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科学找不同

2024-06-19

幼儿园小班科学找不同(精选10篇)

幼儿园小班科学找不同 第1篇

小班科学:找朋友

(本课程为优质课,有配套视频,完整教案。)

活动目标:

1.在找找、说说、想想的过程中,发现生活中多种多样的朋友关系。

2.愿意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体验与朋友一起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好朋友围兜(含大树背景):

围兜上共六个口袋(其中四个为透明口袋)上方翻下后为大树背景

2、好朋友图片胸卡(云朵、太阳、泥土、蚂蚁、花朵、小草、小鸟、鸟巢、桌子、椅子、纸、画笔)

3、场景创设:好朋友座位

活动过程:

一、导入:音乐游戏——找朋友

幼儿跟随音乐寻找朋友并交换朋友,两两入座。

二、找找口袋里的朋友(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配对)

提问:看看我的围兜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这是一个好朋友口袋,口袋里有谁?谁和谁能做朋友?

小结:池塘是蝌蚪的家,他们是一对好朋友;

小勺和小碗能帮助我们吃饭,他们是一对好朋友;

星星和月亮都在夜空中,他们是一对好朋友;

原来生活中有的东西经常在一起,就像一对好朋友。

三、找找身边的好朋友(发现生活中事物之间的关系,愿意大胆表述)

(一)两个好朋友

导语:有一些图片要找好朋友,请你帮帮它们的忙,找到的两个好朋友可以坐在一起。

分享:哪个小朋友愿意来介绍一下?

鼓励幼儿大胆表达:我是……,我和……是朋友。

(二)换个好朋友

导语:现在请你帮忙换个好朋友,看看还有哪样东西经常在一起,像对好朋友?

分享:这次谁和谁做朋友?为什么?

小结:云朵可以和小鸟做朋友,可以和太阳做朋友(可以和……),原来好朋友可以不止一个。

四、给大树找朋友(发现一样事物与多种事物的关系,体验有朋友的快乐)

导语:现在有一棵大树很孤单,没有朋友,谁能和他做朋友呢?

(幼儿讲述理由,并把图片放上背景图)

小结:看!大树有了泥土才能扎根,大树有了阳光才能生长,大树有了小花和小草才不会感到孤单,大树有了小鸟和鸟巢才会觉得自己本领大……大树的朋友真多啊!

五、结束

生活中我们也有许多好朋友,除了和你坐在一起的朋友之外,想一想、找一找,还有谁是你的好朋友?(老师、其他小朋友等)

幼儿园小班科学找不同 第2篇

2.尝试用瓶、罐、盖子及一些辅助材料进行创造性的造型活动。

3.能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愉悦的情绪。

准备:

1.与幼儿共同收集各式各样的盖子和瓶子、罐子若干

拧的瓶盖---优酪乳,胶卷合资,药瓶,橡皮泥盒子

按的瓶盖---杨协成豆奶,大大卷,薯片

铁罐的盖子---奶粉罐,八宝粥,茶叶罐子。

2.彩纸、剪刀、双面胶、范例 等。

过程:

一.出示盖子,感知盖子的不同。

师:瞧我带来了什么?是各种各样的盖子。

师:他们都一样吗?(请幼儿自由讲述)

教师总结--(有大的有小的,有塑料的,有铁的;颜色也不一样)

二.选择合适的瓶罐和盖子匹配。

师:这些盖子和他们的好朋友分开了,现在他们都很着急,想请我们帮忙找一下他们的好朋友,你们愿意吗?

(1)教师示范(将各种瓶子罐子逐一排在场地四周)

师:我先帮这个盖子找找他的朋友 “找找找,找朋友,我的朋友在哪里?找到啦找到啦,我的朋友找到啦!”

师:瞧!盖子与瓶子能紧紧抱在一起,这才是好朋友

(2)让幼儿操作(找好朋友的瓶子陈列在前面)

师:还有很多盖子需要我们的帮助,你们能不能找到他们的好朋友?

找的时候要拧一拧、按一按,盖子与瓶子能紧紧抱在一起的才是好朋友!

(3)大家来找碴

师:在我们大家的努力下,盖子宝宝全都找到了朋友,但是到底是不是找对了朋友呢?

师:请你们在找对的瓶子盖子上贴上笑脸娃娃,反之贴上鬼脸娃娃。

分别展示找对和找错的瓶子和盖子,让孩子说说是怎么让盖子找朋友的?并帮助找错的瓶子和盖子重新找朋友!提问:刚才你们是用什么好办法帮助盖子找到好朋友的?

三.装扮瓶子宝宝

师:刚才你们帮助盖子宝宝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他们可开心啦!现在这些瓶子罐子宝宝要开化妆舞会啦!

