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青春九年级话题作文议论文

2022-04-13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写青春九年级话题作文议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当前的中考作文命题不管如何丰富多彩,都必须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教学方面的精神理念,以期对写作教学产生良性导向作用,让绝大多数考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议可发,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尤其是要做到对传统主题、内容和形式的巧妙继承和适度创新,有效防止宿构、套作,以保持一定的命题新鲜度。

写青春九年级话题作文议论文 篇1:

作文教学系列化训练尝试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写作效率低、学生厌写作文一直是困扰我们语文教师的难题。我们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规律,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写作教学目的和初中语文教材写作要求,制定具体的教学策略,构建系统具体的写作序列,突出各年级教学重点,通过系列化训练,最终实现整体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参照语文课本作文训练内容制定三年整体写作规划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的编写体系,不是把同一文体的文章编排为一个单元,而是从内容的角度,把相关主题的文章放在同一单元,注重学生情感、人格的培养,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这也正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把握不同文体文章的特点。

我们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对作文训练内容安排如下:如

(一)七年级上册作文有:

1、这就是我(以“这就是我”为题,尽量写出自己的个性)。

2、漫游语文世界(“生活处处有语文”给我的启示;我从 中学到了语文;关于规范街头用字的建议)等。

(二)七年级下册有

1、成长的烦恼(以“回首成长的烦恼”为话题,采访周围的人,然后以此话题写一篇作文)。

2、黄河,母亲河(以“我心中的黄河”为题写一篇作文,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等。

(三)八年级上册有

1、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记叙这次开展某一项活动的经过;分析、评论某件大事或某个问题;想象未来的尖端武器和战争)

2、让世界充满爱(以“让世界充满爱”为主题,写一篇记叙文,尽量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验)等。

(四)八年级下册有

1、献给母亲的歌(给母亲写一篇小传;以“妈妈,请听我说”为题或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2、寻觅春天的踪迹(以“我心目中的春”或“在这不寻常的春天里”为题写一篇作文)等。

(五)九年级上册有

1、雨的诉说(选择某季节的雨作为描写对象,抓住带给你的某种突出的感觉,写一篇抒情文章)。

2、演讲:微笑着面对生活(选定话题,写一篇演讲稿)等。

(六)九年级下册有

1、脚踏一方土(以土地为话题,写一篇抒情性的文章或一首小诗)。

2、走进小说天地(选取一个与小说有关的话题,写一篇作文,也可以写小说)等。

教材上的36次作文训练内容,呈现出一些特点:

①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如七年级的“我爱我家”、“成长的烦恼”、“感受自然”,八年级的“献给母亲的歌”、“到民间采风去”、“寻觅春天的踪迹”,九年级的“雨的诉说”“脚踏一方土”、“岁月如歌”等。

②写真事,抒真情。如七年级“这就是我”、八年级“献给母亲的歌”、九年级“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等内容,都能体现出这一点。

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如同是写学生成长,七年级安排的是“这就是我”、“成长的烦恼”,而九年级则是“青春随想”、“岁月如歌”。

④以记叙文为主,兼顾其他文体。教材上36次作文训练,有22次可以写成记叙文(贯穿于初中学段始终),两次明确要求写成说明文(八年级上第三次训练“说不尽的桥——介绍你所熟悉的一座桥”;八年级下册第三次训练“科海泛舟——了解最新科技成果,写一篇介绍该成果的说明文)。明确提出进行议论文训练的也只有两次(八上“怎样搜集资料”要求针对所搜集的资料,写一篇专题小论文;九下“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要求以孔子或孟子的某句名言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另有调查报告、演讲稿、总结等应用文各一次。可见,记叙文的写作训练是重点,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写作只是初步涉及。

这也正好体现出《课程标准》初中阶段的写作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二.作文阶段训练重点安排

从作文训练量方面考虑,仅仅根据教材上的安排训练是不够的,《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训练量有明确规定: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基本上是每周进行一次作文训练,遵循初中语文教材的写作体系,我们制定了以表达能力和文体训练为经,以积累感悟——专项训练——综合运用为纬的系列训练规划。

