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风格范文

2024-06-28

形成风格范文(精选12篇)

形成风格 第1篇

1. 研究自我, 正确认识自我, 是形成教学风格的突破口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有人热情开朗, 有人内敛沉稳;有人诙谐幽默, 有人质朴严谨;有人滔滔不绝, 有人慢声细语;有人善于点拨, 有人精于提问;有人板书优美, 有人博学多才思想深邃。因此, 我们要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 从自己的个性出发, 扬长避短, 在学习探索教学艺术的过程中, 摸索出能发挥自己优势和特长的课堂教学模式, 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外向型的老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情感优势, 营造出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互动的热情与兴趣。内向型的老师可以通过有质量的提问和精当的引导点拨, 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地进行思维训练。善于表达的老师可以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 通过生动形象的连珠妙语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浩瀚广博。语言质朴型的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平实中体味含蓄隽永, 如茶般的幽远芬芳。

不少专家学者对教学风格进行了不同标准的分类:有理智型、情感性和混合型的分类 (李如密) ;有热情奔放型、深入浅出型、平易朴实型、雄辩谨严型、幽默风趣型、标新立异型、画龙点睛型的分类 (李林生、于德令) ;有启迪型、探索型、善导型、合作型、暗示型、表演型、感染型和综合型的分类 (魏正书) ;有慷慨激昂型、沉稳柔和型、逻辑推理型和活泼明快型的分类 (王国俊) ;也有简单地分为质朴型和表演型的 (吴也显) ;等等。尽管专家学者基于对教学风格的不同理解而按不同标准对教学风格进行了分类。但从以上分类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教学风格鲜明的个性特征, 任何不顾自身特点盲目模仿甚至照搬别人教学方法的削足适履者, 其结果必然是邯郸学步, 令人齿冷。

2. 丰富自我, 不断积累充实, 是形成教学风格的基础

教学是一门艺术, 单凭热情是不够的。但如果对所从事的事业缺少应有的热情也是万万不行的。热情可以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促使目标的达成。如果对所从事的事业缺乏热情, 即使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也只是机械而毫无艺术的贩卖知识, 课堂必定是索然无味。美国的克莱德·E·柯伦认为:“艺术性的东西, 就是把技能和感情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结合起来, 使创造的成品赋有一种美。”教师要赋予自己的课堂一种美, 让学生在美的课堂里学到知识、陶冶性情, 就必须拥有把感情和技能结合起来的特殊方式——教学风格, 而要掌握技能、形成教学风格就必须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

教学风格不是漂亮的形式, 而是建筑在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效果之上的。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 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 多二十倍, 以便能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 到了课堂上, 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最重要的来讲。”他又说:“在你的知识海洋里, 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 应当是沧海一粟。”我们也常常听到有关“一桶水与一杯水”的教诲, 但往往是言者谆谆, 听者藐藐。学高为师, 任何一名有自己教学风格的优秀教师, 他所掌握的学科知识肯定大大超过《教学大纲》的要求。只有资之深, 才能取之左右而逢其源。现代科技高度发达, 兴趣广泛的年轻学生可以多渠道的获取信息, 对于似乎“什么都知道”的他们, 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没有较深厚丰富的文化修养, 不仅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甚至教师形象都难以维护。

教师还必须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教师只有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或教育思想为指导, 并把它自觉的运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教学中才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魏书生老师说:“我的教学不过是雕虫小技。只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 把学与教的规律搞清楚了, 人人都可以有上百种方法把学生教好。”魏书生在繁忙工作之余, 自觉地学习理论, 在教育学、教学论和心理学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不少老师照搬魏书生的课, 却只能模其形, 不能得其神。问题在于他们学的只是魏书生的“法”, 而没有像魏书生那样去学习教育理论, 以理论为指导, 探索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 遵循规律, 探索、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几乎每个名师都有自己的一套“绝技”。魏书生为实现学生的自教自学所采取的“六步课堂教学法”, 于漪力求以“教”为出发点, 转换到以“学”为出发点所采用的“网络式教学”, 钱梦龙为实现他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体系所采用的“导读法”……这些“绝技”的形成, 是他们对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孜孜不倦永不满足地学习和钻研的结果。他们独特的富有个人气质魅力的课堂教学风格引人瞩目, 是因为他们不仅有深厚的专业知识, 更因为里面注入了先进教育理论的新鲜血液。我们常常歆羡一些名师在课堂上机智幽默、轻松自如、游刃有余, 或在课后做讲座报告时旁征博引、侃侃而谈。殊不知他们口若悬河背后的辛苦付出, 只有功夫深, 铁杵才能磨成绣花针。

3. 完善自我, 不断学习借鉴, 是形成教学风格的前提

无论哪一位优秀教师, 从一个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成长为教育教学的专家,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自身的努力钻研, 更离不开学习借鉴其他优秀教师宝贵的经验。但是如果不顾自身特点一味模仿、完全照搬, 依葫芦画瓢, 那么他永远只能是个教书的“匠”, 而不是“师”, 更不是“家”。在学习借鉴优秀教师的做法与经验上, 我们崇尚根据自己特点不拘一家、博采众长的拿来, 然后吸收、内化, 与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 从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出发, 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

学习借鉴他人经验, 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 加快我们成长的进程。牛顿在评价自己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时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 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任何成就的取得, 都离不开继承和发扬。一个人如果不学习他人成功经验, 只是躲在自己的狭小空间里独自摸索, 充其一生, 可能难有超越别人的成就。鲁迅先生说, 如果单凭自己的经验:一条暗胡同, 一任自己去摸索, 走得通与否, 大家由命, 结果大部分人是浪费光阴。现在学校推行的师徒结对的青蓝工程, 正是为青年教师提供向名师学习的机会;我们应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 多听课, 多思考;在听课的过程中, 不仅要注意名师上课的形式, 提问的技巧, 点拨的智慧, 甚至是名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个手势一个眼神, 都值得我们的注意。

学习借鉴他人经验, 并非亦步亦趋, 依样画葫芦地完全照搬, 而是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之路,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有些青年教师学习名师不可谓不用心, 不仅模仿名师上课的一招一式, 连说话、走路的姿势都像极了, 但实际却收效甚微, 原因何在?不管自身个性、学生特点的完全照搬。性格内向的偏偏去效仿机智幽默的, 和风细雨般娓娓道来型的偏偏去挑战暴风骤雨、慷慨激昂型, 其结果必定是失掉自我, 失掉学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无论别人的经验多么好, 总该领略它的精要, 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 灵活运用, 要是生搬硬套, 学习好经验可能得到坏结果。”所谓“师古不泥古, 学人不似人”。齐白石先生也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学我者生, 似我者死。”以此告诫那些完全模仿、生搬硬套的人是没有前途的。画画如此, 教育教学又何尝不是这样?在学习和实践中将适合自己的化为己有, 将不适合自己的要果断抛弃, 要学会挑选甄别, 千万不能“捡到篮里都是菜”的不加选择、全盘吸收, 而是将各家之长有机糅合, 使之整体建构成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

学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第2篇

也许有人认为,从事教学时间长了,有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就错了。教学风格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长期不断追求与探索,达成符合自身个性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技巧的独特结合的结果,是教师教学艺术成熟的标志,而这仅靠经验是不够的。

作为一名刚入职的教师,没有教学经验,摹仿,是一条重要的学习途径。教师可以选择著名专家学者、名家高手模仿,也可以选择身边学有专长、教有特色的教师模仿。摹仿他们的教学方式、方法,甚至手势、语调,学习他们如何处理教材、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学习他们具体的教学组织操作策略,等等,不断丰富、提高自己。

摹仿,需要鉴别。如果只是简单地照搬照抄,满足于拿来和移植,就易出现形式化倾向,反而使教学难以开展,使自己更加困惑,甚至迷失自我。因此,教师必须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异于别人的个性心理、兴趣特长、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等,注意选择和摹仿与自己教学个性“潜质”相一致的风格特色,使其具备适宜移植生长的“亲合性土壤”,让自己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掌握和利用,做到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为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做出定位,并“定向”发展。

