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2023-01-02

第一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功能。因此,如何评价一堂课成了必须研究的问题。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是什么?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

从教学时间上看,课堂教学占据学生的时间最长。据统计,一个学生受完普通教育要上完一万节课;一名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有91﹪的时间在校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可见,课堂教学是中小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占据了他们学生时代的大部分宝贵时间。

从教学形式上看,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尽管历史已经把我们载入了21世纪,尽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有了远程教育,电脑的普及有了家庭网上学习„„但是时至今日,课堂教学仍然是世界各国教育的主要形式,仍然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仅在我国,每天就有数有以千万计课时的课堂教学在进行。

从教学功能上看,不同课堂教学水平带来不同教学效果。同是一本书,一篇文章,同是课堂教学,可不同老师去上课,却带来了不同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具有多功能性,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不仅会使学生爱学,知识掌握得好,而且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提高,智力得到发展。健康的人格也会得到培养。反之,低质量的课堂教学,不仅能力教学目标、思想情感教学目标不能实现,就是知识教学目标也难以落实。

从教学效率上看,不同的课堂效率会带来不同的学习负担。水平高的老师,他们上起课来就轻松,学生学得就开心;反之,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也苦。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还是要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一番工夫。

所以怎样评价课堂教学,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

新课程改革走到今天,老师们仍有这样的困惑:“究竟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不难看到这样的公开课或评比认课,教学如行云流水,环节天衣无缝,细节处理独具匠心,学生发言积极踊跃,也会有专家为这课并不佳,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没有自己的思考,课堂活跃只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假象。省优质课打分,坐在下面的老师的评价五花八门,所以令许多老师不知该如何评价课堂教学了,究竟目前提出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如何?

(三)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关键主要是如何解决好“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的问题。 ▲ 三个维度

●知识与能力 是基础目标(语文课程的“智能——基础”系统) ●过程与方法 是核心目标(语文课程的“智慧——发展”系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是灵魂,也是最终目标(语文学习的“动力——保障”系统)

▲ 五个领域 ●识字与写字 它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阅读 它是收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取审美经验的重要途径 ●写作 它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口语交际 它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综合性学习 它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四)语文课堂教学观察评价表

我们来看一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归处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观察评价表。

说明:评分100分为满分,A档评分为14-15分,B档评分为12-13分,C档评分为9-11分。不必完全按档评分,可在评档基础上酌情评分。

1、我们接触过不少评价表,大家来观察一下这张课堂教学观察评价表与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有何区别?

出示传统课堂教学评价表:

(1) 最大的区别是“以学评教”,区别于传统课堂评价“以教评教”。实际上是评教与评学相结合,侧重评学。

(2) 注重课堂观察,评价在真实课堂状况;包括名称的变化。课堂教学观察评价表与传统课堂教学评价。

(3) 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自主学习方式。

2、实际上这张课堂教学观察评价表体现了两个重要指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A、学生的学:

(1)注意状态:倾听全神贯注,回答针对所问。

(2)参与状态:绝大多数(或者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3)交往状态:师生、生生合作交流民主和谐。 (4)思维状态:思维有条理,能表达自己的见解。 (5)情绪状态:

(6)生成状态:这堂课有没有思维梯度,有没有思想。B、教师的教 (1)教育理念和人文素养——开放、 健康、|平等、探索、创新等 (2)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准确、专业等 (3)教学思路和学科功底————清晰、全面等

(4)组织协调和教学机智——灵活、自如

总体来说:从课堂角度来看评价更客观,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评价不仅仅给老师看,我们的语文教师更要给学生看,目的是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从教师角度来指导,更为开放,考验更大。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评价论文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评价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初中语文教学评价论文,希望能帮到你!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正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思考和探索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新的基本评价标准也成为广大中小学老师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拟就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提出“快乐、对话、开放、感悟、探究”等五条最基本的评价标准。

关键词:评价 快乐 对话 开放 感悟 探究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很多语文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特别是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和探索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新的基本评价标准,希望弄清楚新课堂与旧课堂到底有哪些区别,以探索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策略,更好的落实新课程理念,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这里,笔者谈谈自己初步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五条最基本的评价标准,仅供广大同仁在今后研究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时参考。

