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期冠心病范文

2024-05-24

稳定期冠心病范文(精选9篇)

稳定期冠心病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冠心病诊断标准采用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中的标准[2]。冠心病辨证分型标准采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学会1990年10月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进行临床辨证[3]。急性心血管事件 (ACE) :①心源性死亡;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③复苏成功的心脏骤停;④脑卒中;⑤需行血运重建术;⑥因不稳定型心绞痛或心衰住院。

1.2 纳入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既往有陈旧心肌梗死病史或经冠脉造影检查证实至少有一支冠脉血管狭窄≥50%;临床表现为无症状、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超过1个月病情稳定者;年龄≤80岁;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近1个月内有感染、发热、创伤、烧伤、手术史;活动性结核病或风湿免疫疾病;严重心力衰竭, 射血分数 (EF) <35%者;合并严重瓣膜疾病或心肌病;合并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或呼吸衰竭;已知的肾功能不全, 男性血清肌酐>2.5mg/dL (221μmol/L) , 女性血清肌酐>2.0mg/dL (177μmol/L) ;已知的肝功能不全, 基础肝酶监测>正常值的3倍或合并肝硬化;严重造血系统疾病;严重精神病;恶性肿瘤;脏器移植者;患者预期寿命小于3年者。

1.4 剔除标准

患者依从性差, 不愿配合信息调查和随访者;患者脱落:电话变动, 未能进行随访者;合并恶性疾病, 预期生存期<1年者。

1.5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0月—2010年3月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心血管病中心门诊的冠心病患者303例。

1.6 观察指标及方法

将符合纳入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 详细记录中医症状、体征、舌象、脉象、辨证分型等。入选的患者分别进行半年、1年、2年随访观察。根据入选时间进行半年、1年的复查及临床观察, 详细记录中医证候情况。2年随访时主要记录事件发生情况。数据管理采用My server5.0工具进行数据管理, 并采用双人录入, 确保录入准确。

1.7 统计学处理

运用频数分布法, 观察事件组与非事件组患者的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应用多因子降维 (MDR) 数据挖掘方法探讨中医证候的演变规律。

2 结果

2.1 303例稳定期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情况

303例冠心病患者, 年龄28岁~75岁 (61.20岁±9.18岁) ;男225例, 女78例。303例患者发生ACE 21例 (6.9%) 。其中心源性死亡2例, 再次心肌梗死2例, 再次支架者3例, 心衰1例, 脑卒中2例, 因不稳定心绞痛住院11例。

2.2 事件组与非事件组患者在3个时间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 (见表1)

例 (%)

2.3 应用MDR探讨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证候演变规律

图1中A1~A7、B1~B7、C1~C7分别代表患者入组、半年、一年随访时的证候, 证候1~7依次是血瘀、气滞、气虚、阳虚、阴虚、痰热、寒痰。外面黑框代表每个变量即证候, 而在每个方块上的数量是它关系到的结果, 换言之, 一个积极的百分比表示与结果的相关度。此图的边代表互动, 提示证候之间的相互转化, 线上的率是相互作用的影响, 线越粗, 代表此种证候的转化发生/不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越高。不同颜色代表相互作用的强弱, 从红色、橘黄色、褐色、绿色强度依次减弱。其中红色线两端的变量有研究意义, 而红色的线代表相关, 但此相关为正相关或负相关, 需要将变量 (证候) 带回到源数据, 计算其出现的百分率, 以此来判断相关为正相关或负相关, 即证候之间的转化是容易/不容易引发心血管事件。B3~C6, B4~C6的转化具有强相关, 即第2个时点的气虚转化为第3个时点的痰热, 第2个时点的阳虚转化为第3个时点的痰热的患者, 与发生心血管事件呈正相关 (总事件率大于6.9%为正相关, 反之为负相关) 。详见表2。

3 讨论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 随着对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的深入认识及积极控制, 慢性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然而, 急性心血管事件 (包括心脏性猝死和急性冠脉综合征) 的一级预防仍缺乏有效的措施。发生ACE患者事先大多数无明显症状, 如何早期识别此类患者, 进而加强干预措施则具有重要的意义, 也成为预防ACE的新方向。传统的危险评估方案对于个体的预测比较局限, 而中医的证候是患者个体、疾病以及社会、心理等综合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外在表征, 对于构建近期的预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冠心病在中医学中属于“胸痹”“心痛”范畴, 临床上通过中医药治疗可以提高疗效。辨证论治是中医最核心的内容, 其灵活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证候的动态时空特性。证候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 随着邪正的轻重盛衰而发生相应的证候变化, 随之诊断和治疗也发生了变化, 所以, 研究证候的演变规律是证候研究中最为关键、核心的问题。然而, 临床上患者很少以单个证候出现, 多为数个证候的组合, 这就决定了在研究演变的过程中是研究一个证候组合向另外一个证候组合的演变, 这种演变用单个证候来描述的话, 形式会有数十种到数百种, 每增加一个因子 (证候) , 样本量会成指数倍的增加。而且证候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在研究证候演变的过程中, 不能忽略了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研究多个时间点的证候组合变化, 属于高阶交互作用, 应用传统的统计学方法, 很难处理此类问题, 本研究拟应用MDR数据挖掘方法探索性分析稳定期CHD患者的证候演变规律, 寻找哪种证候之间的演变容易近期引发心血管事件。

MDR是2001年Ritchie等[4]首次提出的, “因子”是交互作用研究中的变量, 而“维”是指研究多因子组合中因子的数目, 以疾病易感性分类 (高危、低危) 的方式建模, 将研究中的多个因子看作一个多因子组合, 这样就把高维的结构降低到单维两水平 (即高危或低危) , 即“降维”。其基本原理[5]:MDR方法实际上是一种组合划分方法的扩展, 其针对的结局变量为分类变量, 采用的是数据降维的策略, 在解决有限的样本量条件下, 分析高维数据之间的交互作用问题。

MDR[6]已被证明是一个有效的工具, 确定或了解基因与基因、基因与环境上位, 它是基于属性的总体思路, 在数据挖掘的研究归纳中发现可能出现的不同基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在中医临床数据集中有大量的交互情况, 且中医数据多为非线性资料, 所以应用此种方法来研究中医证候演变规律, 无疑是个有益的探索。值得一提的是, MDR是基于时间变化、研究有结局事件的样本交互作用, 所以适用有终点指标的研究, 即在最后一列区分 (class=1, class=0) , 其中1为终点指标。

本研究在研究证候演变规律之前, 首先应用频数分布法, 观察两组患者整体的证候分布情况。结果提示, 患者的辨证主要以血瘀、气虚、阳虚为多, 其中血瘀所占比例最大, 提示血瘀为稳定期CHD患者的主要证候要素。3个时间点 (两个时间段) 的演变趋势:实证方面, 两组的气滞、寒痰 (第2时段) 均呈现降低趋势, 而血瘀与痰热则有不同趋势, 血瘀证在非事件组与事件组呈现相反的演变趋势, 而痰热证在事件组呈现逐渐增加, 在非事件组则是先增加再减少, 第2时段呈现相反的变化。提示痰热和血瘀在ACE患者演变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虚证方面, 阴虚、气虚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而阳虚的变化两组则呈现相反的方向, 是否阳虚证候亦为重要因素, 值得进一步探讨。

应用频数分布法只能观察整体的分布及变化趋势, 对于指导临床意义不大, 所以本研究又进一步应用MDR来研究证候之间的转化, 探讨哪种证候的转变更容易引发心血管事件。其结果提示, 证候演变中以气虚—痰热、阳虚—痰热的转化易引发心血管事件。患病日久, 正气不足, 阳气不振而产出痰饮、水湿, 蓄积体内化为痰热, 久而蕴毒, 最终引发多种变证。本研究发现血瘀随着病程的变化并未成为致心血管事件的必要条件, 而其他证候如痰热则为主要机制, 提示蕴热可能是发病的关键。在前期[7]研究分析hs-CRP与证候的相关性时发现, 痰热辨证组的hs-CRP水平较寒痰组明显升高, 提示CHD稳定期患者中医辨证痰热证与hs-CRP升高关系密切, 而hs-CRP作为炎症标记物, 为这一病机枢转提供了客观依据, 与本次研究的结果一致, 值得深入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稳定期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及其与随访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纳入稳定期冠心病患者303例, 详细记录入选时、半年、1年的中医证候情况及2年随访时事件发生情况。应用频数分布法, 观察两组患者整体的证候分布。应用多因子降维 (MDR) 数据挖掘方法探讨中医证候的演变规律。结果 频数法显示3个时间点 (两个时间段) 的演变趋势:两组的气滞、寒痰 (第2时段) 均呈现降低趋势, 痰热证在事件组呈现逐渐增加。阴虚、气虚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而阳虚的变化两组则呈现相反的方向。应用MDR来研究证候之间的转化, 结果提示, 第2个时点的阳虚转化为第3个时点的痰热、第2个时点的气虚转化为第3个时点的痰热与发生心血管事件呈正相关。结论 证候演变中以气虚—痰热、阳虚—痰热的转化易引发心血管事件。

关键词:稳定期冠心病,中医证候,心血管事件,多因子降维

参考文献

[1]郭蕾, 王永炎, 张志斌.关于证候概念的诠释[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 26 (2) :6.

