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区域足球比赛项目可行性研究

2024-05-24

跨区域足球比赛项目可行性研究(精选6篇)

跨区域足球比赛项目可行性研究 第1篇

跨区域经营战略背景下的领导风格与绩效关系研究

(目录样式)

导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

第一章文献回顾 ··················· 3

第一节 领导风格 ·····························································································3

第二节 跨区域经营战略 ···············································································10

第三节 组织承诺 ···························································································19

第四节 绩效 ···································································································22

第五节 综合评价 ···························································································26

第二章研究框架 ·················· 27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总体构思 ·······································································27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29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 ·······································································33

第三章数据说明 ·················· 34

第一节 数据的获得 ·······················································································34

第二节 问卷及统计方法说明 ·······································································35

第三节 计量分析结果 ···················································································36

第四章讨论与结论 ················· 60

第一节 研究结果讨论 ···················································································60

第二节 主要结论 ···························································································64 附录 ························ 69 参考文献 ······················ 73 后记

跨区域足球比赛项目可行性研究 第2篇

行)》的通知

发表时间:2009-11-17 16:06:34 点击: 93 次

关于转发公安部《“打击犯罪新机制”跨区域办案协作

工作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县市公安(分)局刑警大队:

2008年9月28日,公安部部署建立“打击犯罪新机制”正式运用“跨区域办案协作平台”开展网上办案,为更好地运用“打击犯罪新机制”,保证“跨区域办案协作平台”运行顺畅,公安部制定“打击犯罪新机制”跨区域办案协作工作考核办法(试行),现转发你们,望各地认真贯彻执行。

衡水市公安局刑警支队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十七日

“打击犯罪新机制”跨区域办案协作

工作考核办法(试行)

建立“打击犯罪新机制”是公安机关刑侦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改革举措,是推进公安信息化、狠抓执法规范化、积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三大任务建设的重要措施。“全国公安机关跨区域办案协作平台”是“打击犯罪新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跨区域办案成本高、尤其是解决多发性侵财案件侦办水平低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为深入推进“打击犯罪新机制”建设,努力提升打击跨区域犯罪工作能力,按照2009年刑侦绩效考核要求,确定“打击犯罪新机制”跨区域办案协作工作考核办法如下:

一、考核方式

每个月对各地战果情况进行排名,战果累月计算,一月一通报,年底前对全年的工作进行综合排名,排定总名次。成绩计入全国刑侦工作绩效考核。各地战果从“全国公安机关跨区域办案协作平台”中自动调取。

二、考核内容

考核方向主要是涉及各类刑事犯罪的破外地案件、破系列、打团伙及协作效果工作。

1、办案地破外辖区案件数、破系列案件数、打团伙数、录入犯罪嫌疑人数为得分项。

2、协作地核破案件数、调取户籍前科证明数、制作笔录数为得分项。

3、协作地逾期未办理数、办案地逾期未处理数,以及弄虚作假数、违规操作数为扣分项。

4、网上挂牌督办案件数及举报弄虚作假数为附加得分项。

三、计分方法

办案地、协作地均以地级公安机关为基本单位,并以此来划分外辖区、本辖区协作工作。

地级公安机关辖区内各县局、区分局与其他地级公安机关辖区内各县局、区分局的外辖区办案协作计算考核分值。地级公安机关辖区内各县局、区分局之间的本辖区办案协作无考核分值。

北京、天津、上海、重庆4个直辖市主城区各分局之间的办案协作无考核分值。

(一)办案地得分项

1、破外辖区案件数

每破获1起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案件,办案地得6分(协作地得2分);破获1起省(自治区、直辖市)内跨辖区案件,办案地得2分(协作地得1分)。

2、破系列案件数

每破获一串个案达到10起以上的系列案件,跨省(自治区、直辖市)串案给予10分奖励,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内串案给予3分奖励。同时,串案中的个案,按照破外辖区案件数计算。每串10起以上的个案,从第11起开始,每起给予0.3分奖励;每串20起以上的个案,从第21起开始,每起给予0.6分奖励;每串30起以上的个案,从第31起开始,每起给予0.9分奖励;以下类推。

每串系列案件中查破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案件达到10起以上的,均认定为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系列串案,否则认定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内串案。

