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中秋演讲稿

2024-05-19

我们的节日中秋演讲稿(精选10篇)

我们的节日中秋演讲稿 第1篇

中秋节演讲稿范本:中秋,我们的节日

各位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中秋——我们的节日》。

秋浓了,月圆了,我们又度过了一个中秋!上个星期是农历的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它仅仅次于春节,是我国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的月最圆,中秋的月最明,中秋的月最美,所以又被称为“团圆节”。

金桂飘香,花好月圆,在这美好的节日里,人们赏月、吃月饼、走亲访友……无论什么形式,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果有人问我:“为何庆祝中秋?”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中秋节是我国古老悠久的传统佳节,象征一个民族的迷人魅力,它本身就是一种奇特而又神秘的艺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享受着它的缤纷,我们仰慕她博大的胸襟,我们钦佩她对中国古文化的重大影响。年轻的我们,担负着延续古老文明的重任,中秋欢欣鼓舞时,更不要忘记自己的职责,做一个合格的继承人,这么一笔丰厚的财富,是我们耗尽心血也学不完的。

中秋最美是亲情。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讲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诉说着人们同一个心声:亲情是黑暗中的灯塔,是荒漠中的甘泉,是雨后的彩虹……

中秋最美是思念。“每逢佳节倍思亲”,月亮最美,美不过思念;月亮最高,高不过想念。中秋圆月会把我们的目光和思念传递给我们想念的人和我们牵挂的人,祝他们没有忧愁,永远幸福,没有烦恼,永远快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同学们,我们不仅要了解传统节日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挖掘和探究传统节日背后所蕴藏的价值。“时尚的东西是眩目的,但民族的东西才能长久。”

中秋节的演讲稿3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中秋情思

在这金秋送爽的九月,我们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将欣赏到皓月当空的美景,当我们仰望苍穹时,脑海中定会浮现起那优美的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是啊,人生有诸多事情难以两全,现今我们在三中虚心求学,不能陪伴父母身旁和他们一起赏月,每逢佳节倍思亲呀!特此,我们写了一首小诗,遥寄给远方的父母,并祝大家节日快乐!

当我背上行禳

离开了养育我十几年的家乡

在挥泪作别母亲的那一刹

我读懂了母亲眼里的希冀和忧伤

高中的生活,充实而繁忙

却总不忘,给家里打个电话,问短问长

电话的那端,母亲的每个都洋溢着按捺不住的喜悦

因为能听到我的声音就是母亲最大的愿望

仍记得第一次回家

母亲笑着跑出来迎接

眼睛里闪烁着慈爱的光芒

那光芒比太阳更亮

母亲微笑的脸庞再次浮现眼前

母亲叮咛的话语又在耳畔回响

现在我们沐浴着阳光

在庄严的五星红旗下有千言万语要讲

感谢我们的母亲

思念我的家乡

如果是那样

就让它化作学习的动力

努力拼搏

一切都向着自己的理想

如果是那样

就让它化成切实的行动

去攀登科学的高峰,去畅游知识的海洋

别忘了

远处的母亲在等待着我们

等待着我们胜利的消息

别忘了

远处的母亲在期待着我们

期待着我们凯旋归航

拼搏吧

对母亲最好的报答

就是三年后创造辉煌

我们的节日中秋演讲稿 第2篇

感恩中秋,流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柔情;

中秋感恩,谱写‘慈乌反哺,羔羊跪乳’的华彩乐章,

中秋里说感恩真是一个绝妙的创意,人们说感恩之水从心田流淌;人们说中秋之节源于真情洋溢。其实感恩是发自内心的感动,而它确是永恒。

中秋应该是个感恩的季节,而感恩也必当成为月圆之夜的主题。

同学们,朋友们,当我们立足于脚下的同时不要忘记,这是先辈们用血与泪换来的土地,我们不仅继承了他们的荣誉还有酸楚,满怀豪情的当不要忘记了我们的责任——为祖国的兴旺,为民族的自尊,为无能成为历史,为悲剧不再重演。

对于我们新时代的学生,感恩需要我们的行动来做最美丽的诠释,哲人说,昨天的答案来自昨天,而今天的答案还要来自今人。是的,对于现在的我们一切是那么的新奇,但那都不能使我动摇,因为我知道真正的拥有要实实在在,不务于空想;真正的收获要踏踏实实,不坠于岚渺。

感恩需要心的连续,不要只在中秋才捡起失去已久的热情。感恩同时也需要包容,包容一切的不悦,吸纳所有的真情。作到——敞开胸襟“窗含西岭千秋雪”;摒除偏见“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们的节日中秋演讲稿 第3篇

