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2022-07-05

第一篇: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廉洁修身·追求真理崇尚科学

《廉洁修身》教案

3.2 追求真理 崇尚科学

【学习目标】

1、通过介绍彭湃、布鲁诺等革命家和科学家的生动故事,知道革命家和科学家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事迹和精神。

2、通过介绍革命家和科学家对真理、科学的执著追求和不懈努力,勇敢的捍卫科学真理的契机,学习他们敢于向权威挑战,坚持科学,坚持真理,勇于为科学和真理献身的伟大精神,还要学习他们为人民谋幸福、勤奋钻研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

【学习重点】

学习革命家和科学家的主要成就和事迹,感悟他们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和坚持科学、捍卫真理的伟大精神。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一课时

【课程素材】 ppt课件,图片,视频

【学生准备】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世界上为了科学而献身的科学家的事迹,收集与内容相关的资料,准备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名言导入

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 —— 李大钊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真理因为像黄金一样重,总是沉于河底而很难被人发现,相反地,那些牛粪一样轻的谬误倒漂浮在上面到处泛滥。 —— 培根

惟有真理,才是我该誓死捍卫的。 —— 卡特赖特

科学赐于人类最大的礼物是什么呢?是使人类相信真理的力量。 —康普顿 科学永远对抗着迷信以及一切蒙昧无知的思想。—— 竺可桢

师:同学们,这些名言警句都在称颂真理和科学的伟大,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追求真理,崇尚科学》。

(二) 革命故事讲一讲

师:彭湃,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一生就是追求真理、努力奋斗的一生。我们先来了解一些他的故事。

1

《廉洁修身》教案

生:(讲述彭湃的故事)彭湃早年在海丰县第一高等小学、海丰中学、广州广府中学等校读书。为寻求真理,1917年夏,彭湃东渡日本求学,并于1918年9月就读于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期间,他开始接受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共产党宣言》、著名社会主义者河上肇的《社会主义问题研究》等书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师:很好。彭湃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候,追求真理,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生:„„

师:你打算如何向彭湃学习?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以及全班分享。 生:(课本P8

6、87)

师:(总结)真理如同海上明灯,指引着正确的方向。追求真理需要敢于坚持真理和不断探求真理的勇气;追求真理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需要求真务实,虚心学习,深入研究;追求真理需要继往开来开拓创新;中学生应该直面社会,勤于实践,积极探索,富于创造。在生活和学习中保持孜孜不倦地奋进的活力,在毕生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

(三) 科学故事议一议

师:请看这幅图片,你们知道被火烧的是谁吗?

生:布鲁诺

师:他是为什么会被火烧呢? 生:日心说。

师:好,谁来给我们讲一下这个故事。 生: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以科学家的求实精神,对旧的天文学说提出了挑战,他的观点被广为流传。意大利的天文学家布鲁诺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提出宇宙中有许许多多的像太阳系一样的星系,而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他的天文学说被认为是异端邪说,被判监禁后又活活烧死。几十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证实了布鲁诺的观点是正确的,教会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

观看视频《日心说》

2

《廉洁修身》教案

师:布鲁诺面对火刑也没有改变自己的信仰,毅然为科学献出了生命。对此,你有什么感受?请大家小组讨论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师:(总结)对科学的信仰是我们心中的明灯,有了科学,可以像布鲁诺那样视死如归;也可以像霍金一样不断战胜疾病的挑战,自强不息地创造人生的新天地。人生,只有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和科学才会有真实的价值。

(四)身边科学想一想

师:我们身边有很多的科学故事,就看你们有没有发现的眼睛和思考的心灵。 举例1:向日葵为什么总是向着太阳? 师生共同总结:向日葵的茎部含有一种奇妙的植物生长素。这种生长素非常怕光。一遇光线照射,它就会到背光的一面去,同时它还刺激背光一面的细胞迅速繁殖,所以,背光的一面就比向光的一面生长的快,使向日葵产生了向光性弯曲。

举例2:为什么海水看上去是蓝色的呢?

