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健康饮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024-06-28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健康饮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选8篇)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健康饮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1篇

创新科学探究 关注创造思维

---《变色龙》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变色龙》是根据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中的相关内容设计的,是在“生物与环境”这个概念下以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为主题的一课。围绕“动物们保护自己的最普遍的方式——警戒色、保护色和拟态”,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构成,在学生思维的广度上,是对动物形形色色自我保护的了解;在深度上,是对生物护身术的细致分类,以及仿生科技在现代社会上的应用;在教学策略上,采用“探究—研讨”教学模式,通过搜集资料、观察、分类、框图整理信息、应用拓展等手段,探究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事实,并尝试创新应用。通过学习,将进一步增强学生探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兴趣,使他们切实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丰富多彩,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情分析

从对学生前概念的调查中了解到,学生对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并不陌生,并且他们对于生物与环境关系这部分内容会非常感兴趣,为概念的提升寻找到新的增长点。因此课堂上提供了大量图片、视频、资料卡,通过观察、分类活动让学生发现动物适应环境的特征并发现其中的普遍性,教师在与学生的研讨互动中充分发挥“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作用,引领学生在交流质疑中形成科学、清晰的概念体系:动物常用的保护自己的方法——警戒色、保护色和拟态。学生们第一次使用“框图”来整理信息,教者通过“领-扶-放”来帮助、提醒学生适时填写,以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并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运用。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①能将动物按保护自己的方法进行分类 ②通过交流质疑,提升概念 ③学会用框图方式整理信息的方法 2.情感态度 ①体会到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②意识到动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意义 ③愿意合作与交流 3.科学知识

①知道动物保护自己的3种普遍方式——警戒色、保护色和拟态

②知道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并不是单一的

4.STSE目标

尝试利用动物的护身原理设计隐身服装,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①通过观察、分类、收集资料等探究活动,知道动物保护自己的3种普遍方式—警戒色、保护色、拟态

②学会一种整理信息,获得科学概念的框图记录法

2、教学难点

①正确区分警戒色和保护色、保护色和拟态 ②增强对生物适应环境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图片、视频、资料卡 学生准备:搜集动物护身方法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思维聚焦 引领创新

1、观看变色龙捕食的录像,讨论:变色龙为什么不容易被发现?它有什么隐身术?

2、揭题:变色龙用保护色隐蔽自己,为了生存,动物们各显神通,想方设法来保护自己,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动物是用什么方法来保护自己的。(板书课题:变色龙)

3、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具有保护色?看看下面这些动物,它们是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的?(出示包括眼镜蛇、壁虎、乌龟、海参、乌贼、甲虫、刺猬在内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设计意图:有目的、有计划地分步骤通过制作精美的课件把伪装技术高超的动物展示给学生,通过由静到动的过程使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激起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通过“思维聚焦”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激发探究兴趣。】

二、探究研讨 激励创新

(一)观察分类

1、谈话: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动物要有适应周围环境的护身方法,下面这些动物有什么样的护身术?我们先一起来认识它们。(出示十五种动物图片)

2、分组活动:请大家利用动物卡片按照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进行分类。(教师巡视了解各组活动情况并根据各组不同需要给予适时指导。)

【设计意图:概念的获得是学生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结果,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比较动物的保护方式有什么不同,并按照不同点(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分析同一类动物的保护方式有什么相同点,由此理解“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概念。】

(二)交流质疑

1、汇报分类结果:请一组同学向大家汇报分类结果,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倾听,并根据他们组的分类结果提出不同意见。

2、师生研讨 ①交流质疑

通过观察、分析理解警戒色、拟态和保护色三种常用“护身术”。正确区分保护色与警戒色、保护色与拟态之间的不同。②整理信息

运用框图整理动物的“护身术”,形成概念。

3、阅读拓展 ①阅读资料卡

动物的“护身术”除了“警戒色、保护色和拟态”这3种以外,还有其它的方法。请大家阅读资料阅读卡,从中选择一种最感兴趣的“护身术”填写在记录卡上。②展示记录卡 谈话:今天是我们第一次用这种方法整理信息,它可以将我们得到的知识清晰地梳理出来。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够通过看书、上网搜集到更多的有关动物保护自己方法的资料,并用这种方法整理出来,让这个图更丰富,形成网状图。【设计意图:根据分类结果交流质疑,用框图进行梳理、整合信息,丰富学生对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的认知,使得知识更加系统化,从而认识到动物保护自己方法既有普遍性,又具多样性,意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有利于提升概念。】

三、应用引申 体验创造

①设计引申服装:大自然是人类发明创造的源泉。人类从动物的自我保护中收到了启发,发明出许多保护自身安全的装置。请同学们根据人物所处的不同环境,设计不同的服装或装置。

②结束语:今天我们在一起探究、研讨了动物的“护身术”,这些“护身术”都是经过漫长的进化,一代代遗传下来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适者生存”。【设计意图:课外延伸,认识仿生科技,将课堂学得的科学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教学反思:

一、凸显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关注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过程,注重课件图片与动画的动静结合,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动物的自我保护方式,经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使学生形成科学概念。通过课前精心准备的多媒体课件、视频,学生不仅可以直接观察、比较动物保护方式的不同点,有助于概念的形成,还可以使学生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动物的神奇,以及其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美。

二、充分体现了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及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1.概念的形成需要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分类的过程,从思维上讲是分析、比较、归纳。依照该过程我设计了“保护色”、“警戒色”“、拟态”概念的教学环节。先让学生观察几幅有保护色的、有拟态的图片,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比较动物保护自己有什么不同,并按照不同点(分类标准)分类,分析同一类动物保护自己有什么相同点,由此归纳出“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概念。这样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活动理解了概念、获得了知识,注重了学生的思维锻炼和深化。2.对于动物的多种自我保护方法,以“保护色”“拟态”为例,引导学生对课前搜集的大量资料进行阅读、观察、思考,总结出其他若干种动物的自我保护的方法,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设计遵循并突破了教材的目标要求,将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与人类的自我保护进行联系,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人类许多自我保护的方法或装置都是利用了仿生学的原理,以此帮助学生逐步构建学以致用的学习理念。

四、我的再思考:

1、信息交流课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改善课堂结构?

2、信息交流课如何让学生搜集资料,真正自主学习? 带着这些思考,我将更踏实地把课堂教学提升的更真实有效。修改说明: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拓展概念,我采用“领—扶—放”的方式循序渐进,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用框图的形式整理信息形成概念的记录方法。这样,学生可以将已有的经验、图片、视频以及资料卡上获得的大量信息通过框图进行梳理,使概念清晰、形成概念框图使知识系统化。

1、在导课环节,开门见山直接揭示本课研究的内容——变色龙。接着出示眼镜蛇、壁虎、乌龟、海参、乌贼、甲虫、刺猬几种动物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并提问“看看下面这些动物,它们是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的?”希望通过“思维聚焦”了解学生已有的前概念水平,并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从试教结果上看,学生能明白动物的“护身术”就是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对七种动物的护身方法能在生生交流中表述清楚,但个别护身方法需要教师给予明确的科学名称。

2、接下来教师交代今天要研究的是动物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普遍的护身方法。先出示十五种动物图片,让学生对所要分类的动物有个初步的认识。再组织学生分组用动物卡片进行分类,这是学生在小组内第一次相互交流并对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在组内达成共识的过程。根据试教的情况来看,学生的分类结果存在两类、三类、四类等几种可能性。但都能把有毒的动物分为一类,并能发现这些动物颜色很鲜艳。因此根据学生的分类结果,警戒色是学生在课堂上最先了解的护身术。为了加深学生对警戒色的理解,在教学时我也可以问学生“你们认为这些鲜艳的颜色是想告诉它的天敌什么呢?”学生很容易说出“我有毒,别靠近我”之类的话,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警戒色起到的是警示敌人的作用。

3、对于保护色和拟态的区分,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更是教学难点。学生很容易只从动物体色上来找共同点,即动物的体色都与周围环境相似。对于这样的认知,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北极熊和竹节虫两种动物,看看是不是都是只有体色与周围环境相似。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动物名称上来看,能不能发现两者之间的不同。这样就会使学生发现,拟态不仅只是体色与周围环境相似,更重要的是体态也与周围环境相似。学生再将与竹节虫保护自己方法类似的动物分为一类,从而在交流质疑中既明白了保护色与拟态的区别,又明确了拟态的概念。拟态的动物是想迷惑敌人,即“我在这里吗?”

4、在认识保护色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很难理解猎豹和斑马为什么使用的护身方法是保护色。我们可以借助视频资料丰富学生的认知,让他们直观感受到猎豹和斑马花纹对自身起到的保护作用。同时在不断的交流、质疑中,学生也逐渐对动物的护身术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即:具有保护色的动物都想告诉敌人“我不在这里”。至此,在对一组学生汇报结果的质疑过程中,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了三种普遍的护身方法:警戒色、拟态和保护色。并能用“我有毒,别靠近我”等比较形象的语言去解释并能区分它们。

5、资料阅读卡的出现,在科学知识上丰富了学生对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的认知,在技能训练上又再一次让学生独立完成框图记录。教师在教学即将结束时为学生呈现了科学概念的网状图,让学生认识到对知识的认知不是仅限于课堂之上,对概念的呈现也可以随着信息量的丰富而不断拓展延伸。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健康饮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2篇

《点亮小灯泡》是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四册“电”单元第二个课题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充分感知了电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基础上,真实触摸和运用电的一次尝试活动,是为下一步学习串联和并联电路奠定的基础工程。

综合课标、教材、学生,我围绕“观察小灯泡、电池、导线”,“尝试点亮小灯泡”,“讨论电流、电路概念” 3大主要活动展开教学。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而不能简单的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本课要让学生用一根电线、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这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一些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可以很快让小灯泡亮起来,但我们的教学目标还必须达到在他们动手的过程中,探究电路中电流动的线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对组成电路的三种材料进行仔细而认真的观察是非常必要的。我通过几个环节组织了教学: 1.点亮小灯泡。出示小灯泡、导线、电池。问学生,谁能点亮小灯泡。2.用不同的方法点亮小灯泡。在学生能点亮小灯泡的基础上增加难度,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点亮小灯泡。3.总结点亮小灯泡的方法。4.猜测小灯泡发亮的原因,并说明电流的方向。5.进行安全用电教育。从学生实验操作过程,我们发现效果相当理想,更让我想不到的是,能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来点亮小灯泡,真的可以说“学生的能力不可低估”。因此也让我产生了一些不够成熟的想法。

一、相信学生是能力发挥的前提。

二、悉心指导是能力发挥的关键。

三、及时的鼓励是能力发挥的保障。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健康饮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3篇

一、精读文本, 吃透教材

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 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作为语文老师, 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 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 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 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 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 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 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 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 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因此, 我们应该秉承一种欣赏并悦纳的良好心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

比如, 在教授四年级下册教材《巨人的花园》时, 反复阅读文本后, 我决定在设计时注重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 在想象中陶冶情操。我抓住花园情景的变化、感觉的变化和人物态度的变化,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对孩子们见到美丽花园时的反应, 巨人训斥孩子时的凶恶态度, 训斥孩子后花园的荒凉, 拆除围墙后花园的和谐, 我都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入到童话优美的意境中, 使之感同身受。学生的思维、情感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富有启发性的过渡语、适时的教学点拨和反复的朗读、品味、互相启发中逐渐清晰、丰富, 内心的体验与文本的情感更靠近, 内心的感悟与文本的内涵更吻合。整个过程, 把情感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中。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想象研读, 拾级而上, 步步深入, 由文悟情, 使学生在读、思、想、说、写的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做人要宽容。

二、精心构思, 巧妙设计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 要返璞归真、简单实用, 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何谓简单?“简单不是草率, 不是省事, 是要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 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 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 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基于这一认识, 在教授《巨人的花园》时, 我还做了如下设计:

1. 音乐, 渲染气氛

上课开始, 我直接出示了花园前后的两幅截然不同的图片, 并配上喜悦和荒凉的音乐, 分别找到文中对这两个场景的描述, 指导学生认真有感情的朗读。通过读感受花园的变化, 通过读体味孩子们的心情前后对比。通过音乐的渲染很快将学生带入了文本中的情绪, 激发学生对“真正美丽的事物”的思考。

2. 词语, 浓缩画面

出示词语时, 其中既有表示花园春天画面的词语, 也有表示寒冬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孩子们既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和美丽, 也能体会到严冬的寒冷和荒凉。然后把词语放在具体的句子里, 让学生想象画面, 指导朗读, 效果出奇的好。这组词语的设置, 即使为了感知、理解词语句子, 更是为下面课文的学习做铺垫, “究竟是什么让温暖的花园变得如此寒冷呢?”

