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旅游地理范文

2024-05-06

中职旅游地理范文(精选12篇)

中职旅游地理 第1篇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中职学校旅游地理课程包含许多不同方面的内容, 其中比较基础和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介绍旅游资源, 包括建筑物、园林、气象气候、动植物、水景、地貌等, 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这些资源都真实的存在并分布于不同地区, 均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所以教师单纯的讲述很难充分描述这些景色, 即使再绘声绘色、巧舌如簧, 学生也无法得到实物所给予的深刻、具体的印象, 难以在短时间内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 在展开此部位内容的课堂教学时, 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相关景物的光盘, 例如不同的山地地貌, 上面的岩石类型也不尽相同, 在课上播放这些光盘, 能够在听觉、视觉等不同角度帮助学生认识与感知所学的知识内容, 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所学内容, 而且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显著改善学习效果。学生在观看视频后, 求知欲变得更加强烈, 一些同学甚至很想进行实地考察, 近距离观察这些资源。所以教师为保障教学效果, 应当确保学习氛围宽松民主, 提前组织好教学内容,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 完成教学目标。

二、充分结合理论和实际, 适当补充教学内容

众所周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同时实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可以真实地反映于实践过程中, 并且得到进一步发展。旅游地理课程指出开发人文旅游资源必须重视其独特性, 并使之得以凸显出来。为达到该目标, 各地的中职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 例如地处南京的元宵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原国民政府行政中枢总统府与孙中山先生的陵寝中山陵, 引导其通过观察独特的建筑体会三民主义的内涵, 充分结合理论和实践, 促进学生理解、掌握及运用理论知识, 培养其综合能力, 包括创新能力和交际能力等, 使其发展的更加全面。除此之外, 因为编写和出版教材的周期较长, 所以旅游地理课程经常存在教材比旅游业滞后的问题, 陈旧的内容并不具有时代特征, 不利于学生学习。而且部分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无法满足于教材知识, 为解决此类问题, 教师应注意开发与应用新的旅游资源, 丰富自身知识, 对教学内容加以调节, 使其更为充实, 更具活力。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在任何课程中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中, 教师的指导作用十分关键, 所以旅游地理课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才能更好的教导学生。教师应充分运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开展绿色教育。在日常教学中以科学的教学理念、合理的教学方法与良好的教学心态引导学生学习, 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处于发育期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他们需要被尊重、被赏识、被重视, 所以在对待学生时需保持平等的态度, 给予充分尊重。此外, 由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强, 导致学习效果受到了影响, 所以教师可利用问题引入教学内容, 通过点滴启发、层层设问等不同方式实施追问式复习, 在打好地理基础的同时适当延伸, 避免学生感到学习难度过大。最后, 设置课程必须灵活, 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个性。有机结合选修与必修, 尽可能使学制缩短, 周学时增大, 使知识能够在短期内得到强化, 增强教学效果。

四、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充分运用图表资源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教学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 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 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其展开, 以促进其能力发展为目的。旅游地图具有精美艺术性、更新及时性、通俗实用性、科学准确性、形象直观性等特点, 教师应善于应用地图辅助教学, 但不能完全依赖地图, 应当将重点放在学生的发展上, 引导学生除了欣赏地图之外更重要的是利用地图学习。如果学生基础较差, 甚至不具备基础的识图用图方法, 教师可将入手点放在如何认识地图上, 并加以拓宽。例如, 讲解长江旅游时, 将长江干流略图绘制在黑板上, 图上囊括了长江的发源地以及入海口之间的流域, 教师可先讲解如何划分下、中、上游, 边讲边画, 有效吸引学生的之以理, 完成干流和主要支流的绘制后要求学生写一段导游词, 响游客介绍长江, 充分培养其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 中职学校旅游地理课程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行业素质和思想品德, 并且培养其地理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帮助其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旅游观和世界观, 丰富自身的旅游知识, 以健康的身心快速适应旅游职业与社会, 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教师通过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理论结合实际、提升自身素质等能够促进学生树立新型经营理念, 在旅游行业中得以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丽.职业能力取向的中职学校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J].旅游纵览 (下半月) , 2013, 8:183.

[2]邹君.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 , 2014, 3:120-122.

如何上好中职《中国旅游地理》课 第2篇

中职《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目的,是为了能够让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掌握中国旅游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学生对《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学习效果,直接关系到专业知识的增长,人文素养的养成,甚至影响其创业或从业能力。由陈锡畴、王雁主编的《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目的”的当前旅游职业教学改革的精神。那么,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本文对此作了初浅探讨。

1热爱职教,“文武”兼备

我们知道,随着我国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但不论采取怎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都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能力培养,体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

⒈1教师要热爱中等职业教育

《中国旅游地理》的内容较多,它包括了自然和人文的许多学科知识,综合性强。若教师不热爱中职教育,就有可能不认真学习中职教育教学业务知识,不重视提高业务水平,这样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中职教师是比较困难的。只有教师热爱中职教育事业,他才能严格要求自己,钻研教材和中职教育教学业务,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⒈2教师要能“文”能“武”

中职《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又分为基础知识教学和专业技能教学。能“文”,即有比较渊博的相关知识和教学业务能力;能“武”,即具备指导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能力。鉴于此,要上好中职《中国旅游地理》课,教师必须爱岗敬业,树立全心全意为中职教育服务的思想观念,立志成为合格的中职教师或“双师型”教师,应做到:第一,认真学习中职教育理论和业务知识,掌握中职教学方法和专业技能,提高自已的教学能力;第二,以务实的作风搞好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教学;第三,善于与学生、企业沟通,了解学生需求及企业相关工种或岗位的知识技能,以便教学时联系实际;第四,积极借鉴他人成功经验,不断汲取科技新成果,以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2研究学生,掌握信息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受教育者。所谓研究学生,掌握信息,就是要了解学生对教材预习、旅游见闻、活动爱好、个性特长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研究学生对旅游知识与技能的实际需求,进而确立应采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备课时要设计相应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

现在的中职生,也许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比较弱,但是各有特长、爱好。课堂教学一定要结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在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中传授知识和技能。只有深入学生中,教师才能掌握学生兴趣爱好、已有知识情况、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才能确定教学的方向,有的放矢、按需施教。了解学生的情况,可通过与个别学生交谈、向班主任或其他科任教学了解、与班干部座谈、印发“教学意见征求表”等途径进行。这样,教师不仅能把握比较准确的情况,对备好课、上好课都有第一手,有针对性的信息,而且按需施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养成认真学习、自觉探究的习惯。

3认真备课,精心设计

⒊1研究教材,掌握体系

《中国旅游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业、旅游区划,以及旅游信息与地图。教师上课前,第一,要认真学习教材,包括教学大纲、教科书、参考资料,切实理解、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熟悉教学目标要求;第二,要了解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提高对教材的认识水平,高瞻远瞩。同时,要根据教材章节内容安排,分析出其特征,从而拟定循序渐进的教学秩序。

⒊2编写教案,精心设计

中职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的思想。中职教师面对的客体由学生、企业和文字教材三者组成,教学内容和方法都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特别是90后的许多学生由于家庭生活条件优越,加上受家庭成员的溺爱,他们好逸恶劳,缺乏上进心或没有恒心,上课不专心听讲甚至玩手机。在他们看来,学习好坏无所谓。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要注意各环节时间的分配和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熟悉了教材和掌握了学生学习信息之后,如何编写教案、如何组织教学或训练十分关键,必须在备课上下功夫。笔者认为,一方面教学内容要与培养目标保持统一;另一方面应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确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或训练重点、难点和教学秩序,设计动静搭配、答疑解惑的教学过程,力求做到让学生眼、耳、脑、口、手共同为学习服务。

4讲究方法,科学授训

方法即教学方法,包括理论知识、技能训练教学的方法。“授”即理论知识方面的教学活动。“训”即专业技能训练。中职教育培养的是有知识、有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既有旅游知识和相应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向学生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以满足他们终身学习的需要。

⒋1教学内容系统要具针对性 中职学生入学门槛低,文化基础和进取意识参差不齐,但是他们对旅游的见闻不一定少,比如有的学生随亲人有外出旅游过,有的学生耳闻目睹了家长所从事的旅游业工作,有的学生即使没有旅游的经历也从各种媒体途径对旅游有所了解,正所谓“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基于这些情况,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教师教学内容的多寡、深浅、粗细,都要面向全班学生,从大多数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入手,抓注重点,通过关键问题的分析来解决难点问题,深入浅出。知识的传授,既要做到系统,又要重点突出,特别要突出指导性和针对性。防止学生“吃不饱”、“吃不了”或“没吃好”的现象发生。必要时尚需个别辅导,让每个学生都能撷到想要的“果实”,让他们抱着希望来,捧着收获归。切忌照本宣科,围绕教本团团转。

在实践或技能训练方面,教师要了解学生已知、已有经验或技能情况,按照训练要求,向学生说清技能特点和要领,训练步骤要严格、规范,教师要做好示范,或课前训练班组长作为示范的榜样。

