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下册备课

2022-10-19

第一篇:四年级科学下册备课

四年级科学下册备课教案(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备课教案(教科版) 下册

第一单元

1.1 电和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经历调查家用电器的活动过程,并且科学文件夹记录;

2、经历一次收集并且处理数据的科学研究过程;

3、讨论他们想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

4、明确一些安全用电的常识,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 教学难点:关于电的知识。 教学准备:

准备一份科学调查记录表,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电的知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课前我们做了一个调查记录,调查了我们自己家里的用电器,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个统计,交流我们的调查结果。

二、探究过程

1、 调查家中的电器。

(1) 小组内互相交流调查记录,同学之间相互说说。

(2) 个人统计:生活中常用的用电器有哪些?大的电器有哪些?小的用电器有哪些?最少使用的用电器有哪些?这些用电器分别是用哪些电的?你统计的数量是多少?

(3) 全班交流。

(4) 在调查你们发现了哪些问题? (5) 自己还有哪些想法?

(6) 要是没有电的话,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2、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

(1)小组讨论,相互说说你在以前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 A、静电的知识 B、雷电的知识

C、富兰克林的故事

1752年6月的一天,美国费城郊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在一块宽阔的草地上,有一老一少两个人正兴致勃勃地在那里放风筝。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嘎嘣一声脆雷,那如铜钱般的雨点就瓢洒盆泼般地倾下来了。只见老者大声喊道:“威廉,站到那边的草房里去,拉紧风筝线。这时,闪电一道亮过一道,雷鸣一声高过一声。突然威廉大叫:“爸爸,快看!”老者顺着儿子指的方向一看,只见那拉紧的麻绳,本来是光溜溜的,突然怒发冲冠,那些细纤维一根一根都直竖起来了。他高兴地喊道:“天电引来了!”他一边嘱咐儿子小心,一边用手慢慢接近接在麻绳上的那把铜钥匙。突然他象被谁推了一把似地,跌到在地上,浑身发麻。他顾不得疼痛,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将带来的莱顿瓶接在铜钥匙上。这莱顿瓶里果然有了电,而且还放出了电火花,原来天电和地电是一个样子!他和儿子如获至宝似地将莱顿瓶抱回了家。 这捕获天电的人就是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富兰克林于1706年4月17日生在美国,小时候家里很穷,无钱上学,就在哥哥开的印刷厂中当学徒。然而,他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和不懈的努力,一生中具有许多发明,而且是电学的开门鼻祖。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独立宣言》的发起人之一,是美国第一任驻外大使。

风筝实验之后,富兰克林写了一篇《论闪电和电气的相同》的论文,阐述了雷电的本质,还提出了制造避雷针的设想,使建筑物免遭雷击。然而,当他的论文在英国皇家学会上宣读的时候,有人却报之以轻蔑和嘲讽。但是,科学终究会战胜愚昧和无知,1756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富兰克林皇家学会正式会员的称号。 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一下子风靡一时,传到英国、法国、德国、传遍欧洲和美洲。但是传到英国却发生一段离奇的故事。 D、关与电的科学家

(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等„)

3、知道安全用的重要性,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1)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 在户外,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 在家里与学校,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2)我懂得怎样安全用电? • 讨论:怎样安全用电。 • 全班交流。

三、总结。

板书设计:

1.1 电和我们的生活

1、调查家中的电器

2、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

教学后记:

1.2

点亮我们的小灯泡 教学目标:

1、 经历用一跟电线、一个电池,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

2、 学会对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进行观察和画出电在小灯泡内的流动路线;

3、 学会画一个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图;

4、 经历多种简单电路的连接过程;

5、 学会检查电路装置,避免短路现象的发生。

教学重点:能让小灯泡亮起来。

教学难点:画一个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图。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一份材料:1根导线、1个电池、1个小灯泡、科学文件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电的很多知识,今天我们要来研究怎样点亮小灯泡?

二、探究过程。

1、 让小灯泡发光。 (1)观察材料。

• 仔细观察电线、干电池、灯泡,我们有什么发现? • 说说电线的特点; • 说说干电池的特点; • 说说小灯泡的特点。 (2)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

用这些材料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吗?

(3)把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画在科学文件夹上。 (4)说出电在小灯泡里的流动路线。

猜一猜电在小灯泡里是怎样流动的,在小组里指着说说电的流动路线。 •

在记录本上画出电流在灯泡里的流动路线。

2、

出示四种电路连接图,让学生判断哪个小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

说出判断的理由。 •

分别试着连一连。

在科学文件夹里,分别画出这四种电路图。 •

为什么不亮的原因,区别短路与断路。

3、交流

今天我们学会了几种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 •

有什么新的问题?

三、总结。

板书设计:

1.2

点亮我们的小灯泡

1、 让小灯泡发光

2、哪个小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教学后记:

1.3

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教学目标:

1、观察电池盒、小灯座的结构特点;

2、学会用电池盒、小灯座使小灯泡发亮;

3、学会用简单的电路图记录自己的连接;

4、经历让更多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并且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能使用灯座让小电灯亮起来。 教学难点: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小灯座、电池盒;

活动材料:小灯泡2个、小灯座2个、电池盒、干电池一个、电线4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使小灯泡亮起来,并且电流在小灯泡里怎样流的。

(1) 请一学生到前面来,用1根导线、1个电池,点亮小灯泡。 (2) 发现问题:一个人操作很难。

(3) 有没有办法把自己的手解放出来。

(4) 出示电池盒、小灯座。想想他们是干什么的?

二、探究过程:

1、学习使用灯座的小电灯。 (1)观察材料。

观察电池盒的结构特点。 •

观察小灯座的结构特点。 (2)连接电路。

在电池盒两端的弹簧夹上接电线并把电池安装到电池盒里。 •

把小灯泡连接在小灯座上。

用电池盒与小灯座组建一个电路。并且说说电是怎样流的? (3)画简单的电路图。

能不能更简单的方法表示电路。 •

把简单的电路图画在科学文件夹上。

2、 点亮更多的灯泡。

提供材料:小灯泡2个、小灯座2个、电池盒、干电池个一个、电线4根。 •

小组讨论:我们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事呢?可以开展哪些研究?? •

要让两个灯泡亮起来怎么研究? •

制定一个研究计划。 •

开展研究活动。

三、小结。

四、拓展研究。

在能不能使10个小灯泡同时发亮?为什么?

板书设计:

1.3

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1、学习使用灯座的小电灯

2、 点亮更多的灯泡

教学后记:

1.4 电路出故障了 教学目标:

1. 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 2. 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3. 经历用电器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的活动过程。 教学重点: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教学难点: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2-3个小灯泡、电线若干、电池、电池盒、小灯座、坏的灯泡、没有剥皮的电线、废电池、形成断路的电池盒;每个小组一套做电路检测器的材料。 教师准备一张电路检测器的挂图。科学文件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发光的串联电路,说一说电流是怎样流动的。

出示一个不能使灯泡发光的有故障的电路,提出问题:灯泡为什么不亮了?

二、探究内容:

1、什么地方会出故障。

(1)分组试一试本组的灯泡能不能亮?

电路中,连接两个灯泡会亮,但是连接三个灯泡就不亮了; 电路中,连接两个灯泡就不会亮; 电路中,连接一个灯泡也不会亮。

(2)分析思考:是不是电路出故障了? 分析猜想:电路中那些地方出故障了? 整理记录:在科学文件夹里记录分析和猜想。 讨论交流:全班有多少种分析和猜想。

2、做个电路检测器。

(1)讨论: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检查法:检查电路中的连接是否好。

替换法:用另外的灯泡、电池来替换电路中的材料,看看灯泡是否能亮。 (2)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指导学生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检验电路检测器是否可以用。 (3)制定检测计划。

(4)用电路检测器查找故障产生的原因。 边检查有故障的电路,边做记录。

数一数电路中一共有几个地方出故障了。 (5)讨论交流。

A.四人小组合作,把自己小组的检测办法告诉大家,边说边演示。 B.进行集体的评价。

3、排除故障,使小灯泡亮起来。

4、注意安全:

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单电路;不能用来检测220V的电路。

三、总结

四、课堂作业。

五、板书设计。 1.4 电路出故障了

1、什么地方会出故障

2、做个电路检测器。

教学后记:

1.5 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多种物体进行预测、检测与记录等活动过程,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提出问题。

2、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意识。

3、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 教学重点:检测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一套材料,包括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及实验盒、泡沫、螺丝刀、海绵、回形针、铝箔纸、玻璃杯、钥匙、一角硬币、五角硬币、橡皮筋、调羹、木条、螺帽、信封、石块、陶瓷片、插头等18种待检测物体。 教师:演示用的电路装置 “电流放大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这个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如果我们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发现电线外部包着的塑料不能让电流通过;电线里面的铜丝可以让电流通过。

4、如果我们在中间接上别的物体,哪些物体可以让电流通过?

二、讨论研究计划,进行探究指导

师生共同研讨检测“一元硬币”的研究计划。

突出:①在检测之前先预测;②需检测两次;③注意检测的顺序。 (针对学生现有的探究能力水平,以讨论的形式落实研究计划,提高活动的可操作性。)

三、开始探究活动,注重思维参与

1、学生探究任务:检测18种物体和自找7种物体,进行区分,预测这些物体是会不会导电?

2、找出容易导电和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的区别。

3、教师提供背景音乐,巡回指导

(通过检测25种物体,让孩子有足够的经验认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在这里教师没有提供全部的25种物体,留一些“空白”给学生,期望学生能走出教室,走向生活,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四、汇报探究结果、发现提出问题

1、汇报交流哪些物体能使电珠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电珠发亮,在分类中感知导体和绝缘体。

2、 对螺丝刀、插头等进行判断,知道“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电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3、 交流发现材料的一些规律。

4、提出探究中产生的新问题,相互启发解决。

(这是一个学生汇报收获、问题和感受的过程,也是学生交流心得、互相评价的过程。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包括尊重别人的发言,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和交流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

五、拓展探究内容,引导用电安全 指导探究人体、水的导电性。

(引导学生认识人体和水是导体的意义有三—一是这两种物体都是非金属,避免孩子误认为导体都是金属;

二、学生生活中的安全用电常识与这两种物体关系密切;三是这两种物体与学生“心理距离“很近,孩子对它们有着较强的探究欲望。

六、课堂小结。

七、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1.5 导体与绝缘体

1、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2、教师电气设备的绝缘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

教学后记:

1.6 我来做个小开关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动手操作和描述手电筒开关特点的活动过程。

2、经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开关的活动过程,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造能力。

3、经历一个设计装置红绿灯的活动过程。

教学重点:经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开关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给小电灯做一个开关。 教学准备:

小组每人一只手电筒和干电池。每个小组灯泡一枚、小灯座、电池盒、干电池各一个,电线若干、回形针1枚、其他导体、绝缘体若干。每组电路装置1个、开关1个、红灯、绿灯和黄灯各1个、干电池2个、电线若干。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我们已经学过怎样点亮小灯泡了,点亮小灯泡的电路是怎样的?

二、 探究过程

l

1、观察手电筒

(1) 观察手电筒的组成材料,讨论为什么有些地方要用导体,有些地方要用绝缘体。

(2) 观察手电筒的构造,比一比它和小灯泡的电路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 观察并操作手电筒的开关,体验开关是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 l

(4) 游戏:用手电筒相互发信号。 l

2、给我们的小电灯做一个开关

(1) 在一个断开的电路上,小组讨论用什么材料来控制小电灯的亮和灭? (2) 再利用回形针,将一头翘起,一头固定,做一个按压式开关。

(3) 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讨论并设计、制作一个小开关,全班交流。

3、红灯、绿灯和黄灯

(1) 利用每组准备好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能交叉控制红绿灯的电路和开关。推测一下,什么时候红灯亮,什么时候绿灯亮。

(2) 在控制红绿灯装置的电路中,再增加一个连接有黄灯的电路,使红灯变绿灯、绿灯变红灯的时候,中间亮起一盏黄灯。

4、小组讨论制作。

三、交流汇报

1. 在小组活动中发现了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一共运用了几种小开关的制作方法。自己做的红绿灯是怎样控制的,和生活中的红绿灯有什么区别。

2. 延伸活动,向学生介绍遥控式开关、真空式开关和漏电保护开关。

四、总结 板书设计:

1.6 我来做个小开关

1、观察手电筒

2、给我们的小电灯做一个开关

3、红灯、绿灯和黄灯

教学后记:

1.7 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教学目标:

1、经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4接线盒子的过程;

2、学会根据检测结果,推测盒子里面电线的连接方法;

3、初步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

教学重点:学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 教学难点:做一块电路游戏板。 教学准备:

每组:电路检测器一个、4个连接点的黑箱子一个; 游戏用:四跟导线;

演示用:6接口的黑箱子一个。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猜一猜,左边的哪个电线头与右边的哪个电线头是同一根电线?依据是什么?

二、探究过程

1、研究: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盒子上面有4个接线头,里面有电线连接着,不打开盒子盖能知道哪几个接线头是连通的吗? (1)计划

说说打算如何去检验?怎样检验不对遗漏连接点的检验? •

想想大概需要检测多少对连接头? •

检测要求: A、组装检测器;

B、试试检测器是不是灵; C、把检测结果记录在表中。 (2)推测盒子里的连接方法。 •

运用检测器检测。

我们能根据检测记录,推测4接线头盒子里的电线是怎样连接的吗?请讨论一下,把推测结果画在纸上。

交流汇报。请将推测的图话在黑板上,并说说推测的依据。 •

统计全班一共推测出几种连接方法。

想一想,根据这些推测结果我们能确定盒子里的连接是哪一种吗?