摹仿,需要琢磨。教师对自己所摹仿的教学风格与特色,要学会用现代教学理念进行分析,去粗取精,抓住精髓,再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大胆尝试与实验,做到不拘一式、不限一法,把适合自己的加以内化吸收,使别人的经验“为我所用”,并结合自身优势不断创新,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方式和方法来探索性地进行教学,迈出形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重要一步。

摹仿是为了独立与创造。当模拟达到一定熟练程度之后,教师应能结合自己的实验与探索情况,总结经验和教训,调整或改造所借鉴的部分教学风格与特色,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和特长发挥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并有意识地加以培育,从而使自己的教学风格逐步鲜明地表现出来。

教师最终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还必须超越单纯的摹仿,拥有改革与创新精神,敢于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学方式挑战。教师应勤于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善于对传统教学的某些弊端进行分析,并时刻思考自己的教改思路与方案,不固守现行的或老一套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注意结合个人特长或教学需要选择突破口重点攻关,以点带面,建立新的教学风格,不断实现自我突破和自我超越,等等。

教师最终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需要教师拥有深厚的个人修养基础,热爱教育,热爱教学,热爱学生,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有高度的教学热情和“乐教”精神,把教学当做一项艺术性的事业来认识和追求。这是教师追求教学风格的前提。

良好教学风格形成的条件 第3篇

【关键词】 教育为本 教学风格 培养

教师在教育事业中,形成独特的鲜明的人格。教师人格是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教师人格高尚、完美,就对学生有感染力,使学生产生敬佩、依赖、亲切感,教育效果就好。不同的教师在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不同于他人的教学特色,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对每个学生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良好的教学风格可增强学生的吸引力,能够使教师圆满地完成任务,进而增强自己对学生粘合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其渊博的知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主要表现为高尚的师德、超人的才华、深厚的学术素养等。教师的言行堪为人师,有利于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教师要时刻注意以自己良好的人格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

1、做为一名具有良好教学风格的教师,必须要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良好的道德风范,以及灵活多变的教学技巧。这些应是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是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完成教育教学活动,形成良好教学风格的前提。优秀的品格可使学生产生敬佩感。教师的品格主要包括道德、品行、人格、作风等,它反映在教师的一切言论和行动之中。教育学生是一个过程,不管教师自觉不自觉,对学生都起作用,产生影响。

2、具有良好教学风格的教师,应在自己所拥有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指导,必须具备良好的、符合新课改、符合现实需求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作为自己教育教学时间的指导思想。用渊博的知识魅力使学生产生信服感。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甚至是一股“长流水”。教师丰富的智力生活、知识如长流水,才可能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杨帆远航。教师如具有较宽知识面或在某一方面的特长,会使学生产生信服感、敬佩感。

3、要成为一个具有良好教学风格的教师,必须是一个心理健康、爱好广泛、兴趣高雅、仪表端庄,具有丰富社会阅历,使自己言谈举止,仪表形态,都对每个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4、要成为一个良好教学风格的教师,还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环境的复杂性,认识这些环境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并能够正确合理的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行为、性格特征,养成适应各种环境的正常健康心态。

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师作为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掌握最新学术动态,更新、优化自身的知识系统,使自己在教学和科学活动中更具主动和优势,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优的精神食粮。身为教师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朗如日月,清如水静”,积善成德。作为教师,必须有一种为教育事业,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才会产生强大的震撼与感染,显出十足的人格魅力。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具有良好教学风格的教师,应该根据教学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不断地更新自己教育理念,不断丰富自己文化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自己地教学风格更加完善,从而更好地为党的教育事业服务。

浅析北欧设计风格的形成 第4篇

上个世纪初, 艺术领域里的现代主义运动有一个特点, 那就是它或多或少地牵涉到意识形态问题。意大利人、德国人, 一冷一热的两群人都一样。但是北欧, 似乎并不是一个出产政治狂人的地方, 他们的心思放在设计语言本身上更多一点。诗意的情感和理性主义、功能主义的法则融合在一起, 使得北欧的现代主义设计仿佛更多了一层朴素的温情。北欧设计体现了多样化的文化、政治、语言、传统的融合, 以及对于形式和装饰的克制, 对于传统的尊重、形式和功能的一种, 对于自然材料的欣赏等。既注重产品的实用性, 又强调设计中的人文因素, 避免过于刻板的严酷的几何形式, 从而产生了一种富于“人情味”的现代美学。丹麦的设计师凯·保杰森曾说, "让线条带有一丝微笑", 这也无疑到出了“人情味”的设计真谛。纯粹、洗练、朴实的北欧现代设计, 其基本精神就是:讲求功能性, 设计以人为本。

二、北欧经济概况

北欧设计又称为斯堪的纳维亚设计。斯堪的纳维亚地处北欧, 包括丹麦、瑞典、挪威、芬兰及冰岛五国。这五个国家的经济水平都很高, 其工业在本国国民经济中都占有重要位置。同时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现以其中的芬兰的经济概况为例。

十九世纪上半叶, 芬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发展, 但进展缓慢。芬兰国民经济主要是战后发展起来的,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 二战后经济恢复阶段, 即战后至50年代初期

芬兰作为战败国, 被苏联割让了11.5%的领土, 并向苏联赔款3亿美元。当时芬兰没有接受马歇尔计划, 而靠本国的力量于1952年全部还清战争赔款, 并迅速恢复经济。

(二) 国民经济工业化阶段, 指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

芬兰工业生产增长了5倍;芬兰农业人口比重由41.1%锐减至12.2%。形成以森林工业和金属工业为经济支柱, 以化工、纺织、食品工业为补充的现代化国民经济结构, 芬兰开始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三) 现代化与国际化阶段, 即70年代后期至今。

芬兰政府积极实行以高科技为动力、建设外向型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芬兰以电子工业为重点发展方向, 大力改造传统产业, 建立新兴工业, 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电子、通讯、电气、应用生物工程、环保技术与产品等以高科技为核心的新型工业迅速发展。

三、科学领域的发展

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科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促进了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良好的经济给科学技术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 这也对其设计风格的某些方面产生了影响。

(一) 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产品设计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信息技术中的微处理技术的高速发展, 使产品功能部分向微型化发展。例如, 近年来, 举世闻名的诺基亚集团公司在信息产业领域里不断创新, 其造型及功能都受到人们的青睐。

(二) 材料科学的发展

由于很多新型材料的产生, 这也给设计师很大程度的发挥。虽然北欧设计对传统及天然材料的情有独钟, 但新型材料的出现也为其设计风格注入了跳跃的情趣及色彩。典型的例子就是塑料的发明与广泛的应用。由于塑料运用于设计中, 使得设计活泼, 造型新奇。

(三) 加工技术的发展

在加工技术方面, 北欧五个国家虽然属于小国, 其不求事事领先, 但在所从事的领域均处于先进地位。它们的研究开发能力很强, 专业面很窄、很尖, 经常是世界领先。例如金属冲压成型技术的发展, 可以获得流畅的曲面, 使产品形态设计更具流线感。多方面的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的结合使北欧风格更成熟, 更突出。设计作品外观流畅简洁, 具有强的视觉冲击力, 品味感染力。也体现了技术发展让我们的设计更美观, 更具品质。满足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

四、文化生活需求

这里说的文化需求可以理解成精神层面的生活需求。正如我国在社会主义初期的基本路线中指出:“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经济因素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及文化生活需求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值得指出的是虽然北欧的经济发达, 但北欧人并没有遗弃其文化, 而是保留并继承下来与现代文明相结合, 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与发挥。

芬兰大学的设计教授里奥·威勒海蒙先生曾这样评价:“我们可以宣称, 我们更重视设计文化, 也许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会像我们这样重视设计。设计是我们民族的基石。”

作为北欧的设计师, 他们更重视设计中的文化, 为设计作理性与感性的双重思考。为生活而设计, 为设计而设计, 作真正的设计。“风格即生活”的理念无处不在。同时, 由于北欧的商业气息并不像那些超级大国那样浓厚, 使得其设计远离了美国式的纯商业设计而更具审美性。可以说北欧设计的产品并不仅仅是一件商品, 更是一件艺术品。

北欧设计中的产品设计以家居生活用品为主。这也是由于经济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使大家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北欧人极其渴望除物质以外的精神享受。本世纪初, 瑞典人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把日用品做得更美!”“选择更好的用具, 可以改变生活的样式!”

