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问题儿童范文

2024-05-23

留守问题儿童范文(精选12篇)

留守问题儿童 第1篇

一、留守儿童三大教育突出问题

(一)学业表现欠佳。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且外出打工年限在一年以上,留守在户籍所在地农村的6-15岁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监督,留守儿童往往无法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缺乏兴趣,从而学业成绩也并不理想,甚至出现厌学、逃学、辍学的现象。

(二)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首先,留守儿童普遍感到孤单。缺乏父母的陪伴,和爷爷奶奶又缺乏共同语言,使留守儿童缺少情感表露的对象,极易产生抑郁等心理问题。其次,留守儿童易产生自卑心理,据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常常会将自己与父母或父母一方在家的同学比较,感觉自己不如别人,特别是在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冲突时,更加感觉自己无人保护,长此以往,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和怯懦害羞的性格。除此之外,留守儿童及其父母间的亲自关系也极易产生裂痕。部分留守儿童自小与父母分离,一年中只能见到一两次,与父母关系生疏,甚至有部分儿童会对父母产生怨恨心理。

(三)品行发展缺乏引导。

儿童时期和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关键时期,也是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时期。大多数留守儿童本身就生活在经济落后、信息闭塞、社会发展较慢的农村地区,再加上缺乏父母的引导,极易使一些不良行为及思想钻空子,从而在价值判断标准上出现偏差。

二、影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因素

(一)经济因素。

究其根本,经济因素是留守儿童群体出现的根本原因。在经济浪潮的席卷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不再满足于耕种土地所获得的微薄收入,去内地、去繁华的都市务工成了更好的选择。可是这些父母却不会想到,尽管外出务工可以给留在老家的父母、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却缺席了孩子的童年,造成了孩子们情感世界的贫瘠,甚至会影响到他们将来的人生、命运。

(二)家庭因素。

目前,我国大多数留守儿童是隔代抚养或独自生活。年迈的祖父母们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必要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对于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家中没有壮年劳动力,老人既要负责家中的农活和日常生活琐事,又要照看年幼的孙子孙女,这些对于他们来说已然很吃力。再者,由于血缘关系,隔代的祖父母们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尽可能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加之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老人们确实是力不从心。

(三)制度因素。

目前我国社会、教育方面的一些制度也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教育的一大壁垒。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以及必须在原籍考试的高考制度都使得广大农民工无法带孩子进城读书,被迫留在家乡。

(四)学校因素。

尽管国家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大力帮扶农村地区教育发展,但农村地区中小学仍存在教育资源匮乏、教师队伍质量不高、教学条件简陋等问题。留守儿童在家中缺乏家长的管教,在学校也不乏得到足够的关爱、引导,对学习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出现一些学习上的困难。

三、改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措施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并不只是简单的教育方面的问题,它是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在社会、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所形成的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多管齐下,采取多方面措施。

(一)政府层面

1. 加快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

特别是劳动力输出大省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帮扶农村经济发展,使大批劳动力在家也能找到致富赚钱的机会。2.改革户籍制度。应打破户籍制度壁垒,不能使户口成为孩子不能在父母务工地读书的理由。3.完善公立学校就读规定,改革高考制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公立学校招收学生不应存在歧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相应证明后应享有同样接受教育的权利。4.教育资源分配向农村地区倾斜,确保教育公平。要提高农村教师队伍质量,改善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学、生活条件,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

(二)学校层面

1. 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

老师要对留守儿童投入更多的关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多跟孩子们沟通交流,加强与其家长的联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判断标准,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2.营造和谐、充实、有吸引力的校园文化。通过展开不同形式的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消除其孤单的心理,增强其对学习的兴趣。

(三)家庭层面

1. 提高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

我国大部分农民家庭对于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重养轻教,应该用更长远的目光看待教育问题,为孩子的将来负责。2.关爱孩子,多与留在家中的孩子沟通。留守儿童最缺乏的实际上就是爱,即使客观原因所限不能常在家中陪伴孩子,父母也应该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多多与孩子联系,了解孩子的思想发展动态,引导其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突出问题 第2篇

由于家长和孩子长期分离,监护不力,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生活问题。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2)教育问题。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厌学逃学辍学。

(3)心理问题。由于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4)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缺失,缺乏道德约束,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5)安全问题。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而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

“留守儿童”总体上心理阳光面多,珍惜生活懂得自律,但也有些孩子负面心理问题十分堪忧,个性特征要么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过分淘气。

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 第3篇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定义 特征 意义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日益加速,中国出现了规模愈来愈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现象。2009年10月1日零时,全国流动人口估算数为2.11亿人[1],“80后”正逐步成为主体。当前,人口流动的基本方向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随着流动民工队伍的持续扩大,流动人口子女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流动人口子女群体中,有一些不能跟随父母进城,留守在家乡,和父母一方或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或独自生活的儿童,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他们的数量是巨大的,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2]。近些年来,留守儿童问题引起政府、社会、学者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1. 留守儿童的定义

什么是儿童?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岁。”这是依据国际《儿童权利公约》界定的。《儿童权利公约》由联合国1989年11月20日大会通过,是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认可的国际公约。《儿童权利公约》阐述了应赋予所有儿童的基本人权;生存的权利;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保护他们不受危害自身发展影响的权利;以及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

