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2024-06-03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精选8篇)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第1篇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教 学 目 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基础知识

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能力过程

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课标要求阐释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提示与建议

⒗投、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讨论:不论什么要素参与分配,是否都应该得到等量的报酬?

!⒛7拢何一家公司设计合理的分配方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第2篇

课题名称:个人收入分配教案

实习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实习班级:

实习学生: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第七课

个人收入分配教案

全课概述

本课分为2个框题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7.1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看问题,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教学重点、难点

1、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方法

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2页“南岭村”的例子,提出问题: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按劳分配,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二、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2-63页内容,说明什么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处于什么地位?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教师点拨:在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而且只能是按劳分配,同时这种劳动是社会劳动。

教师活动:我国在公有制经济中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

(2)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取决于生产关系和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因此决定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第二,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产品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联系,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没有达到极大丰富,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第三,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在当前的生产力状况下,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别,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教师活动: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中如果实行平均分配会出现什么后果?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如果实行平均分配,必然导致“懒汉”的出现,劳动者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和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整个社会的发展必然缓慢,最终导致共同贫穷。

教师活动:可见,社会主义阶段,实行按劳分配既是客观经济条件的要求,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同时,也体现了优越性。

(3)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

教师总结: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也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就是活动:既然按劳分配有这样重要的意义,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占怎样的地位?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总结,得出结论(4)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现实表现

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首先,从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看,虽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但由于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所以按劳分配必然是主体;同时,劳动者中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占多数,所以按劳分配方式必然是主体。其次,从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收入结构看,尽管目前公有制企业个人收入来源逐渐多样化,但在各种报酬中,按劳分配部分的收入仍然占较大比重。最后,从按劳分配对其他收入方式的影响看,公有制企业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经济活动中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参照标准。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3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

教师引导:在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除去按劳分配之外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到底还有哪些?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为什么在我国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这些问题,我们将通过下面内容的学习来了解。(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教师活动:为什么我国所有制结构和我国的分配制度有相同的地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有什么内在联系?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这种分配方式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也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公有制是主体,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但在其他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不能按劳分配,而只能采取其他非按劳分配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2)多种分配方式的主要形式 第一、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在这里劳动者充当了什么角色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

第二、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受益分配。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4页漫画与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参与受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要做到能分清一种分配属于哪种要素的收入。

教师活动:在我国为什么允许这些要素参与分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什么重要作用?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3)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三)课堂总结、点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也有重要的意义。

(四)实例探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据此回答例1——例4

[例1] 下列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的是()A.经营风险收入

B.国有企业职工的奖金和津贴 C.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所得

D.外资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 答案:B [例2]实行按劳分配之所以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是因为

A.它把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

B.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它消除了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

D.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社会地位 答案:A [例3]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直接原因是()

A.生产力水平

B.所有制结构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D.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 答案:B ★课余作业

组织学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里的收入情况,分清哪些收入是按劳分配所得,哪些是非按劳分配收入,并分析现在的收入形式与以前相比有哪些变化,这种变化给家庭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教学体会

对于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研究 第3篇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到1978年年底这个时期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的特点事实上是“平均主义”。国家虽说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 却并未真正实施过, 而是搞“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 这与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 原则是完全背离的。因此, 极大地挫伤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严重影响了中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第二阶段:1979—1992年这个时期个人收入分配开始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 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是单一的, 应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这一时期中国开始逐渐认识到市场的作用, 提出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但还没有明确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确立下来。

第三阶段:1992—2003年这一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有了重大突破, 首先提出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其次第一次使用了“生产要素分配”的概念并提出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要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个人收入分配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 个人收入开始更多地按市场中的生产要素分配。

第四阶段:2003年至今中国经济飞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也极大提高, 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等, 这些都制约了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中国提出进一步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并继续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2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四大变化

