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儿童的教育

2024-06-23

浅谈农村儿童的教育(精选6篇)

浅谈农村儿童的教育 第1篇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父母双方不断离家外出打工,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与父母关系紧张、生理与心理健康欠佳、容易受到社会上的各种侵害等问题。本文主要提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些构想与对策,从而更新社会与家长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使社会及广大家长广泛关注留守儿童。

关键词: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教育

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如何加强这一部分学生的教育,使其健康成长,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话题。

一、摸清底子、建好档案,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教师要摸清“留守”学生的父母在什么地方打工、联系电话和临时监护人的情况、与“留守”学生的关系、怎样联系等等。做好父母及临时监护人的工作,指导他们怎样教育学生,交流教育情况并建好这类学生的教育档案,从三个不同角度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同时,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课程,学校应该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课程。如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立心理辅导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惑,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使其能健康发展。

二、分析特性,因材施教,使其感到“家”的温暖

“留守”学生或多或少都有失落、被“遗弃”的感觉,尤其是周末更加孤独寂寞,性格或孤僻或粗暴。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儿童与父母的沟通、来自父母的关心,对其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是要有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留守儿童由于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成长环境里,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交流,因而更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自卑。自卑心理产生于人际间的比较。留守儿童经常看到其他同学朝夕与父母相伴,有人关心和疼爱,而自己却没有,相比之下必然会感到失落和自卑,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自卑内向。自卑感是一种负向的情绪体验,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二是逆反。留守儿童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其内心较其他儿童更敏感,对老师及监护人的管教更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总感到有人在欺负他,压抑难平。这种负面的情绪极易使他们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以自我为中心,不听从正确的管教,与老师及监护人对着干。三是任性。任性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他人对其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盲目满足造成的一种心理特征。这主要是由于祖辈监护人不知道如何对待孙辈们的各种需求,过度溺爱、放纵造成的。作为教师更应从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入手,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多一点呵护,少一点训斥;多一点耐心,少一点粗暴;多一点指导,少一点指责。如遇困难并号召全班学生伸出援助之手,如遇节日、生日,精心安排,使其过得幸福、快乐。这样,既弥补了其父母不在身边的遗憾,又能使其感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三、巧妙设计,增强信心,使其感到“天生我材必有用” 部分“留守”学生可能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有的甚至“破罐子破摔”成为班上典型的“坏”孩子。作为教师应精心安排,巧妙设计,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及有益身心的活动,使留守儿童能排解心中的压力,加强自身的教育。可以请一些德高望重的学者、道德模范或是外出打工的家长来学校作报告,传递正能量,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学生,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及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让学生“表现”、让学生“闪光”,对学生一个个即使是很小的闪光点都予以及时肯定、及时表扬、及时指导,以增强学生信心,久而久之会改掉不良习气,让其觉得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

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我们应教育孩子正视现实,理解父母背井离乡、亲情分离的无奈,放下心理包袱,不自卑、不气馁,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锦屏县新化小学

欧阳正新

浅谈农村儿童的教育 第2篇

我镇是一个农村人口居多的乡镇,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逐年增多,大批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已凸现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留守儿童”问题,尤其是教育问题应引起重视。

一、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违纪、辍学等现象的主要原因。

笔者最近对附近的30名学生作了调查,其中12名学生的父母均外出打工,主要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占40%;有的甚至和哥哥、姐姐在家。这些留守儿童处在无人管的环境里,他们都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共同特点:(一)、学习方面,留守儿童大多学习习惯差,成绩比较落后。

由于缺少家庭监督,学生年龄又较小,一部分学生不具备自学能力,回去不好好做作业,专门看电视、打游戏。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有的因为溺爱孩子根本不管,有的想管也管不了,孩子们根本不听。另一部分学生虽然学习积极性较高,但令他们最苦恼的是家庭作业无人辅导,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加上知识层次比较低,对于辅导作业确实无能为力。而在学习过程中随意性比较大,遇到困难就绕道而行,甚至压根就不去解决。而学习是循序渐进的一环扣一环,一个问题解决不了就会影响下一个问题的解决。久而久之,他们就会逐渐对课本只是失去兴趣,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滑坡。

(二)、身心方面,留守儿童缺少健全的爱,性格往往比较孤僻、冲动、焦虑。

父母在孩子身边时。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可以向爸爸妈妈诉说。可父母外出打工后,这种情况就不存在了,想打个电话,对方却迟迟不接;没有电话的孩子想写封信倾诉一下自己的心声,却又在短时间内收不到回信。时间久了,没人开导就会产生心理障碍:爸妈是不是不爱自己了,那学习还有什么意思?或者是想急了,干脆离开学校“奔”向爸妈打工的地方去寻找。而爷爷、奶奶在对孩子身心健康教育方面缺乏正确引导,使得留守儿童在生活习惯、思想交流、社会交往中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孩子平时对人没礼貌,自私任性遇到事情不愿与人交流,往往做出一些比较偏激的事情来。总之,他们无心学习。长此以往,成绩必然下降。

