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事迹——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

2024-05-27

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事迹——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精选11篇)

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事迹——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 第1篇

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

——记肖家乡白面铺村支部书记

周志文

周志文是扶余县肖家乡白面铺党支部书记,1989年任支部书记以来,他始终坚持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做好事,特别是近几年来,他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共同致富,一改全村贫困落后的面貌,使全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连续多年被县、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一、调整结构,铺就致富路。

白面铺村有耕地850公顷,以玉米为主的传统农业种植在他前十年的任职里一直没有大的改变,农民的收入相对比较殷实。然而,到2000年时,由于连年干旱,玉米的产量下降,价格徘徊不前,农民收入持续走低,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觉得调整种植业结构是农民增收的关键。于是,他通过外出考察、学习发现马铃薯种植是改变单一种植结构,使群众增收致富的好项目。选准项目后,他就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的发动部分群众,让每户拿出2——3亩地用于种植马铃薯,拿出这 么多地种马铃薯,卖不出去怎么办,许多群众不认识。于是他就带领村干部和亲朋好友带头种植,当年就有了好收成,每亩地比玉米增收近300元。看到了甜头,群众种植马铃薯的面积逐渐达到近百公顷,面积发展大了,马铃薯籽用量也在增大,不少群众买不到籽,于是他就自费北上黑龙江省克山县为群众买籽,解决了群众购种难的问题。到了秋收的季节,他又主动为群众找销路,经过他的不懈努力,与榆树市五棵树淀粉厂签定了稳定的购销合同,这样群众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几年来,通过种植马铃薯群众年人均增达2000元,群众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今年全村马铃薯种植已达到260公顷,全村每年光土豆一项可实现收入500余万元。白面铺村成了全县有名的马铃薯专业村。

二、办实事,架起连心桥。

为了营造和谐的人居环境,改变村里的不良交通状况不仅是群众的愿望,也是周志文又一任期首要解决的问题,虽然村里没有资金,但他也舍不得让群众掏一分钱,2003年4月他积极向上级交通部门争取资金,并且到同学、战友、朋友那里“化缘”,共筹集资金近40万 元修筑了白面铺至中线2公里的红砖路。使得困扰群众多年的行路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2006年他又协调资金40万元,先后在村中铺设了2400多米的排水沟,安装了30余盏路灯,各家各户统一设计,统一粉刷了门墙,村容村貌变得更加整洁。今年,他又为群众申请了沼气项目,现在正在安装,预计到9月末,村里将有100余户人家,使上即方便、又省钱的沼气。为此,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了解更多的外界信息,不少群众都买了电脑,由于村里没有接入宽带网,买电脑成了摆设,周志文就到网通做工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协调资金30余万元,为村里解决了群众上网难的问题。现在已经有50多户村民家中装上了液晶电脑,农闲时,在网上查信息,学技术,已成全村的一种新时尚。

为了方便群众,他把村“两委”班子合理分工,对全村8个社分组包片管理,变群众有事找村干部为村干部主动上门为群众服务,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他就亲自出马,及时沟通协调解决,把问题化解在基层。环境和社会风气的改变,带来了村里人精神面貌的改变。每到夜晚,路灯一亮,村民就自发组织起来,唱歌跳舞,扭秧歌。每逢重大节日还举行运动会、象棋比赛等活动,通过他实实在在的工作,拉近了干部和群众之间的感情,使干群之间架起了一座联心桥。

三、上项目,寻求大发展。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周志文在把种植业这篇文章做好之后,就考虑到农业生产只是产业的初级阶段,只能给群众带来小富,要想大富就必须做好上项目、农产品加工和劳动力转移这篇文章。

村里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已经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40%,加之附近的村屯种植面积也在扩大,不能只满足于给别人送原料,要能在本地建一个淀粉加工厂不仅能解决马铃薯销售增值的问题,同时还可解决村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于是他就跑乡里,跑县里搞项目,并且和上级主管领导联系,争取项目和资金,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7月份,荷兰外商终于来到白面铺考察,并且有意在这里投资建厂加工马铃薯,具体事项正在商谈中。2006年4月他和乡里主要领导引资1050多万元,在村 里建了裕丰木制品加工厂,现已投产,可转移村里的剩余劳动力近100人,成为全乡引进域外资金最多的村。

周志文就是这样,凭着对事业的无比忠诚和热爱,凭着对工作的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他把本村兴衰与荣辱融于一身,带领群众奋勇前行,走出了一条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发展之路,展视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所特有的风彩。

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事迹——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 第2篇

***: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

***,今年53岁,是**县魏庄乡**村党支部书记。十几年来,她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发扬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九间棚精神,架电、修路、搬迁村庄、行政村合并摩合……改善库区村基础设施建设,使**村由过去靠救济过日子的贫穷落后的库区混乱村、光棍村,一跃变为山绿、路通、街畅、瓦房成排、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村庄。穷村变富村

**村是一个山区库区村,原先叫石门南岭村。秋,村庄合并,乡里把有753人的焦庄村合并到只有420人的石门南岭村,重新取名为**村。

原先的石门南岭村,135户、420人,只有173亩山岭薄地。前些年,村里发展水库养鱼。由于种种原因失败了,村集体背上了沉重的债务。群众对此十分不满,加上因为穷引发的各种矛盾激化,群众上访不断。这个时候,村支部班子陷入瘫痪状态。整个村子乱成一锅粥:村民不交三提五统、不出义务工、抢地、抢宅基,一个好端端的村乱了,人心散了,石门南岭村成了全乡有名的“底子村”、“老大难村”。最让人难忘的是,由于自然条件限制,本村的姑娘不愿留,外村的姑娘不愿嫁,石门南岭十年没有娶进一个媳妇,成为远近闻名的“光棍村”。

10月,乡党委让***挑“大梁”担任村支部书记,说实话,一开始,***不愿接手这个“烂摊子”。最主要的原因一是家庭压力大,***的丈夫94年冬天身患重病去世后,撇下她和14岁的儿子,整个家庭的重担就落在她的肩上,既要下地干活又要照顾儿子上学,顾了外边顾不上家里。二是村里的工作难度大。当时,村里的10名党员,除了一名留党察看处理的、一名80多岁卧床不起的以外,其余8名至少都在村中干过二次小组长以上职务。村两委成员中,书记留党察看,主任是好人,但不识字、没有魄力,会计业务很棒,但无法挑大梁。各项工作处于混乱无序状态。三是她怕自己干不好,辜负乡党委和乡亲们的厚望,可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又让***义不容辞地接过了支部书记的这副担子。一上任,冷嘲热讽就来了:“一个娘们能治理好这个村?”。俗话说,做人难,做女人更难,而做一名落后村的女支部书记真是难上加难。作为当时魏庄乡唯一全县也少有的女支部书记,***感到压力不小。但是既然干了,就要干出个样子来,干出咱沂蒙妇女的风采来。***多次召开村两委成员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制定出治村方案和村庄发展的长远规划。

***上任干的第一件事是清理财务。当时,村集体财务混乱,村欠户、户欠村,三角帐剪不断,理还乱,往来帐6万多元,致使村民以此为借口多年不交农业税费。在清理中,***组织部分老党员、老干部和村民代表现场监督,并把每天清理的帐务经他们审查后张榜公布。经过多次查帐、对帐,最终把所有的帐清得一是一,二是二。乡亲们开始对***另眼相看,他们打心眼里认为***能把村庄治理好,***在群众中的威信也越来越高。