3. 研读, 感悟文意

先让学生找出孩子们在花园里快乐嬉戏的语句, 学生一下子就找出“孩子们都坐在树枝上, 每棵树上都有一个孩子。树木都十分高兴, 纷纷用花朵打扮起来。鸟儿们快乐地四处飞舞、歌唱。花儿们探出头来, 朗朗大笑。”通过让学生了解写法, 体会情感来感知孩子们在花园中的快乐。接着让学生找出表现巨人冷酷、任性的语句, 本来我设计的是巨人一次比一次生气的三句话, 但学生却提到了“砌围墙、禁止入内”, 于是我把学生的回答加以整合, 先出示表现巨人一次比一次生气的三句话, 让学生抓住里面的关键词语“很生气、又发脾气、大声叱责”, 理解体会巨人的冷酷。先让三个学生读, 在指导后再读, 学生竟然读得好像自己就是那冷酷的巨人。结合实际, 让学生谈感想, 学生能充分感知孩子们伤心、难过, 似乎巨人与孩子们相遇的情景浮现在我们的面前。并再次出示句子“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 天天狂风大作, 雪花飞舞。巨人裹着毯子, 还瑟瑟发抖。”让学生再次感知任性、冷酷带来的后果, 再次读“唤来寒冬的, 是你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最后通过前后的鲜明对比让孩子感悟到“与人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的文本内涵。

三、以生为本, 方法灵活

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 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语文教学应该以读为本, 让感悟充盈课堂教学, 让学生通过心灵的体验, 将知识和感深深地植入内心深处。

在教授《巨人的花园》的过程中, 我有强烈的语言训练意识, 整堂课都在一种自然, 舒畅的情境中无痕地进行着语言训练。在设计中, 我非常注重“读”, 不是放任自流、毫无目的的读, 而是通过多种形式、循序渐进的零距离读, 使学生进入童话的意境, 引导他们通过揣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所负载的内容, 体验语言文字所渗透的情感, 从而使感悟更深刻、更高效、更有价值。

在感受花园的“美丽”,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想象画面, 读中感悟, 以读见悟;感悟花园的变化和巨人的变化, 抓住“与人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文眼, 让学生在引读点拨中, 在细细的品味语言中, 在对比朗读、想象说话中, 理解童话的内涵。课末的说话训练, 更是深化对寓意的心领神会。这里, 我凭借教材进行恰当、巧妙的语言实践, 既使学生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 增强了语文综合学习能力, 同时又在训练的过程中升华了人文内涵。

当然, 也有很多不足, 最大的不足是还舍不得放手, 对学生总是不放心, 孩子们能自主完成的, 教师也舍不得放手, 整节课还是在教师的掌握之中。更高水平的应该是教师随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开去,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今后我要在这方面多多努力。

小学四年级作文教学反思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三维目标;情感;价值观;小学

在小学阶段,作文教学可以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

点。在一定程度上,小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是学生是否掌握了语文各种知识及运用能力的诠释,也是学生人文素质的体现。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作文写作能力处于由浅到深、由表到里的水平,是作文写作能力提升的关键期。新课标中四年级习作教学要求学生能把想说的话写下来,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就是记流水账,语言枯燥、单调,不能清除表达内心所想,这些现象屡见不鲜。

一、小学四年级学生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较大

在小学四年级作文教学中或多或少的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成了学生作文学习的主导,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信息,没有思维发散和想象的机会,造成学生不会思考、不会写作。在作文评阅阶段,由于作文量大,看起来耗费精力,教师对学生的评语也缺乏针对性;在作文讲评阶段,教师容易忽视该阶段的讲解,只是采用范文朗读让学生学习,这样对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2.学生阅读量不足,作文素材积累不够

在小学阶段,学生必须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积累写作语言,而事实是教师重视语文教材的讲解,占用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教师布置学生课下阅读作业,但忽视学生阅读作业是否真正落实;学生也忽视阅读作业,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完成作业教师也不能发现,同时学生认为课外阅读对成绩提高没有明显效果,总之,师生都没有摆正课外阅读的重要位置。

3.阅读、练习、写作相脱节影响着作文教学效果

阅读是作文写作的基础,练习和写作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途径,而就目前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阅读任务落实不到位,教师在上课更多的注重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对于课下的阅读关注较少,除此之外,学生的作文实践机会较少,学生只有在考试的时候才有写作的机会,由于作文从学生写作到教师评阅都需要大量的精力,因而受到学生和教师的忽视。

二、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教学策略

小学四年级作文能力在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在小学阶段打好写作基础,为以后初高中的作文奠定有利条件。

1.重视并落实学生阅读,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兴趣是需要培养的,对于小学四年级的作文写作来说,通过让学生进行阅读来激发起写作欲望,是提高作文写作能力的前提。教师要为学生进行科学的阅读指导,给学生布置适合的阅读作业,要求每一个学生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本,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美句妙词摘抄下来,每节课由一名学生分享给大家他收藏的优美的句子或者推荐一本书籍,以及为什么推荐这本书等等,让阅读资源共享。这样,通过阅读让学生积累的写作素材,在写作过程中不自觉的就会有话可说。

2.创新作文教学方法,挖掘学生写作潜力

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给学生布置作文写作作业,可以让学生进行片段的短篇作文练习,不拘泥于作文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任思想自由放纵,这样让学生形成了具有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的抽象世界,有利于以后作文的写作。教师还可不定期的开展作文讨论课,与学生进行及时沟通和交流,共同探讨如何让作文写作教学更加贴近学生。

3.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打好写作基础

对于小学四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在语文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进行贯彻和落实,例如,在进行语文教材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在遇到适合作文写作的词或者句子时提醒给学生,让学生重点学习一下,在教材课后的阅读资料里也可以总结出作文写作的词句,同时,除了教学资源外,来自生活的信息资源更能触动学生的写作灵感,一段音乐、一句广告词、一个念想等,都可以让学生有所感悟,激发起写作欲望。

参考文献:

[1]唐友发.浅谈小学四年级作文的材料积累.中外教育研究,2010(8).

[2]易海林.小学中年级习作有效教学初探.快乐阅读,2012(15).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正阳

街小学)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健康饮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5篇

《摩擦力的秘密》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摩擦力的秘密》一课教材时准备基本遵循“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收集信息,提炼事实——分析总结,形成事实(规律)——实践运用,深化事实”的步骤,来展开探究式教学的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摩擦力的秘密,更着重是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在对比实验中向学生渗透变量控制的思想方法,去最终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但作为事实学习课型中的—规律学习,要求学生能自主探究并找到规律,然后应用规律。但《摩擦力的秘密》这课是所在单元的第四课,所以这课的学习应该是在学生对力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并且对力的方向、力的大小等力的要素初步的了解的基础上来探究的。如果没有前面如果没有前面几课的内容的铺垫和准备,让学生直接接触摩擦力那么对学生来说就缺少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因此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向学生揭示摩擦力的秘密的规律也就成了本课的一个

做科学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学会动手要比学习别人已经总结的事实、概念等好得多。因为学会做科学实验要比学习科学知识本身重要得多,探究过程远比学习事实重要得多。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科学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并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因此,适当的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与怎样提出问题,就成为我们教师教学的关键。只有既适合于学生知识水平及生活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及生活情趣的问题,才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

学生对摩擦现象既熟悉又陌生,平时并不能引起探究的欲望。我便从学生的亲身活动——用手相互摩擦及擦拭桌面来感觉较费力,从而知道阻碍手向前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感受到摩擦力的真实存在,并且就在我们的身边,一下子拉近了高深的“摩擦力”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亲历中感知科学知识来源于我们的日常行为中,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到这时出示摩擦力的科学概念,他们不会再觉得生疏和突兀。

在这里,我试图通过这些步骤,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能在接下去的科学学习中大胆假设,勇于探究。我尽力做一个与学生平等交流,帮助、指导他们解决问题的朋友、他们科学学习的伙伴。

学生的自行探究不是放任自流的探究,而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在自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虽然需要自主权,但还是离不开教师的帮助。这样的帮助我个人觉得应该包括从预测到实验整个探究的全过程,老师要指导学生经历像科学家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过程。

预测是科学探究的起始阶段,学生的预测往往是比较初浅的、宽泛的。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在预测上做了些指导。当学生提出各种假

设时,我指导他们再大胆地假设与哪种因素关系更大些,通过指导让学生的预测更加深入,并能真正为他们的探究服务。

学生实验方法的设计是探究的瓶颈,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因此教师要在实验材料上作好充分的准备。如果实验器材多且繁杂,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在在器材上的兴趣大于实验的兴趣,因此,这节课中我尽心设计、挑选了实验器材,尽量大地发挥器材的多方面作用。首先钩码盒的使用,既可以用来做测试在不同接触面上拉动的实验,又可以通过改变自身重量来做改变压力的大小的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知道同一物体的不同的探究策略会导致不同的探究目标。

科学记录也是我在教学中着力指导的。用数据、事实来说明问题是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方面。然而学生因为年龄小的原因,他们的记录也是不够完善的,我在教学中及时抓住他们记录中出现的情况,让他们自己来理解数据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科学精神的培养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

本课的教学中也存有诸多不足:

学生的实验记录单设计难度过大,在实验中需要老师指导才能正确填写,可以把一些内容要求更明确些,降低学生的填写难度。导致了时间的不够用,把播放VCD光盘的环节机动删减了,是我的遗憾。

经过这次的赛课活动,我认识到科学学科教学任务是非常重大的,它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可以说能当好一名语文老

师、数学老师,却不见得就能做好一名科学教师,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加强科学专业素质的提升,使自己快速成长起来!