2、研究的延续。 (1)测试

4个接线头的盒子我们会测了,那么6个接线头的呢,需要检测接线头几对?请把接线头的对数和顺序写在白纸上。 (2)推测

如果知道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怎么连通的,会推测盒子里的电线是怎么连接的吗?试试。

3、做一块电路游戏板。 (1) 小组讨论。

(2) 合作完成电路游戏板。

三、小结

四、板书设计

1.7 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1、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2、做一块电路游戏板

教学后记:

1.8 我们选择了什么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两节电池、1个小灯泡采取两种不同连接方法的活动过程;

2、经历1节电池、2个小灯泡采取两种不同连接方法的活动过程;

3、经历给模型房间设计电路,并能在科学文件夹中画出电路的过程;

4、经历给模型房间亲自安装电灯,并让其亮起来的活动过程。 教学重点:了解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教学难点:能设计一个房间的电路。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两节电池、两个灯泡、若干电线。

每组已设计好的纸盒房间,最好是两个房间。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小开关各2个,长电线4根、短电线6根、胶带纸1卷、小剪刀1把、白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我们知道有关电的很多知识,会动手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了。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研究有关电路的问题。

二、探究过程

1、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1)电池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比一比:用最快的速度,把2节电池、2个电池盒、1个小灯泡、几根电线连接起来,让灯泡亮起来,看看能有几种方法连接。 在这两种连接方法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2)灯泡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比一比:用把1节电池、2个小灯座、2个小灯泡、几根电线,让灯泡亮起来,能有几种连接方法?

在这两种连接方法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在串联、并联电路中,比划出电流的流动路线。

2、分组讨论,总结。

三、小结 板书设计:

1.8 我们选择了什么

1、串联

2、并联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你们想自己动手设计房间里的电路吗?这节课我们来设计一下,看谁想的方法最好?

二、探究过程

1、设计一个房间的照明电路。

(1)出示一个纸盒做的模型房间,用我们学过的电路知识,象电工那样为这个纸盒房间设计照明电路。 (2)小组讨论:怎样设计?

要解决哪几个实际问题?

采用怎样的电路安装?

(3)交流汇报:全班交流各组的设计方案。 •

评说别人的设计方案。 •

提出好的建议和意见。

(4)讨论交流后,把我们组想好的设计方案用简单的电路图画下来。

2、安装我们房间的照明电路。

(1)提出安装的要求:各组安装要注意按一定顺序进行,安装每一个线路看看电是否经过了用电器,特别要注意断路现象。

(2)安装完毕后仔细检查一遍照明电路的连接,在通电。 (3)每组作品展示,比一比哪组的小屋组装的电灯最亮。

三、小结 板书设计:

设计一个房间的照明电路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新的生命 2.1 油菜花开了

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构造。

2、通过油菜花的观察活动中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的花的浓厚兴趣。

3、说出花的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在对一颗油菜的花进行观察后能推测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教学重点: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构造。

教学难点:知道油菜花的各部分组成名称。 教学准备:

学生个人和小组观察的油菜花若干,小卡片、镊子、放大镜若干,油菜花变化过程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春天到了,油菜花开了,桃花开了,蒲公英花开了„„花草树木以白花盛开的形式宣告:创造新生命的工作开始了!同学们,平时有认真地观察过花吗?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花的世界好吗?

二、探究过程

1、观察一棵油菜。

(1)出示一颗油菜,说说油菜长得怎么样?

(2)区分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3)从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

2、观察一朵油菜花。

(1)用放大镜观察一朵油菜花。在小组里描述所观察到的这朵油菜花。自己解决描述所需的油菜花各部分名称的词汇问题。

(2)学习使用镊子解剖一朵油菜花,观察解剖后的油菜花的各个部分。 ·关于镊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顺序; ·关于油菜花各部分的分类摆放 ·关于“油菜花的观察记录表”。 (3)交流。

(4)小结: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油菜花的花瓣是四瓣。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1) 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时开放的吗?

(2) 数数一棵油菜上有几朵花?几个花蕾?

(3) 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谢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

4、观察并推测花蕾的变化。

(1)观察一个花蕾;把这个花蕾画下来。

(2)推测这个花蕾未来的变化;说说推测依据。

(3)画除花蕾未来变化连续图(或排列花蕾的变化连续图照片)。 (4)课后寻找一个花蕾进行实证性观察。

5、交流与小结。

(1) 关于油菜花,我们知道些什么了?

(2) 对于各种各样的花,我们想了解些什么呢?

三、小结 板书设计:

2.1 油菜花开了

1、观察一棵油菜

2、观察一朵油菜花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教学后记:

2.2 各种各样的花 教学目标:

1、 能自己设计有关花的小专题研究方案,完成小专题研究活动,并能将研究结果以表格、图示、文字等方式呈现出来。能以报告会的形式大胆地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

2、 在进行花的专题观察活动中能形成自觉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体验,在课后有继续探究的浓厚兴趣。

3、知道什么是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雄花和雌花、单性花和两性花。 教学重点:设计有关花的专题研究方案。 教学难点:分辨完全花和不完全花。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用的能涵盖“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雌花和雄花、单性花和两性花”等概念的花若干。 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入

校园里有许多花开了,我们能作哪些研究呢?

二、探究过程

1、花的专题观察。

(1)小组讨论,确定研究专题,制定研究方案。

(2)交流:准备研究的内容;怎样研究;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 (3)供参考的研究专题:

校园里花的种类;各种花的花瓣数量;各种花的萼片研究;花的大小;雄蕊和雌蕊;统计花的颜色;花的香臭等。

(4)研究的方法:数一数、统计、测量等。 (5)成果展现:表格、图示、文字小结等。

(6)讨论观察研究的注意事项:不采摘,不损伤花朵。

2、“花的观察”报告会。 (1)分组汇报。

(2)将研究成果进行分类,由学生自己制定标准。 (3)讨论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3、认识完全花与不完全花

(1)观察比较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说说他们在构造上由哪些不同? 不完全花有的少萼片,有的少花瓣(如马蹄莲),有的少雄蕊或雌蕊。 (2)阅读课文,了解不完全花与完全花、雌花与雄花、单性花与两性花。 (3)判断:观察南瓜的两种花有什么不同,分别属于哪一类?观察其他的花,判断属于哪一类?

(4)推测:南瓜的雄花和雌花会怎样变化呢?

4、交流与小结

(1)通过学习,知道了花的哪些秘密?

(2)在生活中寻找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观察花的变化过程。

三、课后拓展

还有哪些关于花的问题? 板书设计:

2.2 各种各样的花

1、花的专题观察。

2、“花的观察”报告会。

3、完全花与不完全花

教学后记:

2.3 花、果实和种子 教学目标:

1、能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说出大致的探究思路。能在前两课用多种方法观察花的基础上,进一步经历按一定顺序观察,对雄蕊和雌蕊这样更细小的物体进行专题观察的过程。

2、有探究花的奥秘的欲望。乐于尝试着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花的授粉条件。

3、知道植物的花承担着生产种子、繁殖生命的任务,能用自己擅长的方法表达雄蕊和雌蕊的特征。能用图片或其他形式表述植物的花——果实的成长过程。 教学重点: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教学难点:了解花的果实和种子。 教学准备:

1、放大镜、镊子、白纸、油菜果实、油菜花和其他植物的花等供分组探究用(无油菜花的也可用白菜花、萝卜花等)。

2、显微镜2台。

3、有关植物传粉、受精的课件或挂图。

4、初春有条件的学校在校园里种上几株南瓜(或丝瓜等),让科技小组或有兴趣的同学做做人工授粉的对比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观察了油菜花,还认识了大自然各种各样的花,知道许多植物会开花、结果。可是学校科技组的同学在南瓜棚里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是南瓜的雌花,有的结了瓜,有的却结不成瓜。苹果、桃子、玉米、油菜等植物也有开了花不结果或少结果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根据原有经验提出自己的解释。

这许多解释哪些是正确的呢?我们还是仔细地观察一下油菜花的雄蕊和雌蕊吧!

二、探究过程

1、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1)油菜花很小,雄蕊和雌蕊更难观察,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看清楚呢?用什么方法才能通过观察雄蕊和雌蕊作出正确的解释呢? (2)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师生共同归纳研究方法。 ·用放大镜观察雄蕊的各部分——花丝和花药。

·把花药上的花粉抖落在白纸上进行观察。需要使用显微镜观察的小组可以自行到讲台左侧的实验台观察。

·再用放大镜观察雌蕊的各部分——子房、花柱和柱头。

·用手轻触柱头,观察柱头是否有粘性。再将白纸上的花粉抖落在柱头上,看看柱头是否很容易将花粉粘住。 ·其他还有什么要研究的吗?

·思考:雄蕊和雌蕊的这些构造特点与它繁殖后代的功能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有的花会结果,有的花不会结果? (3)学生分组观察、轻声讨论。 (4)全班研讨。

(5)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展示蜜蜂传播花粉图和花的受精示意图或有关课件。

(6)浏览课文: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油菜的花朵开始凋谢。 提问:你还看到过其他昆虫传播花粉的现象吗?植物还依靠哪些力量传播花粉?

2、观察油菜的果实和种子

(1)观察油菜的果实。做一个游戏:分组按成长的顺序把实物排列在纸上,并指出哪一部分是刚刚受精后的果实雏型。

(2)小心剥开油菜的果实,观察油菜种子是怎样排列的?数数角果荚里有多少粒种子,再数数一株油菜可能长多少个角果荚,算一算一株油菜的种子有多少? (3)说说为什么豌豆荚里有的豌豆很饱满,有的却只有很小的一粒?

3、思考:

(1)果农为了防止果树不结果,往往采用什么措施?为什么? (2)科技组的同学课外要做一个南瓜雌花授粉和不授粉的对比实验,怎样才能成功?(选未开花的雌南瓜花两朵,分别用纸袋包扎好,不给于授粉的机会。待花开时,给其中一朵进行人工授粉,另一朵不进行人工授粉,两朵花继续分别用纸袋包扎好,看哪一朵花能结果?)

三、作业:我来做一朵“油菜花”,玩玩“蜜蜂授粉”的游戏。

板书设计:

2.3 花、果实和种子

1、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2、观察油菜的果实和种子

教学后记:

2.4 豌豆荚里的豌豆 教学目标:

1、用解剖等方法观察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和种子的异同,经历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

2、在对各种果实和种子的观察研究、统计活动中能产生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课后有继续探究的兴趣。

3、能用多种感官对多种果实进行观察、比较,知道果实里都有种子,不同的果实果皮的软硬、厚薄等不同,不同的果实种子的数量也不同。

4、能自己设计“豌豆荚里的种子数”图表,并通过数学统计的方法知道豌豆种子数量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和种子的异同。 教学难点:了解豌豆荚里的种子数。 教学准备:

1、小组或个人观察的油菜和豌豆的花、果实及种子若干,苹果、板栗、圆椒、花生等果实若干。

2、小组和个人使用的“( )个豌豆荚里的种子数”统计表。

3、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油菜花和豌豆花,认识它们吗?能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

二、探究过程

1、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种子。

·提出按从外到内的顺序进行观察比较:先比较花的外部,再用解剖的方法观察豌豆花的内部构造,与课文中的油菜花构造图进行比较,描述它们的异同。 ·按照顺序比较两种植物的果实,再轻轻打开荚壳比较内部的种子,寻找构造上的相似之处。

·能全面描述比较后的发现。得出结论:不同的花结出不同的果实;油菜与豌豆的果实虽然在外部形态上有很多不同,但它们都有荚,荚里的种子有顺序地排列。

2、观察比较更多的果实与种子。

·其他的果实和种子是不是也和它们一样呢?

·苹果的果实不能掰开,怎么观察呢?确定观察的方法:咬、解剖。 ·进行分组或个人的观察比较活动。 ·描述所观察到的果实与种子的特点:

(1)果实的共同点是什么?

(2)种子外面包着的东西是一样的吗?有什么不同?

(3)种子的数量相同吗?

·种子外面的壳的软硬厚薄与种子的数量有关系吗?为什么?

3、豌豆荚里的种子数。

·不同植物的果实种子数量不同,那么相同植物的果实种子数量相同吗? ·猜想:豌豆荚里有几粒豌豆? • 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确定用统计豌豆荚内种子数量的方法。提供统计记录表,讨论该如何填写。 ·个人、小组统计记录。

·说说个人的统计图表与小组的统计图表有什么变化?

·全班设计合作完成“全班()个豌豆荚里的种子数”统计图表(可以让学生蘸红色印泥表示种子数,会非常有趣)。

·根据统计图表,说说应该怎样来描述豌豆荚里的种子数量? ·人的身高、树叶的长度也会有这样的规律吗?

·为什么豌豆荚里的种子数会有这样的分布规律,与自然界有关系吗?

三、小结 板书设计:

2.4 豌豆荚里的豌豆

1、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种子。

2、观察比较更多的果实与种子。

3、豌豆荚里的种子数。 教学后记:

2.5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教学目标:

1、经历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假设的过程;经历利用测量、实验等方式寻找证据验证推测的过程。

2、认识几种常见的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认识各种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在外部形态上是不同的,都有其独特的传播方式;认识种子和果实的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激发探究植物种子和果实的兴趣。

3、在观察活动中,获得关于植物的多样性、植物与动物、植物与人类等知识的直接认识。

教学重点:观察种子传播的方式。

教学难点:测量栗子跳动与滚动的距离。 教学准备:

1、选择一些常见的植物果实和种子:油菜、栗子、蒲公英、苍耳等。

2、在校园里寻找一块适于测量栗子跳动与滚动的草地或泥地,落差也尽量选择与栗子树接近。(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植物进行代替栗子树。)

3、蒲公英飞行距离的测量记录纸(表格由学生自己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一株油菜大约能产生多少粒种子?