(三)、成长方面,爷爷、奶奶们对留守儿童的态度是只求平安无事、吃饱穿暖,父母们因为不在孩子身边,给孩子更多物质上的补偿。

因此,这些孩子身上往往有很多零花钱,花钱大手大脚。有些家长打工,工资比一些大学生还高,加上现在一些大学生连工作都找不到,留守儿童就更加不想读书,只想早点跟父母出去打工挣钱。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相关措施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是一个社会问题。加强留守儿童工作,关爱留守儿童,是促进家庭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共同参与。

(一)、家长应更新观念,把自己应该承担教育子女的那部分承担起来。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甚至没有文化,他们误以为教育子女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还有一些孩子的父母对孩子期望很高,可是因为生计或工作的原因,只能由爷爷奶奶代管,而爷爷奶奶对孩子的期望值过低,对孩子的学习不是很关注,对孩子的道德养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正面引导不够。这些家长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把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的那份责任负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

(二)、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架起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桥梁。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成长主要靠家庭与学校两方面的教育。可一些外出打工的农民与自己的孩子的联系却比较少,更何况与学校联系呢?最好的办法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架起家长与学校相互沟通的桥梁,家长经常与班主任交流,随时掌握孩子在学校的动态,出现问题及时商量对策,共同谋划教育孩子的大计,使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三)、教师对待留守儿童要注意教育方式,积极引导留守儿童正确认识自我,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注意运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形成健康的心理。留守儿童因为许多原因,平时受的批评较多,往往有自卑心理,如果还经常用批评的方式去教育这些学生,结果会事与愿违,甚至出现顶嘴或出走的现象。因此教师应该用爱心去教育和培养他们。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应该有耐心、恒心,要像教育自己的子女一样来教育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同时,做好课外辅导、查缺补漏。对这些学生的进步,要认真发现、总结并及时表彰,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四)、地方政府也应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留守儿童完成学业。对留守儿童上学确有困难的,地方政府也可通过适当补贴及其他措施,让学生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学业。

浅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第3篇

众所周知, 所谓的留守儿童就是指那些因父母外出打工而留在家里的儿童, 他们或是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看护, 或是由亲戚看护, 甚至是由父母的朋友代为看护。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也将因此发生改变, 他们的心理也因父母的外出而发生改变。看护人的只求孩子平安无事, 在物质上不亏待孩子就行了, 对孩子精神上的需求、道德习惯的养成少有关注的想法和做法, 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面临着危机, 如何引导留守儿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如何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摆在我们农村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新任务。我们又该怎样适应潮流, 怎样发挥教育阵地的优势, 教育引导好这些留守的孩子呢?以解除广大务工家长们的后顾之忧, 解决农村教育所遇到的新问题呢?

一、高度重视, 加强领导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留守儿童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 他们也同样会对社会, 对国家做出贡献, 留守儿童发展的好与坏也是关系到民族素质提高, 国家发展好与坏的大事。他们的今天就是农村的明天, 若干年后他们将是农村社会的主力军。我们一定要立足现实, 放眼未来, 充分认识到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不容忽视的。

留守儿童大都是适龄就读儿童, 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 他们的学业要在学校完成, 他们的品德、人格、心理等方面大都需要在学校形成, 学校与他们息息相关, 学校的作用尤为重要。因此作为学校的领导、教师就更应该重视这一特殊的群体, 抓住他们的每一个特点, 考虑到他们的每一点需求, 切实引导教育他们。

学校要高度重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要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 副校长为副组长, 班主任为成员的活动小组。小组定期召开会议, 研究和讨论学校留守儿童的工作, 制定相应的措施, 确保留守儿童留得下、学得好、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健全制度, 落实责任

1.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与成长记录袋制度

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 从学习、品德、人格、心理等方面记录他们的成长过程, 以学期为时间段整理档案, 专人、专柜管理。

各班通过调查研究, 摸清留守儿童的具体个数和基本情况, 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和联系卡, 对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和联系卡实行动态管理, 及时补充、变更相关内容, 每学期末做好留守儿童管理的交接工作。班主任及时将有关的情况报告给家长。

2.建立“代管家长”队伍, 推行“代管家长”制度

建立起由班主任、科任教师和生活教师组成的代管家长队伍, 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的管理和教育。学校通过教师会, 发动全体教师, 积极参与到代管家长队伍中去, 承担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 做留守儿童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学校每学期要对“代管家长”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与评先选优挂钩, 与工资挂钩。

