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好基层党支部书记更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24-06-09

选好基层党支部书记更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选9篇)

选好基层党支部书记更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1篇

农村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项的领导核心,承担着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职责。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作为其带头人,其个人素质高低和能力大小,对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如何选准配好基层党支部书记成为了新时期农村基层党建中很值得研究的命题。带着这一命题,笔者深入调查走访了子良乡上百个农户,对15个村的党支部书记进行了详细了解。得出的感受就是:一个素质高、能力强的支部书记必然会带出一支战斗力强的队伍;一个发展水平高的村子,它的背后一定站着一个优秀的支部书记。选准配好基层党支部书记有利于更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新时期基层党支部书记应具备的条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特别是支部书记必须具有较强的个人素质和驾驭农村经济的能力,与时俱进,不断改进领导水平和方式,更好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时期的基层党支部书记除了要具有很强的党性、坚定的政治信念、较强的组织观念和大局意识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为人厚道,与人为善,处事公道,不优亲厚友,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和意见,用实际去感染群众,在中树立自己的威信,从而更好地去开展。

二是要具有较强的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不仅要有敏锐的政治头脑,更应具有敏捷的经济头脑。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在中要不断寻求新思路、新举措。要有致富本领,在发展经济时,自己要先带好头,先上项目;要有市场意识,立足实际,寻找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子;要有学习习惯,不断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在闲暇之余,广泛涉猎农业经济、科技、法律等方面知识,练就过硬本领;要有共富观念,时刻为群众着想,自己富了不能忘了群众,支持和帮助群众致富。

三是要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发展的能力。科学民主意识要强。善于着眼本单位,立足长远,科学规划本地区经济发展,坚持民主集中原则,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科学民主决策。统筹意识要强。善于整合社会资源,并随时调动支村两委干部和广大党员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班子团结,充分发挥集体战斗力和凝聚力。法制意识强。能够依法管理村内事务。

四是要具有健康的身心和旺盛的精力。农村与群众直接打交道,头绪错综复杂,事情零碎繁重,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清晰的思维,也是不能胜任基层党支部书记这个岗位的。

二、选配基层党支部书记应坚持的原则

认真实行“两推一选”,即群众推荐,党员推荐确定候选人,然后按照党内选举的有关规定,将候选人提交党员大会和村民大会进行选举,使一批责任心强、群众基础好、扎实的村干部走上支部书记的岗位。2004年,子良乡实行合村并组,村级建制由原来的37个合并成15个,一个村的面积、人口相当原来的两三倍,的分量和难度也成了以前的几倍。在2005年初的村支两委的选举中,我们实行“两推一选”,15个村都成功选配了一名合适的支部书记,其中有13个村还成功实现了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一肩挑。经验告诉我们,在选配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要坚持群众公认原则。选配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是为了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服务的,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是选配支部书记的落脚点。只有选配群众公认的支部书记,他在以后中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更好地开展。如果一个候选人首先都不能被群众公认,他在某些方面一定有群众不认可的地方,可能存在着不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宗旨的落后思想,也就不能为群众利益着想,也就不符合当一名支部书记甚至是一名党员的标准。

二是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始终要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于整个选配过程中,从拟定选配方案、规定任职条件、宣传发动、资格审查、组织推荐、正式选举、审批结果等各个环节都要纳入党委的统一组织领导下,从而把党委的意愿和群众的意愿有机结合起来,既有利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扬民主,又有利于保证组织意图。

三是坚持德才兼备、能力优先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选配基层党支部书记在重视其德性良好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其实际能力,尽量向那些能力强、致富本领强的人倾斜,扩大人才选择视野。可以培养和发展农村土专家、田秀才等致富能人加入党组织,将他们列入后备干部队伍;可以鼓励大中专院校高才生下基层;可以引回在外务工的能人返村当干部;可以吸纳一批企业下岗的优秀分子到农村,充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力量,并作为支部书记候选人进行重点培养,尽快转变他们的思维方式,更好适应农村。

四是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基础,其先进性和纯洁性关系到党在农村中影响程度,也是广大群众利益得到更好保证的阵地。要维护其权威和威严,决不允许在选配支部书记时出现拉帮结派、拉选贿选、暗箱操作等有违群众意愿的黑幕发生,那样势必削弱党在基层组织中的基础地位。因此,选配基层党支部书记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严格执行选举程序,严格监督选举过程,严格保证选举结果按正常秩序产生。

三、选配基层党支部书记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要广泛宣传,深入发动,提高广大干群的思想认识。要让广大群众意识到选配党支部书记的重要性,避免出现群众漠不关心,随意填写候选人,不充分表达自己意愿的情况;要让广大党员干部认识到选配党支部书记的战略意义,避免出现下面选举,上面不管,甚至连候选人的名字都不知的情况。

二是要严格把好每一个环节。要把好公开报名关。通过发布公告,广泛宣传选举的基本原则,使党员、群众明确新一届支委的职数和任职条件,并采取组织推荐、个人自荐、群众举荐的三种形式组织党员、群众按竞选职位进行公开报名,同时,对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寄去公开信,告之回乡参与选举,动员符合条件的党员积极报名竞选,真正做到宣传力度大,参与面广、选任范围宽,群众参与积极性高。要把好资格审查关。组成专门的资格审查组,严格按照任职的基本条件,在广泛征求党员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对竞选人进行全面考核、审查,并张榜公布符合参选条件的人员名单。把好党委审批关。对公开报名人选进行严格审查后确定候选人初步人选,各村组织党员、群众召开公推会议,按职位进行民主推荐产生候选人预备人选,经乡镇党委审批后确定并公布正式候选人,提交党员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差额直接选举产生村党支部书记和委员,最后由乡镇党委根据选举情况予以讨论审批。

三是要解决好部分村党支部后继乏人的问题。由于农村外出青壮年较多,发展党员难,目前农村党员年龄老化、文化偏低、能力较弱,加上对农村外出流动的党员管理薄弱等主客观原因,在一些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出现选人范围狭窄、难以选出合适的村党支部书记的现象。特别在一些边远贫困村、后进村,缺乏带头人,一些老党员观念陈旧,思想保守,个别支部书记甚至怕失去位置,不愿发展党员

四、完善基层党支部书记选配机制的思考

一是建立发现机制。按照政治坚定、事迹典型、群众公认的原则,由乡镇党委组织下村调查走访,广泛听取群众对候选人的评价,特别是听取老党员老干部的意见,然后根据收取的意见,召开党政班子会议认真研究,择优选择候选人。

