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材论文

2022-05-14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中学语文教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目前,我国跨国中学语文教材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一、在对本国语文教材各个系统的研究中存在着研究层面混乱的现象;二、我国语文教材的编写在总体上缺乏理论的指导;三、跨国语文教材比较研究处于抽象的观念形态之中,研究以零散的形式呈现,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体系。

第一篇:中学语文教材论文

美国中学语文教材对国内语文教材编写的启示

摘 要:通过详细阐述《美国语文》这套教材编制中的特色和长处,可以找到美国中学语文教材和我国中学语文教材的不同之处,而通过对比引发对于我国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的思考,从而希望为我国中学语文教材编写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中美教育;美国语文;中学语文

国内自1902年语文设课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几经变革,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1992年教材多样化以后,全国出现了数十套不同风格、不同体系的中学语文教材,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其中,比较流行的是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的中学语文教材。2016年,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编写组又历时四年,推出了“统编本”中学语文教材。新统编本教材从构建语文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本着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精神,力图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语文教学现状,努力遵循《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尊重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试图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本,合理有序地安排学习内容,切实做到“守正”,并尽可能多地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思想,力求达到“创新”,这些改进都是值得称道的。

但和欧美的语文教材相比,特别是和美国中学语文教材——《美国语文》(张健鹏、胡足青主编,马浩岚编译)相比,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仍然可以从编写目的、编排体系、体现宗旨、作业设计、能力培养等方面找到差距,为我们进一步编写中学语文教材提供大有裨益的视角和思路。

一、美国中学语文课程设置

从美国中学语文的课程设置来看,多数美国中学在语文教育方面会选择三本教材:一本是《英语》,主要讲解语法知识;一本是《拼写》,注重单词的拼写训练;还有一本就是《文学》,也就是笔者在文中提到的由张健鹏、胡足青主编,马浩岚编译的美国中学语文教材——《美国语文》这套教材,主要是一部介绍各种题材的美国文学读本。这样的课程设置,兼顾了语法、拼写、文学三个方面,较合理地分配了三者之间的比例,更有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较好地实现语文教材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作为文学读本的《美国语文》教材特点

《美国语文》这套教材作为美国12~18岁的青少年文学读本,是分科型教材,但从其编排体系来说,又属于综合型教材。它将历史、文学与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以读促写、以写促用、以用促读,勾连阅读、写作与实践,并借助助读系统(含阅读指南、背景知识、文学与生活等)、图像系统等辅助阅读,加深了对美国语言、文化和文明的系统学习,体现了美国文化理性、科学、线性发展的特点。

(一)《美国语文》教材的优点

1.《美国语文》这套教材编写以人为本位、以学生为本位,而非以知识为本位。力求做到尊重学生的学习及成长需求,教材编写的主要目的也是为培养未来的社会公民奠基。总之,一切基于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2.《美国语文》教材以编年体为编排体系,以美国历史为线索,将美国二百余年的历程分为六个不同的主题时代,借助助读系统,包括阅读指南、背景知识、文学与生活,学生能清楚地了解不同主题时代相关选文的历史脉络,学生通过对相应时代文学的学习,就可以了解到美国历史的演变、文明的传承以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过程,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即可受到美国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个性化的思维方式。

3.《美国语文》教材选文并非仅局限于赏析类文章,亦非名家名篇,主要取材于同时代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及文学代表意义的文章,这些文章的题材几乎涵盖了文学的所有形式,包括日记、神话、小说、散文、诗歌、游记、戏剧等。每个主题时代都配以时代故事来表现此时代中发生的大事件以及本时代文学的变迁与发展特征。每篇课文都有作者的生平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分析、要点聚焦,整个内容布局系统性极强,一目了然、简洁明快。

4.《美国语文》教材无论从作业设计还是能力培养,都关注“文学与生活”、关注实践,关注三者之间的联系,力求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通过建构和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能力,体会到问题解决中的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

(二)《美国语文》教材的不足

1.学科知识体系淡化

学科知识体系的过分淡化一是不利于教师教学,二是有可能导致学生“发育”不良。语文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语文知识的支撑,学生如果不能理解、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知识,就无法在阅读理解、写作、口语交际等活动中做到游刃有余,以致于其智力、能力和创造性都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缺少对语言的品味和揣摩

