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成心得体会

2024-06-07

十八大成心得体会(精选8篇)

十八大成心得体会 第1篇

8日上午,我们在电视上收看了十八大开幕式及胡**代表中共第十七届中心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点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心潮澎湃,斗志昂仰,同时也感慨颇多。

这是一次成功的大会。十八大总结了党的十七大以来5年的工作,回顾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胡**同道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动身,科学地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基本经验,深入阐明了我们党在新世纪坚持举甚么旗、走甚么路、实现甚么奋斗目标等重大题目,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勇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党的十八大,是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全面回顾、总结过去5年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点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心委员会和中心纪律检查委员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十八大报告中,胡**同道的报告高屋建瓴,立意高远,内涵丰富,重点突出,思想深入,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报告全面系统总结基本经验,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熟悉水平的进一步进步,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

第一、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首先要正确掌控十八大的基本精神,这是学习和贯彻的条件。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十八大的灵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理论的继续和发展,是加强和改入党的建设和发展的强有力武器。是我们工作必须长时间坚持的指导思想。确立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重要指导地位,是十八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

第二、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要继续把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党的十八大精神特别是胡**同道的报告,博大精深、意义深远,要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必须花更多的时间,下更大的工夫。继续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专题研讨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特别要掌控好报告的主题和灵魂,进一步进步熟悉,同一思想,把全体本职职员的思想和行动同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同一到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上来。要采取紧扣主题、分层实施、联系实际、强化落实、加强监视等手段进步学习效果,做到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第三、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这是学习和贯彻十八大精神的根本保证,只有学以致用,坚持用十八大精神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十八大精神的理解,才能真正把十八大精神落到实处。在本职方面,联系实际就是要应用十八大精神指导和推动各类规章制度的不断改革完善,以进步对群众的走访服务质量;加强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正当权益不受侵犯;增强公司的竞争活力,不断适应日益竞争剧烈的市场,以更好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良的服务。真正将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所提出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实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实践当中。十八大报告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深化改革要做到三个果断即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都要果断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持革除。本职要果断遵守这些教导,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本职发展规律,不畏艰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首创进取。

十八大成心得体会 第2篇

----中华盛世再扬帆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是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它象滚滚春雷,带给祖国一派生机;十八大选举产生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给我们党增添了活力,给广大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期望。

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班子,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制定了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政策、方向和目标,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前景,新一届领导班子,坚定的向人民承诺:一定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本着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民生,坚定不移的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人民生活得富足,让中华民族的前景更辉煌;十八大,带给我们的是复兴中华的新曙光,我们坚信,祖国的明天会更美好。

一、党的十八大意义深远

十八大的召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一次攻坚大会;多年来,我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历尽艰辛和磨难,取得了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的胜利,又带领各族人民,开创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增长,人民生活水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还有很多需进一步完善之处,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党率领全国人民多年奋斗、拼搏的成果。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终从12个方面简述了民生和创新生态的问题,强调,办好教育,重视民生;提高党建科学文化水平,坚定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追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与民心心相印,发扬民主,增强党的创造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执政骨干队伍,清正廉洁,这样,才能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党的领导。

通过学习,我感到,历史在前进,社会在更新,我们党在最初成立之时,就一直把人民放在心里,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也一直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多少年来,我们的党依靠人民群众,丞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今天又带领人民奔小康;坚信,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通过开拓进取,一定会把我们的国家建成一个更加繁荣昌盛、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科学发展,让人民生活得更美好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行动指南,这是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根据新形势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

科学发展观是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于统一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和体现,是我们党长期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实现中国小康社会目标的保证。

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年富力强,充满朝气;这让老百姓心中有了底气,作为实现中国民众富裕梦的一支生力军,十八大出台的一系列从党建到民生的举措和即将付诸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了期望和祖国更美好的前景。

习近平主席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简单明了,人民第一

我们期望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现代化的养老机制,稳定的物价,舒适的宜居环境,精神、物质生活上的富足,这一切,十八大的召开,带给了我们希望变现实的机遇。

十八大精神得民心,顺民意,在舒适安逸的氛围中安居乐业,尽享美好生活;衣食住行无忧,社会安定,民生和谐。这都是我们热切期盼的。

三、付诸实践,美好未来指日可待

今年,是全面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开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的一年,习主席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提出:让国民共享‘人生出彩,梦想成真’机会,这个梦,就是走中国自己的道路,凝聚中国力量,去实现十三亿中国人每个人美好的梦想,具体说来,就是人文地理环境美,百姓的宜居空间舒适,深化教育改革,幼儿入托不再难、学生教育质量有保证,通过稳定的经济增长和调控。提高和覆盖再就业人员的创业和就业能力和机遇;在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下提高保障水平,加大养老服务体系和儿童福利机构的覆盖和完善,让老人和儿童尽享社会和谐。

