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校推进教育改革

2023-01-02

第一篇:初中学校推进教育改革

建设城乡初中学校共同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西乡塘区教育研究室 罗志坚

为进一步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努力缩小区域差距,扩大初中优质资源,提高南宁市城区、开发区农村初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2012年2月17日(星期五)上午9:00-11:50,南宁市教育局在南宁市第三十七中学召开南宁市城乡初中学校共同体建设启动仪式暨“文化立校建设优质初中”论坛,参加这次论坛的领导和嘉宾有:南宁市西乡塘区政府常务副区长李东红、南宁市教育局施日全局长、南宁市教育局章志宏副局长、各城区、开发区教育局局长、各城区教研室主任、市教育局有关直属学校校长及分管教学副校长、各城区、开发区初中学校校长、市教育局有关科室负责人、市教科所中学室教研员,活动由市教育局章志宏副局长主持。

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南宁市城乡初中学校共同体建设启动仪式,第二阶段为“文化立校建设优质初中”论坛。启动仪式上,西乡塘区政府常务副区长李东红为本次活动致辞,西乡塘区教育局陆局长志海局长介绍了西乡塘区城乡初中学校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方案和文化立校,打造“学在西乡塘”教育品牌的工作思路:按照《南宁市西乡塘区城乡初中学校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规划,从2012年起至2014年,南宁二十八中、五中、二十中、二十四中、民大附中等5所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和西乡塘区、高新区等25所初中学校之间开展城乡初中学校共同体建设工作,促进南宁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共同体”主要采取 “优质学校+潜力学校+帮扶学校”的方式,组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发展共同体”,具体为1+1+x的组建方式,即每个“联盟”以1所市直属学校和城区1所优质学校为牵头学校,集聚x所城区潜力学校为成员学校,帮扶1-2所农村学校。“共同体”学校之间实行管理互通、研训联动、质量同进、文化共建、项目合作、互助成长、捆绑考核等“七大行动”,通过城乡学校领导结对、城乡教师结对、城乡学生结对等方式,发挥城市教育资源的骨干、示范、辐射、带动功能,促进城乡初中学校之间的交流力度,引导城市

1 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整体提升农村初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同时,彰显农村教育的乡村特色,发挥农村教育的生态优势和本土知识优势,为城市初中发展提供发展动力、发展空间,促进城乡学校互动发展、和谐发展。随后,各城区、开发区教育局局长和天桃实验学校、十四中、沛鸿民族中学、二十六中、二十八中、外国语学校等市直属牵头学校校长向市教育局施日全局长递交《目标管理责任书》,最后,市教育局施日全局长作重要讲话,他指出,城乡初中学校共同体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希望各共同体认清形势,正视问题,提高对推进城乡初中共同体建设工作的认识,明确目标和责任,探索城乡初中共同体建设的模式,落实任务,细化措施,全方位推进城乡初中共同体建设。

在第二阶段的“文化立校建设优质初中”论坛上,市教科所、良庆区教育局、十四中、三十七中、沙井中学、三美学校等6个单位代表发言,他们从教科研、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介绍了“文化立校”的经验,阐述了推进城乡初中共同体建设的思路和做法。

通过本次活动,增进了大家对建设南宁市城乡初中共同体的了解,明确了工作的意义和任务,交流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为南宁市城乡共同体建设拉开了序幕,为今后各项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探究中考命题趋势 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改革

长春市第七十二中学 张晓慧

备考对我们来说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果不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标历史教材使用率的提高,历史学科的命题更加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2006年长春市中考单独命题中历史学科得以平稳过渡,探究课改实验区中考历史试题,在2007年的中考中,我们应即得循其规律,又得据其实际,采用新方法、新策略来应对。