中国政府于1992年批准了《儿童权利公约》,并与各人民团体、国际组织、新闻媒体以及个人共同努力,把本公约规定的义务从单纯意向角度上的宣言转变成为改善所有中国儿童的生活的具体行动方案。《儿童权利公约》于1992年4月1日开始在我国正式生效。

什么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被很多研究者称为留守学生、留守子女、留守孩等等,很多研究者对留守儿童有不同的理解。大部分研究者将留守儿童定义为: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祖辈、亲戚、老师或朋友等其他的监护人养育的儿童(周宗奎,2005;段成荣,2005等)。但是有些研究者没有将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儿童归为留守儿童,例如:留守儿童即是因父母外出打工而独自留守在家的幼儿(林宏,2003 ;彭金兰,2Q04;王东宇,2005;王丽芬,2002 )。这部分儿童与单亲尤其是母亲共同留守也同样存在许多问题,所以,对留守儿童的界定也是应该将这部分儿童加入其中的。另外,留守儿童年龄的界定不一。有人认为,留守孩是16周岁以下的儿童;也有人认为留守孩是14周岁以下的儿童;还有的界定为18岁(叶敬忠,2005);除了吳霓的课题组(2004)对留守孩的年龄的下限作了界定外(6一16岁)大多数研究者都没有对其进行说明。但是,留守现象并不仅是从6岁开始,研究和调查表明,许多儿童在婴幼儿时期就开始了留守经历,而且儿童年龄愈小,留守经历对其的影响就愈大。所以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应该只关注6岁以上儿童,更应该关注6岁以下儿童甚至是幼儿的状况。

笔者查阅大量资料,遵照《儿童权利公约》,将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因务工原因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年龄18周岁以下所有儿童。

2. 留守儿童的特征

2.1留守儿童是一个未成年的社会群体,他们处在初级社会化进程中:他们不是成人,没有完全的行为能力。

2.2家庭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化场所,父母是最重要的教育者。

2.3留守儿童作为儿童,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性,儿童期的教育和环境决定他们的未来发展,也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秩序的构建。

3. 研究留守儿童问题的意义

3.1保障儿童的身心健康

儿童是早上8、9点钟的太阳,是祖国的未来,是明天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然而,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现象,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不只是中国部分农民的家事,也实实在在是国家的大事。在这期间,要好好解决留守儿童身上的教育、心理、道德、安全等问题,否则会直接影响未来人口和劳动力素质,进而影响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2011年末人口乡村人口为65656万人[3],农村是留守儿童的聚居地。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富,农村稳,则社会安。可见,留守儿童是广大农民工父母的一块心病,如果解决了广大农民工父母的后顾之忧,那么他们就能全身心地投人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就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注入新的活力。

3.2构建和谐与稳定的社会

实现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然而,中国社会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分配不公等各种不和谐现象越来越突出,是当前留守儿童出现的一个重要诱因,是不和谐的因素重要体现。因此,关注留守儿童,能够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国家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健全,文化建设开创出新局面,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等等。但是,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很多。因此,我们要高度的重视这些问题,继续认真加以解决。特别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就业,形成了一轮又一轮的民工潮。在劳动力大量的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体制等原因形成的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否解决好留守儿童在成长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影响着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3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解决了留守儿童问题,就是解决了新时期的“三农”问题。“三农”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党和国家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说:“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实际上也是“三农”问题的一个表现。其根源在于人地关系紧张的基本国情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这两个矛盾在相当长的时期是无法化解的。要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个部门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什么时候“三农”问题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相对解决了。

总之,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未来,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希望,关系到众多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1] 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 [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0.206

[2] 新家园网.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R/OL],2012-06-01.

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及对策 第4篇

1 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存在问题

1.1 日常生活问题

这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大的一个问题。父母不在家, 所以留守儿童通常被托付在爷爷奶奶家或者亲戚家照顾, 即所谓的临时监护人。爷爷奶奶年龄较大, 家里还有农活, 再加上隔代因素, 平时会对孙子孙女缺乏管教或过分溺爱;若寄托在亲戚家, 由于是别人的孩子, 不好过分干预, 也会使留守儿童缺乏必要教育。这样, 留守儿童会因缺乏父母照顾, 贪吃零食, 不爱吃饭, 导致营养不良, 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1.2 人身安全问题

儿童年龄小, 防范意识较弱。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在身边的有力监管, 容易受到意外伤害, 甚至遭到不法分子的摧残。一些留守儿童经常遭到同学、同村人的欺负, 或发生诸如车祸、溺水、触电等意外。有些留守儿童还会因为想念父母而离家出走寻找父母, 加大了留守儿童走失、被拐卖的可能性。

1.3 教育问题

爷爷奶奶年龄大, 文化素质一般都比较低, 而亲戚朋友无法像对待自己孩子那样对留守儿童严苛管教, 导致无法督促和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 再加上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低下, 师资力量薄弱, 农村本身的局限性和制约性, 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关爱, 最终使留守儿童厌学、辍学。

