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备考模拟试题

2024-06-05

高三政治备考模拟试题(精选10篇)

高三政治备考模拟试题 第1篇

关键词:备考,自动,互动,主动,模式

政治考试大纲从2007年开始就稳中有变,在考题的设置中,选择题、主观题、选考题等运用无不体现新课标理念,今后更会加大新课改的力度。如果我们还用旧思维对待备考,就不适应发展了。但是据我调查,大部分高三老师还是按照旧的备考方法,而不是有意识地在备考中渗透新课程理念。高三学生完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没有主体地位,老师搞题海战术的现象很普遍。学生感到被动、麻木,复习备考消极、缺乏生气。因此,在高三的备考中,一样需要体现新课程理念,还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起来,使复习备考充满生机。

一、让学生在备考中自动思考总结

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点拨和指导的作用。我们要时刻记住,不要把自己的解题经验强加给学生。按照教学认识论的观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他们对于教材(认识的客体)的感知和理解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全部内容由教师讲授,学生只是听取;二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这两种方式效果差异很大:前者,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思维处于消沉状态;而后者,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感知、理解教材,不仅思维积极,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而且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也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明确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主导,就是当好设计师、导演和教练,而不能包办代替或强制灌输。通过调查可以发现,中学生年级越高,要求自学的人越多,他们已经体会到在教师指导下自己探求知识的重要性,并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乐趣。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自己种的瓜分外甜,自己捕的鱼分外鲜。

在备考的过程中,老师不应总是满堂灌,应精讲、少讲,以引导为主,要让学生在备考中成为主动参与者。我们先来看传统的备考采用的方法:先讲考纲要求,再讲题目类型,接着介绍解题技巧,最后让学生练习。当然这种方式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经验,要靠大量的机械式的练习来消化和巩固,新课标中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只不过是空话。在备考中我摸索了另一种方式:先讲考纲要求,再精心选择合适的题目让学生做,学生做题过程碰到问题互相探讨,接着思考总结做题的心得体会,并把心得体会写出来,课堂一起交流再总结,最后练习巩固。我们一起来比较两种方法。

传统方法:教师讲考纲要求圯教师讲题目类型圯教师讲解题方法圯学生练习巩固

新方法:教师讲考纲要求圯学生(做题自动摸索圯自主总结经验圯自动互相探索)圯师生交流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在传统的方法中,老师像包工头;在新方法中,学生不是包工头指挥下的小工,而是主动学习者,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了。在效果方面,学生对自己摸索出的方法比老师介绍的方法记得深刻。许多学生向我反映,当自动做题时,会强迫自己想办法解题,自主想到的做题心得虽然算不上什么秘笈,但很有成就感,再跟同学交流一下,进步就很明显了。自动跟被动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殊途同归,但是不同的“路途”,学生的感觉不同,“自主旅游”使学生感到探索的快乐,感到收获的美妙,自然就能把知识记得牢固。老师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学会引导。有一句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的理解是:和学生一起下水捕鱼更快乐。

学生“自动”起来,备考路上,春暖花开。

二、让学生在备考中互动合作

合作学习有什么作用呢?新课标是这样阐述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与分享。”从上面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方式对学生是很有益的。有些老师知道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但是有的只是在公开课上作秀,在平时的教学中嫌费时费力,很少切实运用。

高考不是孤军奋战,学生应该团结合作,互利双赢。在高一高二小组合作的基础上,高三更可以放手让学生互动合作。平时做题过程学生可以互相探讨,让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主动参与到学习上来。学生互动合作学习方式要意义重大,能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传统的教学中,那些没有听懂的学生只能缩在座位上希望老师别叫到自己,而在合作学习小组里,他们就不必躲了,因为这种环境是毫无威胁的、帮助式的,学生可以在此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向别人寻求帮助。一个学生如果在全班人面前问题答错了的话,很可能会被大家笑话,而在互动合作学习小组中就不同了,小组中的组员都抱有一种“我们都是一体的”态度,这就意味着如果他们中有人不懂的话,组员得到的更多的是帮助而不是嘲笑。

比如在主观题的解题复习备考中,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探讨审题和解题的方法,要求每个组员在小组中畅所欲言,互相评价,取长补短,小组负责人把成果在全班进行总结。有了讨论学习的氛围,学生做题的积极性高,思维也能发散开来。

再如让学生自主评价,互改主观题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当然,老师要先传授评分细则给学生,要讲清如何评价,学生要学着评分。学生评分以后,老师还要检查学生评得如何,选出典型主观题让学生再评,还要展示佳作,老师其实并不轻松。自评互改主观题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加紧提高自己的主观题水平,你追我赶。

互动合作模式在主观题备考中的应用:

解题方法:学生小组讨论圯互相评价圯成果交流

互动评改主观题:学生学评分细则圯学生互改评分圯学生互动交流圯佳作展示

在高三的紧张时刻,学生的心理压力较重,情绪易反复,在合作学习所营造的特殊的合作、互助的氛围中,同学们在朝夕相处的共同学习与交往中,能增进彼此间的感情交流,培养彼此间的合作与协作精神,创建和谐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互动”起来,高考之路不会寂寞。

三、让学生在备考中主动关注生活

由于时间紧,很多学生不看报纸,不关心国家国际大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看复习书。某些老师也怕学生读书看报浪费时间。这样的做法不妥,没有领会好新课标理念。高考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密切,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要求:“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高三的政治备考要体现这个理念,想要取得好成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让学生主动关注生活。主动关注生活,就是要让学生从生活中留意时事热点,培养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感悟、分析能力。如果不让学生主动观察生活,不留意时事热点,单靠老师的强迫积累,学生的思维因子就不能活跃,导致视野狭窄,思维受阻,就不能适应高考政治的需要。

比如2008年的广东高考40题考查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的问题;41题是“对外贸易、人民币升值、企业发展创新”的问题,跟2008年的社会生活时事热点密切相关。2009年的广东高考41题考查时事热点“我国的收入分配、效率与公平”的问题;2010年广东文综36题考了“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因此,在备考中必须让学生主动关注生活,从生活中留意时事热点,培养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感悟、分析能力。

如果学生不主动关注生活,面对政治的题目就只能一筹莫展。因此,要引导学生主动关注生活,“学海采珠,充实内涵”,引导学生多看报,多关注时事,特别是一年以来发生的大事。适当的时候可让学生课堂探讨一下时事,探讨时事热点出题的角度和方向。学生的学习时间确实比较紧,老师可以多下一些功夫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剪报纸,把有用的资料,如时事热点张贴出来,让学生课余时间主动看,讨论、记忆、运用。这样既可节省学生的时间,又可让学生思考生活,积累素材,效果很好。学生主动谈论的物价上涨问题,关心国家宏观调控问题;讨论诚实守信等话题;评价叙利亚事件,等等。学生主动搜集,资源共享,互相探讨,人多力量大,集众人智慧。学生在考试中对材料就很熟悉,就有信心和把握运用相关的知识点解决问题。

学生主动关注生活模式:

搜集生活素材圯张贴资料、资源共享圯学生思考、讨论圯运用到解题做题中

让学生“主动”起来,高考政治厚积薄发。

实践证明,在高三备考中体现新课程理念,不但还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精神,激活学生的思维。当然,这些模式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总之,我们要让学生在备考中“动”起来,自动思考,互动合作,主动关注,从而锻炼思维、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出版, 2010, 1-2.

