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农村教育

2024-06-18

留守儿童农村教育(精选12篇)

留守儿童农村教育 第1篇

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象剖析

据调查, 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县外出务工的人员约为30万人, 农村留守儿童约10万人, 人数非常多, 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县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 近些年来在该县政府的重视之下,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得到了有效的处理, 但是部分问题依旧存在, 具体如下。

1. 心理健康教育不足

因为父母外出务工, 儿童缺乏心理健康教育, 导致其心理负担加重, 制约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据调查, 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县农村约60%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家次数少于3次, 约40%的留守儿童每月与父母通话的次数少于2次。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留守儿童所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仅限于学校, 缺乏家庭的关爱, 而留守儿童的年龄正是身体发育以及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 缺乏来自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 导致其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对于事物的认识往往过于偏激。

2. 价值观念教育错位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一般都不理想, 据调查, 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人均年收入少于3500元的约为30%, 为了生计, 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得不外出务工, 缺乏家庭关爱的童年容易导致其价值观念出现严重的错位,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均有可能出现扭曲的问题, 对农村留守儿童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皆有不利的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内外部原因

1. 内部原因

为了生计, 父母外出务工, 把孩子留在家中托付给老人照顾, 父母与孩子相聚的时间很少, 缺乏父爱与母爱的童年是不完整的。担任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多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 这是典型的“隔代监护”, 进行心理沟通的难度较大, 易助长儿童的反叛心理。再加上老人的文化水平不高, 对孩子学习方面与心理方面的教导更是少之又少, 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加突显。

2. 外部原因

外部原因主要在于学校与社会方面, 首先是学校方面, 学校只注重知识教育, 而忽略了心理层面的干预, 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找到的并不是心理层面的抚慰, 而是更多的孤独与心理空洞。其次是社会方面, 社会整体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怀不足, 政府送衣送食、上门探望等形式难以起到实质的作用。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举措

1. 优化社会教育的大环境

首先是立法方面, 应大力落实《义务教育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 从法律的角度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保护, 保障其接受教育的权利, 防止不法人员利用农村留守儿童的年幼无知进行犯罪活动。其次是经济方面, 政府应当大力发展地方经济, 逐渐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异, 促使外出务工人员回流, 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治本之策。

2. 合理选择委托管理的对象

家长在外出务工之前, 应当选好委托管理的对象, 鉴于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年龄较大, 同时知识文化水平不高, 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心无力, 不建议作为首选的委托管理对象。如果同族中尚有较为年轻的长辈留在当地, 建议将孩子委托给其管理, 尽量还原家庭的温馨气氛。同时, 父母也要通过电话多与孩子进行沟通, 关心其学习与生活情况, 向其灌输正确的思想道德理念。

3. 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力度

学校实行寄宿制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 应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建设学生宿舍, 安排学生住在学校, 令其更好地体验集体生活, 以同学之间的情谊弥补亲情的缺失, 同时也方便教师就近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 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待人接物的态度, 提供就学保障。

四、结语

目前,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上升到了社会性问题的层面, 儿童是我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希望, 不应当让经济方面的原因制约其发展, 应寻求有效的途径, 如优化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合理选择委托管理的对象、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力度等, 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春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07.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第2篇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关爱,性情孤僻、任性、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长期与父母分离,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找不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

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2.学习成绩相对较差

父母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缺少了监督和家庭辅导,对儿童带来心理上的影响。部分家长持“学习无用论”的观点,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便外出务工,久而久之也不免会被同化。

3、容易产生行为偏差

义务教育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时期自律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外界和其他人的负面影响。代理抚养人管理监督不到位,一般采取迁就、认可的态度,造成行为偏差。

4.安全无保障

安全意识差,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部份住家偏僻学路途

较远,上学路途中缺乏成年人的陪护,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二、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从社会角度看

有些地区不执行国家的政策法规.如进城对务工人员子弟:要交纳借读费,办理各种手续,中考和高考回户籍所在地,须支付高昂学费。

2.从家庭角度看

父母长期外出,儿童除在心理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之外,也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从而影响到其学习成绩。

3.农村学校存在缺陷

由某些主客观原因。片面追求应试教育,对学生心理问题,学校周边环境,住宿条

件不够重视;也没有建立与其父母沟通信方式。

三、对策与建议

1.政府方面

一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差距.二要强化政府职能作用,重视和加强对学生

关爱工作.三是综合整治校园周边娱乐场所以及社会治安环境

家庭方面

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2.学校方面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学校寄宿制度,其次要加强对其的心理咨询,三要加强娱乐、体育设施建设,并建立与学生家长畅通的交流渠道。

4.社会方面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 第3篇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不良行为,作为班主任应该如何教育留守儿童?

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就是针对事情缘由进行教育,从分析事情的对错开始,以造成的后果作为警示。做到遇事能冷静处理,避免冲动,做到有错就改。对于小学生要循循善诱,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自己成为学生愿意说心里话的朋友,在学生心中树立班主任的伟大形象,在工作中多了解留守儿童与其他同学的关系,时时做好思想工作,让他们健康成长。

二、要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

多数农村留守儿童都受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隔代教育,缺少应有的亲情和家庭教育,他们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品德、心理等身心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日渐凸显。为防止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发展,班主任需要和外出的家长加强联系沟通。经常组织留守儿童进行专门的教育,通过谈心、做孩子的朋友等方式,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使他们成为自强自立的好学生,更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生活并不孤单。同时,要引导留守儿童通过书信、日记来抒发和发泄内心感受,促进孩子的情感健康发展。老师也要通过电话、短信等形式和家长交流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进而使家长更放心地在外打拼。

三、要培养兴趣爱好,充实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

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激发留守儿童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好特长,不断丰富和充实他们的生活,消除心理障碍,发挥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不比别人差,不比别人缺什么,享有与他人同等的教育。

留守儿童农村教育 第4篇

一、留守儿童方面

(一) 建立和完善了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

我们针对每个留守儿童的不同情况, 设计了《留守儿童个案研究记录》《留守儿童成长记录卡》《留守儿童典型活动》《留守儿童日记、心得汇编》等表册, 把每个留守儿童在学习进步、心理变化、思想和行为演变等多个方面的信息都记录在案, 为课题的有效研究提供较为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二) 留守儿童情感、心理的需求得到一定弥补

自实施本课题研究以来, 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状况出现了“三个好转”。一是“留守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增强, 行为习惯明显好转。二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转, 由于集体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的增多, 一些“留守儿童”孤僻、任性、暴躁、自控能力差等不良性格明显好转, 心理健康水平提高, 厌学心理得到有效控制, 逆反心理得到缓解。三是“留守儿童”监护人教育观念明显好转。通过家访、电话和家长沟通, 学校通过家长会对家长、临时监护人进行培训, 提高了“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学生教育、保护的认识和水平, 进一步明确了监护职责, 增强了监护能力。如, 四年级的周文超同学以前在课堂上常开小差, 眼神呆滞, 回家后对着玩具自言自语, 原来是想念在远方打工的父母了, 我们了解情况后, 在班级中开展了丰富的活动, 让同学陪伴他一起课间活动, 双休日让他在同学家度过, 使假日不再孤独, 课后让活跃分子与他一同玩耍, 并与家长联系, 定期与他通电话, 让他感受浓浓的亲情, 现在的他满脸笑容, 变得阳光、乐观多了。

