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集团年度报告

2024-05-21

职业教育集团年度报告(精选6篇)

职业教育集团年度报告 第1篇

虹溪谷控股集团年度综合报告

2017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一面努力克服宏观环境给企业经营带来的巨大挑战,一面创新模式,构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年中我们梳理并进一步明确虹溪谷控股集团和各产业的发展战略,通过外抓机会,内抓机制,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完善特色化小镇建设。

2017年,源于集团员工的辛勤努力与工作奉献不懈努力,集团保持着健康、稳步、持续的发展势头,走过了艰苦创业的辉煌历程。书写着虹溪谷控股集团的一个又一个辉煌。

一 完成全年任务:

2017年虹溪谷控股集团基本上实成了任务。从经营结果看,虽然规模有增长,但各产业的总体业绩有些没有达到预期,集团上下都需要检讨和反思。

1、高尔夫球俱乐部2017年打球人数同比去年增加1723人,年收入增加75292.45元高尔夫套餐产品为酒店产117.91万元收入。

2、远大购物中心全体员工在虹溪谷控股虹溪谷控股集团领导的全面支持下圆满完成经营指标。收入总计:464.5万元。其中二楼2017年收入为105万元;三楼2017年收入为58.5万元;一楼的总收入为301万元;其中摊位租赁金为215.7万元,物业垃圾清运费为60.1万元,电费实收为152.316万元,实付127.7506万元,收入为25.167万元。全年费用未超出费用指标。

3、北海热力新增供热面积北海名城64456.09平方米,累计供暖面积367583.15平方米。实际供暖面积114470.62平方米,2017年累计收费总金额:3,586,352.3元。4、2017年供水营业额比以往有较大额度的增长,达到历史的新高。主营业务收入比去年增加3,096,194.00元,经营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费用比去年减少209,563.91元。

5、2017年虹溪谷物业公司完成了经营指标:主营业务收入比去年增加225,475.00元,管理费未超出全年费用指标。

6、集团财务部为集团催收到辽宁省服务业委给小镇的基础设施补助款225万元。

二、2017年工作回顾

(一)重大项目推进顺利,完善特色化小镇建设

1、温泉假日酒店

是按五星级标准打造的虹溪谷温泉假日酒店。客房设有室内、室外温泉泡池。亲自然式设计、组团式布局、超值满足宾客五星级度假生活。

2、水上乐园项目

水乐园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水乐园占地553855平方米,由水上王国、发现王国、以及水上探险三大片区组成。水上王国包括接待中心,室内水游乐馆,室外水游乐、温泉馆以及儿童水乐游馆等项目,是体验性强的亲水休闲乐园;发现国王区域主要建设休闲广场、过山车、矿山车、大摆锤、跳楼机、演绎管等项目、是主题器械游乐园;水上探险区域包括橡皮艇漂流、水中餐饮、沙滩休闲等项目,是激情探险体验区。

3、高尔夫俱乐部

高尔夫俱乐部占地1200亩,球道总长7311码。经典的真的整体设计突出障碍多,地势起伏别致的特点,使每个球洞都与众不同。天然的植被与独特的沙坑和水障碍完美结合,果岭线与球速多变化的美式果岭,给每个球手带来惊喜体验和全新的挑战。

4、宴会中心

宴会中心会议会展和环球美食与一体。国际会议中心拥有大、中、小会议室8个,会场全智能化视听、灯光设备,功能齐全,全方位满足您个性化会务需求。同时,酒店还为游客提供酒吧、KTV、影院、棋牌、健身等娱乐服务。

5、虹溪谷滑雪场

位于度假区中部山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有高、中、初级滑道及儿童滑雪场、单板乐园等。滑雪场建有雪山会所等餐娱设施,可以同时接待几百人雪山度假。

6、虹溪谷度假区马术俱乐部 拥有国际标准型的马术障碍及盛装舞步赛场。

7、影视演艺中心

设有3个文艺演出场所、4个排练厅、1个音乐厅以及新闻发布和宴会厅,建成后将作为虹溪谷文化广场的核心部分。

8、农业游览观光园

观光园体验丰富多彩的瓜果采摘的同时,又能参与多种惊险、刺激的娱乐活动。

9、法式古典酒庄

占地2万平方米,计划建设成为辽宁省最大的优质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和东北最大葡萄酒庄。

(二)集团新增项目,打造“虹溪谷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1、在国家密集出台促进体育参与特色小镇发展的双重政策引导下,集团大力推进“体育+文化+旅游+特色产业”的号召,进一步促进旅游度假区发展,在现有度假区配套资源基础上,打造“虹溪谷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新增项目预计投资5亿元人民币,规划占地5000亩。将建设虹溪谷国际青少年户外教育营地项目、自行车运动基地项目,汽摩文化主题公园项目和综合运动休闲项目。

2、在虹溪谷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打造全国首家集旅游、教育、体育、科技、农业文化、国防等要素于一身的专业性户外营地综合体项目—虹溪谷国际青少年户外教育营地。占地面积1920亩,投资额约1.5亿人民币,项目在依托其资源及区位环境的前提下,深入挖掘营地文化内涵,充分考量市场需求,按照国际化教育理念与国家营地建设标准开发建设。

3、打造国际标准专业山地自行车运动基地,规划占地面积1000亩,投资额约1.5亿人民币。依据实际地形进行国际标准化专业赛道设计、建设、维护并保留自然生态坏境,充分利用地貌特点,溪流、山坡、急转弯等元素都会出现在赛道里。

4、虹溪谷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在儿童平衡车基地修建长久性的专业儿童平衡车室内外赛道、场地、开展平衡车培训课程并定期举办儿童平衡车系列赛。

5、虹溪谷汽摩文化主题公园是具有未来运作空间的体育+旅游的产业项目。规划占地1200亩,预计投资8000万人民币。将建设标准专业级越野汽车和摩托车赛道,以及综合服务区域。

(三)拓展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

抓融资,强管理,保障公司正常经营与项目资金需求.合理调度资金保证集团各公司经营工作有序的开展,保证融资工作顺利进行。通过各种渠道合理安排调集资金,保证了工程项目的顺利进展,2017年通过融资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完成了各银行贷款的工作,完成了大连中信银行、交通银行的贷款重组工作。为了保证水乐园项目的顺利进行,拓展融资渠道,加大了融资力度,在董事长的带领下办理了阜新银行、融生银行、村镇银行的新增贷款业务。

(四)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咨询服务,2017年集团共产生诉讼案件64件,其中新增案件42件,出庭83次。法务部修改合同301份,起草合同、公函、通知及各类文件61份,共计362份。强化合同管理,防范合同风险防范经营行为法律风险参与处理各类诉讼及非诉讼案件,维护公司合法权益,为集团的利益及名誉保驾护航。

(五)持续创新企业管理,完善企业管理机制

为保证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2017年公司强化内部管理,梳理各项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各个层级的执行力,保障企业规范运作。

1、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遵守规章制度的督促和检查;

2、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虹溪谷控股集团内部管理;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4、强化“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在保证企业发展的同时,为职工搭建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

(六)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完善后勤保障工作 在集团各领导、各部门的支持下,使物业工作、保安工作,供热公司、供水公司等其他后勤保障工作,逐步走上规范的轨道,集团严格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各各生产环节、各个部门,做好各项安全措施,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将安全工作落实到个人。

三、出现的问题与反思

2017年,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也付出了辛苦和努力。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从目标体系看,企业的战略和定位明确以后,但执行力度不够。

2、从组织体系看,开放式创新和快速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的能力不足,不断优化的人力资源平台,人的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需要。

