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文言文成语故事

2024-05-16

成语文言文成语故事(精选12篇)

成语文言文成语故事 第1篇

《孟子》

禹稷当平世(1),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2)。颜子当乱世(3),居于陋巷(4),一箪食(5),一瓢饮(6),人不堪其忧(7),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

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8)。禹思天下有溺者(9),由己溺之也(10)。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11)。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12),.今有同室之人斗者(13),救之(14),虽被发缨冠而救之(15),可也。乡邻有斗者(16),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17),虽闭户可也。”

【注释】

(1)禹:夏代帝王,原是部落联盟领袖,传说他治洪水有很大功绩。稷(jì):周人的始祖,相传做过尧的农官。平世:太平时代

(2)。贤:认为……贤,意动用法。 (3)子颜:颜回。字渊,孔子的弟子。

(4)陋巷:简陋的住处。 (5)箪(dān):古代盛饭的圆竹器。 (6)饮:指水。 (7)不堪:受不住。 (8)同道:相同的原则。 (9)溺:淹没。

(10)由:通“犹”,好像。 (11)是以:即以是,因此。其:相当于“之”,的。

(12)易地:交换地位。然:这样。 (13)今:有假如的意思。 (14)救:制止。 (15)虽:即使。被:同 “披”。缨冠:帽绳,本来是从上到下系在脖子上的,这里指因急迫来不及系在脖子上。 (16)乡邻:街坊邻居。 (17)惑:糊涂。

成语文言文成语故事 第2篇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注释

悯――――耽心、忧虑的意思。长――――生长、发育的意思。揠――――拔的意思。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谓――――告诉。病――――劳累。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趋――――赶去。非徒―――不仅只是。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象现在的笙。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廪―――――粮食仓库。

狐假虎威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棗犹百兽之畏虎也。”

注释

荆宣王——就是楚国的国君楚宣王。他是楚肃王的儿子,名字叫良夫。北方——指我国当是中原一带的各个诸侯小国家。昭奚恤——人名,楚国当时著名的将领。江一——人名,魏国人,很有智谋,当时在楚国做事。长——音掌,长官,首领的意思。然——就是这个样子,(回答)“对”的意思。黔驴技穷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应应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喊,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注释

黔——音钱,就是黔州,在现今贵州省境内。庞然——庞,音旁,庞大,形体或数字很大。庞然,身体高大的样子。应应然——小心谨慎的样子。骇——音害,惊骇,就是恐惧的意思。遁——音盾,逃遁,跑开、逃避的意思。搏——音脖,搏斗,就是双方对打。狎——音狭,表示亲近但态度放荡、不庄重。踉——音狼,踉跄,乱步行走的样子。

喊——老虎跑哮、大叫的声音。柳宗元——人名,生于公元七七三年,死于公元八一九年,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作家,著有《柳河东集》。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释 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别国。后面的两个使字,一个作名词即使者,一个作动词即委派。短——长短,这里是人的身材矮小的意思。延——作动词用,就是请的意思。傧者——傧,音宾。傧者,就是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临淄——淄,音资。临淄,地名,古代齐国的都城,在现今山东省。闾——音驴,古代的社会组织单位,二十五户人家编为一闾。三百闾,表示人口众多。袂——音妹,就是衣裳的袖子。踵——音种,就是人的脚后跟。命——命令,这里是委任、派遣的意思。主——主张,这里是规矩、章程的意思。后面的主字,是指主人、国君。不肖——就是不贤,没有德才的人。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

利用成语掌握文言现象 第3篇

下面笔者对如何利用成语来掌握文言现象加以阐述。

1. 利用成语掌握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在文言文中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用副词乃、必、亦、即、诚、皆等表判断。成语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如“胜败乃兵家常事”“识时务者为俊杰”“草木皆兵”“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等表肯定的判断;“人非草木”“非亲非故”“答非所问”等表否定的判断。

2. 利用成语掌握被动句

被动句就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文的被动句与现代汉语不同,一种是有被动词的,但标志不同,如“见”“为”等。成语有“为人所制”“见欺于人”“见笑于大方之家”“为我所用”“洋为中用”等;另一种是没有被动词的,如“蔓草难除”“贻笑大方”等。

