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状态范文

2024-06-23

学习状态范文(精选12篇)

学习状态 第1篇

大学, 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神圣殿堂, 是国家培养栋梁之材的重要场所, 是国家昌盛、民族振兴希望之寄托。办好高等教育,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 长期以来, 高校关注的更多的是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对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学习状况进行分析与思考的相对较少。大学生在高中以前的学习模式主要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 接受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育形式使学生形成了对教师的惯性依赖, 对所学知识不求甚解, 以致缺少知识内化、深入思考的过程。为了帮助大学生在学习上结束对老师的依赖, 在生活上结束对父母的依赖, 形成独立生活、独立做事、独立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及独立人格, 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 使其意志、毅力、生活格调和思想境界更加积极和不易干扰。

二、大学生的学习状态

进入大学后, 一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到了自己该放松的时候了, 缺少了学习上的压力, 学习努力程度就一路下滑, 以往在中学形成的努力学习的优良传统逐渐消失, 影响了知识的吸收, 无助于自我更新。上课认真听讲是学生学习努力程度的重要表现, 但目前不少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厌学、逃学等严重的问题, 学习努力程度很低。由此可见, 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个人主义, 他们上大学学习是为了自己掌握知识、技能和才干, 将来找个好工作。相比之下, 为国家、为社会学习不为大学生重视。这一方面表明大学生变得比较实用和功利, 学习有较明确的实用和功利目的。大学生想学习的内容和大学生正在努力学习的内容, 主要体现在计算机知识、网络技术、实用技能、金融和股票知识、保健知识等[1], 而实用价值不大的理论性知识如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政治理论不为大学生重视。由此可见, 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学习取向是实用的。

目前大学生存在以下状态:1.懒惰、不思进取;2.依赖性太强;3.虽说是成人, 但还是把自己当成孩子;4.不爱学习, 大量的时间在宿舍里玩网游;5.不懂礼貌, 生活中缺乏当代大学生的激情和活力;6.不知道上大学是为了什么?更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7.生活消费太奢侈, 缺乏勤俭节约的素养;8.不能吃苦, 也不会吃苦;9.自立能力太差;10对自己的学业不操心, 没有计划和规划;11.对待考试, 投机取巧的心理依然存在;12.不喜欢参与班级集体活动;13.主体意识性太差;14.班干部做事总是拖拖拉拉, 没有时间观念;15.逃课、迟到很严重;16.生活没有朝气, 没有精神;17.对自己的专业不了解, 也不去了解;18.不重视自己的学业, 即使补考也觉得无所谓;19.缺乏学习的动力;20.不会学习, 也不努力去探索;21.对待处分, 不以为然;22.经常回家, 甚至未经请假离校, 校规校纪意识淡薄;23不注重宿舍卫生、个人卫生;24.缺乏集体荣誉感;25.逆反心理强, 容不得老师的批评;26.男生大部分都抽烟, 养成坏的习惯;27.对共产党的认识淡薄, 不知道党员是什么概念;28.对待荣誉, 不积极地去争取;29.不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种竞赛;30.对待大学生应该拿到的证书, 不在乎;31.视野狭窄, 没有境界;32.学校举办的专家讲座不参加;33.随着年级的增加越显得浮躁;34.上课不听讲, 课下抄作业;35.做事不认真, 急功近利;36.上课时基本和任课老师不沟通;37.课堂上用手机上网, 不听老师讲课;38.晚上基本不上自习;39.晚上熬夜, 第二天早上起不来;40.不知道利用图书馆;41.不关心国家大事, 不关心学校大事;42.不积极与辅导员沟通;43.家长问起学习情况, 不诚实;44.课余不去培养自己的爱好;45.处理事情简单化;46.觉得大学就是混混玩玩, 拿到毕业证父母给找工作;47.不理解大学精神, 不懂得塑造人生;48.脑子里没有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概念;49.做人做事不踏实;50.没有目标没有斗志。从以上的情况, 可以看出大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 没有生活的激情。总而言之, 缺乏大学精神。

三、大学生的精神状态

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越发显得功利主义。开始通过自己的视角认识社会, 理解生存的意义。认为在大学, 学与不学一个样, 交学费就要拿学分, 上不上课视个人的情绪而定, 考试前有老师划重点, 混个大学毕业证是没有问题的。当前大学生存在着三个普遍的“主义”[2]:无边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无边消费主义, 我们现在几乎可以随处看见, 他们为自己的消费能力、消费水平和消费覆盖面而陶醉、自豪;他们的眉眼之间流露无可掩饰的不屑神情和“消费父母”的优越感;他们深信自己代表着生活的主流, 是生活的主人。而在投身于消费大潮的同时, 他们的心中却落寞、孤独、空虚、无所寄托。历史虚无主义则主要表现为崇洋媚外、无视本土文化的卑琐心理, 他们对西方的节日了如指掌, 却忘记了“端午节”是为何而来, 抛弃了五千年泱泱大国的传统精髓。狭隘民族主义更是由来已久, 成语“夜郎自大”是它的雏形, 目光短浅、心胸狭隘、唯我独尊是它的表现特征。

目前, 大学生逃课、旷课甚至旷考, 上课不专心、课后不用心、作业抄袭、考试舞弊等情况, 比比皆是。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多数除了本身基础较差的原因外, 还有一些共同原因就是长期逃课、旷课、不认真完成作业, 学习完全处于一种“无政府主义状态”, 想学即学, 不想学就不学, 缺少约束性和自觉性。表面上看, 似乎大学生学风问题很多很复杂, 根本的问题在于缺乏一种精神, 没有精神就没有动力, 精神是动力的源泉。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 将来要干什么, 对自己不了解, 更不去规划自己的未来。上大学就是为了期末考试过, 将来拿个文凭找个工作。在学习上、学业上没有一点境界。因此, 高校要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文化教育,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能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四、对高校教育的思考

在高校改革日益深入发展之际, 无论是领导或是广大教师都在为科研而努力, 目的是为了实现研究型大学。现在大学里普遍教授不上本科生的课, 着重培养研究生、博士生, 目的是为了提高科研能力, 这样就忽视了本科生的培养。目前, 由于大学生对自己专业前沿方向不清楚;对国家科技发展与所学专业的联系不清楚;对民族产业发展不清楚;对自己要学什么不清楚;对自己未来的定位不清楚, 加之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 以至于很多大学生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 出现学习被动、消极状态。引导大学本科生学好功课, 认识功课的重要性, 迫在眉睫。为此, 开展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及自主学习状态研究[3], 对于提高大学生学习能力和促进大学生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文化教育

目前国际形势严峻, 国家统一、民族振兴大业还有待于我们华夏子女去努力奋斗, 而大学生作为建设国家的接班人, 并不了解国家处于何种状况, 一味地崇洋媚外享受物质, 无视本土文化。大学生担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要继承和发扬“五四”光荣传统, 努力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才能报效祖国, 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 是千百年来巩固下来的对自己祖国、对人民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独立的一种凝聚力。对于新时期大学生来说, 爱国主义教育就是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及文化传统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他们深厚的爱国主义热情和高度的国家责任感、义务感, 使之成为勤于思考、积极进取、勇于为祖国献身的优秀人才。