一、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弊端和局限

(一)“是否完成认知目标”限制了教师对学生认知能力以外的其他发展的关注。在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中,教师是否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更确切地说是这节课的认知目标,是作为一节好课的很重要的指标。的确,完成认知目标是教师在组织教学中一件很重要的任务。有时候我们会听到这样的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很多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问有答,或讨论或交流,教师将课堂组织得“热闹非凡”,将学生调动得“兴趣盎然”,但检测学生实际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情况却并不理想。原因就在于教师在备课时,未抓住完成该教学目标的关键条件。像这样未完成预定认知

目标的课显然不能称得上是一节好课。但如果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的课也不能视为一节好课。认知性任务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或惟一目的,教师不应只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而不考虑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不仅包括认知的发展,也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包括各种能力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发展。学生的想法中也许蕴涵着创造性的火花,也许是对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可是教师不愿意在这上面花时间,因为怕影响教学进度,完不成认知目标。

(二)“丝丝入扣”的教学设计严重束缚了教学中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传统的评课标准,往往强调教学进程要安排合理,教学环节井井有条。许多观摩课,教师不敢拿出原汁原味的课,就是怕评委们说自己设计的课“漏洞百出”,说自己水平低。教师期望的是学生

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结果往往是把一节好课上成了表演课,演员就是教师,或者说主角是教师,学生则是配角,是观众。教师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常常采取回避的处理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无任何收益。因此,我们说教学“贵在得法”,就体现在教师如何作好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促进者、启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三)“样样俱全”的所谓优秀课常常使教学忽略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需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可以说十分完备,而且每一项指标几乎都有固定的要求,诸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进程安排合理”、“课堂提问精炼”、“多媒体运用恰当”、“板书设计美观”、“教态自然”、“语言流畅”等等。结果我们会发现,许多观摩课中的不少环节就是为迎合评课标准而设计的。但是我们的教师有没有想过,课堂教学既然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就必须围绕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其目的是使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如果为了把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在黑板上即使板书并不那么美观,甚至让学生参与板书,又何尝不可呢?相反,如果让所谓的多媒体限制了学生的理解,让所谓的板书限制了学生的理解,那才是一堂既可悲又失败的课。传统的评价标准所存在的弊端和局限性使得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种好的、值得倡导的课堂教学究竟应该是怎样的,或者说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应该包含哪些方面?为此我们研究了课堂教学的科学评价问题。

二、新课标理念指导下评价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评价一节课,应该从教师组织学生活动的角度去观察,从引导教师关注活动的直接效果——学生是否能够实现有效学习,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角度去设计活动、组织教学,这样才会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也才能促进课堂教学评价自身的健康发展。实际上,由于评价者自身观念的滞后,由于课堂评价标准存在某种偏差,课堂教学评价给实际教学工作带来误导的现象并不少见。所以,在研究制定好课标准时,必须坚持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坚持以发展的观点评价发展中的教学过程的态度,使我们所倡导的好课标准,不是悬在师生头上束缚其主动精神发挥的利剑,而是帮助教师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引导师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武器。课堂教学的本质既然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评价课堂教学就应该从观察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进行。观察的重点是活动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的活动过程,这些组织工作的惟一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所以,教师的组织活动不是观察、考评的重点。只有在教师的活动引发了学生的活动以后,只有把教师的活动与学生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情况下,测量评价教师的活动才对评价课堂质量有意义;否则,不论教师讲解得如何生动,不论教师展示了多少教育资源,只要它们没有激起学生的有效学习,都是不必要甚至无价值的。在度量、评价课堂教学时,把观察重点从教师的作为转到学生的作为上,把教师的作为联系到学生的活动上来加以评价,反映了我们对课堂教学本质的新认识。当然,在这样分析评价课堂教学以后,并不是否认教师对教学的主导作用,因为学生有效学习活动表现就是教师劳动的成果,反映了教师的组织与计划的水平,所以,我们仍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依据课堂上学生的实际表现来评价教师,来认识教师的业务水平与敬业精神。作为对一种活动过程的评价,应该从活动的目的、活动的过程、活动的效果、活动的氛围、活动的特色等方面来加以评价,在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时,应该抓住以下五项指标:

(一)语文新课堂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课堂。快乐教学是一种成功的教学实践,让每一位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是新课程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求知欲望强烈,以学为乐。那么,怎样才能献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呢?最基本的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三个充满”:

1、充满情趣,使学生热情高涨地学习语文。兴趣是入门的先导,热情是不竭的动力。要把一节语文课上得让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就必须把激发兴趣、调动热情放在首位。

2、充满激励,使学生信心十足地学习语文。激励性语言犹如催人奋进的号角,能鼓舞人心、增强自信。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学充满激励、让学生具有学习的信心感和安全感呢?首先要求教师必须遵循三条基本原则:即确保“学生无错”原则,从多角度评价学生;坚持民主平等原则,多与学生商量沟通;尊重学生人格原则,不伤害学生自尊。其次是提倡教师采用激励性的课堂用语:如盼其成功:“别着急,再想想,你会想起来的”;促其成功:“你想得真好!为大家开了一个好头”;帮其成功:“你的想法真好,能把想法说得更清楚一些吗?”

3、充满赏识,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语文。赏识能使人快活,赏识能使人心智开启,赏识能使人灵感涌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赏识学生呢?赏识学生,就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就要蹲下来看学生,细心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赏识学生,就要包容学生,在包容中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作为教师,我们永远也不要对学生说“你不行。”因为说学生不行,实质就是学校不行、老师不行,应该检讨的是学校和教师。

(二)语文新课堂应该是一个对话的课堂。对话教学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是相对于传统的“独白式”教学而言的,是以“沟通性”的“对话”为其本质的教学。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法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本质性的标识。”对话教学主要有言语型对话、理解型对话、反思型对话三种课堂实践形式。言语型对话是指以言语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教学对话,可分为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理解型对话是指人与文本的相互理解与阐释,包括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反思型对话是指以自我反思为主要手段的师生对话。在课堂上,几种对话形式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错综复杂的对话教学实践形态。运用语文新课程理念来审视,进入对话状态的语文教学主要由生本对话、师生对话与学生的自我对话所构成,并且具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积极参与、面向生活的广阔天地、能挖掘学生无限的创新潜能四个显著特征或重要作用。因此,语文教学要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必须抓住这种对话状态:

1、生本对话,充分感悟,使学生在感悟中不断提高。生本对话就是指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见,将学生阅读文本视为对话,强调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将个体感受与文本意义交融,与文本共同生成各种带有学生个性色彩的文本意义。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对这种解读的最恰当的形容。

2、师生对话,沟通引领,使学生在引领下不断进步。作为语文教学状态的师生对话,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语文课堂上的师生问答,而是蕴涵着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需要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因此,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教学中的师生对话,不是居高临下地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而是引领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探究发现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3、生生对话,互动交往,使他们在交往中不断发展。合作学习理论认为,生生对话是教学系统中极具潜力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因为,生生对话赋予了教学浓厚的情意色彩,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生生对话给每个人提供了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倾听他人意见的机会,能使同窗真正成为学友。生生对话主要有讨论式、问答式、辩论式三种形式。

(三)语文新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课堂。新课程所追求的教学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观念、教材内容、学习方式和教师心态的开放等方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教学中要能真正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必须在教学时空、教学课型、教学内容等方面实施开放策略:

1、教学时空的开放,以拓宽学习时空,让学生时时处处可以学语文。传统教学的教学时空是封闭的,以上课、下课铃声为教学的起始和终结,教师走进课堂才表明教学的开始。开放的教学时空是没有严格的起点和终点的。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课堂的时空向课前开放。比如,课前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学生可先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来帮助预习新课,以便课堂上与教师、同伴、文本对话,使课堂真正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特别是作文教学,如果事先让学生拟题、议题、定题,给学生较充足的准备时间,到作文课时,学生就会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二是课堂的时空向课后开放。下课铃声绝不是教和学的休止符,它应成为继续探究的新起点。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是把所以问题解决在课内,而开放式教学则提倡把问题带出课堂、带向生活。

