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肖邦范文

2024-05-10

音乐欣赏肖邦范文(精选8篇)

音乐欣赏肖邦 第1篇

从肖邦的音乐体裁看肖邦的音乐风格艺术论文

[摘要]肖邦的创作几乎全部集中在钢琴音乐这一领域。其体裁包括前奏曲、练习曲、夜曲、圆舞曲、幻想曲、谐谑曲、叙事曲、奏鸣曲、协奏曲和具有波兰民族风格特性的玛祖卡舞曲、波罗奈兹舞曲等。笔者通过对其代表性体裁的分析,以期管窥出肖邦音乐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肖邦 钢琴音乐 体裁 风格

肖邦的创作主要是器乐,且几乎全部集中在钢琴音乐这一领域,所涉及的体裁包括小型的前奏曲、练习曲,夜曲、圆舞曲和幻想曲;大型的谐谑曲和叙事曲;传统的奏鸣曲、协奏曲和具有波兰民族风格特性的玛祖卡舞曲、波罗奈兹舞曲等。在这些不同的体裁中,音乐表现的内容和形式各异,表现手段各具特色,形成了肖邦独有的风格。

一、肖邦钢琴音乐的体裁

肖邦创作了58首玛祖卡(mazurka)舞曲,这是起源于波兰马索维亚省的一种三拍子民间舞曲。乐曲的特征是强拍落在第二拍或第三拍上,活泼矫健、感情奔放、欢快热情、节奏强烈而多变。肖邦的玛祖卡是以三种波兰民间舞曲(玛祖尔舞曲、摩亚维亚克舞曲、奥别列克舞曲)为基础而创作的,其中以玛祖尔的形式最多。“肖邦的玛祖卡自然而微妙地再现了波兰民间舞曲的节奏、旋律甚至结构。”特别是波兰民间音乐特有的“利第亚”增四度的应用,但这种再现是带有发展和创造性的。肖邦的玛祖卡旋律清晰,常常为混合大小调,大多是抒情性的。肖邦通过自己的创作,使玛祖卡舞曲成为独立的音乐会演奏的作品。玛祖卡是肖邦创作中最富于民族性格的体裁,其民族色彩鲜明,乡土气息浓厚,是作者受民族音乐的熏陶而写成的浪漫主义音乐的最佳范例。

“波罗涅兹”舞曲(polonaise)是16世纪起源于波兰的一种民间舞曲体裁,音乐典雅、庄重,三拍子舞蹈节奏。舞曲常用于军队的仪式行列,后来流行于宫廷,进而在欧洲广泛流传。肖邦创作的20首波罗涅兹舞曲,增添了悲壮、宏伟和爱国主义的气质,赋予了波罗涅兹舞曲更高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肖邦创造性地运用民间音乐的素材,其音乐结构对称严谨,织体丰富多彩,节奏强劲有力,有较强的技巧性,采用装饰音和密集的和弦织体,具有丰满的乐队般的音响效果,常表现出悲哀、忧郁、慷慨、激昂、雄壮和豪迈的情绪。

“叙事曲”(法文ballade)是一种富于叙事性和戏剧性的声乐曲和器乐曲。肖邦创造性地将叙事曲应用到了钢琴作品中,先后完成了4首气势磅礴结构复杂的钢琴叙事曲作品,从而开创了钢琴叙事曲器乐体裁的新领域。肖邦的叙事曲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在内容上与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有密切的联系。肖邦的叙事曲吸收了波兰民间音乐的因素,将叙事性、戏剧性、史诗性、悲剧性、英雄性、交响性和抒情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倾诉了怀念故国,眷恋民族的感情。在曲式结构、和声调性方面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使叙事曲的音乐表现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练习曲”(etude)是指专门训练乐器演奏技术的乐曲,常常具有特定的技巧训练目的。肖邦创立了技术训练和艺术内容相结合的练习曲,其完美的结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肖邦的练习曲具有一定的音乐形象和感情内容,使练习曲发展为一种有艺术价值的音乐体裁,成为音乐会演奏的作品。

“前奏曲”( Prelude)是指在作品前面演奏的序引。肖邦的前奏曲不同于巴罗克时期一般组曲中的前奏曲,肖邦继承了巴赫的传统同时也有一定的发展,每首都写成了独立的作品,同样以24个大小调写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每一首只有一个鲜明的形象,音乐情调丰富,乐思简洁,形式完美。

“谐谑曲”(scherzo)最早产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18世纪中叶,“谐谑曲通常用作奏鸣曲、交响曲中的一个乐章,代替小步舞曲。”肖邦的谐谑曲继承了贝多芬的传统,同时又“远离了古典传统的风格”,把谐谑曲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肖邦的谐谑曲是独立的单乐章的艺术作品,其结构庞大,富于展开,音乐形象对比明鲜,能容纳复杂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突进快速、活跃的三拍子、生动的节奏、突发的重音、切分音、急剧的力度变化、比较复杂的曲式结构和大胆的转调等手法,使谐谑曲不仅具有热烈、刚劲、诙谐、嬉戏、幽默、歌唱和富于幻想的特点,而且表现出了戏剧性、哲理性的内涵和史诗般的气势。

“夜曲”(nocturne)是爱尔兰作曲家约翰费尔德创立的一种体裁。肖邦的夜曲是在费尔德的基础上发展的,早期的夜曲受费尔德的影响,风格恬静华美,多情细腻,音乐形象单一,带有伤感的情调。以后的作品则扩大了规模,大多具有不同形象的对比,常常表现出抒情性和戏剧性的特征,使夜曲体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音乐意境。肖邦的夜曲旋律悠长,速度缓慢,如诗如歌,同时充满了激情和内在的张力,在结构上大部分为三部曲式,有较大规模的展开。他将歌唱性、宣叙性和装饰性的华彩熔合在一起,伴奏织体变化频繁,节奏精巧特异,旋律错综交织,音区对比并置,和声色彩微妙。

