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优秀的教学反思

2024-05-25

《角的初步认识》优秀的教学反思(精选9篇)

《角的初步认识》优秀的教学反思 第1篇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我从学生最熟悉的校园入手,在考察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还复习了以前学习过的简单平面图形,并从一部分图形中引出本课的主角:角。

接下来是很多师生互动的环节,如让学生上讲台,大屏幕的图形上指一指哪里有角,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很想自己找一找角。由组长分发已经准备好的三角尺,孩子们每人都有机会找角。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学生自己探究出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在反复说清角的组成以后,通过一个简单的判断题,考察了全班的掌握情况还是非常不错的。

第二个动手操作是让学生自己做一个角,并尝试把角变大或者变小,学生操作起来没有问题,但是问他们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时,由于二年级孩子所了解的词汇有限,他心里很明白但是表达的并不清楚,这对孩子来说是个难点。我通过反复操作,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张开的大小有关,并在两个边长不同但是张开大小一样的角的帮助下,完成了另一个难点的学习,再通过小手表和大挂钟的对话,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第三个活动是用纸自己折角,还有画角,整节课下来,我通过四个比较大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角,了解角,到最后可以画出角。这节课上下来,我觉得很舒服,孩子们可以在我的引领下,把学具按照要求收放整齐,语言表达也还不错,最重要的是,我没有把知识强加给他们,我们是在互相探讨中学会了关于角的知识,回到班级里,我得到的反馈也是不错的,孩子们对这部分内容学的很扎实。

这也给我一个启示,很多常态课是需要给孩子充分发挥的机会的,老师不能嫌麻烦就剥夺了孩子的动手学习的机会,要知道,他们自己动手探究来的知识,远比我们直接告诉他,要学的扎实的多,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发挥的机会,让他们尽可能展示自己。

《角的初步认识》优秀的教学反思 第2篇

10月31日上午参加了学部高段数学举办的两课两反思活动,听了三位老师课,我感触很深,收获颇多。在听课活动中,我看到了两位老三师朝气蓬勃、充满激情的教学,还有他们善于挖掘新事物,以及他们有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在听课的同时,我回想到了自我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几点要努力的:

1、愉悦的课堂氛围。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角的度量的教学设计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课堂活动。郑老师设计的这堂操作课从头到尾都体现重视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先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理解者,施与者和容纳者;此刻课堂中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贴近孩子认知的教学情景。

新课程标准要求孩子的学习资料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在这三堂课中,教师在导入部分都重视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又是孩子感兴趣的教学情景,从情景中引入要学习的资料,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3、体现主动性学习,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

在教学设计中,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重视孩子对新知形成的一个过程体验,通过动手操作,让孩子的手脑结合。要想真正的学好知识就是要学生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那么动手操作就是孩子们最好的学习活动。四年级的孩子在郑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动手摆角,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去认识总结度量角的过程。透过听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

4、生主体,师引导。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第3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目的: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 使学生初步认识角, 会判断角,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三角板或直尺画角;使学生知道角有大有小, 初步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3.经历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4.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活动形式, 学会与人合作, 与人交流, 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角及其各部分的名称, 知道角有大有小。

教学难点:

比较角的大小

教具准备:

大的活动角、三角板、任意形状的纸、课件。

学具准备:

活动角、折角用的纸、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师: (师手举五角星) 这是什么?它为什么叫五角星?师:对!因为它有5个角。 (师指5个角) 板书课题:角

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的角还有很多很多,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

(评析:课一开始就举示五角星, 让学生认识、猜想其名称来由, 一开始就抓住了童心, 简洁明快地把学生带入了新知的大门)

(二) 联系实际感知角

1. 课件出示38页主题图

(1) 出示校园图并配上音乐

师:这是我们美丽的校园图, 其实这幅图就在书上, 请小朋友打开书, 翻到38页。

师:在这幅图中, 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请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 然后再说给全班的小朋友听。

(2) 学生汇报。 (做操同学伸开的双臂、足球门……) 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依次闪烁这些角。

(3) 学生回答完后把校园图的剪刀、红旗和钟面放大, 课件依次把藏在这三个物体身上的角平移下来, 并闪烁。

(评析:本节课中, 从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是教学的关键, 注意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 直观、形象的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2. 找生活中的角。

小朋友会从图上找角了, 那你能从学习用具中、教室的周围找到角吗?请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同桌的小朋友看。

(通过找生活中的角, 丰富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 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 操作探究, 认识角

1. 利用实物轮廓描出角的图形

(1) 根据学生回答生活中的角, 老师顺势选几个实物, 把实物的角描在黑板上 (分别描锐角、直角和钝角, 学生找一个描一个) 。

(2) 师:请小朋友也利用你们桌上的学习用具在白纸上描出一个角。

在展示台上展示学生描的不同大小的角。

(评析:通过描角很自然地把实物中的角与角的几何图形联系起来, 增强了角是源于生活的认识, 实现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2. 定义角的特征