一是收入分配方式不断进行重大调整。这种调整集中表现为一条基本线索、两大理论背景和三次回归。一条基本线索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在强调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逐步认可和引入其他分配方式, 使分配方式逐步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制度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两大理论背景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三次回归:①1978—1987年。从企图超越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实行所谓“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 向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回归。②1987—1992年, 实际上是从社会主义一般的分配方式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回归。③1993年以来, 进一步指出收入分配制度要把按劳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允许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二是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变化。从宏观上看, 1978年, 国家、企业和居民个人三者的分配比例为33.9%、l1.1%和55.0%, 到2009年, 这一分配比例变为20.5%、14.3 %和65.2%。31年间, 国家收入比重下降了13.4个百分点;企业收入比重上升了3.2个百分点;居民收入比重上升了10.2个百分点。从国际经验看, 在由低收入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过程中, 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一般表现为居民和企业所得比重略有上升, 政府所得比重有所下降。中国目前 (2009年年底) 的人均GDP达到25575元, 属于由低收入向中等收入过渡的国家, 政府收入比重下降、企业和居民收入比重上升符合国际上收入分配的一般规律。从微观上看, 中国1978年的基尼系数为0.2以下。而目前则约为0.5。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 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 中国已经成为贫富差距扩大现象严重、收入差距超过国际警戒线的国家。

三是收入的决定机制和分配方式日益市场化、多样化、货币化。随着改革的深入, 个人收入增长由过去国家按计划和政策长工资改变为三种主要形式:国家机关及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及收入的增长仍主要由国家按计划安排;其他国有事业单位职工一般是基本工资由国家按计划安排, 其他收入通过“创收”等方式从市场获得;企业职工工资由企业根据其经营效益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自主地决定增减。目前, 中国个人的收入分配方式和收入已经多样化, 除工资、奖金、津贴等外还有经营利润收入、工资外劳务收入、利息收入、股票收入、专利权收入、房产收入、社会保障收入等。其中有劳动收入, 也有非劳动收入。

四是个人收入结构中非工资和非劳动收入比例明显增加。工资外收入大量增加。据国家统计局调查, 目前, 中国职工工资外收入的比重已经占总收入55%以上。尤其是垄断行业从业人员工资外收入远远高于工资收入,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主要是由工资外收入造成的。从1993年年底开始, 在中国各类企业中, 管理、技术、资本、专利等非劳动要素已参与收入分配。此外, 转移性收入逐步增加。社会保障支出1998年为598亿元, 2009年已达7851.85亿元左右, 年均增长29.4%;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也从5.5%增长到10.3%。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 也已由1990年的328.41元左右增加到2009年的4515.45元。

3 中国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的问题

一是报酬比重低。中国职工工资的上涨幅度, 大大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中国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比重低, 而且呈下降趋势。过去10年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 GDP增长10%左右, 但城乡居民收入只增长了6%~8%, 出现政府在分配中得“大头”, 居民收入占“小头”的失衡格局。同时, 资本所得也高于劳动所得。

二是收入差距大。城乡、行业、阶层、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大。据统计, 中国城乡之间收入比达3.3倍。最高收入行业与最低行业的收入差距扩大到15倍。中国基尼系数接近0.5, 全国收入最高10%的人群和最低10%的收入差距达到23倍之多。在地区收入方面, 人均GDP最高的地区与最低之比达13倍。

三是薪外附加重。有报道显示, 目前搭载在工资上计提的“五险一金”等缴费项目有20多项, 企业负担太重, 客观上挤占了企业为员工加薪的空间。工资被扣除部分缴纳到各项基金中, 员工拿到的现金减少。

四是经济正值转轨期。中国经济正在进入转型拐点,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由无限供给转向局部短缺, 沿海地区的招工难、特别是熟练工人短缺问题十分突出。2008年反映最大的问题是融资难、融资成本高;2009年是需求问题, 市场萎缩、订单减少;2010年企业普遍反映的是用工问题, 招工难、用工成本大大上升等。工资增长是补偿性的, 是对报酬水平过低的矫正, 有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扩大居民消费, 有助于形成创新的“倒逼机制”, 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改变低价工业化模式, 实现从依靠价格低廉劳动力的要素驱动发展模式转向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的发展模式。

4 政策建议

一要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居民收入与劳动报酬比重, 实现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分配关系的协调发展。建立居民收入跟经济增长挂钩、劳动所得与企业效益挂钩、工资与物价水平挂钩的机制,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改变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速远快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速的现状。