二是建立培养机制。按照树立一批、培养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分巩固提高、重点培养、后备对象三个层次对发现的农村优秀人才、致富能手进行培养。培养可采取两种形式。集中培养,组建重点培训班,培训一段时间后,进行考试,择取优秀人选;选前锻炼,将预选人安排在所属村当副支部书记或村副主任,考察一段时间,胜任者委以组织重任,列为支部书记候选人,不能胜任者,留在村支部或村委,继续培养,作为后备干部。

三是建立扶持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发展农村经济。对那些致富能力强、市场意识强的经济能人,可从组织上给予重点扶持。扶持也可采取两中形式:落实包扶领导,将这些能人逐一落实优秀的乡镇干部,特别是联点干部包扶,让其跟班。集中扶持,发挥党校先进思想理论阵地的作用,将这些能人集中在党校学习,让其成为优秀干部,成为支部书记候选人。

选好基层党支部书记更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2篇

我叫***,现任**街道西李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我村位于长清城南4公里处,现有村民240户、856人,其中党员25人,耕地面积1300亩。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业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我村依托苗木花卉产业优势,科学

规划,因地制宜,扎实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全村发展苗木花卉种植面积6000亩,成立了全市首家苗木花卉协会,现有个体会员108个、集体会员20个,其中具有省级资质的苗木花卉企业3家,去年全村实现苗木花卉总产值6833.4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增收3000多元,成为全区远近闻名的苗木花卉专业生产基地。同时,我们还投资5万多元建成6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一处,建成高标准文化橱窗20平米;投资30万元,拓宽30米宽的中心大街一条,并对全村主要街道进行了高标准绿化。05年我村被评为街道“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我本人也被评为全街道“十大优秀村支部书记”,并荣获2005全市“实用人才”荣誉称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我村按照上级的工作部署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立足实际,突出特色,以苗木花卉产业为依托,以建设和谐新村为目标,确定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工作思路,并以此作为我们今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方向和目标。我们的工作思路是:发展两大产业,建好两大市场,搞好一个改造,健全一套机制,努力建设现代化、生态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发展两大产业

两大产业:即苗木花卉产业和山药蔬菜产业。

1、苗木花卉产业。一是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和扩大种植规模。目前,全村苗木花卉种植尽管已形成规模,但品种比较单一,种植技术相对落后,与当前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和市场化需要不相适应。同时,没有自己的特色苗木和品牌苗木,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我们把小龙柏、白玉兰等苗木作为调整优化当前种植结构、扩大特色苗木种植面积的特优品种,不断向周围村庄辐射扩大种植规模,计划2年内由现在的6000亩扩大到10000亩的种植规模。二是建设苗木花卉试验基地和繁育基地。通过引进和培育新品种,实现苗木花卉的更新换代。目前,全村已投资30多万元,建立了一个占地近100亩的试验基地,引进新品种49个,培育新品种13个。预计今年可产出常规苗木12万株、名贵苗木3万株、花卉20万株,销售利润可达14.4万元,全村每户可增收2400元。三是发展生态园林。把全村苗木花卉资源转化升级为生态资源,2年内使全村绿色覆盖率达到50以上。同时积极筹措资金,计划投资1000万元,建设一处具有苗木花卉特色的生态园林,使其成为集休闲、居住、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具有都市农业特色的生态园林,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2、山药蔬菜产业。去年我们先后组织30多位群众代表赴宁阳伏山、兖州、潍坊等地考察农业种植项目。经过考察论证,大家确定“胡丰”长玉1号无公害山药作为全村壮大集体经济和带动群众致富的新兴产业项目。目前,已投入资金3万元,购置了山药开沟机械,调整土地近200亩,并进行了较大面积的开沟作业。同时,投资5万元建立了20亩的山药种苗基地,进行新品种的栽培和繁育。2年内,该项目将达到500亩的种植规模,并实现规模化种植、工厂化经营,形成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又一大农业产业。仅此,预计可实现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集体增收上百万元。

二、建好两大市场

一是花卉交易市场。通过协会成员股份制融资的办法,计划投资500万元,建设一座占地15亩、经营面积5000m2的钢架结构、冬暖式花卉交易市场。目前,规划设计已经完成,并进入了实施阶段。

二是苗木交易市场。计划投资20万元、占地50亩,建设一处苗木交易市场。它的建成,将进一步规范苗木交易行为,使种植业户由被动交易变为主动交易,也为种植业户和客户之间搭建一个交易平台,达到交流、双赢的目的。

两个市场的建成将直接促进我村乃至全街道的苗木花卉产业发展,进一步膨胀规模,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搞好一个改造

即搞好旧村改造。根据西李村现状,经过村两委会反复讨论,我们研究制定了“南缩、北控、东扩、西进、中调”的旧村改造“十字方针”,并确定了“整体规划、局部建设、分段实施”的工作思路。目前,旧村改造工作已进入了初步实施阶段,规划设计已经完成。在规划中,我们将苗木花卉和山药蔬菜两大产业及两个市场与新村建设融为一体,全村划分为生态区、别墅区、多层住宅区和商业区四大功能区域。不久的将来,西李村将改造成为产业发达、环境优美、居住舒适、人文和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生态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健全一套机制

即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机制

。一是从加强两委班子建设入手,建立干部岗位责任制。对两委会干部各自的职责进行了细化分解,实行量化管理,并通过干部工作绩效与工资待遇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二是从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入手,成立真正意义上的民主理财小组。通过民主选举,成立由多个层面的群众组成的理财小组,对全村所有收入、支出情况实行先审计、后入帐、再公开的理财方式,使财务管理真正实现民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三是从落实村民自治入手,进一步完善党员议事、村民议事和财务政务公开及公示制度,让村民真正享有村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同时完善村规民约,使之成为全村干部群众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此外,成立了老年协会、青年俱乐部和经纪人协会,使全村各个层面的干部群众全部行动起来,共同投入到民主管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当中。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们西李村有决心、有信心在区委、区政府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业务部门的大力帮助下,继续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努力把我村率先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

选好基层党支部书记更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3篇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要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当前要着力健全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 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县、乡镇政府也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 方便群众办事, 接受群众监督。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 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在广大农村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是尊重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的具体体现, 加强党对村民自治的领导, 最终目的在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领导下的新农村建设, 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和积极性。