《美国语文》在知识的呈现上过于直白浅显,忽略了对语言的品味和揣摩,没有朗诵和反复吟咏,难以形成语感,缺少对语言的审美与鉴赏。

3.对教师要求高

《美国语文》教材涉猎内容广、跨度大,對教师要求高,一定要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胜任,一般教师不易驾驭。

三、《美国语文》对国内语文教材编写的启示

《美国语文》这套教材为国内语文教材编写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思考,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语文教材的编写目的应以人为本位,为培养未来社会的公民奠基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材设计,都不可避免地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教材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到整套教材编写的站位和高度。狭义的语文只是把语文当作工具,广义的语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语文与生活连结,关涉人的存在。一个学生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观的构建、情感的获得都与语文有关。国内中学语文教材架构仍以“知识本位”为主建构体系,而非“生活本位”“人本位”。选文亦以赏析性文章为主,可语文阅读读什么?读的是人生百态,怎么可能只有美好,没有丑恶?只有良善,没有残暴?只有接受,没有反抗?成人从先前的经验主义出发,在教材编写时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成长需求和情感需求较少考虑,导致教材很难实现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沟通,以致于学而不能致用,即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这门学科,掌握的知识、获得的能力,远远不能让他在步入社会时,能有效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实现与未来社会的有效接轨……如若不能,为什么要学习呢?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育,我们又该怎样帮助他们获得这种教育——笔者认为这才是编写语文教材的出发点,而培养能与未来社会接轨的“四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生活经验)公民才是语文教材设计的最终目的。因为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语文除了学习语言和文字之外,还兼具育人功能。在这方面,反观国内中学语文教材,相去甚远。我们的高中生在高考时不知自己的兴趣和志向何在,我们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不知适合自己的职业何在,荒废了大把时间,甚至有些人终身都在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从未体会到职业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我们在反思中国教育的同时,是否也该反思一下我们的语文教育、反思一下语文教材的设计?美国中学语文教材关注文本的当下价值,将过去、现在、未来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问题设计充分实现学习者、文本、现实社会之间的对话,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考能力和现代公民意识奠基了基础。比如,教材第二部分“国家的诞生”第五课《一个美国农民的来信(节选)》的思考题是這样设计的“克雷弗科尔暗示说,自利是一种有价值的品质,因为这能促使人们更勤奋地工作。现代社会普遍将自利作为一种值得称赞的品质吗?为你的回答作出解释。” 而且美国人从小就注重根据孩子的兴趣去培养其职业意识,这从美国中学语文教材中也能窥见一斑。教材第三部分“国家的发展”第六课《瓦尔登湖》的“扩展”部分设置了“职业连线”问题“今天的旅行社和假期活动组织者为想回归自然的人们设计假期。为什么这样的旅行很有吸引力?”这就把对课文《瓦尔登湖》的学习辐射到现实生活中来,让学生思考现代社会的人们为什么会喜欢大自然,把学生的思考引入更大的时空,为学生的自主择业和创业打下思想基础。

(二)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应具系统性和传承性

1.如何处理语法、拼写和文学之间的关系

美国语文教学三分天下,语法、拼写和文学,三足鼎力,每“足”都很重要。而我国中学语文教材则是一本书一统天下——一本书囊括全部知识体系。以往的人教版淡化语法,甚至不提语法,但在历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中涉及到的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及作用,实际上就是考察修辞的作用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见所谓的“淡化”语法,甚至不提语法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是行不通的。于是,2016年的统编本教材加入了“补白”,用来介绍语法和修辞。这一想法是好的,但传递的知识却是模糊的。能否也象美国语文教学,将语法、拼写独立于文学之外,分别进行学习,一开始就让学生学到准确的语法知识,也许内容枯燥,但活泼多样的形式可以让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学习语法是为了准确的表达,使思维更具逻辑性;学习修辞则是为了生动的描述,使思维更具形象性。落实到作文上,有独到见解是第一位的,表述清晰、逻辑性强是第二位的,词藻华丽语言生动才是最末位的。而现在,最末位的反倒成了座上宾。如果语文教材只注重赏析性文学作品的选取和学习,忽视了对汉语语法和汉字拼写的学习训练,这样的分配格局,必然会导致语言与文字的脱节,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试想,一个只用一条腿走路的人又如何能保持平衡呢?