1934年, 鲁迅在致青年木刻家陈烟桥的一封信中, 曾经这样提到, “现在的文学也一样, 有地方色彩的, 倒容易成为世界的, 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去, 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后来, 这句话被收录到《鲁迅全集》第12卷, 后人将这句话演绎为“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的确如此, 在璀璨的历史天穹中, 中华民族强有力的脉动催生出耀眼的光芒, 先辈们一路披荆斩棘, 得以将具有民族特色的珍贵文化遗产延续至今。作为其中的代表之一, 中国传统节日亦承载着民俗和历史的诸多内容。

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其产生、发展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 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原始社会时“山中无历日, 寒暑不知年”, 人们眼中的世界复杂严峻, 图腾崇拜、天地崇拜、祖先崇拜等都是节日风俗产生的土壤。“岁时节日的形成是各种复杂文化因素互动的结果, 长期稳定的农耕经济结构与家族组织积淀出岁时节日文化, 使岁时节日得以发挥其功能。”[1]在潜移默化、节奏缓慢的发展过程中, 节日渗入了历代人们生活方式的细微末节, 表现出一定时代人们的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与人生通过仪式类似, 节日是人们的社会时间的通过仪式, 是民俗传统在时间上周期性出现”, “传统节日不断地重温家庭与社会的文化历史, 中国人的伦理感与历史感因此也显得浓厚与突出。”[2]从农历正月初一的元旦到火树银花的除夕之夜, 传统节日不仅适应了大众定期精神调整的需要, 而且使我们直接感受到中华民俗需要持续焕发出当代活力。

二、以春节、中秋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

从“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到“海上升明月, 天涯共此时”,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文人墨客们为传统节日谱写了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使中国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 春节。

如《汉书》所言“正月朔岁首立春, 四时之始”, 以年终岁首为时间基础的春节, 悠久而活态, 被视为研究中华民族品格和历史的活化石。《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 先于庭前爆竹, 以辟山臊恶鬼。”[3]元者, 首也, 开始之意。在这里, 农历的正月初一, 即大年初一, 亦称“元日”、“元旦”, 而“三元”意即这一天是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

“中国地大物博, 虽说千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但全国各地在过春节时, 除了细节有异, 却基本相同, 主要都是除旧布新, 感恩追始。”[4]在这个新旧交替、欢乐祥和的节日里, 人们无论是拜年、办年货、放爆竹, 还是熬年守岁、送压岁钱、吃饺子或年糕, 抑或是贴春联和福字、以及贴门神和窗花……, 所有要进行的节俗活动均寄寓了美好的愿望。

因为新岁开端, 人们希冀吉祥和瑞的气氛:在“团圆”的基调下欢聚酣饮, 在“五谷丰登”、“五福捧寿”窗花所映衬的喜色喜气中观看春晚, 一家老小共同品尝取“相聚”、“更岁交子”之意的饺子或象征新年“甜蜜蜜”、“步步高”的年糕, 是普罗大众对于春节最完美过法的集体认知。

千百年来, 大多数华夏子孙持久不变的就是希望过一个充满温馨、阖家团圆的中国年。“春节这一集各种民间习俗、信仰、礼仪、文学、艺术之大成的节日, 名为过年, 实际却是一年一度大规模的全民性的对民族文化和民族品行记忆的一种强化与普及。”[5]可以说, 春节负载着最为丰富多彩的民俗事项, 其背后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情感聚合。

在如此沉浸着融融春意的节日中, 春节通过过年等一系列的民俗活动, 对民族群体发出内聚的号召力, 从而产生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的凝聚力, 让更多的人们产生对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感。

(二) 中秋节。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 农历八月十五日, 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 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 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 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 故中秋又称为仲秋节、八月节、团圆节。据传中秋节的来历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礼记》中记载有:“天子春朝日, 秋夕月。朝日以朝, 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即拜月之意。“《周礼》有:‘中春, 昼击土鼓, 吹豳诗以逆暑;中秋, 夜迎寒, 亦如之。’此为‘中秋’起源最早之说。”[4]

从祭月敬月到赏月玩月, 从庆祝秋季丰收到合家团圆, 从以吃月饼、赏桂花为代表的节俗活动到斑驳陆离的美丽传说, 中秋节的每一方面似乎都与月亮有关。在中国, 月亮历来是人们寄托美好希望的象征, 月中蟾蜍、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等传说勾起人们对于月宫世界的丰富想象。中国古代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刚好在八月, 所以人们将科举应试得中称为“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 林黛玉曾经在《红楼梦》第九回对贾宝玉笑言:“这一去, 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 以此来比喻科场得意, 亦反映了古代人对月亮的美好向往。明代陶宗仪的《西湖游览志余》提到, “八月十五日谓中秋节, 民间以月饼相遗, 取团圆之意。”[5]“团圆”二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价值观, “花好, 月圆, 人长寿”是中秋节亘古不变的节日主题, 每个华夏子孙此时都会想念亲人, 祈求团圆有时。