师:看,这是什么?(出示范例—瓢虫,火箭,鱼等)

师:他们是谁变得?(瓶宝宝,薯片罐子等)

师:你们想不想帮助其他瓶子,罐子宝宝化化妆?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让它们交朋友后变得东西更好玩、更有趣!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欣赏幼儿的作品,结束活动。

幼儿园小班科学找不同 第3篇

一、小班幼儿解读材料现象描述

材料是幼儿探知未知世界的一种媒介,通过材料,幼儿会逐渐地拓展自己的“活动范围”,慢慢地扩充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首先,幼儿对作为“桥梁”的材料需要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只有认知了手中的材料,才能进一步做出反应。然而,幼儿与材料之间是有很多“故事”的,这些“故事”也尽显了幼儿本身的特性,以及周围的各因素对其本身的影响。

在幼儿园观察时,我们经常会发现一种现象就是对于教师给予幼儿的同一种材料,幼儿给予的回答或者说是解读是不同的,甚至有时不同的幼儿对其解读还会出现与其本身含义大相径庭的现象。表面上看,是挺好玩儿的事情,但这种“好玩儿”也不乏引起我们的好奇心。我们想探知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也想知道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对同种材料不同解读之后,他们各自的反应对他们的发展又有怎样的影响。

案例1:在小班的活动区“娃娃家”中,教师提供了一个塑料制的蔬菜茄子。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小朋友都认为它是茄子。“娃娃家”的小朋友认为这是某种动物的“腰子”,还有的小朋友认为它是“火腿肠”,甚至有的小朋友并不知道它是什么,只知道这是老师给的物体。事实上,这是老师为了幼儿能够进行“炒菜”游戏准备的材料。对这个材料的认知,教师并没有对幼儿进行清楚的解释,对幼儿的反应也没干涉。

案例2:在小班的活动区“水果商店”中,有一种水果是柚子(这是教师给的名称)。但是到“商店”中来购买水果的小朋友对它的称呼却不一样。A小朋友来到“商店”指着柚子对店员说他要买橘子。B小朋友称这柚子为青苹果。C小朋友只知道它是一种水果,但是不知道它的名字。

案例3:在“娃娃家”,餐桌上摆放着一个塑料制的“电磁炉”。对这个“电磁炉”,不同的小朋友对它有不同的认识和反应。有的小朋友能够认出它是“电磁炉”,但是也只是停留在对它称呼的认识上,并不知道怎么用它。有的小朋友认为它是烧饭的锅,所以在“炒菜”或“做饭”时,直接将“菜”放在“电磁炉”上“烧”。对锅的认识,小朋友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小朋友能正确地找到锅,但是有的小朋友会将碗状的物品都称为锅。

案例4:在小班的某一“娃娃家”中,“爸爸”和“妈妈”为什么样的葡萄是甜的争吵起来。开始,“爸爸”认为大葡萄是甜的,而“妈妈”却认为小葡萄是甜的。当他们争论不休而没有结果时,“爸爸”又转移了“观点”,接着说颜色浅的葡萄是甜的,但“妈妈”又不同意了,非要说颜色深的葡萄是甜的。这一争论还是没有结果,谁也不想让给对方。最后,“爸爸”又说应该将大的葡萄给“娃娃”吃,但“妈妈”却说应该将小的葡萄给“娃娃”吃。

二、小班幼儿对同种材料解读的特点描述

从上述案例和日常观察,笔者可以归纳出小班幼儿认知事物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感性印象起主要作用

小班幼儿在认知、解读事物时,靠的是已经存在的对以往经验的记忆和幼儿与事物接触时事物给予幼儿的真实感觉。[2]例如,案例中提到一个“柚子”的例子,有的小朋友认为它是青苹果。那是因为青色的柚子与青苹果相比起来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它们都是圆的,颜色也相差无几。在幼儿少有的经验中,把握到了基本的轮廓信息,也就是得到的一些感性的信息指导了他对材料的解读。

2.相似事物特点分界不清,往往以一代全

幼儿总是用先获得的一种事物的名称去命名其他与之相似的事物的名字。例如,如果幼儿先获得青色“柚子”这个名称,他就可能在遇到青色的橘子,或者是青色的苹果时也会以“柚子”这个名称去称呼它们。

3.幼儿的联想性解读能力强

幼儿很富有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在幼儿遇到他不是很熟悉,甚至是不认识的事物时,很可能在头脑中搜集资料对该物体进行命名,尽管结果可能是错误的,但是他还是会很“合理”地进行联想,使这个物体与他想到的名称之间建立联系。

4.幼儿很容易服从权威的认知

教师在幼儿心中是一种神圣的权威,教师教授幼儿的知识往往在幼儿的记忆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教师对材料的解读方式往往会影响到幼儿,甚至会强加于幼儿。幼儿在面对教师权威时,所做的反应往往是一味地接受。不同的教师会对材料有不同的认知和解读,这样也会造成幼儿解读材料的不同,甚至还会出现混乱情况。

5.幼儿会进行模仿认知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去自我中心化逐渐实现,幼儿慢慢地意识到同伴的存在,认可他人的意见。当他发现同伴能够认识一种他不认识或不熟悉的事物时,幼儿也可能会对同伴进行模仿。

三、小班幼儿对同种材料不同解读现象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幼儿的观察,结合相应的理论,笔者对小班幼儿对同一材料进行不同解读的现象进行可能的原因探析,影响小班幼儿对同种材料不同解读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的原因

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因。幼儿的身体、智力等因素都可能会影响他对材料的解读。

2.幼儿已有经验的多少也会影响其对材料的解读

随着幼儿的慢慢成长,幼儿的经验也在不断积累。幼儿已有的经验不仅会对幼儿的继续成长做铺垫,也会为幼儿的成长起指导性作用。[3]这其中就表现在幼儿对眼前材料的解读上。不同的幼儿拥有不同的经验,不同的经验也影响着幼儿对材料的不同解读。例如,拥有“雪”的经验的幼儿很可能会把一片片的、白白的盐地比作“雪海”,但是如果没有经历过雪的情景就不会产生这样的比喻。

