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学习方法论文

2024-06-15

中学物理学习方法论文(精选11篇)

中学物理学习方法论文 第1篇

一、教材阅读方法指导

物理教学“以本为本”的教学原则决定了学生必须学会阅读教材,因此,指导学生阅读方法,确保学生领悟、理解和搜集教材中所呈现的和所隐含的各种信息是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重要途径.毋庸讳言,学生物理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教材阅读问题比较多,例如,学生阅读教材时仅仅停留在对文字表面意义的浅层次理解层面上,在学习一个新的概念时,往往试图通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方式强化记忆,以达到掌握的目的,但是,由于阅读不得要领,学生往往不能够真正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导致学习过程中夹生饭现象比较严重.因此,物理教学中,学习方法指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教材.诚然,物理概念的呈现方式有一种倾向,即文字叙述的客观性、意义表露的平白性,这尽管确保了物理概念描述的严谨和科学,但也正是由于概念描述的“波澜不惊”,导致学生阅读时抓不住要领,如果学生阅读稍不留神,就容易发生概念学习和理解的偏颇问题,因此,指导学生阅读应该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抓住本质阅读.阅读时要善于把握教材中的关键词和关键术语,避免阅读的空泛性,例如,在学习压力定义时,我们应该告知学生阅读时抓住“垂直”这一字眼是理解“垂直作用在物理表面上的力”表述的关键所在.其次,学会阅读中分析.阅读中缺少思考与分析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一个通病,因此,我们要把“读读想想”这一最朴素的思想进行放大,毕竟,学生只有边阅读,边思考分析才能形成一定的概括能力和辨别能力,实现物理学习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二、习题解答方法指导

习题解是学生物理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一般都比较重视习题解答教学.但是,由于习题解答策略的相对缺失,学生习题解答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两方面的原因尤为突出,一方面,学生公式套用现象普遍,他们往往很少体现运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另外一方面,由于存在着认知结构的不稳定性,造成学生无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题,本文我们将着重就第一个问题进行探讨.我们知道,由于物理学习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对于教材中所提到的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诸多现象似乎司空见惯,但是,物理毕竟是一门学问,学生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诠释才能达到物理教学的目的,因此,物理习题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从审题指导入手,要求学生通过对习题的阅读,达到破译文字表述、理解图形语言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体现完美的解答思路,在审题过程中,我们要特别强调学生做到“三到”,即,眼到,要求学生通过眼睛看的方式全面、整体获取习题信息;嘴到,要求学生通过默读的方式强化对信息的筛选;脑到,要求学生把大脑中已收集的各种信息进行整合,完善解题思路,例如,在教学完摩擦力内容之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个习题情境:日常生活中,为什么我们手所直握的瓶子越重,我们的手就必须握地更紧?诚然,学生通过生活经验不难悟出这是怎么回事儿,但是,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学生体现知识的呈现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有效运用课本知识进行符合逻辑的阐述,从而确保解答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三、学生实验方法指导

实验既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又是物理教学形成学生持久稳定兴趣的重要手段,因此,物理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教师设计、落实好演示实验,也要指导、开展好学生实验,让学生通过亲手实验,把对物理知识的学习由抽象变为具体、由模糊变为清晰.结合物理教学实际,教师指导学生实验要确保做到“两要”,首先,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我们相信对于学生观察并模仿教师进行“试管装水烧小金鱼”实验,导致小金鱼被烧死的情形大多数教师并不陌生,这一情形告诉我们,学生不仅要重视教师演示实验的结果,更要关注教师实验的过程,学生只有摒弃任何实验时的无意观察,才能在自己实验时不犯错误,从而提高实验效果,当然,学生良好观察品质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我们教师通过实验进行有意培养,尤其教师在平时演示实验中,要引导学生说明看到了什么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实现学生“看”和“想”的有机结合,逐渐养成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其次,要避免学生实验的盲从.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的开展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可谓是投其所好,也因此能够发挥学生实验对物理学习的“催化剂”作用,但是,为了达到学生实验的预期,我们在组织每一次实验时,都应该明确实验的探究目的,防止学生走马观花式的实验,例如,在探究“学习托盘天平的使用”时,教师只需对托盘天平的使用和砝码的放置作一下简单的说明,然后让学生带着探究目的进行实验,这样学生通过自主操作、相互交流,不仅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由于实验目的清晰,学生容易尝到胜利的果实.

总之,学生物理学习方法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我们教师只有认识学习方法指导的重要意义,才会形成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质量,最终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彭小超.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5.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 第2篇

本资料由查字典物理网 整理提供,更多物理学科知识请关注查字典物理网

一、教学方法及其构成要素

1.教学方法概述

教学方法一词,在汉语中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场合意义不同。在一种情况下,人们把实现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的一切手段、途径都叫教学方法。这是比较广义的理解。这时的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学原则,也包括教学组织形式,有时又等同于教学手段。例如,人们把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式教学法、范例教学法、视听教学法、讲授法、读写练习法、实验法、谈话法等统统叫做教学方法,但它们实际上不是同一层次的范畴。虽然在客观上没有什么把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分得清清楚楚的教学,甚至也不存在没有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但我国教学论采取的是一种分析的方法,把教学的各个方面分别孤立出来加以研究。比如我国教学论中所指的教学方法一般是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法、演示法、观察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法等等。而西方的教学论并不划分什么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范畴,因而有程序教学、设计教学、范例教学这样的综合教学研究方法。

那么,究竟什么是教学方法呢?教学方法一般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教学方法并不等同于教学工具或手段,也不是某种固定的方式或动作,而是一系列的活动,并且是有目的的和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2.教学方法的基本构成因素

既然教学方法是一系列活动方式的总称,那么我们就可以从各种教学方法中找出一些基本的活动方式作为教学方法的构成要素。归纳起来有以下七种:

(1)自学。自学是教学方法中的一个重要基本构成因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手段。自学包括阅读、思考、推理、记笔记、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都非常重要。

(2)问题(提问、启发、质疑)。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应该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分析问题过程中得以发展,并从解决问题中获得能力。问题的提出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教师提出的。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诱导学生深入思考。另一种由学生提出,教师应鼓励和提倡,并有意识培养学生大胆提问。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中的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往往需要从新的角度看问题,需要更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实验。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大部分原理和规律都来自实验,实验方法是物理学习的基本方法。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归纳演绎能力,并且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同时,由于实验生动、直观,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是教学方法的一种基本构成因素,它包括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课内小实验和课外实验。

(4)讨论(议论、辩论、问答)。讨论是一种师生双边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构成因素,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经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以求得问题解决和认识深入的一种教学方法因素。讨论能促进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在讨论过程中能够集思广益,相互启发,扩大信息和思维的容量。讨论还能充分暴露学生在认识中存在的问题,使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增加教学的针对性。组织好讨论的关键在于提出恰当的讨论问题、有效地展开矛盾和适时地解决矛盾,并注意将话题保持在问题上,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加讨论。讨论的形式有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或两种形式结合。