对大学生加强现代史教育、国情教育、民族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通过对国情、历史的全面深入了解, 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和民族精神的崇高,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历史的比较、发展的比较和中西的比较中, 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树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振兴的坚强信念。

(二)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是大学生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感, 以及对理想人格的培养和追求。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品格, 磨炼人的意志。大学的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为主体, 以业余文化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为核心, 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包括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校园的文化氛围和环境氛围, 是全体师生长期不懈努力而形成的一种校园风尚。学校要精神和物质共同付出, 创造各种条件, 积极组织好各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例如, 党团组织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义务劳动、做早操、民族英雄事迹报告会、文艺演出、舞会、周末文化广场、演讲会、辩论会、知识竞赛、周末论坛等[4], 同时邀请一些教授讲解热点的时事问题或者学科前沿知识, 在学生扩充知识面, 了解学科与社会发展新动态等方面发挥作用。让校园文化从单纯型而转变为注重与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生产实践、与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校训校风相结合, 使大学生在享受美好大学生活的同时, 更多地得到启发和教育。

五、结语

随着多元化时代的进程, 大学生的意志、毅力、生活格调和思想境界出现消极状态, 认为进入大学就是为了享受“象牙塔”里轻松浪漫的生活, 毕业了在父母的努力下找个好工作, 就可以享受人生了。大学的根本是铸就精神, 塑造人生, 一定要从这个高度去认识, 有了精神就有动力, 就有境界。大学精神在于懂得去爱国家、爱专业、爱父母、爱家乡。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民族的希望, 对民族的振兴要体现责任感, 要树立“国家兴亡我的责任”的高度责任感, 有了这种责任, 才会去努力地学习。专业对大学生来说就是生命, 只有具备了一种专业技能, 才能有机会去服务这个国家、去建设这个国家。有很多大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 说当初选错了, 不好就业。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对于一个专业只有努力地付出, 才能真正体会到这个领域的乐趣, 也才会去爱。

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以民族传统文化为依托, 深入弘扬和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有助于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 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从而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 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要:大学的根本在于铸就精神、塑造人生。大学的教育不仅应让学生术业有专攻, 更应让学生在思想上有一种境界。大学生在追求真知的过程中, 在形成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过程中, 要明确上大学的目的, 要树立民族振兴与我的责任的高度责任感。目前, 大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较低, 学习动机和学习取向都比较实用和功利, 自主学习情况不容乐观。本文认为, 针对大学生学习不良现象, 应该从学校、教师及个人三方面进行努力而改变之。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状态,精神,责任

参考文献

[1]陈迎明, 贺志军.当前培养大学生学习状态的思考与建议[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8, (2) :149-151.

[2]曹伊, 王双, 李金阳.大学生学习与精神状态初探[J].才智, 2009, 18:81-81.

[3]杜泉, 敬仕超.积极引导大学生尽早进入“自主学习”状态[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25, (4) :60-64.

学习状态 第2篇

从高二到高三,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及时转换角色。要学会以高三的身份进入高三,以高三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强化高三意识,每时每刻都不要忘记自己已经是一名高三考生。

2、调整学习状态

要及时排除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尽快走出高二的轻松学习氛围,克服熬夜晚起的不良习惯,尽快适应高三的作息时间开始新的学习生活。

3、设定学习任务

每天都要给自己设定一定数量的学习任务,除了每天要完成老师安排的作业以外,尽可能地充实自己的课余时间。让自己保持一种充实感和紧迫感,把紧张的高三生活与课余丰富的文体活动结合起来。

4、寻找学习榜样

尽可能早一些在班上寻找自己的学习榜样或学习伙伴,力求在学习方面互帮互助、互相鼓励。感受和分享学习上所遇到的问题,不断强化自己的学习规范性。

5、激发学习动力

学习状态 第3篇

(一)用真情构筑信任

在课堂教学中为,思品课教师应做到平等待人、公平处事、尊重学生、尊重知识、与时俱进,努力塑造可亲、可敬、可信的人格形象,以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亲其师”。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注意塑造自己:首先,真诚的微笑——可亲。课堂上教师真诚的微笑,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可亲与殷切的期望,从而自觉愉快地学习。真诚的微笑又会给学生以莫大的鼓励和鞭策,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其次,优良的素质——可敬。教师自身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综合素质,会让学生产生敬佩之情而主动参与学习。因此,教师应经常为自己充电,以开放的态度不断吸收新知识、新信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第三,道理讲透——可信。理论脱离实际,或对具体实际问题含糊其辞,观点不鲜明,语言表达无层次,都会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危机,从而导致对教师不信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情满怀地授课,用丰富的智慧,用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启发学生。

(二)用智慧培养兴趣

首先,利用直观和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直观教学是常用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学,则可以更灵活、更广泛地进行直观教学,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运用幽默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幽默,可以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进而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个性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发挥教学语言的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学语言是连接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和教学语言有直接的关系,初中思想品德课自然也不例外。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好比是点燃学生学习教学内容兴趣点火柴,有的教师能点燃学生的兴趣,有的教师只能熄灭学生的兴趣。所以,师欲善其教,必先美其言。

结合教材讲幽默故事或幽默语言,让学生多笑一笑,易活跃课堂气氛;穿插学生熟悉的歌曲、歌词,易接近学生,引起共鸣;恰倒好处地运用俗语民谣,听来自然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像故事一般地叙述,易抓住人心;用诗朗诵或诗一般的语言,易给人以激情和遐想;运用高度概括的名言警句,易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运用深入人心的广告语,易产生强大的冲击力。

(二)巧妙设疑,启发思维

在教学中,我们要十分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这样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在设置疑问上下一番工夫。首先,要善于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急于去究源探底;其次,要多角度设问,开拓学生思路,激发其创造性思维;第三,提问要新奇。追求新奇是人们的共同心理,青少年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的好奇心尤其强烈,因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就能有助于开拓学生思维的新局面;第四,提问要选准切入点。教师提出问题前要仔细推敲琢磨,切入点选得准,学生就会兴趣盎然,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最后,提问要适度。课堂设问要切合学生的心理实际、知识实际、能力实际,使学生可望又可及,恰倒好处,切不可拔高,这样才会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学生也就易激发出积极的心态。

寻找缺失的学习状态 第4篇

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笔者总觉得有些学生很难进入学习状态,更多的时间是处于“非学习状态”,他们往往游离于课堂之外,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中。他们有的眼神迷茫,精力分散;有的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有的左顾右盼,躁动不安。正是学习状态的缺失使得他们的学习效果大受影响,以致学习的负担相应加重,进入了一种越是不想学越是负担重,越是负担重越是不想学的恶性循环之中。此时的减负对于学生来说也许只是形式上的少做些作业罢了,而隐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负担并没有被减掉。因此,教师只有帮助学生找回学习的最佳状态才是真正的减负良药,才能达到增效的目的。

激发兴趣是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才会想学、爱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兴趣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老师会运用先进的教学媒体激趣,有的老师会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激趣,有的教师还会创设鲜活的教学情景激趣。以上的作法固然可取,但随着的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新鲜感会逐渐消失,学习的兴趣必然会大打折扣。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长时间地保持兴趣呢?

