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拓展教学

2024-06-01

初中语文课堂拓展教学(精选12篇)

初中语文课堂拓展教学 第1篇

一、注重智慧教育, 启发学生思考意识

思维运动的结果, 是智慧的产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拓展学生的视野, 必须立足于智慧教育。语文是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学科, 语文中的智慧无处不在。特别是在素质教育下, 语文成了素质教育的重要的载体, 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精神意识层面的培养有着先天性的优势和职责。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 从实际的教学需要出发, 要拓展学生的思维, 就得先要让学生从智慧中体验人的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智慧教育。关于智慧教育,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教育的内容和途径都是多样化的, 但是最基本的途径就是立足教材, 从课文文本挖掘人类智慧的精华, 让学生从文本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去感受思维的神圣光芒。

例如, 在《曹刿论战》中, “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无疑是整篇文章智慧的精华所在。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积极的拓展学生的思维, 以智慧教育为教学切入点, 增加课堂教学的内容。例如, 教师可以以“曹刿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 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为话题, 让学生进行思考, 并在课堂上讨论。通过文章的学习, 学生会意识到, 此故事发生在以少胜多的“长勺之战”, 而曹刿处于战争的弱势一方, 在这样的情况下, 能取胜, 靠的必然是战术, 是智慧, 是思维运转的结果。这样的智慧, 不仅在战国, 即便是到了当今社会, 也一样具有现实意义。尤其是曹刿对战局的观察能力, 更值得借鉴。在现代社会, 观察, 也是一种学问, 只有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这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言, 无疑是具有同样的启发性。

二、开展探究教学, 增强思维运用能力

拓展思维的途径就是运用思维进行探索, 只有在探索中, 才能让思维能力真正得到拓展。因此, 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思维拓展的训练, 就有必要在实际的教学中,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思考解决相关问题, 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升华。对初中语文探究教学而言, 探索知识的另一面, 至关重要。探索知识的另一面, 也就是探索同一现象、同一知识的其他方面, 寻找知识的多样性的一面。对知识多样性的探索, 也是思维能力得到拓展的必要基础。在素质教育下, 知识教育趋于多元化, 知识的唯一性, 不是教学的主调性, 知识的多样化才是教学的根本。而这也正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所关注的。

例如,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中, 关于事物的多面性和答案的多样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1971年的一天, 罗兰·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 看它产生什么反应。”不久, 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 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对同样的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决定了事物的发展。

对教师而言, 需要引导学生在多个答案下, 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去寻找。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 对学生的思考方式进行引导, 激发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

三、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性思考

辩证思考能力是思维能力的体现。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期, 在事物的看法上有自己的观点, 但是往往缺乏辩证性。所谓辩证性, 也就是要运用两分法的观点去看待事物。进行辩证性的思考, 是思维能力拓展的有效途径。例如, 在《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的教学中, 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会将注意力放在皇帝的愚昧上, 但是如果从君臣的关系看, 那些不敢讲真话的臣子们, 无疑也是值得批判的。所谓在其位谋其政, 从现代社会的角度看, 这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臣民不敢讲真话, 实际上也是职业道德的缺失。从这样的角度辩证思考, 则学生认知事物的方式和思维的方式上, 必然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拓展随笔 第2篇

一、营造积极的读书氛围

积极、和谐的阅读氛围,是激发学生阅读欲望的前题。我的方法是,利用榜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堂上,每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我就大张旗鼓的给予表扬,并趁机说读课外书如何如何的好;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在课堂上无法了解到的科普知识时,我就因势利导,让他当回讲解员,向同学介绍知识的来处,并马上推荐相关的一些好书籍。我还用教师的语言影响学生。平时,我要求自己多读书,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课堂上,我经常出口成章,令学生羡慕不已,我就告诉他们,这些都是从书本上得来的,只要多读书,你们也能像老师一样出口成章。我也讲述一些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是阅读滋养了他们,升华了他们的人生。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读书的渴望。这样不用催促,学生自然而然的都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了。

二、选择书籍上下功夫确保有书可读

书籍浩如烟海,如果不加以选择,学生的阅读效果肯定不理想。

所以,要真正地做好课外阅读,很有必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读物。我采用的是三根据:根据教材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根据大部分学生为住校生的状况,我为学生推荐一些好书。(1)、平时多推荐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书籍,做好语文内容的补充与延伸。另外,小学语文课文多是名家名作的节选,只能窥一斑而未见全貌,所以我引导学生去读作品的全部。(2)、小学生喜欢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于是从校图书室精心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儿童读物,如《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中国寓言甚至迪尼斯的故事等书。让学生阅读(3)、班级办图书角。让学生将自己的课外读物带到学校,放置在在教室一角,以一本书换取几十本书来读,达到资源共享、有源源活水的目的。这样书籍有了,我又鼓励学生多读书,与好书为伴。

三、课外阅读要讲究方法

好的阅读方法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增强读书的有效性。我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向学生介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学生读课外书时,一般我都采用让学生“默读”的方式。因为默读有三个好处:一是边读边想,有利于把握文章整体内容;二是速度较快,精彩之处、重点段落,细细品位,进而体会作者情感。一般之处浏览而过。三是默读不易疲劳。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时随手拿一支铅笔,把好词好句勾划下来,在写得好的地方直接画上记号,如能说出好在哪里,最好能在旁边加以批注,然后再准备一个知识积累本,以便记下有用的段落和妙词佳句。写一写读后心得体会等,还利用早上时间让学生背一些文质兼美的名篇名段。不求其多,但求切其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四、保证读书时间

要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确保和固定学生有课外阅读的时间。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每周开设两节课外阅读课;二是让学生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自由阅读课外书;三、教学中尽量减少学生的书面作业,以布置读课外书为作业,这样学生就有充足的时间大量阅读。

五、积极开展读书实践及展评活动

只有在丰富的读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激发,能力才能逐步形成。我的做法是:

1、举行多彩的读书活动:每一学期我都在班内积极组织开展了故事会、读书心得交流会、赛诗会、语文乐园竞赛、辩论会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2、精彩5分钟:每节语文课前5分钟是学生们轮流上讲台来介绍自己的阅读的收获。可以说一个故事、笑话、科学常识,或是谈谈自己喜欢书的原因等。之后,稍加点评,拓展些相关知识,启发学生再阅读。

3、每月举行一次读书笔记展评活动,树立起优秀学生典型,成为“读书之星”评选的依据。

如何有效拓展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第3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拓展教学;策略

作为学生每天都接触的课本,里面的课文就是很好的教育资源。教师若能善加利用,打破教材、课堂的束缚,大胆延伸,不断拓展,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使学生透过课文学到更广、更深、更实的知识。然而,冷静而仔细地观察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时常见到,部分教师机械而片面地理解语文学习的延伸拓展的思想,纯粹为延伸而延伸,严重脱离文本,忽视教学实际与学情等等。教师只有了解并遵循初中语文教学拓展的基本原则,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才能切实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拓展的有效性。

一、有效拓展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原则

语文就是语文,而非其他学科课,语文课的拓展应是“范围”,而非改变教学内容。因此,初中语文拓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文本原则。文本是实施语文教学的有效载体,拓展必须遵循文本原则。部分教师由于对拓展的片面理解,上课时只顾追求形式,文本解读囫囵吞枣,浅尝辄止,就大谈课外,而不是以文本为拓展的内容、宽度和深度等因素的出发点,导致了文本教学资源的浪费。拓展忠于文本并不意味着固守文本,而是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

2、适度原则。教师在设计拓展环节时,不能将拓展环节当成语文课堂改革中的一个标签,而是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拓展环节。拓展的形式和内容要紧扣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拓展小了,达不到拓展的目的,拓展大了,学生无所适从。因此,拓展设计要适度,不能盲目,要从教学实际和学情出发,合理进行有效拓展。