老百姓的梦想,包罗万象,衣食住行、政经科技、文化教育、就业安居、医疗保健等。入托梦、上学梦、就业梦、强身梦、食品安全梦、物价稳定梦、工资增长梦,所有的梦,汇成一个向往:期待十八大的召开,带给我们一个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体更壮、生活更美好,国家更强盛,国泰民安的好年景。

十三亿中国人的梦想,也是新一届领导人的奋斗目标。

实现梦想,要真抓实干,重在实干,这不仅需要民众自身的努力,还要加强党的领导,提高管理水平,依靠领导干部们的以身作则,领导者的决策和务实作风,具体说来,就是政策的支持,法治的保障,民间公平.公正的基石。

通过学习我感到,在新形势下,我党面临着执政、深化改革、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和一系列外部环境动荡的考验,真的是任重而道远。

十八大选举产生的是一支过得硬的骨干领导班子,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班子,首先用自己的行动兑现了承诺,他们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深入基层,住普通宾馆,和百姓同甘苦,倾听民生,了解民意,解决民需,置身于民众之中,和人民心心相印,他们的务实精神和工作作风,给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

通过学习,我信心十足,有十八大精神的指引,有这样一支和百姓心心相印的领导班子,全国人民同心一致,齐心向前,我们定能克服一切困难,去迎接新挑战,实现十三亿中国人的梦想。

十八大成心得体会 第3篇

党的十八大报告绘就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为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是我们不断夺取新胜利的行动纲领。报告通篇闪烁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理论光芒。深刻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精神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政治任务。十八大报告中关于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健全全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 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等精辟论述, 倍感亲切, 深受鼓舞, 更加坚定了加快推进医保城乡统筹, 进而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心和信心。

(二)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部分, 明确提出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是根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任务, 提出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具体任务和目标要求, 是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是对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准确的把握, 是对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城乡统筹的深化和发展。统筹是整合的基础, 整合是统筹的必然。所谓“整合”, 就是将两个同类的事项 (制度) 整饬合并, 熔为一个事项 (制度) , 这在数学上称为合并同类项 (已是尽人皆知的原理和常识) 。“整合”并非两个制度“量”的叠加, 而是在融合中实现“质”的提升, 产生“1+1>2”的效应。从这个意义上讲, “整合”是对“统筹”层级的提升, 是全民基本医保制度的健全完善, 是中国特色全民医保体系改革的深化发展, 具有体制机制创新、质量绩效提升的重大意义。整合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是中央在洞悉世情国情, 深谙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规律, 明察现行医保制度二元格局缺陷弊端, 总结各地城乡统筹新鲜经验的基础上, 顺应历史趋势和民众诉求得出的基本结论, 作出的决策部署。既指明了中国全民医保制度建设的发展方向, 又明确了全民医保制度建设的目标任务, 充分体现了医保发展的规律性, 反映了医保建设的必然性, 尊重了各地的创造性。

(三)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是认真抓好落实。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 再好的决策如果得不到落实, 势必落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就全国医疗保障系统而言, 就是要深刻认识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仅是势在必行, 而且是刻不容缓, 就是要振奋精神, 坚定信心, 排除干扰, 不失时机地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整合”是从制度上根除现行医保格局缺陷弊端的迫切需要。我国现行的医保制度由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简称“新农合”) 和城乡社会医疗救助四个板块构成。从制度安排上已经覆盖了全体城乡居民, 参保人数已经超过13亿人, 占总人口的95%以上 (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 , 圆了中国人世世代代未能实现的“医保梦”, 成就辉煌, 举世惊叹, 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 由于改革的渐进性和历史的局限性, 形成城乡制度分设、管理分割、资源分散的格局, 其缺陷和弊端亦是显而易见且日益凸显, 集中表现为重复参保、重复补贴、重复建设造成的参保人数失真 (据调查, 重复参保人数一般都在10%-15%左右) , 财力资源和卫生资源的浪费 (按2012年每年财政补贴240元计算, 一年重复补贴约在240-360亿元) , 既损害了公平, 也牺牲了效率, 给参保居民就医、报销等带来诸多不便与麻烦。所有关注医保建设、关注保障民生的有识之士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则是兴利除弊的一剂良药, 不啻是一项治本之策。