(1) 师:小朋友从图中和生活中找到这么多的角了, 那这些角是什么样子的呢?把它说给同桌的小朋友听一听。

汇报:有一个尖尖。有2条直直的线。

(2) 定义边和顶点。

在板书的第一个角上写出角的各部分。

(评析:由于有大量的感性材料作支撑, 形成了角的正确表象, 学生很自然地掌握了角的本质特征。)

3. 练习

师:今天小精灵也来参加我们的学习。课件出示小精灵跑出来说:嘿!小朋友, 大家好!我是小精灵。我也学会了角的知识, 下面是我画的角, 我画对了吗?

(评析:练习中用拟人化手法创设情景, 使练习生动有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4. 学生折一折角

(1) 师:小朋友会判断什么是角了, 那你们能用这张纸折出一个角吗?比一比谁折得又对又快。

(2) 在展示台上展示小朋友折的角。 (把你折的角指给小朋友看一看。抽3个小朋友折的3种类型的角。) A.判断折出的角是否是角。B.那你能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吗?

(3) 请把你们折的角举给老师看一看!

(评析:在动手操作中观察, 在手脑并用中获得感性知识, 形成角的正确表象, 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 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 画角

1. 师:小朋友!你们已经会描角和折角了, 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课件随着学生的回答用铅笔在屏幕上点一点, 闪动几下, 然后从这一点用直尺和铅笔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画成一个角。

师:小朋友你们能用直尺像这样画一个角吗?在白纸上试一试。

2. 展示学生画的角。师: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五) 教学角的大小

1. 感知角的大小

(1) 师:小朋友会画角了, 那你们能用桌上 (老师手提袋子) 两根塑料棒做一个角吗?

学生操作做角并展示。

(2) 操作活动角

师: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大一点吗?再大一点, 把角变小一点, 再小一点。

(3) 师:如果要把老师的角变大点怎么办呢?对, 拉开一点。再变大点怎么办?变小点怎么办?

小结:看来角是有大小的, 两边拉得越开, 角越大, 两边合得越拢, 角就越小。 (师拿活动角)

那么我们来看小精灵和小山羊做的角谁大。

2. 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1) 师:谁的角大呢?

(2) 后来小山羊又画了一个角。

课件出示小山羊跑出来说:我画了一个角, 这个角与三角板上的一个角一样大。

师:你们知道是三角板上的哪个角吗? (老师手举三角板) 用三角板比一比。

学生指出是三角板的哪个角。

师:小精灵也画了一个角, 这两个角谁大呢?猜猜看。

(3) 师:那好, 我们一起来比一比, (课件移动三角板的一个角去比) 小山羊画的角与三角板的这个角 (一样大, 学生回答。) , 小精灵画的角也和三角板的这个角 (一样大) , 小山羊和小精灵画的角怎样? (一样大。)

老师小结:虽然这2个角的边长短不同, 但是大小是一样的。

(评析: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认知水平还处于具体形象阶段, 其思维活动需要一定的感性材料作支持。于是, 在教学这一环节时, 先让学生通过活动角感知角的大小跟两根塑料棒张开的大小有关, 再出示两组小山羊和小精灵画的角, 第一组是一眼就能判断两个角的大小, 第二组不能一眼判断出两个角的大小, 通过课件移动三角板的一个角去比这两个角, 得出它们画的角一样大, 从而理解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只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这样就达到了变抽象为直观, 变静为动, 化难为易的目的。)

(六) 练习

师:小精灵还有一些问题要和小朋友讨论

1. (出示课件) 小精灵跑出来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我发现小朋友学的真不错!我还想和小朋友一起讨论一个问题, 下面的图形有几个角?

(2) 小精灵还有1个问题要和小朋友讨论, 下面的图形有几个角。

学生回答, 可能1个、2个、3个的都有。师:那究竟有几个角呢?请把你看到的角指给同桌的小朋友看。

汇报, 用课件分别闪烁这3个角。

小结:其实从一点引出2条直直的线就是一个角。

(评析:学生在各自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一起讨论, 互相帮助, 共同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活动的空间, 使知识的获得有活力、有创造力。)

(七) 课堂总结

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学习, 你学会了什么?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第4篇

关键词:角的认识;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178-01

本堂课主要有情境引入、观察主题图课件、回想生活中的角、动手折角、触摸角、教师引导认识角、课堂学生慧眼识角、玩活动角等环节,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落实新课标理念,完成了教学任务,受到一定好评。