[2]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81, 9 (1) :75-76.

[3]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1, 11 (5) :257-258.

[4]Ritchie MD, Hahn LW, Roodi N, et al.Multifactor-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reveals high-order interactions among estrogen-metabolism genes in sporadic breast cancer[J].Am J Hum Genet, 2001, 69:138-147.

[5]唐迅, 李娜, 胡永华.应用多因子降维法分析基因-基因交互作用[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6, 27 (5) :437-442.

[6]Hanh LW, Ritchie MD, Moore JH.Multifactor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software for detecting gene-gene and gene-environment interactions[J].Bioinformatics, 2003, 19:376-382.

稳定期冠心病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冠心病诊断标准采用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制定标准[1]。冠心病辨证分型标准采用1990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学会1990年10月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进行临床辨证[2]。急性心血管事件定义:心源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复苏成功的心脏骤停;脑卒中;需行血运重建术;因不稳定型心绞痛或心衰住院。

1.2 纳入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既往有陈旧心肌梗死病史或经冠脉造影检查证实至少有一支冠脉血管狭窄≥50%;临床表现为无症状、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超过1个月病情稳定者;年龄≤80岁;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近1个月内有感染、发热、创伤、烧伤、手术史;活动性结核病或风湿免疫疾病患者;严重心力衰竭, 左室射血分数 (LVEF) <35%者;合并严重瓣膜疾病或心肌病;合并严重慢阻肺、肺心病或呼吸衰竭患者;已知的肾功能不全, 男性血清肌酐>2.5mg/dL (221μmol/L) , 女性血清肌酐>2.0mg/dL (177μmol/L) ;已知的肝功能不全, 基础肝酶监测>正常值的3倍或合并肝硬化;严重造血系统疾病;严重精神病患者;恶性肿瘤;脏器移植;预期寿命小于3年者。剔除标准:患者依从性差, 不愿配合信息调查和随访者;脱落:电话变动, 未能进行随访者;合并恶性疾病, 预期生存期<1年者。

1.3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0月—2009年9月就诊于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心血管病中心门诊的冠心病患者397例。

1.4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病例报告 (CRF) 表和进行实验室检查。CRF表中详细记录患者体质特点、个人史、合并病, 中医症状、体征、舌象、脉象、辨证分型, 理化检查指标, 治疗情况等。冠脉造影及介入情况通过查阅患者住院病历获得。一年之后进行随访, 记录事件的发生情况。数据管理采用My server5.0工具进行数据管理, 并采用双人录入, 确保录入准确。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首先对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 影响心血管事件的多因素分析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检验, 确定系数、95%的可信区间和OR值, 以评价独立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求出方程, 并应用ROC曲线来评价该模型预测1年内发生ACE的效能, 求出曲线下面积 (AUC) , 根据最佳截断点计算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阳性预报值、阴性预报值。

2 结果

2.1 冠心病稳定期患者1年内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基本资料 (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腰围、收缩压和舒张压情况) 、个人史 (吸烟史、饮酒史、性格、工作情况、饮食习惯、运动及家庭是否和睦等) 情况、患者合并病 (心肌梗死、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周围血管病) 、心绞痛类型、心绞痛诱因、心绞痛发作部位、心绞痛性质等, 单因素分析结果:运动 (P=0.015) 、心绞痛类型为自发性 (P=0.009) 、心绞痛性质为绞痛 (P=0.017) 、部位位于背部 (P=0.011) ,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2 中医证候

中医主症:胸痛、胸闷、气短、乏力和心悸;中医兼症:发热、畏寒、手足心热、肢冷、自汗、盗汗、面红、目赤、头痛、头晕、头昏、眼花、耳鸣、口干欲饮、口干不欲饮、口苦、口臭、口粘、口淡无味、口疮、咽痛、恶心/呕吐、烧心/反酸、胃痛、胃脘胀、胁胀、腹胀、浮肿、肢麻、肢颤、腰酸、气喘、咳嗽、咯痰、头胀。中医辨证:痰浊、血瘀、气滞、气虚、阳虚、阴虚。逐一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除了胸闷 (P=0.011) 、口臭症状 (P=0.039) 在两组比较中有统计学意义外, 其他症状对心血管事件均无显著影响。

2.3 实验室检查

除了指标ApoA1在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3) 外, 其他指标均未对事件产生显著性影响。再进一步分层分析ApoA1 (0, ApoA1<1.1g/L;1, ApoA1≥1.1g/L) 、hs-CRP (hs-CRP<1 mg/L;1, hs-CRP≥1 mg/L) ,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4 冠心病稳定期患者心血管事件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将上述经单因素分析后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求出回归系数β、95%可信区间、OR值, 并求出方程。详见表2。

脑卒中病史、运动、ApoA1分层、hs-CRP分层、症状胸闷经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初步得出回归方程:Logit (p) =-2.319-0.779 (ApoA1分层) -0.978运动+0.908脑卒中病史+0.877 (hs-CRP分层) +0.797胸闷。此方程为预测冠心病稳定期患者1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预警模型。

2.5 应用ROC曲线评价回归方程的预测效能

绘制ROC曲线, 求出:AUC=0.744。

2.6 确定最佳截断点

方框内的Youden指数为最佳截断点, 由此计算出该模型的评价指标。详见表3。

3 讨论

目前发现的CHD危险因素近200种, 对这些因素的认识与控制, 不仅在CHD的一级预防中有重要作用, 对于ACE的一级预防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事先大多数无明显症状, 如何早期识别此类冠心病患者, 进而加强干预措施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疾病预警是指利用综合手段和方法, 对某种疾病在未来时间的发生进行早期个体或群体的预测和预报, 并科学地评估风险状态, 进而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 这有助于降低疾病危害程度, 减少卫生资源浪费[3,4]。

本研究基于临床流行病学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结合临床事件随访, 从研究患者的危险因素和中医证候入手, 较全面分析了CHD稳定期患者各种情况与发生ACE的关系。结果显示脑卒中病史、运动、ApoA1分层、hs-CRP分层、症状胸闷具有统计学意义。运动、指标ApoA1与心血管事件成负相关, 脑卒中病史、胸闷、hs-CRP分层为正相关, 由此得出回归方程:Logit (p) =-2.319-0.779 (ApoA1分层) -0.978运动+0.908脑卒中病史+0.877 (hs-CRP分层) +0.797胸闷, 此方程为预测CHD稳定期患者1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模型。

为评价模型的效能, 本研究应用ROC曲线来分析。ROC曲线是1995年被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批准用作实验室试验的临床准确性评价准则, 它将某试验的灵敏度及特异性联系起来, 是一种全面的、科学的评价检验项目的方法。AUC越大, 其诊断价值越大, AUC接近0.5时, 无诊断意义;AUC<0.7, 表示诊断准确率较低;AUC在0.7~0.9表示诊断准确性中等;AUC>0.9时, 表示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5]。本研究中求出的新模型AUC为0.744, 表明其诊断有中等的准确性。再根据ROC曲线不同截断点的敏感度、特异度比较, 求出本模型的最佳截断点, 即Youden指数最大 (Youden指数=敏感度+特异度-1) 。预测模型中最大的Youden指数为0.436, 与其相对的敏感度为81.4%, 特异度为62.2%。此模型对于CHD稳定期患者1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提示CHD随访中发生的心血管事件已经有81.4%可以被筛选出来, 未发生事件的人群有62.2%以上可通过该预警模型系统排除在高危人群外。

似然比提供同敏感度和特异度一类的信息, 并用于计算阳性或阴性试验结果的患病概率。表示一个诊断试验结果出现在有病受试者和出现在无病受试者的比值的大小, 代表了一个诊断性试验区分有病和无病的能力大小。本模型阳性似然比为2.153, 说明应用本模型筛选的高危患者发生ACE的机会是未应用本模型筛选发生心血管事件的2.153倍;阴性似然比为0.299, 是指发生ACE患者不符合本模型的可能是未发生事件患者的0.299倍。似然比摆脱了对一个试验结果简单的正常和异常分类, 而是根据临界值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来描述诊断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根据诊断性试验的结果来判断受试者的患病概率称为预测值。阳性预测值是诊断试验阳性的受试者中, 标准诊断有病的病例 (真阳性) 所占的比例。阴性预测值是诊断试验结果为阴性的受试者中, 标准诊断证实无病的受试者 (真阴性) 所占的比例。本试验的预警模型阳性预测值为0.218, 阴性预测值为0.964。预测值是一个容易受患病率影响的指标, 本研究人群的发病率为11.1%, 比较低, 所以阳性预测值偏低。

本课题应用Logistic回归筛选出CHD稳定期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建立早期预警模型, 并应用ROC曲线来评价此模型的效能。此模型与传统的模型相比, 主要应用于预测1年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 而且还纳入了中医证候内容。由于本课题目前只是阶段性分析结果, 样本量还偏小, 随着样本数扩大和多中心分析, 结论还可能进一步完善, 预警效能会进一步增加, 并更有代表性, 但这种“治未病”的理念和早期预警方法, 无疑会使临床医生在工作中能够根据患者个体的差异, 结合多种指标, 科学地评估疾病的风险状态, 识别高危患者, 并制定出具体的防治措施以进一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81, 9 (1) :75-76.