一、06年中考试卷命题特点分析

2006年,长春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学科命题是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遵循《2006年长春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精神。命题专家们遵从课程标准,拟出了许多鲜活的精彩试题,认真研究这些题例及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发现其命题轨迹集中凸现在五个“走进”,即走进能力立意、走进知识综合、走进实际应用、走进科学探究、走进思想道德教育。领会这些“走进”,对引领历史课教学改革,应对07中考是大有裨益的。

二、题型类型与考查要点分析

1.选择题

选择题的考查范围较广。选择题是历史中考中必用题型,也是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主要题型。06年单项选择题在呈现方式上体现了多样化的特点,但值得注意的是,命题者已把“识图”、“材料”等题型引入选择题,并使该题型的考查目标伸向情感价值观领域,这类情况的出现要引起大家注意,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在审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在选择的过程中注意从本质上去把握、区分备选项。

2.归纳列举题

归纳列举题一般为举出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历史知识。用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目前也有部分地区采用此题型。近年部分地区把列举题的形式与其他题型整合应用,把此题型的考查功能提升到“简单应用”的层次。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

3.史实辨析题

史实辨析题是去年中考中新设置的一种题型,在呈现方式上通常是创设一种历史情景,提供一段对史实的文字表述,或一段对历史事物的总结评价,并针对一些主干知识设计几处错误,用来考察学生对具体史实掌握的准确程度,以及分析、辨别的能力。该类试题一般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辨别,准确找到错误之处,摘录出来,然后针对具体的错误点作出相应改正。但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课改实验区此题以有所突破,将改正变成说明理由,这样该类试题的知识跨度会增大,涉及领域会拓宽,综合归纳性要增强,所以要求学生在掌握具体史实的基础上,注意对历史内在纵横联系的梳理和总结,而且要求学生在表述上要明确。

4.材料解析题

此题型属于大型主观性命题。它以提供“历史材料”的形式,要求分析“材料”并解答有关问题。主要考查的是“应用能力”或“综合应用”能力。这方面的试题是最为缤纷多彩的部分,其表现形式更加灵活、生动、直观,以各种实物图片、地图、漫画、表格、图示等形式呈现出来。建议教师做重点的研究和训练。要善于在知识群体上对历史的再认识,及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突破该类试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古今中外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形成对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在解答这类试题时,应把材料所反映的信息与所学的相关史实联系起来,并且在语言表述上要求精练、准确、同时要有是非观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5.延伸探究题目

延伸探究题是05年中考中开始设置的一种题型,主要是考查“综合应用能力”。它不仅适用于大跨度的历史问题,也适用于阐释历史理论问题和涉及情感价值观的问题。此题型的功能定位于“应用能力”考查层面上。即解题的过程应体现知识的迁移,需要运用各种分析问题的方法。这类题强调一种历史思维的延伸,在灵活掌握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更多的强调历史事物间的交叉与渗透。同时强调一种探究能力,重视探究过程和方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此类试题在以后的中考中在呈现方式上会更加体现综合性、概括性、分析探究性的特点。比如撰写小论文、辨析观点、问卷调查、史实报道、观点评析、撰写解说词、绘制图表、信息整合等多样的形式都可能出现。

三、探究中考历史命题方向

06年中考命题加大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与科技社会发展实际的联系。继续注重能力考察,改变死记硬背的现象。考察学生掌握规律的能力,比如学习知识的规律。重视创新精神,在试题中给学生展示才能提供空间。继续加强学科内综合,增强探究实践的能力。重视双基,体现基础性,突出历史学科最基础,最突出内容。关注过程与方法,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思想性、教育性。那么,建议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和复习中要对以下几个方面给予侧重。

1.重在考查基础知识,比较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综合

将互相关联的知识“整合”在同一试题中,避免过多地考查孤立的知识点,这是近年中考试题中表现出来的特征。相关知识很多具有内在联系或存在某种共性。学生对知识间的联系了解得越多,把握得越准确,越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而非仅仅记忆知识。因此这样的试题对改善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具有积极的意义。