第二件事是清理耕地。前些年村里没人管,一些村民抢占、多占耕地现象十分严重,群众意见很大,要求清理的呼声很高。村两委一班人顶着巨大的压力,在大多数群众的支持下,硬是把部分村民多占的地收了回来,重新分配到户。

第三件事是搬迁村庄。**村由南片、西片、北片三个自然村组成,散居在水库周围,不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而且占用了不少耕地,搬迁成了村民们多年的梦想和愿望。5月,他们抓住市县把**村作为帮扶村的机会,借助帮扶政策,在驻村工作组的帮扶下,把搬迁村庄作为帮扶工作的重点,制定了搬迁方案。计划首批搬迁41户,上级扶持41万元,需自筹资金13万元。虽然自筹资金的数量不多,但对搬迁户来说不亚于天文数字,因为搬迁户中老弱病残户和特困户近30户,到哪儿弄这么多钱。面对困难,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帮大伙出主意想办法,实行了党员干部包户制,帮着搬迁户借钱和贷款,***也把自己家中仅有1000元拿出来,半个月时间,搬迁资金全部到位,保证了新村工程按时施工。就这样,一排排小康房建起来了,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修上了,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搬迁那天,整个村庄像过年一样热闹,村民们敲锣打鼓,放起鞭炮,大门上贴上了“搬迁村,谢党恩”的大红对联,来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石门南岭村从此换了新颜。紧接着,随后又对第二批16户村民进行了搬迁。至此,全村共搬迁57户,实现了三村合一。

此后,***又带领干部群众,多方筹集资金50余万元,先后修环山路5条,4000米,建扬水站2座,建蓄水池3个,大小桥涵20个,建配电室一座,铺设管道3000米,使全村80的耕地都浇上水,并在旧村址上复垦土地108亩,大大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村两委还利用库区水资源丰富的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林果,水面养鱼和畜牧养殖业,让群众尽快富起来。以来,**村先

后栽植优质凯特杏、金太阳杏200亩;发展早春西瓜100亩;发展网箱养鱼500个;发展养猪大户22户、养羊大户16户、只以上的养鸡大户3户、养鱼大户11户,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900多元,一跃成为全乡首屈一指的富裕村。

小村变大村

石门南岭村与焦庄村的合并属于小村并大村,当时原焦庄村的干部不服气,村民不信任。面对原村干部的.仇视、村民的疑惑,带领党支部一班人敢于直面矛盾,从解决村民最关注的焦点着手,以实际行动赢得原村干部的信服和村民的信任。

村两委首先从解决部分村民在耕地上种树,影响地邻引发村民之间矛盾入手,***组织全村28名党员跑断了腿,磨破了嘴,挨家挨户做工作。经过耐心地说服教育,在春耕春种之时,这些户终于同意将树苗移出耕地,栽植到河滩和荒滩上。为尽快将树苗移出又不误农时,村里还找来三轮车、拖拉机帮忙,农户说移栽到哪里,村干部就让车把树苗送到哪里,就这样,近百亩耕地又恢复了原貌。这个春天,让焦庄自然村的群众欣喜地看到生机和希望。

由于长期缺乏统一规划,疏于管理,致使焦庄自然村街道狭窄,“三堆”林立,三轮车进不来,出不去,还一度发生过车翻人伤的事故,通街势在必行。村两委抓住正在开展的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有利时机,统一了党员干部的思想,齐心协力地搞好村庄规划。村干部靠上了,党员、群众代表靠上了,通过反复做工作,使农户主动改墙300米,拆房40余间。紧接着,又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投资10万余元,投工2000多个,搬运土石6000余方,对村内3条主要街道进行改造,架设了2座桥涵,使昔日坑洼不平的街道变得平坦整齐。1200余米中心街通开后,这个村不到一年新增6辆机动车。如今的焦庄自然村村风正,民风顺,各项事业都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

经党员会议和三支队伍会议反复讨论,村两委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和三年工作规划,打算利用当前农闲时间,将村南200多亩荒岭荒滩进行复垦,承包到户,栽植上市场前景好、经济价值高的优质果树。到那时,不仅给群众带来丰厚的收入,而且能增加村集体积累。新修环山路4000米,让大车小辆能直接开到山上,让焦庄自然村农民种地彻底告别肩挑人扛的历史,改善群众生产条件。

创建文明村

村民富了,但富了口袋,不能空了脑袋。***在抓村民致富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抓精神文明创建。结合县乡妇联实施的“46810”工程,以“平安家庭”创建促进平安村庄创建,动员村民签定赡养老人、晚婚晚育等四项协议,搞好好媳妇、好婆婆及“‘美在农家’明星户”等六项“十佳”评选表彰活动,为村民做好八件实事,在村内倡导十种风气。

针对村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村里以妇女老人为主体的实际情况,***注重发挥广大家庭妇女作用,成立了巾帼文明服务队、巾帼科技致富服务队等,特别是巾帼卫生服务队作用发挥得好,她们把全村划分成4个卫生区,每天都有服务队的妇女义务打扫大街,还督促各家各户清理“三堆”,保证了村内大街清洁卫生。村里的站岗巡逻队,由村干部带班,户户编组,实行白天妇女站岗巡逻、晚上男劳力值班的形式,通过开展“我为大家站一天,大家为我站一年”等活动,村民有了安全感。与此同时,村两委每年为评选出来的好媳妇、好婆婆、好邻里、好妯娌披红戴花,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号召全村村民向她们看齐,这些活动的开展都促进了村风、民风的极大好转,形成了邻里团结、夫妻和睦、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的文明和谐局面。

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事迹——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 第3篇

选对路种上树做起小康梦

1969 年出生的李文华高中毕业后没有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出外打工, 而是白手起家选择了在本乡本土寻求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 面对滚滚商业浪潮的冲击, 李文华也悄悄做起了自己的小康梦。他抓住机遇, 向信用社贷款承包村里的130 亩荒山, 搞起了果业开发, 通过科学管理, 取得了可观效益。

招贤村地处南昌市西北郊, 梅岭国家级风景区南麓, 有着近邻城区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山区资源优势。1995 年春, 李文华将这一优势与城市绿化的市场需求相结合, 大力发展花卉苗木, 养殖瘦肉型猪, 搞起了立体种养。经过多年的努力, 他拥有了一个1200 多亩的花—猪—果—鱼立体型农业产业生态园。

随着事业的发展和壮大, 2004 年, 李文华的第一家企业——江西淦鑫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也应运而生, 公司以农村种养业为基础, 集苗木种植、园林建设、农家特色休闲等为一体, 由于李文华善管理、懂技术, 公司很快在南昌及省内外打开市场, 成为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自己是富起来了, 可四乡八邻却依然贫困。李文华看在眼里, 急在心上, 他摒弃了“艺不外传”的传统, 把自己积累的宝贵经验手把手地传给乡亲们。在李文华的帮助和带动下, 招贤村出现了“家家种花木、户户养猪忙”的喜人景象。

