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人物事迹范文

2024-05-24

关羽人物事迹范文(精选8篇)

关羽人物事迹 第1篇

关羽的人物事迹

关羽 过五关斩六将

败走麦城

刮骨疗毒

千里走单骑

单刀赴会

水淹七军

华容道义释曹操

温酒斩华雄

斩颜良诛文丑

挂印封金

桃园三结义 三英战吕布 大意失荆州

关羽人物事迹 第2篇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关羽的故事及性格特点,激发学生对这个历史人物的喜爱。2.了解关羽脸谱的特点,会简单绘制关羽脸谱。

二、学习内容:

⒈认识关羽脸谱及代表意义,讲讲有关关羽的故事;

2、简单绘制关羽脸谱。三.活动设计

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出示关羽京剧脸谱)

(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仔细观察,它有什么特点?你最喜欢哪个人物?讲讲有关这个人物的故事。

(2)教师讲有关关羽的故事。

关羽 蜀汉前将军。本字长生,亡命奔涿郡。与张飞追随刘备征战,当刘备为平原相时,他们俩为別部司马。二人与刘备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稠人广坐则侍立终日。随同曹操和刘备讨吕布于下邳,事后为朝廷封为中郎将。当刘备袭杀曹操的徐州刺史车冑后,以关羽镇下邳太守。曹操东征破刘备,关羽被俘,被拜为偏将军,对他礼遇很优厚。白马之战时关羽万军中刺敌主帅颜良,被封为汉寿亭侯,报了曹操之恩后便告辞,寻找刘备。长阪之战刘备败北,抄近路赴汉津与关羽的数百只船汇合至江夏。赤壁之战孙刘联军胜利后,关羽在其后的江陵之战中绝北道,阻隔曹操的援军,为周瑜能攻下江陵创造有利的条件。事后遙领襄阳太守、拜为荡寇将军。诸葛亮等人入蜀增援刘备,关羽便镇荊州。刘备自立为汉中王,被拜为前将军,假节钺。关羽乘汉水暴涨之机出兵襄樊,更在于禁七军为水所淹乘船进攻,梁、郏、陆浑各县的盗贼有些远远地领受了关羽的官印封号,威震华夏;曹操一度想迁都避其锋芒。后因孙权背盟投曹,后方为吕蒙所破,关羽便退兵,但终为孙权军所擒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上多少纵横天下的风云人物,为后人传颂。而真正被人们长久宗敬并顶礼膜拜的偶像。卻寥若晨星,三国蜀将关羽。超越时空,在中国漫长的社会和文化历程中,具有广泛而有长远的影响力,至今仍是童叟皆知的“关帝”、“武圣”。遍及世界的炎黄子孙,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和台、港、澳的同胞,十分崇尚关羽忠义仁勇之精神。2.欣赏关羽脸谱,激发创作欲望。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个脸谱吗?观察它有什么特点?

眉毛、鼻嘴窝,除五官外整张脸都是同一种颜色,我们叫它整脸,因为都是红色的,因此,我们称它为红整脸。(2)下面请同学们绘制关羽的脸谱。

如何设计绘制脸谱呢?

第一、画圆或椭圆,确定脸谱的谱式和主色彩;

第二、画五官:注意位置、比例。(教师黑板演示)第三、装饰:在那儿装饰?怎样装饰?

第四、上色:对称。

(3)学生绘制脸谱,教师辅导。(4)展示学生所绘脸谱:

展示学生所绘脸谱,使学生看到整体效果,并举出图案对称颜色鲜明整洁的脸谱讲评,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采取组评互评的方式).四.教学建议。

1、本节课可分2课时进行教学。

2、本节的教学可先让学生课前搜集关羽的故事,课上进行讲故事比赛,激发学生对关羽这个人物的热爱。

3、采用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手段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让学生在体验赏析中感受关羽脸谱艺术风格,学会制作关羽脸谱。

