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银行求职经验总结

2024-06-29

我的中国银行求职经验总结(精选8篇)

我的中国银行求职经验总结 第1篇

我的中国银行求职经验总结(转)

又到了一年中银行招聘的时候了,原来学生会的同学跟我要过一片总结,在这就放上来,希望能对大家有些帮助。

一 工作的机会

就经管院来说,工作的机会还是很多的,大家完全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的问题,惟一的差别就是工作好坏的差别,经管院的同学未来的去向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公务员。第二部分是企业,主要的工作是会计,销售,等职位,第三部分是金融业,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兴趣来确定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

二 如何找工作

首先,一般在大四上半学期的第六七周的时候,就开始陆陆续续会有单位来农大进行宣讲会,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对于企业的兴趣去看一下,其中也不乏有水利水电这样性质的单位。其次,学校的就业信息网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求职平台,网站上涵盖了很多就业的机会,大家可以多关注一些。最后,最重要的就是网申,现在很多好的企业都比较重视网上求职,平时大家可以多去中华英才网和智联招聘网上关注一下就业动态。

三 银行求职经验

因为我主要的求职经验是银行,未来的工作单位也是银行,因此主要介绍一下银行的求职经验,先说说大家主要可以考取的银行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即央行;各类政策性银行,如农业发展银行等;五大国有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深发展,中信银行;以及各类商业银行。一般来说,新学期一开始,各家银行陆陆续续地就开始招聘了。

人民银行的招聘一般在十月份左右进行,是网上报名的形式,一般考试的时间在十一月份左右,人民银行的考试采用的是笔试的形式,专业性很强,我是会计专业的,今年的考题包括审计,会计,财务管理的知识,比注会的难度要小,但是知识点比较多,题型有选择,判断,计算,论述这几个题型,今年面试的比例是5:1。相对其他的银行而言,人民银行的竞争压力比较大。

中国银行今年的报名时间和人民银行的报名时间相近,考试时间也是挨着,一个在周六一个是周日。着重介绍一下中行的情况,中行今年的招聘人数在四大行里是最多了,全省招聘的计划人数是1200人左右,有消息说这事中行三年扩招的最后一年。但是中行由于网点比较少,在未来预期会扩大范围和规模,就我自身的感觉而言,将来招聘的人数虽然减少,但是总体而言应该还是名额比较多。中行的报名也是采取了网上报名的形式,中行今年将招聘的事务委托给中华英才网,报名都是在中华英才网上进行(所以大家平时还是要多关注这些招聘网站的),说到报名投简历,在这个地方要单独说一下下,网上报名投简历有的时候是一件很碰运气的事情,现在基本上所有的银行都是采取了网上报名的方式,除了央行的简历审查是像公务员

一样的比较严格的审查以外,其他包括五大国有银行以及农信,中信等银行的简历大家都有被刷掉的可能性,好比你的专业课成绩比你们舍友的高,而且你过了六级,他可能只过了四级,在长相上,你可能也比他更胜一筹,但是还是有可能性你的简历被刷掉,而他则没有被刷掉(这里的的简历被刷掉就是指没有笔试的资格),虽然有说法认为在刷简历的时候是着重看专业和长相的,但是我感觉随机性刷掉简历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今年我有笔试资格是中行,江苏建行,央行,而简历在工行和农行则被刷掉了,因此大家在报名考银行的时候面对简历被刷的情况,有个思想准备就好。

如果简历审查通过的话,会收到短信或者邮件的通知,要求通过邮件确认是否去笔试,然后在考试之前的前两天,打印准考证去考试就好。中行的考试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英语,考试的题型和四六级题型不一样,据说是和托业考试的题型比较类似,时间是一个小时,题量是100题,100题中还包括有小段阅读,一个题下面有两三个小题,因此时间还是比较紧张的,大家还是不要把英语放下,在我看来英语是项很重要的工具,就算在工作以后,如果英语好的话,还可以申请去海外支行工作。第二部分是行测,和公务员行测的题型差不多,但是难度要小得多,时间同为一个小时,这一部分感觉压力不大。第三部分是专业知识,感觉涵盖的范围很广,从金融到国贸到会计都有,而且深度比较大,这一部分我发现我根本没几个会的。三个部分之间都有休息的时间的。大家比较关心考银行都要准备些什么,在我看来,英语是要有所准备的,起码得找找语感,避免连蒙哪个都不知道,再一个是行测,这个大家可以在准备公务员考试的时候顺便准备就好了。专业知识由于涵盖的范围太大,大家有精力的话就准备一下。

大概在十二月份左右,如果通过了笔试以后,就会受到邮件和短信,通知你去参加面试(当时守着邮箱刷邮件的情形还是历历在目啊),同样面试也是要通过邮件确认的,如果有机会面试的话,要提前做好准备,订好住宿地点,买好西服,皮鞋,领带。中行的面试是无领导小组讨论和程序化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这种形式,可能大家都没有太接触到,有点类似于辩论的形式,讨论的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对于题目材料的观点可以归类为两种,好比如果你是一个医院的院长,如果来了来个重症患者必须手术,但是没有家属签字,作为院长你是动手术呢还是不动呢?参加讨论的成员都要持有一种观点,一般的流程是读材料之后每个成员进行一到两分钟的发言,阐明自己是持有哪种观点,然后进入讨论阶段,讨论的目的是要让所有的成员都要达成一种观点。之后就是进行总结发言。无领导小组讨论之后进行的就是单面,是你独自面对考官,进到考场之后,在桌面上摆着面试题目,在读完题目之后,就可以申请答题,单面相对而言没有太多的技巧,应该注意的应该是两点,一是礼仪,进去一定要注意礼节,要向考官问好,推椅子拿试题都要轻拿轻放,可以和考官多一些眼神交流。二是要注意镇定,单面的时间比较短,一般在五分钟之内就差不多了,一般而言很短的的时间内没有大的失误的话,感觉不会产生太大的差距,因此要保持镇定,看清题目的要求,条例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应该就不会差。之后就是等待成绩的过程,之后有差额体检和二面,中行的成绩是按笔试和面试的综合成绩排名录取的,二面只要没有太大的差错,就不会被刷掉。农行和工行的考试我都没有参加,笔试方面,和中行的题型差不多,都是有英语,行测和专业知识组成的,但是不同的是中行三部分是分开的,中间有休息的时间,而农行和工行的考试则是三部分混合在一起,一场考完。面试方面,农行和中行是一样的,无领导小组讨论和单面,而工行只有单面。

今年建行的考试我也参加过,但是建行在山东省有一条比较特殊的规定,山东建行的报名条件要求的是211和985的大学,因此大家如果想报的话,可以试着报报外省的,我当时报的是江苏的建行,在济南参加的笔试,笔试的类型也是英语,行测,专业知识三部分混合起来,一场考完。面试是要去报名地去的,江苏建行的面试相对而言是比较特殊的,中行的面试是由省行同一组织,同一面试的,而江苏建行的面试则是把面试的权利下放给地市,我报的哪个市的,就由哪个市的市级建行组织面试,刚开始我认为这样的面试机制会有很多黑幕,尤其对于我一个外地人而言,不过事实证明还是我多虑的,在这里想告诉学弟学妹,有些时候确实是由黑幕的,但是机制是慢慢完善的,现阶段而言,这种选拔机制还是比较公平的,建行面试的形式是单面,注意事项还是礼仪和冷静。建行由于面试的机制比较灵活,出成绩也是比较快的,十二月二十号左右面试之后,十二月三十一那天晚上八点收到了建行的短信,要求去签约,最终经过再三考虑还是放弃了建行,现在依旧感觉很对不起建行。