(5)讲授。讲授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讲授不是满堂灌,而是教师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详细分析、解说,是为了帮助学生的学习所进行的生动、深刻的归纳小结或画龙点睛式的讲解、讲评或释疑。讲授的优点是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的知识。它的缺点是如果使用不当会使学生比较被动,不能照顾个别差异,习得的知识不易保持。

(6)演示。演示是指在教学中出示某些能被感知的事物以便学生形成表象。演示与教学手段或者说教学的物质技术方面的联系最为密切。演示能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一定的客观事物,为理性认识打下基础。演示分为静物演示和动态现象演示。前者包括实物、模型、图片等的演示,后者包括实验演示、活动图像演示。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动态现象的演示方式越来越丰富。

(7)练习(作业、训练)。练习是教学方法中最普遍的构成因素。它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深化和迁移有着重要作用。练习通常有两类:一类是巩固性练习。这是为了巩固某一种知识而设计的练习,它既是一种必要的、少量的机械模仿,更是经过变形、变式、变换后的概念、原理和规则的训练。为了巩固和深化知识,还必须进行针对性的、反复的和综合的练习。另一类是发展性练习。这种练习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某种智力或能力,培养学生的某种科学思维方法,通常采用一些经过精心设计和选择的练习或训练来达到定向发展的目的。

3.教学方法基本构成因素的优化组合 课堂教学方法是教学方法基本构成要素的有机组合。由于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不同,因而产生的教学法也就多种多样。教无定法,教学没有固定的方法,教学方法本身也不会一成不变,对不同学科、不同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学方法基本构成要素的优化组合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单因素的。基本构成因素各自独立,自成一种教学方法,如:自学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法等。

(2)双因素的。这种教学方法有两种基本构成因素组成。如实验讨论法由实验和讨论两种基本要素组合而成。

(3)多因素的。这是由两个以上的基本构成因素组合而成的综合性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都采用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

4.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确定,是要有客观基础的,绝不能凭教师的主观意向来决定。教师应当根据培养目标、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和发展水平以及学校的设备、条件,教师本人的特长和经验,并针对所要解决的矛盾的特殊性等,来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无论选择哪种教学方法,都应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积极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提高思想品德素养。

二、中学物理教学的常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依靠教师的语言,并辅以演示实验和各种直观教具,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讲授法主要由讲授和演示这两个因素构成,但不是仅有这两个因素,还有实验、练习、问题、讨论等其它因素相配合组成。采用这种方法的课堂教学由演示配合讲授作为主线贯穿始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演示的现象,按照教师指引的思路积极思考,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并从中学到一些研究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讲授法要求教师通过各种直观演示,或以生动形象的事例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并系统地讲解物理知识,揭示事物的矛盾,讲解问题的关键、要害,教给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学会并掌握物理知识。

演示讲授法是物理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它既用于传授新知识、也用于巩固旧知识;既可以描述物理现象、叙述物理事实、解释物理概念,又可以论证原理、阐明规律。讲述的内容越系统,理论性越强,采用此方法的机会越多。

2.实验法

把观察、实验这种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法,与物理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构成了物理教学中常用的实验法。这里的实验不是教师做的演示实验,而是学生在课堂上亲自动手做的实验。实验法的特点是靠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把实验感知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在实验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实验环境,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操作,进行观察、思考、分析、综合实验现象,归纳得出结论。

实验法使学习者亲自经历了认知的全过程,直观性、真实性和趣味性都很强。实验中观察的事物、现象会在学习者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和保持。用实验法教学有利于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3.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事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包括课本、教学参考、其它阅读文献、网上查询,或亲自进行各种观察、实验获取与问题有关的各种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开展讨论,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

讨论法由讨论问题、讨论过程和讨论结果这三大要素构成。讨论法的功能取决于这三个要素的优化程度和相互组合的状态。因此在运用讨论法教学时应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讨论问题的提出。

讨论问题一般是由教师提出的。教师在确定问题时应注意:①针对性。讨论的问题应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所讨论的问题既要体现教学的难点、重点,又要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还要照顾学生的接受能力。②争论性。确定的讨论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感到有讨论的必要,以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其积极思考。③两难性。确定讨论问题时,选择容易使学生产生模糊认识的问题来讨论,使他们在讨论中互相启发,摒弃错误观念,形成正确结论。

(2)讨论过程的控制。

讨论一般有集中讨论、分组讨论和先分组讨论再集中讨论等几种方式。集中讨论的特点是问题集中,讨论过程容易控制,但由于班级人数多,发言机会少,学生的参与程度受到限制。分组讨论能广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讨论的过程不容易控制,可能出现开小会现象。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起控制和引导作用,要以平等的方式参与学生讨论,对学生的离题现象或理解上的偏差予以提醒。要防止放任自流的讨论方法,同时也要防止使讨论流于形式化和表面化。

(3)讨论结果的处理

学生对问题的讨论结束后,并不意味着讨论法就已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教师对讨论结果的处理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要肯定学生的正确观点、认识,并提出充分的论据说明其正确在哪里。类似的,也要阐明学生的错误观点、认识错在哪里。还要对所讨论的问题做适当的扩展和延伸,以加深学生对讨论问题的深入理解。

4.探索发现法

探索发现法是以发展探索性思维为目的,以学科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它突现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希望学习者能象科学家一样的思考,象科学家一样的发现问题。探索发现法的结构是:创设问题情境、进行猜想提出假设、讨论方案、实验探索、总结结论、变式应用。下面是应用探索发现法进行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一节的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从演示实验入手。教师把可变低压电源、小灯泡、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和开关串联在电路上,合上开关后小灯泡发亮,由电流表读出电路中电流的示数。此时教师提出问题:用什么办法可以改变这个电路中电流的大小?