⒋2教学方法恰当

⒋⒉1用探究式教学统领全程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

究式学习,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的质疑、解惑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对分比析、找出结果,并根据自主学习、探究得出的结论开展交流。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寻求不同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探究中发展合作、实践、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⒋⒉2教学方式方法要灵活

教学是一门艺术,讲台好比舞台。从某种角度上说,教师既是导演也是演员。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对学生都会产生影响。特别是中职学生常常会有不良的表现,课堂上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思想开小差。不过记性好,好新好奇是他们共同的特征。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学内容、教育目标、学生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点燃他们好奇心理,引起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上,既要关注自然的,也应关注人文的,如讲述武夷山“九曲溪”时,可问“九曲溪沿岸有哪些景观?各景观有什么故事?”在教学方法上,不论是理论知识教学,还是专业技能训练,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薄弱环节,宜用讲授法;对于学生有争议的问题,宜先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后教师归纳的归纳法;对于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宜用问答法(提问其他学生)或个别指导法;对于教学复习、小结,则宜用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综合应用;区域旅游业发展各具优势条件及旅游特色,且受多种因素影响,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例如,讲解福建境内的武夷山与鼓浪屿两个5A级景区时,就可以问“同样是5A级景区,武夷山与鼓浪屿景观各有什么特色?”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就近开展实地考察活动的调查、考察法,以及模拟导游训练。在教学手段上,可采用地理挂图、课文插图、多媒体技术、黑板略图。在教学形式上,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⒋3讲究语言艺术

教学中的语言艺术对教学效果所起的作用,已被人们广泛关注。大量的实践证明,教学的语言生动形象、幽默有趣,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记忆。

中职旅游地理 第3篇

关键词: 中职对口单招    《中国旅游地理》    专题复习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是江苏省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旅游管理类专业综合理论考试的六门核心课程之一,主要测试考生理解和掌握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水平,以及综合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基本实际问题的能力[1]。《考纲》规定的教材是以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为依据,以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公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用书目录中本专业有关教材为主要参考教材。自2009年起,旅游管理专业的考纲没有做出变动。目前,旅游管理类专业使用的《中国旅游地理》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是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教材,由陈锡畴、王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

经过一、二年级新课、复习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本课程基础知识,笔者通过对2010~2014年连续五年高考试题的分析研究,在学生进入三年级学习时,开展了以名山、建筑等为主题的专题复习,在学生历次测验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试题分析

(一)《考纲》分析

2009版《考纲》中,《中国旅游地理》要求考生掌握中国旅游资源概述,了解中国旅游区划,理解中国八大旅游区的基本理论知识,理解不同旅游区的主要特征,掌握我国主要旅游胜地的特点[1]。总结来看,内容共有10章,8大旅游区,91个景点。《考纲》中虽然有掌握、了解、理解之分,但就近五年高考题内容来看,只有中国旅游区划这一章每年占一道单项选择题或一道填空题,共2分,其他章节分值平均,且基本是需要掌握的内容。

从高考所占分值来看,旅游管理专业综合试卷300分,《中国旅游地理》占17%,即51分。从2010~2014年的考题类型来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填空题、辨析题和简答题六种,且每年考试的题号固定(表1)。简答题以读图填空形式出现,要求学生读图完成10道与图相关的填空题,2014年的简答出现填空与简答相结合的形式。

表1    2010~2014年《中国旅游地理》考题类型分析

(二)2010~2014年高考试题分析

在《中国旅游地理》历年考题中,笔者将考题按照知识综合程度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单个知识点的考核,另一类是综合知识点的考核。

所谓单个知识点的考核,指考题就考纲、教材中提到的某一个知识点或某一句教材原文进行单独考核,知识点的考核以教材原文为主,题型主要是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等。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通常比较简单。如2010年高考题单选第14道题:

“(    )被称为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色宝库。A.丹霞山    B.罗浮山    C.西樵山    D.鼎湖山”①

所谓综合知识点的考核,以某个主题为题,将教材中所有与该主体相关的知识点糅合在一起,综合考查学生对主题知识的掌握程度,题型以选择、辨析、填图题为主。这类题目难度较大,却是近年来高考试题的主流。如2013年辨析题第67道题:

“云南石林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林,被誉为‘溶洞博物馆’。(    )”②这道题中,将与岩溶地貌有关的云南石林、重庆万盛石林和贵州的织金洞三个景点的别称、在同类旅游资源中的地位等知识放在一起考察,内容相近,容易混淆,难度较大。

笔者针对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进行了五年高考内容分析,发现在2010~2014年期间,选择题总共20道题,以单个知识点出现的5道,以某一主题出现的综合知识考核15道(表2)。

表2    2010~2014年《中国旅游地理》高考选择题内容分析

(加下划线部分是单个知识点的考核。)

二、专题复习设计

针对高考试题中将某一主题的知识串联起来考核的特点,笔者以中国旅游资源的概述为主线,参考历年高考试题内容,结合八大旅游区中要掌握的91个景点,设计出单招三年级上学期《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复习专题16个(表3),对将要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对比总结,并通过试题加以巩固练习,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解题能力明显提高。

表3    《中国旅游地理》专题复习设计

三、专题内容设计——以四大佛教名山为例

进行专题设计时,根据专题内容和考纲规定合理安排。

专题三四大佛教名山

(一)位置(读图、填图)

1.四大佛教名山所在旅游区、省(简称)市

2.在地图上读出四大佛教名山的位置。

(二)填写表格

(三)重点知识提炼

1.四座名山的位置:最北—五台山、最西—峨眉山、最东—普陀山

2.四大佛教名山的主峰及海拔:最高—峨眉山、最低-普陀山

3.主要寺庙

(1)五台山

五大禅处——显通寺、罗睺寺、菩萨顶、殊像寺、塔院寺;

显通寺——五台山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

塔院寺——原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时独立为寺,舍利塔是五台山的标志;

菩萨顶——相传为文殊菩萨的住处,也叫文殊寺;

殊像寺——因供奉文殊像而得名;

罗睺寺——是一座喇嘛庙;

佛光寺(东大殿)——唐代建筑

南禅寺(大佛殿)——唐代木结构建筑,内部雕塑是唐塑中的精品。

(2)九华山

化成寺——九华山的开山寺庙,寺内有《华严血经》,梵文贝叶经,明代印刷的全套藏经;

月身宝殿——又名肉身殿,相传地下有地藏的肉身;

百岁宫——又名万年禅寺,明崇祯三年为供奉无暇禅师真身而建,江南罕见木乃伊。

(3)普陀山

普陀山三大寺——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

普济寺——普陀山规模最大的寺庙,供奉观音菩萨的主刹,多宝塔是普陀山三大宝之一;

法雨寺——九龙殿部分构建从明故宫拆迁而来,九龙盘拱的殿顶造型堪称一绝;

慧济寺——普陀山最高的寺院,寺内鹅耳枥树是稀有的观赏树,全国无双。

(4)峨眉山

报国寺——峨眉第一景,万年寺——主殿是无梁殿;洗象池——相传为普贤菩萨洗象处;

洪椿坪——又名千佛庵,金顶舍身崖是观“日出、云海、宝光”的理想之地。

4.赞誉

五台山——清凉山;

九华山——明清两代,九华山的佛教进入鼎盛时期,被称为佛国仙城;

普陀山——海天佛国;

峨眉山——峨眉天下秀,天然植物园,天然动物园,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名录》。

(四)巩固练习

1.九华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它是?摇?摇  ?摇?摇的道场。

A.观音菩萨    B.地藏菩萨    C.文殊菩萨    D.普贤菩萨

2.普陀山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全山最大的寺院是?摇?摇?摇?摇。

3.下列关于四大佛教名山的连线,正确的是(    )。

A.五台山───晋───文殊菩萨───南台

B.普陀山───浙───地藏菩萨───佛顶山

C.九华山───赣───观音菩萨───十王峰

D.峨眉山───川───普贤菩萨───万佛顶

4.辨析:普陀山是一座巨大的佛教文化宝库,其密集之程度和内部陈设与佛像保存之完好居国内四大佛山之首。(    )

注释:

①选自江苏省2010年普通高校对口单招文化统考旅游管理专业综合理论试卷

②选自江苏省2013年普通高校对口单招文化统考旅游管理专业综合理论试卷

参考文献:

中职旅游地理 第4篇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自主学习模式的教学理念就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尊重和爱护学生,将学习权利归还给学生,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知道怎样学。如:在学习旅游资源知识中,教师应先介绍旅游资源分类原则与分类方法,之后布置具体教学任务让学生查找自身家乡的旅游资源,并划分家乡旅游资源类型。首先学生应充分运用互联网方式来对家乡旅游资源进行搜集,之后进行研究,在分析后实施类型划分,并在课堂中讲述自身家乡的旅游资源,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深度地掌握一些理论知识。