高三政治复习备考方案 第2篇

经过我校全体政治教师的积极探索,高三政治备考复习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通过实践,我们认为,这些方法对于备战高考,提高政治学科的高考成绩是行之有效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快节奏大容量。学生的认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知识的理解我们不能要求学生一步到位,必须按学生认识的规律快节奏,多轮次的复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政治成绩。因此,多年来,我们一直采用多轮次的复习方法,反复重复,唤起学生的记忆。,就今年的复习来看,我们时间安排大致如下:

9—11月底完成一轮复习,此轮复习主要是以课题为单位,梳理课本知识,全面复习,逐个知识点突破,做到不留知识的死角。这一轮复习是重点,以后各轮次的复习效果都是建立在这一轮复习效果的基础上的。

12—1月, 以最快的速度迅速进行再一轮主干知识的梳理。这一过程,主要是抓住重点知识,目的是提升问答题的答题能力。这一轮次的复习过程中,要把课本主干知识的梳理和四个模块的综合复习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纵向复习,又能横向把握。具体做法是:按教材顺序进行重点主干知识的梳理、背诵,同时完成四个模块综合题“12+2”的做题训练。

2—4月完成第三轮复习,此轮复习主要以单元为单位,以专题的形式,构建知识体系,做到体系清晰,板块明了。这一轮次的复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一阶段的复习,要加大学生做题训练的数量,并强化做题速度的训练,最大限度的提高考试分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切实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具体要求是:(1)周密计划,保证落实。 (2)课堂上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给学生留下学习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教师重点讲规律、思路、方法、技巧、策略,力求高质高效。杜绝“水过地皮湿”。教学不是复述教材,而是一个解决“是什么?有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有何用?怎么用?”的过程。学生在复习中主要任务是回顾归纳,反馈矫正,学会反思,构建网络,让学生在自己写、自己说、自己思、自己做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3)精选考练题,提高考练的质量。 (4)打造实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6)狠抓规范,向非知识因素要分。

5月完成第四轮复习,此轮复习一方面是以今年的重大时政热点为背景,用同一材料对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是回归教材,学生自己寻找教材知识的漏洞,查缺补漏。

二、抓牢基础,注重落实。在进行高三第一轮复习前,学生对高中阶段的政治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但由于对知识点的孤立记忆并有所遗忘,学生未能形成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因此,第一轮复习应通过唤醒学生对知识的回忆与巩固,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也就是要先把书读“厚”,然后,在此基础上以学科知识为体系,形成“提起一条线,放开一大-片”的知识链网络,即把书读“薄”。这样既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又使学生真正落实分析与综合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等基本能力,具体操作方法为:

第一,理清相关概念、原理或观点的表述内容,知道“是什么”。比如:在复习“商品”这一概念时,首先让学生知道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然后给学生讲清一种物品是否是商品,先看它是不是劳动产品,如果不是劳动产品,那它肯定不是商品。

第二,弄清相关概念、原理之间前后左右的纵横联系。比如:在复习发展的观点时,首先让学生知道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然后让学生知道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再让学生知道规律是客观的,最后让学生知道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第三,弄清每一个考点在知识网络中的地位,以及和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比如:在复习国家性质这一考点时,要让学生知道弄清国家性质这一考点是理解和掌握国家知识的基础,知道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政体)、国家结构形式、国家机构以及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之间是决定与被决定、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第四,理清楚知识网络的全貌,形成综合的知识板块。

三、强化选择题的训练。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备课组全体教师达成共识:必须要强化选择题的训练,提高选择题的分数。高考政治选择题分值较大,失分容易,高考成绩的差距主要也在选择题上。所以,我们必须抓牢选择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对易错易混点进行的分析的同时,灵活的运用课堂、学科自习或晚自习时间限时地进行强化训练,12分钟之内有针对性训练12道选择题, 15分钟训练一道典型材料题。进入11月以来,我们基本都坚持了在课内完成选择题,课外完成问答题的训练。另外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选择题解题方法的指导。主要教会学生采用“三审”法解答选择题。所谓“三审”,就是第一步“审题干”,第二步“审题肢”,第三步“审题肢与题干的内在联系”。其一审题干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全面理解题意;二是要概括题干的中心思想,抓住并重点理解题干中的关键性词语。其二审题肢,主要是运用所学知识,认真理解每一个题肢,把握题肢的基本含义,判断明确每一个题肢本身的说法是否正确。在一般情况下,如果题肢本身的说法错误,可以直接排除(逆向选择题除外)。最后是审题肢与题干的内在联系,排除了错误题肢,还剩下正确的题肢,对于正确的题肢还要看其题干的要求和规定性。对于最佳选择题来说,一般地说,只有题肢本身正确且最符合题干要求和规定性的,才是最后的入选题肢。

四、重视非选择题解题方法、技巧及答题规范性的指导。

首先是要教会学生审题。考试过程中,许多学生丢分的原因,不是因为没有掌握学科知识,而是审题出现偏差。在审题过程中,要让学生尽量全面的答题,不能出现知识点的遗漏。为了防止知识点的遗漏,我们尽可能的按照学科知识对问答题进行答题模式的归纳整理,给学生一个可操作的内容。

其次,要进行对问题描述能力的训练。在问答题的答题训练中,我们经常性的让学生自己读自己的答案,这样做,一方面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答案中对问题描述不恰当的地方,及时修正。另一方面,可以从别人的答案中吸取有益的部分,丰富自己的答案。另外,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口头答题,通过自己的描述和其他同学的补充,形成相对完整的答案。

第三,要规范答题。不少学生因为卷面潦草、格式混乱、布局不合理、书写不规范、答案罗嗦、思路混乱而失分。特别是使用答题纸后,更是暴露了很多问题,亟待我们在今后的训练中进一步强化。抓规范的要求是: 一是注意教育学生答题思路要清晰,合乎逻辑,按题目的要求和限定作答,不要偏离了答题的方向; 二是要正确使用政治专业术语答题,提高用词的科学性、规范性,尽量使用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原理回答,不能胡编乱造难以正确表达意思的词语; 三是要梳理好答题要点,分点书写,以提高针对性和简洁性,突出关键词句。要提醒学生,把和题目要求最直接而自己又能准确表达的知识点写在前,自己不能准确把握和描述的知识点写在后。这样做,既可以表明对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解,又节约时间,利于阅卷者尽快发现答案的采分点; 四是注意书写认真,卷面整洁,布局合理,序号使用规范化等;五是并在平常的练习中多使用答题卡。

高三政治复习备考的主要策略 第3篇

要想高考成功有“五关”必不可少:知识关、能力关、书写关、速度关、心态关。

高三学生知识关可能面对的困惑是:记不清,背不全;辨不明,理不透;面不广,养不深。

能力关的要求: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闡释事物的能力,论证探究问题的能力。

书写关的要求:字迹工整,书写规范,组答条理。

速度关的要求:50分钟完成12+5道题量。

心态关的要求:遇难不慌,遇生不乱,遇熟不轻,遇易不浮。

二、高三政治复习备考的主要策略

1.关注“三个”重要信息(方向)

(1)密切关注考试说明的条目及其变化

①考试说明的条目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没有“知识掌握程度”要求。这给我们复习带来了挑战:我们按什么要求复习,复习到什么程度?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把考试说明和学科指导意见结合起来。学科指导意见是对考试说明的细化,把两者结合起来便于操作。现以经济生活的第三课为例加以说明。

②与往年主干条目及其变化──如何关注变化

(2)密切关注社会时政热点及特色信息

比如社会时政热点:十二五规划;“两会”等。

关注社会热点的目的是要用好热点,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是创设情境,分析热点,巩固知识,提升能力,拓展视野,增强新颖和时效性,让课堂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高考。

(3)密切关注各地后期复习资料的信息

①各地复习资料如何获得

除了本校加强高考研究之外,还应与一些有实力学校加强交流,获取它们的后期复习资料并加以解析为我所用,可以与这些名校建立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以便随时获取有效资料。

②获取资料后怎么用

获取资料后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应该有所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必须选择试题,分析我们备考的盲点、冷点,捕捉考试的热点和信息,弥补我们的不足。

2.夯实“三个”重要基础(根本)

(1)夯实基本的主干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① 坚持点、线、面的统一

A.点要“实”:多角度、全方位准确理解。

如我国政府职能,内部“四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会怎样。外部“四清”:经济方面的“宏观调控”等;政治方面的“党的领导“、“人大职能”、“政协职能”等;文化方面的“作用”、“任务、“两个素养”等;哲学方面的“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等。

