存在, 这种不良因素对教学过程形成了阻碍。如何去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应该打开学生的心结, 不要让他们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可以教学中来[5,6]。鼓励学生提问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中, 课堂是教师的天下, 而在新形势下, 我们应该适当做一些改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只是一个客体而已。所以, 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 比教会他们一个问题要重要很多。交流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 没有交流就必然会成为闭门造车。所以, 鼓励学生大胆去提问, 是增强学生自信心, 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这种教学方式, 不仅可以在学习上帮助学生, 而且还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重要影响。一个积极主动的人会给集体带来活跃的气氛, 一个喜欢交流的人可以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所以从初中语文教学做起,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至关重要。

现实中很多学生没有提问题的勇气和技巧, 这是受传统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影响造成的。所以, 如何去解决学生提问题的心理问题, 如何提高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已经成为影响学生进步的因素。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 改变提问的方式, 同时将提问题的技巧传输给学生。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提问是必不可少的课堂环节。很多教育工作者忽视这一细节问题, 盲目的将自认为重点的知识给学生讲解, 其实他们恰恰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问艺术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 好的提问方法和提问内容, 会让学生取得很大的进步, 同时对教师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文章针对语文教学过程中, 提问艺术问题进行了阐述, 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提问艺术

参考文献

[1]蒲忠新.谈语文课堂提问的方式与策略[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2011, (23) .

[2]杨静安.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J].云南经济日报, 2011.

[3]朱广跃.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J].中国—东盟博览, 2011, (04) .

[4]张军.提高学习有效性的策略[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

[5]黄明.语文阅读教学提问设计的合理性[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1, (04) .

初中语文复习的教学艺术 第4篇

一、善用教学辅助手段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进步,教学辅助手段的多样化为语文复习教学艺术性的提高奠定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在语文复习课堂上的合理应用,能够有效提高语文复习教学的艺术性。首先,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使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学生在课堂中能多感官、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学习,避免了语文复习教学过程的枯燥、乏味,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还可以提高语文复习课的知识容量,补充更多有针对性的复习资料和练习题,如,语文阅读题材的扩充,课内外知识点的对比,课外古诗鉴赏,课外文言文的拓展,等等,都能够有效提高语文复习教学的知识容量,促进学生语文知识转移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例如,在针对古诗鉴赏进行复习时,教师可以按照诗人对课文中的古诗进行分类复习,如,针对李白的诗歌制作“走进李白”的PPT,对李白的生平、诗歌特征、人生态度、思想抱负等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回顾,然后再设定“链接中考”的古诗鉴赏题目进行教学,这样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二、积极融入情感因素

在语文复习课堂上融入情感因素,可以让语文复习课堂变得更加和谐,为学生的语文复习注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因此,初中语文复习教学艺术的提升,离不开情感因素的巧妙运用。首先,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分层设置复习目标,有效缓解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畏难心理和抵触情绪,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复习教学活动中来。其次,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情感的投入,尤其是在复习课堂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环节,学生只有积极投入情感,提高学生内心对于语文知识的感知,才能帮助学生将语文知识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提高对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再次,语文教师要合理控制复习课堂的教学节奏,不要强制性的灌输给学生过多的内容,因为长时间或大容量的复习教学容易让学生感到身心疲惫,导致学生记忆效率的下降。例如,在“病句的修改及辨析”的复习中,由于会涉及到多种病句类型、修改步骤、修改方面等大量的内容,加上复习内容比较枯燥,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通过教学节奏以及教学内容的合理控制,让语文复习课堂张弛有度。比如,可以讲一个因为病句而造成的笑话,以此来对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调节。

三、建立多样化的复习项目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论文 第5篇

一、语文课堂教学导入应注意的几点

1.创设别致的导入环节。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来讲,我们在课堂导入环节要力求新颖、别致。对于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的初中生而言,好奇心是他们最有力的武器。一旦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后,他们的语文成绩自然就会显著提高。要想实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设别致的导入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初中语文的课堂导入上,教师应该做到别致新颖、富有创造性。

2.有针对性的导入。语文学科是一门偏重于理解的学科,因此,对于课堂教学导入,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趣味性,必须着眼于语文课堂。同时,还需要结合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学习特点,采用灵活的导入法,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

3.导入形式的多样化。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在形式上必须采用具有规律的导入方式,既不能千篇 一律,也不能太过标新立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情境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生活案例导入法等,实现语文课堂教学导入形式的多样化。