——“整合”是巩固和发展全民医保成果的重要条件。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以后, 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则是面临的重大课题和艰巨任务。医保制度改革与发展, 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而要继续前行, 必须有坚实的基础和巩固的阵地。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导致政出多门, 资源分散、标准各异、信息不能共享、难以监控等等弊端, 既不利于巩固成果, 更不利于发展成果。集聚效应启迪我们, 将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整合为一项统一的制度, 是巩固发展全民医保成果的重要条件。

——“整合”是提高医保质量的不二路径。新时期医保建设的一个显著特征和主要任务, 就是要转变发展方式和提高质量, 即由以前的外延扩张型转变为内涵质量型, 由主要依靠财政投入转变为主要向体制机制改革要“红利”。提高医保质量至少要满足三个必要条件, 即较高的基金统筹层次 (没有相当的层次就不可能有所谓的“大数法则”效应, 增强共济能力和抗医疗风险能力) 、较高的基金使用效率和科学规范精确的经办管理。将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制度后, 统筹的层次 (范围) 必然提高 (至少要由县级统筹提升到地市级统筹) , 基金归集的规模增大, 抗风险能力增强, 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精确化也会相应提高, 对基金的监管更加严格高效、基金的“跑冒滴漏”必然减少, 等等。所以, “整合”是提高医保质量的不二路径。

——“整合”是建设公正和谐全民医保的基本要求。经验证明, “民生为本, 公平至上”是一个好的社会保障制度之魂。健全全民医保体系既要不断提高保障水平, 更要注重保障公平。通过健全全民医保体系让公众更多、更公平地享受到国家发展的成果, 是人民的期盼, 也是我们的责任。公平性首先是制度安排的公平性, 而制度的公平性, 又首先来自制度的统一性 (普遍性) 。只有摒弃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身份歧视和利益固化等种种“不公”, 才能实现“同在一片蓝天下, 共享一个国民待遇”的制度公平。所以, 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为一个制度, 是建设公正和谐医保、让每个国民都能享有公平的医疗保障待遇的基本要求。

——“整合”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要前提。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体国民提供,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是政府的责任, 也是政府对人民的承诺。公共服务的范围很宽泛, 且是一个相对动态的范畴。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是各级财政必须是公共财政, 再就是所有的制度安排不能为“特殊公民”或“二等公民”留下空间。就国人的医疗保障权益而言, 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成一个制度则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要前提和制度基础。

——“整合”是中国特色的全民医保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保障。无论从全民医保建设的战略角度, 还是从维护人民健康福祉根本利益的全局高度, 都必须保证全民医保能够可持续发展, 而且是“一天更比一天好”, 而不是“有了今天没明天”。其中, 体制保障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将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整合为一个制度, 才有可能搞好统一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才可能有统一的、顺畅高效的体制机制、政策体系、管理规范、技术标准和运行监管, 等等, 为中国特色的全民医保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的保障。

因此, 我们必须乘党的十八大的浩荡东风, 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 坚决破除一切妨碍“整合”的思想观念、利益樊篱和体制机制痼疾, 不失时机地深化改革、优化体制、创新机制, 构建科学合理、统一规范、运行高效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并使之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实现永续发展。

(四)

纵观中国医保建设的全局和情势, “整合”不仅是客观需要而且条件业已成熟, 其最基本、最重要的“要件”是五个“基础”:

——群众基础。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 不仅使广大居民 (特别是农村居民) 遭遇了制度性的身份歧视和不公正的保障待遇, 而且给他们参保缴费、看病就医、费用结算、信息查询等带来诸多不便和困难。早日统筹、整合是广大居民普遍的诉求。

——制度基础。“新农合”不仅称谓已经“名不副实”, 而且原本意义上的“合作”属性已经不复存在, 它和城镇居民医保一样, 无论是筹资渠道、经办运行、还是权利义务、责任分担等都遵循同样的原则, 同属基本医疗保险的范畴。“整合”是应有之义, 不存在任何制度性障碍。

——法律基础。社会保险法已将“新农合”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的范畴, 并明确由国务院主管社会保障的部门统一管理。从法律、法理上说, 这个大前提已经是法定了, 只是具体办法 (包括“条例”) 由国务院制定。这还需在充分调研、总结经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适时出台相关办法和条例。