师生共同总结:这是海水对光线的吸收、反射及散射造成的。太阳射到海洋表面的可见光有红、橙、黄、绿、盐、蓝、紫七色。海水很容易吸收波长较长的光,如红光、橙光、黄光。这些光射入海水后,绝大部分被海水吸收。而绿、盐、蓝、紫等波长较短的光,碰上海水分子或其他微粒阻挡,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散射和反射。其中蓝色和紫色最易被散射和反射。又由于人们的眼睛对紫色光很不敏感,往往视而不见,而对蓝色的光比较敏感。这样,海水看上去便成蓝色的了。

师:(总结)真理和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要培养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思想情感。2006年2月21日,法国14岁小男孩发现新彗星,得到美国宇航局认证,不久将以男孩的名字来命名这颗彗星。只要你有追求真理和科学的心,相信你也能做到。

【作业】

1、了解科学家追求真理和科学的小故事,谈谈你的感悟。

2、发现身边的科学故事,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3

第二篇:国旗讲话 崇尚科学追求卓越

崇尚科学追求卓越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崇尚科学,追求卓越》。 什么是“崇尚科学,追求卓越”呢?我认为就是要用科学的方法把每一件事情做的更好。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就是要用科学的方法把学习这件事做好,让我们掌握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做人的道理。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作为时代的主人,我们更应该具备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英国著名科学家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已被无数事实证明。古今中外著名科学家,几乎都具有从小热爱科学,对科学具有浓厚兴趣的特点。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张衡从小就有勤奋好学、对日月星辰不间断观察记录钻研的好习惯。加上他善于汲取所读古代书籍中的精华,终于使他在天文学和地震学领域有所成就。这正是我们祖国科学史上最伟大光荣的传统,值得我们每一位小学生借鉴学习。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从小就是个好奇宝宝,凡事都要追根究底他的座右铭是“我怎么知道那是真的?有什么能证明吗?”就是这种精神使他提出了《相对论》,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正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我爱发明》节目中那些执着的发明家们,花费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为我们发明出:小巧玲珑的折叠自行车、高效的捕蚊、捕鼠器、强大的灭蟑器……这些方便实用的工具,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环境更美好。他们的人生就是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人生。他们同样是值得我们尊敬、学习的人。

同学们,请好好把握人生这关键的一环吧,崇尚科学,追求卓越,努力奋进,亮出你的风采,相信美好的明天必定属于我们!

谢谢大家!

第三篇:科学所追求的真理与宗教所信仰的上帝其实是统一的

人类科学追求真理,真理是什么呢?真理就是事物中所具有的纵向以及横向的必然联系定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之中都有其自然真理,真理存在于世界的一切事物之中,宏至太空天体、微至波粒心灵,它们都有其自然真理。

关于真理,我们能够认识到:世界事物中的自然真理是自有永有的,也是统一唯一的,世界上的具体事物是可以产生和灭亡的,但其中的自然真理则是没有生灭,永远存在的,比如“1+1=2”,当一个苹果与另一个苹果和在一起的时候就是两个苹果,但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这一定律不是在一个苹果与另一个苹果相加的时候才有的,它是自有永有的,关于地球吸引力的定律并也不是在地球产生之后才有的,而是在地球产生之前和地球灭亡之后都有着的。世界上各种不同的事物中的自然真理也肯定都是统一的,它们不可能会相互冲突,只是有具体演绎模式的不同,事物中的真理决定并造成了事物的自然特征与演化样式。

世界上事物中的真理是能够被我们人类所认识到的,但我们人类所认识到的真理则具有相对性,它与相应客体事物实际的自然真理可能会产生误差,但我们人类的思维认识能力也是无限的,人类也似能够正确地认识到真理的。

基督教信仰的是上帝,上帝是什么呢?有什么特征呢?《圣经》上说上帝存在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之中,上帝创造了天地万物,上帝是“自有永有”的。基督教的上帝好像还可以对人说话,开启人的心灵。

把基督教所说的上帝与科学所追求的真理的特征做一下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它们都存在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之中,都对事物具有决定造化作用,都是自有永有的,《圣经》上所描述的上帝的特征与科学所追求的真理的特性显然很相似,所以我们可以判定,其实它们所指的是同一种东西,只是科学把这种东西叫做真理,而基督教把它叫做上帝。基督教中所说的上帝的话所指的应该是人对所认识到的事物中的真理的语言表述,基督教把真理说成上帝,并对代表真理的上帝寓言化,人格化,这使真理更形象地表现在人的面前,但这也使得科学界对其产生了误解,认为世界上哪有这种东西啊?基督教所说的上帝纯属臆造。

