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班数学计算题

2024-05-31

学前班数学计算题(精选12篇)

学前班数学计算题 第1篇

学前班数学计算题

5+()+9=164+5+()=17()+5+6=13()+6+3=124+()+6=17 12+()+2=197+()+1=103+()+6=1312+()+4=18

7+5+()=152+6+()=104+5+()=111+2+()=74+5+9=()7+6+()=142+7+()=143+4+()=195+6+()=135+6+7= 2+6+()=133+6+()=119+8+()=2012+()+2=17

3+9+()=1613+()+2=-1715+1+()=209+5+()=195+()+8=172+6+()=149+2+()=178+5+()=1914+4+()=20

19-12-()=217-12-()=3 19-12-()=3 13-6-()=3

16-12-()=1()-5-6=3()-12-3=5 19-12-()=3 12-6-()=3 14-()-3=2 9-()-5=4 19-()-4=9 7-()-3=3 19-12-()=3 16-()-9=5()—9-6=5 19-()-12=3 17-13-()=2()-4-4=6()-9-9=2 18-()-13=2 12-()-3=4 16-5-()=11()-6-6=6 13-1-()=9 15-9-()=3 17-3-()=9 7-4-()=2

19-9+5=2+5+6=7+8+9=3+6+9=6+5+4= 7+6+5= 12+3-9=4+9-8=9-5+6=4+6+6=7+8-6=

12+6-9=19-12+6=17-8+9=3+2+9=5+6-3=

4+5+6=1+9+8=9+6+4=9+6-4=7+8-9=5+7+6= 5+6+8=4+5+6= 1+2+3= 9-6-3=8+9-9=7+6-9= 7-6+9=4+5-3=9-5+16=12+8-9=17+2-5=

12+6-9=13-7-6=19-8-7=18-9-7=17-9-8=

12-2-9= 13-3-9= 14-6-6=9-4-5= 16+3-15= 16-13+9= 15+3-16=11+8-17=12+8-17=13+6-15=11+9-11= 14+3-17=15+3-15=7+6+5=9-5+15=4-3+17= 15-9+6=17-9+10=12+5+3=9+9+1=9+8-15=1+1+1=2+2+2=3+3+3=4+4+4=5+5+5=6+6+6= 7+8+5=4-3-1=9-8-1=4+5+6=1+4+7= 1+5+9= 1+3+7=3+4+5=6+7+3=17+2-9=4+9-8=

19-9=19-8=19-7= 19-6=19-5=19-4=19-3= 18-9=18-8=18-7= 18-6=18-5=18-4=18-3= 17-9=17-8=17-7= 17-6=17-5=17-4=17-3=16-9=16-8=16-7= 16-6=16-5=16-4=16-3= 9+9=9+8=9+7=9+6=9+5=9+4=9+3=9+2= 8+8=8+7=8+6=8+5=8+4=8+3=8+2=8+1= 7+7=7+6=7+5=7+4=7+3=7+2=7+1=7+10= 11+9=12+8=13+7=14+6=15+5=16+4=17+3= 18+2= 19+1=10+10=

学前班数学计算题 第2篇

一,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能不受梯形摆放位置的影响,在各种图形中正确找出图形.2,初步认识不同的梯形,发展幼儿的分析,判断能力.二,活动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

难点:认识不同的梯形,并能不受其他图形的干扰,在各种图形中找出梯形.三,活动准备:

各种图形,机器人图片,幼儿操作纸人手一份,水彩笔每人一支

四,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选图形,激发学习兴趣.小朋友,现在桌上有好多的图形,你们自己去选个图像吧(幼儿自选一个图形,)现在请你们来说说你选的是什么图形.(二)初步认识梯形,了解梯形特征

1,这是什么图形?(梯形)请幼儿说说梯形的特征.2,初步认识直角,等腰梯形,了解梯形的特征.(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为认识梯形做好铺垫,引导幼儿认识梯形的特征,通过比较了解直角,等腰梯形饿特征)-

(三)集体寻找梯形,加深了解梯形的特征

梯形还会翻跟头,他们翻呀翻,变呀变,都藏到机器人身上了,我们一起来把机器人身上的梯形都找出来,如果找到了,就可以把梯形从机器人身上拿下来.1,幼儿找梯形,集体进行检查,分析.2,请幼儿对找到的梯形进行分析,并判断它属于哪一种梯形.(通过在机器人身体上找梯形,既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又可以利用已掌握的经验,去分析图形特征,正确找出梯形,使幼儿对梯形的认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四)独立寻找梯形,巩固了解梯形特征.梯形又翻呀翻,变呀变,现在藏到了这里,我们按找梯形的方法,将找到的图形给他们用线圈住,幼儿操作,教师适时指导,讲评.(个别操作,巩固对梯形的认识,让每一位幼儿的认知水平都能得到提升.)