一、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

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 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 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可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建设, 同时还可以促进农村政策的落实, 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能更快地促进生产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强和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保证农民的民主权利, 让农民广泛地参与村重大事务的决策、参与干部选举, 对村政务、财务进行监督, 可以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生产工作当中去, 这样必然会极大的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使农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 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同时, 农村也有能力打造整洁、美丽的乡村面貌。

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 为管理民主提供条件与氛围。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其中民主管理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最重要的因素, 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加强和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完善各种制度, 提高村干部、村民的民主素质和民主意识, 加强对民主选举的重要性的认识等, 同时加强农民对村“两委”的监督, 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等。可见, 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管理民主”提供了思想上、内容上等的准备。

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 才能更好的实现乡风文明。社会文明的发展必然建立在高度的社会生产基础上。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可以推动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农村实现小康之后, 农民就会主动寻求高层次的精神文明需求。同时, 保证农民的民主权利还可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化解干群矛盾, 增进团结, 积极配合村干部开展工作, 越级上访、邻里冲突等明显减少, 农村精神文明水平不断提高, 这样就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乡风文明”的实现。

二、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贺州市虽然在构建党内民主参与机制的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根据贺州市在2007年进行调查显示, 当前在党内民主参与机制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

1.党员民主意识淡薄。在调查中发现, 不少党员对参与党内民主的意识比较淡薄。普遍存在着不会民主、不敢民主、不愿民主的现象。在被调查的500名基层党员中, 有155名党员不知道或不完全知道自己有哪些权利, 或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 占被调研党员的31%;有75名党员认为参不参加党组织生活无谓, 占被调研党员15% 。造成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农村党员文化素质比较低, 民主意识和责任意识淡薄, 影响了党员权利的有效行使;二是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主体地位存在一些模糊认识, 自觉不自觉地把党员放在党内工作的客体位置上, 忽略党员拥有和行使的权利, 使党员在党内生活和党的活动中常常处于被动的地位, 不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2.党内民主参与机制不健全。调研中, 有60名党员认为自己合理申诉、控告、请求和建议得不利党组织的及时答复, 占12%, 调查结果显示, 党内民主参与机制和监督机制不健全, 或者缺乏操作的程序和依据, 或者执行的力度不够, 往往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 就是不能落实在行动上”, 或者党员知情渠道不畅, 形式单一, 使党员的民主权利不能充分有效地行使。

三、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经验与启示﹙一﹚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经验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 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保障党员民主权利, 推进党务公开, 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

构建农村党内民主参与机制, 是保证党内民主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十六大以来, 贺州市围绕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 开展党内民主参与机制的建设, 充分发挥了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有力推动了贺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建立党员议事会制度。近年来, 贺州市八步区农村基层党组织把一大批思想觉悟好、协调议事能力强、群众威望高的党员动员组织起来, 建立“党员议事会制度”﹙即在村一级建立由党员代表参加的议事会, 并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 按照有关议事规则、程序和要求, 讨论商议需由村党组织决策的重大事项, 参与民主管理党内事务和农村事务的一项制度﹚。议事代表原则上按全村党员总数三分之一左右的比例确定, 但不得少于10人, 党员议事会原则上1-2个月召开1次, 必要时可随时召开。议事会议题的确定主要是由支部根据工作需要或党员联名提出, 然后召开支委会讨论确定议题。议题范围主要是支部的年度工作计划和中长期工作计划, 贯彻落实上级党组织确定工作事项的具体措施, 有关影响本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群众反映比较普遍的问题。议事会召开前7天将议事的内容、时间等通知议事会代表。由代表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 归纳梳理并提出意见、建议。在议事会上对议题充分酝酿、讨论后, 形成议案提交支委会讨论通过后形成决议, 并及时将决议及落实情况在党员大会及党务公开栏上进行公布, 保证议事的公开透明。通过推行党员议事会制度, 激发了党员参与辖区事务的热情, 充分发挥了“参政议事、桥梁纽带、服务支持、监督制约、协调化解”五大功能, 有力推动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进一步扩大了基层民主。

2.实施农村党组织公推直选制度。随着农村社会与政治改革进程的加快, 特别是村民自治与农村基层民主在全国的普遍推开,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领导权威方面面临着新的巨大挑战。在民主选举产生村委会之后, 村党支部的领导地位开始受到冲击, 许多干群矛盾的焦点也都集中到村党支部的权力有效性与合法性的问题上。因此, 党的十七大提出, 要“改革党内选举制度, 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党内选举制度是党内民主建设的根本制度, 是党内民主的直接实现形式和衡量党内民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改革党内选举制度, 对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贺州市在2008年的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全面推行公推直选, 由党员群众公开推荐党支部书记候选人、副书记候选人、委员候选人, 然后根据党员群众民主推荐结果, 直接差额选举产生新的村党支部班子。通过公推直选改善了村党支部班子结构, 提高了支部成员素质。彻底改变了过去村党支部“由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传统的选人用人方式, 在公推直选中, 始终坚持群众公认原则, 有利于优秀候选人脱颖而出, 为他们进入村班子创造了有利条件, 使一批优秀的党员特别是年轻党员进了村党支部班子。这些同志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较高, 年轻, 有群众基础, 能带领群众致富。

公推直选, 扩大了基层民主, 顺应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大趋势。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和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深入开展,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了长足发展, 广大基层党员群众的民主意识、参政意识、法制意识显著增强。在村党支部选举上, 以前那种“上面定人头, 党员举拳头, 群众皱眉头”的做法, 已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党员群众的要求。实行公推直选, 选举之前让群众对支部候选人有发言权、推荐权、建议权, 在群众公认的基础上再进行党内选举。这一做法实现了党员意愿和群众意愿、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统一, 既符合党章, 又体现民意, 从而激发了广大党员群众参政议政的热情和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的积极性。