3. 利用成语掌握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和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所以称之为宾语前置。第一种现象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何去何从”,即“去何从何”(离开什么,追随什么)。第二种现象是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不我待”,即“时不待我”(时间不会等待我们)。第三种现象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马首是瞻”“惟命是听”“惟利是图”。

4. 利用成语掌握成分省略句

古汉语中还有大量的语法成分省略现象。这一特点在成语中也有所反映。第一种省略主语,如:“白衣苍狗”即“(浮云)似白衣如苍狗”。第二种省略谓语,如:“凤毛麟角”即“(如)凤毛(如)麟角”。第三种省略宾语,如:“羞与为伍”即“羞与(之)为伍”,意思是羞于跟他在一起;“不以为意”即“不以(之)为意”,意思是不把事情当回事情,不在意。第四种省略介词,如:“束之高阁”即“束之(于)高阁”,意思是把东西捆好放在高阁上;“杯水车薪”即“(以)杯水(救)车薪”,意思是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燃起大火的柴草,比喻无济于事。

5. 利用成语掌握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现代汉语里虽然也有这种活用情况,但远不及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那样普遍。而古汉语中的主要的词类活用现象在成语中都可以找到。

第一种是名词、形容词和数词用作动词的。

如“火光烛天”,烛:照亮,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火势很大(多指火灾)。“不翼而飞”“不胫而走”中的“翼”和“胫”的前面用副词“不”来修饰,所以“翼”和“胫”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华”和“实”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除恶务尽”,清除坏人坏事,必须彻底,“恶”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藏污纳垢”,其中“污”和“垢”作动词“藏”和“纳”的宾语,所以“污”和“垢”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誓死不二”,其中的“二”是指“有二心”。“二三其德”,其中的“二三”是指“不专一,改变”,所以,这两个数词活用为动词。

第二种是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幕天席地”就是以天为幕,以地为席,“幕”和“席”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不耻下问”,即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耻”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师心自用”,师心即以己意为师,不拘守成法,“师”是意动用法。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第三种是使动用法。

如“汗牛充栋”,“汗牛”就是“使牛流汗”,“汗”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大快人心”,“快”就是“使心情愉快”,“快”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闭月羞花”中的“闭”和“羞”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第四种是普通名词做状语。

如“东张西望”,“东”即“向东”,“西”即“向西”,两个词语都是名词做方位状语;“夜不闭户”,意思是在夜里不关门,也没人来偷东西,形容社会治安良好,“夜”是名词作时间状语;“土崩瓦解”,意思是象土地一样崩裂,象瓦一样分解,“土”和“瓦”两个词语都是名词做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海阔天空”,像大海一样辽阔,像天空一样无边无际,“海”和“天”都是名词作状语;“管窥蠡测”,意思是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测量海水,“管”和“蠡”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草行露宿”,在草里行走,在露天下睡,“草”和“露”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地点。

除了上面讲到的知识之外,还有一些特殊虚词(兼词)如:大放厥(代词,其,他的)词、公诸(之于)同好、心不在焉(于此)、居心叵(不可)测等。成语中还有一些常见的通假字,如:瑕瑜互见(现),一暴(曝)十寒,厉(砺)兵秣马,流言蜚(飞)语等。

成语与文言文教学 第4篇

一、联系成语释义

许多成语保留了古汉语的意义,利用这些成语解释文言实虚词词义更加利于学生接受,便于学生记忆。

《烛之武退秦师》中“夫晋何厌之有”,“厌”与成语中“贪得无厌”的“厌”同为“满足”的意思。

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堪”与成语“不堪设想”中的“堪”意义相同,是“能够”的意思。

《庄暴见孟子》文中“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句中的“举”与“举世闻名”、“举国同庆”等成语中的“举”意义相同,是“全、都”的意思。

荀子《劝学》中“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成语有“欲盖弥彰”,“彰”字都是“清楚、明白”的意思。

二、结合成语学习文言语法

1.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状语

成语“星罗棋布”中的“星”、“棋”活用为状语,意为“像星星一样、像棋子一样”;“川流不息”中的名词“川”活用为状语,意为“像河流一样”;“风起云涌”中的“风”、“云”意为像风和云一样,做状语。其他如“瓦解冰消”的“瓦”和“冰”,“玉洁冰清”的“玉”和“冰”,“前呼后拥”中的“前”和“后”等等也是如此。