答案:由于梯形的概念幼儿不容易理解,所以活动设计教师就不从概念入手,而让幼儿通过各种操作活动,(如:找图形)反复感受,逐步理解梯形的特征。幼儿认识梯形的另外一个难点是梯形的多样性。幼儿认识的特点是先入为主,容易形成定势。所以活动开始时就要让幼儿接触各种梯形,每个环节中幼儿所看到的、制作的梯形都是各种各样的。传统的幼儿园数学教学死板、机械,抽象的数学知识使教师越教越烦,幼儿越学越厌,怎样使孩子全身心的、主动地投入学习、探索之中呢?那首先就要对幼儿进行数学兴趣的培养,激发幼儿学习欲望,教师在本次教学活动中的几点尝试:

1、运用游戏教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开展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游戏活动,是激发幼儿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的途径。

2、开展区角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开展区角活动能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易于感知。

3、让幼儿自己动手,找找、玩玩,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能引起大脑的积极思维,大脑皮层的分析和综合活动来自运动器官的信号,当幼儿注意变为幼儿直接操作的对象时,就使大脑皮层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引起高涨的学习兴趣。

4、创设一定的难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遇到困难,都是大人及时解决,幼儿很难得到锻炼,也不会主动克服困难,要是让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后,就会有种从没有过的快感,从心底里得到满足。为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设置一定难度,让幼儿经过一定的努力后才能跨越过去,从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认识梯形的活动中有一个在机器人身上找梯形的环节,教师设计了让幼儿选择不同的梯形,这里就有一定的难度——必须选择不同的梯形,对一部分幼儿来说,是需要思考一下的。指导过程中能注重“三最”:即最大的观察(努力观察每位幼儿,避免笼统评价);最小的干预(教师角色进行退位,不干预替代);最多的鼓励(鼓励幼儿的点滴进步)。

另外,努力把握“玩数学”的度。不在游戏中刻意地“教”,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发泄情感,感受愉悦。此外教师还采用了说教法: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启发式谈话法,观察法,对比法,操作法,比较法等.选择这几种方法,依据了教材特点和幼儿年龄特征,应用启发式谈话法,便于幼儿有目的,有顺序的对学习材料进行观察,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并能是教师及时了解幼儿对新知识的理解情况,对于观察中出现的问题,错误能及时予以补救和纠正.通过幼儿实际操作,是幼儿进一步获得正确鲜明的概念.幼儿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易造成幼儿学习上的困难,如果教学方法不当,更会使幼儿对学习数学感到枯燥乏味.然而,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的情况却完全不同,它提高了幼儿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轻松自如,饶有兴趣的学习,取得最佳教育效果.因此,采用游戏法,比较法,是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方法,更好理解梯形的概念.说学法:在活动中,突出观察,比较,启发谈话,大胆发现,使幼儿通过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等方法,知道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且与教法相结合,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及勇于探索,创新,求知的良好品质,这样做,使幼儿明白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同时要学会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还有一题就是在书上的103~104页

我们这一组出的最后一道题

据观察,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为使幼儿理解简单的数字运算,教师往往会借助具体的物体,让幼儿在建立数与物的联系的同时建立数与数的联系。如:让幼儿学习2+3=5时,教师可能会先在黑板上贴出两张贴图,然后在贴出三张贴图,让幼儿说出共有多少张。

试用《幼儿园数学教育与活动设计》中所学的内容,分析这一现象。参考答案:

1、幼儿早期数学概念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表现出从具体到抽象,个别到一般等特点。

2、幼儿早期数学概念的发展依赖于感性体验。

3、幼儿早期数学概念的发展基于幼儿的主动建构

4、幼儿早期数学概念的发展需要与日常生活情景相联系的学习背景。

设计数学趣题提高计算能力 第3篇

1. 方法和步骤

教师每周一准备1~2题数学趣题的题卡发给学生, 给学生一周的思考时间, 学生可以和同学、家长甚至教师一起讨论。下周一由学生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讲解自己的解题方法, 教师给做对的学生和“小老师”一定的奖励。