3、从运营体系看,虽然集团管理模式已经确定,但到真正落地推行到位还有不小差距,同时日清体系也没有真正建立,汇报不及时。

4、从激励体系看,对不同个体尤其管理者如何建立从即期、短期到中长期的各种激励组合,还在探索中。

综合部宋楠楠

职业教育集团年度报告 第2篇

集团有限公司工会委员会在2016年度里,积极开展各项工会工作,充分发挥工会作用,起到凝聚职工人心,增强职工向心力,激发职工群众积极性,为公司经营发展实现经营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于2017年2月16日对2016年度工会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查,现通报如下:

1、在2016年度里工会为每一个职工庆生,在职工生日当天赠送蛋糕,让职工与同事共同庆贺,同时为每个过生日的职工赠送生日贺卡,让所有同事表达祝福。

2、在2016年度里,工会为生病、生育等有困难的职工开展慰问活动共计10次。

3、工会在2016年3月8日举办三八妇女节活动,4、工会对房地产业工会开展“决战四个月,打好战危机、保生存攻坚战”系列活动给予帮扶。

5、工会在2016年6月份组织全体职工进行体检,让职工群众始终保持健康的身体。

6、工会配合股份公司举办的技能大比武活动,组织业务相关单位开展活动,积极营造比学赶超的劳动氛围。

7、工会在中秋佳节和春节期间,组织全体职工开展活动,共度佳节。

经审查,上述每项活动经费支出报销符合工会经费管理规定,每项活动均属工会职责范围。合规合法。

s集团有限公司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

职业教育集团年度报告 第3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研究主题,研究方法

一、前沿扫描

近年来,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对高等教育学术期刊所载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 以描述、解释、评析、预测此领域的现状与未来走向的科研论文逐年增多。根据所选期刊范畴不同, 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单个权威期刊近10年所刊发的高教科研论文进行纵向比较, 其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别敦荣、彭阳红的《近10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未来走向———以〈高等教育研究〉刊发论文为样本》[1], 童蕊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学术影响力分析———基于CNKI (2001-2009年) 的数据》[2], 胡莉芳的《研究视野中的高等教育十年———基于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 (1999-2009年) 的统计与分析》[3], 范笑仙、汤建民的《近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主题的“变”与“不变”———以〈中国高教研究〉刊发的论文为样本》[4];另一类是对多个权威期刊刊发的高教科研论文进行横向比较, 其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汤建民的《国内高等教育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的计量分析———基于12种高等教育研究核心期刊所发表的4800多篇论文题名的词频统计》[5], 潘黎、王素的《近十年来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前沿主题———基于八种教育学期刊2000-2009年刊载文献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计量分析》[6], 周光礼、谢清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前沿与进展:2012年年度报告》 (以下简称《2012年年度报告》) [7], 《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的《2013年全国高等学校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基于14家高等教育中文核心期刊的发文统计》[8]。可以说, 无论何种类别的研究, 均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对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整体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笔者感兴趣的是, 2013年中国高等教育的研究现状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较2012年的统计数据有何发展变化?对这些发展变化该如何做出解释?基于此, 本研究以《2012年年度报告》为参照, 对2013年影响因子最高的6种高等教育期刊上刊载的810篇科研论文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以描述2013年中国高等教育的研究现状, 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

二、研究框架

本研究的统计范围为2013年影响因子最高的6种中国高等教育权威期刊 (见表1) 。2013年这6种期刊共刊载文章1295篇。通过逐篇阅读, 剔除书评、书序、会议综述、笔谈、领导讲话、博士学位论文提要等学术性不强的文章, 以及不属于高等教育领域 (基础教育、中等教育) 的论文, 得到810篇规范性学术论文作为统计对象 (见表2) 。

资料来源:2014中国知网 (CNKI) ,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可划分为四大研究领域和十大研究主题 (见表3) , 四大研究范式和11种研究方法 (见表4) 。研究层次分为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在此基础上建立这810篇研究论文的数据库, 内容包括期刊名称、论文题目、作者姓名、职称、职务、所属院校 (机构) 及所在部门、课题来源、课题级别、研究领域、研究主题、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研究层次, 最后对各种统计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在此需要指出的是, 在统计文章的研究方法时, 有的文章可能同时使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本研究只统计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有的文章有多个作者或受多个基金资助, 本研究只统计第一作者的信息和第一位次的课题信息。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 研究领域和研究主题分析

1. 研究领域分析。

对810篇论文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进行统计, 可以得到一个矩阵形结构表 (见表5) 。通过表5可以发现, 在高等教育的4个研究领域中, 宏观的“体制与结构”与和微观的“教学与研究”是这6种期刊发文高度集中的两个领域。讨论这两个领域的文章数量高达509篇, 约占论文总数的62.8%, 其中“体制与结构”论文占到了总数的32.5%。可见, 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尤其是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的过程中, 体制与结构是高等教育改革最重要的问题, 也是尚未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它既是研究的重点, 又是研究的难点。统计结果表明, 这个领域有66.9%的论文采用结构主义范式, 有27.8%的论文采用实证主义范式。关于“教学与研究”, 采用结构主义范式的论文占48.4%, 采用实证主义范式的论文占36.6%。较《2012年年度报告》的统计结果, 在“教学与研究”领域中运用实证主义范式的占比提高了近3个百分点。可见对这一领域的实证研究逐渐得到加强。除“体制与结构”和“教学与研究”外, “组织与管理”和“知识与课程”分别占17.2%和20.0%, 且这两个领域的论文大部分采取的是结构主义, 分别占76.3%和74.7%。其次是实证主义, 分别占15.8%和21.6%。

本研究所选的6种高等教育期刊对4个研究领域的关注程度有所差异。表6显示, 这6种期刊对高等教育的4个研究领域均有所涉及, 但侧重面不同。较2012年的统计数据, 《教育研究》依然热衷于讨论“体制与结构”, 但“知识与课程”取代了2012年的“教学与研究”成为这个杂志第二受关注的领域。《高等工程教育研究》载文同2012年一样, 均倾向于微观的“教学与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和《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则重点关注“体制与结构”,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在“组织与管理”“教学与研究”“体制与结构”三个研究领域上的文章分布比较均衡。《中国高教研究》的研究领域分布与2012年如出一辙, 占主导的仍是宏观的“体制与结构”和微观的“教学与研究”。

2. 研究主题分析。

对810篇论文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同样得到一个矩阵形结构表 (见表7) 。统计结果显示, 这10个研究主题的受关注程度较2012年有些波动:2013年最受关注的是“学科、专业与课程”和“高等教育系统政策”, 而2012年最受关注的主题是“高等教育系统政策”和“教与学”。2013年讨论这两类问题的文章有247篇 (30.5%) 。研究“学科、专业与课程”的文章大多采用文献分析法 (55.6%) , 文章采用调查与多变量分析法的占23.0%。关于“高等教育系统政策”, 采用文献分析法的占69.4%, 采用调查与多变量分析法的占16.5%。其他8个主题:“社会与高等教育”占11.7%, 主要采用文献分析 (51.6%) 和调查与多变量分析 (27.4%) ;“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估”占5.8%, 主要采用文献分析 (48.9%) 和调查与多变量分析 (29.8%) ;“院校管理与院校研究”占12.0%, 主要采用文献分析 (67.0%) ;“组织变革与大学制度”占5.2%, 主要采用文献分析 (73.8%) ;“大学本质与大学理念”占4.4%, 主要采用文献分析 (80.6%) ;“教与学”占14.2%, 主要采用文献分析 (48.7%) 和观察研究 (24.3%) ;“学术职业与教师发展”占6.0%, 主要采用文献分析 (55.1%) ;“学生经验与学生发展”占10.1%, 主要采用调查与多变量分析 (54.9%) 和文献分析 (28.0%) 。