二、完善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无限的旅游地理知识传递给学生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就应在自主学习模式教学体系环境下,构建起形式多样的课程自学资料库。运用当前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及时更新,让学生能够对自身学习计划和学习时间合理安排。在教学材料中将课程中的每一知识点、每一章节补充完整,为学生构建起自我学习资料数据库。并在教学系统课堂讨论区中,针对性地设置讨论问题,让学生在讨论问题互相交流和学习,并构建起互动式、交流式的综合教学模式,并营造出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气氛下,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地理知识。还可以运用现代媒体对当前课堂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让学生深入了解课程知识的最新情况。

三、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自主学习是学生自我计划、自我鼓励、自我监督的学习,此种学习方式对学习者的自我约束能力要求很高,要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还需要任课教师不断努力和探索。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就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让他们对旅游地理这门课程感兴趣。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挖掘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的因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树立起自主学习的意识。从实际上来讲,旅游地理知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关系,新课标中的重要理念是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和学习地理知识。这样能够激发出他们对旅游地理知识的好奇心,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如,在学习旅游地理课程中,教师应设置如下三个问题:一是,你想去哪里旅游?二是,你会选择和谁去旅游?三是,你以哪种方式来记录旅游过程?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教师设置的问题,这三个问题都是学生所感兴趣的,这样的问题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同时还加强了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拉近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关系,可见课堂教学问题设置的合理性、有趣性尤为关键。

四、创设自主学习情境课堂,构建旅游地理内容情境

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下,教学者的角色由全权管理转变为合理引导,构建起以学生为主、自主学习的学习气氛是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归纳我国旅游地理知识特点,探索内在规律,自行设计课堂教学情境,扮演导游角色,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课堂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处理各种突发状况的能力,深入感受学习旅游地理知识的乐趣。如,在学习《广州—西藏之旅》知识中,给每位学生安排一个角色,可扮演导演,也可扮演旅游者,在每经过一个省份后,当地导游都需要告知旅游者接受本地的风俗习惯和名胜古迹,互相之间可采用提问或者回答的方式来交流沟通,进而提高学生对旅游地理的学习热情。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旅游业的大力发展,需要大量有水平、有能力的人才,在旅游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在提高他们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还需要提高他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促使他们全面健康发展,最终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摘要: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下,对人才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中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低受到了广泛关注,如何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中职学校应重点研究的课题。基于此,现对构建中职旅游地理课程自主学习体系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职,旅游地理,自主学习体系,构建策略

参考文献

[1]周宏光.“情境—达标”教学模式在旅游地理课堂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31(5):88-89.

旅游地理学 第5篇

2.非传统旅游资源的类型:A、文化产业资源(软性资源),包括文艺演艺事业、大众娱乐业、教育产业、体育产业、文化/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历史建筑、地方民俗风情、节庆事件、新兴艺术中心等。B、商务和娱乐类休闲资源(硬性资源),包括会议展览、餐饮资源、运动健身场所、购物场所、城市开敞空间等。C、新兴服务资源(中性资源):该类资源突出时尚文化元素和丰富大众休闲生活为目的、产业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例如各种美容美体场所、足疗、婚纱摄影、养生馆、休闲吧、网吧等。

3.基于非传统旅游资源的专项旅游产品:A、购物旅游:都市购物旅游是指购买具有都市风情或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工艺美术品、土特产品和生活实用品(时装及生活用品),以及品味现代都市生活(如小吃)的旅游购物消费活动。(成都春熙路)B、体育旅游:Thomas Hinch将体育旅游定义为出于体育运动的动机而在特定的时间内离开常驻地所作的旅行。(北京奥运经济)C、节事、会展旅游:节事旅游是指依托某一项或某一系列的旅游资源,通过开展丰富的、开放性强和参与性强的各项活动,以吸引大量受众参与为基本原则,以活动带动一系列旅游消费,进而带动地方经济增长为最终目的所有活动的总和。会展旅游是指以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支撑,以旅游景观为补充,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或者展览活动,吸引大批与会、参展人员及一般人员前来进行经贸洽谈、文化交流或旅游观光,以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一种旅游产品,是都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绵阳安县罗佛山温泉养生文化旅游节)D、工业旅游:张永庆认为,都市工业旅游体验,是指以工业企业的生产场景、高科技生产设施、厂区环境和企业文化为资源,以参观工业企业的生产环境、重要生产环节及生产过程为重点,以体验、感知、学习工业生产基本工艺与流程为主的都市旅游活动。(燕京啤酒集团工业旅游)E、都市休闲娱乐旅游: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娱乐活动已经成为大多数旅游者的一种基本要求,成为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欢乐谷主题公园)F、博物馆旅游:博物馆成为游览线路中重要的游览景点,甚至还出现了博物馆专线旅游。(法国卢浮宫)

4.旅游资源调查的类型:旅游资源调查分为旅游资源详查和旅游资源概查,其调查方式和精度要求不同。旅游资源详查适用于了解和掌握整个区域旅游资源全面情况的旅游资源调查,要求对于全部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调查。旅游资源概查适用于了解和掌握特定区域或专门类型的旅游资源调查,要求对涉及到的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调查。

5.旅游资源调查的程序:A、调查准备阶段,a、成立调查小组b、制定调查工作计划c、收集整理资料.B、实地调查阶段,本阶段是在前述准备工作,特别是在第二手资料收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地勘察的方法获得调查区域旅游资源详尽的一手资料。一般分为初步调查和重点调查两个阶段。C、文件编辑阶段,这一阶段是前两阶段收集到的文字、照片、影像、地图等进行整理

总结,进行图文资料编辑,绘制各种图样,编写旅游调查报告。

6.旅游资源调查的方法:A、文案调查法,通过收集旅游资源的各种现有信息数据和情报资料,从中摘取与资源调查项目有关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的一种调查方法。B、野外实地踏勘法,这是旅游资源调查的最基本方法,调查人员通过观察、踏勘、测量、登陆、填绘、摄像等形式,获得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及对调查对象直观系统的感性认识。C、询问调查法,通过走访当地居民或开座谈会的形式向有关人员了解旅游资源情况,以获得更多信息,为实地勘察提供线索的辅助调查方法。D、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例如定位仪、测量仪和遥感技术。

7.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评价是在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运用一定方法对旅游资源的价值及外部开发条件做出评判与鉴定的过程。

8.旅游资源区划的目的:在于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区域特色,以及旅游开发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利用各地的旅游资源,配置相应的旅游产业,建设风格不同、各具特色的旅游区,扬长避短形成合理的旅游地域分工体系,以取得良好的旅游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促进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9.旅游资源区划的意义:为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中长期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反映旅游资源形成的区域旅游地理环境背景和地域分异规律,有利于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有利于统筹安排区域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系统的建设,进行旅游点与旅游地的系统建设;有利于形成和强化各地的旅游活动特色,组合设计与开发相关旅游产品,统一开展促销活动和组织客源;有利于旅游业与区域内其他经济部门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

10.旅游资源区划原则:A、旅游资源区划的一般性原则。a、地域性原则,广大的旅游地理环境和多种多样的旅游资源,受自然地理分异规律和人文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表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b、发生学原则,考虑旅游资源形成和演化过程上的相对一致性,把发生学上相对一致的旅游资源群体划入同一区内;C、多级序原则,只有按照一定的层次等级划分旅游资源区,才能真实地反映出不同等级层次旅游资源区的区内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程度的大小,以及区际的客观从属关系。B、旅游资源区划的具体原则。a、突出主导因素原则,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制约旅游资源形成、特征、功能、属性和利用方式的主导因素,从而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建设特色突出的旅游资源区。b、资源相似性原则,相似性原则包括旅游资源成因的共同性、特征的类似性、功能的通用性、形态的共通性和发展方向的一致性等多重含义。

C、资源完整性原则,它主要强调三个方面:一是旅游中心地的重要性;二是旅游资源区域系统层次结构的完整性;三是同一旅游资源地域的连续性。d、与行政区划、交通状况相协调原则,旅游资源区划应可能在行政区范围内进行,也要注意交通便捷性。

11.我国10个旅游资源区的分布特征:1.东北林海雪原旅游资源区:本区位于我东北部,范围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本区自然环境的突出特色是山

环水绕,沃野千里,山区森林密布。2.中原古文化旅游资源区:本区位于我国黄河中下游,范围包括北京、天津两市和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五省。本区是我国旅游资源种类最多,数量最丰富,分布最集中,质量最高的旅游中心。3.华东山水园林旅游资源区:本区位于东南沿海中部,行政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一市。本区是一个结构完整、层次丰富、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综合型”旅游资源区,也是国内最重要的旅游资源客源地。4.华中名山峡谷旅游资源区:本区位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上游地区,包括重庆、四川、湖北和湖南三省一市,是全国唯一既不靠海又无国境线的一级旅游资源区。5.华南热带风光旅游资源区:本区位于我国最南端,北回归线穿过广东的德庆、三水、汕头等地。区域范围包括广东、福建和海南三省。它是一个以热带风光为主,山海景色、阳光海岸和名特优产品为特征的开放型的旅游资源区。6.西南奇山异水风土人情旅游资源区:本区位于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东侧,包括云南、贵州两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它是一个以岩溶景观,热带、亚热带高山深谷风光,以及多民族的文化习俗为特色的旅游资源区。7.西北“丝路”文化旅游资源区:本区位于我国西北部,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8.内蒙古草原风情旅游资源区:本区以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为特色,配以众多的名胜古迹、古老的原始森林、浩瀚的沙漠戈壁风光等,是我国地域特色鲜明,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区之一。9.青藏高原旅游资源区:本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全部。10.台港澳旅游资源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