4.控制导入时间。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不太注意控制导入的时间,往往一个简单的课堂导入会花费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严重影响语文教学的正常进行。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讲,最合适的导入时间是五分钟,不宜太长或者太短。一旦达到导入效果之后,我们的教师要能够及时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二、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策略

1.朗诵导入法

初中语文课文往往都是一些较为美妙的散文、诗歌,对于这样的文章,朗读是学习它们的最佳方法。在开始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朗读课文,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小组朗读等方式,让我们的学生通过在课前朗读文章,提升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一旦学生融入了语文学习的氛围,他们学起语文来就会觉得相对容易。例如,在教学《天上的街市》时,我们可以选取其中的片段,让学生进行情感化的朗读。同时,教师也需要对文章进行合理的分析,帮助学生感受文章中的情境,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导入。

2.情境导入法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情境导入法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开始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导入课堂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描述事物、渲染语文教学氛围,引起学生们的呼应,导入课堂教学。例如,在教学《云南的歌会》时,我们可以采用情境导入法,实现有效导入课堂教学。讲课导入伊始,教师可采用欣赏云南民歌、学生对唱等形式,激发学生对《云南的歌会》这篇文章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与课堂教学任务相应的教学情境,在思想层次上帮助学生切身感受,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情境导入法,有利于学生对语文进更深层的学习。

3.设问导入法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我们教师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不妨尝试采用设问的导入法。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要设计合适的问题,帮助学生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设问导入法,教师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设问:如果有一座山摆在你家的门口,你会怎么做呢?此时,学生们一定会七嘴八舌地展开议论。然后教师再引出《愚公移山》的故事,一步步地展开本文的教学。通过这样的设问导入法,学生会对本文内容产生极大的好奇,语文教学的.效果自然就得以提升。

4.多媒体导入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多媒体教学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在初中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上,教师也可以尝试运用多媒体导入。多媒体技术的形象性、趣味性和艺术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的综合运用,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感官,从而很好地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我们可以在课前让学生观看荷塘图片,选取合适的背景音乐,帮助学生体验文章的美。再比如,在对《二泉映月》进行讲解时,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始前,为学生播放一段二胡音乐,让学生对阿炳的作品有一个客观、形象的认识,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艺术导入。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 第6篇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因此,应追求导入艺术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下面简要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作 者:任贵亭 作者单位:大城县臧屯一中,河北大城,065900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33.3关键词: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 第7篇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因此,应追求导入艺术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下面简要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的主要方法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来设计导入,本人认为以下10种方法值得一试。

(一)“丢包袱”导入法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统筹方法》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我考大家一道数学题。”语文课考数学,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于是,我挂出事先已设计好题目的小黑板:星期天,小明妈妈出门。走时,交代小明完成三项任务:煮饭、做作业、拖地板。假如每一项任务都须用一小时完成,请你想想:能否用最短时间完成这三项任务。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统筹方法》。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二)“目标展示”导入法

当前教学中很提倡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又称“一课一得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一“得”,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一讲课堂,就直奔主题,即“目标展示”导入。如:我上《谈骨气》一课时,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上“议论中记叙的作用”几个字,明确告诉学生,这是本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清楚,就真正达得“一得”,本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

目标展示导入法醒目,直截了当,直切主题,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法。

(三)“直观教具”导入法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如学习《七根火柴》一课时,我就直接拿着七根火柴进课堂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理解红军对党的一片赤诚。《核舟记》一课,我又同样拿几颗随地可拾的桃核导入新课,普通的桃核,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的赞叹。

(四)“语感传送”导入法

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诵,会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的情境之中。日本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感情,则学生的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机能会受到压抑阻碍。强烈的情感,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因此,语言感情对一堂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如:学习《纪念白求恩》一课,针对初一学生,我就选用了朱子奇的《白求恩纪念歌》用富有感情的语调朗读:“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把学生引入对白求恩逝世的悲痛和悼念的情境之中。又如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我首先朗读李瑛写的《一月的哀思》感染学生,然后转入正课。

(五)“动手操作”导入法

青少年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经常动手,可以刺激思维发展,提高智力水平。课堂上采用“动手操作”导入,可以大大活跃课堂的气氛。

如:学习诗歌《渔歌子》,事先叫学生准备好画笔、颜料。正课开始,我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比赛画画,请根据诗歌《渔歌子》内容,画一幅画,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一听,可来劲了,勾描的勾描,涂彩的涂彩,忙得不亦乐乎,整个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迎刃而解。