在春节和中秋节中, “团圆”的主题同时以浓重的形态有所体现, 可见, 这种渴望团圆幸福美满生活的节日心理, 是中华民族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心理。它潜藏在中国民俗文化的底蕴深处, 并且根深蒂固、流传甚广, 成为中国民俗中极富有特色和人情魅力的精粹所在, 更是生发和集结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和自豪感的巨大价值体现。

三、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特质与人文精神

纵观中国传统节日, 无论是在植物符号方面、礼品食物符号方面, 还是居室装饰和衣物配饰符号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丰富的内涵凸显出其自身的社会功能。“一是缅怀先人, 借以寄托自己的思念。二是节日的饮食是饮食文化的精华, 是中国古代烹调技术的集中表现。三是通过节日活动可以防病去灾。四是节日期间所进行的文化娱乐活动, 如踩高跷、耍龙灯、划龙船等, 其初衷虽是为了悦神, 但后来逐渐发展为民间娱乐活动, 对于活跃城乡文化生活有重要作用。”[6]毋庸置疑, 这些传统节日都各自在适当的时间、适宜的场合, 运用节日中的各项活动, 来适时地调节和协调人与人、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也就是协调着“天、地、人三才”的关系, 以期达到人人和谐的社会与“天人合一”的境界。宋代著名哲学家程颢亦有诗句“四时佳兴与人同”, 就意在说明岁时习俗的生命力在于“天人合一”。

的确, 在这些文化事象中, 传统节日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寄托、民族的符号象征, 体现出祖先崇拜的人文倾向、以及天人合一的万物圆融的文化特质。“一种以情义为中心、以家庭伦理关系为基础的感性文化”, “以人为本、观感化物、中道和谐和天人合一”[7]为底蕴的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得以一一印证。

四、作为传承与保护的节俗文化进行推广

在文化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 如何以传承与保护的形式促使节俗文化在当代的推广, 维系并建构中国传统的当代传承, 成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生态的传承与保护、与自然生态的保护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在当下, 以圣诞节为代表的舶来节日冲击着作为文化身份认同仪式的中国传统节日, 一方面, 中国青年一代盲目追求着外来文化, 另一方面, 中国的传统节日受到的关注度日渐式微, 传统民族价值认同体系日趋淡化。对于当代中国来说, 民族传统节日几乎沦落为“文物”, 是亟待抢救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历史的文化陈迹, 节日规定着一个人的文化身份, 并以仪式化的方法维系着人与传统的关系。传统节日具有重人伦、重亲情、重礼仪、重和谐的特点, 显著体现着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伦理和礼俗, 几千年来已经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可以说, 中国节就是‘中国结’的表现。而作为文化象征的中国传统节日, 我以为它还具有更深的文化内涵, 这就是追寻家族和族群的共处与和谐, 追求人与自然的共处与和谐。”[8]

在一定程度上, 传统节日不仅仅是大众身心健康的调节器、情感的寄托与释放点, 人们借助这个契机调整休息身心, 通过参与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得到愉悦和满足;而且也是大众情感的重要寄托点, 它为亲人团聚、共享天伦、礼尚往来以及凭吊先人提供了依托;更重要的是, 在传统节日中, 大众和自己的民族历史进行着无声的对话和情感的沟通, 它是民族成员情感、知识、智慧、伦理规范的凝聚。

可见, 重视传统节日文化资源的保持、保护与挖掘, 依据时代的诉求而改变节日文化活动的模式, 使传统节日中的现实价值凸显出来;同时, 强调与提倡民族节日中礼仪的、象征性的、微细而温情的文化事象, 汲取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大众的文化心理, 是中国传统节日在进行当代传承时可以为之推广的维度。这对于增强民族文化传统的记忆, 凝聚民族性格、民族精神, 建构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价值体系, 至关重要。

五、结语

总而言之, 在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背景下, 立此存照丰富悠远的民俗传统, 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中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并随时代的诉求推广中国传统节日的节俗文化, 使优秀传统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于当代人而言, 任重而道远。

摘要:作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智慧的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节日仪式中的文化元素及所承载的象征意义, 如何随时代诉求而持续传承, 对于中华民族集体价值体系的文化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追溯民族节日的意义, 以春节、中秋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以及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特质与人文精神、作为传承与保护的节俗文化推广四方面, 深入探讨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当代传承。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当代传承,节日习俗

参考文献

[1]常建华.古代社会生活图记:岁时节日里的中国[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2]杨琳.节日中国:重阳[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3]聂鑫森.走进中国老节日[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5

[4]盖国梁.中国民俗文化丛书:节庆趣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5]郑一民, 武哗卿.春节[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6