三、建立“家校”联系制度

为了及时了解掌握各方面的情况, 有针对性的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 建立“家校”定期联系制度, 代管家长每月进行一次家访, 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 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还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 经常深入学生家庭, 进行学习辅导, 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关心孩子。用知识引导孩子, 用爱心温暖孩子。学校要组织外出务工家长开展“五个一”活动, 即外出家长每周给孩子一个电话, 每月一封信, 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一次, 每学期与科任教师联系一次, 每年至少回家一次。通过联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建立三位一体的管理机制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 全社会都应该来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 社会、学校、家庭要形成合力, 建立管护网, 全方位管理到位。社会上以自然屯为单位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档案, 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建立畅通的联系网络, 及时发现, 及时沟通, 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 并从生活上及时照顾。学校更应该细化对留守儿童的管理, 在校的每一天, 每一刻都应及时掌握他们的情况, 不让问题发生, 不让留守儿童变成问题生。家长要积极配合, 特别是负责管护的家长, 要及时准确地了解他们的情况, 相互沟通, 合理引导。三方齐抓共管, 留守儿童就会健康发展。

五、开展多彩活动, 丰富学生生活

1.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采取“一帮一”或“多帮一”的形式, 为留守儿童选配在职教师与他们结对子, 实行全程跟踪教育。同时选配优秀学生干部与留守儿童结对子, 让他们成为好朋友, 互相帮助, 互相促进, 互相交流。班级建立学生间的帮扶对子, 学习帮扶, 即帮扶那些学习差的留守生;思想帮扶, 即帮扶那些纪律、品质差一点的留守生;生活帮扶, 即帮扶那些困难的留守生;还有节日帮扶, 也就是在节日里带同学回家, 感受家庭的温暖。

2.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学校以重大节日为契机, 并侧重于“留守儿童”开展一些切实的有效的活动:举办“关爱留守儿童见真情”主题班、队会, 开展“我为留守儿童献爱心”募捐活动, 举办“我是家里的小主人”演讲活动, “留守儿童才艺展”, “留守生学习成果展示”等。每学期开展一次“我与父母大团圆”, 活动, 时间定在五一、十一两节期间, 把那些节后回家的家长召集来参加活动, 没有来的家长, 班级将把活动光盘邮寄去。每学期对全校的留守儿童开展一到两次安全与法制教育讲座, 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与法律意识。班级要组织留守儿童与父母讲心理话活动, 组织学生定期给家长写信, 汇报在校学习、生活等情况, 汇报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上得到的帮助。班级建立留守儿童生日卡, 把每个孩子的生日记清楚, 给每个孩子过生日。

3.建立留守儿童活动基金。

集中保管社会、校内捐赠的资金、物品, 集中下发并督促救助特困留守儿童的资金物资落实情况。学校在学期末集中表彰那些在特定情况下仍坚持学习、坚持发展的留守儿童, 鼓励他们自立、自强, 兼优发展, 基金会给予表彰。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第4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原因;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打工,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统计,我国留守儿童数量有2290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86%。留守儿童在全国的分布也很不均衡。

一、农村留守儿童目前的状况

1.心理自卑,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我们班上有一位同学,一开始成绩非常优秀,父母在外地以擦皮鞋为生,当同学们知晓后,他深感自卑和羞辱,成绩每况愈下,在日常和这些留守儿童的交往中,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当被问及父母的职业时,这些孩子总会稍稍停顿一下,眼角流露出些许低落,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显示出自卑。

2.对亲情的渴望

留守儿童通常比同龄人懂事,能够理解父母的做法和尊重父母的劳动,由于留守儿童年龄较小,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父爱母爱,他们需要和父母交流和沟通,向父母倾诉自己遇到的一些困难、心中的苦闷。当父母不在身边时,他们经常通过玩游戏来排解自己心中的孤独与寂寞。我们班上就曾有过这样一个学生,他下午一放学,为了省几块车钱,徒步到集镇网吧上网,一上就是一个通宵,我找到他谈话时,他说只有在玩游戏时才感到快乐,学习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受刑。父母忙着打工,无暇顾及他。

3.缺乏社会责任感,自私自利

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自私自利。

4.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像梳头、洗脸、铺床、整理衣服和用品,打扫房间、缝扣子、系鞋带、洗鞋袜等比较简单的日常生活小事,在幼儿大班就应该会做。然而在已上到三年级的孩子中,也只有少数儿童能做到其中几点,即便是五年级的学生中还有很多方面没能做到。在他们看来,这些事情是监护人做的,从来不觉得这些应该是自己做的。

二、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呢,原因何在

1.家庭概念模糊

0~6岁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收入普遍不高,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对孩子的教育也就忽略了,加上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以为只要物质上满足了孩子就行,这些对孩子学习、身心发展极为不利。祖辈隔代抚养大多溺爱孩子,以生活照顾为主,对孩子学习的辅导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学校教育不足

中国地大物博,教育资源分布却很不平衡,特别在农村,师资严重不足,有的班级五六十人,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力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在学习上、生活上很难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那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更是难以管理。

3.社会环境不良

在互联网、电视、电影、录像、影碟、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有的为了追逐市场卖点,牟取暴利,渗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朽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三、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为了对这些留守儿童全面负责,使他们成人成才。我们该如何做呢?

