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和父亲作文

2024-05-23

母亲和父亲作文(精选8篇)

母亲和父亲作文 第1篇

我的父亲和母亲作文

Xinzhou Middle School Written by Zhang Tianliang

My dear friends, have you ever seen the film “ My Siblings”? If you saw ,do you want to know another “film” --------“My Father and Mother”?

I come from a faraway small village of Jingshan, Hubei province .My father and mother are both farmers, of course ,I’m the son of farmers.Mr Deng said “I am the son of Chinese people,I love my country and the people deeply.” Like what Deng said , I love my parents deeply.

My young friends, especially for our young students, some of us are not willing to talk about our parents, just because they are farmers who we think are in the bottom rung and we think are the most useless people. In our morden society ,yes, most of us have been the son of farmers when we were born.But it’s just right that these farmers bring up us. They are our parents , our father and mother .We should say we love our parents justly and forcefully, can you ?

In my middle school time ,my school was in the another city ,so I could only go home in summer holidays and winter holidays. I always complained that the holidays were too short. The day when I should get back to school was coming , I always was hustled by my mother , she said I must study hard for my beautiful tomorrow. I haven’t known what had happened after I left home until now. I heard my mother always cried silently and she was not brisk for days after I left home. Today ,when I get back to school, she still sees me off rushing to catch buses in early morning no matter what the weather like. She tells me that she will insist on seeing me off forever if she can.

In last summer holiday ,my farther and mother changed their old conceptions a little that they still looked upon me as a child. Frankly speaking, our parents always regard us as children in their mind no matter how old you are. I became a teacher, my parents told me : “ You must teach carefully, because you are paid by the goverment . You must deal with whatever things you do well in your life .No one wants to entrust his children to a unconscientious teacher……” obviously they wished me to make greater progress.

Our parents are getting older and older ,don’t you pay attention to more and more silvery hair is climbing upward quietly? In contrast, boys are becoming stronger and stronger , girl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beautiful.when we were children, our parents were our shadow ,after growing up, we are our parents’ shadow. We are the continuity of their life.

My dear friends, when you walk in the roads of campus with your girlfriend intimately,have you ever thought about alloting a little solicitude for your father and mother; when you play with your classmates happily in the open field, have you ever thought about distributing a little happiness for your father and mother ; when you are eating delicious food jubilantly with your friends, have you ever thought about dividing a little delicacies for your father and mother? …… when you are in alien land,have you ever remebered your parents like what they do?

Maby you say we having nothing to repay, yes, we really have nothing to repay.We just have good grades,we just have enthusiasm, obedience, health ,smile and maturity.

我的父亲母亲

———点亮心烛读后感

新洲中心学校 张天亮

冬天的夜暗得很早,也很冷,躺在床上,手头捧着这本由王玺局长主编,曾宪云先生捐资刊印的《点亮心烛》,徜徉在文字之间,似乎也不是那么冷了。读到《亲情的力量》这篇文章中“亲情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比爱更持久,更内敛而更热烈的力量。”处,身在异乡,想起参加工作一年来的生活,感触良多,写下了下面的文字。

————题记

我亲爱的朋友,你曾经看过〈〈我的兄弟姐妹〉〉着这部电影吗?如果你看过,你是否还想看另外一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呢?

我来自湖北京山的一个遥远的小山村,我的父亲母亲都是农民,当然,我是农民的儿子。邓小平同志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诚如他所说的,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父亲母亲。

我的年轻的朋友,特别是对我们年轻的学生来说,我们中的一些不愿谈论我们的父母,仅仅因为他们是我们认为的处在最底层和在这个社会最没用的农民。在我们的现代社会里,是的,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出生时曾经是农民的儿子,但是,正是这些农民抚养我们长大,他们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父亲母亲。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爱我们的父亲母亲!你能吗?

在我的中学时代,因为我的学校在另外一个陌生的城市,所以我只能在寒暑假回家。我总是抱怨假期太短,返校的日子越来越近了,直到我的母亲用棍子赶着才罢,她说我必须为了我的美好的将来而努力学习。直到现在,我仍然不很清楚知道在我离开家后发生了什么。我听说母亲在我离开后总是默默地哭和一连好几天不舒服。今天,当我返校的时候,无论天气怎么样她仍然都送我跑着去赶早班车。她说如果能的话她会永远坚持送我。

去年夏天,我的父母稍稍改变了他们仍然把我看作孩子的老观念。坦率地说,在我们父母眼里,无论你多大,他们总把你看成孩子。我成为了一名教师,我的父母告诉我:“你必须认真教书,因为你拿着国家的工资。你必须处理好在生活中你做的任何事情,没有人想把孩子托付给一位不负责任的`教师……”显然,他们期望我取得更大的进步。

我们的父母变得越来越老,难道你没有注意到正在悄悄向上爬的越来越多的白发吗?对比之下,男孩们变得越来越强壮,女孩们变得越来越美丽。当我们是孩子时,父母是我们的影子;我们长大后,我们是父母的影子,我们是他们生命的延续!

我的亲爱的朋友,当你和女友亲密地走在校园的小道上时,你是否想到分一点关心给你的父母呢;当你和你的同学开心地在外面玩时,你是否想到匀一份欢乐给你的父母呢;当你和你的朋友开怀畅饮时,你是否想到舀一勺佳肴给你的父母呢……当你在异乡时,你是否像他们想你一样想念他们呢?

也许你说我们没有什么去回报,是的,我们确实没有什么去回报的,我们只有好好工作学习,我们只有热情、服从、健康、微笑和成熟!

母亲和父亲作文 第2篇

几天前,我妹妹给我的邮箱里发来一组照片。在打开照片之前,我通过她在QQ上给我的留言,知道这些照片是我家人的。我看了一下,一共十几张,当时我就想,今天我不能全部打开来看,我要每天打开一张,这样,这半个多月,我每天下班都会有个盼望,每天都有一个惊喜。生活中,我是一个比较会储存幸福的人。就拿吃东西来说吧,比如有一堆东西,我会先捡一些我最不喜欢的东西吃,然后吃那些比较喜欢的吃,最后才会小心翼翼、一点一点地去品尝那些我最喜欢吃的东西。吃的过程很慢很慢,完全是一种享受。我美其名曰:渐入佳境。

邮箱里,首先出现的是我儿子的照片,让我感触很多(以后再讲)。忍不住,我继续打开了下一张,再下一张,直到最后,我看到了一张很难打开的照片。

由于网速慢,照片一点一点的出现了。首先,上面出现了楼房阳台的防盗窗,看到一根一根铁条,感觉很熟悉,又似乎很陌生。再往下,是一只布艺米老鼠和一本日历。这些东西对我来说是很生疏的。我在猜想这是谁的家,我印象里我家没有。接下来逐渐露出了一绿色植物,慢慢的可以看出是一盆君子兰。照片逐渐的在打开,我的心也动了一下,这是我家吗?是的,肯定是,我家就有一盆。渐渐的露出了一个人头顶最上面的一片黑发,很快又有一片头发露了出来,尽管露出的不多,但可以看出是白发苍苍了。瞬间,我的喉咙哽咽了一下,感到心口一阵战栗,鼻子发酸,眼圈儿也开始湿润起来。这两位就是我的父亲母亲。很快,照片就完全的打开了。我可以清晰地看到了他们二老。