3.实施“两推两培”工程, 壮大农村党员队伍。发展党员是党内的重要事务, 只有按照党的政治路线要求, 严格把好党员发展“入口关”, 真正把那些思想素质优、工作能力强、文化层次高、群众基础好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 才能不断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素质, 增强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贺州市针对当前农村发展党员源头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 探索总结出“两推两培”发展党员模式。所谓“两推”即实行公开推荐和择优推荐。采取召开村民大会、发放公推表等形式, 积极组织党员群众公开推荐发展党员的后备力量, 并在公推的基础上, 由村党组织择优推荐入党积极分子, 建好发展党员“源头库”。所谓“两培”即对入党积极分子强化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双带”能力的培养。通过党校辅导、典型示范、结对联系等方式, 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党性教育和跟踪培养, 加深他们对党的认识和对党的信任, 提高他们入党的政治热情。同时, 实施党员发展动态管理, 由县委统一制作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动态管理一览表, 对每个村党组织包括自然村和村民小组发展党员情况上墙公示, 确保了农村发展党员公开透明。通过推行 “两推两培”发展党员方式, 很好地解决了当前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视野不够宽、后备力量不足、农村青年入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初步建立起一支质量高、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 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以贺州市富川县为例, 2005年以来, 富川县“公推”发展党员后备力量5619人, “优推”入党积极分子1918人, 发展农村党员1193人, 其中35岁以下党员909名, 到2006年底, 全县137个行政村、2054个村民小组全部实现有1名以上党员。

﹙二﹚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启示

1.加强宣传教育, 增强党员民主参与党内事务的意识。党员民主意识和民主素质的高低, 决定着党内民主建设的成败, 而党员民主意识和民主素质的提高, 关键在教育, 只有加强党员的民主教育, 党员才能树立民主意识, 党员参与党内民主才能得以实现和发展。一是利用 “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学习日等, 组织党员学习《党章》、《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等规章制度, 使党员明白自己在履行义务的同时, 还享有各种权利。二是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培训班、党内组织生活会和报刊、简报、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大力宣传党员权利义务有关知识, 教育党员积极参与党内事务。三是充分创设和利用“支部书记论坛”、“流动党校”、“党课讲师团”、“党员农家课堂”等学习培训载体, 加强党员培训, 以培训带动党员民主素质的提升。

2.创新农村基层民主形式, 建立监督机制。实施党员议事会制度、“两推两培”发展党员、公推直选村党支部委员的过程, 本身就是广大党员自下而上民主评议监督的过程, 通过宣传发动、党员推荐、群众推荐、组织考察、直接选举等程序, 使党员群众有了主人感、责任感, 党员与干部之间有了认同感, 也使农村党的监督机制日益强化, 广大党员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得到较好体现。特别是公推直选村党支部班子成员, 候选人在竞选时, 认真提出自己的任职设想、工作目标和措施办法, 创新了领导干部监督机制, 增强了新班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新当选的书记、委员既有压力又有动力, 压力是竞争上岗, 不进则退, 干不出成绩党员不答应, 群众不答应;动力在于, 他们不仅是党员选举的结果, 也是党员群众所信任的人选, 党员群众作为坚强的后盾, 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们更加努力, 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大大增强。

3.充分调动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应注意做好党员思想动员工作, 提高党员思想素质和能力, 引导党员珍惜享有的党员权利, 自觉履行党员义务, 让他们充分参与党内的事务的同时, 还要真正把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交给党员, 充分发挥党员的集体智慧, 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 积极参与生产发展、治安管理、移风易俗、环境整治、村务监督等工作,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提出的战略任务,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政治保证, 也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六大以来, 贺州市以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 开展农村党内民主参与机制的建设, 充分发挥了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有力推动了贺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选好基层党支部书记更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4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组织建设;状况考察

帽儿山镇位于黑龙江省尚志市西北部,全镇共有11个行政村、58个自然屯,约3万人口,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旅游资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帽儿山镇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使各村基层党建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个别村党组织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产生了一定阻碍。

一、问卷调查情况

课题组主要围绕村党支部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党员综合素质、村民主建设状况等内容,采用问卷调查、集体座谈和个别访谈等形式展开调查。采取等距抽样调查方法,共抽取6个村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82份,回收率95.5%,其中有效问卷378份。课题组成员对回收问卷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并结合相关材料进行认真研究。

(一)党支部的影响力、号召力

调查结果表明,有一半以上村民对村党支部的实际工作表示满意,也有10%左右的村民“很不满意”;大多数村民认为村党支部在发展本村经济、带领大家致富和改善村公共服务设施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大;有六成以上村民不清楚村党支部日常活动情况;有7.9%的村民通过村党支部干部宣传了解党和国家政策,而其余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知道的。总体上看,村党支部开展工作情况,实效性、针对性还不够强,还缺少一定的说服力,形式主义较强。

(二)党员的综合素质

调查统计显示,帽儿山镇党员年龄结构为35岁以下占21.5%,36-45岁占22.4%,46-59岁占38%,60岁及以上占18.1%;受教育程度为大专以上学历占3.1%,中专学历占7.8%,高中学历占17.6%,初中学历占38.4%,小学学历占29.3%,文盲占3.8%;性别结构为男性党员占86.2%,女性党员占13.8%。

调查中,有43%左右的村民认为村党员的学习、服务和创新意识一般,有近一半村民认为村党员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一般,有9.7%的村民对村党员工作方法不满意,有近36%的村民认为村党员在执行国家农业政策、处理村民之间纠纷、协调村民内部矛盾、缓和冲突方面做的一般,有10%左右的村民认为村党员中有贪污腐败现象。总体上看,有23.1%的村民认为村党支部领导干部和党员的基本素质很好,也有11.4%的村民认为较差。

(三)民主建设状况

调查中,有14.2%的村民知道《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代表大会和一事一议制度,而不知道的占到了46%;有23.7%的村民没有参加过村里的政治活动;有18.1%的村民认为村民选举是“村干部的事,与我无关”;有75.3%的村民用“投票选举”的方式参加村里的政治活动,有7.3%的村民选择“向村党支部反映情况”,有11.6%的村民选择“参加村民代表大会”,有5.8%的村民选择“上访”,而没有一个村民选择“一事一议”。

二、村党组织建设的不足

通过对调查问卷和相关访谈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研究,我们认为当前农村党组织建设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队伍建设

1.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水平不高

一些党员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倾向,不是为群众谋利益,而是为一已私利;党性观念淡漠,党员意识和先锋队意识淡化,理想信念动摇,把自己降低到普通群众,不能自觉地履行党员义务;缺少学习的自觉性,对党和国家的政策理解掌握不深、不透。

2.党员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女性党员比例偏少

农村党员中45岁以上的占到56%以上,导致党组织思想观念老化陈旧、缺少活力和创新意识;由于受到农村教育水平的制约,农村党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而受封建思想影响,农村女性的入党积极性不高,导致女性党员比例较少。