[6]李露露.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

[7]季鸿崑.岁时佳节古今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7

我们的节日 第4篇

元旦 正月初一日。辛亥革命以后,公历的1月1日被称为元旦,正月初一被称为春节。春节有贴春联等习俗。据说,历史上第一副春联是五代十国时后蜀孟昶手书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人日 正月初七日。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在古代,人日是一个很盛大的民间节日。人们举办各种活动,表达对亲友的思念,祈求生活安康幸福;有文人登高赋诗、仕女出游的习俗。高适有句:“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上元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张灯结彩为戏,又叫灯节。欧阳修有句:“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花朝 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又叫百花生日。在古代,这一天人们有外出游玩赏花的习俗,还要举办活动,为百花庆寿。另外,节日期间,有栽种花木的传统。这是一个很浪漫的节日,可惜现在人们已经不过这个节日了。

寒食 清明前二日(一说为清明前一日)。据说,冬至后一百零五日,谓寒食,禁火三日。有人以“一百五”为寒食的代称。但清明前二日,不一定是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有时是一百零六日。温庭筠有句:“时当一百五。”元稹也有句:“初届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

清明 清明节。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时候,天气转暖,草木返青:万物一新,洁净鲜明。清明有扫墓的习俗。古人常把清明和寒食联系起来。杜牧有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上巳 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旧俗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作修禊。后来,这个节日固定为三月三日,变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春游的节目。杜甫有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端午 也叫端阳,五月初五日。据说,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人们在这一天竞渡,表示要拯救屈原。端是初的意思,古人常把五写作午,所以初五也可以说成是端午。古人把午时视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

七夕 七月七日。传说,七月初七日的夜间,牵牛织女聚会。人间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酒肉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杜牧有《秋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舌牵牛织女里。”

中秋 八月十五日。人们以为此夜月亮最圆最亮,是赏月佳节。月圆寓意团圆,中秋节又称团圆节。苏轼《水调歌头》有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重阳 重九、九日,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为九是阳数,此日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之为重阳。古人这一天有登高饮酒的习俗。传说,这一天带茱萸登山饮菊花酒,可免祸。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现在,我国确定重阳节为老人节。

冬至 就是冬至节。冬至前一日称小至。古人把冬至看成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白昼一天天长起来。古人认为,冬天来了,春天就要跟着到来。杜甫有句:“冬至阳生春又来。”在有些地方,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

腊日 腊是祭名。一般以十二月初八日为腊日,如今还有这一天吃腊八粥的习俗,在我国北方,腊八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据说,吃腊八粥有御寒之意,也有庆丰收、祈求五谷丰登之意。杜甫有句:“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腊八是春节的序幕,过了腊八,迎接春节的氛围就越来越浓。

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有守岁的习俗,人们“终夜不眠,以待天明”。苏轼《守岁》有句:“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我们的节日中秋节演讲稿 第5篇

大家好!

值此中秋佳节及国庆盛典来临之际,我们在共同感受、共同分享幸福之时,我们也不会忘记“9.18”这一刻骨铭心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是中国人民心中最难忘、最悲痛的日子,这天日本军国主义的炮火洗劫中国大地,中国人民跌入了战争蹂躏的深渊。从此,中华民族的历史揭开了最黑暗的一页,中国人民空前的浩动开始了,这是历史的悲剧,更是中华民族的悲剧!战争虽已远去,但这段历史不能忘却,更不容篡改和抹杀。而就在今天,日本不仅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遮遮掩掩,还不断上演一出又一出篡改历史事实的丑剧,当前,日本妄图把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的领土钓鱼岛纳入他们的版图,日本部分右翼分子正在上演将钓鱼岛国有化的闹剧,日本人的罪行罄竹难书,日本人的行为令人发指。

同学们,9.18留给我们的只有一个道理,贫穷就要任人宰割,落后就会被动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日本对美国唯命是从60多年,是因为美国人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日本对韩国非常小心,是因为大韩民族空前的团结。

老师们、同学们,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如何来纪念这样一个国耻纪念日,应该如何来抵制今天日本妄图占领钓鱼岛的行为,我想我们要对于侵略者的罪行时刻铭记于心,还要保持理性的思考,更要明白自己的责任,明确自己的任务,用实际行动证明我们不忘历史,用实际行动表明我们心系国家命运,那就让我们认真做好以下的事情:

一是同学们要在勤奋学习中提升自己、展示才华。本学期各科都安排了专题讲座和知识竞赛,希望同学们认真听讲、积极参与,通过讲座,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建立学科思想。通过竞赛展示个人才华,为班级争光。同时,更希望同学们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课上认真听讲,课下及时完成作业,不断提高成绩,时刻为代表班级参加学科竞赛做好准备,学校为鼓励同学们参与,将为获奖的同学或班级给予奖励和颁发喜报。