照片是我妹妹照的。尽管,我没在现场,我能够想象的到,我妹妹肯定是这样和他们讲的:“爸妈您坐好,我给你们照张相,然后给我哥发过去。”从我父亲母亲的表情中就可以看出,是受了我妹言语的影响。

我父亲面带微笑,但那笑容很明显是拧出来的,很不自然。他嘴角的肌肉绷得很紧,眼圈湿润,深情地注视着镜头,注视着我。他的脸上表现出的紧绷,可以看出父亲在努力的抑制内心的激动。他肯定有很多话想和我说。看到父亲的表情,我好似被电击一般,眼泪不由自主的落了下来。(看照片是几天以前,现在我在敲打鼠标,泪水已是满眼了)。看我母亲,也是嘴角在用力,头略侧,眼睛慈祥的看着镜头。那天,我第一次看照片的时候就有一种感觉,那感觉就像我进入了一座千年古庙,抬头敬仰,看到了观世音菩萨一般。母亲目光慈祥,感觉她已经和我说了很多话,尽管她此刻紧闭双唇。我的同事小史,他学佛,他在听我讲述我母亲的故事后,坚定地说:老太太就是菩萨。其实我母亲也没有什么伟绩,农村妇女无非是一些家长里短的事情。我母亲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字:善!对家人对邻居甚至陌生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搬了几次家,每次搬家都有邻居拉着我母亲的.手失声痛哭。至今那些老街坊不管是城里的还是农村的还和我家有往来。

我离开家那个夜晚的情景,时至今日仍历历在目。那是两年前的一天,因为飞机是清晨起飞,我要在凌晨两点开始出发去机场。头天晚上我和父母一起吃的饭,呆到很晚。我告诉父母,您们休息吧,我夜里两点走,然后就回到了自己家。两点整,闹钟把我叫起,正在洗漱,听到了敲门声。我打开门一看,原来是我父母来给我送行。我出国是十一月份,那时候已经很冷了,我父母和我不在同一小区,步行要半个多小时。也就是说深更半夜,他们居然摸黑步行到我家。我母亲打开饭盒拿出了几个热乎乎的鸡蛋,要我吃。我知道这是有讲究的,吃鸡蛋的意思是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坎儿,都会像鸡蛋一样滚过去,是一种吉祥的寓意。我二话没说就吃了几个。聊天中知道,他们二老一夜都没有睡着。紧接着,我的两个好哥们就到了。一阵匆忙,我们肩背手提就下了楼,我父母也随着下楼来送我,我只说了句:您们赶紧回家吧,到了那里我给你们打电话。然后就匆匆的钻进了车。我父亲在车的左侧,我母亲在车的右侧,目送我远去。我没有勇气回头看,这种别离是让人受不了的,特别是将近年迈的父母。事情已经过去两年了,但当时的情景真的就像昨天才发生的一样,清晰!

正如很多人说的那样,世界上最亲的人莫过于自己的父亲母亲了。父亲母亲的形象真的是最美最美的。我为自己有这样的父亲母亲而骄傲和温暖。古人讲:父母在,不远游。我现在越来越为自己不能在父母跟前尽孝而感到惭愧和内疚。还好,我父母的身体很健康,不久我就要回国了,那时我就回到了父母的身边,到时再加倍补偿吧。虽然我不能呆在父母的身边,但我是幸福的,和那些已经失去了父母的朋友相比呢?我可以想象得到他们内心的痛苦。这种痛苦不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我的耳边经常回响起一首老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象块宝,走入妈妈的怀抱,幸福……

略论邓小平的父亲和母亲 第3篇

关键词:邓小平,父亲,母亲

邓小平, 是与孙中山、毛泽东比肩的世纪伟人, 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优秀个人品质是他走向成功的主要原因。然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邓小平的优秀品质的形成, 当然是父母精心培养的结果。探寻邓小平的父亲母亲, 对了解邓小平的成长, 以及解开邓小平成功之谜有重要意义。

一、父亲

1、思想进步

邓小平的父亲名叫邓绍昌, 生于1886年, 卒于1936年, 字文明, 人们通常叫他邓文明。邓文明毕业于成都法政学堂。读书期间, 邓文明受到独立生活的磨练, 增长了见识和才干。

邓文明思想进步。这体现在, 一是他支持、参加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时, 邓文明25岁, 正是年轻气盛, 血气方刚的年龄。他义无反顾地参加了辛亥革命;在广安的革命军中, 他还当过类似排长那样的小指挥官。那时邓小平才7岁, 因为邓文明在革命军的寨里驻扎, 邓小平还去过革命军的营寨, 住过两晚上。虽然那时邓小平还小, 但革命的气焰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却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直到老年, 他还记得这件事情。父亲的革命行动、自己的军营见闻, 这为日后邓小平的革命播下了种子。二是体现在他支持邓小平闹革命。邓小平参加革命后, 父亲不但不反对, 还积极支持。邓小平“在外面搞革命实在没饭吃了, 给家里写信, 他还卖田卖谷地寄钱资助。”父亲的理解和支持, 是邓小平的参加革命的重要后盾。

2、敢闯敢干

邓文明敢闯敢干。他为人比较讲义气, 又参加过一些“场面上的事情”, 因此在当地有些名气。当时, 四川有一种民间的帮会组织, 叫做“袍哥”, 也叫做“哥老会”。哥老会曾先后参加过反洋教运动、保路运动和辛亥起义。邓文明曾在老家协兴乡的袍哥中当过“三爷”, 也就是第三把交椅, 后来升作“掌旗大爷”, 也就是第一把手。1914年, 邓文明还当过广安县的警卫总办——即团练局长;下台后, 他还当过本乡的乡长。邓文明不但当过掌旗大爷, 还当过团练局长、乡长, 足见他有组织管理能力和敢闯敢干的精神。这为邓小平日后勇闯天涯、敢于改革创新树立了榜样。

3、远见卓识

邓文明参加辛亥革命、支持儿子革命, 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然而, 最能体现这一点的, 是他在重庆一听说留法勤工俭学这回事时, 就立即将邓小平叫到重庆, 送他去读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 然后又多方筹措经费送他到法国留学。正是他的这一远见卓识的举动, 才使邓小平得以走出四川、走出国门, 才得以接触到了新事物、新思想, 才得以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了革命道路, 最终导致了世纪伟人邓小平的诞生。