[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1, 11 (5) :257-258.

[3]徐浩, 陈可冀.从对动脉粥样硬化认识转变看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与切入点[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27 (1) :5-7.

[4]徐浩, 陈可冀.冠心病易损斑块与中西医结合干预的实践与思考[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6, 4 (11) :941-942.

稳定期冠心病 第3篇

方法:使用黄连温胆汤加味结合西医基础治疗为治疗组,单纯西医基础治疗为对照组,各30例,疗程为4周。观察心绞痛症状、心电图疗效、中医症候、炎症因子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

结果:治疗组hs-CRP、IL-6、TNF-α水平下降水平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补体C3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黄连温胆汤能改善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症状,减少炎症反应,稳定斑块,减少血管痉挛,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关键词:黄连温胆汤稳定性心绞痛炎症因子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48-02

冠心病发生发展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病理生理过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破裂和冠状动脉痉挛,近些年来在医学界提出一种新的冠心病发病机制学说——炎症反应学说,提出炎症在这三个病理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1-3]。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冠心病患者缺血事件的发生常与炎症标志物的变化相伴随,因此,炎症标志物在冠心病的诊断、危险分层、治疗及预后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4-6]。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通过观察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补体C3的变化,评价黄连温胆汤治疗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对炎症因子的影响及改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西医诊断标准。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诊断标准参照2007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1.2中医诊断标准。病名参照200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的《中医心病之心绞痛诊断与疗效标准》及2002年国家食品药物管理局主编《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冠心病痰热阻滞证。主证:胸痛(刺痛,隐痛或绞痛等)或胸闷气短;次证:闷痛痞满,纳呆脘胀,口干或口中粘腻,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或数。具有胸痛、胸闷主症之一,其他症状具有2项及舌脉支持者,即可做出诊断。

1.3纳入标准。同时符合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疾病诊断标准,以及符合中医证型辩证。

1.4病例来源及分组:病例来源为我院心病科住院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法,入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进入治疗组或对照组,各30例。

1.5治疗方法。对照组:基础西药治疗根据心绞痛指南选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肠溶片、他汀类药物)。治疗组:基础西药治疗+黄连温胆汤加味(黄连、白术、云苓、甘草、丹参、陈皮、法半夏、竹茹、枳实、生姜),每日一剂。疗程均为4周。

1.6观察内容。安全性指标,如血常规,大、小便常规,肝,肾功能等。观察心绞痛症状、心电图疗效、中医临床症状和积分。在治疗前、治疗结

束后1天,对两组病人抽血检验hs-CRP、IL-6、TNF-α、补体C3。

1.7治疗效果和统计。根据“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标准对疗效进行判断。所有数据统计分析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资料类型的采取相应统计分析方法。

2结果

2.1一般临床资料。两组各30例,在性别分布经X2检验,P>0.05;年龄和病程经t检验,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在治疗前后,两组病例在血、尿、大便常规和肝、肾功能等项目检查未出现明显异常变化。且无统计学差异,组间具有可比性。

2.3心绞痛疗效治疗前后比较。

两组治疗后血浆hs-CRP比较,治疗组下降水平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IL-6比较,治疗组下降水平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療后血浆TNF-α比较,治疗组下降水平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补体C3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心肌耗氧量骤增导致心肌急性短暂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属于中医“胸痹”、“心痛”等范畴,是临床上多发病、常见病,洪永敦[7]等研究结果显示:痰热血瘀和气虚血瘀为临床上冠心病的常见证候,热、痰与冠心病关系密切。刘承家[8]统计的南方382例冠心病患者,发现挟痰热证候者约占50%。黄连温胆汤是由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温胆汤演绎而来,全方具有清热、化痰、开窍、醒神、活血化瘀之功效。温胆汤加味具有缓解冠状动脉痉挛,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的作用[9];能降低机体内脂质过氧化程度,降低细胞受损程度,对抑制由高血脂引起的动脉硬化有重要作用[10]。本研究提示,黄连温胆汤能改善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症状,尤其是在心绞痛缓解、中医症候积分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单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黄连温胆汤能显著降低hs-CRP、IL-6、TNF-α、补体C3水平,从而减少炎症和免疫反应,稳定斑块,减少血管痉挛,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对中医药防治冠心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Bharadwaj D, Stein MP, Volzer M, etal .Themajorreceptor for Creactive protein on leukocytes is fcgammareceptor.ExpMed,1999;190(4):585-590

[2]BlankenbergS,Tiret L,Bicke C. Interleukin-18 is astron gpredictor of cardio vascular death in stable and unstable angina.Circulation,2002;106(1):24-30

[3]Weissberg PL.Atherogenesis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cause of atheroma.Heart,2000;83(1):247-252

[4]Danesh J,Wheeler JG,Hirschfield GM,etal.Creactive protein and otherci rculating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in th predic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NEngl Med,2004;350:1387-1397

[5]Rus H,Miculescu F.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unstable angina. Circulation,1999;100:98

[6]刘虹,徐庆科,夏伟冠.心病与炎症因子IL-6、IL-8、IL-10、hs-CRP及TNF的相关性研究.PJCCPVD,2011;Vo,19(9):1446-1447

[7]洪永敦,黄衍寿,吴辉.冠心病中医证候与炎症因子关系的临床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22(2):81-86

[8]刘承家.382例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及病因关系.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0;12(4):3

[9]闻锐.加味温胆汤治疗胸痹46例.辽宁中医杂志,2002;29(4):215

探讨稳定型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方案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稳定型冠心病患者, 共162例, 以其临床治疗资料为研究对象。将全部患者采用电脑随机均分方式分入治疗A组和治疗B组, 各81例。治疗A组中男53例, 女28例;年龄31~79岁, 平均年龄为 (52.8±2.3) 岁。根据病情分类:一支型28例, 二支型43例, 三支型10例;治疗B组中男47例, 女34例;年龄30~77岁, 平均年龄为 (46.3±1.2) 岁。根据病情分类:一支型21例, 二支型45例, 三支型15例。对比两组患者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基本病情等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A组:采用心血管介入手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手术治疗法, 治疗步骤如下: (1) 自大腿根部起做全腿麻醉, 以股骨处动脉为入手点做切口。 (2) 将动脉导管、导管丝、球囊沿着腹动脉、髋动脉向冠状动脉移动, 期间注意操作安全性, 确保主动脉完整、不被破坏。 (3) 在推行进入冠状动脉前先做动脉造影, 注射显影剂, 根据造影结果确定冠状动脉的病变区域。 (4) 将导管和球囊推入, 使球囊在病变区域停留一段时间, 待血管膨胀后撤出。治疗结束后对患者使用肝素钠10000 U。治疗B组:采用临床冠心病常规性治疗药物-酒石酸美托洛尔、培哚普利、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辛伐他汀片, 如患者在近1年内进行过心血管介入治疗需增加巡氯吡格雷药剂。具体药物使用规则, 根据患者的自身病情, 遵医嘱用药。对两组患者使用相同的护理方式, 做好护理记录, 最长治疗期限为2个月。

1.3 评估标准

治愈:患者冠心病症状完全消失, 持续一个月无心绞痛发生, 心电图检查结果完全正常。有效:治疗前后患者的病情改善明显, 心绞痛发作频率变长, 心电图检查结果明显改善。无效: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完全没有改善, 治疗持续5 d无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对治疗结果采用标准统计学软件SPSS 14.0进行计算, 用t值作为数据检查标准,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 见附表 (判定结果以心电图检查结果为准) 。

另外,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治疗A组:并发症5例, 发生率为6.17%, 症状包括:心率失常、低血压、1例出现迟发型心包穿刺。不良反应7例, 发生率为8.64%, 包括:皮肤出现血肿和血斑、大小便失禁、伤口感染、呕吐、发烧。治疗B组:不良反应11例, 发生率为13.58%, 症状多为心跳加快、心慌、眩晕、呕吐、厌食。不良反应患者经后续干预病情均得到显著改善和治愈, 无死亡或严重病变。