1.4 品行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 无法对孩子进行切实有效的教育, 无法对孩子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指点和帮助。孩子年龄小, 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 一些错误做法和行为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纠正, 易形成不良习惯和品行。近些年,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网吧在农村也随之增多, 由于农村网吧管理较为松懈, 致使许多未成年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这些未成年人中, 留守儿童占据大多数, 特别是一些处于叛逆期的男孩子, 经常会逃课上网, 聚众闹事。

1.5 心理健康问题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留守儿童与父母分隔两地, 缺乏及时的交流, 并且长期处在“寄人篱下”的特殊环境里, 无法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和亲情, 因而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看到其他同学有父母的关爱和陪伴, 而自己的父母却远在他乡, 会感觉父母不关心自己, 进而会产生自卑心理, 长期下去, 会变得失落, 不爱说话, 不爱与人交往, 性格也变得内向。而与之相反, 有些留守儿童会产生逆反心理, 认为既然父母不关心自己, 便破罐子破摔, 对老师及监护人的管教产生抵触情绪, 甚至因为逆反心理而走上犯罪道路。

2 问题解决对策

2.1 尽量实施学校寄宿制

在农村实施学校寄宿制, 可以让留守儿童得到学校专门的保育教师看管。例如, 可以让儿童在午休时间得到较好的、充足的休息, 晚上可以在教师辅导下完成作业, 同时, 留守儿童的早、中、晚饭也有了保障, 营养跟得上, 身体也变得健康。既照顾孩子生活, 也保障孩子安全。

2.2 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志愿组织”

要大力宣扬“关爱留守儿童, 提高人民素质”的思想, 使留守儿童减少伤害, 提高周围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学校可以发挥共青团队的带头作用,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提高人们意识, 加大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度。

2.3 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学校教育管理

对于学龄期儿童来说, 学校是他们的第二个家。所以, 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学校教师的关爱。班主任教师可以建立留守儿童学习档案袋, 记录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 方便教师根据留守儿童的真实学习状况对症下药。教师要注意发现留守儿童的喜好, 适时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 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2.4 家长要及时与儿童、教师、监护人交流沟通

家长要多与教师和监护人交流, 以便了解孩子最新情况。要在孩子需要时, 给出合理的建议。给孩子形成一种“父母是爱自己”的心理暗示, 这样, 孩子便会重拾自信, 努力提高自己, 需要时就自然寻求父母帮助, 同时也避免了叛逆期的儿童误入歧途。

2.5 学校加大投入心理健康机制

当代中国留守儿童问题 第5篇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是单一的问题而是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有一下三个方面

1.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大多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一代的看养,由于是抚养的是自己儿女的孩子,对孩子就会更加溺爱,在物质上使其得到充分的满足,忽略在精神上的教育,较少地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就缺乏养成良好习惯的环镜,其次,祖孙年龄相差较大,对待问题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祖辈思想保守,对待问题缺少创新思维,儿童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有自己思维,这就可能与祖辈发生冲突,使儿童产生叛逆心理。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足,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有几个“留守儿童”,真是力不从心。这样,这样上代的监护就偏于放纵疏松,对于儿童就容易产生多种心理问题如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2.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3.留守儿童的安全隐患。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只是把精力放在孩子的生存和生活上,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安全教育。监管的缺失造成了留守儿童时刻存在着安全隐患,儿童生性顽皮,喜欢攀爬,无视交通等行为和缺乏拥有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使留守儿童的安全隐患问题不容小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

1.从大环境来讲,社会因素难辞其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阶阶段,农业发展落后与其他产业发展,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在农村,而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一般由祖辈,叔父,亲戚看守,留守童问题由此产生

2.家长对孩子抚养、教育的重要性的理解欠缺 大多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一代的看养,他们认为必须给孩子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而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忽略在精神上的教育,较少地培养独立思想的能力,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就缺乏养成良好习惯的环镜。3.城乡不均衡发展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其中一种要原因。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因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时,他们只能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是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就缺乏某一方面的感情。

如今,“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需要从政府、家庭、社会等方面切入,全面地认识目前留守儿童的问题,并做好解决对策,让数量不断增加的留守儿童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1.以政府积极改革制度为起点。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首先要从政府入手,政府要积极改革户籍制度,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

2以家庭倾注更多关注为中心 家庭是教育儿童、少年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对子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要和孩子加强情感上的交流,而不是一味地只在物质上满足他们。3以社会的大力宣传教育为辅助

暑假引发“新留守儿童”问题 第6篇

很多双职工家庭选择让老人带孩子,8岁的奇奇就是这样被送到同在一个城市的爷爷家。每天父母上班时把他送去,下班后接他回家。做暑假作业、看书、看电视,就是他一整天的主要内容。没有小伙伴,爷爷也不放心让他一个人出去玩,更没有精力陪着他出去玩,就只好这样“圈养”着。因为年龄悬殊,祖孙之间的话题也很单调。 “除了生活上可以聊聊天,他的学习我们还真管不了,他爱好的那些话题我们也插不上嘴。 ”奇奇的爷爷刘大爷说。