2.语文教材应能更好地传承本国文化

《美国语文》这套教材通过编年体例很好地呈现了美国本土文化的纵向历史发展,脉络清晰。选文不仅有赏析性文章,但更多是对社会有冲击力的时文,在历史背景下的文学更能让学生明了其价值所在。反观我国中学语文教材仍以“单元”为结构来组织篇目。以七年级上册为例,整本教材篇目来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割裂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关系,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些文章,这些文章在当时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何在,至于文章在当下社会有何意义就更难体会了。可如果按编年体例重新来编排这些文章就完全不同了。学生从历史纵向上就能够清楚地了解到,为什么诗歌中《诗经》会排在第一位,为什么儒家经典中《论语》会排在第一位,为什么会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样的说法……这样的排列,不但能看到中国历史的发展,还能看到中国文化的传承。以七上第一单元为例,前三篇文章分别为《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与单元提示相呼应,那第四篇文章《古代诗歌四首》呢?编者的用意何在?仅为训练朗读这一语文技能?文化的传承何在?再者,本单元下的写作训练“热爱生活,热爱写作”让学生从身边最熟悉的事写起,那么,这一单元所选写景散文与本单元的写作训练有什么必然联系?其次,篇目的选择和单元设置是否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和成长需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材设计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事实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仅仅局限在语文这个圈子里是远远不够的,缺少与生活、社会真正相连结的“大语文观”是很难培养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整本书阅读应最能体现文化的传承,统编本七上是先读《朝花夕拾》,后读《西游记》,理据何在?且在指导鲁迅作品《朝花夕拾》的“读书方法”时,教材是这样叙述的:“读经典作品,会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会帮助我们思考许多人生问题,会有利于文化积累,让自己的思想与大师们接轨,可以涵养性情,启迪人生……”。如若学生问:“我不读它,会对我的人生有什么影响吗?”我们做教师的,该如何回答?是时候我们的语文教材设计也来接接学生这个“地气”了。这种欠缺体系化、文化传承性的篇章对篇章、书对书的学习,与我们现在的碎片化学习何异。

(三)语文教材的编写宗旨应能增强民族自信和爱国情感

《美国语文》这套教材将美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分为了六个部分,分别为“文明的交会”“国家的诞生”“国家的发展”“分裂、和解与扩展”“不满、觉醒与反抗”“繁荣与保护”。每一部分所选文章皆为美国历史各时代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比如第一部分“文明的交会”选取了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这不仅仅是因为哥伦布第一次发现了美洲,而是因为欧洲文明和当地的土著文明相碰撞产生新的文明,以至后来的二百年间来自世界各地的文明与这个新的文明碰撞融合,才形成了今天兼容并包的美国文明。在第二部分“美国的诞生”中则选取了《独立宣言》(节选),并对《独立宣言》的作者富兰克林做了详细的介绍。为了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了解美国内战时的情况,第三部分“国家的发展”第三课《内战中的声音》则选取了《玛丽·彻斯纳特的内战(节选)》《一个士兵的回忆》《葛底斯堡战役邦联方的叙述》《布尔伦战役的叙述》《对〈解放黑奴宣言〉的反应》《一次经历种族歧视的记录》六篇文章,反映来自各个阶层的人们对美国内战的看法,试图给学生一个对美国内战的客观描述,而不是只让学生去看一家之言、片面之词。第五部分“不满、觉醒与反抗”仅从题目我们就可以感受到美国的民族性格,不盲从、不偏信。因此,学习这部教材,无疑是在观看一部关于美国历史的电影,气势磅礴、跌宕起伏,百年历史融于胸中,为了祖国荣誉有那么多的美国先辈在为国家荣誉而战,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埋下了爱国的种子。