2. 过程和计算

案例1:巧算64+97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 要用已学知识解决以上两题是有一点难度的, 但可以运用已学的数学方法———“凑整法”或“拆移法”来试着解决。

方法一:64+100-3=161

方法二:61+3+97=61+100=161

类似的方法还有几种, 题目并不是很难, 但要经过一定思考, 特别是“小老师”讲解以后, 学生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和兴趣。教师顺势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说说哪种方法好?你更喜欢哪一种?后面的交流汇报, 教师更注重的是鼓励, 只要学生的方法巧、速度快, 就鼓励学生的做法, 让学生理解算法, 加深对算法的印象, 获得成功的体验。

案例2:巧算93+92+88+89+90+86+91+87

这题是接触了巧算后, 教师乘热打铁给出的另一种类型———找基准数巧算, 学生汇报时出现了多种方法。

方法一:100+100+100+100+100+100+100+100-7-8-12-11-10-14-9-13=716

方法二:93+87+92+88+89+91+90+86=180+180+180+90+86=716

方法三:90+90+90+90+90+90+90+90+3+2-2-1-4+1-3=716

此题不巧算的话, 计算量就很大了, 还可能有的学生无从下手, 但经过学生认识了巧算的一些方法后, 大部分学生能够用巧算的方法解决此题。从“方法一”和“方法二”中可以看出, 学生用的就是拆移法和凑整法, 说明一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拆移法和凑整法。然后, 教师激励学生:想不想知道新的解决办法呢?学生表现了很强的求知欲, 兴趣很浓。教师再让其他“小老师”来介绍找基准数的方法, 效果很好, 学生也自然的从旧知过渡到了新知。

3. 探究和提高

让数学计算题教学彰显灵动 第4篇

一、推测结果,激发兴趣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在计算题教学时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将计算教学贴近生活,在应用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推测计算结果,激发探索欲望,乐于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二、调节气氛,增强计算欲望

计算题的教学,教师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交流气氛,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是平等的,可以互相补充,甚至争论,学生发表意见的时候,也是课堂气氛最和谐的时刻,也是学生思维最活跃、情绪最高涨、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这时,不仅发言的学生得到了锻炼,听发言的同学也能从同学的发言中有所收益。老师提供学生交流的方式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种多样,弥补计算本身的单调。如采用图片、游戏、卡通、比赛、多媒体演示等。

三、鼓励算法多样化,提倡算法优化

算法多样化是对同一道计算题的不同解决办法,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体现。提倡算法多样化,就是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算法多样化的倡导,是为了适应学生的思维特点,鼓励每个学生采用与自己的思维方式相适应的方法进行计算,发展自己的算法,同时为不同风格的学生提供适合自己学习策略的途径,满足不同的学生的不同需求。“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亮点,它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有效平台,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将“错误”放大,细心计算

在计算练习中,学生的计算错误经常发生:不是看错数字,就是写错数字;不是抄错数字,就是漏写符号;或是加法忘了进位,减法忘了退位,加法当减法做,乘法当成了除法,小数点忘了或点错了一位;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无法理解的错误等。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归纳为知识性错误和非知识性错误。知识性错误是指学生对于计算法则概念或运算顺序的不理解,或者没有很好的掌握所导致的错误。

五年级数学计算题 第5篇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①3.54+1.78 ②3.54-1.78

③5.23+12.37 ④12.37-5.23

⑤13.29-6.89 ⑥7.56+2.5

⑦23.62+18.7 ⑧8.25-4.17

⑨46.2-2.48 ⑩1.16+0.34

?4.78+3.56 ?13.25-9.48

?8.9+5.64 ?2.46+0.695

?8.6-6.48 ?15.07-9.7

?12-6.39 ?5.1-0.96

?9.2-3.45 ?7.6+3.28

215.6+7.84 228.03-6.95

237.96+2.7 248.1-3.27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计算题(2)

脱式计算下面各题。

①23.5+12.8+33.9

②2.56+2.39+4.57

③6.32+2.08+3.05

④99.9-45-23.1

⑤85.2-1.34-25.8

⑥63.9-32.8-1.57

⑦23.6+15.9-30.8

⑧4.53-2.39+3.27

⑨9.82-3.65+24.6

⑩38.8+(56.4-26.7)