2、模拟实验:用纸剪一棵植物的模型,顶端放上油菜种子,下铺一块厚的绒布,让种子散落在附近。

二、探究过程

1、观察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

•讨论:种子成熟后,都掉落在植物近旁,会产生怎样的情况? •观察油菜的果实。

•请你推测一下:你觉得油菜的种子是怎样散播到远处的? •你有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推测? •汇报验证推测的方法。

2、测量栗子跳动与滚动的距离

•观察栗子树的图片,认识栗子的果实。

•栗子成熟了,从高高的树上掉落下来,你估计会掉到什么地方? •你能想出一个在我们课堂上进行验证的方法吗? •到校园里分组进行测量。

测量提示:负责抛落栗子的同学不能将栗子往下扔,而让栗子自由垂直落下。测量的起点应该是栗子的垂直落点。

•汇报测量结果:跳得最远的是多少距离?在测量过程中你还有什么

新的发现?怎样的栗子跳、滚得最远? •得出结论。

3、观察随风飞行的蒲公英种子

•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蒲公英的种子:你有什么发现? •推测一下蒲公英是怎么散播种子的? •设计实验验证你的推测。

•分组设计记录表,测量蒲公英的飞行距离。 •汇报测量结果,得出结论。

4、收集有关植物散播种子的资料

•你还知道哪些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 •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植物散播种子的资料,分类整理成册。 板书设计:

2.5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1、观察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

2、测量栗子跳动与滚动的距离

3、观察随风飞行的蒲公英种子

4、收集有关植物散播种子的资料 教学后记:

2.6 萌发的种子 教学目标:

1、会使用镊子解剖种子;能设计对比实验进行研究并作记录。

2、喜欢探究种子的奥秘,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3、知道蚕豆种子的构造:由种皮、胚根、胚芽、子叶等部分组成。 教学重点:观察发芽的蚕豆,知道蚕豆种子的构造与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在课前10天左右提供蚕豆种子、发放记录表,用于观察蚕豆发芽时的吸水量和蚕豆发芽情况。 课堂上准备:

分组观察材料──培养皿、镊子、小刀、放大镜、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学生准备好观察记录表以便汇报;

刚发芽的蚕豆、棉花,为第三部分实验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植物妈妈利用各种方法将种子散播到了远处,种子经过一段旅途之后,如果找到合适的环境它就开始萌发了。

二、探究过程

1、观察蚕豆发芽时的吸水量

• 讨论: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 出示一些蚕豆种子:这些蚕豆种子有没有具备发芽的条件?缺少哪些条件?

• 汇报蚕豆发芽时吸水量的观察记录。

• 计算:10粒蚕豆种子的吸水量大约为

毫升,平均每粒吸水

毫升。

2、观察发芽的蚕豆 • 激发研究兴趣

• 讨论研究方法及解剖方法。

• 示范用镊子剥蚕豆皮的方法,强调要领:a.不要着急;b.把剥了皮的蚕豆从开口的那边小心掰开,放在培养皿中。 • 分组研究:蚕豆种子可以分成几部分? • 认识种子的各部分。

• 推测:种皮、胚根、胚芽和子叶在蚕豆种子生长过程中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 寻找证据证明各部分的作用。

• 观察发芽天数不同的蚕豆,归纳种子各部分作用。

3、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 子叶有什么作用?找到证据了吗?你有什么疑问产生吗? • 讨论研究操作步骤。

• 分组将蚕豆如33页插图所示做好实验装置 • 设计蚕豆发芽情况记录表。 • 你们能完成这项研究吗?

• 各研究小组讨论各自的研究计划。 • 汇报交流研究计划。

4、若干天后,各组归纳实验结论并汇报。

三、小结 板书设计:

2.6 萌发的种子

1、观察蚕豆发芽时的吸水量

2、观察发芽的蚕豆

3、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后记:

2.7 动物的卵 教学目标:

1、经历一个饲养动物、观察孵化的过程。在观察基础上能对研究问题进行推测,并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查阅资料寻找证据。

2、乐于探究动植物繁殖的奥秘。

3、认识动物的一些繁殖活动及产卵动物的卵的特点,感受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动植物的多样性特点及动、植物在繁殖上的相似性; 教学重点:观察动物卵的特点。

教学难点:经历一个饲养动物、观察孵化的过程。 教学准备:

寻找几种常见的动物观察它们的繁殖活动,或者查阅资料了解动物的繁殖活动。 一些供观察的新鲜鸡蛋和不同孵化阶段的鸡蛋。 到池塘边收集一些青蛙的卵,把青蛙的卵连同从池塘取来的水草放在透明的饲养槽内,放于凉爽但不会太冷、阳光不会直接照到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春天是一个繁殖的季节,植物们忙着发芽生长,动物们也开始了它们的繁殖活动。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动物的繁殖活动

(1)我们平时看到的动物活动,哪些是动物在进行繁殖后代的活动? (2)认识产卵动物的繁殖活动。

(3)讨论:动物和植物的繁殖活动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

2、观察动物的卵

(1)观察各种各样的卵:它们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观察各种各样鸟类的卵:你有什么发现?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 (3)观察鸡蛋外部: • 画一个鸡蛋;

• 用放大镜观察鸡蛋:你有什么发现?这些小孔有什么用? (4)观察鸡蛋的内部

• 在蛋的侧面敲开一个洞观察:认识蛋黄、胚、壳 • 观察两头敲开的鸡蛋 • 观察打在盘中的鸡蛋

• 观察纵切开的熟鸡蛋:认识蛋白、蛋黄、气室,分别是生鸡蛋的哪一部分? 联想:蛋的这几个部分相当于种子的哪个部分? 推测:它们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

(5)观察不同发育阶段的鸡蛋,认识鸡蛋各部分的作用。

3、观察青蛙卵的孵化

(1)你知道青蛙卵是怎么孵化成小青蛙的吗? (2)讨论观察方法,设计观察记录表。

(3)发放青蛙卵,学习饲养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小结 板书设计: 2.7 动物的卵

1、观察动物的繁殖活动

2、观察动物的卵

3、观察青蛙卵的孵化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

食物 3.1 一天的食物 教学目标:

1、能积极参与讨论,初步掌握调查记录食物的方法。

2、能利用简单的统计分析,发现我们一天食物的问题和规律。

3、能够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通过记录一天的食物,发现问题和规律。 教学难点:会给多种的食物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1、事先对几位学生的一天食物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四年级孩子所吃食物的情况。

2、设计按餐别统计的调查记录表,供学生小组活动用。

3、设计一张大的统计表,供记录汇总学生食物情况。

4、准备一些写有食物名称的卡片,供学生分类时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对于我们人的生长发育来说十分需要。小时侯,我们吃妈妈的乳汁长大,现在人越长越高,活动也越来越多,光吃母乳一种食物已经不够了,我们开始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了。

二、探究过程

1、记录一天的食物

• 以昨天为例:我们都吃些什么? • 学生汇报。

(1)讨论活动:这么多食物我们该怎么来记录呢?

• 讨论记录的一些方法:如按餐别进行记录;按荤素记录等;

• 讨论记录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如“炒三丝”算几种食物?零食是否要记录?喝过的水要不要记录等;

(2)小组记录:要求学生对一天的食物按餐别进行记录。 组织小组活动,小组汇报,师记录(或统计表)。 (3)思考:从这些汇报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 • 一天中,我们要吃多少种食物? • 吃的最多的是什么食物? • 每餐都吃的食物有哪些?

2、给食物分类

(1)图片分类:这么多食物,除了可以根据每餐吃什么来分类以外,还可以怎样进行分类? (2)汇报:

• 按喜欢吃的分类; • 按味道分类;

• 按生活习惯分类; • 按食物结构分类; • 按食物来源分类; „„

(3)举例说说荤食、素食还可以分为哪几种?

三、小结

师:食物中蕴藏着许多学问,比如人为什么要吃食物,吃哪些食物好,等等。请同学们课外去搜集一些资料,我们将作深入的研究。 板书设计:

3.1 一天的食物

1、记录一天的食物

2、给食物分类

教学后记:

3.2

我们身体从食物中获得什么 教学目标:

1、能够自行查找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知道食物的营养成分,感受营养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2、能用简单的方法来判别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激发探究营养成分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食物有哪些营养成分。 教学难点:能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学准备:

1、事先让学生查找食物营养成分的相关资料,带到课堂上进行汇报。

2、让学生带一些食物。

3、准备作业纸。

4、碘酒、小刀、白纸、蜡烛、火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能促进我们的生长发育,维持我们的生命活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有哪些呢?

二、探究过程:

1、食物有哪些营养成分 按组进行汇报交流 (1)蛋白质组:

• 蛋白质是人体肌肉、皮肤、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 • 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例举; (2)糖类组: • 就是白糖吗? • 淀粉也是糖类;

• 变成热量、力气的食物; (3)脂肪组:

• 你认为脂肪是什么? • 哪些食物中含有脂肪? (4)维生素组:

• 你知道哪些维生素? • 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 看图说说哪些食物有较多的维生素? (5)矿物质组: • 矿物质是什么? • 缺钙会得软骨病; • 含有矿物质的食物。

小组活动:将带来的食物进行分类(作业纸)

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

含有丰富糖类的食物

含有丰富脂肪的食物

含有丰富维生素的食物

含有丰富矿物质的食物

2、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过渡:刚才我们通过交流对食物的营养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亲自来找一找这些食物所含有的营养成分,那就更有趣了。

(2)找找糖类。

• 复习: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糖类,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滴碘酒) • 滴碘酒该怎么做呢?(一小片食物,几小滴,用滴管要稍离开食物) • 学生操作;汇报。 (3)找找脂肪。

• 尝一粒花生米和一粒蚕豆,说说有什么不同?

• 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检验脂肪?(在纸上捻一下,看看有没有留下油迹。) • 学生操作;汇报。 (4)找找蛋白质。

• 你有办法吗?(可以看看标签)

• 学生看食物包装袋上的标签,找找不同食物的蛋白质含量。

• 用蜡烛烧头发、指甲,闻闻发出的气味。这是蛋白质燃烧时产生的。 • 烧一块瘦肉,继续检验。

三、小结

1、说说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继续检验食物的营养成分,制成一份常见食物营养成分表。

板书设计:

3.2

我们身体从食物中获得什么

1、食物有哪些营养成分

2、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学后记:

3.3

吃什么还吃什么 教学目标:

1、知道人需要不同的营养,懂得营养均衡的重要性。

2、通过探究理解食物的“金字塔结构”,初步学会合理搭配食物。

3、在讨论、交流、研讨过程中逐步养成合理饮食的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合理配搭膳食营养。 教学难点:了解怎样使营养均衡。 教学准备:

1、根据上节课的研究,教师从学生的作业中选择一份较科学的食物营养成分表。

2、食物的“金字塔结构”图。

3、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与食堂联系,请他们提供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一天中,我们要吃很多食物(出示食物营养成分表),哪些是支持我们生长发育的食物?哪些是给我们提供活动能量的食物?哪些是使我们保持健康的食物?

二、探究过程:

1、怎样使营养均衡

(1)出示青菜、米饭和肥肉图片:说说哪种食物最有营养? (2)出示一位孩子的一天食谱:说说发现什么?

(3)口头回答:为了使我们均衡地获得各种营养,我们每天应吃什么?还应吃些什么?(板书课题)

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吃食物? • 方法指导,如细嚼慢咽; • 卫生指导,如饭前洗手。

2、搭配膳食营养

(1)小组活动:怎样搭配我们的食物? • 小组设计;

• 汇报(3—5人):构建“饮食结构图”。

(2)观察“金字塔结构”,理解食物搭配的原则。 • 荤素搭配; • 粗细粮搭配; • 多种搭配;

• 适当吃一些新鲜水果和蔬菜; • 喝一些水; „„

(3)根据以上原则,请你为自己配制一份营养晚餐。 • 学生配制; • 3—5人汇报;

• 学生评价:这顿饭,富含我们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吗?

三、课外延伸

请按自己的食谱进行实践,我们将评出“美食大师”。 板书设计:

3.3

吃什么还吃什么

1、怎样使营养均衡

2、搭配膳食营养

教学后记:

3.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教学目标:

1、知道食物分为生吃和熟吃。

2、能用酒精灯烧熟食物。

3、能通过观察具体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了解生与熟的不同。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能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 教学准备:

1、给每组学生准备一份生、熟马铃薯,水果刀。

2、准备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烧杯、水、铁匙、玉米等器材。

3、设计一张观察记录纸,以记录玉米粒到玉米花的变化过程。

4、准备爆玉米花图片、玉米饼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平时喜欢吃生的肉片还是熟的肉片?有些食物经过烹饪之后更好吃,而有的食物生吃味道更好。今天我们一起来观察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看谁发现得多?

二、探究过程

1、生食和熟食

(1)出示一些食物图片:说说哪些可以生吃?哪些要熟吃? (2)揭示题目。

(3)举例说说生食和熟食。

2、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1)教师提供生、熟马铃薯,组织学生分组观察它们的变化。 • 看看马铃薯的大小变化 • 摸摸马铃薯的软硬异同 • 尝尝马铃薯的味道

• 把马铃薯切开,观察里面的变化 (2)汇报:马铃薯的营养会变化吗?

(3)讨论:把马铃薯烧熟了吃有哪些益处?

3、从玉米粒到玉米花

(1)预测:玉米从生到熟会有哪些变化?