五.拓展资料.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直受到两脉思想的影响,一脉是孔子的儒家思想,是治国方针;另一脉就是关羽的忠孝义的思想,做人的原则。关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关羽,祖籍是山西省晋南地区运城附近一叫“解州”的地方。“解”在当地不读(jie 姐),也不读(xie 谢),而是读(hai 害)。他的原名姓冯名贤,叫冯贤,他生活在蜀汉魏的三国时期。那时,兵荒马乱,天下大乱。在他们村里,有一恶霸,霸占水井田地,欺压百姓,欺负良家妇女,特别是小媳妇,更是无恶不作,冯贤看在眼里,恨在心里,愤愤不平,终于按捺不住怒火,杀了恶霸,逃出村外。恶霸家有钱有势,告到衙门,衙门四处张贴告示,捉拿冯贤,那时的潼关地区是一人烟稀少的地方,冯贤要出关逃生,但是,他出不去,潼关关口严查盘问,这时,一老妇人过来抓住冯贤,暗示他,给了他一记耳光,一边打一边骂,你这不孝子孙气死我了,并把他的鼻子打出了血,满脸是血迹,拼命拖着他往关外走,我不要你了,你自己滚吧,这时,潼关的看守问冯贤,你叫什么名字,他指关为姓,姓“关”,就有了关羽之名,出关后,他洗脸,可是,洗不下去了,从此,就有了红脸的关羽。从此以后,桃园三结义,名扬天下。

从《单刀会》看关羽的人物形象 第3篇

《单刀会》又叫《关大王独赴单刀会》题材来源于民间流传的关羽英雄事迹。作者关汉卿, 元代杂剧作家, 号已斋叟, 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羽的英雄形象也一直备受人民的推崇, 早在唐代关羽的形象就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认可, 到了宋以后更是为其赋予了神勇忠义的传奇色彩。民间甚至把关羽奉为神灵, 相信其死后依然能降妖除魔。到宋元时期关羽形象已经从是一位忠义勇武的武将, 演变成了一个法力无边、助国救民的神话形象”。

关汉卿正是根据这段描述而演义创作出了元杂剧《单刀会》, 剧写三国时, 鲁肃为了索还荆州, 宴请关羽, 暗中设下埋伏, 并请关羽故人司马徽前来陪宴劝酒, 司马徽拒绝, 并告诫鲁肃不可鲁莽行事。关羽接到请书后明知是计, 仍旧单刀赴会, 席间二人言辞交锋, 鲁肃不能取胜。关羽智勇双全, 震住鲁肃, 令他不敢动用埋伏的军士, 最后安然返回。然而历史上真正“单刀会”的故事, 究竟是不是如杂剧所写的那样呢?

根据《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记载 :

先是, 益州牧刘璋纲维颓驰, 周瑜、甘宁并劝权取蜀, 权以咨备, 备内欲自规, 仍伪报曰 :“备与璋托为宗室, 冀凭英灵, 以匡汉朝。今璋得罪左右, 备独悚惧, 非所敢闻, 愿加宽贷。若不获请, 备当放发归于山林。”后备西图璋, 留关羽守, 权曰 :“猾虏乃敢挟诈!”及羽与肃邻界, 数生狐疑, 疆场纷错, 肃常以欢好抚之。备既定益州, 权求长沙、零、桂, 备不承旨, 权遣吕蒙率众进取。备闻, 自还公安, 遣羽争三郡。肃住益阳, 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 各驻兵马百步上, 但请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 :“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 卿家军败远来, 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 既无奉还之意, 但求三郡, 又不从命。”语未究竟, 坐有一人曰 :“夫土地者, 惟德所在耳, 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 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 :“此自国家事, 是人何知!”目使之去。备遂割湘水为界, 于是罢军。[1]

作为历史剧, 关汉卿的《单刀会》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 塑造出了一个忠义勇猛, 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 虽然杂剧中虚构了甚至颠倒了部分史实, 但是关汉卿对《单刀会》巧妙的设计和大胆的艺术创造让全剧情节更加紧凑, 更加突出了关羽神勇威猛的英雄形象, 满足了观众的欣赏愿望, 正是因为这样《单刀会》的故事日渐深入人心并被不断传唱, 成为了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

