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第二学期教研工作计划

2024-05-13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第二学期教研工作计划(精选14篇)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第二学期教研工作计划 第1篇

小学上学期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研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以推进高效课堂改革为中心,以培养培训教师为核心,以教研活动为工作手段,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大力开展课程、教材和教法的实验与研究,切实抓好品德课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保证我校品德课程全面实施顺利进行。

二、工作任务和措施要点

(一)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自能高效课堂 1.建立研究团队,打造研究特色。

建立品德与生活(社会)研究团队,每一个学校各推荐一名在任的品德与生活(社会)骨干教师(本部2-3名),建立临沂第六实验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研究团队。研究团队将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准观察点,通过课题研究、专题研讨课、分析课、展示课等形式,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提倡个性研究,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及课程实施能力。

2.开展专题研究,提升教学水平。

学习市教研室的经验,开展品德与生活(社会)专题课堂教学研究,比如:地理专题、历史专题等。通过同课异构、同课同构等教研活动,提高教师对此专题教学的整体的把握,系统地掌握教学方法。

3.努力上好常态课,做好高效保障。

这是创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保障。我们重点搞好常态课的研究,引领教师研究如何上好常态课,如何提高每一节课的效率。教师要深入研读每一课教材,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组织引导学生当堂完成学习任务,达成既定目标。

4.用心打造精品课,共同提高借鉴。

每位教师在本阶段及此后每个学期分别打造1-2节体现先进教学理念、高水平、高效率的精品课,在学校范围内公开执教,以达到互相交流,学习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

5.教干深入一线,引领教师改革。

落实教干、教研员包靠村小、教研组制度,积极开展“下水课”活动,教

研员不少于10节课,要在“专业化发展”上下功夫,促进自身内涵发展,提高研究水平和指导水平。教干要深入参加一线教研,开研究课,做教学报告,引领广大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6.开展教学改革,打造个性课堂。

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前调查活动、课中实践活动、课后践行活动三个方面实践,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践,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探讨课堂教学,并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平时的课堂教学,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和方法。

(二)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1.学习先进理念,提高业务素质。

认真钻研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和临沂市的课堂教学策略,以及新推广的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体验’式课堂教学策略”,教师能把新的教学策略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积极参加各项培训活动,认真做好理论学习,对学习心得、体会能及时小结,能联系实际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从实践上升到理论。

2.加强全员培训,提升专业素养。

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师发展的需求,举行教师培训,力争满足教师发展需求,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培训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是网络培训,可以是分年级、分段培训等,尽量创新教研培训形式,用最优的时间,收到最大的效益。

3.加强骨干引领,带动教师发展。

抓好骨干教师的力量,创造研究氛围。让更多的骨干教师在课题研讨中、在现场教学展示中,既能充分体现自我的存在价值,又能在认真研究的过程中,成为教学改革的带头人。通过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采取结对子、拜师傅等形式,制定帮辅措施,实行骨干教师与弱师捆绑制,重点培育有潜质有前途的青年教师。由点带线,由线及面,从而带动全校的品德教研氛围。

4.利用网络教研,提高教研效益。

充分利用区网络教科研平台,依靠研究团队成员和骨干教师,进一步建设好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平台,借网络优势,积极探索并优化网络教研模式,提高教研效益。

(三)切实抓好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认真备好教案,落实教学常规。

备课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案中重在突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进一步强化课堂目标意识,着眼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具和学生活动等方法,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

2.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学科研究。

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作用,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教研活动制度要涉及到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实施情况等方面,详细制订考查科评估机制,组织教研组成员定期开展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立足教学实践,加强教学研究。通过集体教研活动,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合作,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3.注重课堂反馈,写好教学反思。

认真组织好汇报课、尝试课、探究课、示范课,做好课前课后的说课评课、研讨交流等,促使全组教师共同提高。鼓励教师真实地记录教学中的亮点与不足,困惑与反思,真正使反思能促进自己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发展,向成为反思型的教师方向迈进。

(四)精心进行作业改革,提高作业教学效益

1.保底性作业:学生认真完成小学品德与社会基础训练,教师要及时批改,学生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

2.自主性作业:鼓励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自主设计拓展作业,注重研究性、创新性、实践性、动手性,提高学生运用知识改善生活、营造生活的能力。

3.实践操作性作业:此类作业以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要以阅读书籍、搜集信息、调查研究等综合性实践活动为主,将教材内容与社会、自然有机结合起来,将书面知识积极转化为应用知识,并内化为能力。比如课前的调查体

验作业,课后的拓展践行等都可以作为学生的作业。

(五)尝试评价的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加大学生评价改革的力度,实行多把尺子量人,以单一的书面测试为基础,同时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从多个角度去考查学生,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强化评价的激励性,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全面、个性化发展。

1.书面考试和测验:相对而言,《品德与社会》中有大量的知识学习,因此,传统的书面考试和测验也仍然在评价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采用书面考试和测验,要避免死记硬背,注重学生的理解和应用。

2.观察:教师观察并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以此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3.访谈:教师通过开展与学生各种形式的谈话,获得有关学生发展的信息,并了解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

4.问卷:教师设计问卷和组织学生回答问卷,获得有关学生发展的信息。5.成长资料袋评价:用成长资料袋或活动记录册等方式收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资料。这是评价学生成长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