3、主体性原则。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以学为主、以学生拓展活动为中心的主体观。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深入探究,大胆进行想象、联想,积极主动地进行拓展阅读和探究学习,并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二、有效拓展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向情感方面拓展

语文教学不但承载着传承文化、传播知识的重任,还担任着情感教育的责任,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加利用与情感相关的课文,适当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健全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例如,笔者在讲授都德的《最后一课》时,先引导学生理清小佛朗士的情感在上课前后的变化,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小佛朗士的情感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让学生找出小佛朗士的心理活动过程:先是吃惊,然后万分难过,感到懊悔,心里难受,最后是最后一课的内容全都懂。从而领会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仇恨,与此同时,让学生理解了小佛朗士由贪玩、逃课到董事的心理变化,进而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此时,笔者再趁势让学生思考:小佛朗士在上学途中看到什么?想些什么?有哪些表现?这些内容与课文主题“最后一课”有什么关联?学生通过思考,自然不难明白前面这些内容描述是为小佛朗士的思想转变做铺垫,使前后内容成强烈的对比,从而让学生体会最后一课的影响之大,意义深远。

(二)向写作技巧拓展

写作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很好的范文,虽然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写法,但是许多文章写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同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在写法上大多是从正面、侧面去描写,都运用虚实相间、动静结合的方式等。在教学中教师若能适当地以课文为例子,往写作方面拓展延伸,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学生在写作文时也不会再感到没什么东西可写了。

比如,在讲授《小石潭记》一文时,笔者着重和学生分析了潭的位置,小石潭水清、石奇、树青,游鱼相戏,环境之美。然后给学生布置两个任务:一是回顾这篇游记有哪些写法值得借鉴?二是借鉴本文的写法,写一篇作文,就写《美丽的十万大山》,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后来,从交上来的作文看,学生通过不断地比较、揣摩,进而模仿借鉴,最后都写得相当有序,内容也详实丰富,感情真切,取得了极佳的效果。这样,在教学中适当的忘写作方面拓展延伸,学生不仅掌握了写作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提高写作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语文的热情。

(三)向口才方面拓展

口语交际教学时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语交际能力也是中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教师要善加指导、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笔者就经常利用课文的经典例子锻炼学生的口才,使学生学会说话,敢于说话,善于说话。

例如,课文《孙权劝学》中,孙权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继而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使吕蒙开始学习,然后借鲁肃之口,从侧面反映出吕蒙的进步之大。笔者问学生,假如孙权不善口才,不讲技巧,而是利用自己皇帝的身份下命令,会是怎样的结果呢?学生兴趣盎然,纷纷谈论自己的看法,但答案都差不多,就是:效果不明显,吕蒙很容易就借故推脱掉。接着笔者趁势提问:假若你很想做一件事,但是,父母以影响学习为由不同意,那么你怎样说服你的父母,获得他们的支持?这样的场景学生应该不陌生,因此,都有话可说,但是有的说得入情入理,有的则逻辑混乱,不着边际。经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深刻体会到说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需讲究方式方法。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合作者与参与者,必须深刻领会拓展延伸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从实践的角度对有效拓展延伸进行深入研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与生机,绽放智慧的花朵,充满成长的气息。

参考文献:

[1]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2]钱晔,《有效拓展延伸----让语文教学焕发生机和活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4

[3]方丽华,《拓展亦有度 精彩又本色----阅读教学拓展延伸的思考》[J],考试(教研版),2009

初中语文阅读拓展教学的角度 第4篇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教师要善于对课文的相关内容做拓展延伸,创造机会让每一位学生探究、实践,从而形成学力。然而,在我们的实践教学中,大多把注意力放在对一篇篇文章的分解和剖析上,易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定势。限制了教师的文化和学术视野。同时,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除了对文章能做文体上的把握外,并没有能积淀起应有的文化底蕴,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创造性能力,甚至没有建立起应有的语文知识框架。

曾经遇到过一些情形:语文课上讲起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讲起了高邮咸蛋的加工流程,讲起了如何进行环保。这种看似拓展,实则与文本解读关联不大的做法,并不是真正的文本拓展。那么怎样增强文本拓展的有效性?怎么拓展呢?

下面以《济南的冬天》为例,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

(1)体裁的拓展。《济南的冬天》是散文,可引导学生多读散文,加强和巩固学生对散文的认识。

(2)主题的拓展。《济南的冬天》的主题是对济南冬天的赞美,可引导学生读一些赞美自己家乡风景的散文。

(3)作者的拓展。《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可引导学生读一些介绍老舍为人为文的材料,号召学生读一读老舍的其他文学作品,使学生更多,更深地了解老舍的人生和创作。

(4)内容的拓展。《济南的冬天》的内容是写冬景的,可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写冬景的散文、小说、诗歌,总结归纳出各个作家对冬景的审美认识,比较他们的作品和老舍的作品的异同,并且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对冬景的审美感受。

(5)手法的拓展。《济南的冬天》主要采用了以空间变化为线索,借景抒情,使用比拟的手法。教师可根据这三点写法,分别找几篇“以空间变化为线索”“借景抒情”“使用比拟”的文章,让学生读,一起分析,归纳出这些文章的行文构架,并在此基础上,或模仿、或变化、或创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感悟,也写出这样的文章来。

(6)语言的拓展。《济南的冬天》中最精彩的语段是倒数二、三段,一段赞美济南的山,一段赞美济南的水,语言清新自然,准确凝练,富有抒情气息。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对这两段中的语气、句式进行整体模仿,并提供大量的抒情语段让学生揣摩,分析,以总结出散文中抒情语段语言的一般特点,以备散文写作时加以灵活运用。

(7)相反拓展,即课文与拓展材料之间存在着对立关系。如学《济南的冬天》,学生了解了作者对济南冬天充满赞美之情,教师可发动学生去查找一下“贬斥冬天”或“直接抒发对冬天赞美之情”的文章。

总之,阅读拓展是针对教材的内容而言,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内外衔接,也就谈不上课外延伸。叶圣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论为“例子”,既然是例子,教师就必须用好。语文课外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那么,我们教师在钻研教材过程中要精心选点、设点,使要阅读拓展与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在语文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

摘要:语文教学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创造实践机会。因此,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 第5篇

前 言

课堂拓展延伸教学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一个拓宽、加深,目的在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愿望,培养创造性思维,它是由教者利用信息技术补充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教学资源,为本堂历史课教学服务的知识延伸。这些知识虽然不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但与本节课的历史教学有很强的关联,引入的这些知识对于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有较好的支撑与帮助作用。

有效一词既是指有效拓展延伸,又是指有效教学。有效拓展延伸的本质还是为了有效教学,两者之间是内在的的统一体。当拓展延伸部分的内容显示出高效性时,一节课的教学有效性就会随之增加。反过来,一节课的教学有效性必须要求拓展延伸的有效性。因此,为了有效教学,必须有效拓展延伸。有效是目标,拓展延伸教学是手段。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就内容讲内容,也就难免单调、枯燥乏味,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笔者以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果能切合时机地将历史教学内容之间的纵向点-线关系、横向交叉关系拓展延伸出去,不仅能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认知世界,而且能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而课堂教学的时限性、与受众普及性等因素终究限制了拓展延伸的深度与广度,也直接关系到一节课有效性教学效果。长期以来大家形成的共识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不等于专业性历史教学,不是培养历史专家和学者,而是要在符合初中生成长特点的前提下,借助历史史实和资源进行文化知识素养的积累,进行能力和技能的养成,进行正确价值观和取向。因此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工具,搜集出来的相关历史教学资源,在用于拓展延伸教学时,是要进行甄别和筛选的。由此看来,拓展延伸教学策略很重要,这直接关系到拓展延伸的有效性,最终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将历史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定义为:在既定的时间内,对既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以拓宽既有知识的深度、广度、关联性和充要性,实现学生对相关的历史现象和历史结果的深层次分析和理解,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性达成和升华的一种教学形式。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历史知识间的有效拓展延伸,历史与现实生活间的拓展延伸。目的只有一个: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为达成这个目的,所有围绕课堂有效拓展延伸的教学活动都属于这个范畴。