(一)作文激趣阶段——七年级上学期

七年级上学期,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是表达,它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用写日记的形式,留住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而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这就是一种写作。写作还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活动的过程,情有所感,才会有所作,情感始终是写作的动力,贯穿作文过程的始终。让学生有自信可以写出好文章,从而转变态度,爱上作文。

倡导学生写“绿色作文”,即写真实反映生活、反映内心、率真自然的作文。“绿色作文”是一种健康向上、富有生机、充满活力、处处以真为纲。“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是其生命。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流个不停。”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规定,每位学生备一本观察日记本,注重选取身边有意义的“小事”、“真事”、“新事”,每天记录自己的见闻和感受。篇幅不见得要长,但要有实际内容,表达要文从字顺。语文课前,学生选定自己的一篇日记轮流作一分钟讲演。每周选出一篇日记在班上交流评比。让作文的“源头活水”永不枯竭。

广泛阅读,引导学生读中学写,读写结合。课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低于400万字。而且他们的写作素材来源除生活以外,就是广泛阅读,在阅读中积累素材,吸取营养。语文教材的容量非常有限,教师要广僻途径,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的文章,用心去领悟,并将所悟的东西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从学生进入初中起,我们就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天进行10到20分钟的课外阅读,读名家名篇,也读同龄人的优秀习作。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在初学时,扶他们上马走一程,在他们有了一些基本经验后,再鼓励他们策马扬鞭,大胆前行。

在作文命题方面,打破传统的命题方式,而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命题范围,选取能引起学生写作冲动的话题,让学生有事可写,有话要说,有情可抒。

在体裁方面,不作严格规定,或记叙、或议论、或说明、或写随笔。

(二)分类训练阶段——七下至九上

1、七年级下学期,以记事的记叙文写作为主。训练内容以“记叙的方法、立意与选材、把内容文章写具体”为重点。

例如,在训练“把文章内容写具体”这一重点时,为了使学生的作文写得具体、内容丰富,我们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时要时时留心,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激发心中的情。并归纳出一些把作文写具体的方法,如:

①把概括性的词语,换成具体形象的描绘或叙述:

概括性词语:我惭愧。

具体形象的描述:我站在老师跟前,耷拉着脑袋,脸火烧火燎的。两只手没处放了,只是无意识的拧着衣角。两脚无力的支撑着身体;心里好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什么滋味都有,同学信任我,选我当中队干部,我却做出这丢人现眼的事儿,我对得起谁?是家里的父母,还是学校里的老师?我的目光在地面上搜寻着,如果有个缝儿的话,我一定会钻进去躲躲。

②抓住特征举些例子:

“我的妹妹是个很顽皮的孩子”,小作者就举出了这样一个例子突出“顽皮”:

“我的橡皮泥用完了,叫妹妹帮我拿一下。小妹,帮我把楼下的橡皮泥拿上来。却传来妹妹的回答:‘啊,什么呀?’‘帮我把楼下的橡皮泥拿来?’‘啊,你说什么呀?我还没听清楚。’‘帮我——把橡皮泥——拿来——’‘啊。什么呀?你再说一遍——’我知道妹妹不给我拿了,只好自己去拿了”。

你看这调皮的妹妹多么形象逼真。

再如表现自己平凡没有任何特长,可这么写:

别人在跑道上飞快地跑,我只能在下面喊“加油”;别人在台上唱歌,我只能在台下鼓掌;别人展示他的绘画作品,我只能在旁边欣赏;别人在台上跳舞,我只能在自己的位子上观看;口才好的同学在演讲比赛上口若悬河,我只能做一个默默的观众;写字好的同学可以把黑板当作画布各展其才,我只能看他们的劳动成果。你看,小作者的“没有任何特长”表现的非常具体,字里行间还流露了一点淡淡的遗憾。

③分解动作,写出层次。

我们往往觉得生活中的动作是一下子完成的,因而一句话就带过去了,比如插队:他真讨厌,一下子插在了那个小同学前面。如果我们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个动作是可以分解,写出层次的。

其实这种写法类似于电影中的“慢镜头”,我们把这个动作分成一些小动作,一二三按时间先后写下来,使这个动作完整地展示于读者面前,我们的文章自然就具体生动了。请看下面的文字:

你看,那边来了一个大个子,刚来便径直跨到队伍前面,做好了标准而又充分的插队准备工作。好似一只饥肠辘辘的老虎在那儿虎视眈眈的等待时机。此时他那时髦的服装和俏丽的虚荣的外表再也容纳不下那颗丑陋的心灵了——因为我们都已经用自己明亮的双眼清楚地看到了他的丑恶。

迫不及待的他终于发动了猛烈的进攻——瞧:他左腿向上一跨,右腿一蹬,便将一个小个子学生挤到了后面,紧接着左手将饭卡往刷卡机上一摁,右手将前面的同学肩膀往边上一拨,一张丑陋的嘴巴大声喊道:“师傅,豆皮一碗,油饼一个……”那似乎很是有礼貌的语气,不禁让我悻悻做呕,再看后边的同学却早已吐得一塌糊涂……再看表,整个过程竟只有0.1秒。

2、八年级,巩固记事的记叙文写作,学习写人篇,训练重点为“描写人物的方法、怎样使人物血肉丰满”。同时,结合说明文单元的教学,进行简单的说明文写作,训练重点为“抓住事物的特征、根据说明中心,合理安排说明顺序,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注意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例如说明文的写作训练,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八年级上册中第三、四两个说明文单元的教学要点,分解成若干个训练环节,采用片段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科学有序的思维训练。如教学说明方法这一内容,教学设计按照“讲清概念——练习巩固——写作深化”这一程序进行训练。讲清概念,就是由教师根据课文中的例子讲解某种说明方法的特点、种类及作用等。练习巩固,就是让学生从课文中或教师提供的教材中举例印证,并利用该说明方法说明某一事物的口头练习。写作深化,就是以单元写作题为纲,由分到总即每教一种说明方法,就由学生利用该方法来说明某一事物,在单元教学完毕时,布置文题进行说明文写作训练,要求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

再如合理选择说明顺序,根据“写作训练序列”,我们把它安排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重点训练。首先让学生明确,说明顺序的选择是由说明中心决定的,例如:介绍建筑物的布局,适合采用空间顺序;介绍事物发展演变的过程,适合采用时间顺序;说明事理,适合采用逻辑顺序等。练习巩固阶段,选取众多的事物为说明对象,让学生根据说明中心的不同,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最后进行在单元教学完毕时,布置文题进行写作训练。

3、九年级上学期,练习写景类和抒情类的记叙文,训练重点为“抓住景物特征、选好观察角度、安排描写顺序、融情于景表达主观感受、动静结合”。并结合九年级上册第二、第四两个议论文单元的教学,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训练重点为“观点与材料、论题的展开、议论文语段的结构。”

这里主要以“议论文写作训练”为例介绍作文系列训练规划。学生初写议论文,常犯的毛病有观点不明、对观点缺乏应有的分析、观点与材料不一致、思路不清、论述无法展开、结构不完整等。针对以上薄弱环节,我们采取化整为零的策略,把议论文的写作要素分解成若干系列,分项训练。分项训练结束后,再综合写作完整的议论文。

在“观点与材料”专项训练中,由于初中生的议论文写作,所阐述的观点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思考、推理的过程并不复杂,所运用的材料往往也是常见的、人所共知的。但初学议论文写作,往往会犯观点不明和空泛、举例不当、堆砌事实、缺乏分析、观点和材料不相吻合等毛病,不能对观点和材料进行合乎逻辑的组合。因此,我们又把“观点和材料”分解成“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用材料证明观点”、“事例的表述”和“观点和材料中的纽带”四项进行训练。

再如“议论文语段的结构”专项训练,议论文的结构以“总——分——总”为基本结构模式,再根据教材的结构训练其变式,如“总——分”、“分——总”、“起承转合”等。语段训练也讲究结构,而且与议论文篇章的结构是相似的,或是演绎式(观点——材料),或是归纳式(材料——观点),或者两者的结合(总——分——总)。

通过几次专项训练,让学生明确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基本结构和基本思路,从而达成初中阶段会写简单议论文的训练目标。