再看我们的教材,每一单元虽也有主题,但都不够鲜明和有冲击力,以统编本七年级下册为例,第二单元的主题也是讲述“祖国之恋”的。所选篇目为《黄河颂》《最后一课》《土地的誓言》《木兰诗》,其中《黄河颂》《土地的誓言》时代感很强,集中表现了抗战时期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和坚强不屈的意志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但还不足以体现本主题。是否能从典型时代的典型事件中选取文章来进行阅读,比如鸦片战争前后的时文,理解祖国所受灾难之深之痛,才会理解习近平主席会提出的“中国梦”,从而激发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讀书的决心和行动。

(四)语文教材的作业设计应更具多元化,体现思维的开放性和发散性

《美国语文》中选用了亨利·大卫·梭罗的《论公民的不服从》。这是一篇名作,列入中学教程,无疑是有冲击力的文字,特别是文章背后的思考题很带挑战性。三道题分别是:

1.梭罗暗示谁应该对墨西哥战争负责任?

2.根据梭罗的观点,为什么一小部分人可以滥用政府而免受惩罚?

3.根据梭罗的观点,什么时候美国人将会获得在可能范围内的最好的政府?

小组讨论题则是:讨论梭罗对于政府作用的看法。然后列出五件认为政府应该做的事情和五件政府不应该做的事情。

……

这样的问题,中国的成年人都未必会去思考,而在美国中学生的语文教育中却早已种下了这粒种子。选文的高度决定了问题的高度,也决定了学生水平的高度。美国人的公民意识、人文个性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渗透的。而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就是服从,不允许有反对的声音出现。在一个要求绝对一致的教育体制中,怎么可能培养出有个性、有创造力的人材呢?美国语文教材的作业设计中很少会出现对某句话或某一段话含义的理解,更多的是对某件事的看法、态度、观点,以及由这件事引申出来的行为和做法,问题之间衔接紧密,实践、操作性很强。而我们教材的作业设计主要集中在课后的“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中,从总体来看,作业设计较前有所改进,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思考探究仍然是就语文谈语文,缺少与学生生活和当下社会的有机联结,有些问题不能做到就势拓展延伸,尤其是从阅读到写作再到社会实践的延伸等等。

(五)语文教材在能力培养上应侧重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决策能力

比如,《美国语文》教材第一部分“文明的交会”第一课《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课后的问题涉及到领导能力测试,原题是这样的:

和同学们组成小组,列出优秀的领导者所需具备的素质,和同学们讨论你的结论……

第二部分“国家的诞生”第一课《富兰克林自传》中的课后拓展:

很多人都使用和富兰克林的每日活动安排表相似的日常计划。这样一个系统的好处有哪些……

美国中学语文教材没有背诵,课后作业的设计均立足于实践,为日后学生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我国中学语文教材鲜有这样的问题出现,尽管我们也提出要培养学生这样那样的能力,但在学生需求、问题设计、作业实践上缺少落实,这恰恰是我们语文教材编写的不足之处。

总之,将中美两国中学语文教材进行对比,目的是让我们中学语文教材编写者看到自己的不足,这也正是进步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最先接触的是语文教材,语文教师讲课也必须使用语文教材,教材编写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希望我们的编者在编写语教材的时候,能从学生的需求及成长规律出发,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联结,关注实践,关注经典的当下价值,从而很好地平衡知识教学与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关系,在注重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同时,又能够关注其个性思维的独特经验,从而让我们编写的教材既是语文教程,也是历史人文教程、思想实践教程。在这方面,《美国语文》这套教材不失为一个好的范例。

作者:陈燕

第二篇:中美中学语文教材研究综述

摘 要:目前,我国跨国中学语文教材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一、在对本国语文教材各个系统的研究中存在着研究层面混乱的现象;二、我国语文教材的编写在总体上缺乏理论的指导;三、跨国语文教材比较研究处于抽象的观念形态之中,研究以零散的形式呈现,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体系。

关键词:中关中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内容;问题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06—04—08

作者简介:缪佳芹(1983—),女,重庆綦江人,西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从事语文教学论研究。