3.与幼儿经常接触的成人的多少相关

对于儿童而言,成人是知识“权力”的掌握者,拥有更多经验的“前辈”。无论成人是有意还是无意地向儿童授予知识和经验,在与儿童相处过程中,都会影响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如果幼儿接触的成人多的话,他的“经验圈”势必会受到影响;如果幼儿接触的比他年长的人少的话,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他的经验范围,也可能会进一步影响他认识和体会新的事物。

4.与幼儿成长的周围环境相关

在这里所指的环境一般为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和学校环境。环境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刺激,环境的多样性、稳定性、变化性与否会影响到幼儿的认知层面。环境氛围性质的取向与幼儿的心理素质相结合也会影响到幼儿对材料的不同解读。如这个环境氛围是积极进取的,充满活力和开放性,那么幼儿对这一事物的解读就会是与事实相关的正向理解;如果这一环境氛围的性质是封闭的、沉闷的,甚至是专制的,那么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可能会受到局限,甚至会向消极方向发展。

5.家长和教师的榜样作用也会影响幼儿对材料的解读

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影响起最大作用。家长对事物的解读和家长的思维特性不仅在遗传学上对幼儿有影响,而且在心理学和社会学上对幼儿也有影响。教师是幼儿教育的直接接触者和实施者,教师的素质以及她施教的方式、方法都对幼儿对事物解读的发挥有影响。不同的家长、不同的教师与幼儿不同的心理素质相结合就出现了幼儿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

6.幼儿的投入程度会影响到他们对事物的解读

学生投入是一种主动的个体化的课程经验,是以学生行为投入为载体的心理活动。一般认为,学生投入包括行为投入和心理投入,心理投入又可分为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情感投入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它根据实际情况可能涉及乐趣感(兴趣感和快乐感)、成功感、焦虑感、厌倦感、愤怒感等;认知投入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学习策略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同层次的思维活动。

四、小班幼儿对同一材料进行不同解读的应对策略

幼儿对同一材料进行不同解读包括以下几种情况:幼儿在此时对这种材料进行这种解读,而另外一个时间进行其他解读。这种情况也分为正向和负向两种倾向。正向倾向可能是在另外的时间,幼儿因为周围的场景和已有的经验对以前的解读进行了纠正,或者丰富意义,或者展开合理联想等,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要给予鼓励,具体地指出幼儿的做法,并对幼儿的解读进行简单清楚的分析,使幼儿真正认可自己的做法。负向倾向可能是幼儿的经验在同化新经验时出现了模糊,造成对事物的解读无论是从客观事实上还是从主观遐想上都讲不通,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应该利用自身的“地位”和“权威”对幼儿进行强制性干涉,对幼儿的各种概念进行外在的理清明了,并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和消化。同时,教育者也要在自己的内心坚定地否定幼儿的这种模糊现象,给予幼儿时间去修正,如果效果不佳,则由教育者强制干预。

不同的幼儿对同一材料进行不同的解读,这种情况是本文主要论及的,在上面已经对幼儿的这种现象做了特点描述和原因分析。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有两种倾向的理解。一是有的幼儿进行了情理之外的理解,对于这种状况,教育者应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自己调整,不得法后进行干预。二是对同一材料不同的幼儿作出了情理之中多样化的也可能带有创新和突破的理解,教育者的可能应对策略如下:

首先,教师应对要提供给幼儿的材料进行可能的解读,就是对材料的存在包括材料的名称、性质、特点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以及功用等进行解读,这种解读不仅是站在教师的角度,也要站在学科的角度,还有幼儿可能的角度,重点是教师要了解幼儿。不了解幼儿、了解抽象的幼儿和了解具体的幼儿是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三种不同的水平。不了解幼儿是指将幼儿视为成人,忽视幼儿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想当然地认为他们会产生和教师一样的解读。了解抽象的幼儿是指将幼儿捆绑为同一个年龄段的群体,以年龄特征为依据想当然地判断他们应该会产生怎样的解读。了解具体的幼儿是指将所带班级中的每一名幼儿都视为独特的个体,了解他们的个体差异,了解他们对具体教育内容的可能解读。只有了解具体的幼儿,教师才能与幼儿进行“通话”。

其次,教师本身也要给幼儿做出思维品性良好的榜样。[4]在幼儿面前,教师要始终保持轻松、开放、突破和创新的表现,也要给幼儿创造这种环境和氛围,使幼儿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自由发挥,并寻找自己的优势和卓越点,以及在发展中可能忽略的空间。

再次,鼓励幼儿在解读材料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主体性,是教师了解具体幼儿的一条途径,从中可以掌握幼儿的发展动向。在解读材料时,鼓励幼儿进行可能的联想、巧用材料的功能,这样可以锻炼幼儿在不同的情境下解读问题的能力。

小班幼儿科学认读的方法 第4篇

关键词:小班;科学认读;关键期;好奇心;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1-204-02