(三)综合训练阶段

七年级至九年级上学期的写作训练设计,我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消除学生的厌写情绪,对初中作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分解归类,并开发一些微观的教学策略进行分项训练,分中有合,互相联系。而九年级下学期的作文则是在此基础上的综合和提高,是在内容上的逐步加深,形式上的变化和创新,技能上的温故知新,达成文体和训练内容的系统化。

学生进入初中以后,通过两年半的观察记录和广泛的阅读,已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这时我们指导学生在假期整理自己的观察日记、随笔、札记、作文等,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摘录下来,分门别类,汇编成册。开学后同学中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借鉴或补充,达成写作题材的系统化。

九年级下学期,根据教材序列,对各类文体的写作要求强调综合性。记叙文要求真实具体、有详略、结构完整、语言流畅,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说明文要求抓住事物的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语言准确;一事一议的议论文要求能从材料中提炼出观点,由此及彼,联系实际,展开议论;初步具备修改文章的能力。所以,我们训练的重点是话题作文,审准话题,正确立意,确定文体,自拟文题。为了让学生在中考中受益,我们还把与学生关系紧密的话题进行梳理,归纳出20个话题,我们把它称为“母题”,每个“母题”又衍生出几个相关的话题,我们称之为“子题”,并有计划的进行训练。

要说明的是,许多写作上的技巧,不可能划定在哪个阶段训练,比如“如何拟题、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点题、如何让语言形象生动、如何创新结构”等,都必须贯穿于整个作文训练过程中。我们在每个阶段的训练重点也只是相对而言,因为每一次作文,都会涉及以上个方面的内容。之所以拟定一个整体规划,只是为了避免作文训练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以上内容,有许多欠妥当的地方,贻笑大方,还请各位专家同仁指教!

肖兴明,教师,现居湖北恩施。

作者:肖兴明

写青春九年级话题作文议论文 篇2:

万紫千红总是春

当前的中考作文命题不管如何丰富多彩,都必须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教学方面的精神理念,以期对写作教学产生良性导向作用,让绝大多数考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议可发,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尤其是要做到对传统主题、内容和形式的巧妙继承和适度创新,有效防止宿构、套作,以保持一定的命题新鲜度。“万紫千红总是春”——说到根本,无论题目着眼何处,都是对学生生活关注、思考、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的综合考量。

下面,我们就随机抽取2017年各地中考的110套语文试题,从命题的形式、写作的题材、阐释的主题、评价的要素等几个方面的变化规律作一粗浅分析,并对2018年中考作文命题趋势和备考策略谈几点看法。

一、题型预测:整体保持稳定,细处出现变动。

作文命题多元化的格局将仍然存在,并以“整体保持稳定,细处出现变动”的方式呈现。这里所说的“整体保持稳定”即全命题作文将占据主体地位,选题作文比率将呈现小幅度变化,半命题作文因其独特的宽严适度、可调可控的优势将在2018年继续呈现增长势头,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将仍然以点缀的方式在中考作文命题中出现。关于材料作文在2017年出现的以场面设置和情境设置等方面的创新形式,因其在选题和立意上降低了难度,有一定的限制而且又能够保证考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有可能会受到各地命题者的关注或重视。这里所说的“细处出现变动”即在拟题呈现的形式上会有一些新的变化,如在构成题目的语言形式上、在题目内容的指向上、在题目导语的呈现方式上等,可能会有一些细小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会让内容指向更明了,中心主题更集中。

另外,作文命题将继续向审题的限制性和表达的开放性方向发展,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将更加开阔。具体来说,就是文题会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的选材视野更加开阔,便于触发考生的生活积累,阅读积累,感悟积累。

二、内容预测:难逃“四大母题”,瞄准“真情挚爱”。

从命题内容预测,2018年中考有两大趋势,仍然值得大家关注——

趋势之一:难逃“四大母题”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中考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差一分可能就落后了上千个名次,如果能在作文题上比别人多拿分数,那就比别人多了更多的机会。怎么才能多拿作文分呢?当然是把握中考作文的命题规律。那么中考作文命题究竟有什么规律呢?一般难逃“四大母题”。虽然中考的作文命题形式各样,命题内容涉及面广,但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总结起来都逃不出“四大母题”:其一,人与自己;其二,人与人;其三,人与自然;其四,人与社会。这“四大母题”包含了所有中考作文命题方向,只要熟悉掌握了这“四大母题”,中考考场作文那就手到擒来,拿高分也就轻而易举了。

