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践数学教学论文

2022-05-05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创新实践数学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培养范围小,并且完成质量需要提高。在大学数学的基本课程中选取合适的知识点改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实践课,将使培养范围最大化,并且在源头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能使其更好地完成创新实践项目。创新实践课的内容选取除了基于教材,还可以依据教师的科研方向和学生的专业来设计。

创新实践数学教学论文 篇1:

基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研究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大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大学数学教学应该改变传统偏重理论和解题方法的教学方式,实施有效的改革,构建起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大学数学教学体系。文章对此进行探索,探讨了在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加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式、数学学习与教师科研方向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精神的方式。

关键词:大学数学;教学改革;创新实践能力

一、大学数学教学现状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下,如何尽快形成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相符合的人才培养新体制和新机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战略重点[1]。近年来,全国各大学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和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先后设立并实施了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实验室创新项目及大学生创业项目等[2-3]。数学是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很多大学生缺乏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影响其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大学的基础数学课程教学依然“重理论,轻实践”,在其教学改革研究中,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依然是需要不断加强的方面。导致工科数学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在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然后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自身创新精神薄弱,走不出偏重讲解理论和解题思路的老套路。实际上,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需要大量应用数学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应用、实践能力差,将直接导致专业课程学习困难。此外,学生是先学习基础数学课程,再学习专业课程,数学的纯理论教学会导致学生不能认识到数学基础知识对其专业的重要性。

在笔者所做的“工科大学生数学学习状况调查”中,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工科大学生做了广泛的问卷调查和座谈。大一(正在学习基础数学课程)、大二(刚修完基础数学课程)年级中,只有29.8% 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的目的是“打好专业基础”;61.2% 选择“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还有14.2% 选择“为了考试而学”(注:少数学生做了多选)。这说明很多学生只是把数学单纯当作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课程,而与专业应用关系不大。学习状态(包括上课状态、作业情况、预习复习情况等)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学习状态良好率只有50%左右。学校2011—2014年的高考录取分数相差不大,说明四年来录取本校的学生的基础相差不大。但是,“高等数学”的通过率却明显逐年下降,而且2013年与2014年都低于70%。

调查中发现,导致大学数学教学质量较差的原因主要有:(1)学生认为很多数学理论知识不实用,除了抽象概念,就是套公式计算,枯燥,没有学习积极性;(2)学生认为数学课程应该增加实际应用的内容,并能和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举一些专业应用的实例,才能切实认识到“數学是专业的基础”,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这表明,现在的大学生基础数学教学急需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实践教学。

文章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研究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一方面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数学不是纯理论,是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创新实践的基础;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灌输创新精神,更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运用。

二、基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大学数学教学

改革策略

(一)在数学课程学中加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式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在数学的课程教学上加强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可从多个方面进行改善。

1.加强数学课程中的理论应用教学

同济大学数学系编的《高等数学》版本已经更新到第七版,它对定理性质的证明进行了删减,增加了很多的实际应用的例子和习题。这些实例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高等数学课程与时俱进的标志。但是,一些基础数学的授课教师因为出身数学专业,对书中实例的物理背景不熟悉,所以常避开这些十分有用的实例,依然只讲解熟悉的理论部分和计算方法。这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更加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数学教师应与时俱进,不能一本教案教到底,以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增加实例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

2.培养学生一个问题多种解决思路的能力

对一个问题,教师不要拘泥于标准答案,给学生时间,一个班的学生往往会出现几种不同的想法,让有不同思路的学生提出来,让大家开拓思路,往往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对实际问题,让学生组织讨论小组,鼓励创新,多思考不同的解决路径,特别是不同于课本的创新方法。锻炼学生一个问题多种解决思路的能力会让学生充分发挥脑力,大大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3.考核中增加实际应用问题

考核中增加实际应用问题,此措施可以在根本上促使數学教师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习惯,加强有实际应用背景的实例教学。学生则更加认识到数学的基础知识对实际应用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基于数学软件开设实验课