3 讨论

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 常规性冠心病治疗方法中, 心血管介入疗法的治疗效果要远好于药物治疗效果。但是仍不可从结果入手设定常规治疗方式, 如经皮冠状动脉内腔接受手术时应注意排除年龄过大患者, 如75岁以上患者, 对心肺功能较弱者较强治疗进行循证考据, 对合并慢性肾病AMI (急性心肌梗死) 患者、心绞痛患者慎重使用, 对冠状动脉前端单支或是双支病变, 但无明显心脏缺血表现者慎用, 对药物治疗与介入治疗双向选择患者。首先使用用药物治疗, 对体质差、手术承受力、抗感染能力较弱的病患慎用。药物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定期疾病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 及时给予相关干预[3,4,5]。总之, 临床治疗选择不可千篇一律, 根据患者的基本病情确定治疗方式, 才能够得到最佳的治疗方案和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稳定型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方案, 完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162名冠心病患者, 将其均分为治疗A组和治疗B组, 治疗A组采用心血管介入手术, 治疗B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法, 经过2个月的治疗后,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 治疗A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77%, 治疗B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3.95%, 对比两组治疗结果治疗A组明显优于治疗B组,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但若患者病情条件受限制, 两者不可互替。结论 就临床效果来看, 心血管介入手术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常规性冠心病治疗药物, 但临床应用时不可千篇一律, 应根据患者的基本病情确定治疗方式, 并在治疗后期注意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的出现,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治疗质量。

关键词:冠心病,心血管介入手术,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酒石酸美托洛尔

参考文献

[1]毛源杰.养心氏片治疗冠心病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医学与哲学 (临床决策论坛版) , 2012, 14 (3) :19-21.

[2]邢之华.益心通脉颗粒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49例临床分析[D].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1, 17 (3) :210-213.

[3]夏中信.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分析[D].大理医学院学报, 2013, 12 (2) :79-82.

[4]陈润钿.双心汤治疗稳定型冠心病合并抑郁的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3, 12 (4) :209-211.

稳定期冠心病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80例, 男53例, 女27例, 年龄59~78岁, 平均 (68.5±3.5) 岁。急性心力衰竭30例, 心肌梗死20例, 稳定型心绞痛30例。心力衰竭符合《内科学》 (第7版) 诊断标准, 依据NYHA对心功能进行分级, 均为Ⅱ级, 因上呼吸道感染、劳累、未按医嘱用药等诱因导致病情加重, 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心肌梗死均符合WHO制定的AMI的诊断标准, 按纽约心脏协会对心功能进行分级, 均在Ⅲ级以下。稳定型心绞痛均符合《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 (WHO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及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制定) 的相关规定。病程0.9~5.2年, 平均 (2.5±1.4) 年。

1.2 方法

(1) 急性心力衰竭:常规给予利尿剂、正性肌力药、硝普钠静脉微量泵入治疗, 在此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 1片/d, 每片含75mg厄贝沙坦, 6.25mg氢氯噻嗪, 与美托洛尔联合应用, 依据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对药的用量进行调整, 最大剂量需在50mg以下, 直至患者达到最大耐受量。 (2) 心肌梗死:主要为心电连续监测、卧床休息、给氧, 给予低分子肝素钙加肠溶阿司匹林抗栓, 并加用氯吡格雷口服, 首剂300mg, 后计量调整至75mg, 1次/d, 尿激酶150万U经10ml生理盐水溶解后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静滴, 需在0.5h内完成 (排除非ST段抬高心梗患者禁行抗栓治疗) 。低分子肝素钙5000U溶栓治疗后12h皮下注射, 后1次/12h注射, 连用5~7d。 (3) 稳定型心绞痛:给予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扩血管药、硝酸盐应用, 给氧。采取曲美他嗪治疗, 20mg/次, 3次/d。同时加用他汀类药物治疗。

1.3 效果评定

1.3.1 心力衰竭:

显效:患者心功能呈Ⅱ级改善或Ⅰ级恢复, 临床症状好转较为明显。有效:心功能呈Ⅰ级改善, 但未达到Ⅰ的标准, 临床症状部分得以缓解。无效:心功能无改善, 临床症状无缓解甚至出现加重或死亡。

1.3.2 心肌梗死:

溶栓临床治疗后再通的指标包括: (1) 在溶栓开始后2h内, 心电图示明显抬高的ST段下降50%; (2) 溶栓治疗后胸痛在2~3h内消失或明显缓解; (3) 溶栓后2h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 (4) 在溶栓14h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 (CK-MB) 峰值提前出现。在以上4个指标中, 符合2项或2项以上均可作为再通的判断标准。 (3) 稳定型心绞痛:显效:1周内无心绞痛发作, ST段呈>0.15mV回升;有效:心绞痛程度减轻, 发作频率减少, 心电图ST-T段呈程度不等的改善;无效:心绞痛症状加重或无改善, 有急性心肌梗死或死亡情况发生。并行治疗前后心功能彩超检查, 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 、左室收缩末期内径 (LVESD) 、左室后壁厚度 (LVPW) 。并记录C-反应蛋白 (CRP) 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 组间计量数据采用 (χ—±s) 表示, 计量资料行t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心力衰竭30例患者中, 总有效率为96.7%。心肌梗死20例患者中, 心管总再通率为80%。稳定型心绞痛30例患者中, 总有效率为96.7%。因抢救无效死亡3例。与治疗前比较, 治疗后CRP及心功能指标明显改善 (P<0.05) 。见表1。

注:*与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临床心血管疾病多为老年患者, 自觉症状轻微, 易合并糖尿病, 引起自主神经的改变, 起病隐匿, 易出现无痛性心肌梗死, 或临床表现不典型, 无突出疼痛部位。患者常合并多种疾病, 临床表现相对复杂, 为诊断及治疗造成一定难度。心脏应激能力减弱, 功能减退, 一旦发病, 进展较为迅速。对心脏急症需充分急救, 及早除颤, 行心肺复苏, 快速有效的救治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2,3]。

心力衰竭的患者临床治疗以纠正并修复血动力学异常为基础, 阻断和延缓心室重构, 防止心肌受到损伤, 进而使心功能得到改善。厄贝沙坦为一种有效且强力的血管选择性紧张素-Ⅱ受体 (ATI亚型) 拮抗剂, 氢氯噻嗪为一种噻嗪类利尿剂, 和厄贝沙坦协同作用, 能通过对肾素-醛固酮系统-血管紧张素阻断, 防止患者出出低钾血症, 美托洛尔缓释片无内源性拟交感活性, 是一种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 能对心肌β受体对儿茶酚胺的反应和交感神经的兴奋性起到抑制效果, 使心率减缓, 心室舒张期程度不等的延长, 心肌血流灌注量增加, 并使心肌收缩力降低, 心肌耗氧量显著减少, 进而对心绞痛起到缓解作用[4,5]。提高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治疗中尿激酶在尿液中提取, 为应用广泛的溶栓剂, 是由人肾脏细胞合成的一种蛋白水解酶, 可直接将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 具有高渗透性和通透性, 可激活水解纤维蛋白酶, 提高血管再痛率, 同时有效防治了新血栓形成引发的再阻塞发生, 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3]。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中, 他汀类药物除具备降脂的效果外, 对心肌细胞功能还可起到改善作用, 使自主神经功能得以恢复, 对粥样硬化斑块加以稳定, 使内皮细胞功能增强, 防止细胞增生和移动, 并缓解氧化应激, 减轻炎症反应[6,7]。曲美他嗪对线粒体酶-长链-3-酮酰辅酶A-硫解酶 (为脂肪酸β氧化过程中产生) 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 对脂肪酸β氧化可部分抑制, 使葡萄糖有氧氧化显著增强, 对ATP合成及心肌细胞氧利用率有提高作用, 并使细胞内Ca2+超载现象和酸中毒现象显著减轻, 进而起到心肌保护和抗缺血效果。本次研究中, 结果临床特点行针对性治疗, 效果显著, 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综上, 依据心血管疾病不同的临床症状, 行明确诊断, 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治疗, 可提高临床效果, 降低病死率, 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0, 28 (6) :409-412.

[2]Hodt A, Steine K, Atar D.Medical and ventilatory treatment ofacute heart failure:new insights[J].Cardiology, 2006, 106 (1) :1-9.

[3]赵学英.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3例[J].河北医药, 2000, 29 (22) :769.

[4]李华, 杨守忠.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J].海南医学, 2007, 18 (4) :122-123.

[5]刘潇湘.美托洛尔治疗不稳定心绞痛40例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吉林医学, 2011, 32 (16) :3232-3233.

[6]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0, 27 (6) :409-412.