?9.86-(2.38+3.56)

?50.8-(13.9+26.7)

?3.46+(8.13-5.89)

?(9.64-8.78)+2.39

?100-(45.6+32.1)

?36.7+(65.8-48.6)

?30.6+(89.7-78.9)

?60.9-(78.5-62.8)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计算题(3)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①6.9+4.8+3.1

②0.456+6.22+3.78

③15.89+(6.75-5.89)

④4.02+5.4+0.98

⑤5.17-1.8-3.2

⑥13.75-(3.75+6.48)

⑦3.68+7.56-2.68

⑧7.85+2.34-0.85+4.66

⑨35.6-1.8-15.6-7.2

⑩3.82+2.9+0.18+9.1

?9.6+4.8-3.6

?7.14-0.53-2.47

?5.27+2.86-0.66+1.63

?13.35-4.68+2.65

?73.8-1.64-13.8-5.36

?66.86-8.66-1.34

?36.8-3.9-6.1 ?32+4.9-0.9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计算题(4)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①2.3×11.2= ②6.9×0.13=

③2.3×6.2= ④0.58×0.39=

⑤6.7×3.3= ⑥0.66×0.24=

⑦3.7×4.6= ⑧0.29×57=

⑨6.5×0.84= ⑩56×1.33=

?3.02×2.5= ?2.6×1.8=

?0.48×37= ?3.5×16=

?12.5×84= ⑥1.8×2.3=

?40.8×6.7= ?3.5×16=

?12.5×3.6= ?1.8×2.3=

210.37×0.54= 221.06×25=

237.5×8.6= 249.6×0.39=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计算题(5)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①27×0.43= ②1.7×45=

③1.2×1.04= ④0.37×34=

⑤86×1.2= ⑥2.4×0.15=

⑦21×2.4= ⑧4.32×58=

⑨0.89×25= ⑩2.58×89

?5.8×0.96= ?3.6×0.74=

?2.6×3.7= ?1.56×0.18=

?1.03×5.03= ?0.208×82=

?1.11×1.9= ?0.36×1.3=

?2.5×6.5= ?0.3×2.6=

210.98×45= 223.2×2.5=

五年级数学计算题 第6篇

0.54÷0.6= 3.1-2.9= 0.12÷3= 0.4×0.7=

1.5×4= 5.8+1.2= 45×0.2= 4.08÷8=

0.32×1000= 7÷100= 0.8+0.02= 0.84÷0.3=

3.68÷0.01= 9+1.5= 0.4×0.5= 0.44+0.6=

2.5×0.4= 0.125×8= 3.6÷0.4= 3.92+7.2=

二、竖式计算.(第(3)(5)题得数保留一位小数,第(6)题要验算,其中第(3)(5)(6)每题6分,其它每题4分,共30分)

(1)7.6×0.9 (2)10.5×0. 3 (3)4.25×0.18

(4) 0.3÷0.12 (5)104.78÷26 (6) 34.2÷0.8

三、递等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每题5分,共60分)

8.7×10.1 7.06×2.4-5.7 6.35÷0.8÷1.25

2.5×6.8×0.4 2.5×3.2×1.25 21.36÷0.8×2.9

102×0.45 8.27+7.52+1.73-3.52 0.79×99+0.79

五年级数学计算题 第7篇

0.54÷0.6=       3.1-2.9=         0.12÷3=        0.4×0.7=

1.5×4=           5.8+1.2=        45×0.2=        4.08÷8=

0.32×1000=      7÷100=           0.8+0.02=      0.84÷0.3=

3.68÷0.01=      9+1.5=           0.4×0.5=       0.44+0.6=

2.5×0.4=        0.125×8=         3.6÷0.4=       3.92+7.2=

二、竖式计算.(第(3)(5)题得数保留一位小数,第(6)题要验算,其中第(3)(5)(6)每题6分,其它每题4分,共30分)

(1)7.6×0.9           (2)10.5×0. 3         (3)4.25×0.18

(4) 0.3÷0.12          (5)104.78÷26            (6) 34.2÷0.8

三、递等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每题5分,共60分)

8.7×10.1           7.06×2.4-5.7            6.35÷0.8÷1.25

2.5×6.8×0.4        2.5×3.2×1.25            21.36÷0.8×2.9

102×0.45         8.27+7.52+1.73-3.52        0.79×99+0.79

巧用数学思想解答生物计算题 第8篇

一、与蛋白质有关的计算

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化合物,又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因此,蛋白质是高中生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中的热点。现将与蛋白质相关的计算题及解法做如下的小结和归纳。