随着湾里区绿色发展理念的确立, 花卉苗木产业呈现出日渐上升的发展势头, 2005 年以高票当选为村支书的李文华顺势而为, 决定带领全村把发展的重点瞄准在花卉苗木上。为进一步拓展花卉苗木的发展空间, 李文华积极地组织几户苗木大户和花木经纪人, 组建了招贤园林花木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通过为村民提供技术、信息和销售等服务, 很快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会员由几个人发展到300 多人。

面对城镇化脚步的加快, 招贤村大量土地被征用, 如何面对“失地而不失业”的难题?经周密考察, 他果断组织村民在进贤县衙前乡租赁山地, 在永修发展新苗木基地, 顺利实现了花卉苗木产业异地转移, 从而进一步做大做强了苗木产业。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 招贤村在李文华的带领下, “家家种花木, 户户搞盆景”, 全村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已达13000 余亩, 品种也由几个发展到各类盆景、大树桩、香樟等300 多个, 并已形成了“公司+ 合作社+ 基地+农户”的“一村一品”花木专业村的发展模式, 花卉苗木已成为招贤村叫得响的品牌。

当记者一行来到苗木基地时, 冬日里的苗木依然生机勃勃, 一朵朵盛开的红茶花娇艳欲滴, 一盆盆盆景姿态优美、意境幽远, 村民们无限感慨地说:是我们的李书记, 带我们选准了路, 种上了“摇钱树”, 让我们大胆做起了小康梦!

抢机遇办企业铺就小康路

随着时间的一天天推移, 村民们富起来了, 日子好起来了。但富起来的招贤村如何进一步发展?靠着单一的花卉苗木, 招贤村还能走多远?在城镇化日益加速的今天, 如何带领乡亲们走出一条新路?这是摆在村支书李文华面前的又一大难题。穿梭在日新月异、高楼林立的南昌红谷滩新区, 李文华敏锐地察觉到建筑业、旅游业蕴含的巨大商机。他和村干部商量, 决定抢抓机遇, 改变村级经济单一的农业发展模式, 向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 形成多元化、城郊型经济发展模式。

2008 年, 凭着自办企业积累的创业经验, 李文华采取村集体控股, 村民自愿入股募集股金, 成立了招贤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建立了混凝土搅拌站。他大力引进优秀人才, 通过“师徒”教学模式, 培养出了本村许多技术工。通过助理实习的方式, 培养公司领导管理型人才和中层管理干部共20 多名, 企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 经济效益显著。至2015 年9 月, 公司累计已生产约260 万方混凝土, 上缴各类税收5000 多万元。公司先后评为了市级先进企业、文明单位和诚信单位, 成为名副其实的南昌市混凝土行业的骨干企业。

国际化的室内卡丁车馆

为进一步拓展招贤的经济发展空间, 深挖旅游业的发展潜力, 2015 年8 月, 招贤村又引进了江西首家卡丁车馆——禹港国际卡丁车馆。该项目投资约2.3亿, 占地180 亩, 分室内场馆、室外场馆和汽车特色酒店、汽车运动相关产业链等四部分, 拟打造成以汽车文化为主题概念的主题公园。其中室内场馆11000 平米, 室外场地60000 平米, 全部项目建成后有权举办世界级大赛及全国大奖赛。此项目的建成不仅将进一步促进招贤村旅游业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 在李文华的带领下, 招贤村已迈开了与国际接轨的有力步伐。

站在极具现代感的卡丁车馆, 看着远处“禹港国际赛车公园”几个大字, 闻着一阵阵飘过的咖啡香味, 几个朝气蓬勃的年青人正坐在卡丁车上, 起步——拐道——奔跑, 兴致勃勃地体验着极速带来的快感……看着眼前的一切, 记者突然悟到:李书记带领下的招贤村, 不正像在小康道上急速飞驰的卡丁车吗?

抓民生求共富迈开小康步

“胖胖的李书记笑起来起来像个佛!”这是记者对他的第一印象。确实, 李文华从小就有一副菩萨心肠, “一人富, 不算富, 大家富才叫富”, 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总是竭尽所能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村民。“有困难, 找文华”, 已成为村民们的口头禅。

村民张依贵过去成天游手好闲, 还时不时地惹是生非, 村民不客气地送了他一个诨名——张“罗汉”。为感化张依贵, 李文华多次上门, 苦口婆心地进行劝说, 并借给他1 万元作为启动资金, 亲自指导他在地里种苗木, 在庭院里培植盆景。还交好学费送他到省林科所培训, 让张依贵学得一门盆景修剪的好手艺。现在, 张依贵靠种花卉苗木年收入已超过2 万元, 不仅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而且因为有修剪盆景的好把式, 村民们都上门来拜他为师, 成为远近闻名的“张师傅”了。

去年的一天, 村民李用保不幸车祸遇难, 留下了一个半痴呆的妻子和三个年幼的孩子, 这让李文华心痛不已。他跑上跑下, 为孤儿寡母争取抚恤金, 办理农村低保。在妥善安顿好这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后, 李文华又安排两个已到入学年龄的孩子去村办学校读书, 并主动承担了他们的学杂费。村里人看到这家大小被李文华照料得妥妥当当, 都由衷地说:“幸亏有了个好书记, 不然用保撇下这娘四个, 还真不知道怎么活哦!”

在尽心尽力帮助每一个弱势村民的同时, 作为村书记的李文华, 想得更为长远。为了让招贤村的百姓得到更好的民生保障, 2012 年决定由村委会负担农民医疗报销额外30% 的医疗费;2013年全区征地养老保险政策出台, 李文华又提议由村委会帮助交付所有村民的征地养老保险中个人一次性交费费用;李文华特别注重培养孩子, 每年都从村级财务中拿出30万作为教育发展经费, 帮助改善办学条件, 招聘优秀教师, 提高教学质量。

展望未来, 李文华说, 他正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办法, 投资2 亿元, 打造一个集“村庄规建、特色产业、休闲农业、生态优化和乡风文明”五位一体的综合示范村。可以想象, 一个富裕、祥和、文明的招贤村正在向我们走来, 在李书记铺就的小康路上, 村民们正豪情满怀地迈开了铿锵有力的小康步伐!

后记

在李文华的带领下, 招贤村集体先后被评为“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省“小康示范村”、“省级文明村”等。李文华个人也先后荣获全国劳模、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标兵、全国绿色小康户等荣誉称号。

面对纷至沓来的种种荣誉, 回望20 多年的艰苦创业历程, 李文华说, 其间有艰辛, 有委屈, 更多的是幸福。无论是当初苦口婆心地劝说村民弃稻田种苗木, 还是后来劝说村民用征地所得的补偿款投资入股办企业, 不理解的村民们抛下的冷言冷语曾让他倍感委屈。常年在外奔波, 妻子儿女的嗔怪也使他对家人满怀愧疚。但今天, 凭着自己一颗光明磊落、公平公正之心, 看着村民们一个个富起来了, 生活好起来了, 真是感到由衷地幸福。

时隔多日, 让记者久久难以忘怀的是李文华在采访时最后说的一句话: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啊, 得到老百姓的认可, 是我最开心的事!