B.线要“清”:清晰链接点与点之间关系。

如:《经济生活》的“(经济)环节线”;《政治生活》的“(民主)主体线”;《文化生活》的“逻辑(知识)线”;《生活与哲学》的“(唯物)辩证线等。

C.面要“广”:确立宽广而稳定的知识面。如影响价格的因素。

在点、线、面的基础上,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从而能得心应手地调动、运用知识。应该形成怎样的知识体系呢?比如,(1)课程体系: 经济、政治、文化、哲学;(2)学科体系(生活与哲学模块):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与价值观;(3)单元体系:(哲学第一单元为例)a.日常生活入手:哲学来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b.哲学历史: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c.哲学与时代:哲学还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4)课文体系:(哲学第四课为例)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物质的;b.物质的世界状态如何?运动变化的;c.运动变化着的物质世界是否杂乱无章?有规律的。(5)课时体系:以《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第一目为例::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b.什么是运动?c.运动与静止的关系;d.马克思主义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坚持懂、背 、用的统一

A.切实弄懂“一知半解”的基础知识。比如,在经济中无限责任和无限连带责任;流动性与流通性;国民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等。

B.挤出时间让学生背书、整理知识。a.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b.编写条目解答、确定朗读时间;c.主干知识默写。

C.对于生疏而重要的知识要多用。编制“滚动式”的练习,让重要知识点“像钉子钉在脑子里一样”

(2)培养基本的学科能力

①高考题赏析:感悟高考命题答题的基本思路(分三阶段)。第一阶段:读懂答案,提出问题;第二阶段:读深答案,提出启示;第三阶段:读透答案,提出补充。

②时政自编练习:学会评析时政热点(分三阶段)。第一阶段:一材一问一练。比如,“心暖则经济暖”的唯物论依据。第二阶段:一材多问多练。比如,“分配既要注重效率,更要注重公平”,经济、政治、哲学角度设问并回答。第三阶段:多材一问一练。比如,国家重视大学生就业、重视建立农村基本合作医疗制度、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等,共同体现了政治生活的哪些道理?

③错题扫描纠错行动:第一,编制模板:政治5本书,分18个模块;第二,整理错题:月考、期中、期末考试等;第三,绘制图形:根据错题与模块要求,绘制柱形图;第四,分析原因:知识与能力、习惯、方法等方面;第五,纠正错误:在老师指导自主纠正错误。

指导学生整理各种练习,发现问题,及时纠错,弥补“短板”。

④从知识体系出发,系统推进。从课程体系、学科体系、单元体系、课体系一直到课时体系,从宏观到微观,从微观到宏观系统推进学科基本能力。

⑤从主体元素出发,立体推进。a.行为主体角度。经济:国家、政府、市场、企业、生产经营者、劳动者、消费者等。政治:国家、政府、政党、公民、民族、国际社会等。b.知识元素角度。“社会再生产的过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政府”:性质、职能、原则、依法行政。

⑥从思维层次出发,步步推进。a.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b.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微观—中观—宏观;宏观—微观—宏观。

(3)强化基本的解题方法

高三政治备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4篇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创新精神,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只有思想观念更新了, 有了创新意识才能焕发出创新的热情和动力。怎样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我们具体做法有: (1) 讲大势, 明方向。在世纪之交的当今世界, 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竞争。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曾指出:“处于伟大变革时代, 我们最需要创造力和创造精神。”而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我国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江泽民指出:“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 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高三学生要成为国家的建设者, 要成为振兴中华的优秀人才, 就必须明确当今世界发展的这个大趋势, 从现在起树立创新的紧迫意识。 (2) 讲改革, 明目标。从我国高考改革看, 为了贯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大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教改精神, 近两年来政治考试说明中都强调政治科高考以思想政治课的有关知识为背景或载体, 注意考查考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变过去以知识立意为主转向以能力立意为主, 把选拔考试焦点转向考查学生能不能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创新精神的根本要求, 也是教学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根本任务, 要打好高考这一仗, 就必须明确高考改革的目标, 树立创新意识, 适应高考要求。从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看, 用人制度也在大改革, 未来社会所需人才是学以致用, 会动手的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必须具有创新能力, 如果我们现在不具有创新意识, 在未来社会竞争中难以立足, 更谈不上发展。因此, 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我们就一定要有创新意识, 自我加压, 学会创新。

二、鼓励学生比老师做得更好

创新精神依赖于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考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应在教学中注意贯彻独立性、民主性、主体性精神。在整个高三教学活动中, 我们始终鼓励学生能够用自己的大脑独立思考,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鼓励学生比教师做得更好。具体做法有:

1. 鼓励学生用传纸条的方法向老师大胆质疑问难。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大胆寻根问底, 敢于向权威挑战, 敢于质疑教师或教材的观点。我们要求学生当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疑问时, 马上记下来, 用传递纸条的方法和老师共同探讨, 老师收到纸条马上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处理。这样, 学生感觉到有教师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真理的奥妙, 其乐无穷, 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 开阔思路, 明辨是非, 发展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收集资料与教材、高考有关的课外时政资料。

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后用专门的本子, 采用摘抄、剪辑、下载网上信息等方式, 收集与高考有关的时政资料, 并定期将收集本进行展示, 在展示过程中, 让学生互相交流, 获取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

3. 鼓励学生自出高考模拟试题。

在寒假期间, 我们没有布置成套成套的练习题, 而是根据同学的实际情况布置了一项寒假作业:认真学习高考说明, 重点体会“说明”中的能力要求和样题, 认真研读往年高考题及参考答案, 并试着按高考要求命一套高考模拟题及参考答案。开学以后, 不少同学按要求完成作业, 其中有一些同学的命题质量还比较高。通过这样的做法,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 尝试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设计问题, 分析和解决问题, 从中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高创新能力。

4. 鼓励学生修正答案。

2017年高三政治备考计划 第5篇

高三政治备课组

为了做好2017年的高考备考工作,争取考出更好的成绩,我高三政治备课组在今年高考备考方面作出如下计划:

一、明确指导思想,树立目标

在高三的政治备考中,结合高考考纲要求和高考改革趋势,在高考复习中确定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夯实基础、提高能力、训练思维,关注知识之间内在联系,形成整体知识体系;注重讲练结合,突出能力培养,增强高三政治复习的计划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备课组成员的团结协作。

二、分析高考试题,把握导向

从去年开始,广东高考由省卷改为全国卷,考试难度和范围有所变化,针对这些变化和趋势,在复习中注意把握好以下两点:

1、夯实基础知识,注重政治理论素养。从今年以及往年的高考全国卷的政治试题来看,试题的编制和答案的组织都贴近教材,部分试题甚至直接用教材中的知识命题。所以,必须要立足于教材,重视基础知识。

2、关注时政热点,提高政治敏锐性。政治高考题的设置往往都是以时政热点背景材料,以现实问题为载体,设置一些新情景、新材料、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立意问题。所以,必须对热点问题予以高度关注。要体会和领悟热点问题在知识上最有意义的切入角度,做到教材与问题的有机结合,对每一热点要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以及文化这四个角度进行全面深入分析,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高考政治复习主要措施

(一)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考练的针对性

1、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要尽快了解每一个学生,分析他们的思维、心理、能力、学科知识的优势与劣势,做到心中有数。我校学生基础普遍薄弱、思维不活跃;在复习中要狠抓基础,步步为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点点滴滴的积累,仔仔细细的查缺补漏,切切实实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加强对考试、对高考的研究,准确把握高考方向。着重研究教材、《考试说明》,研究近几年广东的政治高考试题,特别是重点研究2016年全国卷І高考政治试题的特点,认真分析、准确把握试题的特点极其透射出的教学要求和备考方向,在平时的考练中具有更高 1 的针对性。