1. 解决关于缩合反应过程中氨基酸的个数、肽链数、形成的肽键数和脱去的水分之间的数量关系。

规律1: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和肽链条数满足失水数=肽键数=氨基酸总数-肽链条数。

规律2: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时,游离的—NH2和—COOH分别位于肽链的两端,考虑到可变的R基上有可能含有两种基团,所以游离的—NH2和—COOH数·至·少等于肽链条数。

例1.某一多肽链内共有肽键109个,则此分子中含有—NH2和—COOH的数目至少为( )

A.110, 110 B.109, 109 C.9, 9 D.1, 1

解析:仔细审题,根据氨基酸、多肽的定义,抓住题干中“至少”两字,一条肽链中至少含的氨基或羧基数目分别为1,与该肽链肽键数目的多少无关。

2. 解决关于缩合反应过程中肽化合物分子量大小的数量关系。

规律3:肽化合物分子量的计算:蛋白质相对分子量=氨基酸相对分子量总和-失水分子数×18,如还有其他基团也能缩合则视情况而定,比如二硫键(-S-S-)。

规律4:结合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时,基因的碱基数∶mR-NA上的碱基数氨∶基酸数=6∶3∶1。

例2.牛胰岛素由51个氨基酸组成,则决定改蛋白质的基因中至少有多少个碱基?

答案:基因中的碱基数=51×6=306。

二、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关的计算

在计算这类题时学生感觉难度较大,尤其是两者结合的综合题,学生容易混淆或是不知如何下手。因为两个过程分别发生在不同的细胞器中,关系复杂,有光照时既发生光合作用又发生呼吸作用,黑暗时只发生呼吸作用,所以在计算时要全面考虑,正确分析、综合推理,方可得出正确答案。

实际(真正)光合速率=净(表观)光合速率+呼吸速率(黑暗测定):

(1) 实际光合作用CO2吸收量=实测CO2吸收量+呼吸作用CO2释放量;

(2) 光合作用实际O2释放量=实测(表观)O2释放量+呼吸作用O2吸收量;

(3) 光合作用葡萄糖净量=光合作用实际葡萄糖量-呼吸作用葡萄糖消耗量;

(4) 净有机物量=实际有机物生产量(光合作用)-有机物消耗量(呼吸作用)。

例3.某植株在黑暗处每小时释放0.02mol CO2,而光照强度为a的光照下(其他条件不变),每小时吸收0.06mol CO2,若在光照强度为的光照下光合速度减半,则每小时吸收CO2的量为(%%)

A.0 mol B.0.02 mol C.0.03 mol D.0.04mol

解析:植株在黑暗处释放0.02mol CO2表明呼吸作用释放CO2量为0.02mol,在a光照下每小时吸收CO20.06mol意味着光合作用实际量0.06+0.02=0.08molCO2,若光照强度为时光合速度减半,即减为0.04mol,此时呼吸释放CO2仍为0.02mol故需从外界吸收0.02mol CO2。答案:B。

三、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混合计算

在氧气充足条件下,完全进行有氧呼吸,吸收O2和释放CO2量是相等。在绝对无氧条件下,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但若在低氧条件下,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吸收O2和释放CO2就不一定相等。解题时,首先要正确书写和配平反应式,其次要分清CO2的来源再行计算(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各产生多少CO2)。

例4.(2006上海)一密闭容器中加入葡萄糖溶液和酵母菌,1小时后测得该容器中O2减少24ml, CO2增加48ml,则在1小时内酒精发酵所消耗的葡萄糖量是有氧呼吸的(%%)。

A.1/3倍 B.1/2倍 C.2倍 D.3倍

解析:根据有氧呼吸反应式可知:

根据无氧呼吸反应式可知:

氧气减少了24ml,可知有氧呼吸产生了24mlCO2,又因CO2共增加48ml,可知无氧呼吸产生了24mlCO2。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CO2量相同的情况下,根据公式可计算出其消耗葡萄糖的比为1∶3。答案:D。

四、与DNA和RNA有关的计算

这一类的题目在高中生物计算中还是比较普遍的,如果抓不住一定的规律性,有关“遗传的物质基础”的这一类题目对学生来说难度还是较大。我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规律。

规律1:利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DNA双链分子中四种碱基存在下列关系:A=T, C=G, A+G=C+T=A+C=G+T=总碱基数的一半;互补碱基之和的比值(A+T)∶(C+T)或(A+T)∶(A+T+C+G)在已知链、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相等;非互补碱基之和的比值如(A+C)∶(T+G)在已知链和互补链间互为倒数,在整个DNA分子中该比值为1。

例5.一条双链DNA分子,G+C占全部碱基的44%,其中一条链的碱基中,26%是C,那么其互补链中的A和C分别占该链总碱基的百分比是多少?

