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2022-05-15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通过问卷法、访谈法对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0--2012年毕业论文进行研究,初步分析目前本科论文一些现状问题及其原因,对存在的主要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客观影响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方法。

第一篇: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状况分析

摘 要 2018年10月17日,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接受采访时指出:适当增加学生不能按时毕业是应该的,本科生有一定的淘汰率也是必然。2019年,部分大学更是清退了某些大学生。毕业论文作为本科学生毕业之前的考核,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毕业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研究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状况,得出以下结论:大部分学生的选题是由学生和老师共同确定的;很少有学生有论文预答辩环节;更多的学生认为论文最难的阶段为搜集资料阶段;答辩环节,教师认为论文质量和学生的答辩思路都很重要。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 毕业论文 状况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作者通过登录中国知网,以“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问卷调查法

随机选择2019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40人,进行问卷发放,回收问卷39份,其中无效问卷2分,有效问卷3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2.5%。发放教师问卷6份,回收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二、研究对象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三、结果与分析

(一)对学生论文情况分析

1.選题

从表1可以看出,在确定论文题目时,学生自己确定选题的最少,仅为4人,占整体的10.8%;由教师确定选题的人数为13人,占总体的35.1%;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确定选题的人数最多,为20人,占到总人数的54.1%。

2.开题报告题目与最终题目是否一致

在开题报告的题目与最终题目是否一致的调查问卷中(表2),有35人的最终题目与开题报告时的题目一致,占到总人数的94.6%,只有2个人的开题报告题目与最终题目不一致,占到总人数的5.4%。

3.论文搜集资料用时

在对论文搜集资料的调查问卷中(表3),搜集资料用时人数最多的集中在8-14天,为14人,占总人数的37.8%;搜集资料用时人数第二多的集中在4-7天,为11人,占总人数的29.7%;搜集资料用时在15-20天的为6人,搜集资料用时在1-3天的为4人,分别占总人数的16.2%和10.8%;搜集资料用时人数最少的为2人,他们搜集资料用时21天以上。

4.论文撰写初稿于终稿之间修改了多少次

在论文初稿与终稿修改次数的调查问卷中(表4),修改次数在1-2次的为5人,占总人数的13.5%。论文初稿于终稿修改次数在3-4次的人数为26人,集中在此区间的人数最多,占到总人数的70.3%;论文初稿与终稿修改次数在5-6次之间的,只有4人,占到总人数的10.8%;论文初稿与终稿修改次数7次以上的人数最少,为2人,占到总人数的5.4%。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的论文修改了3-4次,成为了终稿。

5.答辩之前有无预答辩环节

在论文进行正式答辩之前,学生自己进行有没有进行预答辩的调查问卷中(表5),有进行预答辩的学生只有9人,占到24.3%;而没有进行预答辩的学生比较多,有28人,占到总体的75.7%;可见,在答辩之前,很多学生没有进行预答辩环节。

6.你认为撰写论文中哪个阶段最难

在你认为撰写论文哪个环节最难的调查问卷中(表6),认为选题阶段最难的为7人,占到总人数的18.9%;认为撰写开题报告阶段和修改论文阶段最难的人数最少,都是3人,占到总人数的8.1%;人数最多的集中在认为搜集资料阶段最难,为14人,占到总人数的14%;而认为撰写论文阶段最难的人数为10人,占到总人数的27%;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认为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搜集资料阶段和撰写论文阶段两个阶段最难。

(二)教师辅助学生数量情况

在教师带学生的数量的调查问卷中(表7),带1个学生论文的有1人,占总人数6人的16.6%;带2-3个学生的老师为2人,占总人数6人的33.4%;带4-6人论文的老师有3人,占总人数的50%;在作者与调查教师的沟通中了解到,造成老师带学生数量不一致的原因是,职称的不同,助教教师只能带1个学生;评上讲师的老师可以带2-3个学生;副教授可以带4-6个学生。

四、结论

(一)大部分学生的选题是由学生和老师共同确定的。

(二)很少有学生有论文预答辩环节。

(三)更多的学生认为论文最难的阶段为搜集资料阶段。

(四)答辩环节,教师认为论文质量和学生的答辩思路都很重要。

参考文献:

[1]徐佳.西安体育学院舞蹈表演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9.

[2]刘仲华.体育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流程的系统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2018(4):70-71.