二、肖邦钢琴音乐的风格

通过几种代表性体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肖邦在对音乐体裁进行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上,尤其把波罗奈兹舞曲、玛祖卡舞曲、叙事曲、夜曲和练习曲等体裁形式提升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从肖邦的体裁及其作品来看,其总体风格可以总结出这样几个方面:

1.肖邦早期的作品大多情绪明朗、抒情,充满着幸福、希望和青春的欢乐,写作手法简单,风格华丽幽雅。中晚期的作品因受到波兰民族独立斗争的影响,其风格逐渐转到了为民族独立解放而呐喊的悲壮、忧愁和愤怒,开始出现了戏剧性和悲剧性的因素,也开始出现英雄主义的音乐形象和爱国主义的个人情感,写作手法逐渐变得丰富多彩、精致细腻、自由灵活而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2.肖邦的旋律吸收了声乐因素,使器乐作品声乐化,旋律形式具有声乐性与器乐性相互交融的特点,歌唱性是肖邦钢琴音乐的总的风格特征。尽管在他的玛祖卡、波罗奈兹舞曲和叙事曲等一些作品中,也表现出戏剧性、史诗性和英雄性的宏伟雄壮,但音乐在根本上却始终保持着歌唱性的特点。同时,在歌唱性的基础上又具有华彩性、装饰性和变奏性的风格。

3.肖邦的音乐是从波兰民族的土壤中生长的,他吸收应用了民族民间音乐的素材,经过创造性的.改造而形成了他独有的音乐语汇。在他的玛祖卡舞曲、波罗奈兹舞曲以及夜曲等作品中,不仅具有典型而丰富的波兰民族风格,同时,也再现和反映了波兰民族的精神。他把民族的音乐与欧洲音乐相融合,创造出了一种可称之为波兰民族的并具有世界性的音乐。

4.肖邦的音乐以主调和声为主,同时贯穿复调的技法。他的和声具有古典音乐的严整性和根据性。他常常使用中古调式、交替调式和大胆的突然转调来变换和声,他喜欢用三度并置的调性对比,并将半音阶和声及其伴随的不协和性扩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领域。他在传统和声的范围内也探索运用了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他的和声的逻辑性是以声部的流畅进行为依据的,其声部进行灵活自由、幅度宽广、低音浓厚、纤细单纯。他的音乐织体大多为旋律加和声音型的伴奏,其伴奏音型丰富多样。

5.肖邦在曲式结构方面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创造性地使用能表达音乐情感的适合于自己性格的结构形式,在叙事曲、谐谑曲、幻想曲、波罗奈兹舞曲等作品中大多采用灵活自由的混合曲式结构。

6.肖邦在他的圆舞曲、玛祖卡和波罗奈兹舞曲中,突出特定的节奏;在幻想曲、谐谑曲和叙事曲中,又使节奏灵活多变。但从总体来看,肖邦的音乐个人随意性较大,有一定的即兴因素,其节奏比较自由,具有高度的伸缩性,这也正是肖邦对于“自由速度”(tempo rubato)的大胆探索。

7.肖邦的音乐是诗意性的,尤其是那些小型作品,如:前奏曲、练习曲、即兴曲和夜曲等,音乐总是表现得优雅如歌,诗意连绵。一些大型作品也同样具有浓郁的诗意。肖邦通过诗意性的音乐来倾诉自己的内心情感,所以,他的音乐具有极大地抒情性。

8.肖邦是一位以钢琴音乐来抒发爱国情怀的音乐家,“肖邦的音乐是与表现爱国主义精神这一神圣主题密切相连的,他对祖国深刻而强烈的热爱,贯穿了他音乐创作的总过程,决定了他音乐创作的总方向。”

总之,肖邦的钢琴音乐是独创性的,他的钢琴音乐体裁特征突出,风格鲜明,他为钢琴音乐体裁及风格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唯民.钢琴诗人肖邦的波兰情结[J].北京:音乐研究,1999,(4).

[2]汪启璋,顾连理,吴佩华编译,钱仁康校订.外国音乐辞典 [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

[3]冯智全.肖邦大型作品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4] [美]Patricia Fallows-Hammond.钢琴艺术三百年 [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 A.索洛甫磋夫.肖邦的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54.

[6] [美]保罗亨利朗格.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7]李应华.西方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8] [美]唐纳德格劳特.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9]钱亦平,王丹丹.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音乐欣赏肖邦 第2篇

肖邦的全名是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波兰人。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舒曼称他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它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个纤弱、儒雅、温柔而又有才的男子。

肖邦一生创作了大约二百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钢琴曲,著名的有:两部钢琴协奏曲、三部钢琴奏鸣曲、四部叙事曲、四部谐谑曲、二十四首前奏曲、二十首练习曲、十八首波兰舞曲、四首即兴曲等等。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升C小调圆舞曲》。在外界的评论中,肖邦的《升C小调圆舞曲》是一首热情奔放的作品。每当我紧张,烦心时,非听这首曲子不可。

听得我心有戚戚焉。我认为这首曲子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缓慢、悠扬、抒情,又带着一点浅浅的悲伤。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头高傲的梅花鹿在冬日的暖阳中,缓缓地漫步在丛林之中。整个画面温和而平静。转而进入第二部分,梅花鹿不再是缓缓地漫步,而是张开了四条腿,迅速有力地奔向远方,越跑越快,扬起地面上的一些灰尘,给人一种气势蓬勃、强劲的感觉。第三部分又回到第一部分的曲调,画面切换,仿佛到了梅花鹿的老年时期,在静静地回忆这些美好的过往。整首曲子有一种哀伤的基调,但最能抚平人们心中的不安。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是在肖邦和女作家乔治·桑相识相爱,却又因为种种原因而分开后,肖邦回忆起曾经和乔治·桑的点点滴滴,写下了这首曲子。乍一听,会感到它的旋律很美,实际上它隐藏着一种说不出来的悲哀。