一、历史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的现状

(一)历史课堂传统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通常是: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新课讲解-课堂练习-小结并布置作业,采用的主要是讲授法。[i]这种方式具有传递信息块、重视基础、注重考试应对。但这种方式容易产生沉闷的课堂,生成性问题也回很少,不能突出学生主体学习的地位。传统的历史课堂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枯燥,老师认为讲得周到,学生学习效率却很低。师生之间就像两条纠缠不已的绳索,仅仅捆住师生的身心。

(二)有效拓展延伸教学是师生共同的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一方面学生自身也可以通过媒体网络等资源,获取相关的历史知识和信息,但对于网络资源提供的各种信息如何甄别信息资源的真伪、如何处理一些感性的资源信息,初中学生的思维辨别能力还不足以做好这一点,另一方面新型的考试命题趋势,也常常引用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源作为信息题干,无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应试的能力、还是拓宽历史评价的思路,都是一种的要求,从这个角度说,无论是处于学习历史的热情,还是处于升学考试的需要,学生都希望将课本现有的历史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同样,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老师进行拓展延伸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文献资料等等,这些可以将过去的历史现象感性化,这非常符合初中学生心理和思维成长的特征。

大多数师生都认可:课堂教学中联系时事热点和考试需要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教学。学生认为教学拓展能激发学习兴趣、引导思维、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成绩的提高。

(三)有效拓展延伸逐渐成为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

笔者曾经和不同地方的历史教学同行交流,得知大多数同行都在或多或少的采用教材以外的资源辅助教学,大多数历史老师都在尝试突破传统的五步教学讲授法模式。其实这也是拓展延伸教学的体现,但这不等于有效拓展延伸。如何规范历史课堂的拓展延伸教学,如何实现双重的有效性,如何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有预见性的拓展延伸,大家并没有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共识。

二、历史课堂实施有效拓展延伸教学的可行性

(一)有效拓展延伸教学是历史学科综合性特点的要求

历史课程具有综合性特点[ii],这就为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提供了必要性。历史课程注重人类历史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与社会的全面认识。如何透过历史现象探究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发展趋势,从而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需要将历史与现实有机对接,需要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

(二)有效拓展延伸教学是价值观取向的要求

历史学科一个很大的教育功能就是养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历史课程基本理念要求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这就为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提供了必然性。然而初中历史教学中,很少直接将史观交给学生[iii]。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如何构建积极的价值观和历史观的取向显得尤为重要。适当的资源补充和拓展延伸,能够起到引导作用。

(三)有效拓展延伸教学是历史新课标内容设计的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设计的课程内容留有余地。为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可行性。课标受到时空的限制,以及为了增强历史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课程设计上采用六大板块、点线模式,这就必然导致某些历史不具备横向联系的综合性、纵向发展完整性等学习的优势,这就为有效拓展延伸教学留下了时空余地。

(四)有效拓展延伸教学历史新课标导向性要求

三维目标中,主旨目标是:学生能够感悟文明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养成

爱国主义情感,拓宽国际视野,认识历史发展的趋势,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样的总体目标,就为问题的拓展延伸指明方向,不至于形成毫无目标的拓展,茫无天际的延伸现象。

(五)历史新课标为有效拓展延伸教学提供可操作空间

很多老师可能担心课堂因拓展延伸教学而生成的问题要么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要么可能是稀奇古怪的问题,会让自己无法合理解决而难堪。叶澜教授曾经在“什么样的课算是一节好课”中,提到了好课的标准应该有生成性和有待完善性[iv]。从新课标三维目标上看,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三方面是有机的统一,凡是课堂拓展延伸而引发的思考和问题不违背基本的三维目标,都是合理的,有效的,都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这就为历史课堂生成性问题及应对策略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这就为问题拓展延伸教学实施者增添了底气。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学生在课堂当中解决一个问题,可能产生一个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才能主动,学生没有问题,学生就没有了思维的动力,有疑问才能有创造的冲突和解决问题冲动。因此允许师生都可以带着新的或是悬而未决“问题”结束一节课的学习与探讨。

三、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实施策略

既定时间(课堂)内的既定内容(课标要求)教学和拓展延伸内容(三维目标)教学以及课堂生成内容教学是有机的统一体,既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又体现了相互排他性。课堂教学既需要既定内容教学,也需要拓展延伸内容教学,同时还需要因拓展延伸而衍生出来的生成性问题教学。三者共同构成课堂教学的三轮驱动力,缺一不可。没有既定内容教学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拓展延伸内容教学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但是,当前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三者相互冲突现象,表现之一是,既定内容过度,挤占拓展延伸的时空,表面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传统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教学观的体现,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力,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从根本上讲,这是低效的教学;表现之二则是拓展延伸过多,会导致生成性问题过多必然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使教学计划落空,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失控化,从而最终偏离了有效性这一关键点。

为了更好的处理上述问题,有必要就这样的课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制定相关的教学策略,引导课堂教学更趋向有效性这一目标。教学策略不等同于一般的教学理念,也不等同于常见的教学方法,更不是具体的教学行为。它是一种总规划。尽管教学策略的分类方式很多,笔者倾向于将教学策略分为:“课堂指引策略和课堂管理策略”。对此,课堂有效拓展延伸策略可以理解为:如何进行拓展延伸的指引策略、因拓展延伸教学,让课堂产生的诸多生成性问题应对和管理策略。指引策略贯穿整个教学实践,重点在于教学设计的规划,而管理策略重点是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的管理和调控。两者的切入点都与教学设计密切相关。为此,笔者从教学设计中三维目标的拓展延伸、导入的拓展延伸、课堂检测题的拓展延伸等角度谈谈指引策略的实施,从教学过程的管理与实施中拓展延伸、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延伸与应对等方面谈谈管理策略的实践。

教学设计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又可以分解为这样三个子系统,即课前系统、课堂系统、课后系统,每个系统都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和使命[v]。这三个系统工程,在我看来其实也可以理解为:课前三维目标的确立既依据,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与管理,课后教学效果的检测评价与反思。而一节有效的拓展延伸课必须将拓展的触须延伸到上述三个环节之中。这三者之间是一个完整的三点一线的统一体。三维目标(课前系统)就像是打枪时瞄准的准星,就像是夜航中的航标灯,就像是一个人的灵魂。教学过程的实施与管理(课堂系统)是其中的中心环节。这个环节是体现有效拓展延伸教学的主体部分,它既展现了拓展延伸教学的预设性,也应该预留适当的空间,考虑课堂生成性问题的解决与应对。这是有效拓展延伸教学的关键。课后教学效果的检测评价与反馈(课后系统),是尾舵。它能够就真实反馈一节拓展延伸教学的课堂效果,为日后的教学拓展延伸教学起纠偏的作用。常规的教学设计可能重点考虑到课堂教学环节的拓展延伸,而忽略课前系统和课后系统的拓展延伸。这样的拓展延伸很容易迷失方向,也很容易形成平原走马易放难收的局面。

(一)三维目标的拓展延伸

三维目标的拓展延伸包括:课标的分析,地位的界定,课标之间的纵横向拓展联系,课标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与应用;包括学情与三维目标之间的有效拓展延伸的可操作性的评估分析;基于上述前提下对三维目标的确定等等。