本研究所选择的6种高等教育期刊, 对10个主题的关注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从表8可知, 各期刊在论文主题的选择上都较为宽泛。值得注意的是,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在“组织变革与大学制度”和“教与学”两个主题上的文章数为零, 而2012年该期刊还有两篇关于“组织变革与大学制度”的文章。其他各期刊对10个主题均有所涉及, 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学科、专业与课程”在5种期刊上比较受关注, 分别是:《教育研究》 (24.2%) ,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2.9%) , 《中国高教研究》 (15.6%)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3.6%)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2.8%) 。

“院校管理与院校研究”在4种期刊上比较受关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7.4%) , 《高等教育研究》 (14.6%) , 《教育研究》 (12.1%)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0.5%) 。

“高等教育系统政策”在3种期刊上比较受关注:《中国高教研究》 (20.9%) , 《高等教育研究》 (17.2%) , 《教育研究》 (15.2%) 。

“学生经验与学生发展”在3种期刊上比较受关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3.0%)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2.8%) , 《教育研究》 (11.4%) 。

“教与学”在3种期刊上比较受关注, 分别是:《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30.9%) , 《中国高教研究》 (13.5%) , 《高等教育研究》 (12.6%) 。

“社会与高等教育”是《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全年发文中受到最多关注的一个, 占比高达40%;在《高等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上也比较受关注, 分别占13.2%和12.1%。

“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估”“大学本质与大学理念”“学术职业与教师发展”这3个主题尽管在各期刊都有所涉及, 但占比相对较小, 均不到10.0%。“组织变革与大学制度”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上比较受关注, 占比11.6%。

较《2012年年度报告》来看,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均保持了对特定主题的偏好, 其偏好主题和占比分别是“社会与高等教育” (40%) , “教与学” (30.9%) , “高等教育系统政策” (20.9%) 。

(二) 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分析

1. 研究范式分析。

结构主义范式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中占据主流位置 (64.4%) 。实证主义范式位居其次 (27.2%) , 后者较2012年报告统计的24.7%上升了2.5个百分点, 可见实证主义范式越来越受到重视。经验主义和人本主义范式基本处于边缘位置。

本研究所选择的6种期刊所载论文在研究范式的选择上有一定的趋同性, 即结构主义占据主导地位, 实证主义位居其次。在《中国高教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教育研究》3个期刊中, 结构主义范式的论文占比分别是72.5%、70.2%、69.7%。实证主义范式论文占比分别是24.2%、25.8%、25.8%。《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所载论文大部分 (49.4%) 采用结构主义, 采用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论文数量比较均衡。值得注意的是, 在该期刊中结构主义范式的主导地位已经受到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冲击, 后两者总占比为50.6%, 较《2012年年度报告》的统计数据上升了3.7个百分点。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载论文中, 结构主义占比55.8%, 实证主义占比39.5%, 后者较之2012年上升了3.4个百分点。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中, 结构主义范式论文占比54.3%, 实证主义占比31.4%。

2. 研究方法分析。

分析发现, 文献分析法是作者们尤为青睐的研究方法 (56.4%) , 调查与多变量分析法 (22.1%) 位居其次。其他9种研究方法较少被使用, 其中:观察研究占7.5%, 比较分析占4.4%, 解释性案例研究占4.1%, 概念分析占3.7%, 访谈、批判分析、叙事研究与行动研究这3种方法占比均不到1%, 人类学和现象学方法没有被使用。与2012年报告的统计相比, 一个较为显著的变化是各期刊采用概念分析的论文大幅减少。2012年6种期刊采用概念分析的文章共有230篇 (26.7%) , 而2013年的数据只占3.7%, 下降了23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思辨性的理论研究逐渐遭到应用性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的冲击。

表9显示了各期刊文章在研究方法上的差异性。6种期刊上的论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和多变量分析的研究方法, 两者之和占比分别是:《中国高教研究》 (89.8%) , 《高等教育研究》 (85.4%) , 《教育研究》 (84.8%)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68.6%) ,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62.9%)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59.3%) 。对于观察研究,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所刊载的文章使用最多 (24.1%) 。可见, 该期刊更倾向于刊登文献分析、多变量分析和观察研究的论文。总的来说,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主要有文献分析、调查和多变量分析、观察研究。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相比, 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比较单一。

(三) 研究层次分析

本研究将6种期刊的研究层次分为宏观层次 (以单个民族国家、两个及以上的国家、区域经济社会为分析单位) 和微观层次 (以教师、学生、大学内部组织、大学组织为分析单位) , 并分别从研究领域和研究主题、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1. 研究层次与研究领域及研究主题。

首先, 从研究领域及其所涉及层次的角度对6种期刊进行分类统计, 如表10所示。在这两个层次中, 67.4%的论文是关于微观层面的研究, 32.6%的论文是关于宏观层面的研究。这个情况正好与《2012年年度报告》的数据相反 (见图1) 。2012年报告的统计显示, 宏观层面 (包括区域、国家和国际层次) 的论文有565篇, 占刊文总数 (860篇, 下同) 的65.7%, 微观层面 (包括个体、院系和学校层次) 的论文有295篇, 占刊文总数的34.3%。这表明, 随着大学办学自主权的不断扩大与落实,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开始从宏大、思辨的叙事理路转向微观、实证调查研究, 特别是开始重视对教师和学生发展的研究。在“体制与结构”领域中, 宏观层次的研究占74.5%;在“教学与研究”领域中, 微观层次的研究占88.2%;在“组织与管理”以及“知识与课程”领域, 微观层次的研究数量较多, 占比分别是86.3%和87.7%, 说明后两个问题比较适合在微观的大学层面展开研究。

其次, 从研究主题及其所涉及研究层次的角度, 对6种期刊所载论文进行统计, 如表11所示。关于“社会与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系统政策”这两个问题的研究在宏观层面讨论的较多, 占比分别是81.1%和78.5%。“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估”在这两个层次的分布比较均衡。“院校管理与院校研究”“组织变革与大学制度”主要集中在微观层面进行讨论, 占比分别是90.7%和76.2%。“大学本质和大学理念”、“学科、专业与课程”问题均集中在微观层面讨论, 占比分别是91.7%和86.5%。“教与学”“学术职业与教师发展”及“学生经验与学生发展”等问题在微观层面讨论较多, 占比分别是87.8%、83.7%和91.5%。

2. 研究层次与研究范式及研究方法。

从图2可以看出, 在4种研究范式中, 微观层面的研究始终比宏观层面的研究数量多, 且结构主义是这两个层次的主导范式。在结构主义范式中, 微观层面的论文占总量的63.8%;在经验主义范式中, 微观层面的论文占总量的90.3%;在实证主义范式中, 微观层面的论文占总量的69.5%。相比其他范式而言, 人本主义范式在这两个层次的占比均非常小, 属于不常用的范式。

将6种期刊所载论文的研究层次与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可以进一步发现 (见表12) , 文献分析在这两个层次的研究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在宏观层次的占比是61.0%, 在微观层次的占比是54.2%。位居其次的是调查和多变量分析, 宏观层面的论文数量占21.6%, 微观层面的论文数量占22.5%。观察研究、概念分析、解释性案例研究主要运用于微观层面的研究, 其占比分别是10.1%, 4.9%、4.6%。

3. 研究层次与期刊偏好。

从研究层次的角度来看, 6种期刊都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微观层次。《教育研究》有65.9%的论文是微观研究,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在这个层次上的刊文占比是77.2%, 《高等教育研究》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在这个层次所载论文占比分别是69.5%和75.6%。《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和《中国高教研究》在此层次的发文也分别达到了论文总数的一半以上。将2012年的数据和2013年的数据相比较发现 (见图3、图4) , 6种期刊发文在宏观层次的研究逐渐下降, 在微观层次的研究逐渐增多。变化最明显的期刊是《中国高教研究》, 较2012年宏观层面的论文从242篇下降到99篇, 微观层面的论文从35篇上升到145篇, 这说明以教师、学生、大学组织为分析单位的研究已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与焦点。