12.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容:1.景点或风景区的规划和建设,这项工作是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部分,也是整个旅游开发工作的出发点。2.提高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可进入性,可进入性问题,主要是指交通、通信条件、包括交通线路、交通设施、交通方式以及现代化的通信设施等。3.建设和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旅游配套设施包括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基础设施。4.完善旅游服务,旅游服务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根据客源市场的变化以及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对从业人员不断进行提高培训,以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达到完善旅游服务的目标。5.加强宣传促销。开拓客源市场。市场开拓工作,一方面是将景点建设及旅游活动的设置与旅游需求趋向联系起来,即根据旅游者消费行为特征,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媒介加强宣传促销,将旅游产品介绍给旅游者,不断开拓市场、扩大客源,实现旅游资源开发的目的。6.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一方面要在旅游从业者和当地群众间树立资源保护的观念,把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思路融入旅游地的每一个角落;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保护旅游资源机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及时发现问题并合理解决,从而有效地保护旅游资源,保护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7.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该项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旅游政策;制定方便外来旅游者出入境的管理措施;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安定的社会秩序;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修养,培养旅游观念,养成文明礼貌、热情好客的习惯等。

13.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基本内容:旅游区性质定位、规划范围与规模、规划分期实施目标、总体项目布局、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客源市场分析、投资效益估算等诸多方面。

14.旅游对环境的积极影响:1.促进了旅游地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也会促进旅游区生态环境的治理和建设工作;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必要的经费,很多地区旅游收入成为环境保护经费的重要来源,有力地促进了环境保护工作;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由于看到了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无论是旅游地区的政府还是个人,都意识到了环境保护对于地区发展和个人利益的重要性,自觉投入到环境保护和改善中去,此外,通过旅游,特别是生态旅游的环境保护教育功能,使旅游者懂得作为一个文明的旅游者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行为的准则。2.促进了旅游地人文环境的良性变化:促进旅游地社会的进步,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改变旅游地居民的社会地位,甚至促成当地社会结构的变化;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给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区域经济发生内容与发展的助推器,主要表现在旅游创汇与平衡收支、促进市场繁荣与稳定。带动相关行业发展等;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保护,旅游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沟通和融合,在文化的比较与交流中促进创新,推动人类文化进步,旅游者对不同地域文化的渴求,提高旅游地保护历史文化的自觉性,旅游收入为文物古迹,传统文化和民间工艺的保护提供资金来源,使得一些已经被遗忘或被弱化的民族或地方文化获得保护和发展。

15.旅游对环境的消极影响:1.旅游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旅游对水环境的不利影响;对生物资源的不利影响;旅游活动对大气的污染;对地表和土壤的冲击。2.旅游对人文环境的负面影响:干扰了旅游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对旅游地传统文化产生冲击;加速了文物古迹的破坏。

16.主体功能区的定义:就是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按照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将特定区域确定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与规划区域。

17.各主体功能区的保护性开发要点:1.优先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该区域保护性旅游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实现严格的环境管理,严格控制旅游开发过程中新增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旅游发展规划中要特别加强旅游环境影响评价;2.限制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的旅游发展必须立足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和旅游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与建设,积极探寻旅游产业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模式,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进。3.禁止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的保护性旅游开发措施主要如下所述: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工作;加强对旅游环境的科学保护;建立动态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监控和调整机制。

18.旅游经济区的概念:旅游经济区属于产业概念,是以旅游产业为核心和依托的区域经济体系,它是以十分完美的旅游产业体系为表征的行政区划单位,要求旅游产业链十分发达,旅游产业群高度聚集。

19.旅游经济区的主要特征:1.区位特征,靠近具有快捷的立体交通网络的大中城市或者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更容易形成结构完整、产业完善的旅游经济区。2.空间特征,旅游经济区在空间形态上通常表现为区域空间的高度整

合和聚集。3.资源特征,旅游经济区的成功构建往往依托于一些高品质的旅游资源,甚至是一些具有世界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旅游资源。4.产业特征,旅游产业的聚集发展是旅游经济主要特征之一,它要求旅游产业链结构要十分完善和发达。

测试卷28 《旅游地理》 第6篇

1. 有关部门充分考虑了游客不断增长的需求,布达拉宫最高日接待上限由1500人次上升2300人次。布达拉宫将游人控制人数在2300以内,主要原因是( )

A. 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

B. 免费游园,没有经济收入

C. 防止踩踏事故

D. 地区接待能力不足

2. 康定作为“情歌故乡”和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藏房艺术之乡道孚、丹巴美人谷等景区,构成环贡嘎山世界精品旅游区。这些景区中能够为游人提供科学价值的是( )

A. “情歌故乡”B. 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

C. 藏房艺术之乡道孚 D. 丹巴美人谷

图中甲、乙两图分别为庐山和黄山某景观图。完成3~5题。

3. 欣赏两处景观最佳的效果应( )

A. 甲处,宜在适当的位置仰视

B. 乙处,应在视野开阔的至高点俯瞰

C. 两处均宜在适宜的距离内平视

D. 两处均应置身其中观赏

4. 下列有关甲、乙两处地貌景观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处冰川侵蚀作用显著

B. 乙处主要是由风化、侵蚀发育而成

C. 甲处主要由向斜构造发育而成

D. 乙处主要由石灰岩溶蚀而成

5. 庐山因其绝妙的自然风光自古以来便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历史上先后有1500多位名人登庐山,为庐山留下了诗词3.4万余首,摩崖石刻900多处。在自然风景名胜区建人文景观,其布局原则是( )

A. 自然与人文和谐,突出自然特征

B. 自然与人文和谐,突出建筑景观

C. 以人本为中心,发挥想象

D. 突出人文景观,获得历史文化功能

我国文人骚客在游览祖国大好河山过程中留下许多优美的诗词、绝句,恰如其分地吟出了旅游资源的特性和意境。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也都非常重视旅游资源的宣传。据此回答6~7题。

6.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说明( )

①四时都有丰富的美景可观 ②旅游最好游山 ③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 ④自然景观具有季节特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7. 山东威海宣传其重要的旅游胜地刘公岛时,使用的广告语是“刘公岛,不仅仅是个岛”,这句话暗含的该旅游资源的特性是( )

A. 多样性 B. 观赏性和吸引性

C. 可创造性 D. 重复使用性

下图是我国甲、乙两省的主要旅游资源分布图。读图,完成8~9题。

8. 乙省大量游客前往甲省旅游的主要原因是( )

A. 甲省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

B. 甲省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多

C. 甲乙两省旅游资源特点差异明显

D. 乙省到甲省的旅游距离较近

9. 与乙省比,甲省的旅游客源市场有明显差距,主要原因是( )

A. 客源市场的分布范围较小

B. 旅游资源与客源主体的距离较远

C. 旅游资源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较小

D. 政府对旅游业的发展缺乏正确引导

下图示意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某年国内游客流量变化。读图完成10~11题。

10. 该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A. 新疆 B. 海南 C. 西藏 D. 内蒙古

11. 关于该省级行政区游客流量的变化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 因为天气闷热,4~10月份游客偏少

B. 避寒条件好,11月一次年3月份游客最多

C. 台风带来降温,7、8两月游客增多

D. “黄金周”效应,10月份游客增多

12. 读长三角旅游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三角主要城市入境旅游接待量和国内旅游接待量

材料二 下图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旅游城市分布图

材料三 杭州西湖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在以西湖为中心的60平方千米的园林风景区内,分布着主要风景名胜40多处,重点文物古迹30多处。

(1)材料一表中入境旅游接待量和国内旅游接待量增幅最大的城市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_。

(2)从表中可以看出,苏州与杭州相比,差距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地理位置、交通与客源市场等方面,分析苏州与宁波相比所具有的旅游优势。

(4)西湖是杭州最为著名的旅游区(景点),该景区具有很大的旅游价值,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欧洲西部轮廓图和四幅景观图。

材料二 每年暑期,到南欧地中海海滨旅游的北欧、中欧游客络绎不绝,而冬季这里游客较少。每年圣诞节前后,欧洲西部地区的大量游客前往泰国、加勒比海地区旅游。

材料三 欧洲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很发达,目前法国的入境游客数量、国际旅游收入分别居世界的第一位和第二位。

(1)将各景观图的数字序号填写在所属城市字母代号后面的空格内。

A ________,B 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试从气候角度分析欧洲西部游客流向发生季节性变化的原因。