(2)进行猜想提出假设。根据已学的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常识,大多数学生能提出改变电源电压或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来改变电路电流的假设。教师通过实验验证学生的假设。

(3)讨论方案。通过假设和验证,学生已经明白通过导体的电流大小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有关。教师进一步指出这节课就是用实验探究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定量关系。用实验讨论一个量随两个量变化的定量关系,在初中物理还是第一次,难度较大。教师可从复习“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实验入手,启发学生进行类比。通过讨论,学生设计出“固定电压单独研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和“固定电阻单独研究电流和电压的关系”的基本思路,教师予以肯定。教师继续提问:在电路设计中如何固定电阻而改变电压或者固定电压而改变电阻呢?接下来同学自己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经过讨论和设计,学生都能明白设计原理,在实验中知道要观察什么,怎样观察,为实验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实验探索。接下来把学生分成小组,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索。改变了教师先做演示实验给学生看,后讲结论给学生听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归纳,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物理规律。

(5)总结结论。让各小组报告实验结果,然后指定学生进行归纳,教师点评,并板书要点,进而得出物理概念或规律。

(6)变式应用。就是围绕实验得出的概念或规律,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叙述,在不同情况下提出一系列问题,使其内涵完全揭示出来。

探索发现法和实验法虽然都有实验因素,但使用目的和方法并不相同。实验法一般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验证性实验,而探索发现法则需要学生自己提出实验假设和设计方案,因此探索发现法中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不依靠教师)更突出。

三、中学物理教学的现代化教学方法

中学物理教学的现代化教学方法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对而言的,它表现为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法。它是一种在教学中主要依靠多媒体计算机来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较少,多媒体课件与学生的交互活动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因素。

比如“动量”课题的教学,使用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思路如下:

课件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在火车站的停车仓库有一辆机车头正在帮各类货运车箱归位。机车头在单节货运车箱后面将其推动到一定的速度就停下来,而货运车厢则继续运动下去直到它刹闸或碰到其他车厢。当然在轨道与车轮之间存在一定的摩擦力,但摩擦力很小,我们可以将其忽略不计。

学习者的第一个任务是了解动量,要求学生考虑“什么是动量?”“动量跟速度有什么关系?”“动量跟质量有什么关系?”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动量概念,课件要求学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完成一些实验模拟,来验证一些假设是否正确,要求用对或错来判断。这些假设如下:

质量一定的车厢速度增大时动量也增大。

质量一定的车厢动量总是一定的。

动量大的车厢比动量小的车厢行进得远。

动量等于质量与速度的乘积。

动量等于质量与位移的乘积。

速度一定的车厢动量总是一定的。

实验1:给货运车厢选择一定的质量;选择一定的速度(机车头使它达到的速度);然后由计算机模拟车厢继续运动的情况:动量的值显示在车厢上方,车厢下方是路程标尺(以米为单位),在0刻度处,机车头停止运动,货运车厢继续运动下去,直到向右跑出屏幕。

实验2: 货运车厢质量与实验1中相同;改变车厢速度的值(机车头使它达到的速度);其它同实验1。

实验3: 重新选择货运车厢质量;速度的值与实验2相同(机车头使它达到的速度);其它同实验1。

在学生做完实验后,计算机要求学生回答问题: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是动量。2.动量和速度、质量、位移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完之后,计算机给出反馈信息,并小结动量概念、动量公式、还进一步强调动量与位移无关。在学生没做完这三个实验以前,计算机不允许学生判断假设,直到他全部完成这三个实验才可以回答对或错,计算机允许学生多次实验和多次修改答案,最后提交。如果学生全部判断正确,可进入下一任务的学习。

学生的第二个任务是学习动量守恒。这时的情境与任务一中的情境基本相同,只不过多了一辆原来就停在轨道上的车厢(学生也可以选择几节连在一起的车厢),被机车头推动的车厢会撞上停在轨道上的那节车厢。学生可以选择两个车厢的类型、载重,可以改变被机车推动车厢的速度,通过计算机的模拟演示来研究碰撞过程中车厢动量的变化情况,最后总结出动量守恒定律。任务二的设计思路与任务一基本相同,这里就不再赘述。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法能够解决传统教学方法不能解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它不仅采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也充分体现了学生自我建构知识意义结构的现代教学观。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方法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方法。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模拟始终代替不了真实,模拟是真实实验的有效补充。只有当实验在课堂无法完成或达不到教学效果时,使用模拟才是有效的。

四、不同教学方法的比较与应用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其适用条件和使用范围,也就是说,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长处和各自的局限性。把某一种方法说成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佳方法,过份地强调其作用,或把某一种方法说得一无是处,过份地贬低其作用,都是不正确的。表5-1是各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方面的比较,表5-2是各种教学方法的教学特性比较:

表5-1 不同教学方法的比较

掌 握 知 识

掌 握 技 能

握 验 法 力

掌 方

实 能

抽 象 运 用

能 力 创 造 力

讲授法

较好

较好

一般

较好

较好

一般

实验法

较好

较好

一般

一般

较好

讨论法

较好

较好

较好

一般

一般

较好

较好

探索发现法

较好

较好

较好

较好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法

较好

较好

较好

表5-2

教学

不同教学方法的教学特性

特 效 果方 法

气 氛 状 况 教 师质

学习

浅谈中学物理激发学习兴趣方法 第3篇

一、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教师要从创设情境入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如:在讲动量一节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茶杯掉在水泥地上容易摔碎,而掉在泥地上不易碎,这是为什么呢?一片树叶落下时,人们不以为然,而一块砖头从高处落下时,人们会望而生畏,这又是为什么呢?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悬念,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例如:用马德堡半球实验引入大气压强,使学生从不可思议中产生求知欲望,认真观察分析其中的奥妙。用半插入水中的筷子“变弯”等实验进入光的折射,激发学生在惊奇中探个究竟。查个水落石出。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将引起学生巨大的学习兴趣。

3.教师要以良好契机为抓手,立足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教学内容都能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要以良好的契机为抓手,立足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习惯性概念后,教师可做这样一个实验,拿一只笔套竖立在讲台边缘的纸条上,然后问:谁能拿出笔套下面的纸条又不接触或碰到笔套?做法是可用手捏住纸條的一端用另一只手的食指迅速打击纸条,这样能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中既使兴趣因诱导而生,更使学生在终身难忘的小实验中获取和巩固了知识。

4.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跟物理实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的奇妙和规律性。在物理学教学中,如果注重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生产实际,提出与教学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往往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例如,讲授《光的折射》时,可以提出以下一些问题:透过老花镜看靠近镜子的物体显得比原来怎么徉了?透过老花镜看远处的物体,又会怎样了呢?透过圆形的金鱼缸看里面的鱼发现鱼会变大,透过装满水的杯子观察插入的筷子发现筷子会在分界而处折弯,这又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学生必然会产生兴趣。

二、教师授课要有良好的教学艺术

1.教师要语言生动风趣,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中学生,效果尤其明显。语言风趣、讲解生动,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

2.教师授课时,要有丰富的情感,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情趣。教学一方面是进行认知性学习,另一方面是情感交流,两者结合得好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从最简单的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恐惧心理。当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融合、和谐、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时,就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

3.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物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时,教师本身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物理学科的情趣,带领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物理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注意物理学科知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文献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

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及时给与成功的鼓励

中学物理学习方法论文 第4篇

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较, 有不同的特点。物理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有用与有趣, 物理学科的学习重心就是观察与实验, 这也是物理与语文、思想品德、英语、数学等最大的不同点。物理学科是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 其中很多规律都是科学家通过无数次实验得出的, 所以说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的灵魂。物理的这一特点, 也决定我们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物理时, 要通过大量的实验验证物理知识的正确性。教师在课上的授课方式, 应区别于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 要充分表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此期间, 教师一定及时掌握学生的各种情况:每个学生的知识与基础、动手实验能力与学习物理兴趣。对于每个同学要做到因人而异, 学生也要非常清楚每一节课的具体要求和学习方法。以下, 谈谈自己数年从事物理教学的经验和做法。