(2)说说玉米变熟的方法,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讲出多种办法。 (3)操作指导:

• 放在水中煮。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装置,练习使用酒精灯。 • 置于火上烤。手拿在塑料柄上,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 (4)实验要求:注意安全;注意观察和记录。 (5)分组选择实验,并操作。

(6)汇报:将观察到的现象尽量用语言描述出来。

三、巩固延伸

1、图片出示其他烧熟玉米的方法:玉米饼、爆玉米花等

2、尝尝爆玉米花。 板书设计:

3.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1、生食和熟食

2、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3、从玉米粒到玉米花

教学后记:

3.5

面包发霉了 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发霉的面包,初步感知食物放久了会长出霉菌。

2、能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能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3、能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会分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 教学重点:观察发霉的面包,了解霉菌。 教学难点: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 教学准备:

小组:发霉的面包、新鲜的面包若干,放大镜、载玻片、牙签、水、滴管、塑料袋等,有条件的学校准备显微镜若干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观察新鲜的和发霉的两块面包,你有什么发现?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发霉的面包

(1)用放大镜继续观察发霉的面包,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2)怎样才能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样子?

学生讨论,小组尝试。师引导学生用牙签取一些面包上的霉菌放在载玻片,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进行观察。

(3)用语言来描述你看到的霉菌的样子。 (4)你还在什么物品上看到过霉菌?

(5)观察了面包上的霉菌,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2、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

(1)讨论:面包上怎么会长出霉菌?可能是什么原因使面包长出霉菌? (2)你能设计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水的多少有关? 小组讨论,交流实验的方法。设计一种研究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的实验方法,学生小组操作。

提问:为什么要在每块面包上放一些霉菌?

(3)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 小组讨论,汇报实验的方法,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做?

(4)霉菌的生长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能用实验来证明吗?

3、后续观察活动

根据你的实验方法,注意每天观察记录两块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下一次上课时带上你的观察研究成果。

三、小结 板书设计:

3.5

面包发霉了

1、观察发霉的面包

2、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

教学后记:

3.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教学目标:

1、通过孩子们的比较观察活动,知道引起食物变质的原因,从而了解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2、培养孩子们的观察比较能力,能对观察的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会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初步的归纳和综合。

3、使学生养成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的习惯,会关注身边的科学。 教学重点:了解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小组观察:小鱼干、干面条、腐败的小鱼、发馊的潮面若干,镊子每人一把。

2、演示用图片、食物罐头等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你吃过什么鱼干?味道怎样?

每人尝一点新鲜的鱼干,说说你吃鱼干时的感受。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变质的食物

(1)小组各一份新鲜的小鱼干和干面条。 ·讨论:你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观察?

·小组观察活动,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有关小鱼干和干面条的信息? (2)小组各一份腐败的小鱼和发馊的潮面。

·讨论:这条小鱼已经腐败了,可能带有很多细菌,我们怎么来观察这些腐败的物品?

·小组观察活动,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3)比较新鲜的小鱼干和腐败的小鱼、干面条和发馊的面条,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4)汇报上一节课的后续实验记录情况,你从实验中发现面包上霉菌生长快慢的原因了吗?

讨论:·小鱼为什么在短时间里腐败了?

·鱼干为什么能长时间地保持好闻的气味? (5)小结:阅读48页小资料。

2、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1)我们已经知道引起食物变质需要有一定的空气、水分和温度等条件,如果要储存一条新鲜的小鱼,可以用什么方法?

小组讨论交流,并说说运用这种方法储存食物的理由。

(2)出示图片和食品罐头等实物,说说为什么可以用这种方法能储存食物? (3)你还知道哪些储存食物的方法?为什么这些方法能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4)讨论: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储存食物? (5)小结:阅读49页小资料。

三、后续活动

课后收集一些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思考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来储存食物? 板书设计:

3.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1、观察变质的食物

2、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教学后记:

3.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知道我们可以从食品包装袋上获取很多有关食物的信息;

2、能根据食品的保质期、配料表等信息,正确选择适合的食品;

3、指导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上的信息。

教学难点:会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配料,正确选择合适的食品。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每人收集3—5种食品包装袋和包装盒;

2、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记录表、牛奶饼干的配料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说说你带来了哪些食品的包装袋和包装盒。你从包装袋上了解到什么内容?

二、探究过程

1、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

(1)观察活动:仔细观察包装袋上的介绍,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小组观察、交流、汇报。

(2)讨论:一般的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有哪几类? ·汇报并请学生板书。

·提问:你从这些信息中能了解些什么?你想研究些什么?

2、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

(1)小组活动:记录五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2)观察比较:你从记录的五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找出最近和最早生产的食品、最新生产的食品、保质期最长和最短的食品。 (3)小组讨论:选择保质期最短和最长的两种食品,是哪些原因影响了食品的保质期?

引导学生从两种食品的特点、包装和保存的方法、配料等方面去寻找原因。 (4)如果是同一种食品,你选择保质期长的食品,还是选择保质期短的食品?

3、调查了解食品的配料

(1)出示一份牛奶饼干的配料表。

看了这份牛奶饼干的配料表你有什么想法?

(2)找出表中你熟悉的配料名称,推测它们在食品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3)找出表中你不熟悉的配料名称,猜猜它是什么东西?

三、课后拓展

1、各种配料在食品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2、食品添加剂是否会对人体产生有害的影响? 板书设计:

3.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1、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

2、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

3、调查了解食品的配料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

岩石和矿物 4.1 各种各样的岩石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以个人参与或小组参与为形式,获得在野外寻找岩石的亲身经历。

2、在课堂中能够,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3、通过给岩石分类,让孩子经历一个简单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孩子运用语言解释问题的能力。

4、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 教学重点:用一些标准给岩石分类。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岩石,能想出不同的分类方法。 教学准备:

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形式,收集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师也应该准备大量的常见的一些岩石,同时还可以准备一些本地区常见的岩石。 还应给孩子们准备一些观察工具:放大镜、盛水的烧杯、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地表岩石风貌的录像片,或提供一些典型的图片。

1、岩石是地球的主要组成部分,到处可见。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岩石?

2、你玩过岩石吗?你是怎么玩的?

3、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研究岩石。出示课题:各种各样的岩石

二、探究过程

1、开个石头展览会

(1)的岩石来自哪里?

·你的岩石是从哪里找到的?请简单介绍你的寻找经历。

·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到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2)我的岩石观察

·请你选择一块感兴趣的岩石进行观察。你准备怎样去观察它呢? ·请你大概估计一下,你会观察到岩石的几个特征? ·学生自主观察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3)我的岩石观察记录交流

·你用了哪些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

·你观察到了岩石的哪些特征?有没有超过自己的估计? ·你对同学的观察描述有没有补充或意见?

注意,在学生交流观察到的岩石特征时,要强调观察方法与观察描述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学生的非观察性描述尤其要加以引导。

2、给岩石分类

(1)这些岩石可以分类吗? ·这些岩石可以分类吗?

·如果让你给这些岩石分类,你会怎么分呢?

这里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分类标准不要轻易否定。 (2)给岩石分类

·请你选择任何一种标准,给这些岩石分类。 ·小组分类活动开始,教师巡回指导。 (3)岩石分类结果交流

·你们将岩石分成了几类?是按什么来分的?

·你们想到了多少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不同的分类方法结果一样吗? (4)这块岩石属于哪一类 ·这块岩石属于哪一类呢?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在于应用。教师可以根据地域特色提供的相应的岩石,也可以由学生来提供。

三、小结

师:课后,你可以再找些岩石来观察。想一想,岩石是怎么形成的呢?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岩石。 板书设计:

4.1 各种各样的岩石

1、开个石头展览会

2、给岩石分类

教学后记:

4.2 进一步观察岩石 教学目标:

1、学生利用感官的观察和借助工具的观察获得岩石构造的感性知识。比如“这块岩石像是卵石与泥土挤在了一起”。描述中较为确且的运用一些诸如“挤、压”等词汇。

2、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能较细心的观察面前的岩石,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推测与假设。

3、通过进一步研究和观察岩石,学生对岩石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观察过程中不断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学重点:能对观察到岩石的现象进行合理的推测和假设。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火山喷发实验,进一步研究岩石。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大量的岩石(在第一课时中已经分类),教师提供典型的三类岩石代表。放大镜,小刀,榔头,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给岩石开了个展览会,我们发现有的岩石用手摸上去觉得比较粗糙,有闻起来有点气味、还有的称了一下比较重。

二、探究过程

1、进一步观察岩石

(1)各小组拿出第一组岩石研究(选择沉积岩类) ①活动一

·(以上性质)是为什么呢?(怎么会这样的呢?)

·可能和它们的出处有关?

·可能和它们的形成有关? 学生根据以上主题开展研究活动,将研究的内容和结果(猜测)记录在记录纸上。 学生观察结束,汇报观察结果。(岩石的内部构造、特征等) ②活动二

·主题:

1、根据活动一观察到的内容猜测岩石(一种或者一类)岩石是怎么形成的。

·岩石的形成与地壳运动有关吗?(说出“有关”的理由)。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能用学过的知识作为证据证明自己的猜测。

(2)各小组拿出第二组岩石研究(选择浮石、大理岩等) ①活动三

·仔细观察这些岩石的特殊性质。

·猜测这些岩石的成因?

·小组观察,发现这几类岩石的特殊性。

2、火山喷发实验 教师演示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或者火山喷发的录像。)

(熔岩冷却后会怎样?熔岩侵入大地和原有的岩石相碰会怎样?„„)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对照观察结果解释这几类岩石的形成原因。

·提供阅读资料(见后面资料),给岩石分类。

3、给岩石分类 ·活动四

主题:给自己收集来的岩石根据下表分类: 岩石的种类

种类名称 形成原因 实例(自己带来的岩石)

·讨论:岩石的形成原因与岩石的性质有关吗?

三、小结:

说说自己还有那些些新发现和感兴趣的问题? 板书设计:

4.2 进一步观察岩石

1、猜猜它们的来历

2、火山喷发实验

教学后记:

4.3 岩石的组成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提供的工具和自己的观察认识常见的几种矿石。知道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2、学生利用工具,多种途径发现岩石的成分。通过对岩石的观察,收集记录岩石的一些性状。通过阅读资料,能够确定一些描述矿物特征的标准。

3、学生对研究身边的矿物有浓厚的兴趣,将生活中的发现利用所学知识检索定位。

教学重点:观察几种常见岩石,了解岩石的组成。 教学难点:能描述常见的矿物。 教学准备:

小刀,塑料片,硬币,钉子,放大镜,稀盐酸,滴管,阅读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你们想知道岩石是由什么组成的吗?今天这节课来研究岩石的组成。

二、探究过程

1、研究花岗岩

请大家拿出花岗岩,进行观察活动。

①活动一

·仔细观察花岗岩,我们进行小组间的竞赛,比一比那个小组发现花岗岩的秘密多。

·小组派一代表,参加其他组的讨论研究,交流发现所得。 ·教师参与小组的研究。

·教师在研究过半,适时的提供云母、长石、石英矿物标本。

·学生利用提供的矿物标本鉴定花岗岩的成分。 ②活动二

·教师提供阅读资料“石英、长石和云母都是自然界的矿物。所有的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检索定位花岗岩的组成成分。

·学生认识一些矿物标本。

2、常见的矿物

教师提供一些矿物标本,学生试着观察,进行描述两块不同的矿物标本。

(描述中要求学生不是比较它们的异同,而是分别描述他们的特征。)

①活动三

·教师提供矿物资料卡,学生阅读后明确描述矿物着重于哪些方面,试着模仿描述。

·对于其中的一些特征能寻求比较的标准,方法可以是多种。

·制定自己带来的岩石进行矿物鉴定分析卡。

三、小结

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知道所有的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同学们你们在研究过程中还有其它的发现吗? 板书设计:

4.3 岩石的组成

1、美丽的花岗岩

2、常见的矿物

教学后记:

4.4 怎样观察、描述矿物 教学目标:

1、引导和推动孩子开展观察、描述矿物的活动,积极鼓励孩子在课外或校外继续开展一些研究矿物的活动。

2、组织和指导孩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研究活动过程: ·经历对金属、玻璃等物体进行光泽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 ·经历对矿物进行光泽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

·经历对铜、铁、铝及矿物进行硬度比较的描述的过程; ·经历对矿物条痕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

3、指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获取一些矿物光泽、硬度、条痕等方面的基本科学知识,鼓励孩子综合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研究,让孩子在认知水平、技能水平和情感水平等方面都有充分的发展。

教学重点:能用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描述矿物。 教学难点:能对观察的矿物进行描述。 教学准备:

让孩子们准备铜钥匙、小刀、铅笔、矿物石及纸标签等。老师给每一小组提供一份材料,包括:铜片、铁钉、玻璃、泥土、丝绸,提供石英、长石、云母三种不同的矿物(可以自定),准备手电筒、普通瓷砖(或表面不发光的陶瓷)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那我们会对矿物进行描述吗?今天这节一起来学习几种简单的方法。

二、探究过程

1、观察矿物的光泽

①观察玻璃的透光与反光

·把玻璃平放在桌子上,用手电筒照射玻璃表面,你有什么发现? ·把玻璃用手竖着举起,用手电筒照射玻璃表面,你有什么发现?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观察“用手电筒照射玻璃”发生的现象,让学生了解物体透光与反光的现象,并能够准确地描述出来。) ②观察不同物体的透光与反光

·用研究玻璃的方法,观察研究砖头、泥土、铜片、丝绸等物体的透光与反光。 ·学生分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汇报交流这些物体的透光与反光状况。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用“观察玻璃的方法”来研究其它的物体,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要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描述清楚,这里隐含着一种比较描述的方法。这对于描述矿物有着重要作用。) ③观察矿物的透光与反光状况

·请你仔细观察石英、长石和云母的透光与反光状况。 ·请你准确地描述这三种矿物的透光与反光状况。 ·出示煤炭,说说它是什么光泽?

2、观察矿物的软硬

①比较铜片、铁片和铝片的软硬。

·用铜片和铁片相互刻划,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用铜片、铁片和铝片三种物体相互刻划,你又发现了什么现象? ·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试一试。

·比较物体的软硬,一般有什么方法呢? ②比较矿物的软硬

·你有办法比较这三种矿物的软硬吗?