[3]庞文绮.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的研究[J].体育师友,2017,40(2):68-70.

作者单位:贵阳学院

作者:李文文

第二篇: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的研究

摘 要:通过问卷法、访谈法对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0--2012年毕业论文进行研究,初步分析目前本科论文一些现状问题 及其原因,对存在的主要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客观影响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方法。

关键词:体育教育;本科毕业论文;改革

1 前言

毕业论文是高校实践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大学四年学业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近几年来,在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下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不容乐观,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加以重视。为培养符合广东省中小学教师需求,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体育教师,有必要探索出一种科学、合理的提高撰写论文质量方法。本研究旨在对华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10级到2012级本科论文撰写质量进行分析,以期能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提供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010-2012级三个年级的体育教育系学生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翻阅并查看华南师范大学2010级-2012级近三年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共387篇毕业论文及相关资料,并检索中国知网,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和优秀硕士博士毕业论文。

2.2.2 访谈法

2016年4月到6月,访谈了10位论文指导教师以及10位2012级的体育教育本科毕业生。了解撰写论文中教师、学生所碰到的相关问题。

2.2.3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以文献研究为基础,结合对师生的开放式访谈,自编了相关的调查问卷,共发放 200 份问卷,回收 20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为100%。。

2.2.4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9和Excel 统计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毕业论文的现状

3.1.1 毕业论文的选题

从2010-2012级毕业论文研究方向整体情况来看,体育教育学和训练竞赛是近3年毕业生的主要研究方向, 2010级与2012级超过3/1是写体育教学内容,而2011级的学生虽然也有很多写体育教育,但是竞赛训练却成为该届毕业论文比重较高的一个研究方向。可能是2011级学生大部分都参加了2015年广东省大学生大运会,学生经历了运动会前的备战、高强度训练、紧张的比赛气氛感染了全年级的学生,所以学生愿意写自己亲身经历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本专业的熟悉度决定其选题方向,尤其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日常课程和大部分时间都以术科学习为主,因而更倾向于选择技术类的研究选题。而学生对体质健康方面的选题研究较少,一方面可能是學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较为薄弱,另一方面可能是理论研究选题更依赖实验条件,且受实验经费限制,开展实验必须具备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各类实验条件均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开展实验学科的研究,因而导致选择该研究方向的学生越来越少。总体来说,近3年学生的本科论文大多在选题时会选取与自己特长相关、了解接触较多,研究内容相对单一,且研究表面的东西,没有深入探究。甚至有时同一专项班会出现相同的题目,并且研究方法、对象、手段均大同小异,那就沒有意义,论文质量也不会太高。

3.1.3 毕业论文的指导情况

本科论文一般都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对大多数的本科生来说还是第一次经历。对教师而言,这也是科研经验的过程与收获。以2012级为例,由于受师生比例限制的原因,每届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院有体育教育专业共80名学生,相应配备32名指导教师,即人均指导篇数为2.5-3篇。学院采取师生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往往首先考虑选择自己的专项课教师作为导师,经学院调整后,部分学生才会二次选择其它理论课教师或者公体课教师作为导师。从研究结果看,专项课指导教师数量每年均保持基本水平,并成为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主要师资力量。从近三年的指导教师情况发现,由于专项术科教师均是从事专业技术技能教学,还要兼校运动队教练的重担,绝大多专项术科教师必须承担学校大量的教学工作,其指导毕业论文的精力被分散,客观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而理论课学科教师在指导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上并没有充分发挥其重要性作用。

指导教师对学生撰写论文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指导教师的学术思想、学术态度和科研水平也会直接正面影响着学生。本科生大多数是第一次接触规范论文写作,他们刚开始往往都感觉无从下手,这时,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根据对论文的指导次数和时间的调查结果发现,学生毕业论文一般指导次数在3-4次(50%),刚好占总数的一半,其次是5-6次(占23.5%),7次以上相对比较少,只占10.5%。每次师生讨论时间以20-40分钟选项居多,共97人(占48.5%),多于一个小时的只仅占5%。通常情况下论文指导时间低于半个钟就显得有点仓促,论文质量难以保证。体科院有个别教师在开题报告上提出学生论文存在的问题,能给予比较合理的改进意见。但是大部分教师都是在开题报告上写“同意开题”几个字,显得有点简略。教师在指导论文过程中责任心不够强,对论文投入的精力有限,导致学生在后面的论文撰写时觉得难度大,无从入手。从近3级的情况来看,部分教师指导论文的态度有待提高。