稳定期冠心病 第6篇

注:与对照组比较,*表示P<0.0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8月至2014年8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76例肺源性心脏病稳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孙彬教授中医辨证治疗组)和对照组38例(常规西医方法治疗组)。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西医诊断标准且处于稳定期,排除年龄在80岁以上的患者,排除肺间质疾病、肺血管疾病等所致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排除精神病以及其他原因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对照组的38例患者中,女性21例,男性17例,年龄52~77岁,平均(61.4±4.3)岁,病程3~19年,平均(5.1±3.3)年。观察组的38例患者中,女性18例,男性20例,年龄53~78岁,平均(62.6±5.5)岁,病程2~20年,平均(6.4±2.5)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比、病程等基本资料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组间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1)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应用抗生素以控制呼吸道感染,采取综合措施改善呼吸功能,如缓解支气管痉挛,清除痰液,给予呼吸兴奋剂等。同时控制心力衰竭,给予利尿剂和排钾药物,治疗期间注意并发症的处理。(2)观察组:对于观察组的患者进行辨证论治,注重脏腑辨证和八纲辨证,以八纲辨证为统领,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为网络,辨证辨病相结合进行治疗。中医对于肺心病的病因病机认识是基本一致的,病位在肺,可及心、脾、肾,本虚标实,本虚以肺虚为主,标实是指痰浊、水饮和瘀血,其治疗重点应为益气、化痰、活血。治疗的主方为:人参、黄芪、附子、丹参、葶苈子、泽泻、玉竹、桂枝、红花、香加皮、陈皮、当归。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本病属中医学“喘证”范畴,分为不同的证型,如风寒束肺证,加干姜、细辛温肺;痰热郁肺证,加黄芩、山栀清肺;肺肾气虚证要加五味子、山萸肉补气;肺脾两虚证,加山药、白术补脾等。

1.3 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前后进行主要中医症状(呼吸困难、心悸、咳嗽、胸闷喘憋等)量化评分。(2)疗效评定标准:证候疗效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显效:60%≤治疗后证候疗效率<90%;有效:30%≤治疗后证候疗效率<60%;无效:治疗后证候疗效率<30%;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处理,软件选用SPSS18.0,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的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6.8%、63.2%(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评分比较:

观察组的心悸和胸闷憋喘评分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偏小,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观察组的咳嗽与对照组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体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情况主要包括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上消化道出血和休克,观察组的并发症比率明显小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见表3。

3 讨论

根据孙彬教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经验,总结其学术思想,以服务临床,指导治疗。孙彬教授注重脏腑辨证和八纲辨证,以八纲辨证为统领,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为网络,辨证辨病相结合进行治疗。人体的生命基础在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安和,功能正常,人体的生理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3]。五脏六腑失和,功能异常,人体的生理就会紊乱,出现不同的病理现象,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就会表现出各种病理现象,所以临床上要以脏腑辨证为基础,八纲辨证为统领,辩证立法。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气血津液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依其各自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临床表现各不相同,所以必须牢记他们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在临床中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或虚或实,或强或弱,结合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补或养,以复平衡,达到痊愈的目的[4]。

除此之外,在明确诊断、辩证分析、提出治理法则的前提下,选择中医药治疗疾病,首先要选好方剂,或经方,或时方,严格遵守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充分体现中医理法方药的合理性、论理性和说理性,丝丝入扣,再结合中药寒热温凉四性、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突出所选药物的特性,结合患者体质、具体辩证情况,与自己的临床经验相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比较孙彬教授通过脏腑辨证和八纲辨证的中医治疗方法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对其中医治疗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方法 选取2011年8月至2014年8月进行治疗的76例肺源性心脏病稳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孙彬教授中医辨证治疗组)和对照组38例(常规西医方法治疗组),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疗效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6.8%、63.2%(P<0.05);观察组患者在证候评分中的心悸、咳嗽、胸闷喘憋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7.9%、23.7%(P<0.05)。结论 孙彬教授的脏腑辨证和八纲辨证的中医方法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有更好的临床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脏腑辨证,八纲辨证,效果比较,经验总结

参考文献

[1]段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心力衰竭综合治疗综述[J].中国医药指南,2010,8(4):75-76.

[2]杨亚勤,张彩凤,石金河.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4):249-251.

[3]王彬,刘惠梅,吴蔚等.基于现代文献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证候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1):25-27.

稳定期冠心病 第7篇

冠心病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病因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促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据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近些年的数据分析, 冠心病是近年来高致死率疾病之一。并且数据统计表明:男性多发于46~60岁, 女性多见有绝经期前后, 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在我国, 冠心病的情况更加严重, 据统计仅1990年~2000年这10年间, 冠心病患者已占住院心脏患者总数的33.6%, 是20世纪50年代总数的15.6倍左右。因此, 对冠心病的治疗和防治是刻不容缓的。

1.1 冠心病的致病因素:

致病因素有:高血压, 血脂异常 (总胆固醇过高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三酰甘油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 、超重/肥胖、高血糖/糖尿病, 不良生活方式包括大量吸烟、不合理饮食 (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热量等) 、缺少活动、过量饮酒, 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1,2]。 (1) 高血压:高血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据统计, 60%~70%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有高血压, 患高血压病者较血压正常者的血压高3~4倍。收缩压比舒张压更能预测冠心病事件140~149 mm Hg的收缩压比90~94 mm Hg的舒张压更能增加冠心病死亡的危险。临床研究发现通过降压治疗能减少35%~47%的卒中, 20%~25%的AMI。 (2) 血脂异常:血脂异常脂质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危险因素。血脂异常是指循环血液中的脂质或脂蛋白的组成成分浓度出现异常, 进而使循环血浆中脂蛋白的形成、分解和清除改变。其中, 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或极低密度脂蛋白增高, 相应的载脂蛋白B增高;高密度脂蛋白A减低, 载脂蛋白A降低都被认为是危险因素。张公民[3]等通过108例冠心病患者的血脂分析和hs-CRP测定, 发现108例冠心病患者较之6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胆固醇 (total cholesterol, TC) 、三酰甘油 (triglycerides, TC) 显著增高, 说明胆固醇和三酰甘油与冠心病密切相关。杨丹[4]对冠状动脉造影术者112例发现随着TC/HDL-C、TC等值明显增加, HDL-C明显降低, 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加重。 (3) 糖尿病:糖尿病不仅仅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而且还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5]。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患病率较非糖尿病者高数倍, 且病变进展迅速快, 预后差。同时糖尿病患者往往同时存在脂质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凝血和纤溶系统异常, 因此还可增加其他危险因素的危险性。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及周围血管疾病在占成年糖尿病患者死亡原因的80%左右。金世鑫[6]在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和分析中得出和年龄匹配的非糖尿病患者相比, 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突发事件发生率升高2~4倍。朱冬梅[7]在大量的临床分析得出80%的糖尿病患者, 肾由于大血管并发症而死亡, 至少一半糖尿病患者死于冠心病。唐维敏[8]发现187例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中102例并发冠性病。 (4) 吸烟:众所周知, 烟酒对人体有害, 它不仅诱发心绞痛, 也诱发急性心肌梗死。Framinghan心脏病研究结果表明, 平均一天吸10支或以上者, 男性心血管病死率增加18.2%, 女性上升31%的病死率。陈洪喜[9]等对青年冠心病42例临床分析发现38例男性中36例长期大量吸烟。刘端绘[10]也在确诊为冠心病的青年患者181例中, 发现吸烟者129例。吸烟还会会导致肺部气管病变→支气管炎症→长期反复发作→慢性支气管炎症→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缺氧→肺动脉高压→影响心脏循环→心力衰竭, 引发肺心病。而肺心病并发冠心病在临床中也是十分常见的。 (5) 肥胖症:已明确为冠心病的首要危险因素, 可增加冠心病的病死率。肥胖被定义为体质量指数[BMI=体质量 (kg) /身高平方 (m2) ]在男性≥27.8, 女性≥7.3。BMI与TC, TG增高, HDL-C下降呈正相关。付丽莉等随机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来我院救治的冠心病患者34例中13例体质量指数严重超标。而且, 肥胖人群体内的血脂, 血糖量普遍高于正常人, 这也是该人群易患冠心病的原因。并且, 肥胖还是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因素。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发生危险增高, 而且联系到冠心病的严重程度。糖尿病使冠心病的患病率增高, 是因为糖尿病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所造成的。 (6) 社会心理因素:大量的临床分析证实, 冠心病引发, 加重的过程中存在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刘秀芹[11]采用自编调查问卷、汉密顿焦虑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对60例中年冠心病患者 (研究组) 与6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 (对照组) 进行对照分析, 结论中年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多见且严重, 焦虑尤为突出。林诒俐[12]在对16例老年人冠心病护理中发现有很多不同的心理。如失落猜忌、恐惧、焦虑、孤寂等。 (7) 性别:男性居多。 (8)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加, 人机体功能退化, 体内代谢功能减退, 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等增高引发冠心病病死率也随之提高。 (9) 饮酒:大量饮酒易于导致高血压和脑出血的发生。 (10) 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提高机体新陈代谢的能力, 故而减少病发冠心病的危险。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不是孤立的, 而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很多, 而且其新老危险因素间也存在着内在联系。目前对冠心病起病的了解还不够, 相信随着基础医学等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 人们对冠心病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 新的防治策略和方法将会不断涌现, 可以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