(二)、具体安排

第一轮复习:2016年8月至2017年3月初

1、讲——分析考点。在对考纲考点的整体把握基础上,根据各单元各课或模块分析考点。在课堂分析中,先用多媒体展示各个考点,然后针对这个考点从考试频率、考试题型和考试易错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分析中,分成了解、熟记和理解三个层次进行要求和掌握。

2、记——熟记知识点。在分析完各考点后,督促学生记忆和检查背诵。先让学生对每个要求熟记的知识点记忆背诵,然后采用背诵默写的方式作为作业进行检查。在学完一个模块或一本书后,采用随机抽查的方式全面检查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把握。

3、练——巩固和运用知识点。分析和记忆知识点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能用。只有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才能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第一轮复习的练习不能过深过难,以基础性练习为主。因为这轮练习要达成以下几个目标:一是巩固知识,二是纠正偏差或错误,三是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考练主要分成三种:第一种是辅导书练习和课后习题的讲练进行巩固;第二种是阶段性地测练进行反馈;第三种是以月考和统考的方式进行总结。

第二轮复习:2017年3月初至5月初

第二阶段复习时间短暂,要突出知识的主干性和体系的建构性,注意思维的概括性与发散性。针对学生第一轮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通过专题复习整理,进行查漏补缺,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同时要指导学生对知识、原理的重新整合,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1、归纳:在第一轮复习中,通过细读和记忆,我们对各个知识点有了较熟悉的记忆。但这仅局限在个别知识点上,没有形成知识板块或没有建立知识体系,很难避免丢三落四毛病。在这轮复习中,我们要紧扣考纲坚决取舍,归纳考点中相似、相近或相关的知识点,构建知识小板块,继而构筑知识体系,从而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2、提升:这里说的提升主要是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和思维能力提升。具体地说一是联系时政热点提升思维能力;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主要依托综合水平较高的练习来进行。

第三轮复习:2017年5月初至2017年5月底

第三轮复习要分析时政,提高能力。通过高考模拟试题,以考、讲、评、拔、补等形式,查漏补缺,攻克重点、难点、疑点,补救重点,弱点,强化基础知识,加强题型训练。同时要兼顾对学生进行考试方法和考试心理的训练。

1、回归书本

(1)结合考纲,对反复考的考点,以往没考过的考点,今年新增的考点,要高度注意,务求系统、规范、完整的把握。

(2)重温知识体系和板块,力求完整系统。与一轮和二轮复习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不同,三轮复习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注重知识结构网络的梳理,强调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的结构体系,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梳理,把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切实掌握主干知识和重难点知识。从而提高应试能力和解题技巧,达到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的能力。

2、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

(1)审题。审好题是答好题的关键,模拟训练要从审题入手,而审好题的诀窍就是多读题。古人说“读书千遍,其意自现”。审题的关键也是多读。好多同学做错题的主要原因就是读题太少,不舍得在读题上下工夫,而是草草一度就凭印象选择或答题,往往会造成“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2)答题。问答题解答要规范简洁。答好问答题的要求是,语言简洁、条理清晰、书写规范、重点突出、切中要点、准确使用学科语言。长期以来考生中普遍存在的“答不到点上”、“逻辑性差”等问题都是这一能力欠缺的表现。要求学生对每一道练习题都要按照高考要求答卷,做到严谨、精练、准确。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要求学生写意思完整的话、写有条理的话、写有专业术语的话、写有逻辑性的话,要求学生尽最大可能地减少错别字、减少不通顺的句子、杜绝卷面脏、乱、差现象。从这些最基础性的工作做起,逐步提高考生的表达能力。

(3)速度。加强课堂限时训练,提高学生作题的质量和速度。尤其在综合科合卷的情况下,学生的答题往往缺乏整体性,三科中总有一科会落下。在测试训练中要加强学生整体答题的速度,科学地处理好三科的答题时间,争取获得最大的效率。

高三政治模拟试题 第6篇

①传统汽车价格持续走低 ②城市公共交通得以优先发展 ③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设施完善 ④国家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

A.①④B.①②C.③④D.①③

2.小王使用信用卡从网上成功地订购一张动车票。这种结算方式()

A.可以使用虚拟的货币B.提高了货币的实际购买力

C.简化了收款手续,方便快捷D.减少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3.近年来我国网上购物发展迅速,网购()

A.已成为人们的主流消费方式

B.减少流通环节并提高了人们的消费水平

C.使货币本质和职能发生变化

D.将对商品零售业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

4.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一新提法意在()

①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②增强公有制经济活力和控制力③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 ④强调非公有制经济也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5.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者观念的转变、国外洋快餐的进入,中国“老字号”在面临难得发展机遇的同时,在品牌保护与规模扩张等方面也存在着劣势。为此,中国的“老字号”企业应该()

①制定正确战略,加强品牌建设 ②加强自主创新,增强竞争优势

③实行破产兼并和资产重组 ④抓住机遇,实施“走出去”战略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6.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反映其国际竞争力。文化产业是绿色产业、环保产业。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越大,经济结构就越趋向合理平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积极影响主要有()

①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②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③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④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7.实现中国梦,政治民主是保障。据此有观点指出,在“把权力关进笼子”的同时也要“把权利放出笼子”。此观点意在强调要()

①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 ②处理好政府与公民的关系

③发挥公民的监督权,限制政府权力 ④依法维护公民的受教育权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8.下列说法与下面漫画蕴含道理一致的是()

①公平正义比阳光还光辉灿烂 ②谣言止于公开,谎言止于智者

③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即可为 ④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9.根据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议,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这表明()

A.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落到实处

B.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

C.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D.全社会宪法意识得到增强

10.2014年8月25日,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在北京开幕,主要议题是围绕“深入落实八项规定精神,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民风社风”建言献策。由此可见人民政协()

①履行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 ②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 ③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④是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11.2014年10月17日,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3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实施()

①有力地保障了民族自治地方的合法权益 ②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③有利于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行使自主权 ④促进了各民族同步发展和繁荣

A.①③B.①②C.②④D.②③

12.2014年11月10 日至11日,APEC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以“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为主题,强调国家间的共同发展和利益融合。可见()

①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②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③建立国际组织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 ④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3.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这主要说明()

A.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B.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C.文化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D.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14.下图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该标识简洁明了:主造型既像一个“中”字,又类似空间站的基本形态,尾部的书法笔触似腾空而起的火箭,充满中国元素和航天特色,结构优美、寓意深刻。这说明“中国元素”()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15.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加强对青少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

①是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主要手段 ②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③有利于培养青少年文明交往行为和方式 ④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6.2014年5月26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政论片《百年潮·中国梦》,从百年追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筑梦天下等层面对“中国梦”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释论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共鸣。这说明()

①对文化生活市场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②优秀文化可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大众文化就是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

④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是先进的健康的有益的文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7.人生如同坐公交车,我们知道它有起点和终点,却无法预知沿途的经历。这启示我们()

A.要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B.事物发展规律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C.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重视精神力量

D.实践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的特征

18.伴随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民主逐渐成为中国政治文明的新鲜符号。大多数同学都认为网络民主做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相信真理不会在网民的热议中走失。因为()

①人的认识是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具有相对性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9.我国新一代决策层以“新常态”定义当下的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并通过“新常态”透视中国宏观政策的未来。“新常态”蕴含的哲理是()

A.客观与主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事物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D.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20.下列说法中蕴含着矛盾具有同一性的是()

①和谐就是美和善 ②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③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④我们嘲笑别人的缺陷,却不知道这些缺陷也在嘲笑我们自己

A.①③B.①②C.②③D.②④

21.下列对诗句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是()

①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事物运动变化具有规律性 ②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说明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③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体现了矛盾具有普遍性 ④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A.①③B.①②C.②③D.③④

22.有人说,人生面临的困难往往不是逆境而是抉择。这说明()

A.人的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B.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

C.要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D.人生历程中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至关重要