6.学生作品分析:通过对学生各种作品、活动成果的分析,了解学生活动过程和发展状况。

主要活动安排: 九月

1.制定学科教研工作计划

2.参加全区自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培训活动 3.建立校级研究团队 4.召开学科教师培训会议 十月

1.参加区“课改之星”课堂教学成果巡回展示活动 2.学科常规业务专项检查

十一月

1.迎接市教学工作评估

2.迎接省教学示范学校验收、复查 3.校级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展示活动

十二月

1.迎接全区教学工作评估

2.迎接全区小学高效课堂教学定级达标活动

1.考查学科测试 2.学科教研工作总结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第二学期教研工作计划 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继续深入贯彻实施《课程标准》,进一步落实新课标、新教材的指导思想及基本要求,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课程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功能;积极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育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同时,加强学科教研组的建设是本学期的一项工作重点。

二、工作要点

1、加强培训学习。

在市、区教材培训的基础上,及时开展校内培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通过培训学习,使该学科教师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性质、特点、目标、内容、原则、教学评价及实施等,进一步更新观念,了解教材、明确教材编写意图。树立新的课程观,以便正确使用教材和组织教学,切实抓好品德与生活(社会)这门课程的建设。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教学设计应从不同年级小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新教材,领会和把握其精神实质,精心设计、组织课堂和课外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去感悟和领会各种道德要求和生活中的常识,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化生活能力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本学期,学校教研室将继续组织学科骨干教师完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备课材料的编写工作,为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一个合理有效的范本。教研室也将利用“课堂教学活动月”的良好时机,组织教师进行听评课,促进该学科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同时,强调教师在使用教科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不能教成“看图说话”;②借助主题活动图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③准确理解主题活动图的实

质和目标;④准确把握主题活动图的线索;⑤以《纲要》和课程标准为首要依据和指导思想。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好青年教师的指导与培养工作,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听课交流、教学观摩等活动。积极做好与兄弟学校的学科交流活动。为大家提供必要的了解外面的教学信息的机会。通过开展各种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本学期区教研室将组织开展《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学校将以此为契机广泛开展《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师教学活动,比如,相关学科的教研员或负责本学科的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等都要上好该学科的“下水课”;参加该学科讲课比赛或外出学习的骨干教师要上好汇报课等。

3、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学科教学研究。

本学期,根据区教研室的指导意见,我校将加强常识学科教研组建设,理顺常识科教研运行机制,发挥教研组作用,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教研活动制度要涉及到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实施情况等方面,详细制订考查科评估机制,组织教研组成员定期开展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立足教学实践,加强教学研究。任课教师要积极参与,提倡教师进行问题式研究、反思性教学,不断实践、研究、总结经验,提炼教学研究经验成果。收集并整理该学科课程方案设计、教学反思、典型课例、教学随笔、教学日记等多种形式的教师及学生的研究过程性资料。通过学习、交流、研讨等形式,努力把教研组建设成学习型、研究型、创造型组织,努力培养1—2名学科骨干教师。认真备课,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抓好学科作业的管理和监控工作,保证该学科的作业优质高效的完成。其次要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研讨活动,通过课堂教学研讨提高教师驾驭教材、运用教法、实施教学评价的能力。促进本学科教师专业发展,努力提升本学科教学研究水平。

三、具体安排 二月份:

1.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

2.组织学科骨干教师编写《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备课材料 3.组织参加区学科教材教法、教学理论培训会议 4.开展“教学问题课题化研究”活动 三月份:

1.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月”活动 2.迎接市教研室教学工作评估 3.参加学科教学论文评选

4.组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选 5.参加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选 四月份:

1.参加市小学品德学科街道教研员培训会议 2.召开骨干教师汇报课及学科教师培训会议 3.完成学科测试题库的编写工作 五月份:

1.迎接区小学教学工作视导暨课堂教学达标活动 2.检查备课材料的使用及教师上课情况 六月份: 1.考查学科测试 2.学科教研工作总结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第二学期教研工作计划 第3篇

一、《品德与社会》基本课程理念: 源于生活

品德是一个人走向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会与其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在社会这个群体组织里,个人品德决定着大家对自己的认可程度,从而形成大家对自己的期待和认识,无形中就确立了你在群体中的价值和地位。品德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职场上,也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对于朋友、对于家庭、对于社会,由好品德塑造形成的综合印象,会让个人赢得广泛的尊重,成为事业及其它方面向上的阶梯,好的品德会有着极强的公众影响力。

在现实生活中,好的品德处处体现出价值,会令家庭和睦、邻里互敬、朋友帮扶、同事友爱……可以说,优良品德,是一个人的修养,表现出了无穷魅力。表现在小事及细节方面,体现出谦让、关爱、诚实、勤劳等品质。既然品德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让在校的孩子也能有好品德,走出门都能体现好素质呢? 我觉得这与《品德与社会》课怎么上有着重要关系。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社课应该生活化。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只有来自于孩子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正如曾经有人说过的“告诉我,我会忘记; 给我看,我会记住; 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

二、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如教学《家长关爱我成长》一课时: 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3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3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双手套,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勾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

由于我的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三、教学方式生活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1. 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

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

如教学《寸今难买寸光阴》,在“快! 快! 不能快点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表演起来入情入境,对学生的触动较大。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表演之后,学生对“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2.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如教学《我要向你学习》,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