五、自然资源环境的保护

北欧国家非常注重自然资源环境的保护, 因为其设计灵感很多是取材于自然, 将山水的大自然灵性融入设计作品, 使其充溢着一种源自自然的艺术智慧与灵感。所以他们为环境保护投资了大量的资金, 可以说经济情况仍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例如, 作为欧盟成员国, 丹麦一直致力于自然资源环境的保护, 他们发明的生物废水净化系统, 很受欢迎。能源领域的开发亦是如此。目前, 丹麦是世界上最大的风力涡轮设备和技术的出口国。

六、总结

在营造天人合一的自然气氛里, 北欧人似乎有着不可替代的天赋。永远是材质的精挑细选, 工艺的至纯至真……它简约得夸张、它唯美得寻求自然, 它的特征转化成为一种与生俱来且血脉维系的风格化。北欧设计作品回归自然, 崇尚天然韵味, 外加现代、实用、精美的艺术设计风格, 反映出现代都市人进入后现代社会后的另一种思考方向。

作为我国, 一个历史悠久, 传统文化气息浓厚的国家, 在设计方面正应该寻求这个历史与文化的切入点, 体现我们的民族特色, 形成中国风格, 在世界构成“中国风”。同时, 也应该与一些优秀的设计国家进行设计思想, 设计方法, 设计工艺等方面的交流。让我们在设计中得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重享受。

摘要:北欧现代设计风格以纯粹、洗练、朴实、简约, 富有十足的“人情味”而闻名。其设计讲求功能性, 以人为本。其主要的形成因素包括历史, 文化, 传统, 地理环境, 经济水平等。

关键词:北欧,风格,经济,科学,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李超德.设计美学[M].安徽: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4.

形成有自己特点的教学风格 第5篇

我希望在将来的5年里,也就是我工作10年的时候,达到有自己特点的教学风格,具体来说就可以有八个字表达:严谨,幽默,专一,博学。我希望在学生的眼中我就是这样一个有自己特点的老师。对于这八个字的理解,我将做进一步的阐述。

愿景:以上八个字所含概的内容,为自己的特色与品牌。认真做到,努力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以将来的5年为一个时间段,围绕着八个字展开一系列的自我训练及实践。

背景:现在我已经教学6年了,在学校里一直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熟悉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及方法。对新教材和新课标也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其中参加过大大小小的各种培训,在这么多专业培训学习与自己一线教学实践中,我的理论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育有了一些比较全面的认识,可以说,这时提出树立起自己的教学风格的个人专业发展目标是有基础的,这个基础不但是有从事一线小学数学教学所打下的实践基础,还有这么多年来广泛学习的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更有第八次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要做一个有着较高文化素养的教师。可以说现在提出这八字规划是及时的,也是比较适合本人自身发展需要的。

学校现在也比较鼓励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走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要培养有体验精神,会用体验方法学习的学生,就首先要有敢于体验,探索的教师。所以教师就要勇于体验去塑造有自己特点的教育教学风格。定此目标其实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表征:现结合具体的要塑造的教学风格,做一个较为详细的表诉。第一点,这八个字是两两相对的,“严谨,幽默”;“专一,博学”表面上看起来每组是相对立的,严谨与幽默,专一与博学。其实两者都是统一的。

严谨:治学上认真严肃,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如詹明道老师说过,老师在每个学生眼中都是知识的化身,你们口中说的话,手上做的事都是正确的,这也就叫做“言传身教。”所以我一定要有这样的严谨作风。在业务上,主要表现在细致钻研教材和教学资料,严格做好二次备课和课堂预设。在班级管理上,认真公平的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以实现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养成习惯为近期目标。幽默:“课堂上的气氛全在教师掌控。”南师大郝京华教授曾经说过。想一想一个没有生气,死气沉沉的课堂,学生怎么能有一个愉快的心情学习呢,课堂气氛全在与教师的驾御和调节,一个缺少幽默感的教师是很难吧课堂气氛调节好的。所以我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喜欢上我的课,让我的数学课堂上除了逻辑和思考,计算与推理之外,再多一些笑声和诙谐的启示。课里课外让学生发现数学的乐趣和数学家的幽默。教师幽默的基础的教师对自身教学内容的更深层次的把握。记得看王凌老师上《统计》一课,就深有体会。(王凌老师课的开头是这样的,我们今天来学习买盒饭,看看怎样来买盒饭,老师刚才买的时候,好象被老板坑了,你们帮我算一下。)课堂立刻活跃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被激发了。这样幽默的气氛是很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而这样情景的创设是王凌老师在深层次的理解了分类统计学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

严谨和幽默并不矛盾。两者其实是统一的。因为只有治学严谨的教师,他才会很好的运用幽默去感染学生,也只有严谨的教师他使用的幽默才会让学生有启示,才会雅,才会不落入说低俗笑话的圈子里。

专一:对所教的数学学科要有专一的情节,不可以有一种,要是我数学教不好,我去教语文就是了,或者较外语等。其实这些都是对自己不自信的标志,要相信自己,一定能把数学教好,并有自己对数学课堂的独特认识和理解。专一的研读数学史和数论,对所教的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并对整个中国乃世界的数学发展做到较为细致的了解。对于小学阶段的知识及其对于初中,高中相关延伸知识,也要清楚,这样才能体现出我们数学教师的专业性,不是谁都可以来做的,来较的。这样五年下来,数学业务能力将得到飞跃性的提升。博学:就是多看书,对于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要多元化,除了精通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外,对语文,外语,科学,自然,历史,地理,生物,体育,美术,音乐等各个学科的知识都要主动的去接触、了解,不说掌握的都好,至少要知道,一个问题出现其相关的知识点有那些,从那里可以找到资料并解释。

“专一与博学”也是不矛盾的,专一是博学的基础,博学是专一的补充。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学生说,某某老师只会教数学,其他的什么都不行。我想让我的学生这样说,葛老师,数学教的最好,其他的知识,你也可以去问问他。只要我们能专一于我们的数学知识,就会发现其实许多知识自身就是相通的比如说数学和科学,与自然现象等。

秦仲文艺术风格的形成 第6篇

关键词: 秦仲文 中国画 山水 艺术

秦先生新艺术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依赖于传统技法的实验以及创新,此处仅以秦先生主观的艺术见解方面来探讨他成功的原因。

第一,是他对中国绘画超出技法层面上内在本质及境界上的认识。秦先生曾说:“中国画以意境,气韵,格趣为最高境地。” 秦先生的绘画作品博大、沉雄、清越、俊朗、充溢了诗情与画意,给人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在秦先生磅礴大气的巨制当中,让我们感受到的是笔墨悠纵所显示出的大气和快磊,在秦先生意境隽永的绘画作品当中,我们感到的是虔诚的宁静和旷达,就像远离了喧嚣的城市,进入了美丽的田园,进人迷人的山野,让人尽情的呼吸那清新的空气,观赏生机勃勃的野草山花,体验自然的真与美 ,在这样的意境里,我们的灵魂得到了净化,回归到了本真。