二要调节收入差距, 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要扩大中产阶层的比例, 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鼓励创业, 平衡垄断国企与一般国企、国企与民企的收入分配差距, 完善国有资本预算, 规范国有企业分红。要扶持低收入和困难人群, 探索城乡低保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和与物价变动相适应的动态补贴机制。

三要政企联手推进收入倍增计划, 提高财产性收入。现在企业利润率很低, 企业加薪不能完全靠企业。政府要积极实施“化税为薪”或“提薪让税”, 为企业增加员工工资创造条件。减少地方政府对企业的各种收费, 减轻企业负担。要坚持企业自主分配与平等协商相结合。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让农村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 推进农村宅基地、住房、土地使用权的抵押贷款, 将资产变为资本。要拓宽居民金融投资渠道, 提高居民的股息、利息、红利等财产性收入。

四要量化改革目标, 制定分配制度改革的时间表, 提高改革政策的执行力。要对居民消费率、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比重以及中产阶层比例分别设置科学、合理、量化的改革目标, 明确推进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时间表, 加快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的进程, 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经历了不断发展与逐步完善的过程。伴随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经历了四个阶段。中国个人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本文从分析中国个人收入分配所发生的四个变化入手。阐述目前中国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的问题, 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个人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分配,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 2002 (10) .

[2]王诚.中国收入分配类型、差距及其政策取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3 (4) .

[3]王勇, 刘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成因、后果与对策[EB/OL]. (2006-07-15) http://www.baihe888.com

[4]胡静波, 李立.我国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 2002 (11) .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第4篇

关键词:收入分配差距;个人所得税;基尼系数

目前,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税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的调节作用如何?对这一命题科学的回答,对于科学合理地评价现行税制、确定税制改革方向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人民总体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总体上在持续扩大。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状况是非常不公平的。

(一)基尼系数持续高位运行

2013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首次披露国家统计局测算的2003年到2012年我国的基尼系数,数据显示,10年内全国居民基尼系数维持在0.47到0.49的高位,在2008年达到最高的0.491后,开始逐步回落,其中2014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69。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

2000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79倍,其中在2007年和2009年达到最高3.33倍。之后由于政策调节效应使得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但是该种差距仍旧存在并且不容忽视。截止2014年城乡差距的绝对数为18355元。近十年来的总体趋势为,相对差距拉大有所放缓,但是持续保持高位;而绝对差距则不断扩大。

(三)行业间工资差距比较大

2014年,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56339元;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36390元。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108273元;最低的农林牧渔业,28356元,最高与最低之比为3.8:1。如果将行业大类进行细分,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的数据,证券业的劳动平均报酬27.8万元,畜牧业为28356元,前者为后者的9.8倍。

(四)地区间收入差距比较大

2014年我国城镇平均工资最高的地区为北京市,达到102268元,最低的是河南,为42179元,前者为后者的2.42倍,相差6008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地区为上海市,达到19208元,最低的是甘肃省,为5108元,前者为后者的3.8倍,相差14100元。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比较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应当加以调节。

二、对我国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作用的实证分析

本文以个人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收入的比重来衡量个人所得税的地位,用基尼系数来衡量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从一般经济理论来讲,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越高,那么个人所得税的调节作用就会越强,从而基尼系数应当相对越低。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应当和基尼系数应当是负相关的关系,但是具体到我国是否符合这样的规律正是本文试图验证的问题。

(一)指标选取

本文选取数据的起始年份为1994年,自从实施分税制的财政体制之后,税收收入才逐步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因此本文选取了1994年到2014年的涉及到个人所得税的数据,数据期限不是太长,但是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已经到了极限水平。我国1994年到2014年个人所得税占全国税收收入的比重用T1表示,同时期我国基尼系数用G1表示。

(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首先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采用的方法为ADF检验,结果显示TI序列在74.72%的显著水平下接受原假设,G1序列以93.4%的显著水平下接受原假设。所以均为不平稳。因此要对数据进行差分处理,看其差分之后是否平稳,并且是否为同阶单整序列。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经过一阶差分后TI序列在2.14%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G1序列以0.03%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所以T1、G1平稳;此时G1、T1均为一阶单整,因此二者可能存在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即协整关系。