还有不少家庭因为和老人不居住在同一座城市,就只能把孩子送回祖父母辈所在的老家寄养一阵。合肥市公务员李先生老家在蚌埠,每年暑假他都要把女儿送回老家呆上个把月,“一方面是让大家庭团聚,享受天伦之乐,更大的原因是要拜托父母照顾孩子。 ”李先生说,他和妻子都是公务员,工作时间非常严格,根本没有办法看管放假的孩子。 “平时也是指望老人从老家过来帮忙,帮了小半年,现在暑假了,老人也想回老家休息休息,顺便把孙女也带回去。过段时间再让孩子去姥姥家待段时间。两家老人轮流帮我们撑起这个暑假。 ”李先生说,很感激老人能帮忙,虽然孩子不在身边,自己和妻子很想念,但是也没办法。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三步曲” 第7篇

留守儿童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 不良表现为以下几点

精神空虚, 心无大志, 无所事事, 想入非非, 得过且过,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 彻夜不归。到了课堂打瞌睡, 一进网吧就兴高采烈。

不遵守学校纪律, 上课迟到, 下课早退, “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

伙同社会闲杂人员混在一起, 拉帮结派, 寻衅滋事, 惹是生非, 小偷小摸, 危害社会治安。

轻视体力劳动和家务劳动, 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自由散漫, 学习松懈, 既不努力又不认真, 上课不认真听讲, 完成作业马虎, 有的甚至不做作业。怕苦怕累, 怕动脑筋, 学习效果是一天不如一天。

二、学校教育

(一) 高度重视, 健全机智

1、学校是教育的主要阵地, 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所以, 学校要担负起教育留守儿童的重任。学校党、政、工、团要把留守儿童工作作为重点来抓, 校长要亲自抓。学校要成立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 留守儿童办公室。学校补助经费 (两免一补, 住宿生补助, 午餐补助等) , 重点考虑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 解决他们生活上困难。

2、学校建立完整的留守儿童管理制度, 建立专门的档案和联系卡, 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家长姓名, 家庭详细住址, 联系电话, 务工单位和详细地址。

监护人和委托人姓名, 详细地址, 职业, 联系电话, 身体状况, 年龄等。

把学校和班主任老师的电话告诉其学生和监护人, 以便及时联系。

3、学校团支部要定期召开留守儿童会议, 关心他们, 鼓励他们, 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共青团员要建立爱心小组、帮扶小组, 采取“一帮一”、“一帮多”或“多帮一”的形式, 给留守儿童在生活上的照顾、精神上的安慰和行动上的指导。教育他们树立助人为乐, 吃苦耐劳, 关心他人;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不断的向团组织靠拢。

4、针对留守儿喜欢上网的嗜好, 上微机课辅导学生上网, 老师正面引导, 教育他们不要沉迷在游戏天地里, 在网上查找一些对所学知识有用的东西。

5、为了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 学校要建立图书馆和阅览室。班级要建立图书角, 多订一些报刊杂志, 供留守儿童阅读。

关爱留守儿童是全体教师义不容辞的负责, 也是在新形式下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 教师要寓爱在各科教学之中。

(二) 缺少亲情, 用爱弥补

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辈生活在一起, 常常是对孩子疼爱有余, 监管不力, 只是金钱物质上的满足。让孩子吃饱、穿暖, 就万事大吉。周末不回家, 娇惯溺爱孩子。缺乏对孩子精神和心灵上的关注。加之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少亲情, 缺少关爱, 缺乏督促, 很容易使留守儿童变成“问题学生”。所以, 我们要教育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的真正原因, 正确理解父母在外打工的用意和辛苦, 将此作为努力学习, 健康成长的动力。教育他们振作精神, 奋发向上, 长大以后为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作出贡献。

教师要象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留守儿童。平时要对他们多关注, 多留意, 多帮助。使他们开心, 让家长放心。在生活上关心他们的病苦、冷暖, 感到学校是个大家庭也一样的温暖, 找到了回家的感觉。经常找他们谈心, 尊重他们的人格, 更不要歧视他们, 特别是问题儿童。对性格孤僻内向, 自卑感强, 心理有障碍的儿童, 不能简单粗暴, 针对不同的儿童, 应采取不同的方法, 对症下药, 因材施教。

三、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家长要和自己的孩子保持紧密的联系, 相互沟通。父母要爱护自己的孩子, 要从心灵深处了解自己的孩子, 关心孩子。当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错误时, 不要简单粗暴, 采取极端的手段, 这样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不但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 反而会和父母产生感情隔阂。要教育他们爱劳动, 不怕苦, 不怕累。教给他们一些劳动常识, 简单的劳动技能, 参加一些家务劳动, 体现自己活着的价值和意义, 不然就觉得自己活在世上事多余的人。笔者最近得知一个初二的男生, 周末回家给她的外婆说:“回家‘清耍’, 活着没有意思, 不如死了好些。”班主任老师知道后, 找他谈心交流, 引导他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耐心帮助, 细心开导, 使他走出生活的阴影。原来在家里大事做不来, 小事又不做, 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现在能帮助外婆做一些家务劳动, 在学校活泼开朗, 还关心他人, 经常为班集体做好事, 受到老师的表扬。

父母要给孩子讲清楚在外打工挣钱不容易呀, 工作艰苦, 环境恶劣。激发孩子努力学习, 积极向上, 使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学校安心地学习。

作为孩子的代理监护人, 要和孩子的父母一样管理好孩子。正面开导, 不要一味的姑息迁就, 放任自由, 随心所欲, 要和孩子的父母保持联系, 以免交流沟通对孩子的管教情况。