2、教学课型的开放,以创新学习的形式,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开放的教学课型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构建起开放的教学课型;二是指不搞统一的教学课型,鼓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如质疑式(其操作程序为:“学生质疑→带疑阅读→尝试讨论→小组交流→解疑存疑。”)、讨论式(其操作程序为:“出示讨论题目→定向学习材料→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全班交流。”)、辩论式(其操作程序为:“学习新材料→确定讨论题目→分组做准备→两组展开辩论→辩后师生小结。”)、茶馆式(其操作程序为:“课前预习教材→七嘴八舌谈见解→教师适当作点评。”)等等,各具特色,开放多变。

3、教学内容的开放,以开发学习的资源,让学生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开放的课程观认为,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媒介、一种载体,师生周围有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一是用好有字之书,包括教科书(引导学生读好用好课本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要由“教教材”转变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为师生的教与学所用)、课外书(古代多少学者说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如果诗人说“功夫在诗外”的话,那么学生则是“功夫在课外”)。二是关注无字之书(教学起源于劳动、生活,理应回归生活。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生活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我们应该随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三是开发自己的书(根据学校特色,开发校本课程,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四)语文新课堂应该是一个感悟的课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从心理学角度来描述语文教学过程的心理动词就有很多,比如“感受、体验、想象、体会、思考、感悟”等。事实上,“感悟”与语文及语文教学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感悟”一词所揭示的心理特征更真实具体地反映了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的心理过程。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的阅读特别强调“感性、感觉、感悟”,特别强调“多义性”,不能以“一解”去断然地统一“多解”,去否定“多解”,更不能用“人解”(别人的解)去统一“我解”(自我的解),去否定“我解”。诗歌的阅读尤应如此,传统的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教学模式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也不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文教学规律,应树立“以人为本,自读自悟”的教学理念。因为在所有的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郭沫若把音乐性看作是诗歌的生命,只有吟咏、诵读,才能把诗歌的音乐美充分地体现出来。因此,朗读应成为小学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读中质疑、读中探究、读中感悟、读中释疑”,应该是阅读教学特别是诗歌教学的基本途径。

(五)语文新课堂应该是一个探究的课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说,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增强学生创造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创造性、探究性地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是这次新课改的焦点、热点,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重点。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种综合的、自主生成的、创新性的学习活动,不仅有利于唤醒学生的无知意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养成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同时,给学生一个探究的课堂,还有利于克服基础教育课堂长期存在的“三重三轻”(即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模仿、轻创新)的弊端,能够满足学生渴望探究的心理需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总之,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只要体现出“快乐、对话、开放、感悟、探究”等特征,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爱学语文的人,会学语文的人,有丰厚文化底蕴的人,有语文运用能力的人,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

第三篇: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活动课堂教学及评价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够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中学教育当中,学生们的语言能力发展比较快,这不仅要求教师们应当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对课堂的形式进行改变,同时也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有针对性的提高语文的应用性。具体而言,语文的教学是为了服务社会实际要求的,因而教师在重视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应当对学生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有所重视。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也才能够提升学生们人际交往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随着社会发展和对人才适用性和实用性要求的提高,在语文教学的课标当中也相应提出了“口语交际”这种符合时代发展的目标要求。这不仅表明了国家对于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视,也说明该能力在社会当中的普遍实用性。但是从目前初中语文课堂对于口语交际活动方面的教学和实践情况来看,许多教师并不能够将这种目标的培养落到实处,仍然固守着语言的单向表达和实践方式,这样并不利于学生们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初中语文课堂口语交际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知识传授,轻语言实践