(三) 留守儿童各方面的成长明显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 留守儿童在道德、行为、学习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那些曾经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有偏差的留守儿童, 经过帮扶、干预, 远离了周围不良因素的干扰, 已经重新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一是增强了留守儿童团结合作的精神和感恩意识, 他们也更加理解父母的艰辛, 感恩父母自己的巨大付出, 并且学会关心身边的人, 与人和睦相处, 从而增强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学习的自觉性也提高了。二是他们的行为习惯已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 相当部分儿童已初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清醒的认识, 能够自我约束, 合理安排时间, 学习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有的在各项竞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如, 三年级的杨阳同学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家庭条件差, 奶奶年事已高, 无法帮助他的学习, 由于家庭无力监管, 致使该生长期不写家庭作业, 得知情况后, 老师放学后将他留下来给他开小灶。班上优秀的同学与他结对共同完成作业, 渐渐的, 他的学习成绩好多了, 老师抓住机会及时表扬鼓励他, 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养成。除了学习, 在生活上, 班里成立了互助小组帮助他。如今, 杨阳同学也成为了一名成绩优良、阳光乐观的孩子。

二、教师方面

(一) 促进了教师走向专业化, 提高了教师育人水平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我校教师课题研究的素养得到较大的提升。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自觉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自觉根据课题实施方案要求开展研究活动, 遇到问题或与同组组员共同探讨, 或向专家请教, 努力攻克难关, 使自己的科研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一是通过学习理论, 锻炼了一批有改革意识强、业务能力强的青年教师队伍, 提高了他们开展教科研活动的能力和水平。二是他们根据实际、根据现状, 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把研究与理论联系起来, 与实际联系起来, 并努力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使教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三是课题研究成员在实践的基础上加以总结, 课题组汇编了课题研究成果集, 包括《典型案例集》《论文集》《留守儿童日记、心得、活动图片选编》等资料。其中在国家和省 (市) 级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3篇。四是学校建立完善了留守儿童的管理制度和教育措施, 如心理咨询服务制度、知心姐姐、代理父母、留守儿童之家等工作机制已得到社会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 并在全县内逐步推广。

(二) 师德师风建设得以巩固和加强

在课题研究中, 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有爱心、有耐心, 尊重学生, 能全面贯彻“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能全面实施以“关心、爱护”为核心的特别关爱教育。广大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意识、关爱意识、帮扶意识明显增强。构建了平等合作, 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 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教学方式的探索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一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日渐成熟。

(三) 关注特殊群体, 进行个别辅导

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 对于个别特殊的留守儿童, 在他们身上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我校四年级有一个叫王涛的孩子, 父母亲都在广东打工, 在家里跟着年大的奶奶一起生活。由于学习基础不好, 再加上在家里没人辅导, 每次的家庭的作业几乎都做得一塌糊涂。于是, 班主任教师找准症结, 对症下药:首先引导他鼓足勇气, 树立信心, 为他找了班上学习最好的同学与他结对帮助他, 老师也特别亲近他, 在生活上, 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帮助, 并不厌其烦的为他补习。渐渐地, 他找回了学习的信心, 作业质量越来越高了, 遇到不懂的主动问同学、老师, 原先语文都不及格的他, 在上下两个学期的期末学情调研中, 都分别取得了80多分的成绩, 着实让人欣慰:这个成绩对于他来说已经是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国外有句名言:人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二爱型”巨人 (爱因斯坦和爱迪生) , 就看你的耐心、信心和决心。只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本着自己的“耐心、信心和决心”, 为特殊的孩子付出更多的爱, 相信就能医治他们内心的创伤, 使孩子真正摆脱内心的阴影, 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学校方面

(一) 分类管理, 建立留守儿童成长动态档案

课题组组织全体老师, 对留守学生进行全面家访, 作好记录, 建立留守儿童成长动态档案, 并制定“分类辅导关爱方案”, 使学校的教育管理有的放矢。在调查中, 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主要在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家庭困难, 父母迫于生活双双外出打工;二是父母一方不在本地, 为团聚而外出务工;三是家庭宽裕, 父母为生活自由而外出务工;四是父母感情不和, 一方外出务工。针对这四种种情况, 我们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 通过各种渠道在经济上给予帮助, 化解他们因家庭困难而引起的自卑和苦闷。对家庭宽裕的家庭的, 重点促使其父母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关爱。对于父母感情不好, 性格古怪、脾气暴躁, 逆反心强、问题较多的孩子, 进行重点跟踪, 特别呵护和关爱。

(二) 制定实施方案, 完善工作制度

学校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 结合当地实际和学校“留守儿童”实际情况, 制定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实施方案, 统筹安排各项工作, 积极开展有关活动;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定期检查制度、结对帮扶制度、热线交流制度、心理咨询制度等, 把关爱工作落到实处, 使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经常化、社会化、制度化, 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加大“关爱工程”实施检查力度, 定期、不定期地对学校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促进和推动关爱工程长效、持久深入地开展。

(三) 搭建交流平台, 促进心灵沟通

根据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我校在实施本课题研究时, 组织“1+1”结对帮扶活动, 让每位留守儿童都有“代理爸爸”或“代理妈妈”“知心姐姐”或“知心哥哥”, 目的也是为了改善留守儿童“有苦无人诉”的状况。因为对于老师, 孩子们有警戒, 有些不大愿意说出心里的真心话;对于知心哥哥或者姐姐, 他们的内心就没有什么顾虑, 更加愿意倾诉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如果此类活动得到推广, 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问题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地解决。如, 四年级有一位叫何维的留守儿童, 父亲一人在外打工, 母亲就呆在家里照顾她, 小小年纪的她非常懂事, 深知学习的重要性, 也许父母给她的压力太大了, 以至于每次考试她都显得很紧张, 所以经常在考试中失利。由于她胆子很胆小, 每次找她谈心, 她都不愿多说些什么, 因此, 我们特地安排了一位“知心姐姐” (原在我校毕业的学生, 现在上中学) 与她结对, 除了老师对她格外关心外, 我们鼓励她多与“知心姐姐”接触并成为好朋友。通过将近一年与“知心姐姐”的心里沟通, 现在的她活泼了许多, 学习成绩也比以前稳定了。

(四) 家校互动, 形成教育合力

我校为留守儿童专门设立了一个亲情专线, 虽然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话, 但是, 家长因为工作忙等原因常常会忘记给家里打电话。让留守儿童每周打1-2次电话给家长, 同时老师也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 汇报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通过交流, 学校与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逐渐取了得共识,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共同关心和帮助孩子成长。

(五) 丰富多采的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快乐

各种文艺活动和公益活动的开展, 让留守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在活动中忘记的是烦恼, 得到的是快乐。通过活动增强与同学相处的感情, 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体会助人为乐的幸福, 同时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如, 我校组织了“爱心妈妈”和留守儿童一起共庆“三八”节、端午节留守儿童集体包粽子吃粽子、中秋节集体吃月饼、留守儿童过集体生日、留守儿童春游活动、留守儿童才艺展演等, 真正让留守儿童感受了集体的温暖, 沐浴亲情的阳光。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们能感受节日的快乐、过一个开心而难忘的生日, 弥补他们多年来没过生日的遗憾, 用真爱去温暖留守儿童的心灵, 用真情去为留守儿童服务, 为他们撑起一片爱的晴空。

(六) “留守儿童之家”让孩子感受家的温暖

我校积极创造条件, 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定期或不定期地让留守儿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父母沟通交流, 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 充分感受家的温暖, 使之其与其他孩子一样开心、快乐地成长。

四、社会方面

(一) 有效地提高了留守儿童家庭的幸福指数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施, 我们欣喜地看到留守儿童家庭的幸福指数明显提升:有的祖孙两代共同生活, 其乐融融;有的成绩优异, 家长欣慰;有的孩子懂事, 是家庭得力助手,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让在外打工的父母安心、放心, 他们的成长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有助于建设平安校园, 和谐社会。

(二) 对减少青少年犯罪、社会安定有积极的意义

我们的个案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留守儿童”教育经验, 为未成年人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素材、案例, 为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 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策略思考