3.年轻党员少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大批有一定文化知识技能、素质较高的中青年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办企业,由于受到市场经济趋利性的影响,有些人不愿入党或入党积极性不高。而留守的青年农民,由于不同程度的受到小农意识、封建习俗和家族观念的影响,缺少上进心,满足现状,政治上不愿意向党组织靠拢。这就使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发展农民党员都有困难。

(二)执行力

1.工作作风需进一步加强

有些党员干部责任心不强,办事拖拉,工作浮夸,有失公正,脱离群众,搞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有的处理问题方法简单粗暴,语言生硬,态度不好,遇到矛盾,采取“绕道走”的消极方式,当“老好人”、“和事佬”;有些干部身上存在吃吃喝喝、虚报政绩、欺上瞒下、拉选票等现象。

2.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发展经济的能力不强

有些党员由于自身年龄和文化水平的限制,缺乏发展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的意识和能力;有些党员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只讲索取,不讲奉献,根本没心思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有些党员只顾自家致富发展,不愿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有些党员存在畏难心理,不愿学习、探索、试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3.学习、落实、执行党的政策不到位

有些党员对新农村建设所要求的经济发展目标以及必要的市场经济知识缺少足够认识,对构建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这一战略只限于口号式的学习和宣传,对其精神实质不能准确理解,甚至不知道增加农民收入就是落实这一战略的根本所在,不知道怎样去落实党在农村的政策,怎样将执行党的政策与本村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做到因地制宜。

(三)学习教育方式

1.党员学习方式落后、单一

农村党员学习受教育的方式一般都是以传达指示、阅读文件形式进行,只是照本宣科,不能结合党员实际,进行推心置腹的思想交流,开展真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不能调动党员积极性,因而,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只是走过场而已。

2.党组织生活单调、流于形式

党组织生活一般都是读报、读文件,随便讨论一下,内容单一,缺少吸引力和创造力;由于缺少经费,不能组织党员“走出去”参观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组织活动,不能定期召开组织生活会,有时几个月才开一次民主生活会,一年才开展一次活动。

3.对党员的集中培训少

由于农村条件制约,党员很少有机会进修学习,也很少有专业人士讲解政策法规,偶尔有一些培训,又由于针对性不强,不能与实际结合,而不够“解渴”。

三、加强村党组织建设的建议

(一)加大学习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水平

学习是培养党员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农村基层党组织处于农村第一线,是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政策的最终落实者,是带领农民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的组织者,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和执政基础。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决定着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这就要求加强党员学习教育培训,在农村营造学习的氛围,使学习教育成为一种常态,成为农村党组织建设的一项经常化、制度化的工作。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农村党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和政策法律法规进行学习,特别是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和党的各项农村政策,不断提高执行政策和依法办事能力;同时,通过开展理想信念、道德和廉政教育,强化党员公仆意识和执政为民的理念,切实改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

(二)大力发展村经济,带领农民增收致富

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和落脚点,发展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根本。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当地农业经济,带领农民奔小康。增收致富是农民关心的大事,党组织只有把农民关心的事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才会使农民信赖党、依靠党、跟党走,党和群众关系才更加密切。为此,村党组织要把自身建设同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承担起领导农民增收致富、发展经济的重任,把党组织工作的出发点置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经济上,切实发挥好服务功能。通过提供致富信息,聘请科技人员和生产经营能手进行技术培训,帮助农民掌握一至几门实用技术,作为增收的途径,帮助群众搞项目,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第三产业,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真心实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让农民群众真正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利益,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三)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村党组织只有在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的全过程推行民主,才能保障广大农民的民主权利,提高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这就要进一步推进“两票制”、“两推一选”、“民推党选”等选举机制的创新;建立健全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民主议事规则,形成民主决策的操作规则和程序监督机制,推进决策民主化;进一步理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实现党支部、村委会和村民的民主协作管理,建立民主管理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推进管理民主化;深入推进党务、村务公开,确保党员、村民的知情权,定期对党员干部进行民主评议,并实行定期考核,把党员干部的工作情况和作风状况置于群众监督之下,推进监督民主化。

本文仅就调研材料,结合党建理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一些建议,对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仍需在实践中继续认真探索、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王炳林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王乃波.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

[3]孙剑霖.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党建研究,2008,(1).

[4]林亚兴.加强和谐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路径探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4).

选好基层党支部书记更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5篇

中阳村考察新农村建设

近日,市委组织部基层党组织书记社会管理培训示范班180余名学员到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娄底经济开发区大埠桥办事处中阳村参观学习。学员们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对中阳村的新农村建设举措和经验给予高度评价。

选好基层党支部书记更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6篇

一、基层领导班子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问题

1目前,很多基层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和领导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一是在村民民主自治深入开展的情况下,如何树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权威,如何处理好党政一把手的关系,协调好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工作局面,充分发挥班子的整体合力,是一个需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的课题。二是班子的政治业务素质和驾驭农村工作全局的能力还需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还需在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中不断增强。三是培养年轻干部,后备干部的力度不够,班子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需要。

2班子陷于事务性工作之中,统筹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思路不清。根据农村发展的新形式和党对农村的新政策结合地区实际研究思考不够,办法、点子不多,开展的效果不好,农村积压沉淀的问题较多。

(二)对策建议

1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键。要按照德才兼备和群众公认的原则,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同时把那些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熟悉经济社会工作,热心为群众服务的人充实到领导班子中去。要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党政一把手职责分工,推进分工合作。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坚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切实增强班子的团结,反对独断专行和软弱涣散,推进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不断提高班子的领导能力。

2要结合实际,加强规划,突出重点,加快农村社会经济事业发展,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根据村委会的实力通盘考虑,详细规划,明确阶段性重点,分步实施。要以村委会有能力解决的群众又关心的问题为突破口,例如环境卫生问题,村务公开问题,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等,想方设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积少成多,循序渐进,稳步推进。要在政府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投入的情况下,在基层党委的统一领导和安排部署下,集中力量解决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农村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的问题,并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在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团结带领群众一道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问题

目前,很多农村中,党员少,整个党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先锋带头作用发挥不好。农村人口中党员所占的比例低,而且现有党员中年轻人少,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由于党员队伍人数少,年龄大,文化低,力量弱,影响了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贯彻执行,影响了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带动群众作用的发挥,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对策建议