我认为, 要想学好物理, 观察与实验是最为重要的。物理中, 很多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 经过认真归纳总结得出来的。我们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们多注意观察身边的一些现象。例如:地震前一些动物的反常现象, 雨停后出现各种色彩的彩虹;在寒冷的冬天, 玻璃上出现各种图案的冰霜;秋冬在睡觉前脱毛衣时, 出现耀眼电光;无线电的传播……这些出现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究竟是什么原因产生的?这些现象的解释都要用到物理知识。针对我们观察到的这些现象, 可以通过一些相关的实验进行验证, 这样掌握这些物理知识就非常容易了。在做实验的过程中, 我们要让学生注意:这与平时的“玩”是不相同的, 不同的实验要有不同的器材, 各自都有具体方法与明确的目的。在认真观察引发这些现象发生的条件与原因时, 要坚持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一定要按规则进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 做好每一步骤的记录, 认真总结分析。还要特别注意实验中的安全, 并爱护设备。我在指导学生们做实验的过程中发现, 有些学生非常喜欢物理实验, 因为他们认为“好玩”, 是怀着一颗“玩”的心来面对物理实验, 这样的实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也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作为老师, 一定要认真指导和培养他们的良好实验习惯, 培养他们实验过程中认真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 为将来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平时要注重培养学生乐于思考的习惯,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习物理也要靠知识不断地积累, 并在平时勤于思考, 多问几个为什么。要不断地掌握新知识, 才会有进步。同学们每天应该拿出一些时间, 反省自己这一天所学的物理知识点是否全部掌握和理解了, 这些也正是勤奋的体现。有些勤奋努力的同学, 为了使自己掌握的知识更牢靠, 将每天所学的知识点都记录到“口袋记录小册子”上, 便于随时随地翻看, 这样可以加深记忆。在学习过程中, 我们不能只要求学生会背条文、定义,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这些条文、定义的含义及它们的来龙去脉, 及相关知识都有哪些等。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把知识立体化,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立体化, 不能单纯为讲定义而去讲定义, 这样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后果只能是囫囵吞枣, 领会不深刻。打个比方吧, 在我讲物理学中的声音传播这一节时, 我会先做实验, 证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效果是不同的。学生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 有了感性认识。然后, 我会讲声音在一些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举例并练习, 让学生的感性认识得到升华。最后, 我会带着学生去教室外面实际测量声速、测距离, 将一些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这样就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体系, 掌握的知识程度会更好。

我们学习物理的目的在于会应用, 能够用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这样学生也会有种自我满足感。同时, 在这个过程中, 物理知识再一次得到了应用, 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也会进一步加深。例如, 在下雨时先看到的是闪电然后再听到雷声, 这就是物理学中的光的速度比声音传播的速度快;在吃饭时, 我们看到筷子在碗中好像被折断一样, 这就是物理学中光的折射, 而我们照镜子则是光的反射, 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物理现象, 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可以解释。作为一名物理教师, 我们应该把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之间的相互联系向学生讲解, 鼓励他们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物理现象。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特别要注意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们指导, 尽量给他们创造一切学习条件并满足他们的要求, 鼓励他们采取多种渠道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与探究。我们要对每一个学生有个综合恰当的评价, 并给每个学生确定一个恰当的期望值, 在他们有进步时我们鼓励他们, 让他们感到学习的进步与快乐。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 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这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知识的渴望。我们还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虽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是就本人的教学体会, 要让学生对物理感兴趣, 必须让学生对你这个任课教师感兴趣, 要努力凭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专业知识感染学生。物理知识本身并不都是精彩与美丽的, 老师要发挥指导作用, 善于发现与制造精彩。老师也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扩大知识储备, 多积累相关的有用素材, 教学时就可以信手拈来。

总之, 我们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 精心组织和设计每一堂课, 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在授课过程中, 采取多种方式将枯燥的理论知识风趣幽默、生动、深入浅出地讲解出来, 并很好地结合实验, 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美, 感到物理学的有趣、有用, 感到学习物理的快乐。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方法 第5篇

1.了解教学目标的概念、分类及其设计; 2.了解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和模式; 3.掌握教案和说案的组成和设计方法。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过程以及教案和说案的深入了解。

 教学难点:掌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设计的方法,能够进行独立设计,会写教案和说案。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讲授法、练习法。讲授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节 教学目标与任务分析

一、教学目标分析 一)教育目标的概念

在教育界,人们常常使用四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术语,即“意图”(purpose)、“宗旨”(aims)、“目的”(goal)和“目标”(objectives)。

在这几个术语概念中,“意图”这一概念是总括性的,从抽象到具体,从宽泛到特定,涵括了“宗旨”、“目的”和“目标”的概念。二)教育目标与教学目标概念的比较

1、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的含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通常包括三方面 1)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 2)培养受教育者的总目标

3)各级各类学校、个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

2、教学目标

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标准,既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目标。教学目标的层次 :  课程目标  年级目标  单元目标  课时目标

三)教学目标的基本功能

1、导向功能

2、激励功能

3、标准功能

二、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1)传统分类

在课程与教学组织和设计中,长期以来占支配地位的主张是,把教学目标分为“事实、技能和态度”三个领域。许多新的目标分类理论都是由此发展起来的,其中有的直接渊源于此。

2)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

布卢姆等人受到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每一领域内,又细分为若干层次,这些层次具有阶梯关系,即较高层次目标包含且源自较低层次目标。3)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加涅主要从事学习心理学的研究,他认为并非所有的学习均相近,从而把学习区分为五种不同的学习结果。 态度(attitude) 动作技能(motor skills) 言语信息(verbal information) 智力技能(intellectual skills) 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4)布卢姆教育目标的新分类

(一)知识维度分类

1、事实性知识 

2、概念性知识 

3、程序性知识 

4、元认知知识

三、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课程目标的设计 二)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

第二节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

1、制定教学目标

2、分析教学任务

3、选用教学方法

4、开展教学评价

二、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1、迪克-卡里系统设计模式

2、我国常用中学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第三节 教案与说案

一、教案

1、教案的组成部分 1)课题 2)教学目标

3)学习任务(重点与难点)4)课型 5)课时 6)器材 7)教学过程 8)小结

2、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在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2)课程标准(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要求 3)教科书的知识结构、教法设计和特色

3、学生分析

1)生理和心理特征 2)知识特征 3)班级特征

4、明确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1)明确设计理念

2)明确教学方式(如讲授、实验)3)组织教学资源

5、确定教学目标 1)构思教学目标 2)陈述教学目标

6、重点、难点教学设计 1)分析教学的重点、难点 2)突出教学重点的方法 3)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