邮储和农信社的招聘都是在一二月份,农信笔试题型常识类得比较多,最后有一篇申论,面试是单面的形式,邮储的面试形式是两轮,第一轮是无领导小组讨论,第二轮是单面。这两家的考试我都没有参加过就不过多叙述了。

四 结语

还有些话想跟学弟学妹说,银行有的时候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样,大家在做决定的时候要慎重,大家可能觉得银行下班很早,其实并不是这样,银行关门是很早,但是关门以后还要对账,如果有一点差错就不能下班,有的时候等运钞车来了以后都六七点钟了。银行加班的时候也是很多的。另外,现在银行业的竞争是很激烈的,进了银行之后会有业务指标,这些可能大家原来都是没有想到的,因此,大家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进行规划的时候,要慎重考虑,不要仅凭表象就作出决定。

最后,希望每位学弟学妹都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学业事业一帆风顺。

我的中国银行求职经验总结 第2篇

昨天周一,本来是休息的时间,结果是比上班还辛苦,上午去纬博复试,下午去新通面试,

纬博这边,先是行政经理和我讲一通的公司制度待遇福利,然后问一堆问题,然后是谈到薪资问题。按有行业经验的标准,我试用期2个月,底薪是2500+500(浮动工资)+奖金。转正后,就是底薪是2500+500(浮动工资)+提成。完了以后,就是和他们文案主管聊。感觉还不错。

下午新通的面试有点悲剧。购书中心不等于书城。被人误导,我在地王下车,走到书城,

《我的`求职面试经验记》()。再兜回来,在科学馆下站,finally找到对的地方。填完表后,笔试都没有。直接是老板面试。长相酷似carol,当然块头没carol大,问了一堆很专业的问题,为什么要转作文案啊,离职后2个月都干嘛去啦?……她直接和我说基本上通过了。待遇和纬博差不多,不过提成估计半年后才能拿,压力应该更大。

今天已经星期二,没见着任何录用通知,焦急中。

我的中国银行求职经验总结 第3篇

1 建国以来土地制度改革历程

1.1 土地改革阶段(1949-1952年)

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1950年6月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明确规定土地改革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其后,又颁布了《农民协会组织通则》、《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份的决议》等文件,以进一步推动和规范土地改革。至1952年,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少地农民先后分的7亿多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缴纳的350亿kg粮食的超重地租,封建剥削关系彻底土崩瓦解,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这时土地制度的特点是: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地统一于农民,农民既是土地的所有者,又是土地的自由经营者。这次土地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为新中国工业发展开辟了道路,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成长。但由于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同时由于一些贫农底子薄,缺少基本的生产资料,很难抵御自然灾害,两极分化重新产生。

1.2 农业合作化阶段(1953-1957年)

虽然土地革命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制度安排,但人们很快认识到这一制度安排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总结革命根据地和后来解放区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经验的基础上,1951年9月制订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明确指出,既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伤农民的个体经济的积极性,还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互助合作的积极性。1953年12月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初级社是在承认土地私有权的前提下,农民以土地、农具等生产资料入股,集体劳动、民主管理、按劳分配和按股份红相结合。初级农业合作化推动了农村土地制度的再一次变革,土地由农民所有、农民经营转变为农民所有、集体经营。这次变革使农村土地制度具有了半社会主义的性质[1]。初级农业合作社的建立,克服了以自有土地、自我经营为主要特征的个体经济所不可避免的缺陷。该制度的安排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但又没有扼杀效率,因此产权制度安排效率较高,公平程度也有所提高。

1955年10月中共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提出:要重点的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在有些已经基本实现半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地方,根据生产需要、群众觉悟和经济条件,从个别试办,由少到多,分批分期地由初级社转变为高级社。会后,高级社就由个别试办重点试办,农业合作化运动转入以建设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中心。高级社是在初级社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土地由集体统一经营使用,全体社员参加集体统一劳动。通过一步一步地改造,废除了土地私有产权制度。

1.3 人民公社化阶段(1958-1978年)

1958年在高级社基础上大力发展以乡为单位、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实行单一的公社所有制。农民个人只是土地的使用者,全面无偿占有农民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自然资源。用毛泽东同志的话来讲就是“一曰大,二曰公”。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宣布了土地私有制的终结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最终确立。1962年为巩固土地的集体所有制,稳定农业生产,采取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所有制模式,即将原先的公社所有,改为生产队为基础的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集体拥有,相应建立三级管理机构。农村形成了以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统一、集体土地无偿使用为主要特征的农地产权制度。在该制度下,农业生产要素受到制度约束不能自由转移,社员对人民公社或生产队的大呼隆劳动方式和大锅饭分配方式没有选择权和退出权[2]。使得参加集体统一劳动力的社员没有积极性,农业效率非常低下。

1.4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9年-至今)

解决激励不足问题是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改革的首要目标。在集体所有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80年代初的农地家庭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保证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的分配方式,正式揭开了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和家庭承包经营相结合的方式,农地产权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农地的所有权和处置权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归农户,收益权则在两者之间进行分割。这种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产权制度,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解决了农产品供给和温饱问题。

过去30多年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采取了渐进、增量的方式,遵循了“帕累托改进”原则。家庭承包制这项改革在演进过程中,针对原来生产队集体劳动的弊端,农民和干部先后创造出了包工、包产、包干3种方式。从1982-1986年,政府每年以一号政策文件的形式,总结和部署农村改革。此后,政府不断的出台和调整农村的各项政策,不断的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2004开始新一轮的“中央一号文件”开始出台和实施。2004年至今,中央已经先后发出了9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将农村改革推向深化。

2012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把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政策,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调整土地制度的相关政策成为改革的关键。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出“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这是征地制度改革内容首次写进中共党代会报告。

政府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使农民生活条件逐步改善,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的内部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得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使中国的农业经济逐渐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洪流中,推动中国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

2 新时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经验总结

2.1 坚持“两个飞跃”的指导思想

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邓小平提出了实现两个飞跃的思想:“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3]”。农村的改革必须以“两个飞跃”为指导思想。核心是坚持发展集体经济,废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下的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但不是废除和取消集体经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集体经济长期发展,最后逐步走向以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的新的集体经济。

2.2 坚持渐进式的改革方略

“欲速则不达”,中国的经济改革采取的是渐进式的改革方略,拒绝西方的“休克疗法”。先从成本较低的的改革做起,形成增量,再一步一步处理存量改革[4]。农村土地改革通过包工、包产、包干三种承包形式,逐渐把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集体“大呼隆”的出工方式彻底打破。再通过连续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及和稳固下来。在保持政策延续性的基础上,逐步从农业内部向农业外部、从农村内部向农村外部进行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采取的渐进、增量的方式,遵循了“帕累托改进”原则,改善了激励机制,提高了效率。

2.3 坚持农民的首创精神,农民利益至上

从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可以说是农民的伟大创造,中国农民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了许多新鲜事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创造的。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发展、基层组织的建设也是农民创造的。农民是农地制度改革的实践者和获益者,他们在现实的的制度创新中有无限的动机和能力。坚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就要充分尊重、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就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尊重和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尊重和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让农村改革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还面临着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明晰土地产权、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农村土地征用等方面的改革依旧任重道远。