所谓的口语交际能力是需要在实践当中进行培养和提升的,只有在社会和生活当中有意识的培养,这种能力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但是从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来看,许多教师和学生还是习惯于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从而出现了师生们都将视野和眼光集中于教材的挖掘和延伸上,而对课堂当中师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却少有重视。这样培养出来的只是一些文章写作精彩、笔头功夫比较出彩的学生。而一旦他们步入社会当中,就会由于语言表达的措辞不当或者是表达的对象和场景不合而引人厌恶,这样是不符合语文教学实用性和实践性发展的。因而在初中阶段学生语言能力发展较快的时期,教师们应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拉近语文课堂口语交际和社会口语交际两者之间的距离,重视学生们的语言实践和发展。

(二)重训练形式,轻训练结果

在大部分语文课堂当中,口语交际活动的开展频率和效果都不甚显著,这不仅仅是因为对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新的能力要求,同时也是由于许多教师在安排活动或者是对活动评价时关注更多的是结果,对于其过程和形式安排却没有足够的重视。就目前许多教师所组织的口语交际活动来看,有相当大一部分都仅仅是简单介绍一些口语交际的知识和方法,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有的即使进行了实际的训练,也往往会发展成故事会或者是简单辩论会的形式。比如在辩论会这种形式当中,教师只是在旁听学生们互相争辩和争辩结果,对于争辩过程当中学生们语言的使用和学生的参与度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样有可能会导致没有参与到辩论过程当中的学生仍然是处于低口语交际能力的阶段。因而这种只关注课堂训练形式而不重视学生争辩所得的方法也不利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

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口语交际活动有效性的途径

(一)开设专门的口语交际课

从师生心理方面考虑,如果口语交际是作为一种课堂活动存在于语文教学当中,就会出现师生们都不重视口语交际的现象。这是因为在应试教育的情况下,大多数学生更加关注的是成绩的提升,而口语交际能力并不作为卷面考试的形式出现,因而并不能够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久而久之,口语交际活动和能力的培养仅仅是虚有其名而已,并不能够得到真正的践行和提升。所以不论是出于增加师生们的重视程度,还是出于实际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升的目的,都应当将口语交际活动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比如在学习《春》的时候,由于学生们经历的不同,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他们印象和生活中春天该是怎样的。在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和小组发言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总结和点评。这样在进行文章学习的时候,学生们就会对自己的语言水平有一定的判断。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教师就可以定期开设专门的口语交际课来检验学生们上课和生活当中总结的结果,同时也能够更加集中性的提高学生们的口语能力。

(二)重视口语交际活动的评价

如果一项活动的开展没有最终的结果和评价机制,那么学生们即使是在进行了充分准备和实践之后,也会感觉实践的意义不大。这是因为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别人的关注和正面鼓励,如果在进行口语交际活动之后,教师不能够进行针对性的评价,这样会使实践流于形式,也会挫伤学生继续努力的积极性。但是从目前口语交际活动的开展来看,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之间的统一能够有效促进教学计划的完善和学生能力的提高,因而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应当尽量将活动主题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才能够使学生们真正体会到口语交际活动的重要性。比如针对《咏雪》的学习,教师在学习之前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能够想到怎样的词来描述我们常见的雪。每堂课当中都给予学生一定思考和表达思想的时间。在之后教师就需要对本堂课当中学生们的进步和不足进行中肯的点评,或者是将这些评价作为学生成长记录袋当中的一部分。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们参与的热情,也才能够在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增强他们对于社会实际生活的认识。

三、课堂口语交际活动评价形式

(一)客观性评价

对于口语交际活动来说,有针对性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对于该活动的重视度,同时也能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从而可以进行相应的训练来提高其能力。从目前我们经常使用的评价方式来看,客观性评价主要是一种基于客观事实来进行分析和探讨的?u价方式。具体到对口语交际活动当中来看,主要是对于学生们在活动当中展现出来的知识面和技能方面进行评价。比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的时候,可以督促学生用语言表达出当天的天气以及与文章中的相似和相合之处。之后教师可以从中选出语言运用最精准、判断最准确的学生或者小组,给予口头表扬。而对于那些表达不是特别准确的学生,教师需要明确指出他们语言和判断失当之处。由于这种评价形式的效率性比较高,能够在一定的时间之内对学生们进行全方面的考察和评测,因而具有非常大的可信度。