一、本节课的亮点

1、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分析,精准细化目标

很熟悉教材,并做到了认真分析教材,对本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教学目标的把握很好,不仅注重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并将目标细化,落到实处。比如:让学生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辨认角;培养同学们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感受角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和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让同学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能够抓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重点。通过教材与实际相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最后又回到生活。教具准备很充分,不只是备了教材,还备了学生,所以,学生学具准备也很充分,如:直角三角板、正方形彩纸、活动角、各种图形等。

2、从学习过程的角度分析,落实主体地位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做到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每个活动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回答,尽量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新知,比如:对于角的特征,创设了让学生先从知道的图形入手,再找课件中主题图《我们的校园》的角,又找生活中的角,然后再用自己的身体做一做角,亲自动手用正方形彩纸折角,最后,通过观察课件的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角等一系列活动后,学生自己就总结出了角的特征。从举例中能看出,这些教学活动自始至终都是以学生为主休,老师为主导。 学生都很感兴趣,很积极,举手发言很踊跃,每个学生都真正”动”起来了,课堂也真的”活”起来了.从原来是有点压学生学,而这节课却是学生自己乐意学,自己想学,自己争着学., 每个学生都达到了 “乐学善思”的情境。

3、从教法的角度分析,灵活自如

本人一直注重发现式教学法,反对一味灌输。也许个别老师会觉得是老师怕多讲,放任学生表现。其实注重讲授法的老师会更累。要让学生去发现,必须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有挑战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去思考;更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具和学具,去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不能一味采用启发式教学,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至于究竟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明察课堂,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学生在探索角的特征时,虽然学生知道角有一个共同的点,还有两条线,但他们并不知道那就是角的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因为这是一个新的概念,学生无论怎么探究,也探究不出来,怎么办?所以这时我就直接告诉学生: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同时,还编了一首儿歌: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还在白板上演示了角的画法,强调画边时,必须从顶点出发,用直尺三角板比着画,边是直直的。这些做法都得到了小学数学教材专家陈静荣老师的肯定,对于数学教学,遇到新概念和新定理,就应该老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因为数学中的概念和定理是很严谨的,是许多数学专家的积累。根本用不着学生去探究,即使给学生再多的时间,他们也是探究不出个所以然,那是枉然,还浪费时间。我还注重面了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

二、本节课的不足点

1、从学习内容的角度分析,没有吃透教材

对教材的钻研还不够,没有很好的“吃透”教材,教学目标虽然达到,但是教学难度没有把握好,没有很好地分析学生的思维的发展,突破难点不够深入。如:通过比较操作,让学生体会角大小跟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用课件PPT重叠法比较,让学生明白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可是本节课中,我没有很好的帮孩子解决这个问题,没有突破这个难点,因为我只采取演示讲解,引导学生不够到位,效果不显著。

2、从教学过程的角度分析,教学节奏稍快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一开始,我就让全体学生大声齐读教学目标,专家指出:别让全体学生齐读教学目标,读了学生也不懂,浪费时间。我在教学环节之间给学生的时间不是很够,有点快。发出口令时,没有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虽然学生对于画角的步骤比较好,但这样的一来很多学生只会画出同一方向的角,从而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

3、从教学形式看,花样较多

陈重穆教授: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本节课虽然也注重了实质,但有点重形式,感觉有点花样多。还有分组时人有点多,导致学生讨论时有些茫然,不知自己究竟应该做什么。比如:我不应该使用“小蜜蜂”扩音器上课,这样让学生和老师之间容易产生距离感,破坏了老师的亲和力,还会让学生感到浮躁。在对待两队PK的学生时,不是很公平,给蓝队的机会多些。

三、今后的改进方案

对于要讲解的教材,做到深入钻研,学习专家教师的方法:仔细揣摩,透彻理解,反复琢磨,问个究竟。充分利用好课堂40分钟,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提倡有效课堂。不浪费时间在齐读教学目标,紧凑地安排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在环节之间给学生留足时间,不要赶时间。一定要落实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少用花样,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过渡到“会学”。分组时尽量两人为一组,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明白自己要思考的问题,通过相互的交流讨论,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小学教学参考》

[2]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第5篇

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我觉得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设计让学生动手去创造角,看谁创造角的方法多,有的同学用纸折角、有的同学用铅笔摆角,有的同学用展开了尺子的活动角,还有的同学用身体做动作创造角……我还设计让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等。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二、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

数学情境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我也努力在这方面进行设计,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在引入的时候,插入学生们感兴趣的动画,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有兴趣的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在找角时,设计让学生观察、寻找教室的角,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学会“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效率