基于Matlab,Mathematics,SAS等数学软件,开设“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理统计”等课程的实验课,并结合数学建模的相关问题,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解决。在软件的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学生的动脑动手实践能力会得到充分的锻炼,反过来这也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5.与学生的专业结合

笔者所做的“工科大学生数学学习状况调查”中学生一致要求数学教学应增加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内容。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可以由专业课教师提出基础数学课程教学的侧重点,即本专业需要的数学知识点主要有哪些,然后数学教学应该针对不同专业做出不同的授课计划。还可以更进一步弄清和专业相关的具体应用背景,对数学的实践教学起到指导性作用,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趋于专业化。

(二)将数学学习与教师科研方向相结合

高校科研与教学协同发展正在全面实施,如何真正做好,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对于大学数学基础课程,进行科教协同是有难度的。因为很多高校教师的科研项目难度大,并不适合与工科基础数学课程相结合教学。

时间序列的预测应用在很多实际问题中,很多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所需的数学知识在大学数学的主要数学课程“高等数学”范围内,“灰色预测模型的改进与拓广”是本人所研究的方向之一,所涉及的基础理论知识——最小二乘法、微分与差分方程等,都包含在此课程中,可以在教学中与预测模型的建模机理结合,既拓广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实践能力。对于灰色模型的进一步改进与拓广,一些方向具有定积分的知识即可,在教学中结合模型的改进思路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线性代数”中的抽象概念、性质、定理繁多,一向被学生认为是最抽象的一门数学课程,其应用性不被学生所了解。应用数学的研究方向之一——多属性决策,涉及的基础理论主要与线性代数的矩阵理论有关,在课程教学中可以与之结合,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再抽象的数学理论也是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对此课程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本身与实际应用就联系得很紧,所以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实践性有充分认识。灰色预测模型的改进模型之一:灰色马尔可夫模型,其中的“马尔可夫链”与概率知识紧密相关。在此课程的教学中可引入此模型的改进思路,灌输学生的创新精神。目前,时间序列预测模型主要适用于精确数序列,可以将这些模型拓广到区间预测,更有利于管理决策,而拓广的方式则与数理统计中的置信区间理论相关,在教学中引入区间预测的拓广思路,并给出不同预测模型,让学生自己组织团队完成拓广,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充分运用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精神的方式

目前,大学数学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注入式、填鸭式。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纳,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种模式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对知识深入透彻地理解。知识理解不透彻,则谈不上进行创新实践。

要让学生有创新实践能力,则必须转变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教师多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并引导学生质疑,有疑问才会有创新。对一些有联系的知识点,教师只需讲解其中一个,其他的推论或类似的知识由学生自己思考,并让学生自己讲出理解思路。对于一些习题,教师更是不能急于直接灌输标准答案,要引导学生探讨,说出自己的想法。这种主动学习,一些容易走神,让教师唱独角戏的学生也会回归一起探讨的队伍。这样,学生研究探索能力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知识理解透彻了才能进行创新实践,否则只是空谈。

对于实际应用问题,除了组织学生讨论,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现有的电子网络,查询相关信息,并通过互联网与其他学校的学生进行讨论研究,参加或组织各种论坛,开拓创新思路,这样充分吸收已有信息,集思广益,将会有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创新思路。

在大学组织创新社团也是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精神非常有效的方式。一个实际问题或者创新实践项目经常需要几个专业的知识,这种社团可以吸纳多个相关专业的学生进入,一起研究创新,将有利于取得不同凡响的成果。

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必须改变现在大学数学以教师灌输为主的方式,偏重抽象理论与解题方法的教学方式,采用注重理论应用、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与讨论以及利用网络技术集思广益进行创新实践的新的教学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学生透彻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2]牛庆玮,胡伟,刘臻.学生创新能力培養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

[3]刘建华,杜明义,吕书强等.科研项目式教学方法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大學教育,2016,(4).