3.1.4 毕业论文的撰写格式情况

对近3级的学生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论文框架、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研究手段一概不清晰,更不用说字体、段落、脚注、尾注、数据图表等一系列的规范表述性问题。通常很多学生都是在完成整个毕业论文之后才知道基本格式问题。从而导致连文献资料的引用断章取义或者无从下手。毕业论文的前期选题,文献收集、开题报告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都是为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有必要尽早让毕业生熟悉论文撰写的规范性。

3.1.5 论文数据的真实性情况

在撰写毕业论文中,很多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论文的研究方法,但是由于学生掌握方法的情况不同,导致数据统计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问卷发现,学生对研究方法掌握情况不容乐观。调查结果表明,41.5%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存在抄袭现象,仅有40%的学生认为数据真实。

3.1.6 答辩成绩情况

本文对华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10级到2012级学生387篇论文进行毕业论文成绩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表明3个年级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全部通过论文质量审核,获得及格以上的等级成绩。从成绩统计看。2011级的学生论文写作能力比较强。对三个年级指导教师与答辩小组评定成绩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见表2),得出2010级P<0.05,2011和2012均P<0.01,说明2011-2013级教师评定成绩和答辩小组评定成绩具有高度显著差异,指导教师给出的评定成绩相对宽松。

3.2 毕业论文改革建议

3.2.1 调整毕业论文时间,提前启动指导工作

建议调整毕业论文的时间段,避免与考研就业冲突。将毕业论文阶段性开始时间提前:1:大三第1学期,先让学生选导师选方向,完成开题报告;让学生一边多次接触导师一边初步接触相应方向的文献,只有多看文献资料,才能拓展研究思路,不至到写完开题报告还不知怎么下笔撰写论文;2:大三第2学期分三段时间检查、上交论文的完成进度,每一段时间必须指导教师签名,并在期末提交论文二稿;3:大四第1学期完成修改论文以及PPT制作;4:大四第2学期可以相对轻松与指导教师进行预答辩以及正式毕业答辩。

3.2.2 优化组合师生力量,培育优秀毕业论文

良好的师资力量是决定学生撰写高质量论文的前提基础。对于学生而言,应鼓励学生多选择学科教师进行指导,限制每位术科教师指导论文的篇数尽可能不超过3到4篇;对于教师而言,教师的指导人数应该与其职称成正比,对于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应合理增加其指导论文的学生人数。优化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组合,尽可能保证优秀学生能配备更高水平的指导教师进行指导,有利于提高论文的质量。“合理组合”有利于增加优秀毕业论文的数量和比重,也可提升整体毕业论文质量。

3.2.3 提升教师指导内涵,建立指导奖惩制度

建立合理的指导奖惩制度是提高教师指导质量的重要保障。首先,由于大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够强,很多教师只重视自己的科研项目以及课堂教学, 轻视毕业论文的指导。指导教师的投入精力有限,学生也无从下手,恶性循环,直接導致论文质量问题;其次,一些术科教师自身知识更新缓慢、知识结构相对陈旧,科研能力相对薄弱,使其缺乏提高自身科研水平的意识,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学院应建立专业导师目标责任评价和监督制度,以客观的评价指标明确规定导师指导的小时数和次数,加强导师责任,并把学生论文质量考核直接与导师责任挂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对于获得本科优秀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应在全院进行表彰,以表对其工作的肯定。

3.2.4 加强科研能力培养,提高学生重视程度

培养学生基础写作知识写作能力是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由于许多学生有倾向于术科学习的思想,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不扎实,对专业核心理论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入,没法做到理论知识与实战知识间的融会贯通,缺乏创新精神。针对这种现象,在课程设置上可以进行改革创新,即无论是学科还是术科课,每完成一门专业课,教师应布置小论文作业的形式来提高基础写作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说明问题的能力;论文写作的练习过程中,教师应禁止学生盲目照搬或者断章取义,甚至抄袭剽窃的现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不是一步登天的,需要实践和时间的积累。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上来了,科研能力就能慢慢衔接上来。

4 结论

4.1 华师大体科院 2010-2012级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论文选题格局趋于稳定,选题多以学校体育教学和训练竞赛为主,基本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4.2 教师通常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次数在3-4次之间,每次40分钟内比例较多,多于一个小时的比例只仅占5%。有必要进一步规范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指导的学时数。此外,应合理分配专项技术和理论课指导教师,充分发挥学院理论课教师的学术作用。

4.3 华师大体科院 2010-2012级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结构都能达到完整、合理,但在格式上有必要规范,论文的真实性与抄袭情况有待加強。

4.4 应保证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减少其与本科生就业迎考时间的冲突,保证学生撰写论文的精力与时间。指导教师评定成绩普遍高于与答辩小组评定的成绩,应制定合理的论文质量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 钟其鹏.近三十年来本科毕业论文环节教学研究述评[J]. 钦州学院学报,2010 (2):79-83.