本文所研究的“语文教材”特指语文教科书。语文教材编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着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语文素养的形成。鉴于此,笔者不揣冒昧,对2000年至今的关于中国中学语文教材、美国中学语文教材和中美中学语文教材比较方面的相关研究作一个综合的评介。而笔者之所以选择美国语文教材作为研究点之一,是因为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和影响最大的国家,研究美国中学语文教材对于我们汲取、借鉴国外语文教材设计的经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材,有着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研究的基本走向

本文所收录的关于中美中学语文教材的研究文献主要来自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以及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共统计到有关文献19篇。其具体分布情况见下表:

从纵向发展来看,2000年关于中美中学语文教材的研究文献有37篇,2001年有24篇,2002年有35篇,2003年有48篇,2004年有39篇,2005年有16篇。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2000年是此类研究的第一个高潮,其原因主要是:2000年秋,全国的初高中开始陆续使用名为“试用修订本”的新教材。其中的高中语文教材,无论从装帧设计、版面,还是从编排体系、提示系统、选文内容、作业设计上都较原来的语文教材作了大幅度的改变,被称为“建国以来编得最好的一套高中语文教材”[1]24。这套教材的出版和使用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对象、视野、范围和方向。从2001年到2003年,此类研究呈现出一个递增趋势。呈现递增趋势的原因主要是:2001年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4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出版,这两本语文课程标准的出版为我们语文教材的编制和研究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

从横向发展来看,有关中国中学语文教材体系编排系统的研究文献有77篇。研究提示系统的有6篇,选文系统的有87篇,作业系统的有19篇。关于美国中学语文教材研究的有8篇,关于中美中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的有2篇。这些数据显示,中国中学语文教材的体系编排系统和选文系统受到了中学语文教材研究领域的学者的极大关注,其中关于选文系统的研究最多。其主要原因有三:首先,“我国的语文教材向来以‘文选型’为主流、为正宗”[2]。其次,“中国的语文教材,向来是由一篇篇的选文构成的,教材的主体是‘选文’、教材即‘选文’,是根深蒂固的观念”[3]216。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人们对语文教材问题的关注,便集中在“选文”这一焦点上。再次,我国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是语文知识、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物质载体,它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有着直接的作用。此外,以上数据还显示出我们对美国中学语文教材的研究以及中美中学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还相当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我们的教材研究人员严重缺乏最前沿的研究资料;第二,即使拥有了最前沿的研究资料,也因为语言障碍而无法对其进行直接研究,这种研究与翻译脱节的现象已成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对母语教材进行比较研究的障碍。

二、文献内容分析

(一)2000年至今中国中学语文教材研究内容分析

1.编排体系

本文中的编排体系是指构成语文教科书的各个部分之间的排列方式和联系。目前,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主要是采用单元编排模式,这种编排模式不仅有对21世纪前语文教材编制模式的继承,也有属于它自己的革新,即“打破了传统语文教材由孤立的单篇选文罗列堆砌的单一‘选文系统’的框架,建构了以‘知识系统’或‘技能训练系统’抑或‘生活主题系统’为统领,‘范文系统’、‘作业系统’、‘助读系统’为辅助的‘综合’型教材体系框架”[4]。2000年至今,关于教材编排体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探讨教材编排的具体原则;二、以某一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为例,分析它在编排体系上的优劣。这些研究固然为我们的教材编制者提供了许多可贵的信息,但同时也很难为他们所把握。其原因有二:首先,这些研究之间存在着交叉、重叠的现象;其次,这些研究“缺乏对教材问题的深入分析,没有看到教材结构的研究应先于教材编写原则的研究”[5]。

2.提示系统

在我国的语文教育历史上,从没有课文提示到有课文提示,显示出我国教育观从“教学”到“学教”的变化,从重视知识传授到重视能力培养的转化。2000年至今,关于我国中学语文教材中提示系统的研究论文仅有6篇。目前,我们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从语文教材中的具体例子出发,分析提示的优劣;其二,针对教材中提示系统的编写,提出编写原则。而这两方面的最终落脚点都是强调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提示系统要有趣味性和启发性,从而达到编写提示系统的最终目的,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一落脚点也将继续成为以后我们研究这一领域的最终归宿。