《摩擦力的秘密》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本课与《力在哪里》、《物体形状改变以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降落伞》共同组成了《无处不在的力》这一单元。

本课所在的单元与前一单元《物体的运动》一起,完成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物质世界部分“运动与力”部分内容的学习,并为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部分内容的学习储备基本的力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1)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我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导入时,通过游戏,追问什么样的神秘力量使我们要费更大的力气才能拉开两本书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2)自主学习,着眼一个“探”字。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中指: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提出问题之后,让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测,并且通过实验去验证,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3)动手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交给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对比实验了解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内化了摩擦力的知识,培养了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教学过程的设计来看,我能始终着眼于科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重在通过学生的体验和动手,探究摩擦力的秘密。从学生探究的过程看,还是符合学生的探究规律的。但在时间上还是没能把握好,后面时间显得较紧,只能匆匆结束,觉得挺遗憾的。这也是我每次上实验探究课常出现的问题,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这是今后我要改善的主要方面。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对于学生来说,学会动手做科学实验要比学习别人已经总结的事实、概念等好得多。因为学会做科学实验要比学习科学知识本身重要得多,探究过程远比学习事实重要得多。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帮助学生对“摩擦力的秘密” 进行探究。

一、调动经验,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科学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并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因此,适当的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与怎样提出问题,就成为我们教师教学的关键。只有既适合于学生知识水平及生活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及生活情趣的问题,才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

学生对摩擦现象既熟悉又陌生,平时并不能引起探究的欲望。我便从学生的亲身活动——用手擦拭桌面来感觉较费力,从而知道阻碍手向前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感受到摩擦力的真实存在,并且就在我们的身边,一下子拉近了高深的“摩擦力”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亲历中感知科学知识来源于我们的日常行为中,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到这时出示摩擦力的科学概念,他们不会再觉得生疏和突兀。

在这里,我试图通过这些步骤,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能在接下去的科学学习中大胆假设,勇于

探究。我尽力做一个与学生平等交流,帮助、指导他们解决问题的朋友、他们科学学习的伙伴。

二、指导探究,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

学生的自行探究不是放任自流的探究,而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在自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虽然需要自主权,但还是离不开教师的帮助。这样的帮助我个人觉得应该包括从预测到实验整个探究的全过程,老师要指导学生经历像科学家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过程。

预测是科学探究的起始阶段,学生的预测往往是比较初浅的、宽泛的。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在预测上做了些指导。当学生提出各种假设时,我指导他们再大胆地假设与哪种因素关系更大些,通过指导让学生的预测更加深入,并能真正为他们的探究服务。

学生实验方法的设计是探究的瓶颈,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因此教师要在实验材料上作好充分的准备。如果实验器材多且繁杂,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在在器材上的兴趣大于实验的兴趣,因此,这节课中我尽心设计、挑选了实验器材,尽量大地发挥器材的多方面作用。首先钩码盒的使用,既可以用来做测试在不同接触面上拉动的实验,又可以通过改变自身重量来做改变压力的大小的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知道同一物体的不同的探究策略会导致不同的探究目标。

科学记录也是我在教学中着力指导的。用数据、事实来说明问题是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方面。然而学生因为年龄小的原因,他们的记录也是不够完善的,我在教学中及时抓住他们记录中出现的情况,让

他们自己来理解数据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科学精神的培养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

探究的问题、探究的方法应该是来自于学生的,这样的探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行探究。我在教学中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的提出采用与学生商量的方法;探究方法的提出采用学生自己提出,共同协商的方法。

三、运用举例,创生有趣生动的方法

摩擦力与生活关系密切,课堂上不可能把所有的摩擦现象都加以说明。我只是选取了比较典型的三个事例,让学生学会分析,从而举一反三。

当然,科学概念的掌握不是背诵几句教条的话,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而是要教会学生运用。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帮帮雪地里的汽车”这一环节,让学生能开动脑筋进行发明、创生新办法的实践。在明白摩擦力的秘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拓展思维,把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可持续发展,同时进一步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对让他们创新兴趣较浓,也能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方法。

四、合理评价,培养不懈求真的科学态度

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我能较合理地运用好评价机制,用评价来激励学生的探究。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成功机会,引入成就动机原则,哪怕是学生只答对一个问题或自己解决了一个很小的问题时,我也及时给予鼓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知道“我能

行”。我在教学中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鼓励,增强他们的进取心和荣誉感,促使他们更大胆地去探究。探究活动不应止课堂。课尾,有一名女同学提出“旱冰鞋上的轮子可以减小摩擦力”时,我并没有马上进行肯定评价,而是说她的发现很有探究价值,希望同学们课后用所学的实验方法进行研究,从而将对摩擦力的研究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培养孩子的不懈探索的科学精神。

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教学,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并对科学探究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当然,本课的教学中也存有不足:

1、由于课前准备不足,高估了电脑的兼容性,导致课件未能完全打开,虽然老师尽力用语言描述现象,但是影响了课堂气氛。

2、生的实验记录单设计难度过大,在实验中需要老师指导才能正确填写,可以把一些内容要求更明确些,降低学生的填写难度。

经过这次的赛课活动,我认识到科学学科教学任务是非常重大的,它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可以说能当好一名语老师、数学老师,却不见得就能做好一名科学教师,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加强科学专业素质的提升,使自己快速成长起来!

课后反思

这一课的引入我采用了一个比较贴近生活的问题,即,出示三双鞋:平底鞋、跑鞋、钉鞋。向学生提问:如果参加一百米赛跑,你会选哪一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分别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后,出现意见不统一的局面,这时请出体育老师现场来为学生解答。即引起了学生的新奇感,高度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体现了各学科之间的整合。老师又可顺着体育老师的解答来引出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摩擦力。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认识摩擦力,请学生举例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一些摩擦力的现象。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明白摩擦力是一种阻力。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研究的有关摩擦力的问题。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健康饮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6篇

科学知识: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弹力。

2、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认识生活中存在的弹力。

难点:区分物体的弹性和弹力。

教学准备:PPT;弹簧,橡皮筋,塑料尺,尺子,橡皮泥,橡皮擦,蜡烛,海绵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情感。

在,中国举行了一次举世瞩目的奥运会,中国选手何雯娜在蹦床这一项目中为中国再添一金。

1、展示蹦床的视频。

2、问题:究竟这张床是用什么制作的?为什么人站在上面能跳得那么高?

【设计意图:通过蹦床引入新课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弹簧和橡皮筋。通过观看有关视频,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初步感知弹性和弹力。

活动一、弹簧。

(一)谈话:以变魔术的形式引出弹簧。

(二)问题:用手按下弹簧,弹簧的形状有什么变化?你的手又什么感觉?当你松手后,弹簧又会怎样?

(三)小结:当你的手按下弹簧后,弹簧的形状发生了变化,这时会有一股丽向我们的手指弹上来。当我们松手后,弹簧又恢复到了原来的形状。

活动二:橡皮筋。

(一)谈话:请同学拿出橡皮筋,拉一拉橡皮筋。

(二) 问题:当你拉橡皮筋时,橡皮筋有什么变化?你的手有什么感觉?当你松手后,会变成什么样?

(三)小结:当你拉橡皮筋时,橡皮筋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当你往两旁拉橡皮筋时,有一股力量往中间缩。当你松手后,它又恢复到了原来的模样。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让学生初步了解弹性与弹力】

三、进一步掌握弹性与弹力。

活动三::什么物体具有弹性?什么物体不具有弹性?

什么物体有弹性呢?让学生用力去按一按,拉一拉要研究的材料,细心观察施力前后材料形状有没有发生变化,从而判断材料有没有弹性。在这几种材料中,海绵,弹簧,橡皮筋,橡皮擦,尺子都具有弹性:而蜡烛和橡皮泥一般就不具有弹性。

(一)谈话:用什么方法指导物体具有弹性?

(二)活动:1、设计研究计划和实验。

2、小组讨论,挑选实验材料。

3、小组活动并做好活动记录。知道那些物体有弹性,那些物体没有弹性。

(三)小结:通过实验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此环节以学生为主,教师间接指导,让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大胆尝试,激发孩子们的探究精神和大胆动手的能力。】

四、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四: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这些例子等别是:

(一)利用弓的弹力把箭射出去;

(二)沙发里的弹簧和海绵是很好的材料,它们产生的弹力我们坐在上面很舒服。

(三)圆珠笔为什么能伸缩自如,就是因为有了弹簧的弹力;夹子能夹紧衣物,也是利用了弹簧的弹力。

(四)现代的球鞋里装有弹簧和空气垫,穿上这样的鞋能弹跳得很高。

(五)摩托车装有弹簧,可以利用弹簧的弹力减少行驶过程的震动;

1、谈话:生活中还有许多利用了弹性的例子,我们一起来看看。

2、实物:出示PPT(图片)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让孩子用学到知识去判断平时不曾留意的物体是否有弹性】

活动五:了解同一种物品有时具备两种不同的科学现象。

(一)活动:1、学生比较打篮球。

2、引导学生发现,有气的篮球有弹性,没气的篮球弹性较小。

(二)谈话:有时候,同一种物品在不同的作用上面,它有时具有弹性,有时弹性较小。而这个原理,只能靠我们在生活中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设计,培养孩子平时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活动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弹力这样一种科学现象,像刚刚我们同学列举的事物,像我们刚刚玩的游戏。其实,生活中,有弹性的物体很多,只要我们有一颗发现的心,科学现象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相信同学们都能成为一个小小的科学家。

板书设计:

弹力

外力作用 形状改变

弹簧 弹性 橡皮擦

撤销外力 恢复形状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7篇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本学期科学四年级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也是这个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感受到电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静电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平时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也经常会发生这种现象发生,学生们都经历过,但是对静电现象从未做过深入的探究。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活动一开始,我就引用了几个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引导学生对静电的关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物体间的摩擦起电等一系列的探究或的,使学生认识到有些物体在受到外力的作用时会产生静电,进一步认识静电产生的原因和电流的形成。

我在教学中采取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飘起来了的演示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演示实验下,小心翼翼地进行实验以及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学生小组经过研讨知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相同电荷会互相排斥,不同电荷互相吸引。懂得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的道理。但是,我对学生实验能力过高地估计,没有了解他们的实际能力,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因此,备课时要多考虑学生实际情况。

《点亮小灯泡》教学反思

1.通过小组探究获得几种电路连接方式。课堂以两人小组的方式进行探究,学生很快便得出了两种连接方式:一种是利用导线把小灯泡的一个接点(金属外壳)和电池负极相连,小灯泡的顶端接点与电池正极连接。一种是把电池两极颠倒过来。还有一种方式:灯泡的金属外壳与电池正极接触,灯泡的顶端接点用导线与电池负极连接。而得出后一种方式的小组极少,三个班级只有四组学生。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思维的惯性使然,一般还是习惯于把灯泡立于电池的正极或负极上,把灯泡横卧在电池的正极或负极上则属于“另类思维”。但不管怎样,学生的探究热情非常高涨,很多人也许是第一次亲手点亮小灯泡。课堂上我给足了他们时间,让每个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初步感受了简单的电路。应该说,这是他们本节课最大的收获。

2.本课的难点是掌握电流在电路里的流向。在认识小灯泡的时候,根据小灯泡的解剖图,学生很容易的就指出了电流从一个接点进入,通过灯丝从另一个接点流出。在组成简单电路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安装成功一个电路,就思考这个电路里电流的流向。虽然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黑板上的示意图学生勉强能说出,但我清楚,能真正理解的学生并不多。这个知识点虽然不是本课的重点,不是一定要学生掌握的内容,但如果这个知识学生理清了,那么对于以后学生组装较为复杂的电路,是有帮助的。课后我想,如果把各种方式的电路连接里的电流流向做成动画课件,那就非常形象直观了,也许这样对于学生的理解会大有帮助的。

《简单电路》教学反思

简单电路”是四年级下学期的一课,是了解电这一单元的第三课,从单元结构来看属于承上启下的一课,上好了既是对前面内容的延伸总结,又能启发学生对电路的兴趣,给后面课程的学习铺好路。完成本课教学后,我有些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新授部分教学思路

1、认识部分电路元件

2、用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和一节电池这些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

3、分析连接情况,说说电流是怎样“走动”的。

4、加入开关,重新连接一个完整的电路。

5、学习电器元件符号,学习画电路图。

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教学后,我立即发现大多学生不能用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和一节电池这些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

2、认识了电流实验盒中的电池盒、小灯座后再连接一个简单电路,学生很快就能连接一个正确的、完整的电路。

三、反思

1、为什么学生有了电池盒、小灯座就能正确连接电路呢? 电池盒、小灯座都有现成的导线连接点,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将导线插到各个连接点就可以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基本没有开启智慧的思维。

2、为什么学生不易用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和一节电池这些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 首先,学生很少接触未连接好的电子玩具,没有实践经验。其次,学生对灯泡的内部结构不清楚。最后就是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研究时间。