通过对父母外出务工后儿童在生活、内心情感等方面的现状与影响分析,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在家的孩子带来巨大的冲击, 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内心情感和个性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凸显, 让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成为关注的焦点, 如何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来协调管理, 综合解决, 留守儿童应得到来自政府、学校、家庭、亲属、同辈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余杰.学校教育促进留守儿童发展的个案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1期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 第5篇

在农村,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外出打工而把孩子留在家乡,交给教师、亲戚朋友或其他相关成年人代为照管、教育,因而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从幼儿园阶段到高中阶段都有“留守儿童”的身影。

大量“留守儿童”的产生不仅给农村教育、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新的问题,而且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在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方面,许多“留守儿童”出现逃学、厌学、学习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情感淡漠、脆弱、无助感、被遣弃感、无价值感、性格孤僻、任性、内向、攻击性行为、退缩性行为、小偷小摸、自杀行为等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和溺水、触电、烫伤、烧伤、幼女被强奸等生命安全事故。为此,全社会应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来调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引发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较复杂,不同地区、不同家庭、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都有不同的原因。以下几个方面原因应引起高度重视:

1、“三农”问题的解决进展缓慢。

农民,特别是偏远贫穷落后地区农民的生存状况较差,这迫使他们不得不外出寻找生存和发展机会。但由于许多外出打工的农民缺乏技术特长,因而打工的收入也很微薄,除了能维持自身开支以外,结余不多。于是,他们往往常年、甚至几年在外打工,难以与自己的子女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无法关注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发展。即使父母有一方在家,由于忙于农活或其他生计,有时力不从心,甚至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

2、“单亲教育”、“寄养教育”或“隔代教育”的偏差和乏力。

“单亲教育”往往会导致“留守儿童”缺乏母爱或父爱。父母之爱的残缺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学习,而且还会导致其发生心理健康问题。“寄养教育”会引起“留守儿童”产生寄人篱下之感。有些照管者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寄养关系往往会使照管者与“留守儿童”之间产生心理阻隔,不能顺畅地沟通思想感情。在实施“隔代教育”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中,大约50%是文盲或半文盲,祖孙之间年龄相差40岁以上,心灵沟通困难更大,加之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教育方法不当,要么溺爱,要么放任,要么惩罚,从而使“留守儿童”出现对抗、排斥、厌恶、冷漠、孤僻、疏远、自卑等消极情绪情感状态和不良的人际关系。

3、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缺乏整合。

相对城镇而言,农村中小学条件较差,教育资源十分有限,特别是教师整体素质偏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校舍破旧,建筑面积小。因此教育资源难以满足学生寄宿求学的需求,教师也难以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加强沟通协作。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上不良习气的不断侵袭,以及大量充斥着的各种媒体的不良的、诱导性的视听信息的影响,最终导致“留守儿童”的教育缺乏足够的良性影响,出现教育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这对于那些需要得到关爱、帮助、引导的“留守儿童”来说,无疑是极为不利和极不公平的。这些因素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学习适应不良、网络成瘾、攻击性强、孤独感、无助感、无价值感、自我压抑、自我封闭、人际适应不良等大量心理问题。

4、“留守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特点,对其生活、学习和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留守儿童”都处于身心变化较快、充满活力和朝气、富于好奇和想象、情感丰富而又脆弱的重要时期,其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和理智性、自觉性与任性并存,极易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成长历程迫切需要得到关爱、理解、尊重、引导和帮助,需要情感的归属和依恋,需要安全保障和安全体验,需要得到及时的肯定和鼓励,需要得到家长、教师和其他社会公民的认同,需要得到展示才华、表现自我、证实自我价值的机会。由于这些需要满足机会的缺失或弱化,许多“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问题。

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应对策略

怎样调适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进行认真而切实的反思,针对实际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

1、各级政府都应切实贯彻和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关方针、政策,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广大干部,尤其是分管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干部都应有重视“三农”问题的意识,切实为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多做实事,减轻农民负担,使广大农民能安居乐业,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同时,要关注农村教育问题,注重教育投入和教育条件的不断改善,以便使农民增强教育意识,更新教育理念。这不仅有利于尽可能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而且有利于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2、学校应努力创设条件,为“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提供保障。

首先,加强与社会力量和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争取社会力量和政府职能部门对“留守儿童”的支持和帮助,切实搞好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为学校教育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其次,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的预警机制和长效机制,全方位了解“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学习动态,及时化解他们面临的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可以采用寄宿制、分片管理制、跟踪辅导制等措施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和督导,为“留守儿童”编制联系卡,与他们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托管人的联系,共同协商教育对策。教师或其他社会成员可以采取结对方式,积极履行“家长代理人”的角色,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帮一的、人性化的、家庭式的关爱。

再次,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或专题讲座,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调适“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为“留守儿童”建立心理档案;可以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咨询信箱或咨询电话,为“留守儿童”提供及时的心理咨询与辅导,让“留守儿童”倾诉心中的烦恼、痛苦和忧愁,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最后,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身心素质,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有效性。

3、家庭应高度重视其育人和心理调适功能。

家庭在“留守儿童”的教育和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独特作用。家庭中的长者应有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的责任意识,特别是父母,无论一方在家或双方都不在家,都要与子女加强联系,及时通过电话、书信等多种形式与子女进行经常性的沟通、交流,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状况,多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并尽可能利用节假日或其它有利时间回家看看,或把孩子接到身边度假,使孩子体验到亲情归属感和父母之爱的幸福。作为监护人或托管人应采取多种措施引导“留守儿童”主动与自己的父母联系,使他们能不定期地向自己的父母倾诉思念之情,反馈自己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状况,以便赢得父母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父母应主动与学校和监护人、托管人加强联系,争取多方面的力量来加强对孩子的监护、管理、教育和心理辅导。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社会现状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我国留守儿童的特点在于基数大,农村占比高,数量也在逐年上升。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近1.2亿农民常年在外务工。而在这些农民家庭中产生了2000万左右的留守儿童,且呈现低龄化现象。农村有近90%的家庭中至少有一位在外务工。而这些家庭中有高达88.9%的家长选择将自己子女留在农村家中,这些留守儿童占据了所有留守儿童中的九成以上。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学习成绩不理想。由于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都是与自己的祖父一辈生活在一起,而这些老人年纪高,身体衰弱,文化程度较低,多数不能给孩子提供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正确的学习指导,还有可能由于年纪的差异而造成极大的沟通障碍。老人大多把精力放在家务或农务上,加之对学习本身的不重视,他们很少分出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性格缺陷严重化。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出现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的比例较大。在留守儿童中,父母或监护人对儿童的溺爱甚至放纵情况的比例比其他儿童出现相同情况的比例高得多。主要原因是监护人对儿童的管理情况不甚乐观,常出现管不了和不会管的情况,外出父母则是想管却管不到,在无人管教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很容易产生性格上的缺陷。

3.心理障碍问题。留守儿童多会出现承受能力差、自控能力差、内向而自闭、自信心缺乏甚至自暴自弃等心理障碍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老龄化的原因,他们与留守儿童的交流很少,无暇顾及孩子的情感变化,导致留守儿童内心孤僻。由于这类孩子远离父母,缺少与父母相处的机会,这无疑加大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4.价值观念扭曲。由于留守儿童所处的特殊环境,让他们的价值观变得扭曲,部分甚至养成了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一般在外务工者的知识水平不高,没有及时意识到法制、伦理等教育的重要性,而父母又会因为常年在外,难免会有内疚心理,于是采用金钱物质的方式进行弥补,而留守儿童对于金钱的把控程度远远不足,而使用的自由程度远远超过孩子的把控范围,容易导致孩子出现不端正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从社会现状出发,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社会各个阶层协同规划。