3、打团伙数

每打掉一个犯罪团伙,抓获3人以上并录入平台内,查破5起以上外辖区案件,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犯罪团伙给予10分奖励,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犯罪团伙,给予3分奖励。

抓获的团伙成员超过3人的,从第4人开始,每人0.3分奖励;超过10人的,从第11人起每人给予0.5分奖励;超过20人的,从第21人起,每人给予1分奖励;超过30人的,从第31人起,每人给予1.5分奖励;以下类推。

对打掉的犯罪团伙,查破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案件达到10起以上的,均认定为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犯罪团伙,否则认定为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犯罪团伙。

团伙案涉及的系列案件,按照破系列案件数计算。

4、录入犯罪嫌疑人数

不管是核查案件,还是调取户籍、前科证明,每录入1名涉案犯罪嫌疑人资料,3张照片合格真实,信息填写准确的,得1分。

(二)协作地得分项

1、核破案件数

对外辖区发来的案件核查请求,协作地每核破1起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案件,得2分(办案地得6分),核破1起省(自治区、直辖市)内跨辖区案件,得1分(办案地得2分)。

2、调取户籍、前科证明数

对外辖区发来的调取户籍、前科证明请求,协作地每办结1起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请求,完成了调取户籍、前科证明并送寄到办案地的,得4分,办案地无分;协作地每办结1起省(自治区、直辖市)内跨辖区请求,完成了调取户籍、前科证明并送寄到办案地的,得2分,办案地无分。

3、制作笔录数 对外辖区发来的查找受害人或证人核实案件并制作笔录(包括调取证据)请求,协作地每办结1起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请求,完成了查找到受害人或证人并制作了笔录或调取了证据材料给办案地的,得5分,办案地无分值;协作地每办结1起省(自治区、直辖市)内请求,完成了查找到受害人或证人并制作了笔录或调取了证据材料给办案地的,得3分,办案地无分。

如果通过查找受害人或证人每核破1起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案件,协作地和办案地均得2分;每核破1起省(自治区、直辖市)内案件,协作地和办案地各得1分。

(三)办案地和协作地扣分项

1、弄虚作假数 每发现一条,扣协作内容分值的5倍分值:

一是办案地虚假认定破案;

二是办案地录入犯罪嫌疑人虚假照片;

三是办案地收到对方寄送的证据材料后,恶意回复“超期未收到”;

四是协作地仅从网上回复对方请求,实则未办理协作;

五是协作地以各种理由拒不办理协作;

六是办案地、协作地合作虚假办理协作;

七是把一个大的犯罪团伙分成若干小团伙办理;

八是把系列案件拆成若干个系列案件办理;

九是其它弄虚作假情况。惩罚:一个地级市公安机关辖区内的一个县(区)3次弄虚作假的,或辖区内有3个县(区)弄虚作假的,从该省总成绩中扣除100分。屡错屡扣。

2、违规操作数

联络员每发布1条违规信息或回复1条违规信息,省级公安机关联络员5天内未发现并未删除或修改的,扣省级5分。

发布地录入的犯罪嫌疑人3张照片不符合要求、人员信息填写不规范,视为违规信息。

3、协作地逾期未办理数、办案地逾期未处理数

每发现1条,扣协作内容分值的3倍分值。

办案地超期未处理数,包括办案地收到回复后超期不签收和省级公安机关超期不办理投诉数。

(四)附加得分项

1、网上挂牌督办系列案件数

主要是多发性系列侵财案件。我局根据各地上报的未破系列性案件情况,经审核后进行网上挂牌督办,破案后给予附加得分。

查破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挂牌督办系列案件,得20分;查破省(自治区、直辖市)内挂牌督办系列案件,得10分。

认定破案的条件是:系列性案件的所有犯罪嫌疑人必须抓捕归案过半(如系团伙案件,抓获的人数最低不能少于3人),查破的案件过半,而且查破过半的案件最低不能少于10起。

2、举报弄虚作假奖励分

任何一地举报1条弄虚作假信息,把扣除弄虚作假地的分值(协作内容×5)奖励给举报地。

四、考核对象

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第3篇

近年来, 生态补偿已经成为一种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措施。但目前我国对生态补偿的研究在区域生态补偿和生态补偿机制方面还比较薄弱。由于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 以及经济活动的外部性, 使得如何制定有效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我国有着对区域生态补偿迫切的现实需求。由于行政区划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割裂, 导致生态环境的跨界管理问题渐渐凸显, 比如跨界的资源争夺导致的区域之间利益冲突、生态环境管理主体的归属等。就当前来看, 还很少有地区为跨界生态环境问题的预防和解决提供有效运行的机制, 使得跨界生态环境问题难以得到很好地解决。