4、家教严格

1927年, 邓文明整修母亲淡氏坟墓, 在墓碑上刻下“阴地不如心地”、“后人须学好人”的对联, 要求子女要有好“心地”、要“学好人”。这是邓文明教子向善的体现。

邓文明对子女管教严格。一次, 邓小平在北山小学堂上小学时, 在放学的路上, 遇见一位同学哭泣。询问得知, 该同学的妹妹病重却无钱医治。第二天, 邓小平悄悄地在家里“偷”了5个银元, 送给同学, 让他拿回家去给妹妹治病。父亲发现家里丢钱后, 召集全家查问, 邓小平主动承认钱是自己拿的, 并递给父亲一根竹竿请求责罚。邓文明绝不允许儿子偷窃, 遂对邓小平一顿暴打。打完之后, 方感疑惑, 寻思儿子平时诚实, 怎么会偷家里的钱呢?询问儿子, 邓小平告以实情。邓文明转怒为喜, 把儿子楼在怀里, 大加赞扬, 问儿子为何不早作申辩。邓小平回答说, 不管为什么, 拿家里的钱是不对的, 理应受罚。邓文明管教严格, 是非、奖罚分明, 对邓小平的成长有重要意义。

二、母亲

1、勤劳

邓小平的生母淡氏, 大约生于1884年, 卒于1926年。淡氏出生于当地望族, 虽没读过书, 但十分勤劳。丈夫邓文明常年在外闯荡, 家里全靠她一人照料维持, 种地、织布、喂猪、洗衣、做饭样样能干。她会养蚕, 会缫丝, 卖了丝赚些钱以补家用。邓小平对母亲十分敬重, 他曾说过, 当时那个家能够维持生活下去, 全靠母亲。正是有母亲的勤劳操持, 邓小平家里还算小康, 并略有储蓄。这为邓小平就读重庆留法预备学校准备了学费, 还为后来留法勤工俭学准备了部分路费。邓小平在外革命没有饭吃时, 家里因此才得以拿出钱来予以资助。母亲的勤劳, 为邓小平的成长、留学、革命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2、慈爱

淡氏十分疼爱邓小平。勤劳的母亲在劳动时总喜欢把幼小的邓小平带在身边, 邓小平因此从母亲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邓小平留法后, 一去不返, 有时音讯全无, 使她十分挂念。对于这样一个传统的中国旧式妇女来说, 既要撑持家务, 又要思念子女, 劳累加上心伤, 是她早逝的双重原因。1926年, 她病故了, 再也没有见到她梦魂萦绕般思念的儿子。

邓小平的父亲思想进步, 敢闯敢干, 具有远见卓识;母亲勤劳、慈爱, 加上严格、向善的家庭教育, 使得邓小平品质优良、健康成长, 为邓小平走向革命提供了家庭后盾, 是邓小平成功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许全兴.邓小平成功之道[J].新东方, 1994 (Z3) .

[2]朱方, 宾恩信, 主编.从广安到广西[M].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1.

[3]毛毛, 著.我的父亲邓小平[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4]邓族联谱[M].韶关暨各省市合作编委会编, 2007.

父亲和母亲的爱情 第4篇

我一直以为他们是不相爱的,为了生存,为了过日子,他们经人介绍结婚。父亲长得其貌不扬,矮矮的个子,当时还是村里最穷的青年。母亲自小一身的病,还有一个一身是病、打着光棍的弟弟。也许他们的结合真的是过日子,也许后来他们真的相爱了。为了生存,也为了漫长的人生的道路上有个依靠。

我知道他们的日子过得很苦,爷爷奶奶相继去世了,一家子人分家。分的不是财产,分的是债务,是老人生病欠邻里亲朋的欠条。几千块钱的债曾经让那小两口过了多少个不眠的夜。也许在那个时候,他们彼此相爱了。同甘共苦的命运,相濡以沫的生活,让他们了解了对方。他们的爱情发生在结婚后的某天。

都说生活是坎坷的,我们小辈人不会真正知道他们的辛苦和他们在辛苦里的牢固的感情。

妈妈的去世,让父亲的话多了起来,讲述过去艰难的日子。

在父亲的心里,母亲的去世意味着他失去了一个在生活里摸爬滚打的战友。可能那些日子里,是母亲支持了他的全部勇气,让他借钱盖了房子,借钱买锅碗瓢盆油盐酱醋。父亲没有给予母亲什么,只给予了母亲一个温暖的家。母亲也因为父亲的勤劳、人品和一切一切在她的眼里的优点,被感动,一辈子死心塌地跟着这个庄稼汉。这就是生活,生活让他们相爱,生活让他们幸福。

每对夫妇都希望早日有爱情的结晶,生一个可爱的宝宝。他们也一样,他们生活,他们相爱,可是命运不会轻易地相信年轻人的冲动,上帝又在考验他们建立起来的感情——第一个孩子夭折了,接着母亲又得了肾炎。

可以说母亲的病是父亲治好的。父亲学会了煎药,学会了打针,学会了料理一个病人的方法。母亲在阎王殿门口转了一圈后,终于舍不得那个疼她爱她的男人,她回来了。可因为长期的肾炎,母亲不能再生育,父亲跑遍了他所知道的所有医院,为母亲治病。父亲知道,一个女人的幸福是能够为心爱的人生个健康的宝宝。父亲为了母亲,为了有个健全的家,他付出的,是母亲的眼泪不能计算的。

第一个孩子的夭折,巨额的债务,母亲病弱的身体,没有打倒父亲。他们的感情更坚固了。生活会折磨他们,他们不会放弃生活。阳光总在风雨后,1986年,一个男孩终于闯进了他们的二人世界。32岁的他们终于有了爱情的结晶。宝宝很漂亮,他们的生活好了起来,尽管还不是很富裕,尽管母亲的病渐渐地重了起来。他们还是幸福地生活了下来。勤劳朴实,他们靠着祖祖辈辈庄稼人留下来的品质,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

要不是命运喜欢捉弄人,这对恩爱夫妻,这个幸福的三口之家会像其他的家庭一样,平静地生活下去,看着自己的孩子上大学,娶媳妇,然后抱孙子。也许命运总不相信人世间有真爱存在,也许它喜欢打击善良的人们。它让我的母亲,那个善良的女人匆匆地走了。

父亲总在说,以前你娘得肾炎那么严重,尿血,连路都走不动了,还治过来了,现在我们有钱了,却治不过来了。他拿着一叠叠的钱,一张张的存折,老泪纵横,哭着说要这么多钱有什么用啊。

我以前并不了解他们,我以为他们是不相爱的。在我的记忆里,他们总是吵架。父亲脾气暴躁,母亲生性软弱。于是母亲承受着繁重的劳动的时候,还承受着无休止的辱骂。我甚至常想母亲为什么不跟父亲离婚!