第一,让每一个学生接受素质教育。让每一个学生学得安心,家长工作放心。

第二,体现人文关怀。远离父母的留守孩子需要集体的关爱与温暖,学校要尽力改善学习条件,任何事情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让他们在更加舒心的环境中玩耍、学习和生活。

第三,加强教师的技能培训。由于留守儿童相比其他学生有其特殊性和不定因素,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与一般学生相比难度更大,所以实施教育和管理的教师必须掌握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才能对留守儿童进行正确的指导教育。

第四,举办针对家长、监护人的教育指导课程。教师应结合本校留守儿童的特点,定期开展家长会,与家长或监护人交流。对家长、监护人进行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监护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

第五,城乡结合,统筹安排教育资源的配置。目前还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城镇公办学校对农村学生设置门檻过高,导致很多父母力不从心,只好将孩子安置于农村家中。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必须统筹兼顾,最大限度地合理安排教育资源,提升农村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条件和教学质量。城镇还应大力支持农村学校建设,让不能进城的留守儿童在当地也能享受高质量的教育。

第六,建立并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体系,以发挥和增强农村教育的作用。让农村村委会、社区和学校主导并联合其他各个阶层的相关组织,建立完善的农村儿童教育体系,将留守儿童团结起来,增加他们之间的交流,增强他们之间的相互信任,组织一些有亲和力的成人替代他们父母的角色的活动,使得留守儿童能够得到如同家人一般的温暖,让他们的心灵能够得到安慰。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中国一直存在且复杂的问题,如果单独依靠一方或者仅仅希望学校和政府来解决是不可能的,它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刻不容缓,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协同配合,创设温馨、和谐的良好社会环境。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才能使留守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教育平等、社会和谐的美好蓝图。

参考文献: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第7篇

关键词:龙安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笔者利用课余生活时间对渝北区龙安小学校留守儿童进行了跟踪调查, 发现对其的教育问题已迫在眉睫。

一、龙安小学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渝北区龙安小学离渝北城区五十多公里, 距离中心场镇统景镇5公里。学校现有学生416人, 下辖一所村小, 一所幼儿园, 教职工25人。通过调查, 现有留守儿童287人, 占学生总人数约68%;其中单亲家庭15人, 占在校人数的3%;单亲在外的有198人, 占全校总人数的47%;双亲在外的有89人, 占学校总人数的21%。留守儿童在家由祖辈监护的有128人, 约占总人数30%。在问及对父母外出务工的态度上, 有69%的孩子表示不希望父母在外务工, 渴望和他们生活在一起, 10%的孩子表示无所谓。在生活上, 留守儿童与监护人有矛盾的占留守儿童的31%, 经常发生矛盾的占16%。在学习上, 51%的留守儿童表示遇到困难有无助感。在与同学关系上, 38%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过他人欺负。在个人安全上, 47%的留守儿童表示面临困难或遇到坏人时不知道该怎么办。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一) 家庭教育方面

1、家长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 选择好合适的代理监护人。现阶段很多的家长往往把孩子交给年迈的父亲或亲友, 可是, 他们只能满足孩子基本生活的需要, 根本不能满足孩子们的教育需要, 特别是心里呵护的需要。因此, 要找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有耐心的亲友为监护人。同时,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相关规定, 家长有责任教育孩子, 关爱孩子成长的义务。因此, 我们还应从法律角度督促学生家长履行好这一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义务。

2、加强“留守儿童”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家长们平时多与家里联系, 多向监护人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状况, 多与孩子沟通;有条件的家庭在节假日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到父母身边与父母一起生活一段时间, 满足双方的亲情需求, 使父母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情况, 也使孩子了解父母的艰辛。家长或监护人要积极参加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活动, 如“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的“双合格”活动等, 以增强家长的责任意识, 让他们学习到更多的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方法。同时, 通过家长和子女共同参加有互动的、丰富多彩的各种家庭教育活动, 也有利于对孩子进行健康的常识教育、生理心理教育、个性发展教育和心理辅导。

(二) 学校教育方面

1、建立起“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制度。学校教育是一种集体教育, 主要承担的是传授知识的作用。但是, 学校的集体是家庭所不具备的, 特别是对“留守儿童”来讲, 他们接触更多的是他们的老师、同学而非父母, 其行为、心里更容易受这些人的影响。学校要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教师应承担其代理家长的责任, 摸清留守儿童数量, 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 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 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 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监护人的联系。

2、实施帮扶制度。教职工与“留守儿童”接对子。要求帮扶老师经常找孩子们谈心, 对他们进行定期家纺, 了解情况, 帮助他们解决思想方面、心理方面和学习方面的困难;还要利用休息时间为孩子们补习功课。孩子们取得了明显进步, 老师也从中找到了快乐。各班成立留守孩子“爱心小组”, 班干部和优秀学生为成员, 每个人与1—2个留守孩子结成对子, 在学习生活上给与他们帮助, 让他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3、培训“代理家长”队伍。要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 创造条件开设“代理家长”即“爷爷奶奶家庭教育培训班”、“临时托管亲属培训班”等,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训:怎样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 怎样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如何给孩子学习上的帮助, 如何让孩子远离不良诱惑等。通过各种培训, 让代理家长懂得照顾孩子的知识, 学会教育孩子的方法, 掌握教育孩子的本领。学校班主任要帮助“代理家长”履行好留守儿童的代管责任, 共同创造有利于教育“留守儿童”的良好环境。

(三) 社会方面

“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急需要家庭、学校关注与努力, 也需要政府、社会各方面积极支持和配合。

1、政府高度重视。希望各级政府部门在构建和谐社会, 注重发展经济的同时, 以人文本, 关心下一代的成长, 特别关心国家经济社会转型中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 明确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在促进“留守儿童”成长中的责任, 加强综合治理的服务, 积极为这些孩子的成长提供条件, 使他们在“博爱”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2、农村寄宿制学校。实行农村寄宿制管理有利于合理安排留守儿童课余生活, 规避安全问题及不良社会影响,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更好开展, 它不仅仅是推进城乡教育改革, 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的需要, 同时也是当前有效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 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形式。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第8篇

一文明礼貌教育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 文明礼貌教育非常重要。要教会孩子从小讲文明话、做文明事。由于留守儿童多数是由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护, 这些老人文化水平低, 对孩子的教育有所缺失。导致许多小孩子动辄讲粗话、脏话;同学之间不懂得谅解, 不懂得相互尊重。因此, 老师要耐心地帮助和引导他们, 教育他们学会做人, 要从文明礼貌做起。教育他们常用“请”“谢谢”“没关系”等文明用语。要求学生不光是在学校做到, 在家里、在社会上都要做到讲文明礼貌。教师可以用伟人的言行来教育学生。例如, 孙中山曾说过:“随地吐痰, 留长指甲, 不刷牙等都是违反文明礼貌的行为。”

二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 对父母的感恩。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什么外出打工?答案很简单, 为了挣钱养家糊口。教师要教育学生在家听爷爷、奶奶的话,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减轻老人的负担;在学校认真学习, 让学生懂得接受老师的教育, 学知识、长智慧就是对父母感恩的具体行动。第二, 对祖国的感恩。有国才有家, 有家才有我。如果没有祖国的强大, 就没有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祖国的繁荣富强是支撑我们乡村学生在学校学习和过上幸福生活的有力后盾。教育学生爱祖国, 爱人民, 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一草一木, 不做有损国家和民族形象的事情。