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需要党员队伍去实现,党员队伍是党组织的力量所在。针对农村党员队伍的现状,加强队伍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1大力发展党员,及时吸纳优秀分子入党,切实增加党员队伍数量和提高质量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基础。要根据实际,制定计划,加强培养,及时吸收政治素质好、能力强的优秀青年人入党,不断增加新鲜血液,切实解决农村党员队伍老化、力量薄弱的问题。

2加强培训教育,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结合实际,创新方法,注重实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持之以恒加强对党员队伍的培训教育。不断增强党员队伍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执行党的政策的自觉性和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本领。

通过大力实施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作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员、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稳定员、农村社会新风尚和勤劳致富的带头人的作用,切实增强党组织对群众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三、组织生活和制度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问题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规范化、制度化和实效性不够。一是组织生活不正常。二是对农村党员的思想教育和管理不够,对农村党员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重视不够,缺乏在新形势下对农村党员有效的教育管理方式和手段,没有形成切实有效的制度加以规范。三是组织党员对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经常性学习不够,围绕当前农村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学习研究不多,学习的针对性不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好,通过党员宣传、引导群众,解决农村中的突发事件,维护农村稳定的作用不强。

(二)对策建议

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正规化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保证。要认真总结先进性教育的成功经验,建立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探索并建立完善对农村党员实行科学的组织领导和管理的制度,按党章要求并结合本单位实际,经常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持之以恒抓好学习教育,把党员紧紧团结在组织周围。要根据农村形势的发展和基层组织的现状,切实抓好党内生活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行之有效的制度要坚持,已建立的制度要抓好落实,缺少的制度要补建。村党支部成员特别是主要领导要带头执行制度,做出表率。通过完善制度并严格执行,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支部一班人的事业心、进取心及责任感,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基层党组织真正建成政治坚定、团结奋斗、务实创新、带领群众共同富裕的坚强战斗堡垒。

四、发展集体经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问题

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不强,实力不强,没有形成持续的经济增长点,基本上是个吃饭经济。由于集体经济实力不强,在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实际困难上显得力不从心,不能在加强村级公共服务,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尽快带领群众致富上,增强党组织在群众心中的威信和权威,影响了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二)对策建议

加强基层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 第7篇

以合理配备为前提,解决好“合力如何形成”的问题。党支部书记上任后都有一个探索提高、逐步成熟的过程,通常是第一年探路、第二年上路,真正熟练掌握工作套路是在两年之后。因此,他们的调整配备要与其成长规律相适应,变动不宜过快。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政策规定,加强党支部书记队伍管理,把好“转业关、调动關、晋升关”,严格控制调整的范围和比例;依据有关政策规定,制定符合单位实际的年度、阶段基层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规划,对进、出、升、调和送学数量进行宏观调控,严格抓好落实;结合干部调整配备,坚持每半年对干部的数量、质量情况进行一次形势分析,适时为党委选拔任用干部提供依据,努力形成任职时间梯次配备、年龄结构分布合理的良好格局;对连队主官的最低任职年限和流动比例实行双重控制,原则上对任职不满3年的,一般不考虑提升使用和安排转业;任职不满2年的,无特殊情况不宜调离岗位,确保每年基层党支部书记队伍的进出比例始终在30%以内:允许新任职党支部书记有一个适应期,对那些有工作热情,但缺乏实际经验,工作一时打不开局面或出现失误和问题的,坚持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处理,不能轻易换人,以组织调整方式代替具体帮带。这既是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的需要,也是通过相对稳定积累经验、提高素质的内在要求;坚持把党支部书记的培养选拔,纳入党委议事日程,及早确定培养对象,科学制定培养计划,确保书记队伍用而有备;坚持关口前移,采取群众评议、营连推荐、政治部门考核等形式,把好“入口关”、“考核关”、“使用关”,努力确保党支部书记队伍思想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作风纪律好、党性观念强。

以培训帮带为抓手,解决好“能力如何提高”的问题。基层党支部书记队伍是一个不断流动的群体,要使其始终保持良好的素质,必须持续抓好培训帮带。在集中培训中突出实用性、操作性和针对性,变“我讲你听”式的理论灌输为主,为上下互动式的研究讨论为主。变传统模式的统一办班为主,为信息化条件下的网上教学为主;每年集中组织一次为主,为利用“指导员之家”经常组织为主。把重点放在学习基本知识、理解基本法规、掌握基本技能上,打牢基层党支部书记开展工作的基本功。组织团常委挂钩党支部,进行全面指导、对口帮建,落实帮带制度,指导党支部认清形势、理清思路、完善措施、抓好落实。加大机关分类指导力度,针对不同类型单位党支部建设现状,围绕党支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和实际问题,坚持重点指导、分类指导相结合,通过点对点地帮、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扶,提高党支部书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具体能力。每次干部调整后,我们都对新任职党支部书记进行集中培训,抓好《政工条例》《军队基层建设纲要》等法规的学习,提高依法开展工作的能力;抓好以“应知应会应做”为重点的基本技能学习,提高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军事理论、战法训法等学习内容,提高带领官兵执行任务的能力。团领导还深入连队传帮带,手把手教方法,帮助基层党支部书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理清思路、破解难题。组织党支部书记集训、开展优秀“四会”政治教员比武活动等,同步安排预备干部参加,提高岗位任职能力。

以创先争优为平台,解决好“潜力如何挖掘”的问题。创先争优是党的建设一项重要经常性工作,是党员干部挖掘潜力、增长才干的重要平台。针对一些基层党支部书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路子不清、方法不当的实际,我们着力引导他们将创先争优与理论武装相结合,不断提升认知水平和思维层次;与中心任务相融合,让各项活动跟着任务进程展开,个人能力随着训练实践提升,工作业绩伴着战斗力建设创造;把创先争优和“双争”活动捆在一起抓,同步部署安排,同步组织实施,同步衡量评价,使党支部书记队伍在抓经常打基础中经受锻炼。价值取向决定行为方向,内在动力催生工作活力。要着眼提升创先争优成效,结合教学培训等重大任务开展好“四优一先”活动,努力为党支部书记搭建实践锻炼、岗位成才和发展进步的竞争平台。要坚持思想引导,组织党支部书记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从根本上提高政治觉悟;扎实搞好四项重大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保持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要在创先争优上掀起高潮。价值取向决定行为方向,内在动力催生工作活力。要着眼提升创先争优成效,结合教学培训等重大任务开展好“四优一先”活动,努力为党支部书记搭建实践锻炼、岗位成才和发展进步的竞争平台。