四、社会支持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城市兴建农民工子弟校, 调整进城务工子女的就学政策, 方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 使农民工子女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 缩小城乡享受教育的差别。

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宏观调控。尽可能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 增加农民在本地就业机会, 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优势, 正确引导农民工利用当地优势发家致富, 使更多的农民就地务工, 同时提高农民的教育意识, 为孩子创造健康的家庭环境。

政府还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管理制度”。落实到村委会 (居委会) , 社 (居民小组) , 具体责任到人, 建立“留守儿童追究制”, 政府与相关部门签订责任书, 采取留守儿童问责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第8篇

一、目前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分析

1. 学习成绩不容乐观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外出打工, 难以在日常生活中给留守儿童提供完整的家庭教育, 这造成了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高。通过调查发现, 留守儿童在山区农村往往由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看护, 他们的文化水平偏低以及文化觉悟不高, 导致了留守儿童的成绩不好。通过对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调查发现, 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问题, 学习成绩好的留守儿童往往是因为他们的监护人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指导, 让留守儿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而学习成绩差的儿童, 往往是监护人关心不足, 认为学习是没有用的, 不注意对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 没有让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认识, 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2. 不好的行为习惯

很多农村的留守儿童由于从小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 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这主要归结为留守儿童往往不听从年迈的监护人劝导, 认为自己的爷爷奶奶不能理解自己, 更有甚者不但不听从长辈的教导还顶撞自己的长辈。大部分留守儿童宁愿与自己的朋友去家乡以外的地方玩乐, 也不愿意听从长辈的教导, 从而出现了留守儿童不听管教、违反校规的现象, 尤其是正处于叛逆期的男孩子, 逃课上网, 结伙闹事。正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让留守儿童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

3. 情感教育的不足

目前, 留守儿童存在十分严重的心理问题, 主要是由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 尤其是父爱的缺失。通过对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 大多数儿童难以感觉到幸福, 并且会产生负面情绪, 加之农村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缺失, 让留守儿童遇到情感和心理问题时无处倾诉, 渐渐变得自卑、沉默寡言, 不愿与人交流, 加之, 随着父母外出打工时间的延长, 心理问题更加严重。此外, 部分学生出现严重的性格问题, 不懂得与人和睦相处, 并对别的小伙伴存在敌意, 这些问题的出现都要归结为学校教育的不完善, 无法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 让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留守儿童出现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学校因素

留守儿童出现教育问题, 主要归结为教育理念的不足和师资队伍的不完善, 如部分农村学校违背教学理念违规收取借读生, 让留守儿童无法接受公平的教育, 甚至部分贫困儿童无法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另外, 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不够重视, 没有充分关爱他们和帮助他们, 让留守儿童无法感受学校教育的温暖和教育的公平性, 从而让他们觉得学习是无用的, 只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 打击了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 使山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问题。

2. 家庭因素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的外出打工, 使留守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由父母变成爷爷奶奶, 爷爷奶奶将自己的人生观念传授给留守儿童, 而爷爷奶奶的观念往往是陈旧的、落后的, 如认为学习是没有必要的, 劳动才是最重要的。正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关爱不足, 没有让留守儿童形成正确人生观念和意识形态, 或者说留守儿童是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

3. 社会因素

由于农村的精神建设相比于大城市还十分落后, 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不良的社会风气让留守儿童的发展偏离正轨, 逐渐迷恋上网络游戏, 加之山区农村教育和监护力度的不足, 留守儿童可以轻易出入网吧和娱乐会所, 导致留守儿童误入歧途, 山区农村教育难以顺利开展, 出现了许多教育问题。

三、结语

留守儿童的出现是由于人口流动和城镇化进程造成的, 是难以根除的社会问题, 如何正确的处理留守儿童问题, 不仅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关系的和睦发展, 更关系到国家的稳定, 为此, 相关研究者要充分认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摘要:目前, 山区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不但难以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 还出现了许多棘手的问题, 其中家长对留守儿童学习的关心不足, 导致出现学习问题。家庭温暖的缺失, 导致出现心理问题以及亲情交流的缺失, 以致出现行为问题。为此, 将进一步探索农村留守儿童出现教育问题的原因, 给相关研究者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 2005, (04) .

[2]范方, 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 2005, (04) .

[3]刘洪仁, 杨学成.转型期农民分化问题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 2005, (04) .

关注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 第9篇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

1. 留守儿童缺少亲情的抚慰。

亲情的关怀与抚慰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 无法取代的就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留守儿童群体中大部分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他们也面临许多问题和烦恼, 需要有渠道倾诉, 有亲人安慰, 还需要亲人给予更多的指导。但由于留守儿童与在外务工的父母一年半载也见不上一次面, 得不到应有的家庭教育和正确引导, 也没有正常的亲情沟通, 思想的交流, 导致了留守儿童缺少亲情的抚慰。

2.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偏差。

大部分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 能接受到正规教育。然而, 留守儿童实际的学习情况却不乐观。据有关调查显示, 85%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都在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水平, 12%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处在中等偏上水平, 只有3%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优秀。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祖辈或代管家长生活在一起, 缺少亲情的沟通, 作业不能及时完成, 有的甚至不完成, 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讲, 这主要是由于学习自控力较差和心理问题造成的。对留守儿童学习情况的调查表明, 有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回家后无人指导学习, 更无人督促, 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 影响了留守儿童自控力的形成。