“科学认读”顾名思义乃认和读的科学方法。实施“科学认读”的难点和重点就在于掌握方法,要因势利导、持之以恒,按照幼儿教育规律施教。幼儿的认知结构的建立是通过幼儿自身的活动,在活动中幼儿与外界环境接触,主客体相互作用,从而得以发展。为此,提供幼儿活动的机会和物质条件,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是展开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学习的前提。

一、循序渐进,因势利导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没有早期阅读的经验,认读状况也会出现较大的差异性。以幼儿为主体的科学识字活动,首先应该从培养幼儿认读的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幼儿认识一切事物的动力和源泉,使用多种方法诱导幼儿自主认读,让认读成为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其次,要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计划,难度适中。[1]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任务太低,学生觉得缺乏挑战性而不感兴趣;如果难度太高,学生力所难及,又会使学生因遭受挫折而丧失自信,或为避免自尊心的受挫而产生回避倾向。最后,要不断调整和丰富科学认读的过程,循序渐进,使幼儿既具有初步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又能得到多元智能的全面开发和身心和谐发展。

我们首先要选择一些比较常见的简单汉字作为认读的基础,如“大、中、小、人、口、手”等等一些简单好认的字,这些汉字在图书中、大街小巷的广告中幼儿经常可以见到,就有迫切认读的渴望。从“不知”到“知”的认读过程中,幼儿会伴有“茅塞顿开” 般愉悦的情绪体验,正如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说:“识字是儿童能够做的,识字是儿童迫切要求的。”接下来把“眼睛、耳朵、嘴巴”等与幼儿休憩相关的字词选为深一层次的阅读内容,这些字所表示的地方幼儿可触、可摸、可看,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幼儿识记也较容易。再如,小班幼儿认读的难点就是句子的练习,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重复性语言较多的句子和儿歌给幼儿认读和练习。如:“宝宝下楼梯,宝宝上楼梯”;“小不点醒了,二胖子醒了,高个子醒了,你醒了,我醒了,大家都醒了(五指歌)。”等等。这种带游戏性的循序渐进认读方式较轻松,大部分幼儿都能积极地参与。对于不愿参加活动的幼儿,不要施加任何压力,要积极主动地为幼儿创设、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阅读环境和氛围,吸引幼儿参与。不能强求每个幼儿在一定时期里,要认字有多少,而在于看幼儿认读的兴趣是否有所提高。

二、针对特点,允许出错

小班幼儿期是整体模式识别能力和自然记忆能力的最高峰,也是学习口头语言、学认汉字的关键期。人们通常认为幼儿学口头语言容易,学识字难,而专家们研究发现的实际情况是:幼儿学认字最容易,然后依次是学听话、学说话、学写字。对于幼儿来说在认字过程中将字形、字音与实物同时联系起来,要比只将语音与实物联系起来容易。因为幼儿把汉字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读,不在乎字的笔画顺序、间架结构,看字就如看一幅画。[2]幼儿识字教学是人类文化教育的遗产,古从今中外皆有之,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三岁时开始识字,四岁大量阅读。德国著名诗人歌德也是四岁就开始读书识字的。识字教育在我国源远流长,我国的识字教育活动可谓经验丰富。

幼儿记忆的年龄特点是:记得快忘得快,记忆不精确且完整性较差。他们回忆学习过的故事或儿歌时常常会漏掉主要情节和关键词语,认读汉字时也不例外。如整体认识了“嘴巴”这个词语会把单独出现的“嘴”字再认为“巴”。针对于他们这种不经意的出错,我们要给于机会,允许幼儿出错,不能动不动就加以指责,这样会大大挫伤幼儿的自信心;相反的,要对幼儿出现的错误抱以宽容心,平常心,耐心地引导他们正确认读,他们才能让他们有继续学习的动力。例如:幼儿认读“一眨眼”时常出错,他们一看见“眼”字就不约而同地读成“眼睛”。成人要用各种方法让幼儿知道两张卡片的区别:“眼睛”有两个字宝宝,而“一眨眼”有三个字宝宝,特别要让幼儿注意到“一眨眼”最前面的字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字。通过比较认识,幼儿就能轻松认读,不容易出错。

三、激发好奇心,寓教于乐

幼儿的特点是好奇心强、爱玩、好动,因此,把科学认读活动作为游戏活动,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愉快的心情下认读汉字,是学好汉字的关键。[3]陈鹤琴指出:“儿童凡对于一切新的东西就生出好奇心。一好奇,就要与新的东西想接近。一接近,那就晓得这个东西的性质了。”要经常开展一系列能激发幼儿好奇心、吸引幼儿注意力的认读活动。例如:

游戏一:我来说,你来做

玩法:教师读出卡片上的汉字“耳朵”,幼儿则用手摸一摸自己的耳朵;教师出示“小脚丫”三个字的词语,幼儿就跺跺小脚。此游戏趣味性较强,可多次变换字卡顺序,激发幼儿活动的好奇心,让幼儿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下进行认读活动,教师和幼儿都能“乐在其中”。

游戏二:躲猫猫

玩法:出示两张一样的汉字卡片,将其中之一藏到教室的一个角落,藏时请幼儿闭上眼睛,当幼儿睁开后,请幼儿说出“谁”藏起来了,再请说得最快的幼儿去寻找字宝宝。幼儿争强好胜,活动的主动性较高,乐此不彼。