一方面,教师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面对学生,教师要面带微笑。这样陌生感便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亲切感。面对学生,教师还要一视同仁,要善于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特别是对待后进生,训斥与歧视只会使他们“破罐子破摔”。只有鼓励和帮助才能让他们重拾信心,才能让他们兴趣倍增。

另一方面,教师要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学生与文本间存在着必然的距离,只有当学生与文本间产生了某种撞击,文本才会展示出无限丰富的意义,学生也才会从中获得满足,并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教师作为“平等的对话者”,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不能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强加给学生,应该允许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受,并为此而努力搭建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平台。

激活思维是关键

学起于思,凝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心理学研究表明:疑问,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课堂质疑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的手段,它更是教学中的一门艺术。

但在现实的课堂中,笔者发现教师的提问效果不明显或提问无效的现象较为普遍,如提问内容“浅”、提问落点“拙”、提问形式“死”、提问口令“硬”、提问对象“少”、提问数量“多”……

有效的课堂质疑不仅可以优化课堂,达到“低耗高效”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给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让学生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获得无限的知识。因此,教师在问题设置上要有一定的广度、深度与厚度,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挑战性的问题能激发人的探求欲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人的斗志。在解疑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勇气,并以“四两拨千斤”的机智之语,不断将学生的认识向纵深引进,使学生的情思、智力在全身心解答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当然,没有哪种疑问比来自于学生自身认知体系的质疑更强烈,更催人奋进。当学生对文本内容、语言等生发了有价值的疑惑时,正是他们主动、积极、深入地思考的时候。故而,教师还要善于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把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激发生命活力与潜能的过程。

激励评价是保证

综观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状态应是不断地发生变化的。当学习取得成功时,志气自然高涨,而当学习受到挫折时,情绪容易低落。此时教师的激励评价则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状态的保证,也是有效开展教学的保证。大家都知道,李镇西老师高超的课堂教学水平不仅体现在返璞归真、务实高效的课堂追求,举重若轻、行云流水的教学境界,同时也体现在适时地、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上。正是这种充满真诚的激励性评价,在师生之间营造出了一种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开启了心智,陶冶了智能,愉悦了身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激励性的评价,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或鼓励。有时候你的表扬与称赞会使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会使学生完全沉浸在无拘无束的宽松环境中,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实践活动。激励性评价带给学生的不仅是心理上的满足,更大的是学习上的促进。教师与其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倒不如用心地去欣赏他们,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以此激励他们。当然,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在运用过程中要讲方式方法,要正确恰当地去评价学生。应多找学生的优点,多使用激励性评语。但也不是说不能找缺点,而是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力求做到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又能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怎么进入学习状态 第5篇

比如每天完成六件事,早睡早起,每天运动,晨间日记之类,一起床就开始,可以试试把把你每天的习惯都记在手机里或分享在微博,找一些类似的人互相激励。

2、记录自己的习惯和遇到的问题、失败的原因,考虑如何处理和改进,下次才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如果是因为游戏受影响,可以准备个定时软件定期提醒一下,但最好的办法就是少考验自己,知道自己的自控力没有那么强,那就离这种方式远一点,用其它的方式来放松和消磨时间。

花了很长时间才明白这个道理:我对游戏也无法控制,上学的时候疯狂玩过好长时间,知道自己的弱点和自控力,从开始,一次网络游戏也没有玩过,到现在了没有从来破过例.

3、你的情况是因为环境变更,这时要花时间分析一下,如何去面对,怎么调整自己的习惯才能更好的坚持。别放弃一天、二天就全部停止,尽量早上一起床开始就开始行动.如果遇到环境的调整和改变时,要提前考虑好打算付出多大的代价,在初期全力以赴去应对,可以考虑减少已养成的习惯,从阻力最少的几项开始坚持,再慢慢增加。

豆瓣、微博都有这样的人在每天打卡,坚持。我晚上10:30睡觉时,会在一群人都在说要去睡觉了,还有闹钟和定时关机软件,同时身体已经习惯早睡,9点半或10点左右就会困。可以找几个人互相和微信之类的软件互相鼓励。

学习状态 第6篇

关键词: 初高中过渡 心理状态 学习状态

本次调查所选对象为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2015级高一新生,发放问卷220份,收回问卷200份,调查信息真实有效。为使调查问卷更具针对性,本问卷分别从初中毕业学校的区域性性质,学生的中考成绩,初中成绩在年级的排名,学生在初中对数学、英语、物理和化学四门学科的兴趣度、信心度及压力度,学生在高中对数学、英语、物理和化学四门学科的兴趣度、信心度及压力度等方面作了调查分析。现以数学学科为例,数据分析如下:

1.初中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态度和心理状态分析

从图1可以明显地看出,在调查的200名学生中,处于年级前50名有90人,这部分学生在初中对数学的兴趣度和信心度都相当高,对数学感兴趣和有信心的学生比例分别占90人的百分比为0.522和0.466,而没有兴趣和没有信心的人数仅仅为1人和3人。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自信心是学习的强大支撑,只有对知识非常感兴趣,对掌握知识有十足的信心,才能取得好成绩。在压力度调查中可以看出,虽然数学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相当重要,但学生还是普遍感觉没有压力(有压力的仅有5人)或者是有一定压力(48人),表明学生还能够从容应对初中数学。

2.高中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态度和心理状态分析

从图2可以明显地看出,在调查问卷的200名学生中,处于年级前50名有90人,这部分学生在高中对数学的兴趣度和信心度还是很高,对数学感兴趣和有信心的学生比例分别占90人的百分比为0.3和0.21,而没有兴趣和没有信心的人数上升到3人和9人。前后对比可以发现,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感兴趣人数由47人减少到30人,减少了17人,对学好数学有信心的人数由42人减少到19人,减少了23人。而对高中数学学习感觉有压力的学生由初中的5人上升到高中的47人,这充分表明,高中数学无论是在难度、广度、作业量上都较初中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一变化要引起高中老师的重视,不能操之过急,要降低难度和要求,使学生逐渐进入高中学习状态。

在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分析中,很多学生认为内容增多、知识变难、解题繁琐、作业量较多等是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附学生调查表如下:

改善高职学生学习状态对策 第7篇

学生学习状态包括个体学习状态和全体学习状态。所有个体学习状态构成为群体学习状态。高职学生学习状态总体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学习动力不足、有功利化倾向、课堂注意力投入不足、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生不多、主动学习者少而被动学习者多、课外自学不多、学习自律性不强等。这种状态已经严重影响到高职学生个人发展和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 改善其学习状态就显得尤为必要。