[2] 刘宝欣.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若干思考 [J].科 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S1).

[3] 吴国杰,吴炜亮,赵宏霞.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讨[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1).

[4] 柯颖.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对策思考[J].学术 论坛,2008(10).

[5] 李卫祥.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索[J].太原大学 学报,2005(01).

[6] 周晓微,蒋华江.地方高校毕业论文状况分析和对策 研究[J].台州学院学报,2009(3):77-82.

[7] 周鸿勇,李生校.本科生导师制的质量保证与评估体系 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10):105-108.

[8] 蒋亦华.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阐释与建构[J]. 现代 大学教育,2009(02).

[9] 杨明.本科毕业论文现存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东 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10] 李小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 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5).

[11] 时伟.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J].中国高等教育, 2010(7):45-47.

[12] 廖元秀,周生明.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探索[J].高教论 坛,2010,(11):69 -71.

[13] 黄英金.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整体质量的思考与 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5(9):57-59.

[14] 孙洁,等.毕业论文写作与规范[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7:1.

[15] 刘小花,白海鑫,党玉丽.指导教师在化学本科毕业 论文中的指导作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版),2010.2.

作者:庞文绮

第三篇: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摘 要】针对当前中国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造成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解决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对策,提高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促进体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体育专业 就业 困难 对策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如何正确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如何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是需要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本文以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为主线,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当前体育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 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现状

近几年中国经济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健身意识也不断增强,人们追求身心健康的意识渐浓,体育健身在大中小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中备受青睐,体育大众化、生活化已是大趋势。这就需要既具有体育专业知识又懂得管理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为体育院校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体育院系学生就业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就业的口径小,毕业生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就业范围具有行业性,多数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主要是教育系统、体育系统。在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中很难“一拍即合”,毕业生竞争力不强。

1.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不高,就业口径窄

中国目前有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等14所专业体育院校。笔者从近年全国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工作研讨会上了解到,体育院系毕业生二次就业率情况尚好,但一次就业率情况不理想,而且毕业生的就业口径不宽,就业结构不合理。在单位性质方面,到教育系统、体育系统等较为稳定的事业单位的就业人数比例较大,而到企业、部队等领域的人数明显偏少,部分行业很少甚至不接收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地区流向方面,毕业生分布地区窄,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湖北省仍是毕业生流向的主要地区。

2.毕业生的期望值高,视野较窄

学生择业观是影响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农村中学基础差、起点低,在择业时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宁可放弃自身的专业特长和优势,也要争取留在大城市、待遇高的工作单位,并以此作为择业的标准,从而导致一些毕业生有业不就,表现为有些学生眼高手低,不考虑个人的发展空间等。

3.专业供需矛盾突出,就业率不平衡

近几年用人单位对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总需求基本保持稳定,但其结构性矛盾突出,专业之间需求比例不平衡现象较为明显。从学历看,研究生的需求量远远高于本科生;从专业学科结构上看,体育院系优势学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好,就业率较高,而通用类专业毕业生尤其是新开设专业的毕业生,有效需求不足。与其他名校同类专业毕业生相比,就业竞争力和优势明显不足,供需比和就业率都处于較低水平。

二 体育院系毕业生的就业特点

1.相对集中于城市和发达地区

据调查,近几年的体育院系毕业生,有80%的人热爱体育事业,毕业后从事体育工作。但由于体育工作的特点,特别是教学、训练和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场馆和器材设施,这些条件在大城市、大城市的学校或大单位比较好,在基层和一些边远地区则无法满足。加之现在多数大学生都娇生惯养,不愿意到偏远的地区和农村地区工作。