游戏三:猜猜我是谁

玩法:在角色游戏表演中,教师把“熊猫医生”等名称汉字贴在表演者的头饰上,然后就指住头上的汉字问:“我是谁呀?”幼儿就会一起说:“熊猫医生”。随着他们的回答,扮演者一个一个地指出汉字,然后表演故事。借助表演过程,幼儿被深深地吸引了,认读的情绪高涨,气氛热烈,愉快而又不费力地就接受了汉字。

古人云:乐学才能善求。幼儿有了好奇心就有了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幼儿学习的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有了兴趣,思维就会处于活跃状态,教师要鼓励幼儿主动提出问题和有创意的新观点,并且在活动中互动交流和讨论自己的想法,激发幼儿认读的主动性,给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

四、巩固复习,养成习惯

幼儿经常把认读过的材料忘得一干二净,其实认读效果不理想,复习至关重要。[4]复习的常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把全部的时间用来反复识记;另一种是只把部分的时间用来反复识记,而另一部分时间用来尝试回忆。幼儿选择后一种比较有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告诉我们:遗忘的数量随时间的进程而递增,且递增的速度是先快后慢。所以刚认读过的汉字要及时复习,尽量抢在遗忘之前,否则等于重新学习,结果是事倍功半。另外,复习的时间安排要先密后疏:开始复习时,间隔时间要短些,次数要多些,随着遗忘速度减慢,复习时间间隔可以逐渐拉长。例如:刚认读的汉字,一天后复习一次,过两天再复习一次,然后一周后复习一次,最后一个月复习一次就可以了,这样幼儿就不再容易遗忘。

除此以外还需要经常复习,要合理分配复习的时间,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例如:在幼儿午餐时,可以出示认读材料:鱼元、肉、青菜、萝卜、土豆等和午餐食物配对的卡片读物;在音乐游戏中找到反面带有字宝宝的小树叶,送到相应的大树妈妈身边;请幼儿找到家中自己能认识的字宝宝,带到幼儿园语言角来说一说等等。掌握了复习的方法后,学习效果会得到有力的巩固,也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应有固定的时间和幼儿一起复习认识过的字,每次时间不宜过长,五到十分钟即可,但要坚持。再把汉字张贴在活动室相应的地点,便于幼儿识记练习。

五、情境教学,生活即教育

我们的生活中随处都渗透着汉字,要想方设法地利用自然环境,扩大视野,面向幼儿的生活,通过参观、游览,在实践的过程中直观感知识字。[5]苏霍姆林斯基就十分重视自然情景的教育作用,他经常带领学生们到大自然中去细心地观察、体验大自然之美,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幼儿认识事物大多数时间都是处于无意识心理状态,他们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感兴趣。比如在园内学习中,可以引导幼儿认识大、中、小班班牌、标语,再帮助幼儿认识少量的生字;外出参观时,路边的广告牌、厂牌、横幅、商店招牌、巨型灯箱广告等等都能成为成人有意识教学的课本。

家庭是幼儿人生的始发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向导。幼儿科学识字教育的成功,和家长的密切配合是分不开的。应鼓励父母和幼儿一起认读,幼儿识记效果会更好。在开家长会时要向家长们讲明幼儿科学识字教育的原理和方法,鼓励家长制作字卡,在家里的家电、沙发、门窗、橱柜、装饰物等地方贴上相应的汉字,随时引导幼儿认读。这样幼儿就会爱学、乐学,还能激发孩子和父母交流的积极性。带孩子外出时,也要和孩子一起寻找马路上的汉字。这样,科学认读就自然地走进了孩子的生活。

2001年教育部把“科学认读,发展语言及思维研究”作为“科学教育——开发儿童少年潜能研究”的一个子课题,进行“科学认读”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实践证明:对幼儿进行“科学认读”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这既是幼教改革不断更新的要求,也是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 幼儿在学习中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愉快主动的学习者。在认读的过程中,要以《纲要》为准则,牢固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个别差异,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富有个性地发展。

参考资料

[1] 乔建中.现代心理学基础.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2

[2] 沈扬.在区域游戏中激发小班幼儿科学识字的兴趣.科学认读网,2007.12

[3] 唐淑,钟绍华. 中国学前教育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50

[4] 乔建中. 现代心理学基础.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7

[5] 肖成全. 有效教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0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之找种子 第5篇

初步认识水的基本特性:无色、无味和无嗅。学会用各种感官观察事物。

准备:

玻璃杯,清水,牛奶,硬币等。

活动与指导:

1、嗅觉游戏。教师把装有清水、酒、醋的瓶子放在幼儿面前,请幼儿来闻一闻,判断哪个瓶子里装的是清水。

2、味觉游戏。教师请幼儿尝一尝,说说哪个瓶子里装的是清水。

3、教师对幼儿说:“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请小朋友们仔细来观察。”

(1)教师拿出两个玻璃杯,在一个玻璃杯中倒入清水,另一个玻璃杯中倒入牛奶。

(2)教师把两枚硬币分别放入两个玻璃杯中,请幼儿观察哪个玻璃杯中的硬币看不见,而哪个玻璃杯中的硬币能够看见?