23.中国领导人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被合称为“一带一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地区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它不仅是沿线各国互通有无的“商贸之路”,也是各国文明的“文化交流之路”。“一带一路”战略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开放、交流、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

(1)运用“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知识,说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经济意义。并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对于中华文化传播与发展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繁荣的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但这条大走廊在中国西北和中亚地区之间形成了一个“经济凹陷带”——经济发展水平与两端的经济圈落差巨大,使整个经济带呈现出“两边高中间低”的现象。习近平主席于2014年11月8日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指出,“一带一路”的发展要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率先实现亚洲互联互通;要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实现亚洲互联互通的早期收获,优先部署中国同邻国的铁路、公路项目;要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打破亚洲互联互通的瓶颈。

(2)请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分析,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应如何突破“经济凹陷带”的制约。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全国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到“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区,合肥一直担当着自主创新“领跑者”的角色。凭借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合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在先“闯”和先“试”中成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标杆。

材料二 文明,成为合肥人执着的追求。1995年,合肥拉开创建文明城市的大幕。时至今日,760万合肥人民铆足干劲,共赴文明之约,不断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注入新活力。文明创建,已然融入合肥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生动实践中,与经济发展及民生改善同频共振。

(1)合肥是“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试从完善经济体制的角度,分析合肥在推动科技创新中应采取的措施。

(2)合肥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应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请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市政府与市民在实现合肥的文明创建与经济发展及民生改善同频共振中的作为。

参考答案

1.C 2.C 3.D 4.B 5.A 6.D 7.A 8.D 9.B 10.A 11.B

12.C 13.B 14.D 15.D 16.C 17.A 18.D 19.C 20.D 21.B 22.D

23.(1)经济意义:①“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有利于扩大我国的对外开放,巩固我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促进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潮流,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③“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有利于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开放水平。④“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有利于加快“走出去”步伐,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

积极影响: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②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有利于我们学习与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③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④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兼收并蓄,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繁荣与发展。

(2)①系统优化方法要求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要从整体着眼,通过两边经济发达地区带动“经济凹陷带”的崛起,实现共同繁荣。②系统优化方法要求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要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率先实现亚洲的互联互通,使亚洲“经济凹陷带”地区努力实现自身发展。③系统优化方法要求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各国要加强互联互通,使各种资源能够互通有无、优势互补,这样才能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目的。④系统优化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立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整体发展,统筹考虑,优化组合,突破“经济凹陷带”的制约。

24.(1)①要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促进科技创新。②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良好氛围,激发技术创新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③要加强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手段(如财政、税收等)对创新主体进行引导,推动技术创新。要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创新主体的行为,打击创新领域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护创新者的利益。④要健全市场体系,充分发挥人才、资本等市场对创新的积极作用。

(2)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做事情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合肥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要充分利用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把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的优势。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合肥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要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在先“闯”和先“试”中成为“领跑者”。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合肥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3)政府:要全面履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要正确行使权力,自觉接受监督。

高三政治备考模拟试题 第7篇

关键词:知识体系,整合依据,归纳措施

关于教材知识体系的构建, 很多教师在新课程改革教师培训过程中, 都接受过有关的专家培训, 但专家多是从教材主编的高度及角度进行讲授, 理论性极强, 而实用性有限。为此, 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和备考经历, 从提高备考成绩角度重视对知识体系的整合,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本人的认识和具体措施, 与教学同仁共同探讨。

一、探究归纳知识体系的依据

1. 文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要求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考试大纲说明》指出:政治考试在命题指导思想方面强调以能力测试为主导, 考查考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理解程度, 以及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能力要求上, 包含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究问题四个方面。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表现为能将接收到的信息迅速与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的联系, 并自如地调用或驾驭有关知识、规律、原理等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因而这一能力目标既检测受试者的思维速度与品质, 以及其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备程度, 又是对学习意义的深化。

由此, 我们认识到, 教材基本知识是教学的资源, 也是命题的依据。所以, 备考教师应将网络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呈现给学生, 便于学生在作答时全面、准确、有效地调动相关知识。

2. 思想政治教材的要求

教材的编写有一定的体系, 但在备考过程中, 有些知识体系按教材的基本框架直接归纳, 包含的考点显然不会全面。需要教师在尊重教材知识体系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再进一步完善, 使其知识体系更全面。

例如:如何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1)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 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 应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 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不断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 (3)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不断进行文化创新, 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4) 坚持正确的方向, 既要克服“守旧主义”, 也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这一知识的整合就涉及“文化生活”第四课和第五课的内容, 如果按教材的知识体系直接归纳, 学生只会回答第四课“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相关内容, 而不会从第五课“文化创新”的字里行间提炼出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

3. 全国各地高考题的要求

纵观高考政治主观题, 从中更加悟出建立知识体系的必要性。很少有高考题用一个考点分析, 多数是多个考点的综合运用。下面以2009年全国文综为例 (略改编) 。

我国北方有大面积的缺水地区, 干旱灾害时常威胁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在中央统一部署下, 遭遇旱灾地区的各级政府迅速启动抗旱救灾应急预案, 紧急调拨资金、物资, 组织干部群众和解放军官兵, 全力抗旱救灾, 取得显著成果。2009年3月, 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按照《条例》, 在紧急抗旱时期,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组织动员本行政区内各有关单位和个人投入抗旱工作, 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指挥, 承担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分配的抗旱工作任务。

政府为什么必须承担抗旱救灾的职责?结合材料分析我国政府在抗旱救灾中履行了怎样的国家职能。 (12分)

考后通过阅卷反馈发现, 对于此题的作答, 有些考生联系不到“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这一采分点。如果教师将关于政府的知识系列化, 即按照政府的性质—宗旨—原则—职能—依法行政—接受监督—权威政府进行总结, 考生就不至于丢掉“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这一采分点。

4. 考生备考的要求

2012年“一模考试”大连市网上阅卷时, 尽管从网上看不到是哪个学校的考生, 但是从考生卷面的反馈可以分析出, 很多考生的基本知识尚没有形成体系, 或者说很不全面。其实, 对于考生来说, 复习时间比较紧张, 应归纳出知识体系, 以便于学生记忆, 而不要担心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这种知识体系不是教师“填鸭式”地传授给学生的, 而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整合出来的。通俗一点说, 考试的答案就是考生将储备的知识用一定的方法迁移到一个新情境中, 而整合知识体系也便于考生在短时间内调动相关知识。

例如关于缩小收入差距, 实现社会公平的问题。这既是经济问题, 也是政治问题;既是长效热点, 也是高频考点。要想答好此题, 必然涉及很多节课的内容。具体分析如下:第三课“多彩的消费”中的“影响消费的因素”;第七课“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中的“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第八课“财政与税收”中的“财政的作用”;第十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加强宏观调控”等考点。笔者以教材为基础, 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整合, 并提出了相应的做题要求, 要求考生在回答时要审题, 不能照搬材料, 要注意资料的背景变化。令人欣慰的是, 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标38题的答案, 就是归纳知识体系的最好体现。

二、整合知识体系的步骤

1.“地毯式”扫描考点

以考试说明的考点为依据, 立足课本, 引导学生细致地梳理所有考点, 做到突出重点, 化解难点, 消灭盲点。

2.“一线串珠法”归纳考点

在“地毯式”扫描法复习考点的基础上, 由师生互动, 用“一线串珠法”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 便于学生准确、全面记忆知识点。有的教师为增强复习的趣味性和艺术性, 用图表形式总结知识体系, 但这可能使学生在调用知识体系时会出现政治术语模棱两可、只能说出大概而不能准确应用的遗憾。因此, 最理想的知识体系的呈现方式还是文字形式, 学生更容易记忆和运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 正确处理好点、线、面的关系, 建立完善 的知识网络, 打破课或单元的限制, 使零碎的知识互相联系, 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序列化, 在考试中也便于考生提取、运用, 形成综合运用知识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设置情境运用知识体系