第二,是他对作品创新的重视。“艺术的重复等于零”,这也是秦先生经常对学生们讲的。秦先生每一幅的绘画作品都是经过他反复的潜心酝酿,并将画面构图、用墨、用笔、形态、意境等因素了然在心,方才动笔。秦先生的作品倾注了生命的活力和热情,是精神情感的升华。秦先生的一生都追求变革和创新,他认为:“创新得有两个方面的基础,一是必须有民族传统的基础,必须要懂得本民族的风格特征以及精神的所在。第二要有深入生活的基础,艺术创作只有在生活之中汲取新的养料,只有这样才能创新,闭门造车是创作不出优秀的作品的”。秦先生不鼓励以古人的风格作为自己的风格,他说:“古与今,时代不同也,中与西,地域有差别也,故学画之温故,尚须结合以往,结合时地,结合自然,而后能孕育其新。”

“艺术贵在独创”,秦先生认为,表面的好看是俗套,唯有有那些粗犷的、没有雕凿的天然风貌,才更能表现出本身的活力,这样才能更能突出内在精神的美,这种“大气”和震撼也根植于他的作品中。他曾说:“有至大、至刚、至中、至正之气蕴蓄于胸中,为学必尽其极,为事必得其全,旁及艺术,不求工而自能登峰造极。” 秦先生认为假如仅从笔墨上做文章,这是不能成大器的,艺术是来源于生活,但却高于生活,他曾说:“山水画家,不观黄岳之奇变,不足以启画家心灵中之奇变,然画家心灵中之奇变,亦非黄岳所能赅之也。故日:绘画之事,宇宙在乎手。”

最后,秦先生也十分注重品格的修养。他经常告诫他的学生要避“时俗”,去掉“习气”。他常常说“品格不高,落墨无法”,“美情与利欲相背而不相容,去利欲愈远,离美情愈近,纯真坦荡之人,方能人美之至境”。 他在《近代中国画家和画派》中又说:“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虽咫尺之隔,往往辛苦一世,未必梦见。” 秦先生的画,就像描写的这样,充满生机,天人合一。他曾说:“画一看既佳,渐看渐倦,这是能品,一见平平,渐看渐佳,这是妙品,初见艰涩,格格不人,久而渐渐领会其佳,愈久愈爱,这才是最高层次的神品逸品。” 秦先生一生的学问品格,是追求大道,追求尽善尽美的一生。秦先生沉静心境,画品和人品已融为一体,他曾说:“作画时须收得住心,沉得住气,收得住心,则静。沉得住气,则练。静则静到如老僧补纳,练则练到春蚕吐丝。” 除此之外,秦先生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也与他的个人品质和责任感的诉求有很大的关系。他以老辣的笔法,生动的刻画,诗、书、画、印完美的契合在一起,真乃一派充满天趣盎然的生机,为人们所钟爱。秦先生将一生都奉献给了艺术教育的工作,直到去世之前,他还在美术教育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工作,他不以出售自己作品作为生计,忠信自己心爱的艺术,心想着振兴中国画教育事业,继承和开拓中国画的精髓。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后,他主要以写生为主,作品较前更加充满灵气,他潜心酝酿,精心描绘,时时追求一种大气,雄浑,俊朗挺拔的气势,他的作品中无不透露出他放怀天涯的人生态度与旷达的胸臆,在作品题材上,他更是将祖国的大好河山赋予鲜活的生机,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秦仲文. 中国画的特点[J]. 美术,1957,(5).

[2]秦仲文. 论画六法[J]. 美术,1959,(5).

[3]秦仲文. 画论选注——论顾陆张吴用笔[1][J]. 美术,1959,(6).

[4]秦仲文. 近代中国画家与画派[J]. 美术研究,1959,(4).

[5]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6]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8]洪再兴.中国美术史[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9]郎绍君、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经典. (上、下册) .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

作者简介:刘飞龙(1986-),男,河北石家庄人,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史论。

青年教师应尽快形成教学风格 第7篇

教学风格是一顶标志着教学艺术高度成熟的桂冠。如同失去自己芳香的花朵一样, 没有独特个性的, 没有风格的教学, 只是教科书的传声筒, 只能是教书匠, 而永远成不了教育家。毋庸置疑, 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但是我们青年教师还是要尽快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可以不成熟, 但要有这方面的追求, 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完善。

首先, 这是由我们的职业特点决定的。我们的教育对象是鲜活的人, 我们的职业要求我们不可能等教学风格形成了再去教书, 所以, 我们一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实践已充分证明, 教师的教学风格一旦和学生的个性培养联系起来, 就能显示出不可忽视的价值和作用。教师教学风格中的个性化色彩, 直接而强烈地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例如, 抒情奔放的“情感型”教学风格, 会促进学生形成热情开朗、活泼灵动的个性;严谨精细的“理智型”教学风格, 会促使学生形成一丝不苟、思维缜密、崇尚理性的个性等等。不但如此, 一个个性鲜明的教师甚至能影响学生的前途和发展方向。前段时间网上流行的“最牛历史教师袁腾飞”很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他的学生因为喜欢听他的课而在高考中报考历史系, 足见一个教师的风格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的大。

同时, 教学发展的规律也要求我们尽快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刚从事教育工作的前几年是适应期, 适应期是教师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 刚从大学毕业, 教师充满了对事业的热情和向往, 精力充沛, 活力四射, 求知欲表现强烈。所以一个教师最终发展到什么层次,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适应期的发展状况。如果适应期内, 教师不能完全适应教育工作, 随着激情的消减、倦怠感的产生, 就进入职业疲倦期, 以后很难再有提高了。

所以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 应该尽快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可以不完美, 但要有这个追求, 并付诸行动。以对得起学生, 对得起我们的事业。

其次, 这是由现实环境决定的。现在教师压力是很大的, 大部分学校都实行全员聘任制, 我们的合同都是一年一签的无保障合同, 每一次考试成绩都要精确到小数点后的两位, 所以拿不出绝活, 拿不出成绩, 学校随时都会让你走人。

再次, 一批高学历的人才补充进教师队伍也为在校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以我们学校为例, 从2006年开始, 我们学校招聘的教师都要求具有研究生学历。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 基本功扎实, 视野开阔, 教育理念先进, 富于创新精神, 有激情, 有热情。这就为尽快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创造了条件。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说到底还是要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为依托的。

青年教师怎样才能尽快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 要热爱教育事业, 保持对教育工作的热情。这一点很重要。如前所述, 教学风格是教学艺术成熟的表现, 是优秀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教师对教学风格的执著追求和努力探索是形成教师教学风格最活跃的因素, 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不热爱教育事业, 天天提不起精神,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没有执著的追求与探索就不可能有创造, 没有创造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第二, 教学风格要与自己的个性特征相吻合。教学风格不仅仅是个形势问题, 与一个人的素质、性格密切相关。教师的劳动, 按照美国学者札德的划分, 是仅次于科学家之类的高层次的创造性的艺术劳动。而一切称为艺术的东西, 无不包含艺术家个性的精华。可以说, 教学风格的不同, 主要在于教师个性的区别。教师只有充分认识、把握自己的个性特征, 并按照教学目的和审美要求, 把它运用于教学实践, 在教学中体现出来, 这样的风格才是属于自己的、有魅力的。教学方法、技巧可以模仿他人, 风格则不能。同样一个手势、眼神, 在自己看来可能是美的、有魅力的, 若照搬过来, 效果可能恰好相反。风格的独特性, 正在于它的不可师承性和不可模仿性。

第三, 要勤于思考, 善于学习。教学风格具有不可师承性的特点, 但并不是说风格是完全不可把握和借鉴的。所谓不可师承, 只是相对的, 对前人、他人风格的借鉴, 通过心灵的体验和领悟, 把它渗透到自己的心灵世界, 就能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 融汇于自己的教学之中。因此, 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一切有成就的、有特色的教师的风格, 但又不亦步亦趋, 这样可以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 尽快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语文教师教学风格形成探讨 第8篇