(2)名词活用为动词

成语“不胫而走”中的“胫”,本为名词“小腿”之意,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长腿”,成语意为“没有长腿却能跑”,用来比喻消息传播迅速;“华而不实”中的“华”、“实”都是名词,意为“花朵”“果实”,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开花”、“结果实”。

(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成语“披坚执锐”中的“坚”、“锐”不再具有形容词性质,而变成表示“坚硬的铠甲”、“锐利的兵器”的名词;“挑肥拣瘦”中的“肥”、“瘦”已经不再具有形容词性质,而变成了表示“肥的东西”、“瘦的东西”的名词,又如“抱残守缺”中的“残”、“缺”。

(4)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成语“敬而远之”中的“远”在这里已不再具有形容词性质,它表示“远离”,具有动词性质;“集思广益”中的“广”也丧失了其形容词性质,而具有动词性质,表“增广”之意。

(5)动词活用为名词

成语“救死扶伤”中的动词“死”、“伤”不再具有动词性质,而临时具有名词性质,表示“死的人”、“受伤的人”;“路不拾遗”中的“遗”不再具有动词性质,临时具有名词性质,表示“丢失的东西”;“量入为出”中的“入”、“出”都不再具有动词性质,而临时具有名词性质,表示“收入的东西”、“支出的东西”。

(6)使动用法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

成语“沉鱼落雁”中的“沉”、“落”也是使动用法;“劳民伤财”中的“劳”、“伤”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劳”、“使……伤”之意;“众口铄金”中的“铄”同样是使动用法,再如“生死肉骨”中的“生”、“肉”。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成语“富国强兵”中的形容词“富”、“强”是使动用法;“独善其身”中的形容词“善”也是使动用法;再如“完璧归赵”中的“完”。“正本清源”中“正”、“清”。

(7)意动用法

①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在成语“不远千里”中,形容词“远”是意动用法,意为“认为……远”;“不耻下问”中的形容词“耻”是意动用法,意为“认为……可耻”;“厚此薄彼”中的“厚”“薄”均为意动用法。

②名词的意动用法

成语“草菅人命”中的“草菅”即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其意为“把……看成草菅”;“鱼肉百姓”中的“鱼肉”也是意动用法。

2.通假字

成语中也有通假字,如:水清石见(“见”同“现”),虚与委蛇(“委蛇”同“逶迤”),厲兵秣马和再接再厉(“厉”同“砺”)等等。

3.语助词

与古汉语相同,成语中也常用语助词,如:“惟妙惟肖”中的“惟”字;“下车伊始”中的“伊”字等等。

4.互文

成语“舜日尧年”指“舜、尧时的年日”,比喻太平盛世;“口诛笔伐”是口和笔一起责罚、声讨;“奔走相告”,“走”与“奔”为同义,都为“跑”的意思,类似的还有“家喻户晓”、“左顾右盼”、“东奔西走”等等。

三、结合成语学习文言句法

1.倒装句

(1)宾语前置

“岁不我与”、“时不我待”与《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句式相同,都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何患无辞”、“何罪之有”、“何去何从”都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唯利是图”、“惟命是从”等词中的“是”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文以载道”就是“以文载道”,“一言以蔽之”就是“以一言蔽之”,这类成语是介词的宾语前置了。

(2)状语后置

“问道于盲”和《师说》“学于余”句式结构相同,其他还有“青出于蓝”。

2.判断句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民为邦本”、“草木皆兵”是肯定判断;“人非草木”、“答非所问”是否定判断。

3.被动句

成语“见欺于人”、“贻笑大方”、“蔓草难除”等。

4.省略句

古汉语省略成分很多,成语也如此,例:“付之一笑”应为“付(之)于一笑”;“沧海一粟”应为“沧海(之)一粟”;“狗尾续貂”应为“狗尾续(于)貂”;“不以为然”应为“不以(之)为然”;“不以为意”即“不以(之)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祸起萧墙”即“祸起(于)萧墙”,省略了介词“于”。

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不仅对阅读文言文有帮助,还可使学生对成语的理解更深刻、更准确,两者相辅相成,能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 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长白山第二高级中学)

成语故事50字文言文 第5篇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成语故事50字文言文 第6篇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画龙点睛

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荒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两龙未点眼这见在.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 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从狙皆伏而喜.