(四) 研究方式分析 (定性/定量)

本研究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方式分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并对这两种研究方式在6种期刊所载论文中的使用状况进行描述分析。首先, 分析这两种研究方式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 统计结果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 定性研究在四大研究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 定量研究使用情况相对偏少, 这与定量研究在西方高等教育研究中居于主流地位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在“体制与结构”领域中, 采用定性研究方式的论文占75.3%, 在“组织与管理”“知识与课程”及“教学与研究”领域中, 采用定性研究的论文分别占87.8%、79.6%和68.3%。

其次, 分析这两种研究方式在10个研究主题中的分布情况, 统计结果如图6所示。显然, 定性研究在各个主题中占绝大多数, 其中使用得最多的3个研究主题是:“大学本质与大学理念” (97.2%) 、“组织变革与大学制度” (95.2%) 、“院校管理与院校研究” (84.5%) , 可见这些主题比较适合做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使用得较多的3个领域是:“学生经验与学生发展” (57.3%) 、“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估” (31.9%) 、“社会与高等教育” (30.5%) 。令人不解的是, “教与学”“学术职业与教师发展”是比较适合做定量研究的, 但本次统计中关于这两个领域的定量研究论文占比仅为15.7%和26.5%。较之2012年的统计数据分别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

最后, 分析这两种研究方式在各期刊的分布情况 (见图7) 。6种期刊所载论文大部分采取定性研究, 占比最高的期刊是:《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80.9%) 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76.7%) 。采取定性研究的论文占比最低的期刊是《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62.9%) 。

(五) 作者及其所属机构分析

笔者将6种期刊的发文作者分为三类:单独署名, 两人合作署名, 三人及以上合作署名。在2013年发表的这810篇论文中, 将三类作者总数求和得到作者人数1497人, 平均每篇论文1.8个作者, 这与2012年报告的统计结果相一致, 单独署名和两人合作署名是论文发表的主要形式, 其中单独署名的论文占45.9%, 两人合作署名的论文占34.6%, 3人及以上署名的论文占19.5%。署名最多的一篇论文有8个作者。下面对810位独立署名或署名第一的作者的具体背景进行统计分析。

1. 作者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占大多数 (见图8) 。

在统计的810篇论文中, 第一作者具有高级职称的有562人次 (69.4%) , 与2012年报告的统计数据基本持平。讲师/助理研究员职称的占比为14.3%, 博士研究生的占比为11.7%, 硕士生的占比为1.0%。其他人员 (主要是博士后和行政人员) 的占比为3.6%。

2. 作者队伍中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员比例较高。

在统计的810篇论文中, 注明担任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299人次, 占被统计论文总数36.9%, 较2012年报告统计的百分比42.4%下降5.5个百分点。没有领导职务的作者有511人次, 占比63.1%。

3. 获得基金资助的论文占多数。

统计结果显示, 482篇论文为各类项目的研究成果, 基金论文占比为59.5%。其中, 受国家基金资助的论文成果有120篇, 占14.8%;受省部级基金资助的论文成果310篇, 占38.3%;其他基金资助的论文成果52篇, 占6.4%;没有基金资助的论文成果328篇, 占40.5%。

4. 多产作者来源多样化。

从单位分布来看, 这6种期刊发文作者主要来自于全国各大高校, 既有“985工程”“211工程”高校, 也有高职院校。从表14可知, 这些大学涌现出了一批对高等教育研究领域颇具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和青年学者。2013年在这6个期刊上发表3篇及以上论文 (只统计第一作者) 的作者有16人, 比2012年多两人, 其中发表7篇论文的作者是林健教授, 发表5篇论文的作者是王建华教授。值得注意的是, 2012年报告统计的14位多产作者中有5位作者在今年的发文中依然保持活跃, 其他11位作者来源却有了显著的变化。在这16位多产作者中, 既有来自各大高校的学者, 又有来自国家机关的学者;既有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员, 也有从事大学管理的行政人员;既有老一辈的专家学者, 也不乏年轻一代的学术新秀。

5. 主力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

从作者所在的机构看, 2013年产出5篇以上论文的机构共有37家, 较2012年减少3家。如表15所示, 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占33家, 西部地区仅占4家, 表现出明显的省域分布不均衡, 这也反映出高等教育的研究水平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紧密相关。37家高产机构中, 浙江省有9家, 较2012年报告统计减少两家, 贡献率为24.3%。将2013年高产论文机构及其发文量与2012年报告的统计结果相比较, 发现发文数增量在5篇以上的机构有5家 (见图9) 。可以发现, 浙江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发文增量均为14篇, 清华大学增加8篇, 西南大学增加6篇, 中国人民大学增加5篇。

6. 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教育科研机构是高教研究的主力军。

如果把发文量5篇及以上的这类机构列为多产机构, 可以得到18个在高教研究领域表现卓越的机构 (见表16) 。2013年这18个机构共发文260篇, 占被统计论文总量的32.1%, 说明这些科研机构的高教研究工作十分活跃, 研究实力强大, 研究视野较新, 研究水平卓著。可以说, 这些机构是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坚力量, 将引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未来走向。进一步将2012年与2013年发文最多的教育研究机构相比较, 发现发文数增量在4篇以上的机构有4家。其中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发文增量为12篇,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增加7篇,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增加5篇, 浙江大学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增加4篇。

四、总结

通过对2013年影响因子最高的6种期刊的多种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可以大致描述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总体特征。

1.研究领域和研究主题。在高等教育的4个研究领域中, 学者们对“体制与结构”和“教学与研究”问题的关注持续高涨, 进一步凸显了这两个领域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对这两个领域的重点关注也契合了国家当前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统计结果显示, 这两个领域的论文数高达509篇, 约占论文总数的62.8%。

从研究主题来看, 对“高等教育系统政策”和“学科、专业与课程”的讨论比较热烈, 这两类问题的论文有247篇, 约占论文总数的30.5%。与《2012年年度报告》相比较, “高等教育系统政策”问题持续受关注, 而“学科、专业与课程”则取代2012年的“教与学”成为研究热点。“院校管理与院校研究”作为一个正在兴起的研究主题, 较“大学本质与大学理念”这类思辨性的研究, 更加注重实践领域的应用研究。在本次统计中, 各个期刊对此都有所涉及, 发文量与2012年相比 (7.7%) 上升到了12%。可见, “院校管理与院校研究”逐渐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新方向。

2.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在人文社会科学的4种研究范式中,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尤为注重结构主义范式 (64.4%) 。随着实证主义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偏好理论思辨的结构主义范式面临巨大挑战。同《2012年年度报告》的统计结果相一致的是, 经验主义和人本主义范式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占比依旧很低, 两者的占比合计仅为8.4%。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采用最多的方法是文献分析 (56.4%) 和调查与多变量分析 (22.1%) 。其他研究方法较少被采用, 说明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而过于偏倚某一种研究方法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毋庸置疑的。可见, 开展多学科、跨学科的高等教育研究势在必行。

从研究方式的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来看,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偏向于定性研究 (76.2%) 。在4个研究领域中, 对“组织和管理”进行定性研究的论文占比高达87.8%。在10个研究主题中也是定性研究占主导, 这种研究方式用得最多的3个主题是:“大学本质与大学理念” (97.2%) 、“组织变革与大学制度” (95.2%) 、“院校管理与院校研究” (84.5%) 。