3. 留守儿童心理封闭, 情感世界空虚。

留守儿童远离父母, 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情感变化, 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 关注也不够, 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 常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 如厌学、孤独、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感情脆弱、自暴自弃、悲观消极等。

4. 留守儿童缺乏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大多数留守儿童都属于未成年人, 大部分又生活在偏远地区, 上学路途较远, 经常起早摸黑赶路, 人身安全令人担忧。尤其是留守儿童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对突发性事件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 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 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有的留守儿童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去网吧, 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5. 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大多数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 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自我控制能力差。表现在乱花钱、挑吃挑穿、不爱换衣服、不讲卫生等方面。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也比较差, 在家里我行我素、不服管理、顶撞祖辈、不听代养人教导, 等等。

6.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

留守儿童大多数是与祖辈或临时代养人生活在一起, 监护人多是老年人, 年纪较大, 文化层次不高, 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 他们不能在学习上给予留守儿童帮助和指导, 更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无论是在教育态度还是在教育方法上, 与留守儿童的生长需求不在一个层面。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看似简单却不容忽视。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教育方面的问题, 已经演变为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于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 协调合作。对此, 我们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关爱, 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探索与努力

1.家校合力共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空间。

一是加强沟通交流, 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 及时通告留守儿童在校学习表现情况, 让监护人能及时了解到留守儿童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 并要求监护人及时向学校反映留守儿童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 使学校和监护人能有效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不留空挡。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网络, 对所有留守儿童逐个建立学习、生活档案, 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 保持和留守儿童父母定时联系, 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 提高代管质量, 交流代管经验。

二是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 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根据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 学校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 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学校的重中之重,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 并向社会广泛宣传呼吁关心、关爱留守儿童, 形成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

三是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留守儿童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落问题, 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留守儿童家长要转变观念, 破除“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 有实力让孩子接受教育, 就是对孩子负责”的思想, 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健康理念, 有条件的父母, 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 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 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留守儿童家长要从孩子健康成长的长远目标出发, 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若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 要认真寻找和确立孩子监护人, 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 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同时要采取更多的方式与孩子交流沟通, 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留守儿童的代管人和家长要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学习, 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配合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工作。

2.心理疏导解决留守儿童心理上的困惑。

一是学校与家长要经常保持联系, 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学校要设置“亲情电话”, 每天安排时间为留守儿童开放, 让留守儿童不花一分钱就可以和远在他乡的父母通上电话, 保持联系, 向家长汇报学习生活情况。

二是加强沟通交流, 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做人德为先, 育人先育心。学校和班主任以及任教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 详细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等情况, 建立互助对子, 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物质上的困难, 学习上的疑难。做留守儿童生活的知情人, 学习的引路人, 成长的保护人。

3.综合改革营造留守儿童的健康生存空间。

一是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 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 让留守儿童在学校大家庭中健康成长。通过在寄宿学校的生活和学习, 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

二是留守儿童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社会各部门应通力合作, 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妇联组织与教育部门要配合, 抓好家长学校的工作, 利用农闲时期培训留守儿童的代管家长, 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让他们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 懂得教育孩子的知识, 学会教育孩子的本领。派出所、工商、文化等有关单位要协助管理, 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和娱乐场所的整治, 彻底根治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建立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救助机制, 形成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

三是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政府应加快各种制度改革步伐, 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 拆除教育、住房、医疗、就业等制度壁垒, 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就是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

浅谈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第10篇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中一群特殊群体, 在社会中引起了的重视日益凸显, 这个特殊群体至多以引起社会中诸多问题, 源于其群体成员均为儿童。在儿童成长正需要父母陪伴教育的时期, 其父母却到城市务工。虽然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在城市务工改善了家庭生活环境, 但在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对孩子本身的个人成长都是无限隐患。

现在儿童的发展空间巨大, 并且在社会成熟的影响下, 儿童的认知及思维潜力都是无限的, 儿童接受教育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其将来发展, 并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有序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间, 由于父母的监护不到位, 教育不到位而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关乎我们社会的未来的发展, 其中最凸显的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

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在于家庭环境及家庭的完成性, 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和孩子处于长期分离状态, 造成了孩子长期处于被孤儿状态, 这样一定会给孩子带来自闭胆小、情感沟通不畅、消极冷漠等不同程度的影响。

1、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较消极。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不在身边, 家庭的不完整行给孩子带来孤独及不安全感, 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是其他情感多不能替代, 这让孩子产生消极的情感态度, 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家庭的情感完整。

2、农村留守儿童的认知程度上存在偏差。

研究表明, 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认知偏差上存在显著差异, 表现为留守儿童的认知偏差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 并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1]。

3、农村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障碍。

研究表明, 农村留守经历对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不良影响, 容易使他们产生人际关系障碍。具体表现为对人冷漠, 人际信任度低, 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与人交往退缩畏惧、自卑孤独或目中无人, 常常游离于群体之外[2]。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因素