我错了,他们相爱。他们的相爱是我在母亲去世后才真正理解的。母亲的去世给父亲的打击比什么都大,我忘不了父亲无助和绝望的眼神,忘不了父亲抱着病危的母亲的情景,忘不了那个撕心裂肺地嚎叫的时刻,忘不了我把母亲的骨灰盒抱到家里父亲说“快给你娘磕个头”的情景,忘不了父亲唠叨母亲的好的时候……

母亲去世后的那几天,我不停地回忆他们的事情,他们常吵架,可是他们彼此的爱是始终贯穿在我的记忆里的。一件平凡的小事,其实就渗透了他们的爱。父亲给母亲买药,煎药,父亲每次赶集给母亲买薄荷糖,冰糖和桔子……母亲每天晚上去胡同头等晚回家的父亲,母亲承受父亲的暴躁脾气的忍耐。事情很小,小得容易让生活忽视。可是这真的是一个平凡的爱情里真实的写照。母亲常说的话是,你爹在外边干活累了,脾气就坏,别怨他。

其实,他们那说不上是爱情的爱情,是他们一辈子生活下来的勇气,可惜我无法用文字全部记录下来。爱情是不需要载入历史的,特别是他们的平凡的相爱。生活很简单,爱情很简单,我们付出了,我们就会得到。我不是在赞扬他们的爱情,只是觉得这样的爱情很珍贵。

父亲老了,和他生活了30年的人突然走了,他的头发白了很多。我知道他永远不会忘记那个给了他一个温馨家庭的女人。

责 编:熊正红

母亲和父亲作文 第5篇

实话实说,我不喜欢那个半山腰。时至今日,那里没有自来水,吃水得用扁担和筲从山脚下的水库下面的一个泉子里挑。山上的水果只有山楂,软枣,柿子和酸枣。蔬菜也很少,因为缺水,父亲和母亲只种植了菠菜,韭菜,茄子,白菜,萝卜,南瓜等几种。路也不好走,车都开不上去,荒草遍地,原生态。赶集很远,从半山腰走二三里路到庄里,然后坐小蹦蹦到石汪峪两块钱,不逢集时十五块钱。父亲和母亲一直生活在那里,几十年如一日地守望着他们热恋的老家。

父亲今年六十八岁,母亲六十六岁,一个属牛,一个属兔。从传统的属相学上来说,他们是上等婚。我看的确也象上等。年轻时父亲脾气慢,母亲脾气急,正好互补。每逢母亲发脾气时,父亲总是让着他。二十年前父亲得了一型糖尿病,很严重,天天靠注射胰岛素生活,岁月轮回,父亲和母亲的脾气彻底置换,父亲的脾气变得爆躁,而母亲为了不让父亲生气,脾气变得相对温和。有时我也感慨:疾病真能改变人。父亲经常一点小事不合心意,便大声吼叫,而母亲总是陪着小心,满脸堆笑地问:“老同志,又咋了?”想想以前健康的父亲和现在生病的父亲,简直判若两人。而母亲也是如此,脾气互换了,那是相濡以沫的互换啊!

父亲自年轻时就不注重穿着,年纪大了更明显。一年当中绝大多数时间总是穿着一件黄军装上衣,说穿着得劲。裤子有的还有补丁,给他买的新衣服,他叠的整整齐齐,放在箱子里,动也不动,出门也不换件新的,我一说他,他就急“穿好了去当大客?(方言kei)!”

我这叫艰苦朴素。吓得我再也不敢说他的穿着了。而母亲呢正好相反,从年轻就爱美,年纪大了我给她买衣服时,还开玩笑地嘱咐我:“买好的,别和人家的重样。”真喜人,她又不是明星,还怕和别人撞衫呢!

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父亲和母亲含辛茹苦养大了我们姊妹五人,如今我们早已走出了那个半山腰,而他们还在那里坚守着。我是老大,父亲和母亲曾经对我寄予厚望,他们节衣缩食的供我读书,而我读了十几年,也没有读出什么名堂。父亲和母亲当年一直盼望着我能进事业单位坐办公室,但一切都是命运使然吧,我专科毕业后进了一家企业,父亲觉得不如意,一怒之下不让我的四个妹妹上学了。而我呢,在企业经历了由国企到民营,二十几年如一日地在质检科这个岗位上工作着。没做出什么成绩,但问心无愧,对的起老板发给我的工资。我二妹是我父亲和母亲的骄傲。她和二妹夫在青岛,生意做的风生水起。三妹四妹五妹都是我把她们从半山腰带出来,同学帮忙安排她们进了企业,上班年年先进,每逢回家过年,妹妹们总是把先进工作者的大红缎面证书交给父亲,父亲总是笑容满面的把证书放在堂屋的三抽桌上,排列地整整齐齐。五个闺女,没给父亲和母亲争多少脸,但也没让他们操多少心。因为我们出生在正南正北的人家,我们的身体里流淌着父亲和母亲吃苦耐劳、朴实善良的血液!

早在十年前我们姊妹五人就“集资”在沂水湖埠西给父亲和母亲买了三间带小院的平房,时至今日,他们依然住在那个交通不便,缺水少菜的半山腰。他们不喜欢小城的熙来攘往,他们喜欢深山的惬意悠闲。他们喜欢春看草,秋扫叶,夏乘凉,冬烧柴。半山腰,是父亲和母亲一世的念想,是他们心头永远的白月光。但父亲和母亲年老体衰,我们又没时间常回家看看,,所以我们唯愿他们早一天离开半山腰,来到湖埠西,和我们住的近一些,我们好常去尽尽孝心。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祝愿普天下的老父亲和老母亲能够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作者系山东德州学院大一学生李桂君家长)

本文作者:王金龄(公众号:北京文鑫作文)

父亲母亲和长江 第6篇

父亲母亲和长江

引子 阴冷的风在墓地周围无言乱吹,山上的树没有规律地东摇西晃,满坡的`百十号人,都无声无息地做自己的事:插花圈、撕坟飘、烧纸钱、扯母亲坟上的草.坟山上,只有锄头挖墓穴的哚哚声,和我们兄妹已经哭哑的辨不出轻重的鸣嘤.

作 者:傅厚蓉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刊 名:青年作家英文刊名:YOUNG WRITERS年,卷(期):“”(10)分类号:关键词:

我的父亲和母亲 第7篇

我的父亲和母亲

抗战十五年,何处是故乡?

季民藏屋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人口迁涉,不是因为天灾就是因为人祸,尤其因为被侵略。上世纪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战大迁涉就是因为日本侵略中国的屠刀和战火,“九“一八事变”不甘为亡国奴的东北人大量抗日入关,“七”七事变”不愿做奴隶的华北难民流向南方,“南京大屠杀”从东部到西部的战略大转移……揭开序幕的最早的就是“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其中有一幕壮举是哈尔滨邮局罢工,三千邮政员工不为日本人做事,背井离乡南下抗日;从此“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那年那月才能回到我可爱的故乡?” 我的父亲何玉山,母亲高耀光就是这三千东北邮员工中的一对,从那时起,“故乡”成为他们心中遥远的梦想;老人在古稀五载时记忆力锐减,一天晚上却突然在脑海里浮现起了早已忘却的七十年前吉林小学堂的一首儿歌: 燕子燕子别来又一年,飞来飞去借你两三椽,旧巢门户零落不完全,快去衔泥快去衔草,重修旧家园。

往事悠悠儿歌多多,岁月的打磨唯独删不去这首?七十年前的亲情诉说,思乡之情是他们最强烈的记忆……

父亲的回忆

(一):