本节课之所以上的高效,我觉得还得益于声情并茂的课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如果学生从实物中看到角并简单地说出来,之后就要抽象出角的图形 ,肯定会让学生对角产生片面的认识。而利用教学媒体形象直观地把每个物体面上的角显示出来,本身留给学生很深的印象,再通过平移使学生脱离实物来观察一些开口方向、开口大小、边的长短各不相同的角,学生在观察对比中形成对角的全面认识。

2.自主探索,理解新知

把角各部分的名称分别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这是传统教学常用的手段。学生只需机械地记忆,教学重点并没有被突出。

教学媒体所具有的动画演示功能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变色显示,学生把角各部分的名称牢牢记住;根据动画的运动轨迹,学生在潜意识里保存了画角的步骤,为以后正式学习画角铺路搭桥。

对于边不等、角度相同的两个角,学生会认为边较长的角大,传统教学手段解决这个问题费时又费力。利用动画先形象直观地让学生体会到边不变的情况下,开口越大角越大。接着,利用平移一个角,使学生又体会到边长不等的情况下,仍旧通过开口大小判断角的大小。这样,利用视觉特效,学生不仅体会到角的大小与开口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且还学会了用重叠法比较角的大小,教学难点因此被突破。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第6篇

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演示、操作、小组讨论等方法有机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活动为主体,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同时,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喜欢做小动作,因而我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把静态课本材料变成动态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思维、在观察中分析,建立起角的表象。这节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联系生活实际,实践操作并抽象出角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更多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体验,我首先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指一指的方式,从实物中感受角的样子,在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边指边说,不断强化角的特征,然后出示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小组合作找一找、描一描,直观感知角的样子,接着让学生自由地在教室内找角,拍照上传,从生活出发,让学生体验到知识来自于实际生活,有的找到了数学书上的角,有的找到了台阶上的角,有的找到了背景墙上的角,教师及时把握学生课堂上生成的素材,并请学生来指一指,角在哪里,把学生头脑中对角的认识从“角落”的误区中牵引过来。

认识角的特征以后,我引导学生动手创造角,学生利用不同材料,创造了不同的角:有的组将吸管对折做出了角,有的组用小棒摆出了角,有的组用两个铅笔盒摆出了角,还有的组做了正方形、三角形,角就藏在图形里。在创造角以后,我让学生尝试着画角,引导学生把角的重要部分画出来,并通过示范画角,指导他们正确的画角方法。

通过这些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学习经验,乐在其中。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高效课堂

导入新课时,我运用hiteach抢权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地把他们引导到课堂教学环境中。

探究新知时,我先播放一小段微课,通过演示的方式教学如何指角,接着让学生试着在三角尺上指一指,再通过特殊笔的功能用直的线在白板上把角描出来,利用选中拖动功能,把所描的角拉出来,加深学生对角的印象。找完三角尺上的角后,我把生活中物品推送到小组平板中,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找出角,并在平板中描出来,把作品飞递给老师,通过作品观摩,能清楚呈现学生的多元想法,对比不同的作品,推动生生互动。接着,我让学生找一找教室内的角,找到后拍照飞递给老师,将生成的素材及时、充分的呈现和反馈,体现了生本理念,大大节省了时间。在学生找完角后,利用聚光灯聚焦这些角,让学生观察总结角的特点,突出重点,效果较好。认识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后,我出示了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它们是不是角,利用抢权功能,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答题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利用即问即答功能,及时反馈,通过统计图、饼状图,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进行精准教学;还利用计分板进行加分,促进小组的团体意识,也调动了学生的答题积极性。

操作中巩固新知:在认识了角的特征以后,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利用学具创造角,用计时器进行倒计时,并通过手机拍照功能及时上传小组作品,实现素材的共享,让课堂变得更丰富。

借助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直观、高效和精准。

三、捕捉生本,把握生成

本节课,我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位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积极探索新知,自己发现和创新。同时,我将学生课堂上生成的素材及时呈现,推动了多向互动和立体式交流。我通过作品观摩,反馈每组同学找到的实物中的角,清楚呈现学生的多元想法,推动他们的交流和小组互评。不过这里也有我需要反思的地方,在有小组指出钟面中心的和两根指针形成的角后,我请代表来具体指一指,该学生还是没有指清楚,让其他同学产生异议,我也没有进行很好的把握和引导,再请另外学生来指时,学生指出了另外的角,我便予以肯定,但是错过了之前那个很具代表性的角。如果当时我能及时抓住契机,适时引导,将那个角呈现出来,教学效果会更好。

我让学生找一找身边、教室内的角,一下子激发了他们的热情,他们找到后拍照上传,教师在第一时间捕捉到了学生的课堂生成,使课堂显得活泼生动,也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把握了学生的生成。

在创造角的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集合小组同学的智慧,创造出来不同的角,很有创意。但这个环节我给学生的时间还是不够多,用教师提供的`学具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手段,以致于呈现出来的作品不够丰富,这一点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本节课的教学令我感觉到:课堂中多创设机会,放手让学生体验和操作,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学会更流畅,学生的学习会更愉悦,课堂的基调也会更和谐。教师放低姿态,放松心情,和学生一块融入到新知的探索和实践中,互相倾听各自的想法,互相交流和分享,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会获得有效培养,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第7篇

片断一:

多媒体播放《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生边拍手边唱歌。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刚才播放的这首歌是什么歌曲吗?