又如,《小桔灯》可以让学生亲手制作小桔灯,从中体会小桔灯的含义。

让学生动手操作,充分体现导入艺术的“活”和学生的“动”。“活”与“动”工作做得好,就能既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对所学内容理解深化。

(六)“演示实验”导入法。

实验,并不只是理化课堂上才有的。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还应当是一名实验员。用实验导入,让学生亲眼看到所发生的一切,所产生的现象,可以诱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如:学习《万紫千红的花》一课,根据课文内容,事先准备一朵喇叭花,一杯肥皂水、一杯醋。课上,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我来变魔术。哗!语文教师变魔术,学生的心儿一下被“吊”起。于是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喇叭花放在肥皂水里,马上变蓝,又放进醋里,又变红,学生纷纷问为什么会这样,因此,对本课就产生了兴趣。又如《同志的信任》这一课,根据“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我也采用实验导入,既诱发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明确当时的背景----白色恐怖下采取的秘密革命活动。因此,实验导入新课不愧是一种“催化剂”。

(七)“讲故事”导入法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人民的勤务员》导入就讲述雷锋小时候的故事,《天上的街市》导入就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等等。通过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不仅顺利导入新课,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八)“音乐感染”导入法

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产生愉悦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用音乐法导入,会使学生快乐地进入课文,接受新知识。如《春》一课,我采用《春天来了》这首古筝弹奏的名曲,让学生沉浸于心旷神怡、气象万千的春天美景之中,又如《看戏》一课,我采用《梅兰芳京剧选段》的盒带音乐导入,学生们立刻就被中国的艺术瑰宝----京剧吸引住了。用音乐感染法导入能使学生真正“乐”学。

(九)“讲文学史”导入法

许多文学家的感人的事迹,不但能引人入胜,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向先辈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立志成才。如《榆钱饭》一课,作者刘绍棠,当我介绍到他的小说《青枝绿叶》在1953年被编入高中课本,而他本人当时还正在读高中时,学生发出由衷的赞叹。又如朱自清“抵制日货”,“不为五斗米折腰”事迹,鲁迅先生的“口诛笔伐”“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等等,这些文学史料能深深打动学生,使他们产生热爱文学的共鸣。

(十)“幻灯投影”导入法

这是一种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的导入方式,条件好的学校可充分地利用。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均可采用现成的投影材料导入。“幻灯投影”导入法能够“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强化视觉,增强学习效果。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要有针对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如《纪念白求恩》一课,既可用“语感传送”法,又可用图示的直观法,还可用白求恩事迹导入。这就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最佳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既扣“文笔”,又扣“心弦”。其次,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亦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不能太长。

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 第8篇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从思想、行动上训练和提升语言艺术。掌握语言艺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和实践, 在课后不断思考和总结, 一步步慢慢摸索出来的。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 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

语文教师在初中生面前是一个榜样、前辈, 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 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 以不断促进自己的教育事业在正确轨道上顺利前行。

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与学生观, 尊重学生个性体现, 从“教书匠”转变为学生的陪伴者、引导者、缔造者, 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语文学习是一个纷繁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首先就应该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与价值观, 让学生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 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初中生的个性心理、特点比较突出, 他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教师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来审视学生, 不能总搞老一套, 走老一步;要善于化解学生厌学的情绪, 逐步引导他们将心思放在学习上, 以一名长者的身份去接近学生,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二、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以幽默、精辟的语言对学生循循善诱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协调, 教师在课堂上循循善诱, 学生在下面认真倾听, 师生之间教学相长, 这才得以形成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初中生容易对某一单一的事物厌烦甚至厌恶, 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 但凡教师只顾教学内容的灌输, 在课堂上喋喋不休, 更加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师要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 不要总是依教材上有什么就念什么, 要更新教学方法, 明确教学目标, 突出重难点, 改变学生在课堂上一味被动接受的模式, 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 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更提高了课堂效率。课堂一开始, 正是学生精力最集中、情绪最高涨的时候, 教师应该把握好这个有效教学的时机, 逐步将学生带进课堂活动中。例如, 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 教师从身边的生活切入, 举例说明自己买橘子、搭火车的经历, 以生活中的事例来导入,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 学生在这时兴趣随之而来, 精力就会放在语文学习上。

三、运用书面语言做好板书工作, 呈现精华内容

教学过程是一个口语和书面语并用的过程, 它不仅要求教师能够运用流利的口语进行知识的传授, 还强调教师要做好板书工作, 将精华内容呈现出来。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只有在真正接受、理解知识点之后拿起笔来记录, 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入透彻。