2 改善高职学生学习状态的必要性

2.1 高职学生的学习状态已经严重降低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往往是在一定的学习状态的反映。学习效率是一个人在规定时间按照要求的标准所完成的学习任务量或者按照要求的标准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量所花费的时间。学习效果是指通过学习所产生的结果, 人们往往用学后的考试或实际操作检验学习的结果。如果一个人在规定时间内按照所要求的标准完成的学习量比另一个人大, 我们就说前一个人的学习更有效率和效果而后一个人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没有前者高。在高职院校中, 上一节刚学的内容, 下一节课提问或应用的时候, 不少学生连准确复述都达不到, 考试不及格现象普遍等等, 都表明高职学生的学习状态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2.2 高职学生学习状态影响了良好学风的形成

高职学生学习状态是高职学院学风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学习状态形成不同的学风。学习没动力、上课没精神、考前要重点, 考后挂科一大片这样的学习状态是以往任何高等院校不曾有过的。现在却在高职院校中不鲜见。这样的学习状态很明显的已经影响了整个学院的学风。

2.3 高职学生学习状态影响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目标的达成

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三年的学习, 使学生的素养、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得到全面的提升。而这一目标的达成, 需要学生在老师的教育下, 在有限的三年时间内, 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开设的全部理论课和实践课, 并且达到规定的标准。如果学生整体上学习状态不佳, 不想上课, 学习没有主动性, 经常缺课, 即使走进教室, 不是打瞌睡, 就是手机聊天玩游戏, 那么学生要想按照标准完成全部课业任务, 几乎是不可能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目标也是难以达成的。

3 改善高职学生学习状态的对策

高职学生学习状态不能令人满意, 要改变这种状态, 必须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3.1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

高职学生从入校的途径来看, 一部分是高考前通过注册入校的, 另一部分是通过高考录取入校的。前者基本上是认为自己参加高考没有希望录取的高中生, 后者是经过高考但成绩不佳, 未能被本科院校录取的高中生。不少学生对自身和外界不能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知。对于自我, 往往不自信、悲观。高职院校和老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的认知自我, 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他们的长处和有点, 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对他们进行积极的肯定表扬, 多给他们创造表现和发挥的机会, 引导他们多交流等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 增强自信。

除此之外, 纠正学生对老师授课的认知, 不少学生认为老师传授的知识就是本门课程的“全部知识”, 于是在课堂上老师讲什么自己记什么, 不再愿意经历一个由听讲———思考———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学习成为简单的机械性记忆, 少有新知识的构建。老师可以通过课堂互动、案例分析, 课后作业等改变学生对老师授课的认知。

3.2 培养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努力学习。在日常与学生交流的时候, 发现不少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 在对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中, 还有部分学生对所开设的课程不感兴趣。高职院校要首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刚入校的学生, 要加强对他们的专业认知教育, 建立他们对专业的向往和好奇;在课程学习夹断, 可以同归举办各种有趣的专业活动或让学生通过专业社会实践或对本专业领域内的人物访谈, 培养他们对专业的兴趣。

3.3 加强管理, 严格执行学院管理制度

毋庸置疑, 不管是公办高职院校还是民办高职院校, 都有一套管理制度。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力度不够。比如, 有少数学生经常性缺课, 不参加学院组织的活动, 老师知道了, 也仅仅是轻描淡写的说一说, 甚至有些老师连说都懒得说。诚然, 老师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 反复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本身是对的, 但当学生没有正当理由, 说服教育不再起作用的时候, 老师仍然说服教育, 这本身就是对制度的一种破坏, 给学生传递的信息只有一个, 那就是学校的制度是用来写在纸上的而不是用来执行的。长此以往, 不上课的学生会继续不去上课, 原来上课的学生会在不上课学生的“示范”下, 也时有缺课。再比如有些学生平时不学习, 多门课程不及格, 学院没有按照制度及时处理, 使这些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得以继续。因此, 当学生违反校纪屡教不改达到学院制度规定时, 就应该及时给予纪律处分, 当学生考试不及格门数达到一定门数时, 就应该及时通知其降级, 这样才能够对学生起到警示作用, 才不致与使懒散之气在学校蔓延。当然, 当学生学习好的时候, 也应当按照制度规定, 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3.4 以社会实践促进学生学习状态改变

毛泽东曾说过:“实践出真知”, 可见实践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就获取知识途径来说, 高职学生并不完全认同课堂学习对自己未来就业和发展是最重要的, 反而认为社会实践 (或称工作经验) 对自己未来就业影响比较大。有不少学生正在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实践。因此, 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学生渴望社会实践的心理, 积极搭建学生社会实践的平台, 可以与企业签订协议, 吸纳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专业存在的意义和专业知识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当学生从社会实践中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的时候, 他们就会有目的的主动学习。

3.5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良好学习状态的基础。很难想象讨厌某位老师的学生却能喜欢他的课程, 并在学习这门课程上表现出良好的学习状态。学生不喜欢代课老师的时候, 往往会选择逃课、打瞌睡、玩手机。因此要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 老师应当放下作为老师的架子, 把学生当朋友, 设法赢得学生的信任, 让他们感知到老师的亲切和关爱。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他们在学习中的问题, 既要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他们参与的、民主的、活跃的课堂气氛, 又要为学生的参与提供适宜的、丰富的、有趣的内容和机会, 还要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去探索、去思考, 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 不仅掌握了知识点, 学会了学习, 而且收获到快乐。

3.6 老师要不断充实自己, 以师者的魅力促使学生改变学习状态

不可否认, 高职院校的有些老师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 讲授的知识老化陈旧, 有些老师上课满堂灌, 课堂气氛沉闷, 有些老师指责学生的多, 自我反省的少, 这些情况极大地削弱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一般地, 当学生对某人佩服甚至崇拜的时候, 学生不仅愿意听这个人说的, 而且会不自觉的模仿这个人。因此, 老师们平常要不断的充实自己, 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技能,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积极与学生互动, 引导学生解决许多在他们看来很棘手的问题, 包括有些学生故意提出的刁钻的问题, 这样, 学生就会打心里佩服甚至崇拜这位老师, 就会把老师作为自己学习的楷模, 就更愿意“闻其道”。

总之,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态的改善, 需要多种措施并用才能够使学生们善学、会学、乐学。

摘要:学习状态对学生的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 降低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对高职院校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 培养学习兴趣, 激发内在动力, 加强管理, 严格执行学院制度,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老师不断充实自己并用师者的魅力促使学生作出改变, 都是改善高职学生学习状态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学生,学习状态,对策

参考文献

[1]邹为民.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态度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研究, 2014, (9) :34-35.