1.学校多给留守儿童关注

留守孩子远离父母,学校尤其是班主任应对留守孩子多一点爱心、多施温暖,可通过谈心等方式,帮助留守孩子树立自信,塑造乐观的心理品质。

2.发挥家庭职能

家长在教育理念上换换脑,在教育方法上变变脸,改一改以往传统的做法。由学校出面向在外打工的家長发出一封信,希望他们在跟家人联系时,不忘与孩子沟通交流。有可能面对面接触当然好,不可能的话,也该通过电话、书信、网络聊天等方式进行联系,在联系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事实上,亲子之间的感情、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对孩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社会齐抓共管

加强网吧等游戏场所的监管,严防黄赌毒对孩子的毒害,在每个村委会设个图书室、多建几个游乐场,让孩子闲暇之余有玩乐的场所。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一起努力,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浅谈农村儿童的教育 第5篇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平子镇吕村小学 付亮亮

每个人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接受着各种各样的恩,父母有恩于我们,社会有恩于我们,师长有恩于我们,大自然有恩于我们……因此,如何对儿童进行感恩教育,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进行深思。而感恩教育面临着复杂的环境,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看到效果的,需要我们有耐心、有信心,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尤其是农村的孩子,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他们就成了一个新生群体,被形象的称为“留守儿童”,他们在家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缺乏和父母的沟通,不了解父母在外的艰辛,不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和父母的感情逐渐疏远,没有了对父母的依赖,没有了对父母的眷恋,甚至没有了对父母的爱。没有了爱,家庭就失去了维持的纽带,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孩子容易滋生许多不良行为,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了制约。要培养孩子的爱,首先应从学会感恩开始,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关注。

一、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现状 1、社会现状

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社会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丰富,但与此同时,也滋生了一些不良文化,形成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随着3G技术的普及应用,手机上网更加快速便利,各种新业务,新应用不断出现,丰富了手机终端的传播功能。在我们尽情享受手机上网带给我们极大便利的同时,黄色、暴力等信息的传播也找到了一个极其便捷的传播通道……这些都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2、家庭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大批转向城市,他们为了生计而奔波,对孩子疏于管教,缺乏关爱,只重视对孩子的物质投入而不重视情感投入,想尽一切办法,就是自己再苦再累,也不让孩子受丝毫的委屈,孩子要10元,决不给9元,极力满足孩子的各种欲望,岂不知,在无条件满足孩子欲望的背后,滋生着可怕的隐患,孩子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当孩子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有出轨的行为。有的家长甚至认为教育无用,不重视教育,再加上祖父母的溺爱,使孩子在幼小的心灵里滋生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认为别人给予自己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

3、学校现状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一哲理依然支配着农村的教育,考试成绩仍然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这就导致一些老师只讲成绩而在一定程度上忽

视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使孩子的“德——智”这一天平极速向“智”的一端下沉。

二、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思考

(一)留守儿童感恩教育面临的形势严峻,学校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立足课堂,让课堂绽放光彩

课堂是一个绚丽多彩的舞台,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主阵地。教师应在课堂上为学生埋下感恩的种子,放飞感恩的思绪,将感恩教育作为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每天在上课前让学生诵读一句感恩的名言,或一篇关于感恩的诗歌等,以荡涤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怀着感恩之情去学习,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教育,使感恩的种子得到充足的养分,迅速的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2、注重活动,践感恩之行

感恩教育通过课堂内化于心,通过活动,彰显于外。只有双管齐下,才能使感恩教育事半功倍,显示出勃勃生机。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如:以“感谢捐资助学的爱心人士”为主题,在全校开展书信大赛;组织学生观看《妈妈再爱我一次》《DANCING WITHOUT MUSIC》等教育影片,要求学生书写心得体会;举办“我与凡卡做比较”的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在“母亲节”时,为母亲亲手制作一

份小礼物并献礼等。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强化认识,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自我展现兴趣。

3、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环境对教育的成功起着一定的制约或促进的作用,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德形成至关重要,我们要大力塑造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并将其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有了良好的校园文化,学生就会把自己的行为与之进行比较,从而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即服从阶段;其次,学生通过对校园文化的理解,达到认同的目的,就能自觉地杜绝一些不良习气,即认同阶段;最后,通过潜移默化,将校园文化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修养,从而形成具有个性的良好品质,即内化阶段。因此,要在校园内张贴有关感恩教育的标语,悬挂横幅,并设臵专栏,将在各种活动中的优秀案例展示出来,在教室的墙壁上布臵专栏,将学生的成果张贴其中,让墙壁说话,从而起到宣传、激励的作用。

4、使“家长代表大会”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及时掌握学生动态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农村大多数父母长期不在家。针对这一现状,村委会要帮助组建家长委员会,与学校对接,定期召开家长代表大会,形成合力,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共同搞好孩子的教育。

(二)社会教育:

社会是一个大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脱离社会的教育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以政府为主导,各个机构全力配合,净化文化影视领域;另一方面要重视教育,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良好的家庭教育让孩子终生受益。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孩子做好表率,加大情感的投入,和孩子培养浓厚的情感,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苦心及生活的艰辛;要注重孩子的养成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要对孩子起好监管作用,放下架子和孩子经常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态,不能不加辨别、一味地满足孩子的欲望,要对孩子讲一讲过去的艰苦生活,使孩子明白现在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要重视教育,经常与学校沟通,交换意见,形成合力,配合学校,努力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总之,孩子学会了感恩,就等于学会了生活,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学习,他的成绩必定“芝麻开花,节节高”;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他的生活必定五彩斑斓。但感

浅谈农村儿童的教育 第6篇

作者:李胜旺 导师:林建红

(韩山师范学院政法系,广东,潮州,521041)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引发了农民进城务工的高潮,随之而来,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大多与其祖父母、外祖父母或父母的亲友一起生活。由于缺少了父母的亲情,在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已经出现了严重问题,继而影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失衡和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On rural education for children in the real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a large amount of superfluous peasant laborers, a great many peasants crowed into urban cities.Accordingly, there appears a special group of “hometown-remaining children” in the rural areas.Most of them are living with their grandparents or their parents’ relatives.For lack of parents’ love, it has caused many serious consequences, such as the unhealthy psychological influence in children, education and so on.What is worse, it can lead to the unbalance of the primary education in the rural area in our Country.The method of setting this problem depends on the joint effort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family, the school and the society.Key words: rural children left at home;education question;countermeasure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拉大了农村与城市、东部与西部之间的差距。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坏,农民生活的提高与否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社会长治久安。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高速发展,许多农村剩余的劳动力纷纷到经济发达的地区打工,以增加家庭收入,从而出现了农村打工潮流。虽然农村打工潮给农村注入了更多的资金,农民有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实现了非农就业,在一定程度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农村外出务工的流动规模不断扩大,也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在这些留守儿童中,差不多都存在着心理问题和行为异常,他们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等性格特征。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由祖辈抚养,他们的心理发展由于隔代抚养的局限性而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关注。我们应该特别关注这批弱势群体,帮助他们解决所遭受的困扰和问题,树立起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来建设社会主义事业。

1.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父母双方进城务工,由于各种条件所限,把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这部分被留在农村的由未成年儿童组成的特殊群体,称为农村留守儿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了城市,虽然也有一部分儿童随着父母来到了城市,但更多的儿童由于受到经济状况、住房、教育等一系列问题的限制而留在农村,由他们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照顾,这类由未成年儿童形成的特殊群体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他们的特点是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分离,且留在农村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人格完善的关键时期。

[1](P.119)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数目特别庞大,而留守儿童中小的只有两三岁,大的已有十七、十八岁,而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占70%以上。[2](P.116)伴随着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成长成材特别是教育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日显突出。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 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在行为上表现出程度各异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材,给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管理也带来了新的困难。2.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的教育问题

随着农村打工潮流的出现,许多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到经济发达的地区打工,而他们留下的儿童却得不到完整家庭的熏陶。家庭是儿童教育、成长、发展的重要阵地,正常的家庭生活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父母既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父母不但可以在亲子教育中使孩子增长知识,而且使孩子在成长中享受到亲情的温暖,从而有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养成。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影响人的一生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3](P.120)

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是在宽松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具有稳定性,留守儿童的人格是在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下形成的,影响了孩子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导致其人格的不健全。与此同时,农村留守儿童面临艰苦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接受的是隔代教育,导致其生活和学习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村留守儿童的辍学率不断地上升

农村留守儿童许多是由他们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等隔代亲属来抚养的,而农村中这样的老人文盲率超过70%,他们无法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与人格培养,同时也很难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缺少及时的学业辅导与心理沟通,促使许多学生因成绩不良而逐渐产生厌学的情绪,进而走上了辍学的的道路。另一方面,由于外出务工使家庭经济相对比较活跃,一部分农村家长看到很多有钱人一样没读多少书,在外面赚了不少钱,而自家的生活状况又不是很好,于是就把自家孩子送到外面去打工挣钱,逐渐形成了“孩子上不了学,可以一起出来打工挣钱”的想法,从而助长了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思想。因此,在农村地区学校流失的学生中,因家庭经济原因而辍学的比例在缩小,因学习成绩差、不爱上学或自己感觉升学无望而离开校园的人数比例在迅速扩大。这样就使得许多农村留守儿童连基本的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有完成,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他们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2.2 农村留守儿童接受的教育不健全

孩子接受的健全的教育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包括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中,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 老师的父母并没有履行好他们的职责,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并没有从生活、学习、行为等方面引导和鼓励他们,反而过分注重他们的学习成绩,忽略了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接受的教育是隔代教育,接受的传统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隔代教育对孩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形成有误导和偏差,使他们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2.3 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不健全