生:《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师:谁来告诉大家少先队员的标志是什么?

生:红领巾。

课件出示红领巾实物图。

师:红领巾代表红旗的一角,是老一辈革命家用鲜血染成的。我们应该珍惜和爱护它。

师:(课件闪动红领巾图中的一个角)认识这个图形吗?这是什么图形呢?

生:这是角.

师:对,这是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新课程观要求教师和学生对现行教材有一个深加工、再创造的过程,以师生互动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科学、周密地设计教学内容,使其呈现生活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很难想像那些抽象的、学生所不熟悉的学习材料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因此,课的引入注意沟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学习新知,这样既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沟通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片断二:

(课件出示主题图并突出:三角板上的角、剪刀上的角、钟面上的角、足球门框上的角、小朋友们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等)

师:同学们,你能从这幅图中找出一些角吗?同组的同学一起去找找,看看哪组的同学找的最多。

(各组的小朋友们都很认真地在找角,有的小组还给角做上标记或号数)

师:哪组同学能说一说你们发现了哪些角?

生1:我们发现三角板上有角。

生2:我们发现老爷爷剪彩刀上有角。

生3:我们组发现操场上有角,足球门上也有角。

生4:小朋友们做操时伸开的双臂形成了角。

生5:我发现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之间也形成了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现在,请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

小组活动

师:哪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1:我们找到了黑板上的角

生2:我们找到了窗户上的角,

生3:电脑上也有角

生4:我们找到桌子上的角和椅子上的角

生5:课本上也有角,

生6:我们组还发现大屏幕上也有角

……新课程教育理念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了使全体学生“人人受益”,而非少数人参与、多数人陪衬。在此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身边找角,并且互相说说,一方面是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给每个学生都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同时也让学生能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应用和价值,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在亲身经历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发展。

片断三:

课件出示剪刀、吸管、水龙头实物图

师:这些物品中有角?

指名学生上台指认角。

师:角到底是怎么样子的呢?我们来给这些角脱掉漂亮的外衣,就变成了这样.这些图形都是角。

(课件显示各种角)

师:角到底是怎么样子的呢?

生1:角有尖尖的顶部。

生2:角有两条直直的线。

生3:角有两条平平的线。

生4:角有一个点。

生5:角的样子是那些物体中留下来的。

……

师:为了叫起来方便,你能给角的各部分起个自己喜欢的或好听的名字吗?

生1:角的点是尖尖的,叫尖点。

生2:我认为角的点在尖尖的顶部叫顶点。

生3:对,课本也叫做顶点。

生4:角的线是直直的,给它起个名字叫直线。

生5:平平的、直直的、滑滑的两条线叫做滑线。

生6:老师,我觉得他们应该叫做边。

师:刚才同学们给角的各部分起了好多好多的名字,那么它们到底叫做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课件显示:顶点、边)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思考 第8篇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画角, 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会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 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

4.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 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展示如下图形:

哪个图形与众不同?为什么?

一种认为是长方体与众不同, 因为它是立体图形, 其他都是平面图形。

一种认为是圆形, 因为它没有角。其他图形上都有“角”。 (这时学生对角的认识可能是不正确或是不完整的)

(设计意图:课前向学生展示各种图形, 一方面可以对图形进行整理和了解, 另一方面可以为新知的学习起到导航作用。一是“平面图形”, 二是“角”, 都与本节课密切相关。)

一、激趣导入, 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新的平面图形——角。 (板书课题“角”)

二、引导探究, 建立表象

1.了解认知起点。

你觉得角会是怎样一种图形呢?

能在图形上指一指吗?

(设计意图:基于前面对图形的回顾, 再通过学生的“想”和“指”, 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 抓住学生对图形中的角的认识作为起点展开教学, 可以有效地为本课教学服务, 同时避免了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角”对本课时学习所产生的负迁移。)

2.借助已有起点逐步规范。

看样子小朋友心目中的角跟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角还有一点差别。老师可以告诉你们, 刚才你们讲的都有点对, 但不完整。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角究竟是怎样的?请看大屏幕, 可要看仔细噢! (电脑演示) 看明白了吗?哪个小朋友愿意指给大家看看。现在请你再来指一指三角板上的三个角。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 一开始就让学生规范对角的正确认识, 不仅仅是边和顶点, 而是指两条边所夹的部分。因此在指的时候指出顶点和边, 再用圆弧指出中间所夹的部分。)

3.感知抽象。

不仅三角板上有角, 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物体上都可以找到角。

(1) 屏幕出示:剪刀、吸管、钟面、折扇等实物图。

这些物体上都有角, 你能找一找、指一指吗?