摘要: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农村土地制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新时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而且关系到我国整个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梳理和理清建国后农地制度变迁过程,总结成功的经验,对今后的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土地制度改革,家庭承包制,经验

参考文献

[1]洪名勇.马克思土地产权制度理论研究—兼论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创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蔡昉,王德文,都阳.中国农村改革与变迁:30年历程和经验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我的MBA求职经验 第4篇

曾经和朋友闲聊时,被问到:“如果你当初就知道毕业时会遇到金融危机。你还会选择读MBA吗?”一时无从作答。这种问题就象你问别人:“如果你知道股指会从6100跌到1600,你还会选择买股票吗”之类。这世界有很多“但是”,却从来没有一次“如果”。

2008年是不太平的一年,太多的事情发生,一件比一件惊人。还来不及从称霸奥运的喜悦中回味过来,我们——2007届MBA的同学们就要毫无准备的面临金融危机的洗礼。“风起于青萍之末”,当张春教授把贝尔斯登的新鲜Case拿到金融分析课上进行分析讨论时,我们中绝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寒流正从大洋彼岸席卷而来。

几乎就在同一时间,我们开始了求职历程。这个时候我仍然对前景充满着信心,跟同学们开着玩笑说,如果我们都找不到工作,那中国的MBA今年都要面临整体性失业了。玩笑归玩笑,我对求职的准备工作还是非常重视的,早早便进行职业规划和求职策略的前期准备。

职业规划&职业策略

我读中欧之前主要的工作经历Focus在从事物流行业的操作管理。跟很多人一样,选择MBA,是希望借这个平台完成职业的转换,我一直对销售或者叫Business Development比较感兴趣,我的第一目标是转到这类岗位上去。于是在职业策略方面,我仔细观察和分析了其他同学的招数。

第一种叫“面霸王”

不管什么公司,不管什么岗位,都会递交简历。所以我们会看到某“童鞋”成天衣着光鲜,忙于各类面试。有时还会来个“霸王面”,即使没有接到面试通知,也会不请自去的跟面试官来个不期而遇。我听说2006届有这么个哥们,投了500份简历,获得了50个面试机会,最终收获了一个满意的Offer,还算功夫不负有心人。

第二种叫“非君不嫁”

某些“童鞋”,求职目标非常明确,确定在某个行业或某些公司,比如顶级咨询公司。只有这些公司的Opening才会打动他们的芳心。所以一门心思“他的眼里只有它”。

第三种叫“关系网络型”

这类人对普通的招聘兴趣不大。主要精力放在自己以前或在校期间拓展的网络进行机会的挖掘,神出鬼没,首尾难现。运筹千里,决胜帷幄。

根据自己的情况,好像哪种都靠的上,但哪种都不真正适合我。我没有精力和实力去全面撒网,目标行业也不十分明确,也谈不上有关系网络。怎么办呢,后来我定了个一般原则,即:换岗位不换行业,换行业不换岗位。这样可以在日趋严峻的大环境里最大限度的避免工作背景和经验的不利影响。

如果除了等待还可以做点什么,那就去“准备”吧

我自己的电脑里还保留一个Control Log。那是我想看看自己在最终搞定工作之前究竟要经过几次/轮面试的记录。现在看这张表,会发现在短暂的2008年9、10月份面试高峰期过后,面试机会和天气同步进入了冬季。从宏观层面上,坏消息一个紧似一个,让人愈发揪心。虽然还未到毕业,但整个大的趋势已经露出端倪,有细心的同学做了一个对比,数据显示我们的就业率和去年同期相比连一半都不到。偶尔又听到某同学拿到Offer的消息,会让我们的神经更加敏感。有人在MSN上发出感叹:在今年的形势下,MBA毕业生。不仅转行已无可能,连老本行都可能回不去了。

在这样的环境和形势,除了耐心和坚持,我们真的想不到更好的办法。患难之时见真情,同学们在一起互相鼓励,维持乐观的心态,积蓄自己的力量。既然没有面试,就自娱自乐,饭局、牌局渐渐多了起来,还相继成立民间娱乐公司和传播公司。似乎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经济危机下。娱乐行业反而会加速发展这一论断。

耐心和坚持最终会有回报,在今年1月份。朋友介绍了一个猎头顾问给我。这个顾问是我求职以来遇到的最专业的一位,反应神速,沟通和推动能力超强。经验极其丰富。在她的主导下,虽然时值春节,我还是在短短3周内,完成了Line Manager、HR和GM的3轮面试。整个过程非常顺畅,反馈和信息沟通亦非常有效。最终,在2月底正式毕业前的前一周,我拿到了一家物流公司的BD职位。

回顾整个求职过程,觉得目标明确,全力以赴和良好心态是我最终顺利拿到Offer的根本原因。所有磕绊、挫折反而赋予我更多的经验和信心。运气和机遇真的是为有准备的人出现的。

银行求职经验 张莉 第5篇

1、准备简历。

简历应该是伴随着大学的成长的逐步完善的,虽然大部分的银行都有自己的简历模板,但事先准备好简历,也会更加省时省力。

要求:(1)简略且突出重点。应主要包含:基本信息(照片)、校内实践、社会实践(准备去银行的同学最好有银行相关实习经验!)、所获荣誉及技能。

(2)关注网上好模板,朴实大方即可。

2、网申。

建议从9月中旬关注校园招聘。

(1)网申前——关注。

关注感兴趣的企业招聘动态,提前搜索关于该企业的网申经验。

准备资料,使网申流程更加顺畅。(除了简历是必须准备的之外,有些银行会在网申过程中有开放性问题,或是要求填写自荐信)

(2)网申中——记录。

根据报考岗位描述自身优势。(比如:柜员岗需要细心稳重、客户经理岗需要开朗和沟通能力等等。。我也是从网上看来的)

网申大潮到来后最好要随着网申做记录,包括所投的企业名称、岗位、报名编号、日期等,不然真的太容易忘了。

(3)网申后——追踪。

网申后可以时不时的查看简历状态,像51job就可以看到自己的简历状态、被浏览次数等。

3、笔试。

准备:(1)总。全面而粗略的复习行测、金融、英语即可,推荐银行考试必备:《银行考试一本通》(华图和中公教育的都可以,内容基本一样)

(2)分。针对即将考试的银行,关注历年笔经。推荐应届生求职网:校园招聘大礼包(从网申到签约经验一条龙,史上最全)

4、面试。

一般银行的面试有两次,主要形式基本上就是无领导小组讨论和半结构化,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网上都是有大量的资料可以练习的。

我就说下自我介绍吧。一般面试前都有自我介绍的时间,这段介绍时间尤其重要,考虑到面试官的疲劳程度,我个人认为时间应该控制在1分钟左右,不宜过长;另一方面,要突出重点,比如社会实践和特长可以激发面试官对你的兴趣,进而会在下个环节向你提问。

5、体检。

到这步就差不多了,该做的就是合理作息,以最好的身体状态迎接体检。

祝旅大家都能签到理想工作!加油!