随着父母的外出打工,虽然这使农村留守儿童在物质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由于缺乏情感方面的交流,缺乏亲情,使他们的一些不良情绪如愤怒、失落、焦躁、担忧等得不到排解,容易使农村留守儿童出现性格孤僻内向、情感冷漠无情、人际交往能力差、思想道德情操不高、自信心不足等症状。由于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而留守儿童有了问题无法向父母倾诉,而他们与祖辈之间观念的差异使得他们之间的交流存在障碍,同时对老师存在着一种畏惧的心理,不敢向老师请教,容易使他们的人格发展受到影响。另外,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监护人的管教和引导,他们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对社会持有不满的态度,进而进行泡网吧、聚众赌博、偷窃、抢劫、打架斗殴等活动,容易使他们走上了犯罪的道路。2.4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佳,智力发展受到影响

由于父母双方长期在外打工,他们由于经常想念父母而致使课堂上无法认真听课,听课的效率明显下降,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虽然在学校可以找老师解决,但老师不可能时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在家里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又无法解决,导致一拖再拖,最后就放弃了学习的好机会。由于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家务活、农活全部落在祖辈的身上,繁重的体力劳动使他们根本无暇顾及自己孩子的学习,而农村留守儿童绝大多数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祖孙辈的年龄相差30岁以上,加上这部分农村老年人文盲率超过70%,使得他们只能照顾孙辈的日常生活起居,学习上的事情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与此同时,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的约束力不强,学习的主动性差,学习又无人辅导,作业无人督促,进而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学习成绩自然就无法提高。另外,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看到别的孩子的父母经常接送而又关爱有加,自己却无人照顾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从而影响了学习成绩。

2.5 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证,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是和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住在一起的,由于他们缺乏法律意识和卫生知识,思想观念保守落后,生活清贫简朴,不能很好地行使监护权,使孩子有病 得不到及时的治疗,遇到问题和困难无人解决,孩子的生活质量较低,使得留守儿童在健康、教育、娱乐等基本权利得不到保证。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年纪尚小,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又经常独来独往,给一些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受到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另外,由于农村有较深的江河,许多孩子经常到江河去游泳,溺水事件时有发生,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意识上的麻痹、思想上的放松和行为上的粗略,是留守子女最大的潜在安全隐患。[4](P.20)2.6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严重不足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与父母的交流,容易形成性格上的孤僻,使他们在交往上存在着困难,独立性较差,坚持性较差,同时他们又不积极参加学校与班级的集体活动,难以与同学交流与交往,严重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的能力。3.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教育问题的原因

由于现阶段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农村经济发展的缓慢与落后,使得许多农村的青年人迫于生活压力而外出打工,由此留下了大批的未成年儿童,从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生活的残缺、父母亲情的缺失、社会环境的影响、农村思想意识的落后等等,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缓慢,农民收入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农村经济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农民收入普遍提高,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落后的状态。农村经济的衰落及城乡收入的差距导致农民生活忧患日益加深。[5](P.1)许多农民仅仅依靠土地的收入来维持家庭的基本生活,但难以维持家庭的日常开支,而且读书要面对着昂贵的学费,迫于生活的压力,许多农村的青壮年不得不外出打工挣钱养家,但是受一系列条件的限制,无法连儿童一起带进城市里,把孩子留给老人来抚养,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这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3.2 农村农民思想意识落后、愚昧

由于国家对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不再实行包分配的政策,许多大学生毕业后一样找不到工作或者找到的工作一样不好,许多家长认为辛辛苦苦读书到头来还是一样要去打苦工,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甚至收入还不如一些文化低的同龄人,还不如趁年轻出去学点技能捞一把,而且读书又要花费许多钱,正是这种“不读书还可以省很多钱,出去外面打工还可以挣点钱”的新读书无用论,使得许多家长让自家孩子辍学而外出打工,别家看到了也纷纷效仿,他们容易受从众心理的影响,使许多农村孩子辍学,义务教育受到了冲击,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辍学率不断上升。3.3 隔代教育的影响

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是由他们的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来抚养,接受的是隔代教育,虽然老人有在苦难岁月中奋斗的经历、有着不同的性格、有抚养孩子的丰富经验等等,但是这些老人往往将其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发生事故,同时重感情轻理智,重物质轻精神,重静轻动,并且容易与孩子产生不一致的倾向。由于大多数老人都是文盲,他们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活,又要承担烦琐的家务事,对孩子的教育更加力不从心。另外,老人容易对孩子过分地溺爱和放纵,尽量从物质方面满足他们,不管家境如何,都对孩子千依百顺,有求必应,使孩子处于无人限制的状态,致使老人无力管教也无法管教。因此,留守儿童虽然从抚养他们的祖辈那里获得了无穷的关心与爱抚,但老年人不论是在精力还是精神状态方面都不如年轻的父母们,他们的爱也不够敏感和细致,也不及年轻的父母们有活力。[6](P.72)况且老人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陈旧,仅仅关心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学习状况,并没有过多地与孩子交流,使孩子的许多心事无人倾诉,精神空虚。同时由于老人与孩子的价值观念差距太大,容易产生隔膜,使他们之间根本无法交流与沟通,农村留守儿童自然就无法健康地成长。