1、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

孩子出生后, 第一所学校就是家庭, 第一位老师就是父母。在孩子的启蒙阶段, 父母是给孩子树立权威性的最好时间, 这个权威性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之处, 这期间对孩子的性格、品格的形成和培养有着无可厚非的重要作用, 如果只靠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长时间没有父母陪伴的儿童会对父母产生怨恨, 甚至会对社会产生报复心理, 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对这一点的认知度也不高, 有些父母也会一味的以为学习就是学校老师的工作于自己无关。有些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将孩子留给家里的老人管, 不了解孩子的生活及学习状态, 久而久之这样的孩子就成了问题学生, 就是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2、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

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是留给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教育, 这就形成了隔代教育。隔代人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都比较低, 多采用溺爱的方式, 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其中有不少年老体弱的监护人认为: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健康就行了, 而对于他们的学习、日常行为、心理状况根本没有办法去管教, 有些就是想管教也无能为力。这样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同时, 农村留守儿童与隔代老人代沟差距较大, 难以形成情感、语言上的沟通, 从而造成性格孤僻。

3、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欠缺。

农村学校的教师大多配备的人员素质相对较低, 对于科学教书育人的理念甚是缺乏, 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更是效果不佳。而老师对于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没有从家庭背景、心理状况等方面深层次的分析, 造成对整体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不当, 管理方法不当, 因此留守儿童的叛逆心理加强, 甚至难以管理, 此时教师对学生失去信心, 放任不管。

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1、扭转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在学校上学期间, 学校应承担起与留守儿童沟通并疏导他们的作用。父母不在身边带给孩子孤僻胆小的性格。教育他们应该学会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 勇敢面对、积极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这种良好的心理弹性也会减弱父母外出打工带来的不利影响[3]。

2、农村学校可设立寄宿部。

农村留守儿童大都是父母不在身边, 与隔代老人难以沟通和倾诉其所想, 所以建立寄宿制的学校可增进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学校教师又可随时看管。国外研究发现, 更换看护者、寄养方式等会改变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依恋质量[4]。

3、社会各界应做好爱护留守儿童的工作。

政府应在农村加大小学及初中的建设力度, 建立寄宿制学校, 大量收取并做工作予以家长让其孩子住校, 在父母外出务工期间切实为他们解决儿童生活及学习上的问题。鼓励每一位农村留守儿童努力学习, 让其感受社会的温暖。

参考文献

[1]王晓丹, 陈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认知偏差的比较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 :57-61

[2]王丽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 28 (11) :59-60

[3]叶曼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06, (27) :67-69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 第11篇

一、主要问题

1.家庭教育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重要影响。多数留守儿童父母自身的文化水平比较低,彼此之间的沟通少,致使孩子的身心健康问题常被忽视。而隔代抚养、单亲抚养极易因文化背景、情感依托等方面的问题,产生心理摩擦与冲突。家庭教育缺失,容易使孩子的心理及性格出现偏差,在儿童的生长发育阶段,十分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学校教育问题

由于多数农村学校物质条件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很难有效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加上多数农村小学教师没有受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培训,心理知识水平和辅导能力低,只能靠摸索和经验积累来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容易使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出现偏差,综合素质的培养受阻。

3.社会环境问题

儿童的心理和生理都未成熟,对善恶没有较好的分辨能力,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一旦其行为和心理受到影响,出现偏差,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父母却没有及时发现并进行纠正,则可能会出现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除学校和家庭外,社会也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为儿童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学习氛围浓厚的大环境。

4.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问题

从学习兴趣和学习认识上,儿童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部分留守儿童成绩下滑多是因为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学习的辅导和监督的缺失。我国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多数经济并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留守现象十分普遍,家长不能有效地起到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监督作用。另外,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城乡间的师资水平差异较大,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缺乏骨干教师的引领,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应对策略

1.政府强化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学校的职能

政府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制定相关政策,实现教育公平。如提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随迁,建立随迁就学制度,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纳入当地发展规划与管理体系,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提供保障。明确农村留守儿童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鼓励留守儿童与父母生活,同时,密切家校联系,优化家庭教育模式。

2.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实现教育资源公平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说:“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两大战略重点。”部分经济欠发达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因此更应加大政府扶持的力度,努力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尽快完成学校各方面的标准化建设和改造,加快信息化进程,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注重教育教学的质和量,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3.深入农村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与学生学,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逐步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及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基础,设定短期目标,与教师的教学计划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加强与代理监护人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想较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让家庭与学校紧密联系,学校要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孩子的情况,共同应对儿童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只有学校与家庭紧密联系,家长与学校相互配合,才能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发展动向,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将每一位孩子都培养成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究 第12篇

1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及其表现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 家庭教育环境与一般的正常的儿童不同, 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因而有可能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他们缺乏父母的关爱, 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感缺失, 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也就容易产生。学校教育也同样不尽如人意, 学校忙于追求自身的升学率无暇顾及这些弱势儿童, 整个社会大环境也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从而导致许多儿童身心发展不健全, 造成其人格缺陷, 成绩滑坡等问题。主要表现为:

1.1 道德教育弱化

道德教育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儿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 它需要后天的良好教育、环境的积极影响和个人的主观努力。尽管现在的儿童见识越来越广, 但是大多数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 缺乏基本的道德教育, 导致一些留守儿童的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 自私自利的不良品质。