四、将课堂延伸至生活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如教学《保护环境》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学校附近的某河污染特别严重: 河两岸四五个村子的村民都把垃圾倒在河沿上; 河水中不时可看到死猪、死狗等正在腐烂的动物尸体; 河水呈暗黑色,散发着臭味……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 我联合周边村干部,开展了“碧水”行动。带领学生再次实地考察学校到青山水库这一段江面污染的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江面污染的各种原因; 想想提高水质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后来在交流中,我发现了各种方案: 有在村里设置宣传窗的; 有一起合作写了倡议书的; 有建议两岸村民设立公共垃圾回收站的……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第二学期教研工作计划 第4篇

关键词:品德生活(社会);网络教研;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2-0013-02

一、品德与生活(社会)“薄弱”的原因分析

多年来,品德与生活(社会)一直被称之为“薄弱学科”。根据对我区32所小学进行品德与生活(社会)任教教师、教学和教研活动情况的调研得知:造成这个学科“薄弱”有以下四个原因。

第一,教师配备问题。我区各小学都存在着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和老龄化严重两个问题:教师平均年龄超过48岁的学校占全区小学的二分之一多,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更为严重;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配备上,在三十二所小学中,只有三所大的学校安排有专职教师,但也都是老、弱、病教师,而其他绝大多数学校则是安排语文、数学或其它学科教师兼而代之。但这不能说是学校不重视这个学科,扪心自问,如果你是校长,因为教师数量不足、老龄化严重,为了保证开全学科,可能也只能这样安排。

第二,学校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常规教研活动少或没有。在调研中,对于兼职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师,我都要问一句,你是以哪个学科为主要学科呢?答案都不是品德与生活(社会),所以80%左右的学校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的常规教研活动几乎没有,因为这些兼职教师还要参加语文、数学等主要学科的教研活动,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参加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研活动,有外出学习机会时,各校也不会派人去,因为兼职的几乎都是班主任。

第三,区域的教材培训、教研活动效果不佳。我区教研室每年都组织教材培训以及优质课展评等活动,但各校不是不派人参加,就是来后勤人员顶替参加(因为班主任兼职,学校不愿意让她们出来),培训基本没有效果。

第四,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更换频繁。在调研中还发现,各校坚持两年以上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的教师真是少之又少,这个学科的教师队伍非常不稳定,每年都在变化,甚至一个学期就有变化,好多教师对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特点和课程标准根本不熟悉,他们能上好课吗?

一句话,师资是导致品德与生活(社会)成为薄弱学科的重要原因,作为一个区的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研员,我们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寻找有效途径开展经常性的形式多样的培训和教研活动来应对现实存在的师资问题,在三年多的调研和实践摸索中,我们探索出了利用网络建立多个平台,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区域教研活动模式,来应对因师资问题造成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薄弱的现象,效果明显。

二、利用网络建立多个平台,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区域教研活动

建立QQ群、博客、论坛,根据各平台的不同特点,开展不同内容的区域教研活动。

(一)建立QQ群,开展每周问题研讨和每学期两节视频课评课活动

活动方式一:每周二下午4点至4点20集体上线,活动内容有两种,一是由教师提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教研员(群主)和所有上线的品德教师一同研究解决问题,如果教师没有提出问题,就由教研员发布根据平时到学校调研听课情况所总结整理好的研讨主题,教师们围绕主题分别发言研讨,20分钟以内结束,结束时群主进行小结,也可以发布下一次研讨主题,以便老师们可以提前准备。另外,教研员除下学校听课外,要随时在线,教师有问题可随时在QQ群中提出,教研员及时进行解答。教师们在非集中活动时间,也可在群中进行自由交流。

活动方式二:每学期两次视频课学习、评课活动。视频课来源由教研员选择:可以是国家、省、市、区优质课评比的录像,也可以是教研员在下学校听课中随机的录像课。教研员将选择好的录像课通过QQ群传送,要求各教师在规定的时间段内自找时间观看,并写好记录,最后按要求在统一的时间分组上线进行评课交流,交流时教研员规定出发言的顺序,逐一发言。

教研员每月统计集中研讨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并在下一次活动开始时简要总结,提出要求,对于坚持参与活动表现特别好的给予奖励,对于始终不参与活动或参加特别少的,通知学校领导找其谈话戒勉。

(二)建立教学博客,开展每周撰写“一反思”和每天浏览评说活动

要求全区所有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每个人都要建立教学博客,在教学博客分类表中建立品德与生活(社会)专题,每周撰写一篇课后反思,而且在空闲时浏览评说其他学校教师的反思,教研室将全区所有品德学科教师的博客地址连在教研室的博客中,而且定期发表教师反思的撰写和浏览评说汇总情况,并进行评价。

(三)建立教研论坛,开展课标解读和每学期“一案”集体备课活动

在互联网建立区域品德与生活(社会)专用教研论坛,在论坛中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规定每个学期开展两次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的课题和主备人有教研员指定,集体备课的时间和视频课评课活动错开。活动准备:先由教研员指定的学科骨干教师(主备人)在教研员的指导下提前撰写草案,并将集体备课的课题在QQ群中提前公布,让所有老师都进行准备,然后由教研员利用QQ群通知所有教师集中上线登录论坛进行集体备课的日期时间。集体备课活动视情况进行40至60分钟,然后主备人根据论坛中各位老师的意见完善教案草案,形成教案的第二稿,进行现场讲课,所有在论坛中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听课,然后进行现场的课后研讨活动。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第二学期教研工作计划 第5篇