二、《单刀会》中的英雄形象

《单刀会》作为元杂剧一共有四折, 主人公无疑是关羽, 然而前两折作者有意不让主人公出场, 第一折通过乔公之口诉述了关羽的英雄事迹和他的高大威猛 :

【金盏儿】他上阵处赤力力三绺美髯飘, 雄赳赳一支虎躯摇, 恰便似六丁神簇捧定一个活神道。[2]

不仅道出了关羽的英雄事迹而且勾勒出了关羽威武的形象特征, “三绺美髯飘、一支虎躯摇”, 运用了两个动词飘和摇将原有的静态外貌写活, 让人眼前一下子就呈现出了一个活的关羽。在乔公处受阻之后鲁肃又找到了司马徽, 也就是全剧的第二折, 当听鲁肃说“我便索取荆州又何妨”之后, 司马徽立即警告说“他圆睁开丹凤睁, 轻舒出捉将手。他将那卧蚕眉紧皱, 五云山烈火难收。

第三折关羽终于出场, 但作者没有立马让情节进入赴会的情景 , 而是继续侧面烘托出关羽的形象。比如当鲁肃送信人黄文只是看到了关羽的外型时就替鲁肃捏了一把汗“我出的这门来。看了关公英雄一个神道相。鲁子敬, 我替你愁哩!”作者正是通过这些对比衬托, 把韬略过人、威武盖世的关云长形象凸显在人们眼前。

第四折是全剧的高潮, 戏剧本身具有很强的抒情成分, 戏剧抒情是矛盾冲突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时各种复杂的戏剧纠葛在人物内心的回响。关汉卿合情合理的让关羽坐船由江上赴会创造意境, 并借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抒情

【双调】【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 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 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别, 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 云 ) 好一派江景也呵!

【驻马听】水涌山叠, 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 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 鏖兵的江水犹然热, 好教我情惨切! ( 带云 ) 这也不是江水, ( 唱 ) 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3]

两支曲子表现了关羽赴会途中, 面对浩荡的大江忆古伤今, 其曲调豪放激昂让读者从这段抒情的描写中就能领略到关羽的豪迈气概和阔大胸襟, 衬托出了关羽的崇高形象。后一支曲子由江水的奔流不回引起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 追念曾经的峥嵘岁月和英雄人物。作者借江水抒情 , 创造了波澜壮阔的意境 , 将滔滔江水的涌动、即将发生的矛盾冲突和关羽的神勇紧密地融为一体 , 生动传神的将关羽高大威猛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关羽登陆会见鲁肃, 双方正式见面进入了正面冲突的高潮。其中关汉卿为关羽设计了三次拔刀的情景 :第一次是在鲁肃怒斥道 , “今将军全无仁义之心, 枉作英雄之辈, 荆州久借不还, 却不道“人无信不立 !”这时关羽却反问鲁肃了一句“鲁子敬, 你听的这剑界么?我这剑界, 头一遭诛了文丑, 第二遭斩了蔡阳, 鲁肃呵, 莫不是第三遭到你也?”之后还不罢休立马又第二次亮出自己的宝剑说道“这剑按天地之灵, 金火之精, 阴阳之气, 日月之形 ; 藏之则鬼神遁迹, 出之则魑魅潜踪 ;喜则恋鞘沉沉而不动, 怒则跃匣铮铮而有声。今朝席上, 倘有争锋, 恐君不信, 拔剑施呈。吾当摄到, 鲁肃休惊。这剑果有神威不可当, 庙堂之器岂寻常。今朝索取荆州事, 一剑先交鲁肃亡。”[4] 第三次, 在鲁肃就要让伏兵动手的时候, 关羽拔剑击案怒道“若有埋伏, 一剑挥之两段”鲁肃惊惶“你击碎菱花”关羽回答“我特来破镜”。作者在这里艺术构思出了一段巧妙的文本台词, “镜”既上承“菱花”又与鲁子敬的“敬”谐音双关, 关羽说“破镜”也是在告诉鲁肃我明知有诈也能打破的阴谋, 这样的设计既没有打破全剧始终是暗斗的情景, 又能让读者感受到其中的凶险, 不可谓不巧妙。