7、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情境的创设 2)教学内容的结构

3)教学互动(师生问答)

8、作业设计

二、说案

说案,即说课稿。在说案中,教师不仅要说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还要说作出这样安排的理论依据,即说课不仅要说清教学中“做些什么”、“怎么做”,还要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具体说来,说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浅析 第6篇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喜欢这位老师, 就会相信老师所讲的道理, 愿意学习老师所讲的知识, 自然就对教师的教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反之, 学生不喜欢这位老师, 甚至害怕这位老师, 要想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教的课感兴趣是很困难的,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与老师的亲切感, 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学习环境。

二、实施趣味性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把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把书本中看不见抽象的东西联系实物, 这样学生容易理解, 就不会对物理产生恐惧, 而是产生兴趣。因此, 我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有趣的物理现象, 使学生感到物理学习并不是无味的, 是十分有趣的。

1. 通过趣味物理实验, 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有趣、形象。因此, 在教学中要引入各种实验, 进行直观性教学, 使学生直观地接受事物,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2. 趣味故事

在讲到牛顿定理时, 可以讲牛顿一生对物理学的贡献。如:力的单位为什么是牛顿?这是为了纪念他而命名的。在现实中, 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与物理是紧密联系的。因此, 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地引入一些故事, 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会学生学会科学思考, 并且在他们的记忆里创造一些联想, 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其理解所学的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是有效的。例如电流的单位“安培”、电功率的单位“瓦特”等的来历。

教学中, 笔者深深体会到:成功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迫,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物理相关的实验和故事, 把物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三、将理论与实验、生活相联系

理论与实验脱节, 从而认为物理学科抽象, 是学生学不好物理的主要原因。因此, 我把物理知识跟学生经常碰到的各种生活现象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探索知识, 开发潜能, 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1. 在实验室感受实验带来的趣味

伽利略说过:“你无法教别人任何东西, 你只能帮助别人发现一些东西。”因此, “教”不一定导致“学”, 更不一定产生“会”。所以, 我在课堂教学设计时, 增加了课前体验活动, 让学生从“活动”开始, 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 先行而后知地进行学习, 让学生到实验室亲身感受。

2. 让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结果

我在教学中, 注重创设情景, 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知识, 培养能力。例如, 在测量导体的电阻实验中让学生猜, 导体的电阻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立马想到的是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中的电流, 还有的学生认为与导体的本身有关。然后, 让学生设计实验, 以实验来证实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并把自己的证实过程向同学解说, 大家共同进行讨论, 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使自己的思维更趋于合理化。理论和实验结果比较, 老师解说产生差距的原因。

四、使用多变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和发展的灵魂所在。所以在教学中要实施创新教育。作为一名教师, 不能只习惯用一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而是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 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物理教学中, 笔者认为采用以下方法,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 激发性提问法

应用提问的方法, 提出激发性的问题, 鼓励学生从多个方面寻求知识、分析知识,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提问过程中, 要尽可能地避免一些口头禅, 因为这样的提问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作用不大, 应积极采用“你有什么看法”“有哪些观点”的提问方式,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开放性问题法

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多层次、多角度、多答案的练习题让学生去思考, 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模式, 使学生充分发挥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3. 逆向思维法

培养学生讨论的习惯, 避免习惯性思维的禁锢,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 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 教师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认知的“冲突”中, 主动发现和构建新知识, 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7月出版.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探析 第7篇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方法,核心循环,信息技术,仿真实验

一、生活是知识的基础

生活是万法之源, 是知识产生的核心所在;学习声现象时, 通过实验探究, 我引领同学们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为了增加感受, 我带着同学们来到十字路口, 喇叭声声, 一旁施工工地机器轰鸣, 让他们知道噪声的途径以及感想。

1. 提问

怎样减少和降低噪音?如何控制噪音?噪声声源控制不了怎样进行阻断?

2. 探究

引吭高歌、鸟儿婉转、蟋蟀鸣叫、蛙声阵阵, 声音如何产生?了解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后, 我们再通过实验证明, 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 为什么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培养

习惯能够主宰人的一生, 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随手实验的好习惯, 要学会利用现有物品进行科学探究, 学会分析、善于推理, 勇于质疑, 懂得应用。

4. 要求

分清乐音与噪音, 详细了解噪音的特性及危害, 熟悉具备隔声性能的材料。

5. 拓展

噪声扰人, 人耳听及的声波频率范围在20~20000赫兹;超声波:高于20000赫兹;其方向性好, 穿透能力强, 能在水中远距离传播, 应用范围极广, 可用来焊接、测速、清洗、碎石、测距、消毒、杀菌等, 难可俱陈;次声波:频率小于20赫兹, 次声波的波长极长, 某些次声波能绕地球2~3周, 次声波对人体有很强的杀伤力, 甚至致人死亡。

6. 意义

关注科技发展, 自觉养成环境保护意识。

二、使用核心循环教学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核心循环教学法独辟蹊径, 精心设计, 环环衔接。核心循环教学法在起初最重要的是审慎阅读, 耐心分析, 解疑答难、布置作业。

1. 审慎阅读

审慎阅读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理解阅读的要求;掌握阅读内容的范围;指出思考题中的重点。

关于阅读可以放开, 时间地点皆可不限, 课堂课外一样, 只要如理作意, 耐心体会分析即可。

2. 解疑答难

解疑答难更加灵活, 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方面, 出现问题, 教师循循善诱, 层层设问, 甚至步步紧逼, 也可以是让学生“两相对质”、唇枪舌剑, 高谈雄辩, 待到问题“水落石出”, 学生们恍然大悟, 豁然开朗。

3.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要有灵活性, 不能千篇一律照教材行事, 要根据教学内容审时度势。书面作业, 要求理解作业的问题所在, 理解问题的真谛。动手制作作业。制作作业不仅仅需要精工, 还要写出体会, 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文字与同学们分享, 要起到启发同学们的作用, 文字要具体, 说明要翔实, 还要求文笔动人, 叙说巧妙。优秀的文章在墙报展示, 给予鼓励。

4. 温故而知新

每当学习到一定程度, 就温习已知, 遇到生疏的就循环往复, 直到心领神会, 温习中, 侧重难点、重点, 忆念概念, 分析概念间的逻辑关系, 抢答物理定律, 理解定律深层的含义。

三、信息技术在物理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尝试

1. 做为辅助手段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不是简单的“叠加”, 而是使信息技术成为课堂教学内在的组成部分。

我在刚接触多媒体教学时, 总是把每堂课都设计成完整的多媒体课件, 并去追求外表的华丽以及“震撼人心”的效果, 并且把一些本来很好说明物理概念或规律的实验也做成了动画, 甚至把习题都做成了幻灯片。实践证明, 这是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目前,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还普遍存在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常规教学的关系处理不当的问题。为此我就信息技术在物理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作了一些尝试。