3、能否让学生先用电池盒和灯座进行实验呢? 我认为,虽然用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和一节电池这些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能够让学生在动手、思维中体验电路的意义。所以只要教师悉心指导,给予充分的时间,学生就能够摸索出其中的奥秘。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许多时候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由于科学学科有其开放性、活动性和生活化,比较重视学生的体验感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会说而不会做的矛盾现象。所以在课堂学习这个板块中加入课堂练习,使学生能及时消化所学知识,及时反馈,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改进,使活动和练习很好地结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在这节课的处理上,还存在一些耐人深思之处,这节课的设计虽然流程清晰,思维性比较连贯,但是缺乏科学课的生气,学生一直是处于一种平静的状态下进行实验探究,感觉科学课的气氛不够浓郁,科学探究讲求的是实效性,科学课的实效性怎么体现从哪些方面去体现,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电路出故障了》教学反思 《电路出故障了》是一个学生经历发现、推测、验证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开始四1班的课,是考虑让学生自己去连接一个故障电路,但是结果发现有的小组的电路是没有问题,这就让我在后面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后来想到,可以用让学生回忆一个简单电路的连接,教师演示的方法,让学生都看到一个连接没有问题的故障电路。可是后来通过教研员老师的指导发现,学生不动手连接,他们不能完全参与到“发现”这个过程。而且由于是做了演示实验,开始的时间用的比较少,导致后来的实验在时间上比较松,实验时间也比实验实际需要的时间长了一些,整个课堂的安排不是很紧凑。电路检测器的连接是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的。并且先让学生说一说电路检测器的使用方法,经过一个课件出示的问题:如果要检测一根导线有没有故障,我们该怎么做?让学生交流使用方法,学生在后面的检测中就没有出现使用方面的问题。

科学实验中注重的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要让每个人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在这一点上,我做的还是不够的。课后听教研员老师的讲评,说到在实验中小组内不是每个学生都在参与,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方面还是存在问题的,我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注意这方面的培养。《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很好地区别导体与绝缘体,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得到了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并学会记录和描述简单的实验现象。也就是说大部分教学目标都达到了。

本课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检测区分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第二部分: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环节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找到很好的切入点,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开了一个好头,也为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操作性概念做好铺垫。

二、检测一块橡皮的研究活动,这一内容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如果把教材中的检测方法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会很快学会且节省了许多教学时间,但学生们没有亲自尝试一个科学严紧的检测计划的制定,自然会印象不深,方法不明,学生们在今后的自行探究活动中也不可能派生出更多的、富有生命力的方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小组的研讨,加之教师适当的引导、点拨,由“扶”到“放”,并通过示范、讨论、评价的形式落实。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考虑,使学生真正学会制定探究计划的方法,让学生经历“预测——检测灯泡是否会亮——检测一块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灯泡发光——重复检测——记录检测结果”的过程,同时也使学生懂得科学研究的有序性,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这对学生科学素养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质的飞跃。

三、检测区分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在检测之前,为了使学生更规范地开展实验活动,我首先安排了提出实验要求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中着重强调了预测一个检测一个。我想如果不这样强调,课上一部分学生很可能会把待检测的物体凭借他们固有的经验,不加思索地一次性预测,并记录下来。那么预测一个检测一个的好处在于学生会及时发现预测与检测结果不同的原因,从中发现问题。学生们在反思中,甚至对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有了一定的感知,有利于及时修正自己判断上的失误。学生更会发现预测出错的次数越来越少,这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理性思维的过程。

四、拓展探究内容,引导安全用电。这部分设计的活动是第一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学生的讨论,例证,懂得了导体和绝缘体各有什么作用?强化了学生们对导体和绝缘体的理解。明白了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形成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总之,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经历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节课不足的是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因为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只有尽量让学生提问,尽量让学生观察,尽量让学生动手,尽量让学生探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合作中探究,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做《做一个开关》教学反思

《做一个小开关》的教学已经结束,经过这四堂课总感觉有许多的缺陷在里头。这一内容我感觉还是比较简单教学的内容相对也比较少的,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密切,教材中是根据“手电筒的结构”作为课堂的导入。然而在第一堂课中我也是按照这个步骤进行导入,可是有近三层的学生没怎么接触过手电筒,这个因素给整堂课带来了不利。于是第二堂课我从简单电路着手,让学生说说没有开关电路的缺陷,让学生体会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这样的导入感觉层次较低,学生容易接受。

整堂课我安排的重点是“设计一个小灯泡”,第一堂这个环节感觉很“乱”,学生说的比较多,可操作性的不多,多的是“盲目”地讨论,不合理。于是在第二堂课我在这一环节进行了细化,首先让学生互相说说小开关的作用,根据小组的思路设计一个开关,将自己的思路用画图或者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根据自己的“设计图纸”做开关需要什么材料,怎么做,整个环节下来感觉效果要好多了,但是学生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依然存在,是不是这样的要求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过高了?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回家操作效果是不是更好?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的教学反思

科学课的教学重视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悟、理解科学知识的真谛。在本节课我就充分体现了观察、探究、实验活动。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设计具有探究性的两个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的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

一、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

学生使用电路检测器推测出盒子内部的连接情况,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根据检测记录推测盒子里面的导线是怎样连接的。这样,观察、思考、探究三点成一线。学生在整个活动中自己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既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十分愿意学。

二、探究有序有效

在对串并联电路分析比较的探究过程中,关键是让学生了解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在连接方法上的本质不同。新课程要求指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为防止学生漫无目的的讨论和探究。当学生展开讨论和探究活动时。我走下小组和学生一起讨论和实验。适时、适当的点拨。在学会了科学的的检测方法的过程中,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学习有序有效。通过这样的课堂探究历程,学生不仅仅获得一定得科学知识,更重要是掌握了一定的探究技能,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材深度挖掘过度

由于两种电路连接不同的比较活动对于学生较难,所以我细致地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这两种电路电压和电流分配及灯泡亮暗的关系。导致了整个教学过程时间安排不合理,出现了超时现象。究其原因,是我在设计教学时将这部分的内容挖掘的过深。

四、教学气氛紧张,束缚学生的个性

由于学生与我有陌生感,不熟我的教学模式,所以学生显得比较拘谨,学习气氛在开始时有一些紧张,但我及时与学生交流,使用一些有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缓解紧张的气氛,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重建:

1、课前,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以减少不必要浪费的时间。

2、缩减教材的难度,只让学生了解串、并联电路的本质特点。所以,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改用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连接电路,并在反复观察和实验中发现不同的连接特点,即对灯泡的亮灭引发对电压不同的探究比较中便可。

3、提升自身的教学智慧,灵活应对出现的任何情况。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油菜花开了》教学反思

《油菜花开了》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新的生命第一课的内容,经过教学,我将我的教学呈现给老师们,欢迎提出您的见解。《油菜花开了》教学反思之一

本课是以油菜花为研究对象,初步认识以油菜花为例的花的构造,即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等各部分的基本特点,如数量、颜色、气味等。由于油菜花没有找到,就用白菜花代替了,两者之间均属于十字花科的植物,因此具有异曲同工的特点,准备材料是:每人一把镊子,两人一个放大镜,四人一束白菜花的花序。学生动手解剖前进行了讨论:讨论一:使用镊子时解剖方法及要注意什么?讨论二:花的各部分怎么摆放?等必要的指导。在学生实际解剖过程中让人大跌眼镜,由于小花较小,大多数学生没有一一摆列出来,不是忽略了萼片,就是忽略了雄蕊,什么是萼片?萼片在哪里不知道,结果收获甚微。吸取教训:学生对花的各部分没有清晰的认识,花朵小,取放不易,学生缺乏耐心,粗枝大叶,花的各部分应固定放在与花的颜色区分明显的纸板上。教师教导学生不到位,如花的各部分名称需要在解剖前认识、放大镜什么时候出示给学生比较合适等方面需要改进的问题。于是,进行了第二课的教学。《油菜花开了》教学反思之二

借鉴了上一节课的指导不到位的问题,特别在指导上加强了一下:

1、认识油菜花的各部分名称;

2、学习解剖的方法:镊子解剖的方法、花的各部分摆放的方法。

3、解剖时要求从外向内依次解剖,并摆放在卡纸是(蓝色或红色卡纸)

通过学生实践动手,有一个组被花上面的蚜虫吸引,三个小组没有摆放好花的各部分,一个小组不小心把花弄坏了,有三到四个小组的学生能按照要求做,但又有两个小组把雄蕊解剖时缺失。究其原因,学生解剖的花实际上是花序中的一朵小花,花小,花瓣易脱落,雄蕊的两长四短(称为四强雄蕊),学生基本没有观察到,花小对四年级学生比较难解剖。《油菜花开了》教学反思之三

借鉴了前两次教学不足,进行了改进,用材料控制学生观察兴趣,将认识花的各部分及花的变化提到上课15分钟进行。然后学生解剖的方法,继续强调从外向内解剖,结果学生大多数能够按照要求进行,对于花萼、花瓣、雌蕊的解剖比较好,用放大镜作为鼓励,学生均能准确找到花的各部分,但对于雄蕊的数量却仍然有误差,不是无意弃了,就是不小心找不到,而对于雄蕊的花丝,学生仍然忽略了,无学生观察到6个雄蕊即四长两短的状况。但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到:雄蕊有两部分,一个头部分,一个细丝部分,雌蕊的头有突出等方面的事实。

上《油菜花开了》一课时给老师们的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一张颜色与油菜花对比鲜明的卡纸;油菜花一个花序;每人一把镊子(最多两人一把);教师自己解剖的油菜花的样本(用透明胶带封住);放大镜。

2、学生动手解剖前,学生一定要明确解剖方法:从外向内一次解剖,镊子夹住花的基部,将花的各部分摆在卡纸上。

3、对于学生观察不到位的雄蕊,教师可用以解剖好的油菜花的样本进行认识油菜花雄蕊的指导,效果不错。

《各种各样的花》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对教学流程作了调整,在复习油菜花构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了解完全花和不完全花,两性花和单性花,雄花和雌花,然后引导学生开展对花的专题观察,这是对油菜花一种花的观察发展对多种花的观察。校园里有一些花开放了,为学生的观察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也创造了自主探究的空间,但自主不是放任,观察是一项有目的、有指向的活动,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的影响,他们常常会注意那些不该注意的东西,为了提高观察的实效,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学会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上,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怎样记录都在观察前让学生充分讨论,在小组内作好分工。我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例子,然后制订小组观察和研究重点的计划,同时下发了对某种花的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记录表上的内容,为有目的的观察作好思想准备。因为这是一次对生命世界的探究,所以我还着重提示:要珍惜植物的生命,不要去伤害美丽的花朵;要注意安全,不要去校园的池塘边。由于具体指导到位,学生增强了小组内各成员的合作,观察也更有目的,通过交流,学生进一步明白植物世界的多样性。《花、果实和种子》教学反思

“花、果实和种子” 是科学四上《新的生命》单元的第三个课题。

这是一个继观察各种各样的花的教学活动后开展的又一个专题观察活动。在观察方法上,除了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借助工具——放大镜、显微镜、镊子等观察外,还提示孩子们可以通过实验帮助我们观察。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根据雄蕊和雌蕊可能具有的功能,观察雄蕊花药里的花粉是否容易抖落,雌蕊的柱头是否有粘性等等。然后再根据观察到的事实证实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也是培养孩子们推理能力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如果在观察活动中补充一个模拟实验:将“花粉”分别飘落在有粘性和没有粘性的“柱头”上。比较二者结果,将更有利于孩子们自己分析雄蕊和雌蕊的功能。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本课内容的教学设计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通过提出问题、调查访问和网上搜集、交流、验证、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过程来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体味科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由于教学环境的限制,找不到明显有雄蕊和雌蕊的花,在课堂上我只能用课件来取代,也获得了应有的效果,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也没有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细心观察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因此我在今后应多给学生准备充分的科学材料,让学生能在他们应有的环境中成长。