3.选文系统

选文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综合载体,承载着人类的知、情、意、理、趣,因此它理所当然地肩负着培养人、塑造人的重任”[4]。因此,它是我们语文教材的核心组成部分。顾之川曾说过:“衡量一套语文教材的质量,关键是看选了哪些文章作课文。因此,选文要文质兼美,要经得起咀嚼。”[6]2000年至今,我国学者对中学语文教材中选文系统进行研究的论文有87篇。从这87篇研究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四个主要研究点:第一,探讨选文的系统性;第二,探讨选文的功能,强调选文是“例子”;第三,对选文的标准或原则问题进行探讨;第四,从教学层面来探讨选文所具备的文学特点。然而,在这繁荣景象的背后,我们发现,对语文教材选文的探讨也存在着三个问题:其一,我们对选文系统性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就教材的选文来探讨教材。叶圣陶先生曾就这一问题指出:“咱们一向在选编选文的方面讨论的多,在训练的项目和步骤方面研究的少,这种情形需要改变。”[7]“切实研究,得到训练学生读作能力之纲目与次第,据以编撰教材,此恐是切要之事”[8]。可惜,由于语文教育理论研

究的忽略,叶圣陶先生在课程层面发出的“选文系统性”的呼吁被我们演化成了对语文教材“体系”的研究。其二,尽管我们给予了“选文”这一问题最大的关注,但是从研究者的选题看,“真正从语文教材编撰的角度来探讨‘选文’类型的,似乎一直受到忽略,较少有人问津”[3]217。其三,研究层次不明。我们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性质,“一种是作为语文课程的学习对象,教与学的目的就在于领会这一篇‘选文’;一种是充当学习语文课程内容的媒介、途径、手段,目的是借此‘选文’让学生掌握外在于这一特定选文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9]。我们在研究选文系统时忽略了这两个性质,导致了我们的研究在课程、教材、教法这三个层面的混乱。

4.作业系统

“对选文的阐释,对选文类型乃至编撰水准的把握,关键在教材的练习题设计”[3]228。可见作业系统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000年至今,我们关于中学语文教材作业系统的研究论文有19篇,这部分论文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最前沿的信息和经验。纵观这19篇论文,我们可以看出,现今我们在此领域的研究集中在四个方面:首先,从语文教材中选出具体的例子,分析其类型、题型和层次,从而找出它们内在的逻辑联系;其次,列举具体例子,分析各题的优劣,提出自己的建议;再次,通过对具体例子的分析,提出作业系统设计的要求和应遵循的原则;第四,通过对国内不同版本教材以及国外一些优秀教材中的作业系统设计的介绍和比较,总结得失。无论从哪个方面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始终是研究作业系统的出发点。可惜,我们关于作业系统的研究还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经验这个层面。

(二)2000年至今美国中学语文教材研究内容分析

2000年以来,我国关于美国中学语文教材研究的论文有8篇,主要围绕两个点进行研究:第一,对美国某一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进行节选;第二,从教材编写理念、编排体系、选文内容、作业设计这几个层面对美国某一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进行总体的介绍或评介。而由于我们长期在“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和“语文课本中的选文内容”这几个不同层面上的混淆,导致了我们“在介绍国外语文教材时,囿于既定的‘语文教材内容’的预设,我们的译介或评介的重心往往也并非有意识地放在‘语文教材内容’上”[3]20。此外,我们目前对美国语文教材的研究尚处于一个分割的零散的状态之中。

(三)2000年至今中关两国中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内容分析

2000年以来,我们关于中美中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的论文可谓凤毛麟角,仅有2篇。究其原因,客观上,我们严重缺乏美国语文教材的第一手资料,但是在主观上也存在我们对此领域的忽视,甚至认为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国外母语教材的研究被放在了次要位置是理所当然的。

综上所述,虽然我们关于中学语文教材的研究在本世纪初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但是,在这繁荣的背后却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三个:第一,在对本国语文教材各个系统的研究中都存在着研究层面的混乱;第二,“我国的语文教材编写在总体上是教材先行,理论匮乏、滞后。语文教材编写中存在的许多困惑问题,没有从理论层面得到解决”[10]9。第三,我国的跨国语文教材比较研究到目前为止还处于抽象的观念形态层面,许多研究往往把国内外语文教材割裂开来,以零散的形式呈现,没有一个系统而完整的体系。

参考文献:

[1]顾之川.迈向新世纪的高中语文教材——高中语文新编教材研讨会侧记[J].中学语文教学,2000(1).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15.