成语故事文言文加翻译 第7篇

翻译:唐朝时期,一个书生姓卢,字萃之,别人称之为卢生。一年,他上京赶考,途中在邯郸的旅馆里投宿,遇到了一个叫吕翁的道士,并向他感慨人生的穷困潦倒。吕翁听后,从衣囊中取出一瓷枕给卢生,说:“你晚上睡觉时就枕着这个枕头,保你做梦称心如意。”这时已晚,店主人开始煮黄米饭。

卢生便按着道士的说法开始睡觉,他很快睡着了。在睡梦中,他回到家中,几个月后,还娶了一个清河的崔氏女子为妻,妻子十分漂亮,钱也多了起来。卢生感到十分喜悦。不久他又中了进士,多次层层提拔,做了节度使,大破戎虏之兵,又提升为宰相做了十余年。

他先后生了5个儿子,个个都做了官,取得了功名,后又有了十几个孙子,成为天下一大家族,拥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然而到了80多岁时,他得了重病,十分痛苦,眼看就要死了,突然惊醒,才知是一场梦。

巧借成语学习文言 第8篇

成语大多来源了古代文献典籍, 保留了许多文言词的读音、写法、意义、用法以及文言语法修辞等, 是语言中的“活化石”。借助成语来学习、巩固文言知识, 可谓一箭双雕, 事半功倍。

(一) 成语中的文言现象

1. 成语中有不少通假字, 音义都从本字。如:

2. 成语中仍保留着许多古今异义词。

(1) 看似一个双音节词而实为两个单音节词。如:

(2) 虽是双音节词, 但古今意义大不相同。如:

3. 成语中也有兼词。

4. 成语中也保留了文言的部分省略形式。

5. 成语中也有倒装形式。

(二) 掌握词的活用

在文言中, 词的活用是很普遍的。这种现象在成语中保留下来了。

1. 名词的活用。

(1) 活用为一般动词。如:

(2) 使动用法。如:

(3) 意动用法。如:

2. 动词的活用。

(1) 活用为名词。如:

(2) 使动用法。如:

(3) 意动用法。如:

3. 形容词的活用。

(1) 活用为名词。如:

(2) 活用为一般动词。如:

(3) 使动用法。如:

(4) 意动用法。如:

4. 名词作状语。

在文言中, 名词直接作状语很普遍, 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仍可从成语中取证。

(1) 表示比喻, 意为“像……一样”。如:

(2) 表示态度, 意为“像对待……一样”。如:

兄事其友 役虏其夫

(3) 表示处所, 意为“在……”。如:

街谈巷议道听途说风餐露宿

(4) 表示使用的工具、方式, 意为“用……”。

(5) 表示趋向, 意为“向……”。如:

东奔西跑上窜下跳左顾右盼前仰后合

(6) 表示动作的频繁和经常, 意为“每……”。

(7) 表示情况不断发展变化。如:

成语文言文成语故事 第9篇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大多数来源于古代的书面语,其中有的是古代寓言和历史故事的结晶,有的是古典作品中名言警句的浓缩。虽然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但它依然保留着文言文的一些基本特征。所以,我们如果对这些成语中保留着的文言文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不仅对学习和运用现代汉语有帮助,而且对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我们就一些成语试作分析。

一、有些成语可以使我们了解到实词的古义、通假、一词多义和活用等语言现象

1.成语中的古义现象

例如:“休戚与共”“走马观花”“春华秋实”“不速之客”,其中的“休”“走”“华”“速”,它们的古义分别为“喜悦”“跑”“花”“邀请”,这就和现代汉语中的含义相差很远。

2.成语中古词通假现象

比较常见的有“仓卒从事”“再接再厉”“图穷匕见”等成语,其中的“卒”“厉”“见”,就分别是“猝”“砺”“现”的假借,通过这些成语,又可以了解古词通假的现象。

3.成语中一词多义现象

这方面的成语也不少,例如“负荆请罪”“如释重负”“忘恩负义”等成语中的“负”字,在不同的成语中,含义不相同。它们的意思分别为“背”“负担”“背弃”。在“三令五申”“利令智昏”等成语中的“令”字,在各个成语中含义也不相同。它们的意思分别为“命令”“使”。因此,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就可以通过这些成语加以区别。