收稿日期:2016-10-20

作者简介:曾祥艳(1978—),女,湖北宜昌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研究。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作项目“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工科数学教学改革研究”(2016JGB219);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作项目“大数据时代应用型统计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2015JGA216);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工科大学生数学学习状况调查及改善措施探究——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例”(JGA201508)

作者:曾祥艳 南江霞

创新实践数学教学论文 篇2:

大学数学教学引入创新实践课的研究

摘 要: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培养范围小,并且完成质量需要提高。在大学数学的基本课程中选取合适的知识点改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实践课,将使培养范围最大化,并且在源头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能使其更好地完成创新实践项目。创新实践课的内容选取除了基于教材,还可以依据教师的科研方向和学生的专业来设计。创新实践课的实行模式可以引入“翻转课堂”“微课”等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创新锻炼。

关键词:大学数学;创新实践课;内容设计;模式设计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在此要求下,全国各大高校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改革,研究和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积极倡导和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强化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1-3]。

一、现有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措施存在的问题

(一)完成质量需要改善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积极倡导学生和教师参加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启动了大批大学生创新项目和科教协同育人计划项目,这些项目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项目实施中出现了一个关键问题:参加项目的学生各个课程成绩都较高,但是他们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却较差,只能解决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很多项目的完成质量不高,因此,这些项目的投入和产出并不成正比。究其原因,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不能指望几个项目就有很大的发展,还必须从平时的课程教学中就开始培养。

(二)培养范围较小

不管是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还是数学建模竞赛

等,都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学生参与,大部分学生没有这个锻炼机会。这种状况显然不符合教学改革的目标,教学改革是希望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而且,很多学生具备完成项目的能力,但是因为缺乏积极性,不愿意报名参加这些项目和竞赛。所以,我们要激发每个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就需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贯穿实践创新思想,使每个学生具有创新意识。

(三)学生课时饱和致使不能另设创新实践课

现在的大学工科专业的课程安排已经饱和,一天的课程经常在6节以上,所以各个高校正在致力于减课时,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安排的时间,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大学工科专业的数学基础课程一般包括3~4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这些课的课时之和已经很多,各高校不可能另外增设数学的创新实践课。那么,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将一些知识点由讲授课直接改为创新实践课。

(四)新的教学方式研究易而实施难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教师从头讲到尾、学生完全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自己主动思考的时间,根本谈不上创新实践。对于此问题,教学工作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改革研究,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学方式,如:启发式、探讨式、翻转式等,还有现在国家进行的“微课”竞赛,也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这些教学方式虽然已有大量文献研究,但是并没有被大量实际运用,我国高校还是主要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一直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这说明理论研究易,真正实施难。大学课程繁多,哪些适合启发式,哪些适合探讨式,哪些又适合翻转式呢?而且,就是一门课程也不能全部采用一种方式,应该是几种不同方式相互结合。这就需要大量细化的工作,所以真正实施起来必须做好细节方面的问题。

二、大学数学教学引入创新实践课的内容设计

从现有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措施存在的问题看,现在高校启动的创新实践项目,以及一些数学建模竞赛等,不仅效果不理想,而且培养范围小,我们应该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就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了不占用课时,我们就在大学数学的课程教学中选取一些合适的知识点由讲授课直接改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实践课。那么,对创新实践课内容的选取和设计就是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筛选课本知识点由讲授改为创新实践课

实际上,在大学数学课程中,哪些知识点适合由教师讲授改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实践课,在各课程的经典教材中已经给出了答案。例如,在《高等数学》的同济版教材中,就有“导数的应用”“定积分的应用”等章节,而且关于“微分方程”的内容中几乎每一类微分方程都有物理应用实例,“泰勒级数”“傅里叶级数”更是有广泛的应用领域。所以,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哪些内容可以改为创新实践课并不难确定。