近年来在问题中突出知识的综合性成为一种流行的趋势,此类试题采用“小切口、多层面”、“小切口、大跨度”等多种形式加强知识的综合性考查,力图考查对历史的整体把握能力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这类试题在06年的试卷中应该比较普遍了。

2.试题力图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体现历史试题的教育价值 史学与现实结合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历史教育的价值,历史试题能不能体现这一价值,会直接影响历史教学。从05年至06年以来,各地试题中注重联系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并且做法上有四个特点:其一是试题的形式生动活泼,内容表达更符合青少年的特征;其二是将德育的意图渗透在试题之中;三是直接把思想教育和“情感测量”结合在一起;四是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设计历史试题。

越来越多的地区在命题中结合“热点”问题设计试题,涉及的范围包括长征70周年纪念、中美关系、863计划、世界博览会、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批判“台独”、神六等。上述例题中,“历史”与“现实”结合得都比较好,无论是引用材料,还是提出问题都自然贴切。能够从现实出发,自然地引出历史,又从历史学习中导出学生的思想认识,较好地处理了历史、“现实”、思想教育和“情感测量”的关系。 3.重点关注:历史试题“开放性”改革,考评触角深入“情感、价值观”领域

0

5、06年“开放性”试题的总量不断增加。涉及的题型越来越多,涉及到识图题、材料题、问答题等。这一趋势应当为历史同行在教学与备考中重点关注的方面。主观性试题应增强开放性的意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地区命题者所接受。“开放”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让学生跳出教材的结论范围谈感想、谈体会、谈认识,二为写命题或自由命题“小论文”。考查的目标直接触向情感和价值观领域。评分标准也越来越科学。

历史考试引入“小论文”是近年来的事情。历史小论文命题形式能够较大限度地考查“综合应用”的能力,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学生的创造力,这对于历史教学的改革具有较大的自主发挥空间。经过近几年的尝试,历史小论文的评阅也有了一个较科学且具体的评价标准,保证了评分的公正性,能使不同的能力和情感等有具体的比照物。

4.乡土史涉题面会扩大,命题方式也趋于多样化

可以预料的是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展开,校本教材、乡土教材在教学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各地历史中考命题中,将乡土史甚至校本教材纳入考试范围的地区会增加。近几年已有不少地区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使乡土史考查时的命题方式也趋于多样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中考评价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中考命题已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对全新的课改理念,全新的教材体系,全新的中考评价,我们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准确把握命题趋势,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改革。

第三篇:扎实推进精细化管理 全面提升初中教育质量

● 吴春祥

在省“五严”背景下,要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就必须扎实推进精细化管理,整体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为此,我县近几年来,积极探讨和推进初中学校精细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品位。在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惑,需要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进一步强化精细化管理的意识,积极构建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精细化管理的效益。

一、面对现状,增强精细化管理意识

精细化管理的持续推进,在绝大多数学校产生了效应,学校规范办学、规范管理意识不断增强,常规管理细致到位,“两个有效”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稳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但部分初中学校发展目标定位不高,工作只求过得去、不出问题,因而工作缺少激情、缺少创新,学校发展缓慢;学校管理的执行力缺失,少数学校中层干部工作履职不到位,学校的决策常常会出现“中梗阻”;“两个有效”推进措施不够实在,课堂教学政策的决心不大,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教学常规的管理、督查还不够到位,教育法规意识不强,教学督查流于形式,往往满足于数量上的检查记载,缺少从质量上验收评估的内容,对一些重要的环节缺少跟踪督查;教师队伍的培养机制还不够完善,培训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培训工作流于形式;学校机制创新滞后,绩效考核的杠杆激励作用没有发挥好等等。这些问题已成为学校更好更优更快发展的瓶颈,不进行新一轮的大力度推进,不增强精细化管理的危机意识,势必影响全县大教育的发展。