(2) 多媒体逐渐淡化实物, 抽象出角的图形。

让学生观察, 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一个顶点, 两条边)

(3) 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角?为什么?

三、动手操作, 丰富表象

1.找角。

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 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在平面图形和长方体上找一找, 重点找长方体上的角。

(设计意图:从立体图形中找角, 既突破了生活经验中对角的错误认知, 又可以形成对“角是平面图形”的正确认识。)

想一想, 我们一开始的时候指的是角的什么?

2.做角。

(1) 明确要求:用材料做角 (吸管、细线、圆形纸片、三根小棒)

(2) 四人合作。

(3) 反馈。

(1) 绳子拉出一个角 (为什么要拉住?指出顶点和边, 角在哪儿?) 。

(2) 折角 (折法、可以折出很多角) 。

(3) 小棒 (摆法、数角) 。

(4) 吸管做角。

问:怎样把角变大?怎样把角变小?

(4) 初步得出:两边张开得大角就大, 两边张开得小角就小。 (每人都用活动角来进一步证明和体会此结论)

(1) 做好一个角。按要求做:将它变大, 再变大, 可以变得多大?变小, 再变小, 可以变得多小? (说一说, 怎样把角变大, 怎样把角变小?)

(2) 同桌合作:一人先做一个角, 另一人做一个比这个角大一点的角;再做一个比这个角小一点的角。然后再交换着做。

反馈:谁的角大?凭什么说你的角大?你们在比的时候是在比什么? (比两边张开的大小)

(3) 同桌做一个相等的角。 (感知边的长短与角的大小无关)

(设计意图:由于同桌使用的活动角的边的长短不一样, 在前面两次比较中学生可能已经隐约感受到边的长短不会影响角的大小。设计此环节力图让学生直观感受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尽管本课时无须用语言去描述此结论, 但笔者认为, 本课时是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而建立正确表象的关键是对角的大小的真正理解, 这既是“角”这一概念的抽象性所在, 也是本课时 (作为二年级的学生认识角) 的一个难点。因此, 笔者设计这一活动, 首先让学生猜想同桌两人能否做出两个相等的角, 在前面的两次操作中, 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在做的过程中, 学生就能关注并聚焦到两边的张开大小。在亲自动手操作的基础上, 学生对于这两个角的大小就能确信是相等的。经历了三次的操作活动, 尽管没有用规范的语言来加以描述, 学生已经心领神会了, 自然也就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这也正是本课时设计和教学的一个亮点。)

3.画角。

(1) 学生先尝试着画角 (发现典型:描、画) , 后反馈。

问:你是怎么画的?有没有不同的画法?

(2) 谁的方法好?为什么?

(3) 老师也想试一试 (示范规范的画法) , 连续画出两个 (锐角、直角) 。

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看看两个角哪个大一些?看到这个角 (指直角) 你能想到哪个图形?

(4) 想不想用这种方法再画一个角。 (用规范的画法再画一个角, 同桌可以比一比大小)

(5) 请你们帮老师想一想, 我还想画第三个角, 猜一猜接下去第三个角会是怎么样的?你能用活动角做出来吗?为什么?谁帮我画出来?

(设计意图:画角除了要掌握画的技能以外, 着重在画的过程中进行想象和感悟, 进一步加深对角的本质属性的理解, 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根据画出的一个锐角和一个直角, 教师进一步提问:看到这个角 (直角) 你会想到哪个图形?学生会想到长方形或正方形。再让学生猜想接下去老师会画出怎样的一个角, 从直角拓展到钝角, 用活动角做出来, 再把它画下来, 打破了学生在画角时总是画锐角的一种定式。从而对角的认识更全面和完整。)

四、课堂总结, 欣赏质疑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新的平面图形——角, 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关于角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关于角的知识还有很多, 今天我们仅仅是初步认识了这位新朋友, 以后到高年级甚至到中学我们还要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

其实在生活中, 只要你用心观察, 随处都可以看到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角, 因为角不仅是一种美丽的图形, 而且有它的实用性, 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会用到它。下面柏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参观一下我们美丽的校园, 在画面中你可以欣赏到很多美丽的角。

课后请小朋友到自己美丽的校园、家里去找一找今天所学的角好吗?