为更好地贯彻科学发展观, 统筹区域的协调发展,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对跨区域生态补偿的研究更加迫切, 建立起能协调区际关系、体现社会公平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势在必行。第一, 其能够缓解发达地区与落后贫困地区由于缺乏生态补偿所导致的冲突和摩擦。第二, 其能够有效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 共同促进生态建设。第三, 为全面开展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打下基础, 选择一些重点流域与区域作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试点, 可以探索出更加有效的补偿机制, 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

2 生态补偿机制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2.1 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的概念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补偿包括污染环境的补偿和生态功能的补偿。狭义的生态补偿是指生态功能的补偿, 即通过制度创新实行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 通过制度设计解决好“搭便车”现象, 激励公共物品的供给。沈满洪 (2004) 认为生态补偿机制就是通过制度创新设计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 通过制度设计解决好生态产品消费中的“搭便车”现象和生态投资的激励问题。王金南 (2006) 将生态补偿的基本含义理解为一种以保护生态服务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的, 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 运用财政、税费、市场等手段, 调节生态保护者、受益者和破坏者经济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课题组认为, 生态补偿是“以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 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 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 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公共制度”。

2.2 区域生态补偿

目前区域生态补偿的实践领域主要集中在流域的生态补偿问题、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问题和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生态补偿问题。目前在区域生态补偿方面的研究还不多, 主要研究包括: (1) 对西部地区生态补偿的研究; (2) 流域区际生态补偿研究, 陈瑞莲等 (2005) 认为实施流域区际生态补偿是保护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中国应当采取流域区际生态补偿的准市场模式, 建立健全流域区际民主协商、流域生态价值评估、补偿资金营运和流域区际经济合作等机制。周大杰等 (2005) 认为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中的生态补偿问题需要研制可操作性强的补偿机制和对该机制的监督保障体系, 及时有效地建立中央政府和流域下游发达地区对上游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生态补偿制度。刘青 (2007) 通过研究江河源区生态系统的内涵、结构、服务功能及其价值, 探索建立江河源区生态补偿机制; (3) 区域生态补偿政策研究, 万军等 (2005) 分别对全国和广东省的生态补偿的政策进行了评估, 从综合区域、流域和资源环境要素三方面提出了国家和省级生态补偿机制的总体框架;韩志福等对浙江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进行了总结和探索。

2.3 生态补偿机制的运行

目前对生态补偿机制运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补偿主体、生态补偿责任与范围、生态补偿标准、生态补偿的方式和途径、生态补偿的监管等方面。吴晓青 (2003) 围绕补偿主体、补偿依据、补偿数量、补偿形式、补收、补偿使用、补偿监管等生态补偿有关环节问题进行了研究。曹明德 (2004) 认为生态机制是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原则的具体体现, 并从流域生态补偿、森林资源生态等领域论述了流域上、下游之间的利益冲突及对此项制度的不同立场, 并指出了中国生态补偿机制在立法上的缺陷。陈丹红 (2005)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重点研究了生态补偿机制的模式, 包括财政转移型生态补偿机制、反哺式补偿机制、异地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公益性生态补偿机制及生态补偿机制的配套机制等。何国梅 (2005) 对建立西部地区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研究。王欧等 (2005) 在构建完整的生态补偿机制分析框架基础上, 探讨了建立健全农业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的途径。王青云 (2008) 倡导因地制宜地确定生态补偿模式, 包括主要收益者分担补偿模式和政府全部承担模式等。