“九”一八”后哈尔滨邮局员工集体罢工,我们迫使日本人签证放行,不愿做奴隶的三千东北邮工南下抗战,故乡从此成为心中的梦想。

我是在1928年4月11日考入吉林邮局当拣信生的,1929年调到哈尔滨吉黑邮政管理局押车分大报,才干了一年新婚才一个月就遇上了日本侵略的“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23日(注:这个日子可能记忆有误),日军先头部队从南向北经过香坊沿着秋林大街首先侵入了哈市,位于南岗的日本领事馆土肥原贤二的特务机关当即开出一辆乌龟壳装甲车与之会合,大群的日侨和浪民挥舞着膏药旗夹道欢迎——在不抵抗主义的主宰下市内未发生战斗,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就侵占了哈尔滨。

当时,与日本领事馆一街之隔的吉黑邮政管理局也在南岗制高处,许多员工目睹小日本侵略的嚣张气焰义愤填膺,惜手无寸铁徒唤奈何。第二天,我们全体邮工都自发地不去上班,以示抗议。当时,哈尔滨邮局掌权的人是邮务长英国人史密斯,他也拒不向前来接管的日本人交钥匙交权;戚其昌离哈去了苏联,孔繁衍和邮局工会副主席赵世伦则暗中串连,与蛮横凶残的日军巧妙周旋,由此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哈市邮政大罢工,大家提出的要求是:由邮员们自由选择,让不为日本人做事自愿南下的人离哈进关,并保证他们的安全。

见邮员们不去上班邮务陷入全面停顿,日本人开始不以为然,自以为在高压之下不怕中国人不上工,于是到处抓人打人,威胁利诱软硬兼旋,找人上班。邮工们则躲在家里,或化整为零,每日在道里公园碰头,互通消息互助互济,坚持日本人不答应罢工要求就决不上班。一时间,大罢工使得哈尔滨邮务瘫痪,相持数旬;哈尔滨是当时从西欧经由西伯利亚大铁道到日本的交通和邮政大动脉的重要抠扭,这里的罢工立即使这条大动脉在形成了栓塞,大批邮件堆置在车站无法疏运,连累得整条邮路都被瘫痪不得动弹,使占领军日本人吃到了苦头明白了中国邮工大罢工的利害。再加上英国人史密斯强硬地坚持:不放愿意离开的中国人进关就不交权。当时,日本侵略当局对英国还有所顾忌,不得不与英国及史密斯几番谈判几经交涉,为了立即恢复邮路不得不同意放人,为不愿为他们做事的员工签证入关;这场哈尔滨邮政大罢工终于以中国邮工的胜利而告终,随即东三省有三千多邮政员工选择了背井离乡抗日入关。在吉黑邮政管理局里,只有少数人如会计股的听差老黑等,因为家庭牵累等原因没有进关。我那时年青爱国血气方刚,自然是不肯当亡国奴为日本人做事,进关的事情来得急迫,容不得回家告别双亲,就带着新婚的妻子踏上了几十年的不归路。

东三省三千邮政员工的抗日爱国行动轰动了全国,流亡入关的东北邮工受到了全国各地的热烈欢迎;撤进山海关,关里关外两重天,看到山海关城楼上国旗飘扬,踏上关内大地回到祖国的怀抱,那时大家都天真地以为李顿国际调查团会主持正义,东北是中国人的东北,侵略者理应退兵,三个月便可以回来。却不料三个月变成了三年变成了15年变成了一辈子,这一走就是有乡难回竟成永诀,终生留下了对于父母亲人的愧疚和遗憾。”

一路撤退到杭州,东北人是抗日形象;西子湖畔作故乡,南星桥旁精忠报国;火口余生才几年,日寇侵来重又逃难。“九”一八”以后,全国抗战情绪高涨,爱国弃家勇敢进关的东北人成为流亡的群体抗日的标志。三千东北邮员被分发到南方各地,又是一路撤退,1932年1月爆发淞沪抗战,父亲被分派到了杭州,一直到1937年9月撤出杭州到金华邮局,整整5年里都是在杭州城的南星桥邮电局服务。老杭州人自然也很喜欢过去少见的东北人,除了在笕桥航空学校里,许多城里人都知道在南星桥邮局里也来了位抗战进关的东北汉子,还有他身怀六甲的东北娇妻。在南方的呢喃软语中,豪放直率的东北话,成为一段时间社会语言的新鲜甚而时髦;那时,抗日流亡的东北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格外的欢迎,那一年杭州亦然多难,11月,杭州城里爆发闹市口、百井坊两处大火,延烧房屋数百间。12月里,又是菜市桥大火,焚屋数十栋。刚到杭州才2个多月还听不懂杭州话,半夜熟睡中的父母只听得外面传来“着虎勒!虎!虎!”的呼喊声,却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待到烟火上楼,才发现是火已上房,“虎!虎!”就是“火!火!”,着火了!。父亲年青力壮,即使跳楼也能求生,可是挺着肚子的母亲怎么办呢?情急之下,把妈妈裹着被子用力一推顺楼梯滚下,然后自己从窗台攀援跳下,一家人火中余生——可是尚在母腹中的大哥自打出世以后,就一直体弱多病,以至从小患上风湿性心脏病。大哥一辈子做过四次心脏手术,才艰苦地活到现在。

七十年前,国难民穷,交通阻隔;从遥远的哈尔滨来到老话中听说的“西湖天堂”,杭州之于我们这东北逃难一家,不啻沙漠中的一块绿州;虽然战火仍在天际,国家仍处危难,但在杭州那五年仍是国家经济建设小家和平安宁的一段宝贵时光——尤其跟后来八年的抗战逃难相比,杭州时光恍若生活在世外桃园。

在杭城,我的大哥、大姐和二哥出生并渡过了幼儿时代;在杭州,父亲第一次买了台美国“柯达”方盒子照相机,在邮局寓所、在杭州公园体育场,拍下了第一批家常休闲照,小家庭老婆孩子全家福;后来在金华、在江山、在赣州,则是一幅幅抗战逃难的“流民图”。在照相之外,父亲还喜欢上了东北少有的养金鱼,在天井里摆放着几个大鱼缸,带着孩子戏金鱼,用西湖水捉摸出了一手骄人的养鱼术……一直到晚年,他还能够在家里尺许大的小鱼缸里繁殖用肉眼几乎看不清的金鱼苗。江浙南国风韵塑造着我们的小家庭,初中毕业考入邮局做工人的父亲,一改东北人粗犷的生活方式,在照片中也像位“大先生”一样,享受着天沦之乐过得那么文气潇洒。在杭州,虽已成家却不谙炊厨的母亲修成了一位好主妇,耳孺目染向邻里们学会了几样拿手好菜,“糖醋桂鱼”、“红烧蹄膀”等等,从此江浙风味成了我们的节日盛装;还有那色香味十足的好棕子(在东北,以前不会包棕子,只有江米或粘米糕)。看母亲包棕子,很有一些讲究;糯米要先用水泡,包棕子先要在棕叶卷里插根筷子,用它把包进去的糯米捣结实,扎棕子一头咬住线绳一头用手用力拉紧,扎成长长的漂亮的梭椎形,煮棕子得用文火煮半天,捆得越紧扎得越结实煮得越久,才越好吃。这样包出来的棕子,最费功夫,最费时间,当然也最好吃。此所以离开杭州离开母亲后,再也见不到这种带着杭州风情的棕子了。无论那里买的棕子,都是一块松松夸夸的糯米饭,遗憾之余常让我忆起母亲包的棕子,那西子般的风味。