3.研究层次与分析单位。在统计的6种高等教育学术期刊中, 有67.4%的论文进行的是微观层面的研究。这正好与《2012年年度报告》的统计数据相反。可以推测, 随着大学办学自主权的不断扩大与落实, 微观层面 (以教师、学生、大学内部组织、大学组织为分析单位) 的研究会越来越受关注。

不同的研究领域倾向不同的研究层次。“体制与结构”领域倾向于宏观层次 (74.5%) , “组织与管理”“知识与课程”以及“教学与研究”领域大部分倾向于微观层次, 占比分别是86.3%、87.7%、88.2%。不同的研究主题也倾向不同的研究层次。“社会与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系统政策”两个主题均倾向于宏观层次, 占比分别是81.1%和78.5%, 这可能与高等教育的集权体制有关。“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估”主题在这两个层次的占比相当。“院校管理与院校研究”“组织变革与大学制度”“大学本质和大学理念”“学科、专业与课程”问题均集中在微观层面讨论, 占比分别是90.7%、76.2%、91.7%、86.5%。“教与学”“学术职业与教师发展”“学生经验与学生发展”3个主题在也是在微观层面讨论的较多, 占比分别是83.7%、91.5%、87.8%。

4.研究学者及基金资助。对高等教育学者和研究机构的考察可以看出, 研究者主要是大学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 (包括研究高等教育的专职人员和大学行政管理人员) 。在统计的810篇论文中, 职称为教授或研究员的论文占比43.5%。在发文最多的16位学者中, 13人是专职的高等教育研究者, 说明高等教育研究的专业化水平较高。大学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主要阵地, 其教育研究机构发表的论文具有压倒性优势, 特别是拥有高等教育学博士点的研究机构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主力。从“合作发表”来看, 2013年6种高等教育期刊合作发文的比例为54.1%, 较《2012年年度报告》上升了近1个百分点, 比《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统计的2013年14种高教核心期刊合作发文比例45.62%高出约8.5个百分点。这一方面说明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互动越来越频繁, 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逐渐增强;另一方面说明高等教育研究更需要多人合作进行多学科研究和综合性研究。

关于“基金资助”的统计结果显示, 受“基金资助”的论文占比逐年扩大。据《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对2013年全国14家高等教育中文核心期刊发文的统计分析, 基金论文比率为57.36% (2012年为55.72%) 。其中, 受国家级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占比为11.96%, 省部级基金论文占比为15.31%[8]。在本研究统计的6种高等教育期刊中, 2013年基金论文的占比为59.5%, 其中国家基金论文占比为14.8%, 省部级基金论文占比为38.3%。显然,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基金论文占比在逐年增加。

5.6种期刊的特征分析。各期刊的主要特征如表17所示。从研究领域来看, 《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主要关注“体制与结构”,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主要关注“教学与研究”,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主要关注“组织与管理”和“体制与结构”, 《中国高教研究》主要关注“体制与结构”和“教学与研究”。从研究主题来看, 《高等教育研究》和《中国高教研究》特别关注“高等教育系统政策”问题, 《教育研究》主要关注“学科、专业与课程”问题,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十分关注“教与学”问题,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尤为关注“院校管理与院校研究”问题,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主要关注“社会与高等教育”问题。从研究范式上来看, 《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中国高教研究》所载论文采用“结构主义”范式的较多,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载论文倾向于“结构主义”和“实证主义”。从研究方法上看,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所载论文倾向于文献分析和观察研究。其他5种期刊则主要采取文献分析和定量分析。从研究层次上看, 6种期刊均倾向研究微观以教师、学生、大学内部组织、大学组织为分析单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别敦荣, 彭阳红.近10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未来走向——以《高等教育研究》刊发论文为样本[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04) .

[2]童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学术影响力分析——基于CNKI (2001-2009年) 的数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 (05) .

[3]胡莉芳.研究视野中的高等教育十年——基于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 (1999-2009年) 的统计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10) .

[4]范笑仙, 汤建民.近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主题的“变”与“不变”——以《中国高教研究》刊发的论文为样本[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06) .

[5]汤建民.国内高等教育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的计量分析——基于12种高等教育研究核心期刊所发表的4800多篇论文题名的词频统计[J].现代大学教育, 2007 (05) .

[6]潘黎, 王素.近十年来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前沿主题——基于八种教育学期刊2000-2009年刊载文献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计量分析[J].教育研究, 2011 (02) .

[7]周光礼, 谢清.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前沿与进展:2012年年度报告[J].中国高教研究, 2013 (07) .

职业教育集团年度报告 第4篇

某电力集团年度工作报告1 第5篇

提升”工作

努力实现集团公司“十三五”良好开局

*** 201*年工作回顾

201*年,集团公司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全面落实“一五五”战略,深入推进“双提升”工作,准确把握形势,有效驾驭局面,保持了安全生产总体平稳、经营发展持续向好、职工队伍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全年完成发电量****亿千瓦时,售热量**亿吉焦,装机容量达到**亿千瓦,资产总额**亿元,营业收入**亿元,全面完成国资委考核指标和保增长任务。

(一)坚持战略引领,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

以“一五五”战略为引领,突出质量效益,优化布局结构,超(超)临界机组占比49.1%,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清洁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达29.9%,同比增加3.1个百分点。加强投资管控,投资重点向主业集中,电源投资占比81.2%,清洁能源占比68.4%。深化前期工作,一批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宿迁二期等1128万千瓦煤电项目获得核准。风电核准容量356万千瓦,其中海上风电90万千瓦。推进金沙江和大渡河干流水电开发,双江口项目获得核准。积极稳妥“走出去”,加拿大德芙琳项目投产实现盈利,南非德阿项目进入施工阶段。深入推进基本建设“双提升”,加强关键环节控制,强化全过程管理,工程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严格开工审查,落实投资条件,优化建设时序,邯郸等834万千瓦项目高标准开工。坚持“四高四优五控制”,落实生产运营准备,签订“3+1”责任书,高质量完成960万千瓦投产,火电、风电、水电均投产300万千瓦以上。国家能源示范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泰州二期顺利投产,#3机组成为世界首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综合指标世界最优,标志着我国火电发展技术水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二)深化“双提升”,经济效益实现新提升

紧紧扭住生产运营这个基础,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扎实做好设备治理和节能减排改造,设备可靠性和能效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完成供电煤耗**克/千瓦时,同比降低2.4克/千瓦时,发电厂用电率4.54%,同比下降0.14个百分点。设备等效可用系数同比提高0.53个百分点,近2/3的火电企业实现零非停。在全国火电机组可靠性评价和能效对标竞赛中,5台机组获可靠性金牌机组,41台机组取得优胜,创历年最佳成绩。一批重点治理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绩效指标显著提升。

突出抓好营销、燃料和成本资金三条防线,强化关键要素控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持续提升。深化“三同”对标,煤电利用小时跃居可比企业第二,利用小时低于“三同”的单位从上年16家下降到7家,12个省份排名区域第一,达到近年最好水平。强化燃料管理,标煤单价及同比降幅均稳居行业第二,10个省区处于最低,13家电厂处于所在省区最低。加强成本资金管控,火电度电成本费用水平保持先进,应收账款周转率同比提高0.13次,流动资产周转率同比增加0.18次,负债总额和负债率实现“双降”。

落实新机生效策略,优化设计施工,加强生产准备,新投产机组增利**亿元,泰州等新投项目运行稳定。落实治亏见效策略,推动三年治亏方案落地,27户重点治亏单位同比减亏**亿元,6户实现盈利。落实降本增效策略,融资成本同比下降0.53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同比压降**亿元,“两金”较年初压降**亿元,八项费用同比压降18.8%,三项费用占比在营业收入下降9.4%的情况下实现同比下降。成功发行集团公司债。