探索肖邦音乐创作的情感 第3篇

肖邦从小就显露出音乐的才能与天赋。七岁的时候, 肖邦在为慈善协会举办的音乐会上弹奏钢琴作品时, 被波兰著名的钢琴家威尔菲尔激昂的赞叹道:“真是一个神童!”肖邦小的时候曾到过捷瓦诺夫斯基的庄园。在那里, 他听到了许多优美、动听、朴素的乡村音乐并跟艺术家学习。天生对音乐敏感的感受力为肖邦以后的音乐生活埋下了种子,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所见到的周围的世界给他的灵感与思索也不容忽视。1826年肖邦师从约瑟夫·埃尔斯纳, 正式开始了他的音乐学院生活, 在此期间, 祖国的文化与民间音乐在肖邦脑海中烙下深深印记, 同时他所接触的爱国诗人与文学界的有志之士, 使爱国情感逐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波兰是一个多灾难的国家, 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个国家曾对波兰进行了三次瓜分, 抢占波兰的领土, 奴役波兰的人民, 并扼杀波兰的民族意识…”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肖邦从小就显出对人民生活的关切之情, 爱国主义情感在肖邦幼小心灵深处已经萌芽。肖邦通过音乐来表达着自己的内心思想和最深切的情感, 他向听众转达了自己的爱和恨, 并歌颂祖国, 歌颂英勇和伟大。正是拥有这样的国际环境, 肖邦虽远在异国他乡, 却运用自己特有方式即音乐语言, 传递着祖国的声音, 体现着自己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如1831年肖邦定居在巴黎, 期间经常以饱满的爱国热情无私地帮助流亡的波兰同胞, 并免费为其演出, 这时的他已是一位著名的钢琴家了。在巴黎居住期间, 他经常同各国的文艺家来往, 如波兰的爱国诗人维特维茨支、法国文学家雨果、巴尔扎克、德国诗人海涅等。他们主张文艺要有鲜明的民族性, 要有热爱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内容, 要有丰富的情感色彩与肖邦不谋而合, 对其以后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直以来, 我们都在强调情感对于音乐的重要作用。中国古代的第一本乐论专著《乐记》中, 就讲道:“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敢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 肖邦所拥有的爱国之情不正为肖邦的创作提供了一种灵感与源泉吗?当肖邦心中郁结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时, 从而转化为一种表达的愿望, 这种愿望会化作动人的音乐从肖邦的笔下流淌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与对祖国矢志不渝的热爱。使肖邦决定死后一定要把自己的心脏运回波兰。他的遗体一直被安葬在巴黎近郊的墓地。波兰侨民诗人齐普利安·若尔维德曾写过这样一段文字:“弗雷德里克·肖邦, ……赤诚的波兰人, ……他把撒遍波兰大地的泪珠收集起来, 用他们凝成了以克服与和谐美的晶莹宝石, 镶在人类的皇冠上。这是一个艺术大师才能攀登的伟大的极峰, 而肖邦做到了这一点。他的大半生在国外度过, 这对于一个侨民是很难做到的, 而弗列德里克·肖邦做到了这一点。”所以肖邦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他一生创作的阶梯, 正是有了这一阶梯才使他成为杰出的艺术大师。

肖邦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强烈的民族情感, 它体现在音乐创作素材的选用和创作技法的吸收上, 这种民族情感体现出了民族文化的光芒和特质。正是肖邦生活的历史年代与环境以及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使他的音乐无论从音响效果还是表达的深刻性方面都给人带来深深的震撼, 其音乐作品在无形和无声中都带有强烈的民族性。他的音乐不仅促使波兰人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还为后人的音乐创作提供了某种可借鉴的经验。肖邦艺术创作的成功十分有力的证明了, 民族情感对作曲家创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某些方面说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成败与否。

长期以来, 世界音乐都处于“欧洲中心”“西方先进”的旗帜下, 对于本民族音乐的思考总是建立在模仿西方的光环之下。但是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 各个国家对文化开始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音乐创作也走向了多元化。如何使我们国家的音乐保持自己独特的风格?民族情感显然是个重要环节。从对肖邦叙事曲创作的分析到现在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都暗示出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感在音乐的创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在肖邦的音乐作品中, 很好地将自己的情感和爱国的民族情感融合在一起, 个人优美的抒情性和对祖国命运担忧所形成的叙事性、史诗性使叙事曲具有无与伦比的魅力。作曲家的创作与自己的情感紧密相连, 这一点毋庸置疑, 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后, 西方各种现在的创作技巧、音乐流派层出不穷。不论作曲家如何地进行着种种反传统的尝试, 这种尝试总是以自我的表达为基础, 使得民族情感在音乐中显得可有可无。在这样的理念之下, 偶然音乐、电子音乐、简约派、具体音乐等等层出不穷, 但是种种创新没有走多远就被另外的潮流或者趋势所取代。由此可见困难的不是创新, 而是创新之后的音乐作品能够走多远, 是否会成为经典。社会为我们提供了通过音乐自由表达的方向, 尽管音乐创作可以完全是一种自我的、新奇的、与众不同的表达, 并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但是这种表达不仅要对创作者本身有意义, 还要看其对音乐大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个人情感即个人创作音乐的自由并不意味着音乐是不需要传达任何民族情感, 没有民族情感的音乐是没有生命力的, 不会在音乐历史的长河中闪耀出灼灼的光环。