另外,大家在写中考考场作文的时候还要注意,不要把作文写成小学生作文一样没有深度,要用阅卷老师的心态想一想,这样的作文能不能拿到高分。写中考考场作文,写什么比怎么写更加重要,文章的内容决定文章的档次,不能玩一些花里胡哨的花架子,这样对于拿高分并没有帮助。

知道了中考作文命题的“四大母题”,那么,怎样写才能让阅卷老师给出高分呢?可按“一题四写”来练习。

其实中考考场作文有四类高分作文,可以适用于所有题目,这四类作文包括: 其一,历史类,表现历史的厚重感;其二,人文类,体现人文情怀;其三,自然类,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四,现实类,用真情实感写现实生活中感人的瞬间。大家训练写作的方法很简单,遇到任何话题都从历史、人文、自然和现实的角度写一遍,一题四写,练习好了不但可以拿到高分,而且遇到任何题目都不害怕啦。

趋势之二:瞄准“真情挚爱”

发现真情,感受真情,播撒真情,用文章把“有情有义”的自我展现出来,是近年中考“真情挚爱”类作文命题的立意所在。考生只有将那些融入自己体验和感悟的真人、真事、真情变成流淌于笔端的文字,文章才能成为心灵的舞蹈、灵魂的歌曲。

中考作文把“感情真挚”作为一项重要的评分标准,列在“符合题意”之后,位居第二。初中生笔下的真情,一般包括亲情、友情、师生情、思乡情、爱国情等,以及感动、感恩、快乐、幸福、温暖等。这些富含真情的关键词一直都是中考作文出现频率较高的立意核心,备考时须格外留心。那么,“真情挚爱”类作文有哪些命题方式及关注点呢?根据对2017年各地中考命题作文的分析,预测2018年中考此类作文的关注点可能仍会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在平凡生活中感受人間温暖

引导学生积极地感知生活冷暖,体悟人间真情,始终是中考作文肩负的重要使命。因此,这种导向也是近几年中考作文命题的主流趋势之一。仅以2017年的中考命题作文为例,就有湖北荆门卷题一《温暖》、湖北十堰卷《______温暖了我的心》、湖北孝感卷《我真的感到______》、甘肃兰州卷《不期而遇的温暖》、甘肃天水卷题一《那段______的日子》、山西卷《______一直都在》、山东青岛卷《______诚可贵》、辽宁大连卷题一《一面之缘》等,都体现了这种命题意图。

2.在代际关系里读懂至爱亲情

由近年来中考“真情”类作文题可以看出,命题者往往通过关注考生表现自己成长以及自己与亲人关系的方式,检测考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如,以“幸福”、“感动”、“眷念”、“长大”、“反思”等为立意核心的主题词,就备受命题者青睐。仅以2017年中考命题作文为例,就有黑龙江大庆卷《慢慢地,我懂了》、黑龙江(县市)卷题一《几分甜蜜在心头》、黑龙江龙东卷题二《我们年少,我们需要》、四川巴中卷《我不该这样______》、四川南充卷《期待的眼神》、新疆乌鲁木齐卷《属于我的小幸福》、贵州安顺卷题二《__________ ,有时是一种爱》、湖北荆门卷题二《经历了______,我长大了》等。

3.在青春岁月里珍藏师恩友情

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切入,在美好而又独特的青春岁月里提炼难忘的师恩友爱,体会真情的价值,也是近年来中考作文命题者集中关注的一个方向。比如,仅2017年中考命题作文,就有山东枣庄卷《有______真好》、山东日照卷《值得珍藏的财富》、湖南邵阳卷《______,让我怎样感谢你》、湖南湘西州卷《你是我最______(牵挂、感激、敬佩……)的人》、广东广州卷《总会想起那张照片》、湖北襄阳卷《后盾》、四川眉山卷《陪伴,让岁月多了一份______》、内蒙古赤峰卷《与______相伴的日子》、黑龙江齐齐哈尔卷题一《走,让我们一起________》、贵州黔东南卷题一《你最出彩》等。