《把种子撒播到远处》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先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开花之后会是结果,结果之后会有种子,那么如何把种子散播出去呢?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很快说出风传播蒲公英,教师抓住机会绘画蒲公英的形状,让学生说出蒲公英的形状象什么?学生能很轻松说出像降落伞,从而得出长得像蒲公英这样的植物都会用风来传播种子,引导学生明白植物种子的形状决定了它的散播方式;学生还知道动物传播苍耳,教师也绘出苍耳的形状,苍耳的形状特点是它的外壳包围着一圈倒刺,所以才会粘在动物的皮毛上,因为苍耳种子的这种形状,也是它散播种子的方式;学生还能说出水传播椰子,只知道椰子长在海边,所以会用水来传播,但是学生不知道椰子的外壳可以防水,在水中不会腐烂,同是它在水中也会浮起来,随波飘流,一旦遇到适合的生存的地方,它就会发芽生长,所以它才会用水散播种子,举例说明像桃子、苹果在水中会腐败,沉入水底,所以不可以用水来散播种子。最让学生难于回答的是自体散播,学生只会说太阳一晒就会裂开,但是不知如何来叙述,教师加以引导从而使学生明白自体散播。最让学生激动的就是《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视频,那里许多的植物散播方式让学生激动不已。特别是喷瓜的喷射种子方式真是让人惊叹不已。

《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

在学习《种子的萌发》这节课前,学生已熟悉了一些植物的种子,并知道了种子传播的方式,但对于植物种子的基本结构还是不甚明了。本课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种子的内部构造”。在课前,我就在实验室浸泡了一些蚕豆、油菜、黄豆的种子,上课时采取小组分组实验的方式,按照解剖、观察、讨论交流来研究,各小组都能较好地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并得出初步的结论。课堂上学习气氛还是比较宽松,学生参与度也高。

学生通过解剖蚕豆种子知道种子的内部结构,种子由种皮、胚根、胚芽和子叶等部分组成,通过猜测、阅读教材,了解了蚕豆种子胚根可以长成植物的根,胚芽是长成植物的茎和叶。对于子叶的在种子萌发中所起的作用,让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和猜想,这是一项持续观察的科学活动,我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发现子叶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耐心、较长时间的观察事物的发展与变化,因有价值的科学发现绝不可能只是一两次简单的观察,观察也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要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必须付出艰苦的、单调的、重复的工作,而这一切,必须渗透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所以在课后,我要求学生继续做实验(种种子),观察子叶在种子萌发中所起的作用。不知后事如何?

在教学“浸泡种子”的环节:课文要求“各取10粒蚕豆、油菜、黄豆的种子,分别放到盛有200毫升水的烧杯里,浸泡1-2天,观察变化,测量一下,种子吸收了多少水”。我包办代替了“浸泡种子”活动,一是油菜籽太小,10粒油菜能吸多少水呢,况且放在盛有200毫升水的烧杯里,就是在50毫升的量筒也难正确测出吸水量,获取数据的难度系数大;二是学生家里即使有蚕豆、油菜、黄豆种子,但家里、学校里有刻度的容器少无法满足当前的需要。所以我就为学生浸泡了50颗黄豆,20颗蚕豆,上百颗油菜籽。包办代替了,上课只简单讨论怎样获取数据。不知这样的做法是否可取。

《动物的卵》教学反思

春天不只是植物的,春天也属于动物。由植物的繁衍联系到动物的繁殖,由植物的种子联系到动物的卵,这也是对动物新生命研究的引入。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对动物卵的研究,让学生注意到植物和动物的繁殖有相似之处。引导学生从较大范围的一般观察到对某一特定对象的深入观察,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学生观察了不同动物卵的图片,知道动物的卵大多是圆形的或椭圆形的,但它们的大小不同,颜色不同,数量不同,有的卵上还有花纹,这些卵所产的地方不同,有的在树上、有的在叶子上、有的在水里、还有的在泥土里,从中体会到动物的卵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动物的卵有好多不同的地方,那么同一种动物的卵又是怎样的呢?教师出示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等鸟类产的卵。要求他们继续观察,找出同一类动物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由于有了前面的观察经验,他们很快就知道它们都是椭圆形的,但大小、轻重差异很大,有的壳上有花纹,颜色也不同。不同动物的卵是不相同的,即使同一类动物的卵也是不一样的,学生也明确了动物世界的多样性。教学的重点引入了让学生对鸡蛋的观察和探究。学生用眼睛、放大镜看,用手摸、捏,从外部认识了鸡蛋的形状和特点。学生必须十分清楚的了解鸡蛋的内部结构,才能更好的与植物种子进行比较。我让学生把鸡蛋打在盘中,他们分清了透明的、粘粘的这部分是蛋清;中间黄色的叫蛋黄。学生仔细观察蛋黄后,发现蛋黄上有一个小白点,教师告诉他们这个小白点就是胚盘,是鸡胚胎发育的部位,是鸡的小生命所在。接着学生观察切开的熟鸡蛋,与生鸡蛋比较,熟鸡蛋的各部分分别是生鸡蛋的哪一部分。学生观察后议论纷纷,认为蛋白就是蛋清,蛋清烧熟以后就是蛋白,黄色的部分就是蛋黄。有的学生还发现鸡蛋大的一头有空隙,有的学生从课外书上了解到这大的一头是气室,能为胚胎发育提供空气。学生对鸡蛋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教师随即让他们推测一下,鸡蛋的各部分相当于植物种子的哪个部分,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我觉得蛋白、蛋黄相当于子叶”,“我认为胚盘相当于种子的胚”,“我觉得蛋壳相当于种皮”。那么鸡蛋的各部分对胚胎发育又有什么作用呢,此时,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蛋壳可以保护胚胎”,“蛋黄可以为胚胎发育提供养料”,“胚可以发育成小鸡”,“气室能为胚胎发育提供空气”,“蛋白大概也是养料吧”,“我认为蛋白还可以提供水分”。通过深入的观察与探究,学生明白了动物和植物相关联的地方,而生命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它将会给学生带来研究的乐趣。

《动物的繁殖活动》教学反思 《动物的繁殖活动》是新的生命最后一课,本科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卵生和胎生是动物繁殖的主要方式。繁殖是动物的基本特征。通过资料获取和整理动物的不同的繁殖活动的信息。感受到动物新生命诞生的不易与繁殖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能体会到孩子的天真与善良。有的孩子会问,“老师,我们是怎么来的?”有的孩子会回答“我妈妈说我是在大街上检的。”这是我们的老师要及时地纠正“你相信么?”孩子会及时地回答:“不信。”这时我会及时地抓住机会说“为什么?”孩子回答“我小姨,刚生了一个小弟弟,我想我们也是妈妈生的。”“我看到我妈妈的肚子上有一道伤疤,妈妈说那时生我是留下的。”“我们学校的*老师怀孕了,里面有小宝宝”……这时老师要保证科学的科学性,敢于让学生了解真相。可能有很多的家长都会对孩子这样说:你是在大街上检的;你是在沙土地里抱来的……把真正的事实掩埋了,以为孩子大了自然会明白的,但是我们失去了教育孩子的好机会。如果我们大方的说出来,孩子可能会更能体会做父母的辛苦。

第三单元:食物

《一天的食物》教学反思

《一天的食物》是小学科学四下《食物》单元的起始课,主要由“记录一天的食物”与“给食物分类”两个主要活动构成。本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记录统计一天的食物,体会食物的多样性,发现一天的食物的简单规律,并学会用多种科学的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作为起始课,本课更希望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活动,激发对后续探究的兴趣,而不是在一开始就让学生尝试比较严肃的探究,磨灭学生的兴趣。

执教本节课后,我自问:这节科学课,到底要让学生在哪些方面获得发展?我认真回想整个教学过程,仔细分析每一个教学细节,经过反思,我终于明白这节科学课的失败之处在于:没有在教学目标上落实课堂的实效性。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支配者,教师只是一个促进者、参与者。教师要把握好尺度,既不能越俎代庖,又不能放之任之。课堂的实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师的教学只流于形式,而不关注教学的实际效果,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科学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认识科学。学生不仅要学会科学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的方法,而且要学懂科学,形成科学价值观,懂得和欣赏科学的本质,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的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食物中的营养》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入手,组织了系列探究活动。整个教学活动通过“相关资料”、“实验验证”、“看标签”来了解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教学重点:知道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教学难点:能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学生通过先预测一些食物可能含有哪种丰富的营养,再通过相关资料证实; 2.实验验证:

实验一,脂肪的辨别方法 实验二,淀粉的辨别方法

首先揭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根据提示掌握实验的基本要领,采用分组合作的方法,认真完成实验,填写实验单。

3.看标签。了解食物标签,得到该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得到一定的信息。

这节课以常态课教学为目的,力求简单、真实与高效。在科学课教学中,常态课的有效性表现在:“情、趣”的激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拥有愉悦的心境,在轻松、愉快人的氛围中得到所学的知识。

《营养要均衡》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简单,也很少。把以我设计了足够的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气氛较好,大部分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而且学生对学生的内容较感兴趣,在课堂中注重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学生各抒己见,而且课堂上注意给学生充分的鼓励与肯定。教学效果不错。怎样搭配膳食才能获取均衡的营养呢?课本给我们呈现了一幅膳食宝塔图,读懂这幅图的含义,是学生活动的基础。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先让孩子们通过看书阅读理解图义,让学生自由发挥想像力,最后小结,帮助学生建立均衡营养的认识。由于宝塔中营养搭配是一天中食物营养标准,具体到各餐中该怎样搭配呢?在搭配膳食营养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一天中食物搭配与均衡膳食宝塔进行整体比较,关注每一餐是否也注意到各种营养均衡了。比如:早餐很多同学是面包、牛奶,或者包子,通过比较反思,发现营养不均衡,缺少维生素,应补充蔬菜或水果。通过阅读讨论膳食原则,同学们对均衡膳食有了一个新的理解,我希望同学们通过此次学习活动,改变自己不好的饮食习惯,树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不足之处:准备仍不充分,没有准备好营养宝塔直观图,对学生的基础了解不充分,另外,“学生喜欢什么食物”,是一个很好的设想,但是没有让学生充分发言,这里可以让学生多发言,教师的评介不能有倾向,让学生真实地回答,第一个学生回答:“喜欢吃西瓜,因为味道好”,这是学生内心的想法,正是课堂上所提倡的,而后面一个学生从营养角度去考虑,符合本课的主题,但未免有些不真实,要给学生一些选择的空间。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学反思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这一课,是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食物单元)的第4课。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本课在教材中起主导地位,通过研究“吃”的问题,引领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从每天经历的活动出发,展开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关注身边的科学,不断深入到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经历科学活动,提高科学素养。在处理本课的教材时,我设计了两个环节:

一、观察土豆,这个环节我的设计意图:

1.让学生在已有的辨别方式之上掌握新的辨别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

2.通过交流汇报,使学生总结出生熟马铃薯在颜色,味道,气味等方面的不同点,从而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二、在煮鸡肉实验这个环节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举例说说将鸡肉粒变熟的方法,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并为其的实验做好铺设。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细致观察鸡肉变化过程中的状态,能对鸡肉变化过程中的重要特征进行描述。使学生认识到鸡肉由生变熟过程中存在渐变的过程。

本课总结部分我是借此回顾之前总结的食物在由生变熟过程中颜色,气味,味道等会发生变化。并且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新的变化方面——形态或样子。提升学生对食物由生变熟过程中几个变化方面的认识。《面包发霉了》教学反思