二是同学们要在完善自我、塑造品格中做老师喜欢的学生。在此,我代表学校和老师向同学们发出倡议:号召同学们“争做老师喜欢的学生”,我希望同学们用你高尚的品格、不断进步的成绩、追求知识的激情和对班级作出的贡献,赢得老师的信赖和认可,成为老师喜欢的学生。究竟什么样的同学能成为老师喜欢的学生呢,为此,我提出了15个问题:1)你有学习计划吗?2)你能不折不扣地执行你的学习计划吗?3)你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了吗?4)你上课认真听讲吗?5)课堂上你积极思考,主动回答老师问题了吗?6)老师提问时你能答上多少?7)练习册和作业是自己独立完成的吗?8)你每天是否按时上交各科作业?9)每次测验的题你做的好吗?10)不会的问题找老师研究解决了吗?11)你主动向老师征求过学习的意见和建议吗?12)你愿意为同学,为班级,为学校服务吗? 13)你愿意为集体荣誉而战吗?14)你愿意当老师的助手吗?15)你尊敬学校所有的老师和工作人员吗?这些问题如果你能做出积极的回答,我相信你是老师喜欢的学生,我希望同学们去努力争取,更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做得到、做得好。

三是老师们要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中“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学校一直都在教师中开展“做学生喜欢的老师”的活动,希望我们的老师能以高尚的人格魅力,高度的责任感,风趣的语言,博学的知识储备征服和感染学生,成为学生心目中喜欢的教师。

我们的节日中秋演讲稿 第6篇

一、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班会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秋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在这个信息化社会里,应该拥护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保留一点炎黄子孙传统的东西。此外,借助于“团圆”,让学生感觉到亲情、感情存在。

二、活动准备:

1、召集班委讨论、决定班会程序,构思班会主题、内容,确定主持人;

2、根据班会内容确定班会骨干同学;

3、排练朗诵、合唱《水调歌头•中秋》等节目;

4、学生查找有关中秋的信息。

三、活动过程:

1.主持人庄思雨、曾婷婷开场白;

2.李新洁朗诵《水调歌头•中秋》;

3.讲述中秋的由来、食俗;

4.讲述身边有关中秋的传说故事;

5.有关中秋的民谣表演;

6.全班合唱《水调歌头•中秋》;

7.主持人宣布班会结束。

四、活动内容:

男:当冰峰上的一片雪花在阳光的拥抱中成了一滴水珠的时候,它便有了生命,有了与生俱来的蓝色的梦想。

女:当这滴水珠将自己溶入涓涓细流、溶入汪洋大海的时候,它便有了勇气、有了追逐梦想的汹涌的力量。

男:转眼间又到中秋佳节了,在此祝所有的同学老师——

合:“中秋节快乐!”

六(1)班“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男:我想同学们对“中秋”应该不会陌生吧?我们来一起回忆一下,我们有没有学过什么诗词是有关中秋的?

女:下面请欣赏徐雅云朗诵《水调歌头•中秋》:

水调歌头•中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男:很好,谢谢徐雅云同学给我们带来的朗诵《水调歌头•中秋》,同学们,我们谈中秋到现在,那有谁知道“中秋”的由来啊?(同学们自由发言)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汉族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

(事先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

女:其实呢,最近几年我们这代人对这些节日慢慢淡化了,反而对圣诞节等比较注重。在2008年中秋节才被正式确立为法定节假日。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更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二次修订),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将清明、端午、中秋定为法定假日,清明、端午、中秋当日放假一天。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男:同学们知不知道到中秋了,我们这边有什么样的食俗啊?(同学们自由发言)吃月饼、鸭子等。

女: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代,民间就已有为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高宗时,李靖出征匈奴,于中秋节凯旋而归,当时恰有一个吐蕃商人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月亮)。”随后分给群臣食之。若此说确实,这可能是中秋节分食月饼的开始。但“月饼”一词,最早是见于南宋吴自牧的红菱饼。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时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彭蕴章《幽州土风吟》描述说:“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男:中国是文明古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关于中秋也就有了很多的传说,同学们有谁能够给我们讲讲吗?(同学们自由发言)

嫦娥奔月(略)

各地月饼的传说

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备祭品。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由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元朝末年,汉人打算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后来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到处散布流言,说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