三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要教育学生热爱劳动, 让学生知道, 一个人只有通过辛勤劳动, 其生活才有意义。一方面, 教育学生在家里帮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如帮爷爷奶奶、弟弟妹妹洗衣服, 给家人做饭等;教育学生在学校做好值日生, 护理好花草树木, 打扫好校园的清洁卫生。另一方面, 做一些社会公益劳动。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乡村敬老院为孤寡老人做义务劳动, 也可以组织学生到村子里、公路上捡垃圾、打扫卫生等。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到快乐,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行。

四心理教育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 校园中发生的欺凌案件, 留守儿童占了相当一部分。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关爱, 心智尚未成熟的他们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诱惑, 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因此, 教师要当好留守儿童的指路人, 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 体验失败和痛苦的滋味, 并反思自己成长中的经验教训;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要让他们自觉遵守《中小学生行为规范》, 学会减轻心理压力, 从容面对困难和失败。

五社会责任感教育

部分留守儿童缺乏自觉性, 责任意识差, 他们做事不主动, 自由散漫。因此, 教师要对他们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一方面, 教育他们要为自己的未来着想, 自觉地改掉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惯, 奋发图强, 战胜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教育他们要为家长分忧, 主动担当家庭责任, 让家长在外面安心打工。另一方面, 要教育学生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尽自己的能力为他人提供帮助等, 培养学生的善良情感;还必须教育学生要具有国家、民族层面的社会责任感,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智则国智。教师要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让学生懂得他们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知识水平, 才能担当起社会建设的重任。教师可以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少年时期就具有担当社会重任的自觉性来教育学生。

六民族英雄精神教育

用民族英雄的故事来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是激励他们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虽然, 我们已经离那个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很远了, 但是英雄的精神品质仍闪耀着光芒。那是我们在学习、工作中克服困难的精神动力。教师可以用董存瑞、邱少云等革命先烈的故事来教育学生。

对于那些不安心学习、纪律散漫的留守儿童, 通过接受民族英雄精神的洗礼, 他们会慢慢懂得珍惜时光、热爱学习、团结同学、热爱劳动、助人为乐, 形成优良的品质。

七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要从小学生抓起。在乡村,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 信息闭塞, 再加上家长的引导不当, 大部分留守儿童缺少自觉性, 缺少努力奋斗的动力, 没有远大的理想。因此, 教师要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引导他们从小立下志向, 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告诉他们:如果一个人没有目标就如同在大海里航行时没有灯塔一样, 是会迷失方向的。教师可以讲一些伟人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斗志, 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如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他们从小就有救国救民于苦难中的爱国情怀;如华罗庚、陈景润、钱学森等, 他们在童年时期努力读书, 从小就立下志向——长大之后要报效祖国。通过不同的途径, 让学生明白: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 做事就缺乏激情和动力。教师还得教育学生, 不仅要有理想, 还要有为理想奋斗的坚定信念。鼓励学生在学习上不怕艰苦, 在经受失败时不气馁, 坚韧不拔、锲而不舍。

八纪律法制教育

首先, 让留守儿童学习《中小学生守则》, 在学校里遵守纪律, 认真学习, 健康成长。其次, 要给留守儿童开设法律知识讲座。请相关部门的政法干部或法律专家定期来学校为他们进行法律知识咨询和讲座, 让他们学法、懂法、守法, 并懂得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益。最后要做好家校联系, 教师要把学生每天在学校里的纪律情况告知家长, 让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 及时督促孩子改正错误, 做到防微杜渐。

总之,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项艰苦的工作, 教师不能急于求成, 要把工作做实、做细, 保持家校联系, 同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 共同努力, 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并参与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乡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 留守在乡村的小学生越来越多, 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些留守儿童思想认识水平低, 判断是非能力差, 导致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偏差。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文明礼貌教育、感恩教育、劳动教育、心理疏导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民族英雄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及纪律法制教育等措施来对乡村留守儿童进行耐心的引导和教育。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

参考文献

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途径探析 第9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道德,教育

留守儿童, 就是在农村地区, 父母双方或单方因在外务工而把子女交由父母中另外一方或长辈寄养的儿童。随着我国农村务工人数的增多, 大量的儿童留守在农村,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一亿八千万留守儿童, 他们缺少父母关爱和有效监护, 俨然成为我国底层社会的一个缩影。重视留守儿童道德教育, 无疑是我国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这关乎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未来。

1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现状

1.1 道德认识不清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内涵的理解和掌握, 并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判断。从小加强对道德的认识不仅可以明辨是非, 还能塑造儿童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对儿童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在现实中, 农村留守儿童价值观和道德观扭曲,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甚嚣尘上。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 无法对子女进行监护教育, 只能给孩子多留一些零花钱, 但令家长们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些零花钱已然变为孩子炫耀攀比的资本。

1.2 缺乏情感呵护

情感呵护对留守儿童道德观的形成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 良好的道德呵护有助于调节儿童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促进其良好人格的发展。在农村, 留守儿童不仅缺少父母关爱, 更缺少和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无法得到父母的支持与帮助。据调查,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偏低, 厌学情绪普遍存在, 同时又得不到教师的足够关爱, 再加上与同学们相处不当, 最终导致留守儿童性格孤僻、冷漠、自私、自卑和敏感等, 不愿多与同学接触。

1.3 道德行为异常

道德行为就是在自身道德观念的影响下呈现出来的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活动, 是衡量道德观念水平高低的试金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遵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可见道德行为不仅关乎整个社会, 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自身的幸福与否。对于留守儿童来说, 他们还处在成长阶段, 自我管理能力差, 只能依赖于长辈监护, 然而由于留守儿童缺少有效看护, 极易染上不良恶习, 有的儿童上学迟到早退、谎话连篇、寻衅打架和沉迷网吧, 更为严重的是, 这些儿童常常纠集在一起, 相互壮胆, 抢劫同学, 给周边地区带来了极为严重的恶劣影响。

2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下滑成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大批农村务工人员远离家乡, 带着梦想, 怀揣激情, 积极投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之中。但由于种种原因, 其子女无法随迁, 只能留在亲戚家寄养, 这就形成了隔代教育、同辈教育和自我教育, 最终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落后, 留守儿童道德滑坡等一系列问题。

2.1 隔代教育问题严重

据有关资料显示, 在农村有78%的留守儿童由祖辈和长辈监护, 他们年岁偏大, 文化知识水平偏低, 溺爱严重, 很难对留守儿童进行系统化的教育, 再加上错误的管教方式, 往往形成儿童懦弱胆小、古怪孤僻的性格。人在童年时期, 双亲对子女的影响至关重要, 缺少父母关爱的儿童很容易产生被抛弃的感觉, 从而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此外, 在如今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中, 人们的价值观也随之产生变化, 某些在老一辈眼中视为正确的思想观念未必在年轻人心中站得住脚, 随之产生教育观念偏差, 进而激起儿童抵触心理最后导致疏远父母、引发家庭矛盾等一系列问题。

2.2 学校教育质量偏低

首先, 在农村教育资源普遍匮乏, 学校硬件设施简陋, 师资力量薄弱且流动性大, 教学管理混乱, 加之农村学风淡薄, 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为本来就难以为继的乡村学校雪上加霜。其次, 学校重智育轻德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校往往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德育的培养, 或者是把德育和智育割裂开来, 流于形式, 疲于应付。再次, 农村教师素质普遍偏低, 有的教师缺乏相应的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 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学生甚至挖苦学生, 这不仅有悖师德还会严重挫伤学生自尊心, 给儿童们的幼小心灵蒙上阴影。

2.3 儿童法律保护意识不健全

首先, 留守儿童法律保护制度不健全。我国针对未成年儿童的法律主要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 但缺少切实保护留守儿童的法律制度。另外, 我国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维权意识普遍薄弱, 这就给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导致侵犯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事件屡见不鲜。其次, 配套政策不完善。尽管我们国家多次出台相应政策, 但还是无法满足留守儿童的需要, 这主要体现在政府对农民工的就业保障和随迁子女入学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再次, 社会关注度不够。社会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慈善帮助, 建立社会救助机制, 积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公益项目, 为原本孤独的心灵建起一座爱的港湾。