笔者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教学设计片段为例,该三维目标教学设计(课前系统)准备如下:

【知识与能力】

知道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标志

知道《联合国家宣言》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背景分析,理解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是二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通过《联合国家宣言》内容的分析与比较,理解公平对于合作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公平、正当合作能够互利共赢。

【设计意图】:人教版本上关于“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内容,主要讲述了背景、标志、《联合国家宣言》内容等三个方面。我在三维目标设计中拓展延伸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两个方面。对于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结果,以及联盟建立的前后各国关系的变化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的学习过程,从而进一步拓展延伸正确的价值取向。很显然,本节三维目标设计的充分考虑到本课标内容相关的纵横向联系,也考虑到本课标在现实热点生活的视角和应用。

这样做:

1、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有利于拓展课堂有效教学的空间,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新的问题,进而引发学生持久兴趣和积极思维,提供了引擎和发动机。

2、更能够通过过程的分析进一步达成情感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的分析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这一点非常符合新课标“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这一要求。

3、为教学过程的设计指明了方向。

为课堂教学的严谨性、时效性、与拓展延伸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依据。为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留下了可操作的空间,也定下了拓展延伸“度”的把握问题。

(二)课堂教学过程与管理的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的拓展延伸说到底就是基于教学问题和问题教学的拓展延伸。三维目标搭建好的拓展延伸方向和思路如何在课堂教学换届中实施,最常见和最有效的莫过于史料的拓展延伸设置和相关问题的预设。史料的选择往往是为了问题的设置为标准,而问题的设置以三维目标的拓展与设置为依据。这样就为史料的选择以及史料的拓展延伸定下了基调,不至于迷失方向、提问失当等现象的出现。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采取设身处地的态度和给予同情之理解的原则去认识和分析[vi]。实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是就是“情景再现”,如此学生才能在过程与方法实践中提高能力和升华价值观。根据史料来拓展问题,衍生新的触须,从而开启学生持久思维和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引擎和发动机,这是有效课堂拓展延伸的中心环节。

问题的拓展延伸教学是以教师设置问题学生解答问题模式,还是教师提供相关的史料,学生阅读史料产生问题、学生探讨问题、以至于最后解决问题的模式,要依据学情而定。前者可能便于操作,但落实最终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和创新能力养成等三维目标方面,有效性要低一些。笔者倾向于后一种模式,尽管后一种模式操作起来比较难,特别是中途接手的班级,特别是学情不同的班级,但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尽管实施起来比较难,但确实是真正解决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养成创新能力,落实目标有效达成的最佳途径。

下面还以两种“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教学设计片段为例,谈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拓展延伸。

1、导入设计

【例】:慕尼黑会议后,捷克斯洛伐克的外交大臣说:我不知道你们是否从慕尼黑会议中得到什么好处,但我可以肯定的说,我们不是最后的受害者。

方式一:师提出问题“能否举例来验证捷克外交大臣的话,变成了铁的现实?”学生回答。

方式二:师提出问题“上述材料能提取那些有关的信息?”学生探讨后提出观点和问题,再解答。

【设计意图】:补充上述材料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当时推行绥靖政策的不仅仅是英法,还有美苏,这就为下面即将引出的美苏英法等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做好了铺垫,增强了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空间,又开启了学生的严密性思维。

【例】老师提供拓展材料:德国突袭波兰时,英法德做法,美国的态度、苏联的如意算盘等史料,法西斯德国秋风扫落叶般席卷西北欧。

方式一:老师问“ 为什么战争初期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屡屡得手?”

方式二:老师问“上述材料,一句话概述上述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

2、新授课设计:

【例】出示拓展材料创设情境。罗斯福说:“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的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当作全体轴心国共同的敌人,这就是他们简单明确的总战略,所以,只有类似的总战略才能与之抗衡。”

方式一:老师问“罗斯福说的“类似的总战略”指的是什么?”

方式二:老师问“如果你是罗斯福,说说你说这句话的用意。”

【设计意图】:通过引用罗斯福的这句话,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材料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感知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某种必然性,从而培养学生任职特定历史背景下,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展示《联合国家宣言》内容

方式一:老师问“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有何重大意义?”

方式二:请同学解读《宣言》内容以及内容背后预示结果。

【设计意图】:设计上述问题目的就在于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面临共同困境和挑战时,合作的必要性。同时为下一步引导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到正当合作和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合作的可行性。

【例】(问题拓展)回顾绥靖政策实质并解读下列材料: 1941年6月22日晚,丘吉尔发表演说:任何一个同纳粹主义作斗争的人和国家都将得到我们的援助,俄国的危险就是我国的危险,也是美国的危险,俄国人民保家卫国的事业就是全世界各地自由人民和自由民族的事业。

方式一:老师提问

(1)、丘吉尔等在外交关系上同苏联发生怎样的变化?

(2)、这种外交关系的变化带来怎样的影响?有何启示?

方式二:比较后,看哪一组提的问题最符合本材料信息。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促使了日后英法美等国和苏联在发法西斯问题上的一致性,并最终促成《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也表明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面对共同的敌人是可以联合的。

【例】(进一步拓展延伸),展示材料:全球化背景下发生了经济危机,日本军国主义思想迅速抬头,他们借助美国的暗中支持,不断在钓鱼岛问题上挑起事端,导致亚太地区不稳定地因素增加。如何看待美国和日本在钓鱼岛等亚太问题上的这种合作行为?

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这是不正当合作。其结果只会导致日本制造更多的不稳定因素和麻烦,危及到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也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复苏。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现象和历史实质的分析,对当今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较高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取向。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

实践证明:相同的材料拓展,两种问题的设置,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这对于建立在学情与目标拓展情况的分析基础上实施有效的分层教学,是很有帮助的。尽管方式一,似乎是一问一答的“行为教学”,远比不上方式二,那种建构主义教学的效果。但总体上都能体现拓展延伸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课堂实践过程中,对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容易产生生成性问题,要求老师课堂预留的时空更大一些,对老师的调控课堂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方式二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但不管怎样,我觉得热闹一点,甚至是乱一点的课堂总比闷一点的课堂好!学生思维活动总比思维休眠好!

记得杨振宁教授在回答记者问及中国为什么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学者能获得诺贝尔奖时,他做了一个似乎不相关的回答:“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最大区别就在于中国学生不善提问题、不愿提问题。” 这句看似不相关的回答,让人深思和倍感沉重,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尝试营造一个良好的“问题式”课堂、大胆创新,以培养更多的有创新能力的当代中学生,应是现时所有老师的职责。

3、教学评估和质量评价的拓展延伸

这是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的最后一环节。是对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达成情况的评估与验收,为指导今后的有效拓展延伸教学提供数据上的支持改进依据。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的评估以命制检测题的拓展延伸为主要方式。

“检测”作为有效“评价和问学”的一个环节,而问题的拓展延伸其实就是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延伸。这一点也非常符合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注重历史知识的多领域、多层次的纵横向联系”这个要求,也是未来命题的发展趋势。然而,如何处理好检测题的“问题和三维目标”的关系,如何体现检测中“问题”的基础性、提高性、多层次性、多角度性等要素,以实现检测的信度和效度,最终为有效拓展延伸教学的评估与检测提供第一手资料呢?