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人们买了月饼回到家中,发觉里面藏着纸条,上面写着:“中秋夜,杀鞑子,迎义军!” 于是众人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是这样留下来的。无锡人中秋早晨一般都吃红烧玫瑰糖芋头,据说也与此有关。相传蒙古灭宋之后,民族压迫深重,汉人时刻都想反抗。有一年,大家约好中秋之夜一齐动手。为了厌胜,人们要吃红烧芋头,象征“鞑子”人头落地,这就是现在中秋节吃糖芋头的来历。这个传说在潮汕各地则变异为:当时元朝统治者规定,每户潮人家都要住一个蒙古兵,受汉人供养,监视汉人的行动,并且只允许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极了,便趁着中秋节吃月饼的机会,把相约举事的纸条,放在月饼馅子里。潮人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因此每至中秋,则以芋头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广东广东各地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据说是纪念元末杀鞑子的历史故事。中秋节杀鞑子后,便以其头祭月,后来改以芋头代替。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皮”。

(事先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

女:当然除了传说以外,我们还是有很多关于中秋的民谣,有谁能说说吗?(同学们自由发言)

男: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即将过去,我们的主题班会也接近尾声了,最后由我们的刘淑萍同学带领大家合唱《水调歌头•中秋》。

女: “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班会到此结束,祝老师同学们中秋节快乐,谢谢各位。

反思:

我们的节日中秋 第7篇

活动的通知

各乡镇、县经济开发区,县直各单位,佛子岭水库管理处、六潜高速管理处:

为进一步发挥传统节日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中的载体作用,营造热烈喜庆、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推进争创全国文明县城奋斗目标的实现,根据中央和省、市文明委工作部署,县文明委决定,中秋节期间在全县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安排

1、开展中秋慰问主题活动。由县志愿服务活动协调小组牵头,组织各级党政机关尤其是各级文明单位志愿者,开展慰问帮扶活动,亲切慰问退休老党员、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特困家庭及医护人员、环卫工人、武警、公安、电力职工等特殊行业仍坚守岗位的工作人员,为他们送去祝福和慰问、表演节目,让他们深切感受到节日的温暖。

2、开展网上中秋主题活动。动员网民,充分利用网络,赏析古今有关中秋佳节的诗词名篇、美文佳作,即兴赋诗,并邀请网民投票评选自己最喜爱的中秋诗文;发送中秋美景、中秋活动的文字、图片及感言寄语等,分享欢度传统佳节的喜悦;模拟制作“爱心月饼”,并在饼上留言祈福,向

亲朋好友、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送饼送祝福;展示开展节日民俗活动,以及家家户户欢度中秋的和美场景。

3、开展娱乐中秋主题活动。由县文广新局牵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中秋民俗文化表演、文艺联欢、中秋民俗故事会、游园会、灯谜竞猜活动和书法、剪纸、绘画比赛等,便于广大群众参与的系列文化活动,丰富节日生活情趣。

4、开展文化中秋主题活动。由县教育局牵头,广泛开展爱国主义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中秋诗文朗诵会、诗词赏析讲座、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和大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营造浓厚的节日文化氛围。

二、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地各单位要把组织开展中秋节主题活动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载体,结合正在开展的争创全国文明县城迎国检活动,策划活动内容,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推动活动有序开展。

2、创新载体、务求实效。各部门各单位要不断创新中秋节庆活动的形式和载体,有针对性地设计项目、开展活动,增强“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活动的群众性、广泛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同时要与建党90周年、争创全国文明县城迎国检与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景区结合起来,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使“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活动富有内涵、有声有色,深入开展。

3、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发挥电视、互联网、报纸和手机短信等宣传媒体的自身优势作用,通过开设专栏、专题网页、言论评论、公益广告、网络寄语、公益短信等多种形式,积极倡导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现代节日理念,在移风易俗中体现人文关怀,在举国欢庆中倡导文明新风,积极营造“团圆、祥和、文明、欢乐”的节日氛围,为创建全国文明县城提供精神动力。

我们的节日中秋演讲稿 第8篇

一、探寻“诗”本元素,体验节日文化

“诗”本元素即以“诗文”为核心内容的诠释节日文化底蕴的文学元素。在幼儿园让幼儿提前进行适度的探寻、诵读诠释传统民俗文化的经典诗文,能让幼儿从“诗”本元素中体验更多有关节日的文化底蕴。

1.家园携手,探寻“诗”本元素

在“诗情画意品中秋”活动伊始,为激起幼儿活动愿望的动力,我们发动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有关中秋节的文化内容。例如:月亮的变化情况,月圆月缺,知道每个月的十五是月亮最圆的时候,而中秋节更是一年中月亮最圆的日子。中秋节的来历、传统文化习俗,知道了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故事,尤其是关于诠释中秋节的经典诗文等。

幼儿通过自己的“搜寻”激发了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知识,而且也从“资料”中激发出探索的兴趣,而且使活动得到了有效的延伸和生成。也提出了很多问题,如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月饼是怎样做的等、月亮上真的有嫦娥吗……老师通过正确解答和引领,让幼儿们体验到了“搜”“寻”“学”“问”的快乐。