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 要求考生对知识体系的复习要稳扎稳打。因此, 教师要选择相应的背景资料, 引导学生做相应的训练以巩固知识。例如, 复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体系后, 我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背景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 说明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原因。通过这样的强化训练, 使学生能够将与民生相关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体系记得住、说得出、写得对, 实现会而对、对而全、全而美的目标。

4. 高考题印证知识体系

历年各地的高考题更权威, 资料更齐全, 更有说服力。在高考时, 有的考生认为, 与其他自编训练题相比, 高考试题的风格完全不同, 觉得很不适应, 备考教师也有这种感觉。这一方面是考生的应试心理问题, 另一方面也说明高考题设置水平之高。所以, 在练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相应的内容, 选择三年高考真题, 对高考试题进行“实战训练”。把考纲、知识体系、真题进行有机结合, 通过活用真题来巩固知识体系, 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高三政治备考模拟试题 第8篇

一、良好沟通增强自信

心理学实验表明, 良好的沟通可以让我们吸收到新信息, 还可以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热情、信任, 这些良性的结果必定增强一个人的信心。在高三教学中, 笔者非常注重和学生的交流。

1. 对学生真诚、平等。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觉得教师是真心帮助他的, 是值得信任的朋友, 学生才愿意把心里话掏出来, 遇到问题愿意找教师倾诉。当学生能对教师喊出“理解万岁”时, 学生就会对教师充满信心, 也会对自己充满信心。

2. 善于聆听。

和学生交流过程中, 做一个聆听者, 听他们把自身的想法说出来, 感受他们的喜与悲, 再以商量的语气指出其问题, 提出改善建议。笔者发现这样的交流, 效果更好。

3. 充分准备, 有的放矢。

学生在复习中效果不佳, 原因是多方面的, 像基础不扎实、方法不对头、计划不合理等等, 而且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不一样, 所以谈话要有准备, 有针对性, 要考虑学生的认受性。如对爱钻牛角尖的学生, 一定要对其谈话内容去伪存真, 使其心服口服, 这样, 教师提出的改善措施他才能接受。

4. 要选择好的时机。

抓住时机, 能提高沟通的效果。比如每次测试后, 学生因自己成绩不理想而失落时, 教师必须及时介入, 使他们在“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解”时豁然开朗。

在谈话中, 要多用激励性的语言, 分析问题注意切中要害, 让学生信服, 让学生感受到, 在前进的道路上, 他们并不孤单。进而增强对教师的信任和对自己的正面评价, 调整状态, 继续迎接挑战。

二、正确方法增强自信

增强学生信心最好莫过于让成绩说话, 因此要注重对学生在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上给予指导。在备考中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1. 结合考点, 引导学生逐个梳理知识点, 帮助学生区分易混易错点, 扫除知识盲点, 夯实基础。

2. 指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每复习完一框题, 笔者就让学生归纳出本框题的知识框架;每复习完一课书, 就让学生归纳本课的知识框架;每复习完一个单元或一个知识板块, 就让学生归纳出本单元或本板块的知识框架。要求学生平时看书时结合框架去看, 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

3. 结合各种测试, 和学生总结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

指导学生通过题目和材料的关键词明确答题的范围和方向, 有效切入教材知识点;知识点表述要完整;不同要点分序号作答;规范答题模式;等等。正确复习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成绩, 这样学生的信心自然就增强了。

三、体会成功增强自信

挫折虽然会使人失去信心, 但另辟积极的途径却可使它转化。在复习备考中, 学生做错了题, 笔者不是给予指责, 而是找出其中有代表性的错题, 依据考纲的要求将题目适当变形, 或降低难度, 或变换设问角度, 让学生重新做一遍, 再对比讲评, 让学生分析原因, 提醒自己。在周考中有这样一道主观题:结合材料一、二,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 分析怎样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一些思维灵活的学生就知道把材料结合起来审题, 能够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等角度去解题。但相当多学生不会解题, 他们对教材中关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容感觉模糊。于是笔者把题目做了这样的处理:运用经济生活知识, 分析材料体现了经济生活的哪些道理。然后让学生去做, 结果很多学生都能从材料的关键词找到突破口, 大部分学生都能答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知识点。这样既能掌握考点知识, 又能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增强自信。

四、赏识增强自信

高考复习, 时间长、任务重、考试多, 学生要没坚韧的毅力和信心就容易放弃。笔者在复习中时常抓住学生的优点进行表扬, 给予强化, 增强其自信。主要做到:

1. 正面评价。对学生坚持以正面评价为主, 肯定其优点, 让学生感受到爱心。

2. 创设情境, 让学生表现自我。

我班有位学生选择题做得非常好, 但他的主观题却是答得一团糟, 缺乏条理、知识点不完整、口语化严重。笔者便安排他在班上讲评选择题, 让他感受同学敬佩的目光, 再向他指出缺点和提出相应的要求。该生爽快地接受了大家的建议并付诸行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 该生主观题答题明显改善, 人也更有自信了。

3. 坚持适度原则。

表扬学生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前进, 所以每一次表扬笔者都会提出相应的要求, 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从而增强自信。

五、正确的计划、目标增强自信

制定复习计划是高考复习必不可少的一环, 没有计划的复习一定是低效的。但有些学生制定的计划是不可操作的, 笔者曾有个学生在制定政治学科复习计划时精确到每天几点到几点干些什么, 根本实施不了。所以, 在学生制定复习计划时, 教师可提出些指导性意见。

1. 两周左右把政治教材的知识框架复述一次, 防止时间过长而遗忘。

2. 睡觉前花几分钟把当天课堂复习的内容回忆一遍。

3. 每天自己安排一至两题高考题型训练, 练习解题。

有计划还应有目标, 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每一次测试后, 笔者都会针对学生的成绩和学生个别分析, 朝高考总目标的方向、对学科阶段性复习做出安排, 帮学生明确下一阶段要做好什么, 怎样去做, 以增强其信心。

高三政治备考模拟试题 第9篇

一、2015年全国新课标Ⅱ卷政治试题特点

1.依据考纲, 稳中求变

以2015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为命题指导, 较好地继承了往年新课标全国文综卷特点, 各必修模块分数占比、题型、难度、区分度和题量总体比较平稳。考试内容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排序, 依次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 选择题在前, 非选择题在后, 同一题型中同一模块知识的试题相对集中, 有利于考生集中思考, 命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稳中求变:

(1) 突出为国选才功能。试题的总体难度系数比2014年下降, 试卷整体难度增加, 区分度较好, 突出高考的选拔功能。

(2) 重新考计算题。新课标Ⅱ卷2012~2014年连续3年没考计算题, 2015年第12题以“2015年中国股市牛市”为命题背景, 考了股票、银行等投资理财的收益计算题。

(3) 调整分值。非选择题为文字材料题, 两个大题的设问还是5问, 但与2014年相比第39题三个问题的分值有所变化, 第 (1) 问哲学分值为10分, 第 (2) 问、第 (3) 问文化类分值增加到16分。四个必修模块考点在2015年政治试题中的占比变为:《经济生活》占30%、《政治生活》占24%、《文化生活》占20%、《生活与哲学》占26%。《文化生活》分值较往年增加4分, 《生活与哲学》分值较往年减少4分。

(4) 调整试题呈现顺序。选择题原来第19题考文化, 2015年文化变为第20题, 哲学变为第19、21、22、23题。第19~23题题次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共性指导下研究个性”和“从个性中概括共性”的思维方式。非选择题第38题第 (1) 问考政治、第 (2) 问考经济, 改变了过去三年先考经济后考政治的命题思路。

2.重视基础, 突出主干

2015年新课标Ⅱ卷政治试题注重对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查, 突出对政治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核, 考查各模块知识分布情况如下表:

3.知能合一, 学以致用

试卷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重点考查, 更注重对考生政治学科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查, 坚持注重能力、学以致用的思想, 体现了新课程对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 着眼于学生发展需要, 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 彰显了政治学科的特色和魅力。