如何保持平稳的学习状态 第8篇

关键词:学习状态,过桥试验,学生

作为学生,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在学习和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无论是从近期还是长远看, 这都是他们共同的心理需求, 尤其是高考, 要取得好成绩的心理需求就表现得更为强烈, 不仅学生, 就连家长也是如此。但事实却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现的事与愿违, 甚至有些平时表现比较出色的学生, 可高考成绩却大打折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除了精力体力不济外, 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 就是心态不佳。心态的平稳与否真的有这么大作用吗?下面的试验可以证明这一点。

有一个教授做了如下的试验:他带领十个人在黑暗中轻易地走过一座桥, 然后打开旁边的一盏灯, 让那十个人观看桥下, 人们不由惊呼, 原来桥下是一个池塘, 而池塘中有很多令人恐怖的鳄鱼。这时, 教授让这十个人再跟他一起走回桥的另一边, 但说什么人们都不愿意走, 最后经过鼓励劝说, 其中三个人同意走过去。教授又打开几盏灯, 人们发现桥下有保护网, 于是又有五个人过了桥, 最后剩下的两个人说什么也不过桥, 因为他们觉得那个保护网也未必就安全。

这一试验表明, 心态决定状态, 心态比技巧更重要。过桥靠的是行走的技巧, 相对来说, 那十个人中有的比教授年轻, 走得比教授快、稳, 但最后的结果却大相径庭。为什么会这样呢?一般回答无外乎是教授胆大、勇敢, 另十个人胆小、怯懦。那些人为什么会胆小、紧张、恐慌呢?究其实质, 是人内心有所忧患担心, 担心自己会遇到危险失去生命, 也就是心中有我虑我太多太重。试想, 假如人心中虑我少一些, 只把走过桥看作是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次简单经历, 那么我想那十个人过桥也就不会那么困难了。

同样, 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可能会有很多竞技, 有些人本身的技巧可能相当高, 但却有时免不了发挥失常, 而失常的原因, 很多情况下与心态有关。那么人的心态之所以会失常, 除了人内在的生理原因外, 大多是由于对外在的名利得失、身体安危过于在乎所致。

人要做到有一颗平常心, 心无他碍, 保持一种平稳的心态, 就必须看透得与失, 看透我们在浩渺的宇宙中, 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分子, 我们的成功与失败, 我们的挫折与苦恼, 其实是很微小的, 都是无所谓的。心无他碍, 方能静下心来, 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也就是说, 越是执着追求的东西, 越是离我们遥远, 而越是心无所求的东西, 却越不求而自得。老子曰:“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也。是故圣人退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也, 故能成其私。”

孔子也说:“无欲速, 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可现实中的人们, 却往往是急功近利, 没有真正地展望未来, 学生的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大多看到与计较的是眼前的考分多少, 一时的成败得失, 也正是有了近前荣辱得失的计较, 就有了永远放不下的心理恐惧。而任何一个有心理负担的人, 其学习的效率一般都不会太高, 心理只有“放下”才会“有得”得更多更好。

就拿如今我们所面临的高考, 如果自己心中将其看得过重, 认为高考的成败就完全决定了人生的成败, 甚至觉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高考只是漫长人生中的一段经历, 一个插曲, 高考并不能完全决定人的一生, 就完美人生的相对性而言, 每个人在某个特定的阶段只要是做到了自己的最好就是成功, 没有必要非得强迫自己达到某种境界, 那既不可能也不现实。人如果陷入了一种愚妄的空想之中不能自拔, 那他将很难成功, 甚至会迷失自我。就像《射雕英雄传》中的欧阳风一心追求武术的最高境界, 以致丧失心智, 走火入魔, 连自己是谁都不清楚了。

如果说欧阳风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 那现实中也不乏这样的人。我有一个同事就是总要求她的孩子要考班中前几名, 孩子也比较聪明, 初高中常名列前茅, 高考也考上了名牌大学, 可只是上了一年多就退学了, 为什么?精神失常了, 因为在大学里他不能总考年级前几名, 他接受不了这个现实, 他也不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老子曾说知己者明, 人只要明了了自身, 并按自己内心的本真, 按照自己心灵的指引去自然而然地言行, 而非过多地听从于功利的驱使, 那么生活学习将会变得轻松快乐, 最终也能求仁得仁, 求智得智。

当然要想真正放下忧患得失的心理包袱, 需要有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作指导, 多看些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范例, 多去了解生活的快乐幸福有哪些内涵, 跳出上学考学这个狭小的圈子, 开阔视野, 拓宽思维, 果能如此, 我想同学们都能做最好的自己, 成就自己的未来。

(责任编辑:龙大为)

以活化教学境界转变学习状态 第9篇

一、教学内容情境化———变“空学”为“实学”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要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务实态度和创新精神。”[1]现行教材中穿插在正文间体现各种思维活动的仿宋体部分、辅助文中的“专家点评”“名词点击”“相交链接”部分、每个单元之后安排的“综合探究”部分,实际上都是在创造“情境”,让学生从中了解、感悟高中思想政治课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利用或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和谐、快乐的气氛中动手、动脑,学习和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技能。

例如,在“生活与哲学”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教学中,针对学生对“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难以理解,我便采用了演示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突破这一教学难点。课上我让三位学生在黑板上演示:(1)每位学生画三个三角形;(2)归纳并板书三角形的共同特性。结果三位学生画出的九个三角形各不相同,但他们归纳出的三角形的特性基本相同: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内角和为180°……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进而启发学生思考:三位同学画出的九个三角形不同,为什么他们归纳出的三角形特性却是相同的?使学生认识到不管是什么样的三角形(特殊性),只要是三角形都有着三角形共同特性(普遍性),从而使学生明白“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这一教学情境的创设把深奥、抽象的教学内容简单化、具体化、直观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自学的能力和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空洞的学习变为在一定情境中实实在在的体验式学习,即变“空学”为“实学”。

二、教学手段现代化———变“远学”为“近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和推广,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阻隔。与此同时,教材的概念,也由书刊单一形式扩展到包括图片、幻灯片、唱片、电影胶片、录音磁带、录像磁带等多种形式。因此,教师在学习、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懂得怎样选择和使用较好的、能与教材配套的软件的一些基本知识,满足教材中所需要的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最大程度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也能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学习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增强学习意识,使课堂教学从单纯地说、教、读方式变得声像并用、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生动而高雅。可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却懒于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2]当下,几乎所有的课堂评价都将“综合使用学具、教具、现代教育技术等各种教学媒体,做到媒体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作为标准,也有不少学校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情况进行量化统计和考核。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教学的一项革命,因此,为满足教材中所需要的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必须最大程度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事物是普遍联系”这一课的教学中,首先播放了已剪辑好的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抗洪救灾的新闻报道和专访,展示那感人肺腑的画面和情境。然后用幻灯展示分洪区与长江流域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分洪区与长江流域的关系、流域自然环境与洪水的关系。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白整个长江水域存在着多种相互制约的因素,这就是联系。这不但使学生掌握了教材知识,也使学生懂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哲学意义;同时也使学生受到抗洪精神的教育。再如,在“文化生活”复习时,剪辑了2014年1月2日晚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播放的2013年度“温暖中国———寻找身边好人”颁奖典礼片断:江都退伍老兵李彬常年替13位牺牲战友向18位烈士爹娘尽孝,“18位烈士爹娘一个儿”的故事,让现场许多观众落泪,歌唱家王宏伟献歌李彬《好人颂》。视频播放之后,要求学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扬州好人”李彬入选“温暖中国”颁奖典礼的依据。学生处于这一特定的文化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感悟到文化的力量。从文化影响的角度,学生认识到文化对社会、文化对人、文化对文化的作用;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学生认识到文化传播途径与主要手段、文化继承与发展及创新的意义;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角度,学生认识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建设首先提高公民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综上两例,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把时间久远、远离身边的事实展示在学生眼前,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变“远学”为“近学”。