一、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

1.知识体系。

知识结构是指教师为了某种目的的需要, 按一定的组合方式和比例关系所建构的, 由各类知识所组成的, 具有开放、动态、通用和多层次特点的知识构架。这种合理的知识结构既有精深的专门知识, 又有具有广博知识面, 具有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的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体系。语文教师的知识类型基本上决定了教师的授课方式, 这也是教师不同教学风格的具体表现。知识渊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就是滔滔不绝, 名人名言、哲人警句、经典事例无一不是信手拈来, 用得恰到好处, 讲课的精神劲儿也特别足, 教师的精神带动了整个课堂的听课氛围, 教学效果自然很好。倘若教师知识面狭窄, 讲课只会照本宣科, 学生根本没兴趣听, 长此以往, 教师自己也会有强烈的挫败感, 进而影响自己的教学。

2.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必备的意识, 它是学校教学人员为自觉适应社会的发展、科技进步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而进行的超前教育、科学教育、创造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意识, 也是新时代必须具有和不断增强的职业活动意识。一个头脑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推陈出新, 在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策略方面总是能带给学生新的感受, 独特的教学风格受到学生的欢迎, 教学效果也大大提高。

3.个性特征。

个性特征无外乎包括气质、性格、人格等方面的特点, 不同的教师在个性方面的表现是不同的, 主要表现在个人修养、文化底蕴、兴趣爱好、人生态度、专业素养以及价值倾向等方面;在教学方面主要体现在教学风格等方面的不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人,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特征, 这些个性特征会影响其各个方面。就性格方面而言, 从心理活动的倾向上可以把性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 不同性格的教师在教学中的表现是不同的。前者趋近保守, 在教学中表现出循规蹈矩, 不愿创新;后者比较开放, 喜欢追求新事物, 敢于创新, 两种类型的教师会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 也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

4.社会阅历及教学经验。

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轨迹, 有自己独特的成长历程, 有自己的社会阅历及社会经验, 这些阅历和经验不仅影响着生活的各个方面, 也影响着教学。具有丰富社会经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会结合自己的经验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使教学更富有哲理和吸引力。教学经验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有关教与学的感悟或理性认知和处理教学问题的行为方式。从事教学实践时间越长的教师, 其教学经验往往比较丰富, 但并不代表就一定会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教龄较长的教师如果不愿变通, 只是照本宣科, 并不会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 从而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5.教学环境。

除上述影响因素以外, 教学环境也会影响教师特色教学风格的形成。教学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指有利于教师特色教学风格形成的课堂教学设备、较稳定的研究场所及所需的其他物质条件等;软环境主要包括学校领导对特色教学风格形成的重视程度、相关政策以及有利于特色教学风格形成的教学研究氛围等。具备良好的硬环境有利于教师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设计优秀的教学方案, 利用一流的技术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 从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这些是教师形成课堂特色教学风格的物质条件。而软环境的兼备更能够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 调动他们的教学积极性,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掌握更好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风格的形成途径

1.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人为本是教学的宗旨, 教学活动要体现“以学生为本”。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讲解传授过程, 更多的是文化传承、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过程。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 还应是学生得以信赖的对象。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言行、情感及心理活动, 让学生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 相信学生, 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2.努力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 要想成为真正的教学艺术家, 并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 首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 对所授课程充满激情, 并加倍热爱自己的学生。教学既是一门学科, 也是一门艺术, 把教学作为一种艺术事业来追求, 是每位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应有的观念和意识。小学语文教师如果把教学当成是一门艺术, 那么不仅会受到学生的喜欢和尊敬, 而且教师本身也会感受到教书育人的快乐, 产生自豪感。

3.熟练掌握教学的基本规律。

熟练掌握教学的基本规律是教师追求课堂特色教学风格的前提。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充满科学性和艺术性, 必须刻苦锻炼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掌握教学的基本规律。只有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掌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需求, 娴熟地运用教学方法技巧, 不断积累课堂教学经验,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使课堂教学不仅教学质量高, 还深受学生的欢迎, 如此一来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艺术风格。

4.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 要想给学生一滴水, 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要想给学生一桶水, 自己必须拥有一片海洋, 说的就是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这样才能为学生解惑, 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尊敬。知识体系从更广的层面上讲不仅指教师的知识面, 还包括教师的阅历、经验等。一个具有丰富的阅历和社会经验的教师, 会更受学生欢迎。他们善于将自己的经验和课堂教学相关的内容紧密结合, 便于学生更好理解, 同时, 学生们乐于倾听教师宝贵的社会经验, 把社会经验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也是教师教学风格的一大特色。

5.敢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凡是在教学上具有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 大都是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结果。教师应对别人的做法进行合理的改造, 根据自己教学的特点, 创造出适合自己个性的教学风格。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固步自封, 要勇于创新, 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笔者见过一位教师, 其课堂总是充满欢声笑语, 教学方法也别出心裁, 能根据教学科目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 大胆创新, 受到学生爱戴, 学生能轻松地学到知识。

6.大胆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教师创造性教学活动的结晶, 也是向其他优秀教师学习的产物。学习前人必不可少, 在大多数情况下, 没有模仿的过程, 独创几乎是不可能的。教师在追求教学艺术的道路上, 应注意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扬其所长, 发挥优势, 独辟蹊径, 大胆创新。教师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必须虚心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 吸取精华, 为我所用, 使自己的教学日趋完善。

7.勤于反思教学的经验教训。

反思是对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有效度的分析, 以指导下一步的教学实践, 即是对教学经验的总结与思考。反思是教学风格的过渡期, 也是关键期, 教师最终能否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时期教师的反思成果。近年来, 教育部门大力推进教育改革, 作为教师, 应及时关注教学改革, 把关注教学改革作为自己教学的一部分, 及时补充教学内容, 向学生传达有效信息, 这也是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的一个重要途径。

日本传统木建筑风格的形成 第9篇

1. 日本为什么没有选择永久性建筑

木建筑具有抗台风地震,易维护管理,建造垃圾少,木材不含有害物质,适合日本风土,居住舒适等许多优点。它凝结了日本人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生存智慧。因此,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很多日本人仍然十分喜爱木建筑房屋,还在研究木建筑,致力于传统木建筑的传承与现代木建筑的创新。

从世界更广阔的视角来观察建筑时,木建筑与石建筑相比,耐蚀性较差、耐用时间短。在夏季高温多雨的日本,木建筑的寿命更不会很长久。为什么日本几乎全部的住宅都使用木建筑,就连寺庙、 神社等要求长久使用的建筑也使用寿命较短的木建筑呢?这其中一定存在某种历史原因。

1.1早期建筑技术不发达

日本直至镰仓时代( 公元1185-1335年) 一直居住在称之为“竖穴式房屋”的简单建筑中,一般维持10~20年,腐朽后再重建。经常发生的地震可能无法建筑永久性的房屋。另外,建设坚固耐用的房屋从经济上和技术上都有一定困难。日本古代的建筑手法建造的宫殿和官衙都不能遗留下一代使用。在佛教传入日本之前,日本的建筑即使是天皇的宫殿,也是在“掘立柱”之上的木结构建筑,屋顶使用植物性葺材,没有考虑到使用几代那么长久。 在古代的日本人思想中,原本就缺乏将建筑物保留50年、100年的想法,因此,也就没有形成建筑永久性建筑的技术。

1.2宫殿、皇都建筑频繁搬迁

平安时代(公元794-1184)的皇宫也不是永久的设施,每一代天皇都要新造宫殿。皇都也如此,飞鸟时代( 公元593-709) 至奈良中期(710-793),每代天皇都要迁都。频繁迁都现象对于建筑技术进步有很大影响,造成建造师对于建筑寿命没有特别追求。