2.倾向于非体育行业

近几年的毕业生,绝大多数热爱体育,愿意从事体育工作。但从社会需求信息反映出需要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单位越来越少。加之有的同学对社会接触较少,对社会的认识比较肤浅,常常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身价,这就造成了他们的择业期望值较高。目前社会对学体育的人(高水平运动员除外)仍怀有一定的偏见,他们往往不被社会重视。而金融、外贸、税务等大单位、大公司工资收入高、福利待遇好。一边是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单位,一边是条件优越、物质待遇优厚的非体育行业,这是促成近几年体育院系毕业生改行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 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原因

1.客观原因

第一,社会因素。首先,就业政策不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不健全。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队伍还存在许多不足,满足不了就业工作开展的需要。虽然高校设有学生就业指导部门,工作内容包括制定学生就业政策,对学生进行就业技巧培训、择业咨询,收集用人单位信息、组织供需见面会、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等,实际上多数人依然是坐在办公室等着用人单位前来登记需求信息。一些高校也会组织招聘活动,把学生推向市场。但如何调动社会人力资源中间机构参与,如何提高就业率,还需要高校转变思想,以适应高校教育的长远发展。其次,社会上对体育专业存在偏见。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认为学体育是成绩不好、品德不良的学生。这样无形中给体育专业的学生加上了一个“不行”的枷锁,使体育专业的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处处碰壁,对广大体育专业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不良影响。再次,用人单位领导对体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在中国,企业的领导或主管在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职工体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认为体育锻炼不需要专门的体育知识指导,既不对职工体育投入经费,也不将体育纳入企业管理范畴,这就影响了职工健身活动的开展,基本关闭了招收体育人才的大门。

第二,学校因素。首先,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后毕业学生人数剧增。从1999年起中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在校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大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由此带来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现,尤其是体育专业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2010年全国最困难就业专业统计结果显示,体育专业排在第三位,对口单位太少是最大困难。其次,课程体系不尽合理。目前,体育院系的课程体系中,在课程结构的层次配置上,呈现出基础狭窄的状况,表现为一般基础薄弱,专业基础窄。课程结构要素配置的特征是重实践轻理论,重术科轻学科,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重传统的竞技运动项目轻非竞技类的体育项目,重知识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直接经验轻间接经验,重课程深度轻广度,重必修课轻选修课。中国体育院系的课程体系导致人才培养的统一性突出,灵活性较差,不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增强其社会适应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毕业生择业的困难处境。最后,家庭因素。家庭经济状况与毕业生找工作有直接联系。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倍加呵护,家长怕孩子吃苦,想让孩子找一个既轻松、待遇又好的工作,反对孩子到偏远地区支教、当老师,反对孩子待在农村……再加上巨大的就业压力,使许多大学毕业生左右为难,深感纠结。

2.主观原因

第一,毕业生的就业择业观念。体育院系毕业生在择业时,价值标准趋向商业化,择业理想趋向务实化,许多毕业生择业时只盯着大城市和富裕地区,很少考虑急需人才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择业时只想到高等院校谋求职位,就业期望值很高,但高等院校要求必须具备研究生学历方可考虑招收。体育院系的一些毕业生就业意识淡薄,只是在毕业时才感觉到择业的压力,没能在大学的四年间主动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就业时感到力不从心。

第二,毕业生自身素质不高。就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要求有明显差距,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从近年来人才招聘的情况来看,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不能将自己所学知识与社会要求结合起来,设计应用能力不足;其次,缺乏拼搏意识,不能抓住朝阳行业的就业机会;再次,缺乏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意识;最后,求职能力不强。

第三,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在自主创业方面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由于体育院系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没开设相应的课程,没有为体育专业的毕业生提供自主创业的知识储备,再加上体育专业学生本身的文化课成绩普遍比较低,在文化课方面表现出不重视、丧失信心,对自主创业更加不重视。学校和老师的不重视,学生自身不努力探究,使体育专业毕业生缺乏自主创业的理论知识。

四 体育院系毕业生的就业途径

1.父母帮忙介绍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其就业上,父母主动为他们获取一个轻松快乐的就业岗位。特别是有一定家庭背景的学生,父母宁愿让他们继承自己的产业。

2.学校介绍

学校的就业推荐是大学生求职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通过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推荐,获得就业渠道并取得就业成功。统计显示,每年通过这种方式就业的大学生大约占总就业率的40%。

