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论文提纲

2022-09-24

论文题目: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1978-2012)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探索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最新成果。李长春曾经指出,关于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最重要就是回答了文化发展朝什么目标迈进和走什么路这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决定着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路径,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文化理念,也形塑着当代中国文化的样态。本文将1978年至2012年中国共产党文化相关理论的内在逻辑与历史轨迹为考察对象,以文化的发展目标和文化发展中最重要的三对关系作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命题,旨在分析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的理解和定位,解答中国共产党对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文化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这三对关系的认识变迁。关于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与成就,相关研究较为充分,本文试图从文化发展道路中最重要的几个问题着手,历史性地梳理重要文献,对比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面对不同的时代挑战时思想与理论的变迁。在思想变迁的历史脉络之中,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更加清晰,这也更加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复杂的历史互动中不断开拓与调试而形成的。本文第一章主要探讨文化发展目标与任务,以及与之相关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的定位。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建设目标的设定不断地进行调整。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出的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初衷是恢复党风与社会风气,十二大报告还以共产主义为核心提出了“四有”的目标。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精神文明逐渐褪去了共产主义色彩。鉴于精神文明偏重思想道德建设,中共中央又在1990年代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加聚焦文化艺术和思想道德两个方面,并且更强调文化的中国特色。新世纪以后,胡锦涛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目标。同时,中国共产党看待文化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的视角不断拔高,对于文化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改革开放初期更多是从以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抵制腐朽思想的角度出发,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大局。文化对于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则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与综合国力概念的形成的过程中被逐渐认识。第二章主要探讨文化的民族性和现代性问题,实质是中国共产党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上出现了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全盘拥抱西方文化的虚无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为应对文化领域的思想斗争,彻底转变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但中国共产党由于长期受到列宁“两种文化”理论的影响,试图对传统文化进行精华与糟粕二元对立划分,直到进入新时代才突破这种二元划分方法。在应对西方文化的问题上,尽管中国共产党始终警惕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但整个社会在向西方文化学习借鉴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导致对于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倾向,如,将西方文化等同于现代文化。直到新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强调文化自信,中国气派,中国的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才逐步开始摆脱对西方的盲从。第三章围绕文化如何适应改革开放的问题,主要探讨文化与政府、市场和人民三者的关系。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文化市场的形成,文化受众被赋予更多选择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扩大。而当时文化是政府包办的“事业”和“工作”,在“以文补文”等小修小补无法解决文化市场供需矛盾后,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尊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对于文化生产的重要性。在理顺“两种属性”与“两种效益”的关系之后,中共中央对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和公益化的文化事业进行了区分,重新定义了文化领域中政府主导文化事业、市场主导文化产业和人民作为文化发展主体的关系。第四章是坚持意识形态领导权与文化多样化发展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底线思维,对触及底线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文化进行批判和抵制,并且落实二为方针增强文化活力。但在变革时代,老经验不灵、新经验不足,中国共产党在应对社会思潮过程中收获了一些教训。进入1990年代以后,中共中央在以立为本的基调下,提出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工作方针,放弃了以往对意识形态进行刚性约束的办法,为如何处理主导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进入新世纪,面对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新的挑战,胡锦涛提出要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引领力,在不断推动文化的发展繁荣的过程中,通过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更为主动地引领社会发展、推动共识形成。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理论建构新,本文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角度探讨文化的民族性与现代性,从文化体制改革探讨如何摆正政府、市场与人民的关系来解放文化生产力,从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探讨意识形态主导权与文化繁荣发展的辩证统一,能够更好地涵盖文化自身发展以及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更加全面论述文化发展道路的同时,更加突出理论重点。二是材料相对较新,得益于报刊电子化和材料的公开,文章大量利用了当时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其他报刊材料,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当时党内外的观点。三是研究视角新,本文吸收传播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从文化受众的角度分析文化背景,能够更充分地展现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在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过程中的影响,以进一步理解文化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意义。总的来说,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用更加全面、更具民族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代替了偏重于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于文化建设战略意义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同时,中国共产党更加全面地认识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对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两种效益”以及“两种属性”有了更加辩证统一的认识。在意识形态主导权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层面,中国共产党也探索出了一元主导与多样化并存的基本思路,更加关注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现代性与民族性;文化受众;意识形态

学科专业:中共党史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问题提出:转折与建构

0.2 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道路相关理论的研究

0.3 研究创新之处

0.4 研究方法

0.5 概念界定

0.5.1 文化建设

0.5.2 文化发展道路

0.5.3 文化受众主体性

0.6 研究思路

第1章 目标、任务与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与定位

1.1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1.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提出与目标设定

1.1.2 1986 年“精神文明决议”指导思想的转变

1.1.3 “四有”的概念提出及其演变

1.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提出与精神文明的新定位

1.2.2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1.2.3 “文化强国”的概念形成

1.3 文化的战略意义:“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

1.3.1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1.3.2 从服务于政治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3.3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发突出

1.3.4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1.4 小结

第2章 现代性与民族性:当代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1 批判封建主义与反思传统文化

2.1.1 批判封建主义是反思“文革”的必然

2.1.2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评价

2.1.3 新启蒙主义思潮与传统文化危机

2.2 文化的民族性: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

2.2.1 “思想政治斗争”视角下的传统文化弘扬

2.2.2 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之困

2.2.3 超越“精华”与“糟粕”二元划分

2.3 文化现代性的探索:从学习西方到中国气派

2.3.1 “西为中用”与盲目崇拜西方的问题

2.3.2 “体”“用”相关:盲目崇拜西方的问题由来

2.3.3 中国气派:文艺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现代性探索

2.4 小结

第3章 政府、市场与人民:文化发展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3.1 “政府办文化”与文化受众的矛盾与调试

3.1.1 政府包办下阻碍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思维定式

3.1.2 “以文补文”、“双轨制”:文化体制改革的尝试

3.1.3 改革难以推进的原因:对文化受众主体性的忽视

3.2 重新认识人民与市场: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

3.2.1 重新认识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时代意义

3.2.2 区分市场导向的文化产业与公益导向的文化事业

3.2.3 商品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的统一:全面改革的展开

3.3 小结

第4章 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意识形态领导权与文化发展

4.1 改革开放初期的意识形态与文化发展

4.1.1 “二为”方向的提出:文化与政治关系的新界定

4.1.2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4.1.3 主体性觉醒及其应对的经验教训

4.2 主旋律与多样化: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的新思路

4.2.1 重在建设,以立为本

4.2.2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4.3 信息技术革命中的意识形态工作与文化发展

4.3.1 信息技术革命与文化受众主体性的觉醒

4.3.2 网络文化建设与增强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

4.3.3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4 小结

结语: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文化发展道路的经验与新时代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银行存款论文提纲下一篇:校长素质与学校管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