(设计意图:建立了角的表象以后, 再回到生活中去观察和发现, 这样学生的眼光和角度是有别于学习之前的。这也遵从了数学概念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具体”的规律, 但是第二次的“具体”是用数学的眼光或模型去发现和解释现实的体现。另外, 在画面中既有同一平面内的角, 又有立体图形中的角, 可以说也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提升和拓展。)

【教学思考】

关于本课时教学设计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

1.如何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促进有效学习?

本课时知识的生长点在哪里?学生是基于怎样的认知现状?从哪个点开始切入新知最为有效?如何看待学生对生活中的角的认知经验对本课时学习的影响?

2.教师该如何正确理解“角的正确表象”, 怎样才算已经建立了角的正确表象?

3.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 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4.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留给学生一个直观的符号, 还是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以上所有的问题让笔者不得不反思如何实施“有效教学”, 通过自己对同一节课多次的教学实践和思考, 笔者认为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学习起点;二是教学目标;三是教学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

在教学新课之前, 教师总会问一句:关于这个知识你已经知道了哪些?而后, 看到的是学生各种各样的回答, 有正确的, 也有错误的。但在一番热闹之后教师毫不犹豫地抛开学生的各种所答, 继而步入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流程。这样的教学只是在形式上呈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的事实, 或者是把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当作是一种教学环节的点缀, 而没有真正地为教学服务。我们不妨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了解和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的目的是什么?应该是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改进教学, 是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基于这样的考虑, 笔者对学生有关“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起点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分析。

1.从教材的编排看。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这部分内容又是今后学习角的基础,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 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难以理解, 所以教材在编排上, 先呈现了一个校园的情景图, 先让学生感性、直观地看到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做操同学伸开的双臂、足球门、足球场的边界、小旗、花工的剪刀、教师手中的三角板、远处钟楼的时针与分针, 这些物体上都有角。教材中用红色标出了其中一些角。例1是认识一般的角, 从剪刀、吸管、水龙头等实物中抽象出角的一般模型, 包括锐角、钝角、直角, 体现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直接用图形描述角的概念, 并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 (类似于线段概念的引出) , 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什么是角以及角的特征。通过制作活动角、用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 使学生再一次感受角的顶点和边的特征, 并直观地认识角是有大小的。例2画角, 教材中给出的是一种最基本的画角方法 (其中一条边是水平的) , 实际教学中, 学生画角的时候, 可以比较开放, 并不要求其中一条边是水平的。“做一做”让学生指一指自己身边的角, 体现了知识的应用, 要引导学生从角的顶点和边的特征去考虑。对角的更严格定义, 将在四年级上册学习了“射线”后给出: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故教学时教师不应拔高要求, 只要学生能通过各种实际活动 (如折一折、画一画、做一做等) 对角和直角有感性认识即可。

2.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看。

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小学生, 他们对生活中的角并不陌生, 能够很容易地在周围的物体中找到角, 但大多数学生头脑中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表象, 他们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数学中的角, 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 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 从而让他们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另外,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活动, 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 并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 形成数学的概念, 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做好准备。

二、有效教学的重点是合理定位课时教学目标

一节课的成败与否其关键取决于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全面、准确、具体、切合实际。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 三者缺一不可。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 教师还必须考虑“隐”“显”兼顾、“近期”和“远期”的结合, 使目标体现“三维”, 这样的教学目标才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准确性和针对性。

在认真学习课标、分析教材、解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之后, 笔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 使学生初步学会画角, 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 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会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 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4) 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 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 建立角的概念,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初步学会用尺画角。教学难点是:初步建立角的大小的概念, 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 使学生通过直观演示, 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三、有效教学的关键是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实际的教学服务的, 其目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任何教学策略都指向特定的问题情境、特定的教学内容及特定的教学目标, 规定着师生的教学行为, 放之四海皆准的教学策略是不存在的。只有在具体的条件下, 在特定的范畴中, 教学策略才能发挥出它的价值。

在本节课中, 学生对于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点有一定的困难, 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笔者在教学中借助一系列的数学操作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指角、做角、比角、画角、想角等, 同时在这些操作活动中始终让学生进行思考、想象、质疑等, 让具体直观的操作逐步达到理性抽象的层面。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第9篇