中职旅游地理 第7篇

1 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针对农村中职生基础差、对地理知识了解比较少的特点,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学生爱上这门学科。

1.1 改变授课模式, 增加“花色品种”

利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授课, 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

(1) 学生主持“听我说”节目。即每个学生准备某区域的地理旅游知识, 每堂地理课轮流主持3-5分钟“听我说”节目, 由于学生参与性强, 又有上台演讲的机会, 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自然会得到提高。

(2) 开发地理游戏课。游戏活动很容易吸引人的兴趣, 更不用说天真活泼的青少年, 在一些地理课上适当增加游戏活动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如通过拼板游戏, 能很快掌握我国省级行政区知识;由学生扮演导游在课堂上“周游”世界;担任“环保局长”答“记者”问;地理扑克、地理棋的使用等等。

(3) 开放式教学。地理知识是自然与社会有机结合, 地理课只有回归自然, 走向社会, 才会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如讲“天气预报”可到气象台、气象站去上;学习地图知识, 可带学生去野外, 指导他们实际运用;可去环境监测站学习“环保知识”, 并了解本地污染及治理情况等。

1.2 灵活运用各种趣味语言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表达准确, 精练通俗的语言固然重要, 但如果再适当运用一些趣味语言, 那么就可以使地理课堂教学妙趣横生, 满堂生辉。

(1) 妙用谚语。谚语具有一定的哲理且易生趣, 在教学中运用谚语, 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识。如我讲大陆性气候时, 我引用“早穿皮袄, 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 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

(2) 巧用谜语。谜语在教学中能适当运用, 则可启发学生思维, 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如我在讲授长江流经的省市自治区时, 末尾我出了这样一个谜语“船出长江口” (猜一个城市名) , 让学生猜, 这一谜语的提出, 前面学习的疲劳一扫而空, 猜到的学生, 自然享受胜利的喜悦, 没猜到的学生, 也从别人的答案中获得启示, 这则谜语让学生记住了上海的位置——长江口。谜语不在多, 在课内出现要适时。以活跃课堂气氛, 调剂学生的学习情绪。

(3) 借用古诗文。把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 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 大有使人耳目一新, 引人入胜之感, 由此创设听课的最佳境界, 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我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 我用“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来讲述随着地势的升高, 气温的下降, 因而山上的气候比山下的气候推迟了一个月。

(4) 善用歌曲。在课堂中适时引入歌曲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学习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同时也引起学生的思考。如亚洲冬季季风的特点可用《白毛女》中的插曲“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这首歌来描绘季风, 我告诉学生如果作词者不懂得地理常识, 写成了“南风吹, 雪花飘”就要闹大笑话。因为雪花飘时是我国的冬季, 而我国的冬季风吹偏北风。

2 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农村中职学校学生还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 因此要不断给他们讲授一些地理的基本知识。比如经线和纬线, 经度和纬度, 地图的认读等相关的重要地理知识, 以便他们更快地人门。尤其要注意培养他们对地图的认读能力, 因为地图就像这门课程的左膀右臂, 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平时要加强学生对地图的学习。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课堂互动, 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活跃课堂气氛, 增强师生互动,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介绍相关的书籍、杂志, 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自学;最后, 要对学生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 以达到巩固的效果。

3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中职教育的实践教学是知识转换为实际能力的重要一环。教师可以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及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特点,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时间, 选择实习地点;也可利用周末及寒暑假组织学生到旅游景点进行考察,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现场模拟导游活动, 提高其业务素质。

(1) 地理知识与生活常识结合, 让学生根据自身感受, 加强对冷和热, 刮风下雨、冰雹天气等现象的认识, 帮助人类认识自然科学的规律, 去除不利因素, 减少客观危害, 遵循客观规律办事, 帮助学生收获多倍的学习效果。

(2) 参观访问, 深化知识学习。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加强空气污染, 重视安全用火, 节约用水, 重视消毒, 减少污染, 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 重视维系生态链, 生物链, 保持水土完整, 重视植树造林, 重视资源矿产资源的充分合理的利用等。教师要带领学生参观考察, 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和现状, 让学生提出合理化建议, 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3) 结合实践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并讨论一些环境问题和困惑, 并在带领学生参观访问的过程中领会。在实践活动中增长学生才干, 提高学生的心智水平。

(4) 结合热点问题。教师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开展讨论, 重视建设重点工程, 扩大范围, 发展规模, 开展积极的合作探究, 让学生深入思考, 宣传工程的巨大意义, 加强学生对人文问题, 环境保护知识的深入理解, 加强实例教育。

中职旅游地理 第8篇

关键词:旅游地理信息,科学方法,能力培养

现今社会是信息传播的社会, 在旅游过程中也处处蕴含着信息之间的传递。信息的传递是多渠道、全方位的, 比如电视、报刊、网络、综艺体育、旅游科技等等。很多都是人们通常关心的与旅游相关的知识以及具体的地理相关问题。这些信息对开展旅游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通过多方途径, 来培养中职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1. 充分地利用多媒体的资源

计算机基本普及到了每个家庭, 大部分学校也常常开展网络教学项目, 学生可以从计算机网络上得到很多和地理相关的资料。网络的公开性与动态及时更新的这些特点, 可以让学生分享很多的教学资源资料, 可以得到最新最及时的消息。教师这个时候就要帮助自己的学生学会如何搜集、应用、传播、分享从网络上得到的信息, 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

2. 实地进行观测、调查

现实生活是离不开地理的, 地理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都喜欢实地去观测、调查, 发现一些未知的问题。老师就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和自己的教学目标, 按预先罗列好的教学过程, 展开对信息资料的查找, 实地进行考察以及访问、调查的任务。

3. 查阅关于旅游地理的书籍文献, 及时做好相关的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图书室里查找阅读相关的信息资料, 做笔记是必须的。这样做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学习思维, 可以提高捕捉关键信息的敏感程度。笔记的形式有很多种 (1) 提纲式, 适用于对主要的内容、规律、原理等理论性信息进行记录; (2) 纲要式, 适用于分析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变化; (3) 图表式, 适用于旅游当地事物或者现象之间的比较和归类等等。

二、应用科学的方法, 来提高中职学生整理编排地理信息的能力

1. 选择具有价值的信息

在各种信息呈现出来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要引导学生去正确地进行分析, 辨别主、次消息、相互关联和核心的信息, 相互进行比较获取最有效的消息。老师跟学生之间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来进行提问, 也可以在QQ或者E-mail的留言板中探讨课堂上留存的问题, 选择并辨别出消息的价值性。

2. 多方位地去分析地理消息

一般旅游地理涉及面比较广泛, 同时影响旅游业的因素也变得更多。所以在开展旅游活动的时候, 需要全面地考虑各个因素, 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旅游地理环境的问题以及人类社会的问题, 是现在学科教学取材的一大热点, 中职学生需要从政治、地理、历史等多个学科的角度进行综合性地分析。

3. 掌握旅游地的整体特色并且解析内在的联系

旅游地理环境的整体特性, 说明了每个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共同构成了具有很大意义的环境特色。学生可以从生活中去认知地理, 研究地理, 剖析内在因素之间的关联性。

三、采用多种形式, 培养中职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地理信息的能力

1. 把自主的探究和小组讨论相互结合起来

在分析旅游地理得到信息过程里, 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所做任务, 把他们分为若干个小组, 让他们针对不同的问题来展开研究。教师应该要参与其中, 帮助学生回答那些无法解答的难题。小组人员之间要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 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2. 老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有关旅游地理的信息资料库

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阅读与学习和生活都有用的信息资料, 对已经形成的信息进行编排、整理, 通过数据、图片等等的形式建立有关旅游地理的信息资料库。

3. 电子作品在课堂上的演示,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在课堂的教学里, 老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有关地理信息的电子作品之间的交流会谈, 各小组要派代表来讲解并演示作品的电子文稿和图片讲述的重点, 并正确地回答出其他同学的提问, 最后把电子作品的信息资源在同学之间进行共享。

4. 重视过程里的信息反馈和正确价值观的养成

在整个处理旅游地理信息的过程之中, 教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他们要引导学生去从处理地理信息的角度和思维策略等等的方面进行结论, 反思学习的经验以及对他们学习的能力进行培养, 使学生本身的不足之处得到改正。这样, 中职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才能得到历练, 才能提高自己的本领。

结语

在学科老师的谆谆教导下, 中职学生才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处理有关旅游地理信息的办法, 自身的表达交流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教师通过多渠道多角度地来搜集地理信息,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 让每一个学生可以轻松自如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提高处理旅游地理信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邹海晶.旅游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邢静.培养中职学生处理旅游地理信息的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1 (.02)

中职旅游地理 第9篇

当前, 职业教育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 这说明, 大家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了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与特殊功能。回顾中国旅游职业教育尤其中职旅游教育的发展历程, 并非一帆风顺。中职旅游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 发展迅猛, 成绩卓著, 为中国旅游业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 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遇到了不少困难、困惑和迷茫。为此要正确认识与全面把握中职教育的现状, 教学特点, 找出改进中职旅游教学的出路。