选好基层党支部书记更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8篇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占绝大多数。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就曾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 也曾推行过“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口号。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解决“三农”问题, 加快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而提出的一项重大举措, 是我们党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一贯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仍然处在艰难的发展时期, 农民增收缓慢,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 建设好农民的家园, 让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 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

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已不仅仅局限于农村村容村貌的改善或单纯的农村经济的发展, 而是以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培育农村生态文明,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中有两个关键词语, 一个是“社会主义”, 一个是“新”。从“社会主义”这个关键词而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逐步缩小农村内部的贫富差距, 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建设共同富裕的新农村;从“新”这个关键词而言, 其内涵非常丰富。如新的理念、新设施、新环境、新房舍、新公共服务、新的社会保障系统、新的社会风貌等等。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包括“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素质、塑造农村新风尚、建设和谐农村”, 其内涵涉及了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等多个方面, 需要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深化农村改革, 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 是针对在新世纪农村建设的新的历史任务提出来的, 面对的是新世纪和新要求。这个新要求或者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就是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在当前,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在于要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二、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保障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是从小康社会走向全面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农村社会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 则是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农业丰则基础强, 农民富则国家盛, 农村稳则社会安。”要扩大人民民主,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在农村最直接的体现为扩大基层民主, 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扩大基层民主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点和亮点, 也是推进整个国家民主发展进程的重要途径。

“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2] (P64) 就是要保证广大的人民群众享有最广泛的权利。在农村就是要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基层民主是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主要形式,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农村基层民主政治, 是指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享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 依法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制度。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的第六部分中再次重申了“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中提到要“发展基层民主, 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 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 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2]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与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密切相关, 是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之下, 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就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必须深刻认识发展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的重大意义, 推动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发展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 有利于坚持和巩固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 有利于反映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 有利于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三、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的问题

农村农民享受民主政治权利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村民自治。村民自治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 曾被称为“现阶段中国农村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3] (P68-71) 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是“四个民主”, 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向前推进, 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日益高涨、民主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大部分农村基本上实现了较为完善的村民自治。但近些年来,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出现了一些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和谐的因素。

(一) 村委会与村党支部之间的权力冲突

《村组法》规定农村党支部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 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 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和法律, 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 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这就规定了农村基层党支部在村治中的核心领导地位。而《村组法》又规定村委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村民是农村的主体, 一切权力应属于村民。法律对村委会和党支部的职责权限规定极不明确, 再加上受到“以党代政”传统体制的影响, 村党支部总是想加强对村委会的控制, 因此在基层农村组织中就出现了来自于上的执政党的执政权力和来自于下的村民自治的权力之间的冲突。

“现在一些地方的村委会和村党支部关系不协调, 个别的甚至矛盾尖锐, 既影响村里工作, 又损害支部、村委会的形象。”[4] (P26) 在一些农村中, 围绕着村产管理权、财务管理权、人事安排权等, 党支部书记与村主任的矛盾日益增多。由于党支部与村委会两套领导班子不合, 经常出现矛盾和冲突, 这种不协调妨碍了农村基层民主的实现, 导致村民民选权力受到限制, 严重挫伤了农民的政治参与热情。村委会与党支部之间的权力冲突已成为我国农村村民自治运动进一步发展、民主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最大障碍。

(二) 村民自治组织与乡镇政府管理权力的冲突

由于受传统的“村社”体制的影响, 村民自治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乡镇政府主要代表国家利益或以国家名义运用行政权力, 而村民自治则主要反映和表达村民的集体意愿和要求。中国自上而下的压力型政治体制以及乡镇在这一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造成了乡政权力与村治权力在结构上的断裂, 同时, 国家的农村发展战略、乡政政权的特殊功能。[5]另外乡、村在利益上的差别, 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乡政权力与村治权力在功能上的冲突。

虽然, 我们积极倡导在农村推行以“四个民主”为重要内容的村民自治, 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乡镇政府的管理机制依然在发挥重要作用, 甚至在有些方面居于主导地位, 从而引起村民委员会组织运作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权力冲突。乡政通过对村治的行政控制、对村委会选举的干预、对村委会的财政监控和对村委会的诱致性控制, 以及乡镇党委通过村党支部对村委会的“领导”等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村委会的权力。近年来, 随着村民自治的推广与村民主体意识的加强, 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抵触乡政的不恰当的干预与控制。就这样, 一方面乡政力图维持对村治的控制, 另一方面村治试图摆脱乡政的控制, 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使得村治与乡政的管理权力之争有激化的趋势。

(三) 一些地方的村民自治中家族化倾向严重

封建宗法制度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 腐朽落后的封建思想已深人人们的骨髓之中, 一些封建残余思想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生活中还或多或少发生着作用, 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地区。1983年我国农村实行政社分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基层政权逐渐失去了对农村社会的控制, 基层政权组织能力的弱化为家族化倾向的滋生提供了空间;另外农村中亲族聚居的人口分布特征, 又为村治家族化倾向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再加上村“两委”班子的矛盾更助长了家族化的倾向。总之, 这些因素造成了村治中的家族化倾向, 与村治中的民民自主原则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的冲突。

尽管农村的民主进程在不断加快, 然而在一些农村的村民选举中, 往往在选举候选人中首先选择本族人, 或者是和自己血缘关系相近的候选人, 即使有少部分家族观念淡漠的村民也被这种浓厚的氛围所“贿赂”, 最多也只是无奈。这样, 选进村委会“当村官”的都是充满血缘、亲缘色彩的“本家人”。这样选出来的“村官”在以后的村民自治中的决策、管理活动中自然也要为“本家人”着想。在这些地方, 村民自治只是徒有虚名, 民主自治已成了各大家族之间的势力竞争。落选的派系会极力阻碍公共权力的行使, 而掌权派系则会尽力按照本派系意志行使权力, 从而严重阻碍农村村民自治的有序发展。

(四) 农村自治机关与村民的冲突

村自治权力机关一方面代表着乡、镇政府接受和传递乡镇行政的各项政策, 另一方面又要代表广大村民利益搞好自我管理, 实现村民意志。但是很多时候村干部在进行管理时, 会自觉不自觉地偏向政府利益, 而忽视村民利益。当村民遇到困难和受到社会不公待遇时, 村干部不能站在百姓立场上伸张正义, 同时受多元化思想的影响, 一些干部官僚主义思想严重, 甚至贪污腐化。这样就导致农村干群关系越来越疏远、恶化。于是, 村民对基层政府的怨言年复一年地积累, 不信任度日渐增强, 双方关系冲突日益激烈。