3 解决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的对策

3.1 强化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每个人从降生开始就存在并存活于不同的环境中, 面对不同的教育和生活环境, 会使各个儿童形成不同的成长原创性。儿童的生长发育离不开父母的悉心关照, 温暖的家庭能够保证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家长要强化自身对孩子的关爱思想, 要爱护并正确教育子女, 父母的关爱是确保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 要尽量创造最好的条件保证孩子的健康发育。父母要认识到自身对子女的监护责任, 不断完善自身为人父母的思想和行为。此外还应提高家长素质, 优化教养方式。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 强化家长或儿童监护人的综合素质, 是保证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朝良好方向发展的关键, 家长的品行会对孩子的素质和行为起到模范作用。所以,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 要有一定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 要可以凭借自身的力量对孩子实行正确的教导, 同时要能够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 对其不良思想予以指正。所以说, 留守儿童的家长要尽量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文化水平高、思想素质高、个人水平高、品行好、习惯好的亲戚进行监管, 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个人素质不足给孩子带来的教育缺失。在教育方式和技巧方面, 父母应该多关心孩子的内心情感, 坚决避免粗鲁地打骂孩子的错误教育方法。虽然留守儿童的家长和孩子不在同一个地区, 但是和孩子频繁的沟通交流是十分重要的。家庭教育的权威性使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远远高于学校的教育, 这样, 家长和孩子的沟通除了要对孩子的生活和物质基础进行了解之外, 还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和学习情况。最主要的是要重视观察孩子的情感变化, 及时解决沟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让孩子切实感受到来自家长的关怀, 最大程度地减少孩子离开父母的孤独和无助的感觉。再有, 父母要尽自己的所能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 保证孩子在日常生活的培养熏陶中形成良好的品德素质。

3.2 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时间是最多的, 学校要竭尽所能为学生创建最温馨的生活学习环境, 学校要完善自己的方方面面的建设, 从全方位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学校方面可以从教师设计、走廊布置、办公室装修和学生宿舍多个地方体现出浓厚的人文气息, 以此影响学生的个人修养形成。学校要以学生本身为教育出发点, 构建文明和谐的教育环境, 使学校成为留守儿童最温暖的另一个家。

3.2.1 构建和谐气氛。

教书育人是学校和教师的职责所在, 教书是形式, 育人是根本。教师除了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之外, 还要有足够的人格修养和品德素质层次做出为人师表的楷模, 教师要时刻关怀学生, 用无私的心关心学生的成长。教师要文明执教, 通过文明的语言、恰当的举止对学生的思想行动进行熏陶, 保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确保师生之间的和谐相处, 教师要尽量试着理解学生, 和学生之间构建平等理解的关心, 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留守学生和普通学生相比, 存在较大的问题, 教师应该要重视和留守儿童的沟通, 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 让留守儿童在学校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3.2.2 构建平安校园。

要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构建联系制度, 完善学校的安全制度, 强化安全防范工作, 学校可以邀请交警队、派出所和消防队等单位定期到学校进行演讲, 向学生宣传安全知识。这些演讲和报告能够帮助学生增加安全防范意识, 让学生主动高兴的走进学校, 平安健康的回到家中。学校的安全建设需要从身边小事做起, 要组织开展争做文明学生的活动, 以此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再有, 学校方面要增加家访的次数, 特别要增加对问题学生的关心, 教师要经常到留守儿童家中进行走访, 随时和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 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学习状况, 帮助学生解决其面临的各种困难。学校方面要通过细致的关怀, 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 使其健康成长。

3.2.3 要开展快乐活动。

这方面主要是保证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成长, 要在快乐的环境下和学生沟通交流, 充分构建并融合品德教育的开展。学校方面可以组织开展一些“手拉手、心连心的互帮互助活动”, 也可以开展一些“留守儿童文艺汇演”等提升广大学生凝聚力的活动。另外学校方面可以创办一些主要描写留守儿童生活, 表达留守儿童新生的校刊校报, 引导留守儿童通过这样的活动平台, 展示自己的才能, 提升个人能力。

3.3 改进学校道德教育模式

3.3.1 要树立德智教育双重发展的教育理念。

学校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重视德智教育双重发展的教学理念, 改变传统应试教育重视成绩、轻视道德培养的教育方法, 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融入符合社会发展观念的道德素质标准对学生进行培养, 要在学习生活中的细小环节上对学生展开教育, 补充家庭教育的缺失。

3.3.2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

教育最关键的问题是要体现人生命的价值, 儿童的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关键内容, 更是学校教育最本质的要求体现。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需要更多的亲情补偿, 可以通过心理教育的方法弥补留守儿童的心里缺失和心理需要。所以, 在日常生活中学校的老师要和学生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要尊重并平等看待每一个学生, 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想动态, 一旦学生遇到困难挫折, 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劝导, 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帮助学生排解思想难题, 带领学生解决心理疑惑, 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3.3.3 提升教育质量, 完善教学方法。

农村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对留守儿童的照顾和关爱, 要从细微之处关心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要从改善并强化现有的教学方法入手提升教育水平, 让学生在班级中感受到温馨的家的感觉[4]。再有要提升现有中小学教师的个人素质水平和教学能力, 保证其可以通过个人的教学能力带领学生健康成长, 要让其随时检查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 及时发现教学不足和缺陷, 并且给学生以帮助和支持。除了这些方面以外学校方面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 组织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为学生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 对留守儿童进行完整全面的心理教育, 解决其心理问题。

3.3.4 构建领导机构, 成立“留守儿童管理办公室”。

学校要设定留守儿童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工作, 校领导要带头重视这方面的管理工作, 对留守儿童实行统一的领导和管理, 重视对学生学习和思想方面的教育, 确保所有工作都能落实到实处。学校领导办公室和教导处要将各自的职能任务结合到一起, 互相配合, 综合协调沟通, 为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切实做好关心关怀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项工作。

3.3.5 构建留守儿童应急机制。

学校要在留守儿童、家长监护人之间制定详细的联系方法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发生突发事件能够在第一时间联系监护人和学生家长, 保证学生的安全。这部分工作要求学校的教职工要签订安全责任书, 明确责任归属, 确保学生的安全。

3.3.6 构建并完善检查考核制度。

要重视对留守儿童的愈合管理, 学校除了要将基本教学状况纳入到考评制度中, 还要完善制度细则, 按时对班级整体和教师的管理方法做出评定。

3.4 发挥社会教育的重要作用

政府要重视对住宿制学校的教育投入, 要通过政府扶持提升学校建设水平, 帮助学生建设更加温馨美好的留守家园。来自政府的经济支持是保证学校整体建设不断发展的关键, 更是保证学校成为学生留守生活的温馨之处的基本保证。学校是学生生活活动的关键地方, 是带给学生知识, 指导学生进步的重要环境。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要动员并组织实力较强的社会团体和个人和留守儿童之间形成互帮互助的结对子活动,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种困难, 为学生提供无忧学习、快乐生活的基本保障。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 让其在和谐温暖的社会大家庭中感受到足够的关爱, 由此产生尊师敬长, 关爱同学的良好品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 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另外也要锻炼学生爱自己, 爱父母, 爱他人, 爱学校, 爱家庭, 爱社会的良好品质, 让学生努力学习能够有通过好的成绩报答社会的社会责任感。