其实人类科学所追求的真理与基督教中所信仰的上帝是同一个东西,只是两个名称侧重描述点不同,“真理”这一名称侧重描述事物所具有的定律的本身内容,而“上帝”这一名称则侧重于描述事物中的定律与实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就相当于一个漂亮女孩从南方走来,科学说她是“漂亮的女孩”,而宗教说她是“从南方来的女孩”,结果两家一直争论不休,其实这是误会。

第四篇:大学精神:追求真理追求卓越

本期嘉宾: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韩震

主题:好大学要有好老师、好学生和好校友 大学精神:追求真理追求卓越

凤凰网教育:您认为怎么样才能是好的大学校长,您对历史上中国的那个校长是最为尊敬的呢?

韩震:对过去的校长了解都是靠文献,这种尊敬往往是一种距离上的感觉。实际上为什么咱们说,老觉着咱们这个同一代没有什么大师呢?实际上我觉着这是任何时代都会有这种现象,因为在同一个时代,大家都是觉得,你长这么高我也长这么高,你工资是几级,我也是几级,互相之间都觉着是非常亲切的,非常密切反而就没有一种距离感。实际上任何一代,都有这种感觉。

比如说我的提到一些哲学家,像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这个都是德国人,都属于大哲学家了。雅斯贝尔斯也曾经说过,他说在我们这一代,感觉没有什么多大的哲学家。实际上再过上多少年,大家认为他们俩都是大哲学家,是不是?他有一种距离感。比如说跟我们共事的这些校长,这些省委秘书,实际上他们也作出很大贡献,但是我们只有亲切感、熟悉感,因为大家都是差不太多。有的时候做的事情,有的人想的更早一些,有的人想的更晚一些,有的想的更深一些,有的想的更浅一些,有的想的更全面一些,有的想的更窄一些,但是大家都能相互理解。跟我们不是同一时代的,大家反而有一种尊重感,因为它的距离产生一种尊重。我想从这种距离看,我们的这些大学校长,实际上都是很值得尊重的。你比如说像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兼容并包,这样一种理念,在当时那种环境下,提出这个理念,我觉着是很了不起的。

凤凰网教育:很难得。

韩震:是很难得。包括像北师大的老校长陈垣,他们这些人实际上都是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包括建国以来的这些校长,各自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因为在不同的时代,每个时代造就每个时代的英雄。我想他们只要给教育做了贡献,给人类,给国家做了贡献,都应该值得尊重。我觉着这个我们也没必要非得选,我不太同意非得选出来最什么的,我觉得还

要群体化。中国的校长群体,或者是教授群体,以后总体来说还是进步的。我想以后尽管大家说这个,大家对教育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它总是在发展,要不我们也就没法理解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绩。

比如说这个我们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经济发展那么快是因为我们工资低,但工资比我们的低的地方多了,为什么他们没发展那么好呢?这就有赖于中国的一个非常成功的一个义务教育普及率。也就是说,我们这些打工的,最初他至少是个初中生,后来是很多都是高中生。这个上过高中的和没上过高中,上过初中和没上过初中,他是不一样的,实际上整个对问题的认识,都不一样。所以说,而且随着中国的转型,这也可以看出,中国转型成不成功,我想就跟中国的高等教育有关系。

说实话,现在教学质量不如过去了,因为过去是精英教育,是很少一部分人选出来上学。比如说我们那个时候20几万上大学,全国十年没高考了,才考20几万,现在是每年600多万,但实际我们的精英教育那部分,仍然是在发展,而大部分人的素质,毕竟是比原来没上大学的时候提高了,必须要认识这点。教育必须得有个过程,这个叫百年树人。所以说,实际上整个教育都在发展,我觉着这是群体,我就说为什么我从这,不要非得举那一个尖子,那一个什么,实际上要看到群体的这种,国民,整个国民素质的上升。当然,高等教育也好,基础教育不是没有问题,有我们问题,实际上任何时候,都是在问题当中,通过问题解决问题才进步的。没有一个时代说,实现理想状态以后没问题了以后这个事,那是没有的,现实之所以现实它就不是理想的。所以说我们要看到进步,当然我们要正视我们的问题,不断改进,这样才使我们的教育不断往前发展。