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 第4篇

悲天悯人的康乃馨

有洛阳后花园之称的栾川县陶湾镇三合村,属伊河发源地,史克剑就出生在这里,因为这里地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儿时的史克剑在这里饱受了贫困、饥饿、病魔的煎熬,他从小立志,要走出大山,要发家致富,要给自己的父老乡亲造福。初中毕业后,史克剑就离开家乡到外打工,经过多年的艰苦拼搏,他积累了原始资金,做起了栾川县的第一家民营药店,取名栾川县康乃馨大药房。大药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药店经营的新模式,于2006年初实行自选式销售,敞开药架让顾客自由选择,开创了栾川医药零售业的先河,对促进栾川零售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该药房坚持平价售药,而且打出横幅优先供应年老体弱者,对平抑药价、稳定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深受群众欢迎,栾川药监局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药房坚持“追求顾客满意,创造超值服务”的经营理念,把顾客满意贯穿在经营的全过程中,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口碑。

正如史克剑所说,我要回报社会,要回报我的家乡父老。药店康乃馨的名字道出了史克剑悲天悯人的心态和回报家乡父老的决心。

伊河源头的修路人

2008年春,陶湾镇三合村村委开始换届选举,村民选举史克剑担任村委会主任。“没有他,就没有三合的今天”。村民告诉我们,“致富后,他没有忘记家乡父老,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一心想为我们作点贡献,带领我们走出贫困、共同致富奔小康”。

“要想富,先修路”,多年来,历任村委会主任都盘算过修路的事,但都因为资金匮乏等原因一拖再拖。2008年村委换届选举时,时年48岁的史克剑以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一上任,史克剑便向乡亲们郑重承诺:任职期内,要创造一个平安三合,要实现“两通”:人路通、水路通。

村上穷,修路连启动资金也没有。史克剑跑上跑下筹措资金,任劳任怨。他身先士卒,自筹资金40多万元,组建工程队,购置大型修路修桥机械设备。这期间,他每天在喇叭上给村民通报当天上劳动力的情况和施工中发现的问题。白天,他与群众一道挥汗如雨,苦干实干;晚上,他与修路领导小组成员及村干部开碰头会部署安排第二天工作,风风火火忙个不停。史克剑和村委会副主任刘小红经常把自己的车当成办公室,一段时间下来,史克剑又黑又瘦,腿腳都跑肿了,连袜子都脱不下来……

在史克剑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出钱,并争先恐后参加义务劳动。男女老少干得热火朝天,修路的劳动力最多时一天达100多人。

心齐志更坚,风好正扬帆。三年来,三合村铺压水泥路长达1500米,堆砌土石方2000多立方修复河堤100多米,伊河河道内全部清淤,解决本村危房13户……

谈起村民们对史克剑的赞誉,他憨厚地笑笑,说:“这没什么,今天村里取得的一点成绩,是和村民的努力与配合分不开的。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三合村一定会越来越好!”

站在田野上,史克剑雄心勃勃:“现在实现‘两通’让村民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以后还要从治理环境卫生、倡导尊老爱幼等方面入手,引导村民团结和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我们的力量!”

三合村小学的建校人

史克剑饱尝了没文化的苦处,2008年下半年,看到三合村小学因为年久失修成了危房,学校的孩子因此没有好地方上课。重修一所学校要几十万元,而坐落在崇山峻岭之中的三合村是栾川县的贫困村,根本筹不到钱。史克剑为了让村里的孩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他多次到县教育部门协调,到有关部门求助,2008年年底,终于找来了资金,史克剑开始在村里建新校。

三合村小学的老师张成娃对史克剑的建校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张老师说,史克剑在建校时不仅自己出资,还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现在,新校建成后,学生上学方便多了。

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事迹——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 第5篇

——XX镇党委书记XXX同志先进事迹

XX镇地处XXX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有国土面积248平方公里,居住有6.2万汉、壮、苗、彝等10余种民族,全镇共辖4个社区10个村民委201个村小组,距离国境线的直线距离仅10余公里,是XX乃至全省全国面向越南的一道重要门户。近年来,镇党委书记XXX同志团结带领全镇干部群众,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全镇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XX镇先后被评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村镇”和“云南省‘十五’扶贫开发先进集体”。XXX同时也荣获“XX州‘扶贫三项工程大会战’先进个人”、“XX州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如今在XX镇,提起镇党委书记XXX同志,群众都纷纷翘起大拇指,称他是“群众的知心人、一心为民的好领导”

动真情、扶真贫,努力改善群众生产条件

多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一直是制约XX镇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针对这种情况,XXX同志带领全镇干部群众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扶贫三项工程建设大会战、小康示范村建设等历史机遇,群策群力打好扶贫攻坚战,夯实基础设施。2002年以来,全镇坚持“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以商带农”的路子,加大以老城区改造和新区开发为主的小城镇建设,先后改造和建成大小街道10余条,市政设施逐步完善,县城面积由2001年的3.2平方公里扩大到5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同时,积极立项上报,争取实施了XXX和XXX两个小集市建设,带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修建并提升乡村公路等级,全镇201个村民小组全部实现了通乡村公路,乡村公路通车里程达350公里,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改造,累计新修水利工程53件,新增灌溉面积360亩,有效改善灌溉面积1200亩,新解决了3620人,1755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突出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务输出、易地开发等重点,先后建成小水窖(水浇池)1225口,沼气池1820口,改造茅草房1间,历史性地消除了茅草房,建成小康示范村11个,养殖示范村3个,易地搬迁项目3个,使全镇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此外,大力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和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全镇自然村通电率达100%,农村电网运行质量明显改善,通广播电视率达84%,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四年来,全镇累计共有5720人解决温饱问题,逐步向小康生活迈进。

抓基础、调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全面发展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几年来,XXX同志深入各村委会、社区、田间地头,搞调研,订规划,围绕思路抓发展,全镇农村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可喜成绩。全镇在抓粮食生产的同时,坚持畜牧业、烤烟产业、果蔬产业等齐头并进,全镇共扶持发展养殖大户1420户,建立养殖协会23个,建成养殖基地和示范村5个,基本形成了“一户带十户,十户带一村”的畜牧业发展格局。认真落实科技兴烟措施,积极引导农户发展烤烟种植,每年全镇的烤烟种植面积都达到5000亩左右,使烤烟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充分利用地处县城的区位优势,引导城郊结合部和有条件的村寨发展经济林果和蔬菜种植,培育增收亮点,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达19000余亩,经济林果种植面积达9300亩,XXX已建成全镇规模效益最好的蔬菜生产基地,XXX科技综合示范区项目建设顺利实施,杨梅、樱桃、台湾椪柑等新兴产业的引种示种取得了成功并逐步形成了规模,成为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一个新亮点。

抓治安、保稳定,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

XX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处边境,流动人口较为复杂,社会治安形势十分严峻。2000年前的XXX村委会XXX村是当时全镇社会治安形势的一个缩影,村内打架斗殴、偷鸡摸狗现象猖獗,偷牛盗马现象时有发生,社会治安秩序非常混乱,村内邻里关系紧张、人心惶惶。为营造安全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切实维护社会稳定,XXX同志和党政一班人痛下决心,将社会治安秩序最不好的“阿黑村”定为重点整治的对象,以点促面狠抓全镇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从2000年起,XX镇在上级有关部门指导下,在有196户农户的XXX村创造性地建立了“户户联防”的防控网络,由全村群众每家抽一名人员组成村治安巡防队,全天候轮流在村里进行巡逻防范,唱响了“我为别人守一日,别人为我守一月”、“我为人人站岗,人人为我放哨”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主题歌。这一防范网络建立后,不仅有效地遏制了该村治安案件的发生,而且协助公安部门破获了多起外村发生的案件。与此同时,XX镇还在城区组建了一支35人的治安联防队伍,设立了7个治安岗亭,对城区进行24小时巡逻防范,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2005年,镇党委经上级批准,对XX镇辖区内的省、州驻马单位、县直部门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属地管理,严格目标量化考核,细化和落实了创安工作,确保乡镇、社区、单位、村寨、校园等多层次多系统的创安工作同步开展。在各种措施的推动下,创建“平安XX”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镇呈现出了社会治安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氛围。