首先,我利用了课件显示发霉的面包激发孩子的兴趣。通过观察,孩子们自然而然会有一个个的疑问:面包上怎么会有霉菌?霉菌是怎么样的?霉菌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学生的观察活动就是围绕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展开的。怎样才可以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样子呢?根据学生已有经验他们会提出借助放大镜、显微镜进行观察。这是有目的的研究,是借助工具进行的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对细微部分进行观察的能力。而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将霉菌的特点记录下来,也是有目的的。科学地记录观察结果是这里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方法比知识重要。在学生研究完霉菌之后,我要求学生一定将双手洗净。其实这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观察完面包上的霉菌后,学生自然会想了解:霉菌的生长与什么因素有关。这就需要孩子们运用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展开讨论。这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需要孩子们对霉菌的生长条件作出假设或猜想,然后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由于实验操作无法在课堂内进行,所以实验设计是这课活动的重点。学生设计实验,能使他们的研究热情高长,增加学生研究的兴趣。同时,也不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学习的依赖性。引领学生们每天观察记录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是一个重要的后续活动。所以我会在课后督促和激励学生,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坚持每天观察记录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并引导他们分析和整理自己的记录。

结束后,我马上进行了反思,我觉得,科学教师的角色我还没有扮演好。在整堂课上我只扮演了组织者的角色,组织学生合作观察发霉的面包、组织学生将观察到的霉菌画在黑板上、组织学生对霉菌的生长条件作出假设或猜想,并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然而另一个引导者角色却根本没有体现出来。特别是在学生汇报小组设计的实验的时候,学生设计了很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我只想到了让他们汇报出来注重了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解决问题;当学让提到用两个面包同时做实验,这时教师就应及时的提出对比实验并复习其特点,而我却是一句话代过;教师的语言导入不好,行体手段较差。不过,整个课堂气氛较好,学生的自主性体现的较好,而且课堂上教师对各小组的评价较为及时。《减慢食物的变质速度》教学反思

《减慢食物的变质速度》一课,是以学生的观察比较活动为主线进行的。在教学活动中以观察—比较—归纳—综合为重点。

从新鲜的鱼干与腐着洗衣粉放在败的小鱼之间的观察比较活动入手,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观察。

本节课我注重对学生的探究问题的方法的培养。由于对腐着洗衣粉放在败物品的观察是学生从来没有接触的。因此,在观察腐着洗衣粉放在败的小鱼的活动前,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观察呢?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观察?”虽然学生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但这都是学生在思考后所得出来的,都经历了一个想的过程,对此我进行适当的鼓励。在教学中,我力求把学习探究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离不开食物,但是变质的食物吃后对身体是有害的,对于这一点学生可能意识不到。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课件,增强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积极性。课件的演示,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很多问题,同时也会将自己的问题提出来,此时我将问题引到本课上来:如何减慢食物的变质速度。在教学中使学生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产生推测——对自己的推测进行验证(观察、比较、探究)——分析得出结论——将所得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教学反思

本课是《食物》单元的最后一节课,是一堂实践性很强的课,因为每个人都会去买食物,所以我设计的活动尽量贴近实际生活,用实物作为观察研究对象。首先请同学吃零食在课堂上还原学生自己吃东西时的情况,此环节既活跃了课堂,又让学生明白自已在日常生活中饮食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将注意力自然地落到了观察食物包装上信息上来。

然后,通过小组观察最大限度地获取食品包装上的信息,并加以整理,使学生了解食物包装上的众多信息。通过鉴定团活动的设计让学生明确“三无”食品的危害并通过“你想对喜欢购买„三无‟食品的同学说些什么?”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教育。本堂还重点对食品生产日期、保质期,进行重点观察和讨论。食物的保质期是一个变量,它会随着许多因素而改变还定的日期,食品的加工方式,包装方式,保存方式,添加不同的添加剂等都会决定食品保质期的长短。本课的重点就是了解食品保质期长短的不同原因,并在日后的生活中能正确购买、保存食品。为便于观察我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进行研究。在比较影响保质期长短因素时分别为学生提供了袋装光明纯牛奶、盒装光明纯牛奶、盒装光明纯鲜牛奶和光明奶粉,通过对比观察及举例说明,学生很快就能找到上述的几种原因。在谈到添加剂的问题时则以南酸枣糕为例进行分析,并简单介绍防腐剂对我们的影响。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

《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反思

1、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准备充分。课前我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岩石摆放在 实验台和教室的讲台上,使学生一走进教室就好像置身于一个岩石展览馆,我还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海边、河边、山上、路边岩石的照片,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为每一组学生准备了一个水槽、一块摸布、一个展示岩石的方盘、一张报纸(铺在实验桌上,把岩石摆在上面避免把实验桌弄脏)、一张白纸(用来做观察记录,记录观察方法和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发现还有什么疑问)、一个放大镜。这样教学具准备充分,有利于学生观察探究。

2、不仅注重观察方法的指导,而且注意指导学生做到观察有序。在第一次上《各

种各样的岩石》时,由于我没有强调观察要有顺序,所以学生讨论提出观察方法(用眼看岩石上的颜色、花纹、形状、大小、有没有气孔,用手摸岩石表面是光滑还是粗糙、掂一掂岩石的轻重,用鼻子闻一闻两块岩石敲打或磨擦前后的气味儿、潮湿时干燥时两块岩石敲打或磨擦的气味儿有什么不同,用耳朵听一听敲打岩石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把岩石砸开或在地上摔开看看岩石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和猜测可能观测到的现象后,便开始分组实验。大部分学生一开始就把岩石放到水槽里观察,还有的用两块岩石敲打闻气味,总之怎样做的都有。造成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时说不清说不全,分析不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些实验现象。第二次上《各种各样的岩石》时,在学生说完观察方法后补充了一问“你打算按什么顺序观察?为什么要按这个顺序?”这样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观察目的、认识到观察顺序的重要性,然后再按预定的顺序观察、汇报。这样在分组交流观察记录时比第一次上《各种各样的岩石》时,不仅节省了观察时间而且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时说得有条理且说得全面准确。

3、把握时机适时引导,利用对比观察突出不同岩石的不同特征。我在巡视时发

现学生用两块岩石相互碰撞,其中一块被砸成两瓣,这时我对学生说“正好看看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用放大镜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在学生汇报鱼化石特征时,我拿出一块鹅卵石让学生对比观察,学生通过对比发现鱼化石是一层一层的且很薄容易碎,鹅卵石卵圆形坚硬不分层质地细密有的颜色单一有的上面有花纹。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反思

围绕以“突出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过程,关注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概念”的教学理念。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当遇到各种不同的岩石时,应该如何观察,如何从已有的经验出发,用科学的方法有序观察,关注岩石的本质特征,能够从观察中获得信息,将信息根据需要进行综合与概括,进行准确的描述。能像科学家一样经历一个科学的观察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又能自我构建“不同种类的岩石在结构和构造上有不同的特征”的科学概念。

对四年级学生来说一堂课要观察、记录、描述六种岩石,并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有关资料识别岩石是有极大难度的。如果在观察前没做有效指导,学生在观察时会无目的无头绪的,最终探究不出什么结果。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要在学生观察方法、观察内容方面做精心的指导。适当修改了实验表格设计,降低了难度:化解了观察的具体项目,主体采用了打勾的方式,去掉了因为材料关系听声音不明显的一栏,整合了岩石颜色和颗粒颜色,突出颗粒研究。

《岩石的组成》教学反思

在本节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以下问题:

1、过高地相信了学生的自控能力,小组观察讨论时间过长。学生在拿到实验材料后,在按老师的要求进行观察后,并没有及时地填写实验报告单,而是继续在观察着实验材料,课堂时间被流失了。

2、对文中第二部的内容“常见的矿物”讲少了,对教材的挖掘不深不精。教学中,学生虽说道了些对矿物的了解,但我在引导时少了,没有做好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

3、总结、拓展不及时。在对文中一二部分的教学后,由于已下课,总结没有及时更上,拓展少了。《观察、描述矿物(一)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从“颜色”“硬度”两方面观察、描述矿物。在引导观察描述硬度的过程中,我通过指甲、铜钥匙和小起子(原定小刀,为安全起见改为起子)对矿物进行刻划,来通过比较矿物的硬度。在第一课的教学中,发现有的小组的记录表上“铝土矿、云母、石英、黄铜矿”四种矿物都是打了勾,有的在黄铜矿选项中用铜钥匙刻划也打了勾。询问学生,他们都信誓旦旦地说确实有痕迹。难道真有意外?我让这些小组学生再一次操作给我看。经过这么一看,我才明白其中的原因。原来,学生在用指甲在四种矿物上刻划时,在铝土矿和云母上都留下了清晰的痕迹,然而在石英和黄铜矿上可刻划时,留下的却是指甲的痕迹(或者说是条痕)。而学生却把这当成了刻划的痕迹。根据这个发现,我适时调整教学,引导学生复习前面刚讲过的条痕,结合指甲在黄铜矿上留下的痕迹,进一步理解了条痕和刻划划痕的区别,同时教育学生在实验操作时要仔细观察。后来的两个班,在教学中我都加入了这一内容。应该说,这是一个意外收获。利用这个实例既解除了学生的认识误区,又利用现成的例子对条痕进行了进一步的认识,真是一举两得。

《岩石、矿物和我们》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健康饮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8篇

全书分生命、生存、生活三个单元,每个单元5个活动,共15个主题活动。教材注重趣味性,时代性和导向性,力求精选新时代发生的故事,一些经典的小哲理故事,学生感兴趣的、能够亲历体验并能够感悟的典型活动,让学生爱读、愿读。

一、教材总体框架

1. 生命

按照“珍爱生命———关爱生命———发展生命”的逻辑进行编写。

针对目前小学生安全事故频发,特别是四年级学生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安全教育显得特别重要。另外,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压力不断增大,需要树立自信,刻苦学习。让学生在认知的基础,自发珍爱生命,锻炼身体、正确认识自己,树立生活信心,发奋学习,特编写了脆弱的身体、运动让生命精彩、发现自己、平等的我们、每天在成长五个主题活动。

五个主题活动主要采用小故事引入,充分让学生活动体验,最后建构一些观念。

2. 生存

按照“掌握生存技能———强化生存意志———保护生存环境”的逻辑展开编写。

现在的小学四年级学生存在着依赖心理,怕吃苦,因此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对学生进行克服困难教育很重要。另外,针对我国干旱暴露出的水资源问题、火灾时如何逃生、怎样正确看待网络的作用,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在享受网络给人们带来的便捷和快乐的同时,认识不良网络信息带来的危害,以及黑网吧的危害等生存技能。生存部分编写了相信我能行、下定决心、珍惜水资源、火灾发生时、童眼看网络五个主题活动。

五个主题活动主要采用经典故事引入,充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最后建构一些观念,养成一些习惯。

3. 生活

按照“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遵守生活规范———确立正确的生活观”的逻辑组织编写。

为了让小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乱扔垃圾;树立时间观念,守时,懂礼仪,懂礼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知道在与同学交往中,真诚待人、说话算数、不占别人的便宜;学会用眼睛、鼻子、耳朵和手去认识世界,感受世界。丰富自己的人生。特编写了生活真美好、节俭的生活、生活中的礼仪、做诚信的人、编织记忆五个主题活动。

五个主题活动主要从学生身边故事引入,调动学生前概念,最后建构一些观念,养成一些习惯。

二、教材创新点

1. 注重趣味性。

教材力求精选新时代发生的故事,一些经典的小哲学故事,活动典型等。让学生爱读、愿读。

2. 突出活动性。

教材中的活动案例,能适应教学的需要,便于操作,符合新时代四年级学生的心理需求。

3. 加强实践性。

“三生教育”不能仅局限于课堂、学校生活,更需要融入家庭和社区。因此,教材中的故事案例,设计了一些在校外能够实践的活动方案。更注重校外实践、社会体验,注重中长期行为教育,养成行为习惯。