2.4 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积极探索开展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 比如1978年开始的三北防护林工程。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后期, 在矿产领域的实践开始增多, 云南省于1983年以昆阳磷矿为试点, 对每1t矿石征收生态补偿费, 用于开采区生态环境的恢复,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一措施的使用范围扩大, 广西、福建、江苏等地多县市开始试点收取生态补偿费。1996年8月, 《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立并完善有偿使用自然资源和恢复生态环境的经济补偿机制。1998年由于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 加快推进了我国生态环境的建设, 1999年我国开始启动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等一系列大型生态建设工程, 将生态补偿实践推向了快速发展阶段, 比如我国已经开始建立起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要途径的生态补偿机制, 2004年建立的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标志着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正式启动。特别要强调的是, 一些区域间、流域内因生态补偿开展的区域合作也在探索之中, 在国家战略和政策中, 生态补偿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比如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2003年颁布的促进西部开发建设的重要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建立我国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尽快建立我国的生态补偿机制。为推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原国家环保总局于2007年8月发布了《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提出将重点在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和流域水环境等四个领域实施生态补偿试点。

3 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架构

当前的生态补偿研究多从外部性出发探讨补偿机制的选择, 当需要补偿的环境或资源具有跨区域性质、补偿主体和对象分属两个或多个区域时, 就需要探讨跨区域生态补偿的问题。跨区域生态补偿涉及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区域内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外部作用, 二是某个区域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区域产生了生态环境影响。本文所探讨的跨区域生态补偿是基于第二种情况的研究。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内包括三个主体:补偿区域、受偿区域和补偿机构。补偿区域的行为直接作用于生态环境, 其行为包括生态保护和生态破坏两个方面;受偿区域的行为效应包括环境治理效应和环境污染效应;补偿机构的角色是第三方管理与协调者。由于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和经济活动的外部性, 补偿区域存在生态保护行为和生态破坏行为, 通过对行为效应的评价来确定如何补偿不仅可以遏制生态破坏行为, 还可以激励生态保护行为;而生态保护效应又可以使受偿区域得到相应的补偿;由第三方的补偿机构来管理和协调补偿, 在生态补偿中能够有效地体现公平、公正和公开, 如图1所示。

3.1 补偿主体与客体

生态补偿的前提条件是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客体, 谁利用谁补偿、谁受益谁付费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是确定生态补偿主体与客体的基本原则。跨区域生态补偿主体和客体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域, 因此政府将在相当长时期内代表各自区域作为区域生态补偿的主体与客体。在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中, 补偿的主客体都是政府, 其解决的是政府之间的关系, 但应注意的是, 由于政府所处的层级不同, 需要协调的既包括上下级政府之间的纵向关系, 也包括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关系。

3.2 补偿机构

补偿机构的角色是第三方管理与协调者, 其职责包括资源评价与管理、行为效应评价、建立补偿标准、提供技术资金支持等, 为做到跨区域生态补偿的公平、公正和公开, 需要补偿机构进行合理的设计。

补偿区域和受偿区域的关系判断成为补偿机构设计的一个重要依据, 若补偿区域和受偿区域横向平等且有同一上级政府, 则补偿机构可由上级政府组建或两区域协商组建;若补偿区域和受偿区域拥有不同的上级政府, 则可由两个上级政府协商组建补偿机构。比如, 在长江三峡地区, 若补偿区域和受偿区域的上一级政府都是宜昌市, 则补偿机构可由两区域协商组建或由宜昌市政府组建;若补偿区域和受偿区域分属宜昌市和重庆市某区, 则可由湖北省和重庆市协商组建补偿机构。

3.3 补偿标准核算

根据生态保护行为和生态破坏行为, 通常将补偿标准核算分为污染补偿核算和保护补偿核算。污染补偿核算包括:设定环境指标, 低于指标则处以一定数额罚金;根据污染治理成本确定补偿金。保护补偿核算包括:设立生态补偿基金, 根据生态保护行为效应情况即环境保护价值来给予资金补助;制定相关政策, 给予生态保护行为主体政策上的优惠, 比如税费减免等。

因此, 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中生态补偿标准核算主要采用两种方法:基于成本核算的方法和基于生态保护价值的方法。成本核算法主要应用于污染补偿核算, 即补偿区域对受偿区域在环境污染上造成的损害, 当前的主要依据是污染物治理成本, 根据超标污染物的处理成本确定补偿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污染的显现有滞后性, 这需要在确定成本时加强研究。生态保护价值核算法主要应用于保护补偿核算, 即补偿区域自身的保护行为产生的价值, 比如补偿区域内企业自身加强了污染治理、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艺等, 因此也需要对企业的保护行为的价值进行核算, 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偿, 激励企业的积极性。