参考文献

[1]廖乃雄.肖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8

[2]耶日.勃罗什凯维奇.肖邦的故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2

论抓住肖邦音乐的风格 第4篇

关键词:肖邦;全盛时期的创作;声乐与器乐的紧密结合;宣叙性特点;演变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9—0266—03

一、肖邦作品丰富的内容背景与鲜明的情感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1810—1849)。伟大的波兰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3月1日出生于华沙郊区热拉佐瓦沃拉。父亲原籍法国,母亲是波兰人。他是个异常早熟的孩子,六岁就写诗。他的音乐天才很快就证明他注定成为“莫扎特的后来人”。九岁时,在音乐会上公开演奏,散场后,他更关心的好象是他的衣领,而不是他超常的演奏技巧,他对母亲说:“所有的人都在看我的衣领,妈妈。” 中学毕业后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同时开始了早期创作活动。1830年以后他到巴黎定居,在那里度过了后半生。从此肖邦永远未能回国。当时,正值波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反对外国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对青年肖邦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从而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忱。1837年他严词拒绝了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的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门大炮”。肖邦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灭亡”,足见他拳拳爱国之心。他晚年生活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从1846年起,肖邦的创作开始出现衰退的趋势。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波兰民族运动的几次挫折对他打击很大;另一方面同文学家乔治·桑的爱情破裂以及身体衰弱,大大影响了他的创作热情,身体健康每况愈下。1849年10月17日逝世于巴黎寓所,他临终时嘱咐亲人死后将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

肖邦的艺术是爱国艺术,具有深刻的人民性,也是人道艺术家的十时微 ,是作家爱他生活和创作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先进理想的鼓舞而创造出来的。艺术比艺术家更有力。他所创造的典型和英雄将不依赖于他的薄弱意志而生活,因为这是永恒美的表现之一。

二、创作

肖邦的创作可分为四个时期,即华沙时期、华沙起义时期、在巴黎的全盛时期、晚期。

1.华沙时期(早年—1830) 这一时期的创作除少数作品外,在肖邦的整个创作中不占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它是肖邦一生创作的起点,其中已经闪耀着民族感情和民族风格的光辉,这在他的《d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27)钢琴与乐队合奏的《降E大调大波洛奈兹舞曲》(1831)《C大调马祖卡舞曲》(1829) 《F大调马祖卡舞曲》(1829)、钢琴与乐队合奏的《波兰主题幻想曲》(1828)和《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回旋曲》(1828)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1830年作的两部钢琴协奏曲。这两部作品富于浪漫主义气质,对爱情生活的体验,对幸福的热烈向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明朗欢快情绪贯穿全曲。

2.华沙起义时期(1830年末—1831年) 在这一短暂的时间里,肖邦的创作出现了一个飞跃。《b小调谐谑曲》(1831)写于逗留维也纳时期。起义激起的爱国热情同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交织在一起,构成一首既严峻又温存的音诗。《c小调练习曲》(别称《革命练习曲》,1831)《d小调前奏曲》(1831)则写于得知华沙沦陷之后,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同时期创作的《a小调前奏曲》则充满了迷惘、茫然的情绪,音乐构思奇特而新颖。

3.在巴黎的全盛时期(1832—1845) 在肖邦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深刻的民族内容,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娴熟的音乐风格使他的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创作涉及到钢琴音乐的各种体裁,从练习曲、前奏曲、马祖卡舞曲、波洛奈兹舞曲、夜曲、圆舞曲、即兴曲,直到结构更为复杂的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都获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肖邦的绝大部分练习曲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其中,《E大调练习曲》(1832)、《b小调练习曲》(1834)、《a小调练习曲》(1834)等最为突出。《E大调练习曲》是一首感情温存、深沉的哀歌,它的曲调属于肖邦创作的最优美的曲调之一,倾注了对祖国无限爱恋的感情。《b小调练习曲》则是一首充满了阴郁激愤情绪的作品。它的主题紧张强烈富于戏剧性,而它的中部却渗透着一种沉思宁静的悲凉气氛。在适宜于主要表现单一形象的练习曲体裁中,采用如此强烈的双主题对比的原则以造成尖锐的戏剧性冲突,这在肖邦的练习曲中也是不多见的。《a小调练习曲》则情感严峻,气势磅礴,全曲由号角性的简单音乐动机发展成为波澜壮阔的巨流,把音乐推向戏剧性的悲壮的高潮,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肖邦的三首奏鸣曲中,在内容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方面最突出的是《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1839),其中的第3乐章《葬礼进行曲》,寄托着对华沙起义中为民族解放而献出生命的烈士的哀思,是肖邦音乐中最脍炙人口的篇章之一。夜曲是肖邦创作中最富于浪漫主义气质的体裁。他早年创作的夜曲深受英国作曲家J.菲尔德夜曲的影响,追求音乐风格的细腻、华美和典雅秀丽,有比较浓厚的浪漫主义感伤情调。流亡巴黎后创作的夜曲在内容上愈加深刻,音乐风格也更富于个性化了。他的《c小调夜曲》(1841)完全摆脱了菲尔德的影响,主题朴实无华、严肃而又悲哀,音乐的发展愈来愈富于戏剧性。它标志着肖邦已经将夜曲的创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大大地挖掘了夜曲的表现潜力,使它成为一种能容纳深刻社会内容的音乐体裁。肖邦的四首叙事曲全是这个时期创作的,其中有的是直接同波兰的民族史诗和民间传说相联系。如《g小调叙事曲》(1835)的创作是直接受到了波兰民族诗人密茨凯维奇的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启示。肖邦把握了为民族献出生命的英雄华伦洛德的深沉、严肃、大无畏的性格以及贯穿整个长诗的紧张的悲剧性气氛,将它们体现在严整的奏鸣曲快板乐章的形式中。《F大调叙事曲》(1839)则取材于同一位诗人的民间幻奇故事诗《希维德什扬卡》。