(三)夯实管理基础,安全环保工作再上新台阶

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法》,全面落实各级安全责任,深入开展“三反四保”、应急演练、危险品和重点领域安全整治等专项工作,企业安全基础更加牢固。全系统未发生较大及以上人身死亡和设备事故,256家企业实现连续安全生产1000天以上,火电企业实现零死亡、零重伤、零重大设备事故、零供热事故。

加快推进重点区域和企业环保治理,2126万千瓦机组实现超低排放,脱硫、脱硝装机占比均达到100%,全面完成年度治理目标和“十二五”环保改造任务。加强环保项目管理,完成155项环保技改工程,平均停机时间缩短30%以上。推动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基于热能梯级利用原理的热电联产供热技术优化研究与应用”获得中国电力科学技术一等奖。

(四)加强依法治企,体制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

高度重视、全力配合中央巡视,扎实推进整改落实。实施投资、财务、燃料、物资“四个集中管控”。做好国家审计署经济责任审计、监事会监督检查配合和整改工作。认真开展内部审计、监察和巡视工作,完成内部审计105项,完成32家单位“两个责任”落实专项检查,完成10家单位巡视和8家单位整改检查,有效堵塞管理漏洞。制定实施法制工作五年规划,开展合同审核11.6万件,分类指导处理重大案件,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

贯彻国资国企和电力体制改革部署,统筹“四三三”管控体制和“四个集中管控”实施,优化组织结构。调整燃料、物资、科环、资本控股等公司业务和机构,推动产业优化整合。健全计划、预算、对标、考核“四位一体”管控体系,完善结构化考核模式,修订星级企业评价办法,强化对标与先进性考核,进一步增强工作推进力和驱动力。落实中央巡视整改要求,完善集团决策监督制度体系,制定修订42项制度文件。

(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新成效

认真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两个责任”,加强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集团公司党建工作经验在国资委全国性会议上交流。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正“四风”。深入推进惠民工程,走访慰问老党员和老干部、劳动模范、困难职工、离退休职工5160户。拓宽职工职业通道,实施“首席制”。4名职工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2名职工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加强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同二厂等4家单位入选“全国文明单位”,龙源电力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高度重视信访维稳工作,“中国国电”品牌价值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一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集团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同心协力,攻坚克难,主动把握经营局面,有效驾驭复杂形势,“一五五”战略更加深入人心,“双提升”工作成效更加显著,全面完成保增长各项目标任务,为集团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01*年主要目标安排

集团公司201*年的总体目标是:全面从严治党,全力“保A创优”,确保国资委考核A级,争创行业优秀。

效益方面,坚持以价值创造为导向,夯实火电盈利基础,提升清洁能源贡献度,推进综合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恢复性增长。

发展方面,坚持以五大理念为引领,立足质量效益,做强做优主业,抓好布局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重点前期项目,加强优化重点领域资产,培育塑造竞争新优势。

安全方面,坚持“大安全”理念,强化基础管理,强化制度执行,强化责任落实,确保不发生影响集团公司形象的安全、环保、违法、廉政和稳定事件。201*年重点工作

(一)全面推动集团战略落地,提升持续发展能力

深化“一五五”战略的认识。集团公司“一五五”战略,与五中全会精神高度契合,顺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革命大趋势,是集团公司发展实践的规律总结,是五大发展理念在国电集团的具体实践,是新时期指导集团公司科学发展的行动指南。我们要突出时代主题,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进一步深化“一五五”战略认识,紧密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坚定地执行,创造性地实践。坚持以集团战略为统领,着眼全局和长远思考本地区本单位发展,在新常态下抢抓新机遇,找准发力点,把握推进方向。坚持以质量效益为立足点,统筹考虑市场需求、电价政策、电网消纳、电力结构等要素,科学研判市场和企业定位,优化区域战略和产业战略,把资源聚集到优势产业、优势区域和优势项目上来,培育集团公司科学发展的新优势。

加强战略布局。把握国家“十三五”发展目标和重大任务,完善集团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突出战略重点,加大重点地区、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深度力度,抓好关系长远的战略性项目,提升优质市场占有率、清洁能源占比、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国际化率等核心竞争力指标。加强沿海负荷中心电厂和煤炭资源地区外送电源布局,加快30万千瓦以下机组供热改造和热网建设。抓住风电发展窗口期,加强资源储备和项目布局,推进海上风电发展,巩固扩大领先优势。推进金沙江上游、大渡河干流大型水电项目。把握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加快推动新能源、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产业“走出去”。抓住国家支持重点行业削减过剩产能、解决“僵尸企业”的政策机遇,优化资产布局结构。

强化投资管理。严格控制投资规模,落实投资计划、工程建设、资金配置三位一体控制体系,落实立项、投资、开工管控机制,保证发展质量效益。坚持“3+1”目标,严格执行“四高四优五控制”,一手抓市场一手抓现场,一手抓工程建设一手抓生产运营准备,落实投资决策方案,确保相关项目如期推进。统筹风电政策和项目实际,优化开工时序,加快推进优质项目。

(二)全面加强运营管理,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夯实生产运营基础。坚持以“双提升”为抓手,以星级企业创建为载体,以安全生产标准化为推进手段,抓规划、抓治理、抓问责,全面改善生产经营面貌。完善星级创建、设备治理和安全文明生产达标规划,在全系统推进“创星创优”,紧盯主要指标,推动持续改善,三年左右主要生产经营指标消灭区域落后,半数以上企业达到五星级标准。加强安全文明生产治理和设备治理,加强一线生产组织建设,加强重点业务管理力量。加强水电、风电和光伏发电企业设备管理和经济运行,深化对标,聚焦问题,强化核心指标管控,提高水能风能光能资源利用率。对弃水弃风弃光要运用管控模型进行深度解析,一家企业一家企业、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说清楚”。认真落实国家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要求,统筹推进安全文明达标、设备治理、技改检修、配煤掺烧与节能、环保改造等工作,科学设计治理方案和技术路线,制定超低排放和节能环保改造三年规划,超前谋划,统筹安排,加快推进,确保质量,最大程度地节约投资、节省时间。

扎牢面向市场的重要防线。紧盯电力、煤炭、资金市场变化,强化关键要素控制,主动谋划应对,实时跟踪把控,及时防偏纠偏。加强市场营销。顺应电力体制改革形势,加快从协调型营销向竞争服务型营销转变,完善营销管控体系,优化整合内部机构,实现各专业之间高度贯通、高效协同。深化“三同”对标,紧盯电量计划覆盖率、完成率和机组开机率,打好计划牌、市场牌、政策牌,全场紧盯,全年紧盯,做到起跑线不输,力争跑动中超越。加强燃料管理。坚持“优库、控价、提质”策略,密切跟踪煤炭市场供需结构变化,优化采购策略,全面实施阳光采购,完成燃料智能化系统建设,强化入厂入炉入账全流程治理,实现精准有效管控。科学开展精细化掺烧,实行菜单式管理、常态化运作,深度挖掘企业创效空间。加强煤价多维对标,与市场变化对标看市场节奏把握得怎么样,与区域排名对标看工作推进力度和效果。加强成本资金管控。抓好设备、人、资金三大驱动要素,推进成本线下移。统筹运维检修和设备治理,创新运维检修体制机制,提高生产性资金效率。优化劳动组织,严控内设机构和干部职数,完善薪酬福利和分配,清理业务和用工,加强人工和管理成本管控。完善成本资金管控机制,继续深化成本费用对标排名和“说清楚”,加强负债总额与负债率双控,突出抓好“两金”总额压降、带息负债规模压降和资金成本压降,做好重点企业、亏损企业资金接续和信用风险管控,防范出现系统性风险。