父亲的回忆

(二):

“祖辈逃荒到东北,松花江上扛木帮,吉林城里读小学,文光初中才肄业,其木河上赶羊,河南街教堂里打杂。东北人,过去大多是穷人,是因为逃荒而迁涉去的农民,说得好听是移民,说句实话就是灾民、难民。靠天吃饭大字不识的农民,过去穷人哪里有什么宗谱;我读到初中算个文化人,也只记得祖籍是山东莱州府掖县,祖上遇天灾逃荒到了吉林,像许多老东北人一样。

我的祖父讨饭度日不知死在何处,祖母靠做手工抚养父亲何荣、叔叔何海。兄弟二人从小就出卖劳动力,年青时在南山里伐木,终年在雪地冰天不见天日的荒山老林里劳累,一年一次只有在放木排时方能回家;后来学会了“头抬”——就是在松花江上游放木排,前后端各有五人打“抬”(即大木浆),一个领头人在前头中间打抬,就靠几个人劈波斩浪,长长的木排绕过险滩暗礁,犹如船过三峡,安全顺利到达吉林,才能得些工钱。年青力壮时稍得温饱,兄弟二人垒了三间土房,算是一辈子的资产。父亲终年劳累身体垮了下来,再也无人雇用;大年三十,炕头坐满了债主,只好卖破烂,破衣服不值钱,沿街叫卖穷困去世。

母亲赵氏是乡村妇女,日俄战争时女扮男装给俄军挖战壕,赚些小钱供养老母。出嫁以后也是辛劳一生,春天挖野菜,柳树芽、曲麻芽、小根芽;夏季用“抢子”在江上木排抢树皮(抢子是一种一寸宽一尺长的弯刀),可卖可烧;入秋冬,给富户当老妈子,端屎端尿,服侍老爷、太太、小姐、少爷;不识字不懂得卫生,后来染上了“虎烈拉”无钱医治,眼看着折磨至死;只活了五十多岁,停尸发臭,邻人好心给了张苇席卷了出去。

我于1910年落生在吉林市西关,10岁后进入民初,坐进了吉林西关第五国民初小,新式学堂不但不收学费,还发制服、笔墨纸张。就是这样,有钱人家还是不敢让子弟上洋学堂,尽管各家去动员但是来上学的仍是寥寥无几。两年升入北关第二高等小学,再三年进了教会办的吉林东关文光初级中学。吉林东关出“秧子”(富人子弟),西关出“球子”(穷苦流浪儿)。穷人家子弟认字为争口气,读书很用功,有时在路灯下苦读,考试更名列前茅。可是家穷还是读不起书,初三开学已一个月,孙拱宸老师奇怪:为什么何玉山没来。当他得知我没钱交学费,毅然相助恳请沈校长缓交学费,由他作保,后来我却一直无力偿还;沈校长和孙老师的恩情,让我终生难忘。

好赖撑到初中肄业,书是再读不下去了,做童工先糊口要紧。在日本洋火公司摆“牌”,就是将散乱的火柴盒放在方形盘里摆放整齐,按盘计酬,每月工钱不足吃窝窝头的;又到在吉林市东关的自来水厂建筑工地筛石子,每日摇得两臂酸疼欲断,胳臂肿得干不了啦。又到木其河赶羊,想不到绰号“满不在乎”的财东强赖着不给钱,白干了一年。没有办法,又被吉林河南街中华基督教会召去打杂工,升炉子、敲钟、扫地、卖福音书等等,在这里认识了齐向荣和王明道牧师。”

母亲的回忆:

娄适夷的姐姐胜似亲人的娄三姨,吉林女施医院学产科成了新女性,女大三抱金砖却当了一辈子家庭妇女,可怜我那梦中的妈妈。

“我本是吉林扶余县三叉河镇人,生于光绪33年(1907年)9月初9日半夜子时。可怜我三岁时父亲便久病辞世,抛下孤母和我靠着叔叔渡日。幸亏母亲结识了一个好姐妹,她叫我妈大姐我叫她娄三姨;不是亲人胜过亲人,他就是著名画家娄适夷的姐姐娄孝苏。

听母亲说过娄三姨:在三叉河镇里有一位姓娄的妇女,身材高大,性情刚强,头脑灵活,聪明能干,生有一男孩;可怜她年纪轻轻男人就因肺病吐血而死;更可怜她,公公抽大烟没钱了就想卖媳妇卖她;善良好心的婆婆不忍心,偷偷地把媳妇放跑了,只嘱咐她道:我家就这一根独苗,你赶快走,以后常来看看就行了。听完婆婆一番话,她连饭都不敢吃就逃跑了;那时候,一个小女子能往那里跑?她倒挺有主意径直就跑到了镇上的省办女子学堂,求见校长,请求收留;也正巧,学堂里两位女老师正急忙寻找一个女校友打铃搞卫生,正好找到了人手也解救了她。后来,开明的镇长也知道了这一则妇女反抗礼教追求解放的故事,也立即表态保护还出了告示:这位妇女由学校收留,她的孩子也可以一起带来,他人无权过问。

就这样,这一所新式学校成了娄三姨的家。她一边做杂活一边跟着读书,聪明的她把学生半年的课程一个月就学完了,字又写得特别好,成了三叉河远近闻名的新女性,那是在民国初年的东北。

因为相同的身世,娄三姨很同情同样年轻守寡的我母亲,便经常带着女老师到我家来玩,还跟我妈要好得结成了干姐妹;从此后,除了经常接济我们以外,还常常从洋线铺里拿些丝线来教妈妈编织东西,比如织些小孩帽子、鞋子、女人发网,赚些手工钱补贴家用。记得那种东洋丝很格别,像丝又不是丝,像棉也不是棉,非常好看,大概就是后来的玻璃丝现在的人造纤维。

看到我长到9岁,娄三姨又叫我上学读书,学费由学校的老师出。就这样,我9岁上学高小6年,15岁小学毕业了;那还是在1922年,东北乡间的女孩子能够读到小学毕业,也算是不小的奇迹了;这特别要感谢娄三姨,没有她便没有我的一生,她是影响我的最大的恩人。当然,这一切也都离不开当时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妇女解放运动,还离不开基督教会的影响。

小学毕业后,老师又把我留在学校教手工,教学生织些桌布、枕套之类。这时,娄三姨学了产科,带着孩子走了。等到18岁,学了产科的娄三姨又介绍我到省城吉林的女施医院学产科,学习五年就能毕业,还有些许薪金。

从三叉河到了省城,医院里还有个以前没有见过面的娄四姨,我就住到了她房里,天天守在一起的还有个同年小妹妹周蒙恩,他父亲是小学穷教师,兄弟秭妹五人,又能干又活泼。我们两个小女子,刚到的时候扎着两个小丫辫盘到头上,又买鞋子又做衣裳。慢慢地加入正班学习,第一年每月一元银洋,第二年每月二元银洋,随着学龄加,五年毕业时每月5元钱。原来这一切,都是娄三姨安排的。