——政治基础。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 并在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要求。说明“整合”与否, 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管理体制问题、事务性业务问题, 而是一个政治问题了——“整合”既是我们的最高依据, 也是最大的政治责任。党的十八大为我们提供了凝聚共识、推进“整合”的重要契机和强大动力。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完善全民基本医保体系, 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就应该坚定果敢, 刻不容缓。

——工作基础。自从中央提出加快基本医疗保险城乡统筹步伐以来, 天津、重庆、宁夏、青海等许多省区市都进行了积极探索, 取得好的效果。特别是改革开放前沿的人口大省广东, 全省实现居民医保的城乡统筹 (实质上是“整合”) 的做法和经验, 全面系统地回答了要不要统筹、为什么要统筹、怎样统筹 (“三步走”的实现路径) 和统筹的好处是“效益倍增”等一系列问题, 为加快统筹 (整合) 趟出了路子, 树立了榜样。故笔者曾撰文呼吁“广东之路——统筹城乡居民医保的经验值得重视”。

(五)

通过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 对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得出的最基本、最坚定的结论便是:

——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客观规律使然, 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仅必须, 而且可能;整合与否、整合快慢与否, 并不完全取决于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 更多的、也是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当地决策层和相关部门的政治觉悟、事业心和责任感。因为整合本质上是深化改革, “既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 又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在这个关乎民生的重大制度建设上, 与其说是一个经济问题, 毋宁说是一个政治责任、政治决策问题。

——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带来倍增效益 (公平效率的提高, 浪费损失的减少, 民众受惠的增多等) 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 早整合, 早主动, 早受益;晚整合 (甚至抱残守缺) , 晚受益, 越晚越被动, 越拖造成的浪费损失会越大。日久年深, 形成路径依赖, 更是积重难返。

总之, 我们一定要乘党的十八大东风, 抓住机遇, 坚定果敢, 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切实把这项“护佑民生, 功在社稷”的大事抓紧、抓实、抓好。

学习十八大 贯彻十八大 第4篇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包括教育在内的各方面的改革在稳步推进。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有这些都是与当今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直接相关的重大命题。

党的十八大为我们的教育工作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教育实践与研究》杂志社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前提下,总结过去,谋划未来,在办好中学版、小学版的基础上,从2013年起创办了幼教版。杂志社全体同仁将进一步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思想方法的指导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贯彻“探索教育规律,交流教学经验,传播教育信息”的办刊宗旨,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指导基础教育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等方面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成果宣传推广的层次、水平和效益,不断提高《教育实践与研究》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读性。

十八大成心得体会 第5篇

2012年11月8日,全国人民盼望已久的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了。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列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我们知道,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和阐述,并把它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写入党章。但是,中央认为,当时科学发展提出时间还不长,还需要进一步经受实践检验,因此没有在党章中把科学发展观列为党的指导思想。党十六大以来的10年来,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和进步,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同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因此,对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地位进行新的定位,以进一步地发挥其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作用,就具有十分紧迫的必要性。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地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并明确地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全党全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最大的理论创新和历史贡献,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对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阐述。报告准确概括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作的主要贡献,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内在关系,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十八大报告指出,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报告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八个基本要求,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的指导意义。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因此,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同信念,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决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只能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在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做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高屋建瓴地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小康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号召全党、全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报告以促进社会和谐,惠及民生为核心,认真的总结了党的十七大以来五年的工作,全面回顾了改革开放34年来的历史进程,突出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到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阐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芒的是理性文献,是我们党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较十七大报告有十大亮点,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第三次工业革命步伐。指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2、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具体量化目标更明确。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这是继十七大上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后,对我国经济发展内涵重大变化阐述的又一新举措。报告明确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中共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

3、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可以逐步打破“二元结构、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体制,积极引导,加强管理,实现人员自由流动,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

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发展,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报告指出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5、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报告指出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初次分配的时候要更加注重公平。

6、推进医疗服务体制改革,注重农村和民族医药事业。此次报告提出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并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并加强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