学长经验4 银行求职路 第6篇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大学四年已近尾声。上学期求职的风风火火,也因一纸“卖身契”,悄然落幕。和很多同学一样,现在还是有每天看应届生的习惯。现在已无求职的压力了,每天吃饭睡觉好似养猪。好吧,终于可以静下心总结一下了。也希望能给学弟学妹们一点点经验之谈。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我先把文章的结构列出来吧。

一、面试的公司及结果

二、个人情况及选择

三、求职的过程描述

四、如何选择offer

五、个人求职经验总结

一、面试的公司及结果

为什么先写这个呢,也是考虑大家每个人方向不一样,我的方向是银行,结果不算尽如人意,但觉得还是可以给后来的同学们提供点经验。如果发现我面的企业对你没什么帮助或不感兴趣,那么下面可以不看了。

我求职的方向是银行,投得简历不多,面得也不多,总共面了六家银行,被拒了三家,拿了三个offer。

中国建设银行总行:本部经办岗,面到终面、体检,被刷。平安银行总行:管理培训生,面到二面,被刷。深圳招商银行:客户经理岗,面到终面,被刷。深圳农业银行:客户经理岗,拿到offer。深圳建设银行:轮岗一年,拿到offer。

深圳中国银行:轮岗一年,拿到offer。(最后本人签了这里)

二、个人情况及选择

首先介绍一下自己的基本情况吧。本人男,211财经院校本科生,管理类专业,家里小县城工薪阶层,没有背景,所以找工作全靠自己。在校成绩中等,英语不好,刚刚过四级,社会实践经历还算丰富。性格比较沉稳,虽然不是那种很多话的人,但口才还算不错。

为什么要说这些呢,因为这些都影响了我求职的方向。这也是我想说的第一点:每个人求职的选择,都需要考虑自身性格、能力、家庭、学校、专业等因素,而不盲从他人。(一)

行业选择

开始求职前,我在行业上确定了一个方向,确定了银行这个方向。为什么呢? 1.首先本人家庭条件一般,所以想先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在社会上站稳脚跟。2.学校、专业背景和银行较为对口。

3.个人能力和银行的应聘要求较为匹配。

4.金融行业在未来的发展还是被社会普遍看好的。

(二)地域选择

其次,我在地域上也确定了一个大致的方向,确定了以深圳为重点,北京为辅的想法。

1、本人想在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工作、生活,平台高、机遇多、以后生小孩的教育条件也好。

2、银行在一线城市较为成熟,可以学习经验、培养资源。

3、上海的企业对户籍要求严格,招聘信息上很多要求本地生源,故排除上海。

4、北京也有一定的门槛,但考虑北京平台是最高的,有很多企业的总部,虽然难度大,但还是想要试一试。(但基本简历就被刷了)

5、深圳相对北京、上海更为开放;人均GDP水平也是一线城市首位(意味着整体工资水平高);离家近,也有亲戚朋友在深圳。

考虑以上因素,所以重点关注深圳企业,试一试北京企业。

三、我的求职经历(一)

求职的准备

找工作,准备很重要,简历当然是必备的武器。简历就像一个人的脸,面试官没看过你,先看你的简历,简历筛选也是很多同学难以跨过的坎。简历的重要性自不必言说。

本人对简历是很是重视的,从去年5月份就开始整简历,直到把三方签了,简历就一直在修改,从内容、版式、文字、标点到描述方式都不知经过多少次的斟酌,投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都有不同的简历。现在看看自己的简历,虽不敢说是华丽丽的,但也是内容充实、格式美观、描述精当。虽然网上很多将简历应该怎么做的,但我也谈谈我的心得吧。简历没有定势,能够吸引眼球,展现自我就是好的简历。本人看过一些设计新颖的简历,很是羡慕。但如果面的是银行的话,那么我们还是做一份现在流行的“一页纸”简历吧,至少这样显得职业、简洁,更为稳妥一些。那么一页纸简历需要注意什么呢?

1.一张漂亮的正装照。一个做HR的学姐说,他们筛简历一般只看照片。虽然很无语,但现实确实是这样。

2.简洁的个人信息。姓名、手机、邮箱、籍贯、求职意向即可。其他的基本是无用信息,不要让它们占用你宝贵的一页纸的空间。3.最好不要用QQ邮箱,除非你面腾讯。

4.把最得意的经历放在前面,并做一些精当的描述。5.注意标点、错别字。亲,不要让它们影响你。

6.最重要的是:经历的选择和企业用人要求相匹配。经济学告诉我们,要尽可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当然,现在有一个很流行的方式叫做网申,银行基本都是要网申的。网申其实和自己做简历的要诀都是一样的,客户需要什么我就提供什么,当然不是教大家作假,很多事情描述方式不一样表达出来的意思就完全不同。

(二)银行笔试考些啥

据网上报道,经年投建行的人超过34万。而在建行网申系统中显示,像我一样投建行总行本部经办岗的同学有2万余人,但最后总行本部面试的名单只有不到600人,那么其他一万九千多人去哪里的呢?就是挂在网申和笔试上了。

四大行的笔试都是全国统考,我参加的三个,都是机考,考试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综合知识、英语能力、行政能力测试和心理测试。综合知识涵盖了金融、财会、管理、经济、法律、计算机、时政及他们银行的基本情况。英语能力一般是阅读理解为主。行政能力测试和国考的内容差不多。题量是非常大的,要在3个小时内做完。连猜带蒙做完还是可以的,因为都是选择题,想要保证正确率有一定难度。

今年,我参加的中行、农行、建行笔试,感觉农行最容易,建行最难。建行虽然英语阅读只有三篇,但我觉得很对词汇看不懂,当然这其中有我英语不好的原因。中行英语题量最大,十余篇的阅读,但是一般都是邮件对话形式的,答案可以在文中直接找到,词汇也比较简单,考的是阅读速度了。说农行最简单是因为行测简单,英语文章难度和中行差不多,但题量要小。

另外,我面的深圳招行,平安总行也有笔试,但这个就简单多了,都是笔答,题量小,一个小时就考完了,内容以行测为主,没有英语,是各个分行自己出题。一般题目来源都是国考的行测。本人发现今年平安总行的笔试和某一年的国考题基本一样。

所以,要怎么准备呢,这就很简单了——就是做题。英语靠积累,一时复习也提高不了,所以,本人英语部分就听天由命了。但是,本人在行测和综合知识部分下了一定功夫。由于本人目标很明确,在9、10月的时候,银行还没有开始找人,本人并不着急出去听宣讲、投简历。每天除了上网看看有什么企业,挑一些比较中意的申请。然后每天都有花3—4个小时做公务员考试题,本人买了一本国考真题,有十余套试卷吧,本人基本上都做了一遍。以至如果哪个公司是用国考的题目笔试的话,本人可以直接写答案。

综合知识内容很杂,没有哪个专业的同学学过这么多东西。但是学经管的同学一般经济、财会、金融、管理、法律都会学一个概论,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把那些基础课的书拿出来翻翻吧,不能保证你会做题,但是一般的题都可以猜对。时事政治就要靠自己多看看最近的新闻,一般都是最近的大热点,但问的可能有些偏。比如今年就考了“三沙市是哪三沙”,还考了蛟龙号、辽宁号航母的相关题目。

(三)我的面试经历

好了,说了那么多,终于到整体了,我想这也是大家最想听的。因为我面的不多,所以都和大家讲讲吧,失败的也有失败的经验吧。首先讲失败的。(没有按时间顺序哈)