笔者从事多年的初中毕业班备考工作,一直尝试将检测题中的“问题与拓展延伸”模式有机结合起来。笔者再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相关的合作与对抗话题为例,谈教学评估中的拓展延伸。

【例】大欧洲一直是欧洲政治家的理想。之前,有人试图用武力实现大欧洲的理想。然而历次战争,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以及后来的政治、经济发展趋势让欧洲一些富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才清醒的认识到欧洲国家必须走正当的联合之路,才能实现大欧洲的理想,才能顺应世界发展的趋势。

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1)列举两个试图以武力实现大欧洲理想的欧洲人

(2)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主要国家分别参与了相互对抗的两大军事集团。请写一战前欧洲形成的两大对抗性军事集团名称。并说说这些军事集团形成的影响。

(3)材料中的联合之路指20世纪60年代的西欧国家成立了什么组织?该组织建立的主要倡导国家是哪两个?该组织成立的目的是什么?它的成立对于世界发展的积极意义是什么?举例说明,欧盟成立后,成员国公民的日常生活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4)就上述材料谈谈你的感悟。

【设计意图】:以合作、对抗、正当合作与非正当合作为话题,结合“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这一教学片段的三维目标进一步将课堂教学中拓展延伸的问题题目化,实现巩固与检测有效拓展延伸教学的双重目的。即实现了相关课标的纵横向联系,也实现了从历史到现实的拓展延伸。既启迪学生从历史角度理解合作、正当合作、对抗等话题,又运用史实进一步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历史与时事热点之间的拓展空间(美日在钓鱼岛问题上的非正当合作及危害)。达到三维目标检测的目的。

四、课堂拓展延伸教学存在的不确定性

(一)注意度和量的问题。

一节课的容量过大,拓展延伸的内容多了,尤其是与课标相关的历史纵横向拓展延伸,这样的拓展延伸显得理性、枯燥,容易引起学生既有知识与新学知识的交叉干扰,容易引起“动听型和视听型”学生学习的疲劳感,导致学习注意力和积极性的下降,降低了课堂拓展延伸教学有效性。

(二)注意班级情绪的调控问题。

情绪调控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效率。这一点在“拓展延伸型”的历史课堂尤其重要,在涉及一些热点问题的拓展,比当时的如朝鲜半岛危机问题、金融危机问题、黄岩岛、钓鱼岛等问题等等,辅助的视频和图片资料等教学资源,容易引起学生的兴奋情绪。有的学生在没有弄清楚老师拓展延伸这类问题“目的”的前提下,情绪一下子就高过了头,冲淡了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偏离了拓展延伸的初衷,中断了本来连贯的学习思维。降低了拓展延伸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调控好拓展延伸教学与上述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今后进行有效拓展延伸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

当今社会需要创新精神,创新无疑是一个不断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时发现新问题的过程。创新不是专家和学者的专利,它的普遍性原则要求必须从学生抓起,所以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之一。而“情景再现的史料拓展及问题的拓展延伸”是目前公认为学校历史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之一,而被众多教育者认同。尽管有效拓展延伸的探究还刚刚起步,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实践。但我相信,在不断的实践和纠偏的过程中,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会越来越多的被广大同行认可、践行。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拓展延伸” 第6篇

一、拓展延伸要立足课本

课堂拓展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拓展延伸应该围绕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任何离开课文的拓展延伸都是空中楼阁,不着边际的。为了拓展,将课上到野外去,新是新了,却没了原则和规矩;为了创新,囫囵吞枣学习课内知识,忙于拓展中的“表演”和“作秀”,新是新了,却多了几分浮艳。我们要始终记住,只有文字才是教学之本,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也才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拓展延伸是为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服务的,不能让内容为拓展延伸服务。正如于漪所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所以教师在对课文拓展延伸时,首要的就是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

二、拓展延伸要把握学情

拓展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包含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认知水平、知识积累、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地区差别和特征等,做到切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适当变换内容或改变难度,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到很亲切,都有话可说。每一节语文课,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而且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因此,拓展延伸时教师应注意照顾学生个性差异,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多设置一些难度各异的学习内容,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训练项目,以供学生自由选择,各取所需。立足课堂实际,考虑时间、场地、情景的限制。否则,再精彩的拓展延伸,也不过是一种表演或作秀,比作一只“绣花枕头”恐怕并不为过。

三、拓展延伸要适度

语文课堂里的延伸必须适度,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理解和把握课文上,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设计一些拓展活动,在最值得拓展延伸的时机、地方去拓展延伸,并掌握合适的“度”,学一学见好就收,拓展切不可不着边际,伤害到语文教学的本体,以免喧宾夺主、本末倒置,让人觉得有画蛇添足之嫌,到头来却让语文课只落得个为她人做嫁衣。

四、拓展延伸要把握拓展形式

拓展延伸有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有文本与网络資源的链接,有语文学科向其他学科的渗透。但有些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忘了语文姓什么?本想借助网络来丰富教学的资源,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但有些老师上成了如何上网查资料的电脑课;本想通过音乐来感染学生,通过形象体验文本的情感,结果却成了音乐欣赏课。史绍典先生说过:“语文就是语文。”我们要牢记语文的“姓氏”,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艺术课或其他的什么课。同样,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也不是思想政治课、艺术课或其他什么课的拓展延伸。

在鲜活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善于抓住课本拓展的契机,把握课本拓展的火候,用好课本拓展这根“魔棒”,既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追求,更是对我们语文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

(作者单位 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贺昌中学)

初中语文课堂拓展教学 第7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拓展教学,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辅助下, 我们的语文课堂得以从房子里走出来, 拓展延伸到更为广阔的天地, 翱翔穿梭于古往今来的时空, 真正实现了质的腾飞!

好的拓展延伸往往会让人眼前一亮, 会成为一堂课最精彩动人的乐章。它可以成为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的“破解卡”、活跃思维的“催化剂”、陶冶情操的“艺术品”、穿越时空的“时光机”, 可以使课堂教学大为增色, 并带给学生智慧的理性认知和良好的情感熏陶。要做好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 必须立足文本, 在拓展的内容与方法上下足功夫。

一、语文课堂中拓展教学的内容

语文课堂中的拓展教学应该是以文本为中心点, 进行作家、题材、文体、表现手法、结构特点、语言风格等多层面和多维度的拓展, 是突破时空限制的适当的知识延伸, 是丰富学生感知的信息和思维的层次。

(一) 知识层面

语文课堂首先承担着让学生学习、积累语文知识、训练和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作用。语文知识面广量多, 考查形式多样, 更何况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训练常常是枯燥而乏味的, 即使死记硬背也非常容易遗忘。在有限的课堂中变着花样地补充和加强语文知识的拓展教学对于语文课堂教学, 特别是高三语文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对重点的字词句、高考题型进行横联竖比多种形式的拓展延伸, 则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记忆效果, 提高应用能力。譬如:在教学《劝学》时, 由文中的“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可补充“绳锯木断, 水滴石穿”等相类的词。再如唐代诗人王维在诗中则更多的喜用“空”字, 在《山居秋暝》中有“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句。由此, 可引出“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等诗句。在比较中积累, 在积累中体会, 在体会中感悟。

(二) 情感层面

语文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为一体的学科, 本身就承担着情感熏陶、德行培养、个性引导的重要作用。“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沟通作者的创作情感与学生的学习情感, 使他们碰撞交触, 让语文课堂超越时空的限制, 从课内拓展延伸到课外, 让学生在掌握语文工具性的同时受到人文性的熏陶, 在轻松愉悦中实现教学目标。

如《想北平》是一篇语极淡而情至浓的散文, 文中那墙上的牵牛花、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翩翩的蝴蝶, 还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的韭菜叶、几乎诗一般美丽的青菜摊子, 还带着一层白霜的西山的沙果、海棠, 北山的黑枣、柿子……无一不带着老舍先生对北京的深深爱恋。播放幻灯片使学生对老舍笔下的老北京增强感性认识, 孕育思乡恋乡情绪, 借以体会作者那种深深的思乡恋乡之情, 再顺势迁移到我们扬州也有属于自己的乡土之美, 深入体悟乡土情结的内涵。将北京与扬州联系起来, 由此及彼地让学生更多地关注身边的社会, 关注文化, 确立民族自豪感, 更多地思考我们身边的社会文化现象,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 表达层面