7、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将纳入考核体系。报告指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并进一步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8、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报告指出要将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9、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简政放权缩减领导职数。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10、国有资本投向更多领域,民间资本参与公平竞争。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与此同时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使之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十八大的召开必将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胡锦涛同志的报告有四个特点:第一,旗帜鲜明。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主题明确。集中体现为发展,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报告全文贯穿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思想。第三,富有创新。党的十八大报告有两大主要创新:其一,通过回顾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新的概括。其二,对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行了系统阐述,特别是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第四,积极务实。报告着眼于当代中国社会的阶段特征,致力于研究解决当代中国重大现实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国防军队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这些部署是符合当代中国实际的,也是切实可行的。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关注民生问题。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为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同时,按照“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的要求,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目标指向,加快推进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大任务:一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二是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三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四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五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六是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建设这六大任务所要解决的,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社会建设中的具体体现。随着这六大社会建设任务的逐步解决,现实中的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将会得到有效化解,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人民也会生活得更加快乐和幸福。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报告的精神实质,切实把报告提出的战略部署和各项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

学习领会十八大报告精神,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将报告精神融入思想,化为实践,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要以胡总书记四个一定要为指导,克服无所作为的思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十八大献上一份厚礼。以党的十八大的精神为指针,统一思想认识,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的事,顾全大局,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关系,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图书馆工作中,要深入落实十八大报告精神,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

十八大成心得体会 第6篇

浅谈十八大精神与我校校训—— ****** 举世瞩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此次大会是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全面回顾、总结了党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必将有力地指导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途上,党领导着全国人民一定会赢得新的更大胜利。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在总书记的报告中,我看到了党中央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和重视,看到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这极大增强了我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自己的思想和觉悟产生新的飞跃,让我受益匪浅。

身为******大学的一名人民教师,秉承着“******”的校训,从十八大的精神中,深刻体会到高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我校建校**年以来,始终追随党的领导,肩负着党赋予的使命,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培养出一代代优秀的接班人。世事变迁,我们也在不断的改新革面,科学发展。但始终不变并坚持践行的是我们的校训—— ******。

校训是一个学校的育人方针,也是一个学校的发展灵魂。我校正是秉承着“******”的校训,不断的发展壮大。历史证明,我们的校训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并符合时代的主旋律。从历史资料中可以考察到,“**”出自《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此处的明德的“明”,一为明白、清楚,二为懂得、了解,三为弘扬、彰现;“德”,指品行、品质、道德。即认同、践行和彰显美德,依照道德规范明确自身责任来做事。身为一名教师即使知识再丰富,如果没有责任感,没有良好的师德,他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同样,十八大报告中也传递出这样的精神,求才先求德,领带干部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认明责任才能更好的防止腐败现象,正确的领带人民群众加快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出自《朱子语录》中,“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短短四个字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人要有丰富的学识,并要努力去行动、实践。其强调的是学习与实践的统一。在高校中,求学是学习的过程,但求学不能脱离实践,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提升自身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习主席在阐述伟大的“中国梦”时特别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八个字,意味深长,振聋发聩,反映了我们党对新形势下执政使命的深刻认知,彰显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必将凝聚起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中国的发展正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大学的发展也将上升到新的阶段,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感身上的责任重大。我愿以十八大报告精神武装自己,秉承“*******”的校训,切实做好本职工作,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十八大成心得体会 第7篇

“双学”即学理论和学党章。在这次“双学”活动的过程中,我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了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大最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的主要精神,认真听取了《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学习贯彻十八大党章》三场十八大主题报告,并在小组会议中充分讨论了相关内容,在丰富了自己的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觉悟水平,认识到了作为一名预备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坚定了要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的决心,这些在我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将起到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胡锦涛同志所作的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十八大报告,全面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年来党领导中国发展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并整体勾画出了我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十八大报告中的一些新表述、新思想、新论断,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

例如,首次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八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表明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全党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从而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和党的建设各方面。

又如,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十八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组成的“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这是党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到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治国理念。

再如,全面小康社会:从“建设”到“建成”。十八大报告的主题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建设”到“建成”,虽然只是一字之变,却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昭告,指明了未来五年非同寻常的历史方位和发展要求,坚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

党章是党的总章程,是把握党的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准则,是坚持从严治党的根本依据,是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对推进党的工作、加强党的建设具有根本性的规范和指导作用。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发展任务的变化对党章进行适当修改,有利于全党更好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和维护党章,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是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在党章中完整表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整体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等内容写入党章,并对党员义务、党的基层组织和党的干部的要求等部分内容作了充实。这次党章修改集中了全党智慧,是全党意志的共同体现。通过这次修改,党章的内容更加完善,必将在推进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过程中更好发挥根本性规范和指导作用。