计划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名师工作室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名师工作室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以“**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管理条例”为要求,;以“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课题实验探究为工作重点,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努力开展研讨活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示范、辐射、引领和带动等作用,努力探索我区名师工作室管理新模式。促进我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研究不断深化,《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二、工作思路

1.聘请区教研室品生(社)教研员黄**老师作为工作室的指导老师,负责工作室工作的指导者、督促者、管理者。

2.认真筛选在教科研方面能挑大梁的能在带动和影响我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学科骨干教师进入工作室,认真制定好学期本学科工作室工作计划,学期末上报工作小结;

3.挑选本学科优秀青年教师作为培养对象,并制定好培养方案。

4.定期召开工作室成员工作例会,开展读书交流研讨活动,促进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

5.积极协助区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开展相关学科的教育教学和教科研活动。

6.积极参与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承担开展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任务,促进他们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领头人。

7.建立“**小学品社**名师工作室的博客”,使之成为工作动态发布、成果辐射推广和资源生成整合的中心,通过互动交流,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

8.申报一到两个区级以上重点研究课题并开始研究工作。

9.组织工作室全体成员去农村送教,推进我区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的发展。

10..加强学习,积极参加各级举办的业务培训和教学研讨活动,积极钻研业务知识,准备参加各级学科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或综合型教师教学技能比赛

11.每个成员本学期至少开设一节示范课,举办一场次专题讲座,参与听或评课不少于10节

12.积极参加**“名师堂资源库”工作建设,努力完成各种作业。

13.加强管理,扎实工作,做好学期末各成员经验总结及考核工作。

三、学期工作安排

1.选定工作室成员,召开工作室成员会议,学习名师工作室“管理条例”,讨论新学期主要工作,形成工作室学期工作计划。(3月份)

2、组织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申报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开展课题培训及开题活动。(3月份)

3、召开工作室成员工作例会,开展读书交流研讨活动,促进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每月一次)

4、挑选本学科优秀青年教师作为培养对象,并制定好培养方案,开展培养工作。(4月份)

5、建立“**小学品社**名师工作室的博客”,充实博客内容,使之成为工作动态发布、成果辐射推广和资源生成整合的中心。(4月份)

6、组织名师工作室成员送教下乡,完成活动的听课个案记录,做好教学反思课堂评议。(5月份)

7、征集工作室成员优秀论文、案例和课件。(6月份)

8、组织名师工作室成员和区品德与生活(社会)专职、骨干教师命题学习等活动(6月份)。

9、收集名师工作室成员作业。(5、6月份)

10、争取组织名师工作室部分成员参加省、市有关培训活动。

11、做好学期工作总结及下学期工作计划。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第二学期教研工作计划 第6篇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教研组工作总结

本学期教研组工作依据县教育局和县教师发展中心的整体工作安排,本学期教研工作以“基于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变革项目”为中心,研究课堂、研究学生、研究教材,优化课堂教学,总结探索学科教学规律,切实提高我校初中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水平。现总结如下:

一、继续深化课程改革

本学期要求全组教师结合新的《课程标准》,宣传实施《温州市初中学科教学常规》,推进“有效教学”和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在课改第一线通过教学发现一些问题,并归类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为学校教师服务。结合市县“精品百课”活动,打造精品的“常规课”,在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例分析、教学反思等方面,打造精品课例。组织本组教师参加信息技术继续教育,加强新课程学科培训,在本组内充分发挥学科指导帮教作用及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二、全面推进校本教研,促进教研文化和谐生成

全面推进校本教研,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注重对新课程实施和学业评价改革,通过评价研究引领教学,如翁**老师获得县二等奖;还积极加强教研组自身建设,引导全组教师对“有效教学”进行研究;引导思品教师积极开展时政教育,紧密联系实际改革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注后20%学生学业成绩,积极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带领青年教师成长,促进本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本学期要倡导本组教师积极参加县市的课堂教学评比和教育教学论文和教学案例的撰写,尚于归纳总结平时发现的问题,如翁迪真老师在县历史与社会展示课上做出示范,引起很大的反响。

三、做好教学月检工作

本学期要求本组教师深入研究新课标,坚持做到依标施教。教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案,每堂课后注重教学效果的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加强新课程的培训和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多媒体教学手段落实课堂,做到资源共享,从而落实本校实际又有新理念的教学方式。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第二学期教研工作计划 第7篇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们将以区教研室教学计划为指导,以学校教学计划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自能高效课堂”的精神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转变教师观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重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让年青教师迅速专长,有经验教师成名成家。

二、工作要点

1、加强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组织教师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习课程改革的文件,课程标准及解读,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要注意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改革、反思总结融为一体,提高学习的实效。进行备课指导,交流经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2、校本培训课程改革提出了众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要求、教学方式,并要求逐步转化成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校本教学研究作为理念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学校将以骨干教师和学科实验室为龙头,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教师基本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训练,提高教师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活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能力。教研组不断强化学习教育,认真研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了解每个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从而帮助教师转变观念,形成新的课程观、教师观、教学观、课堂观、质量观。

3、教研活动(1)确保每学期两次数的教研活动,学习教育科学,科研理论,转变教育思想,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明确培养目标,探讨教