语文学习是周而复始、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是经过某一课堂之后就能够彻底学会的。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学会记录, 将知识点记在本子上, 多动笔多动脑, 才会对知识点有切身的感悟。教师在设计板书的时候, 也要注重科学、合理地对知识点进行分类归纳, 为学生明晰重点、难点, 通过视觉上的呈现, 发挥直观教学的作用, 不断提升教学效率。

初中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认知、思维、素养、情操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语文教学的成功开展, 需要教师以正确的口吻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语文知识的殿堂。在新时代的背景下, 初中语文教学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注重师生间的和谐统一, 注重与实际相结合, 培育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初中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 更是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语文教师运用适宜的语言艺术开展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在智力、能力、思想、心理等方面进一步提升, 当学生真正掌握语文这一学科的知识后, 才能运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运用, 为日后的发展夯实基础。

摘要:教师的语言艺术包含两大板块, 一是口头部分, 二是书面部分。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灵活运用语言艺术, 为学生呈现出一堂精彩、丰富的课堂, 应该注重以自身的教学方法引导、促进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 从而推动自身全面发展。从语言艺术方面分析初中语文教学, 共同探讨拓展、深化语文教师语言艺术的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的艺术 第9篇

关键词:语文导入

新课的导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

那么,下面简要探讨一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的主要方法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来设计导入,本人认为以下方法值得一试。

(一)“丢包袱”导入法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统筹方法》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我考大家一道数学题。”语文课考数学,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于是,我挂出事先已设计好题目的小黑板:星期天,小明妈妈出门,走时,交代小明完成三项任务:煮饭、做作业、拖地板。

(二)“目标展示”导入法

当前教学中很提倡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如:我上《谈骨气》一课时,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上“议论中记叙的作用”几个字,明确告诉学生,这是本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清楚,就真正达得“一得”,本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目标展示导入法醒目,直截了当,直切主题,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法。

(三)“直观教具”导入法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如学习《核舟记》一课,我拿出几颗随地可拾的桃核导入新课,普通的桃核,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的赞叹。

(四)“语感传送”导入法

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诵,会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的情境之中。强烈的情感,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因此,语言感情对一堂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如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我首先朗读李瑛写的《一月的哀思》感染学生,然后转入正课。

(五)“动手操作”导入法

青少年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经常动手,可以刺激思维发展,提高智力水平。课堂上采用“动手操作”导入,可以大大活跃课堂的气氛。如学习诗歌《渔歌子》,事先叫学生准备好画笔、颜料。正课开始,我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比赛画画,请根据诗歌《渔歌子》内容,画一幅画,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一听,可来劲了,勾描的勾描,涂彩的涂彩,忙得不亦乐乎,整个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迎刃而解。

(六)“演示实验”导入法

实验,并不只是理化课堂上才有的。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还应当是一名实验员。用实验导入,让学生亲眼看到所发生的一切,所产生的现象,可以诱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如:学习《万紫千红的花》一课,根据课文内容,事先准备一朵喇叭花,一杯肥皂水、一杯醋。课上,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我来变魔术。哗!语文教师变魔术,学生的心儿一下被“吊”起。于是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喇叭花放在肥皂水里,马上变蓝,又放进醋里,又变红,学生纷纷问为什么会这样,因此,对本课就产生了兴趣。

(七)“讲故事”导入法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人民的勤务员》导入就讲述雷锋小时候的故事,《天上的街市》导入就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等等。通过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不仅顺利导入新课,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八)“音乐感染”导入法

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产生愉悦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用音乐法导入,会使学生快乐地进入课文,接受新知识。如《春》一课,我采用《春天来了》这首古筝弹奏的名曲,让学生沉浸于心旷神怡、气象万千的春天美景之中。用音乐感染法导入能使学生真正“乐”学。

(九)“讲文学史”导入法

许多文学家的感人的事迹,不但能引人入胜,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向先辈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立志成才。如朱自清“抵制日货”、“不为五斗米折腰”事迹,鲁迅先生的“口诛笔伐”“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等等,这些文学史料能深深打动学生,使他们产生热爱文学的共鸣。

(十)“幻灯投影”导入法

这是一种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的导入方式,条件好的学校可充分地利用。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均可采用现成的投影材料导入。“幻灯投影”导入法能够“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强化视觉,增强学习效果。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要有针对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其次,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亦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不能太长。

上一篇:清产核资方案下一篇:师德师风演讲稿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