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生态文明、保持党的纯洁性等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写进党章,使党章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中积攒的新鲜经验和启示,彰显了共产党人崇高的价值理想,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创新升华,体现了我们党治国方略的逐步完善,标志着我们党的治国方略取得了符合时代精神的历史性进步。

十八大成心得体会 第8篇

担负这次任仲平写作的, 是人民日报评论部。 正如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同志所言, 每个重要历史节点上的任仲平写作, 都是对一段历程的概括总结和凝练升华, 也都是对写作者思想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巨大挑战。 这篇 《转变, 中国道路的历史性跨越———从十六大到十八大》, 写的是十六大以来的十年。 总结这十年的成就, 是十八大报道的重要主题。 对写作小组来说, 从怎样的角度切入, 才能呈现这十年的本质特征, 反映这十年的巨大进步? 以怎样的方式展开论述, 才能更好地对接宏观成就和人们的微观感受, 进而凝聚起最广泛的共识?

换句话说, 对于横跨十年的成就报道, 怎么写, 才能避免就事论事的枯燥沉闷、甚至过分“拔高”的空泛空洞? 写什么, 才能在情理交融中赢得读者的信任、激发人们的信心?

经过反复探讨, 我们认为, 中国这十年的成就, 突出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从外部看, 当西方自由市场遭遇严重危机之时, 中国的制度优势充分彰显, 发展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 中国道路的优异表现给世界以希望、给中国以信心;从内部看,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 实现了“发展版本”的升级换代, 把“人”放在最高位置, 发展理念的升华赢得人民的支持与信任, 成为发展最根本的动力。

“信心、信任”, 这是中国这十年发展所收获的最大政治财富, 也是我们总结十年“转变”的最终指向。 这样的立意, 超越了“改革十年”“挑战十年”“奋进十年”等通常意义上的定位, 开辟了一个新的角度。

对这一主题, 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建议, 不要先入为主给出结论, 而应将笔墨集中在发展理念之变带来的历史性跨越与关键性突破上, 以理性统筹论述, 用文明说服读者, 以求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实践证明, 这种努力达到了预期效果, 文章发表后, 无论是在网络、传统媒体公共平台, 还是在十八大代表驻地和小组讨论会上, 都受到高度评价。 有人说, 被文章深深打动了、说服了, 有的代表在发言中成段地引述文中内容, 并赞扬文章为“十八大主题宣传的扛鼎之作”。

回顾文章写作过程, 如果说有什么心得, 那就是重点把握“时、度、效”, 努力体现“辩证思维”, 并突出以下几个意识:

一是“全球意识”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启示我们, 在全球化演进过程中, 任何国家和地区的重大问题, 都须放到共同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去审视。 在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交流日渐深入的今天, “本土问题”和“全球问题” 紧密相连, “中国问题”和“世界问题”不可分割。 对于我们来说, 讨论问题、阐述观点, 不仅要有世界语言, 更要有世界眼光, 以“全球坐标”定位、用“世界时间” 参照, 才能更好地定义属于自己的现在和未来。

“国际化程度非常高”是这篇任仲平文章的一个鲜明特点:自始至终都把中国道路的十年探索, 置于全球背景下考量。 没有对比, 就没有发现。 将国内改革发展的成就, 放到世界坐标去讲述, 才能看出变化、显出分量。 这种比照有两个好处, 第一个好处是可以通过还原世界图景, 看到中国这十年走过的不平坦道路、遇到的不寻常挑战, 其他国家同样也在经历, 从而增强对中国问题的理性判断。 我们提到埃及解放广场的争斗、 伦敦街头的骚乱、 利比亚的动荡……人类历史进入21世纪的前十年, 各个国家、各种制度都遇到了新的挑战。 面对全球化带来的经济、资本、要素空前自由频繁的流动, 政府必须在超越国界的全球框架下治理国家, 还要应对信息化潮流带来的冲击。 这不只是中国独自面对的问题, 如普京所言, 对所有人来说, 这都是个艰难的时代。

第二个好处是可以引入第三方视角, 增强论述的客观性和读者的接受程度, 凸显全球格局下中国的进步和意义。 比如, 文章引用基辛格的话, 说明中国这十年成绩之所以来之不易, 是因为第四代领导人第一次在全球化的环境下治理中国, 而且是在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这三个条件互相叠加的情况下治理中国。 文章进而由此评述, “当中国工人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当广东乌坎事件吸引来大批境外记者, 当国际油价的涨跌影响着北京‘的哥’的心情,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 已经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与世界相连。 ”这给读者提供了一个看自己的国际视角:在全球化时代“治理中国”, 中国航船的这十年破浪, 确可谓其行进也艰辛, 其抵达也浩荡。