三、教学风格艺术化———变“要学”为“想学”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是一个教师在长期课堂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教学技能、教学技艺发展的最高阶段和理想境界。它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反映在教学的方方面面。正如鲁宏飞先生在《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一书中指出,课堂教学艺术包括课堂导入艺术、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课堂教学讲授艺术、课堂教学节奏艺术、课堂教学提问艺术、课堂教学举例艺术、课堂教学启发艺术、课堂教学应变艺术、课堂教学幽默艺术、课堂教学结果艺术、课堂教学评价艺术等。教学的艺术在于唤醒学生,要把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地反映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以为教学风格艺术化通常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直观、幽默。有声语言,抑扬顿挫,准确精炼,条理清楚;有色语言,喜怒哀乐,生动形象;有形语言,眼神手势、恰到好处。教学语言有声有色有形,起伏跌宕,张弛有度,形成强有力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

其次,课堂教学要巧用典故、诗歌、俗语、漫画、顺口溜启发学生思维,既紧扣教材,又拓宽知识,激发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两党制的实质”的教学中,笔者向学生朗读了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的一首短诗,“要想当美国总统,需要有一副多么好的耐性:逢人拍肩示热情,婴儿脸蛋亲又亲,初选会上假惺惺,选拔会上费大劲……”读完之后,学生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再通过讲解,学生对资本主义选举的特点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第三,课堂举例要贴近学生实际。例如,2013年12月初,江苏连续七天“十面霾伏”,遭遇“史上最强”雾霾。由此,笔者以“建设美好江苏,关注人体健康”为主题,让学生们收集资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展开讨论,学生参与热情非常高,问题分析也比较到位,针对各种关于雾霾天的“健康传言”,学生提出雾霾天气的保健措施切实可行。实践证明,讲学生身边的事,举学生身边的例,使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产生一种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第四,教学推理要严密,条理清楚,丝丝入扣,才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层层浪花。

第五,教学板书文字要规范,布局合理,能反映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动力,变“要学”为“想学”。

四、教学形式多样化———变“静学”为“动学”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内容可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生活关切的题材;时事政策教育、党团活动、班级活动等也要与课堂教学建立互补关系,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参与的能力。”[1]课堂有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学校在小课堂的教学可采取提问式、辩论式、模拟式教学,或组织系列的活动课,尽量使学生参加教学,成为教学的主体。2013年暑期,我校正式成为江苏省普通高中“校园课本剧研究课程基地”。为此,2013年秋季学期开学伊始,学校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发动,逐步推进校园课本剧研究课程基地建设。笔者结合学生所学知识,指导高二(7)班学生表演的课本剧《三块钱国币》(修改版)在第一次校园课本剧汇演比赛中荣获年级第四名的好成绩。这次比赛虽然还存在对课本剧准备不是很充分,对于所选剧本的形式和内涵理解有不到位的地方,但此次活动已在很大程度上深化了学生对金钱观、财富观和价值观的正确理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智慧和潜力得以发挥。学生们在演出中每个动作、每个眼神、每句台词、每个站位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展现了个性阅读与创新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从社会大课堂来看,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社会活动等形式进行教学。例如,2014年1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完善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的指导意见》,部署全面实行城镇居民阶梯水价制度。在“民主决策:做出最佳选择”教学中,不仅在学校小课堂中采取模拟式教学,还组织学生参加地方阶梯水价听证会,使学生了解听证会的程序,掌握“民主决策”的有关知识,同时还懂得了国家实施阶梯水价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居民合理用水、节约用水,而不是让城镇居民多掏水费,从而真正体会到“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具有重大意义”。可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既改变了学生在教室里“坐学”的学习状况,又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学习,变“静学”为“动学”。

摘要: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突出“四化”来改变教学状况,即教学内容情境化——变“空学”为“实学”;教学手段现代化——变“远学”为“近学”;教学风格艺术化——变“要学”为“想学”;教学形式多样化——变“静学”为“动学”。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增强教学效果。

高三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与调整 第10篇

一、高三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分析

心理与教育研究结果表明, 高三学生学习状态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1. 进入期

此阶段为心理角色转换期, 学习初入状态。学生在经历了两年稍显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后, 开始积聚能量, 准备全面向高考进发了。尽管整个高中过程的学习都不算轻松, 但高一、高二离高考还有一段距离, 学生所背负的心理压力也较小, 大部分的压力来自于平时的学习。但进入毕业班, 身份和心态都有所不同了。每个刚进入高三的学生, 开学的时候都是憋着股劲, 对高三既兴奋、期待又紧张、害怕。经过半个学期的适应, 有些学生能顺利而迅速地过渡到高考备考状态中来, 而有些学生属于“慢热”型, 总是迟迟找不到感觉, 从而对学习造成很大影响。因此, 能否成功进行角色转换, 进入高考理想的复习状态, 是高二学生踏向高考成功的第一步。

2. 提高期

到了高三第一学期的后半学期, 很多学生的学习渐入佳境, 这是总体复习初出成效的时候。这阶段, 学生成绩大幅度提高, 经过系统复习, 知识掌握也较好。但也有一些学生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在复习过程中常常会因为一次月考没考好、一道题目做不出来而沮丧、不安甚至怀疑起自己的能力。特别是11月中旬各校举行的期中考试, 各校会设置一定的“坎”, 即难度较大的考试题, 给学生来个小小的“打击”。有些学生会因没有发挥好而颇受打击, 感到期中考试发挥不理想、成绩达不到自己的预期目标, 也因此陷入“波动期”, 在接下来的复习中士气明显下滑, 在怀疑“自己是不是没希望”的同时又担忧着

筅江苏木渎高级中学

钱家荣

“以后的复习怎么办”的问题。因此, 这个时候有些学生需要一定的心理疏导和辅导, 以明白学习进程中的规律, 树立自信心, 用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习, 避免心理状态的低落对下个学期的学习造成影响。

3. 高原期

这一阶段学生极易出现学习状态下滑、学习效率不高、成绩不进反退、对会的知识反复波动性大、情绪烦躁、不自信等现象, 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高原期”。由于外界环境、自身压力以及高考临近等等现实情况的影响, “高原期”的反应是不可避免的。并且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成绩和心态的不同, “高原期”的反应也不完全相同。一旦进入了“高原期”也不要惧怕, 只要能够合理、有效地调整和掌控好, 恢复应该是快速和必然的。应该说面临高原期, 心态和情绪的调整最为重要。

4. 冲刺期

高原期过后学习状态又重新恢复, 进入最后一轮成绩提升期。不少学生看着高考在即, 就发起了最后的努力, 处于一种“箭在弦上, 蓄势待发”的状态。而有些学生面对最后冲刺的学习压力和临近高考的精神压力, 开始出现考试焦虑症状, 静不下心、看不进书。此时放松训练十分必要。要调节情绪, 顺利过渡。