4.能力立意, 微观切入

能力考查是高考命题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价值取向, 选择题侧重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两种能力, 非选择题侧重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两种能力。如第39题第 (3) 问:“近年来, 日本政界有人企图否认日本侵华的历史, 请你加以批驳。”设问开放, 需要运用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历史学科综合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说明。答案中的每一个有效得分点都直接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和“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 考查考生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能力往往是通过试题的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来考查。2015年政治试题命制坚持了限制性与开放性结合的原则, 坚持宏观把握与微观切入的辩证统一, 考试角度延续了往年的社会生活中的大背景从小角度设问的命题思路。比如:第38题用小微企业为背景从小角度切入考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考查政府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理由。

5.迎着热点, 紧跟时代

2015年政治试题彰显了新课程、新高考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理念, 体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有机统一的新课改特点,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体现了学科知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该卷考查了12个社会热点:第12题考股票、第13题考政府职能转变、第14题考商业银行改革、第15题考电价调整、第16题考基层民主建设、第17题考司法监督、第18题考宗教问题、第19题考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工作会上的指示、第20题考中国文化的对外影响力、第21题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38题考2015年“两会”热点和小型微型企业、第39题考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6.价值引领, 激发正能量

高考政治试题鲜明地体现了高中政治新课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标。2015年政治试题命题立意高远、切入顺畅、导向鲜明, 全卷字里行间充盈着正能量和感染力, 有利于引导考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如第39题, 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切入点, 考查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影响。

7.平中见奇, 改革创新

创新命题的目的是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该试卷继承了往年全国Ⅱ卷特点, 又有以下创新点:

(1) 选择题干扰性增强。选择题备选题肢干扰性大增。2015年政治试题12道选择题有48个备选题肢, 有9题是4选2, 有3题是4选1, 正确选项21个, 剩下不选题肢有27个, 其中只有9个题肢本身表述有明显错误, 有18个题肢本身表述无误, 仅是与题干无关的干扰题肢, 仅用排除错难奏效。干扰题肢迷惑性大, 对考生“双基”要求高。一套试卷中选择题的干扰题肢越多, 试卷的整体难度就越大。

(2) 设问角度重考原因类。高考设问一般分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大类, “为什么”是关键, 对考生思维能力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该卷原因类试题占80分, 其中选择题第14、15、16、18、19、21、23题共28分, 非选择题5个设问共52分, 从本质上讲都属于原因类, 侧重考查考生分析说明“原因、理由、意义”的能力。

(3) 非选择题答案重考分析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 《考试大纲》明确规定, “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是考生分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能力主要是通过答案设计来考查, 该卷非选择题总共52分中有49分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 占94.23%, 考查纯理论记忆的只有3分。

(4) 加强综合能力考查。第38题第 (1) 问要求运用“所学政治知识”;考查《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的综合知识。第39题第 (3) 问:“近年来, 日本政界有人企图否认日本侵华的历史, 请你加以批驳。”考查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历史等跨学科的综合知识。

(5) 首次出现跨学科综合试题。2015年一改过去要么考哲学的方法论, 要么考文化交流发展措施的做法, 而是考查政治与历史跨学科综合知识的运用 (第39题第 (3) 问) , 命题素材新, 设问和答案设计开放灵活, 答案中有官方外交辞令“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 与公务员考试接轨。

8.“四度”颇佳, 引领教学

试卷整体难易度、区分度、效度、信度都把控得恰当, 是一套高质量的试题, 对常规教学和高三复习备考有很好的引领作用。

9.瑜中见瑕, 瑕不掩瑜

2015年新课标Ⅱ卷政治试卷瑜中见瑕, 瑕不掩瑜:一是设问指向不明确, 如第38题第 (1) 问要求学生答题知识范围是所学“政治”知识, 容易引起学生误解只能用《政治生活》知识而忽视了《经济生活》角度。再如第39题第 (3) 问“请你加以批驳”, 没有明确答题知识范围, 学生难以回答, 超出大纲要求。二是试卷形式单一, 既无图表, 也无图像, 更无漫画, 从头到尾都是文字表述, 卷面显得单一呆板, 缺少美感。三是试卷文字阅读量较大, 影响对学生政治知识技能考查。

二、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建议

全面分析和把握2015年新课标Ⅱ卷特点, 领会2016年高考命题思想, 在高三政治教学中融会贯通, 做到科学备考:

1.“纲”举目张

必须把2016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作为指导高三复习备考的纲领性文件, 用考纲为高考导航、给高三复习教学把脉。

2.突出主干、抓住重点

近三年的全国新课标Ⅱ卷中政治试题高频考点有60多个, 其中《经济生活》高频考点有价格、消费、生产与企业、劳动者、收入分配、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发展与转方式调结构、经济全球化与对外贸易9个;《政治生活》高频考点有公民、政府、人大、中国共产党、政协、“两会”代表、国际社会与我国的外交政策7个;《文化生活》高频考点有文化的影响、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4个;《生活与哲学》高频考点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意识、规律、从实际出发、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全面观、创新观、辩证否定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18个。只有抓住了重点, 才能把握高考复习的大方向。

3.处理好“五对关系”

处理好教材表述与生活实际的关系, 做到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处理好教材中的变与不变的关系, 以高三学生现在使用的教材为主, 兼顾新教材内容;处理好《考试大纲》变与不变的关系, 以《考试大纲》相对稳定的考点为复习重点, 变化部分为补充;处理好《考试说明》变与不变的关系, 特别关注《考试说明》题型示例中变化的部分;处理好第一轮复习与第二、三轮复习的关系, 第一轮复习要夯实基础, 第二轮复习要提升能力, 第三轮复习要查缺补漏, 三轮复习相互渗透、互相照应。

4.把握好“六个度”

知识要有长度, 重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科要有宽度, 重视跨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文化要有厚度, 教学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理论要有深度, 学科理论知识扎实;思维要有高度, 把握高考命题规律和高考命题方向;内容要有温度, 教学和考试题材要与时俱进, 把握时代脉搏。

5.加强训练, 提高得分能力

一是加强对选择题解题训练, 重点是对干扰答案的排除训练。二是加强对非选择题审题和答题学科思维、思想方法、高效性训练, 重点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审设问是高效答题的前提, 要审清设问中的指向、角度、主体、客体、分值五个要素。规范的答案是得分的关键, 高考政治非选择题答案有三个来源:一是来自教材, 做到书面表达科学;二是来自试题, 对试题材料进行概括提炼;三是来自时政, 做到与时俱进, 及时反映时代精神。