3.5 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部门要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定, 要及时出台各种扶持政策, 从根本上完善政府职能, 构建有效的管理机制。农村留守儿童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 因为亲情的欠缺所导致的这类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进行解决, 这部分问题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完善自身职能, 不断完善法律条文和规定, 强化制度管理, 提高相关规定对留守儿童的积极作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需要多方面力量联合解决, 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叶敬忠.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 2005 (10)

[2]魏小英.加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是创建农村和谐家庭的基础[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 (6)

[3]关晋杰.新课程形式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3)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第10篇

一、目前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分析

1. 学习成绩不容乐观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外出打工, 难以在日常生活中给留守儿童提供完整的家庭教育, 这造成了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高。通过调查发现, 留守儿童在山区农村往往由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看护, 他们的文化水平偏低以及文化觉悟不高, 导致了留守儿童的成绩不好。通过对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调查发现, 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问题, 学习成绩好的留守儿童往往是因为他们的监护人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指导, 让留守儿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而学习成绩差的儿童, 往往是监护人关心不足, 认为学习是没有用的, 不注意对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 没有让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认识, 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2. 不好的行为习惯

很多农村的留守儿童由于从小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 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这主要归结为留守儿童往往不听从年迈的监护人劝导, 认为自己的爷爷奶奶不能理解自己, 更有甚者不但不听从长辈的教导还顶撞自己的长辈。大部分留守儿童宁愿与自己的朋友去家乡以外的地方玩乐, 也不愿意听从长辈的教导, 从而出现了留守儿童不听管教、违反校规的现象, 尤其是正处于叛逆期的男孩子, 逃课上网, 结伙闹事。正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让留守儿童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

3. 情感教育的不足

目前, 留守儿童存在十分严重的心理问题, 主要是由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 尤其是父爱的缺失。通过对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 大多数儿童难以感觉到幸福, 并且会产生负面情绪, 加之农村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缺失, 让留守儿童遇到情感和心理问题时无处倾诉, 渐渐变得自卑、沉默寡言, 不愿与人交流, 加之, 随着父母外出打工时间的延长, 心理问题更加严重。此外, 部分学生出现严重的性格问题, 不懂得与人和睦相处, 并对别的小伙伴存在敌意, 这些问题的出现都要归结为学校教育的不完善, 无法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 让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留守儿童出现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学校因素

留守儿童出现教育问题, 主要归结为教育理念的不足和师资队伍的不完善, 如部分农村学校违背教学理念违规收取借读生, 让留守儿童无法接受公平的教育, 甚至部分贫困儿童无法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另外, 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不够重视, 没有充分关爱他们和帮助他们, 让留守儿童无法感受学校教育的温暖和教育的公平性, 从而让他们觉得学习是无用的, 只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 打击了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 使山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问题。

2. 家庭因素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的外出打工, 使留守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由父母变成爷爷奶奶, 爷爷奶奶将自己的人生观念传授给留守儿童, 而爷爷奶奶的观念往往是陈旧的、落后的, 如认为学习是没有必要的, 劳动才是最重要的。正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关爱不足, 没有让留守儿童形成正确人生观念和意识形态, 或者说留守儿童是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

3. 社会因素

由于农村的精神建设相比于大城市还十分落后, 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不良的社会风气让留守儿童的发展偏离正轨, 逐渐迷恋上网络游戏, 加之山区农村教育和监护力度的不足, 留守儿童可以轻易出入网吧和娱乐会所, 导致留守儿童误入歧途, 山区农村教育难以顺利开展, 出现了许多教育问题。

三、结语

留守儿童的出现是由于人口流动和城镇化进程造成的, 是难以根除的社会问题, 如何正确的处理留守儿童问题, 不仅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关系的和睦发展, 更关系到国家的稳定, 为此, 相关研究者要充分认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摘要:目前, 山区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不但难以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 还出现了许多棘手的问题, 其中家长对留守儿童学习的关心不足, 导致出现学习问题。家庭温暖的缺失, 导致出现心理问题以及亲情交流的缺失, 以致出现行为问题。为此, 将进一步探索农村留守儿童出现教育问题的原因, 给相关研究者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 2005, (04) .

[2]范方, 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 2005, (04) .

[3]刘洪仁, 杨学成.转型期农民分化问题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 2005, (04) .

关注农村留守弱智儿童教育 第11篇

正确认识和善待弱智儿童,是培养弱智儿童情感和自信心的前提条件。我国弱智儿童教育的对象是18周岁以下轻度智力残疾儿童。入学时由家长推荐,教师配合具有专业心理才有资格证书的教师荐定轻度智残儿童方可随班就读。在缺乏专业鉴定教师的广大农村学校,班主任要牵头综合各科任教师意见,合理鉴定和分流智残儿童入学较符合农村实际。其特点相对健全者主要表现在感知、记忆、语言、思维四方面。感知迟钝缓慢,范围狭窄,信息容量小,能力薄弱又被动;记忆慢且易忘和易乱;语言迟缓,吐字不准,不易理解,说话病句较多;思维迟钝,易直观形象思维,缺乏分析概括和自治能力,刻板而无主见,易人云亦云。正是上述特点,决定弱智儿童教育特殊的出发点一定要适中,切忌极端化和大众化。教育方式尽量与之个体相适应,最好采取富有个性化的教育方法。我认为以情感培育人手的补偿教育途径最佳,结合日常生活实践,授以正确的行为方式方可充分挖掘其智力潜能,充分发掘人的本能,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后你是否收到他们亲手做的贺卡呢?教师满腔热情地爱心,再加上特殊的理解和信任,可使他们智力得到充分发展,并能逐步建立起积极向上的自信心,淡化不良的生活习惯,强化良好生活习惯养成。

加强弱智儿童随班就读的班主任继续教育,及时掌握科学先进的教育信息和方法很必要。我国广阔的农村地区集居着全国80%以上的智残儿童。随班就读是农村智残儿童入学受教育主要形式,而随班就读的班主任就成了弱智儿童亲密接触的第二“父母”,看似只是两三名弱智儿童加入班集体,但其班主任工作具有极强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而这也正是平时大家最容易忽视之处。班主任应严格把好弱智儿童入学关,只能依鉴定招收无间歇发作性疾病,无其他残疾的轻度(四级智力残疾)弱者儿童。入学后,班主任一定要纠正将非智力原因的双差生或学习落后的儿童视为弱智儿童的惯性态度,这在广大农村混同现象普遍存在。正由于弱智儿童智力活动能力明显低于一般儿童水平,学校生活中会显示出重重障碍,个性孤僻、固执、任性、暴躁、蛮横,不仅在班级活动中易吊队,还会表现出攻击同学现象,班级管理必须细化。切忌同学的歧视行为,会促使弱智儿童自惭形秽,乃至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倦情绪,动辄就摆出一种防卫姿态,丧失自信心,自卑或攻击同学。尤以中年女性教师作随班就读的班主任最适宜,她们是生活中最慈爱善良的使者,具有无私的、伟大的爱。此外,开展随班就读的班主任异校交流活动,及时吸收城市和农村,校与校先进的弱智教育理念和模式,以便科学地指导其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工作个性化,依弱智儿童个体智力缺陷开展补偿工作,尽可能避免其工作盲目性。