(二)表现性评价

所谓的表现性评价,也就是能够针对学生们在活动当中的实际表现来对其发展性的成就进行点评和说明。相比于客观性评价而言,表现性评价能够对学生复杂化的表现进行评价,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活动当中非智力因素的应用和发展。但同时由于表现性评价需要教师们在不同的时间和阶段对于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因而是一个比较费时和费力的过程。但是由于目前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发展性成长,这种评价方式也得到了广泛性的使用。最主要的是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口头表述,比如辩论或者是演讲的形式,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充分反映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因而能够从多个方面展现出学生对于已有知识的理解程度。另外一种则是模拟表现,这种形式主要是一种模拟部分或者是全部的情境。比如在学习《黄河颂》的时候,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比赛进行诗朗诵,这种形式不仅仅需要学生们对于诗的内容有较好的理解,而且还需要把握好文章的整体节奏和磅薄的气势。所以在进行朗诵前,教师需要进行讲解,之后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任意发挥。这样不仅能够锻炼他们的理解力,同时又能够提升其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和情感表达力度。

本文是基于笔者的教学经验和对语文课堂口语交际活动了解展开的,在文章当中笔者首先从重知识传授、轻语言实践和重训练形式、轻训练结果这两个方面分析了初中语文课堂口语交际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而后又分别从开设专门的口语交际课和重视口语交际活动的评价这两个点说明了提高初中语文课堂口语交际活动有效性的途径。最后则具体从客观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这两个角度表述了在初中语文课堂口语交际活动当中可以使用的两种促进性的评价形式。然而宥于知识性能力和实践的缺乏,在文章当中笔者并未能够就相关问题进行全面详尽的分析和论述,仅希望能够起到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

(隆胜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教研室 533900)

第四篇: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艺术

摘 要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初中语文课堂评价要用好激励评价,慎用否定评价,坚持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课堂评价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呼唤充满活力的新课堂,新课堂呼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评价。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理念的指导下,新型的课堂评价就像一根奇妙的杠杆,能使教与学互动起来,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1用好激励评价,在鼓励中促进孩子的成长

民间有句谚语“不是蜜,却能粘住一切。”便是对语言神秘功能的高度评价。运用好语言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创造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理想教学境界。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

一次在教学李清照的《武陵春》,根据课下注释“日晚倦梳头”意思是天色已晚,我懒得梳头。有位同学却说:“老师,我觉得‘日晚’是日上三竿的意思。”“敢于质疑,好,好!这个问题的确值得研究,现在先说说你的看法。”得到肯定、鼓励,他很高兴地说:“人们的生活习惯是早晨起来以后,梳洗打扮。”“的确不简单,言之有理。”其他的同学也纷纷表示赞同,笔者趁势引导:“究竟是课本对,还是同学说的对呢?我们分组讨论,找出充足的理由。”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大部分同学赞成“日晚”就是日上三竿,有的用温庭筠的《望江南》中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来证明,有的从诗中的思想感情出发来证明。讨论结束后,笔者深有感触地说:“是你们让我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

如此鼓励,能不感动?有人说,一句赞语比任何苦口婆心的说教和任何暴风骤雨般的批评和责备都更有力量。固教师应该赞誉、鞭策优秀生,肯定、鼓励中等生,宽容、激励后进生,坚持捍卫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权利,并鼓励他们自圆其说,张扬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表达的快乐,让他们都能自由、和谐地发展。

2慎用否定评价,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强调激励评价,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而是提倡在否定时讲究语言艺术。教师在指出学生的不足时,应采用委婉、幽默的措词,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使教学评价的调控功能得以有效地发挥。

比如,在面对一个读书声音细小的学生时可以这样评价:“你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你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好了。不信,你试一试!”激励的话语如同甘露流进了孩子的心田,成为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