(3)教师总结,水是没有颜色的,所以放在里面的东西我们都能够看见。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小动物吃什么

幼儿园喂养了许多小动物,幼儿纷纷从家里带来食物,有巧克力、有旺旺雪饼、有娃哈哈果奶,有小鱼、肉骨头等等。看着小朋友带来的这些食物,教师又高兴又着急。高兴的是孩子们愿意把自己爱吃的食物带给小动物吃,体现了孩子们对小动物的关爱之心;但这些食物是动物们爱吃的食物吗?实践出真知,本次活动让幼儿试试将自己带的食物分给小动物吃,通过小动物吃与不吃的选择,让幼儿明白不同动物有不同的食性。人与动物也有着很大区别。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动物有不同食性。

2.有探索小动物食性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实物:小鸡、小鸭、小兔,小米、小鱼、小虾、玉米面、菜叶。

教具:小动物图片,食物图片。

过程建议

1.带幼儿分别参观小鸡、小鸭、小兔的家,引导幼儿观察动物的外形、动作,鼓励幼儿用动作表现小动物的外形和动作,模仿几种动物的叫声。

2.小动物吃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试一试:提供各种食物,幼儿依自已意愿选择食物喂小动物。

4.交流:我喂小动物吃了什么食物。

5.汇报:将动物爱吃的食物图片,粘贴在小动物图片下:小鸡爱吃玉米面和菜叶,小鸭爱吃小鱼、小虾和菜叶,小兔爱吃菜叶。

延伸提示

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兴趣继续让他们探究其他小动物的食性。

幼儿园小班科学找不同 第6篇

1、认识区别大小、颜色不同的树叶,并尝试按不同大小、颜色的不同进行分类。

2、乐意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3、通过活动,让幼儿感受妈妈和孩子间的亲情,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录音磁带《找朋友》、录音机、黄色绿色树叶若干

活动过程:

一、通过树叶宝宝找朋友,引发幼儿兴趣,初步认知黄、绿两种颜色以及大小。

1、出示树叶胸饰找朋友并播放《找朋友》。

“小朋友,你们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准备了什么呀?”“那请小朋友戴上树叶听着音乐去找朋友吧!找到朋友后围成一圈坐下。”

2、请幼儿找朋友,通过比较,初步有大小的概念。

“刚才小树叶都找到朋友了,我们来看看找的对不对。”找出错误的幼儿“你是什么颜色的树叶?那你的朋友是谁呀?你是大宝宝还是小宝宝?”

“你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宝宝?”(我是黄(绿)颜色的(大或小)宝宝)

二、树叶妈妈找孩子

1、情景导入,引发幼儿兴趣

师扮演小树叶说“我是小树叶,秋天到了,风好大,我们一片一片地往下掉,都飞走了,离开了心爱的妈妈,现在我们真想妈妈,谁能帮我们找到妈妈呢?”

2、引发幼儿讨论

师:小朋友我们能帮小树叶找到妈妈吗?(能)那,请小朋友捡一片树叶试着帮它找妈妈,找的时候可以看一看妈妈身上的记号和你捡的树叶是不是一样,可以和他比一比贴上去。幼儿动手捡树叶,并区分大小、颜色贴到树叶妈妈的身上。

分别请幼儿说说捡到树叶宝宝贴到哪里?从颜色、大小评析。

“小朋友真能干,都帮小树叶找到了妈妈,那到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认一认,好吗?”(找出错的地方问:这片小树叶是不是这个妈妈呀?为什么不是呀?他们有哪些地方一样?让我们来比一比。那我们把小树叶送回家吧!)

幼儿园小班科学找不同 第7篇

一、开始部分1.给每组幼儿发一筐操作材料,在没有任何要求的情况下,让幼儿随意摆弄。(一分钟。)2.教师巡回观察,引导幼儿仔细辨认并说出自己看到和摸到的各种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两分钟。)

二、基本部分1.给每位幼儿发一块吸铁石,并请幼儿给吸铁石“找朋友”。2.幼儿用吸铁石吸住了铁制的物品,在他们很兴奋、很惊奇的时候,教师引导性地发问:(1)你们给吸铁石找到朋友了吗?(2)它的朋友都有谁?(回形针、螺丝帽、小发夹。)(3)其他的东西(积木、纸片、插塑、橡皮筋)为什么不愿意和它成为好朋友呢?(4)它的好朋友都是什么材料制成的?3.教师收起操作材料,对幼儿刚才的活动进行小结。吸铁石还有个名字――磁铁,它能吸住铁制的物品。4.请幼儿观察教室里的物品,想一想什么是用铁做的。幼儿每人拿一块磁铁,在教室里找一找,找到后告诉大家为什么自己认为找到的是铁制品。5.教师小结幼儿的活动,对善于观察的幼儿给予表扬和肯定,并分享活动中的经验(如磁铁不能放在电视机、钟表、影碟机、手机附近,否则会影响它们正常工作)。日常生活中磁铁的利用:将不易保存的铁制品――如妈妈缝衣服用的针吸在一起,防止丢失。另外,掉在地上的缝衣针也可用吸铁石找回来。

如何开展小班幼儿科学探索活动 第8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科学探索,科学活动

《纲要 》中指出:科学探索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 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这是指: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生活化的教育要求。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的特点, 他们的科学探索活动不可能像中、大班那样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让孩子进行探索, 需要老师抓住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契机, 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 激发他们兴趣, 让他们在一日活动中积极探索, 使幼儿的好奇心得到满足,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从而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一、选择生活化的科学探索活动内容