比如在长江三峡地区, 生态补偿标准的组成应该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生态保持的直接损失, 包括机会成本、生活方式转变的成本等;二是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成本, 包括生态修复成本、生态建设成本以及生态维护成本等;三是部分生态服务功能价值, 可以考虑按照生态服务价值总量的一定比例提取。

3.4 补偿途径与方式

3.4.1 财政转移支付。

财政转移支付是我国当前最直接的生态补偿手段, 我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基本上是纵向的, 省际、县际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还没有建立起来。横向财政转移支付适宜用于跨省界中型流域、城市饮用水源地和辖区小流域的生态补偿。横向生态转移支付制度通过财政资源在特定区域内由经济发达地区向贫困地区进行横向转移, 使生态受益者和提供者在成本和收益的分担与享受上趋于合理, 从而激发贫困地区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比如在长江三峡地区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中, 既包含中央政府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 也包括受偿区政府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两方面, 尤其是后者。

3.4.2 补偿专项资金。

生态补偿专项资金既使用在污染补偿领域, 也使用在保护补偿领域。资金的来源渠道包括政府财政拨款、生态惩罚性收入、资源税等多种渠道。为规范和加强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的拨付、使用和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建立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的长效激励机制, 建议制定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明确补偿的范围、补偿的标准、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等内容, 更好地发挥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的作用。

3.4.3 相关政策优惠。

为更好地鼓励补偿区域主体的生态保护积极性, 建议在生态补偿机制中设立政策优惠的补偿方式, 比如, 对于在经济活动中主动采用先进生产工艺降低污染排放、主动进行污染物治理等生态保护行为的企业主体, 可以对该企业进行相关政策的优惠, 比如税费方面的优惠减免等。也可以在其他的政策方面予以支持, 比如, 对于生态保护方面表现优异的企业, 可以在土地出让、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先照顾。总之, 可以设立一些有利的政策, 鼓励企业等主体积极主动去进行生态保护行为。

3.5 补偿资金渠道

生态补偿资金是否充足是关系到生态补偿机制是否能够有效运行的基础。在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设计中, 可考虑由相关区域共同建立区域的生态补偿基金, 用于解决区域之间的生态补偿。区域生态补偿资金可以调动在生态服务上存在联系的地方政府、企业甚至个人的参与, 降低谈判协商的时间成本等费用, 共同分摊生态环境的维护成本, 做到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区际生态补偿基金的来源由特定区域内生态环境受益区和提供区政府的财政资金拨付形成, 区际生态补偿基金的主要资金来源可以包括多个渠道, 比如资源税、资源有偿使用收益、生态惩罚性收入、土地出让金、环境补偿费等。除此之外, 还可以积极开拓融资渠道, 比如提供低息贷款、发行环保债券、环保企业上市等, 为区域生态补偿基金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比如在长江三峡地区生态补偿机制设计中, 如果涉及到的是湖北省内或重庆市内区域之间的生态补偿问题, 可以由区域共同的上级政府来设立生态补偿基金;如果涉及的是湖北省和重庆市区域之间的生态补偿问题, 则可以由湖北省和重庆市政府之间来协商设立生态补偿基金。

3.6 保障机制

跨区域足球比赛项目可行性研究 第4篇

一、自组织学习环境简介

SugataMitra教授将自组织学习定义为:“自组织学习是一个过程,它是在没有任何形式的成人监督或指导的情况下,孩子们首先发现一个主题或问题,使用网络通过无数次的互相讨论,以达到对问题的深刻理解。”自组织学习包括三大活动阶段:提出问题、开展调查和展示发现。

首先,激发孩子们对某个主题的兴趣和体验,在一定的知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发现并提出一个探究问题,Sugata Mitra教授将这个问题称为“大问题”。大问题应是开放的,问题解决比较困难,没有简单的答案甚至没有答案。问题解决的目的是激发孩子们深层次和长时间的对话,发展孩子们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的能力。大问题源于孩子们自身的发现和探索,而不是由教师和家长设定的,所以更能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引起他们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并激励他们协同共创、质疑反思。

其次,形成自组织团队,开展调查。第一步,当孩子们对某个主题有一定了解之后,孩子们观察和探索事物,以4~6人小组为单位在网上协同合作,寻找问题的答案;第二步,各小组同时进行行动管理并解决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最后,使用录音笔、照片、思维导图、概念图、数字故事等记录SOLEs体验。