在课堂教学中, 仅仅做到对每篇课文基础知识的落实和思想情感的领悟, 还是不够的, 我们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表达和创造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更符合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语言应用和交际的能力发展, 关注学生个性化和终身化发展的要求。

我听过一节区公开课是关于“仿句”的专题复习。他巧妙地从仿句的类题训练拓展到作文写作, 让学生利用仿写的方法为作文增添文采, 强化情感——“宽容是大海。它能容下江河, 也能容下小溪, 它能容下竞游百舸, 也能容下一叶扁舟。宽容是高山。它能容下鲜花, 也能容下荆棘;它能容下参天大树, 也能容下一棵小草。宽容是丝丝春雨, 能融化顽固的冰层, 敲醒沉睡的爱心;宽容是萧萧秋风, 能吹散自卑的阴云, 唤回迷失的良知。” (《宽容》) ——这样的拓展延伸不仅踏实有效, 也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还有很多老师把课堂教学拓展到口语表达, 也达到很好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的方法

(一) 适时切入

课外诗文、故事、传说、格言、警句等语言材料, 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 适时切入这些课外知识, 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 开阔学生视野, 锻炼学生思维, 丰富语言积累, 培养语感,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为例, 诗词上片写的是湘江秋景图, 在分析其景物描写时可以适时切入中国古代文人描写秋景的诗句和作者背景知识, 从而深入领会为什么《沁园春·长沙》的秋景不悲凄, 反而呈现出一种绚丽壮观的磅礴大气。

(二) 关联引申

语文是综合性的学科, 大语文观认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堂教学应联系学生生活, 加强语文实践, 沟通古今中外, 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申, 不仅需要, 而且必要。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 也给语文课程自身增添生长活力。譬如语文教师讲姜夔的《扬州慢》就不可能不提到《诗经》里的黍离之悲。

(三) 纵横比较

纵横比较是教师常用的拓展形式。只有比较才能发现事物特征。运用比较拓展教学不仅能便于学生掌握所学课文的要点, 巩固知识, 更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节课堂气氛, 增加师生交流, 开阔学生视野, 拓展学生思维, 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横向比较可以缩地成寸, 纵向比较可以穿越时空, 真正打破课堂方寸之地的局限, 和作者对话, 和历史交谈, 把语文教学放在更广阔的时空来体验来思索,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空自由飞翔!

小学语文课堂拓展阅读教学研究 第8篇

一、小学语文课堂拓展阅读开展的重要意义

所谓的拓展阅读就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把课外的相关知识、阅读材料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补充与完善,这样能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小学生的成长意义非凡。阅读的内容包含课内外两个层面,能让小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来看待问题。若仅仅是局限于语文教材,阅读材料不够丰富,小学生的思维会受到限制,因而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拓展阅读教学很有必要。拓展阅读,对于初出茅庐的小学生而言是一笔财富,他们能从多种阅读材料中吸收更多的知识,锻炼和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此同时,强化课堂拓展阅读教学,可大大提升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开展拓展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从优质的阅读材料中获取有价值的材料,例如人物典故、经典故事等,都可将其作为重要的写作素材,对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

二、小学语文课堂拓展阅读教学措施

1. 合理选择阅读资源,强调与教材的衔接

为了提高拓展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应从阅读资源的选择上着手,注重阅读资源与教材的有效衔接,强调知识点间的紧密联系,这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拓展阅读教学实施的重要前提。以小学语文教材作为阅读的基础,教师运用巧妙的方式来开展拓展阅读,能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增强小学生知识积累。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赠汪伦》,这是一首赠别诗,李白在游历的过程中与汪伦结下深厚的友情,在临走前表达自己依依不舍的情感,感谢汪伦的热情款待,且有种相见恨晚的情怀融入其中。通过此诗,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李白的相关书籍、诗集和典故等,通过知识面的不断拓宽,能让小学生产生更为深度的认知,拓宽视角,从不同的阅读文本中综合性地了解李白本人及其创作,使得李白这个形象更具立体化与形象化,可大大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2. 打造个性化教学法,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对世间百态都充满好奇。为了增强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实效性,应从小学生的这种基本特点着手,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拓展阅读教学模式。小学语文课堂拓展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可将信息技术应用其中,开展多媒体教学、微课教学等,利用现代化媒体来辅助教学,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拓展阅读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以微课为例,前期教师应制作好微视频,长度控制在8-10min,可将阅读的内容以视频的形式予以呈现,先激发小学生的兴趣,进而再引出相应的阅读材料。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亡羊补牢》时,为了方便理解,教师先通过短视频对“亡羊补牢”的故事进行介绍,在播放完毕后,教师应抽取学生对故事进行点评,并谈谈自身所受到的启发。利用短视频的方式来开展拓展性阅读,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再为小学生推荐相应的故事书,以调动小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 打造和谐阅读环境,烘托拓展阅读氛围

初中语文课堂拓展教学 第9篇

关键词:拓展延伸教学,初中语文,语文素养

拓展延伸教学,意在通过开放性、主体性、创造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效贯穿生活与语文的联系,以实现知与行、学与思的统一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科素养。本文以苏教版(七下)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拓展延伸教学”的应用。

1.注重质疑,形成发散思维

学贵有疑。在语文“拓展延伸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形成自己的思想判断,其见解的深浅,思维的发散,首先要通过他们提出的问题来体现。而七年级的学生,参与课堂的主体意识较高,表现欲较强,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其发问,不轻视简单的质疑,同时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要从旁给予相应的方法点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篇幅较长,阅读教学设计时,应详略分配,以问题贯穿阅读,引导学生运用跳读、分读、精读等多种方式,挖掘文本,从中思考:作者回忆描述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童年生活,文章以此分为两部分。在你看来,哪部分最有趣味?能否从中概括百草园的有趣的事?能否给这部分文字拟小标题?首段末句“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画龙点睛,成为这部分的“文眼”,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百草园的深深怀恋。相对来说,三味书屋的童年时光相对枯燥。那么,作者回忆方正质朴的私塾先生,细致描摹三味书屋的私塾生活,是为了揭露封建教育制度的摧残人性,还是意在呈现儿童的广阔的生活乐趣,表达对童年的怀恋之情?这样,通过课堂质疑,学生文章主题得以深入思考,对文本内涵的挖掘更为到位。

2.整合阅读,拓宽学科视野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活动,是关键的环节。而语文“拓展延伸教学”的特殊性在于,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将阅读资源有效整合,课内深度挖掘,课外充分拓展,内外互补,形成阅读教学的双驱动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美女蛇的传说及“雪地捕鸟”趣事,《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社戏》中与阿发等偷吃罗汉豆,《故乡》中的少年闰土月夜刺猹,都是无忧无虑的童年趣事,构成了鲁迅的乡土童年的书写。对此,教师不妨将这些阅读片段整合,补充到课堂中,以多方面的阅读来丰富文本的理解,拓宽语文视野。当然,整合性的阅读不能盲目开展,而是应在对比阅读中形成个性思考:鲁迅作品对童年趣事的回忆,人物既有儿童,又有成年人,两者之间有没有对立?鲁迅回忆童年,仅仅是为了表现童年生活多彩多姿与回味无穷吗?有没有其他的写作意图?你也有类似的童年趣事的写作练习片段,对比你与鲁迅的童年故事,有什么不同之处?当然,对阅读资源的整合程度,体现了语文教师的人文视野是否宽阔,教育情怀是否向上,综合素养是否优秀,是“拓展延伸教学”在语文课堂上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3.有效实践,培养求知精神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其学科外延与生活外延等同,决定了语文学习的知行合一的特点。因此,在“拓展延伸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实践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的求知精神,尤为必要。当然,实践活动要体现学科阶段特点,富于启发性、科学性、艺术性,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拓展延伸教学”中,教师可以鲁迅的童年趣事及私塾生活为引子,启发学生联想自己的实际经历,开展口语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交流自己的童年趣事。这样穿插在阅读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活动,既调动了课堂气氛,也为写作储备了丰富素材。关于“雪地捕鸟”的赏析,是精彩的描写片段,为了详细品读,教师不妨让学生自主找出捕鸟的一系列动词,标出来,尝试替换以品析这些动词的运用之妙。然后,组织人上台演示“雪地捕鸟”的情景,从而加深学生对关键动词的理解与赏析,感悟其在描写景物、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等方面有着更准确的表达作用。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丰富了语文教学情境,从而有利于阅读教学对学生人文内涵的提升。