(三)协整检验

首先对G1与T1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出其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然后检验该模型的残差项的平稳性,如果平稳则说明二者存在有长期稳定的均衡比例关系,否则不存在。

G1 =β1*T1 + β2

对残差序列进行ADF检验,可见残差序列在5%的显著水平下是平稳的,此时可以判断二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那么得出上一步残差项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即反映了G1与T1之间长期存在着比较稳定的比例关系。估计结果如下:

即:

G1 =1.889823T1 + 0.345369

(t=7.081249) (t=22.26142)

R2=0.725211,R2=0.710749,F=50.14408(P=0.000001),D.W.= 0.589241

从模型结果来看,参数与模型的显著性检验均可以通过,并且调整后的可决系数接近0.7,T1前的系数为正,说明我国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越高,基尼系数也会相应提高。二者之间的协整关系成立,那么应当承认我国的个人所得税不但没有起到公平收入分配的作用,反而起的是逆向公平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4)》.

第七课个人收入分配教案 第5篇

个人收入分配教案

全课概述

第二单元分析了“投资与创业”,解决了“谁来生产” 的问题,与此衔接,生产的财富如何进行分配。本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就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本课分为2个框题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新课标基本要求

阐述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新课程学习

7.1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教学重点、难点

1、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方法

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2页“南岭村”的例子,提出问题: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按劳分配,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二、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2-63页内容,说明什么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处于什么地位?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教师点拨:在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而且只能是按劳分配,同时这种劳动是社会劳动。

教师活动:我国在公有制经济中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

(2)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直接取决于生产关系,取决于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因此决定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第二,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产品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联系,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没有达到极大丰富,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第三,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在当前的生产力状况下,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别,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

教师活动: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中如果实行平均分配会出现什么后果?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如果实行平均分配,必然导致“懒汉”的出现,劳动者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和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整个社会的发展必然缓慢,最终导致共同贫穷。

教师活动:可见,社会主义阶段,实行按劳分配既是客观经济条件的要求,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同时,也体现了优越性。

(3)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

教师总结: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也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就是活动:既然按劳分配有这样重要的意义,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占怎样的地位?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

(4)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现实表现

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首先,从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看,虽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但由于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所以按劳分配必然是主体;同时,劳动者中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占多数,所以按劳分配方式必然是主体。其次,从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收入结构看,尽管目前公有制企业个人收入来源逐渐多样化,但在各种报酬中,按劳分配部分的收入仍然占较大比重。最后,从按劳分配对其他收入方式的影响看,公有制企业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经济活动中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参照标准。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3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

教师引导:在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除去按劳分配之外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到底还有哪些?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为什么在我国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这些问题,我们将通过下面内容的学习来了解。

(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教师活动:为什么我国所有制结构和我国的分配制度有相同的地方?都以某某为主,多种并存?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有什么内在联系?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这种分配方式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也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公有制是主体,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但在其他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不能按劳分配,而只能采取其他非按劳分配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2)多种分配方式的主要形式 第一、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

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在这里劳动者充当了什么角色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

第二、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受益分配。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4页漫画与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参与受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要做到能分清一种分配属于哪种要素的收入。

教师活动:在我国为什么允许这些要素参与分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什么重要作用?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3)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三)课堂总结、点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也有重要的意义。

(四)实例探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据此回答例1——例4

[例1] 下列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的是()

A.经营风险收入

B.国有企业职工的奖金和津贴 C.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所得

D.外资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 答案:B [例2]实行按劳分配之所以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是因为

A.它把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

B.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它消除了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

D.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社会地位 答案:A [例3]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直接原因是()

A.生产力水平

B.所有制结构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D.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 答案:B [例4]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有人通过向企业 或个人提供技术和信息资料取得一定的收入,这种收入属于()