4.在自由天地里敞开善感的心扉

近几年来,中考作文命题者在积极引导考生进行心灵沟通的同时,也加强了对考生心理疏导的引导,以倾心交流、触摸内心等为命题核心的“真情”类命题呈快速上升趋势,“用真心换真情,以真情唤真心”逐渐成为此类作文的主流价值诉求。比如,2017年的中考命题作文,就有湖北黄冈卷《开在心中的花》、湖北宜昌卷《我以______为知己》、江苏淮安卷《向阳春常在》、江苏徐州卷《平淡中也有诗》、甘肃白银卷《快乐多多》、甘肃天水卷题二《我心中的那片海》、黑龙江哈尔滨卷题一《终于迈出了那一步》、黑龙江龙东卷题一《开在心中的花》、山东滨州卷《那一刻,我流泪了》、吉林长春卷《我的一次改变》等,都集中地体现了这种命题趋势。

根据对2017年中考作文命题形式、命题内容的分析,以及对2018年中考作文命题趋势的预测,我们可从如下两个角度来做好中考的训练准备。

第一个角度:四个层次的整体训练模式

一般来说,我们的中考作文训练大多采用了整体训练的模式,即四个层次:一是全程训练,即从审题、构思、立意、选材、表达等角度逐一进行训练。二是局部训练,即从文章的开头、结尾、细节刻画开展训练。三是创新训练,加强对构思立意的“精”、“深”、“活”、“新”等方面的训练,力求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四是速度训练,从快速审题、快速構思、快速布局、快速行文等方面养成“快”的习惯。在这四个层次的训练中,穿插“青春”、“成长”、“感恩”等各类主题的训练。经过这一轮训练之后,学生对作文的整个过程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作文能力便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第二个角度:四类题型的强化训练模式

经过四个层次的整体训练之后,接下来,就应该进行四类题型的强化训练。可根据本考区的常用题型,研究应对方法,认真训练。如应对全命题作文,一定要对题目进行仔细分析,对组成题目的各个语素和词语,都要明确其意思,从而准确把握题目规定的写作范围和内容。应对半命题作文,要认真研究文题中的引言和要求,吃透已经给出的题目中词语的含义,补出合乎语法规范的短语作为题目。同时要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生活积累,打破思维定式,补出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感悟最深、最容易写出新意的题目。应对选题作文,要在较短的时间里确定选作题目,为自己的考试赢得主动。挑选的原则应该是选熟不选生、选易不选难。如果选择的是材料作文,要读懂材料的内涵,找准材料的关键点写感想;发挥联想,结合现实生活谈感悟;挖掘材料深意,提炼深刻观点。如果选择写话题作文,就要读懂话题意蕴,化大为小;找准角度,巧妙切入;以小见大,凸显主题;同时拟好标题,选好文体。

作者:忘忧草

写青春九年级话题作文议论文 篇3:

“最后一堂课”:将立德树人进行到底

摘要:语文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功能,语文学科育人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南通中考语文试卷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2020年南通中考语文试卷主要从四个方面体现学科育人:实施整体设计,明确育人主线;优化素材选择,彰显育人主旨;突出地方元素,注重育人情怀;精心设置问题,指向育人功能。

关键词:立德树人;中考;语文试卷;育人

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特征,语文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功能,语文学科育人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正如叶圣陶所指出的,“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2019年12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提出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其中,“一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相应地,各地中考也应将立德树人作为命题的方向。

中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上的“最后一堂课”。中考育人,靠的是试卷命制,以试题引领学生,让学生在读题、答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语文中考更是如此,其育人特点是潜移默化、无痕渗透,这要求试题无论是在宏观定位上还是在微观表述上,都要真正指向立德树人。

近年来,南通中考语文试卷的命制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科育人为要旨,在试题的结构布局、素材选取、情境创设、任务设计等方面注重秉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深入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本文以2020年南通中考语文试卷为例,阐述中考语文试卷如何进行育人渗透。