3.4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正常的家庭氛围,缺失亲情

家庭是子女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环境,是人类个体早期生活的基本环境和个体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儿童的社会生活知识、道德规范,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而外出打工的农民工通常是一年回来一次,有的甚至几年都不回来一次,孩子与父母缺少联系与交流,自然得不到父母的关心与呵护,缺少正常的家庭教育。家庭亲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不但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而普遍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学习长期处于无人过问的状态,看到别的孩子受到的关爱有加的时候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无法集中精神来学习。同时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学习的自信心也不足,一次考试的失败就很容易挫伤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又无人引导和鼓励,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使他们的学习成绩受到很大的影响。

3.5 学校教育和学习环境的影响

农村中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我国教育最薄弱的环节。学校是家庭以外主要的社会化主体,学校教育对人的社会化具有指导的作用,然而应试教育仍是当 前教育的主流,即使是九年义务教育。评判学校教育效果的仍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缺乏教育的育人理念。学校和老师对成绩好的学生关爱有加,并进行积极的辅导,对成绩不好的后进生则不闻不问,导致本来就缺失亲情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又受到了排斥,更加无心向学,经常旷课、迟到,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又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学校的处分,更容易使他们产生厌学的情绪,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许多学校过分注重智育,对德育和体育等方面缺少教育和指导,使许多学生的专业特长得不到发挥,错失了发挥他们的特长的机会,使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学校无法与他们的一起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监管,同时农村师资力量的薄弱也使得老师很难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个别的教育和辅导。3.6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社会上许多网吧、游戏机室都是对未成年人开放的,农村留守儿童有一定的零花钱,他们精神空虚的时候就去网吧或者游戏机室打游戏或者上网聊天以求解脱,有的甚至整天泡在网吧、游戏机室里,不去上课。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影响着农村留守儿童,特别是读初中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的高峰期,但身心发育不平衡他们渴望独立,渴望无人管束的自由,期望和社会接触,但他们辨别能力差,缺乏选择和判断能力,而校外正好有那么一批年龄和他们相仿的一群不良少年,其实这些人也是刚从学校走出去的,他们又不去工作,整天拉帮结派,而农村留守儿童经常与他们这些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混在一起,经常参与赌博、打架斗殴、喝酒、抽烟等,容易使他们走上歧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4.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事关重大,关乎下一代教育和未来,他们的命运包含在我们民族命运的共同体中。[7](P.103)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和技能,促使他们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造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通过理性的方式妥善解决,主要应该注重从以下几个问题考虑: 4.1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农村打工潮的出现最根本的原因是农村经济发展落后,许多农村青壮年迫于生活压力而外出打工的,因此,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愚昧的状态,解决“三农”问题,留住父母,提高农民的收入,才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出路。由此应该大力 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缩小城乡之间差距,消除社会体制根源,使农村儿童与城市儿童同享优质教育的公共资源。[8](P.12)同时应该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城镇化发展的进程,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培养农村人才,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9](P.42)由此可以在乡镇兴建农产品的加工企业或者其他产品的加工企业,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或者深加工,这样既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价值,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又可以吸收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在自己的家乡工作,既可以打工挣钱养家,又使得他们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家庭生活,对孩子的教育也就更加有效。政府有关部门要减少城市对农村流动人口的歧视政策,适当提高农民工的收入,使他们有能力负担得起孩子在城市的生活和教育费用。

4.2 打破二元制的城乡户籍壁垒,建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体制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必然要求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这是缩小城乡差距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途径。我国要逐渐改变现有的户籍制度,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逐渐融入城市,帮助他们解决其子女的就学问题,从农民工自身角度来说,他们非常愿意留在城市生活,为当地做出贡献,健康的城市应该是开放的城市,有科学合理的制度为人们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空间,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因此,要从制度上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才能保证社会持续和谐的发展。

[10](P.120)

4.3 努力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降低农村的辍学率

政府应该加强体制改革,加强宣传执行《义务教育法》的力度,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应该严格执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促使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与

[11](P.5)教育子女的关系,争取降低辍学率。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开展家庭教育的知识讲座,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与教育沟通方式,强化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作用。(P.32)

[12]让家长认识到儿童应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过早让孩子外出打工对他们的一生有很大的影响,孩子外出打工由于技术与技能的不足只能做苦力,挣的钱也不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应该让孩子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职业的技术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父母双方要争取留一方留守在家教育孩子,的确要双方出去务工的,也要争取创造一切条件把孩子带在身边,以更好地进行教育。即使双方要外出打工,也要慎重选择孩子的监护人,尽可能把子女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比较有文化的并且有一定责任感的能更好监督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处。