(1) 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的有机结合

有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对学生来说很抽象, 学生在短时间很难理解, 虽然教师想了很多办法, 但教学效果不明显。如进行得太快或太慢物理过程的教学, 微观物理过程的教学, 电磁场里的概念和规律的教学等。

(2) 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由于中学实验仪器和时空的限制, 有不少实验很难演示和观察, 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这些过程, 辅助物理课堂教学。

以下这些情形用多媒体展示或动画演示效果较佳。

第一, 课堂中做不出的实验, 可以用计算机模拟和视频资源来支持教学。如固体的扩散现象、原子结构, 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的模拟等。

第二, 抽象的物理问题, 如电流、电流方向、磁感线等。

第三, 太快的动态物理过程往往不方便定格研究, 如分子的热运动, 可把它做成模拟动画以利于研究。

第四, 太慢的动态物理过程, 利用动画可加快物理过程的进行, 如天体运动等。

第五, 图象复杂的教学内容, 如电学、光学课时画图例, 而且采用多媒体显示图象的功能。

第六, 实物展示不方便的实验仪器的原理介绍, 如天平、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原理及其读数方法, 把它们做成相应的动画加以放大。

2. 使用多媒体教学激起学习欲望

速度的概念, 在小学已经有所接触, 此节课程要让学生了解速度公式以及速度的单位;物体不同, 速度各异。我使用多媒体播放了几组精彩的画面:忽而火车长啸驰去, 忽而飞机翱翔飞来;忽而大象漫步, 忽而袋鼠飞奔, 忽而群狼飞足, 忽而孔雀旋转, 忽而大鹏冲天, 忽而蜻蜓振翅……多媒体让课堂趣味浓浓, 最后, 画面上是雅典奥运会, 刘翔一跃, 立时定格, 物体的运动, 速度的不同, 精彩纷呈;爱国主义情操的感染, 学习欲望的激发纷至沓来, 趣味浓浓。

四、仿真实验的创新性

如今随着计算机应用的飞速发展, 网络技术一日千里, 运用高科技手段辅助实验教学势在必行。应运而生的Web3D技术具有虚拟展示、虚拟实验的强大功能, 使物理实验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 通过Web3D技术, 一些在实验室无法完成的实验均得以轻松实现;通过Web3D技术, 学生实验练习突破时空;通过Web3D技术, 学生学习热情与日俱增, 一些难以通过课堂实验完成教学任务的课程得以轻松完成。例如, 有一个“托里拆利实验”是非常重要, 由于实验中的水银含有毒性, 课堂环境条件下无法顺利演示, 故有赖Web3D仿真实验俾教学任务完美完成;再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实验, 将学生分组以后。探究中, 实验仪器受到限制:光屏上, 蜡烛形成的像跟随物距的变化而形成的变化并不明晰, 原因在于蜡烛并不能十分吻合的跟随光屏的移动, 相应的成像唯有在光屏上方能观察, 至于物距的变化对成像的影响则无法细致的探究, 因此容易造成对所学知识不是“甚解”, 疑虑重重。而仿真实验, 即可突破常规实验仪器所限, 将实验提升, 让学生发现科学的规律, 提高实验技能。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初探 第8篇

实践证明, 只有通过训练有素的实验教学, 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那么如何来加大实验教学力度, 改进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以推进物理素质教育,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切实重视演示实验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 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 使学生感受倍深。作为一名物理教师, 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 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 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 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 学生看”, 还可以是“教师导, 学生演”即边学边实验。

例如:做压强的实验。鸡蛋握在手中, 使劲握也难以破碎, 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说明:鸡蛋紧握在手中时, 受力面积大, 压强小;而在碗边轻敲时, 受力面积小, 压强大。可见, 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 还跟受力面积有关。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重视演示实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大量的信息资料显示:国际物理教育界正在流行这样一种趋势, 即衡量一堂物理课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堂课中演示实验的数量和质量。

二、认真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 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 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 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 如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 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 则会印象更加深刻, 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三、充分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 训练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当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有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外知识, 与考试无关, 因此常被视为可有可无, 或被弃之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 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 发展智力。例如:《电磁铁》一节中, 提供了如何自制电磁铁的方法, 我让一个班级的同学利用假期进行制作, 并要求以作品的形式加以展示。在此后的几天中陆续有不少同学前来询问如何能提高电磁铁的磁性, 以求自己制作的电磁铁磁性最佳, 这样在他们制作的过程中, 对电磁铁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事实表明, 这个班级的学生在《电与磁》一节的学习中, 绝大多数同学对“电磁铁特点”这一知识掌握较好。

例谈中学物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第9篇

一、极限思维法

它是一种比较直观、简捷的科学方法, 常用它来解决某些不能直接验证的实验和规律。例如伽利略在研究从斜面上滚下的小球的运动时, 就用了极限思维法将第二斜面外推到极限——水平面。

例1:在一粗糙的水平面上有两个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木块1和2, 中间用一原长为L、劲度系数为k的轻弹簧连结起来, 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在, 用一水平力向右拉木块2, 当两个木块一起匀速运动时, 两个木块之间的距离为 () 。

解析:弹簧的拉力是m1运动的唯一动力, 若m1=0 (这就是极限) , 则不论m2多大, 则弹簧的伸长量都为零, 说明弹簧的伸长量与m2无关, A选项正确。

例2:总质量为M的火箭以速度v0沿水平方向飞行, 当质量为m的燃气, 以相对火箭为u的速度向后喷出时, 火箭的速度为 () 。

解析:假设喷出的燃气相对火箭的速度u=0 (极限值) 时, 即相当于没有喷出燃气, 火箭的速度不变, 比较这4个选项中当u=0时, 火箭的速度仍为v0, 只有C选项正确。 (u=0就是极限) 评析:本题回避动量守恒和相对速度的内涵, 采取了极限思维的方法使求解过程大为简捷, 极限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二、图像法

用图像来描述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物理学中常用的工具。利用图像法分析解答问题直观, 简捷。对于物理学中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图像除了能直接表明其变化特点, 提供直观、清晰的物理图像外, 图像与横轴所围的面积还可以表示第三个物理量。如电容器充电过程中所带电荷量-电压图像与横轴所围面积就是电容器中所储存的电能等。

例1:一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后, 证明电势能等于QU/2。U为两极板间电势差, Q为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解析:由电容器的定义C=Q/U, 可知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与电容器所带电荷量成正比, 由其函数关系式可知其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该图像与横轴所围的面积就是电容器储存的电势能, 其电势能为Ep=QU/2。