再次,展示发现。引导孩子们向小组提问,提问的支架主要包括:他们是如何获得答案的?他们是如何分解问题的?他们针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和证据是什么?针对这个问题得出怎样的结论?下次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即使孩子们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他们也能从各组的讨论中获益。在这个阶段应注意四点:第一,给予孩子们展示的空间,以分享他们小组论证的过程;第二,讨论问题本身及他们的调查过程;第三,激励孩子们反思活动过程,让孩子们学会分享自己及其他小组的优点;第四,教师应充分利用时机营造积极合作的学习气氛,让孩子们为他们的成长与进步感到兴奋,教师还应大力表扬和鼓励孩子们进行讨论和辩解。

二、项目总体设计

本次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使两地教师形成跨地域的教研团队,让孩子们通过网络延伸课堂,与其他地域的孩子建立学习伙伴关系,了解其他地区的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跨时空优势,深入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努力挖掘孩子们的学习潜能。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创造性地建构符合自己认知的跨学科的知识,孩子们自己选择学习主题和学习进度,由此引发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路径的全方位变革。

项目实践学校:成都市武侯区棕北小学、北京市丰台区草桥小学和成都市盐道街小学。

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以问题提问和问题探索为主,深入挖掘孩子们探索问题的潜能。在2015~2016学年,我们主要做了这些主题,如图所示。

课后,教师邀请孩子们在美食主题的基础上,再从营养学、养生学、生理学等角度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将自己的实践和研究发布到网络平台上,定时进行互动和交流。课上,教師将主题分别转变到“家乡建筑”“家乡文化”“家乡历史”和“家乡综合主题”的研究。这几个主题分别让孩子们提出问题,培养孩子们发现问题、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展示发现和活动反思的能力。孩子们知识建构的层次也从实物向观念转变,走向班级群体公共知识的建构,甚至发展到京蓉两地跨区域学习社区的知识建构与发展。

三、研究问题与能力拓展

无论是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还是教师引导的问题,都需要教师仔细斟酌,问题的开放性和发展性,是否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是否能够锻炼孩子们的某种能力,是教师选择问题的重中之重,只有让“问题一能力”遥相呼应,才能让学习活动成为孩子们知识建构的关键和心智发展的主旋律。具体如下图所示:

教师在每个主题前期引导提出问题如表2所示,这些问题都是管霞老师、赵延龙老师、杨琳老师、魏莉老师和马青老师等集体智慧和群体行动的结果。

随着主题研究的深入和孩子们能力的发展,孩子们会生发出各种各样的高质量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我们没法提前预测和计划的。当然,这些问题能够促进孩子们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推进。

四、总结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案 第5篇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课程标准:了解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以西气东输为例,掌握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2.以西气东输为例,掌握资源跨区域调配对不同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分析图片更客观地了解西气东输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图像材料的能力

2.通过阅读对对材料重点的提取,培养归纳能力,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3.通过对西气东输个案的分析更好地认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培养从特殊到一般的类比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学习,认识我国资源的地区不平衡性,培养节约的理念 2.树立合理利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

二.学习重点 1.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2.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学习难点

1通过对西气东输的学习推广到其他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认识和理解 2.学会从多方面分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问题,认识到事物的多面性

四.教学方法:讲述法、问题引导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 五.教具:教材、视频、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同学们,现在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资源。比如大家每天喝的水,还有家里使用的煤气,天然气等等。现在福州居民基本上使用上了天然气,不要以为你们家里每天做饭使用的天然气是埋藏在福州的地下,其实这些天然气而是从印尼买来的。从印尼运来的液态天然气,在福建接收总站,把液态天然气转换为气态,体积膨胀600倍后,再调压输送到各个门站。这个过程就是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板书: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田佩佩)想想为什么我们要大费周章地把天然气从印尼运过来? 【学生回答】因为福建天然气资源少,印尼天然气便宜

【教师讲述】大家说的都对,福建天然气资源少,并不是天然气的资源富集区,仅有的资源不能满足本身的需求。正是由于区域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不匹配,且资源在区域之间不具有流动性(像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等他都是可以流动的,而自然资源,是固定的,如铁矿,就是这里有,这里就有铁矿资源,你不能把它挪到别的地方,如果开采了,那就是商品,不是自然资源)因此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在我国境内,你知道有哪些跨区域资源调配的方案吗?(展示ppt)这个是什么?有南北中三条通道的西电东送。那这个呢?将山西、陕西盛产的煤炭运到南部地区,是我国的北煤南运工程。还有将南方水资源输送到缺水的北方的南水北调工程。今天,我们主要通过学习西气东输来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过程。先来看一段新闻,大致了解一下西气东输。【播放视频】板书:

一、概述

【教师提问】看完视频,结合课本图5.1,能告诉我什么地方给西气东输工程提供气源?终点有是哪里?