(二)基于教师的科研方向设计创新实践课

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一般是由教师提交研究题目和内容,学生报名参与完成。很多教师是在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中选取一部分简单的研究内容给学生研究。这些相对简单的科研内容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一般都包含在大学课程的内容中。比如,应用范围很广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如线性回归、灰色預测模型等,这些模型的参数估计就是一个求极值的问题,可以将《高等数学》中的“多元函数极值”这一节内容设计成一次创新实践课,让学生运用极值的理论知识解决线性回归和灰色预测模型的参数估计问题。另外,参数估计需要的目标函数是可以做出多种改进的,可以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改进创新。根据教师的科研方向将相关课程设计为创新实践课,会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有利于发现一些能力强的学生,让其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这是国内外大学都倡导的本科教育方式。

(三)基于学生的专业开设不同的创新实践课

在笔者主持的教改项目“工科大学生数学学习状况调查及改善措施探究——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例”中,选取了6个学院的近5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在“数学教学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的提议上,48.4%的学生要求“增加与专业课程相关的运用”。调查问卷也列出了4门大学数学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涉及的所有知识点,要求学生简述每个知识点在自己专业中的相关应用。这样,我们收集到了一些较具体的资料。比如,“定积分的计算”在“积分、微分电路”中应用较多;“高阶微分方程”在“RLC振荡电路”中应用较多;“傅里叶级数”在模电、信号系统中应用很多等。商学院的学生则指出数理统计的“点估计与置信区间”在“统计学”的产业估计中有应用等等。根据这些资料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创新实践课内容。

三、创新实践课的模式设计

(一)引入翻转课堂模式

“翻转课堂”模式是学生在课外先看教师录制的视频,学习课程的基本知识点,课内的时间则以做习题及问题讨论的方式进一步掌握知识点,教师在其中进行引导。“翻转课堂”在课内课外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这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根除教师在台上讲,学生想听就听,不听就玩的不良現象。这一教学模式一经提出就得到广泛关注,一些高校已经开始了翻转课堂的尝试。比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联合浙江省几所高校,录制“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大学数学课程的课外学习视频,并且,“线性代数”的翻转课堂模式已经开始实施。这种模式的引入,将解决现在学生的“课时饱和问题”,可以大大增加创新实践课时,扩充创新内容,除了课程基础内容,还能有充足的时间与教师的科研以及专业相结合,使学生得到更多更深层次的创新锻炼。

(二)与微课模式相结合

创新实践课的“翻转课堂”模式需要教师录制课前视频,让学生先通过视频学习课程理论知识,若一个视频太长,包含的内容过多,学生会失去耐心,注意力容易分散,影响视频学习的效果。“微课”模式则能解决这个问题,“微课”视频一般10分钟左右,内容精练,是将课程内容分解、碎片化,有助于学生自我消化。视频的设计引入“微课”模式,将提高“翻转课堂”模式的实行效果。国家已经开始了几年的“微课”竞赛,很多教师已经有制作“微课”视频的经验。另外,创新实践课中,相关创新实践问题的提出也可以采用“微课”方式,课前录制好视频,节省出更多的课内时间,用于问题的解决。

(三)改变现有的实验课模式

一些高校对有些大学数学课程,如“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已经开设了实验课。但是,开设实验课的目的并不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而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门数学软件,如“mathematics”“matlab”等。教师在这种实验课上只是简单地给出一些矩阵计算、线性方程组求解等没有实际背景的纯数值计算题,要学生运用数学软件得出答案即可。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没有多少帮助。我们可以改变这种实验课模式,让学生运用软件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不仅使学生学会了运用软件,也锻炼了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从而发挥这些数学实验课的最大效应。

选取大学数学课程的知识点由教师单方面的讲授改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实践课,将在源头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的完成质量。引入“翻转课堂”“微课”等教学模式将进一步增加创新实践课的课时,从而可以扩充创新实践内容,让学生得到更深层次的锻炼。

参考文献:

[1]牛庆玮,胡伟,刘臻,等.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

[2]毛洪贲,殷德顺,郭娟,等.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0,(5).