·请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方法进行比较。把矿物按从软到硬的顺序排列。 ·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3、观察矿物的条痕 ①观察铅笔的条痕

·用铅笔在白色瓷板上划一划,你有什么发现? ·铅笔条痕的颜色与笔芯的颜色有区别吗? ②观察矿物的条痕

·用石英、长石和云母在白色瓷板上磨擦,你有什么发现? ·这些条痕的颜色与矿物外表的颜色一致吗? ·观察比较自己收集来的矿物的条痕。

·矿物条痕的颜色和矿物表面的颜色相比,谁是矿物的本来颜色呢?为什么?

三、小结

板书设计:

4.4 怎样观察、描述矿物

1、观察矿物的光泽

2、观察矿物的软硬

3、观察矿物的条痕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引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观察和描述岩石的一些方法,现在让我们来研究一块自己身边的矿物吧?

二、探究过程

1、研究我们的矿物 ①研究矿物的方法

·说一说,你有多少种研究矿物的方法? ·我们需要哪些工具帮助研究? ②研究我们的矿物

·在小组里挑一块收集来的矿物,进行研究。 ·你想怎么去研究呢?(小组讨论)

2、描述我们的矿物 ①猜猜他是谁游戏。 ·怎样描述人的相貌? ·你的描述水平怎么样? ·怎样描述人的相貌?

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别描述班中任意一个同学的相貌让其余三位同学猜,通过该活动,让孩子们初步掌握描述物体特征的方法,从而为有效地描述矿物的特征打下基础。 ②描述我们的矿物。

·你发现了矿物有多少特点? ·你怎么去描述这些特征呢?

·小组活动:互相描述,评一评。 ·一起为我们的矿物做份“简历”吧

3、猜猜它是“谁”

·请一学生描述矿物,其他人猜。

4、做一个岩石展示盒

·你想做个怎么样的展示盒 ·你打算怎么去做呢?

三、小结:

布置岩石展示盒展览时间。 板书设计:

4.4 怎样观察、描述矿物

4、研究我们的矿物

5、描述我们的矿物

6、做一个岩石展示盒

教学后记:

4.5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教学目标:

1、提供岩石图片及岩石实物,让孩子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活动过程。

2、让孩子经历假设——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在经历活动中了解冷热、植物、风等对岩石的作用,体验大自然的力量。

3、通过观察描述活动,让孩子认识改变岩石模样的主要力量;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重点:寻找岩石变化的痕迹,理解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形式,到野外收集岩石(注意保持岩石的原生态);教师准备各种环境中的岩石图片或录像资料。

以小组为单位准备酒精灯、镊子、烧杯、带盖玻璃杯、石灰岩(小块)、6B铅笔、绘图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大自然中的岩石是什么样子的?过了上万年会怎样?你们想知道吗?

二、探究过程

1、寻找岩石变化的痕迹

①大自然中的岩石是什么样的

·观察图片,请描述大自然中岩石的样子

·大自然中的岩石都是一样的吗?它们会变化吗? ②寻找岩石变化的痕迹

·观察图片,你能发现岩石有些什么变化呢?

·观察自己从野外收集来的岩石,你能找到岩石变化的痕迹吗? ③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推测一下,沙漠中的石蘑菇是怎么形成的? ·推测溶洞中钟乳石形成的原因 出示模拟溶洞形成实验

(方法:在两只烧杯中各装一些硫酸镁,加水搅拌均匀,取一段棉布条,两端各系一个金属环,分别放入两只烧杯中。在两烧杯中间放一张白纸,让棉布条下垂(离白纸约2厘米),静置一周。在白纸上会形成钟乳石模样的结晶。) ·自然界中还有什么力量也能使岩石发生变化?

2、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①冷和热的作用。

·把岩石加热,它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把加热的岩石放入水中,它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如果反复进行这样的试验,请你推测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冷热对岩石的影响。 ·实验现象对你有什么启发?你想到了什么? ②风对岩石的摩擦作用。

·观察活动:在白纸上用铅笔(6B)写一个字,有橡皮擦去,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当沙粒被风刮起而撞上岩石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经过长时间的作用,岩石会发生改变吗? (在这一环节中,可以利用这一观察实验活动推理风沙对岩石的侵蚀作用。当然,也可以用教材中的观察实验活动) ③植物根的作用。

·出示石膏(石膏中生长着已发芽豌豆),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讨论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出示图片(岩石中长有植物),说说植物对岩石的作用。 ④小结

·大自然中,改变岩石模样的力量有哪些?

·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风化。

三、小结

学习课文之后,谈谈自己的感想。

四、板书设计

4.5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1、寻找岩石变化的痕迹

2、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后记:

4.6 岩石、矿物和我们 教学目标:

1、让孩子经历调查研究活动,探究生活中、身边的岩石和矿物。

2、让孩子在经历查阅资料的活动过程中,增加对岩石、矿物用途的进一步了解。

3、引导孩子初步树立起保护、利用岩石和矿物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岩石和矿物对人类的作用。 教学难点:会整理自己调查研究活动的资料。 教学准备:

以小组或个人为形式,课前开展孩子调查研究生活中的岩石、矿物活动;同时鼓励孩子们带着问题从科普读物等书或网上查阅相关文字资料。教师收集相关采矿、用岩石与矿物制成的物品等图片资料或实物。 教学过程:

以科学讨论会的形式进行教学。

1、课前调查研究活动。 调查人员: 调查地点: 调查结果

生活、学习用品

所用岩石、矿物

2、课堂进行资料整理活动。

3、科学讨论会开始。 ·“猜一猜”活动。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岩石与矿物,请你介绍一块最感兴趣的岩石或矿物,请大家猜猜它的名称。

·说说岩石与矿物在家庭和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介绍岩石与矿物在其它生产领域中的应用。

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由介绍,主动讨论,教师的角色应该只是“主持人”的身份。

4、保护我们的岩石与矿物

·你知道岩石与矿物是怎么开采出来的吗?

尽可能让学生多说说,教师适当也可以出示矿石开采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 ·矿物开采完后,还有可能再产生出来吗?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提供一些由于乱开采而带来生态破坏的场景图片或录像,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3、 总结 板书设计:

4.6 岩石、矿物和我们

1、岩石和矿物的作用

2、保护我们的岩石与矿物

教学后记:

第二篇: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备课第三单元《土壤与植物》

第三单元

植物与土壤 唐王二小

蒋绪勇

单元分析:

土壤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目的是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去认识植物与土壤的关系。

本单元共分为四部分《土壤里有什么》、《土壤的种类》、《植物与土壤》、〈保护土壤〉。 新课程目标:

1、会描述观察到的事物的形态特征,在观察、试验中了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和影响。

2、学会实验前进行猜测,提出探究思路,并能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猜测。

3、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会用独特方式表达探究过程和结果。

4、能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关注土壤的现实状况。

5、体验珍爱生命,树立保护土壤的意识。

7.土壤里有什么 (第一课时) 唐王二小

蒋绪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砂、粘土、水、空气和腐殖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从小使学生树立爱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新课程目标:

1、会描述观察到的事物的形态特征,在观察、试验中了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和影响。

2、学会实验前进行猜测,提出探究思路,并能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猜测。

3、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会用独特方式表达探究过程和结果。

4、能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关注土壤的现实状况。

5、体验珍爱生命,树立保护土壤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课从土壤里有什么的问题开始,让学生运用一定的观察方法,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及研究,认识到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干土块、水、筷子。

演示实验材料——酒精灯、铁架台、铁罐头盒、干土块、火柴。 学生采集的土壤样品。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土壤的知识。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采集的土壤样品。问:你是从哪里采集的土块?土块是什么样的?一般学生答,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土壤的知识。

二、新授

1、认识什么是土壤

(1)我们对土壤知道些什么?把我们知道的关于土壤的事情写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畅谈。

(3)学生交流后写活动记录。

(4)讲解:土壤分布在大地表层的土,比较疏松,含有养料,能够生长植物。简单说,地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叫土壤。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土壤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分布在大地表层,二是能生长植物。埋在地下很深的土,海滩上,沙漠中不能生长植物的沙子,都不能叫土壤。 2、挖点土来,观察一下土壤里有什么,认识土壤的成分 (1)学生观察土壤。 (2)学生汇报。

(3)对于土壤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A土壤中含有水分

实验名称:土壤成分的构成(水)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铁罐头盒、方座支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土块、水。 实验目的:使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土壤的成分。 实验方法和步骤: 实验一:

1、将烧杯中加入五分之三容积的水。

2、把干土块放进烧杯中。

3、观察烧杯中发生的现象。

实验结果:水中不断有气泡冒出来。

分组观察:用手摸有什么感觉?说明土壤含有什么?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教师小结:土壤潮湿说明含有水分。不同环境中的土壤中潮湿程度不同,同一地区的土壤干湿程度也不相同。雨后土壤比较湿,长期干旱土壤就比较干。 B土壤中含有空气。

把干土块放进盛有水的烧杯中。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分组实验讨论。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C土壤中含有砂和粘土。 实验二:

1、用筷子把烧杯中的土块搅散,直到与水混合均匀为止。

2、把烧杯放在桌子上静置,让水中的土慢慢沉降。

3、待土沉淀后,从烧杯外仔细观察。 提出问题:

用筷子把烧杯中的土块搅拌,再用劲搅一搅,然后把烧杯放在桌上,让水中的土慢慢沉降。当大部分土沉下来之后,仔细观察沉下来的土是不是分层?分几层?不同层的土粒大小是不是相同?

学生实验汇报结果。

实验结果:水中的土沉淀后大致分为两层。下层的、颗粒比较大的是沙子,上层的、颗粒比较小的是粘土。 讨论:下层颗粒比较大的是什么?上层颗粒比较小的是什么?

汇报结果。

教师小结:在土壤中有大小不同的土粒,颗粒比较大的是砂,颗粒比较小的是粘土。不同的土壤,含有砂和粘土的多少是不同的。

7.土壤里有什么 (第二课时) 唐王二小

蒋绪勇 新课程目标:

1、会描述观察到的事物的形态特征,在观察、试验中了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和影响。

2、学会实验前进行猜测,提出探究思路,并能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猜测。

3、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会用独特方式表达探究过程和结果。

4、能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关注土壤的现实状况。

5、体验珍爱生命,树立保护土壤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二、新授

1、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教师演示讲解:用酒精灯加热土壤。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闻到了什么气味?这说明了什么? 实验三:

1、安装好方座支架,然后放上一片石棉网。

2、取少量土壤捣碎后放在铁罐头盒内,将盒放在石棉网上。

3、点燃酒精灯,给盒内的土壤加热。

4、观察加热后土壤发生的现象。

实验结果:土壤加热后会冒烟,有烧糊的气味。这是因为土壤中有腐殖质。学生实验、讨论。

讲解:土壤加热后冒烟,有烧糊的气味,这说明了土壤里含有一些可以燃烧的东西,这些东西主要是土壤里动物残体腐烂以后变成的物质,叫做腐殖质。板书,腐殖质是黑褐色的,土壤中含的腐殖质越多,颜色就越黑。

5、提问:谁能说一说,从以上的实验,你知道土壤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呢? 分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结论:通过以上三个实验说明: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空气、砂、粘土、水、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观察加热后土壤发生的现象。

实验结果:土壤加热后会冒烟,有烧糊的气味。这是因为土壤中有腐殖质。学生实验、讨论。

讲解:土壤加热后冒烟,有烧糊的气味,这说明了土壤里含有一些可以燃烧的东西,这些东西主要是土壤里动物残体腐烂以后变成的物质,叫做腐殖质。板书,腐殖质是黑褐色的,土壤中含的腐殖质越多,颜色就越黑。

提问:谁能说一说,从以上的实验,你知道土壤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呢? 分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结论:通过以上三个实验说明: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空气、砂、粘土、水、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教师小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水、空气、砂、粘土和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这些成分都与植物的生长有关系,水、空气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须具备的条件,腐殖质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养料,砂和粘土是植物生长、固定的地方,水、空气、腐殖质都要贮存在砂和粘土中。土壤的这些成分搭配得合适,土壤才能肥沃,植物才能长得好。

学生填写书上的结论。

三、评价

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互相评一评。

四、小结

我们这节课通过实验认识了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它含有水、空气、砂、粘土和腐殖质等物质。 拓展活动:

从不同地方取些土壤,用实验的方法比较它们含有砂和粘土的量是不是相同。 板书:

7、土壤里有什么

砂、黏土、水、空气、腐殖质、无机盐等

8 . 土壤的种类 (第一课时) 唐王二小

蒋绪勇

新课程目标:

1、会描述观察到的事物的形态特征,在观察、试验中了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和影响。

2、学会实验前进行猜测,提出探究思路,并能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猜测。

3、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会用独特方式表达探究过程和结果。

4、能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关注土壤的现实状况。

5、体验珍爱生命,树立保护土壤的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类,并知道这三类土壤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比较能力。 拓展性目标:

调查农田的土壤种类,写出调查报告。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比较能力,知道土壤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大类。

教材分析:本课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认识到自然界的土壤 是各种各种的,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去底瓶(3个,用布蒙住瓶口,扎好)、支架(3个)、杯子(3个)、三类土壤、水,图表。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认识一下土壤的种类,

一、导入新课

(1)把土块放入水中,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动手。 (3)观察,汇报。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土壤的种类

(1)观察比较沙、黏土、腐殖土的特征。

①分组观察桌上三个纸包里的土壤,用手捻一捻,感觉是不是不同? ②用放大镜看一看? ③用手握一握? ④在纸上涂一涂? (2)学生实验。 (3)学生汇报。 (4)在各组的实验桌上有三个去底瓶子,瓶口用布蒙住,把这三个倒立在支架上,在每个瓶口下面放一个杯子,往三个瓶内分别装进同样多的砂质土、粘质土和壤土,然后往瓶内倒进同样多的水。

观察比较:三类土壤渗水快慢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都停止渗水的时候,三个杯子的水量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的积水情况有什么不同?分组实验汇报观察结果。 (5)讨论:为什么它们渗出的水的多少不一样呢? (6)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7)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来认识它们的特征?