在教会医院学的是正规的西医产科,头一二年学习书本的理论和基础课,三年后就边工作边学习,由医生带着出外接生,相当于临床实习了。这样灵活的学习方式,虽然不是院校,但理论和技术都是先进的西医,方法上相当于师傅带徒弟,又有点中国传统的味道;与当年社会上大量旧式的“产婆子”、“接产婆”相比,当然是先进科学多了。

产科毕业,1931年7月7日,我和哈尔滨邮局的何玉山结了婚,虽然我比他大三岁,但有句东北老话:女大三,抱金砖;我俩都相信这句箴言。没有媒妁没有花烛,虽然我俩都是穷苦出身,但当年洋邮局与洋医院是“新新结合”,介绍人又是吉林河南街基督教会的牧师齐向荣和周蒙恩,在新文化和教会的影响下,有我们的思想中没有多少旧传统,已然采取了新式婚姻。

回头想想,在抗战前的二三十年代,一个农村出来的小女子能够读书到小学毕业,还进了洋医院学西医,我似乎无疑是那个时代的新女姓了。可是,这一切没有能够继续下去,我从结婚后一生就再也没有从医,留下了两个终生的遗憾:一个是把母亲扔在了东北一去不回,可怜我梦中的妈妈!一个是丢掉了产科自己的专长,变成了一个家庭妇女——都是因为“九一八”日本侵略,全都是小日本害的!我虽然无奈地把终生献给了家庭,但是在15年的抗战流浪中养育了七个孩子,他们的成人是我一生的安慰和骄傲。”

父亲的回忆之三:

“18岁考进吉林邮局当了“苕子”,“管、卡、压”下磨练人,“没腿猴”群起痛打日本黑帽子,才过三年就进了关。

初中肄业再也无钱读书,掇学两年无奈地打童工,听说吉林邮局招收邮工,斗起胆子就去投考。好在读书用功底子比别人强,也好在邮局招考认分不认人;1926年我一个穷小子考取了吉林邮局当拣信生,在6取1比例的竞争人群中,我的分数列在前三名。

初到邮局当“苕子”(Sorter即拣信生),就是整天站在光线幽暗尘土飞扬的收发处分拣平信,一边补袋封袋,一切都是手工。干不多久,就给了我一个“上马威”,得了个绰号“没脚猴”:那次是给处长预编封发邮件簿,把号码编重了一号,马上处长陈敞佛就报告到邮务长,接着听差就把我叫了去,被邮务长狠狠尅了一通;他当头就叫:Mr He,听上去就成了 “没脚猴”…… 我得了这个绰号不稀奇。倒是从此提醒我像许多旧邮员一样,一辈子养成了严格的办事作风。

旧中国的邮政,在高层掌权的多是外国人,进邮局要考英文,很多公务都用英文,邮局职工不论英语怎样,经常要硬着头皮文白混杂地讲英语。在当年的吉林一等邮局里,虽然没有一个外国人,局长署副邮务长黄履霜就是这样,不要说公文签字“黄履霜”一串十七八个弯儿,谁也分不清是什么字,就是对手下讲话,也总是中英并用的混合语,再加上南方口音,好多人都听不懂他说什么。

旧时的邮政,规章制度非常多管理也非常严格。听老“苕子”讲:你是初犯,这还是好的,如果你把邮袋号码写错,查单查不出来就得赔八元花边(银元),你一个月薪不够赔两只邮袋的。

比如,旧邮政查单、验单(T.C.V.C)满天飞,邮袋查单严格得近乎过分,邮袋发出查单后跟,邮袋紧转查单紧跟,邮袋转悠到那里,查单也就要跟到那里,单据旅游没有止境。解放以后,查单验单取消了,很多制度也被当作“管、卡、压”解放了,但是管理却太松了。

不管到啥时候,做人是一样地难。我十六岁初中还没毕业,不会吹吹拍拍,也不会请客送礼,在教会养成了不抽烟不喝酒,连支香烟都递不出去。穷小子还逞能不懂事,打乒乓时把个监察员边茂卿打个稀哩哗啦。不久,就把我弄到哈尔滨吉黑邮政管理局去撇大包了。

在“九“一八”之前,小鬼子势力已经侵入南满,在大城市的铁路,北满为中俄合办,在南满则为日本独占,设置商埠实为租界,还有日本警察人称“黑帽子”,这样的国中之国实在是对中国主权的欺辱。1930年,我成了哈长路邮政车上的一个押运员搬运员,其实就是“苦力”并不是绰号,在工资发放表上就清清楚楚地写着kuli。一天,车到头道沟车站,我们几个搬运员急忙地装卸邮袋,因为时间紧迫来不及,一个同事扛着邮袋没走天桥就跨轨过去,上去后立即被一个日本警长抓住抽打耳光。

见到日本警察不讲理反而打人,全站的近百名邮工激愤起来,反过去把那个警长狠揍了一顿。于是日本人警哨齐响出动大批警车当场抓住了几个人。中国邮工团结一心个个都说:“是我们打的”,“要抓,把我们都抓去。”这时西伯利亚国际列车到达,欧亚各国的国际邮袋无人卸车。日本人知道自己把事态闹大了,只好将抓走的邮工全部放回,并且答应今后允许中国邮工从路轨上经过。

那时候东北人都知道,连张学良的老师在南满车站都挨过日本人的打,大人物对日本尚且软弱无力没有办法。可是,小人物却被逼得造反,中国邮工群起而攻之,日本黑帽子挨打,一时传为佳话。

最恨的是小日本,最苦的是逃难,最难忘的是搬家!东北人流浪我们家逃难,日本轰炸下的流民图。

在“七”七事变”前的杭州城里,有南星桥、闸口、笕桥、拱宸桥4个邮局,有官巷口、清河坊、皮市巷口、艮山门、湖墅、龙翔桥、里西湖、佑圣观路8个邮政支局,邮务长改称局长;自从淅赣铁路火车直通南昌后,杭州邮政开始全线带运邮件,并且是由南星桥邮局负责担任派押任务—— 邮车里的押车人,就是我,一直到1937年9月后杭州沦陷,整整当了五年;还记得有老同事朱凤岗、沈庸、刘骥、王化、乐雪仙、王泌鑫等人。

“七“七事变”后“一”二八淞沪会战”,日寇终于把战火烧到了杭州湾。亲眼目睹了空军英雄东北同乡高志航以后,我俩拖儿带女在日本飞机的轰炸下撤离了杭城,而江山、而金华、而江山、而龙泉、而浦城、而赣州、而景德镇,告别杭州入闽进赣,踏上了8年的救亡逃难之路。

过去的邮政,号称是准军事化管理,邮政员工尤如一支国家军队;尤其在战时的前线,为了保护抗战前线的邮路畅通,邮局员工在撤退之外还背负着国家的职守,只能是随着战线的移动且战且退,有组织有团体,命令如山令行禁止,每动一步每到一地都得有上司的调动派遣,由不得你个人自由行动脱离岗位当逃兵,担负着更多的职责,必然要冒更大的危险。