[3]曾祥艳,南江霞.基于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5).

作者:曾祥艳 何芳丽

创新实践数学教学论文 篇3:

初中九年级数学教学创新实践探究

摘要:“双减”政策影响下,初中各学科都开始调整教学模式,致力于提升学生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基于九年级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政策背景对初中数学的各个环节展开教学革新,争取能够借助科学合理的教学改革,提升数学教学效果,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本文将从依托“双减”政策,调整数学教学理念;根据科学教学规律,优化数学教学模式;利用校内课后辅导,解决学生课下作业三个方面,紧紧围绕初中九年级数学教学创新实践探究展开系统论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教学实践

“双减”政策影响下,九年级数学教学面临中考的考验,而学生的中考成绩将决定学生将来的人生发展方向,初中数学教师需要成功的教学创新,才有利于帮助学生减轻课业负担的同时,能够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课下作业是影响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针对这三个方面开展教学创新,正确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让学生能够切实减轻课业负担的过程中,能够持续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一、依托“双减”政策,调整数学教学理念

众所周知,教学理念是初中数学教师开展数学教学的重要依据,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往往会起到重要的影响。现如今,“双减”政策的落实,为初中数学教师开展数学教学创新提供了契机。在开展数学教学创新的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依托“双减”政策,准确解读相关教育文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效调整数学教学理念。

例如,当教师在讲解“全等三角形”这部分学习内容时,就需要重视自己的教学理念。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做的就是通过课堂讲解相关概念,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积累,然后为学生布置相应的课下作业,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下时间来解决学习任务。但是,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发现,“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和“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概念对学生来讲记忆很容易,但是想要熟练运用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如今,教师依托“双减”政策调整教学理念,通过课后輔导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并且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则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内化程度,让学生能够在积极的教学辅导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根据科学教学规律,优化数学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教学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而初中教师想要做好高效教学,就需要严格遵循科学教学规律,立足实际优化现阶段的教学模式,通过解决问题来推动数学教学的发展。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解题思路的明晰,解题准确度的提升都是学生学习效果提升的表现。

例如,当教师为学生讲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部分学习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规律设计本节课的内容,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全等三角形”中已学知识要点进行复习,引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然后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带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最后,教师需要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能够在课下通过完成课后作业及时复习这些内容。另外,在“双减”政策的引导下,学生的课业负担成为重点改革内容,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校内课后服务指导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校内课下服务指导环节完成课下作业,学生就可以腾出校外课余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提升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可见,教师根据教学规律优化教学模式,的确可以有效推动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

三、利用校内课后辅导,解决学生课下作业

校内课后作业辅导是“双减”政策下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校内课后作业辅导的确适用现阶段的九年级数学教学。校内课后辅导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尚未掌握的知识点和课下作业。学生课下作业不能成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自己的绊脚石,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途径解决。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借鉴各地校内课后辅导任务,有效解决学生的课下作业,让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学习自律和学习效果。

例如,当教师带领学生在学习“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校内课后辅导,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并且对学生常犯的错误进行典型讲解。如角平分线的具体画法有着明确且严格的步骤,如果没有按照正确的方法作图,就很容易出现错误。当教师将学生的学习通病进行有效点拨之后,可以让学生能够在后续的学习实践中触类旁通,有效降低失误率,进而提升解题的准确性和效率。而校内课后辅导环节,就是数学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的重要机会。

总得来讲,“双减”政策的战略意义时着眼于教育的完善,并非单单是“减负”这么简单。而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的革新过程中,需要从“减负”和“提效”两角度入手,通过这两种途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数学教师需要立足九年级数学教学实践,有计划地进行数学教学改革,争取能够帮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多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费彦斌.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改革方向与创新思路[J].天津教育,2021(33):114-115.

[2]郭亮村.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探索[J].中小学电教,2021(10):30-31.

作者:李垂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翻译研究论文下一篇:教师师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