强改革、促公开,农村各项改革顺利推进

在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中,XXX同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充当起了改革的排头兵。2003年至2004年,在XXX同志的组织和领导下,全镇顺利实施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全镇4万多农民历史性地告别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累计减负70.7万元,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减负增收。为了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强化农村村务公开,XX镇还率先在全县推行了村账镇代管工作。在镇政府设立了村账镇代管办公室,清理、移交代管了10个村委会、4个社区、135个村小组的集体资金。通过对辖区的社区、村委会、村小组的集体财务统一核算,统一管理进一步提高了村级财务管理水平,使农村财务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各村委会、社区的资金开支由镇村账镇代管办公室每季度向群众公开一次,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各村(社区)均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每年由民主理财小组对村集体经济的收入和开支情况进行审核、监督,并将结果张榜公布,给群众一个明白。通过以上措施,有效防止了贪污挪用、滥支乱花、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等现象发生。

改陋习、树新风,社会主义新风尚进村入户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养思想新、观念新、致富路子新的新型农民。XXX同志把怎样才能把政治文化中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抓起来,良好风气树起来,作为镇党委考虑的重点问题之一。他带领一班人从提高干部职工群众的文明素质和改变乡村环境面貌入手,在农村,广泛开展了“文明进村、科技进村、生活新风进村”的三进村活动以及“组织领村、产业富村、科技兴村、文明进村、依法治村”的“五村创建”活动,使全镇的三个文明建设得到了健康、协调发展。从2000年以来的短短几年间,全镇就涌现出省级文明村1个,州级文明村5个,县级文明村12个,州级文明单位5个,县级文明单位10个,州级文明社区1个,全镇目前有各类文艺队伍72支共1000余人,全镇8938户农户参与了“十星级文明户”的评选,参评率达100%,76户农户被评为“五好家庭”,所有村民委都建起了图书室和科技活动室,建成了电教化网络。

同时,针对部分村寨存在群众习惯利用红、白事之机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为了引导群众改陋习、树新风,XXX同志决心将其列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派出驻村工作队做深入细致的群众思想工作,并引导群众率先在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突出的XXX村成立了全镇、全县乃至全州的第一家农村红白理事会,大力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真正做到了群众自己管自己、自己约束自己,民主管理意识逐步提高。目前,全镇成立的红白理事会已达到10余个,有效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农民群众改陋习、树新风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良好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抓基层、促党建,发挥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

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干部看支部”,村官是带领群众致富的关键,XXX同志深刻认识到,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意义重大。为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镇党委以实施“云岭先锋 ”工程、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狠抓农村党建工作。扎实抓好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按照“三培养”的要求,加大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力度,便被动吸收为主动吸纳,将思想好、有文化、想干事、会干事、群众信任的能人选进村“两委”班子,发挥其骨干带头作用。全镇14个村委会(社区)的“两委”班子中共有“能人”152人,占“两委”班子中总人数的90%。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通过完善各项制度,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强化农村党员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使农村党员综合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呈现出蓬勃生机。

村党支部书记谈新农村建设 第6篇

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机遇,作为一名任职多年的村党支部书记,尤其是在任期内要为新农村建设开好头、起好步,使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我和支部一班人深感责任重大。市委市政府为贯彻五中全会精神,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为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所制定的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和优惠政策,更让我们对新农村建设信心倍增。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成为真正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

过去的村庄建设,为我们建设新农村积累和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多年以前,我村曾经在群众中推行建设沼气池。在推广之初,深受群众欢迎,全村560多户建设了200多个沼气池,但最终却未能坚持使用下来。分析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对沼气新技术缺乏了解,所建的池型落后、管理麻烦,同时群众缺乏沼气建设、管理、使用等知识,遇到问题难以处置。二是技术力量薄弱,造成一些沼气池施工质量差、建后服务跟不上。三是沼气的综合利用率比较低,没有进行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效益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群众的积极性。

沼气建设是农村的一项基础设施建设,今后也必将是实现农村“人居环境优良、农民生活舒适”的一项重要措施。针对过去在这一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今后将在以下几方面予以解决。一是增强计划性。按照积极推广、大力发展的原则,明确任务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坚持先易后难,抓重点带一般,分步推进沼气建设。合理选择技术模式,与发展庭院经济结合起来,积极推广“一池三改”、畜(猪)沼果(粮)等能源生态技术模式。二是突出实效性。因地制宜,以科学求实的态度组织引导群众发展沼气,把工作做实、做细,确保建一个、成一个、用一个,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效益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多元化增加投入。沼气建设是一次性投入、长期受益的农村小型公益设施,许多农户往往由于一次性投入较大而难以实施,我们将在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扶持的同时,积极协调农村信用社为广大农户提供小额信贷。四是依靠科技进步,狠抓培训服务。采用多种方式,传授安全使用沼气、三沼综合利用等知识,培训一批懂技术会操作的农民技工,真正做到农户想建有人指导,农户想学有人培训,农户使用不正常有人服务,达到持久发挥效益的目的。五是提高建设水平,强化管理。一方面经常跟踪了解群众日常使用沼气池的情况,指导群众对沼气池进行定期的维修。另一方面切实加强建后服务,引导农户利用沼渣肥田、对农作物叶面喷施沼液防病杀菌,同时与村庄环境卫生治理相结合,进一步优化村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分析下一步我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优势,我想用“得天时、占地利、拥人和”来概括。得天时,不消多说,是指当前建设新农村的大好外部环境。占地利,是说我村属于城镇驻地村,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村庄建设可以与乡党委政府的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拥人和,是说我村有一个好班子,全村群众积极拥护我们的工作。我村曾荣获济南市“五好”村党支部、济南市民主法制示范村、章丘市文明村等多种荣誉称号,多年被评为章丘市经济建设先进村。当然,我村面临的问题也是明显的,主要是如何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地财力投入。

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事迹——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 第7篇

我叫***,现任**街道西李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我村位于长清城南4公里处,现有村民240户、856人,其中党员25人,耕地面积1300亩。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业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我村依托苗木花卉产业优势,科学

规划,因地制宜,扎实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全村发展苗木花卉种植面积6000亩,成立了全市首家苗木花卉协会,现有个体会员108个、集体会员20个,其中具有省级资质的苗木花卉企业3家,去年全村实现苗木花卉总产值6833.4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增收3000多元,成为全区远近闻名的苗木花卉专业生产基地。同时,我们还投资5万多元建成6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一处,建成高标准文化橱窗20平米;投资30万元,拓宽30米宽的中心大街一条,并对全村主要街道进行了高标准绿化。05年我村被评为街道“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我本人也被评为全街道“十大优秀村支部书记”,并荣获2005全市“实用人才”荣誉称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我村按照上级的工作部署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立足实际,突出特色,以苗木花卉产业为依托,以建设和谐新村为目标,确定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工作思路,并以此作为我们今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方向和目标。我们的工作思路是:发展两大产业,建好两大市场,搞好一个改造,健全一套机制,努力建设现代化、生态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发展两大产业