【学生回答】新疆 广州

【教师提问】首先看下我国天然气的分布,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天然气有很大部分分布在新疆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和准格尔盆地很多,其次还有柴达木盆地、鄂尔多斯高原和四川盆地。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是一线工程的起点,有没有在课本上找到?把它圈出来。终点是上海。二线工程的起点已经延伸到中亚地区,是从国外进口天然气。它的终点广州,两个终点范围扩大也可以说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什么把终点定位在这两个地方,不定位在福建呢?

【学生回答】长三角和珠三角人口稠密,天然气消耗大,需求量大。

【教师讲述】回答的很好。那再请一个同学告诉我西气东输一线具体进过了哪些省?哪些地形区?

【学生回答】一线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地形区: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中国内地通往新疆要道,西至玉门关

春风„„,西北——东南走向的长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跨越京、津、冀、鲁、豫、皖、苏7省市)、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指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ppt展示)

【教师讲述】对刚才的回答适当补充。现在大家应该对这个造福千千万万人的西气东输有个大概了解后,这个工程横跨了这么多省,这么多复杂的地形区,工程建造一定是有很多困难的,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建造它?肯定是利大于弊的,现在你们脑海里应该对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的利有个概念,但是要你们用精炼的语言分条表述出来可能还不行,那我们现在来一条条分析。

【思考】事物的形成往往不是只有一个原因,要真正了解一个事物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分析这个问题,大家使用发散性思维来分析。首先,我们看东部地区。结合课本,请个同学回答下,从东部地区的角度,为什么我们要实施西气东输?你们对照课本5.2上的饼图分析一下。【学生回答】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

【教师讲述】对,像长三角珠三角这些地方,城市十分密集,城市密集能源消耗就大。看课本图5.2,它的消费占了48.7%,将近全国的二分之一,生产呢?原煤只占16.2%,原油44%,还多一点,天然气仅仅只有18.2%。这说明什么?它的生产完全不能满足它的消费是不是?西气东输工程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西部呢?因为经济水平不是很高,它的消费只占全国的19.1%,原煤生产是24.9%,原油是24.8%,天然气,哇„„不得了,非常多,占了71.3%。其实光光塔里木盆地就占全国天然气总资源的22%。能生产这么多资源完全能满足本身的消费,那剩下的用不完怎么办?扔掉吗?肯定不可能,通过西气东输工程输送给东部地区,不仅解决了本身生产过剩的问题,还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吗,可谓一箭双雕。因此,结合东西部分析,实施西气东输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板书:二.原因{能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差异大。除了这个,那你们想想还有没有什么别的原因?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一直在讲天然气,大家不会以为我国使用最多的资源是天然气吧。(ppt展示中国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比较图)图上很明显看出,中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其实在中国,长期以来,能源消费结构,煤炭占了70%左右,而天然气只占了 3.3%你们现在再看课本图5.3,看看煤炭和天然气的比较。相比之下,煤炭给环境造成的污染比天然气更严重,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而且煤炭是固体,比起天然气这个气体,北煤南运给公路和铁路运输造成了很大压力。天然气的比较优势很明显。

因此,我国必须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天然气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板书:{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家也有感受,几年前很多家里安装上了天然气管道,而不是像以前一样使用的是煤气,这就是我们在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最后,大家知道西部大开发吧。今后我国油气资源的开发重点在西部(板书)这是西气东输的第三个主要原因。陆地上的天然气主要集中在新疆的塔里木盆地,青海的柴达木盆地,川渝(重庆)的四川盆地和陕甘宁的鄂尔多斯四大气区。总体格局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东北、华北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基地的油气开采已经到了中后期,产量全面递减,增产难度大。因此,油气开采的接力棒我们要传给西部地区。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发展战略。