4.晚期(1846—1849) 这一时期肖邦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衰退趋势。《幻想波洛奈兹舞曲》(1846)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虽然在这里已经听不到像《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那样高昂、豪迈的声音,但它的那些由于对祖国、民族未来的某种憧憬而唱出的激昂慷慨的段落仍是极富于感染力的。《g小调马祖卡舞曲》(1849)、《f小调马祖卡舞曲》(1849)是肖邦最后的两部作品。前者是一首亲切、温存的歌,表达了对生活的最后一点眷恋;后者在淡淡的哀愁中倾诉着对故国和亲人的最后思念。

三、肖邦作品的旋律特点

1.声乐、器乐因素紧密联系

肖邦作品的主音音乐织体中旋律占据优势迫使演奏者要制定出技术手段以便能最“引人入胜”显示出旋律美来。旋律应该由低音声部和悄悄引入的补充声部(和弦、音型)所支持。其任务是借助力度、速度和音色等手段来反映作品的全部声音财富。这财富源于唯一的肖邦式的和声终止式、精致的转调、半音阶、等音音阶、等音变换和各色各样的终止式。这种声乐与器乐性的结合我们在肖邦的音乐中也可以看到。肖邦风格的最大特点是声乐性与器乐性交织甚至融合在一起。肖邦的音乐中许多旋律是歌曲的音调自由地转为器乐的音调,或是相反的,器乐的音调为声乐的音调所代替。但最常看到的还是前一种情形:在肖邦的乐曲中,器乐的音调好象是从旋律的纯歌曲性的因素中引申出来的。可以举降D大调夜曲作品第27号为例。在这里如歌的曲调广阔、自由地流露着,很自然地转为华彩的音型,并带有肖邦所特有的精巧奇异的节奏。(加乐谱)

2.复调——多声部现象

多声部现象一般出现在较短的、大都是主音音乐段落里。这些常常证明肖邦的对位法技巧十分高超。下面是肖邦式的多声部的几个例子:

降A大调幻想波洛奈兹舞曲OP.61第66—76小节

——四声部复调音乐

升c小调玛祖卡OP.50之3 第1—9及33—41小节加弱起小节

——模仿

C大调玛祖卡OP.56之2第53—69小节

——卡农

升c小调波洛奈兹OP.26之1 第66—82小节

——复合旋律

3.变奏

真挚、热情、柔和、宽广如歌,正象格林卡、柴科夫斯基等俄罗斯古典作家的旋律特点一样,也是小帮的旋律特点。+3+“我们从奥斯卡·科尔别尔格(O.Kolberg)出版的马索维亚曲调集中随便拿一本来看,就可以看出玛祖尔人的民间音乐与整个肖邦音乐的风味是多么接近。” 俄罗斯民歌所特有的变体发展也是波兰民间音乐的特点。而我们在肖邦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喜好用变奏的发展。肖邦音乐的最大的特点正是旋律的变走。才气洋溢的摇篮曲是这种变奏的最出色的例子。整个作品中在不变的主音、持续低音上,每一小节变换着主和弦与属和弦的和声。乐曲的开头,在这非常纯朴的固定低音的背景上,奏出明显的民间色彩的迷人的旋律。肖邦虽然用“装饰”型的各种变体手法来改变它,但始终保持音乐的总的温柔诗意的、宁静安谧的“亲切”性质。

4.诉说性、宣叙性

除了以上这些特点,宣叙性、朗诵性也是肖邦的旋律特点。肖邦的旋律常常是在说话,而且这说话也象它们歌唱那样富于表现力。贝尔查在肖邦的宣叙调中看出有波兰民间音乐史诗体裁——波兰沉思曲的痕迹。贝尔查写道:“大家都知道,这种体裁在它发展的成熟期形成为先有一个缓慢的史诗性的领唱(常常带有悲哀的色彩),然后是一些紧张性的段落,与开头的领唱的旋律交替出现……。”

5.演变

作曲家肖邦成熟所经历的道路——从他青年时代的作品的抒情开始,经过炫技和沙龙的幽雅、幽默和民间性,再到民族作曲家的戏剧性和高昂的激情,最后同乡超验。令人深思的是,在肖邦风格的演变过程中,不管作品的曲式和体裁,演变都是显而易见的。作曲家面貌的改变无论在奏鸣曲、波洛奈兹舞曲,还是在那段时期的玛祖卡舞曲里都在进行。各类织体的有趣例子在肖邦成熟晚期创作中最为常见。它们与和声、旋律和节奏的奇思妙想的发展一起形象地展现了肖邦个性化的创作技巧迅速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童道锦,孙明珠.钢琴教学与演奏技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6.

[2]谢颖.20世纪钢琴大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童道锦,孙明珠.外国钢琴作品的分析与演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4]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认识肖邦钢琴音乐教案 第5篇

1、通过聆听、比较和鉴赏活动,能够感受和体验肖邦钢琴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情绪及风格;

2、在聆听、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认识和了解肖邦这位波兰最伟大的爱国音乐家;

3、通过欣赏李云迪参加国际肖邦比赛的录象,比较和深化理解肖邦音乐风格,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感;

4、通过一些即兴的音乐创作活动,如在钢琴上用黑键即兴演奏中华民族五声调式的音乐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组合作精神及多元化的课堂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平台、钢琴、自制录音带、电子琴 教学重点:鉴赏肖邦的钢琴作品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和即兴创造五声调式的钢琴音乐 教学步骤:

一、学生音乐小组“课前5分钟音乐自由空间”活动——介绍学生喜欢的音乐,评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给予学生一个展示自己所喜爱的音乐的舞台,形式可以多样,而且有自评、同学评和老师评三种评价方式。)

二、导入。打开课本第十七节“钢琴音乐的奇葩”,什么是奇葩?指的是谁?肖邦的钢琴音乐为什么被人称为奇葩?奇在哪里?大家思考一下。

(设计意图:从词语的理解导入,更能调动高中学生的思维,也容易使音乐形象化。学生不能理解到底谁的音乐是“钢琴音乐百花园中一朵最美丽而奇异的花”时,老师进行点拨,指出李云迪弹奏的也是肖邦的作品,从而引出主题和学习的内容——肖邦钢琴音乐。)

三、观看一段肖邦的资料介绍。欣赏几首肖邦著名的钢琴作品《C小调练习曲》《小夜曲》《玛组卡舞曲》《幻想即兴曲》等,听出资料中的背景音乐是哪一首?