例2:老鼠离开洞穴沿直线前进, 它的速度与到洞穴的距离成反比, 当它行进到离洞穴距离为d1的甲处时速度是v1, 则它行进到离洞穴距离为d2的乙处时的速度是多大?从甲处到乙处用去多少时间?解析:由题意可知, 老鼠的速度v与它到洞穴的距离d的乘积为一常数, 所以有v1d1=v2d2=vd, v2=d1/d2·v1, 1/d=v/v1d1, 1/v是与d成正比的。在1/v-d的图像中, 图像与d轴所围的面积就是时间t。由相关图像可知, 老鼠从甲处到乙处需时间为:t=1/2 (1/v1+1/v2) (d2-d1) 。评析:题1和题2均为通过图像与横轴所围面积求第三个物理量, 不仅求解过程简捷直观, 更表现了一种知识迁移的能力。

三、等效法

等效法是物理学中一个基本的方法, 这种思维方法的实质, 就是在效果相同的条件下, 将复杂的情景或过程变换为简单的情景或过程。在物理学中, 合力与分力、合运动与分运动、平均值与有效值等, 都是根据等效的概念引入的, 从而使所研究的问题由繁到简, 由难到易, 由抽象到具体。

例1:在升降机里挂一个单摆, 其周期为T, 在升降机以加速度a匀加速上升的过程中, 单摆周期为T′, 试比较T′与T的关系。解析:单摆在摆动的过程中, 受重力mg和绳的张力F的作用, 当升降机匀加速上升时单摆一方面绕悬点O做振动, 一方面沿竖直方向做匀加速运动。将F分解成F1、F2, 在竖直方向上,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1-mg=ma, F1=m (g+a) 。在摆动方向上, 由相关矢量三角形可知F2=F1SinΘ=m (g+a) SinΘ, 当Θ角很小时, SinΘ≈Θ≈x/L, F2=m (g+a) x/L。F2就是单摆在加速上升的升降机中摆动时离开平衡位置所受到的回复力。由简谐运动回复力的特点, 可知K=m (g+a) /L, 简谐运动的周期公式T′=2π (m/k) 1/2=2π[L/ (g+a) ]1/2, 而当a=o时, 单摆的周期T=2π (L/g) 1/2, 两者比较可知在T中的g′=g+a, 认为g′是在具有加速度a系统中的等效重力加速度。评析:由这种重力加速度的等效法可知:物体的超重、失重也是等效的概念。

例2:长为L的导体棒原来不带电, 现将一带电荷量为q的点电荷放在距棒左端R处, 如图 (图略) 所示。达到静电平衡后, 试求棒上感应电荷在棒内中点O处产生的场强大小。解析:导体达到静电平衡后, 导体内部的电场强度处处为零, O点的场强为零, 是点电荷q产生的场强与棒上感应电荷产生场强矢量叠加的结果。两矢量叠加为零, 说明这两个矢量是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故感应电荷在o点产生的场强大小等于点电荷q在o点产生场强的大小, 即E感=Eq=kq/ (R+L/2) 2。 (这就是等效代换。)

四、临界条件

一种物理过程或物理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物理过程或物理状态时存在着分界线的现象, 这种分界线, 通常以临界状态或临界值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分析, 找出这种临界状态或临界值就使问题迎刃而解。

例如:火车以速度V1向前行驶。司机忽然发现, 在前方同一轨道上距车为S处有另一辆火车, 沿与它相同的方向以较小的速率V2做匀速运动。于是他立即使车做匀减速运动, 加速度大小为a, 要使两车不致相撞, 则a应满足的关系式为 () 。

解析:以前车为参照系, 后车的初速度为v= (v1-v2) , 当后车的速度减为零时 (即两车速度相等) , 其位移小于s, 两车不会相撞, 即 (v1-v2) 2/2a (v1-v2) 2/2s。 (前车加速度为零, 后车的加速度也是相对加速度。) 评析:本解从物理角度确定临界条件。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刍析 第10篇

【关键词】中学 物理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教学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选择的教学方法符合教学实际,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要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就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一般而言,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三个方面: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物理教学指导思想。要正确认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树立起教学的发展观。要重视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其次,要明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树立起科学的学生观。教师与学生是组成教学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明确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是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在教学中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在主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获取知识信息,发展各方面的能力。最后,要重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启发式教学思想。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教学也应以实验为基础,应重视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将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充分地、真实地展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感知。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是一个含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要完成的任务也是多方面的。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全面有效地完成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在课堂教学中究竟选取哪种方法比较适宜,不是由教师的主观意向决定。除要有正确科学的教学思想作指导外,还要有其客观依据。这些依据就是:(1)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归根结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教师首先要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与任务,以便做到有针对地选取教法。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受到教学内容和具体要求的制约。一般说来,内容特点不同,具体教法也有差异。对所谓本源性知识,如力的概念、功的原理等。一般采用观察、实验、探索的方法比较适合。而对派生性知识,如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等。按照教学活动和学生认识过程的特点,则比较适宜采取论证、推理、分析的方法。(2)学生已有的基础和发展水平及生理心理特点。学生学的过程是教师教的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生理与心理特点、智能水平与潜力、知识基础、生活经验、物理学习中的障碍与困难因素乃至学习风气、课堂学习表现等等。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思维规律是合理设计物理课堂教学过程、恰当选择教法、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除此之外,课堂教法的选择还受着教学时间的制约。

例如在给学生讲电路连接的基本方法时,这节的重要技能目标是:要会连接简单的串联、并联电路,会根据实物图将实物连接成电路,会把实物图转化成电路图,会正确使用开关控制电路,假如按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上把“用电器的串联”与“用电器的并联”两个实验作为教师演示实验的话,虽能完成认知的教学目的,但是学生是处于一种被动学习接受知识状态,与培养学生技能目标背道而驰,也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为此,若将这两个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为主的探究性分组实验,即两个人一组,让他们根据教师要求,在手电筒等实物图中,再增加一个灯泡,要求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同时熄灭,应怎样设计才能满足要求?具体教学实施过程如下: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并不直接切题,而是通过演示节日小彩灯的闪烁和跳跃引导学生想象城市夜景,也强烈地激起了他们心中的疑问,这些各式各样的灯景是怎样形成的呢?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的兴趣和欲望。2. 提出问题,刺激学生思考。如此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的灯景,也是源自于它们的最基本连接方式。为了使学生弄清楚它们的基本连接方式,我从《初识家用电器和电路》这一节着手,提出问题:在手电筒等实物图中再增加一个灯泡,要求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同时熄灭应怎样设计才能满足要求?这样学生们便根据老师提问及桌上实验仪器积极思考,设计实验方案。3.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他们所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实验,同时教师巡回指导并适时给予点拨。4. 呈现学生探究结果。让实验成功的小组演示他们设计的实验并讲述其实验方案。为了增强各实验方法的可视性,使其更具可对比性,可利用多媒体总结性呈现学生的探究结果。5.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生对所探究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其中隐含的特点及规律,教师从中给予相应的启发、引导,在这节的探究实验中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可从电路的连接特点、 电流路径、电路工作能力三方面来归纳总结,得出电路的两种连接方法各自的特点。6. 教师分析评价,学生课堂小结。教师对于学生探究过程进行相应分析与评价,及时地反馈给他们信息,同时让学生进行本节课课堂小结。

一节课下来,学生既掌握了串并联的连接方法及各自的特点,也会用开关去控制电路,整节课都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下课时学生意犹未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圆满完成。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创新,把多种教学方法中的优势更多更好地挖掘出来,与具体教学中优化并整合,以适应现代教学要求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改进学习方法,使他们成为有创新能力的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刘永松.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浅探[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01).