二、排难奋进,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1.学习引领,不断丰富精细管理内涵

一是继续提升学校管理队伍的精细化管理意识和水平。每年暑期举办校长培训班,邀请知名专家、校长集中讲学,组织校长到扬州市等地学习精细化管理的经验,到山东杜郎口等校学习课堂教改经验,到大丰等地学习小班化管理的经验等等,不断丰富提高校长队伍的管理水平。二是分层面召开精细化管理会议,学习理论,总结经验,分析不足,明确目标,细化责任,使精细化管理工作在各个层面得到不断推进。三是积极为教师的学习提供帮助和服务,开展精细化管理的课题研究,让人人成为学校的主人,增强自主管理的意识。

2.目标建构,不断抬高精细化管理的层次

精细管理是一种规范和引导,要保证学校的规范化和精致化运作,就必须具备规范的、精细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标准,让精细化管理便于操作,又能成为管理者的一种追求。

一是常规管理注重精细到位。在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人文化和个性化上下功夫,始终把人的管理作为管理的中心,从建立管理规章、明确管理目标、落实管理责任、提高管理品位、加强管理监督和考核等方面入手,关注细节,夯实办学基础,提升学校常规管理的层次。

二是教学管理注重质量立校。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实行质量监控,注重教学过程管理,落实教学岗位责任,认真制定学年、学期质量目标,形成目标体系。通过开展三轮集体备课、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小组学习、教学质量评价改革、强化“阅读教学”等措施促进质量的提升。

三是德育管理注重育人为本。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以“四立德育”为引导,以德育目标具体化、内容系列化、活动经常化、考核制度化为抓手,努力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德育活动,坚持每月一个主题,每周一个活动,注重情感体验,形成德育教育的系列。 四是教师管理注重素质提升。针对教师队伍中结构失衡、知识起点和水平高低不

一、部分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现实,始终不放松对教师的严格要求,从师德建设、师能提升、专业发展等方面下功夫,通过多种措施和途径铸就师魂、炼就教师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及从教本领。

3.督导推进,整体提升管理水平

一是现场推进。继续举办课堂改革、实验教学、常规管理、素质教育、德育工作、阅读教学、后勤管理等现场,树立典型,积累经验,在管理的多个方面提出明确的精细化的要求,整体提升学校管理的水平。二是重点突破。针对一些薄弱校、薄弱环节进行专项督导,提出整改的目标,落实整改的措施。三是多措并举。每学期由中教科、教研室、督导室联合制定学校精细化管理督导方案,对各学校进行精细化管理集中督导;由局相关科室随机对一些学校进行突击督导,检查学校平时管理的水平,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发挥学校集团内部督导组作用,正常对集团内各个校区进行督导,形成每周简报;以县直与驻城学校为牵头校组建的四个学校发展联盟为平台,在联盟内分别组成常规管理与学科督查组,进行定期与随机督导,进行定性考核,有效地提高管理的效能,促进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吴春祥 建湖县教育局)

第四篇:学校素质教育推进计划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素质教育推进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着眼于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具体措施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教师队伍的素质必须进一步提高,既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提高教学水平,又要在教育手段、方法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提高,以适应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地需要。

1、以“爱岗敬业”为重点,加强师德教育,要求教师必须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学生着想、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位学生,以较强地情感自控能力协调与学生及家长的关系,树师表形象。

2、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质量观。在教育教学中具备创新意识,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生活的启发者活动的参与者进步的帮助者。

3、重视教师的在岗继续教育培训,掌握现代化教育手段,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要求青年教师做到“六个一”,即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一幅精美的简笔画,一次流利的说课,一份优质的教案,一堂生动的汇报课,一篇优秀的教科研论文,进行评估并将成绩记入个人档案。

4、加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教研和科研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活动记录、有小结,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在教师中大力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向县市等报刊和杂志投稿,进行素质教育的讨论和交流。