4.关于词类活用的现象,在成语中更是屡见不鲜

例如:“报仇雪恨”“衣锦还乡”等成语中的“雪”“衣”等词,在现代汉语中都是表现人或事物的名词,但在这些成语中其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都属于动词性的。又如“隐恶扬善”“取长补短”中的“恶”“善”“长”“短”等词,在现代汉语中均为形容词,然而在这些成语中,都活用为名词。

二、有些成语,可以使我们了解到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

1.成语中的词法现象

如“之”字,在文言文中,既可作代词,又可作助词。在“绳之以法”“呼之欲出”“等闲视之”等成语中“之”就是代词;而在“一丘之貉”“逃之夭夭”等成语中,“之”就是助词,有的相当于“的”,有的就纯属语助词。

又如“然”字,在文言文中,既可作代词,相当于“如此”“这样”,又可以附在描形绘声的情态动词后面,作为形容词的辅助成分,相当于“的”“地”“……的样子”。“在不以为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等成语中,“然”就是代词;在“肃然起敬”“恍然大悟”“悠然自得”等成语中“然”就只是个词尾。

再如“而”,在文言文中一般作为连词,但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连接关系。在“一而再,再而三”中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在“忘而生畏”“揭竿而起”等成语中,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来”;在“华而不实”“引而不发”等成语中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可是”“却”;在“侃侃而谈”“不欢而散”等成语中表示修饰关系,连接动词和它的修饰语,相当于“着”“地”。

此外,还有“则”“于”“以”等,如“不进则退”“欲速则不达”“既来之,则安之”等成语中的“则”,做连词,主要表示相承关系,相当于“就”“那就”等,如“人浮于事”“无动于衷”“重于泰山”等成语中的“于”作介词,相当于“在”“从”“比”等。

2.成语中的特殊句式

先说判断句:在文言文中,判断句不用判断词,有的用语气助词“者”作为判断的标记,有的用“为”表判断,有些成语的判断方式也是这样,像“士者国之宝”“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等。又如倒装句:“无动于衷”“无济于事”“嗤之以鼻”等成语,都是介词结构后置。“时不待我”则是否定句的代词宾语提前。“唯命是从”“唯利是图”等,都是用“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被动句:有些成语还保留了文言文中特有的用“于”“见”表示被动的方式,像“疲于奔命”“见笑于大方之家”等成语就是这样。

3.成语中的省略现象

成语中除了上述出现的两种情形外,不少成语还出现了文言文中所特有的省略现象。如“石沉大海”“养尊处优”,就在“沉”“处”的后面省略了“于”。“习以为常”“不以为然”便是“习以之为常”“不以之为然”的省略。“车水马龙”“龙腾虎跃”,便是“车如水,马如龙”“如龙腾,如虎跃”的省略。

从以上的举例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些成语中确实还保留着文言文的一些基本特征,它确实可以作为我们研究文言文的各种语言现象的“活化石”。因为学习某种语言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掌握和积累大量的典型范例。我们学习文言文也不例外。如果我们在讲到文言文的某一语言现象时,适当地配上一两个成语,无疑会使学生加深对于文言文的一些基本法则的记忆和理解。况且,我们在长期的现代汉语教学中,早已积累了大量的成语词汇,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去发掘和利用这些丰富的词汇呢?

所以,认真进行成语教学,不但符合新课程标准中有关语言积累、口语交际等方面的要求,而且是加强和促进文言文教学的一条有效捷径。

成语文言文成语故事 第10篇

话题一 成语故事

(一)闻鸡起舞

名篇阅读:

初,范阳祖逖①(tì),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②,同寝,中夜闻鸡鸣,蹴③(cù)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①祖逖:晋朝人,少孤,轻财好侠,慷慨有节操,博览古今书籍。②司州主簿:官名。③蹴:踢。标题解读:

“闻鸡起舞”原意为半夜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实战演练:

1、解释下列带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________________ .(2)此非恶声也________________ .(3)因起舞________________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字词的翻译)(1)中夜闻鸡鸣。________________ .(2)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鸡起舞”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揠苗助长

名篇阅读:

宋①人有闵②(mǐn)其苗之不长而揠③(yà)之者,芒芒然④归,谓其人⑤曰:“今日病⑥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⑦而往视之,苗则槁⑧(gǎo)矣。

(选自《孟子• 公孙丑上》)

注释:

①宋:周代诸侯国。②闵:忧虑。③揠:拔。

④芒芒然:疲倦的样子。⑤其人:指他家里人。⑥病:累坏。⑦趋:快走。⑧槁:草木枯干。名篇解读:

“揠苗助长”的意思是把禾苗拔起,帮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现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客观事物的发展有它的规律,仅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实战演练: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闵其苗之不长(那些)B.芒芒然归(回来)..C.谓其人曰(对„„说)D.予助苗长矣(我)..