2.经典诵读,体验节日文化

诵读是幼儿园经常性开展的学习活动,让幼儿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感受到经典诗文美的意境,而且也能增长幼儿民俗文化的素养。我们充分利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开展“美文诵读”活动。例如:在晨间我们开展了诗文晨诵;餐前、餐后则进行午读;离园则进行暮醒活动。通过一日活动时间的充分利用和整合,让关于节日民俗的诗文融入幼儿的日常学习生活,让“美文”随风潜入,润物无声。我们进行了“美文颂中秋”诗歌朗诵活动。请每班幼儿准备两个和月亮有关的美文诵读节目。其中一个为指定美文朗诵节目,要求幼儿人人参与。另一节目则为自选节目,每班可自选其他与中秋、月亮相关的诗歌,表演的形式可以自主发挥创新。

二、探寻“情”本元素,体验节日情感

“情”本元素即以“民间民俗情感”为核心思想的诠释民俗节日背景下的丰富的情感元素。教师应积极创设节日的氛围、情景,设法调动幼儿的情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以情激情,以情育情,从而达到情感迁移,使节日教育收到实效。

1.精心布置,浓郁节日氛围

环境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节日教育应把握好环境这一教育因素,积极创设和利用节日环境,使环境发挥应有的节日教育功能。我园在中秋节的民俗教育中,进行了相应的环境创设。把幼儿收集的资料布置成“我和中秋有个约会”系列主题墙。通过老师和幼儿共同制作,对园区的走廊过道进行了相应环境的节日渲染。利用纸杯、绉纸等制作了节日挂饰、还利用现成的月饼盒制作了各种节日装饰物。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小手布置出具有浓郁节日氛围的大环境,同时我们还利用家庭、社区、商场等社区周边环境对孩子进行教育。

老师和幼儿共同动手创设节日的环境,环境又反过来为活动过程服务。起到了烘托节日气氛,愉悦幼儿感官、情绪的作用,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环境不再是一种摆设,而是实实在在的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小小行动,传递节日情感

以“情”入手,牢牢抓住教育中的“漫润”做文章,有利于提升民俗教育的价值内涵。在中秋节的民俗教育中,我们以情感为主线,重在让幼儿在活动中感知、体验、内化、感悟,并结合当代幼儿的特点和需要,选择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小活动,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地感受、体验家乡民间传统节日的快乐气氛和民俗文化,体验与长辈、同伴交往、合作、分享的乐趣.。

(1)电波传递异乡情。由于幼儿园中有将近一半的孩子来自异乡,在中秋这样一个传递团圆的节日里,让孩子们通过电话向远在异乡的家人送去问候。让家长和孩子们来共同体会这浓郁的中秋情。

(2)月饼传递中秋情。中秋最大的习俗就是吃月饼,孩子们都吃过月饼,可是并不知道月饼是怎么做的,更没有体验过自己动手做月饼的快乐。园区通过请糕点师亲自来园教幼儿制作月饼,让幼儿感受制作的快乐,并把自己对家人浓浓的情意包裹在月饼中。做好的月饼不仅幼儿自己品尝,还把其中的一份带回家请家人品尝。

(3)贺卡传递祝福语。教师通过指导幼儿制作中秋节的祝福卡片,把对家人的祝福显性地表现出来。我们结合了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分层制作。例如:对于刚入园不久的小班小朋友我们通过制作现成的纸工,只要求幼儿通过折叠的方式制作贺卡,但是我们更注重贺卡的内容,教师用笔帮助孩子记录孩子们送给家长的祝福。中、大班幼儿则更注重孩子的创作和创新。把重点放在孩子们制作贺卡的过程中,怎样用你自己一份独特的心意表达对家人的祝福便成了制作贺卡的主题。

三、探寻“画”本元素,体验节日创意

“画”本元素即以庆祝民俗节日为主题,以民俗风情为题材,体现幼儿在节日里的“心灵寄托”“情感交流”“童稚梦想”等创意元素。以“画与话”为表现载体,教师尽可能为幼儿提供多种尝试、表现的条件与机会,鼓励幼儿比较风格各异的民族传统文化,在领悟多元文化特色的同时,大胆运用绘画与语言,创造性地表现传统民俗文化和个体创意。

1.小画笔,大创意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梦想,怎样把美好的梦想展示出来。“画”是一种最直观的表现方式。在中秋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通过“百米长卷话愿望”的节日主题创意画,展示孩子们在中秋节的美好愿望。老师通过和幼儿的个别、小组、集体交谈,先请幼儿“话”愿望。通过有效的作画技巧引导,再请幼儿“画”愿望。