5、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听著名教师及专家上示范课,作讲座,组织听课、评课,校内人人都要上合格课,新上岗教师上“亮相课”,中老年教师上“研究课”,青年教师上“汇报课”,骨干教师上“优质课”,学科带头人上“示范课”。

6、认真抓好中队辅导员以及班主任队伍建设,定时召开素质教育交流会,认真开展中队主体观摩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

(二)严格课程计划,优化教学过程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把国家规定的所有课程开启开足开好,建设和保证活动类课程,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必须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1、依法治教

(1)严格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办学,认真执行教育行政部门的课程计划,课程呈教育局备案,并通过学生座谈会及校内检查,了解课程表执行情况,及时整改。

(2)切实抓好教学“六认真”管理,建立课堂教学规范,严格控制作业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3)新生入学不进行任何测试,各年级不以成绩高低重新编班,不搞课后、假期中的集体补课,建立部分学生跟踪制度。

(4)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分析,严格控制考试次数,认真做好质量抽测工作,期末时根据教育局教研室指导性命题参加测试。 (5)严格按照教育局审定类目征定学生用书,由总务及教导处把关,征定教学用书。

2、落实德育课程

(1)建立德育序列化教育,确定德育主体,形成循序渐进由若干个教育活动组成的德育体系,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定期表彰先进集体、优秀班主任、五好生、好队员制度。 (2)通过《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素质要求》等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要求学生在校内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经常学习,经常训练,经常检查,经常评比,促进学生文明习惯的形成,并通过红领巾监督岗,对全校的文明、卫生、纪律进行督促评比,养成自我约束的习惯。 (3)树立“全员育人”的思想,除加强思品课和班队工作外,要重视各学科主渠道渗透,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建立心理咨询相关部门。

(4)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对学生加强自我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继续深入各项活动。

(5)加强社区教育,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共建共管共育”德育新格局,共同开创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局面。充分利用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的活动,对家长进行宣传,并发放书面宣传材料,开好家长座谈会,谈素质教育体会,通过学生的作业展示、活动汇报、听课形式,让家长了解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

3、优化学科管理。

(1)组织教师学习大纲和教育部中小学课程调动意见,加强业务学习,努力做到课堂教学的“四优化”: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优化教学环节的设计,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优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充分鼓励教师个人的创造,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面向全体学生,强调主体作用,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方式,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3)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制度,改变以试卷、分数作为唯一标准评定学生发展水平的做法。建立考试、作业检查、学生座谈、家长调查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取消百分制,采用等级制,重视学生评语改革,坚持正面肯定、表扬、鼓励为主,学生评语由教导处把关,确定无刺激性评语才可与学生见面。

4、强化活动课程

(1)保证搞好常规型的班级活动,包括文体、阅读、小制作、办手抄报等。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挤占体育活动时间和场地。

(2)组织兴趣小组活动,定人定时间,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培养健康个性,使95%以上的学生参加科技、美术、微机、英语等各种活动,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竞赛活动,为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

(3)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优势,继续实行图书借阅制度,每天抽时间各班学生轮流进图书馆阅览,并开辟班级图书角,开展读好书、征文、演讲比赛。

5、开发环境课程。

(1)教师注重以情育人,建立和谐融洽,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2)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红领巾广播站、班会活动、国旗下讲话等阵地和渠道,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宣传,大力宣扬校内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事迹,激励全体学生团结向上,积极创优争先。 (3)挖掘开发学校环境所蕴含着的育人功能,教室、校园保持整洁,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的每一面墙上都有名人名言、养成教育、学生的书画作品,在艺术长廊以及教室的墙壁上有“文明礼貌用语”等主题的彩色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突出我校艺术教育特色。

(4)优化校园自然环境,建立花坛和绿化带,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并倡导学生种花、种树、爱护花草树木。

6、补充地方课程和现代科技课程。

(1)加强计算机教育,把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引进课堂。 (2)按要求开设英语课程,努力实现愉快教学和情景教学。