下大力气推动相关产业提质增效。抓好煤炭产业安全、稳产、控亏。加强产运销协调,强化量本两条控制线,加大自产煤消纳力度,落实煤电互保计划,稳定生产矿井经营秩序,做好停产停缓建矿井工作,确保安全稳定。加强金融资源整合,深化产融结合、融融协同,创新业务模式,优化资金投向,稳定提升业绩,防范金融风险,提升可持续盈利能力。加快实施科技环保产业战略转型,推进业务整合和瘦身健体,提升市场竞争力,集中力量发展好优势产业。物资物流产业抓好集团赋予的战略定位落实,强化产流协同,为集团集中管控提供支撑。充分发挥燃料公司煤炭储运通道和阳光采购、进口煤平台作用,充分发挥物资公司招投标、询价采购和集采配送平台作用,为全系统提升采购效能、降低物流成本服务。科研单位围绕集团战略推进创新驱动,强化产研结合,提升服务生产、建设、发展等方面的能力,提升科技资源聚合能力,突破一批关系集团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前瞻性科研项目。

(三)全面强化责任落实,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须臾不能麻痹,丝毫不能放松,时刻不能含糊。我们要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坐针毡的危机感,全面深化安全工作认识,坚持全面抓、系统抓、重点抓、配套抓、严实抓,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全面地抓。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深刻认识安全工作的基础性地位和全局性意义。安全是集团公司的核心能力,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是企业核心能力建设。强化红线意识,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动摇、不放松。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理念,深刻认识安全是第一责任、第一政绩、第一纪律,始终把安全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牢固树立“大安全”理念,把握安全工作的本质内涵和规律,安全风险无处不在,安全工作要靠大家,要增强底线思维,立足全局和企业实际统筹驾驭,确保生产安全、环保安全、经济安全和政治安全。

系统地抓。良医治未病,抓安全工作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立足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制,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安全责任制体系,全面贯通管人管事管安全。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基本方针,加强企业基础管理和综合治理,提升企业管理品质。坚持以人为本根本宗旨,管好人这个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打造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安全文化,不断增强全员安全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扎牢织密安全防护网。

重点地抓。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的安全工作。加强防洪度汛和供热管理,加强施工作业场所和外包工程管理,加强煤矿瓦斯防治、防透水、防冲击地压管理,加强大坝、煤场、灰场管理,加强易燃易爆品和油库、氨站、氢站、燃气管网等危险源管理,加强煤化工企业等高温高压高腐生产管理,加强关停企业和停缓建项目管理,加强小企业、非电企业等边缘地方管理,加强防恐防暴和安保管理。

配套地抓。加强安全工作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全员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将员工培训持证100%、安全生产达标100%和“五落实五到位”100%作为基础条件纳入企业星级评定。健全安全工作监督体系,严格落实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监督工作规定》,所有单位都必须建立安全监督体系和督查机制,完善组织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健全安全制度标准体系,落实安全投入和技术措施,改善安全工作条件,提高安全作业技术标准和规范。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安全应急演练,完善应急预案,提升快速反应和危机管理能力。强化安全制度执行,全面落实安全警示日和联系点、联系人制度,扎实推进“三反四保”工作。

严实地抓。严管理。坚持“全覆盖、零容忍、硬考核、严查处”,以铁腕反违章,以铁律抓治理。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违章就是事故”的理念,把反违章和隐患排查治理作为主战场,把违章和缺陷当事故管理,坚决以零违章、零缺陷保零事故。严检查。统筹企业治理和达标规划,加强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检查,提高检查标准,坚决以零容忍对待问题,真正发挥安全监管的补漏托底作用。严考核。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将安全工作纳入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和领导干部考核,企业发生人身和设备重大安全事故,在年度考核和星级评定中一票否决。严查处。严格落实“四不放过”原则,事故调查处理实行事故原因和领导干部责任“双查制”,发生人身和重大设备事故,必须处理所在单位领导,同一区域一年内发生2次及以上人身和重大设备事故,必须处理分子公司领导,发生恶性事故必须处理企业主要领导。严作风。将安全管理“一岗双责”落实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纳入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检查内容,深入查找领导干部抓安全“不严不实”的问题。

(四)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筑牢依法治企制度保障

认真落实中央巡视整改要求,抓好“四个集中管控”落地。统筹集团公司三级管控体制和“四个集中管控”,完善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落实管理和监督责任,形成有序衔接、高效协同、上下联动、监督制衡的运转体系。与“四个集中管控”相配套,加快推进专业公司业务整合,建立支撑体系,充分发挥集团公司规模优势和专业公司专业优势,转变商业模式,加快转型升级,做专做强做优。将“四个集中管控”全面纳入集团“双提升”工作推进通道,深度融合,全面推进,持续发力,提升集团核心管控能力。

认真落实国资国企改革要求,完善集团治理结构。规范董事会建设、公司治理结构和“三重一大”决策程序,建立健全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完善三级管控体制,厘清权责边界,推行权力和责任清单,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问责机制。推进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统筹价值管理和风险管理,建立资产监控体系,动态监控企业运营风险。强化干部员工廉洁从业风险管控和防范,屏蔽特定利益关系人,阻断利益输送,清除寻租空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集团巡视、内审、监察、信访、法律工作,认真配合监事会监督检查。

认真落实中央对国企央企工作的要求,完善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机制。坚持战略导向、价值导向、问题导向,坚持重对标、硬考核、强激励、严约束。坚持领导班子业绩考核与党建党廉考核协调推进,构筑从严治党、从严治企的制度性保障。坚持领导班子考核与领导干部考核协调推进,将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情况、任务完成情况与年度考核激励更加紧密地挂钩,规范领导干部薪酬分配、履职待遇和激励约束,提升领导班子执企能力,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劲动力。坚持业绩考核与星级企业创建协调推进,强化穿透联动和责任追索,把完成目标任务与改善基本面紧密结合起来,提升集团持续盈利能力。坚持目标、对标与重点问题关注考核协调推进,完善结构化考核模式,形成以推动问题解决为中心的驱动机制,充分发挥考核的牵引驱动作用,聚合形成企业不断追求卓越的内生动力。

(五)全面落实管党治党责任,筑牢从严治党政治保障

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的政治原则。全面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与企业经营发展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把国有企业政治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认真执行集团公司党组工作规则,充分发挥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确保管党治党责任有效落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严格党建责任制考核,组织广大党员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创先争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组织对群众工作的领导,发挥好工会、共青团等组织的作用,深入细致做好职工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加强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企业民主管理,深入实施“惠民工程”,凝心聚力打造幸福国电,确保职工队伍稳定,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牢固树立“不管党治党就是严重失职”的观念,坚决把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担起来、落下去。各级领导班子要全面落实“两个责任”,加强党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既干好本职工作,又担负起职责范围内的党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深刻认识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坚持抓早抓小、落细落小,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综合运用“四种形态”,强化纪律检查监督。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等党纪法规,严格党内生活,遵循“五个必须”,杜绝“七个有之”。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秉公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加强纪检监察工作,推动纪检监察机构“三转”,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全面推进廉洁国电建设。

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全面提升执企能力。国有企业领导干部首先是党的干部,要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政治定力,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深刻认识做好央企国企工作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强化政治意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深刻认识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深刻认识国有企业领导干部是企业经营管理者,是受党和人民委托来管理这份家业的,在反腐败斗争面前没有例外。强化战略思维,主动顺应形势变化和改革要求,驾驭全局,因势而动,创造性地推进工作。强化责任担当,面对矛盾敢于亮剑,面对困难勇于攻坚,紧紧扭住核心绩效,沉下心来做企业,扑下身子抓管理。强化作风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遵守“好干部”五条标准,践行“三严三实”要求,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遏制“四风”回潮反弹。