一、中职旅游专业现状

随着国家对教育结构的调整, 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目前的中职生多数是“90后”, 这些作为与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新型中国社会一起成长起来的一代, 他们在性格、能力等方面都与前面几代的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别。作为专业课老师, 只有科学地、全面地认识“90后”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现状,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才能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以适应社会需求。

1. 中职生源质量不佳

在数量上, 高中阶段中的职业教育的比例逐年减少:高中阶段的职中与普高相比, 1997年为60.4∶39.6, 1998年为58.1∶41.9, 1999年降到53.5∶46.5, 2000年更降到50∶50;其次, 在质量上, 生源质量的下降比数量的下降更为严重:苏州2006年中职学校的招生录取最低分数线为420分, 按现在的走势估计, 今后几年中等职业教育的数量、质量还将可能进一步下降。

2. 设备少, 多样授课难行

餐饮用到的摆台操作和客房服务需要的做床动作都是由教师口头或文字传授的, 增加了授课的难度, 也使课程略显枯燥。中职旅游学生一般学习基础薄弱、知识面不广、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注意力不易集中, 往往存在性格缺陷、兴趣缺陷、信心缺陷, 需要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完善教学, 多媒体的应用、基础设施的配备都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 提高动手能力, 毕业后能够迅速融入社会。

二、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学习现状

1. 畏难、消极和厌学情绪严重

不像那些上了重点高中的学生, 中职生自卑心理比较重, 对学习也有一种抗拒感, 这种消极心理势必在他们接受教育时形成障碍。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课后作业不交、迟交或抄袭。久而久之, 被动地应付学习和考试, 甚至完全放弃学习。

2. 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主动性差

由于中职学生年龄偏小, 并不能很成熟规划自己的未来职业, 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拿文凭, 将来被动由学校安排到酒店或者旅行社上班, 没有意识到将来的职业需要, 这样错误的学习目的导致他们学习无计划、无恒心, 意志力薄弱, 缺乏主动性。

3.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薄弱, 理解能力差

由于种种原因, 许多学生不能很好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不能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前面没学好, 后面的知识就更难掌握, 习惯性地只能死记硬背, 缺乏主动探究精神。

4. 错误的学习方式导致知识记而不牢, 用而不活

中职生其实在智力方面并不比高中学生差, 但是目前的中职学生普遍采取的学习方法是上课不听讲解, 只是盲目机械地不经理解地抄老师的板书, 有的甚至连笔记也不抄, 为了通过考试, 通常他们采取的方式是:考试前复印某一位同学整理的材料, 完全不经过理解死记硬背。由于长期消极的学习态度, 错误的学习方法, 畏难的情绪, 他们越来越不善于总结、自学。有次考试, 我就曾发现多数同学都在一道题中漏了最后关键的两个字。原来复印的时候, 他们印歪了, 漏印了这两个字, 真是令人啼笑皆非。这种取巧的方式, 必将进一步弱化他们的学习能力, 加重他们的畏难情绪。

5. 错误的教育方式加快学生流失的步伐

中职生自卑心重, 自尊心却很强, 对周围人的言行举止甚为敏感, 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阴影, 导致过激的行为。荣华学校双师型中存在一些简单粗暴之辈, 对学生的问题不是谆谆善诱, 取而代之的是拳打脚踢, 这些情况应该杜绝, 这些人愧为人师。

三、中职旅游专业教学发展对策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都是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入教室的, 现在, 则不然, 尽管教师多是本科毕业, 本专业的所有课程都学过, 但到了职业学校后, 往往从事一门或多门具体的课程教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 有的知识就渐渐地淡忘了, 而学生在尝试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涉及各个领域, 教师很难估计在尝试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心理总有些不踏实, 受到知识面的影响而不适应, 不少教师都是从学校门到学校门, 缺少企业的工作经验, 原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尚还可以, 但现在学生在尝试过程中提及的问题多半都面向实际, 对于缺少实践经验的老师来说, 确实很难回答;还有是受到工作量的影响而不适应, 往往准备尝试教学需要教师结合专业教学目标和企业用人要求的精心准备, 工作量成倍地增加, 要考虑得很全面。另外中职教材的问题, 现有的教材主要是为教师的教而设计的, 而不是为学生的学设计的, 它只适合于传统知识传授的教学, 而不适合尝试教学, 因此, 为适应新的培养人才需求和教学改革, 教材改革已刻不容缓。

1. 加大宣传力度

生源少影响集中授课的进行, 对理论知识的传授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建议我们在招生的时候加大宣传力度, 平衡专业分配, 争取在下界新生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集体, 或是多个。并在此基础上配备师资力量, 譬如旅游专业所需要的心理学和形体教师, 如此能更好的为学生传授多方面的知识。

2. 利用现有条件, 丰富课堂

由于学校资源有限, 坐等不是唯一的办法, 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稳定军心, 丰富课堂。导游业务课程需要学生实际操作导游讲解过程, 而校外实习又不切实际, 我们可以用荣华学校作为实景, 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导游, 增强其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餐饮服务课程可以利用学生餐厅的场地进行模拟摆台练习, 购置简单的工具如:口布, 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最困难的客房实习, 我们可以用普通的床单做练习, 演示做床的技能要求。

3. 贴近学生生活, 增进师生友谊

课堂上的严师在课下要成为学生的朋友。课堂上, 教师为学生传道解惑, 做知识传输的桥梁;课下, 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就餐、游戏、聊天等, 走进学生心灵深处, 了解学生心理变化。笔者针对数量不多的08级酒店管理学生, 开展模拟导游大赛和实习总结报告, 传统授课改为师生圆桌讨论, 在笑声中学习、沟通, 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必须的心理辅导, 将流失防患于未然。

综上所述, 旅游专业的中职教育任重而道远, 需要专业教师具备创新精神, 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能力, 教的同时也要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重视理论也要倡导动手实践。员工创新需要管理者的决策支持, 二者结合才能将中职教育更上一个新台阶, 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采用高效的教学方法, 其精髓是“先学后教, 先练后讲”;其核心思想是在“以学生为主, 以自学为主, 以练习为主”的“三主”原则下, 让学生积极参与, 努力自我解决, 尝试成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中等职业教育就是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从而适应企业对实践性人才的需求。

摘要:“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实用性旅游人才”是旅游专业教学目标之一。对于中职学校学生而言, 三年之后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将踏入社会, 走上工作岗位。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凡是在学校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学生, 更能主动积极地为适应企业而自主学习, 更受当今旅游企业的欢迎。因此, 为了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学就显得更外重要。分析中职旅游专业现状, 作出相关分析, 尝试寻找提高中职旅游专业教学的途径。

关键词:中职旅游,教学,提高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杨旭东, 郑若玲.小论教师个体的教育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3, (3) .

[3]王艳.浅谈职业学校旅游人才培养[J].经营管理者, 2009, (16) .

[4]魏小安.旅游目的地发展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旅游地理 第10篇

例1 (2015年山东文综卷)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的四川省某景区平均海拔4800多米, 景区游客数量季节差异明显。图1为该景区某年各月游客数量比重饼状图。

(1) 分析该景区7、8月游客数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

(2) 说明游客数量季节差异明显可能对当地旅游业造成的不利影响。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自然景观的特点以及旅游业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有些自然景观随季节变换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季节性明显, 因而景区游客数量也呈现出季节性差异。第 (1) 题, 由题目材料可知, 该景区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 平均海拔4800多米, 海拔高, 气温低, 在夏季天气凉爽;7、8 月降水多, 植被生长茂盛, 景观比其他月份丰富、优美。另外还需要考虑游客的闲暇时间, 7、8月为暑假, 客源多。第 (2) 题, 游客数量季节差异明显, 对当地旅游业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从经济效益和对环境的影响两方面分析。淡季游客少, 经济效益差;旺季游客多, 对环境的破坏大。

【参考答案】 (1) 海拔高, 7、8 月天气凉爽, 适合避暑;7、8月自然景观丰富、优美;7、8月为学校暑假。

(2) 淡季游客少, 会造成景区旅游设施闲置, 降低旅游收入;旺季游客集中, 容易破坏景区环境。 (若有其他答案, 言之有理, 可酌情给分)

例2 (2015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 近年来, 滑雪、登山、徒步等户外活动渐成一种休闲和时尚的生活方式。几位户外运动爱好者拟于8月前往图2所示区域进行峡谷徒步旅游。

分析该时段在该地区峡谷徒步旅游可能遭遇的风险。

【解题思路】结合图中经纬网及等高线数值可判断该地为青藏高原东南部。该地区海拔高, 氧气不足, 同时山高谷深、地形复杂, 此季节易发生洪水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此外, 该地区人口密度低, 易迷路。

【参考答案】该峡谷地形复杂、植被茂密、人烟稀少, 易迷路;海拔高、缺氧, 易出现高原反应;8月份降水多, 易遭遇洪水;山高谷深, 易遭遇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河谷蚊虫较多, 易受蚊虫侵扰。