4.以写促学,提升语文素养

阅读与写作,二者相辅相成,构成语文教学的两大板块。传统模式的阅读教学,注重听与读,而割裂了说与写。这样一来,学生往往在文章义理、写作手法、情志表现等方面,分析鉴赏得头头是道,然而一提笔,便心中茫然万端,搜肠刮肚而不知所云。针对这一问题,“拓展延伸教学”由读而写,以写促学,真正落实语文素养的提升。在阅读赏析之后,教师不妨组织学生开展小练笔:百草园使鲁迅的童年生活多彩多姿而回味无穷,在你童年记忆深处,有自己的“百草园”吗?可以是散发乡土气息的农村小院,也可以是充满童趣的河沟摸鱼;可以是田间陌上挖野菜,也可以是草丛深处与小伙伴捉蚂蚱;可以是一次郊外踏青,也可以是一场远足旅行……请你回忆其中最动人的情景,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用一二百字将其写出来。待学生写完之后,教师组织小组内交流展示,分享写作感受,对于具有共性的疑惑问题,教师从旁给予技法指导。

试论小学语文课堂的拓展教学 第10篇

学生参与度的高低是评判一堂课学习质量的重要标准。要想保证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就要尽可能地做好课前的情境拓展、做好课上的思维拓展和做好课后的作业拓展。

一、做好课前的情境拓展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境做了相应的规定:“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由此可见, 良好的学习情境对于学生学习效率提高的重要性。所以, 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创设各种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 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式,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拓展活动中来。只有这样, 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喜欢新奇的特点并克服他们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上情感因素占上风的不足。

比如, 在教学《桂林山水》的时候, 我就在课前引导学生注意收集有关桂林山水的各种课程资源并组织学生在上正课之前做了交流展示。从学生交流展示的课程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质量来看, 可以发现学生对于这样的课前准备很重视, 也是很乐意去完成这样的任务的, 效果自然也是非常好的。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充分的课前准备, 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了较大程度上的拓展, 在认识和情感上都有了相当程度上的准备, 使得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就能够很快地发现、归纳出桂林山水的美来, 能够引发出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特别是组织学生把他们搜集来的课程资源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展示的环节, 更是能够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学生争相交流展示, 和谐、热烈的课堂情境也就创设出来了, 拓展活动的效果就有了保障, 学生也就因此感受到了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乐趣, 语文素养也就得到了提高。

二、做好课上的思维拓展

小学语文课堂要做好对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活动的过程中, 一定要依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特点, 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做好与文本的对话。当然, 在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活动过程中, 小学语文教师还要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 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从中获得思想上的启迪, 并因此而形成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考虑到课堂教学毕竟是要受时间限制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意训练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综合处理最大数量的信息, 使得他们思维的指向、速度、效率得到锻炼、提高。

比如, 在教学古诗《赠汪伦》的时候, 我就在引导学生搜集李白的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组织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文学意境进行了归纳、分析。就在这个时候, 我适时地抛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 面对青山绿水、桃花盛开的美景, 李白的心情如何呢?请同学们结合搜集到的有关李白的相关资料加以分析。”经过我的点拨, 学生很快明白了李白乘舟欲行, 对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真挚深厚友情的感激之情。通过这样的思维拓展, 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就深入了, 限时阅读的能力、素养就得到了锻炼、提高。

三、做好课后的作业拓展

要想做好小学语文课堂的拓展, 除了要做好课前的情境拓展和课时的思维拓展外, 还要做好课后的作业拓展。只有做好课后的作业拓展, 一堂课的拓展活动才算完整, 拓展的效果才有保证。

众所周知,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很能够体现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布置的作业总是不外乎抄抄写写, 那么这样的作业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应该善于根据文本内容布置作业。根据文本内容来布置作业其实就是这位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后拓展活动。课后作业的拓展效果好不好取决于作业布置的质量。作业布置的质量是否高要视布置的作业是否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 是否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是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锻炼、提高。

比如, 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的时候, 我就在课堂临近结束的时候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思考题:“在课文中, 邱少云同志的光辉形象是通过战友的观察、感受侧面表现出来的。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 以邱少云同志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来直接表现当时的情形。”这道题目符合小学生崇拜英雄的心理, 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较深入的拓展。再比如, 教学中, 遇到有些课文的情节结局不是很明了的时候, 我总是喜欢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续写。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来看, 这样的作业是特别受学生欢迎的, 作业的质量也是特别高的。与抄抄写写的作业相比较, 只有这样的作业才能够引导并促使学生在复习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创造。学生也因此能够在这样的作业中去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不是机械重复带来的腻烦。

总之,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深入挖掘课程资源, 要依据不同的文本设计相应的课堂拓展教学, 构建好课内外学习的相互联系, 特别是要做好课前的情境拓展、做好课上的思维拓展和做好课后的作业拓展。只有这样,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更好地拓展学习的空间, 学生的自主学习、全面发展才能实现,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才能形成。

摘要: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与小学语文课堂的拓展教学息息相关。小学语文课堂的拓展教学既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拓展点, 又要处理好课堂教学的不同节点。要想处理好课堂教学的不同节点就必须做好课前的情境拓展、做好课上的思维拓展和做好课后的作业拓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拓展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徐国平等.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实验研究.宁波大学学报, 2003.

如何拓展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内容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标 课堂教学 拓展

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再只针对现有课本知识的传授,而是尽可能增加信息量,大胆延伸,不断拓展,让学生能力提升,文化视野得到拓展。然而,怎样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正确地拓展?浅谈几点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拓展的根本

1.拓展应源于教材,立足于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从教材内容中延伸。拓展既要基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教师的课堂活动设计应该以教材主要内容为中心,但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而应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础上,大胆突破,有所丰富,不断创新。

2.要树立“用好教材”的新理念。教师一味地死啃教材,这显然是一种封闭式的教材观。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我们所用的课本不应该只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内容应该是可变的、可拓展的。因此,教师必须摒弃“教教材”的传统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变机械地照搬教材内容,为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深思熟虑什么地方可以拓展,怎样拓展。拓展过程是对教材的不断挖掘、重组、建构的过程。

二、拓展的内容

1.教材内容的拓展。

英语教学内容广泛,主题很多。初中英语教材里每课通常以词汇、课文、语法等模块出现。但仅靠教材中的这些内容还不能满足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与把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适度拓展,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多做一些介绍,包括词语的指代范畴,情感色彩和联想意义,这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同时通过词形变化,构词法的讲解帮助学生记忆。课文教学则是英语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词的使用,到句型结构的变化都在课文中体现。一些来自于成语典故、神话传说、文学名著等改写的课文包含了大量的成语、惯用语、谚语、俗语和格言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介绍其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其来龙去脉,以便他们理解其深刻内涵,拓宽文化视野。