(设计意图:直观的音像资料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明确要做什么,带着问题去听去看,印象会比较深刻。)

四、小组问答:有关肖邦的知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也是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表现积分榜活动的延续,个人答对问题,小组加分,科代表登记,这个活动使师生间的互动更为密切,也使课堂气氛活跃。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认识和了解肖邦这位波兰最伟大的爱国音乐家。)

五、对比和深化:师问:中国有位年轻的钢琴家,2000年10月获得了肖邦国际钢琴大赛的金奖,他是谁?生答:李云迪

(设计意图:李云迪是肖邦赛事七十多年历史中最年轻的金奖获得者和首获第一名的中国人,意义非常重大,学习肖邦的音乐,不能不提李云迪。)

六、观看李云迪参加肖邦国际钢琴大赛的现场演奏视频

(设计意图:以李云迪的演奏来深化对肖邦音乐风格的理解,非常亲切,而且特别有时代气息和民族自豪感。)

七、小组问答:有关李云迪的知识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分析李云迪获奖的原因,理解中国文化的诗意与肖邦音乐的联系。)

八、创作活动:

1、配乐诗朗诵:王维《田园乐》——肖邦《F大调夜曲》

王维《山中》——肖邦《降D大调前奏曲(雨滴)》

(设计意图:王维的诗本身就象一幅山水画,他的诗不仅有诗情,还有画意。而肖邦的钢琴音乐也具有明显的画面感,能让人感同身受,所以,以王维的诗配上

肖邦的音乐进行朗诵,能培养学生的“诗人气质”,帮助学生理解肖邦音乐中的诗意。)

2、在钢琴上用黑键即兴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调式五声音阶有1 2 3 5 6 五个音组成,刚好可以在钢琴上用黑键表示出来,钢琴有88个琴键,其中黑键有36个,黑键之间是没有半音关系的,同学们可用手指、拳头、手掌、手关节等尝试在钢琴上即兴创作一小段音乐,自己命题。如《北风吹》《奔跑的小鹿》《行云流水》„„老师范奏,请同学出来试奏,老师将进行录音,展示并点评。

(设计意图: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对钢琴演奏的兴趣,也可以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浅谈肖邦音乐的特点 第6篇

关键词:肖邦 唯美 钢琴 音乐

肖邦(1810—1849年),伟大的波兰音乐家,在西方音乐史上被誉为“钢琴诗人”。如果没有肖邦,钢琴音乐的历史上就会缺少一朵诗意浪漫的艺术奇葩;如果没有了肖邦的钢琴音乐作品,我们可能就无法欣赏到别样的诗一般浪漫至极的钢琴音乐。

肖邦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创作了《波洛奈兹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满20岁时已经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肖邦的独特不仅在于他是一位音乐天才,更在于他是音乐史上唯一一位仅用钢琴来创作的作曲家。他一生专注于钢琴音乐,并通过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由此而开创了独具个性的多样化的浪漫主义音乐——肖邦钢琴音乐,对丰富人类的钢琴音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肖邦用钢琴创作的作品几乎涉及了所有类型的音乐体裁——协奏曲、奏鸣曲、夜曲、圆舞曲、叙事曲、波罗奈兹舞曲、练习曲等。在钢琴已经非常普遍的今天,越来越多学习钢琴的人们从弹奏肖邦的作品中理解了他,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欣赏他的作品中了解了他。

肖邦是用唯美的心来表达音乐情感的思想者,他的音乐比较注重旋律的歌唱性和装饰性,强调声乐性和器乐性的相互交融,其创作的作品纯粹而细腻。他把钢琴作为表达情感的唯一手段,这种单一而独特的表现形式使得他在浪漫主义作曲家中显得独树一帜。他有时用钢琴清冷的音色表达自己至柔至美的情感,有时又用这种音色表达出了激烈和火热。在夜曲里,那种安静的期盼、甜蜜的回忆、瞬间的激动和转眼间的不安不时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人们领略到了一种别样的甜美、别样的忧伤和一种诗一般美丽的钢琴语言。

肖邦的音乐是属于那种能钻到人心里去的、能让人迅速喜欢的类型,能轻易拨动人心中那根柔软的弦,让人心醉。肖邦的精神世界在其各类作品中表露出的高贵、典雅、甜蜜或者忧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人文精神。肖邦的一些作品情到极致处会爆发出强烈的力量感,一连串的音符会展示出精神思想的灿烂火花,令人如同置身于光、影、色的唯美丛中,忘却了自我。德国音乐家舒曼曾把肖邦的作品比作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因为在肖邦的音乐里,在华丽绚烂的旋律下面,在激越、安静的吟唱后面往往是一种深沉怀念的情感。肖邦的圆舞曲作品,既有温柔抒情的情感,又有伤感凄婉的情绪。他以那种带有强烈张力的旋律,表达出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从这种不拘泥于古典主义时期舞曲对节奏中规中矩的表达中,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浪漫主义音乐家的个人情怀和理想主义的色彩。肖邦带着波兰的民族语言——“玛祖卡”走向了世界,在他的“玛祖卡”作品里,波兰的民族音乐语言被带到了绝美的高度。