5. 调整期

高考前的最后一段时间, 心情很难平静, 很多学生甚至难以组织学习活动, 这真到了学习的最后适应期。其实此阶段已经不需要再大量学习了, 应该是回归自然的阶段, 也是需要做好“最坏打算”的练习阶段。这时候所要持有的心态, 应当带有“阿Q”色彩, 开始练习“能成则成, 不成则学会放弃”的心态。否则成功的欲望太强, 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使成功远离你而去。

二、什么是颠峰学习状态

颠峰状态是由丹尼尔·戈尔曼提出的, 它是从情感方面来阐述学习的最佳状态。学习的颠峰状态是指没有任何杂念, 没有自我意识的忘我状态或无我境界;它会使人们将全部精力、智慧和心理资源都汇聚于眼前的学习和问题解决上, 这种专心致志引发出巨大的内在动力和热情, 促使思维顺畅, 使问题迎刃而解。当然, 这种没有杂念、宁静的情绪并非死水一潭, 问题解决的成功享受, 美妙绝伦的喜悦心情会奔腾而出。美国有人对芝加哥一所理科高中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该校学生都是高分考入, 进校后逐渐分化。研究者把学生分为高成就和低成就两组加以考察发现, 高成就生每周在家的学习时间为42小时, 而低成就生仅16小时。高成就者学习时, 有40%的时间处于心情放松愉快、深入思考的忘我状态;而低成就生只有16%的时间处于这种状态, 常常处于心烦意乱的焦虑状态, 或无所事事的状态。研究认为, 能发挥或超水平发挥学习潜力的学生, 往往更多地处于忘我的颠峰状态。低成就生不能专心致志地学习, 也体会不到学习收获的乐趣, 如此下去, 不仅学习搞不好, 就是工作后也不适合脑力劳动。

三、最佳学习状态的调整

1. 鉴别是否已经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以下简单做法可以帮助你了解学生是否已经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1) 通过学生放松大脑, 想象画面测试:放松大脑, 不要刻意控制你的意识, 然后看一看你脑海中出现什么样的图像, 如果图像比较清晰, 不论其内容如何, 都能说明你的大脑处在学习状态, 即你能比较顺利地进行学习和运用知识。 (2) 通过学生尝试回忆测试: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 或要背诵的对象, 然后闭上眼睛, 用最快的速度在大脑中形成对其的一个整体印象, 这个印象越清晰, 表明目前你大脑的学习状态越好。具体到上课、自习和练习等学习活动, 就是要做到上课听得进, 自习效率高, 做练习时思维活跃能解决问题。

2. 把握最佳学习状态的三个特征

最佳学习状态是放松而又专注的学习状态, 它具有以下几种境界: (1) 放松又专注于学习; (2) 高效率又充满愉悦; (3) 迷恋于学习, 达到忘我以至于“天人合一”的境界。换句话说, 最佳学习状态表现为:头脑宁静愉快, 身体放松, 注意力集中于学习, 积极思考、记忆。

3. 在学习的五个方面或五个环节上下功夫

学习状态包含学习者的学习目标意识、计划意识、任务意识、意志品质、心理调节机制和与之分别对应的外显行为系统构成。积极状态的学习者外显行为表现应当是有恒定的学习目标, 并常常被目标提醒和吸引。有与目标相适应的时间和内容的计划安排, 有清晰的学习节奏, 每个时段学习内容的安排都基本确切, 并能基本实施完成, 不能完成时它会感到不安甚至有焦虑感, 学习行为保持一定的常态性。消极状态的学习者则在五个环节上至少一个出现了问题, 导致了恶性循环, 不仅积极的学习状态达不到, 即便外部积极的引导也会被拒绝。因而五个环节既是积极学习状态的构成要素, 也是调节改善培养学习者的五个切入点, 只要能准确把握五个环节功能和互相作用机制, 采取合理的培养方式, 施以准确及时的引导行动, 就可以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4. 根据复习规律, 抓住知识要领, 提高复习效率

在高三的复习工作中, 学习状态要靠效率来体现, 所以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1) 抓好基础, 掌握方法最重要。原则上同学们还是要跟紧老师的复习计划, 扎实打好基本功。由于近年来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绝大多数是基础知识, 而每届考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基础知识掌握不过关。因此, 在第一轮复习中, 学生们一定要跟随老师步伐, 立足课本, 全面阅读教材, 熟练掌握课本内容。毕竟学科知识的复习是效率的根本。 (2) 注意多归纳、多总结。在熟练掌握课本内容, 打好基本功后, 学生们在接下去的复习中还要注意多归纳、多总结, 多做“课外功夫”。紧跟老师步伐不代表被动复习, 学生们在复习中容易出现的一大弱点就是复习缺乏主动性, 对于自己做错的题目、薄弱的知识不知道归纳总结。接下去复习中, 学生们可以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设立“错题集”, 主动归纳。要知道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不是学习的最佳状态。 (3) 注意知识的综合应用。在熟练掌握课本内容、归纳总结的同时, 还要注意知识点横向与纵向的联系, 明确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 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从而开阔思路, 能够多角度地看问题。我们要知道, 学习的颠峰状态是知识的应用、问题的解决, 死记知识不是高考复习的最高目标。

5. 既要营造短时的颠峰学习状态, 更要创造长期的最佳学习状态

短暂地进入颠峰学习状态对学习益处是有限的, 甚至可以认为是毫无意义的。学习是个长期的过程, 我们虽然不能奢望自己时刻保持特殊的状态, 但至少我们应该持续地保持一种稳定的学习状态, 在这种看似普通的状态之下, 学的知识才更牢固, 这样在关键时刻 (比如高考这样紧张的情景下) , 大脑还能处于最佳状态, 发挥应有的水平。为此, 要树立长远的意识, 并不断调整学习目标;要有坚定的信念, 坚信坚持一定能成功的必胜信念是保持学习的原动力之一;要注意身体的锻炼, 协调身体的平衡;要保持心情的愉悦和宁静, 专著于学习;要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警惕孩子的“亚学习状态” 第11篇

学习如果以情绪状态来分,可分成状态学习和非状态学习;如果以效果来分,又可分成有效学习和无效学习。非状态下的无效学习行为,我们称之为“亚学习状态”。据笔者观察,亚学习状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亚学习状态表现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孩子虽然按时到教室上课,但他们课前既不主动预习功课,也不主动拿出文具、课本,迷迷糊糊的,心不在焉,不知道该听什么记什么。有的同学前一天学到很晚才睡,第二天在课堂上打瞌睡,过后又后悔,晚上回家又补习,陷入了“课上不听,课后恶补”的恶性循环。考试之后,分数一低就自叹技不如人,对试卷上出现的问题,仅仅停留在听老师讲正确答案的层面上,并没有对错题进行分析、整理。长此以往,他们学不进、考不好,便陷入了亚学习状态。

其次,亚学习状态表现在学习管理中。学习要讲究策略:听课,要有积极等待老师的心理策略;记笔记,要采取有计划地记录、复习和整理的策略;练习,要有积累、循序渐进的策略;考试,要有反思、调整的策略。而处于亚学习状态的孩子,往往忽略学习策略的调整,没有良好的学习管理的意识,表现为课桌上课本、作业乱堆,书包里资料、文具乱放,思维局限在老师的圈子里,老师布置什么就做什么。另外,这样的孩子不会提问,总是不经过深入思考就轻易提出问题,在没有明确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时,就盲目地和同学、老师讨论。有的孩子学习一味求快,有量无质,有的孩子则拖拖拉拉,学习效率极低。