适时地对弱智儿童进行劳动教育,是培养弱智儿童成为自食其力劳动者的金钥匙。弱智儿童由于自身的不幸遭遇造成其行为上的迟钝、笨重,影响着他们的社会生存能力,集中在劳动态度消极,劳动习惯不良。对此,在小学,利用开设劳动课,抓住弱智儿童爱动的激情,班主任从生活最简单的生存劳动必备技能出发,让他们参与集体劳动中,做到爱动、不怕脏、不怕累,培养安全意识,切忌因为弱智儿童一时冲动地举动而从集体劳动中解除他们。如在平时班级值日时,尽可能让弱智儿童多参加,多做组员,要求优先值日组长对其个别示范指导,避免闹笑话。同时,学校联系其家长一改家中家务家长全包办的陋习,将学校劳动教育成果拓展到家庭日常生活中。初中学校开设专项劳动技能课,班主任很有必要结合弱智儿童个体差异,培养一种可操作性的社会生存技能为首要任务。学校有必要带领弱智儿童参加社会公益劳动,但劳动量和劳动强度一定要适中,符合其承受能力。时刻记住他们是弱势群体,其意志是脆弱的,产生不易自控、易暴易弃,甚至故意破坏劳动工具时,耐心疏导,切忌随便批评或斥骂,挫伤其稚嫩摇摆不定地积极性。又如在农村长期生产劳动时,家长督促其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锻炼,在一点一滴生活实践中养成的习惯最稳定持久。

技能学科教学对于弱智儿童是其它任何学科所无法替代的。由于技能学科可直接激发人的本能潜能,补偿弱智儿童在感知、记忆、语言、思维等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如音乐,弱智儿童独有情钟,可使其澎湃激荡的心绪安静。可陶冶情操,激发情感,培养表现力,增强自豪感。又如通过美术教育,可弥补弱智儿童观察缺陷,培养空间想象力。音乐、体育、美术教育又是农村最薄弱的学科领域,特别在历年文化课统考指挥棒下扼杀了。但其补偿、矫正效果对弱智儿童是显而易见。有部分学区要求学校对弱智儿童进行单独考核,不参加统考,适时可行。

农村留守儿童的理想教育分析 第12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理想教育

1 社会的迅速发展凸显了农村留守儿童理想教育的紧迫性

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 利益的冲突, 许多人感慨道德滑坡, 理想缺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尤其是现代的年轻人饱受社会的诟病。面对这样的形势,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理念不能放松, 尤其是理想教育。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民人数占总人数的大多数, 农民为中国的现代化、城镇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 也创造了一个社会阵痛, 大批留守儿童的出现。留守儿童身心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情感上的呵护和关怀, 加上教育体制的落后, 他们在认识、价值、性格、心理等方面出现偏差和异常时, 无法及时得到纠正, 就会出现过早辍学进而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 理想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

(1) 留守儿童的理想教育关系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正确的理想, 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也是人们知难而进, 走向成功的精神支柱。古今中外, 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从小有理想的人。周恩来总理中学时期立下的“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激励了几代青少年。留守儿童特殊的生存环境使他们很容易丧失远大的奋斗目标。留守儿童没有了理想, 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 就会出现厌学、逃学甚至辍学。据北方某劳务大省调查, 农村留守儿童的辍学率近18%。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高, 可能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 据同一次调查显示, 在青少年犯罪中, 留守儿童犯罪率所占比例已高达20%。据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调查, 目前,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有5800万, 数量之大, 对他们的理想教育不可忽视。

(2) 留守儿童的理想教育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

邓小平指出, “现在中国提出‘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我们一定要教育我们的人民, 尤其是青少年要有理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四有’新人, 其中有理想放在首位。理想教育就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走什么样的路的问题。把5800万儿童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容也是任务, 更是评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否成功的标尺。

(3) 留守儿童的理想教育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大影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全面的建设。2005年10月,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 提出按照“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的要求,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终把农村建设成经济繁荣, 设施完善, 环境优美, 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任务重, 困难多, 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邓小平说过, “为设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的情况下奋斗出来, 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我们有理想, 有共产主义信念。”留守儿童是农村的儿童, 生活在这个环境中, 他们的理想、精神面貌、一言一行可以感染和影响周围的好多人。而且, 他们将来大部分还要留在农村, 是新农村建设的未来主力军。所以, 留守儿童的理想教育对未来的新农村建设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2 对农村留守儿童理想教育应坚持的原则

(1) 理想教育要科学化。

留守儿童的理想教育要符合农村生活特点, 符合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把理想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内化为留守儿童自己的理想, 使他们自觉地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理想本身就是一种目标, 实现理想是一个过程, 不是一天两天的奋斗就能够实现的。一方面, 理想教育要符合留守儿童的年龄特点。留守儿童不管生活在哪里, 毕竟是儿童。具有一般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所以, 对留守儿童进行理想教育要实行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制度。一张奖状, 一个本子, 这种简单的荣誉就可能激起留守儿童强烈的求知欲望, 高尚的道德追求。所以, 要定期的对他们的思想进步状况做一个检查和总结, 对做的好的同学给予奖励, 既是对他们实践状况的一个肯定, 也是给其他同学一个榜样的动力。另一方面, 现实社会的发展, 农村和城市两重天, 对留守儿童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他们的教育仅靠老师一支粉笔一本书就能帮他们成为有理想的人, 是很困难的。死板空洞的灌输理论是不会有成效的。针对这种情况, 联系实际, 比较说服教育就是一种好方法。联系农村的现实, 联系社会的现实, 从实际出发, 教育儿童从小树立远大正确的理想。

(2) 理想教育要具体化。

个人理想丰富多彩, 从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到道德理想都可以作为理想教育的切入点。理想教育不能笼统化、教条化。留守儿童的思想尚未定型, 理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抓住这个有利时机, 理想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 结合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人才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未来栋梁, 结合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人才标准, 留守儿童的理想教育要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 突出个性, 全面发展。

3 提高留守儿童理想教育实效性的方法

(1) 理想教育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 但理论是用于指导实践并高于实践的。理想教育也不能停留在纯理论的地步, 只有和实践相结合, 理想才得以实现。特别是留守儿童, 年龄小, 亲情教育又缺失, 理想有时候很容易动摇。如果仅凭空洞的理论灌输教育, 理想教育很难有成效。理想教育要扎根现实, 从实践中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理想目标, 选择和社会需要相一致的目标, 这样的理想才有价值, 才有实现得可能。留守儿童的理想教育应根据农村教育实际, 结合地方人文和社会经济特点, 开展多层次, 多形式的活动。以活动为载体, 把理想教育融入到实践中。

(2) 理想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相配合。

家庭教育是儿童的第一教育阵地,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师。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大部分时间不在孩子的身边, 没有办法进行面对面的教育, 可以利用节假日接把孩子到身边, 进行亲情沟通, 或者利用工作之余经常和孩子通通电话。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 关注他们的成长。学校是留守儿童理想教育的主要阵地。校园环境、教学风气、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都影响着他们对理想的追求。德里本认为:“儿童所学到的东西, 来自他们在学校环境中的经验的东西, 与教给他们的东西一样多。”留守儿童由于亲情教育的缺失, 所以就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校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给留守儿童的理想教育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社会风气也是影响留守儿童理想教育的因素。当前, 我们对知识文化的重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 都激励着人们对理想追求的坚定信念。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各有特点, 教育过程中要结合起来, 起到教育的整合作用。

(3) 理想教育需要和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教育相结合。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本来就是一个整体。这四个方面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涵盖了思想和文化两个方面, 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理想为目标, 道德为基础, 文化为重心, 纪律为保障, 留守儿童的理想教育才会有源源不断地动力。最终留守儿童的理想才不会成为海市蜃楼。

留守儿童是当前最大的弱势群体, 需要各方面的关心和教育。对他们的理想教育关乎着他们自己的未来, 关乎着农村的未来, 关乎着社会的未来。目前, 国家和社会对留守儿童的重视, 让我们看到希望, 留守儿童对未来社会的贡献将不再是廉价劳动力的贡献, 他们的人生成长之树上将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调研[EB/OL].新华网, 2009-11-19.

[2]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3]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文件[J].十一五规划刚要建议, 2005, 10.

上一篇:事故分析与处理下一篇:中国电影的突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