两大产业:即苗木花卉产业和山药蔬菜产业。

1、苗木花卉产业。一是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和扩大种植规模。目前,全村苗木花卉种植尽管已形成规模,但品种比较单一,种植技术相对落后,与当前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和市场化需要不相适应。同时,没有自己的特色苗木和品牌苗木,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我们把小龙柏、白玉兰等苗木作为调整优化当前种植结构、扩大特色苗木种植面积的特优品种,不断向周围村庄辐射扩大种植规模,计划2年内由现在的6000亩扩大到10000亩的种植规模。二是建设苗木花卉试验基地和繁育基地。通过引进和培育新品种,实现苗木花卉的更新换代。目前,全村已投资30多万元,建立了一个占地近100亩的试验基地,引进新品种49个,培育新品种13个。预计今年可产出常规苗木12万株、名贵苗木3万株、花卉20万株,销售利润可达14.4万元,全村每户可增收2400元。三是发展生态园林。把全村苗木花卉资源转化升级为生态资源,2年内使全村绿色覆盖率达到50以上。同时积极筹措资金,计划投资1000万元,建设一处具有苗木花卉特色的生态园林,使其成为集休闲、居住、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具有都市农业特色的生态园林,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2、山药蔬菜产业。去年我们先后组织30多位群众代表赴宁阳伏山、兖州、潍坊等地考察农业种植项目。经过考察论证,大家确定“胡丰”长玉1号无公害山药作为全村壮大集体经济和带动群众致富的新兴产业项目。目前,已投入资金3万元,购置了山药开沟机械,调整土地近200亩,并进行了较大面积的开沟作业。同时,投资5万元建立了20亩的山药种苗基地,进行新品种的栽培和繁育。2年内,该项目将达到500亩的种植规模,并实现规模化种植、工厂化经营,形成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又一大农业产业。仅此,预计可实现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集体增收上百万元。

二、建好两大市场

一是花卉交易市场。通过协会成员股份制融资的办法,计划投资500万元,建设一座占地15亩、经营面积5000m2的钢架结构、冬暖式花卉交易市场。目前,规划设计已经完成,并进入了实施阶段。

二是苗木交易市场。计划投资20万元、占地50亩,建设一处苗木交易市场。它的建成,将进一步规范苗木交易行为,使种植业户由被动交易变为主动交易,也为种植业户和客户之间搭建一个交易平台,达到交流、双赢的目的。

两个市场的建成将直接促进我村乃至全街道的苗木花卉产业发展,进一步膨胀规模,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搞好一个改造

即搞好旧村改造。根据西李村现状,经过村两委会反复讨论,我们研究制定了“南缩、北控、东扩、西进、中调”的旧村改造“十字方针”,并确定了“整体规划、局部建设、分段实施”的工作思路。目前,旧村改造工作已进入了初步实施阶段,规划设计已经完成。在规划中,我们将苗木花卉和山药蔬菜两大产业及两个市场与新村建设融为一体,全村划分为生态区、别墅区、多层住宅区和商业区四大功能区域。不久的将来,西李村将改造成为产业发达、环境优美、居住舒适、人文和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生态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健全一套机制

即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机制

。一是从加强两委班子建设入手,建立干部岗位责任制。对两委会干部各自的职责进行了细化分解,实行量化管理,并通过干部工作绩效与工资待遇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二是从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入手,成立真正意义上的民主理财小组。通过民主选举,成立由多个层面的群众组成的理财小组,对全村所有收入、支出情况实行先审计、后入帐、再公开的理财方式,使财务管理真正实现民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三是从落实村民自治入手,进一步完善党员议事、村民议事和财务政务公开及公示制度,让村民真正享有村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同时完善村规民约,使之成为全村干部群众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此外,成立了老年协会、青年俱乐部和经纪人协会,使全村各个层面的干部群众全部行动起来,共同投入到民主管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当中。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们西李村有决心、有信心在区委、区政府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业务部门的大力帮助下,继续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努力把我村率先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

村党支部书记的优秀事迹 第8篇

----记**镇**村党支部书记**

2012年6月6日,**村村委会广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咱村的马路通车啦!”全村百姓象过大年一样,奔走相告,笑逐颜开,大家扶老携幼,欢聚一堂。**村秧歌队扭起了欢快的大秧歌,村委会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淳朴的**人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发自内心的喜悦。

看着村民满意的笑脸,**的心里暖洋洋的。创业之初的一幕幕又回荡在他的心头。

1997年,时年32岁的**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义无反顾地作出了一个选择:放弃在上海的事业,回家乡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万事开头难。凭着对**百姓的满腔热情,凭着坚定的信念,在百姓期待的目光中,**带领村民开始了新的创业。

竞选村长,调整土地,化解矛盾,跑政策,找出路„„**走家入户,对村情户情了如指掌。村委会出台了决策,他一定挨家挨户听取大伙儿的意见,虚心接受村民的批评;谁家有了大事小情,他一定登门走访,送去问候;出现邻里纠纷,他一定亲自调解,直至烟消云散。功夫不负有心人。村民的情绪很快捋顺,村民的热情空前高涨,村委会的凝聚力显著增强。有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干劲更足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把自己的创业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民。在他的鼓励支持下,**、**等5名村民先后办起了管件加工项目,规模越来越大,已经成了**村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这5家企业的成功运作,解决

了村里100多名青壮劳力的就业问题,而且为很多家庭做出了典范。

2007年,**被任命为村党支部书记并再次兼任村委会主任,他深感责任重大。他充分利用上级政策,带领村民自力更生,在**镇首先实现了自来水家家通,彻底解决了群众饮水难的问题,群众拍手称快。村内700亩沙窝地一直撂荒,无人问津。**带领群众战天斗地,使沙漠变绿洲,各种庄稼为张寨百姓带来了更多实惠,百姓念念不忘。**并不知足,他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挖了50亩水库,待条件成熟时引进黄河水并蓄积雨水,让村里的庄稼早日喝上营养水。到那时,产量将大幅提升,农民不再靠天吃饭,农民收入将成倍增长。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为了赢得百姓的心,**付出了太多太多。多少次深思熟虑,多少个通宵达旦,跑项目的艰辛,筹集资金的挫折,协调事情的无奈„„这些都考验着**的意志,也铸就了他坚毅的性格。为了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在上级配套资金还没到位的情况下,**自己垫付了工程款、物料费等10万多元,确保了工程如期开工,如期完工。

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事迹材料 第9篇

**,男,蒙古族,中共党员,生于**年,2006年开始担任**乡**村党支部书记。1999年,**同志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县级劳动模范”;200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在诸多的荣誉面前,**同志始终牢记党员职责,努力践行党的宗旨,赢得了牧民群众的好评。