学方法,互相交流,提高教学质量。结合品德教学的实际,要积认真开展师徒,积极发挥同伴合作,努力使教学水平达到最高。(2)认真抓好课堂教学活动,组内加强集体备课,上好校内公开课,通过课后评价和反思把好质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备课方面,倡导“高效、共享、反思”的集体备课方式,特别要注意教学反思,及时捕捉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逐渐在反思中进步。重视听课学习,有计划的对教法进行探讨,形式不拘一格,通过上互助课,互相研究,互相探讨更有效的教育教学途径,使老师们在锻炼中不断成长,提高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3)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造育人环境。品德是一门以生活为主的课程,处处体现了生活性,学校通过各种节日以及学校组织的活动,为学生创设环境,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真正发挥品德学科的优势。

4、做好教辅的使用,让教师把教辅的使用建议和修改随时做好记录。

5、加大网上研训的力度。

积极发掘学科研训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教师的教学交流提供更好的服务与帮助。

6、积极组织有关竞赛活动。

根据区教研室工作要求,积极组织有关竞赛和评比活动,搭建品德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促使我处品德教师迅速成长。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第二学期教研工作计划 第8篇

一、班级情况分析:

学生总体思想素质比较高,上进心比较强,人人热爱班集体,个个能为班集体争光添彩。学习的劲头足,互助精神强,差生的学习习惯有了好转,成绩也在慢慢提高。此班干部责任心强,有为大家服务的精神。卫生意识比较强,良好的卫生习惯已经养成。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优差悬殊较大,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一部分接受能力偏低的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上课听讲走神,爱摆弄小东西,思想开“小车”,作业态度不端正,书写质量差,拖拉现象严重

二、教学目标:

1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初步认识,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4.培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三.教学重点: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近感。教学中应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的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五、教学措施

1.利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各种有趣的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第二学期教研工作计划 第9篇

(2013-2014学第一学期)

小学品德学科组

2013-2014

学第一学期工作总结

我们教研组以“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为主题,以“自由是学习的形式,自主是学习的归宿”为课题,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回顾本学年教研工作如下:

一、领会课程标准

实施课题方案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因此,只要处理好“玩”与“学”的关系,就能充分体现在“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我们反复品读了新课程的性质、基本概念、设计思路及教材的编排,确立了课题研究的主题:自由是学习的形式,自主是学习的归宿。并围绕主题,拟订研究活动的方案:(1)每位教师上好一堂“三优课”,共同研究教材与学生,共同探讨教法与学法,共同剖析得与失。(2)要求教师互听随堂课,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并认真写好教学心得、案例分析与反思及教学经验总结等(3)对每位教师进行一月一次的备课考核,每周进行备课课、说课和议课等研究活动,集思广益,使研究活动进一步得到深化。

二、整合教学资源

拓展学习空间 “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学生”。这是新课程关于“生活”的理念,在教学中应树立一种“新的生活”和“生活即教育”的观念。教材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只有通过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才能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造和重组;发挥同伴的合作交互作用,通过师与生,师生与教材的沟通、对话与应答,共创共生、求异创新。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处理教材时,不仅仅把目光局限

把教材视为素材库、信息源,或是知识探索的起点,由此引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五彩缤纷的世界。如教《心中的110》时,首先,我课前布置学生了解本校或者社会有没有儿童、少年因警惕性不高而上当受骗的事例,有没有儿童少年迷恋游戏机、网吧而影响学习、生活甚至被骗,被拐,被勒索,被伤害的事例。做好课前相应的准备,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情共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教师将课程内容变成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将有利于儿童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利用学科整合,通过丰富的体验和表现,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

三、实施赏识教育

探索评价方法新教材呼唤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是焕发课堂活力的催化剂。采用赏识教育能创设这种氛围,因为赏识教育并不是简单的表扬和鼓励。我们要求每位教师从以下几个层次去操作: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学生的行为;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环境,以指明学生的发展方向;适当提醒,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在生活课中,实施赏识教育:我们“定环境,找感觉”,时时处处在心灵深处坚信孩子“行”,让学生找到好的感觉。评价工作是课改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活动中评价,在评价中学习。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今天的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正确的引导下,学会评价自己,学会评价别人,学会做人的道理。在评价过程中,采取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评价方式,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杜绝学生校内校外表现的差异,从而达到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目的。具体操作:淡化学生之间的评比,注意分清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注重被评价者的起点和发展过程,提供多层次评价,重视家长评价。让家长参与

成为教师、儿童、家长共同合作进步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

四、注重师德修养

增强人格效应教师在人格上赢得学生的心,是学生产生仰慕之情,并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教育,这种现象就是教师的人格效应。教师的人格是他的“德、才、学”三方面形成的文化品格。“德”即师德,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这种爱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对本职工作的爱,只有热爱本职工作的教师,才会有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其二,是对学生的爱,爱是教育的核心,只有热爱学生,才会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才”是才能,教师必须具备的“才”可以由五个“一”来概括:“一口普通话”、“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笔好文章”、“一套好方法”。“学”指的是学问,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而且要精通现代教育理论,博采生活中的精华,要不断地调整、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融入课堂。我们正朝这方面努力,让学生喜欢上品德与生活课,也赢得家长和孩子的喜爱。