(六)全面推进“双提升”,带动集团各项工作上新台阶

“双提升”是集团公司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部署和全局性举措。深刻认识“双提升”在集团战略中的整体站位,把“双提升”作为落实“一五五”战略、推进全面工作的总抓手,作为驾驭形势、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制胜法宝,作为领导干部思想方法、领导方法、工作方法的方法论,不断深化认识、丰富内涵,持续深入创新推进,锻造成为积极应对新常态的“国电功夫”。

在思变求变上下功夫。深刻把握“变”和“进”的辩证关系,依靠观念、机制、作风的转变,推动企业面貌的根本转变。企业天天跟变量打交道,市场、政策、环境都在不断变化,企业发展的机遇和内涵也在不断变化。企业工作中唯一不变的元素就是变。必须加快转变执企理念,思辨求变、以变应变、以变促进,善于顺应变化,善于驾驭变化,善于在不确定中找确定,在变化中求平衡。变是方法,变是动力,变是红利。变蕴含着辩证和改革的思想,惟有改革创新是企业的源头活水。要充分发挥改革创新的突破性和先导性作用。用改革的办法破瓶颈,思路决定出路,解放思想就是解放生产力,只要思想解放就会闯出新天地。用改革的办法激活力,以改革的手段导入新理念新机制,引入新鲜空气,发挥鲶鱼效应,通过顶层制度设计,激活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用改革的办法解顽疾,总揽全局,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重新审视和修改游戏规则,调整资源配置方式,推动矛盾转化和解决。

在统筹统领上下功夫。“双提升”推进成效如何,关键取决于是否真正用“双提升”的思想方法执企治企指导实践,是否真正发挥“双提升”这个总抓手的作用牵引驱动各方面工作。抓“双提升”要树立系统论、控制论的思想方法,把“双提升”贯穿企业经营发展全过程。每个企业都要按照“树立一个理念、推进两个转变、实现两个提升”的指导思想,既登高望远,又脚踏实地,研究回答好“在哪儿、去哪儿、怎么去”这个基本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突出矛盾,找准突破口和发力点,贯通“找问题、补短板、破瓶颈”的实践路径。坚持对标指引,持续对标,多维对标,深度对标,在动态中看变化,在跑动中看差距。坚持精益管理,以对标发现问题,以精益解决问题,贯通价值链,聚合精气神,推动各条战线、各个环节不断精进。

在抓实落实上下功夫。“双提升”工作重在抓落实,“双提升”工作抓得怎么样,关键看成效。企业管理抓来抓去有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如何真正落实责任。要把握管理工作的本质,抓纲举目,因势利导,从根本上构建内在驱动机制,激发企业自身活力,推动责任的真正落实。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复杂的系统都可以解析为若干具体环节的简单过程。抓企业管理要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要把大道理变成可以做的小事情,下力气去抓好那些关系全局的具体事。好的企业是管出来的。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卓越。坚持严字当头、实字入手,强化执行力建设,聚焦企业核心目标,建立明确的控制点、控制线、控制标准,细化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人,将指标分解到各个部门、各条战线、各个环节。要加快形成以制度、系统、机制、标准、程序来推进工作的企业运营管控体系。要进一步硬化五星、四星级企业对标门槛,抓紧研究制定重点企业重点问题清单,加大领导干部考核问责力度,推动企业“两个转变两个提升”。

职业教育集团年度报告 第6篇

一、加强学习,严于律己,努力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一年来,严格要求自己,能够坚持按照党员干部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自觉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工作,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党性修养。

一是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方面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认真学习党的新知识和新理论,深刻理解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从总体上领会和把握精神实质,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和清醒;另一方面加强业务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认真学习企业管理知识、市场经济知识、金融知识、法律知识、科技知识以及领导科学知识,以适应形势发展对领导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驾驭工作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做好本职工作打好基础。

二是服务大局,努力推动分管工作。坚决执行班子领导集体的各项决定,主动尊重、支持、配合公司党委和董事会工作,按照班子分工,切实履行职责,与同志们坦诚相待,从言语和行动上自觉地维护班子的团结,加强沟通,相互协调,不断推动分管的运营、人事等各项工作。

三是加强修养,保持廉洁自律的作风。严格按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和要求,注意加强党性修养,加强自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和地位观,时刻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求自己,注意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保持良好的生活作风。

二、履行职责,统筹兼顾,圆满完成分管的各项工作

XX年年,我认真贯彻落实公司党委和董事会的各项指示精神,带领分管部门,紧紧围绕集团公司的中心任务,有序开展各项工作,我采取抓大放小、突出重点、按照计划、有序推进的原则,力争使各项工作有计划、有措施、有力度、有实效。在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基础上,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1、突出重点、扎实有序,全面推进运营管理工作。

XX年年集团公司管辖高速公路已达500余公里,通过运营系统全体干部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创新服务、克服困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公司管辖七条路全年收费额22.18亿元,为1.76亿辆车车次提供了优质服务,其他各项指标均超过或达到目标责任书要求。

一是构建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开创高水平服务工作的新领域和新局面。XX年年结合服务规范文件,组织运营部门及相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了《首发集团窗口单位高水平服务标准》和《高水平服务星级评比办法》,为践行高水平服务提供了依据和保障,进而完善了服务体系。开展了“学先进、树典型、全面践行高水平服务”活动,期间,组织各单位开展了“车队快捷通行”便民服务、适需服务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员工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成立了集团公司高水平服务标兵评选工作小组,评选出4名集团公司服务标兵,并开展了标兵巡回报告会,宣传标兵服务理念,以点带面,努力打造集团公司“高水平服务”的品牌。

二是加强日常养护,落实工作预案,全面提升养护管理水平。八达岭路大修工程面临时间紧、任务重,交通流量大、货车多、陡坡弯道隧道多、施工不能阻断交通等一系列困难,期间,我坚持深入现场实地办公,明确了“安全、畅通、质量、工期、阳光”十字方针,及时解决大修遇到的疑难、棘手问题,如期、保质完成了大修工程,确保了奥运测试赛顺利进行;还编制了《“重大活动”安全保畅预案》和桥梁、隧道、道路、收费站区《应急抢险工作预案》,为全面保障08奥运会期间的道路安全通行做好准备;XX年坚持对日常养护管理工作实施监理制度,对养护合同单位工作完成情况实行月度检查考核;每月组织养护工作例会,督促养护单位认真完成各项养护任务,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在汛期和雪天保障阶段,深入一线,落实防汛、除雪安全保障预案,加强了对重点部位的安全检查,排查隐患,保障了高速公路的安全畅通。同时在养护管理过程贯彻“预养护 ”理念,全力做好各项日常养护管理工作。

三是加强路产路权管理,规范路产管理行为,营造高速公路良好的通行环境。要求路产队加大巡视力度,全年累计出动巡视车次20411车次,巡视里程196.39万公里。为进一步规范路产管理行为,今年组织相关人员编制完成了《运营管理手册》(路产篇),进一步规范了工作程序,依法管理公路建筑控制区,依法制止和处理侵占、损坏高速公路路产的行为。根据《北京市立交桥下空间整顿规划方案》,派专人负责深入现场调查了解,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相继完成五环路环铁桥、大黄庄桥、远通桥等9座立交桥桥下空间清理任务,腾退、整理桥下空间6.9万平方米。加强治理超载超限运输,坚持理顺程序,突出重点,部门联动,快速反应,注重预防的方针,以八达岭高速公路、六环路为重点,详细制订工作预案,加大治超工作力度,共计处理超限运输案件352起,收取赔补偿费用518.57万元。

上一篇:小学写人作文:我的同学下一篇:林业局检查退耕还林的紧急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