解析:在DNA双链中,碱基遵循互补配对原则,即G=C、A=T,则:(C1+G1)%=(C2+G2)%=(C总+G总)%,各参数的意义:数字1代表其中一条链、数字2代表其互补链、AGCT分别代表相应的碱基。

规律2:利用公式a×(2n-1),可以求出DNA分子复制n次后需要游离的含某种碱基的脱氧核苷酸数量,其中a表示DNA分子中某种碱基的数量,n表示复制次数。

例6.一个DNA分子中有100个碱基对,其中有40个腺嘌呤。如果连续复制3次,参与到复制过程中的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是多少?

解析:只要求出一个DNA分子有多少个胞嘧啶。然后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利用公式m=(2n-1)×a,答案:

420。

规律3:利用同位素示踪法,可以得出DNA分子复制n次后,标记的DNA分子占总DNA分子2/2n,标记的单链占所有单链的1/2n。

五、与遗传概率有关的计算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历来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把握的内容,尤其是在遗传概率的计算方面更是令学生头疼,常规的计算方法如棋盘法、十字相乘法、图表法等,这些方法在解决一些常规、简单的计算题方面还是非常实用而且有效的。但是一旦遇到一些较复杂的计算题,用常规方法计算起来不但复杂而且往往无从下手。这里试图通过构建数学思想,使我们能够从容地去应对一些较复杂的遗传概率计算题。

规律1:常染色体遗传病概率,男孩患病概率=女孩患病概率=子代患病概率;患病男孩概率=患病女孩概率=子代患病概率×1/2。

规律2:伴染色体遗传病概率,男(女)孩患病概率=男(女)孩患病的个体数/男(女)孩总数;患病男(女)孩概率=男(女)孩患病的个体数/孩子总数。

规律3:对两种遗传病结合的问题,可以先分别求出每种病的患病概率,然后根据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六、与能量流动有关的计算

1. 计算能量传递效率:

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能量传递效率=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2. 计算某一营养级生物获得能量最多(最少)规律:

(1)已知较低营养级求较高营养级,“最多传递”按传递效率20%计算,“最少传递”按传递效率10%计算;(2)已知较高营养级求较低营养级,“最多消耗”按10%计算,“最少消耗”按20%计算。

3. 在多条食物链中计算某一生物获得能量或需要某一生物提供的能量:

某一生物从不同食物链中获得能量的比例或某一生物给不同生物提供能量的比例,然后结合一条食物链中能量传递效率进行计算。

例7.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2/5来自于兔子,2/5来自于鼠,1/5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增加20g体重,最少需要消费植物(%%)。

A.600g B.900g C.1600g D.5600g

解析:通过食物链(植物→兔子→猫头鹰),猫头鹰增重20g×2/5=8g,最少需要消费植物的量为8g÷20%÷20%=200g;通过食物链(植物→鼠→猫头鹰),猫头鹰增重20g×2/5=8g,最少需要消费植物的量为8g÷20%÷20%=200g;通过食物链(植物→鼠→蛇→猫头鹰),猫头鹰增重20g×1/5=4g,最少需要消费植物的量为4g÷20%÷20%÷20%=500g。所以合计需要消费植物200g+200g+500g=900g。

高中生物学科中所涉及的数学思想远不止这些,限于篇幅,本文在此只做简要归纳。实际问题是复杂多变的,数学思想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在生物学科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生物学并非是一门记忆型的自然学科,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利用数学思想结合生物学理论知识能很好地解决一些生物学实际问题,进而使其对生物产生更大的兴趣。

摘要:历年高考, 计算题在生物学科中已成为一种常考、必考的题型, 且深受命题者的青睐, 此类试题的解题关键是有扎实的基本功, 能巧妙地运用数学思想对题干进行合理分析、综合推理、准确计算, 得出正确答案。