2.小嘴巴,大交流

孩子们的每幅作品都蕴含着一个愿望,怎样让孩子们共享这些美好的中秋愿望呢?“小画笔”还需要“小嘴巴”诠释,“大创意”还需要“大交流”传递。孩子的语言交流是最快速、便捷的方式。我们不仅把每个孩子当成画家,更把他们当成解说员,请每个孩子向老师、家长、同学来解说一下自己的作品,阐述一下自己的愿望。

四、探寻“意”本元素,体验节日真谛

“意”本元素即以民俗节日为范畴,包括节日来历、传说、故事等诠释节日文化底蕴的人文知识元素。我们可以引领幼儿从书本、网络、民间交流中自主或合作的方式去获取许多关于节日的历史文化,探寻节日的人文精髓,体验节日的文化真谛。例如:我园开展了探寻“意”本元素,体验节日真谛的系列小主题活动。

我们的节日呢 第9篇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8月16日,是2010年的七夕节,也是我们中国人的情人节。但是,过惯了西方情人节的年轻人,有几个还记得七夕节?推而广之,我们的传统节日,那个不是面临着名存实亡的困境?我们的中国节日哪儿去了?

近年来,新一代中国青年都热衷于过。洋节”。大致有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感恩节等等。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调查显示:53.6%的年轻人过“洋节”是为了“找个快乐的理由”,对于“洋节与中国传统节日有何区别”,57.1%的男性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停留在吃、穿等物质享受层面上,而洋节更注重精神的交流”,60.7%的女性认为“洋节轻松自在,中国传统节日过得累”。

我们的传统节日,果真只是停留在吃,穿等物质享受层面上?过起来真的很累?其实未必,只不过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已经被分割、异化,遗忘了。在整个社会充斥着功利主义、消费主义思潮的情况下。有多少人能沉下心来反思生活,回味从前?有多少人能从传统的,文化的角度去看待传统节日?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感慨,几乎每个节日的味道,都越来越淡。可究竟有多少人去真正反思原因是什么7为什么洋节大行其道,而我们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传统节日会越来越式微?学者们认为这是文化自轻和自我殖民。近代历史留给国人的不止是无尽怨怒,还有根深蒂固的自卑。落后与挨打,成了人们对近代历史的习惯性总结。麻木自卑甚至憎恨,成了大多数人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这是传统节日日渐式微一个重要方面。

从文化产生背景上看,我们的传统节日,大都与古代的农业生产紧密相连。当我们告别农耕社会后,传统节日便开始走下坡路。而在工业社会培养下,诞生的西方节日,漂洋过海,迅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枝叶繁茂起来,甚至有喧宾夺主之勢头,商家的精明造势,加上年轻一代的盲目追随——一时间传统节日渐行渐远,西方节日大行于道。

在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大旗的鼓动下,许多节日成了消费日,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置换以后,节日经济以及由此被挑起的民众度假消费狂潮,便成为最为壮阔的时代景观。无论是中国传统节日,还是外来的各种洋节,内涵都被抽空了,成为徒有其表的摆设,变了味道,比如圣诞节到了中国,就变成了一个消费性的节日,或者说时尚标签。传统节日的真正危险反而来自我们自身,像中秋节这样温情脉脉的节日,已经成为月饼商人,各大卖场炫技卖乖的秀场,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笔者认为,传统节日乃至传统文化的陷落,最根本原因是,工业社会的发展导致了对人性的异化,分工精细的现代社会,让每个人都成了大机器上的螺丝钉,失去了创新能力。人们只能通过疯狂的消费来满足自己与别人不同,标新立异的企图。表现在节日文化中就是,大一统式的消费文化和席卷全球的一致化从众行为。

节日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规定着一个人的文化身份,并以仪式化的方法维系着人与传统的关系。在全球化想象共同体下,人类的许多价值都在趋同。节日,可能是保持人们文化认同感的最后一道壁垒了。其实,维护传统节日,并不是要以一种简单的排他的,文化保守主义的姿态,来抵御情人节等洋节的“入侵”,而是要防止全球化浪潮造成的民族文化价值的空壳化,商业化倾向。

我们的节日 中秋 简报 第10篇

环保局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活动

适逢中秋佳节,为进一步深化2012年“我们的节日〃中

秋”主题活动,营造欢乐、喜庆、文明、祥和的中秋节日气氛,9月27日,区环保局开展了中秋节走访慰问活动,为我辖区内家庭生活困难的党员及残疾人送上了慰问金和慰问品,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关怀送到困难户家中,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同时,局领导干部还进入到老党员家中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为他们的生活难点献计献策。并与9月29日下午举办了“迎中秋”诵读会、赛诗会等形式的主题教育,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我们了解到了更多的中秋节知识、习俗,还对中国这一传统佳节及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热爱,使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得到更好的传承。

抄报:区委、区人大、区政府、政协办公室,区委组织部,区纪委,区文明办。

上一篇:教育局副局长先进事迹下一篇:毕业回学校答辩请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