1.3神社的被动搬迁

古代神社是政教合一国家的一种国家祭祀设施, 因此神社需要建在皇都或者附近,皇都或者皇宫经常迁移必然导致神社也要迁移,因此,神社建筑也不可能存在永久建筑。在佛教传入日本之前,神社本殿在祭祀时,只是起到为神降临提供一个场所的作用,祭祀结束后就被拆除。这与天皇即位时所建造的大赏宫在大赏祭结束之后也要拆除是同样的。

1.4追求纯洁性建筑

伊势神宫在至今1300多年的时间里,每20年举行一次式年迁, 共计举行了63次迁宫。迁宫不但耗费大量资金、人力,还要消耗大量珍贵的林木资源。其中的原因是日本文化中被称为“秽”的一种巫术信仰。日本人认为通过经常新建驱除“秽” 来保持神的居住场所的纯洁。

2. 坚持木结构建筑的深层次原因

2.1自然与社会条件的影响

日本的气候温和,夏季高温多湿,雨量较大,四季分明。由于日本自然灾害多发,深切感受到大自然的威胁,注意与自然共生。岛国环境不太受外敌威胁, 单一民族国家即使改换统治者还是相同民族来治理国家。在这种风土和社会条件下,日本不需要威慑外民族的巨大建筑和象征统治者特定民族的特殊建筑。传统木建筑最容易融入周围的自然环境之中。

2.2气候条件的影响

古时的夏季高温多湿季节里,降温是个大问题, 在当时条件下夏季降温只有借助于自然通风。钢结构之前,只有石建筑、砖建筑等砌体施工法和柱、 梁构成的框架结构施工法两种。前者通过外墙承重支撑建筑物全部重量,因此墙壁必须坚固,需要增加墙壁厚度或者减少墙体开口来实现。而框架结构即使没有墙壁立柱和横梁也能够承重,可以最大限度地在梁柱之间上下左右扩展开口。这样的建筑可以达到夏季高温多湿地区通过自然通风实现冷却目的。此外,将房檐延伸出来,使光照不能直射到建筑物的侧方,起到了防止室内温度上升的作用,可以在盛夏时增加室内的凉爽。

2.3优质建材和丰富资源的影响

框架结构用的建筑材需要的基本条件是具有一定的长度、结实、耐久。在钢架结构技术开发之前几乎只有木材可以满足这一条件。框架结构建筑需要支撑很大、很重的屋顶,要求结构材料具有很高强度。另外,抗震能力与建筑物质量成正比,所以建筑材越轻、越结实越好。日本优质木材均具备这些特点。从资源的角度看,扁柏分布很广,生产成本低,运费低。木材重量轻容易加工,耐久、结实。 树干通直,可以获得十几米长的“一截材”,满足柱子、梁、檩等各种要求。

1|日本早期的住宅(图片来源:https://ja.wikipedia.org/wi ki/%E6%97%A5%E6%9C%AC%E3%81%AE%E4%BD%8F%E5%AE%85)

2|法隆寺(7世纪)(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3|近代木建筑——山梨县早川丁(图片来源:https://ja.wikipedia.org/wiki/%E9%87%)

4|现代木建筑——山鹿樱花温泉馆(图片来源:http://www.forum.or.jp/menu2_10_10.html)

2.4中国传统木建筑的影响

伴随着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寺庙建筑也同时进入了日本。由于寺庙建筑的巨大影响力,日本的寺庙建筑基本都采用木建筑。法隆寺被认为是最早建造的、完好保存至今的最古老木建筑。在建造法隆寺建成以后的1300年里面,日本的神社和寺庙都是木建筑。当佛教建筑刚刚传入当初时,日本基本上是原样接受了这个异文化,但是,之后逐渐为日本的气候风土以及固有建筑观所改变,在这个异文化被融合、扎根之后,直至到平安时代中期大约经历400年,日本接受了其中的建筑技术与理念,逐成为此后的日本木建筑骨架,形成了新的建筑文化。

2.5频发的自然灾害影响

日本自然灾害多发,其中对于建筑影响较大的是地震。因此,日本从很早就研究在住宅建筑中的地震预防技术,不但形成了世界一流水平的地震预测预报技术,还在抗地震结构研究方面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从抗震角度看,由于木结构中各部件之间的衔接采用卯榫结合使木构件相互连接,当发生地震时卯榫之间的空隙可以吸收和释放地震时产生的振动力,大大地减少了建筑受损。

3. 宗教信仰在建筑风格形成中的影响

建筑本身是一种人类从自然中主动索取自身生存空间的行为。因此,在考察建筑风格形成的时候, 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当时的人们是如何看待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的。

3.1神道教对于建筑的影响

神道教作为日本民族宗教,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没有经卷的宗教。神道教的特质之一就是宣扬“神国观”,主要为维护所谓的“万世一系”的天皇神权服务。明治维新之后,国家神道教出笼,主张神道与政治融为一体,形成了所谓的“祭政一致”。因此,国民对天皇也是绝对崇拜的。在信仰与权力高度融合的国家里,统治阶层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出发,把神道信仰看成是至高无上的, 因此,要求对于神的信奉必须诚心诚意,对于神的愿望必须完全满足。

日本人把建筑看作是借给神暂住的场所,因此, 虽然要建造最好的建筑提供给神使用,但是没有必要考虑使其永远长存。所以,神社建筑是以未来重建作为前提而建造的。像伊势神宫在1300年前就形成了20年一次的式年迁宫制度,在建造时根本就没有考虑使其成为一个永久的建筑。由此可知, 在日本,建筑中包含着一种为了信仰而建造神圣建筑的精神行为。因此,建筑不能夸张、不作华丽装饰、追求质朴适度等逐渐成为日本建筑风格的核心。 即不要逆神而为的永久建筑,只要在需要的期间存在即可。

3.2精神信仰对建筑的影响

基本上有三个方面: 一是,厌恶污秽。古代日本人曾经有过很强的厌恶污秽的习惯,这种传统习惯在一些场合经常看到。例如,古时每代天皇的皇都要更换地点修建新殿。民宅为了驱除死者污秽要举行驱除仪式。二是,巫术信仰。当佛教传入日本之后,佛教所带来的巫术信仰与原有的厌恶污秽习惯结合,共同对日本传统建筑风格产生很大影响。 三是,树木信仰。认为建筑使用了神住过的树木, 因此也要对树木怀有崇敬之心,要尊重树木的尊严, 通过使用具有巫术力的树木、神降临的树木、神居住的树木材料建造建筑物,可以得到神对于生命和财产的保护,这就将树木不但看做一种建筑材料, 还赋予了精神层面的东西。此外,茶道推崇简朴、 优雅,禅宗注重静修、朴素,都影响了日本人的建筑风格。

在上述精神信仰影响下,认为用非永久的木建筑就足够了。而这个时间的长短绝不是因为气候条件或者施工材料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精神信仰。 神社和住宅建筑也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而不做很长久的考虑。日本现代住宅平均30年的寿命与西方的100年相比也是很短的。

4. 结语

日本自从远古开始就是一个信仰神的国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神的存在。地震、风雨、雷电等都是神在操纵。所以,产生了一种在建造上不损害神、 不逆神的意志而为的建筑思想,建筑本身也就带有了神的色彩。日本传统木建筑特征是谋求与自然和神共生,作为一个懂得自然威胁的民族不向自然挑战,谋求与自然协调融合为宗旨的建筑,也积累了顺应而不违背气候风土的技术。

关于节目主持风格形成的探讨 第10篇

1 节目主持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

1.1 个性特征

主持人主持风格的形成源于其最初的个性特点, 因为原始的个性会促使主持人朝着自己规划的方向前进, 包括性格、嗓音、形象等, 比如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的主持人何炅, 其本身性格属于开朗加上偏搞笑的形象, 也使得《快乐大本营》的主持风格偏娱乐、搞笑类型, 而像《鲁豫有约》的主持人鲁豫, 其自身性格较沉稳, 因此主持风格较真实, 语言也较亲和、自然、锋芒。所以主持人在节目主持中, 往往会通过语言风格表现其心理特征, 从而将主持风格在节目中充分发挥出来。