三、毫不掩饰“汉家情节”

关汉卿笔下的关羽一上场就表明了自己的汉家情节, 并且在与鲁肃的对峙中不止一次的提到汉家节, 也以此作为拒还荆州的理由, 包括三次拔刀都是为了肯定他的“汉家节”, 甚至在关羽在脱险返回时, 也是在作品的最后作者仍然不忘“汉家节”:

“【离亭宴带歇指煞】我则见紫袍银带公人列, 晚天凉风冷芦花谢, 我心中喜悦……说与你两件事先生记者 :百忙里称不了老兄心, 急切里倒不了俺汉家节。”[5]

这种正统思想在关汉卿和关羽的心中都是十分重要的, 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的, 正是有这种信念才使得关羽赴会的无所畏惧、胸有成竹。在剧末曲子的结束仍不忘高唱“俺汉家节”。可见, 关羽对自己坚持的这份正统思想非常的自豪, 具有高尚的汉家气节。可是我们看到, 不管是《三国志平话》还是之后的《三国演义》都没有提到“汉家节”, 那么关汉卿为什么如此刻意地强调“汉家节”呢?

其实关汉卿这样满腔热情地为读者展示了完美的神圣化的关羽形象, 并突出了其忠义的精神价值是与当时的创作时代有着密切关系的。元代这种连年战乱和错综复杂的民族斗争、阶级斗争的环境, 给剧作家提供了文学上的反抗情节, 人民的反抗斗争使元代的进步文学富有战斗性和批判力 ;广大人民的反抗意志和美好理想, 要求在杂剧艺术中得到表现。广大观众对三国故事的喜爱、青睐, 自然会使三国戏的作者, 去大书特写这些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题材。《单刀会》创作在民族矛盾激发的元朝, 毫无疑问在当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摘要:《单刀会》是关汉卿著名的历史剧, 是作者根据史料和民间传说加工创作的一部优秀元杂剧, 塑造了一个个姿容轩昂、智勇双全、忠于汉室的英雄形象, 其中也饱含了作者强烈的汉民族感情和严肃的正统思想。

关键词:关羽形象塑造,《单刀会》

参考文献

[1]论关汉卿的历史剧《单刀会》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李占鹏

[2]浅谈《单刀会》中关羽形象的塑造宜春学院学报陈斌如

古代杰出人物事迹精选 第4篇

一、周瑜:历史长河中的不灭星光

【评价】

1.谈笑间,羽扇轻摇,破敌百万;沙场上,征袍染红,血战南郡。他用短暂的一生,诠释忠诚与智慧的真正含义。

2.国家危难,他力排众议,强据曹魏,尽显名士风采;赤壁阵前,他泰然自若,拔剑相迎,破百万曹军。他短暂的一生确如高山般让人仰止!

【事迹】

周瑜出身士族,早年与孙策是挚友。他尽心辅佐孙策,为孙策东渡江东立下汗马功劳。孙策死后,周瑜又效力孙权。建安七年,曹操下书责令孙权送其子为人质,众大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周瑜力挽狂澜,分析利弊,最终说服群臣。周瑜对孙氏忠贞不二。他拒绝了曹操派人的游说,态度坚决。

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军三十万会猎江东。周瑜英勇不惧,说服众人,与曹决一死战。面对三十万曹军,周瑜展现的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拥有的豪迈。一句“操直送死”,一计“火烧曹军”,一场“赤壁之战”,成就了他的辉煌。这场大火使曹元气大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熊熊的火焰是周瑜爱国的心火,是他誓死效忠的赤子之心。

赤壁之战后,他为了扩张东吴的势力,主张攻打南郡,在那场战争里他失去了生命,但他在赤壁船头傲立的风姿,依然让人仰望。他将一生都奉献于东吴霸业,直到最后一刻都不曾倒下。

二、屈原:赤子之心的汨罗英魂

【评价】

1.“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在有些人看来,处世不必过于认真,世道清明,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浮沉。然而你宁可投江而死,也不愿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尘埃。

2.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你本可以出走他国,却最终因爱恋国土,于悲愤交加中自沉于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怎能不让人叹惋?