简介肖邦及其音乐作品教案 第7篇

一、教学内容:

1.观看电影《不能说的秘密》中斗琴片段,里面有几首曲子都是肖邦的作品,向学生引导出音乐家肖邦,介绍肖邦

2.重点介绍肖邦的升c小调圆舞曲和黑键练习曲(Op10 No5)

二、教材分析:

肖邦是伟大的波兰音乐家,在七岁时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学生通过对肖邦生平的了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肖邦

2,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爱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肖邦生平及其它的主要作品类型,重点欣赏升c小调圆舞曲和黑键练习曲(Op10 No5)

五、教学难点:

让学生分清楚肖邦的各类音乐作品

六、教学用具: 电脑

播放器

七、教学过程:

1.起始阶段:(8分钟左右)

同学们都知道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肖邦吗?(学生回答)不管以前是否听说过他,都没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肖邦和欣赏他的作品。首先给大家播放一段电影片段,大家要注意听里面的曲子(播放录像)〈约5分钟〉 好了,看完这段片段,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里面一共有几首完全不同的曲目?(3首)

他的前两首曲子都是肖邦的作品,分别是肖邦练习曲Op10 No5 俗称肖邦黑键练习曲

第二首是肖邦的《升c小调圆舞曲》,第三首是由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所创作的歌剧《萨尔丹沙皇的故事》里面的第三幕插曲《野蜂飞舞》改编的。第三首暂时先不作介绍。

2、展开阶段:

(10分钟左右)让我们先认识一下伟大的音乐家肖邦,先看看他的照片吧!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在七岁时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bA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 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的作品类型主要包括有夜曲、小夜曲、圆舞曲、马祖卡舞曲、练习曲、波兰舞曲、即兴曲等。肖邦的作品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钢琴曲类型。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愿意。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他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当他1831年9月初赴巴黎时得知起义遭沙俄镇压、华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强烈震动。《c小调练习曲》(别称《革命练习曲》,1831)、《d小调前奏曲》(1831),即是这时完成的。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统一。

对肖邦进行一个简短的介绍后再回到刚才的那段录像,其中的曲子差不多都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动我们来听听第一首曲目《黑键练习曲》的完整版(播放)〈约2分钟〉 介绍《黑键》

在这支曲子里,肖邦是第一次尝试性的、用有明确练习目的的手法,把旋律和主题交给左手,而让右手持续地弹奏特定的练习音型好象是对主题进行注解。它给以后一些练习曲的发展作了有益的探索。

甚快板,3段体,第一段从降C大调降至降D大调;中段降D大调至降G大调,有调性不明的经过性转调;第三段和尾声都为降G大调,最后双手以八度弹出ff的下行音阶。较难弹奏的作品之一 原曲中右手全部是黑键,需要用很快的速度,无差错的演奏。左手配合以主旋律。

影片中,雨豪先弹奏了一部分黑键,然后变调。因为是由原本的降G大调变为了G大调,所以就如晴依说的:黑键变白键。在jay弹奏的时候前面加了一段刮奏,后面的和雨豪弹奏的完全一样

3、形成阶段:

(10分钟)第2首是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同样的听一下原曲吧(播放)〈约3分半〉 在影片中,雨豪刚弹奏时,那位学长说了一句:肖邦圆舞曲,会不会太简单了?我认为那是他一种夸大的说法,肖邦的那首圆舞曲并没他所说的那样简单。后面的一段快板是作者加上去的,并非肖邦原作

在jay弹奏的时候得却加大了难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出来,难在哪里

第一,jay把雨豪所弹奏的调转了一下 快板在前,肖邦原作在后

第二,jay把整个乐曲的速度提高了一倍 升c小调圆舞曲Op.64-2

是这首《升c小调圆舞曲》。本曲作于1846—1847年,节奏近似马祖卡舞曲,但完全不是为舞蹈伴奏的舞曲,而是真正的圆舞曲抒情诗。本曲是肖邦去世前两年完成的,隐含着他对生命的认识。舒曼曾把肖邦的圆舞曲称为“心灵的圆舞曲”,该说法对于本曲而言是再确切不过了。乐曲为三段体式,无序奏。一开始便是流露着一丝忧伤的第一段主旋律,仍然具有肖邦那轻柔、飘逸的性格特征,可见作者对美好生活仍有一线憧憬。第二段为急速的连动,似滚珠落玉般晶莹剔透。但这不是肖邦以往作品中那种华丽的风格,而是充满着一种无奈的旋律,仿佛是作者在倾诉他孤寂的晚年生活。当时,久居异乡、孑然一身的肖邦身染重病、无依无靠,其心情之忧郁可想而知。中段转为降D大调,多少明朗了些,但是很快又出现郁闷的气氛。在回旋连动过后,反复开头的主旋律,最后全曲在焦躁不安中终了。4.结束阶段:

肖邦钢琴音乐的创作初探 第8篇

一、肖邦钢琴音乐的创作特点

肖邦创作的许多音乐作品都与民族命运和祖国现实具有紧密联系,前期作品饱含浪漫主义色彩,充满着朝气、乐观和明朗的青春力量,但是后期创作的作品更具悲剧性和戏剧性因素,在奔放的旋律中体现着深深的亡国之痛和爱国热情,充满强悍的战斗性与英雄性。通常肖邦创作的音乐与民歌、民间音乐的联系较为紧密,受意大利歌剧的影响,音乐表情热情真挚、音乐气息宽广、音乐旋律流畅,注重钢琴化,钢琴曲中满含伤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旋律。同时肖邦利用和声来深化旋律风格,和声透明轻盈,为听众带来毫无保留和完全的想象空间,通过突出的和声与美妙的旋律来表达出伤感及忧郁的情怀,让观众感受音乐中透露的种种情怀。