A. 按劳分配

B.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收入

答案:C ★课余作业

组织学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里的收入情况,分清哪些收入是按劳分配所得,哪些是非按劳分配收入,并进一步分析现在的收入形式与以前相比有哪些变化,这种变化给家庭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教学体会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第6篇

一、居民收入之间收入差距过大: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出现混乱、个人收入差距迅速拉开。如同工不同酬;拖欠、克扣劳动者工资;生产要素收入分配失范;制假贩假、偷税漏税等问题。

二、城乡收入之间收入差距过大: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三、地区收入之间收入差距过大:改革开放以后,在“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和国家给东南沿海地区的特殊优惠政策的双重结合下,加上东部沿海地区优越的区位优势,吸引了国内外各种资本迅速向东南沿海地区聚集,从而使得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迅速腾飞、四、行业收入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由于行业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别是个别行业的垄断经营,使得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迅速拉大。

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个人收入的差异是一种必然的,我们不能脱离对市场的影响来孤立地看待和评价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公平。由于社会上个人的生产要素和能力的不同,所起的作用和所做的贡献大小也不同,把贡献大小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除了按劳分配外,应该鼓励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下,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如果不将贡献大小,而是只讲平价分配,那就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只会仍然共同贫穷。今天我们收入差距的拉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因为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经过一个过程。

从整体上看,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是社会范畴问题,其本质是劳动者先富和后富的关系,不是阶级对立的结果,积极因素及生产力发展水平起决定的作用。

形成现在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格局,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因而解决当前中国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决不能采取劫富济贫的办法,而是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积极地从事“财富创造”的同时,给低收入者更多的能力和机会,给他们以平等竞争的机会。另一方面要警惕社会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甚至两极分化的现象,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第一,要社会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好初次分配问题;

第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强化国家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功能;

第三,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解决由失业导致的贫困问题;

第四,要严厉打击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等各种非法攫取社会财富的行为;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知识检测 第7篇

一、基础知识:

1、我国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这样的分配制度?(1)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①

决定

,决定

,我国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的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②我国的分配制度从根本上来说,是

决定的。我国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

的客观要求。

2、简述按劳分配的地位、基本内容、必要性和意义?

(1)按劳分配是

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

地位。

(2)按劳分配的 是:在公有制经济中,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必然性:是由我国的现实经济条件决定的: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只适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

。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决定不能实行

分配方式)

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

,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决定不能实行

分配方式)

(4)意义:①按劳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3、我国的非按劳分配包括那些分配方式?其各自的适用范围是什么?按生产要素分配有何意义?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适用于

。注:我国农村农民承包集体土地经营所得属于按劳分配,家庭联产承包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形式。

(2)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包括:

等要素,按生产要素分配适用于

经济形式。注:公有制企业里面劳动者的工资、奖金收入属于按劳分配、非公有制企业劳动者的工资奖金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要素)。

(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①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合理性和合法性的确认。②体现了国家对

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③有利于各自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4、收入分配公平是指什么?收入分配公平有何意义?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1)收入分配公平主要表现为

,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分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收入分配公平是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提供了重要的。②保证

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注: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再分配是指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实施的分配过程。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新创造的价值。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国民收入。)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5、什么叫效率?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是什么?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

。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2)效率和公平是的关系。第一,两者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只有在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加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公平;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公平分配能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效率和公平,两者又是矛盾的。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①既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又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

。③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

;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

二、练习:

1.“做蛋糕”与“分蛋糕”是社会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好。“蛋糕”分得不合理,会影响人们把“蛋糕”做大的积极性。上述材料要求我们必须(C)

A.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B.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C.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D.正确处理发展生产与保障基本生活的关系 2.下列关于社会公平问题的理解中,正确的是(A)

A.使社会成员的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B.消除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差别 C.平均分配,不能有收入差距

D.只要是合法所得,不管差距多大,都是公平的 3.下列属于按劳分配的是(D)

A.经营风险收入B.外资企业中职工的工资奖金

C.社会保障中的福利分配D.国有企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 辨析题

4.在我国,个人消费品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答:(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这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占多数,因此,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于主体地位。(3)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如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我国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第8篇