2.注重拓展内容的筛选和更新。

随着网络和其它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供拓展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其来源广泛,种类繁多,掌握不好,选择的材料就有可能意义不大,成为累赘。这就需要教师从众多的材料中精心筛选,把那些与课堂教学内容联系最紧密、与拓展目的最相符、与学生认知水平最贴近的材料选择出来。

有些内容陈旧了,教师却还在那儿讲,学生就没有兴趣。而有些新的内容,现在又是非常需要的,教师却又没有加以介绍,学生当然不满意。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要不断地更新。

3.外国文化的介绍。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英语学习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而新课标中对文化教学有着很好的诠释和要求,这也是英语课堂拓展教学的优势体现。在具体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有选择地向学生补充介绍相关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通过对对话、课文的学习,学生认识和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思维习惯以及语言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了解相关的外国文化,从而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

4.开发拓展材料的“附加值”。

很多人会认为英语教学拓展仅是课堂上简单的句型反复操练,这种想法是片面的,真正意义上的“拓展”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科学地进行处理,实现拓展。拓展的方法很多,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常用的有:

对比拓展:教师想要学生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培养文化意识,就可以通过对比,注意比较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了解称呼、打电话、道谢、恭维、赞扬、告别、致歉等方面与我们不同的语用规则,让学生知道,由于在家庭、单位和交往中身份、地位的不同,需要遵循的行为准则也不同。

练习拓展: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对词汇,课文的理解更为透彻。通过各种练习,学生读写、思维、创新能力得以提高。这样课堂更具有磁性,学生更富有学习热情。

拓展迁移:拓展迁移就是使学生的思想哲理化,知识系统化并提高创新性。其形式可多样化:如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迁移,对问题的深入挖掘探讨,读写结合训练句子仿写、口头作文等, 以上是初中英语课堂常见的拓展方式,拓展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制作英语小报、海报、做实验等。

四、拓展的时机

一堂课的导入环节如心理学的首轮效应对教学非常重要:或先声夺人,扣人心弦,让人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或如诗入画,春风拂面,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很快便能入情入境。而英语课堂教学的拓展时机更要恰当,要掌握好“火候”,要在英语教学最急需的时候进入教学环节。

英语课堂拓展的时机是有规律可循的:课伊始,或知识铺垫,或激发兴趣;课中间,或突出重点,或突破难点;课结尾,或升华主题,或拓宽视野。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情况灵活多变,教师要善于捕捉契机,抓住生成向有利方向转化的关键,因势利导,在动态的适度拓展中生成闪耀的教学亮点。

五、拓展的适度性

浅议语文课堂中的拓展教学 第12篇

可是, 在课堂上爆发的掌声散去之后, 静下心来思索, 这热热闹闹之后留给学生的又有什么呢?这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究竟有哪些地方出了问题?问题一:重视了拓展的形式, 忽视了拓展的实效。拓展教学是为了达到、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 拓展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的思维,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 达成教学目标。不能单纯地为了追求形式的新颖而忽视了拓展教学的目的。有的在拓展教学中没有抓住文本的实质, 只是结合自己的兴趣来延伸迁移, 借助图片、音乐、视频等新颖的形式, 以捕捉和吸引学生的眼球为激趣点, 而忽视了拓展训练的目的。这样的拓展流于形式, 只是表层的“秀”。问题二:突出了拓展的知识面, 忽视了语文的本质。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分强调了人文性而丢失了语文的工具性, 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拓宽知识面, 单一地认为只要是能够让学生拓宽视野, 无论是军事、时政、医药等科学知识, 还是逸闻趣事、娱乐新闻, 塞满课堂就算是延伸迁移、拓展训练了。这样忽视了对语言的品读赏析、语言的表达等对语文素养的训练。忘记了语文姓“语”。问题三:只是预设性拓展, 缺少生成性拓展。在拓展训练中, 老师大都是依据课程标准的目标, 有目的、有计划、精心设计了一些对文本拓展的环节, 在课堂的即将结束部分, 有步骤地展开拓展训练。这都是课前预设好的, 是机械的模式化的, 课堂教学中按部就班地展开, 学生的学习也只是局限在老师预先设定的范围, 教学中出现有价值、有创见的想法和思维的火花, 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新颖的思维往往一旦出现因打破了老师的预设而被封杀。

一、拓展延伸不是筐, 什么东西都可以装

拓展教学确有实施的必要和价值, 我们不能据此狭隘地认为拓展教学就是让学生跳出文本的限制, 开阔学生的视野, 只要能够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增加学生的技能什么东西都可以装。“拓展延伸是个筐, 什么东西都可装”, “拓展万能论”的思想是不可取的。拓展只是教学的一种形式、一种手段。受“大语文观”、“教材不过是个例子”思想的影响, 过分夸大拓展教学作用是不可取的。

二、要处理好拓展和文本的关系

拓展教学只能是语文阅读教学“辅助手段”, 是文本教学是“佐料”。对文本的研讨才是教学的“主食”。因此我们要把握好“佐料”和“主食”的关系, 要处理好文本与拓展的关系。拓展从哪里着手, 方向是什么, 拓展等契机是什么, 拓展什么, 拓展多少, 要认真思考, 合理把握。

三、拓展要把握好时机

可以依据文本的类型、教学的需要, 因地制宜, 适时拓展.文本的拓展可以融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是“随机”的, 它是为解读文本服务的。把文本拓展单纯地理解为在一篇文章学习之后是非常生硬的。可以安排在课前拓展。为了让学生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及相关知识, 给学生学习储备能量, 或激发学习兴趣, 丰富学生的情感认识, 就可采用课前拓展。例如做好预习文本, 搜集信息、初步感知的工作, 课前搜集信息等。也可课中拓展。如阅读教学过程中, 遇到难点、疑点, 适时利用拓展材料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在对课文阅读的基础上, 呈现了另一个信息, 另一种认识, 在阅读拓展材料时, 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对比、整合信息。有助于学生较为准确、深入地理解文本。

四、拓展训练要注意形式和方法

对文本拓展训练的方法很多, 要不拘形式, 冷静思考, 不要盲目, 要选择好的拓展训练的方法。例如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衔接、补充写作的背景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借助辨清词语、理解句子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可以通过抓修辞、抓句式等方式来让学生仿写精彩文段;可以借助续写、改写等方法来加强拓展训练;更应要重视在解读文本中的生成性资源, 抓住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中的质疑、发难或错误等生成性问题及时拓展。课堂的实践中, 对文本的拓展需要冷静分析学情, 充分发挥教学机智, 及时转变拓展策略, 扎实地处理好拓展的方向与落脚点, 拓展教学才能在教学中激发出智慧的火花。

五、拓展要紧扣学习目标, 把握好度

拓展教学要始终紧扣学习训练的目标, 把握好延伸、训练的度。要针对每篇文本的不同特点, 围绕教学目标中的知识、语言、情感态度价值观、思维, 结合文本和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 着眼于对某些知识、妙词佳句, 精彩语段, 通过一定形式的读、写、说进行拓展, 让学生在拓展训练中感受、品味语言, 习得、积淀语言, 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进而在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语言。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 完成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语言表达等能力。

总之, 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的语文老师, 要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 把握语文教学尤其是“教师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沟通与生活的联系, 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 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探索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 借着课改的东风, 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几个原则, 处理好几个关系, 大胆延伸、不断拓展, 不断探寻有效拓展延伸的新方法、新途径, 让语文拓展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绽放智慧的光芒。

摘要: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应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刻影响,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本文从四方面入手对语文课堂中的拓展教学进行了分析, 以期对大家有所借鉴。

上一篇:移动维护下一篇:超声喷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