小学数学计算题准确性的提升策略 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题;准确性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计算能力是每个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只有计算能力过硬,才能进一步学好如何解应用题和其他的学科知识。计算是各年级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造成小学生数学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计算能力太差,在计算的时候准确率不高。在对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是低年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忽略了口算训练,其次是在各年级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轻视了对于计算题方法的教学,所以导致学生误以为计算题在计算的过程中只要弄清楚计算的顺序就能算出来,这种想法造成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非常不细心,最终导致数学计算的准确率相当低,从而导致学生缺乏攻克复杂计算题的兴趣和信心。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怎样提升学生计算题的准确性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步入手:

一、精心设计课堂内容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数学计算题的准确性,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耐心细致教学,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情景中来,再结合学生的需求采用适当的方法引起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推动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思考,进而推进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提升。

二、提升学生多重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学生的计算更加准确,首先要从低年级的娃娃抓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计算题的算法,更要重视学生口算能力的训练。因为口算是笔算以及估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熟练掌握口算的方法,并在应用的过程中坚持长期练习,才能在做题的时候达到熟练程度,最终才能进一步在计算过程中加以应用,提升每一次计算的准确性。同样,在小学的中高年级也不能忽视口算等计算能力的训练。

例如,在给小学生讲授“一百以内的加减法”这一部分知识的过程中,笔者就设计了“口算大赛”这样一个环节,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计算一百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笔者将班级同学分成若干小组,然后每一组选出5名学生组成一支队伍,采取PK赛的形式让每一个小组一一派出队员进行口算题目的PK,看哪一组最后累计的口算题目多而且用时最短,哪一组就是优胜小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起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口算能力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从而促进了学生整体能力的上升,更重要的是这种上课模式学生非常喜欢,大幅度提升了学生计算的准确性。

三、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对于学生的基本功进行一定的培训以后,就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解决能力。对于计算题准确性的提升,首先还要从读题做起,在做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正确规范地解读题目,这样才能列出正确的算式。其次,弄清计算顺序是计算的前提,弄清运算顺序才能使计算过程不出差错。例如,有括号的题:(a+b)c,可读作a与b的和乘以c,而不能读成a+b乘以c。这两种读法的不同对于计算结果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从而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运算顺序。不这样训练,学生在学习的過程中就非常容易忽略和弄错计算顺序,对于计算题的“准确”也没有很好的把握,长期这样下去,学生很容易陷入学习的误区,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幅度下降。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运算定律以及运算性质的教学,多通过实际的计算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纠正,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所学内容,从而拥有基本的计算能力。当学生对于计算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运用简便算法。除题目要求的简算以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要求学生自觉地思考题目是否可以简算,提高学生的简算兴趣,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计算题目较为简单,但也是其接触数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课程的设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多重能力,并着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层层递进的训练逐步提升小学数学计算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魏晋河.提高小学中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J].教育革新,2013(6).

六年级上册数学计算题 第10篇

45 +315 = 34 ÷6 =

512 ×617 = 56 ×0÷35 =

2 - 15 + 45 = 38 ×16 =

6- 13 = 1233 ÷311 =

67 +1÷7 = 5×15 ÷ 5×15=

二、化简比。

1、 2.5 ︰0.45

2、24︰827

三、求比值。

1、18 ︰14

2、34 ︰0.25

四、解方程。

38 X = 21 307 ÷X = 114 X + 16 X = 85

五、用你喜欢的方法算。

512 ÷7 + 712 ×17

16 + 34 × 23 ÷2

(2419 +1617 )×18 +1517

六、文字式题。

1、712 加上512 乘以910 的积,和是多少?

小学六年级数学计算题 第11篇

小学毕业总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全面

而系统地巩固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知

识的掌握水平,进一步发展能力。所以复习应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 的学习活动过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以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复习效率,特总结六年级如下计算题及应用题复习方案:

一、计算题

1、整数加减及乘除(竖式和四则混合运算)

2、小数加减及乘除(竖式和四则混合运算)