实际上现在国外研究我们,正像我们研究国外一样,中国的改革开放这30年的发展,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现象,许多我们多国外去开会。我连续三年参加了卡塔尔基金会举办的这个世界教育创新峰会。在这个峰会上,中国教育被当作一个现象来看,他们认为中国的教育不得了,当然他们也是从他们的角度去看,我们就跟他们说我们在国内是挨骂的。你看你培养了这么多工程师,当然这个工程师的质量我们也承认,肯定还有距离。中国的教育本身也没有完全从原来那种摆脱出来,比如说我们的灌输式的教育地缺乏这种,批判性思维的这种培养。

我们即使有了这个意识,我们这个方法也一时还有一个转换的过程。另外,不同知识之间的融合,实际上文史这部分,这些容忍统治这本来是中国的,原来是中国的传统。现在是由于学科的分的越细了以后,不同学科之间互不来往,这种现象倒成了我们的弊病了。这个都需要,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一种不同知识的差异。比如说学生,过去工业社会按照标准化去培养学生,但是到知识经济时代,应该更尊重学生个人的学习兴趣,他的特点。因为每个人从心理到生理,,每个人的特点是不一样的。

那么如果是基于他学习兴趣,他更容易成功,是吧,而且这个时代也需要一种差异的知识结构,可能我们就是要每个人,也就说如果工业化时代是按照那种标准化去培养人的话,我们可能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可能更应该构造一种什么呢?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根据自己的这种维护,构件自己不同的知识结构。我们以一种不同的知识结构适应这样一个差异的时代,一个知识经济,一个个体化的时代,而且这也是个创新的时代。

当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方法搅合在一块的时候,可能反而是创新可能性更大一些,我就是,差异本来就是一个创新性的沃土,我希望北外这有54个语种,不同语种这种差异了以后,会在教育的创新方面也走在前面。

凤凰网教育:那在您看来怎样是一所很好的大学,然后您谈一下您对大学和大学精神的理解。

韩震:大学,一所好的大学,我觉得首先它本身有一种精神气质,这个精神气质就像熔炉一样,进来以后呢,能把人提升,这种提升,倒不是说来到这里长高多了,而是出去以后,他的境界,他的视野发生变化。那么这就需要有载体,这个载体是什么呢?实际上大学的载体,我觉得最重要的还不是校园大楼,因为大楼我们可以盖,而且楼也可以用来干别的,做军营也可以,做工厂也可以。主要就是教师,教育了一批最好的教师,这个好教师既有责任心,同时确实有知识、有能力、有能力、有境界、有思想。我提倡每个教师不仅仅是教语言,我个人想,他同时也是教思想、教文化、教做人。也就是说一个好教师,也应该是个好的学问家,好的思想家,因为这样的课他才是境界不一样,他不仅是一个工具层面,也是一个理念层面。

就是每堂课,他(教师)教给了很多发音,教了很多语法,但同时呢,也有一种思想在里头,有一种文化的境界在里头,那么这个课他会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他在这个知识掌握过程当中,实际上提升了仁义这种能力和境界。这是大学中我觉得要有好的教师,另外,一所大学也得有好的学生。实际上它是个互相的,教学相长,这不是说说而已。为什么大学的老师要不断的得到更新呢?在某种意义上,他是在学生逼迫下,当然这个说的是,某种意义上,因为成天见这些学生,学生的阅读速度,他的注意力,对新问题那种敏锐,他会反过来去问老师,这时候就逼着老师去思考一些新问题。而且老师,跟年轻人在一块,本身也变得年轻了,这种年轻呢,倒不是说他生理上变年轻,就是他思想上保持一种活跃。所以说我觉得好的大学,首先有好的老师,同时也得有好的学生,这是一个互动过程,而且这也是一个良性循环。好的学生促进好的老师,你太差了你在这儿待不住,有些老师为什么过了几年自己都不敢上讲台了,他确实待不下去。好的学生实际上就是在选择好的老师,好的老师在进一步提升好的学生,这样一所大学,它的声誉就建立起来了,这是好大学。

大学精神我认为很简单,一所大学我觉得就是追求真理,这最基本的,要有一种求真的精神。就是无论怎么变换以后,就是说,是研究,通过自己的研究,通过自己所教授也好,讲的应该是真的东西,当然这个真呢不是现象的,而是一种经过思考,经过研究,它的本质的东西,也就是说,如果说,黑格尔不是说存在就是合理,那是因为它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有未来前途的,代表着前进方向的一些东西,也就是说他应该具有前瞻性。因此大学的第二个追求卓越。追求真理、追求卓越。