一、当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及收入分配现状

个人所得税作为一种直接税, 最能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 在我国个人所得税通常采用累进税率, 对高收入者多征税, 对低收入者少征税, 从而达到收入分配公平的目的。然而, 近年来个人所得税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薪阶层, 这违背了个人所得税促进社会公平、调节贫富差距的初衷。个人所得税制度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没有真正发挥通过征税来缩小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和贫富差距的功能。收入最低、财富拥有量最少的工薪阶层却构成了个人所得税的最大税源, 工资和薪金成为了个人所得税的主体。

在我国个人所得税有以下几点作用: (1) 调节收入分配, 体现社会公平; (2) 扩大聚财渠道, 增加财政收入; (3) 增强纳税意识, 树立义务观念。自我国个人所得税开征以来, 其在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既体现了社会公平, 又增加了财政收入。但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 运用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已经没有明显的效果。现阶段我国以3 500元作为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 但3 500元对于一般的民众来说, 已经是很容易就能够达到的数字。而且, 这个数字已经无法很好地满足人们生活的开支, 在无法满足自身正常开支的情况下, 还要向国家缴纳个人所得税, 人们的心里会产生不满情绪。现阶段我国监督部门的监管不力, 也造成了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调节功能的降低。工薪阶层的个人所得税一般是由单位代扣代缴, 而那些高收入者却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少报漏报收入, 从而避税。这种现象导致了“富人越富, 穷人越难富”。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一) 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有力调节

所得税较之其他税收而言, 更具有确实性和收入弹性, 最能体现公平税负。个人所得税在筹集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稳定经济目标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个人所得税来调节收入分配, 可以通过提高扣除标准和通过调整累进程度来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 或增加对高收入群体的调节力度。提高扣除标准, 实施更多的税收优惠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个人所得税的调控作用。

所得多的人因其纳税能力强, 要多纳税;所得少的人因其支付能力弱, 要少纳税或不纳税, 或者不仅不纳税还要获得补助, 从而实现对收入分配不公现状的调节。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高收入者补贴低收入者是必要的选择, 政府对高收入者征收较高的个人所得税, 用于帮助低收入者, 以调节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状况。

(二) 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调节的不足之处

近年来, 我国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逐渐淡化。现阶段我国个人所得税采用的是累进税率制, 累进税率也许是由于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而产生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收入分配差距并没有因实行了累进税率而缩小, 收入分配差距反而越来越大。个人所得税的累进税率制从表面上看能够对富人征收较多的税, 但较高的税率所产生的结果可能事与愿违。这种累进制税率仍然不能对高收入者起到较大的约束作用, 这与个人所得税的税源监管不严有关, 不少高收入者将其收入通过其他途径转移到低税率国家, 这不仅造成了国家财政收入的损失, 也难以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现阶段, 我国个人所得税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对收入分配发挥调节作用。为了调节收入分配, 对具有较高收入者征收较高的个人所得税, 从短期来看, 有利于低收入者, 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但从长期来看, 这种征税制度, 会降低高收入者的工作积极性, 最终既不利于高收入群体, 也不利于低收入群体。因此不能想当然地认为, 高收入者无限地补贴低收入者就一定对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有利。

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不公只能有短期的作用, 并不能针对长期起作用。目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对收入分配调节的作用还很有限, 甚至局部都产生了反面的效果。而且, 为了让个人所得税尽可能做到公平合理, 使制度规定日逐复杂, 导致纳税人除支付税收外, 还要承担奉行费用, 花费了额外的开支, 但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却是微乎其微的。

三、累进税制不可行, 单一税制会更好

(一) 累进税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分配差距

累进税制表面上看貌似很合理, 但实际上已经进入了误区。正当的收入分配差距并不可怕, 如果社会不存在收入差距, 那么社会将会停滞不前。造成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有很多, 个人的能力、学识、努力程度、机遇等情况不尽相同, 人们的收入情况也会千差万别。但收入差距即使再大, 也不应该过分调节。