3、分数加减及乘除

4、解方程

5、分解质因数

6、短除式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

7、求比值

8、化简比

9、解比例

二、应用题

1、行程应用题

2、工程应用题

3、平均数应用题

4、浓度配比应用题

5、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6、比例应用题

7、利息问题

8、体积表面积应用题

9、统计应用题

初三数学几何计算题解题 第12篇

一、几何计算

(一)角度和弧度的计算

1、三角形和四边形的角的计算主要依据

(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推论

(2)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3)圆内接四边形性质定理

2、弧和相关的角的计算主要依据

(1)圆心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

(2)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的一半

(3)弦切角的度数等于所对弧度数的一半

3、多边形的角的计算主要依据

(1)变形的内角和

(2)正变形的每一个内角

(3)正边形的任一外角都等于各边所对的中心角

(二)线段长度计算

1、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计算

用到的定理主要有三角形全等的性质、中位线定理、等角三角形三线合一定理、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正三角形和各种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关于梯形中线段计算主要依据梯形中位线定理及等腰梯形、直角提醒的性质定理等

2、有关圆的线段计算的主要依据

(1)切线长定理

(2)圆切线的性质定理

(3)垂径定理

(4)圆外切四边形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5)两圆外切时圆心距等于两圆半径之和,两圆内切时圆心距等于两圆半径之差

3、直角三角形变得计算

直角三角形边长的计算应用最广,其理论依据主要是勾股定理和特殊三角形的性质及锐角三角函数等

4、成比例线段长度的求法

(1)平行线等线段成比例定理

(2)相似形对应线段的比等于相似比

(3)射影定理

(4)相交弦定理及推论

(5)切割线定理及推论

(6)正多边形的边和其他线段计算转化为特殊三角形

(三)图形面积的计算

1、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2、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二、证明两线段相等的方法

(1)利用全等三角形对应线段相等

(2)利用等腰三角形性质

(3)利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4)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5)角平分线的性质

(6)利用轴对称的性质

(7)平分线等分线段定理

(8)平行四边形

(9)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这条弦所对的弧

推论1:平分一条弦所对的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10)圆心角、弧、弦、弦心距的关系定理及推论

(11)切线长定理

三、证明弧相等的方法

(1)定义:同圆或等圆中,能够完全重合的两条弧

(2)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这条弦所对的弧

推论1: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垂直平分一条弦的直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一条弦所对的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3)圆心角、弧、圆周角之间的度数关系

(4)圆周角定理得推论: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相等。

初中数学怎么学才轻松?

一 、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

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

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

我们的建议是:更细心一点(观察特例),更深入一点(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更熟练一点(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我们都能够应用自如)。

二 、总结相似类型的题目

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我们的同学要学会自己做。当你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你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

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在进入初二、初三以后,同学们会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天天做题,可成绩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他们天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久而久之,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弄得一团糟。

我们的建议是:“总结归纳”是将题目越做越少的最好办法。

三 、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同学们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但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同学们做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的:

一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

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这个不足,也包括两个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

但现实情况是,同学们只追求做题的数量,草草地应付作业了事,而不追求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收集错误。我们之所以建议大家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是因为,一旦你做了这件事,你就会发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的小毛病,现在发现原来就是同一个问题在反复出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都不懂,现在发现其实就是这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

我们的建议是:做题就像挖金矿,每一道错题都是一块金矿,只有发掘、冶炼,才会有收获。

四 、就不懂的问题,积极提问、讨论

发现了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他人请教。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同学都做不到。

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

一是,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不求甚解。

二是,不好意思,怕问老师被训,问同学被同学瞧不起。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学好。

“闭门造车”只会让你的问题越来越多。知识本身是有连贯性的,前面的知识不清楚,学到后面时,会更难理解。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你对该学科慢慢失去兴趣。

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一个比较难的题目,经过与同学讨论,你可能就会获得很好的灵感,从对方那里学到好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注意的是,讨论的对象最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这样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

我们的建议是:“勤学”是基础,“好问”是关键。

五 、注重实战(考试)经验的培养

考试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有些同学平时成绩很好,上课老师一提问,什么都会,课下做题也都会。可一到考试,成绩就不理想。

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考试心态不好,容易紧张。

二是,考试时间紧,总是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心态不好,一方面要自己注意调整,但同时也需要经历大型考试来锻炼。每次考试,大家都要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调整方法,久而久之,逐步适应考试节奏。做题速度慢的问题,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做题中解决。自己平时做作业可以给自己限定时间,逐步提高效率。另外,在实际考试中,也要考虑每部分的完成时间,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慌乱。

上一篇:表彰大会主持稿分享下一篇:我的好朋友小学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