4. 符合脑科学。

教材由一个个活动案例组成,让学生在一个个的体验活动、社会实践中,从事实经验中感悟、认知,建构自己的观点。

5. 发挥“读图”功能。

教材中的每幅图都是文字的补充,而不是仅为了美观和装饰。努力让学生从图中获得更多的信息。

每个活动教学课时一般为2课时,有些为3课时,完成全教材为32个课时。这些活动也可以作为学校、年级、班级的学年、学期、月份、学习周、班队课的主题教育素材。

三、教材具体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

1. 生命的瞬间

本活动为生命教育中自然生命范畴,旨在对学生进行爱护生命的教育。通过该活动让学生初步懂得生命是脆弱的,有时候生命很容易就会受到伤害,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生命。活动分生命很脆弱、要爱护生命两个部分。

人的生命是很脆弱的,有时候人的一念之差,就会断送别人或自己的生命,人的生命太脆弱了,一个耳光打死一个人,一个马蹄坑呛死一个人,一根儿麻绳勒死一个人的例子太多了。打一个哈欠导致半瘫,吃一个果冻噎死一个人,这都不是什么怪事。生命很脆弱部分有两个资料导读,第一个资料导读为学校里发生的意外事故,第二个故事为农村学生可能会发生的事故,让学生认识到鲜活的生命在一个小小的疏忽间就可能会丧失。活动体验部分是让学生在小组内回忆成长过程中几个危险片段,然后分小组交流,引起学生进一步认识生命的脆弱。

要爱护生命部分也是两个资料导读。第一个资料导读是一个学生受伤后发生的故事,让学生从心灵深处认识到爱护生命的重要性;第二个资料导读为一个运动员爱护小鸟生命的行为,旨在通过该案例让学生产生心灵的震撼,能够树立起爱护动物生命的意识。活动体验是让学生写身边爱护生命的故事,虽然趣味性不浓,但可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

教学时,不一定使用教材中的案例,教师可结合当地或学生身边的案例展开,但要注意不能太血腥,尽量从儿童角度出发。要充分让学生交流和讨论,引起学生的思考,如果有条件,可让学生家长参与到活动中。

2. 运动让生命精彩

本活动为生命教育中自然生命范畴,旨在树立体育锻炼的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该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运动能使生命更加健康,养成有病就积极配合治疗,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活动分疾病与健康、运动与健康两部分。

健康即财富,健康即生命,健康不但造福家庭,而且造福社会。只有自己健康才是从事一切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只有健康才是为他人提供帮助的前提;只有健康才能享受工作和生活的乐趣;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话题。健康长寿,幸福美满,自古以来就是全人类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和目标。健康高于一切。没有一个强健的身体,一切无从谈起。疾病与健康部分有两个资料导读,分别是感冒后的症状、近视后的不方便。通过资料导读,让学生认识到健康的珍贵,有意识地回忆生病时的种种场景。活动体验是模拟表演,旨在引起学生重视身体各个器官的健康。

经常参加运动,有益于身体和心理健康,而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基本物质基础。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减少疾病;增加骨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增加筋骨灵活性,减少受伤的机会等,体育运动还能帮助人们驱除忧虑,焕发精神,增强骨质的承受负荷,减缓骨质疏松等。运动与健康部分的资料导读为一个小女孩通过体育锻炼改变了体质,使自己健康起来的案例,活动体验为感受活动前后身体的变化。实践活动为向同学推荐我喜欢的运动方式,制作“一周运动安排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能够积极参与运动。

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的模拟表演,多让学生谈患病时的感受以及健康带来的快乐。引导学生制定的健康行动计划要具体,要是能够开展的活动,能够实施的计划。

3. 发现自己

本活动为生命教育中的社会生命范畴,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自我认知。通过该活动让学生意识到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既发现自己的优点,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不卑不亢,不骄不躁。活动分来回奔跑的羊、别人不是你的影子两部分。

我们对于自己,很难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更为困难。苏东坡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社会心理学上来说,这种心理现象叫做“苏东坡效应”。我们对优良品质的自我评价常常比别人的估计高,对不良品质的自我评价则常常比别人的估计低,也就是说我们更容易拔高自己。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这实际上就是为了克服我们有意无意地拔高和美化自己的倾向,使我们能更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当然,谦虚谨慎并不是随意贬低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意指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要看到自己的长处,这样在学习和工作中才能扬长避短,取得好成绩。一个人的自我评价也不是在封闭着的自我意识中自然形成的,而是在与周围各种各样的人的接触中,注意他们对自己的态度,想象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并以此为素材,把它作为一个客观标准内化到自己的心中而形成自我形象的。由此可见,自我评价中有许多也是社会对自己评价的反映。来回奔跑的羊部分是通过一个童话故事,展现一个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失去自我的羊,让学生感受到正确认识自我的重要意义。

你只要正确认识自己,能全面地看待他人和自己,就会感觉自己没那么差,而是自己可能感觉状态不是最佳或太在乎他人的看法或想法。而他人的看法或想法往往存在片面性,引起你不必要的自卑感。你只要将做不好的事,反复多做几次,你就会慢慢熟悉,事情能完成得很好,多给自己鼓励,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别人不是你的影子部分有两个资料导读,第一个故事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自己的影子,别人不是自己,要发现自己的不足,要正确认识自己。第二个故事为学生不能自我肯定而丧失了机会的故事,通过该活动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如果不能正确发现自己的优点就会失去机会。

教学时,关键是要充分挖掘故事隐含的哲理,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还可以补充其他类似的故事。本活动不一定就是一节课,还可将故事改编成戏剧,让学生表演。

感悟与评价重点评价学生不自卑、有自信,不骄傲、会谦虚。到期末再次进行评价,让学生养成习惯。

4. 平等的我们

本活动为生命教育中的社会生命范畴,旨在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平等观念。通过该活动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具有自己的独立人格,能够初步树立民主意识,敢于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当受到不公平待遇时,不要沉默,而是要勇敢地站出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活动由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敢于行使自己的权利两部分组成。

学生民主意识的培养主要应通过对学生如何当好学校和班级的主人,自己如何参与学校和班级事务的管理等途径来实现。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有“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尊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合作学习关系。教师充当好教育者、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校和班级的主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校和班级事务的管理,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部分的资料导读为一名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有民主意识。不能积极参与到集体中去,成为集体的一员。活动体验是全班开展一个趣味赛跑比赛活动,分小组设计一个比赛规则,并按全班表决通过后的规则开展比赛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参与制定规则,树立民主意识。

敢于行使自己的权利部分第一个资料导读为人人都需要一个公平的环境,都有平等的权利,第二个资料导读为一个小学生能够行使自己的权利,维护了自己的利益。这两个故事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平等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从小要有民主意识和法律观念。活动体验是以“假如我是班长”为题,开展两分钟的演讲活动,主要是让学生敢于公开、公平、公正地行使自己的权利,树立平等意识和民主意识。实践活动为全班讨论,制定一个班干部推选办法,并在今后的两年学习中严格执行,主要是培养学生参与民主的意识。

教学时,除教材中的故事外,教师还可以补充类似的案例让学生展开分析,要多让学生思考。感悟与评价着重评价学生能否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能否敢于行使自己的权利。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低段可以采取推荐的办法来产生学生干部;中高段应该逐步采取竞选的方式来产生学生干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选举。教师切忌以“指定”、“委任”的办法简单地确定干部人选,要指导学生拟定好竞选办法和干部竞选的条件。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干部的培养,要放手把班级和学校的一些事务让他们去干,不搞包办代替,从而锻炼干部的管理能力。同时要让全体学生明白自己也是班级、学校的主人,干部只是代表大家的意愿为大家服务。因此,还要建立干部的监督管理、考核评价体系,要求或约束班干部一定要按大家正确的意愿去开展工作,如果干部有违规行为,可以采取规定的程序和方式予以罢免。如果每个人在学生时代都受到这样严格的民主法制教育,那么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就必然会大大增强。

5. 每天在成长

本活动为生命教育中的精神生命范畴,旨在培养学生追求崇高的精神生命,要不断学习,使生命更加有意义。通过该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生命是运动的,人最怕没有进步,包括知识、思想和能力,每个人每天都要进步。活动分为我们在成长、每天在进步两个部分。

我们在成长部分的资料导读为一个小学生成长中的喜悦,通过分析讨论、活动体验等让全班同学分享成长的故事,体会到“我们在成长”,身体、能力、知识等都在变化。

每天在进步部分的资料导读为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故事,渗透“追求进步,努力历练自己”的哲理。每个人每天都在成长,成长是一生的事情,是永远都不会完成的事情。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从小成功到大成功的日积月累。

实践活动为自我约束,自我鼓励的一个活动。要求学生每当自己有进步的时候,就在下面的树干上画一个苹果,并用2~3个字在苹果上写下进步的内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棵只有树干的树会挂满丰收的果实。让学生养成追求进步的行为习惯。

教学时,要注意从正面教育,多从学生身边的案例入手,多让学生交流讨论。

6. 相信我能行

本活动为生存教育的第二个活动。旨在锻炼学生的生存意志,坚定不移的意志。通过该活动,培养四年级学生初步认识到一个人有了决心,方能克服艰难,获得成功,有了决心,才能增强信心,才能发挥才智。让学生认识到小鸟练成一双有力的翅膀,就要离开鸟巢,到天空自由飞翔。我们要相信自己,不事事依赖父母、老师或同学,学好本领,做一个能够自立的人。活动分为离巢的小鸟和能独立完成两个部分。

离巢的小鸟部分的资料导读为一个小女孩第一次远离父母,参加夏令营时发生的故事,旨在让学生认识到人终究是要长大,要离开父母,要有独立性。活动体验为角色扮演:小静每晚都要抱着玩具熊才能入睡,怎样帮助她适应一个人入睡呢?四人小组同学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小静和她的好朋友,进行活动体验,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

能独立完成部分的资料导读为加拿大小学生参加童子军活动、英国小学生“玩”出来的研究论文、非洲小学生在上手工课、新加坡小学生在进行生存训练,使学生感受到外国的小学生能独立完成的事自己也能独立完成。分析讨论部分有一个小学生在家洗自己的衣物、一个小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回答问题、一个小学生在社区独立清理张贴栏里的宣传画三幅图,让学生体会到有很多事情是自己能够独立完成的。活动体验是给每位同学发一张彩纸,要求在3分钟以内,独立完成一件折纸作品。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独立完成作品后的感受。

教学时,教师可结合学生身边的案例展开,可以多让学生讨论,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件手工或一份手抄报,教师要关爱胆小并有依赖思想的学生。

7. 下定决心

本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能克服艰难,勇往直前。通过该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一个人有了决心,方能克服艰难,获得成功,有了决心,才能增强信息,才能发挥才智。下定决心其实就是向自己提出挑战,如果敢于接受这个挑战,你就能实现梦想;如果不敢接受这个挑战,你的潜能就不能被开发出来。活动分做事有决心和克服畏难情绪两部分。

做事有决心部分的资料导读是大家非常熟悉和喜爱的美国NBA历史上最杰出的球员乔丹的成长故事和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下定决心的故事,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做事有决心的重要意义。

克服畏难情绪部分的资料导读为一个小学生克服畏难,下决心学会游泳的故事。活动体验是佤族的竹竿舞。首先,1、3小组各选2名同学蹲下握住竹竿两头,随音乐同时开———合(不能太用力),然后,2、4组同学3人一组随着音乐在竹竿上跳,被夹到脚的同学退出游戏,不敢跳的同学为输家。最后,由2、4组同学摆弄竹竿,1、3组同学跳。让学生体验到克服畏难情绪的过程。