1.圣诞节之面——建行总行

顾名思义,圣诞节之面就是在圣诞节那天面的。实际上建行总行有三次面试,第一次小初面,是建行来了我们学校,在学校里简单地面了一下。正式的面试是在12月25日,在北京,建行总行大楼面的。

说实话,能够到建行总行本部面试,本人已经很开心了。本人小本一个,非京城大名校,也没关系,去的时候就当是去学习的。确实,这次面试确实是高手如云,在等待面试的时候,和其他同学闲聊,发现基本上是国内外最知名高校的研究生。一个北大的研究生问我,你读几年的。我说四年,他愣是没反应过来。面试前,有一个信息核对,需要核对身份证、学生证、六级、大学成绩单。我偷偷看了一眼名单,发现六级成绩很多都是650+的。

建总的面试分专业面试和综合面试。专业面分为金融、财会、经济、管理,建总按专业帮你分的。我被分到了管理类。专业面试是单面,四个面试官,每个面试官问一个问题。虽说是专业面试,但是并没有特别专业,至少是管理类,听说金融类面得很专业。第一个面试官讲了个故事,要我用需求理论分析一下,我就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拿出来讲讲。第二个和第三个面试官都是针对我简历的经理问的,主要问了我的银行实习经历。第四个面试官是一个漂亮的姐姐,但我就是遭在她手里,她负责英语口语测试,要求用英语回答。她用英语问我社团的经历,我听懂了,一个是因为我英语确实不咋的,一个是紧张,当时我就不知道怎么说。面试官还是比较和善的,她后来问了个简单的,要我用英语自我介绍一下。我就简单地说了说。专业面试就over了。

专业面试完了就等综合面试。由于专业面试是分五个场,综合面试只有一个场,所以等了很久。我本来应该十点前面完的,但一直等到中午也没等到。面试官就把我们待到了大建总的食堂去吃饭了。好吧,不愧是总行,伙食就是好,豌豆烩虾仁,虾仁比豌豆多。但是本人没敢吃多少,因为下午要面试,怕吃多了说话不好听。

吃完没过多久就开始面试了,工作人员喊了五个人候着,大家都不想第一个进,所以我就进去了。本来挺紧张的,但是面试官很和善,一进门他就说好像我们哪里见过。我在学校初面就是他面的,没想到他还记得。然后他也没马上面试,而是说了一些闲话,问我来没来过北京,觉得北京冷不冷啥的。顿时我就不紧张了。综合面试就问了我一个问题:“你有没有过领导交给你任务,但你不知道怎么做的情况。你会怎么办。”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情景问答的面试题。我正好有过这经历,我就把我当时怎么做的说了一遍。他好像还挺满意的。拿着我的简历一条一条的念了一遍,然后说了一句:你很优秀,来我们建总的可能性很大,我们会在年前发通知,如果中途你有什么其他情况,请和我们发邮件说一声。好吧,本以为十拿九稳了。然后就从此没消息了,也就是默默地把我拒了。其实拒我也很正常,和其他名校研究生比,我确实没啥优势。我只想说,希望面试官不要给别人制造了希望又把它默默地捏碎了。

2.匆忙的武汉行——平安总行

平安银行总行本来是不想去的,因为前几天笔试很多,人很疲惫,又要跑到武汉去。但是,家里很担心我找不到工作,手上没有一个offer。所以就逼着我去了。头天晚上买的机票,第二天一早就飞。好吧,我就想不明白为什么要在武汉面。

因为在武汉,面平安的同学以武汉本地院校居多,我看了一下签到表,只有几个和我一样飞过来的。平安面试分两轮,第一轮无领导小组讨论,一组十个人,有一个和我一个学校的研究生,一个英国某学校的硕士,一个长沙过来的妹子,剩下的的武汉院校的。桌子围城了长方形,两个面试官对门座者,我坐在右边第二个。这是我对无领导小组讨论形势的观察。我对于群面压力不大,觉得和平时小组讨论差不多。我应对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策略也很随意,并不是特别在意面经中领导者、计时着、记录者等角色的扮演。别人愿意拥戴我我就当领导,不愿意我就发表自己的观点,记录他人的观点,协调大家的分歧。在这次讨论中,大家都表现得比较强势,特别是一个看起来乖乖的妹子抢着当领导,但看得出来她是照面经做的,一板一眼,自己也很紧张。所以她并没有把大家组织好,这次的讨论算是比较混乱的,直到最后才勉强达成一致。所幸,我中午收到了下午二面的通知,但好像我没有看到那乖乖的妹子了。

二面是二对一的单面,面试官针对我的自我介绍和简历问了几个问题。但不知为什么我那时紧张了,倒也没有紧张到啥也说不出来的地步,就是感觉很多想表达的东西没有表达出来。面出来,感觉很纠结,总有种隐隐的忧虑。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终面,听说好像还有三面,反正后面也没我啥事了。

3.最意外的面试——深圳招行

深圳招行是我第一次面试,第一轮在学校面的,无领导小组讨论。说是最意外的面试呢。这第一个面试,就是我是面试名单的第一个,第一组第一个。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座位是按名单顺序排的,我就坐在面试官的旁边。这次面试基本都是学校的同学,一个还是同班同学。这次面试感觉得出大家都是行家里手,讨论过程比较顺利。我主要是针对题目的症结发表了看法,提出了一下讨论框架。唯一比较麻烦的是,这一组有12个人,人数太多了,很多想法没时间表达清楚。在这种情况下,个人觉得积极一点会比较好,至少让面试官认个脸熟。

第二天发的面试通知,本来以为十拿九稳进二面,但同学都收到通知了,却没有我。算了,胜败乃兵家常事,我是这么安慰自己的。第三天中午,同班的同学面试都回来的。我突然收到了一个深圳电话,说是深圳招行人力资源部的,问我有没有收到短信通知。然后我就火急火燎地坐车到市区,还怕会迟到,结果本来应该是那天早上第一个的我,变成了最后一个。等到晚上八点,轮到我了。二面也是终面,二对一单面,一个面试官是宣讲会时主讲的那个,校友;另一个稍老,应该是领导。首先做个自我介绍,然后问问题。他们着重问了我在银行的实习经历,毕竟我面的是银行嘛。由于我的实习是比较扎实的,我有很多东西可以讲。面的时候,我发现这是个压力面,面试官总不等我说完,就抛出各种质疑,并装得很不屑的样子。我想他既然是压力面试,我就要装得若无其事。本来我觉得我说的东西应该能够吸引他,但是慢慢我就发现,我和面试官合不上拍了,我想表达的是我是一个条件优秀、有潜质的人,他说问的是你怎么给我们创造利润,我发现我和他们的企业文化合不来。我并不是那种迎合面试官的人,虽然面试的时候我还是会好好解释他的质问。但是,我当时就想,就算给我offer 我也不会签的。当然,最后他也没要我。或许也是觉得我不适合他们企业吧。总结一下失败的经验

虽然是失败了,但其实我觉得这几个面试总的还是表现得不错的。但为什么他们没有给我offer,我还是总结了一下。

1、建总没要我可能性有很多,毕竟面试官是肯定了我的,饭北京的水深大家是知道的。如果原因在我,我想主要是英语、学历、学校的原因。英语是本人的硬伤。所以大家想去银行总部一定要练好英语。我也听说了中行总行是全英文面试,而且问得很专业。