[2]周启昌. 农村中学物理教学方法刍议[J]. 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12(02).

[3]郝代良,王华平,宋晓军. 对中学物理教学方法的思考与探索[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S1).

中学物理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分析 第11篇

物理实验是中学物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对学生基础概念的理解、科技探究能力的提升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 做好一个物理实验并不容易, 它不仅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 还需要学生对实验的前期准备、过程控制以及实验环境进行准确的控制, 否则不仅可能造成实验的失败, 还可能对人身或实验仪器安全造成威胁。本文根据实际调研, 对中学生的物理实验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对其实验条件的控制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为中学生能更好的做好物理实验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 中学物理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分析

2.1 中学物理实验简介

中学物理实验按照实验的目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实验仪器认知:游标卡尺、秒表、温度计、气压计、滑动电阻器、示波器等电子仪器; (2) 物理量测量:单摆测重力加速度、测玻璃折射率、测电源电动势及内阻等; (3) 物理规律验证:共点力的合成、机械能守恒定律、安培定理等; (4) 物理现象探究:简谐振动的特点、楞次定律的推导、直线运动以及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等; (5) 操作性实验:安装电机、变压器模型组装、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等; (6) 演示性实验:左、右手定则演示、电流短路现象演示、大气压现象演示等。中学物理实验有一百多个, 有些实验容易做, 如认知实验, 有些实验不容易成功, 甚至会得到相反的结论, 所以实验条件的控制就显得至关重要, 下面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

2.2 实验前的准备条件控制分析

要做好一个物理实验, 首先要控制好实验前的准备条件。例如, 以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实验为例:动量守恒定律实验以一个小球的平抛运动作为初始动量, 为了保证小球碰撞前的水平初速度是恒定的, 就必须保证小球从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 同一位置、静止释放、轨道末端切线水平都是完成这个实验的准备条件, 必须准确把握, 否则实验就会失败。

物理现象探究实验:加速度与质量和所受外力之间的关系探究中, 如果实验器材选的是导轨, 要保证导轨是水平的, 如果采用木板代替导轨, 就要调整木板的倾斜度以平衡摩擦力, 除此之外, 物体的合外力等于沙桶重力的条件也是实验前必须准备的。

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中有更多的初始条件限制。如在同一平面内摆动、摆球释放前无初速、摆角不得大于10°, 还有在实验室尽量选择质量大、体积小的摆球, 连接摆球的线要尽可能的细而弹性小, 这样才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单摆, 否则测出来的重力加速度会偏差实际重力加速度很多。

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测量时间时, 整条纸带与计时器的导槽一定要尽量放平。由于打点计时器无同步装置, 纸带上第一点与第二点间所表示的时间间隔不一定是一个打点周期, 因此在处理纸带时, 要避开用第一点。

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直径实验中, 实验者的准备工作必须非常充分。油酸酒精溶液在配制时不能过浓, 否则不能形成单层油酸分子, 小浅盘的痱子粉洒的要均匀, 只要保证了这些初始条件, 才能成功的做好实验。

典型电学实验半偏法测电表内阻, 要求可变电阻和电源电动势必须尽可能的大, 才能抵消电阻箱电阻接入时产生的影响, 否则测出的电表内阻必然偏差很大。

在中学物理实验中,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 我们要在实验前对实验有充分的理解, 对测量不准或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分析, 才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物理知识点及物理规律, 同时更深刻的理解实验。

2.3 实验过程中实验条件的控制分析

有些物理实验对实验过程中的条件控制要求较高, 所以必须严格控制实验的条件。例如, 研究气体等温状态下的变化状况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 不管是对气体的压缩, 还是气体的膨胀, 都必须缓慢进行, 因为只有缓慢的进行气体状态的交换, 使气体与外界进行充分的热交换, 才能保证气体温度与外界问题一直相同, 达到等温变化的条件。

力的平行四边形合成实验中, 所有的实验, 包括一个弹簧拉伸、两个弹簧拉伸以及多次实验求平均值, 都必须将接点拉伸到同一位置, 确保力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

伏安法测量电源的内阻和电动势时, 实验过程中闭合电建的时间要尽可能的短, 因为实验用的电池一般是旧电池 (内阻大, 易于测量) , 而旧电池的电量较小, 放电过多会引起电动势和内阻的变化, 导致测量的误差过大无法验证实验。

2.4 物理实验中实验装置的控制分析

在物理实验中, 实验装置是进行物理实验的一个重要条件, 实验装置的控制方法是培养实验操作能力的关键。例如, 在单摆相关的测重力加速度和摆动等时性实验时, 我们可以将常用的单线摆制造成双线摆, 就可以确保小球在同一平面内摆动, 而不用依靠人的控制, 降低了学生的实验难度。

在机械能守恒验证实验中, 自由落体的重物需要选择质量偏大一些的物体, 虽然重量并不影响测量结果, 但重量大的物体可以降低空气阻力和纸带摩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从而可以降低实验结果的误差。

在电学实验中, 各种电表量程的选择对实验结果的误差大小影响非常大, 如电流表、电压表尽量保证指针在量程的三分之一与最大量程之间, 结果最准确;欧姆表保持指针在中央附近最准确;伏安法测电阻或电源电动势时, 电流表的内接和外接也是测量准确与否的关键。

另外, 在物理实验中, 实验环境也非常重要。例如, α粒子散射实验必须在真空下进行, 气体等温变化实验需要保证室内温度恒定, 光学实验要尽可能的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 静电实验要在干燥的环境中进行, 这些试验一旦放置在对其不利的环境下进行, 很可能得不到实验结果, 也看不到实验现象。还有实验结束时的控制对物理实验的安全也非常重要, 如电学实验结束后, 必须先将电键断开, 才能拆除电路, 有电感线圈的要先断开有电感线圈的电键等, 这些控制方法一旦操作失误很可能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坏, 影响下次实验。

结论

在中学物理学习中, 实验是课堂知识的延伸, 要完成好一个物理实验, 不仅要对课题知识有深刻的理解, 还要控制好实验条件, 只有反复考虑好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 才能使实验圆满完成。

参考文献

[1]蔡志凌.中学物理实验归类和设计[J].物理通报, 2003, 04 (04) :26-28.

[2]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上一篇:旋转中心下一篇:高中地理差异性教学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