(二)加强教育科研,深化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深刻改革,必须以深化改革为动力,通过改革开辟新路,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目标,通过教科研改革实验获取经验,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

1、形成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各课题组教师组成的教育科技网络。抓好教科研组长,课题主持人和广大青年教师组成的教育科研三级梯队的建设,争创教学科研先进学校。

2、在市教育局,县教研室得当指导下,进一步规范课题研究,安排实验汇报,写阶段实验报告,并对实验中出现的倾向性及时加以纠正,鼓励教师在教改实验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教育水平。

3、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优化教育手段和方法,将电脑等现代教学手段引进课堂,鼓励教师多上计算机辅助教学课,并做好相应记录。

4、定期召开教研工作及课题组负责人会议,对工作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新的目标和工作安排,促进教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和不断深入提高。

5、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形式,外出学习,请专家来校作指导,提高教科研水平。

第五篇:创建特色学校 推进素质教育

创建特色学校

推进素质教育

东港四中 兰长江 2009年6月

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与社会在新时期对我国教育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最根本任务。在理解素质教育的本质与实施素质教育时,必须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实现人的全面主动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我们东港市第四中学自2000年7月搬入新校址后,为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的要求,从学校实际出发,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大胆进行 教改实验,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努力探索“以特色促发展”的办学路子,初步形成了英语实验、奥数辅导、艺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办学特色,力争成为一所“学校有特色、课程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特色学校。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家庭、学校等诸方面。作为教育的直接实施单位的学校,我们理应有所作为,也要有所作为。

一、端正思想 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我们一是抓住“减负”工作的有利时机,利用多种渠道,深入开展端正教育思想的大学习、大讨论,认真自我剖析、自我检查,找出存在问题,在实践中抓紧整改,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减负增效,规范教学,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努力把握好“减负”与提高质量的关系、与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刻苦精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开拓与应变能力、奋斗与实干精神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质。二是坚持不懈地抓好常规管理,认真落实课程计划,特别是对非考试技能科目和活动课程保证开齐、开足、开好。抓好丰富多彩的活动课、选修课,使学生的特长达到最优化。三是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练习资料、家庭作业和考试次数等,为学生课余时间创造有益的能陶冶情操的活动空间,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切实安排好学生课余自主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参与设计、剪纸、电脑、科技小发明、办黑板报等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四是为鼓励不同学生的积极上进,设立百花奖、进步奖等单项奖及改革学生的品德评语,由传统的鉴定式改为师生平等的谈话式、激励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使健康人更健康。同时学校把关心贫病学生、帮助学困学生、转化后进学生、培养特长学生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立起符合重素质、轻负担、高效益的教育评估制度,健全学生质量测评标准体系,把测评标准作为发展性指标,偏重于达标和过程评估。

二、抓住关键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实施者、教育方针的贯彻者、知识文化的传播者、学生思想灵魂的塑造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活动决定了教育的成绩。因此,建立一支观念创新,工作态度端正,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合格教师队伍是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针对当前教育教学现状,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学校对教师提出“学生要减负,教师要加压 ,减负不减质,减负要增效”的教育教学要求。使教师明确“加压”的含义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促使从应试教育的陈旧模式中挣脱出来,勇敢地转向素质教育。这种转换既包含着陈旧教育教学中合理因素的继承,更需要教师在这个新的教育领域中探索和创新。在转入素质教育以后,每个教师都面临着一个广阔的教育教学时空,须不断地去开辟和创造,去不断地否定自己和开拓自己,不可不谓是对教师的一种压力。减负不减质,必须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间一定的前提下,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再也不能象应试教育那样以延长教学时间和“题库战”来取得教学效果了,而是在日常教学中从容自如地去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减负后,大量本来被学科教学占用的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教师应利用这些时空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把握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化倾向及其各要素在人的发展中的相互联系与作用,运用心理学原理等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非智力因素,促进其各种能力和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要进入这种理想的教育教学境界,先决条件是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只有坚持科研,不断“充电”,苦练基本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的同时,减轻自己工作的身心压力,从这一角度说“加压”是为了教师最终的“减压”,达到“减负不减质,减负要增效”的目的,形成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我校基本做法是:

1、突出师德建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其本身的师德、敬业精神、工作责任感等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是隐性的素质教育。因此要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整体素质,要求教师树立“育人为本”的观念;强化二种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树立三种意识——教改意识、求实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做到“四个一”——关心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辍学,凡事要从“爱心”出发、“严”字入手,做到严格而不出格,不断增进师生感情;上好每一节课;规范自己的每一个言行。实行“五必访”——困难家庭学生必访;单亲家庭学生必访;行为偏差学生必访;学困学生必访;一学年每个学生家庭必访。同时建立健全《教职工办公室守则》、《教职工行为管理规定》、《班主任工作考核条例》、《教师月考评细则》、《学校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等规章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和目标管理。引导教师把精力花在备课上,把功夫下在课堂上,把心思用在育人上,提高教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自觉性。

2、坚持科研兴校。质量是生命,科研是血液,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科研兴校的意识,向科研要水平,向教改要方法。不断加强教育科研理论的学习,以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积极进行教改实验和课题研究工作。学校建立教科室,制订学校的科研课题审批、立项、评比制度。学校教研工作任务分为三个层次,即学校教科室、教研组和教师个人。学校教科室主要承担校级及以上课题研究任务,教研组承担本校课题的子课题研究及本学科的研究课题,教师必须人人参与一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学校采取定期召开课题阶段总结和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汇编教师论文集等措施,努力创设向科研要质量的氛围,寻找轻负担、高质量的新路子。三年来教师论文获奖发表150余篇,其中国家级达60篇之多。

3、突出课堂教学研究。教师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课堂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直接因素之一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导致课内不足课外补的恶性循环。因此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把重点放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要求教师抓住教学的基本环节,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上好每一堂课,突出“精”字,即要精讲,提高45分钟效率,改变满堂灌教学;要精练,还时间给学生,改变考试、作业过多过滥现象;要精心辅导,改变一刀切的补课方式,提倡轻负高效。每堂课努力达到“确定内容适当,教学目标具体,教学重点突出,教学结构紧凑,教学方法灵活,新旧过渡自然,练习安排合理,面向全体周到”的课程教学要求,提高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率。学校编写了“课堂教学评估标准和编写教案的具体要求”,每个教师人手一份;成立校级听课评课小组,实行推门听课和教师论坛制度。全校教师可跨学科跨年级推门听课,相互交流,相互研究。同时学校还建立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月考评制度,对教师的“出勤情况、师德表现、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训练与批改、课外辅导、教学实绩”等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一月一次考评,着眼于抓课堂教学常规管理,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师获市级以上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和各类先进称号的达百余人次;教师业务类评比获奖100余人次。

4、注重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扎实与否关系到能否担当起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师教学基本功最基础包括“三笔”字、普通话、简笔画、命题、教学设计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技能等内容。当然还包括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教育教学理论、教科研能力等其他多方面教育教学工作所必备的能力等。因此学校基本功的训练做到常抓不懈,对教师进行岗位培训和多媒体电脑培训及心理健康知识等方面的校本培训,并定期举行竞赛活动,促进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逐步提高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水平,目前我校达到进修高一级学历教师占90%以上,基本适应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因校实际 确立学校特色项目

