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结构特征

2022-09-10

钢琴叙事曲是肖邦的大型作品之一,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四首叙事曲, 《g小调叙事曲》是其中的第一首, 也是钢琴叙事曲这一体裁的首创。肖邦的《g小调叙事曲》在曲式结构上突破了传统的形式, 他在传统奏鸣曲式的基础上, 吸收了变奏曲式和回旋曲式的因素, 实现了曲式的综合运用, 使曲式结构具有了混合曲式的特征。同时, 肖邦对调性的布局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突破了传统的局限。《g小调叙事曲》在曲式结构上的革新, 很好地表现了叙事曲戏剧性的内容和抒情性的色彩, 形成了肖邦叙事曲的独特风格。

1 曲式分析

肖邦《第一叙事曲》采用奏鸣曲式写成。全曲包括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五个部分。

引子1~8小结, 在g小调上, 第一句由b116的分解和弦构成;第二句旋律在g小调的终止式上构成, 和声为:b116-IV6-VI2-V7-I。b116为“那不勒斯和弦”, 调性色彩近似降A大调。引子是叹息般的, 似讲故事者的开场白。

呈示部由主部、副部、连接部、结束部构成。主部8~36小结, g小调。主部主题从引子的结尾演化而来, 旋律具有哀叹的情绪和圆舞曲的节奏特征, 和声I6-117-V7-I是引子的补充终止。主部终止式为:IV6-VI6-K46-V7-I。连接部36~67小节, 材料来自主部, 节奏是切分的, 调性转到b B大调, 与主部一气呵成。副部68~82小节, 在b E大调上开始, 是8+7的复乐段结构 (前段4+4;后段4+3) , 副部主题由主部派生而来, 旋律舒展明朗。结束部82~94小节, 是副部的补充, 材料来自主部, 调性仍在b E大调上。

展开部94~166小节, 使用主、副部的主题进行展开。结构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94~105小节, 是主部的展开, 调性在a小调上, 采用性格变奏的手法, 音乐情绪是悲剧性的。第二部分106~125小节, 是副部的展开, 调性在A大调上, 音乐具有英雄气概。第三部分是插部, 126~137小节是第一插部, 材料借用了引子和连接部的一些因素, 在b E和声大调上形成即兴的段落。138~165小节是第二插部, 材料来自引子, 是谐谑曲性质的段落。

再现部166~208小节, 结构布局采用先再现副部后再现主部的倒置再现。副部166~180小节, 采用主题变形的手法, 调性没有回归到g小调, 而是保持在原先的b E大调上, 收拢结构, 和声为:K46-V7-I。主部194~208小节, 回归到g小调, 和声进行是K46-V7-I, 最后在208小节第一拍结束, 收拢在g小调的主和声上。

尾声208~264小节, 在g小调上, 由新材料构成, 可划分为三个部分, 分别为208~224小节、224~252小节、252~264小节。尾声两次出现副部、主部的主题因素, 似短暂而悲壮的回响, 最后, 以双手反向、同向的八度快速进行, 似巨大的洪流, 把音乐推向了强烈的悲剧性的高潮。

2 曲式结构特征

通过对《第一叙事曲》的曲式分析, 可以看到, 肖邦创作叙事曲, 面临器乐新的体裁, 他采用了奏鸣原则来表现叙事曲戏剧性的内容, 但传统奏鸣曲式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动机式的主部与抒情歌唱性的副部之间形成对比, 以分裂模进转调的手法造成音乐戏剧性的展开, 再现部要求调性统一, 即统一到呈示部主部的调性。这种模式不适合表现《g小调叙事曲》戏剧性和抒情性的内容。所以, 肖邦在创作中对传统的奏鸣曲式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第一叙事曲》的基本结构框架是奏鸣曲式, 肖邦在创作中没有完全脱离传统奏鸣曲式的结构, 他始终保持着传统的匀称、完整和乐思发展的严格逻辑。引子之后出现了主部和副部, 调性也形成了对比, 后面有再现, 这种结构已经基本具备奏鸣曲式的要求。不同的是, 肖邦在创作中采用了许多自由的个性化手法, 使传统的奏鸣曲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呈示部, 主部和副部都是抒情性的, 主部的音乐形象是悲剧性的, 副部的音乐温和明朗。虽然主、副部主题的音乐形象各自不同, 但并不是传统奏鸣曲式中的矛盾冲突, 它们在音调上有密切的联系, 是一种派生的关系。主副部音乐的发展分别采用变奏、变形的手法, 形成了明显的对比。由于主副部是抒情性质, 所以, 展开部不能够按照结构分裂的手法进行展开。因此, 肖邦采用了变形、变奏的手法发展主题, 并保持了完整的结构, 以此构成了这部作品特殊的展开。这种展开手法使原来音乐的抒情性转变为热情的英雄性, 改变了音乐的性格, 主副部得到了升华。为了加强悲剧性的结尾, 强调其收拢性, 再现部采用了倒装的结构形式, 即副部先行出现, 然后出现主部。再现部根据叙事曲的音乐性格, 同样采用了主题升华的手法进行变奏。这种结构使得曲式两端以相同的主题首尾呼应, 结构对称, 布局平衡。在整个乐曲中, 主副部各出现了三次, 中间插入具有独立意义的连接部和新材料的插部, 这些特殊的布局使结构又具有回旋曲式的特征。在调性的运用上, 肖邦有着自己独特的构思。呈示部中, 主部在g小调上出现, 色彩暗淡, 使音乐具有悲剧性。副部调性转向b E大调, 这是g小调关系大调的下属调性, 抒情的旋律变得明朗。展开部中, 主、副部由a小调和A大调构成, 形成了同主音大小调的调性对比。再现部中, 肖邦打破了古典奏鸣曲式“调性统一”的传统, 将副部的调性仍然保持在b E大调上。对于连接部和尾声, 肖邦没有按照传统曲式结构惯用的技法, 即采用主题的因素引申发展, 而是采用了新的材料。连接部和尾声在乐曲中具有独立的主题意义, 和主副部主题形成对比。

肖邦创造了非常独特的单乐章的大型曲式, 为了表达戏剧性的内容和抒情性的色彩, 他综合了多种曲式的特点, 把奏鸣曲式的原则和变奏、回旋的原则有机的融为一体, 使结构具有了混合性的特征, 形成了一种自由的混合曲式。《音乐作品分析教程》对混合曲式有这样的定义:“一部作品中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原则, 称为混合曲式。……混合曲式的产生是19世纪以来标题音乐蓬勃发展和器乐作品追求个性化、戏剧化的结果。”

综上所述, 肖邦的《第一年叙事曲》是在传统奏鸣曲式的基础上, 充分吸收了其他音乐结构的因素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曲式, 他的创作使传统的曲式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 这种革新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趋向, 也为浪漫主义及其后期的音乐创作树立了典范。

摘要: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是按照奏鸣曲式构思的, 但传统曲式不能完全适应叙事曲史诗性和戏剧性的表现, 肖邦在创作中吸收了变奏曲式和回旋曲式的因素, 使结构具有混合性特征, 同时, 肖邦对调性的布局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突破了传统的局限。本文通过对《第一叙事曲》的曲式分析, 梳理总结了肖邦在曲式结构上的创新。

关键词:肖邦,第一叙事曲,混合曲式,结构,特征

参考文献

[1] 中央音乐学院.肖邦钢琴曲选 (一)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78.

[2] 钱仁康, 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3] 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 (修订版)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吉林省农业院校毕业生求职期望浅析下一篇:浅谈电子商务发展下的民商法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