1.2 生活经历

主持人和观众一样, 在社会中经历属于自己人生过程, 个体在社会中, 都具备一定的人际关系, 并且具有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生活经历, 这使得每个人的性格迥然不同, 主持人也正是因为个人生活经历的关系导致其主持风格的独特, 在节目主持中, 通过个性化语言表现其社会经历, 比如崔永元的《实话实说》节目, 其主要亮点是在平常谈话中寻找亮点, 使平凡事变的不平凡, 能从日常小事中找出刺激观众的话题, 这是基于丰富的生活经历, 只有主持人之前体验过与观众相同或类似的事情时才能体会小事中蕴含的深刻内涵, 从而激起观众的认同。

1.3 学识修养

主持人要形成自己的主持风格并被观众认同, 就必须具备相应的文化修养, 这也是主持人的基本素质, 节目主持人充实的知识基础可以使主持人对观众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时信手捏来, 发表自己独到的理解, 形成主持人独特的风格, 并且学识的修养能让主持人应对多元化社会发展, 形成主持人对不同文化的包容与吸收, 比如央视著名主持人杨澜, 在其访谈节目《杨澜访谈录》中, 由于其自身学识修养的丰富, 因此在节目通过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及对事件的独到见解, 语言中往往绵里藏针, 善于应变各种情况并且语言得体, 让人找不出破绽, 这与其深厚的文学修养是分不开的。

1.4 社会情感

情感对主持风格具有重要影响, 无论是作为综艺节目主持人还是访谈类节目主持人, 在节目的主持中, 主持人的个人情感会在其中不自觉的表露出来, 这种情感的流露具有感染现场观众的作用, 对于主持人阐述真实事件十分有利, 情感能改变主持人对传统事件的态度和看法, 对主持人的主持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在主持人进行现场即兴发挥时, 情绪会导致主持人进行下意识的行为, 达到事件表现的独特效果。比如《鲁豫有约》中鲁豫对四川地震的评论, 由于自身对四川灾情的关注和遇难人的悲痛, 因此, 在访谈中, 鲁豫会情不自禁的流出眼泪, 这种情绪会带动观众, 衬托一种悲伤的氛围。

2 主持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

2.1 传播环境影响

1) 时空环境的影响, 时间、地点、场合这类环境因素一方面影响主持风格的选择, 一方面制约格调的生成, 主持人可以借助时空环境创造新的主持风格, 根据时代的发展与不同年代人的审美观念, 主持人在策划节目时就会根据相应的发展进行调整, 比如我国的《春节联欢晚会》, 在20 世纪90年代与21 世纪, 其主持策划有着不同的风格, 90年代的人们在主持人风格上偏向沉稳、严肃性的, 而到21 世纪, 随着人们对诙谐幽默语言的青睐和喜爱, 春晚节目主持人也向着搞笑、诙谐的方向发展。

2) 媒体环境的影响, 媒体环境主要是指主持人工作条件的改变, 各个媒体为主持人提供不同的物质平台, 一方面限制主持人个性风格的发挥, 而另一方面也对主持人的风格进行拓宽, 各个媒体积极为主持人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 比如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在摄影棚内搭建了一个游泳池, 这使得节目主持人更容易发挥娱乐节目的主持风格。

2.2 传播对象的影响

主持人的主持风格除了主持人的自身影响外, 还受到观众的影响, 可以说主持风格一半是主持人创造的, 一半是观众创造的, 因为节目一旦形成自己的主持风格, 就具有自己的观众群体, 主持人行为与观众个人行为一致, 观众就会对此表示认同, 并且会形成一种期待的心理, 并将其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以同一种主持风格, 在不同的电视观众受众群之间会呈现不同的形态, 使每一位观众都具备相似之处, 达成对节目主持风格的一致认同。

3 结束语

随着传媒手段的更新和传播范围的增加,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节目观众群体分类也逐渐明显, 针对节目的分众化现象, 节目主持风格的多元化需求成为当前节目生存的重要手段, 而作为节目主持人, 要根据节目的受众形成特定的主持风格, 确保主持人形成的主持风格适合特定的观众群体, 使节目不仅能正常运作, 而且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要:每天打开电视, 点开综艺频道, 都能看到主持人的身影, 然而不同节目的主持人其主持风格是不同的, 有诙谐型、稳重型、严肃型等等, 然而主持风格不是一时形成的, 而是经过长时间所积淀下来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主持人风格的形成分为内在与外在原因, 基于此, 本文对节目主持风格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节目主持,风格形成,探讨

参考文献

[1]于贝特.关于节目主持风格形成的探讨[J].赤子 (上中旬) , 2015 (05) .

[2]白月.浅析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主持风格的培养[J].品牌, 2015 (04) .

[3]陈佳希.节目主持人风格的固定与转型[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05) .

关于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探讨 第11篇

[关键词]教学风格 创造性 实效性 艺术性 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11

在教学领域,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有效的教学观点、技巧与作风的独特结合与表现。教学风格的形成标志着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在精致语文教学评价中,关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笔者想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

一、创造性——教学风格的根本标志

教学的创造性是指教师个人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和运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组织等具有独特性。教学的创造性真正体现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解读,是区别于他人的教学风格的第一要素,它是教学风格的根本标志。精致语文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侧重于“精”与“准”,对文本内涵的感悟与理解上侧重于“厚”与“深”,在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上侧重“趣”,而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则是“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围绕“精、准、厚、深、趣、巧”这六个方面进行创造性地教学,凸显出精致语文教学基本的课堂表征,就能形成独特的精致语文教学风格。

如,《爱如茉莉》一文的第九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描述的是爸爸妈妈执手而眠的温馨画面,字里行间流淌着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又洁白纯净的真爱。在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抓住“恬静”“紧握”等词体会父母之间的爱。在名师工作室磨课的过程中,我们以精致语文的课堂表征为指导,在第九至第十六自然段的教学上另辟蹊径。第一层次,引导学生抓住“恬静的微笑”,体会妈妈睡得舒服、安逸,脸上带着发自内心的幸福微笑;抓住“紧握”,体会爸爸没有在陪床上睡,一心牵挂着妈妈。第二层次,找出能体现爸爸妈妈真爱的词句。从“手脚都麻木了”得知妈妈为了让爸爸睡个安稳觉,一动也不敢动;从“布满血丝”“打着哈欠”感受爸爸一夜没睡好,体会他们俩内心的想法。第三层次,联系后文说说对这幅“执手而眠”画面的感悟,体会真爱的境界。

这样通过创造性的教学,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加深对课文的体悟。

二、实效性——教学风格的重要基础

教学的实效性是指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言语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有效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智能的训练和思想情感的发展。有些课,热闹有余而实效不足,无效活动占据课堂太多的时间,教师讲得多,学生主体参与不够,学生缺少必要的思考、探究和感悟。这样的课堂,学生的语文素养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精致语文的价值取向是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下,着力培养学生的言语品质,巩固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能力,丰富语文情意。因此,在精致语文中,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以是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言语品质为依据。下面就以工作室学员时丽萍老师执教的《会走路的树》为例来进行简要分析。

师:从这以后,小树和小鸟这对好朋友又是如何相处的呢?

(出示句子)“从这以后,这棵小树天天来陪小鸟。小鸟跟着小树去了许多地方,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

(学生自由读)

师:那这棵小树是怎样陪小鸟的?