2、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翻译)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守株①待兔

名篇阅读: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②(lěi)而守株,冀③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选择《韩非子》)

注释:

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桩。②耒:农具名,状如木叉。③冀:希望。名篇解读:

宋国人的可笑行为形象有力地论证了这样一个道理:那些不能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盲目地效法过去而一成不变的人,和那个宋国人一样会成为后人的笑柄。实战演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兔走触株______________(2)因释其耒______________ ..(3)冀复得兔______________(4)而身为宋国笑______________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词的翻译)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守株待兔”的故事可笑在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自相矛①盾②

名篇阅读:

楚人有鬻(yù)③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fú)④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选自《韩非子•难一》)

注释:

①矛:古代兵器,用于刺杀。②盾:古代作战时防身的武器。③鬻:卖。

④夫: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表议论。名篇解读:

说话、写文章如果前后抵触,就会矛盾百出,楚人把两个相互矛盾的东西放在一起,就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为了卖出货物,他片面夸大“矛”与“盾”各自的优点,使自己陷于尴尬的境地。“自相矛盾”一词就来源于这个故事。实战演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誉之曰__________(2)物莫能陷也__________ ..(3)吾矛之利__________(4)其人弗能应也__________ ..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誉之曰 B.陷子之盾 .. C.以子之矛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词的翻译)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楚人为什么“弗能应也”?(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成语文言文成语故事 第11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甚:很。②惠:智慧。③诣:拜见。④乃:就,于是。⑤示:给„„看。⑥曰:说。⑦未:没有。⑧设:摆设。

梁国有一位杨家的孩子,才九岁,却很聪明。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叫孩子出来。孩子为孔君平摆上水果,水果里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孩子应声回答说:“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家的禽鸟。”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①绝:断绝。②鼓:弹。③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④哉:语气词。⑤峨峨:高。⑥兮:语气词。⑦洋洋:广大。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曲。伯牙弹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太好了,真像巍峨的泰山在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太好了,真像奔腾的江河向前!”伯牙心里想的,钟子期一定能领悟他的心意。子期去世了,伯牙觉得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就毁掉琴,一辈子不再弹琴。

学弈(《孟子·告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①弈:下棋。②通国:全国。③诲:教导。④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⑤援:引,拉。⑥缴:带丝绳的箭。⑦俱:一起。⑧弗:不。⑨矣:了。⑩为:因为。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一心想着有天鹅就要飞来,想拉弓搭箭射天鹅。虽然与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是不如前一人。是因为他的智慧不如前一人吗?回答: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列子·汤问》)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孔子到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问什么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正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的像车盖,到了正午就像个盘子,这不就是远的时候看着小,而近的时候看着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感觉清凉,到了正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这不就是近的感觉热,远的感觉凉吗?”

孔子不能判断。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①辩斗:辩论,争论。②以:认为。③去:离。④日中:正午。⑤及:到。⑥沧沧凉凉:清凉。⑦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汤:热水。⑧决:判断。⑨孰:谁。⑩汝:你。小学语文课本(回顾·拓展)中出现的成语故事 三上:

1、闻鸡起舞(祖逖)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典出自《晋书·祖逖传》。近义词: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2、刻舟求剑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典出《吕氏春秋·察今》记述的一则寓言。

三下:

1、买椟还珠(郑国人)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2、画龙点睛(张僧繇)

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

四上:

1、胸有成竹(文与可)

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已经非常熟练很有把握了。

2、杏林春满(董奉)

董奉有很高的道术和医技,与当时的华佗、张仲景齐名。人们用“杏林春满”来称颂医生医术高明和医德高尚。近义词:誉满杏林、妙手回春

四下:

1、手不释卷(吕蒙)手里拿着书不肯放下来。形容勤奋好学

2、鹏程万里 用来比喻前程非常远大。

五上:

1、水滴石穿(张乖崖)

比喻做事情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2、大公无私(祁黄羊)

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五下:

1、程门立雪(杨时、程颐)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程门立雪”的故事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2、入木三分(王羲之)

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

六上:

1、竭泽而渔(狐偃、雍季)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2、响遏行云(秦青、薛潭)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六下:

1、邯郸学步(燕国寿陵少年)

后用此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2、舍本逐末(赵威后、齐国使臣)

利用成语学习高中文言文 第12篇

内容提要:成语大多是文言词汇,所以我们在教授高中文言文时可以联系常见成语来推求词义和加深学生对文言词语的印象。本文即列举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归纳的课本一至六册文言文单元联系常见成语来推求词义的一些实例。

关键词:成语 文言词语 文言现象

文言文阅读题在高考试题中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很多同学都是由于对文章中的某几句甚至是某几个文言词语读不懂而遗憾失分。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的是,成语脱胎于古代汉语,大多是文言词汇。这就意味着我们无论是教文言文或是学文言文,如果能用成语辅助,可谓一石而二鸟,古汉语和成语的学习同时进行,相得益彰。并且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我们在教授高中语文课本一至六册文言文单元时可以联系常见成语来推求词义和加深学生对文言词语的印象,同时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常见文言现象。

第一册:

《勾践灭吴》

“吊有忧,贺有喜”可联系成语“吊民伐罪”,解释为“慰问”。..“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可联系成语“无庸置疑”....解释为“不用,不要”。

“果行,国人皆劝” 可联系成语“劝善惩恶”解释为“勉励”。..《触龙说赵太后》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可联系成语“趋之若鹜”解释为“向前..行走”。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可联系成语“众寡悬殊”解释为“很,十.分”。

《寡人之于国也》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可联系成语“三令五申”解..释为“反复陈述”。

“非我也,兵也”可联系成语“短兵相接”解释为“兵器”。..《劝学》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可联系成语“正中下怀”解释为“合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可联系成语“狐假虎威”解..释为“借助”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可联系成语“无以复加”解释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煣使之然也”可联系成语“一暴十寒”..解释为“日晒”。

《秋水》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可联系成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解释为“危险”。

第二册: 《过秦论》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可联系成语“不务正业”解..释为“致力从事”。

“蒙故业,因遗策”可联系成语“陈陈相因”解释为“沿袭”。..“履至尊而制六合”可联系成语“如履薄冰”解释为“登,踩,踏”..《鸿门宴》

“范增数目项王”可联系成语“道路以目”解释为“使眼色”。..“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可联系成语“数不胜数”解释..为“尽”。

“素善留侯张良”可联系成语“安之若素”解释为“平素、平常” ..《兰亭集序》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可联系成语“付诸东流”解释为..“兼词,之于”。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可联系成语“不言而喻”解..释为“明白”。

《归去来兮辞》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可联系成语“从谏如流”解释..为“谏正、劝止”。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可联系成语“载歌载舞”解释为“一边....一边”。

“聊乘化以归尽”可联系成语“聊以自慰”解释为“姑且”。..《阿房宫赋》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可联系成语“杳无音信”解释为..“无影无声”。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可联系成语“锱铢必较”解....释为“古代重量单位,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可联系成语“前车.之鉴”解释为“镜子,为教训”。.《谏太宗十思疏》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可联系成语“克勤克俭”解释为“能...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可联系成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解..释为“大”。

第三册: 《氓》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可联系成语“匪夷所思”解释为“非,..不是”。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可联系成语“耽于幻想”解释为“沉溺” ..“女也不爽,士二其行”可联系成语“毫发无爽”解释为“违背,..差失”。

《六国论》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可联系成语“贪得无厌”解释..为“满足”。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可联系..成语“奉行故事”解释为“旧事”。..“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可联系成语“名副其...实”解释为“他的实际”。.“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可联系成语“弥足珍贵”解释为“更加”。..“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可联系成语“逝者如斯”..解释为“这样”。

《游褒禅山记》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可联系成语“化险.为夷”解释为“平安、平坦”。.“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可联系成语“吉人.天相”解释为“帮助”。.《项脊轩志》