2、平安银行和招商银行,个人觉得自己整体表现没有太大硬伤,只是平安总行面试没有完全表现出来。但是通过这两次面试和面试官交谈,我发现我和股份制银行的文化不甚符合。这就说明,很多时候不是你不优秀,而是你没有做好定位。

讲完失败的,下面说说拿到offer的。说到成功的,好像反而故事不多,面得也顺风顺水,就是等待的结果太揪心了。

4.一面之缘——深圳建行

深圳建行是我面得最简单的一次了。在学校面的,一组6个人,排队进去站一排。当时由于我还要赶到学校另外一个地方去面建总的初面,我就和引导的姐姐商量,插了个队,所以我们组就有七个人,除了我好像基本是研究生,而且还有两个老乡(因为面试官要求介绍自己是哪里人)。首先一个自我介绍,没有限制时间。然后问了一个问题,情景模拟式的,假如你和你领导意见不一怎么办之类的。我比较擅长答这类题,因为情景模拟一般都问你和领导处理关系的问题,在国企领导就是上帝,所以把这个意思表达清楚就好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本来以为有二面,结果大家等了两个月,他直接发offer了。(中间有笔试,过了笔试的就发offer)

5.关键的一星期——深圳中行、深圳农行

深圳中行和农行的面试是在一个星期。星期天飞到深圳,星期一中行一面二面,星期二农行一面,星期四农行二面,星期五农行体检。

先说中行吧,中行面试分两轮,先是无领导小组讨论,二面是三对一的单面。中行的面试应该是我见过比较专业的了。据说简历筛选、笔试、面试都是外包给了猎头在做,最后是猎头圈定一个入围名单,然后中行再确定最后人选。面试前有一个签到,还需要填一张调查表,例如工作地点、薪酬、愿意坐几年柜等等。不过感觉这个表作用不大,我填了愿意坐5年柜,好吧,我是违心的,但最后给我的offer是轮岗的(有的是专门坐柜的)。面试前,我看了一下签到名单,这是我的一个习惯吧,观察下竞争对手怎样。中行来面试人估算有近2000人,整体素质感觉比其他行好些,211以上的学校较多,硕士学历的也较多,不乏海外院校的海归们。一面的无领导小组,八个人一组,一个关于“暴力慈善该不该的”讨论,大家比较和谐,在第一轮的表态中,八个人有七个人意见一致,表示可以接受。另外一个女生是持反对意见的,表现的略显强势,但是她也很聪明,看到形势一边倒的时候。她把她的反对意见改口说成是担忧和补充。(她最后也收到了offer)。这样我们就很自然地达成了一致。在这次无领导中我算是一个leader吧,除表达自己观点外,主要负责整理出了讨论框架,并对大家的观点进行了记录。大家推举我总结发言,因为我声音比较大,有一定气场吧。所以,面试者的精神面貌是很重要的。

一面结束后,我们就在门外等着,面试官一个一个喊进去单面。这次单面有点压力面试的味道,面试官语速很快,问题也是一个接一个。我算是反应不快的人,因此我差点栽在一个问题上,所幸最后化险为夷。面试官问我,你一般在团队中是不是都是担任领导的角色?可能是觉得看我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担任了领导的角色吧。我说是。他马上问,你认为你适合担任这个角色吗?我怕给面试官太强势的感觉,我说“可能觉得不太适合”。这是左边的那个面试官微微一笑。我知道我这样的回答引起了他的兴趣,因为一般的同学都会答适合。我说不适合也是确实觉得自己有一定缺陷。他马上问,你为什么觉得你不适合,你有什么缺点。又问你同学认为你有什么缺点。由于他问得很快,我两个问题答得有点前后矛盾。他立马就质疑我的回答是矛盾的。当时我很紧张,但我知道,这是我要冷静。我并没有着急回答,而是沉思了一小会,然后把我这个话圆了过去。出来的时候,最后的哪个同学说,我面试的时间比其他同学长很多。规定是十分钟,他说他等了近半个小时。好吧,我觉得面试时间长至少表示面试官对我感兴趣,其他的只能等结果了。

中行面完我在酒店休息了一天,那是我第一次去深圳,但是因为要面试我也不敢去完。星期三,我是下午一点半的场,为了保持状态,我多睡了会,大概中午起来,洗了个澡,吃了个午饭,然后就走路去深圳农行。

来到深圳农行,大家都在礼堂后场,工作人员喊顺序喊号,每个人发一个号牌,面试的时候不能提及自己的姓名和学校,这是出于公平的考虑吧。农行面是的人也很多,也是小2000人。第一轮是六个人一组,进去后和面试官面对面坐者,有六个面试官,每人面前一个,单面的形式。首先每人一个自我介绍,然后坐在你对面的面试官会问你一个问题。我做的自我介绍是精心准备过的,主要突出自己的综合素质好,分三个点讲,每个点后面可能会引起面试官问问题的地方,我都做了精心的准备。我介绍的第三个点是说我喜欢读书,结果面试官就问我最近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收获。这是我准备过的,我就把我读的书和他说了一下。这本书其实不是最近读的,但是爱读什么书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喜好和内涵,因此我不会把我最近读的小说和他说。我说的是过去读的一本讲中国文化的书,因为农行性格较为沉稳、传统,我说一本讲传统文化的书即显得有内涵,也比较符合农行的口味。

农行的面试我发现一个问题,其实面试官问你的内容不重要,比如他问我读的书,这似乎和银行工作没太大关系。面试官关注的是你回答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我后面一个哥他就没把握好这一点。他是广东本地一所著名985院校的硕士,金融学的,有6个月的花旗银行实习经历,论学历、学校、经历、专业都比我优秀,都比我适合银行工作。但是,面试官问他花旗银行实习时做了什么,犯了两个错误:一是他表达得很没有条理性;二是他在用花旗的行话和农行的领导说。这样直接导致农行的领导没有听懂他说什么。因此,二面的时候我就没有看见他了。

农行二面是无领导小组讨论,这次的讨论我觉得从组织法到我们讨论都是比较失败的。组织方没有交代清楚时间和规则,导致我们讨论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能够准确计时的。讨论的时候大家各自发表各自的意见,各不相同,又不愿妥协。我在其中,为了最后能够完成讨论,并没有过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是协调大家的关系,把类似的意见综合起来,适当的时候指明我们当先需要解决的分歧点,提醒时间的不足,敦促大家抓紧时间。虽然这次讨论我个人的观点不多,但是最后大家一致推选我来总结陈述。面试出来后,大家都说我是leader。(四)

体检是怎样的?

求职的最后一步就是体检,这是最简单的一步,但是不要因为简单就放松警惕。中国银行就喊我复检了,把我紧张的。首先体检内容有什么?一般入职体检的体检内容包括:身高体重、血压、心电图、血检、尿检,内科,耳鼻喉。复检的时候,我发现出问题最多的,一般在心电图、血检、尿检。不是说你身体有问题,而是结果容易出现偏差。那么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要怎么规避误检出问题呢?