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特长,创建学校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素质教育与创建特色学校,两者具有密切的联系,一个是背景,一个是前景;一个是土壤,一个花草。实施素质教育是学校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而创建学校特色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外在体现。《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新形势,创建学校特色,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此,我们按照党的教育方针,着眼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努力培养既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又具有良好个性特长的新型人才,增强学校的竞争能力,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确定了艺术教育作为特色教育的重点,积极开展符合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的创建活动。艺术教育主要侧重于在音乐、美术、文体、书画、劳技等方面对学生加强教育和辅导,以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开展特色教育活动几年来,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全面质量的提高,促进了优良校风的形成,而且在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等方面迈出可喜的步子,受到学生、家长、社会一致好评,已初步树立新建外语实验学校的良好形象。事实充分证明,创建学校特色,不仅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同时也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四、讲究方法 开展特色教学活动

创建学校特色,必须从实际出发,紧密联系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多角色、多方位、多种形式地开展教育活动。为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紧紧抓住学生年龄的特点,开展以提高学生口语和交际能力为核心的特色教育。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不强求学生背诵强记,而是从培养学生学习外语兴趣入手,把基本单词融入英语活动之中,通过儿歌、游戏、故事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会话能力,同时也注重英语的书写,使学生在读读写写中提高口语的水平。在组织教学活动时,看、听并重,阅读大量生动形象的图片等方式,加强学生形象记忆和理解,以多听、多讲、多练、多表演等作为活动载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奥数辅导中,我们坚持“不超纲、不超前、大众化、普及型”的活动原则。在内容安排上,强调教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参阅大量参考资料,自编辅导教材。辅导教材内容与书本知识紧密衔接,并适当提高、补充、扩伸,让每个参与的学生和不同层次基础的学生均得到应有的收获和提高,引导学生逐步向数学的较高层次发展。在方法运用上,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实际和知识实际,注重举一反三,启迪思维,逐步提高学生的概括水平。突出“浅、趣、新”三字,即浅——深入浅出,注意普及面,面向广大学生,循序渐进,强调教学知识启蒙与打好扎实数学知识基础;趣——生动有趣,通过实际生动的例子,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做到活学活用;新——数学是训练思维的体操,强调对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反对死记硬背,安排趣味题、开放题等具有新意的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真正学到一点有用的思路、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在轻松自然中悄然获益。在辅导方式上,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提高。如对程度一般的学生,只要求学到一些知识和能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对成绩冒尖的学生,鼓励他们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积极参加各类竞赛,以实现自身的价值。除定时、定点开展辅导活动外,还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各年级除进行趣味数学竞赛外,还在教室内开辟“数学角”“每日一题”专栏,扩大普及面,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爱好数学的兴趣。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我们把立足点放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上,同时也十分注重课外兴趣小组的建设。根据本校师资条件和场地情况,相继成立了图画、素描初级、中级班、校舞蹈队、合唱队、器乐队等组织,每周定期开展活动,在活动中达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陶冶情操的目的。

五、强化宣传 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首先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教育青少年要具有好学上进的志向,减负不是不要负担,防止片面性,减负是减去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减负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属于自己自主学习和活动的空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发展个性特长。加强对学生课外活动和休闲生活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次要创设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不少家长自身存在着狭隘的价值观、片面的质量观、陈旧的人才观,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和能否升学,很少关心孩子思想品行等其他方面教育,教育方法简单,极易走入“学校减负,家长加负”,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悖的误区。导致造成学生无所适从的局面,甚至酿成悲剧的产生。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切不可忽视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学校通过告家长书、家长培训班、学校活动开放日等形式,宣传“减负”的措施和意义及实施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家长的认识水平和自身素质。如一年一次的家长开放日活动,各班全部向家长、社会开放,家长可以随堂听课,也可以向教师提意见和建议,受到家长普遍欢迎。在教育教学上求得了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形成了教育合力。

六、个性发展 学校特色初步形成

我校自建校以来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年多时间,但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到位、思想统

一、师资力量雄厚、活动形式多样,特色教育已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同时特色教育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总之,学校有了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有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有了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内外兼治,重在治内;上下兼治,区域推进,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素质教育一定会全面推向深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下一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