1.2 心绞痛的治疗

1.2.1 一般治疗:

发作时立即停止运动, 一般患者在休息后症状即可消除。平时应尽量避免各种诱发因素, 如过度的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等, 冬天注意保暖, 避免油腻饮食, 戒烟戒酒。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相关疾病。

1.2.2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三项基本原则是:选择性地扩张病变的冠脉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1.2.2. 1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

(1) 抗血小板药物:包括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波立维) 等, 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避免血栓形成堵塞血管。阿司匹林为首选药物:阿司匹林 (乙酰水杨酸) 类制剂可以抑制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上的聚集, 防止血栓形成、抑制TXA2导致的血管痉挛等。抗凝药物包括普通肝素、璜达肝癸钠、比伐卢定等。通常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急性期, 以及介入治疗术中。 (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 (ARB) :对心血管危险因素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ACEI显著减少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和脑卒中。ACEI适用于稳定型冠心病心绞痛同时伴有其他ACEI适应证的患者, 如伴高血压、心力衰竭、左心室功能障碍、既往有心肌梗死伴左心室功能障碍或糖尿病等。 (3) 调脂治疗:对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 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的药物能降低不良缺血时间的风险。适用于所有冠心病患者。冠心病在改变生活习惯基础上给予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主要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治疗目标为下降到80 mg/d L。常用药物有: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最近研究表明, 他汀类药物具有降低病死率及发病率。 (4) 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即有抗心绞痛作用, 又能预防心律失常。在无明显禁忌时, β受体阻滞剂是冠心病的一线用药。常用药物有: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和兼有α受体阻滞作用的卡维地洛等, 剂量应该以将心率降低到目标范围内。

1.2.2. 2 改善症状、减轻缺血发作的药物治疗:

(1) 硝酸酯制剂:硝酸酯类药物本类药物主要有: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 (消心痛) 、5-单硝酸异山梨酯等。硝酸酯类药物是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常规用药。心绞痛发作时可以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使用硝酸甘油气雾剂。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先静脉给药, 病情稳定、症状改善后改为口服或皮肤贴剂, 疼痛症状完全消失后可以停药。硝酸酯类药物持续使用可发生耐药性, 有效性下降, 可间隔8~12 h服药, 以减少耐药性。 (2) 钙通道阻断剂可用于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常用药物有: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不主张使用短效钙通道阻断剂, 如硝苯地平普通片。钙通道阻断剂治疗变异型心绞痛的疗效最好。本类药可与硝酸酯同服, 其中硝苯地平尚可与β受体阻断剂同服, 但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与β受体阻断剂合用时则有过度抑制心脏的危险。 (3) 代谢类药物:曲美他嗪 (trimetazidine) 已有多年临床经验。其单用或与其他药物合用对稳定型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性已被证实。该药通过抑制脂肪酸氧化、增加葡萄糖代谢二治疗心肌缺血, 无血流动力学影响, 可与血流动力学药物合用。在传统治疗不能耐受时, 可将曲美他嗪作为补偿或代替治疗。口服40~60 mg/d, 分2~3次服用。 (4) 窦房结抑制剂伊伐布雷定 (ivabradine) :该药是目前唯一的高选择If通道, 降低心率, 发挥抗心绞痛的作用。该药适用于对β受体阻断药不能耐受、无效或禁忌的患者、β受体阻断药和钙通道阻断要无法控制的患者以及伴有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 (5)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醛固酮拮抗剂等。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或近期发生心肌梗死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尤其应当使用此类药物。常用ACEI类药物有:依那普利、雷米普利、福辛普利等。ARB包括:缬沙坦、替米沙坦、氯沙坦等。但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血压偏低。

1.2.3 血运重建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应用特制的带气囊导管, 充盈气囊可扩张狭窄的管腔, 改善血流, 并在已扩开的狭窄处放置支架, 预防再狭窄。适用于药物控制不良的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急性期首选急诊介入治疗, 时间非常重要, 越早越好。

1.2.4 手术治疗:

(1)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简称冠脉搭桥术, CABG)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通过恢复心肌血流的灌注, 缓解胸痛和局部缺血、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并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命。适用于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 不能接受介入治疗或治疗后复发的患者, 以及心肌梗死后心绞痛, 或出现室壁瘤、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穿孔等并发症时, 在治疗并发症的同时, 应该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手术的选择应该由心内、心外科医师与患者共同决策。 (2)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微创冠状动脉旁路手术, 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的方式, 并发症少, 患者康复快, 因此已被普通接受。而新近的机器人辅助冠状动脉旁路术则完全腔镜化, 手术创伤更小, 术后恢复更快, 但由于其对团体合作和机器操作培训要求非常严格等诸多因素, 目前未被广泛应用。

2 中医药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

2.1 病名源流: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心痛”的范畴。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的《足臂十一脉灸经》:“足少阴温……心痛, 烦心”。“胸痹”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中《灵枢·本脏》:“肺小则……善病胸痹喉痹气逆”。指出胸痹的病因与肺调畅气机和水饮停滞有很大的关系。对后世医家对于胸痹的治疗给予初步的思路。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中首创胸痹的辨证论治, 并确定其病机为阳微阴弦, 提出温补阳气、温阳兼利小便、化痰祛浊等基本祛邪方法来治疗胸痹。在此基础上, 后世医家又提出了活血化瘀通络、行气散结、调畅情志、滋养心肝、益气养阴、益气活血等方法。马杰[13]认为仲景没有对胸痹和气短鉴别, 是为了强调气短在胸痹整个过程中都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时至晋代, 葛洪在《肘后急方》中:“胸痹之病, 令人坚痞忽痛, 肌中苦痹, 绞痛如痛。”明确的提出胸痹的临床表现, 为中医临床中对胸痹的诊断更开一个门户。宋代《圣济总录·诸痹门》特别提出胸痹短气之短气, 进一步论述不是《内经》中肺虚以及肺气不足的表现, 而是胸阳不足, 阴乘阳位, 阴寒痹阻所致。明《医学正传·胃脘痛》:“胃脘痛俗称心痛也”, 认为胸痹是指胃痛。并且, 认为除真心痛外, 其余的都属于胃痛的范畴。清吴谦认为心痛是歧骨陷痛, 而胸属于肺之野, 胸痹不属于“心”姜德友[14], 还认为“胸中气塞, 胸痹之轻者也”。周扬俊在《金匮玉函经二注》中提出:“胸痹既有虚实, 又有轻重, 故比之重者, 必彻背彻心者也, 轻者不然, 然而何以言痹?以其, 气塞而不舒, 短而弗畅也。然一属手太阴肺, 一属足阳明胃”。可见, 吴谦、周扬俊等将胸痹理解为胸中闭塞不通, 属于广义的胸痹。由此可见, 中医对胸痹的研究和讨论从未停止过。

2.2 病因病机:

中医对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都有诸多论述, 主要认为发病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又密切关联。

2.2.1 寒邪:

《内经》对病因病机有大量的记载。《素问, 至真要大论》日:“太阳司天, 寒淫所胜, ……民病厥心痛”;《素问, 调经论》日:“厥气上逆, 寒积于胸中而不泻, ……其脉盛大以涩, 故中寒。”《素问, 调经论》又日“寒气克于背之脉则脉涩, 脉涩则血虚, ……故相引而痛。”强调了外感病邪, 特别是寒邪致病。孙思邈认为本病是风冷寒邪克于心包所致。《济生方》“寒气卒客于五脏六腑, 则卒发心痛胸痹”。宋金元时期, 多数医家继承了《内经》思想, 强调先受寒气为主外邪所克而发病。清代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心痛总论》也提出“心痛引背多属风冷”。

2.2.2 饮食不节:

不良的饮食习惯: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 或嗜食烟酒, 以致脾胃损伤, 运化失健, 聚湿成痰, 上犯心胸清旷之区, 胸阳失展, 气滞血癌, 心脉闭阻, 而成胸痹。痰浊日久, 痰癌互阻, 可形成胸痹心痛顽症。这是心绞痛的发病原因之一。如《素问, 经脉别论》“食气入胃, ……淫精于脉”, 说明心脉是依靠后天脾胃的滋养。脾胃是运化水谷滋养其他脏腑、四肢、百骸的源头, 假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就会引发相应疾病。张子和《儒门事亲》认为:夫膏粱之人, 起居闲逸, 奉养过度, 酒食所伤, 以致中脘留饮, 胀闷, 胸闷痞满, ……”, 说明了饮食不当, 脾胃失运, 痰湿遂生, 进而阻碍气机和血液正常运行, 出现血瘀引起冠心病。倪量[15]等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 生活条件好, 物质极大丰富, 饮食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肥甘厚味, 在逐渐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主题, 五谷杂粮在日渐降低。过食肥甘, 嗜饮无度, 损伤脾胃, 变生痰浊, 阻碍气机, 使胸阳不宣发为胸痹。邓铁涛[16]认为, 痰与瘀都是津液之病变, 二者异中有同, 是继发因素。

2.2.3 情志内伤:

《灵枢, 口问篇》提出“故悲哀愁忧则心动”, 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说:“真心痛皆脏气不平, 喜怒忧思所致, 属于所因”, 王怀隐《太平圣惠方》云:“夫思虑烦多则损心, 心虚故邪乘之”, 都说明情志与本病的直接关系。如情志失调郁怒伤肝, 肝失疏泄, 肝郁气滞, 甚则气郁化火, 灼津成痰。肝郁犯脾, 脾土受抑, 或忧思伤脾, 可致气机升降受阻, 运化失司, 聚湿成痰。无论气滞、痰阻, 均可使血行失畅, 脉络蛮滞, 而致气滞血癌, 或痰瘟互阻, 引起胸阳不运.心脉痹阻, 不通则病, 发为心绞痛。

2.2.4 年老体虚:

年迈体衰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年过半百, 肾气渐衰。肾阳虚, 不能上济心阳, 则心气、心阳随之而虚, 血脉失于温运;或肝肾阴虚, 血脉失于儒养, 均可致胸痹。年老五脏虚衰, 在本虚的基础上又可形成标实, 导致气滞、血癌、痰阻、寒凝, 而使胸阳失运, 心脉阻滞, 是主要导致冠心绞痛的原因。《内经》提出“人年四十, 而因其自半, 起居衰也”, “八八以后肾气衰”;“元气虚, 必不能达于血管, 血管无气, 必然停留为瘀。”都说明年迈体衰与本病的联系。张军等[17]认为人行将劳, 元气日薄, 心气内亏, 血脉不利形成胸痹。罗陆一[18]认为本病从年龄上看, 多发于40岁以上, 女性绝经期以后发病率明显增高, 这也说明胸痹心痛与衰老有密切关联。

2.3 中医对CHD的辩证论治

2.3.1 辩证分型。

分型标准:冠心病心绞痛辩证标准主要包括国家标准、行业学会标准、教材辩证分型标准, 1980年全国CHD辩证论治研究座谈会CHD中医辩证试行标准:标实和本虚两类。标实以痰浊为主, 分痰浊气滞、痰浊血瘀、痰浊偏寒、痰浊偏热四型;本虚分为气虚、阴虚、阳虚等证。200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病证诊疗标准》分为心血瘀阻、寒柠心脉、痰浊内阻、心气虚弱、心肾阳虚和心肾阴虚6型。

2.3.2 分型论治:

王文革等[19]将本病分为心血瘀阻、气滞血瘀、痰浊闭阻、气阴两虚、阳气虚衰、寒凝血脉6型。徐瑛[20]将本病分为两型:气阴两虚、心血瘀阻。马静娴[21]将本病分为6型: (1) 气阴两虚:炙甘草汤合生脉饮加减。 (2) 血瘀痰浊交阻:温胆汤或导痰汤加减。 (3) 寒凝络阻: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 (4) 气虚痰浊:瓜蒌薤白半夏桂枝人参汤加减。 (5) 阴虚阳亢:天麻钩藤饮加减。 (6) 气滞血瘀和气虚血瘀:血府逐瘀汤加减, 心绞痛剧烈可用速效止痛药。王集贤[22]将本病分为5型: (1) 胸阳不振、阴寒上乘、脉络不畅型; (2) 气滞血瘀、脉络阻滞型; (3) 痰湿阻滞、脉络不畅型; (4) 阴虚肝旺、气机不畅型; (5) 心气不足、心血亏损、气机失调型。唐建业等[23]分四型治疗:气阴两虚型以益气养阴, 用生脉饮加丹参、瓜蒌、生蒲黄等;阳气虚弱型以益气温阳, 用真武汤或附子汤加生黄芪、红花, 桂枝、细辛等;痰瘀交阻以化痰祛瘀, 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气滞血瘀型以活血行气, 用柴胡舒肝散和失笑散或三七等。

2.3.3 专方专病:

专方专病即以一方为主, 根据证型或临床表现加减, 近些年这样的临床观察屡见不鲜。李红梅[24]用桃仁四物汤加减 (三七粉, 桃仁、红花等)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例, 结果一般症状、心电图明显改善, 总有效率90%, 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袁云成等[25]用枳壳化滞汤加味治疗餐后冠心病心绞痛40, 方用枳壳、厚朴、神曲、陈皮等水煎分3次服, 15 d后进行疗效评估, 总有效率73.3%。吴学文[26]用血府逐瘀汤加味, 治疗56例, 随症加减, 结果:显效31例, 有效19例, 无效6例, 总有效率89.3%。

2.3.4 中成药:

随着现代药理学发展和制药工艺的不短进步和大量临床经验试验观察, 研制出多种中成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2.3.4. 1 口服类:

吴盛荣等[27]关于冠心苏合丸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结果冠心苏合丸具有缓解心绞痛的发作、改善心电图ST-T段等疗效, 并且药源易得, 不良反应小, 目前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赵建江[28]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20, 均给予复方丹参滴丸, 疗程2个月。结果:120例中总有效率81.75%, 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

2.3.4. 2 注射类:

血塞通主要成分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三七的提取物能扩张冠脉和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减慢心率等作用;具有显著抑制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此外, 本品还具降血脂、抗疲劳、提高和增强巨噬细胞功能等作用。董时广等[29]对7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40例血塞通注射剂联合西药治疗组和39例西药治疗组, 均采用14 d为1个疗程, 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心电图疗效及心肌耗氧指数疗效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血塞通注射剂能够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心电图疗效及明显改善心肌耗氧指数。谢瑞芹[30]对拟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 加支架植入术的心绞痛患者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 并设单纯常规西药治疗对照, 结果:葛根素组在PTCA过程中出现心绞痛和S-T段变化明显减少, 并且内皮素1 (ET-1) 含量显著降低, 一氧化氮 (NO) 含量明显增高, 两组比较右明显差异 (P<0.05) 。

2.3.5 外治法治疗研究:

中医外治法由来已久, 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床上常用针灸、推拿、按摩、贴敷等手段, 均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1) 喷雾治疗:汪朝晖[31]将心痛舒喷雾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例与口服复方丹参滴丸30例比较, 结果两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相近, 心痛舒喷雾剂起效复方丹参滴丸更快速。 (2)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学里最主要的肺药物疗法, 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方面同样具有大量的临床经验和优良的临床疗效。刘富强[32]选膻中、心腧、内关、厥阴腧治疗32例, 阴虚者配神门等随症取穴治疗CHD, 结果:治疗心绞痛有效率为92.31%, 治疗心律失常有效率为62.5%。李永春等[33]通过针刺调理脾肺法治疗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45例, 结果: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采用西医常规治疗, 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3) 艾灸:李林等[34]用热敏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0例临床观察, 发现患病治疗前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明显降低, 心电图、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好转迹象。

2.3.6 武术保健:

树钢博士通过对50例患者, 使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少林内功组与对照组, 每组30例进行研究, 结果:少林内功组24例, 对照组26例。试验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心功能等基线水平一致。经治疗, 两组患者基本无心绞痛症状发生, 静息心电图得到改善, 均取得良好的总体疗效。而且, 少林内功组经干预后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所以, 传统的少林内功结合药物对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属痰瘀互阻型患者的, 确实有促进本病患者缺血心肌侧支循环的作用, 而且具有效性和更高的安全性。

3 展望

稳定期冠心病 第8篇

【摘要】目的 观察芪参益气滴丸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的西医治疗;治疗组 4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芪参益气滴丸,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用药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ST-T持续时间改变,同时测定SOD、MDA及NO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ST-T持续时间改变,有显著性差异 (P<0.05);SOD、MDA及NO改善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芪参益气滴丸、曲美他嗪为主辅以常规药物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较为有效的方法,可能与其优化缺血心肌的能量代谢有关。

【关键词】 芪参益气滴丸;曲美他嗪;冠心病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是由于劳力引起心肌耗氧量增加,而病变的冠状动脉不能及时调整和增加血流量,从而引起可逆性心肌缺血,但不引起心肌坏死[1]。本病属祖国医学中“胸痹”、“心痛”等范畴,认为其病机多属正虚邪实[2]。因