从战争爆发,从杭州撤出,三年时间里,我一直是忠诚的押车人;战时的交通线没有前方或后方,火车开到那里都是鬼子追踪轰炸的首选目标;坚守在列车上的人只能前后进退听天由命,真好比一脚踏在阳关道一脚踏在鬼门关,丝毫不亚于持枪上阵战斗在最前沿。记得在金华撤退时,火车出湖镇不久被日机炸中起火,我与同事李润林冒着生命危险将邮车与着火的列车解开,保全了全部邮件安全到达龙泉,而其余的车箱全都烧毁。在湖南弋阳,中午同车的行李员还同桌吃饭,下午列车被炸,他的肠子已经挂到电线杆上,死得惨不忍睹。在江山途中,军民混杂落荒而逃,遇敌机扫射九死一生。在浦城,难民太多,坐在局车上的军邮员郑柯五被迫无奈,用手枪逼着我和其它员工下车步行;却不料,日机专炸邮车,偏就炸死了坐在车上的郑柯五的小老婆和外婆。危难当前,勇敢者永生;在敌机的枪林弹雨之际,朱学范亲临前线慰问看望临时危有功的邮务人员,令我永志不忘。到1940年9月撤到赣州,算是到了战斗的后方,战线也稳定下来。当年的赣南是蒋经国搞的抗战模范区,被这位刚刚从苏联回来的曾经的共产党员搞得还真有一片新气象。不过,那时没有京九线那里也不通火车,当不成押车员了,被调到邮政储汇局当了汇兑组长,提拔当了小干部,也是算是对我几年里出生入死的奖赏。我虽然只有初中学历,但写得一手好字,又识得英文,懂得俄语,文化底子好,很快就考升了乙等邮务员,从最低层的邮工做到初中级职员,献出了十多年战火中的青春。” 第一线的邮政员工且战且退,跟着的家属也逃反逃难,拖儿带女四处流涉,战时的我们走到那里都只有逃难的童年。

回忆我的父亲母亲,总结他们难忘的人生,有几句从小响在我们耳旁的话语:最恨的是小日本,弄得我们有家难回有亲难见;最苦的是逃难,一逃就是十五年顶得几辈子;最难忘的是搬家,哪里都待不久总是在搬家;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小日本,抗战十五年,东北人上演了最长的流民图。背井离乡在江南,我家不是南下干部;稀里糊涂背着职员的成份,直到退休还是个以工代干;抗战十五年,几十年双亲不见故乡难回。

我们兄弟姐妹虽然都是在抗战的路途在浙江和江西出生的,但是从来都自认是东北人;因为父母是从东北抗日入关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养育了我们,我们心底深处以这样一个抗战家庭而自豪。

从小在南方长大,待在家里随着父母说东北话,走到外面跟着大伙说南方话;邻里和同学听着我们的东北腔,看着我们一家少见的东北人,总会有点好奇;包括我的爱人和岳父大人听说我是东北人,都以为我家是南下干部是当官的;于是,老老实实的我就得急忙向人解释:我家不是南下干部。我不愿意误会自己冒充干部子弟。

在解放后很长时间里,南方各省区的北方人多是从北边派去“对口”接管政权的所谓“南下干部”;那怕是一个不识字的小炉匠跟着到了南方,也能在托儿所熬个多少级的所长当当,一个月百来块钱;一个人光荣,全家人跟着光荣。

父亲自从解放后处境就难免尴尬,一张嘴就知是东北人,刚见面常被人家误以为是当官的南下干部,热情有加;待到知道面前只是一介接收过来的旧职员,便会谁也不认得谁了。即使是:“老乡见老乡”,却隔着无形的界限和鸿沟,人眼的势利合上那时的口号:亲不亲阶级分!。直是到了文革后,我才会大着胆子戏说自己是东北人,父母是南下的,不过不是四九年南下的,而是“九“一八”南下的。只可惜,许多人只知道解放南下的革命干部,混不知约早二十年的抗战南下是怎么回事。我只能在心中默默地以父母而骄傲,只有我们还记得七十多年为着抗日而流落南方的东北人,他们也是抗日英雄,虽然一辈子得不到这样的名份……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中央电视台征集发现“抗日英雄”的线索,竟弄得我有点兴奋,明知要说我们的父母是抗日英雄是不会被承认的,但还是整理起父母的遗物来;往事悠悠,老父在人生终途的简单记述,竟像是一封无处投送的遣书:

“我自1927年考入邮局以来,勤恳工作四十余年,‘九”一八’哈埠邮工罢工,不为敌用不做顺民,入关不及叩别双亲,二老惨死未能奔丧。经杭州、金华、赣州、景德镇,最后调至九江局,每动均遵调令,一调再调调离万里。枪林弹雨中维持抗日前线邮运畅通,九死一生家虽破人未亡却人间惨痛备尝。”“响往东北哺育我们的故土,耆耋之年乡情难忘,流落关内,日夜不忘东北” “清夜辗转不寐,扪心自问,尚无愧对国家……” 此时今日,如果世人能够读到这些文字,重新看到七十年前三千东北邮工的抗日壮举,我将会听到他们在天堂里的笑声!

(2004/8/30)

解放后,父亲担当干部工作二十多年,直到退休才得知还是工人待遇,几问之下,得到回答:要吃过供给制才行。父亲问:解放初有几个月不发薪而是每人一袋面粉,算不算供给制?又答:是抗日的才行。父亲问:我不为敌用不做顺民,抗日前线邮运,哈埠罢工不做亡国奴,是否不是抗日?又告:丙:干部才行。父亲问:解放前我是旧职员,解放后一直做干部工作,40余年并未犯任何错误,何时干部改为工人?

母亲的情感支撑和父亲的精神导向 第8篇

情感是母亲和孩子之间交流的核心内容, 今后孩子回到家了, 别再问孩子作业做得怎么样?在学校表现怎么样?母亲和孩子之间交流的核心内容是情感, 要用天然的母亲和孩子之间的母子情结, 让孩子见到你的时候能够放松下来, 能够平静下来。母亲给孩子的这份情感, 对孩子的成长来讲是一份能量, 这种能量能起什么样的作用?能把孩子的自信心给养出来, 把孩子的理想、目标、意识给孵化出来, 这种情感就像是一个鸟巢一样, 能孵化孩子的这些非智力因素。

母亲要表现出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才能把自己的定位解读清晰, 母亲能够做到情绪的“平和”。孩子成长中起伏是正常的, 母亲情绪的平和是对孩子最有力的支撑, 母亲需要对自己的情绪把握, 做到“平和”。

第二个基本内容是精神导向, 这个精神导向是由父亲来完成的。我们上学的时候学过一篇文章叫做《背影》, 朱自清写的, 父亲的背影的那种状态解读给孩子的是一种精神导向。

父亲提供的是一个高度, 一个空间。父亲平时要表现的两个字是“宽容”, 父亲提供的空间决定了孩子成长的高度。

上一篇:适用护士护理人员自我评价下一篇:“换书连连看”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