坚定信念 树

立形象

**同志十分注重学习,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丰富自己的头脑,他牢固的树立了共产主义信念,在群众中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说“既然是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致富就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他是这样讲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村支部书记的工作岗位上,他始终带头执行党和政府的各项惠牧政策,模范履行党员义务。遇到问题,他总是大事不惧、小事不弃,极大地发挥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他带领牧民群众积极学习牲畜养殖技术,带头开展有机畜牧业生产。在他担任支部书记的四年中,共组织群众开展各类村级培训活动百余次。作为党支部书记,他始终将班子的团结统一、村里的社会稳定作为主要抓手,先后协助乡党委、政府调解基层矛盾纠纷42起,调处42起,调解率达100%,为多松乡的社会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开拓创新 带头致富

夏日达哇村是一个偏僻落后的牧区小山村,交通不便、村民文化素质低、传统的游牧生产方式落后制约着村里的经济发展。为了提高牧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同志善于思考,勤于实践,他一直试图找出一条牧民增收的新路子。1990年,他率先承包乡、村集体草场,依靠国家的优惠政策和自己的勤劳智慧,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富裕之路。1995年,他带领牧民群众从事欧拉羊科学养殖,发展牧区特色经济。历经15个春秋,如今,他家欧拉羊种羊已发展到1500多只,在他的带动下,全乡欧拉羊种羊已达到28000只,他成为全乡闻名的养殖能手和经验丰富的致富带头人。2008年,他自筹资金引进15只种公羊,为夏日达哇村牧民提供欧拉羊良种繁育,并积极为牧民传授种羊养殖技术。2009年,筹资兴办空心砖厂,解决了村里20名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勇于担当 回报社会

村党支部书记 优秀事迹 材料 第10篇

——桥梓镇东凤山村党支部书记鲍永亮先进事迹

鲍永亮,男,汉族,1959年出生,1983年参加工作,自1986开始担任桥梓镇东凤山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东凤山村“两委”班子齐心协力,开拓创新,在发展大枣产业的基础上,2004年成立了凤山大枣协会分会,连续举办了五届大枣文化节,以“枣”为“媒”带动了全镇大枣产业的迅速发展,向首都展示了东凤山特色产业与形象,成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能人”。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农民增收,安居乐业,近几年东凤村的各项事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景象。作为支部发展的“舵手”,鲍永亮带领东凤山村党支部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创造争优各项要求,引领全体党员、农民凝神聚力创和谐、奔小康。东凤山村党支部先后荣获“优秀基层党组织”、“产业发展先进村”、“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环境建设效果显著村”等荣誉称号。

一、加强组织建设,培养干部队伍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有了过硬的班子,才能有高素质的党员队伍。作为村党支部发展的“舵手”,鲍永亮平时扎实抓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和发展党员工作。几年来,东凤山村党支部在党支部书记鲍永亮的带领下,切实加强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的学习教育工作,建立健全了各项学习制度,运用多种形式对党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同时,他还完善了民主集中制为主要内容的党支部议事规则、工作制度和“两委”班子工作责任制,协调好“两委”关系,切实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促进班子整体合力。此外,他还积极开展“两委”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多次主持“两委”班子学习、民主生活会,组织开展联系群众和村民接待日活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制定争创五好党支部工作计划,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经济组织、经济制度与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鲍永亮平和的心态、公正的原则、辛勤的付出,“三位一体”结合在一起,打造了一支精诚、团结、勤政、和谐的“两委”班子。支部一班人不在权利上争大小,不在荣誉上争高低,不在待遇上争多少,不在关系上搞亲疏,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深入调研、集思广益,从而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切实发挥出领导核心作用。在他的带领下,各项村级事务管理不断规范,各项村民的民主权利得到了保障,各种村干部的行为得到了约束与规范,村内各项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开展。

二、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东凤山村位于桥梓镇政府西北5公里处,东临前辛庄村委会,南临山立庄村委会,西临岐庄村委会,北临北宅村委会。全村132户,共计296口人。土地总面积2621亩。其中:耕地659亩、园地730亩、林地448亩、其他用地70亩。上世纪末的东凤山村一直以延续了几千年的农业为主,交通不方便,地理位臵偏僻,经济落后,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

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过上舒心的好日子,一直是鲍永亮最大的心愿。他曾说到:“我当村党支部书记并不想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我只想为全村群众做一些实事”。经过反复思索,东凤山村制定了以发展林业为方向,立足山林、突出特色的发展思路。具体来说就是:依托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和山前暖区的气候条件及土壤性质非常适合发展大枣业。几年来,鲍永亮带领党支部、村委会积极响应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艰苦创业,狠抓设施建设,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为村民发展林业提供优惠政策。如何发挥利用土地优势,改变农民贫穷落后的面貌,东凤山村党支部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大做文章,通过树立典型,带动全面,不断调动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并组建了北京市怀柔区桥梓镇东凤山大枣协会,建立了“支部+协会”式的党组织。几年以来,世代以农耕为业的农民尝到了特色农

业、生态农业带来的“甜头”。如今,摆脱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束缚的东凤山村民们,展现出他们更加自信、富足的生活状态。以大枣产业为龙头,还充分带动旅游业、民俗业的发展。2010年村级总收入500余万元。大枣产业已是东凤山村的主导产业,为全村经济发展、就业增收起到巨大的作用,赢得群众一致叫好。几年的努力以付出,东凤山村民富了,家用电器多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也有板有眼,鲍永亮用他的辛勤与付出向村民交上一份满分“答卷”。在2010年的换届选举中,鲍永亮再次以高票当选,赢得了党员和群众的信任。

三、改变村容村貌,建设宜居新村

随着大枣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东凤山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也逐步加强。东凤山村党支部为了搞好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几年来,鲍永亮四处积极联系,筹集资金。在2009年投入资金32万元,街道硬化5500平米,解决了交通出行问题;投资49968元,护坡234立方米;投资144762元,垒二四挡墙1343平米;投资116818元,抹灰8986平米;投资107800粉刷墙壁7700平米元;投资6728元建花坛一个。二是努力改善村级活动场所,新建村委会及活动场所9间,新建围墙110延长米,粉刷墙面160延长米,永久性标语8条,村委会面貌焕然一新。户户安装了北京村村通工程闭路电视。三是以文

明创建活动为载体,村党支部组织村民和党员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从思想观念、法制意识、卫生习惯、道德礼仪等方面加强引导和培训,村民的素质得到一定提高,形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全面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的创建和评比活动,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

四、盘活文体阵地,创建和谐新村

鲍永亮清醒地认识到:虽然现在经济发展了,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比较单调。在鲍永亮的组织与督促下,东凤山先后建起了高标准的老年活动室、图书室、电脑房、医务室。秧歌队每周三次按时组织活动,数字影厅每周至少给村民放3场电影,还经常邀请文艺团队来村演出。此外,村里又组建了青年业余篮球队、文艺队、秧歌队等,进一步丰富了广大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充实了广大村民的精神生活。

现在的东凤山村时不时有青年人矫健的步伐在运动场上飒爽,每天清晨可以看到老年人优美的舞姿,每逢重大节日有文艺队演员们生动的表演,村内有幼儿们嬉戏的欢笑声,村外有小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有方便优惠的医疗服务机构,群众生活更丰富了,文体活动更方便了。鲍永亮还提出了以村民学校为阵地,强化村民发展意识,道德意识,集体意识的观点。他经常聘请专家教授为党员或村民办培训、开讲座。抓教育、抓创建是东凤山村精神文明建设长足进步和