一、实施整体设计,明确育人主线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举国上下面临空前挑战。防疫抗疫的过程,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关乎生命、责任、担当、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思考可以指向同一个话题——成长。基于此,2020年的南通中考语文试卷以不同视角的“成長”为主题,实施整体设计。

其一,“卷首语”、综合性实践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三段语料勾连起来,呈现出南通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展示了一个城市的成长历程。

“卷首语”的语料:

江海大地,人文荟萃。五千年文明之光在这里闪耀,中国近代第一城在这里崛起。今天,江海儿女正用智慧和汗水,绘就南通发展的绚丽篇章。在这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南通青年更应勇立潮头、奋发有为,与家乡共成长,用奋斗与担当写下最美的青春诗行!

综合实践题的语料:

“看南通历史,品江海文化”是“00后看南通”活动的第一条线路。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语料:

“看南通今朝,绘江海蓝图”是“00后看南通”活动的第二条线路。

其二,名著阅读考查《西游记》中美猴王、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形象特点,呈现了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成长历程。题目如下:

阅读《西游记》的节选文字,概括孙悟空在不同阶段的形象特点(见表1)。

其三,作文题《那段日子,我忽然长大》,开宗明义,直接指向考生个人的成长。

二、优化素材选择,彰显育人主旨

中考语文试卷的命制必须呼应核心素养的培育,精准落实课程标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优选素材,彰显立德树人的宗旨,切实增长考生见识、提高考生能力,凸显语文学科的应用导向。

其一,古诗词阅读选取了秋瑾的《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秋瑾是近代民主革命志士,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1907年主持起义事泄被捕,于当年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统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选编了她的词《满江红》。《满江红》作于1903年,表达了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后,决心寻求救国之道的意志和决心。《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写于1904年夏,是秋瑾东渡日本留学途中应日本友人石井索和诗而作。正如古典文学专家、诗人霍松林在《历代好诗诠评》中所说,诗中她以“英雄”自许,表现了欲挽祖国危亡的一片赤子之心,洋溢着感人肺腑的爱国深情。秋瑾以豪迈的语气表达出为拯救祖国万里求学的勇气、巾帼不让须眉的豪迈。无论是诗人还是诗词所表达的情感,都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爱国主义,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应该接受的重要的思想教育。

其二,文言文阅读考查选用了《杨万里传(节选)》。杨万里,自幼读书非常勤奋,广师博学,锲而不舍。为官期间,王庭圭、张九成、胡铨、张浚等前辈的学问、节操以及力主抗金的爱国精神,给了他重要的影响。张浚、胡铨两位爱国名臣甚至成为杨万里终身效法的榜样。杨万里力主抗战,反对屈膝议和。在进奏皇帝的许多“书”“策”“札子”中,一再痛陈国家利病,力排投降之议,爱国之情溢于言表。杨万里一生留下了大量抒发爱国忧时情怀的诗篇。试卷中选取的主要事件:(1)想方设法见张浚,并以张浚勉励他的“正心诚意”为终身教诲;(2)率师平盗,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3)上书指出形势之危急并提出应对策略;(4)得皇上赏识、太子敬佩及向宰相王淮推荐人才等;(5)刚直忧愤而死。选文赞颂了杨万里为国奉献、立朝刚正、遇事敢言的高尚品质。节选此文,旨在用榜样的形象激发年轻学子的爱国热情,激励他们在成长路上昂扬前行。

其三,现代文阅读选用了2020年5月8日《光明日报》上的一篇散文《母亲的眼睛》。《母亲的眼睛》用赤子之心描摹、礼赞母亲那双少女般清澈透明的眼睛,探究母亲拥有这样一双眼睛的原因,颂扬母亲生活于其间的广袤的原野和寥廓的星辰,表达了对善良、纯洁、真诚、干净的人生的崇尚与向往。学生徜徉于这样静谧安然的诗意家园,年轻的灵魂寻觅到这样一片栖息的净土,他们内心会纯净、灵透;善良虔诚的母亲、纯净高尚的生活,与他们的心灵自然契合,精神的陶冶潜移默化。