现今社会, 人们所反对的收入分配差距, 都是针对那些利用不正当手段获取收入的人。解决这类问题, 只有靠政府部门严加管制、建立健全监管体系、拓宽信息收集渠道、严厉打击灰色收入。仅通过表面收入调节分配差距, 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现阶段, 在中国实行累进税制尤为不妥。我国累进税率的个人所得税, 其纳税主体为工薪阶层, 或者说是靠诚实劳动及通过合理手段赚取收入的人。而造成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 并不是通过合法劳动获得的收入, 而是那些社会腐败风气引起的官商勾结所得到的灰色收入。但这些灰色的、不合法的收入往往不能被征收个人所得税, 所以, 想要利用征收累进税率的个人所得税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是根本不可能的。

现在无法对不合理的收入课税, 只是一味对合法收入征税, 希望调节收入分配不公的情况, 这不但不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拿着正当收入者的钱去补不正当收入者造成的空缺, 收入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当今社会处于一个“富的越富, 穷的越穷”的状态。多一块钱少一块钱对富人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 但会在穷人身上体现更大的价值。富人把这部分作为税款缴出, 政府再把这笔税款补贴给穷人, 这样对于富人来说并没有损失什么, 而穷人的情况却会大大改善。

虽说如此, 但累进税制对富人来讲是不公平的, 过高的税率是对通过努力、辛苦工作的高收入者的否定, 是通过剥夺富人的财产来调节收入分配。大多数富人的财产也不是平白无故得来的,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换得他们的财富, 而且富人大部分的财富并不是自己享受生活, 而是用来进行再生产再投资, 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为穷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间接地提高穷人的收入, 逐渐缩短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这时国家对富人施以累进税制, 非但不能调节收入分配差距, 而且还会影响富人创造社会价值的动力。所以, 累进税制的个人所得税根本不能调节收入分配差距。

(二) 实行单一税是更优的选择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功能一直发挥不出来, 这是由于累进税制的不良影响, 如果改成单一税制, 那么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实行单一税, 会使整体的法定税负降低, 但税收收入反而会增加, 这是因为单一税制减轻了高收入者的避税动机, 减少了税收流失。单一税制取消了大部分的税收优惠, 进而拓宽了税基, 税收收入增加, 政府可以将更多的税款补贴给穷人, 从而实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单一税的免征额一般高于累进税的免征额, 较高的免征额可以使大部分的劳动者不在纳税范围内, 较高的起征点使他们的生活有了保障, 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当然, 另外有一些人的税收负担会轻微加重, 必然影响他们的劳动供给, 但综合来看, 整体的劳动供给会大大增加, 从而促进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

对于富人来讲, 对其征收单一税率的个人所得税, 会使他们所承受的税率大大降低, 因此会减少他们的避税动机。但不能说低税率就没有避税动机, 所以要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 加强税收的监管机制, 建立社会信用、个人信用、个人财产登记, 通过有效的监督手段管理税收政策的实施, 从而利用单一制个人所得税更好地调节我国收入分配现状。

摘要:现阶段, 我国收入分配一直处于不公平的状态, 而且呈现出日趋扩大的态势。我国通过征收累进税率制个人所得税进行调节, 但其结果并不乐观, 并且收入分配的差距甚至反向扩大了。这是由于累进税率制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作用逐渐淡化, 已经不能很好地起到调节作用。单一制个人所得税可以降低富人的税率, 减小富人的避税动机, 增加政府的税收收入, 更多地补给穷人, 从而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目标。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累进税,单一税

参考文献

[1]刘尚希.按家庭征个人所得税会更公平吗?———兼论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方向[J].涉外税务, 2012, (10) .

[2]杨斌.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不公能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吗?[J].涉外税务, 2012, (6) .

[3]朱志钢.当今各国所得税改革面临的四大争论[J].涉外税务, 2012, (4)

[4]刘怡, 缪思.构建促进居民收入合理分配的税收体系[J].涉外税务, 2012, (2) .

[5]杨志勇.收入分配与中国个人所得税制改革[J].涉外税务, 2009, (10) .

[6]叶青.从“富人减税”看个税改革[J].涉外税务, 2005, (6) .

上一篇:【实用】心愿作文下一篇:临床护理人员及实习护生锐器损伤调查及防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