3.自主创业

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有少数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这样比较灵活,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一致,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缓解就业压力。但由于刚毕业缺乏社会经验和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加上缺乏资金,起步较难。

五 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1.自身方面

第一,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做好就业准备。毕业生应正视当前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改变自己的择业观念,不能好高骛远,盲目追随。理性又客观地评价自身条件,科学地进行就业定位,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合理地降低就业期望值。调整心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当前就业形势。

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体育专业的学生要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能力,将自己塑造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前提下,明确今后的就业方向,在专业与岗位间寻找更多的结合点,做到既能就业,又能实现专业理想。

2.学校方面

第一,适当减少招生数量,缓解就业压力。学校应根据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严格录取机制,采取优胜劣汰的原则来控制招生规模,缓解供需矛盾,减轻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同时,优化招生结构,使学校的教学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提高办学质量。

第二,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在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以往的国家安排工作转变为由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这一巨大转变使许多高校学生颇为困惑,他们缺少风险意识,缺乏竞争观念,更忽视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加之在校缺少应有的就业心理素质教育,没有掌握良好的自我推荐技巧,不能很好地展现自己的优势,以致失去良好的就业机会。鉴于这种情况,在高校开设毕业生就业指导课,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有利于学生从入校起就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指导他们做好思想、心理、知识、技能及仪表等方面的准备,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他们在择业过程中能顺利找到最佳立足点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拓宽专业口径,树立品牌意识。学校要积极创立品牌,增强学生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以就业为导向,做好就业服务。调整专业发展思路,有针对性地加快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的调整,以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为核心,整合教学资源,增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与就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实现体育专业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努力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发挥各自的优势,强化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不但掌握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精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向“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广适应”的复合型人才转变,有利于提高择业和就业的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

第四,增加毕业生实习时间。为了让毕业生能有较长时间接触社会,锻炼自己,提高能力,延长毕业生的實习时间,由2~3个月延长至5~6个月,让他们有较长时间在社会上收集需求信息,联系接收单位,通过实习,接受用人单位的考察、挑选。这样,实习结束时,接收单位也落实了。改变以前收集信息面狭窄的缺陷及学生因请假去找工作单位和到单位面试而影响学习的弊端。

第五,努力探索由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新路子。创业教育是职业生涯设计中贯穿于职业定位过程的主线,其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在了解社会、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学会选择,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中处理好个人志愿与社会需要、个人特征与职业特征的匹配问题。通过创业教育,促使大学生自觉地完善、提高自身素质,挖掘潜能,主动适应社会及职业发展的变化,努力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凭借自己的实力在人生设计中达到预定目标。

3.社会方面

第一,政府应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制度保障。全面开放就业渠道,降低自主创业的门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政府应当实施更优惠的税收政策鼓励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使其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政府还应适当降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门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担保和其他服务。

第二,建立专业性就业市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竞争也愈加激烈,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是提高毕业生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径。应建立健全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就业市场服务体系,使学校和社会有机地衔接,减少体育毕业生就业的盲目性和人才浪费的现象,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加快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开展毕业生就业远程服务,运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工作,通过网络建立学校——地市人才交流中心——用人单位的一条龙就业服务体系,大大减少毕业生的求职时间,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做好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间的沟通工作,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效率,有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就业市场体系,使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走向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

第三,用人单位应树立科学的选才观。用人单位应任人唯贤,不应以社会上对体育毕业生的看法作为判断标准,建立和完善人才选拔和评价体系,以能力为核心,不仅要重视能力的判断标准,更要重视思想道德的修养。体育毕业生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性格开朗、社会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交流和沟通,用人单位可建立一种培养—选拔的模式,通过先培养后选拔的方式对人才进行合理利用。

第四,适当限制办学规模,减少就业压力。教育部相关部门应根据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加大审查力度,对各高校设置的体育专业进行合格评估,采取优胜劣汰机制对社会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组合。对不具备办学条件或办学中存在嚴重问题的学校,应取消其办学资格;控制和停办一些地区设置重复、毕业生就业率连年偏低学校的体育专业。通过这些强有力的措施限制办学规模,缓解供需矛盾,减轻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游俊.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特点及工作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7(3):10~11

[2]王进.南京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现状及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0~21

[3]易三平、曹武萍.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9):30~31

[4]温娇.全国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29):40~41

〔责任编辑:庞远燕〕

作者:吴静宙 吴佑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影视音乐鉴赏论文下一篇:会计案例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