再有, 快速发展积累了不少问题, 这确实令人痛心, 但是不能因此就否定成绩、丧失信心。 任仲平文章引用了国外媒体视角, 4亿人脱贫、13亿人走向现代化、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超过20%。 外国学者坦陈:“这些物质条件具有真实的道德价值, 不承认这些成就是不诚实的。 ” 这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有时候因为我们深陷于脚下的这块土地, 容易既看不到我们身边发生的进步, 也看不到这些进步给我们带来的光亮。 打开国际视野, 才能呈现给读者更多的真实, 让我们一定程度上摆脱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站位局限, 摆脱“爱之也深, 责之也切”的情感局限。 这是新闻评论“统筹两个大局”的最大收获。

二是“问题意识”

“不回避矛盾, 不掩盖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 是对问题应有的态度。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 可以说是在解决问题中步步向前。 如果眼里没有问题、心里没有期待, 也就不会改革、难言发展。 有“问题意识”, 是认识能力提升的表现;能畅所欲言直面问题, 更是时代和社会的进步。

有人认为, 写问题会对冲成绩、消解信心。 这种想法, 恰恰是缺乏自信、没有气度的表现。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必须敢于正视, 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成就是在前进中创造的, 问题也常常是在前进过程中产生的。 正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敢于正视问题、谈论问题, 才会让人民对我们党更有信心。

换个角度想, 问题会因为你不谈就不存在吗? 会因为你不写就看不见吗? 这些年来, 中央领导一直要求主流媒体要在多元中立主导、多样中谋共识, 不敢针对问题释疑解惑, 不愿面对矛盾析事明理, 说起来花团锦簇, 论起来高歌猛进, 焉能达到求同存异的要求, 又如何发挥凝聚共识的作用?

这篇任仲平文章, 努力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 充分论述转型碰撞期、特殊敏感期、危险高发期的矛盾和风险, 透彻分析全球化、民主化、信息化背景下治国理政所遭遇的掣肘与挑战。 文章不仅以很大篇幅说足挑战和问题, 在论及成绩时, 依然用的是“问题视角”:“今日回望, 也许我们仍觉不足, 却不能不感叹历史的进步———听证会虽在细节上还屡受诟病, 但不要忘了, 这种参政形式只是近十年才广泛运用; 信息公开虽然还会面对各种质疑, 但同样要看到, 公开透明的进程已经不可逆转。 ”“即便推进改革会带来更大压力, 即便培育群众的权利意识可能会面临更大挑战, 即便在这个过程中, 争议的声音可能变多、质疑的音量可能变大, 但坚持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 是通往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事实证明, 越是围绕问题写, 越能看到平静中孕育巨变, 转型中矛盾凸显, 机遇中风险四伏, 奋进中充满挑战, 从而得出“我们走过了很不平坦的道路” 的结论。 越是围绕问题写, 越能看出“转变”势在必行, 成就来之不易, 道路彰显意义, 从而增强“走自己的路”的信心。

刘云山同志指出, 宣传报道要树立“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主流媒体做成就报道时最应具有的意识。 任仲平文章这几年的一大转变, 就体现在“问题意识”上。 我们是大党大国大报, 所谓“有容乃大”, 直面现实问题, 说出还有不足, 有什么不可以? 习近平同志最近提出, “不回避矛盾, 不掩盖问题”, 才能“有备无患, 遇事不慌, 牢牢把握主动权”, 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 凡事从坏处准备, 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这种强烈的问题意识, 反映了求真务实的执政理念, 也为新闻宣传指出了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三是“分寸意识”

列宁说, 真理只要向前一步, 哪怕是一小步, 就会成为谬误。 新闻报道同样应该讲究分寸和尺度, 分寸把握得好坏直接影响着新闻报道的成败。 新闻媒体作为宣传主阵地, 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 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但也要看到, 正面宣传不等于一味唱赞歌, 更不等于不顾客观规律的拔高。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如果在正面宣传的时候, 没有分寸意识, 把握不好“度”, 对成绩无限夸大, 对成就过分溢美, 对工作拔高, 就会导致宣传工作的失真失实失效, 让宣传工作陷入被动局面。 对于成就报道来说, 尤其需要警惕这个问题, 要有全局意识和系统观念, 要充分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 许多时候, 宁可说得不足, 也不要说得太满。