【事迹】

战国时楚国人。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他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合齐国,抗击强秦。在同反动派斗争中受诬陷而丢官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但因此却更加接近人民的生活,对黑暗现实十分不满。后因楚国的日益腐败,首都郢亦被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的著作有《离骚》、《九章》等,这些著作文字华美,体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政治追求。他看清了贵族的虚伪、昏庸与腐朽,看清了奸臣排斥贤才的行为,看清了社会的种种不仁……他的主张,体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以及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精神。

屈原的死是对当时黑暗势力的一种嘲讽和揭露,是一种无言的反抗与斗争,同时也是向后世发出的一个警告——要小心黑暗的势力!他的作品语言生动而富有活力,有着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人物关羽的作文 第5篇

有这样一个人,他武艺高强,曾有过“过五关斩六将”的传奇故事;他义气深重,十分看重“义”这个字。《三国》中这样描写他:“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此人便是关公——关云长。

关云长又名关羽,此人曾在桃园与刘备、张飞结为兄弟,发下誓言,不是一起生下来,但愿一起死去。关羽果然兑现了这个诺言。当时是刘备战败,各路人马都弃他而去。他让关公守下邳,关羽就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后来,他被曹操擒了,在他手下干事,但是他还是说:“得到了皇叔消息,我再远也要投奔。”曹操看他如此重义,便想拉拢这个人才。一次,他见关云长袍子旧了,便让人做了新的给他。而关羽只把新袍穿在里面,仍把旧袍穿在外面。曹操疑惑,说:“云长为何如此勤俭?”云长正色道:“我不敢有了丞相的新袍而忘了哥哥的旧袍哇!”曹操听了,次日,又把吕布骑过的赤兔马给了他,关羽也只是说:“我有了这马,就能更快见到兄长了!”后来,他得知了刘备所在,不远千里,便是来投奔刘备了。

虽然关羽很讲义气,但他有一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骄傲自大。有一次,吕蒙设下一计,自己托病不出,让陆逊给关公写了一封信,说是自己很无能,要关公网开一面,多多包容。关羽轻信了,便把一半士兵调到了荆州,谁知,这次出战的`正是吕蒙。关羽没办法,只好战死在麦城。

浅品三国英雄人物关羽 第6篇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中东汉末年有着一段非常精彩的历史——三国。在三国乱世中有许多英雄,如刘备、曹操、孙权等,而最令我敬佩的人是关羽。他是一位特别重义气的英雄好汉。

赤壁之战后,曹操向华容道败退,不幸遭遇伏兵,挡住曹军的去路。统领关羽在八年前曾与曹操有过一段交情,当年刘备兵败,关羽被俘,曹操非常器重他,给他丰厚的待遇。但是,关羽是“人在曹营,心在汉”,他以“斩颜良,杀文丑”的功劳视为给曹操的礼物,而曹操并没有追杀他,对他有恩。因此,关羽在阻截战中动了恻隐之心,歼灭了大部分曹军后,念旧日恩情,义释了曹操,表示对曹操的报答之情。

另外,我还非常敬佩关羽的武功——斩颜良,杀文丑。同时更加敬佩关羽对刘备的义气以及对曹操的知恩图报。生活中,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关羽的这种高尚品质。我觉得我们班的乖女孩周立扬有着一颗感恩的心。每当我们抽奖时,大部分同学都会欣喜若狂,拿了奖品就走或者同学之间在谈笑,而周立扬每次都不会忘记对老师发自内心地说一声:“谢谢!”还有,王鸿燊是一个讲义气的人,他不仅是我的好朋友,更是我的铁哥们。每当我遇到困难垂头丧气时,他总是第一个跑过来安慰我,鼓励我,让我重新树立起信心,做得更棒!