科学并不神秘, 它就发生在我们的周围。 在以往的幼儿教育实践中, 主要目的是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师教给他们的知识。 现在我们提出教育内容生活化是为了让幼儿理解和体验到教育目标和内容对于他们当前的意义, 把它作为引发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与条件。 只有当幼儿真正感到所要学的内容是他们自身当前想要知道的东西或想要解决的问题, 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理解事物及其关系。 如小班幼儿的活动:喂小动物、浇花、打电话、小厨房、点心店等内容, 都是孩子熟悉的, 孩子有像在家中的感觉, 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自身探索中获得知识。 由此可见, 要适时地将教育目标融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中实现其教育价值。 在引导小班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中, 主要是以“运用感官”, 以直接经验作为基础, 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 (眼、耳、口、鼻、手、脚等) , 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了解物体的各种特征和物体之间的区别, 亲身体验, 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二、抓住日常生活中科学探索活动的契机

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和疑问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因此幼儿的科学教育应是随机教育, 可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进行。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如在自由活动中, 小朋友从玩具柜的抽屉里拿玩具, 可是拿好玩具后抽屉关不上了, 需要老师帮忙, 老师走到她身边, 微微一笑看着她, 可是她看着老师没反应, 继续关起抽屉, 她一边关老师一边指导, 后来经过努力, 找到了关抽屉的窍门, 把抽屉关好了。 我们应随时抓住幼儿碰到的实际问题, 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 又如在游戏活动时, 老师拿出橡皮泥准备和孩子们一起玩泥。 可是拿出来时发现橡皮泥都干了, 捏也捏不软, 于是老师拿起来就要扔, 孩子们阻止了。 “老师, 我要那块橡皮泥。”“这块橡皮泥太干了, 捏不软了, 不好玩了。 ”“老师放点水浸一浸不就好玩了吗? ”孩子一副不想放弃的表情。 老师故意装作一副不相信的样子说:“哦? 你确定你能把橡皮泥变软吗? 如果你能把它变软我就送给你。 ”周围的孩子都说也想来试试。 孩子们都跃跃欲试了, 老师把硬的橡皮泥送给了孩子, 让他们想办法变软。 老师给他们提供了材料, 孩子们都很兴奋地做起了实验, 有的用水浸, 有的放到洗手池里, 过了两天, 有孩子拿着自己浸的橡皮泥高兴地告诉老师, 他的橡皮泥软了。 很多孩子都拿了自己的橡皮泥, 发现用的方法不一样变化就不一样。 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验结果, 找到了能让硬的橡皮泥变软的最好办法。 老师把他们变软的橡皮泥送给了他们, 作为他们肯动脑筋的奖励。 从这以后, 老师再也没有扔过橡皮泥, 因为只要橡皮泥干了, 就有孩子们会迫不及待地把它浸一浸继续用, 对玩橡皮泥的兴趣提高了很多。 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孩子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实现了孩子对科学主动探索的愿望。

三、创设自主化科学探索情境

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指出:教育是一种环境, 是人类有组织、有计划地传递社会经验、发展技能的方式……因此, 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应还原为生活的本色, 并创造蕴涵科学探索的生活环境, 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感受科学、发现科学问题。

此外, 还可以让幼儿置身于广阔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中学习, 使幼儿的眼界更加开阔。 如每天午餐后, 带幼儿子进行散步活动, 让他们接触自然, 感受自然的秘密。 如孩子带来了几条小金鱼, 可以把它放到自然角里, 幼儿不仅对小鱼的生活习性感兴趣, 而且在观察过程中能发现其中的秘密。 有的幼儿回家后还继续进行更深的探索, 教师因势利导, 可以让家长参与。 在父母的帮助下, 有的幼儿带来了田螺, 有的带来了河蚌、螺丝等, 饲养在自然角里, 吸引了很多小朋友去观察。在幼儿探索发现的基础上, 老师还可以给幼儿介绍一些小动物的食用价值, 以丰富孩子的生活知识。

小班幼儿科学探索策略 第9篇

实例一:莲花转转转

在科学区中新投放了游戏材料,用乒乓球剪成两半齿轮形的,就是莲花转转转。孩子对这个小玩意很感兴趣。有个孩子进入了科学区,他发现了这个材料,左看看,右看看。说着:“咦?这是什么?”他开始摆弄着,先是用手指碰了碰,小莲花动了动。他说:“老师,这个是不倒翁吗?”我说:“不是。”他接着说:“那这是什么呢?”他继续摆弄着。我告诉他这个叫做“莲花转转转”说到了名字,他马上好像明白了什么:“哦,就是要转起来的,对吧?”我说:“是的,那你想个办法让他转起来呢?”他最先想到的是用他的手指让莲花转起来,也确实是转了几圈。他很高兴说:“看,这样就能转起来了。”他很得意。

指导策略:参与其中,和谐交流,共同探索

新《纲要》中提到: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并积极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老师在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中可以作为观察者,也可以成为参与者,如果和幼儿处于相同的位置就能进入他们的世界,体验和他们相同的感受。在上例中,我先作为一名观察者,通过孩子的提问,我慢慢进入到他的探索过程中,通过和谐积极的话语鼓励孩子去自主探索。可以发现孩子很享受这个过程,有疑问,但没有马上知道答案,从老师的话语中又捕捉到信息,结合自己的观察及经验发现其中奥秘。开始了科学探索之旅。