正气虚弱,气的温煦和推动功能减退,气滞血瘀,致心脉不通而发为本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住院治疗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其中治疗组男 23例,17例;年龄(58±10.3)岁;合并糖尿病15例,高血压18例,有吸烟史员17例;心功能II-VI级(NYHA分级)。对照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60.2±10.6)岁;合并糖尿病10例,高血压17例,有吸烟史15例;心功能II-VI级(NYHA分级)。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合并症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的曲美他嗪、阿司匹林、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肾素血管紧张素II 受体拮抗剂、-受体阻滞剂、他汀类及硝酸酯类等药物治疗;治疗组 4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芪参益气滴丸(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餐后半小时服用,1袋/次,3次/d。疗程均为12周。

1.3 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1)观察两组患者在用药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动态心电图(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尿便常规及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3)测定治疗前后SOD、MDA及NO:SOD采用羟胺氧片法,MDA采用硫代巴比妥法,NO采用硝酸还原酶法。

1.4 疗效判定标准(1)显效:无心绞痛发作或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运动耐量改善,心功能I-II级(NYHA分级),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2)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50%-80%,运动耐量改善,心功能改善I级(NYHA分级),静息心电图压低的ST段上升0.05mv或倒置T波变浅达50%以上或由平坦变直立。(3)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不到50%,运动耐量、心功能与治疗前对比无改善,静息心电图ST-T与治疗前基本相同.

1.5 统计方法摇 采用 SPSS11.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x士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系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2 治疗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1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5%;治疗组显效员17例,有效员1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00%。两组比较显著性差异(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及动态心电图ST-T改变时间比较摇见表1。

2.4 副作用 治疗后两组患者对血、 尿、 便常规及肝、 肾功能和电解质均无影响。说明芪参益气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安全无毒副作用。

3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且暂时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以心前区憋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生理情况下氧自由基与其清除系统处于动态平衡,而缺血、 缺氧時这种平衡被打乱,氧自由基产生增多而清除系统的活性降低,甚至丧失,在发生心绞痛时,氧自由基可表现为损伤心肌细胞及间质纤维化,参与心室重构的进程,还可参与心衰时血流动力学障碍。NO与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具有舒张血管,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消除氧自由基,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因此治疗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及恢复缺血心肌氧需求为主要原则[3]

曲美他嗪是哌嗪类衍生物,可改善缺血缺氧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通过部分抑制心肌脂肪酸的氧化而增加葡萄糖的有氧代谢,改善心肌缺血时的异常代谢状况,优化心肌能量代谢途径,减少乳酸和H+的产生,从而使缺血应激过程中对心肌细胞稳定的破坏降低到最低限度,并能增加患者的运动耐受性,延迟心绞痛症状的出现和心电图的ST-T改变[4]

中医认为,冠心病心绞痛是一个正气渐虚,邪气渐盛的过程,多由阴虚热盛向气阴两虚,气虚血瘀,阴阳两虚逐渐发展,血瘀贯穿疾病过程的始终。芪参益气滴丸是由黄芪、丹参、三七、降香等中药提取有效成分,经科学精制而成的现代中药滴丸,方中黄芪补益脾肺之气以佐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丹参活血祛瘀,养血安神;三七、降香行气活血止痛。诸药同用,共奏益气活血止痛之功,故可明显改善患者心绞痛胸痛等症状,疗效较好。现代药理证明黄芪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功能,改善血液黏度,疏通微循环; 丹参能提高机体抗缺氧的能力,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凝集,促进纤维蛋白溶解,降低血黏滞度; 三七含有四环萜等补养成分,所含的酮类化合物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肌负担; 降香油有降血脂、降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镇静、镇痛、抗惊的功效[5]。本文观察表明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可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缩短缺血性ST-T改变时间,效果与西药对照组相当。芪参益气滴丸可明显降低心绞痛患者血MDA含量,提高SOD,增加 NO含量,提示其作用机制与上述调节作用有关。

参考文献

[1] 赵慧艳,张福全.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及校正 QT离散度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6),1836.

[2] 王庆海,郭建辉,郭雯.自拟活血通脉汤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0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1,17(9):23-24

[3] 廖瑜修,王银山,钟宏量. 芪参益气滴丸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学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5( 2) : 161.

[4] 宋书田,安淑芬,周岊梧,等 郾 曲美他嗪的心肌保护机制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8,28(5):339-394.

稳定期冠心病 第9篇

关键词:心痛安胶囊,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是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较常见到的一种疾病,主要发生在患者进行强度较大的活动时。此时,患者的心肌需要大量的血供及氧气来维持功能,但是患者病变的冠状动脉无法增加血流和氧气供应,使心肌发生可逆性缺血,此时一般不导致心肌坏死。本病属中医学中“胸痹”的范畴,其病机多属正虚邪实。因正气虚弱,气的温煦和推动功能减退,气虚血瘀,致心脉不通而发为本病。2014年1月-2015年4月采用心痛安胶囊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治疗组(中药干预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45~75岁,平均(61.3±7.23)岁,病程3个月~7年,平均(6.6±2.3)年;对照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44~73岁,平均(63.5±6.1)岁,病程4个月~9年,平均(4.9±2.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西医诊断按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联合专题组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诊断标准和197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冠心病诊断参考标准[1,2]。中医辨证标准参考1990年10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学会制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3]。

治疗方法:将入组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后,对对照组的50例患者使用常规的西医治疗手段,包括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及硝酸酯类药物等;而对于治疗组的50例患者,除了给予对照组使用的常规西医治疗方式外,还增加心痛安胶囊口服治疗,该药剂为我院院内制剂,属于中成药,它的处方组成:西洋参、水蛭、川芎、地龙、炒郁金,主要的作用是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用法:3粒/次,3次/d,疗程均3个月。

观察及测定指标:①观察两组患者在用药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动态心电图;②患者服药过程中对药物可能造成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包括定期检测肝肾功能、三大常规等;③测定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较前减少80%以上或者发作消失,运动耐量明显好转,心功能改善Ⅱ级,在静息状态下,对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在正常范围内。②有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较前明显减少,要求降低50%~80%,运动耐量好转,心功能改善I级,在静息状态下,对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压低的ST段上升0.05 mv或倒置T波变浅达50%以上或由平坦变直立。③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不到50%,运动耐量、心功能等情况无好转,在静息状态下,对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无改善。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50例,显效39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0%;对照组50例,显效33例,有效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2.0%(P<0.05)。

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三大常规等指标进行监测,结果显示无明显异常,表明心痛安胶囊的安全性较高,无不良反应。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主要发生在患者活动增加时,此时心肌需氧量增加,而冠状动脉不能提供足够的血液及氧气供应,使得心肌发生短暂的缺血缺氧,从而引起心前区疼痛等症状。在正常机体内,氧自由基的产生及清除是处于动态平衡中的,但是当机体处于缺血缺氧状态时,这种动态平衡会被打破,使得氧自由基的产生增加,而清除能力降低,过多的氧自由基会对心肌细胞产生损伤,并参与心室重构的进程,还可参与心衰时血流动力学障碍。

中医认为,冠心病心绞痛是一个正气渐虚,邪气渐盛的过程,多由阴虚热盛向气阴两虚,气虚血瘀,阴阳两虚逐渐发展,血瘀贯穿疾病过程的始终。心痛安胶囊选用西洋参、地龙、炒郁金等药物,其中以西洋参为君药,西洋参性味甘,微苦而凉,入心肺肾三经。《医学衷中参西录》:“能补助气分,并能补益血分。”使气富津生,脉得气充,则可复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西洋参具有改善心肌功能,抗缺血等功效。以水蛭,地龙为臣药,水蛭味咸,色黑,气腐,性平,善入血分,善破血,破瘀血而不伤新血,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水蛭可以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等作用。地龙性咸、寒,善于走窜,通行经络,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地龙的提取物链激酶和蚓激酶具有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水蛭活血通络,地龙解痉通络,共用以解心络之绌急;川芎辛香行散,温通血脉,既能活血祛瘀,又能行气开郁,具通达气血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川芎能降低血脂,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等;郁金为纯阳之品,其性轻扬上行,凉心热、散肝郁,下气破血,行滞气,亦不损正气,破瘀血,亦能生新血,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其能扩张冠脉血管,改善循环,调节血脂的作用;川芎郁金合用,一可辅助西洋参补气行气,一可解郁,行气止痛。综上所述,心痛安胶囊能益气,活血化瘀,解痉止痛。本文观察表明心痛安胶囊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可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缩短缺血性ST-T改变时间,效果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安全、有效,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1):75.

[2]陈可冀.心脑血管疾病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11.

上一篇:电气安装准备下一篇:CWSBR处理工艺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