五、在实践中收获 在感悟中思索

1、在实践中收获在一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研讨,使我们认识到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眼中的学生不再是无知的被教育者,而是充满智慧、潜能,各具特点的鲜活的生命体;教学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发展、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教学过程的主宰,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是学生的朋友、伙伴;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而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互动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2、在困惑中思索 在实践中,我们也看到了实验的步子迈得坚实有

力,师生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但也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1)新的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的矛盾。教师面对新教材,往往不自觉地穿新鞋走老路,忽视学生的健康情感与态度的培养。(2)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矛盾。要把接受新的理念立即运用到教学中,还是有难度的,尤其是怎样切实结合实际把课改理念自觉、主动、灵活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中。(3)《品德与生活》教材空间比较大,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真正走出教室,走向社会等问题要需进一步深入研究。(4)师资队伍不稳定。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实验人员中,兼职教师教多,专职教师少,给实验工作的有序开展有一定的影响。(5)教师暂时不能完全与新教材同行。如课件的制作,还不能完全满足教材的需要,有些配置不能到位,从而影响教材的整合。

总之,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失败与成功是相互相存的。我们教研组能积极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认真撰写论文、案例分析与反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地努力,迎接新的挑战!

小学音乐学科第二学期工作计划 第10篇

新学期,根据市区教研室工作安排,结合我区音乐学科的教学实际,深入推进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开展学校音乐课程研究,加强音乐课堂教学的研究、指导与评价,以评价促进音乐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行为的统一,抓好第二课堂,促进龙岗音乐基础教育教学的发展。

工作要点:

1、认真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做好教学常规的指导和检查,加强听课、评课,针对实际解决问题,认认真真为学校、教师、教学服务。

2、加大教改、教研、科研力度,适应课改新形势,以活动促教研,坚持以“骨干教师培训班”、“学科基地”等教研活动为载体,钻研教学教改理论,向全区不断推出示范课、研讨课。培养一批骨干教师。

3、开展音乐新课程教学评价研究,包括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业评价,以此促进音乐新课程教学的健康发展。

4、继续认真抓好区教师合唱团、管乐团、舞蹈队,创作、表演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

5、精心组织,认真准备深圳市中小学生第八届合唱节。5月22日举行直属学校及各中学的初赛,6月5日举行全区中小学生合唱比赛,为深圳市第八届合唱节选拔优秀的团队,争取在市第八届中小学生合唱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6、结合音乐教师专业特点和要求,有针对性的开展继续教育工作。

7、年轻教师开展比武活动,激励我区音乐教师提高专业水平,为基层教师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本学期五月份将举行全区中小学年轻教师专业基本功竞赛(五年教龄内)--弹唱跳。

8、开展龙岗区音乐优秀科组评选活动,并报送优秀科组参加市音乐优秀科组评选活动。

工作安排:

音乐学科周工作安排表

周次

内容

地点

1

2科组长、备课组长会议清林小学

33月7日上午8:45小学音乐骨干教师教学观摩市实验学校

41、跟踪式教研活动

2、研训一体教学观摩研讨

3、教师艺术团开始排练坪山中心小学平安里学校(杜烨琪、卢欣如)实验学校、平冈中学

5学科基地活动

实验学校、横岗中心小学

61、福安学校教学视导

2、学科基地活动福安学校实验学校、横岗中心小学

71、葵涌中心小学教学视导

葵涌中心小学

8研训一体教学观摩研讨

清林小学(许凤莲,李远强)

9

坑梓金田小学视导

坑梓金田小学

10小学专项素质抽查

11平湖辅城坳小学教学视导平湖辅城坳小学

12五年教龄的教师专业基本功比赛

龙城高级中学

13研训一体教学观摩研讨区实验学校(尹军蓉,刘芳)

141、教学视导

2、直属学校及各中学合唱选拔赛实验学校音乐厅

15坪地一小教学视导坪地一小

161、跟踪式教研活动

2、中小学生合唱比赛决赛坪山中心小学各相关学校区音乐厅

17优秀科组评比

实验学校

181、研训一体教学观摩研讨

龙城小学(肖婷婷,陈跃璇)

191、区教师管乐团排练情况检查

2、区教师管乐团集中排练,参加全国第二届管乐节区文化中心音乐厅

20小学期末考试

21

组织参加深圳市第八届中小学生合唱节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第二学期教研工作计划 第11篇

一、工作方向

本学期,我校将根据萧山区教研室小学品德学科新学期的工作要点和常州市教研室的工作要求,结合本校品德学科的特点,以新的理念为指导,以课堂为基地,进一步发挥教师的创新精神和探究积极性,进行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深化研究。努力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健全人格而努力。并力争在教研室的指导帮助下培养全面提升我校品德课程教师队伍素质,为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二、工作安排

1、加强学科培训,提高课程意识

(1)继续组织教师继续认真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使每位教师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性质、特点、目标、内容、原则、教学评价等。

(2)认真参加各年级新教材培训,及时开展校内培训活动。反思当前小学品德教学的现状,分析主客观各方面因素,研讨对策。

(3)组织教师研读教材,主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灵活地从学生生活中选取研究的话题,对教材进行恰当的增删和重构,以学生为主体,实行活动式、开放式的教学。

2、加强校本研究,突出有效教学

(1)品德教研组长根据学校优秀教研组评价标准”,突出“务实、有效”的主题,做好我校的品德教学组的建设工作,带领教师认真学习实践和分析反思,积极开展校本教学研究工作。

(2)通过“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为教师实施新课程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三)、加强教学研讨,促进队伍建设