实例二:糖果的旅行

糖果去了哪里呢?这是孩子们的疑问。在材料的准备中我提供一些白糖,小杯子和吸管。首先向孩子们提出要求,我们要将白糖放进放有水的杯子里,请他们猜一猜会发生什么事情。有的说:“会黏在一起。”有的说:“会变颜色。”有的说:“没有了。”猜测之后,开始动手操作。将白糖放入水中,有个孩子说:“我看见白糖在动。”有的孩子说:“好像白糖变少了。”我说:“用吸管放进杯子里捣一捣,看看有什么变化。”不一会儿,有个孩子惊奇的说:“老师,我的白糖没有了。”接着其他孩子也都发现了。我马上提出下一个问题:“那白糖哪里去了?”孩子们开始思考,有的孩子说:“是不是到水里去了?”又有个孩子附和说:“到水里去了”。我说:“我们可以说白糖融化了。”

指导策略:源于生活,适当猜测,直观感受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所谓探索,要探索什么呢?孩子们好奇什么我们探索什么,因此,探索的内容要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上例中,我选择的内容是糖,是日常最常见的物品,孩子们在生活中的糖有多种形式,有的看得见,有的看不见却尝得出。孩子们会提出疑问“为什么这是甜?糖到哪里去了?”带着这些疑问,开始进行探索。在这过程中,我让孩子们进行猜测,来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并让他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想法。再引起他们的兴趣后,通过自己的操作来感受整个过程,这就是探索的过程。在最终结果出来后,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感官直接去感受,看一看,尝一尝,直接可以让他们找到答案。科学探索之旅让幼儿体验了成功后的满足感。

实例三:颜色变变变

在班里我进行了颜色变变变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孩子知道了两种颜色相混会变颜色,并且动手完成了变色游戏。最后,我给他们设置了延伸的环节,红色和黄色相混会变成什么颜色呢?并且答应他们今天有时间和他们来进行红色黄色的实验。

下午一个孩子说:“老师,你不是说要让我们做小红和小黄的实验吗?”可见孩子的兴趣浓厚,我拿出了早上实验的瓶子,每个孩子拿一个来到了盥洗室,灌上了一点水,用颜料在盖子上轻轻一点,孩子们恍然大悟知道了瓶子里水会变色原因。由于材料准备需要比较久的时间,因此,我将实验方式变为两两合作完成红色、黄色相混的实验。不一会儿,就听到了这样的声音:“原来小红和小黄放在一起会变成橙色哦!”看见孩子们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我心中也非常的满足。

指导策略:趣味延伸,满足欲望,体验快乐

在《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建议:认真对待幼儿的问题,引导他们猜一猜、想一想,有条件时和幼儿一起做一些简易的调查或有趣的小实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们准备了不少科学实验,但总是活动时间有限,有趣的探索过程往往会让孩子们意犹未尽,想再次尝试的欲望强烈。因此,延伸活动的设置是非常有必要的。每每活动结束时,我们会提出延伸活动就像上例中所说,但正真有效的延伸活动却并不多。老师的一带而过,孩子们却很有心。因此,不要让延伸活动成了虚设,发挥它的作用来。区域活动,活动之间的空余时间都可成为进行延伸活动的时机。对于孩子来说,延伸活动是对科学知识的巩固,是再次体验探索的机会,既为他们带来了快乐,也满足了他们的探索欲望。

科学教育的核心是让幼儿充分亲历探究发现的过程。发展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要求老师关注知识本身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让幼儿知道实践出真知,只有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才会获取有意的知识。幼儿的科学探索之旅是漫长的,对于他一生的影响也是长远的。这些指导策略只是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些许小想法,作为萌芽阶段的陪伴者与引导者我们仍须不断的努力,在实践中摸索与总结,与孩子们共同探索,体验科学探索之旅带来的惊喜与欢乐,最终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收获。

幼儿园小班科学找不同 第10篇

活动意图:

观察能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 是知觉的最高形式。观察是积累知识的起点,又是 科学发现的开端,任何学习、联系实际的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都始于对自然和 社会现象的精细观察。

活动名称:

科学《找尾巴》

活动目标:

1、训练幼儿观察力比较,分析的能力。

2、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可以摘掉尾巴的小动物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刚才老师和大家学了一首尾巴的儿歌,现在老师手里有很多小动物它们都没有尾巴,那我要小朋友来帮他们找一找。

2、展开活动

1)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呀(蝌蚪)对了,小蝌蚪的尾巴不见了,老师来帮她找找,是这条吗?(不对)再试试,这条对了。

2)小朋友你们想试试吗,请每个小朋友到老师这里须操作材料,你们和妈妈一起来找一找,请妈妈用老师刚才的方法引导自己的孩子做。

3、结束活动:小朋友都不错,妈妈都奖励自己宝宝一个,呱呱。

活动延伸:

妈妈在家里要多引导宝宝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

教学反思:

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基础,是幼儿认知世界的眼睛,通过幼儿良好的观察力,可以主动获取知识,满足好奇心、求知欲。

上一篇:学校度工作总结下一篇:护士节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