4.4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有条件的地区兴建打工子女学校,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 学习和生活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教育问题,但它更多的应该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在呼唤学校、教师更加关心留守儿童的同时,也应该唤起政府及社会对他们的关爱,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来协调管理、综合解决。

[13](P.32)

虽然近几年来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减免了学杂费,但仍有许多地区的学校简陋,学生的学习环境恶劣,由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从而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同时政府对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农村中学的投入的差距不能过于悬殊,但是单纯靠政府拿出很多钱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现实,在很多地方,农民工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可以由政府多出一点,一般地方,可以发动一些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力量进行捐款,条件较好的农民工也应该出一点。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兴建打工子女学校,采用不同的教育机制、给农村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流动儿童在城市的教育费用太高也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巨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适当降低教育收费,使流动儿童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权利;在努力提高农村社会福利水平的同时,应该把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考虑进去,多给他们一些情感补偿,长远来看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也包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与支持。

4.5 注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注重农村留守儿童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学校应该特别关注那些父母外出打工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有效掌握留守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变化状况。[14](P.81)学校可以建立寄宿制教育模式,由专人照顾和管理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营造和谐人家庭的氛围满足孩子精神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留守儿童在就学之余,也能感受到生活上的温暖。学校在关心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注意从情感方面来引导他们,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和辨别能力,使他们不至于生活在一个无人关心的孤独的世界,促使他们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学生家长应该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对子女教育的职责,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精神上与生活上的苦难,以及打工者在外演绎的种种感人故事,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家长应时刻保持与学校老师和孩子的联系,可以采取电话、书信、校访等形式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状况,积极引导他们的情感发展。同时家长也不能过分地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孩子考试失败的时候要以鼓励为主,帮助孩子寻找失败的原因。家长应多学习掌握家庭教育的方法,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文化各方 面的综合素质,缩小自身的教育能力与需求的差距。家长和祖辈等监护人不能过分地溺爱和放纵孩子,过分地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要让孩子认识到挣钱的困难和艰苦奋斗的重要性,而作为孩子临时监护人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则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消除祖辈和孙辈之间的隔膜,同时也不要让孩子承担过多过重的农活和家务,给孩子更多的生活和学习的自由与空间。4.6 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

虽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但是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应该努力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教学水平,使教师能够乐于施教、安于从教,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自己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15](P.38)

同时教师也要以身作则,因材施教,加强与学生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交流与沟通,注意从情感方面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大家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生活在一个温暖的集体中。4.7 农村留守儿童面对现实,对生活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农村留守儿童应该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与苦衷,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辛苦,面对现实,对生活持乐观向上的态度。积极主动加强与学校、老师、同学、父母的交流与沟通,努力学习,遵纪守法,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要加强学习法律知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和交往辨别能力,有什么问题和困难则要向父母或老师倾诉和请教,遇到坏人则要保持冷静,防止自己遭受伤害,并且及时发出求救信号。农村留守儿童还要懂得约束自己,努力克制自己的脾气,不能意气用事,懂得如何结交良友,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和社会交往的能力,避免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交往,以防止自己走入歧途,走上一条不归路。

4.8 注重清理和整顿学校的周边环境

许多农村留守儿童都是寄宿在学校,经常在学校外面吃饭,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学校周边的食品店、饭馆等卫生检查,以防止学生吃不干净的食品,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同时也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机室的整顿与清理,坚决取缔无证经营的网吧与游戏机室,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或者游戏机室,打击不正之风,净化社会环境,从而减少他们与社会不良现象和不良青年接触的机会,也减少了犯罪分子的作案时机,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总之,和谐农村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而培养品德高尚、心理健康的一代信任,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和谐农村 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他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农村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16](P.26)农村打工潮的出现促使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形成,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任重道远,他们作为祖国的未来,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我们要明确划分责任,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协调参与的留守子女的教育体系,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确保留守儿童正常接受教育的权利,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只要全社会都伸出一双热情的手,关注和帮助农村留守儿童,那么,我们的农村留守儿童就会与其他的孩子一样,拥

[17](P.53)有一片健康成长的天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也利于实现各种教育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一句话:用我们共同的爱心,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社会综合教育网络,创造一个文明洁净、健康向上的社会大环境,促进教育社会的诞生。

致谢:

我衷心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林建红副教授。本论文是在林老师的谆谆教导、悉心指导及严格要求下完成的。林老师治学严谨、博学多才、平易近人,给了我耐心细致的指导,师从这样的导师是我人生的幸事。本论文的选题、大纲的修定、资料的收集、正文的撰写与修改无不凝聚着林老师的心血,笔者感激之情难于言表。

再次感谢我的导师和韩山师范学院的各位领导和全体老师!

参考文献:

上一篇:实用的毕业登记毕业自我鉴定下一篇:写蝴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