我最喜欢的三国人物关羽作文 第7篇

我喜欢关羽是因为他义薄云天,义气深重。在《三国演义》第七章“过五关斩六将”中,他为了保护刘备的妻儿,接连杀了曹操的六位守关大将。即使如此,曹操仍然几番劝关羽投奔自己,可是关羽忠心不二,再三拒绝。但在曹操最危急的时候,关羽却替他斩杀了颜良、文丑两员大将。由此可见,关羽真是一位重情重义的男子汉大丈夫呀!

可惜关羽这样的盖世英雄却在第二十章中被逼到绝处。关羽父子被孙权活擒,孙权见父子俩宁死不降,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将他们斩杀。一代英雄为情为义舍弃了自己的生命。

关羽自小正直,后来杀了恶霸而被官府追捕,只好到外乡避难。从此以后,一直未回乡看过父母。但是我认为他的父母肯定会为这样的儿子感到无比骄傲。关羽死后,曹操将关羽父子厚葬于洛阳南门,亲自率领文武百官为其送葬。曹操这样做,正是因为他被关羽的大情大义感动了,震撼了。

关羽人物事迹 第8篇

关羽忠义一生, 以光耀千古的精彩举动实践了“桃园结义”的誓言。在“桃园结义”时, 刘、关、张就立下誓言:“背义忘恩, 天人共戮。” (第一回) 而最先受到严重考验的正是关羽。关羽于许田打猎之时即“大怒, 剔卧蚕眉, 睁开丹凤眼, 提刀拍马而出, 要斩曹操”, 以此来反对曹操僭越行事、欺君罔上之非君臣之大义行为 (第二十回)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在困守下邳而被迫投降于曹后, 关羽受到了曹操非常优厚的礼遇, “封侯赐爵, 三日一小宴, 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 下马一提银” (第七十七回) 。而这一切都无法改变关羽对刘备的忠心, “兄弟下落不明”则以待寻求和助援而顾全兄弟之义 (第二十五回) 。在知道刘备下落后, 关羽毅然“挂印封金”, 留下曹操的一切赏赐, 千里走单骑, 过五关斩六将, 以超人的气魄实现了“义不负心, 忠不顾死”的允然诺言, 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义士形象也从此耸立在世人面前。可以说, 关羽的“义”是和“忠”结合在一起的, 这种“义”在刘备集团创业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羽也正是因此举赢得了万世敬仰。白马大战力斩颜良看似轻描淡写, 实极重兄弟之情:“某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 如探囊取物。” (第二十五回) 其护送二位嫂子而“秉烛立于户外, 自夜达旦, 毫无倦意”, 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兄而兄弟相会, 等等, 从各个层面将关羽“忠义”之情展示出来。

而贯串其中的则是关羽的神勇无敌, 令其“忠义”在此光环下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意蕴。忠义是内涵, 神勇无敌是其外在表现形式。对此, 《三国演义》一书中有诸多精彩的描写:当众人面对颜良之勇束手无策之时, “关公奋然上马, 倒提青龙刀, 跑下山来, 凤目圆睁, 蚕眉直竖, 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浪裂, 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 见关公冲来, 方欲问时, 关公赤兔马快, 早已跑到前面, 颜良措手不及, 被云长手起一刀, 刺于马下, 忽地下马, 割了颜良首级, 拴于马颈之下, 飞身上马, 提刀出阵, 如入无人之境”。 (1) 这段文字将关羽的神勇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英雄气概, 光照千秋;而孤军作战于“过五关”、“斩六将”, 面对敌人暗里藏刀设计陷害亦无不神威克服, 令他的敌人无不敬佩。刮骨疗毒的刚毅精神, 令人钦敬;千里送嫂的道德风范, 传为美谈。其神威事迹结合他的高尚品格, 令他的形象不断丰满, 使人感受到一种磅礴气势, 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神威而非匹夫之勇。