一、动手指一指,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教材提供了校园的情境图,先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在生活中角是无时不在的:做操的学生张开双臂、足球的门、球场的边界、花匠的剪刀、老师手中的三角板、远处楼钟的时针和分针……教材用颜色标了出来,让学生知道角就在身边。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自己的书本上用小手去指指图中的角,然后,我又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针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 “盲点”,多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学生在反复的指角中逐渐掌握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最后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又充满了数学味。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操作获得的直接经验才有利于对角作出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概念与法则。因此我在教学角的大小的环节时,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进一步巩固,然后设计一个让学生亲自动手拉动活动角的活动,由老师叫口令学生来操作:学生两人一组,每组一条绳子,让一个学生用手拿着绳子的中间不动,另一个学生用两只手拿着绳子两头,然后让学生随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老师给出有趣的口令:“角,变!变!变!——变大!”“角,变!变!变!——变更大!”“角,变!变!变!——变小!”“角,变!变!变!——变更小!”学生在有趣的操作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于是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时,大多数学生觉得边长的角就大,这时就可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么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三、把握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角在这册是第一次出现,教学目标有三点: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例1是通过剪刀、吸管、水龙头三个实物来抽象出这三个生活中的角,体现了抽象的过程,教师要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让学生知道角是由一个点和两条边组成的。那么至于顶点是怎样的,边又是怎样的,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学的时候要把握好这个教学要求。

四、语言科学性,准确传授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规范性和科学性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语言准确,用词严谨恰当,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科学性,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画角时,“从一点起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不能说“横着画一条线,竖着画一条线”;找角时,“书本的面有四个角”,不要说“书本有四个角”;等等。教学这个单元时教学的语言需要特别重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责编金铃)

endprint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打下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对角的认识只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只知道角是“尖尖的”,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动手指一指,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教材提供了校园的情境图,先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在生活中角是无时不在的:做操的学生张开双臂、足球的门、球场的边界、花匠的剪刀、老师手中的三角板、远处楼钟的时针和分针……教材用颜色标了出来,让学生知道角就在身边。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自己的书本上用小手去指指图中的角,然后,我又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针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 “盲点”,多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学生在反复的指角中逐渐掌握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最后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又充满了数学味。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操作获得的直接经验才有利于对角作出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概念与法则。因此我在教学角的大小的环节时,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进一步巩固,然后设计一个让学生亲自动手拉动活动角的活动,由老师叫口令学生来操作:学生两人一组,每组一条绳子,让一个学生用手拿着绳子的中间不动,另一个学生用两只手拿着绳子两头,然后让学生随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老师给出有趣的口令:“角,变!变!变!——变大!”“角,变!变!变!——变更大!”“角,变!变!变!——变小!”“角,变!变!变!——变更小!”学生在有趣的操作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于是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时,大多数学生觉得边长的角就大,这时就可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么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三、把握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角在这册是第一次出现,教学目标有三点: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例1是通过剪刀、吸管、水龙头三个实物来抽象出这三个生活中的角,体现了抽象的过程,教师要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让学生知道角是由一个点和两条边组成的。那么至于顶点是怎样的,边又是怎样的,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学的时候要把握好这个教学要求。

四、语言科学性,准确传授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规范性和科学性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语言准确,用词严谨恰当,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科学性,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画角时,“从一点起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不能说“横着画一条线,竖着画一条线”;找角时,“书本的面有四个角”,不要说“书本有四个角”;等等。教学这个单元时教学的语言需要特别重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责编金铃)

endprint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打下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对角的认识只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只知道角是“尖尖的”,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动手指一指,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教材提供了校园的情境图,先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在生活中角是无时不在的:做操的学生张开双臂、足球的门、球场的边界、花匠的剪刀、老师手中的三角板、远处楼钟的时针和分针……教材用颜色标了出来,让学生知道角就在身边。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自己的书本上用小手去指指图中的角,然后,我又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针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 “盲点”,多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学生在反复的指角中逐渐掌握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最后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又充满了数学味。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操作获得的直接经验才有利于对角作出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概念与法则。因此我在教学角的大小的环节时,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进一步巩固,然后设计一个让学生亲自动手拉动活动角的活动,由老师叫口令学生来操作:学生两人一组,每组一条绳子,让一个学生用手拿着绳子的中间不动,另一个学生用两只手拿着绳子两头,然后让学生随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老师给出有趣的口令:“角,变!变!变!——变大!”“角,变!变!变!——变更大!”“角,变!变!变!——变小!”“角,变!变!变!——变更小!”学生在有趣的操作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于是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时,大多数学生觉得边长的角就大,这时就可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么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三、把握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角在这册是第一次出现,教学目标有三点: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例1是通过剪刀、吸管、水龙头三个实物来抽象出这三个生活中的角,体现了抽象的过程,教师要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让学生知道角是由一个点和两条边组成的。那么至于顶点是怎样的,边又是怎样的,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学的时候要把握好这个教学要求。

四、语言科学性,准确传授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规范性和科学性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语言准确,用词严谨恰当,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科学性,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画角时,“从一点起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不能说“横着画一条线,竖着画一条线”;找角时,“书本的面有四个角”,不要说“书本有四个角”;等等。教学这个单元时教学的语言需要特别重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责编金铃)

上一篇:身边人物传记范文下一篇:时光未老我们尚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