以上就是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总结版,请大家把这三点备注在课本上。

刚才我们介绍西气东输这个庞大的工程时候讲了,它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和中亚,东至长三角和珠三角。这样一个横跨我国东西的管道工程,它肯定对所到之处都会有多多少少的影响,都会是什么影响呢? 板书:三.影响

【提问】现在给大家几分钟时间看一下课本影响这一部分,然后提取课本中的信息,可以小组成员之间讨论一下,两分钟过后提问。【学生回答】略

【教师补充】讲学生正确的答案写在黑板上,然后ppt展示,进行补充

一、从全局来看

1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

2优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大气质量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4为沿途各省发展创造契机,激活相关产业的发展潜力

二、对西部地区的影响 1增加就业机会 2拉动相关产业

三、对东部地区的影响 1优化能源结构 2促进经济发展

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具体的过程看课本图5.6

五、如果你是环保局的人员,你认为西气东输的影响是什么?改善东部地区大气质量,缓解沿线环境压力

其实除了课本上讲到的这几点,西气东输工程还有很多方面的影响,比如社会效益:有利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环境影响也并不是只有好的方面,用辩证的思维看问题,其实也有可能带来一些弊端,如工程的建设必定会破坏一定的植被,会对当地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它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其他的影响留给你们课后慢慢思考。【新课总结】回顾西气东输的原因和影响 【课堂练习】

1.二线管道与—线管道两线分界点地名和二线管道到达的最南城市分别是()。A.兰州、上诲 B.塘迹,广州 C.鄯善、南宁 D.中卫、南宁

2.二线工程的天然气主要从国外输入,下列国家或地区最有可能成为主气源地的是()。A.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B.俄罗斯 C.西亚 D.乌克兰

3.该工程建设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环境意义是()。A.缓解能源紧缺 B.改善水体质量

跨区域涉税事项报告说明 第6篇

一、跨区域涉税事项报告

本模块提供经营地在省内或省外的跨区域涉税事项报告业务。经营地在省内的,可通过电子税务局完成跨区域涉税事项报告,并流转至经营地税务机关完成报验;经营地在省外的,到经营地税务机关完成报验登记。

(一)操作路径

电子税务局>我的应用>跨区域涉税事项报告

(二)操作步骤

1.登陆后,选择右上角【应用中心】,选择【申请类】-【跨区域涉税事项报告】,单击图标,选择“添加到我的应用”

2.进入【跨区域涉税事项报告】模块。

(1)确定跨区域经营地为“省内”或“省外”。选“省内”的,需选择“跨区域经营地行政区划”并确认“经营地主管税务机关”后,录入“跨区域经营地地址”;选“省外”的,选择“跨区域经营地行政区划”后直接录入“跨区域经营地地址”。

(2)根据实际跨区域经营情况勾选并填写经办人信息、联系人信息、经营方式、合同名称、合同编号、有效期等信息。

3.点击保存,并提交。

4.经营地税务机关在完成报验登记后,会推送反馈信息到“消息中心”,纳税人可在“消息中心”中查看。在模块主页面中,可查看表单状态,并预览报告表。

5.收到经营地税务机关的报验登记反馈信息后,可携带相关资料至经营地税务机关进行预缴税款或代开发票。

(三)注意事项

如纳税人已赴经营地的,可以在首次办理涉税事宜时,直接向经营地国税机关填报《报告》完成报验手续。

二、跨区域涉税事项信息反馈

本模块仅提供经营地在省内的跨区域涉税事项信息反馈。经营地在省外的,需按照经营地税务机关的相关要求完成跨区域涉税事项信息反馈。

一、操作路径 电子税务局>我的应用 >跨区域涉税事项信息反馈

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1.登陆后,选择右上角【应用中心】,选择【申请类】-【跨区域涉税事项信息反馈】,单击图标,选择“添加到我的应用”

2.进入【跨区域涉税事项信息反馈】模块,页面中显示经营地在省内的跨区域涉税事项信息。

3.选中您需要进行信息反馈的报告表,系统自动带出该报告表的有效期间内,在经营地所有的预缴税款数据,请确认并勾选与需要反馈的报告表的预缴数据,选中后,点击保存-提交,提交申请,发起流程。

如您选择的为2017年10月1日前开具的外管证,请在“合同名称”、“合同编号”处进行补录。

上一篇:供应室各种流程下一篇:散文随笔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