1、提前前三天不要吃药(生病也不要吃)、饮酒,可能影响血检结果。

2、体检前一天多喝水,一般医院交代你不要喝水,但是如果尿比较黄(也就是尿里面盐类物质多)的同学如果不喝水,就容易被检出尿里有结晶物。(好吧,我就是因此复检的,复检的时候医生交代多喝水再排尿,让我不要再出问题了)。

3、体检前不要过于劳累,不要激动,心电图经常因此有误诊。

其实,体检一般没有甲肝、乙肝之类的同学都能够,但是大家还是注意点吧,不在小问题上出错,我就因为复检花了好几千去深圳。

四、如何进行选择:本人的Offer比较

正如上面,写到我最后拿到了三个offer,三家都是深圳的国有银行,发offer的时间也差不多,这就意味了我必须选择一个签三方。为什么我最后选择深圳中行呢?我做了一个比较。

首先是四大行整体发展情况的比较 1.四大行盈利能力比较 名称

中国银行

农业银行

工商银行

建设银行 净利润(百万元)

130,319 121,956

208,445 169,439

机构总数(海外机构)

10951(586)

23468(7)

16887(239)

13592(11)

员工总数 派遣工

289,951 490,121

442,528 359,048

66,855 42,720

33,669 29,610

人均利润(元)

449451.8

248828.35

471032.34

471911.38

2.四大行员工待遇比较 名称

货币性薪酬(百薪酬总额(百万)

万)

42,378

47,132

560,15

49,703

员工总数

289,951

490,121

442,528

359,048

派遣工

66,855

42,720

33,669

29,610

人均货币性薪酬(万)

14.62 9.62

12.66

13.84 中国银行 58,970

农业银行 75,937

工商银行 85,710

建设银行 71,388

说明:

1、以上数据均来自于四大行2011年报;

2、货币性薪酬包括:工资、奖金、补贴、津贴;

3、人均货币性薪酬只代表全国人均水平,不同地域、支行实际薪酬有较大差异,故该数据仅做参考。

然后,通过网络和他人了解了深圳农行、建行和中行的一些信息,结合自身情况进行了比较和考量。(由于网络信息真实性无法考究,及他人建议的主观性,故以下信息也许不代表其真实情况。但是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1.业绩情况

深圳农行:整体业绩较弱,业务范围最窄,发展势头较好,潜力大。深圳建行:业绩规模最大、效益佳,业务范围广,口碑声誉好。

深圳中行:业绩规模较大,效益在中行系统内最佳,深圳同业领先,以大客户为主(银行处于谈判的弱势地位,但对个人培养资源较佳)。2.个人收入

深圳农行:相对较低,但仍然很体面。

深圳建行:最好(面试时听说的:某支行柜员入行第二年月工资水平为13000元。仅供参考)。深圳中行:略低于深圳建行。

3.招聘规模

深圳农行:网上公布的录用名单约为220人。

深圳建行:300人左右。(体检名单大致人数;另悉:官网2009年行员3500人,2012年行员近5000人,平均每年招300-400人)。深圳中行:150—170人左右。(名单未公布,朋友有关系打听的)。4.发展通道

深圳农行:入行即定岗,本人是城区客户经理岗。

深圳建行:入行轮岗一年,应该是在基层(向HR电话咨询的:深圳目前收缩分行机构,人员分配和薪酬都偏重一线)。

深圳中行:基层轮岗一年,有较好的培训机会。(部分同学是签的三年合同柜员)综上所述,主要考虑中行员工人数少,个人发展和资源培养较佳,结合自身性格,所以选择了中行。

心得

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篇幅讲本人当时是怎么选择的呢。并不一定要说明本人作出的决策是正确的。因为,我认为在找工作的时候面试技巧尚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何给自己定位、如何选择。因为大家精力是有限的,能力是有偏重的,不可能适合所有的企业。做出了适合自己的定位和选择,求职就成功了一半。那么如何定位和选择呢?

1、对自身的性格、能力、家庭、专业、学校、偏好等指标有一个较真实的评估。

2、寻找与自身情况匹配的企业,不要盲目求好,也不要妄自菲薄。主要投和自身匹配的企业,可以冲一下较好的,目标企业要有一个梯级分布。

3、尽可能地为自身决策寻找更多的信息,不要主观决策,想当然地就觉得这个好。

4、五、面试经验总结

(一)自我介绍

1、要有一个中心来概括自己,比如我用了“综合素质良好”这个词,这样面试官容易记住你。

2、不要在介绍时,流水账式地将经历、奖项,这只是你的例证,你是要通过这些经历来说明你的特质。我所有描述经历的话都很简短,只是为了证明我“综合素质良好”。

3、最好分成几个点讲,或用递进的关系。其实你的逻辑比内容更重要。我见过很多人一味陈述很牛逼的经历,但照样被刷。

4、自信、大方、声音大点,说话有节奏,这当然是必须的。

(二)单面

1、简历提问式:也就是针对你简历上的东西提问。这个就靠自己准备了,简历上的每一点都要准备一个小故事。你也可以通过简历引导面试官提问,问你想回答的问题。

2、情景问答式:也就是如果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你会怎么做。面对这种问题,主要靠社会经验。一般会有几种情况:一是和领导有关,这种就是要服务好领导;第二种是和客户有关的,这种就要表达以客户需求未导向;第三种是和时间分配有关的,这种就是分清“轻重缓急”。

3、压力面试类:面试官问问题非常快,会不断质疑你的回答。这时就要注意两点:一是不缓不急、不卑不亢,在压力下表现沉稳是很重要的;二是,面对质疑不要心虚,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了。

(三)无领导小组讨论

无领导小组讨论可能是很多同学害怕的,网上也有很多面经,但就我的经验而言,千万不要去套面经的角色,而是根据形势随机应变。当然,这中间也有一些必要的步骤和要点。

1、观察形势,进面试场前,可以先可以和一组的同学闲谈几句,对他们的性格、特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知己知彼嘛。比如,有比较强势的人,最好不要硬碰硬,可以在讨论的时候用柔性的办法把他拉拢过来。而对于相对沉默的团队,或意见比较统一的讨论,你可以在观点上展现亮点。

2、抓住问题的关键。每个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问题都有一个破题点,你如果能够点出这个点,就能够充分反应出你的思维能力,而不在乎说话的多少。比如,排序问题、选人问题首先要确定标准,而不是直接开始讨论。

3、注意记录,不管是担任什么位置,都要注意记录,这样有利于判断讨论时的形势,要顺应形式走,当让不是要做墙头草。

六、结语

以上的都只是经验之谈,有很多不全面、不成熟的地方,还请大家见谅。其实,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点,面试的时候只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展现出适合的自己,其实就成功了,所谓面试技巧都只是小节,真实的自我才是面试官所需要的。

求职面试经验总结 第7篇

关于成绩单,不蛮您说我现在是大二在读,所以在成绩单方面没法儿去和学校开具证明,而且实话,我大一的成绩并不是很乐观,都是保持在刚刚不被挂科的基础之上的,但是我本来是可以得三等奖学金的只是因为没有去参加开学典礼所以被取消了,因为我是班里唯一一个大一过英语四级的,另外,我觉得学习成绩只是一个方面,很多课程我并不感兴趣,所以更多的时间我是用来学习其他的东西的,看更多的书籍,所以成绩不是很优秀,但是我会尽量两者兼顾的,因为我学校里还有传媒工作室的事情,以至于我这次的英语六级都被迫放弃了

[求职面试经验总结]