在第五十回中, 华容道义释曹操则是关羽“忠义”矛盾的集中展现, 作者令其陷于忠义难两全的情境而细致刻画了他的内心情感冲突。自古城会以来, 关羽曹操之间已经具有了似友似敌的矛盾关系:从个人道义上看, 曹操保全刘备妻室及关羽性命不可不谓恩重如山, 但是若立足于国家忠义, 曹操永远都是汉贼与关羽不共戴天。正是在这种旧义新恩下关羽毫不犹豫归刘, 以全其兄弟结义之旧义。因此在曹操败走华容道, 关羽以复杂的心态放过, 明知所立之军令状而甘冒死罪处斩, 最终重视恩义而轻于生命。作者将关羽的心理变化细致描述出来:二人相遇之时, 曹操希望关羽“以昔日之情为重”, 关羽认为“厚恩”已由斩颜良等奉报;曹操仍以“大丈夫以信义为重”, 关羽“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而有所动心, “又见曹军惶惶……一发心中不忍”, 在犹豫中终于放走曹操。作者透过这种交集的心态层层深入, 挖掘关羽内心深处的矛盾, 所陷之忠义矛盾亦是深刻展现。然关羽形象并未打了折扣, 而是更加丰满具有内涵, 与中华民族特有的“重德尚义”的文化品质一致, 因而使得释放曹操的举动立于情理之中, 而这一仁义的品格令关羽在兄弟结义、君臣大义之外更具有儒家传统美德。

关羽于荆州之接守过程则集中展现了他所具有的性格缺点, 然正是这种貌似前后极不协调的反差, 让其最终的死亡具有了惊心动魄的悲剧之美, 其中最动人心神的则是其情感的逐步呈现。从最开始诸葛亮交割印绶之时慎重交代“抗曹结吴”的方针, 关羽即慨然表态:“大丈夫既领重任, 除死方休。” (第六十三回) 于夺取樊城梦猪伤其足时而豪言曰:“吾大丈夫年近六旬, 即死何憾。” (第七十三回) 在华佗刮骨疗毒刀骨相交之剧痛下, 关羽笑曰:“吾视死如归, 有何惧哉。” (第七十五回) 退守麦城之时面对劝降而誓言:“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 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 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 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身虽殒, 名可垂于竹帛也!” (第七十六回) 父子被擒而厉声骂言:“碧眼小儿, 紫髯鼠辈, 吾与刘皇叔桃园结义, 誓扶汉室, 岂与汝叛汉之贼为伍耶!” (第七十七回) 虽一步步迈向绝境, 而关羽始终忽略生死, 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其感情力量不断积聚沉淀, 从而奏响千古绝唱之悲伤调子。正是荆州让关羽从“神”变为了人, 但是他体现出来的感情则最为集中最有震撼力。贯穿关云长一生之处是他的“义”, 义薄云天的气概结合他的勇, 从而让他具有了天神般的气质, 他所到处无不所向披靡, 逐步迈上了“神”的台阶, 从而俯视一切而无丝毫放在心里, 如此“神”一般的心态令垂老的他无法看清楚荆州所拥有的战略性意义, 承接其一贯的态度, 而令他逐渐失去了有利形势, 最终走向了死亡。但是在整个过程之中关公念念不忘的依旧是其对于“忠义”的坚持, 既不会投降, 又绝不会放过杀贼的意志, 他不断面对着挑战, 虽然无法应对危机, 一再地出现战略性失误, 但是垂暮英雄之气则令人赞叹、唏嘘不已。

关羽的死亡浸淫着浓重的英雄悲剧的情调, 贯串其性格情感的始终, 有对于友人之“义”, 有对于皇主之“忠”, 有对生死置之度外之“勇”, 所有这些高贵的品质融合于一体, 在三国武将之中绝无仅有, 无怪乎毛宗岗评为“古今名将中第一奇人”。而正是在他可歌可泣的英雄情感之中贯串了作者关于历史与时代的反思, 融合其江湖价值体系的“忠义”于历史价值体系的“忠”上, 通过关羽之死将闪烁政治、伦理的悲剧推向一波高潮, 与诸葛亮死亡之关于个体生命与命运的斗争, 构成《三国演义》内在人物感情的悲剧力量, 拥有深度的时代内在文化品格, 令其成为历史演义小说中无法逾越的高峰, 也成为后世中国小说形象中最为深入人心的一个。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M].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6.

[2]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4]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 1988.

上一篇:如果世界没有了绿色下一篇:打造企业组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