例3 (2015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Ⅱ) 九黄机场位于四川省松潘县川主寺镇 (图3) , 距九寨沟和黄龙景区分别为88千米和43千米。目前已开通成都、重庆、西安、上海、北京、杭州、广州等地至九黄机场的多条航线, 近年来九黄机场旅客年吞吐量维持在170万人次左右, 远超设计能力。

分析我国东部地区赴九寨沟、黄龙旅游的游客多数乘飞机抵达的原因。

【解题思路】九寨沟和黄龙景区位于四川省西部横断山区, 地势起伏较大, 公路、铁路建设困难, 投资成本高, 交通运输线路少;东部地区距离景区遥远, 乘坐飞机可以节约时间;而且东部地区经济发达, 支付能力强。

【参考答案】九寨沟、黄龙景区地处偏远, 陆路交通可达性差, 耗时长;东部地区 (主要客源地) 经济较发达, 居民收入高, 支付能力强;与九寨沟、黄龙相距较远, 乘飞机可节省路途时间, 增加有效的旅游时间。

二、解题准备

考点1 发展旅游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拉动经济发展。

(1) 发展国际旅游, 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2) 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3)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如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 。

(4) 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但是过分地依赖旅游业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 。

2.旅游业对社会的影响。

(1) 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总体促进社会发展) 。

(2) 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3) 旅游者的大量涌入给当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

3.旅游业对文化的影响。

(1) 促进文化交流:促进民族文化精华的提炼, 使民族文化更有特色和吸引力;促进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总体促进文化繁荣。

(2) 一些旅游项目的开发, 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传统文化价值。

4.影响区域环境。

(1) 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 (促进历史古迹、古建筑、纪念馆的修复) 。

(2) 旅游与环境的关系处理不好, 过多的游客造成旅游环境的混乱、污染, 降低了旅游质量。

考点2 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旅游景观的欣赏要了解景观特点, 精选点位, 把握时机, 洞悉文化定位, 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并能达到以情观景的最高境界。

1.选择观赏位置 (“地利”) 。

观赏距离远近、角度变化、俯仰差异等, 都会带来不同的观赏效果。景观欣赏, 远望取其势, 近看取其质。

2.把握观赏时机 (“天时”) 。

观赏自然美景要把握季节、时间及气象变化, 体验大自然中的色彩美、静态美和动态美。当然, 观赏人文景观同样也要把握时机。

许多自然景观还会随时间、天气、季节的变化而展示出不同的自然美, 不注意时间的选择, 往往也会达不到欣赏的效果。

3.把握特点, 情景交融 (“人和”) 。

(1) 抓住景观特色。

1全面了解景观特点。

2抓住园林建筑等景区结构布局的节奏韵律。

3抓住园林等景区的构景手法, 园林构景手法有主配、层次、框景、借景。

(2) 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1“深山藏古寺”体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

2人文景观的建设要求再现自然, 如北方皇家园林以红黄为主色调;南方私家园林以黑白为主色调。

3风俗民情是一定地区人类活动与自然协调的结果。

(3) 以情观景。

以情观景是景观欣赏的最高境界。以情观景的具体要求:

考点3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旅游资源游览价值的评价方法。

游览价值的评价要从旅游资源本身状况入手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重在答题时语言的规范性。

(1) 要考虑旅游资源的质量, 即考虑其“非凡性”的特点、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其评价性语言为审美价值高 (低) 、历史文化价值高 (低) 、非凡性强 (弱) 。

(2) 要考虑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其评价性语言为旅游资源集群状况是否优良。

(3) 要考虑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状况, 其评价性语言为地域组合状况是否优良。

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思路。

评价某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通常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旅游资源的质量与价值:质量越好, 价值越高。

(2) 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则开发条件优越。

(3) 市场距离:越靠近经济发达地区, 开发条件越优越。

(4) 地区接待能力: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好、服务质量高, 地区接待能力强, 开发条件好。

(5) 旅游区的环境承载力: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考点4旅游规划与旅游景区规划

1.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2.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

(1) 对旅游景点的规划设计。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中, 对景点的规划设计最为重要, 其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如下:

(2) 对旅游交通的规划设计。

(3) 对旅游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

3.选择和设计旅游线路。

(1) 依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和食宿条件。

(2) 尽可能多地将不同性质的旅游景区串联成环线 (或多边形) 线路, 避免景点和行程的重复。

(3) 合理安排时间和活动内容, 尽量缩短交通用时, 增加游览时间, 提高游览质量。

(4) 突出主题。一条成功的旅游线路必须有特色、有主题, 要将有内在联系的旅游景区串联起来, 对交通、食宿、游览、娱乐、购物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考点5 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

1.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2.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

健全环保法规, 强化环境管理, 加强全民教育, 提高环境意识;搞好环保评价, 制定环保规划;加强生态建设, 防治环境污染;倡导绿色旅游, 增强环保效果。

考点6 旅游安全防范

1.旅游安全防范的主要措施。

安全是旅游的生命线, 安全防范措施极其重要, 具体见图8:

2.旅游活动中的自我防范。

自我防范是确保旅游安全的关键, 包括旅游前、中、后的工作:

三、命题预测

1.多以图文、景观等方式呈现信息, 侧重考查旅游资源的分布、开发评价条件、特点, 以及发展旅游的意义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其中, 对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考查较多、较全面, 旅游环境保护和旅游安全问题是命题的新趋势, 在今后的命题中仍然是重点和热点问题。

2.多以区域图、地形图、景观图、统计表格、坐标图、时事背景、文字描述材料等切入并呈现信息, 题型多以综合题为主, 难度中等。在复习时要注意图文材料的信息提取方法, 并加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评价、旅游资源的价值体现、旅游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分析论证能力训练。

四、能力测试

1.阅读图文资料, 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5 年8 月31 日, 北京成功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北京将承办冰上项目比赛, 张家口市 (崇礼县) 承办雪上项目比赛。图9为北京及张家口市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崇礼县境内多中低山脉, 山地坡度适中。 冬季平均气温-12℃, 滑雪期长达150多天, 雪季降水量较均匀, 近10 年年均降雪厚度达1米以上, 各滑雪场均有完备的人工造雪系统, 适于开展国际高端竞技滑雪运动。

(1) 简述北京—张家口联合申办2022年世界冬奥会的优势条件。

(2) 若冬奥会申办成功, 试分析其对张家口市旅游业的影响。

2.阅读图文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图9示意某年国庆长假期间湖北省国家级森林及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客源市场构成情况。

(备注:过夜游客主要来自陕西、广东、浙江、安徽、重庆、福建、黑龙江、四川、河北、贵州、湖南、江西、北京、山东等地, 一日游客主要来自武汉、宜昌、荆门、襄阳、十堰等地)

(1) 根据图示分析该旅游区客源市场的特点。

(2) 请你为该景区如何进一步开拓旅游市场提出可行性意见。

3.随着人们出游率的增高, “华山天下险”逐渐被“华山天下堵”所替代, 如何认识与解决华山旅游拥堵问题引人关注。图10为“华山东、西进山线路示意图”。读图, 完成下列问题。

(1) 说明华山游客拥堵点多出现于东线进山山路的原因。

(2) 请结合相关材料为解决华山旅游拥堵问题提供三条合理化的建议。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1) 2008 年夏季奥运会场馆可以再利用, 新建场馆少;崇礼县具有多家国内知名滑雪场, 改扩建成本较低;高速公路、铁路等将使城际交通更为便捷;崇礼县雪期长, 雪量大, 温度适宜, 山地坡度适中 (冬季滑雪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良) ;城市基础配套设施日趋完善。

(2) 有利:提升张家口市的国际知名度和旅游形象;国内外游客大幅度增加;促进旅游环境的改善;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不利:旅游人数增加, 对旅游资源有一定的破坏。

2. (1) 国内游客所占比重大, 海外游客所占比重小;过夜游客所占比重大, 一日游客所占比重小;过客游客中临近省区所占比重大, 西北东北等边缘地区游客所占比重小。

(2) 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景区接待能力, 增加过夜游客比重;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增强交通通达度;打造旅游品牌, 加强旅游资源的宣传, 拓展国内外市场。

3. (1) 相对于西线, 东线旅游交通方式便捷, 吸引游客多, 索道等交通设施的运力有限, 大量游客滞留。

旅游地理教学改革初探 第11篇

关键词:旅游地理;现状问题;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2-0164-01

旅游业不仅是一个应用性强的行业,还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行业,所以在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开设的旅游地理课程只有不断在教材、教学和教法上进行创新和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高速发展的旅游业对懂理论、精技能、善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旅游地理学是研究旅游活动与旅游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旅游的基本动力;旅游环境与空间;旅游对人们居住地的影响;旅游的运行;旅游的组织、运输、经济和社会意义;旅游区规划。