1、发挥好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提升研究品质和影响力;促进教 1 师加强教学反思,不断培育学科教育教学骨干;搭建青年教师展示的舞台,帮助他们上好研究课,以活动促成长;帮助新手教师尽快适应学科教育教学工作。

2、加强平时的检查工作,提高教师规范实施课程的意识,重视课堂教学常规的落实,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的研究。

3、加强学科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及时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以论文和教学案例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四)、创新教研方式,丰富课程资源

1、变“点”为“面”。要求教师从教育教学生活中收集典型案例,总结经验,通过校园网进行交流,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科教学协调发展。

2、变“一次性教学研究”为“持续性教学研究”。教师应主动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确立研究主题,用“教育教学随笔”的形式锻炼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具体工作 二月份:

1、与各年级品德教师商讨本学期主要工作。

2、常规检查。三月份:

1、各年级参加新教材培训活动。

2、组织教师参加区品德沙龙组活动。

3、理论学习。

3、课题立项工作动员。四月份:

1、组织教师参加品德教坛新秀汇报教研活动。

2、常规检查。

3、充实校园网品德学科的内容,鼓励学校、教师参与,上传有关信息、材料,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4、立项课题上交。

五月份:

1、组织教师参加区品德沙龙组活动。

2、理论学习。

3、收集各年级优秀教学案例。六月份:

1、将各年级优秀教学案例整理成册。

2、常规检查。

3、立项课题结题工作。

4、总结本学期工作,上交相关资料。3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第二学期教研工作计划 第12篇

一、指导思想: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以生活为主线,将品德与行为规范及法制教育、爱国教育、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等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加深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基本情况分析

1、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由于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2、教材分析 A、整体分析

本教材共有四个单元,分别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我懂得了„„》、《通信王国探秘》、《工农业与我们的生活》。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B、教学重点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2)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3)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与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4)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的探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5)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C、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学会适应集体的要求与规范,树立合作、诚信意识,学会尊重他人,能够合理处理意见不一致的问题。

(2)提高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不断扩大自己的知

识领域。

(3)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会识图,在图上找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地理、人文、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等,热爱家乡,节约水资源。

(4)了解自然环境,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的生活关系。

3、个人教学教研分析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习《新课程标准》,以课堂为中心,以探索课堂教学的新结构和新模式为着力点,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为着重点,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得以提高和发展。

1、本学期将以自学、交流、听讲座、写体会等形式,逐步树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并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工作。

2、对本册教材进行分析,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并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思想,结合实际认真备课。

3、要加强内部交流与学习。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活动,积极参与听课、说课、评课,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发扬团结协作、互帮助、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从而真正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4、在课堂教学中,切实转变自己的行为,正确把握学科教学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开放的活动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5、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按时参加学校和年级组织的教研学习、听课、评课、交流、讨论、座谈等活动,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6、认真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每月作好总结和课后反思。结合课堂实践撰写自己的心得体会、论文。

三、教学教研目标:

1、学习目标:

(1)学会正确对待挫折,了解自信的含义。

(2)体验通信工具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与乐趣。知道在信息社会中,必须遵守网络文明道德,学会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分享人类共同的信息资源。

(3)了解交通发展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学会看懂常见的交通标志,学做文明人。

(4)通过研究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产生对从事工业、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的感激和敬佩之情。

(5)懂得为人要诚实正直,处事公正,能说真话。

(6)懂得做事要有责任心,对师长和集体交给的工作能认真负责地去完成。

2、教研目标:

(1)争取坚持养成及时反思和勤于积累的习惯。

(2)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变“苦学”为“乐学”。

(3)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教学能力的提高落实在每一天的课堂教学中。认真参加每一次的教研活动,认真思考并虚心学习。

(4)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认真处理每一件事情,认真参与每一次班级活动,协助班主任管理好班集体。

四、教学教研方法: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时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划分等级。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五、教学教研具体安排:

1、学习活动安排

第1~3周不经风雨怎么见彩虹 第4周我是好样的 第5周我懂了„„ 第6~7周通信王国探秘 第8周网络漫游 第9周小“窗口” 第10~11周 日行千里不是梦 第12~13周 安全才能回家 第14周 第15周 出行指南

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

第16~17周 工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第18~20周 复习备考

2、教研活动安排:

3月份 制定好各种计划和制度 钻研教材 4月份 开展帮扶对子活动 5月份 讲故事活动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第二学期教研工作计划 第13篇

一、指导思想

以《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研室、区域教研组、校长室、教导处计划为指导思想,从备课、上课、反思、评价等环节入手,进一步提高 “三维”目标到位度,突出内容的真实性、时代性,强化过程的有效性;倡导重合作、重实践、重研讨、重反思的教研氛围,进一步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在过去的一学期中,我校青年教师在市教研室组织的评优课活动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要求广大教师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建立开放的课程视角,实施开放的课堂教学,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工作要点

1.能较好的运转学科中心教研组,加快教师专业成长。

2.搭建听课、评课、研讨的交流学习的平台,通过集体备课,上课等方式提高品德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

3.参加市教学反思评比活动,关注青年教师,加强指导。

4.组织学习、提高认识,激发教师积极参与品德学科中心组,形成备课组合作互助、和舟共济的备课氛围。

5.围绕教研组新报课题,积极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并能结合教研组活动,推动课题的开展。