高三政治试题讲评应坚持“四性” 第10篇

进入高三, 意味着进入全面复习的阶段。课堂训练、课后练习、限时训练、周考、月考是“家常便饭”, 部分老师也乐此不疲, 他们搜集了大量的好题来训练学生, 导致学生“考海无涯苦作舟”。然而很多老师对试题的讲评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着种种误区, 制约了试题讲评教学功能的充分发挥, 最终势必影响到教学效能的提升。根据本人多年从事高三政治教学之见, 本文就政治试题讲评中应突出的主体性、导向性、渗透性、延伸性谈一些个人看法, 期与广大同仁探讨。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进入高三了, 教学时间紧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坚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是课堂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我们曾有这样的体会, 试题讲评时我们精心分析过, 也注意了举一反三的拓展, 但有时收效还是不大, 为什么?就在于试题讲评时忽视了尊重学生主体性,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误以为试题讲评就是一个“老师讲学生听”的过程。试题讲评作为高三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应该是一个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 同样需要老师把时间还给学生, 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在试题讲评过程中, 我们必须明白, 老师讲得“清楚”并不等于学生听得“明白”, 但学生讲得“清楚”了, 那他才是真正的“明白”了。基于此, 在试题讲评过程中, 我们老师要善于倾听, 学会做学生的“听众”。当然, 在具体的试题讲评过程中, 老师要引导学生会讲, 能讲出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引导学生“讲”:一是对原题再审, 即让学生说出对材料信息、设问要求、命题意图、调动相关知识等的理解。虽然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已经有了一个审题的过程, 但在试题讲评过程中让学生重新再审, 对“讲”的同学而言, 两次审题的过程中, 他一定会有新的认识与感受;对“听”的同学而言, 同样有一个比较、分析与感悟的过程。二是解题思路的还原, 即让学生讲出自己在考试时的解题思路, 通过思路还原, 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老师能从学生讲思路的过程中获知他们的闪光点, 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从而提高试题讲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对答案进行点评, 即老师在试题讲评时可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错误的学生答案, 通过投影让学生进行点评, 在点评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说出错误答案形成的原因及预防对策。四是比较欣赏提升, 即在试题讲评结束后, 把参考答案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进行比较, 说说与参考答案相比, 自己的答案有哪些值得肯定、值得欣赏的地方, 有哪些不足, 要知道, 通过比较优劣, 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做主观题的兴趣 (学生有时不喜欢做主观题的原因, 与老师没有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答题的优势有关) , 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提升学生解题能力。二、明确试题讲评的目标, 突出目标的导向性高三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是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的, 在试题讲评的过程中也需注意这一点。如果单纯为了讲试题而讲, 甚至部分老师由于其他原因, 没有精心备试题就随便拿张试卷来讲解应付课堂, 这种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的试题讲评是盲目的, 也是低效的, 纯粹是“磨洋工”, 是我们应该尽力避免的。高三政治试题讲评应该有明确的目标, 特别是到了二轮专题复习更是如此。在试题讲评时我们应该对所要讲的题目要有具体的目标定位。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定位试题目标, 一是强调具体知识点, 我们在讲评过程中就可把目标定位在“考纲知识点”上, 甚至不惜把题目的答案还原成课本上的哪一页哪一句话为止, 通过这类题目讲评带动基础知识的再复习。二是侧重于阅读材料提取信息, 可把目标定位在“信息提取”上,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材料, 分清层次, 提炼层次段落大意;抓关键字词, 揭示背后蕴藏的信息;整体宏观把握, 揣摩出题者的命题意图。甚至要求学生不惜反复阅读, 直至读出材料的全部有效信息为止, 这也是高考目标要求。培养学生能有效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 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 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三是侧重于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可把目标定位于“思想方法”上, 通过试题讲评使学生对解这一类题的思想方法、基本模式有所感悟, 如“原因类”必须从必要性、重要性等方面考虑。四是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的试题, 那我们在讲评过程中就可定位于“情感、价值观教育”, 对学生进行学科情感的培养, 进行生活态度的教育, 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 等等。当然, 我们在试题讲评过程中的目标远不止这些, 但不管怎样, 我们在讲评过程中一定要有具体的目标, 要知道我们通过讲这个题目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而绝不能盲目地“为讲而讲”。三、针对高考能力要求, 突出方法的渗透性我们永远难以猜测到高考主观题, 但针对高考能力要求, 我们可以把握解题的基本方法。试题讲评过程中, 往往面临着讲评内容与讲评时间的矛盾, 特别是到了复习迎考的中后期, 这对矛盾表现得更为严重。与此相应, 我们很多老师在试题讲评时总想着尽快把题目的答案“塞”给学生, 甚至干脆把参考答案印发给学生不进行任何的点评, 以尽可能地“节约”教学时间。事实证明, 这样做效率是极其低下的, 也印证了“欲速而不达”的老话。我们讲评试题, 绝不仅仅就是为了把答案“教”给学生。试题讲评过程中有远比答案更为重要的东西, 就是方法的参透。我们在试题讲评的过程中, 除了要给学生正确的答案之外, 至少还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化解题方法, 在试题讲评过程中, 既要“授之以鱼”, 让学生明白题目的答案, 更要“授之以渔”, 提高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他们在试题讲评的过程中获得解题的方法和策略。“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学生的解题方法和策略也不是在一些老师所谓的“解题方法指导”课中得来的, 解题的方法只能从学生日常的解题、老师的点拨过程中积累起来, 现在很多老师试题讲评都采用这样的模式, 先把几份学生典型的答案 (好与不好都有) 呈现给学生, 接着请学生点评, 然后老师评析优劣, 就使学生很好的掌握这类试题的解题技巧。二是训练答题规范, 答题不规范是部分高三学生的通病, 但要一下子使学生答题规范又很难。我们必须在平时的试题讲评过程中, 针对学生答题中的种种不规范状况进行评析, 才有可能逐步规范学生的答题。有些老师往往不注意这一点, 只是在考试之前给学生“传授”一些所谓的答题规范, 实际效果是微乎其微的, 我从多年的高考阅卷中对这一点体会深之又深。三是反馈学习问题。考试是一面“镜子”, 能照出学生平时学习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因此, 我们在试题讲评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考试的这种“镜子”功能, 通过讲评让学生看清自己学习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扬长克短, 不断进步。四是优化思维品质, 我们在试题讲评的过程中, 不仅仅要看重学生的答案, 更要看到答案背后的思维逻辑是否流畅。有的学生答题时“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没有轻重主次之分, 张冠李戴, 缺乏条理等, 这些都是我们在试题讲评过程中需引导的, 并且在讲解过程中老师要以自己的思维逻辑顺序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 从而优化学生答题的思维品质。四、注重讲解的拓展性, 突出试题的延伸性现在的试题资料纷繁复杂, 良莠不齐, 有些试题出得模棱两可, 参考答案与材料脱节, 让师生捉摸不透。偏有些老师只是“就题论题”, 结果让自己和学生都围着“死”的题目转, 让题目牵着鼻子走, 这样的试题讲评课只会是越上越“死”。题目是死的, 但人 (包括老师和学生) 是活的。在试题讲评过程中, 我们老师追求的应该是把“死”的题目讲“活”。为此, 我们要善于“变换”试题, 突出讲解的拓展性, 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拓展:一是变换设问主体, 如经济生活中原来是问“国家”的, 在讲评过程中就可以把主体从“国家”变换成“企业”或“劳动者 (消费者) ”。二是变换设问指向, 如题目中原来是问原因的, 就可把原因换成措施或者意义。三是变换设问范围, 如题目原来要求用甲知识作答,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用乙知识作答。四是变换设问角度, 题目原来是从正面角度设问的,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从反面的角度来思考, 或者变成辨析题等。通过这种变换, 可实现训练讲解的拓展。五是利用学生的典型错误进行拓展, 针对学生的犯错, 让学生思考题目怎样改、条件怎样变, 可以变成正确答案。不仅有利于深化学生对错解本身的认识, 而且还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和比较鉴别能力, 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当然, 试题讲过之后, 我们切不可高估“讲过”的作用, “讲过”之后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学生跟进:一是总结反思, 强化所获, 对自己做过的试题, 老师讲评过的试卷进行再思考, 强化所得所获。二是建立错题集, 定期翻看, 对老师讲评过的试题进行整理, 特别要把错题从试卷中分离出来, 建立错题集, 并经常性地对错题进行“回头看”, 才能真正让错题“错”有所值, 变成自己宝贵的学习资源。三是归类整理, 提升能力, 对自己做过的大量题目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类整理, 如不同题型的归类、解题方法的归类、热点问题的归类, 对同类问题的比较分析, 得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解题模式, 达到做一题通一类的理想效果, 突出试题的延伸性。这些工作也需要我们进行指导。矛盾是事物自身的既对立又统一。试题讲评可以说是最简单的, 有的老师拿着参考答案就轻易对付过去了;但试题讲评又可以说是最难的, 有的老师为了一道试题的分析而绞尽脑汁。试题讲评可以说是最枯燥乏味的, 有的老师讲评试题就是简单地对答案;但试题讲评又是最能让学生经历失望和喜悦、失败和成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从中收获良多。不管怎样, 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试题讲评同样是一门艺术, 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寻、不断地完善。

上一篇:情感概念隐喻下一篇:TiC基金属陶瓷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