实践活动是让学生收集中外名人、普通人、身边人以及自己由于下定决心取得成功的事例,然后召开“XX故事会”,并出一期板报。

教学时,教师可联系实际多设计几个游戏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下定决心后又努力实现目标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8. 珍惜水资源

本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活动让学生树立珍惜水资源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保护水,爱惜水。水,是万物之源,离开了水,地球上将不会有生命存在。水资源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我们一定要珍惜。节约用水,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每一点每一滴做起。活动分为旱灾的反思和行动起来两个部分。

旱灾的反思部分的资料导读是自2009年9月到2010年5月来,云南省元阳县遭受了高温、干旱、少雨天气,部分乡镇出现人畜饮水困难,然而梯田并没有干涸。这得益于当地居民建立了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水对于人的重要性,活动体验是让学生体会到植物体内也有水,水是生命之源。通过该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

行动起来部分的资料导读是地球上三分之二的水分布于海洋,可海水却不能直接饮用或使用。地球表面或地下的淡水分布很不均匀,很多地方还是缺水。环境污染对水资源造成破坏,同时导致可饮用水资源迅速减少。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占全球水资源的6%,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让学生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活动体验是分小组设计一次节水行动———在班级进行大扫除时,如何最有效地使用一盆清水。实践活动是分小组进行调查生活中那些方便实用的节水小妙招,完成调查报告。该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能够自觉节约用水。

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当地情况更换和补充资料和故事,设计有趣的能够操作的节水活动等。

9. 火灾发生时

该活动为生存教育中的生存技能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通过开展消防演练、紧急逃生等体验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火灾的危害,具有防火的意识,初步掌握逃生的技能。火灾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危害,我们要有消防意识,平时不玩火,不做容易引发火灾的事情。多参加消防演练,掌握必备的火灾逃生的方法和技能。活动分火灾的痛楚和逃生有方法两个部分。

火灾的痛楚部分资料导读是一个同学在书房里放焰火引起火灾,导致温馨的家没了,邻居的房子也被烧成了灰烬,邻居老奶奶和妈妈都被烧成重伤,躺在医院生死未卜……,让学生认识到火灾的残酷和危害。

逃生有方法部分通过多幅图,引导学生掌握逃生方法,体验活动一是让学生模拟假设你正在电影院看电影。突然发生火灾,你怎样从火灾中安全退出?实践活动二是对自己的居住环境进行认真考察,消除火灾隐患,与父母一起分析制定家庭火灾发生时的应急方案,设计一条火灾逃生路线,用图画或文字表述。

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多采用学生身边的案例,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入手,尽量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从内心深处感知到火灾的危害。逃生技能的学习采用模拟行动的方法进行,让学生在演练中掌握技能,模拟在学校和家庭都进行,还要让学生设计火灾逃生路线图。通过活动,要让学生养成逃生的规范行为。

1 0. 童眼看网络

该活动为生存教育的生存技能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技能。虽然在信息技术课中有这方面的内容,但通过本活动让学生加强网络安全的意识,正确看待网络的作用,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在享受网络给人们带来的便捷和快乐的同时,认识不良网络信息带来的危害,以及黑网吧的危害。网络有利也有弊,作为小学生,应当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合理地使用网络。让网络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好地服务。避免网络陷阱,避免沉迷于网络,让网络伴我们健康成长。活动分网络改变了世界和合理使用网络两部分。

网络改变了世界部分资料导读为一个小学生的爷爷从山区老家来到城市,学会了上网,感觉到了网络的便捷,让学生共同分享网络生活。

合理使用网络部分资料导读是一个有网瘾的小学生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的故事,让学生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活动体验是举办一场主题为“小学生是怎样使用网络”的辩论会。通过思辨,明确小学生应当如何正确面对网络的活动。实践活动为制定一份“我的网络生活”计划书。把认识写下来,并按照计划书安排,合理使用网络,并严格执行,长期坚持,主要是通过该活动让学生养成习惯。

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学生身边鲜活的例子,并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网络的利和弊。一定要让学生互相监督,养成习惯。有条件的学校可排演主题为网络安全内容的话剧,丰富学生的生活,通过有趣的教育活动,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1 1. 生活真美好

该活动为生活教育的第一个活动,旨在让学生树立热爱生活的思想。通过该活动,使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活动分为过好每一天和热爱每个节日两个部分。

过好每一天部分的资料导读是让学生分享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到公园游玩度过的快乐一天。紧接着让学生回顾自己最快乐的一天,并在组内与同学分享。活动体验是“快乐接力棒”游戏,通过游戏让学生体会到快乐。

热爱每个节日部分第一个资料导读是一名小学生盼望过春节以及春节的一些习俗。然后让学生讨论关于春节的习俗;第二个资料导读是四幅关于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清明节习俗的图。活动体验是让学生拿出小纸条,归纳比较把不同节日的不同点,如中秋吃月饼而元宵吃汤圆等。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能热爱每个节日。实践活动是让学生收集、整理有关的传说故事,然后在全班召开一个故事会。

教学时,首先是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到节日快乐和生活的丰富多彩,然后是让学生认识到我们要热爱生活,要热爱生活从热爱每个节日开始。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引起学生的共鸣。

1 2. 节俭的生活

该活动旨在培养学生遵守生活规范。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节俭是一种美德,只有懂得节俭的学生才会产生对社会负责的意识,长大后才会成为有责任心的人。活动分为节俭是美德和节俭要智慧两部分。

节俭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提倡并保持下来的传统美德,影响着所有中国人的行为,两千多年前的《左传》中就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论述。穷时节俭是不得已的,只为度过困难,但富时节俭是主动的,是对自己一种有意识的磨练,是一种“居安思危”的好作风。节俭是一种优秀的品德,磨炼我们的意志,使我们收益终生。节俭是美德部分的资料导读为一个学生节俭的故事,让学生有榜样可学。活动体验是让学生观察四幅图,判别行为的对错。

节约是一种精神,节俭,是生活的大智慧。节俭是创造财富的手段,还能培养人艰苦创业的精神,奋发向上的品质。节俭要智慧部分资料导读一是一个同学的节俭方法、有智慧的故事。资料导读二是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培养孩子养成节俭习惯的故事。然后要求学生在班上举行一次班会活动,活动主题为“实用最美好”,大家畅所欲言,谈谈身边的事情。自由组成节约小队,开展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米”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教学时,要从学生身边入手,从小事做起,使学生养成节俭的习惯。

1 3. 生活中的礼仪

该活动属于社会生活的范畴,旨在培养学生遵守生活规范。通过活动让学生树立时间观念,守时、懂礼仪、懂礼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有“谢谢”的意识,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守时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从小应当养成遵守时间的好习惯,才能让别人也信任你做好每一件事情,把握住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做好每一件事情,使遵守时间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活动分为遵守时间和交往有礼两个部分。

有句谚语说得好:不遵守时间,就是等于谋财害命。虽然说得有些严重,但可以反映出不遵守时间的危害性。“遵守时间等于尊重别人”。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效率。尤其是集体活动,遵守时间,就是尊重他人。要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首先要从守时开始。在欧美,诚信是人的基本品质,不诚信者会被人看不起,甚至无法立足于社会。而守时就是西方人讲诚信的最广泛、最直接的体现。培养学生守时品德,需要反复强调,形成以守时为光荣,不守时为耻的气氛。要使学生自行养成守时的习惯,让守时成为学生最基本的行为习惯。遵守时间部分的资料导读一是一个小学生没有遵守时间错过了钢琴比赛的故事,资料导读二是一个学生守时的故事。活动体验是让学生进行情境表演:上学路上看到学校门口在卖小卡片,就蹲下来,上课铃声响也没听到;春游自由活动中,让同学们下午3点集合坐车回学校,但时间过了,还没赶到集合地点;过春节要坐火车去奶奶家,在去火车站的途中遇到堵车。

人际交往是直接与别人进行近距离接触,因此礼节与礼貌的遵循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人际交往最起码的要求是礼貌待人;礼貌和礼仪是个人素养最直接的外现形式,也是交往的最前沿;做到言谈举止彬彬有礼是我们赢得别人尊重的前提,也是成功交往的条件之一。交往有礼部分的资料导读是一个同学家来了客人,小同学没有礼貌的故事。教材中还有四幅引导学生做个有礼节的人的图。活动体验是让学生分小组即兴表演“客人来我家”,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待客方法最有礼貌;如果你去别人家里做客,又该注意哪些礼仪?实践活动是让学生设计一个作息时间表,合理安排时间,并严格遵守。遵守时间从遵守作息时间表开始。

教学时,教师要努力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制定的作息时间要是学生能够做到的。礼仪不要太复杂,学生能够领会的几个就行。

1 4. 做诚信的人

该活动属于社会生活的范畴,旨在培养学生遵守生活规范,对学生进行廉洁教育。通过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中,不抄袭别人的作业,考试不作弊符合廉洁的要求。知道在与同学交往中,真诚待人、说话算数、不占别人的便宜,廉洁自律。活动分诚实守信和不贪小便宜两个部分。

诚实,即忠诚老实,就是忠于事物的本来面貌,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思想,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不说谎,不作假,不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欺瞒别人。守信,就是讲信用,讲信誉,信守承诺,忠实于自己承担的义务,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要去做。对一个人来说,“诚实守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也是每个公民的道德责任,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对一个企业和团体来说,它是一种“形象”,一种“品牌,一种信誉,一个使企业兴旺发达的基础。对一个国家和政府来说,“诚实守信”是“国格”的体现,对国内,它是人民拥护政府、支持政府、赞成政府的一个重要的支撑;对国际,它是显示国家地位和国家尊严的象征,是国家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力量,也是良好“国际形象”和“国际信誉”的标志。“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规范,也是革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诚实守信”也不断赋予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涵。诚实守信部分的资料导读围绕一个小学生作弊的故事展开。活动体验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试卷发下来后,你得了满分,试卷分析后,你发现多加了2分。这时你应该怎么办?

生活就是这样,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如果你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没有想得更长远,那么你可能既占不到便宜而吃大亏。小学生面对的是一些小事,从小培养,相信慢慢地会做出正确的判断,长大后就会廉洁。唐代诗人柳宗元说过:“廉不贪,直不倚。”如果自己坚守目标,放宽眼界,就不会为眼前利益所动,自己做到不占小便宜,生活则不会亏待你。不贪小便宜部分的资料导读是两个小学生不贪小便宜的故事。活动体验是情境表演:小洁去买冰棍,发现卖冰棍的阿姨给她多找了1元钱;做值日时,发现老师用来奖励的奖章就放在讲台上;去喂鸡时,发现鸡窝旁多了一窝鸭蛋,自己家没有养鸭子,而邻居家养了很多鸭子。实践活动是让学生收集有关诚实守信的故事、谚语,以“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学生”为主题,每人出一期手抄报。

教学时,多从学生身边的故事入手,从小培养学生的廉洁,做个诚实守信的人。

1 5. 编织记忆

本活动属于精神生活的范畴,让学生奋斗生活,追求幸福生活。通过活动,使学生勇于通过各种途径认识世界,感受世界。感受自然界的神奇,积累生活经验,追求幸福生活。活动分世界真奇妙和我们能认识两个部分。

世界真奇妙部分的资料导读是以对称为例让学生感受到世界的奇妙,活动体验是让学生设计一个对称图案。

我们能认识部分旨在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界是神奇的,但又是可以认知的。体验活动是让学生借助三棱镜或其他工具,将阳光分散成七色光,并按照七色光的排列顺序将七色光画在方框中。实践活动是让学生提出并聚焦一个问题,设计一个方案去解决这个问题。写一个研究报告。

上一篇:辩论中的技巧下一篇:7浅谈小学生常见的几个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