三、工作措施

(一)立足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从学校实际出发,以教师发展为本,以青年教师培训为重点,不断创新“科研、教研和师训”三结合的校本培训路子,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活动,提高培训实效。

1.开展主题式培训,提高校本教研成效

结合市本学期申报的《“课堂学习任务单”在品德学科的应用》这一课题,将“课堂学习任务单”确定本学期教研的主体,并将课题观点作为校本教研的主题。教研活动重点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以强化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借助活动平台,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结合青年教师的各项比赛,继续以学研沙龙活动为途径,抓实教学基本功。以说课、评课基本功培训为突破口,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在集体备课中,加强青年教师的磨课训练,为他们的进一步提升做好准备。

(二)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研组工作

加大教研组管理力度,充分发挥教研组作用,努力做到教研活动制度化、专题化和系列化,促使教研组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本学期将对本学科教师提出了“拓展学科视野,加强内外融合,努力使品德课堂生活化,品德教学科学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在课堂中学习,在实践中提升生活能力和道德水平”的工作思路,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实践活动,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加强四项工作,以规范教研组的建设。

1.建立本学科教研制度,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全体教师参与的品德活动不少于1次,中心组活动每月两次。

2.教研活动要做到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每位中心组教师都要参与研讨。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每学期至少有两节组内或校级教学公开课,授课教师、内容、时间、地点都要落实到位,以利观摩与交流。

3.区域联动:根据品德教师均为兼职的特点,我们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团队作用,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整合区域的资源,尝试跨校教研,最大限度的扩大活动的影响力。

4.注意资料的收集,学资料、科研资料要逐步积累,完整充实,专人负责保管。

(三)借助课题研究,提高理论研究水平

本学期,申报好校级课题的教研组子课题。课题要有计划、有步骤、有成果。全组积极配合,全面投入,并把课题分散到日常的教研组工作中来,要求教师不断实践、反思、总结,使课题研究落实到课堂,在课堂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平等对话、开发资源,凸现实践体验,积极积累课例,推进课题的进展。积极提倡案例或论文在校、市、国家级刊物上发表。

四、分月工作安排

二月份

1.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

2.市中心教研大组成员扩大会议暨教研组长能力提升研修培训

3.小学品德下册助教方案光盘上传

三月份

1.市作业常规督查

2.申报2014年教研组宁波教研课题

3.市教学常规——作业设计竞赛

4.学科中心组主题性备课(上课教师:邵劳科)

四月份

1.校品德学科公开课(上课教师:邵劳科)并推荐去区域上课

2.学生德育实践活动(“我与家庭、学校”为主题结合少先队活动、主题班会等)

3.市中小学教学反思评比、论坛

五月份

1.教研组同课异构或跨校教研活动。

2.市课堂观察活动及品德教研组活动现场会

3.召开品德中心组、课题组的例会暨集体备课

4.骨干教师带徒学员技能评比活动

六月份

1.组织期末考试,明确分“三步走”要求,填写反馈表

2.课题总结汇报会

3.教研组工作总结

长安小学品德教研组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第二学期教研工作计划 第14篇

2013—2014学年上学期品德与社会教研工作总结

转眼间一个学期又在我们忙忙碌碌的工作中匆匆走过了。回首这个学期品德教研组的工作,我们品德教研组的每一位老师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踏踏实实,根据开学初期制订的教学工作计划、教研组活动计划,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从规范入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一学期来有让人会心微笑的成绩,但也有还需努力的地方,为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

一、团结协作,共创辉煌

我们采用了集体备课制,每次备课组活动都由备课组长负责,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从书本上某一副图的的分析到教学内容难点、重点的把握,从教学方法的应用到学生学法的研讨,点点滴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倾注着教师们的真知灼见,发挥着集体的力量,体现着团队的精神。尽管执教品社的老师基本都不在一个办公室,但无论是在走廊上相遇,还是在中午就餐时,时时、处处都洋溢着团结互助,群策群力的气氛。有时老师遇到上课过程中突发的教学或学生方面的问题,需要亟待解决。于是,我们教研组成员都会出谋划策,一起帮助解决教学问题和学生思想问题。

二、学习理论,更新教育观念。

本学期采用多种学习方式阅读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及其相关教学杂志,如:《小学德育研究》。通过学习,老师们确立了新的教学观念,用课改精神统帅自己的教学行为,充分发挥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三、转变角色,建新课堂

积极构建一种“阳光普照”式的课堂氛围,我们教研组成员也一直在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中国孩子画完一幅画后往往会问:“老师我画得像不像?”,而美国孩子则会问“老师我画得好不好?”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回答像不像的问题是告诉我们:一种新型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发须从学生观、课堂教学观等方面进行改革。根据这点我们教研组的老师都觉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1、保证学生在探讨问题时有气氛,可以重组小组,甚至可以大声争辩。

2、理解童心,允许学生用自然带有童趣的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意见。

3、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使不同的学生在品社课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亦是成功之母,我们为什么不给孩子多一些成功的收获呢?因而在平时的课上,我们尽可能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为了孩子提供一定的活动材料,给学生一双辨别事非的眼睛,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四、教学实践与科研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这个学期,我们教研组的老师虽然都是担任了语数教学,有的还兼班主任工作,但依然能在品德的教学中开创出一片美好的天地,有了一定的收获。

上一篇:零食的精彩广告语下一篇:人社局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情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