师:就这样,小树天天陪着小鸟。这一天,小树陪着小鸟来到公园里,看见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于是——

(出示句子)小树陪着小鸟来到_____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读好句子)

师:有小树陪伴的日子,小鸟多快乐呀,又长了许多见识,也让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板书:友情深厚)

上述教学片段,教师紧扣低年级的年段特点,重视说话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特别是出示句式,让学生想象补充,进行了有效的言意互转,使他们体会到小树和小鸟友情的深厚。这样,使学生的言语品质得以有效提升。

三、艺术性——教学风格的审美境界

教学的艺术性是指课堂充满艺术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恰到好处地运用技能技巧,艺术地处理各个教学环节,那课堂就会给人一种和谐、流畅的感觉,达到一种审美的境界。如果把课堂比作一道菜,教学的实效性就好像菜的营养,教学的艺术性就是菜的色香味。菜的营养价值再高,如果无色无香无味的话,估计也不能引起人们的食欲。课堂也是如此,既要有实效性,也要有艺术性,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听课过程中吸收知识,获得审美情趣。把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上升到教学艺术的高度,其实并不是过高的要求。我们知道,科学是符合客观的真,艺术是发自于内心的美;教学的新颖性、灵活性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复杂问题,教师充满艺术性的教学能使课堂具有吸引学生的独特魅力。

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的第三、第四自然段不是直接描写这株柳树的,而是写青海高原的环境。这部分看似毫不起眼,甚至可有可无,却是用以衬托青海高原柳树品格的。如果不是生长在这特殊的环境下,这株柳树长得再粗壮挺拔,也不会让作者,让我们心生出敬畏来。

怎么处理既不花费过多的时间,又能用它反衬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呢?“王晓春工作室”学员顾煦婷老师在执教时,先请学生听配乐朗读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中描写青海高原环境的句子,边听边想象;然后请他们描绘自己看到的画面。当马头琴沧桑的乐声响起,伴着音乐,教师有感情地朗读相关文字;然后学生将自己脑海中的一幅幅画面描绘出来时,那青海高原的苍茫、柳树的神奇也逐渐在学生的脑海中呈现了出来。这样,学生自然就明白作者为什么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这片高原。这既省去了无谓繁琐的分析,又让学生学到了一种写作的技巧、一种语言表达的方式。行云流水般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学的艺术性。

四、稳定性——教学风格的个性心理

稳定性指教师心理方面的特性,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一贯坚持和追求的,体现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鲜明的个性以及建立这种教学风格的高度自信心。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风格,除了自身认知水平的因素外,个性心理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要素。巴甫洛夫说:气质是每个人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特征,这种特征在每个人的所有活动中都打上一定的烙印。因此,在探讨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要素时,基于心理特征的表现不能以对或错来评价,而以是否合适来评价更为妥帖。

比如,胆汁质的教师易形成热情乐观的教学风格,多血质的教师易形成思维敏捷的教学风格,黏液质的教师易形成教学逻辑严谨的教学风格,抑郁质的教师易形成教态稳重的教学风格。而性格又与气质联系紧密,一个乐观开朗的教师的教学常常生动形象,一个性情急躁的教师的教学常常会开门见山,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的教学则可能是中规中矩。

当然,在教学中,教师的能力同样是影响其教学风格形成的个性心理条件,包括课堂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一个既擅长课堂教学,又擅长社会交往的教师可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莫言小说语言风格的形成与分析 第12篇

一、莫言小说语言风格的形成历程

( 一) 创作初期莫言小说的语言风格

莫言后来说过, 当时只是出于温饱和满足自身的成就感。因而, 莫言早期主要选择的是模仿他人, 他相对更加倾向于学习孙犁先生的风格。并从中学到而他的明丽和简洁, 还有语言上的火候。这从他这一时期的多个作品中可看出。从而确立了他的语言风格。

( 二) 创作中期莫言小说的语言风格

当模仿结束, 随之而来的既是探索之路, 这一阶段, 莫言的写作技巧逐渐成熟。随之带来的改变就是形成了独有的感觉语言: 色调压抑。节奏压抑。这一阶段莫言的写作随心而动。通过自身的体悟来描写他对社会的看法, 用一种新的方式来抒发他内心的欲望。这个阶段大自然的一花一草, 社会上的任何一个阶层, 都可以从他的文章中有所察觉。这些活生生的个体生存在一个阴冷的世界的同时, 还体现出了现代文明和传统碰撞的火花。随着自身阅历的愈发丰富, 莫言逐渐的开始对于社会上的苦和难开始平等的看待, 语言逐渐丰富, 开始了一个巨大的转变。

( 三) 创作后期莫言小说的语言风格

经历了模仿还有自己的摸索, 莫言终开始走向了成熟。这一阶段, 莫言的小说风格逐渐偏向口语化。选择题材不拘一格, 叙事特征开始以自身的感觉作为中心, 文体逐渐寓言化。文风豪放且随意挥洒, , 结构上看, 个人的情绪和感觉发挥的淋漓尽致。语言的使用上, 则是中西合璧。除了民间俗语, 各式各样的欧式长句随处可见。透过这些变化我们不难发现, 莫言对于社会问题的描述逐渐寓言化。从这阶段的《檀香刑》等作品中可以看出, 莫言希望展现给我们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语言上, 逐渐走向大成。笔者以为这显示了莫言的创作能力日趋完美, 以及心态上的成熟。

二、莫言小说语言风格的特点

莫言小说语言风格独特, 为举事所公认,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一) 语言描述的丰富色彩感

特别是自然风景方面, 莫言更是浓墨重彩, 处处弥漫着大自然所独有的生机还有活力。笔者认为, 单从小说名字来看, 例如《红高粱》、《白棉花》、《白狗秋千架》等就可以让我们的脑海浮现出对应的画面。在莫言的小说中, 颜色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红和绿在我们的眼里代表生命和生机。但在莫言的小说中, 却代表了悲情落后还有不安。不单如此, 色彩在莫言的手中还用来刻画人类的生存环境。这也是莫言的高明之处。

( 二) 语言表达方式的幽默诙谐

莫言的小说往往是在某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通过严肃的阐述来称述, 然而这其中却不乏令人捧腹的调侃或是嘲讽。这种沉浸在厚重历史之中的深刻幽默, 如果没有缜密的思考还有丰富的人生经历, 是难以做到的。以《生死疲劳》一文为例字, 主人公为了完成任务, 写出了《养猪记》一文。文章中, 将猪拟人化, 一派主张大吃大喝, 为革命事业做出贡献, 而另一派则是只吃但不长膘。出了人与人的斗争, 还有猪和猪的争锋相对。从邻人捧腹的语言中, 体现出了对于当时社会的嘲讽, 使得读者在大笑中了解到当时社会的荒谬。

( 三) 语言中充满了民间气息

尤其在民间文化价值立场的阐述上更是如此。通常, 莫言会用一种平等的的对话态度来诉说百姓故事, 从而创造出一个同民间世界相仿的审美观点。这充分的说明莫言的创作素材来自于民间。从更深处去看, 表现了莫言对于民间文化的重视。在他的小说里既包含了乡村狸语, 却也同样的包含了高雅的文言文。以莫言的作品《红煌》为例, 他曾写道, 自己要创造出一步真正的戏剧。让梦幻和现实, 科学和童话有机的结合起来, 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而作为不同地区语言的代表: 方言, 更是早已踏入了莫言的小说之中。例如在小说《玫瑰玫瑰香气扑鼻》中, 作者就使用了多种方言来描写不同的植物。

三、总结

莫言的小说贴近人民大众的生活, 又不失幽默和色彩感, 成为一代典范。在长久的创作道路上, 莫言汲取大家之长, 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他的风格简单、明快, 为读者再现出了一个个真实的场景, 这种写作方式是值得我们进行借鉴的。

摘要:莫言是我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在长久的创作道路上, 莫言汲取大家之长, 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他的风格简单、明快, 极具震撼力。本文主要对莫言小说语言风格的形成进行分析。

关键词:莫言小说,语言风格,形成分析

参考文献

[1]赵奎英.规范偏离与莫言小说语言风格的生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06) .

[2]赵云洁.汪洋恣肆潇洒自如——莫言《檀香刑》的语言特色研究[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3 (03) .

上一篇:地理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下一篇:专业平台课程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