2、把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记在或画在活动记录上。

8 . 土壤的种类 (第二课时) 唐王二小

蒋绪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新授

1、实物展示三类不同的土壤。

土壤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砂和粘土的多少,可以把土壤分为三类:含砂多的叫砂质土,含粘土多的叫做粘质土,砂和粘土的含量差不多叫壤土。

我们知道砂质土渗水快,粘质土渗水慢,壤土居中。砂质土积水少,说明它保水性能差,粘质土积水少,说明它保水性能好,壤土积水比砂质土多,比粘质土少,说明它保水性能居中。 板书。

2,调查我们家乡的土壤。

先制定出研究的计划,然后再做实验。 用图表来展示我们调查的结果。 观察方法 : 用放大镜看

用手捻

在纸上涂抹

放进水里搅动后

汇报观察的结果。

三、练习:

土壤分有什么性质?

三、练习:

提问:土壤分为哪三种?它们有什么性质?

四、教师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土壤的种类,还了解了不同种类土壤的性质。

五、评价

自评或学生之间互评。

拓展性活动:

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不同种类土壤的分布情况。

2、调查红薯、花生、水稻分别适合种植在哪种土壤里? 3.我们家乡的土壤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

9.土壤与植物

唐王二小

蒋绪勇

新课程目标:

1、会描述观察到的事物的形态特征,在观察、试验中了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和影响。

2、学会实验前进行猜测,提出探究思路,并能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猜测。

3、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会用独特方式表达探究过程和结果。

4、能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关注土壤的现实状况。

5、体验珍爱生命,树立保护土壤的意识。

教材分析:本课引领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植物与土壤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解释,能做到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

2、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

3、知道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活动准备:课前搜集植物与土壤的图片和文字。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播放植物扎根于土壤中,茂盛生长的视频,或展示相关的图片。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观看,你能说一说植物靠什么生长的吗?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在肯定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提出下一步要探究的问题:植物与土壤有什么关系吗?

(二)探究过程:

活动一:交流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1、谈话:课前,让同学们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的资料,搜集到了吗?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各小组同学依次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老师参与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交流搜集的资料。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观察、思考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3、动员学生: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哪组搜集的最多、最好,并说出搜集的途径。

4、小组代表交流自己所搜集并整理的资料,同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发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点评学生的观点与发现,并适时表扬鼓励。

5、阅读资料卡,师生总结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活动二:探究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师:刚才,通过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我们认识到了土壤对植物生长所起的巨大作用,你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对同一种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吗?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在肯定学生想法的同时,引导学生设计一个对比实验进行探究:不同种类的土壤对同一种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组织各小组同学针对以上问题制定探究方案。教师参与到各小组中,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选择哪种植物与哪几种不同的土壤?

(2)在这个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小组代表进行交流各自的探究方案,其他各组同学评价、补充,并完善各自的方案。 (因为绝对化的几种不同种类的土壤不好收集,所以可以收集一些科学家的实验视频)

教师进行演播视频:把同一种植物分别种植在三个相同的花盆中,里面装有同样多的砂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浇入同样多的水,放在相同的环境下。

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卡,了解不同土壤的分布及特点。也可以交流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

(三)自由活动: 组织小组同学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制作剪贴报,来赞美土壤的巨大作用。

师:通过交流我们认识到了土壤与植物的密切关系,土壤与我们人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就像母亲那样孕育着万千生命,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来赞美它吗?

(1)谈话:接下来,我们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制作剪贴报。比一比,哪个小组同学的创意新颖?设计、制作的有观赏价值?

(2)小组同学合作设计、制作剪贴报。

(3)小组代表介绍本组的剪贴报。教师及时鼓励表扬同学们的设计与创意。

也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朗读散文,做手抄报,制作网页等方式赞美土壤。

(四)拓展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无土栽培”的资料,并谈一谈自己对无土栽培的认识。

动员学生课后继续搜集土壤与植物在新科技方面的信息,并随时带来与老师、同学交流。

10.保护土壤

唐王二小

蒋绪勇

新课程目标:

1、会描述观察到的事物的形态特征,在观察、试验中了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和影响。

2、学会实验前进行猜测,提出探究思路,并能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猜测。

3、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会用独特方式表达探究过程和结果。

4、能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关注土壤的现实状况。

5、体验珍爱生命,树立保护土壤的意识。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土壤污染以及水土流失的危害及其原因。

2、 知道水流作用与水土流失的关系,以及植物在防止水土流失中的作用。

通过设计、观察模拟对比实验,体会到植物在防止水土流失中的作用。

3、 初步树立保护土壤的意识,进一步树立爱护绿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了解土壤污染和水土流失的危害,树立保护土壤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

土壤污染和水土流失的相关录像或图片、水槽、大烧杯、扁平托盘、适量土壤,适量带草皮的土壤等。

四.活动过程: 活动一:土壤污染

1. 观看我国土壤污染现状的视频。

2. 思考:土壤污染到底有哪些危害?土壤污染为什么会产生? 3.讨论:人们的哪些行为会造成土壤污染? 4.交流。

5.讨论:还有哪些人类的行为也会造成土壤被污染? 6.小结。

(设计意图: 抓住土壤污染的危害,引出对造成土壤污染途径的讨论。) 活动二:水土流失 1.观看相关视频

2.交流: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 3.思考:怎样才能保护土壤不被水流冲走?

4、设计模拟对比实验的方案。

(设计意图: 在进行对比实验时依然要强调可比性,控制好实验的条件。) 5.实施:模拟对比实验并记录。 6.交流: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比较流下的水的多少、状况和泥沙的多少的基础上,分析植物在防止水土流失中的作用。)

7.设想:防止水土流失的做法。可以删掉。

8.讨论:我们少年儿童可以为保护土壤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针对土壤污染的原因和防止水土流失的做法进行讨论。)

第三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战争,一个多么残酷的字眼!面临战争,人们期盼和平。本组课文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选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外两个小英雄的故事和两篇以孩子的眼光关注国际局势、表达对和平渴望的课文;并安排了与此相关的“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等语文实践活动,还选编了“资料袋”、“阅读链接”、“宽带网”等有关战争与和平的资料。本组教材的内容直面惊心动魄的战争年代,倾吐了孩子们对和平的呼唤。通过本组教材的学习,学生的心灵一定会受到震撼,经受洗礼。

本组的四篇课文的内容不同,风格不同,前两篇课文生动有趣,后两篇课文情感浓烈。四篇课文又有许多共通之处,如每篇课文中有许多句子蕴含着丰富的意义,抒发了深厚的情感。因此,教学本组时,要帮助学生在把握每篇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重点理解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要切实把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情感作为本组训练的重点。

教学时,不仅要立足本组教材,利用教材提供的优秀作品,也要注意采用多种方法,链接教材以外的丰富材料,帮助学生真切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缅怀那些为和平英勇战斗的英雄们,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6课时,略读课文3—4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等1课时。

13 夜莺的歌声

主备课人: :陈艳妮 备课成员:罗柏女 陈琢玉 陈芳 段艳蓉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旷、蠢、灶、蘑菇、岔。

2、新词:空旷、蠢东西、蘑菇、分岔、垂头丧气、轻蔑。

3、理解重点句。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指导朗读,培养朗读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这个小故事,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祖国,当祖国需要时,随时都可以为祖国献出一切。 【教学重点】

1、生字和新词:空旷、蠢东西、蘑菇、分岔、垂头丧气、轻蔑。

2、理解重点句。

3、训练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4、指导朗读,培养朗读能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任务】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加强朗读。

(一)整体感知

《夜莺的歌声》是一篇外国作品,反映前苏联在卫国战争中,各族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着重对小游击队员“夜莺”进行了详细描写。教师要引导出这种精神源于对祖国的热爱。

(二)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正音:削xiāo 空kòng 塞sāi

二次备课

解词:轻蔑:轻视,看不起人。 沉寂:静得连一点声音也没有。 宛转:形容声音优美、动听。 搭拉:向下垂。

2.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学生自悟。 (2)简介时代背景。

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战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1)小组合作学习单 ①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②为课文分段,每段讲了什么内容? (2)全班交流合作学习情况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按照“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的顺序分段或以歌声为线索也可。

第一段(从开头到“听懂了吗?”)小孩学夜莺叫,用歌声引诱德国兵。

第二段(从“队伍出发了”到“就不再问了”)写小孩给敌人带路。

第三段(从“树林深处”到“新鲜的意思了”)写小孩发出情报做好消灭敌人的准备。

第四段(从“德国兵”——全文结束)写小孩把敌人带进埋伏圈,机智摆脱了敌人。

4.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以歌声为线索,掌握这种分段方法并理解所学字词。

5.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课后生词。

第二课时

【预习任务】

1.浏览课文,找一找有几处环境描写? 2.写歌声的地方有几处?

(一)阅读第一段,讨论问题

1.文首为什么要写“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烧焦的树木”?

(说明战争破坏严重,昔日美丽的村庄,如今已破烂不堪,作者利用这一段环境描写来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为。)

2.德国军官和士兵是怎样发现小孩的?

(无声——夜莺叫——小孩叫——注意听——发现) 3.相互讨论,体会句子含义,幻灯出示。

(1)“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孩子故意打岔,避免正面回答,反映了孩子的冷静、沉着、机智。)

(2)“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

(这句话说明孩子爱憎分明。前一句保护了群众,后一句痛骂了敌人。)

4.小结本段内容,指导朗读。

(二)阅读第二段

1.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何要做出天真贪玩的样子?

(孩子机智灵活,既向游击队传递了情报,又进一步取得了敌人的信任。)

2.当问孩子有无游击队时,孩子怎样回答的?画在书上。 3.讨论: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怕吗?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呢?

(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进行不屈的斗争,小孩就是由于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才能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三)指读第三段,讨论

1.游击队潜伏在哪里?他们怎么知道德国兵来了? (通过小夜莺的歌声传送的情报得知德国兵来了。) 2.由此可见,小夜莺是第一次传递情报吗?

(不是,小夜莺显得老练,看来在战争期间,他已是一位出色的游击队员了。)

(四)默读第四段,思考

1.游击队是怎样把敌人消灭的?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小孩子完成这次任务后,又坐在原来的地方,执行新的任务,小孩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和警惕性。)

3.最后一节起什么作用?(照应了开头并点了题,这歌声„„有什么区别,这句赞扬了小夜莺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小情报员。)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浏览课文,找一找有几处环境描写?

2.以歌声的地方有几处?(可见这篇文章思路清楚,以歌声为线索,另外准确的环境描写也起到了烘托中心的作用。)

(六)总结扩展

1.这篇文章读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2.你觉得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热爱自己的祖国。)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14* 小英雄雨来

主备课人: :陈艳妮 备课成员:罗柏女 陈琢玉 陈芳 段艳蓉 主备课人:罗柏女 备课成员:陈燕妮 陈琢玉 陈芳 段艳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机智勇敢地跟敌人斗争的高尚品质。

2、自学生字新词,掌握读音,理解词义;体会本课中描写景色的优美句子和丰富的词语。

3、练习给课文各段加小标题。

4、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机智勇敢地跟敌人斗争的高尚品质。

2、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任务】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给每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3.加强朗读。

4. 课文讲了雨来的哪几件事?

一、默读课文。

为什么说雨来是个小英雄?请大家默读课文。

二、检查初步默读课文的效果。

检查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情况:

这篇课文说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指导看抗日根据地地图。)雨来的爸爸是干什么的?当时在芦花村发生了什么事?雨来有什么英雄事迹?

二、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

泥鳅(qiū)——你们看见过泥鳅吗?它是什么样子的? (泥鳅是一种身上很光滑的鱼,灰黑色的。) 门槛——什么叫门槛?

(旧式的房子都有门槛,就是门下的一根横木。) 晌(shǎnɡ)午——注意“晌”的读音。什么叫晌午?

二次备课

你们查过字典吗? (晌午就是中午。)

枪栓(shuān)——枪的哪一部分叫枪栓?注意“栓”的读音。

(枪栓就是推子弹进膛的机件。)

劫难——“劫”字怎么样讲?劫难是什么意思? (“劫”是抢劫,抢夺。劫难是遭受灾难的意思。) 趔趄(liè qiè)——什么叫“趔趄”?注意这两个字的读音。

(“趔趄”就是身子歪歪斜斜的,脚步不稳的样子。) 漩涡(xuánwō)——注意“漩”字的读音。你们在哪里看见过有漩涡?

(“漩涡”就是水流时产生的螺旋形,在江、河里看到有漩涡。) 嘟(dū)嘟囔(nānɡ)囔——注意“囔”字,不要读成lāng,“嘟嘟囔囔”是什么意思?

(“嘟嘟囔囔”就是心里不高兴,有气,嘟起嘴,叽叽咕咕自言自语地说。)还有哪些是表示声音的词?

(“唔里哇啦”。)(“吧嗒吧嗒”。)(“哐啷”。)

四、巩固字词。(用生字卡片抽读。)

五、深入阅读课文第一至四段,理解主要内容

(一)默读第一段。

提问:雨来住的那个村子为什么叫芦花村? 读读芦花村的景色。

“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

引导学生先读句子的主要成分,然后逐句地把附加成分放进去读,再连起来读,比比怎样写好,同时体会芦花村景色的优美。

雨来的游泳本领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 (让学生回答雨来的几种游泳方式。) 指导朗读:“往河沿跑!往河沿跑!”