1.2 学习成绩普遍偏差

农村基础教育设施落后, 师资力量薄弱, 部分学生本就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 一旦成为“留守儿童”后, 缺乏家长的监管, 其成绩更是急剧下滑。调查显示, “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都不尽如人意, 他们中的成绩优秀者仅仅占7%, 较好的占20.6%, 一般、较差的占56.5%, 差的占15.9%。从中可以看出学习成绩一般和差的占了72.4%, 远高于正常水平。

1.3 性格发展不健全

儿童时代本应是一个无忧无虑的时代, 父母则是孩子幸福的守护神。然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 这只能是一个梦想。父母外出, 孩子常年得不到父母的爱, 这对于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孩童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他们需要有人引导, 需要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和倾诉。现实是他们不具备这个条件, 这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慢慢的他们就形成了自卑、冷漠、郁闷、失望、敏感、孤独、胆怯等不良性格倾向。渐渐的“留守儿童”就有一种被忽视被遗弃的感觉, 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甚至扭曲, 从而产生心理疾病。所以他们对学校、老师、甚至是同学都有一种抵触情绪,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 二元经济体制是其根本原因

首先,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落后, 农民生活水平、人均收入普遍偏低。据了解, 一些地方城乡之间的人均收入高达10~50倍左右的差距, 这种经济上的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的不平衡。

其次, 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成为“留守儿童”日渐增多的体制原因。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衍生出的城乡二元体制, 直接导致城乡基础教育差距拉大。长期的政策倾斜使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 尤其体现在农村基础教育方面。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教育经费欠缺或被挪用已司空见惯, 不少边远地区至今没有一座现代化的教学楼, 和城市教育存在巨大的差距。

2.2 家庭结构的异化, 父母与子女的长期分离是其直接原因

完整的家庭结构, 一家团圆和睦是儿童成长的最佳环境。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阵地, 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 和谐的家庭教育对个体的成长产生终生的影响。现实中, 农村家庭父母常年外出, 和子女聚少离多, 沟通有限, 监护人大多只能关心“留守儿童”身体成长, 其精神和心理上的需求却无法满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天然的和谐的亲子氛围, 家庭结构的异化, 使这种氛围消失于无形,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就出现了。

2.3 监护人教育的失当与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父母是儿童的天然模仿对象, 一方面, 如果父母外出, 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体会到赚钱的不易, 逢年过节回家与孩子沟通交流, 讲述其在外打工的艰辛, 希望孩子能够努力读书, 将来有所成就, 这对孩子形成一种激励。另一方面, 如果父母外出挣了点钱, 就沾沾自喜, 认为读不读书都无所谓, 对孩子的学习也就放任不管, 只希望他们快点长大, 将来和他们一起赚钱。新的“读书无用论”必然对孩子也造成影响。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自觉性、主动性、自我控制力本来就较为脆弱, 在受到父母的不正确教育后, 很容易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压力, 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 自然难以上进, 最终荒废学业, 更有甚者, 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途径

3.1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首先,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要起主导作用。巩固和完善国家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 切实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 增加对农民的各种补贴, 如种粮补贴、农机补贴的力度等, 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其次, 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投入, 保障农业的稳步发展。农村要发展, 就离不开政府资金的扶助, 不断、持续的增加农业补助, 加强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工程建设, 确保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农民收入才可能稳步提高。再次, 加快农业的科技成果的转化, 使各项科技成果都能发挥其作用, 使农村经济获得发展。

3.2 加强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

学校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主体, 农村学校又是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实施单位, 必须切实履行教育责任, 对每一个“留守儿童”的成长负责, 关心爱护每个儿童。

首先, 充分发挥教师在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师的文化水平整体较高, 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 对孩子的成长规律, 教育规律有更深的把握, 教育方法也较为科学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 和老师接触最多, 因此, 老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 更要做生活的“贴心人”, 加强与留守儿童的交流沟通。

其次, 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寄宿制学校的建立, 可以把留守儿童集中到学校统一管理, 确保学生的学习和安全, 解除进城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各地政府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 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兴建一批现代化的寄宿制学校, 配备专门人员管理, 不仅在学习上帮助留守儿童, 更在生活上、心理上帮助留守儿童, 使其成长成材。

3.3 进一步完善家庭的教育职能

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 对儿童的一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健全、科学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首先父母应加强与子女的沟通, 关爱儿童应从关“心”开始, 父母不应只顾赚钱, 而应时常关注自己的孩子, 了解每一阶段孩子的成长、变化情况、心理状态, 即使在远方也同样把“爱”浇灌在子女心中。此外, 家长应注重临时监护人的选择。孩子的教育问题不是儿戏, 选择一个负责任、有文化, 有能力的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来说是极其关键的。第三, 家长应及时、经常和学校沟通, 建立家校联系机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社会转型速度加快, 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相应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产生了。阐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并揭示其内在根源, 探究其解决路径。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成因,途径

参考文献

[1]张美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索[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01) .

[2]邰启扬, 吴承红.农村留守初中生学业不良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5, 11 (5) :42.

[3]朱永哲, 田光华, 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基础教育改革, 2010, (9) .

[4]马焕灵.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之制度障碍克服[J].当代教育科学, 2010, (10) .

上一篇:交通运输制造业论文下一篇:航海类高职院