群众精神面貌转变的有力保证。

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事迹材料 第11篇

我们生活在一个有氧的环境里,燃烧是一种氧化,生锈也是一种氧化,某某村某某就是选择的“燃烧”的基层党支部书记。从2001年上任至今,他始终坚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全村的机井井电配套,地下渠硬化,修整街道,组建锣鼓队秧歌队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以销售协会、技术服务协会、养殖协会、民主理财会、联防队等组织在维护

农村稳定、发展农村经济和带领农民走上致富路上“保驾护航”。“情为民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他不辞劳苦的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的真实写照。情为民系权为民用利为民所谋

某某村历属渠灌区,广大群众都靠渠水浇地,由于受到上游水量的影响,出现了浇地难的问题。没有水,人们就不能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某某召开村两委会,研究决定由村里出资购买打井设备,将44眼机井全部井电配套,为了省下一部分钱,他带人外出购买设备,住最便宜的旅馆,顿顿吃方便面、榨菜。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省,他说能省点儿就省,省下钱来我们能多干别的事。为节省渠水,某某带领村两委投资8万多元,将村里现有的4条纵向地上渠全部硬化,总长达1100多米,又投资22万余元,上变压器8台,架设高压线2400多米。之后,某某又把眼光落在了破烂不堪的街道上,由村里出资8万多元整修街道,铺设油面,按照规划,需要拆掉一些旧房和猪圈、厕所。当施工队施工时,有些群众出来阻挠,消息传到某某那里,他亲自出马做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群众明白修整街道是功荫后世的好事,阻挠的群众,纷纷自愿地做出让步,有的甚至不要赔偿,到了工程紧要关头,某某总是亲临施工现场,监督施工质量,他说:“路修不好,对不住父老乡亲,也对不住自己,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马虎不得。”经过奋战,4000多米的油面铺成了,人们从此告别“睛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的日子,某某村的村容村貌靓了,可有谁知道他们的支书某某的辛苦,提起这些时,某某总是说:“为了乡亲,再苦再累心也值!”

民之难,既党之忧,共产党的干部就是要为党分忧为民解难

某某村本是传统的农业村,2000年村民们趁着农业结构调整的契机,纷纷搞起了大棚,种植瓜果。2001年是支书某某上任的头一年,也是大棚的西瓜成熟的第一年,可带给棚农的不是喜悦,而是为销路发愁。村党支部书记某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组织了几车西瓜,自己亲自带队奔赴北京、东北铁岭、石家庄、太原、张家口等地批发市场,销售西瓜,由于西瓜品种落后单一,他磨破了鞋说哑了嗓子,也没有买上好价钱,一年算下来,棚农大部分亏损,群众的反应强烈,怨声载道,有的农户甚至把大棚推倒。某某回村后马上召开两委会议,讨论解决的办法,大家一致反映生产大棚作物关键是技术和销路,大会最后决定由村里派专人到山东采购棚膜、竹竿、种子、地热线等大棚生产用品,村里专人负责销售,这样既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又减轻了农民负担。头一年,村里组织到山东购进优质棚膜,村民韩庆新、杨双月等打听到衡水的棚膜,价格更便宜。于是自己购买了一批使用,村民们议论纷纷,各种流言蜚语使党支部陷入了困境,某某马上着手调查,销售协会也多次开会研究,发现了原因,棚膜的质量存在差异,果然,村民自己购进的棚膜仅使用了一季就破损不堪了,而村里统一购进的棚膜可以安全的使用一年,实事胜于雄辩,村民的心中对某某更加信赖了。2002年初,育苗期出苗率低,嫁接时成活率低等一系列问题又摆在某某和种棚户面前,怎么办?某某二话没说,找了一辆车直奔山东,从那里聘请了一位技术人员,路上他都没顾自己吃饭、休息,按回技术员后,他央求人家先到棚里看看,救燃眉之急。山东的技术员被他深深打动了,一口饭没吃,一口水没喝,径直钻进棚里,一直到把所有问题都清楚地交待给种棚户,他们才一般疲惫地从大棚里出来。没顾别的,两人都美美的睡了一觉。有一天晚上,风雨交回,大风刮得棚膜哗哗直响,有好几户大棚都被风刮破了,如不及时防护,低温会冻死秧苗,正当人们紧张地忙碌时,一个人穿着雨衣、打着手电,一路蹒跚着进了棚,人们一看,正是某某。汗水和雨水在他脸上淌着,一进大棚,他便脱了雨衣和大伙一块忙碌起来,有人有劝他回去休息,他只说了一句“别管我”,依然干的起劲,直到把群众的棚都忙完以后,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了。事后他对别人说:“那么大的风雨,我怎能睡得安稳,好不容易才建成的大棚,是乡亲们的心血呀!”。2002年底,某某只有加强集体的在生产销售中的作用,才能更好的为村民服务,在两委会议上,支书某某提议,建立销售协会、技术协会统一为村民服务。销售协会由村委会委员王书京担任会长,主要负责棚膜统一把关、购进和分配,及统一联系组织销售的事宜。技术协会,由村支部委员谢双民担任,组织技术突出的农民对棚农在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及时的提供服务。两个协会在成立的两年中,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不计其数,村技术协会会长谢双月,1994年曾种过大

棚黄瓜,深深的体会到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他定期请市农业局的技术员到村讲课,每当种植的关键环节,还组织会员每个大棚的讲解接苗、喷药的技术要领,谁家的瓜菜出了问题,他总是随叫随到。“诚心为民、情系百姓”是村民对某某的一致评价。2003年优质的品种,良好的信誉,使全国四面八方的客户云集某某村,瓜菜的销售解决了,村民足不出户,产品就能

买个好价钱,产品供不应求,这一年,功夫不负有心人,大棚亩均效益达到3000多元,得到实惠的群众乐了,某某心里也很高兴,那些没种棚的户纷纷找到他要求种棚。天道酬勤,正是在某某的辛勤工作下,今年某某村的大棚亩效益已达6000多元。大棚西瓜也名扬在外,群众的腰包鼓了,都夸他们的好支书某某。随后村党支部又建立了养殖协会、种植协会、民主理财小组、红白理事会和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组织对村内各项事务进行有效的指导监督和管理,把“公正、公开、公平”切实融入村内的工作中。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村民们在剩余时间,出现了赌博、打架斗殴、看黄色录像等违法现象,某某及时发现苗头,召开了专门的会议,他对村干部说:“一央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生活也要提高!”经研究,由村集体出资1万余元,组织热爱文艺的群众组成了3个锣鼓队、3个秧歌队,购买了锣鼓乐器、服装道具,组织广大群众开展积极向上的娱乐活动。后来,发展成群众自觉性的活动。该村的李星垣老人,自己组织了各位喜好书法曲艺的群众,定期到他家举行活动,并义务为群众演出,某某得知情况后,给予了老人各种帮助,使李星垣老人成立的“文化庭院”成为全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出带动周边村庄的群众主动参加进来。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衡水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都做了专题报道,也受到了上级表彰。村风村貌得到了根本好转,违法现象基本杜绝,广大群众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生产中。

人们都说某某村变化大,群众们都夸他们的村书某某,而某某对他的成绩却并不在意:“干的好与不好,由乡亲们评判,只要群众满意,我干得就值!”

发展是硬道理

上一篇:网络信息安全培训方案下一篇:六年级的温馨毕业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