应该怎样读?为什么?再读这一段的第五小节。 讨论这段的段意和小标题:

(段意:开头写芦花村的景色,着重写雨来游泳的本领高。小标题:“雨来游泳本领高”。)

(二)默读第二段。 提问:

夜校的学习条件怎样?雨来在夜校里受到什么教育?指导朗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讨论段意和小标题

(三)默读第三段。提问:这段主要说了几层意思? (两层意思:第一层从“有一天”至“只从街上传来一两声狗叫”,主要写鬼子开始扫荡了;第二层从“第二天”至这段结束,主要写雨来为掩护交通员李大叔,被鬼子捆绑起来了。)

指导朗读第二层。

重点朗读:“他抬头一看,是李大叔。”“咦!这是什么时候挖的洞呢?”“把缸搬回原地方。你就快到别的院里去,对谁也不许说。”

讨论段意和小标题。

段意:(雨来为掩护交通员李大叔,被鬼子捆绑起来了。)(小标题:“雨来掩护李大叔”。)

(四)重点默读第四段。 1.小组合作学习单:

(1).鬼子对雨来使用了哪些卑劣手段?

(2).课文中哪些词句把鬼子哄骗、利诱、威胁、毒打雨来时的丑态形象地勾画出来了?

(3).哪些词句可以体现雨来在鬼子面前表现得坚强不屈? (4).雨来在鬼子面前为什么能表现得这样勇敢顽强? 2.小组汇报

讨论:鬼子对雨来使用了哪些卑劣手段? 板书:哄骗利诱威胁毒打

课文中哪些词句把鬼子哄骗、利诱、威胁、毒打雨来时的丑态形象地勾画出来了?

板书:露出满口金牙„„鬼脸糖金戒指抽出刀„„劈扭拉打揪拧撞

哪些词句可以体现雨来在鬼子面前表现得坚强不屈? 板书:“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没看见!”

提问:雨来在鬼子面前为什么能表现得这样勇敢顽强? 朗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齐读第四段后,概括段意和小标题。

(段意:雨来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小标题:“雨来坚强不屈”。)

总结以上四段的小标题。

六、布置作业:

读课文,说说雨来怎样掩护交通员李大叔,雨来在鬼子面前表现得怎样坚强不屈。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用生字卡片复习生字新词(读音、解词)。

2、说说雨来怎样掩护李大叔,雨来在鬼子面前表现得怎样坚强不屈。

二、深入阅读课文第五至第六段,理解主要内容。

1、指名读第五段。提问: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芦花村的人们对雨来的死的惋惜和悲痛。)课文是怎样来写的?

(先写了景色,以景抒情;接着写了芦花村的老人和孩子们对雨来的赞叹。)

指导朗读:“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照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可惜!”“有志不在年高。”

(读出老人赞叹、惋惜、悲痛的口气。)齐读第五段。小标题:“雨来死得可惜。”

2、阅读第六段:

提出阅读要求:

(1)这段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雨来不仅勇敢,而且非常机智? (2)雨来没有死的原因一节,为什么放在最后? (3)概括段意,并加小标题。学生阅读后,讨论以上三个问题。

(段意:雨来靠游泳脱险。) (小标题:“雨来没有死!”)

三、自由阅读全文,要求:

1.小组合作学习单 (1)找出文章的重点段。

(2)分析围绕中心写

一、

二、

三、

五、六段的作用。 (3)文章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小组汇报

(1)找出文章的重点段。(第四段)

(2)分析围绕中心写

一、

二、

三、

五、六段的作用。 (第一段写雨来本领高,所以后来能英勇脱险,机智对敌;第二段写雨来上夜校,懂得热爱祖国的道理,所以能坚持对敌斗争;第三段写雨来掩护李大叔,因为雨来热爱祖国,所以能爱护革命干部;第五段写老乡们哀悼雨来,是从一个侧面表现雨来是个小英雄;第六段写雨来没有死,是他机智勇敢的结果。课文的中心思想是借雨来机智勇敢地和敌人斗争的故事,讲抗日根据地儿童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课文的

一、

二、

三、

五、六段虽不是重点,但与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

(3)文章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句子优美,词语丰富,笔法生动,文章题材的取舍和安排,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等。)

四、练习简要复述:

雨来是个十二岁的小孩,为什么说他是个小英雄呢?请大家简要地来讲讲《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要讲清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事情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

时间: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天。

地点:晋察冀边区北部的芦花村(指地图); 人物:雨来。

事情的开始、发展:课文第三段内容。 高潮:课文第四段内容。

结局:课文第

五、六段内容。要求大家简要复述,抓住重点内容,其余简略复述。 指导重点段落的复述:回忆一下,第四段是怎么写的。出示第四段的板书内容。放映有关这段内容的幻灯,让学生观察幻灯内容。

各人轻声练习复述。指名上台复述。大家评议。

作业设计: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把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教学反思: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主备课人: 陈艳妮 备课成员: 罗柏女 陈琢玉 陈芳 段艳蓉

【教学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挚情感。 4.通过学习课文,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任务】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加强朗读。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当你在和平的环境中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的时候,你是否知道还有许多孩子因为战争正挣扎在死亡线上,有的被战争夺去了亲人,无家可归。今天我们学习22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感受一下一个被战争夺去父亲的孩子的内心世界。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意思,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抽读生字词卡片,可采用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读。 (2)请读一读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段落,学生互相纠正错音。

三、自读感悟,小组交流讨论

1.自学生词,不懂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逐段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画出来,留待小组讨论。 3.小组合作学习单 组内质疑,讨论与交流

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或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组长记录下来并上交给老师,在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第二课时

二次备课

一、提出共同的疑问,明确探究的主要任务。

二、感悟与交流,解决疑难

1.默读与感悟。 2.小组合作学习单

(1).作者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2).当今的和平环境怎样? (3).作者在为谁呼吁? 3.班上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谈理解,讲体会,同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 汇报交流对爸爸的认识

①他是一名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了。——一位保卫和平的勇士。

②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还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一个爱妻子、爱孩子的好丈夫、好爸爸。

③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鲜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一位热爱和平,并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和平的人。

④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一个知识渊博,很有才华的人。

(2)过渡:一位捍卫和平的勇士,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才,一位可敬可爱的父亲,就这样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作为儿子,小作者面对这一切,心情会怎样?我们怎样把作者的真实感受读出来?

(3)训练有感情地朗读,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 ①点击软件,听课文朗读录音,体会情绪。 ②个人练习朗读

3、

4、5自然段。 ③组内交流,互读互评。 ④班上展示读,师生共评。

(4)汇报交流对当今世界和平环境的认识。

①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和平的环境没有持久地保持下去。

教师点拨:“51年前”,指的是1945年(小作者写这封信是在1996年),全世界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从那场战争结束后,人们就以为再也不会发生战争,渴望永久和平,希望和平之神永远留在人间。但是现实并不随人愿,近几十年来,局部动荡,战事不断,人民饱受苦难。

②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a.交流课前搜集的图片或资料,认识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如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美国轰炸南联盟、9·11事件、美国轰炸阿富汗、巴以冲突„„

b.教师播放一段美国轰炸阿富汗的电视报道录像,学生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及人民的苦难。

c.谈对“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一句的理解。

教师点拨:和平的环境是美好的,因此,人们把它称为“和平之花”,但和平的环境还不稳固,还不持久,所以又说是娇嫩的“和平之花”。

(5)感情朗读

6、7自然段,把作者的心情把握准确。 (6)汇报交流作者在为谁呼吁。

①在为“我”的家人及深受战争苦难的各国孩子呼吁。 ②在为全世界所有热爱和平的父母、妻子、孩子呼吁。 点拨:这是小作者发自肺腑的呼声,这是浸满泪水的呐喊!怎样把小作者的真情实感读出来呢?

(7)训练感情朗读,产生情感共鸣。

三、总结全文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讨论: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

四、拓展延伸

现在世界上有些国家还处于战争之中,许多孩子正饱尝战争的苦难,请你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表达你对他们的同情与关心。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16* 主备课人: 陈艳妮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备课成员: 罗柏女 陈琢玉 陈芳 段艳蓉 【教学目标】

1、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懂得维护世界和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从而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2、了解诗的结构,初步懂得诗歌的表现手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含义。

2、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收集世界上目前仍处于战火中的儿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预习任务】

1.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想一想,每节诗主要讲什么?

一、播放课件,引入新课

(关于目前仍处于战火中的儿童课件。)

1、画面中讲的是什么事?(战争给儿童带来了悲惨地生活。)你有什么感想?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呼唤和平的诗歌-《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二、自学诗歌,完成以下要求

1、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查阅工具书。

3、想一想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意思?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请几位学生逐节读诗歌,注意正音。注意:“茵”的读法。

2、检查对部分词语的理解情况。

3、诗歌主要讲了孩子们呼唤和平的心声,希望全世界的儿童都能有洁白的教室,平稳的课桌,都能在鲜花中读书,共同享受美好的春天。表达了人们对世界和平的期盼。

四、学习一至四小节

1、自由读第一小节诗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诗中“这究竟是为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2、指导朗读第一小节,注意读出节奏。

3、齐读第二小节,思考这一小节讲什么?

4、默读

三、四小节 小组合作学习单

课文中四次提到“这究竟是为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指导朗读一至四小节。

五、学习第五小节

学生自由读第五小节,讨论交流:作者的心声是什么?

六、总结课文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韵律和节奏。

3、“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七、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组织学生读课后阅读链接,感受呼唤和平这是世界人们的共同心愿。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战争中的儿童的资料,坚定学生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信念。

3、组织学生办小报《战争与和平》。

4、学习读选读课文《黄继光》

板书设计

16﹡ 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有洁白的教室

世界和平的期盼

平稳的课桌

鲜花中读书 „„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四 主备课人: 陈艳妮 备课成员: 罗柏女 陈琢玉 陈芳 段艳蓉

【教学目标】

1、读、写并积累本单元与战争相关的词句。

2、培养学生的关注新闻的意识。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交际能力。

4、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激发他们痛恨战争,同情战争中的无辜着的情感,理解对和平得呼唤。

5、突出本组训练重点,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口语交际、写作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从字里行间了解了战争给孩子们带来的苦难,聆听了他们对和平的呼唤,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读读那些词句,更深刻的感受一下吧!

二、学习“读读写写、读读记记”

1、学生自由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学习:读词语,相互正音,交流词语的意思,交流读记词语的方法

3、学生书写“读读写写”得词语。

4、师听写

三、学习“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3、全班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这两组句子中带点得部分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情感?

4、从课内外阅读材料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5、教师小节。

四、 学习“日积月累”

1、自由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二次备课

2、指名读成语,集体正音。

3、再读成语,边读边思考这些词语的意思,并在小组里讲讲这个成语的故事。

4、总结:流传千古的词语中,能看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能让我们多日积月累些成语,把这里的成语背下来。

第二课时

一、触景生情

1、搜集残酷战争相片。

2、启发谈话: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这张相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

二、真情表达

1、下面,我们就围绕这张相片,展开想象,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2、指导观察和表达

a、整体感知图中的景和人,说一说,图上讲的是什么? b、突出图中重点“孤独的孩子”,引导学生想象:这个小孩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发生什么事?这个孩子今后将会怎样?

c、完整表达,教师鼓励学生调动以学的知识或课外资料帮助表达,力求说清楚、说完整、说具体。

d、在说得基础上,帮助学生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三、课外延伸

搜集更多的有关战争给人类造成的事实和英雄人物的事迹,并讲给你的朋友听。

第三课时

作文评析

第四课时

一、提问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新闻的存在,你们平时都用什么方式来了解新闻的?作为“地球村”的村民,我们应该关注国门外发生的事情。让我们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

二、召开新闻发布会

1、主持人宣布相关要求

2、“时事”、“教育”、“日常生活”三个版块代表分别发言,每人发言后有一分钟的提问时间。

3、评价他们的发言,教师参与交流、指导。

4、总结他们的优缺点再次准备。

5、新闻发言人发言。

6、选出“最佳新闻发言人”“最佳新闻”“头条新闻”等。

7、主持人宣布新闻发布会结束。

三、师生总结

1、通过今天的发布会,你有一些什么样的收获?

2、同学们,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我们从小就要学会关心国内外大事,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各种渠道锻炼自己的口才,增加自己的胆识,像这样的发布会我们以后还会经常进行,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这种活动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第四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的专题是“生命”,安排了四篇与生命有关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悟。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二是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含义的方法,培养理解语言的能力,并引导学生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径、畅”等17个生字,认识“袅、滥”等13个字;练习积累词语,要求会写会用其中的三十一个词,认识、记忆25个词语。

2.学习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时代背景来理解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3.了解盲人是怎样来了解世界的;了解人体器官移植的知识;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生命现象。

4.积累关于“热爱生命”的名言名句。

5.继续练习围绕主题进行资料搜集、观察、实践探究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体验和感受的能力。

6.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能力、抓住关键词句来品味语言的意识和能力。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体会生命的权利、价值意义,感受生命的美好;培养珍爱自己生命、努力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意识;培养关心热爱自然界一切生命、帮助他人延续生命的态度。

2、认识语文在生活中的价值,热爱语文,享受语文实践的乐趣。

3、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认真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并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四、单元教学疑点:

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五、单元教学设想:

本组课文以散文为主,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阅读思考,细心感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可以就重点问题展开讨论。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组课文的训练点。整个单元的教材各个版块被“生命”这一文化主题给密切联系在一起。 教学本组教材,还应注意引导学生把具体的人和事与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道理结合起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认真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并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好感染。

六、单元课时划分:

《触摸春天》 2课时 《永生的眼睛》 1课时 《生命 生命》 2课时 《花的勇气》 1课时 《语文园地》 4课时

17、触摸春天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浓郁,流连,小径,穿越,流畅,引导,悄然,竟然,灵性,经历,瞬间,扑闪,张望,概念,弧线,飞翔,权利,缤纷,花繁叶茂,磕磕绊绊,多姿多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后三个自然段。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深意。

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很深的词句,并自主发现、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分享信息:

1、小组交流: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位同学介绍自己收集到的热爱生命的有关资料。

2、全般交流:小组推荐代表汇报本组同学搜集到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介绍,如可以概括来热爱生命的人都有哪些,也可以简要谈谈某一类人的主要事迹,还可以具体介绍某一个人的感人故事。

二、激情导入,感知课文:

1、教师导入:同学们介绍的这些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故事,太令人感动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就像一张雪白的画布,只有精心设计,努力描绘,才不会空白与单调;生命也如多姿多彩的春天,只有细心感受,用心触摸,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板书:触摸春天)

2、由题设问:初次看到这个课题时,你想到什么?读过课文之后,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想法?