一、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研究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1930年美国地理学家麦克麦里(K.MCMarry)发表《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被世界地理学界公认为旅游地理学的开山之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多欧洲国家开始了旅游地理学方面的研究,70年代后各国出现了大量的旅游地理文献,旅游地理学进入了发展和壮大时期,各种旅游地理学研究组织也逐渐成立。

我国地理学家对于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并不晚,但是中国近现代的旅游业却远远落后于国外。中国真正开始系统研究旅游地理学是以1979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为标志开始的。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旅游地理学才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并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旅游地理学的发展,旅游地理教育也应运而生,各高等院校普遍开设旅游地理课程,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但是与国外相比中国的旅游地理学和旅游教育仍面临着被弱化和被边缘化地挑战。

二、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高职旅游专业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已经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而不断的充实和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认同不断提高,但是旅游地理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设置不统一

很多高等学校对所开设的课程设置分为选修课、必修课等,课程设置不同,要求的教学目的和达到的教学效果也就不一样。旅游地理课程在设置上没有固定的标准,很可能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最终向社会输入的人才有很大的差别。

2.教材难易程度有差别

目前,很多学校虽全开设了旅游地理课程,但对教材的选择和教学却没有深入分析研究,有些教材不能适应现状的教学体系,如教材的内容比较陈旧等。

3.教學方法改进慢

我国旅游教育兴起较晚,旅游地理课程的开设的时间相对来说更晚。以往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活动大多以课堂讲解为中心,教师讲解基本以教材为中心。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开发自己的潜能。

4.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一些院校从事旅游地理教学的教师很多是从别的学科专业转过来的,其本身的知识基础就不太扎实。有部分教师虽然理论基础扎实,但又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薄弱的师资难以培养符合中国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三、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根据高职旅游院校的专业特色, 借鉴面向21世纪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提出一些对旅游地理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方法。

第一,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和方向,通过资深专业老师的研讨后,确定旅游地理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配备。避免课程教学内容相似度太大,让学生重复学习、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注重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供自我选择和设计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独特性思想,多给学生自我评价和展示自我的机会,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第三,注重教学实践。给学生提供实践、获得学习经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选择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这也可以为学生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四,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大教师培养力度。从教师的聘用、培养、实践等各方面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素质水平。让教学效果明显、科研能力强的教师进行学术报告,其他老师学习教学和科研方法,还可以给这些老师提供良好的平台,继续深造。同时,提高所有教师的实践能力,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课堂更加生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赵宗彪.高职院校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6,(4).

[2]付冰,周申立,齐欣.我国高师地理专业旅游地理教学改革探索[J].财经界,2007,(1).

注重兴趣培养优化中职地理课教学 第12篇

然而, 作为中职基础文化课的地理学科, 又是旅游等专业的必修课, 还有部分学生走向社会后将面临成人高考等, 又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地理教学大纲涉及的知识点。因此, 要摆脱困境, 唯有让学生喜欢地理, 自觉地学好地理。而要想达到这种境界, 教师就必须优化地理课教学, 认真、持久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一旦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就会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掌握知识, 进而高效地提升地理课教学质量。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技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复杂认知活动, 培养兴趣是推动这种复杂认知活动的重要动力。”对中职生来说, 兴趣是学好地理的原动力之一。

一、传递师生情感, 激发学生兴趣

情感作为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能够直接对教学效果产生重大影响。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间心灵的接触与交往的过程。因此, 融洽的师生情感, 有利于缩短师生间心理距离, 产生友好、信赖、共鸣的效应。真挚的师生情感, 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 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通过多年的中职教学实践, 笔者亲身体会到:学生在友好、和悦、轻松、互助合作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远比在紧张、对抗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好得多。所以, 笔者认为, 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 不是靠多次的重复, 而是靠兴趣, 靠理解, 靠师生间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学生学业落后, 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他那冷漠的态度。因而在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的教学功能, 例如:遇到学生对问题答不上来或答错时, 不要训斥、冷淡, 应耐心启发、诱导并鼓励学生答对为止, 帮助他们消除心理负担, 在克服困难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习地理的信心。

因此, 教师在地理课教学过程中, 需要重视师生情感所起的作用, 注重师生间的真挚情感传递, 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更新授课模式, 增强学生兴趣

落后的授课模式主要表现为:“满堂灌”、“一言堂”, 忽视学生主体作用, 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活动。通过更新授课模式, 使教学方法多样化, 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 从各个方面尽量鼓励学生参与,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引导参与诱发兴趣。

即每个学生设计一个有关地理知识点 (学过) 的小问题, 每堂地理课的前5~7分钟轮流主持“知识点抢答”, 或由学生扮演“导游”在课堂上“周游”全国、世界, 或扮演一个片段的教师角色, 或担任“旅游局长”、“环保局长”答“记者”问, 或引导学生做一些地理小实验等节目。由于学生参与性强, 又有上台表现的机会, 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又锻炼了能力, 诱发学习兴趣。

2. 新思维授课加深印象。

地理教学不应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可以借助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关系来讲解。例如, 在讲到外力作用中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岩溶地貌时, 可借助化学反应方程式:Ca (HCO3) 2=Ca CO3↓+H2O+CO2↑, 然后再解释可溶性岩石 (如石灰岩) 受到含有CO2的水溶解和冲刷作用形成Ca (HCO3) 2, Ca (HCO3) 2再在高温作用下分解形成Ca CO3沉淀物, 而可溶性碳酸盐形成溶液随水流失, 留下的Ca CO3沉淀物形成复杂的岩溶地貌。地理学科还有不少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相关学科联系的例子, 授课时可以适时结合, 这种新思维授课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弄懂问题, 又加强了知识的横向联系, 增强兴趣。

3. 野外教学真实互动。

地理是自然与社会的有机结合, 地理课只有回归自然, 走向社会, 才会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如讲宇宙环境知识, 可在夜晚的操场上指导观测星空;讲天气气候知识, 可在气象台上;讲地质、地图知识, 可带学生去郊外, 指导他们实际运用;讲工业区位, 可在工厂内;讲旅游活动, 可在当地景区内;讲环境问题时, 可去当地环境监测站学习有关环保知识, 并了解本地污染及治理情况等。既开阔视野, 又学到了知识。

4. 电教手段提高兴趣。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办法:利用现代化电化教学手段, 从全方位、多感官调动学生积极性, 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电化教学能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如计算机、录像、录音、幻灯、投影等) , 能把大量的形声教材转化为形声影像, 呈现在学生视野中, 把学生心理状态调整到“身临其境”的境界, 更富真实感,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器官的功能同时发挥出来, 加强了教师的讲授效果, 强化了课本知识, 使教学效果达到了较高的层次, 同时教师使用电教手段教学的整个过程, 可以富有情趣地把学生引入到学习中,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巧用趣味语言, 调动课堂学生兴趣

教师教学能力强弱,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水平的高低。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表达准确, 精练通俗的语言固然重要, 但如果巧妙运用一些趣味语言, 那么就可以使地理课教学妙趣横生。

1. 妙用谚语帮助理解地理知识。

谚语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体会的智慧结晶, 具有一定的哲理且易生趣, 在教学中运用谚语, 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识。如笔者讲大陆性气候特点时, 引用“早穿棉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 这样既形象逼真, 富有感染力。讲锋面与天气时用“一场春雨一场暖, 一场秋雨一场寒”;“云过山坡湿, 雨过山头明”来描写锋面雨特点, 这样比枯燥地讲授教材要好得多。

2. 猜谜语调剂学生情绪。

一则好的谜语, 能帮助学生记住有关概念和名称, 突破和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极大地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如讲授“城市区位因素”一节时, 出了这样一个谜语“船出长江口”, 让学生猜我国的一个城市名 (谜底:上海) , 这一谜语的提出, 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起来, 猜到的学生, 自然享受胜利的喜悦, 没猜到的学生, 也从别人的答案中获得启示, 这则谜语, 不仅导入了此次课程的教学内容, 更重要的是活跃了课堂气氛, 调剂了学生的学习情绪, 为接下来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又如:风平浪静—宁波、空中码头—连云港、大言不惭—海口等。谜语不在多, 在课内出现要适时, 最多一两条, 以启发学生思维,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借诗情画意增强授课效果。

把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 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 大有使人耳目一新, 引人入胜之感, 由此创设听课的最佳境界, 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如笔者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 用“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山有四季, 十里不同天”来讲述随着地势的升高, 气温的变化;用“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夸张地描述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用“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情却有情。”来反映对流雨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的特点;“南枝向暖北枝寒, 一样春风有两般。”来说明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和热量的差异。这些诗歌犹如“味精”, 使学生回味无穷, 也使地理课增添了文学色彩, 增强了授课效果。

四、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在导入新课时, 可以创设相关的课题情境, 引出学生的好奇心, 使其进入探求新知的心理状态, 例如: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关课题的故事或者进行名胜古迹欣赏等, 调动起所有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授课时可以适时地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空间, 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探索知识。单纯的地理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 学生会没有兴趣和激情, 因此要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 结合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方面的新问题、新动向, 创设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上一篇:中小型企业内控指标下一篇:产科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