肖邦的音乐对调性色彩十分重视,调性的起伏和变化会突出明暗对比的作用,肖邦利用突然转调的方式来展现音乐的悲喜变化,如在减七和弦上进行转调,或者是在属七和弦第三转位,然后通过一串串快速的音阶式经过句,这些都成为肖邦钢琴音乐创作中的突出表现手法。另外,肖邦在复调写法上具有强烈的自由倾向,存在富有趣味的低音声部以及独特的多声部结合的和声细节,如果对一个织体的多个层次进行强调,可以适当丰富声音主题色彩,进而对音乐的立体形象加以改变[2]。当然肖邦的复调音乐出现时间较短,多是在主音音乐的小段落中出现,这也表明肖邦具有十分高超的创作技巧。肖邦的钢琴音乐中占据主要部分的是主音音乐织体旋律,在多声部交织的同时保留各自的优美旋律,以此表现出旋律之美。肖邦的复调基本是引入补充声部和低音声部,将复调思维加入到主调音乐中,使旋律更为流动性和丰富性,表现力更为华丽,让观众体会音乐中的意境。

二、肖邦钢琴音乐的创作风格

肖邦钢琴音乐的创作风格基本可分为民族性和艺术性等。首先,民族性。肖邦音乐创作始于波罗涅兹舞,该舞曲具有庄严性和威武性,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具有较强的现实社会意义。肖邦早期创作的《华丽大波罗涅兹舞曲》就是以波罗涅兹舞为基础,音乐豪迈、乐观、清晰,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另外,肖邦创作的玛祖卡舞曲主要来自于民间,展现的是波兰乡村的生活风俗、人民质朴自然的情感、乡村大自然美的感受等,具有民族音乐特色[3]。在创作该舞曲的过程中,肖邦以民间素材为依据,然后通过修改加工,重塑舞曲的精神实质,使作品既保留有自身的精髓,又能发展民族音乐特色内容。肖邦玛祖卡舞曲的旋律与民间旋律密切相关,如终止式、音程关系、曲调进行、调式运用等方面,巧妙运用弗利几亚、里地亚等中古调式和大小调式,赋予音乐清新古朴的气质,如《F大调玛祖卡舞曲》等。

其次,艺术性。肖邦钢琴音乐创作的载体十分广泛,打破了传统的艺术形式,赋予全新的艺术内涵以及自身情感体验,如玛祖卡舞曲和波罗涅兹都是以民间音乐为基础,但是肖邦没有沿袭民间艺术形式,而是对其进行再创造,全曲保持调性关系的同时,通过五度循坏方式加以展开,形成独特艺术性。一般而言,肖邦钢琴音乐创作的艺术性主要表现为两方面:①体裁的写实性。肖邦的奏鸣曲体裁创作中展现了独特的创作艺术风格,如创作的《葬礼进行曲》借鉴了贝多芬的创作风格与体裁,效仿贝多芬创作了《降B小调奏鸣曲》,并将其作为《葬礼进行曲》的第三乐章。肖邦在创作该作品时的基本情绪是一种含蓄与深沉的悲哀,通过从容而严整的节奏、肃穆庄严的和声及曲调,诉说民族英雄的不朽与光荣,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4]。②创作手法的创新。肖邦在调性布局方面进行创新,如《c小调革命练习曲》中采用主调的导七和弦,没有选用传统主调主和弦进入的方式;在创作中选用丰富的和声语汇,在转调中通过功能的方式展现不协和的和弦;利用色彩和声和变化音,将不协和的和弦放置于协和部分,并采用三度重叠方式形成十三和弦、十一和弦、九和弦等。肖邦的音乐创作与多种艺术相结合,如诗歌、美术、戏剧和文学等,积极寻求音乐之外的艺术精髓,以此促进音乐想象力和表现力的提升。

三、结束语

肖邦的音乐作品代表着一个属于他的时代,在钢琴音乐创作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表现的超然意境让人陶醉,通过独特的钢琴织体、色彩丰富的和声、柔和真挚的旋律等展现强烈的爱国情操和浓郁的民族色彩,让人们感悟生命的内在美。肖邦在作品的创作中融入和深刻体现了民族特性和爱国主义精神,保留古典音乐精华的同时勇于突破传统,将民间音乐素材与民族音乐语言进行深度融合,创造出独特魅力的音乐个性,对音乐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前我们通过肖邦的钢琴作品来探究其创作特点和创作风格,能够让我们系统全面理解肖邦钢琴作品的演奏特征及艺术特色,进而更好地对其作品进行再创造。

摘要:肖邦作为一名伟大的作曲家和钢琴家,创作的钢琴音乐具有十分浓郁的民族风格,在保持纯净风格和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音乐拥有古典传统艺术形式的同时又绚烂多彩,和声语言大胆新颖、旋律极具感染力、钢琴织体富有色彩和细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肖邦风格”。艺术性、思想性和民族性是肖邦钢琴音乐创作的核心风格,肖邦十分注重音乐旋律的优美性、装饰性、歌唱性,能够将钢琴的艺术表现力加以充分发挥,有利于推动钢琴音乐史的发展。本文就对肖邦钢琴音乐的创作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肖邦,钢琴音乐,创作

参考文献

[1]马嘉,刘双磊.浅谈肖邦钢琴音乐的创作特点[J].科技风,2012,02:234.

[2]朱文婕,吕秀霞.探究肖邦钢琴音乐作品创作风格[J].艺术研究,2013,04:92-93.

[3]文歆.浅谈肖邦钢琴音乐创作风格[J].音乐时空,2013,16:126.

上一篇:房产置业合同下一篇:哈尔滨小学学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