3、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触摸”一词,谈谈自己读文前后的感受。

三、自主读文,识写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指正、评价。

3、自学生字,并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练习给生字组词。

4、教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指导“瞬”字的书写。

四、再读课文,自读自悟:

1、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同学试着说一说文中的小女孩安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默读课文,边读边标注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寻找学习伙伴帮助解疑。

3、全班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五、合作研读,领悟语句:

1、文中还有很多这样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请天下们再来找一找,画一画、想一想,然后与小组内的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2、请同学们读一读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语句,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3、指导学生反复品读这些语句,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第二课时

一、品评人物,深化认识:

1、同学们已经多次阅读了这篇课文,说一说通过仔细阅读,你对盲女孩安静又有了怎样的认识,或者说一说 你觉得安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

二、品读欣赏,背诵积累:

1、蝴蝶被安静神气的灵性所折服,我们也被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所震撼。请同学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力求边读边把文中所描绘的情形在眼前浮现出来。

2、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读出体会与感受。

3、把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三、拓展阅历,升华情感:

1、可爱的小姑娘安静虽然无法用眼睛看见多姿多彩的春天,却能用心灵触摸到。海伦·凯勒曾说:“世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可能是更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下面请同学们自读‘阅读链界“中的内容。

2、全般交流:“我”林里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我”为什么回有这样的发现。

3、请全班谈一谈对海伦·凯勒的认识和了解。

四、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抄写下来。

2、课下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写出读后感想。

3、按照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小组合作办一份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板报。

18*、永生的眼睛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盲姑娘只能用手来触摸春天、用心来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让许多和盲姑娘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们游乐恢复健康的可能。

2、板书课题,激发读书兴趣。

生命是美好的,谁不热爱宝贵的生命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琳达一家人为了盲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

二、自学反馈,质疑问难: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正音。

2、说说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

3、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三、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2、讨论交流: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深深地感动了你?请你为大家深情并茂地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回感动你。

3、课文最后一段连续用到了“骄傲“这个词,让我们把带有”骄傲“一词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讨论讨论:你从中一会到了什么?

四、赏读课文,感受人性美:

1、课文中的故事感人至深,请你带者自己的感受朗读全文。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好人物的对话。

3、交流感想:读过课文之后,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受,与同学们谈一谈。可以对文中的某个人物发表看法,也可以对事物本身阐发议论。

五、课外延伸,实践活动:

1、向你身边的人讲述这个故事,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向他们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2、写一封倡议书,号召你的小伙伴参与到器官捐献的事业中来。

19、生命 生命

教学目标:

1、认识“扰、诊”等五个生字,会写“扰、欲”等八个绳子。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带升幂功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领悟三个事例中蕴含的意思。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畅谈生命,激发情感:

1、谈话导入:“一颗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彩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于生命的感悟。同学们,能不能把你喜欢的有关生命的格言或精彩段落,篇章读给大家听?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欣赏。

3、揭示课题:你怎样理解生命,你就会有一个怎样的人生。我刚才提到的杏林子从小病魔缠身,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并没有因此虚度年华,反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她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生命,生命》。(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生命”写了哪几个事例?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对三个事例加以概括,并请学生写在黑板上,共同进行评点。

三、自主选择,研读课文: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在这三个事例中,你最喜欢哪个事例?

2、把喜欢相同事例的学生分别集中在一起,视学生多少再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请每组学生自己推选学习组长。

3 明确学习小组任务及要求。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重点研读本组选择的事例,推敲作者在事例中蕴含的深意,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找出含义较深的语句,揣摩其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相关段落。

(3)阅读其他两个事例,画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悟语言:

1、自主品读:轻声读课文,反复诵读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或语段。

2、小组交流:小组同学每人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3、集体赏评:学生自由交流汇报,教师知道学生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二、通读课文,畅谈收获:

1、回读全文,自我总结学习收获。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以及对生命的感悟,还要引导学生从领悟表达方法和语言上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读背说写,积累运用:

1、举行朗读比赛:选择自己下换的段落 ,比一比谁读的好。

2、联系背诵:这篇课文短小精悍、意蕴浓厚,称得上是一篇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想不想永远把它装在记忆的宝库中?请你们联系背诵。

3、积累名言

4、布置作业:把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写下来,也可以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20*、花的勇气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 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教师导语:“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到处是绿色,到处是鸟语花香。而娇艳的花朵,无意是春天里最绚丽多彩的一笔。它用缤纷的色彩,娇弱的身姿、清幽的气息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然而当你对于千万朵在冷风中怒放的小花时,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板书课题 :20*花的勇气

认真读书吧,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的。

二、初读知大意:

1、小组合作:互相检查课文情况,互相质疑问难,解决不了的问题先记录下来,留到全班交流时提出来。

2、自学反馈:

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师生共同质疑问难。

3、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意见什么事?

三、细读理清脉络:

1、维也纳的春天给作者六下了怎样的印象?他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默读课文,画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请学生上黑板写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线索和作者的情感脉络。

四、品读感悟美:

1、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圈画出精妙之处,反复品味,揣摩作者内心感受。必要时可以和身边的同学交换意见。

2、文学鉴赏会:

教师扮演文学鉴赏会的主持人:各位文学评论家们,大家反复阅读了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片段《花的勇气》。现在就请各位就文中的语言是否优美,遣词造句是否准确生动发表高见吧。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

五、美读入情景:

1、循着作者情感的变化,入情入境地朗读全文。

2、举办朗读比赛,评出优胜者。

六、回读抒胸臆:

生命是宝贵的,却是短暂的 。有一位哲人说过:我们无法左右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决定生命 的宽度。同学们,学习了本组课文,当你为砖缝里顽强生长的小苗喝彩是,当你被绝境中奋力求生的飞蛾震撼时,当你为花丛中感受春光的盲姑娘感动时,你对生命的意义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感悟呢?》请你把你的所思所感记录到自己的日记中吧。

语文园地五

教学目标:

1、继续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

2、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语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3、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4、积累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5、理解成语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1、整理本组课文收集的相关资料。

2、搜集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教学课时: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无限的延伸,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通过这组课文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对生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直接可就让我们共同交流一下吧。

二、自主准备

1、默读提示,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2、投影出示:

A)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 B)讲讲自己知道的热爱生命的故事。 C)谈谈自己获得的感受,得到的启发。

3、回忆本组学习的几篇课文,浏览搜集的资料,阅读教材中提供的三段文字。

4、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确定交流的角度,想一想自己打算怎么说。

5、自己轻声练习讲述。

三、畅所欲言。

1、自己选择伙伴互相交流,互相批评、指正。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个别指导。

2、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交流,要求讲话学生清楚流畅地表达,听者认真,安静地倾听。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进行评议、辩论。

四、总结评价

1、自我评价: 自己在这节课中发言是否踊跃,表达是否清晰,态度是否大方,思维是否踊跃,与同学的交流、合作是否积极等。

2、学生评价: 你认为这节课谁的表现最佳,为什么?

3、教师评价:总结本节课学生突出的优点,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老师认为大家的发言都很有见地。把你们所谈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大家根据同学们的发言,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默读提示,画出要求。

2、投影出示习作要求: A、内容具体 B、写出真实感受 C、题名自定

三、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好文章是写出来的!请同学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3、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4、按照小组提出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使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中的成功之处。

五、誉写作文,制作墙报。

1、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再抄写在作文本上。

2、整理习作和资料,办一期以“热爱生命”为专题的板报。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成语故事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卡中的词语。

2、听写其中的词语。

二、我的发现

1、同学们,学习完本组课文后,你发现一些句子有较深的含义么?下面请同学们先来看看小林和小东都发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小林和小东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探究理解句子较深含义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方法。如:仔细想、联系时代背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揣摩感悟等方法。

3、快速浏览本组课文,你还能发现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的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

三、日积月累

1、出示日积月累的句子,先指导学生读正确,然后说一说自己的理解或认识,之后请学生快速背诵。

2、教师补充出示一些名言,请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A: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丁玲

B: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 列夫.托尔斯泰

c: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 -------------- 车尔尼雪夫斯基

d: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 -------------- 爱因斯坦

e: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又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 爱因斯坦

3:请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关于热爱生命的名言,共同进行赏评。

四、成语故事

1、自己读故事,感受句子的含义,画出不懂之处。

2、小组交流,谈谈自己对这个成语故事的理解,互相质疑解难。

3、全班交流,说一说这个成语故事蕴含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成语的体会。

4、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第五篇: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四课内容,分别是《细胞》《我从哪里来》《人的一生》《我像谁》。第一课《细胞》是四课内容的研究和认识基础,第二课《我从哪里来》即是第一课的延伸,又是在学习了动物怎样繁殖后代之后,自然而产生的一种必然联系,即人是怎样繁殖后代。第三课《人的一生》直接承接第二课,研究人从出生到现在,我们身体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后还将发生变化,人在生命的不同年龄阶段,身体的特点各不相同,人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衰老、死亡四个阶段,第四课《我像谁》重点讲遗传和变异,让学生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都是遗传的,认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求知欲。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丰富学生对生命世界的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命科学的内容奠定基础。

本单元让学生通过亲自查找、搜集和整理资料以及观察、游戏等探究性的学习,在相互合作与交流中走进生命世界,感受生命的神奇,从而使学生产生珍爱生命、关注生命科学、关注自我健康成长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为他们后续的科学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科学探究:能针对生命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表达与交流。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指导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科学知识:知道生命体的基本特征:由细胞构成,能够生长,繁殖,遗传和变异,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等。

知识脉络

1、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2、细胞是由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最早发现的。

3、草履虫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是单细胞原生动物。

4、洋葱表皮细胞是由一个个小格子组成的。

(会画出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了解显微镜结构)

5、细胞的种类有:血细胞、肌肉细胞、叶子的薄壁细胞、口腔上皮细胞、水蕴草细胞 鸭跖草的下表皮细胞。

6、生物体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细胞不断生长、繁殖、衰老、死亡

7、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

8、人大约在7岁时就开始换牙。

9、生长、发育、衰老、死亡是人必然经历的过程。

10、青春期:青少年在10—20岁时,身高、体重增长较快,这个阶段称为青春期。

11、青春期开始的年龄因人而异,一般女孩比男孩早两年。

12、青春期是由儿童发育到成人的过渡时期,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

13、如何健康地渡过青春期? (1)、加强锻炼(2)、合理饮食(3)、保证睡眠(4)、心理咨询

14、人的一生可以分为那几个阶段? 发育期(0—20岁)、成熟期(20—40岁)、渐衰期(40—60岁)、衰老期(60岁以上)

15、遗传:生物将自身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

16、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上的差异叫做变异。

17、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人。

18、“龙生龙,凤生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讲的都是生物界中的遗传现象。

19、“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讲的是生物界中的变异现象。

、单元训练

一、填空。

1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从一个() 开始的。爸爸的() 和妈妈的() 结合成(),后来在妈妈的()里形成胎儿。

(2)人的一生可以分为

(

)从出生到20岁;

(

) (20~40岁)、(

)(40~60 岁)和(

)60岁以后4个阶段。

(3)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时,会发现一个个小格子,这些小格子就是(

) 4绝大多数生物体由(

)构成,(

)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5、细胞是由(

)国科学家(

)最早观察到的。

6、我知道的动物细胞有(

)(

)(

) ,植物细胞有(

)(

)(

)等

7、一只蓝眼睛波斯猫生了两只小猫,一只小猫两只眼睛的颜色与母猫完全相同,这种现象称为(

) 另一只小猫的一只眼睛为蓝色,另一只眼睛为黄色,这种现象称为 (

)

8、我知道的生物繁殖新技术有(

)(

)(

)

二、判断。

(1)在妈妈的子宫里,胎儿通过脐带从妈妈的身体里吸收营养和氧气。(

) (2)10~30岁时,人的身高、体重增长较快,这个阶段称为青春期。(

) (3)青春期开始的年龄因人而异,一般男孩比女孩早。(

)

(5)青春期是人一生中发育关键时期。(

)

(6)动物细胞和人体细胞基本构成相同。(

) (7)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基本构成相同。(

)

(8)生物体同一部分,不同作用的细胞,形状、大小基本相同。(

)

(9)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细胞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

) (10)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

(11)“龙生龙、凤生风,老鼠生来会打洞”,说的是生物遗传道理。(

) (12)遗传可以发生变异,发生的变异则不能遗传。(

)

单元链接

克隆:克隆是英文 clone的音译,简单讲就是一种人工诱导的无性繁殖方式。但克隆与无性繁殖是不同的。无性繁殖是指不经过雌雄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只由一个生物体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常见的有孢子生殖、出芽生殖和分裂生殖。由植物的根、茎、叶等经过压条、扦插或嫁接等方式产生新个体也叫无性繁殖。绵羊、猴子和牛等动物没有人工操作是不能进行无性繁殖的。科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植物的繁殖过程叫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生命的壮歌阅读答案下一篇:水泥化学分析工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