我的中国银行求职经验总结 第8篇

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有两种相互矛盾的现象在资本主义各国出现了:一是城乡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日益凸显;二是在城乡的对立与冲突中开始出现城乡协调发展的萌芽。在此背景下,基于对西方各国城乡关系的深入考察,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诞生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既分析了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城乡之间的矛盾与对立,也看到了未来城乡关系的发展趋势必然是走向城乡融合,对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城乡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城乡之间的对立贯穿于人类社会的经济历史,但其消灭却是一种现实要求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城乡之间)的对立的运动”。同时,马克思认为,城市与乡村从分离到对立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从城市脱离乡村而独立存在的那一天起,就出现了城市与乡村间的对立,其表现形式主要是“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由此带来了“农业对工业的依附和乡村对城市的依附”,但消灭城乡对立又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现实要求。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消灭城乡对立并不是空想,正如消除资本家与雇佣工人间的对立不是空想一样。消灭这种对立日益成为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要求。”

(二)消灭城乡对立的途径是走向城乡融合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社会统一的首要条件”。而城乡融合能够“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优点而避免二者的偏颇和缺点。”因此,消灭城乡对立、走向城乡融合是必然的。而消灭城乡对立、走向城乡融合的具体道路是“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使社会全体成员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走向城乡融合的基础条件是推进生产力的发展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理论,生产力所表示的就是人们在征服、改造和利用自然中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作为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包括三个基本要素: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基于对生产力内涵及其构成要素的准确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城乡融合的进程中“把每个人的生产力提高到能生产出够两个人、三个人、四个人、五个人或六个人消费的产品;那时,城市工业就能腾出足够的人员,给农业提供此前完全不同的力量;科学终于也将大规模地像在工业中一样彻底地应用于农业。”可见,推进生产力的发展是走向城乡融合的基础条件。

(四)走向城乡融合的主要着力点是工业与农业的有机整合

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他们已经看到“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交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并且“由于农业和工业的分离,由于大的生产中心的形成,而农村反而相对孤立化。”因此,要实现城乡的真正融合,必须使工业与农业有机地整合。

二、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就开始在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指导下,应对和处理城乡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城市关系理论中国化的60余年的时间里,我们有过成功的经验,但更多的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基本原理所带来的偏差与失误。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初步探索时期(1949—1956)。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为中国城乡关系的发展探索道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修复和重建国民党政权遗留下来的对立、断裂的城乡关系进而推进城乡融合,成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指导下,相继提出城乡兼顾和沟通城乡关系的主张。在1949—1952年短短的几年里,促进了城乡人口的自由流动,推动了城市和乡村的共同发展,无论是城市化进程,还是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水平,都有大幅度提升。但是,1953年以后,政府通过农业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限制了土地、人口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国家首先采取了统购统销制度,取消了农民对农业剩余产品的自由支配权;与此同时,又通过城市粮食的定量供应,限制农民进城就业,直到完全禁止农民自由流向城市。中国开始走向城乡隔离,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进程出现了第一个历史拐点。

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偏差与失误时期(1956—1978)。

1956年以后,中国开始逐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从1956—1978年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出现了明显的偏差与失误。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的颁布,将全国人口截然分成了城市市民和农村农民,户籍成为决定城乡居民身份、地位和相关福利的重要分界线。在城市,从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的招工招干,到粮棉油乃至日常生活消费品的供应等,都与户籍直接关联。农村劳动力的城市迁移也只能通过参军和升学等较为逼仄的通道实现。在乡村,国家通过人民公社制度和集体经营制度,掌握了对农业生产要素的绝对配置权,农民被限制在农村,被固定在集体生产经营的土地上,并且在国家严厉的城乡分割政策下,失去向城市流动的自由。自此,中国开始形成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导致了第一、第二产业发展中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农业长期落后于工业,农村在与城市的不平等关系中艰难前行,未能取得与城市同步的发展。

第三阶段: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重新探索时期(1978—2001)。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全面的拨乱反正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特征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有意识地纠正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进程中的偏差与失误。

自1978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整个国家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我国的城乡关系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在农村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僵硬的城乡二元结构模式开始出现软化的迹象,资源要素的城乡间流动开始趋于活跃,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工业与乡村农业的关联度有所强化、发展的差距出现缩小的趋势,农村劳动力的城市流动开始变得自由。但是,由于80年代后期改革重心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刚刚有所软化的城乡二元结构出现反弹,城乡关系又一次出现非协调发展的态势:农村发展的投入被削减,农民的利益被忽视甚至被侵占,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速度又一次和城市拉开了距离,形成了日益突出的“三农”问题。

第四阶段: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进一步调整与完善时期(2002年—至今)。

2002年党的十六大至今,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进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就是立足中国城乡关系的发展现状,对城乡关系的进一步调整与完善。

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明确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2007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更是明确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些重大决策表明,我们正在通过深化体制改革,为平等开放互通相融的城乡关系发展铺设道路;通过国家发展战略的科学转型,为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最重要的根本保证。近年来,党和政府致力于从多个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我国的城乡关系发展正在步入良性运行的轨道。

三、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经验总结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至今的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进程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穿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由于其对城乡关系的深刻的洞见和前瞻性的预言,对于中国城乡关系的调整、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总结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对于未来中国城乡关系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城乡关系良性发展的正确路径应是有机融合、互利互补、共同进步,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仅仅关注一方,而忽视另一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历程一再向我们昭示:推进城乡之间的无缝隙对接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在此进程中,我们不能人为地将城市和乡村分隔开来,尤其要认识到“城市偏向”的发展路径是不可持续的。处理城乡关系的正确思路应该是:明确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的支持与促进,乡村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带动和辐射,在准确把握城市和乡村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推进各种资源要素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配置,强化城乡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补充、互惠互利、和谐共进的关系,推进城市和乡村走向真正的融合。

(二)城乡关系良性发展的关键节点应是统筹规划,构建城乡一体化协调运行框架

对城乡关系进行统筹规划,将城市和乡村纳入一个统一的战略框架,有助于推进城乡空间、经济、社会等诸多要素实现一体化的协调运行。这种一体化可以分解为城乡空间结构一体化、经济结构、人口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生态结构等的一体化。其中,空间结构一体化是载体、经济结构一体化是基础、人口结构一体化是关键,社会、文化和生态结构一体化是城乡高效整合的条件。这六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城乡统筹规划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总之,对城乡关系进行统筹规划就是要形成“以城带乡、以乡补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的理想城乡关系模式。

(三)城乡关系良性发展的主要推进力量应是国家政策的扶助与支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每一次变动,无论是隔离度的加强,还是融合性的增大,都能清晰地看见国家政策作用的印记。我们必须承认,在未来中国城乡关系的发展中,由于国家主导作用的存在并依然强大,国家政策的每一次调整,都会对城乡关系产生或深或浅的影响。因此,虽然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中存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但国家政策作为第一位的影响要素是毋庸置疑的。同时,经由国家政策的调整,推进城乡关系的良性发展,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四)城乡关系良性发展的可持续性保障应是通过制度创新,推进新型城乡关系不断向纵深发展

确立良性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不是单纯的“城市反哺农村”,也不是简单地推行“惠农措施”、增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而是要在新型城乡关系的目标指引下,建立一系列有效的支撑性制度,为城乡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为此,要构建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财产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组织制度、公共财政制度等,并使各项制度有机衔接,为城乡良性互动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摘要:在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的基础上,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并从中总结出一些有益的经验,以期推进我国城乡关系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好地遵循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基本原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历史回顾,经验总结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9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0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7.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8.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1.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0.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2.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733.

[11]刘伟.建国后党的城乡政策调整与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2).

上一篇:光学综合实验下一篇:中日婚礼文化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