当然,不同的学校在这两方面他可能有不同的表现,我们作为一个语言类大学,如何把语言和人文的,人文精神的教授结合起来,把语言和思想怎么结合起来,把语言和知识怎么结合起来,现在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比如说改革开放初期,你只要懂外语你就是一流人才,因为那时候大家都不会懂外语,多数人都不懂外语,懂外语很了不起的,这现在就不是了,很多人从幼儿园就开始学外语。第二呢,国家的发展,对外语类人才也提高了要求,怎么这样说呢?因为改革开放初期,那时候属于非常落后的,我们学了外语就是为了学习人家,我们听着就行了,我们好听懂人家。

我们现在在国际上不能再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出现了,至少是个同学了,而且这个班级同学里呢,尽管不是最好的,那也是优等生了,优等生你就得讲,你不光能听你还能讲呢,得会提问题,还会讲问题了。这个时候,国家需要的人才,就不能是仅仅会外语了,还得有一定专业知识。你得懂得国际规则,你得懂得中国社会,最基本的经济社会问题,你得了解国际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北外如何再追求真理,追求卓越下工夫,这是我们值得研究的,把这种精神和一种具体的战略策略结合起来,这是校长和每位老师,每位院长,每位系主任都要研究的。

一所好的大学,实际上它的载体是什么?当然有好的校园,有好的校园,这本身也值得骄傲。没有校园,没有大楼,它没办法去办。但是它最根本的载体我觉得是这个学校的声誉,就是它的校誉,一个好大学要有好老师,好学生,再就好校友。也就是说,实际上大家看这个学校的这种声誉的时候啊,是通过这些一个个的校友表现出来的,校友的社会责任心,他的能力,他的业绩,实际上就是北外的业绩,北外的声誉。我们北外号称是“外交官的摇篮”,这种美誉也是个事实。就是说出了国以后,凡是有五星红旗飘扬的地方都有北外人,现任的大使里还有100多位是毕业于北外。美誉怎么来的呢,就是靠这些校友们在不同岗位上他们做出来的贡献。

今年在返校日以后,我跟有些校友说,你们走哪儿就把北外的声誉带到哪儿,你们怎么做也就是北外的声誉。所以说好的大学,我觉得它主要表现好老师,就是说无论是大师也好。实际上大师是过多少年以后好多人就认为他是大师了,现在一般你看,你见了谁以后,咱们

互相之间也都是普通人,就觉得没有什么大师,我觉得大师再过一段以后,反而如果是体会的时候,在那个时候他确实做了贡献。好学生,然后就是校友的社会贡献,社会认同度,这是好大学的标志,这是最主要的三个要素。(编辑/海峡教育网http:///htmls/201211/11369.html )

第五篇:61 追求真理

追求真理,探索真理

——读《昆虫记》有感

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门为虫子写出10本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了。这些奇迹的创造者就是写《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

《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也是一部用生命来写的宏伟诗篇,法布尔也因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奖项。

我敬佩他优美的句子。你看,他这样描写蝉向蚂蚁乞讨食物时的狼狈形象:“蚂蚁站在门槛上,身边摆放着大袋大袋的麦粒,正掉过脸去背对前来乞讨的蝉。那蝉则伸着手。头戴18世纪宽大撑边女帽,胳膊下夹着吉他琴,裙摆被凛冽的寒风吹的贴在腿肚子上„„”这样的描写真是惟妙惟肖。读着这新奇,优美的句子。我对法布尔充满了敬佩。

我敬佩法布尔观察入微的精神。法布尔对昆虫的描写,真是细致入微,令人赞叹。如法布尔对昆虫倒挂姿势的描写:“它用4只后爪的爪尖钩住网子,后背朝下,纹丝不动,高高挂笼顶,4个悬点承受着整个身体的重量„„”法布尔对上千种昆虫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这也正是我敬佩他的原因。

我敬佩他的顽强,他把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成果和经历用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是昆虫世界变成人类知识的乐园,可他为了完成《昆虫记》,几乎牺牲了一切。这些贫穷的日子也成为了他拼命探究昆虫的动力,使他成为了杰出的昆虫学家,文学家。

法布尔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昆虫记》,更多是“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精神。这也是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的。

(一)班 张睿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城市人口调查报告下一篇:差生期末评语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