三、突出地方元素,注重育人情怀

试卷中三段与南通相关的语料密切关联,紧扣“成长”主题,通过设置情境,将知识点、能力点和语文素养的考查融为一体,突出考查学生对语言知识在特定生活情境中应用的能力。“卷首语”叙述江海大地的历史变迁,综合性实践活动题涉及狼山楹联、蓝印花布博物馆及蓝印花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关注最新建成的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南通西站、南通轨道交通标志、南通城市博物馆等。在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同时,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为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南通感到自豪。

综合性实践活动题位于试卷第一大部分,题干如下:

宣传部门组织“00后看南通”活动,你作为学校代表参加活动。

“看南通历史,品江海文化”是“00后看南通”活动的第一条线路。

(1)第一站:狼山。

(2)第二站:蓝印花布博物馆。

非连续文本阅读题位于第二大部分,在古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之后、散文阅读之前,题干如下:

“看南通今朝,绘江海蓝图”是“00后看南通”活动的第二条线路。

第一站: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

第二站:南通西站。

第三站:南通城市博物馆。

四、精心设置问题,指向育人功能

在整个考试过程中,相较于阅读素材,问题的设置更直接地引导考生的思维活动。好的考题是实现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命制价值导向正确、感性与理性统一、指向育人功能的考题是命题人的不懈追求。

例如:

小弘对组织讨论会有看法,他说:“不就是蓝加白,能做出什么花?我认为这个讨论会意义不大。”你准备如何应对?

这道题考查的能力点涉及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和八年级下册“口语交际应对”两个专题的内容,不仅考查学生口语交际中“应对”的能力,而且考查学生对身边“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的认知与理解,引导学生自觉保护身边的文化遗产。学生在答题的同时激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切身感受到其重要性——这是最为实用的育人渗透。

再如:

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你认为我们青少年应如何践行南通精神?

这里的“材料”,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的第三段,是关于“南通精神”的论述。试题要求学生不仅要认真阅读、正确领会材料中论述的南通精神,还要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如何践行“南通精神”。这一试题引领学生从自身出发,进行属己的认知与理解,对自己下一步的行动做出构划。

又如:

“露珠”这一意象在本文中反复出现,作者赋予它怎样的内涵?你曾被哪种具有露珠品质的事物感动过?请写下你的体验。

“露珠”在文本中多次出现。比如第6 段:

清晨或黄昏,原野上那无数颗透明的露珠,已经给出了一部分答案。我的母亲,一生善良、纯洁和真诚;她是用一生的田野劳作和行走,与无数颗露珠——与无数颗清澈的天地之眼,交换着心灵的语言,交换着眼神。就这样,上苍把最好的露珠,交给母亲保管,露珠一直滋养和化育着母亲的心,也明净了她的瞳仁。

再如第7段:

一个人若很少在露珠(包括具有露珠之透明品质的事物)面前停留,激赏、感动于那无邪的纯真,并反观、反省自己内心的不洁和阴影,同时让自己被尘世污染的身体和心灵,接受其消毒、清洗和映照,那么,他的内心和眼神,就少了某种天赐的清澈。

又如第8段:

我的母亲,低头与露珠交换眼神……

母亲八十多岁,眼睛还特别清澈,还保持着少女的纯真,与她生活的这片原野有关,与原野上清澈的露珠有关。母亲一生都在与露珠打交道,露珠的清澈、单纯净化了母亲的心灵,使得母亲的眼睛也如同原野上的露珠一样清澈。所以,露珠在文中指的就是那种清澈、透明、纯真、无杂质的,能够净化心灵的事物。

试题要求学生回忆自己的人生,思考在成长的历程中有没有遇见过这种净化自己心灵的清澈、单纯、善良、美好的事物,写下人生体验。在答题的过程中,不管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不管最终的得分如何,学生都会与自己的灵魂对话。或许,这样的对话具有延时性,但希望清澈、美好、单纯、干净的人生,能够成为学生一生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函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 霍松林.歷代好诗诠评[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8.5,6,11

作者:葛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数控加工课程项目教学法论文下一篇:综合实践活动课初中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