“先妣抚之甚厚”可联系成语“如丧考妣”解释为“已故的母亲”。..“前辟四窗,垣墙舟庭,以当南日”可联系成语“螳臂当车”解释为..“阻挡”。

《五人墓碑记》

“众不能堪,抶而仆之”可联系成语“情何以堪”解释为“忍受,..禁受得住”。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可联系成语“赴汤蹈火”解释为“踩,..踏”。

《登泰山记》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可联系成语“洞烛其奸”解释为“照”。..第四册: 《陈情表》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可联系成语“夙兴夜寐”解释为“早”。..“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可联系成语“不矜不伐”解释为“夸耀”。..《祭十二郎文》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可联系成语“结草衔环”..解释为“含着”。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可联系成语“笔耕不辍”解释为“停..止 ”

《愚溪诗序》

“无以利事,而适类于予”可联系成语“画虎类犬”解释为“像”。..《逍遥游》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可联系成语“无.可匹敌”解释为“比得上”。.《滕王阁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可联系成语“趋之若鹜”..解释为“野鸭子”。

“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可联系成语“无人问津”解释为“渡..口”。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可联系成语“迥然不同”解释为“远”。..《柳毅传》

“夫乃止毅,停于大室之隅”可联系成语“向隅而泣”解释为“角..落”.“奇秀深杳,不可殚言”可联系成语“殚精竭虑”解释为“尽”...《促织》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 可联系成语“礼尚往来”解释为..“崇尚,爱好”.“昂其直,居为奇货”可联系成语“囤积居奇”解释为“聚集,..储存”。

第五、六册: 《齐桓晋文之事》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可联系成语“恻隐..之心”解释为“哀怜,痛惜”。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可联系成语“敏而好学”解释为“聪明”。..《报任安书》

“思垂空文以自见”可联系成语“永垂不朽”解释为“流传”。..“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可联系成语“怨天尤..人”解释为“责怪”。

《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可联系成语“徒劳无功”解释为“白..白地”。

“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可联系成语“前倨后恭”解释为“傲..慢”。

“臣请就汤镬”可联系成语“赴汤蹈火”解释为“热水”。.. 6 《屈原列传》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可联系成语“币重言甘”解..释为“礼物”。

“馋人间之可谓穷矣”可联系成语“穷而后工”解释为“处于困..顿境况”。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返也”可联系成语“既往不咎”..解释为“责备”。

“举类迩而见义远”可联系成语“名闻遐迩”解释为“近”。..《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可联系成语“抱恨..终身”解释为“遗憾”。

此外,对于一些文言现象,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同样也可以联系成语加以学习。

词类活用这一文言现象: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寡人之于国也》),可联系成语“衣锦还乡”(“衣”,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穿”);“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可联系“ 十年树木“(“树”,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种”);“浴于沂,风乎舞雩”(《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可联系“春风风人”(“风”,名词用作动词释为“吹”);“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可联系“不可名状”(“名”,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说出”);“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可联系“狼吞虎咽”(“翼”和“狼”都为名词用作状语,像„„一样);“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可联系“东奔西走”(“东南” 7 “东西”都为名词用作状语,向„„);“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可联系“日理万机”(“日”为名词作状语,每天)。

学习动词的使动用法时可联系惊天动地、威武不屈、望梅止渴、悦近来远、斗鸡走狗、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等成语帮助学生理解。

学习意动用法时可联系草菅人命、厚古薄今、幕地席天、敝屣千金、羞与为伍、不耻下问、先公后私、人贵自知等成语帮助学生理解。

甚至我们学习文言句式时,同样可以联系成语来分析讲解。如学习被动句时,涉及到“为”或“为„„所”句式,可以举为人所制、为情所困的例子;涉及到“于”或“受„„于”句式,可以举囿于成见、受制于人的例子;涉及到 “见”或“见于”可以举秋扇见捐、见弃于人的例子。学习倒装句时,主谓倒装句可举诲尔谆谆,听我藐藐的例子;动宾倒装可联系何去何从、时不我待、唯利是图、何罪之有;介宾倒装可联系夜以继日;状语后置可联系持之以恒、嗤之以鼻、饱以老拳。

综上所列,古汉语的各个知识点,都不乏成语用例。以成语用例辅助高中古汉语的教学,方便易行,引人入胜,能快捷有效地化解古汉语教学中的诸多难点。

(河北正定中学高三语文组

上一篇:宪法在线题库下一篇:大组织委员学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