3注重暗示,用好体态语言

在教学过程中,体态语与有声语言同样重要,体态语是老师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法宝。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巧妙地通过肢体语言来辅助课堂教学,充分利用这些无声语言,以期产生出“水到而渠成”、“形立而意现”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肩膀的一项内在含义就是承担重量,因此,拍肩膀不但可以传达教师亲近、友好的善意,尤其可以传递一种“老师相信你”的精神力量,起到激励、鼓舞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祝福和殷切期待,激发学生向上的渴望和动力。在班中,刚开学有很多同学不敢发言,后来,笔者走到他们身边,用轻拍肩膀的方式请他们回答问题,同学们的胆子都渐渐大了,回答问题的声音也响亮了。另外,拍肩膀还能提醒某些思想注意不集中的同学。而拍后背,除了提醒“放松一点”的安抚含义外,还可以暗含“轮到你了,你肯定行”的潜在激励。

4坚持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多种评价方式将代替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在评价过程中“让过程长一点儿,让兴趣多一点儿,让形式活一点儿”,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相结合,淡化学生之间的竞争,使每个学生都为达到目标而努力奋斗。(2)运用绝对评价的同时,照顾学生个体差异性,达到因材施教的评价效果。(3)运用个体内差评价的同时,注重展示性评价,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空间,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另外,对学习中下等的学生,可以尝试“延迟评价”、“二次评价”等方式,使他们获得同样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教师需要将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以自我评价明方向,以同学互评促发展,以教师评价树信心,以延缓评价示个性。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主动参与学习,是否有浓厚的兴趣,是否去主动探索研究,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尊重个性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第五篇:葫芦岛市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设计评价标准

(讨论稿)

为了促进我市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设计的优化,发挥教学设计评价的功能,提高学科教师教学设计的水平,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特制定《葫芦岛市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设计评价标准》。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等确定教学目标,预测教学效果,规划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学生行为和教师行为,对教学过程形成总体构想。

一、教学设计的理念

1.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建议。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4)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结合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来体现新课程以学定教的理念。 (1)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关注的不能仅仅是知识与技能,而是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全方位提升。

- 1

语文学习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包括行为主体(学生)、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可理解的)、行为条件(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表现程度(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四个基本要素。

(3)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为一体,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

10.安排恰当具体的教学内容。

⑴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内容、单元内容和文本内容相一致。准确分析教学内容在整个课程、单元、文本中的地位以及与前后课时内容的联系。

⑵教学内容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文本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文本内容的重构与创新。

⑶根据教学目标创造性地使用和开发课程资源。

(4)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将学生有兴趣的、在知识结构中起纽带作用的、主要化解和直接服务于具体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将学生的认知理解有困难或容易产生错误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学难点。

11.准确分析学生。

⑴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与学习风格、习惯性学习方式,使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够尽可能适合学生,以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习的目的。

- 3

行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如在感知阶段,用“主问题”牵动全文的整体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加深学生思考问题的层次;在评析阶段,用“主问题”形成课堂教学的重要活动板块,深化对全文的认识、理解、品味、欣赏和探究;在收束阶段,用“主问题”激发思考,引发讨论,强化总结。

(3)在统筹安排教学过程中,还要安排好步骤,调控课堂教学节奏。根据课型和学生的承受力,注意快慢交错、有张有弛、此起彼伏,使听、说、读、写、练纵横贯穿、协调搭配,并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延展较长时间,进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4)科学合理地运用“确定目标——自主学习——质疑问难——主动建构——自我评价”为主体框架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并借鉴学习和研究构建能够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或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双主教学设计模式。

14.采用多种多样的教与学的方法。

(1)重视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兼顾情境教学、自主探究、辩论、竞赛、表演等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2)恰当地运用教学媒体以辅助教学活动。将现代化多媒体(电脑、大屏幕)、常规教学媒体(黑板、图片、实物、图示材料等)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3)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如指导制定学习计划的方法(确定学习目标、分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方法,五环节常规学习方法(预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方法、作业方法、小结方法),学科学习方法

- 5

学反思,及时总结教学设计中得与失,使原有的教学设计更加完整、成熟和有效,从而达到提升自我教学能力的目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初中语文文言虚词整理下一篇:初中学校推进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