帮助孩子摆脱亚学习状态,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制订并实施计划学习

制订计划学习就是为了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完整的学习过程e 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学习等待、课堂学习、巩固笔记、完成作业、反思学习、学习调整等8个环节。应该帮助孩子养成在学习中计划、在计划中学习的好习惯。如果计划完成不了,或者被打乱,应该立刻进行调整,而不是轻易放弃。同时,要把学习计划细化,分为一天的学习计划、一周的学习计划、一个月的学习计划和复习备考学习计划等,使其更具操作性。当然,计划学习并不排斥休息,在保证学习效率的前提下,适当的娱乐可以释放学习压力。

2.学会积极等待

如果孩子在一堂课开始之前,巩固了上一课的内容,预知了将要学习的内容,心理上就会处于积极盼望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人们说的“我要学”的状态。具备了这种状态就能主动融入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

预知一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重点,并建立了和以往知识的联系,紧紧跟随着老师的思路去学习、去思考,就能“愉快一堂课、轻松一整天”。同时,一堂课结束前的几分钟,是老师对学习内容的总结,至关重要。

3.学会反思

会学习的孩子常常通过反思来加快学习进程,提高学习质量。可以这样说,没有反思,就没有学习的突飞猛进。学习讲究高效快捷,不仅要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快速掌握知识,还要及时反思。如果不能及时反思,持续一段时间才发现自己已落后,再想追赶就被动了。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跟成功者交流

学习策略共享是有效学习的关键。跟成功者进行深入的学习交流是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在交流中,不仅能分享同学成功的喜悦,还可以拿自己的学习方法与之比较,实现对自己学习系统、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的修改和完善。由于交流是同学之间的事,比较自由和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缓解因学习竞争而产生的紧张焦虑情绪。跟成功者在一起感受到的是拼搏的激情和向上的动力,处于亚学习状态的孩子缺少的正是这样一种激情和鼓舞。

生物课堂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第12篇

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呢?且看叶澜教授在《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中的一连串反问:

“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

当学生茫然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予启迪?

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

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

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

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

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

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

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

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

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

这些反问,让我们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有了明确的认识,那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眼神、动作和语言反映出来的精神状态、情绪变化、思维状态、交流需要和参与状态。作为教师,要学会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关注,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给他们以信心;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营造和谐、欢愉的课堂氛围;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给予恰当的启迪;关注学生的交流需要,让他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还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与他们一起欢跳。

一、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

“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学生的精神状态是课堂教学有效与否的首要因素。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无论教师上课多精彩,也不论课堂的教学内容多有趣,总会有一部分学生的精神状态不是那么好,甚至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在一节课的不同时段,也会有不同的学生,因为不同的原因,精神萎靡不振。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从关心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精神状态不好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针对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语言方式给他们以鞭策或鼓劲,使他们重新振作。其实,我们都应该知道,只要让学生感受到你在关注和关心他,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提振学生的精神。

二、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

课堂教学是以班集体为环境的教学活动,新课程标准呼唤充满乐学气氛的新课堂,期待生动、活泼的教育现象,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所以,我们的课堂必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营造和谐、欢愉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对自己充满信心,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是否能快乐学习,有没有压抑感和恐惧感,是否敢于陈述自己的看法,是否有辩驳的勇气”去分析评判学生的情绪变化。要善于发现课堂上学生站起来是否害怕,回答问题时声音是不是颤抖,手是不是不知往哪里放!有没有“一看到老师那严厉的面孔就害怕得要死;一看到老师那高高在上的架势就憋闷得要死;一看到老师那尖锐的目光就紧张得要死……”等情形。要及时觉察学生情绪上的细微变化,及时予以调整,不能让不良的情绪蔓延、升级,发展成精神萎靡的状态。

三、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

“当学生茫然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予启迪?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叶教授的这三个反问,就是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并且在恰当的时机给学生以启迪。美国学者罗伯特 ·斯腾博格和路易斯 · 史渥林在《思维教学》中指出:“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教育最令人欢欣的目标。”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也是生物课堂教学的核心,生物知识是看起来容易,却是比较难理解的科学性知识,生物课堂教学过程往往要经历 “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解释问题”这样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它需要运用一些特殊的思维方式。因此,必须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通过及时的点拨、引导、启发,让他们的思维从表层到深层,不断求异,不断进步。让学生在“提出假设”和“实验探究”的讨论中不断闪现思维的火花,逐渐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表达所观察到的生物事实;而对于自己暂时无法理解的,也能提出有自己的思想或独特见解的问题或假设,并展开讨论,从而使我们的生物课堂教学更加优质、高效。

四、关注学生的交流需要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契诃夫告诉我们:“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交谈。”说明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课堂上有机会与同学、老师交流,希望发表自己的见解,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学生的这种需要,逐渐被老师、同学的各种言行打击而削弱,乃至变得“深藏不露”。因此,我们要关注那些处在自我孤立状态,不愿意与同学交流的学生,引导他们进行相互探讨、相互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是生物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基础,也是教师是否受到学生喜欢的重要因素。通过组织小组实验、开展 “你说我听”、“我写你读”、小型辩论等多种形式的相互交流活动,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聆听、学会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分析别人的观点,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在合作交流和分享、赞赏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进而让这部分学生形成一种愿意合作、喜欢交流的心理,这样同学关系也会变得和谐融洽。 进一步发展,学生则可以形成性格开朗、积极进取、真诚合作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到了这个时候,你还需要担心课堂教学的效果吗?

五、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奥运会有一句深入人心的口号:“重在参与。”我认为,这句口号同样适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是评价教学过程优劣的重要指标,而且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根据主体教育理论,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优质的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带领下,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听、记、练、析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因此,当一部分学生游离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时,我们应多关注他们,通过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启发性的提问、板演、补充或点评同学的作答等手段,使他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动参与的状态,这样不仅能帮助他们掌握相关的知识,而且能满足他们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慢慢地,就可以达到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处于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状态的效果,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自然会提高。

最后,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注意力维持的时间长短不同。作为生物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这也是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不论是在课堂的开始阶段,还是课中的练习调整,甚至下课前的小结,都应该想方设法引起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只有自始至终地把自己的注意力投入到所从事的活动中,才能有良好的收获。

新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承认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存在的价值和体现。”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让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追求真实的生命体验,形成生命关怀的教育理念,领略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的快乐,享受教书育人带来的喜悦。

摘要: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眼神、动作和语言反映出来的精神状态、情绪变化、思维状态、交流需要和参与状态。作为教师,要学会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关注。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给他们以信心;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营造和谐、欢愉的课堂氛围;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给予恰当的启迪;关注学生的交流需要,让他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还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与他们一起欢跳。

上一篇:加快推进海外开发下一篇:教学观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