在当前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 许多地方的村民与村治机关围绕着村庄的财务管理、财产管理等问题, 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村治机关要么漠视村民利益, 盲目地讨好上级机关, 执行其不适当的指令, 侵犯村民利益;要么是贪污腐化, 失去民心;要么就是无所作为, 在村民的心目中逐渐失其合法性。因此导致在这些地方, 村民对村治机关的决议视若无睹, 甚至公然对抗村治机关的决议。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既阻碍了村民利益的表达, 又削弱了对村民的利益的维护, 长此以往, 便会弱化我们党和政府在农村的群众基础, 阻碍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前进的步伐。

四、“入手论”是解决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问题的钥匙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走共同富裕道路,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胡锦涛总书记强调, 发展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要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 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入手”。这既反映了基层民主政治的本质, 也体现了基层发展民主政治的具体要求。

首先, 要解决好民生问题。温家宝同志说:“我们改革和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这就需要解决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 最受群众关心。温家宝同志还指出, 解决民生问题还要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这就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推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在农村就是要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提高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 保证农民充分表达个人意志, 充分行使民主权利。这项工作既要靠上级机关的制度化督查, 也要靠民主管理, 让人民群众对民生领域有真正有效的监督权。把“民生”这项事关亿万人民切身利益的事情办好了, 民主政治建设就有了吸引力, 也就积累了经验。

其次, 要对干部实行有效的民主监督。民主监督是民主政治的核心。只有从实际出发, 改革官员选拔的体制, 把由官选变成真正的民选, 使农民有机会选举真正代表自己意志的村干部, 并对通过民主选举出来的村官实行有效的民主监督, 这样才能使广大基层官员时时处处想群众所想, 急群众所急, 永远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从这个意义上讲, 才能有效地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只有办好群众最关心的事情, 官员工作才能做在点子上, 才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 发展基层民主政治, 纸上谈兵是不行的, 重要的是深入实际, 深入群众, 倾听群众的呼声。胡总书记关于基层民主政治的“入手论”无疑是我们解决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问题的一把钥匙。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 发展的推进者, 建设的责任者。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努力培育农民的主体意识, 提高他们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 培育大量的新型农民, 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摘要: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筑牢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就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与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密切相关, 是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既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 又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目标全面实现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基层民主,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2]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

[3]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与运行[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4]农村工作通讯[J].2002, (3)

选好基层党支部书记更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9篇

关键词:党支部书记;素质;基层党组织;建设

中图分类号:D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018-01

十八大以来,根据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知道,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是是我们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这为我们企业在发展生产中,如何加强和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了一条新的工作方向。党的基层组织发挥着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基层党支部既是我们党的细胞,更是我们企业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在过去,人们对企业中的基层党组织认识上有偏差,认为企业中的党组织作用不大,对企业的发展影响不大,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只有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企业生产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促进我们企业的各项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结合我们企业党建工作的具体实际经验,本人认为,加强党支部书记素质建设,创新基層党组织建设,是新形势下我们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一、企业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1、能够极大地促进企业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企业基层党组织通过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和理想信念的教育,深入开展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促进企业有序的开展各项活动,团结全体员工为企业发展同心协力、爱岗敬业,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党组织需要在意识形态上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不断推动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精神在企业文化中的传承和发展,建设共同的企业价值取向,将企业核心理念深深植根于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中去,集结企业各方力量,不断加强企业的凝聚力与创造力,努力为企业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工作。

3、有助于企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

在党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战斗中,我们企业党支部首先要坚定信心,坚持党在深化改革上的正确方向、凝聚党员力量,形成共识来推进企业各项改革工作。其次,要发挥企业中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坚持走群众路线,把党建作为企业改革的首要任务。最后,企业基层党组织要努力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和一流的员工队伍,把企业的各方力量凝聚到全面深化企业改革的目标上来,才能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企业中的党支部书记需要具备的素质

1、较高的思想觉悟和较强的敬业精神

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好, 关键在于基层党支部书记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只有我们的企业基层党支部书记具备思想觉悟高和敬业精神强,带头走在前列,遵守党章党纪、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爱岗敬业, 在党支部中树立起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才能带领出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党员队伍。

只有发挥支部书记的带头模范作用, 才能带动和影响党组织中的每位党员,在党组织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带动企业职工群众, 在自己的岗位中积极工作,自觉执行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爱岗敬业,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2、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基层党支部书记更是要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身政治理论和业务能力,贯彻好十八大精神,带头打造一支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只有通过学习来丰富我们的知识, 不断提升研究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学习一些现代化管理和现代科技知识等等, 才能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 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强大的知识力量。因此,党支部书记只有成为学习型党组织的带头人, 才能带出一支优秀的队伍。

3、强化团结协作能力

为更好的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党支部书记的工作需要从企业发展的大局出发,支部的工作重心就是服务于生产经营活动。同时,针对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来开展工作,使党支部的各项工作和企业的具体生产实际相结合,让党支部干部深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其次, 党支部书记必须加强党组班子的团结协作,同心同德, 成为团队合作的模范。

4、密切联系职工

在企业中, 党支部书记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放下领导的架子, 要深入企业一线基层职工,及时了解职工的思想动态和现实需要, 发扬党走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 密切联系职工群众,深入了解企业职工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做好职工最关心的问题的解释工作,确实为职工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有时候,党员干部简单的一句关心的话语和问候, 都能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和行动, 甚至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由此可见,思想工作的作用非常之大。

5、保持党的先进性

加强和改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我们党在新阶段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根本要求,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建设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战略意义,也为我们企业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指明了方向。

党支部书记必须认真的贯彻好十八大精神, 及时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 带领广大党员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社会和谐的促进者。带领支部成员结合企业工作的实际, 不断探索创新, 凝聚职工力量, 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为企业职工提供了温馨和谐的生产工作环境, 为企业安全平稳生产和发展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 提高党支部书记的素质,加强企业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关系企业全面深化改革成果的取得, 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

参考文献:

[1]蒋乾麟,程建国.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J].求是,2011(5)25-26.

上一篇: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下一篇:二年级海量阅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