[3]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邹花香.从语文教材编排体例的变革看选文的作用[J].中学语文教学,2003(3).

[5]苏鸿.论中小学教材结构的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3(2).

[6]顾之川.中学语文课程教材专家研讨会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1999(8),

[7]叶至善,等.叶圣陶文集:第13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244.

[8]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744.

[9]王荣生.评我国近百年来对语文教材问题的思考路向[J].教育研究,2002(3).

[10]汪莹.语文教材编写改革及其发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Z2).

[责任编辑:徐光宗]

作者:缪佳芹

第三篇:中学语文教材问题分析及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堂改革的顺利开展,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已经明显适应不了现代课堂的需求,而教师已经适应了传统的教育方法面对新型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理念不能很好的把握和进行,给教师在教学中提出了挑战。同时中学语文教材中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全力解决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不足是语文教学中首要面对的问题,是改善新课堂改革教学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语文教材 问题 处理方法 思考 效果

1.前言

新课堂改革已经在我国实施很多年,新课堂改革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更深入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并且从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对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思维。但中学教育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中学教材中的不足是影响中学教育的主要问题,全力解决中学教材中的问题对我国实行新课堂改革并达到新课堂改革的目的有着积极意义。

2.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一直对教育事业非常重视并将教育事业当做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前提条件。解决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问题不仅仅可以改善新课堂改革的改革效果,还可以通过更加合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进而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提高。要想解决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问题,就要找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问题并对语文教材中的不足进行了解和研究,进而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1知识结构专业性要求较高

中学语文教材中对知识结构专业性要求较高,而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储备明显达不到语文教材对学生的要求,这样就造成了学生不能很好的在课堂上学习语文教材中的知识,同时由于学生在课堂上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不足在课后也不能很好的吸收课堂学习的知识,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中学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进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使我国进行新课堂改革的效果严重的受到影响而达不到新课堂改革的目的。

2.2教材内容取舍不当

在我国进行新课堂改革时对课程的选择是高要求的,对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和图片的选择是要求高跨度、全方位的。对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的选择要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各种事件,这样对中学语文教材课文的选择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各种事件但对于中学生来说这些事件不够切合实际,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且中学语文教材上的一些课文是中学生理解不了的,使学生不能积极的学习,远离了我国进行新课堂改革的初衷,脱离了学生学习语文科目的实际。

3.对中学语文教材处理方法的思考

3.1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和再学习

简单精炼是我国进行新课堂改革对中学语文教材的要求之一。通过简单易懂并且富含大量知识信息的课文让学生可以快速的吸收知识。同时为了将我国进行新课堂改革的作用性充分的发挥出来,就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所以教师的总体职业素养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效果意义重大。同时学校定期要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以确保教师的教学方法更得上现代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3.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拓展教学内容

我国进行新课堂改革对教材的选择要求是全面的概括古今中外的知识,但这些论文的选择虽然可以达到全面的要求但是全而不精,所以为了使学生得到全面快速的发展,就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加强学生的知识。同时也要对教学内容的拓展的度引起重视,对度有个良好的把握,以防止学生的学习适得其反。

3.3对中学语文教材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设置

现阶段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和提出的问题都不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打击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要对中学语文教材中提出的相关知识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设置,要根据当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对学生进行单独的提问,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语文知识,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

4.结束语

我国进行新课堂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傳统的教学观念走出来全面的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的技能。但是在培养学生的道路上也存在很多问题,中学语文教材的不足就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不足,通过大胆的改革以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春梅.对现行高考制度的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4(6):101-102.

[2]王志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建议[J].教学与管理.2015(2):4-5.

[3]张海英.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问题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5(6):61-62.

作者:房伟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品牌营销策划论文下一篇:教育技术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