舆论引导是把握度的艺术, 胸中有数, 才能手下有度。 同样的事情, 处理时机不同、研判不同、分寸拿捏不同, 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有论者指出, 长期以来, 不少典型人物的报道往往是只见“人物”不见“人”。 在报道典型人物如何优秀、如何先进时, 习惯于渲染其如何超出人体承受能力非人性化地“忘我工作”, 如何为了干好工作而在家人生病时不照顾、亲人去世时不照料、自己生病时不去医院。 报道警察先进, 必定有警察将休假条或者病假条塞进口袋连续二三十个小时值勤的感人细节;报道教师敬业, 必定有有家不回、加班加点、待学生比自己的孩子还亲、有病不治以至于最后晕倒在讲台上甚至永远地倒在讲台上的事迹。在这样的报道中, 人物是够典型了、高大了、先进了, 甚至是超凡脱俗了, 但是“人”没有了———一个本应处于生活常态的人没有了, 一个本应充满生活情趣的人没有了, 一个本应具有人情味、亲情味的人没有了, 一个本应对自己的健康和生命负责、对家庭和亲人负责的人没有了。 有读者就曾这样感慨:你们报道的典型怎么都是要么非死即伤、要么没有人情, 这样的典型谁想学、谁敢学啊? 这种观点或许有些偏颇, 但也提醒我们, 过犹不及, 物极必反。

“引而不发, 跃如也。 ”做成就报道, 一方面, 成就要讲深讲透;另一方面, 许多改革创新的探索还在过程之中, 如果话说得太满、弦绷得太紧, 既不符合事实, 也不符合规律, 更达不到传播效果。 高度上去了, 调子则要沉下来。 比如, 文章一方面写到, “进入21世纪, 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完成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 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同时也不忘指出, “经济结构面临深层次矛盾;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环境的严重制约;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扩大, 利益纠纷和社会矛盾集中多发……中国的发展也呈现日益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再比如, 文章在谈到中国政府信任度再次排名全球第一时, 也提醒思考“如何做才能不愧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 在描述中国 “转变转型转轨”时, 也同时指出“观念的改变, 不可能奏其效于一时; 矛盾的解决, 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在大局下规划, 在大局下思考, 在大局下行动, 在大局下调控, 这样的分寸感, 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展现出我们党“清醒的执政自觉”, 更增进了信任和信心。

以上三点概括起来, 就是在评论中体现三个追求:第一, 追求一种宽广的视野。 人们常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又说“要给别人一碗水, 自己先有一桶水”, 说的都是一个视野问题。 对于评论写作来说, 二者皆不可少。 对于新闻评论来说, 有了宽广的视野, 才能更加全面地审视事物, 给读者以心悦诚服的观点与启发。 第二, 追求一种理性的思维。 报道可以是感性的, 但评论终归要以理服人, 换句话说即“请用文明来说服我”。 尽管现在有人调侃 “理中客” (理性、中立、客观) , 但我们依然认为, 理性是评论的生命, 而尊重客观事实规律, 就是理性最直接的体现。 第三, 客观的呈现。 评论虽然是主观的, 但评论所依据的论据则必须是客观的, 否则, 一切观点论点就成了空中楼阁、沙丘之塔。 我们常说“摆事实讲道理”, 事实是第一位的, 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用观点剪裁事实, 也不能以站队判断是非, 而要追求一种有理有据的评述。 而以上三点概括起来, 就是在追求评论的宽度、深度、信度, 追求评论的感染力、公信力和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宣传思想工作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不管总结成就还是解决问题, 只有放在全球的大背景中观察, 放在中国的现实语境里考量, 与国情对接、跟现实对表, 我们的宣传报道, 才能有理性而持久的力量, 才能成为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和资源。 正如人民日报总编辑杨振武同志指出的, “把握新闻传播规律, 最直接的是做到客观报道。 客观报道, 就是要准确、 真实、全面地反映新闻事实。 准确是报道的基础, 要有一说一, 有二说二。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要实事求是, 不夸大、不缩小, 不遮蔽、不隐瞒。 全面是新闻宣传的必然要求, 要展现重大新闻事件的复杂背景, 揭示整体状况, 反映整体面貌, 分清主流支流, 把客观性和全面性有机结合起来, 增强公信力”。

上一篇:爱国主题英语演讲稿下一篇:税收筹划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